CN114585564B - 用于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85564B
CN114585564B CN202080073606.1A CN202080073606A CN114585564B CN 114585564 B CN114585564 B CN 114585564B CN 202080073606 A CN202080073606 A CN 202080073606A CN 114585564 B CN114585564 B CN 1145855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tubular
film section
tubular stretch
stre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36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85564A (zh
Inventor
弗莱明·B·奥尔森
卡斯滕·芬恩
托尼·康斯曼
彼得·雷比基马德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gnode Industrial Group LLC
Original Assignee
Signode Industrial Group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gnode Industrial Group LLC filed Critical Signode Industrial Group LLC
Publication of CN114585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5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85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55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9/00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e.g. liquids or semiliquids, in flat, folded, or tubula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Subdividing filled flexible tubes to form packages
    • B65B9/10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in preformed tubular webs, or in webs formed into tubes around filling nozzles, e.g. extruded tubular webs
    • B65B9/13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in preformed tubular webs, or in webs formed into tubes around filling nozzles, e.g. extruded tubular webs the preformed tubular webs being supplied in a flattened state
    • B65B9/135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in preformed tubular webs, or in webs formed into tubes around filling nozzles, e.g. extruded tubular webs the preformed tubular webs being supplied in a flattened state for palletised lo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9/00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e.g. liquids or semiliquids, in flat, folded, or tubula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Subdividing filled flexible tubes to form packages
    • B65B9/10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in preformed tubular webs, or in webs formed into tubes around filling nozzles, e.g. extruded tubular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9/00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e.g. liquids or semiliquids, in flat, folded, or tubula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Subdividing filled flexible tubes to form packages
    • B65B9/10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in preformed tubular webs, or in webs formed into tubes around filling nozzles, e.g. extruded tubular webs
    • B65B9/13Enclosing successive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in preformed tubular webs, or in webs formed into tubes around filling nozzles, e.g. extruded tubular webs the preformed tubular webs being supplied in a flattened st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1/00Wrapping, e.g.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ing, articles or quantities of material, in strips, sheets or blanks, of flexible material
    • B65B11/58Applying two or more wrappers, e.g. in succession
    • B65B11/585Applying two or more wrappers, e.g. in succession to stacked articles, e.g. pallettised lo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本披露内容的各个实施例提供了包括拉伸套罩机的系统并且提供了利用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方法,拉伸套罩机被配置为将管状拉伸膜竖直地和水平地施加到货物负载。

Description

用于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系统和方法
优先权要求
本PCT申请要求于2019年10月23日提交的德国专利申请号10 2019 216 346.7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援引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披露内容涉及用于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系统和方法,并且具体地涉及包括拉伸套罩机的系统以及用于利用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方法,这些拉伸套罩机被配置为将管状拉伸膜竖直地和水平地施加到货物负载。
背景技术
某些已知的拉伸套罩机利用管状塑料拉伸膜包裹货物负载。这些拉伸套罩机包括框架,该框架支撑膜供应组件、膜打开组件、以及收进和包裹(reefing-and-wrapping)组件。收进和包裹组件包括包裹托架,该包裹托架支撑四个收进装置。每个收进装置包括支撑件和竖直地延伸的收进指状件,该支撑件支撑驱动辊。马达对驱动辊进行驱动,并且收进指状件支撑可自由旋转的导向辊。驱动辊可朝向和远离导向辊移动。
为了包裹货物负载,膜供应组件从膜卷拉出管状膜,将膜切割成期望的长度以形成管状拉伸膜区段,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将管状拉伸膜区段的顶部热封封闭。膜打开组件打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部分,使其周边是总体上矩形的。每个收进装置相对于管状拉伸膜区段径向向内地移动到相应的插入位置,在这些插入位置,这些收进装置形成插入构型。然后,包裹托架相对于管状拉伸膜区段上升,直到收进装置的收进指状件在管状拉伸膜区段的敞开的底部部分的四个拐角附近进入该底部部分。然后,收进装置径向向外地移动到相应的收进位置,在这些收进位置,这些收进装置形成收进构型,13为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收进指状件上做准备。收进装置的驱动辊朝向其相应的导向辊移动,以接合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外表面并迫使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内表面抵靠导向辊,从而将管状膜夹在这些辊之间。马达沿收进旋转方向驱动其相应的驱动辊,以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或收拢)到收进指状件上。
在收进之后,每个收进装置径向向外地移动到相应的包裹位置,在这些包裹位置,这些收进装置形成包裹构型。因为膜是有弹性的,所以此移动期间膜会拉伸。在收进装置到达包裹构型之后,包裹托架相对于负载下降。在此下降期间,马达驱动收进装置的驱动辊以某放出速度沿放出旋转方向(与收进旋转方向相反)从收进指状件放出膜的其余部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膜试图恢复到其未拉伸时的尺寸和形状,并且径向地收缩到负载上,这使负载成为一体和/或将负载固定到托盘。这就完成了包裹过程,并且输送机将负载从拉伸套罩机输送出来。
发明内容
本披露内容的各个实施例提供了包括拉伸套罩机的系统并且提供了利用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方法,拉伸套罩机被配置为将管状拉伸膜竖直地和水平地施加到货物负载。
本披露内容的用于利用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对负载进行包裹的各种方法包括将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该负载、以及将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该负载,其中,该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和该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一起包封该负载的所有侧面。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中的一者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而另一者被竖直地施加到负载。
本披露内容的各种包裹系统包括拉伸套罩机,该拉伸套罩机器包括:机器框架,该机器框架限定了包裹区域,该包裹区域具有进料区域和出料区域;包裹托架,该包裹托架能够相对于该机器框架在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该机器框架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一个或多个致动器,该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该包裹托架、并且被配置为使该包裹托架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以及在其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多个收进装置,该多个收进装置由该包裹托架支撑。
本披露内容的用于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负载进行包裹的各种方法包括:在拉伸套罩机的包裹托架相对于该拉伸套罩机的机器框架处于第一旋转位置的情况下,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由该包裹托架支撑的多个收进指状件上;在该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收进到这些收进指状件上之后,使该包裹托架相对于该机器框架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到横向于该第一旋转位置的第二旋转位置;降低该包裹托架;使负载相对于该包裹托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与该管状拉伸膜区段接触;以及在继续使该负载相对于该包裹托架沿该第一方向移动的同时,将该管状拉伸膜区段从这些收进装置放出到该负载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披露内容的包裹系统的一个示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包裹系统的某些部件的框图。
图3A是图1的包裹系统的拉伸套罩机的收进装置之一的侧视图,其中收进托架处于其原始位置。
图3B是图3A的收进装置在其收进指状件已经被插入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中之后并且在其收进托架已经移动到其收进位置之后的侧视图。
图3C是图3A的收进装置在收进装置已经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其收进指状件上之后的侧视图。
图4A是在膜打开组件已经打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之后并且在收进装置的收进指状件已经被插入该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中之前、图1的包裹系统的拉伸套罩机的膜打开组件和收进装置的立体图。
图4B是类似于图4A的立体图,但是在收进装置的收进指状件已经被插入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中之后并且在收进装置的收进托架已经移动到其相应的收进位置之后。
图4C是类似于图4A的立体图,但是在收进装置已经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其收进指状件上之后。
图5是类似于图4A的立体图,但是在收进装置已经下降到刚好在负载上方为将管状拉伸膜区段从收进指状件放出到负载上做准备之后。
图6A至图6L是在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负载期间包裹系统的立体图。
图7A至图7H是在将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图6A至图6L的负载期间包裹系统的立体图。
图8A和图8B是在将具有水平接缝的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负载期间包裹系统的立体图。
图9是用具有竖直接缝的管状拉伸膜区段包裹的负载的端视图。
图10是用具有水平接缝的管状拉伸膜区段包裹的负载的端视图。
