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76755B - 湿帘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湿帘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76755B
CN114576755B CN202210240812.8A CN202210240812A CN114576755B CN 114576755 B CN114576755 B CN 114576755B CN 202210240812 A CN202210240812 A CN 202210240812A CN 114576755 B CN114576755 B CN 1145767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urtain
flow
air
curt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408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76755A (zh
Inventor
李睿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4081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767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76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76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76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76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24F2006/04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with a water pum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帘加湿器,包括水箱、引水结构、湿帘结构和风扇,引水结构用于驱动水流在湿帘结构和水箱之间流动,风扇用于驱动空气流经湿帘结构,湿帘结构包括:帘体,帘体为非吸水件,且帘体为一体成型的网体;其中,帘体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帘体沿厚度方向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帘体上设有从进风侧到出风侧连通的过风通道。本发明湿帘加湿器,使用寿命长,更换次数少甚至不用更换,方便清洁,使用成本低,减少了细菌滋生。帘体一体成型可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噪音。帘体为网体,可加大水流在帘体表面的流动面积,延长水流在帘体上的流动时间,增加湿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增加整体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湿帘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湿帘加湿器。
背景技术
现如今,加湿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常见的加湿器包括超声波加湿器和蒸发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的工作原理为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的技术将水雾化为超微粒子,再通过风吹出扩散至空气中,以此来达到加湿的目的。但是这种加湿器在将水雾吹出时也会将水中的杂质吹出,如果水中有害物质较多对人体危害较大。蒸发加湿器采用湿帘来增加水的有效蒸发面积,在风机的作用下,可以达到更高的加湿效率。
在相关技术中,湿帘一般采用具有吸水性的帘布或者纸质制成,湿帘在长时间的吸水浸泡后容易发生碎裂。为保证加湿器的加湿效果,需要对湿帘及时进行更换,并且在长时间使用后,帘布或纸质的湿帘内部容易滋生细菌,随着风机的吹动,细菌容易与水分一同分散至空气中,用户在吸入后容易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湿帘加湿器,所述湿帘加湿器在使用中不需要更换帘体,且帘体容易清洗消毒,不易产生细菌或霉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湿帘加湿器,包括水箱、引水结构、湿帘结构和风扇,所述引水结构用于驱动水流在所述湿帘结构和所述水箱之间流动,所述风扇用于驱动空气流经所述湿帘结构,所述湿帘结构包括:帘体,所述帘体为非吸水件,且所述帘体为一体成型的网体;其中,所述帘体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帘体沿厚度方向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帘体上设有从所述进风侧到出风侧连通的过风通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湿帘加湿器,通过将帘体作为非吸水件,能够延长湿帘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次数甚至可以不用更换,方便清洁,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减少了因滋生细菌导致的健康隐患。通过将帘体一体成型,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减少清洁难度,而且帘体作为一个整体,空气吹过时晃动小,噪音小,使湿帘加湿器在家用时更舒适。通过将帘体设置成网体,一方面能够加大水流在帘体表面的流动面积,另一方面可以延长水流在帘体上的流动时间,由此可使空气带走更多水分,增加湿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加整体结构强度,使空气在穿过帘体时帘体整体晃动小,噪音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帘体为塑料件、金属件、陶瓷件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帘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帘体,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帘体沿所述帘体的厚度方向排布。