图11A至图11E是在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负载期间包裹系统的立体图,其中接缝接触该负载。
图12是负载的端视图,负载被管状拉伸膜区段包裹,使得接缝接触负载。
图13A和图13B是示例负载的侧视图。
图14A至图14C是侧视图,示出了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和基部片材中的示例方法,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和基部片材以截面示出。
图15A至图15C是示出图14A至图14C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16A至图16C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17A至图17C是示出图16A至图16C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18A至图18C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19A至图19C是示出图18A至图18C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20A至图20C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21是示出图20A至图20C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22A至图22C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23是示出图22A至图22C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24A至图24C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25A至图25C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26是示出图25A至图25C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27A至图27C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28是示出图27A至图27C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29A至图29D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30A至图30C是示出图29A至图29D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31A至图31D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32A至图32C是示出图31A至图31D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33A至图33D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34A至图34D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35A至图35C是示出了图34A至图34D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36A至图36D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37A至图37C是示出图36A至图36D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图38A至图38C是示出将负载包裹在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另一示例方法的侧视图,其中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截面示出。
图39A至图39C是示出图38A至图38C所示方法的变型的侧视图,其中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经加强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文描述的系统、装置和过程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但是附图示出了并且说明书描述了某些示例性且非限制性实施例。可能并非需要附图中示出的和说明书中描述的所有部件,并且某些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额外的、不同的或更少的部件。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改变部件的布置和类型、部件的形状、尺寸和材料以及部件的连接方式。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说明书中提到的任何方向反映了对应的附图中所示的部件的取向,并且不限制本披露内容的范围。此外,涉及安装过程的术语(比如联接、安装、连接等)不旨在限于直接安装过程,而是应广义地解释为包括间接的和可操作地联接、安装、连接等安装过程。本说明书旨在被视为整体,并根据本披露内容的原理和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那样进行解释。
图1至图3C示出了本披露内容的包裹系统50的一个示例实施例以及包裹系统50的组件和部件。包裹系统50被配置为通过将一个或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F竖直地和/或水平地施加到货物负载来包裹该货物负载。包裹系统50包括输送系统100、控制器500和拉伸套罩机1000。
拉伸套罩机1000被配置为形成一个或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并且在竖直或水平包裹过程期间将(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负载。如图1最佳所示,拉伸套罩机1000包括机器框架1100、由机器框架1100支撑的膜供应组件1200、以及由机器框架1100支撑的收进和包裹组件1400。
机器框架1100由多个管状和/或实心构件和其他元件(未单独标记)形成,并且被配置为支撑拉伸套罩机1000的其他组件和部件。机器框架1100在其内部限定了包裹区域(未标记)、并且具有进料区域IN和出料区域OUT,在进料区域处,负载L(有时称为货物堆)被输送到包裹区域中进行包裹,在该出料区域处,负载L在包裹之后被从包裹区域输送出。所展示的机器框架1100仅仅是一个示例构型,并且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构型。
膜供应组件1200包括合适的部件,这些部件被配置为形成管状拉伸膜区段F,然后包裹系统50将该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负载以包裹负载。更具体地说(如本领域已知的),膜供应组件1200包括:(1)适合于从管状拉伸膜卷(未示出)拉出一定长度的管状拉伸膜的部件,该管状拉伸膜卷可旋转地安装到机器框架1100上或在其附近;(2)切割和密封组件1210,该切割和密封组件用于从卷切割该一定长度的管状拉伸膜并且封闭其上端(以形成接缝),从而形成管状拉伸膜区段;以及(3)膜打开组件1220,该膜打开组件用于打开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底部部分,使其形成总体上矩形的周边,为由收进和包裹组件1400收进做准备。
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尽管为了清楚起见没有详细标记或示出,切割和密封组件1210包括切割部件(比如刀)和热封部件(比如一对可彼此相向和相背移动的相对的热封棒),该切割部件被配置为从卷R切割管状拉伸膜,并且该热封部件被配置为热封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上端以将其封闭。这仅仅是切割和密封组件1210的一个示例实施例,并且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适的切割和密封组件。
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尽管为了清楚起见没有详细标记或示出,但是膜打开组件1220包括四个抽吸箱和四个对应的固持装置,这些抽吸箱和固持装置可相对于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纵向方向(以及从附图中所示的视角看的竖直方向)径向向内地和向外地移动。为了打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部分,抽吸箱径向向内地移动,使得这些抽吸箱位于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部分的外表面附近。产生真空以将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部分拉到抽吸箱上,从而部分地打开底部部分。然后,固持装置夹紧管状拉伸膜区段,并且抽吸箱和固持装置径向向外地移动,以打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部分,为收进做准备。此时,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底部部分的周边形成总体上矩形的形状,为收进做准备。这仅仅是膜打开组件1220的一个示例实施例,并且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适的膜打开组件。
收进和包裹组件1400被配置为使管状拉伸膜区段F收拢和拉伸,为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负载做准备,并且收进和包裹组件包括: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包裹托架1410;包裹托架致动器1410b;第一收进装置1420、第二收进装置1430、第三收进装置1440和第四收进装置1450;以及一个或多个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为了清楚起见,在下文中以复数表示)。
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由机器框架1100支撑并且可相对于该机器框架在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竖直地移动,该包裹托架安装件包括框架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部件,比如附图中所示的两个相对的水平梁。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比如经由齿轮装置、条带、链条和/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部件)可操作地连接到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使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该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致动器(比如电动马达或液压马达)。
包裹托架1410(有时称为“拉伸框架”)安装到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与其一起竖直地移动,该包裹托架包括合适的框架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部件、并且具有中心轴线CA1410。也就是说,当包裹托架框架1405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时,包裹托架1410可随着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并相对于机器框架1100在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竖直地移动。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因此(经由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可操作地连接到包裹托架1410以使包裹托架1410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包裹托架1410可相对于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和机器框架1100围绕水平轴线HA1410(图1)在以下位置之间旋转:(1)第一旋转位置,在该第一旋转位置,包裹托架被水平地定向,并且包裹托架的轴线CA1410被竖直地定向(图1);(2)第二旋转位置,在该第二旋转位置,包裹托架被竖直地定向,并且包裹托架的中心轴线CA1410被水平地定向(图6D);以及(3)与第二旋转位置相反的第三旋转位置,在该第三旋转位置,包裹托架被竖直地定向,并且包裹托架的中心轴线CA1410被水平地定向(图7C)。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从图1所示的角度来看,包裹托架1410顺时针旋转90度以从其第一旋转位置移动到其第二旋转位置,并且逆时针旋转90度以从其第一旋转位置移动到其第三旋转位置。包裹托架致动器1410b可操作地连接到包裹托架1410,以使包裹托架1410在其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之间移动(旋转),该包裹托架致动器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致动器(比如电动马达或液压马达)。
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包裹托架1410包括两个相反的轴(这两个相反的轴一起限定了水平轴线HA1410),这两个轴安装到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并且包裹托架1410围绕这两个轴旋转,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多个)安装机构。在某些实施例中,拉伸套罩机包括一个或多个锁定装置,该一个或多个锁定装置具有锁定构型和解锁构型。当锁定装置处于其锁定构型时,这些锁定装置防止包裹托架旋转,并且当锁定装置处于其解锁构型时,这些锁定装置并不防止包裹托架旋转。控制器500(如下所述)可操作地连接到锁定装置,以使这些锁定装置在其锁定构型与解锁构型之间切换。
图3A至图3C示出了第一收进装置1420,该第一收进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1421;第一收进指状件1422(有时称为拉伸指状件),该第一收进指状件从第一支撑件1421的一个端部竖直地延伸;可自由旋转的第一导向辊1422a,该第一导向辊安装在第一收进指状件1422上;第一轨道1423,该第一轨道由第一支撑件1421支撑;第一托架1424,该第一托架安装到第一轨道1423,并且被配置为沿着第一轨道1423在与第一导向辊1422a间隔开的原始位置(图3A)与邻近第一导向辊1422a的收进位置(图3B和图3C)之间移动;第一驱动辊1425,该第一驱动辊由第一托架1424支撑;第一辊致动器1426,该第一辊致动器由第一托架1424支撑并且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一驱动辊1425,以使第一驱动辊1425沿相反的收进旋转方向和放出旋转方向旋转;以及第一托架致动器1427,该第一托架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托架1424,以使托架1424在其原始位置与收进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收进装置1430、第三收进装置1440和第四收进装置和1450类似于第一收进装置1420,并且没有单独地示出,但是为了清楚起见,它们的部件提供了类似的元件编号。
第一收进装置1420、第二收进装置1430、第三收进装置1440和第四收进装置1450以总体上矩形的布置安装到包裹托架1410。图4A至图4C示出了收进装置的布置,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包裹托架。第一收进装置1420、第二收进装置1430、第三收进装置1440和第四收进装置1450可随着包裹托架1410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以及在其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之间移动。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一收进装置1420、第二收进装置1430、第三收进装置1440和第四收进装置1450,以使收进装置相对于包裹托架1410的中心轴线CA1410径向向内地和向外地移动。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收进装置致动器包括电动马达,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致动器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致动器(比如液压马达)。
输送机组件100被配置为支撑负载L并且使负载L相对于拉伸套罩机1000移动。如图1和图2最佳所示,输送机组件100包括进料输送机110、第一中间输送机120、第二中间输送机130和出料输送机140。
进料输送机110被定位和以其他方式配置为将负载L移动穿过进料区域IN并使其进入拉伸套罩机1000的机器框架1100的包裹区域中。进料输送机110包括:框架(未标记);一个或多个输送元件(未标记),该一个或多个输送元件由框架支撑;以及进料输送机致动器110a,该进料输送机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输送元件以驱动输送元件使负载L沿下行方向D或上行方向U移动。在此示例实施例中,进料输送机致动器110a包括马达,输送元件包括从动辊,并且进料输送机致动器110a经由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比如链齿轮、齿轮装置、螺杆、张紧元件、和/或链条)可操作地连接到输送元件110。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料输送机致动器110a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致动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输送元件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比如环形带。框架可以由彼此附接的实心构件、管状构件、板、和/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部件的任何合适的组合形成。
第一中间输送机120被定位和以其他方式配置为当负载L移动穿过拉伸套罩机1000的机器框架1100的包裹区域时支撑该负载。第一中间输送机120包括:框架(未标记);一个或多个输送元件(未标记),该一个或多个输送元件(未标记)由框架支撑;以及第一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20a,该第一中间输送机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框架,以使框架相对于拉伸套罩机1000沿下行方向D和上行方向U移动。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第一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20a包括马达,并且输送元件包括可自由旋转的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20a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致动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输送元件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比如环形带。框架可以由彼此附接的实心构件、管状构件、板、和/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部件的任何合适的组合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输送元件可以由合适的致动器驱动。
第二中间输送机130被定位和以其他方式配置为当负载L移动通过拉伸套罩机1000的机器框架1100的包裹区域时支撑该负载。第二中间输送机130包括:框架(未标记);一个或多个输送元件(未标记),该一个或多个输送元件(未标记)由框架支撑;以及第二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30a,该第二中间输送机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框架,以使框架相对于拉伸套罩机1000沿下行方向D和上行方向U移动。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第二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30a包括马达,并且输送元件包括可自由旋转的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30a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致动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输送元件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比如环形带。框架可以由彼此附接的实心构件、管状构件、板、和/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部件的任何合适的组合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输送元件可以由合适的致动器驱动。
出料输送机140被定位和以其他方式配置为将负载L移动穿过出料区域OUT并移出拉伸套罩机1000的机器框架1100的包裹区域。出料输送机140包括:框架(未标记);一个或多个输送元件(未标记),该一个或多个输送元件由框架支撑;以及出料输送机致动器140a,该出料输送机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输送元件以驱动输送元件使负载L沿下行方向D或上行方向U移动。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出料输送机致动器140a包括马达,输送元件包括从动辊,并且出料输送机致动器140a经由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比如链齿轮、齿轮装置、螺杆、张紧元件、和/或链条)可操作地连接到输送元件110。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料输送机致动器140a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致动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输送元件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比如环形带。框架可以由彼此附接的实心构件、管状构件、板、和/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部件的任何合适的组合形成。
如图1最佳所示:进料输送机110定位在拉伸套罩机1000的机器框架1100的进料区域IN附近,出料输送机140定位在拉伸套罩机1000的机器框架1100的出料区域OUT附近,第一中间输送机1200定位在机器框架1100的包裹区域内并且位于进料输送机110与出料输送机140之间,并且第二中间输送机定位在机器框架1100的包裹区域内并且位于第一中间输送机120与出料输送机140之间。第一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20a和第二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30a被配置为使第一中间输送机120和第二中间输送机130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进料输送机110、出料输送机140和拉伸套罩机1000)在以下构型之间移动:(1)第一(间隔开的)构型,在该第一构型中,第一中间输送机120和第二中间输送机130间隔开间隙G,该间隙的大小被设置成使得包裹托架1410处于其下部位置和其第二旋转位置或第三旋转位置时可以配合在间隙G中(例如,图6B);以及(2)第二(相邻)构型,在该第二构型中,第一中间输送机和第二中间输送机定位成更靠近彼此,使得间隙G不存在,并且当包裹托架1410处于其下部位置和其第二旋转位置或第三旋转位置时,该包裹托架不能配合在第一中间输送机与第二中间输送机之间(例如,图1)。
控制器500包括通信地连接到存储器装置的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处理装置,比如但不限于通用处理器、专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与数字信号处理器核心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一个或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电路、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和/或状态机。存储器装置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存储器装置,比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一个或多个数字寄存器、缓存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存储器装置、比如集成硬盘和/或可移动存储器之类的磁介质、磁光介质和/或光学介质。存储器装置存储了可由处理装置执行的指令,以控制包裹系统50的操作(比如执行下述任何过程)。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器500是拉伸套罩机1000或输送机组件100的一部分,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与这些部件分开。
尽管这里未示出,在某些实施例中,包裹系统50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通信地连接到控制器500。在这些实施例中,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被配置为向控制器500提供反馈,使得控制器500能够执行各种包裹过程。例如,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可以被配置为(取决于实施例)感测:包裹托架的竖直位置、包裹托架的旋转位置、收进装置的径向位置、和/或负载相对于包裹托架的位置。
如图2最佳所示,控制器500通信地且可操作地连接到输送机组件100(包括连接到致动器110a、120a、130a和140a)、膜供应组件1200(包括连接到切割和密封组件1210和膜打开组件1220)、以及收进和包裹组件1400(包括连接到致动器1405a、1410a和1460以及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并且被配置为控制这些部件的操作以执行下述各个过程。
如上所述,包裹系统50被配置为通过将一个或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竖直地或水平地施加到货物负载来包裹该货物负载。在任一情况下,(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总体上相同的方式被收进到收进和包裹组件1400上并由其拉伸,现在参考图3A至图4C进行描述。一旦膜打开组件1220已经打开了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底部部分(如上文总体上所描述的和本领域已知的),控制器500控制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相对于包裹托架1410的中心轴线CA1410径向向内地移动到相应的插入位置。此时,如图3A和图4A所示,第一收进装置1420、第二收进装置1430、第三收进装置1440和第四收进装置1450的第一托架1424、第二托架1434、第三托架1444和第四托架和1454处于其相应的原始位置。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以升高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并且因此升高安装在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使得相应的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的收进指状件1422、1432、1442和1452被接纳在如图4B所示的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敞开的底部部分中。
控制器500控制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将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相对于包裹托架1410的中心轴线CA1410径向向外地移动到相应的收进位置,为收进管状拉伸膜区段F做准备。控制器500控制第一托架致动器1427、第二托架致动器1437、第三托架致动器1447和第四托架致动器1457将相应的托架1424、1434、1444和1454从其相应的原始位置移动到其相应的收进位置,这使得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的驱动轮1425、1435、1445和1455与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内表面FIN接触,并且迫使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外表面FOUT抵靠相应的导向轮1422a、1432a、1442a和1452a。图3B和图4B示出了在其托架已经移动到其相应的收进位置之后处于其收进位置的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在某些实施例中,当收进装置移动到其收进位置时,托架移动到其收进位置。然后,控制器500控制第一辊致动器1426、第二辊致动器1436、第三辊致动器1446和第四辊致动器1456沿收进旋转方向驱动第一驱动辊1425、第二驱动辊1435、第三驱动辊1445和第四驱动辊1455,从而将管状拉伸膜区段F收进到收进指状件1422、1432、1442和1452上。图3C和图4C示出了收进之后的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控制器500控制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以相对于包裹托架1410的中心轴线CA1410将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从其相应的收进位置径向向外地移动到其相应的包裹位置。这种移动引起管状拉伸膜区段F拉伸,为包裹做准备。