具体地,相邻两个所述帘体之间间隔开,以形成水气混合空间。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湿帘结构包括至少三个所述帘体,两侧所述帘体相对中间所述帘体对称设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湿帘加湿器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的湿帘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的湿帘结构的帘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的湿帘结构的帘体的正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的湿帘结构的帘体的侧视图;
图6是图4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隐藏了竖边板);
图7是本发明一种的湿帘结构的布水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的湿帘结构的集水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帘体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帘体的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帘体的俯视方向的局部图;
图1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前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帘体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7中圈示R处放大图;
图1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帘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湿帘加湿器1000、湿帘结构100、
帘体10、
连接部11、波连筋111、竖边板112、上连横筋113、下连横筋114、第二倒角c2、连接板116、加强凸柱117、接水槽19、上游槽191、下游槽192、
导流部12、导流板120、波峰121、波谷122、第一倒角c1、上游边aa、下游边bb、上游距离La、下游距离Lb、
第一导流板1201、第二导流板1202、挡筋1203、分流筋1204、翅板125、过风通道13、过风孔131、上扣钩14、下扣钩15、导液柱16、引流柱17、水气混合空间18、
布水件20、分水孔21、上扣孔22、集水件30、集水槽31、集水孔32、下扣孔33、外壳200、进风口201、固定架202、水箱300、引水结构400、水泵401、总水管402、风扇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湿帘加湿器10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湿帘加湿器1000,如图1所示,包括水箱300、引水结构400、湿帘结构100和风扇500,引水结构400用于驱动水流在湿帘结构100和水箱300之间流动,风扇500用于驱动空气流经湿帘结构100。
具体地,湿帘加湿器1000还包括外壳200,外壳200内立设有湿帘结构100和风扇500,外壳200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201和出风口(图未示出)。水箱300设在外壳200内,水箱300位置可以灵活设置,可以设在湿帘结构100和风扇500的上方或下方或者侧面,这里不限。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引水结构400包括水泵401,水箱300中的水通过水泵401驱动,从而水流在湿帘结构100和水箱300之间流动。如图1中,引水结构400包括包括总水管402,水泵401抽出水箱300内水,通过总水管402引至湿帘结构100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了风扇500与湿帘结构100前后设置的结构,加在湿帘结构100的过风量。
为了更好约束引水及引风范围,外壳200内还设置了固定架202,湿帘结构100罩在固定架202内,固定架202起到保护、支撑、约束湿帘结构100的作用。固定架202在前后两侧可以设置格栅,方便通风,且疏导空气流动方向,减少杂物进入湿帘结构100的几率。
参照图2,湿帘结构100包括:帘体10。帘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帘体10沿厚度方向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帘体10上设有从进风侧到出风侧连通的风通道13。
帘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水从帘体10进水端流入,并从出水端流出,在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形成连续并且流动的水流。相较于静止的水面,流动的水流不仅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能够加速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转换过程,而且流动的水流可以及时补充水份,检测帘体10上是否有水更容易,便于及时补充水,使得湿帘加湿器1000的加湿效果更好更迅速。
帘体10在水平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在湿帘加湿器1000使用时,空气通过进风侧进入,穿过水流,使水流中的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并由空气从出风侧带出,实现对湿帘加湿器1000外部空气的加湿功能。
在本申请中,帘体10为非吸水件,且帘体10为一体成型的网体。
在现有技术中,湿帘一般采用具有吸水效果的材料,例如布料或纸质,由于布料和纸质本身的材质特性,在湿帘使用时间较长后,水流会对布料或纸质造成侵蚀,使湿帘极易损坏,湿帘的加湿效果也会收到较大影响。并且由于湿帘内部长期存有积水,极易滋生细菌,在湿帘加湿器对空气进行加湿时,空气中的水分可能会将湿帘内部的细菌带入空气中,在人体吸入后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本申请中的帘体10为非吸水件,在湿帘加湿器开启时,水流流过帘体10表面,通过空气流通带走水分达到加湿空气的目的,在湿帘加湿器关闭后,帘体10由于不吸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通风,帘体10表面会变干燥,这样帘体10不会为细菌滋生提供环境,在长时间使用后对用户的健康危害较低。帘体10作为非吸水件,能够延长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的更换成本。