为了竖直地包裹货物负载L(或者如本文有时使用的,将管状拉伸膜区段“竖直地施加”到负载或者执行“竖直包裹过程”),控制器500控制第一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20a和第二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30a,以将第一中间输送机120和第二中间输送机130移动到它们的第二(相邻)构型(假定它们原本没有处于该构型),并且控制器控制输送机组件100(通过控制进料输送机致动器110a)以将负载L移动到拉伸套罩机的机器框架1100的包裹区域中并且在包裹托架1410下方。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以降低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同时控制第一辊致动器1426、第二辊致动器1436、第三辊致动器1446和第四辊致动器1456驱动第一驱动辊1425、第二驱动辊1435、第三驱动辊1445和第四驱动辊1455以某放出速度沿放出旋转方向从收进指状件1422、1432、1442和1452放出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其余部分。图5示出了刚好在将管状拉伸膜区段F放出到负载上之前的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当管状拉伸膜区段F被放出时,该管状拉伸膜区段试图恢复到其未拉伸时的尺寸和形状、并且径向地收缩到负载L上,这使负载L成为一体和/或将负载L固定到托盘。控制器500然后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以升高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并且然后控制输送组件(通过控制出料输送机致动器140a)以将负载L移出包裹区域外,从而结束竖直包裹过程。尽管使用了术语“竖直”,但是包裹托架并不需要正好竖直地移动,只要包裹托架在竖直包裹过程期间的移动的主要分量是竖直的即可。
为了水平地包裹货物负载L(或者如有时在本文中使用的,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地施加”到负载或者执行“水平包裹过程”),管状拉伸膜区段F被收进到包裹托架1410的收进指状件上并被拉伸,如上文总体上所描述和如图6A所示(其中为了清楚起见,没有详细示出收进装置,然而某些附图示出了收进装置的收进指状件)。控制器500控制第一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20a和第二中间输送机致动器130a,以将第一中间输送机120和第二中间输送机130移动到它们的第一(间隔开的)构型(假定它们原本没有处于该构型),如图6B所示。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开始使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向下移动,如图6C所示。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致动器1410a将包裹托架1410旋转到其第二旋转位置,如图6D所示。在这种旋转之后,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接缝S被竖直地定向。
控制器500然后控制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以使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朝向包裹托架1410的(当前)底部向下移动,如图6E所示(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省略了该步骤)。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继续使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向下移动,直到包裹托架1410移动到间隙G中并且管状拉伸膜区段F定位在负载L附近,如图6F所示。控制器500控制输送机组件100(通过控制进料输送机致动器110a),以使负载L沿下行方向D移动并进入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敞开的底部)中,如图6G所示。如图6H所示,负载L沿下行方向D的继续移动(经由进料输送机110和出料输送机140)与管状拉伸膜区段F从收进指状件上的放出(如上所述)相结合,将管状拉伸膜区段F施加到负载L。
之后,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开始使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向上移动,如图6I所示;控制器控制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以将收进装置1420、1430、1440和1450移回到其插入位置,如图6J所示;控制器控制包裹托架致动器1410a将包裹托架旋转回到其第一旋转位置,如图6K所示;并且控制器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以将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向上移动到其上部位置,为接纳另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做准备,如图6L所示。尽管使用了术语“水平”,但是负载并不需要正好水平地移动,只要在水平包裹过程期间负载的移动的主要分量是水平的即可。
在某些情况下,操作员可能期望负载L的所有侧面(比如平行六面体负载的所有六个侧面(前、后、左侧、右侧、顶和底))都被包封在膜中。在这些情况下,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收进到包裹托架1410的收进指状件上并被拉伸,如上文总体上所描述且如图7A所示(其中为了清楚起见,收进装置未示出)。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开始使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向下移动,如图7B所示。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致动器1410a将包裹托架1410旋转到其第三旋转位置,如图7C所示。在这种旋转之后,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接缝(未示出)被竖直地定向。
控制器500然后控制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朝向包裹托架1410的(当前)底部向下移动,如图7D所示(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省略了该步骤)。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继续使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向下移动,直到管状拉伸膜区段F2定位在负载L附近,如图7E所示。控制器500控制输送机组件100(通过控制出料输送机致动器140a),以使负载L沿上行方向U移动并进入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敞开的底部),如图7F所示。如图7G所示,负载L沿上行方向U的继续移动(经由进料输送机110和出料输送机140)与管状拉伸膜区段F2从收进指状件的放出(如上所述)相结合,将管状拉伸膜区段F2施加到负载L。此时,膜覆盖负载L的所有侧面,使得负载L被完全围封在这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F和F2中。
相应地,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包裹系统50将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F和F2沿以下两个不同方向施加到负载L:下行方向D(对于管状拉伸膜区段F而言)和上行方向U(对于管状拉伸膜区段F2而言)。
之后,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包裹托架致动器1410a和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以将包裹托架返回到其上部位置和其第一旋转位置并且将收进装置返回到其插入位置(如上文总体上所描述并且为了简洁起见未示出),为下一个包裹过程做准备。如图7H所示,控制器500控制输送系统100将(经包裹的)负载L沿下行方向D移动并移出包裹区域。
本披露内容的包裹系统和水平包裹过程改进了现有拉伸套罩系统,因为它们能够使负载的所有侧面都被膜覆盖,而不需要使负载倒置。某些现有的拉伸套罩系统要么不能用膜覆盖负载的所有侧面,要么包括重型设备(购买、维护和操作都很昂贵),该重型设备用于翻转负载以使得能够通过相继的竖直包裹过程覆盖负载的所有侧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包裹系统被配置为将整个负载(负载的所有侧面)包封在单个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在这些实施例中,除了膜供应组件的切割和密封组件之外,拉伸套罩机还包括密封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组件由包裹托架支撑。在这些实施例中,密封装置被配置为在将膜放出到负载上之后或者就在刚好完成将膜放出到负载上之前密封管状拉伸膜的端部。
例如,如图6H所示,当货物负载L被水平地包裹时,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接缝S竖直地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拉伸套罩机1000的某些部件被配置为在管状拉伸膜区段F被施加到货物之前重新定向该管状拉伸膜区段,以改变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接缝S的取向,使得管状拉伸膜区段在被施加到负载L之后水平地延伸。取决于实施例,膜供应组件1200、膜打开组件1220和包裹托架1410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以相对于拉伸套罩机1000的其他部件、负载L和输送机组件100围绕竖直轴线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比如经由致动器,比如马达(有时称为“转动模块”),未示出),第一旋转位置对应于图6A至图6L所示的位置,第二旋转位置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与第一旋转位置成90度。在这些实施例中,控制器500被配置为在管状拉伸膜区段F被施加到负载L之前将该一个或多个部件从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如图8A和图8B所示,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接缝S在包裹之后水平地延伸(并且更具体地,正交于负载L的纵向方向以及下行方向D和上行方向U)。
关于图9和图10描述了接缝的这种水平取向的潜在益处,这些图示出了具有竖直定向的接缝S(图9)和水平定向的接缝S(图10)的经包裹的负载L的端视图。如图9所示,当接缝S被竖直地定向时,在负载L的顶部和底部上形成两个三角形袋P1和P2。这些袋的开口O1和O2位于负载L端面的顶部和底部上,使得这些袋(或至少顶袋P1)可能在经包裹的负载L的储存期间收集水分和碎屑,除非经包裹的负载L在包裹之后被翻转90度以重新定向该负载、以及袋及其开口。这需要额外的设备,需要时间,并且有损坏负载或膜的风险。相比之下,如图10所示,当接缝S水平地排列时,在负载L的侧面上形成袋P1和P2,并且袋的开口O1和O2被定向成使得这些袋不会收集水分或碎屑。
本披露内容的其他实施例通过将管状拉伸膜区段F定向成使得接缝S定位在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内部”并接触负载L来避免这个问题。如图11A所示,在管状拉伸膜区段F被收进和拉伸之后,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开始使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向下移动、并且控制包裹托架致动器1410a将包裹托架1410旋转到其第三旋转位置。在这种旋转之后,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接缝S被竖直地定向。
控制器500然后控制收进装置致动器1460朝向包裹托架1410的(当前)底部向下移动,如图11B所示。控制器500控制包裹托架安装件致动器1405a继续使包裹托架安装件1405(以及其上的包裹托架1410)向下移动,直到管状拉伸膜区段F定位在负载L附近,如图11C所示。控制器500控制输送机组件100(通过控制进料输送机致动器110a),以使负载L沿下行方向D移动并进入管状拉伸膜区段F(的顶部)中,如图11D所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负载L的端面接触接缝S。如图11E所示,负载L沿下行方向D的继续移动(经由进料输送机110和出料输送机140)与管状拉伸膜区段F从收进指状件上的放出(如上所述)相结合,将管状拉伸膜区段F施加到负载L,并且接缝S包含在所施加的管状拉伸膜区段F内。图12示出了经包裹的负载L的端视图,接缝S用虚线表示。以这种方式施加管状拉伸膜区段F导致形成四个三角形袋P1-P4。这些袋的开口O1-O4被定向成45度角,使得任何水或碎屑流出袋外(并且因此不被收集在袋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500被配置为控制包裹托架1410的旋转位置和放出速率(或输送系统移动负载的速率),从而在膜施加期间形成具有相对高的膜密集度的加强区(有时称为箍或带)。例如,控制器500可以将包裹托架1410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或者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三旋转位置之间的位置,使得包裹托架不垂直于下行方向和上行方向。通过这样做,并且通过暂时地增大放出速率和/或减小负载L的移动速率,在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加强区。这些加强区提供了额外的加固以帮助负载L保持其形状。
下面描述并在图13A至图39C中示出了将两个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负载的几种方法。为了清楚和易于解释,附图中所示的管状拉伸膜区段的厚度、接缝长度和其他方面被放大了。为了清楚和便于解释,有时管状拉伸膜区段被示出为在施加之后彼此隔开和/或与负载隔开。此间隔实际上在施加膜之后并不存在,因为膜的固有特性使其贴着负载收缩并与负载和/或先前施加的管状拉伸膜区段适形。
图13A至图13B示出了负载L的一个示例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4A至图19C描述了用于在不使用托盘的情况下包裹此负载L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中的一些方法可以由上述包裹系统50执行。这些方法中的一些方法可以由上述包裹系统50结合一个或多个现有技术的机器来执行,这些现有技术的机器被配置为使负载围绕水平轴线和/或竖直轴线(取决于方法)旋转。这些方法中的一些方法可以通过新的系统来执行,该新的系统包括与一个或多个现有技术的机器结合的现有技术的完全水平的和/或完全竖直的拉伸套罩机,该一个或多个现有技术的机器被配置为使负载围绕水平轴线和/或竖直轴线(取决于方法)旋转,该拉伸套罩机被编程或以其他方式配置为执行这些新的方法。负载L(在图13A中以第一取向示出,并且在图13B中以第二取向示出)由在若干行11a-11f中彼此上下堆叠的部件2(比如货物)形成。当负载L处于第二取向时,该负载从其第一取向围绕水平轴线旋转180度。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部件2以砌砖模式堆叠并形成六行11a-11f(然而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模式和任何合适行数)。(外部)行中的一行11f比其他行窄、并且相对于其他行11a-11e在宽度方向上居中,使得由部件2的所有六行11a-11e形成的负载L的内区IZ的高度大于负载L的位于内区IZ侧面的两个外区OZ,这两个外区由部件2的六行中的五行11a-11e形成。当负载L处于其第二取向时(如图13B所示),行11f比其他行11a-11e窄导致在外区OZ的下方和在内区IZ的两侧形成两个空隙V1和V2。此空隙V1和V2(以及较窄行)的尺寸被设置成接纳叉车(或其他升降装置)的叉齿,以使得负载L能够在包裹之后被运输。