通过将帘体10一体成型,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减少清洁难度,而且帘体10作为一个整体,空气吹过时晃动小,噪音小,使湿帘加湿器1000在家用时更舒适。通过将帘体10设置成网体,一方面能够加大水流在帘体10表面的流动面积,另一方面可以延长水流在帘体10上的流动时间,由此可使空气带走更多水分,增加湿帘加湿器1000的加湿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加整体结构强度,使空气在穿过帘体10时帘体10整体晃动小,噪音低。
具体地,帘体10为塑料件、铝件、陶瓷件中的至少一个。将帘体10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生产时,可使帘体10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使企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不同材质的帘体10,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例如帘体10的材质为塑料件时,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加工;当帘体10的材质为铝件时,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加工;当帘体10的材质为陶瓷件时,可以先进行泥胚塑形出帘体10形状,然后通过烧制的方式加工。
其中,不同的材质加工成的帘体10具有不同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塑料材质的帘体10,具有较低的加工成本,铝制的以及陶瓷制的帘体10,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在长时间使用后,帘体10表面不易产生细菌,用户在使用湿帘加湿器时更安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帘体10是塑料件。在实际生产中,帘体10可以通过注塑或浇筑形成,注塑或浇筑需要生产模具,具有一致形状的导流部12能够降低模具的生产成本,进而在对帘体10进行加工时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本申请中对帘体10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聚甲基丙烯酸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简称PTFE)中的任意一种。
当然,本申请中帘体10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加工,例如当帘体10包括导流部12和连接部11时,可以将导流部12分别加工后与连接部11通过焊接等方式相连,使帘体10整体呈网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湿帘结构100包括至少两个帘体10,至少两个帘体10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排布。设置至少两个帘体10,在空气从进风侧进入湿帘结构100时,首先接触第一个帘体10,带走帘体10表面的一部分水分,接着接触第二个帘体10,进一步带走更多水分,能够增加水流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实现更好的空气加湿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对环境加湿程度的需要对帘体10的数量进行增减,以实现更个性化的空气加湿效果。
本申请中,对于帘体10的数量不限,帘体10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
当帘体10包括至少两个时,各帘体10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地,当帘体10为多个时,相邻两个帘体10可以呈对称设置,这样可以对空气的导流方向进行调整,提高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
具体地,湿帘结构100包括至少三个帘体10,两侧帘体10相对中间帘体10对称设置。这样可以降低湿帘结构100装配难度,装反也能完成工作。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帘体10之间间隔开,以形成水气混合空间18。水气混合空间18的提供,一方面降低了风阻,另一方面使空气在湿帘结构100内流动空间大,可以流动至帘体10更多表面,增加与水流接触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湿帘结构100还包括:布水件20和集水件30。布水件20连接在帘体10的上方,布水件20上设有至少一个朝向帘体10布水的分水孔21。集水件30连接在帘体10的下方,集水件30上设有用于盛接帘体10上水流的集水槽31,集水件30上设有与集水槽31连通的集水孔32。由此,通过布水件20上的分水孔21,能够使水流更均匀的流入帘体10,增加水流与导流部12的接触面积,在水流流过帘体10后,通过集水孔32进入集水槽31,可以通过水泵将水流泵入布水件20中,以实现水流的循环,降低使用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可插入分水孔21的导液柱16,帘体10的出水端形成可插入集水孔32的引流柱17。水流在流过分水孔21时,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水会在分水孔21处形成气泡,阻碍水流流入,集水孔32同理,在帘体10上形成导液柱16和引流柱17,能够防止水在分水孔21以及集水孔32处形成气泡,使水更顺畅的流过。并且导液柱16和引流柱17可以为水流流入帘体10或集水件30提供引导,增加水流在湿帘结构100中的流动效率,增加湿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进一步地,当湿帘结构100包括多个帘体10时,每个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一排导液柱16,每个帘体10的出水端形成一排引流柱17,布水件20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多排分水孔21,集水件30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多排集水孔32。由此,在增加水流在湿帘结构100中的流动效率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湿帘结构100的结构强度,增加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帘体10与布水件20和集水件30中至少一个卡扣连接,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申请方案中,帘体10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下面结构附图描述各实施方式中帘体10结构。
下面参考图2-图8描述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湿帘结构100。
如图2-图3所示,帘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帘体10包括连接部11和多个导流部12,多个导流部12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连接部11连接多个导流部12以使帘体10呈网状,帘体10沿厚度方向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在图2和图3的示例中,帘体10的上端为进水端,下端为出水端,前侧为进风侧,后侧为出风侧。
其中,至少一个导流部12为沿上下方向蜿蜒延伸的波形,相邻导流部12之间限定出过风通道13,过风通道13用于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通风。导流部12形成为蜿蜒延伸的波形,一方面能够加大水流在导流部12表面的流动面积,另一方面可以延长水流在帘体10上的流动时间,由此可使空气带走更多水分,增加湿帘加湿器1000的加湿效果。通过将导流部12设置成沿水平方向分布的多个,可使水流流动面积、空气与水流接触面积成倍增加,通过用连接部将多个导流部连接成网,可以增加整体结构强度,使空气在穿过帘体时帘体整体晃动小,噪音低。
本申请中将导流部12设置成上下方向蜿蜒延伸的波形,导流部12表面能够供水流动且对空气阻拦较少,可以降低风阻,降低湿帘加湿器1000的能耗。
如图3-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部12为导流板120,导流板120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延伸。由此,导流板120表面积可以得到增加,水流在流过导流板120时能够在导流板120的表面流动,形成水膜,在空气通过导流板120时,较大面积的导流板120能够使空气带走更多水分,进而增加湿帘加湿器1000的加湿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空气是由进风侧向出风侧流动,大体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流动的,因此将导流部12设置成沿帘体10厚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板120,导流板120的形状与空气流动方向一致,有利于降低压损,增加空气送风距离。当帘体10为多个时,空气穿过多个帘体10,帘体10上导流板120有利于导引气流流动方向,降低风阻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湿帘加湿器1000中设置湿帘结构100时,风扇500驱动空气使空气流经湿帘结构100,从而带走湿帘结构100上的水分。为此当湿帘结构100不合理时,空气风阻在功耗高,本申请方案利用导流部12的结构有利于减小风阻,同样功率的风扇500能驱动更多空气流过湿帘结构100,增加湿帘加湿器1000的加湿效率。
具体地,当导流板120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延伸时,导流板120可以与帘体10所在面相垂直,这样导流板120的导风方向沿垂直于帘体10厚度的方向流动。有的方案中,当导流板120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延伸时,导流板120相对于帘体10的厚度方向具有一定倾斜角度,当倾斜角度不大时,也能起到导气流、降风阻的作用。
可选地,当帘体10上多个导流板120时,可以多个导流板120都沿垂直于帘体10厚度的方向延伸,也可以部分导流板120相对于帘体10的厚度方向具有一定倾斜角度,部分沿垂直于帘体10厚度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流板120在进风侧和出风侧均具有第一倒角c1。导流板120在进风侧形成第一倒角c1,相当于导流板120在进风侧形成锋刃,在迎风时有利于劈开气流,使气流从导流板120左右两侧流向过风通道13,降低风阻。导流板120在出风侧形成第一倒角c1,有利于导引导流板120左右两侧气流沿第一倒角c1合流,这样可减少气流在导流板120的出风侧形成较多扰动,也能降低风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导流板120在进风侧和出风侧的第一倒角c1角度不做具体限制,第一倒角c1的角度可以为30°、45°或60°,第一倒角c1也可以为圆角,不同的第一倒角c1角度对空气具有不同的导流效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流板120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尺寸为板宽W,导流板120的至少部分段的板宽W向下逐渐增加。水流在由上至下进行流动时会不断进行扩散,逐渐增加的板宽W能够更好的对水流进行承接,减少水流溅出帘体10之外几率,有利于使湿帘加湿器1000内部更洁净。而且在水流扩散开后,面积增加,有利于增加与空气接触面积,提高加湿效果。
如图3所示,如图6所示,导流板120临近底部的板宽W逐渐缩小。水流沿导流板120的表面从上至下流动,通过在临近底部将板宽W逐渐缩小,能够对水流进行引导,使水流进入出水端,防止水流溅出湿帘结构100,增加湿帘加湿器1000运行过程中的洁净度。
在图6的示例中,导流板120的板宽W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当增至最大达到W’时,导流板120的板宽W逐渐减小,从而将水流逐渐收拢。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帘体10上多个导流部12均为形状一致的波形,每个导流部12上均具有交替设置的波峰121和波谷122,多个导流部12具有同高度的波峰121及同高度的波谷122。由此,这样多个导流部12的波形较整齐,有利于疏导气流气流,进一步降低风阻。而且波连筋111处在导流部12的波峰121或波谷122位置,在不影响水流在帘体10上的流动效率的同时增加帘体10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为方便描述,在图2-图4的实施例中,将导流部12的波形中向左凸出的最左点处称为波峰121,将导流部12的波形中向右凸出的最右点处称为波谷122。在图4中,每个导流部12的波峰121和波谷122是交替设置的。多个导流部12中,呈现多排波峰121和多排波谷122,同一排波峰121的高度相等,同一排波谷122的高度相等,波峰121所在排和波谷122所在排交替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连接部11包括波连筋111,波连筋111为上下间隔排布的多个,波连筋111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尺寸为筋宽V,多个波连筋111的筋宽V向下逐渐增加。