图14A至图14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一种方法。如图14A所示,在负载L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柔性基部片材B被施加到负载L的顶部。基部片材通过作为膜的围着空隙的部分的加强层而增加了经包裹的负载的耐久性,这些空隙接纳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叉齿。同样如图14A所示,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基部片材B。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没有被密封封闭。如图14B所示,在负载L仍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14C所示,(经包裹的)负载L被转动到其第二取向,使得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可以运输负载L。
图15A至图15C示出了图14A至图14C所示包裹方法的三种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通过暂时地增大放出速率和/或减小负载L的移动速率而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或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如上所述)。这些加强区加强并进一步稳定负载L。图15A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并围绕负载L的内区IZ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一个或两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图15B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一个或两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每个加强区R1和R2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图15C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四个加强区R1、R2、R3和R4(然而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每个加强区R1和R4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并且加强区R2和R2围绕负载L的内区IZ。
图16A至图16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该方法与图14A至图14C所示的和上述的方法相同,除了没有使用基部片材。图17A至图17C示出了图16A至图16C所示的包裹方法的三种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或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图17A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并围绕负载L的内区IZ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一个或两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图17B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一个或两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每个加强区R1和R2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图17C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四个加强区R1、R2、R3和R4(然而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每个加强区R1和R4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并且加强区R2和R2围绕负载L的内区IZ。
图18A至图18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18A所示,在负载L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没有被密封封闭。如图18B所示,在负载L仍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负载L围绕竖直轴线旋转,并且之后,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端部没有被密封封闭,但是因为负载L此时被旋转,所以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18C所示,(经包裹的)负载L现在被转动到其第二取向,使得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可以运输负载L。
图19A至图19C示出了图18A至图18C所示包裹方法的三种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图19A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并围绕负载L的内区IZ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一个或两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图19B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一个或两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每个加强区R1和R2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图19C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四个加强区R1、R2、R3和R4(然而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每个加强区R1和R4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并且加强区R2和R2围绕负载L的内区IZ。
虽然未示出,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负载可以在其第二取向上形成。在这些示例实施例中,方法如上所述进行,但是不需要最后的转动步骤,因为负载已经处于其第二取向。
现在参考图20A至图28描述用于包裹另一负载L的各种方法,该负载具有等宽的部件行。包裹之后,负载L被定位在滑托板SH上。滑托板SH使得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能够在包裹之后运输负载L。
图20A至图20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一种方法。如图20B所示,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没有被密封封闭。如图20C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竖直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上端在接缝S1处被密封封闭,使得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图21示出了此方法的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中形成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可以形成任何合适数量的加强区)。
图22A至图22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22B所示,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22C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竖直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上端在接缝S3处被密封封闭。图23示出了此方法的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中形成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可以形成任何合适数量的加强区)。
图24A至图24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24B所示,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24C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竖直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上端没有被密封封闭。在此方法的一个变型(未示出)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
图25A至图25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25B所示,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没有被密封封闭。如图25C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图26示出了此方法的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中形成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可以形成任何合适数量的加强区)(然而可以在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
图27A至图27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27B所示,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27C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端部在接缝S3和S4处被密封封闭。图28示出了此方法的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中形成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可以形成任何合适数量的加强区)(然而可以在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
现在参考图29A至图39C描述包裹另一负载L的各种方法。在这些示例实施例中,负载L的不同尺寸的外部部件行与图13A和图13B所示的负载L中的同一行相反。这使两个外区OZ的高度大于内区IZ的高度。另外,当负载L处于其第二取向时(例如,如图29D所示),在内区IZ下方且在外区OZ之间形成空隙V3。此空隙V3的尺寸被设置成接纳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的叉齿,以使得负载L能够在包裹之后被运输。
图29A至图29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一种方法。如图29B所示,在负载L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没有被密封封闭。如图29C所示,负载L现在被转动到其第二取向。如图29D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然后被竖直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上端在接缝S1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然后可以运输负载L。
图30A至图30C示出了图29A至图29C所示包裹方法的三种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这些加强区加强并进一步稳定负载L。图30A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并围绕负载L的内区IZ的加强区R1。图30B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每个加强区R1和R2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图30C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三个加强区R1、R2和R3。加强区R1和R3各自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并且加强区R2围绕负载L的内区IZ。
图31A至图31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31B所示,在负载L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31C所示,负载L现在被转动到其第二取向。如图31D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然后被竖直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上端在接缝S3处被密封封闭。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然后可以运输负载L。
图32A至图32C示出了图31A至图31C所示包裹方法的三种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图32A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并围绕负载L的内区IZ的加强区R1。图32B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每个加强区R1和R2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图32C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三个加强区R1、R2和R3。加强区R1和R3各自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并且加强区R2围绕负载L的内区IZ。
图33A至图33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33B所示,在负载L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33C所示,负载L现在被转动到其第二取向。如图33D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然后被竖直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上端没有被密封封闭。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然后可以运输负载L。在此方法的一个变型(未示出)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
图34A至图34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34B所示,在负载L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没有。如图34C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34D所示,负载L然后被转动到其第二取向,使得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然后可以运输负载L。
图35A至图35C示出了图34A至图34C所示包裹方法的三种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然而可以在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这些加强区)。图35A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并围绕负载L的内区IZ的加强区R1。图35B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每个加强区R1和R2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图35C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三个加强区R1、R2和R3。加强区R1和R3各自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并且加强区R2围绕负载L的内区IZ。
图36A至图36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36B所示,在负载L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在接缝S1和S2处被密封封闭。此时,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36C所示,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端部在接缝S3和S4处被密封封闭。如图36D所示,负载L然后被转动到其第二取向,使得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然后可以运输负载L。
图37A至图37C示出了图36A至图36C所示包裹方法的三种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然而可以在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这些加强区)。图37A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并围绕负载L的内区IZ的加强区R1。图37B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每个加强区R1和R2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图37C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三个加强区R1、R2和R3。加强区R1和R3各自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并且加强区R2围绕负载L的内区IZ。
图38A至图38C示出了对负载L进行包裹的另一种方法。如图38A所示,在负载L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的端部没有被密封封闭。如图38B所示,在负载L仍处于其第一取向的情况下,负载L围绕竖直轴线旋转,并且之后,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被水平地施加到负载L盖住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的端部没有被密封封闭,但是因为负载L此时被旋转,所以负载L的所有侧面都被包封在膜中。如图38C所示,(经包裹的)负载L现在被转动到其第二取向,使得叉车(或其他合适的升降装置)可以运输负载L。
图39A至图39C示出了图38A至图38C所示包裹方法的三种变型,其中在包裹期间,在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或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图39A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并围绕负载L的内区IZ的一个加强区R1(然而该加强区也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图39B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两个加强区R1和R2(然而一个或两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每个加强区R1和R2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图39C示出了由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F1形成的三个加强区R1、R2和R3(然而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可以由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F2形成)。加强区R1和R3各自围绕负载L的外区OZ之一,并且加强区R2围绕负载L的内区IZ。
虽然未示出,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负载可以在其第二取向上形成。在这些示例实施例中,过程如上所述进行,但是不需要最后的转动步骤,因为负载已经处于其第二取向。
尽管未示出,但是在包裹方法包括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施加和竖直施加到负载的实施例中,竖直施加可以发生在水平施加之前。

Claims (49)

1.一种利用多个管状拉伸膜区段对负载进行包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以及
将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
其中,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和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一起包封所述负载的所有侧面;其中:
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沿第一方向水平地施加到所述负载,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水平地施加到所述负载;或者
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地施加到所述负载,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竖直地施加到所述负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地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1)使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相对于所述负载水平地移动;以及(2)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地移动,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地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1)使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相对于所述负载水平地移动;以及(2)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地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密封封闭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相反端部,使得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包封所述负载的所有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密封封闭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相反端部,使得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包封所述负载的所有侧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之前,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而不密封封闭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至少一个端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之后并且在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之前,使所述负载旋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之后并且在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之前,将所述负载围绕竖直的轴线旋转90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和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和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而不密封封闭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和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个端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在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加强区环绕所述负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负载包括彼此上下堆叠的多个部件行,其中,所述多个部件行中一个部件行的宽度不同于其他部件行中的至少一个部件行的宽度,使得所述负载具有内区和位于所述内区侧面的两个外区,其中,所述内区的高度不同于所述两个外区的高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所述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包括形成第一加强区,所述第一加强区环绕所述负载的所述内区。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所述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包括形成第一加强区,所述第一加强区环绕所述负载的所述两个外区中的一个外区。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所述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包括形成第二加强区,所述第二加强区环绕所述负载的所述内区。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中形成所述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包括形成第三加强区,所述第三加强区环绕所述负载的所述两个外区中的另一个外区。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一个或多个加强区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1)减小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移动速度;以及(2)增大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从多个收进指状件放出到所述负载上的速率。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和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中的至少一者施加到所述负载之后,使所述负载围绕水平轴线转动180度。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地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1)使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相对于所述负载水平地移动;以及(2)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水平地移动,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竖直地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1)使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相对于所述负载竖直地移动;以及(2)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竖直地移动。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密封封闭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相反端部,使得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包封所述负载的所有侧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密封封闭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而不密封封闭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端部。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而不密封封闭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的至少一个端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密封封闭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包括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而不密封封闭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的端部。
2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之前,将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施加到所述负载。
26.一种包裹系统,包括:
拉伸套罩机,所述拉伸套罩机包括:
机器框架,所述机器框架限定包裹区域,所述包裹区域具有进料区域和出料区域;
包裹托架,所述包裹托架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器框架在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器框架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
一个或多个致动器,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包裹托架、并且被配置为使所述包裹托架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以及在其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多个收进装置,所述多个收进装置由所述包裹托架支撑。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包括:
第一致动器,所述第一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包裹托架、并且被配置为使所述包裹托架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第二致动器,所述第二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包裹托架、并且被配置为使所述包裹托架在其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移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拉伸套罩机进一步包括包裹托架安装件,所述包裹托架安装到所述包裹托架安装件,其中,所述包裹托架安装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器框架在与所述包裹托架的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相对应的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包裹托架安装件,以使所述包裹托架安装件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引起所述包裹托架在其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移动。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包裹托架包括框架和两个相反的轴,这两个轴限定了水平的旋转轴线,其中,所述包裹托架经由这两个轴安装到所述包裹托架安装件上,使得所述包裹托架能够在其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安装件并围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旋转位置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成90度。
32.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包裹托架能够在其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围绕水平的旋转轴线旋转。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包裹托架能够沿第一旋转方向从其第一旋转位置旋转至其第二旋转位置。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旋转位置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成90度。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包裹托架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器框架在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之间旋转,其中,所述包裹托架能够沿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从其第一旋转位置旋转至其第三旋转位置。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旋转位置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成90度,并且所述第三旋转位置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成-90度。
3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包裹托架、并且被配置为将所述包裹托架从其第一旋转位置旋转到其第二旋转位置,同时使所述包裹托架从其上部位置移动到其下部位置。
3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包裹系统,进一步包括输送系统,所述输送系统包括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所述第一输送机和所述第二输送机能够相对于彼此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移动,其中,当处于所述第一构型时,所述第一输送机和所述第二输送机被间隙分开,所述间隙的尺寸被设置成当所述包裹托架处于其下部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时接纳所述包裹托架,其中,当处于所述第二构型时,所述第一输送机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没有被所述间隙分开。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输送机和所述第二输送机包括第一中间输送机和第二中间输送机,其中,所述输送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从动输送机和输送机致动器,所述一个或多个从动输送机被定位成使负载移动穿过所述包裹区域,所述输送机致动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第一中间输送机和所述第二中间输送机中的至少一者,以使所述第一中间输送机和所述第二中间输送机在所述第一构型与所述第二构型之间移动。
4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包裹系统,进一步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和所述多个收进装置,以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和所述多个收进装置。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在所述包裹托架处于其第一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多个收进装置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所述多个收进装置的收进指状件上;
在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收进到所述收进指状件上之后,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以将所述包裹托架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到其第二旋转位置;以及
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以将所述包裹托架降低到负载能够被移动成与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接触的位置。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包裹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从动输送机,其中,所述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
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从动输送机,以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接触;以及
在所述负载继续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同时,控制所述多个收进装置将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从所述多个收进装置的所述收进指状件放出到所述负载上。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包裹系统,其中,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包括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其中,所述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放出到所述负载上之后:
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以使所述包裹托架沿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到其第一旋转位置;
控制所述多个收进装置将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所述收进指状件上;
在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收进到所述收进指状件上之后,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以将所述包裹托架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到横向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第三旋转位置;
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以将所述包裹托架降低到负载能够被移动成与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接触的位置;
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从动输送机,以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接触;以及
在所述负载继续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同时,控制所述多个收进装置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从所述多个收进装置的所述收进指状件放出到所述负载上。
44.一种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负载进行包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拉伸套罩机的包裹托架相对于所述拉伸套罩机的机器框架处于第一旋转位置的情况下,将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由所述包裹托架支撑的多个收进指状件上;
在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收进到所述多个收进指状件上之后,使所述包裹托架相对于所述机器框架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到横向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第二旋转位置;
降低所述包裹托架;
使负载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接触;以及
在继续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同时,将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从所述多个收进指状件放出到所述负载上。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使所述包裹托架旋转到其第二旋转位置,同时降低所述包裹托架。
46.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包括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放出到所述负载上之后:
使所述包裹托架沿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到其第一旋转位置;
将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所述多个收进指状件上;
在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收进到所述多个收进指状件上之后,使所述包裹托架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到其第二旋转位置;
降低所述包裹托架;
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接触;以及
在继续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同时,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从所述多个收进指状件放出到所述负载上。
47.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包括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放出到所述负载上之后:
使所述包裹托架沿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到其第一旋转位置;
将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收进到所述多个收进指状件上;
在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收进到所述多个收进指状件上之后,使所述包裹托架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到横向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第三旋转位置;
降低所述包裹托架;
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接触;以及
在继续使所述负载相对于所述包裹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同时,将所述第二管状拉伸膜区段从所述多个收进指状件放出到所述负载上。
48.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使得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的一个端部经由接缝被密封封闭,其中,在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放出到所述负载上之后,所述接缝竖直地延伸。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负载接触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之前,使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围绕竖直的轴线旋转,使得在所述管状拉伸膜区段已经被放出到所述负载上之后,所述接缝水平地延伸。
CN202080073606.1A 2019-10-23 2020-10-22 用于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145855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9216346.7 2019-10-23
DE102019216346.7A DE102019216346A1 (de) 2019-10-23 2019-10-23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packen eines Stapels von Gütern in einem schlauchförmigen Stretchfilm
PCT/US2020/056777 WO2021081158A1 (en) 2019-10-23 2020-10-22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rapping loads of goods with tubular stretch fil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5564A CN114585564A (zh) 2022-06-03
CN114585564B true CN114585564B (zh) 2023-09-15

Family

ID=73139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3606.1A Active CN114585564B (zh) 2019-10-23 2020-10-22 用于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2939A1 (zh)
EP (1) EP4048593A1 (zh)
CN (1) CN114585564B (zh)
DE (1) DE102019216346A1 (zh)
WO (1) WO2021081158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14558A1 (de) * 1976-04-03 1977-10-13 Moellers E Fa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palettenloser kollis
WO1982003833A1 (en) * 1981-05-04 1982-11-11 Rasztar Magnu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acking of stacked goods with shrink foil
CN87102880A (zh) * 1986-06-25 1988-01-06 炉料机械厂有限公司 制造整个地用收缩薄膜包覆的无托盘包装单元的设备
DE3941139A1 (de) * 1989-12-13 1991-06-20 Moellers Maschf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DE4440217C1 (de) * 1994-11-10 1996-05-15 Moellers Maschf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CN101331061A (zh) * 2005-11-10 2008-12-24 蒂蒙公司 用于制备和在码放的装载物上附着拉伸薄膜包装套的方法和机器
WO2009068294A1 (de) * 2007-11-30 2009-06-04 Maschinenfabrik Möllers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EP2248722A1 (de) * 2009-05-08 2010-11-10 Maschinenfabrik Möllers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und palettenlose Verpackungseinheit
EP3050814A1 (de) * 2015-02-02 2016-08-03 Signode Industrial Group LLC Verpack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selben
CN107719733A (zh) * 2016-08-10 2018-02-23 莫勒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用管状罩包裹商品堆垛的设备及在适当设备中改变管状膜原料的方法
CN107954033A (zh) * 2016-10-18 2018-04-24 莫勒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生产无托盘包装单元的方法及根据该方法生产的包装单元
CN109153460A (zh) * 2016-07-07 2019-01-04 信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包装方法和拉伸套罩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5652A (en) * 1969-10-30 1976-06-29 J & H Co. Machine for covering a pallet load with shrinkable plastic film
US4712354A (en) * 1984-02-23 1987-12-15 Lantech, Inc. Dual rotating stretch wrapp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DE3621297A1 (de) * 1986-06-25 1988-01-14 Moellers Maschf Gmbh Vorrichtung zum ueberziehen und anschrumpfen einer schrumpffolienhaube ueber bzw. an einen stapel.
DE3832557A1 (de) * 1988-09-24 1990-04-05 Beumer Maschf Bernhar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ilden von mit kunststoffolie umhuellten verpackungseinheiten sowie hiermit hergestellte verpackungseinheit
DE19732298C1 (de) * 1997-07-26 1999-02-04 Moellers Maschf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Umhüllen eines Stapels
EP1059233A1 (de) * 1999-04-16 2000-12-13 Kl- Lachenmeier A/S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packen von Gegenständen in einer Folienhaube
US6598379B2 (en) * 2001-09-07 2003-07-2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ulti-tab folder for ring type stretch film wrapp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DK176023B1 (da) * 2003-02-24 2005-12-19 Seelen As Metode og system til indpakning af emner samt anvendelse af metoden
US7320403B2 (en) * 2004-06-28 2008-01-22 Bsh Home Appliances Corporation Package, method, and kit for stretch hood packaging of home appliances
US7360344B2 (en) * 2004-09-17 2008-04-22 Fpn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leeve or band-type packaging of a compressible article
US20080229716A1 (en) * 2007-03-19 2008-09-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ilm wrapping machine simultaneously utilizing two film carriage assemblies
DE102011103366B3 (de) * 2011-06-03 2012-09-20 Maschinenfabrik Möllers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DK2767479T3 (en) * 2013-02-19 2016-08-01 Er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td An apparatus for wrapping an article with a tubular film
DE102014105936A1 (de) * 2014-04-28 2015-10-29 Windmöller & Hölscher Kg Verfahren für das Stapeln von gefüllten Säcken zu einem palettenfreien Sackstapel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14558A1 (de) * 1976-04-03 1977-10-13 Moellers E Fa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palettenloser kollis
WO1982003833A1 (en) * 1981-05-04 1982-11-11 Rasztar Magnu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acking of stacked goods with shrink foil
CN87102880A (zh) * 1986-06-25 1988-01-06 炉料机械厂有限公司 制造整个地用收缩薄膜包覆的无托盘包装单元的设备
DE3941139A1 (de) * 1989-12-13 1991-06-20 Moellers Maschf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DE4440217C1 (de) * 1994-11-10 1996-05-15 Moellers Maschf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CN101331061A (zh) * 2005-11-10 2008-12-24 蒂蒙公司 用于制备和在码放的装载物上附着拉伸薄膜包装套的方法和机器
WO2009068294A1 (de) * 2007-11-30 2009-06-04 Maschinenfabrik Möllers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CN101903251A (zh) * 2007-11-30 2010-12-01 莫勒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生产无托板封装单元的方法
EP2248722A1 (de) * 2009-05-08 2010-11-10 Maschinenfabrik Möllers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palettenlosen Verpackungseinheit und palettenlose Verpackungseinheit
EP3050814A1 (de) * 2015-02-02 2016-08-03 Signode Industrial Group LLC Verpack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selben
CN109153460A (zh) * 2016-07-07 2019-01-04 信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包装方法和拉伸套罩系统
CN107719733A (zh) * 2016-08-10 2018-02-23 莫勒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用管状罩包裹商品堆垛的设备及在适当设备中改变管状膜原料的方法
CN107954033A (zh) * 2016-10-18 2018-04-24 莫勒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生产无托盘包装单元的方法及根据该方法生产的包装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48593A1 (en) 2022-08-31
WO2021081158A1 (en) 2021-04-29
DE102019216346A1 (de) 2021-04-29
CN114585564A (zh) 2022-06-03
US20230182939A1 (en)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08722C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by pallet truck
CA2770044C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by pallet truck
US20090235617A1 (en) Wrapping apparatus having top loading and threading film dispenser
US71372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rapping a load
EP2265500A1 (en) Film roping assembly for use within film wrapping or packaging machines
WO2010148015A1 (en) Wrapping apparatus having top loading and threading dispenser
CN114585564B (zh) 用于利用管状拉伸膜对货物负载进行包裹的系统和方法
US20110076126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alletizing Items
SK2242000A3 (en) Device for enveloping a stack of objects with a stretch film
HU211417B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winding loading-plate unit with foil band
EP108225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retch wrapping a load
KR102169607B1 (ko) 텐션 암을 갖는 포장박스의 테이핑 장치
KR100252415B1 (ko) 물품을일시적으로저장하고다발로방출하는장치
KR102117795B1 (ko) 폴딩 패키지들을 턴오버하기 위한 모듈 및 그러한 모듈을 포함하는 폴딩 패키지 생산 라인
US20230356867A1 (en) Strapping device having a device for rotating a package
JP7121384B2 (ja) 箱詰装置
JPH0716562Y2 (ja) 結束機
NZ264736A (en) Article compression apparatus for use in a strapping station: soft compression member connected across station to carriers driven in unison by a shaft
JP2000159439A (ja) チ―ズ若しくはスプ―ルのためのパレットの搬送用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