如在图6的示例中,相邻两个波连筋111上,上方波连筋111的筋宽为V1,下方波连筋111的筋宽为V2,V2大于V1。这样使帘体10上最向下波连筋111的筋宽V越大,支撑作用加强,有利于提高帘体10整体底部稳固性。而且当波连筋111上的水流向下流动时,使上方波连筋111上的水大部分向下流到下方的波连筋111上,因此波连筋111的筋宽V向下逐渐增加,有利于水流通过多个波连筋111形成连续的水帘,气流在吹经水帘时带走更多水分。
可选地,如图6所示,波连筋111在进风侧和出风侧均具有第二倒角c2。第二倒角C2的设置,有利于波连筋111上的水流沿第二倒角c2顺畅地流向波连筋111两侧,提高水流流动的顺畅性及连续性,增加水流附着面积。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包括波连筋111,波连筋111为上下间隔排布的多个,每个波连筋111与多个导流部12的同高度波峰121相连,或者每个波连筋111与多个导流部12的同高度波谷122相连。水流在导流部12上进行流动时,在导流部12中波峰121与波谷122之间位置的弧面上具有较大的流动面积,波峰121与波谷122的主要作用为对水流引导转向,使水流在帘体10内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更长,将波连筋111与波峰121或者波谷122进行连接不会对水的流动造成阻碍。并且波连筋111仅设置在波峰121或者波谷122处,在空气通过湿帘结构100时,波连筋111不会对空气的流动造成影响,使湿帘结构100具有更高的加湿效率。
波连筋111处在导流部12的波峰121或波谷122位置,在不影响水流在帘体10内的流动效率的同时可以增加帘体10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还包括:两个竖边板112、上连横筋113和下连横筋114。两个竖边板112竖向间隔开设置,多个导流部12位于两个竖边板112之间。上连横筋113连接在两个竖边板112之间,多个导流部12的上端与上连横筋113相连。下连横筋114连接在两个竖边板112之间,多个导流部12的下端与上连横筋113相连。由此,通过两个竖边板112、上连横筋113与下连横筋114的结构可以为湿帘结构100提供框架,进而增加湿帘结构100的结构强度,使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更长,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如图2所示,当湿帘结构100包括多个帘体10,每个帘体10上的多个导流部12均为波形,每个导流部12上均具有交替设置的波峰121和波谷122。其中,其中两个帘体10在同高度上,一个帘体10的导流部12上的波峰121,另一个帘体10的导流部12上的波谷122。这样在这两个帘体10上,同样高度上波峰121与波谷122相应设置,形成环形,进一步有利于气流导引,降低风阻。
在装配完成后,由进风侧向出风侧看,可以看到相邻的帘体10之间的波峰121和波谷122是相对设置的,此方式设置的两个帘体10能够对空气在通过湿帘结构100时形成阻碍,空气在通过第一个帘体10后发生旋转再通过第二个帘体10,进而加大空气与湿帘结构100的接触面积,增加湿帘加湿器1000的加湿效率。
如图2、图7-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湿帘结构100还包括:布水件20和集水件30。布水件20连接在帘体10的上方,布水件20上设有至少一个朝向帘体10布水的分水孔21。集水件30连接在帘体10的下方,集水件30上设有用于盛接帘体10上水流的集水槽31,集水件30上设有与集水槽31连通的集水孔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帘体10与布水件20和集水件30中至少一个卡扣连接。由此,可以在需要对湿帘结构100进行清洗或更换时通过卡扣进行拆卸,增加便捷程度。
如图3、图6-图7所示,进一步地,布水件20上设有多个上扣孔22,集水件30上设有多个下扣孔33,帘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扣钩14和下扣钩15,上扣钩14配合上扣孔22,下扣钩15配合下扣孔33。由此,可以增加布水件20与帘体10、集水件30与帘体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加湿帘结构100的结构强度,加长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如图2-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可插入分水孔21的导液柱16,帘体10的出水端形成可插入集水孔32的引流柱17。水流在流过分水孔21时,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水会在分水孔21处形成气泡,阻碍水流流入,集水孔32同理,在帘体10上形成导液柱16和引流柱17,能够防止水在分水孔21以及集水孔32处形成气泡,使水更顺畅的流过。并且导液柱16和引流柱17可以为水流流入帘体10或集水件30提供引导,增加水流在湿帘结构100中的流动效率,增加湿帘加湿器1000的加湿效果。
进一步地,当湿帘结构100包括多个帘体10时,每个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一排导液柱16,每个帘体10的出水端形成一排引流柱17,布水件20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多排分水孔21,集水件30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多排集水孔32。由此,在增加水流在湿帘结构100中的流动效率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湿帘结构100的结构强度,增加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
下面参考图9和图13描述另一种实施例中湿帘结构100。
参照图9-图12,帘体10上包括多个导流部12,多个导流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水流经过导流部12的引导,从上到下逐步流动。相邻两个导流部12之间限定出过风通道13,空气通过两个导流部12之间的过风通道13穿过水流,这样多个导流部12既能引流水流流动方向,又能限制空气吹风方向,使空气与水流充分接触,在保证加湿的同时降低风阻。
在本申请中将多个导流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水流从上向下流动时,被多个导流部12依次承接、导引。由于帘体10上从进水端到出水端之间,水流不是从进水端直接在重力作用下竖直向下流到出水端,而是依次流经多个导流部12。水流每流经一个导流部12,在水力张力作用下会在导流部12表面形成水膜,而水力张力作用又会使导流部12上的水流向下流动时,水流沿导流部12展开连成水帘。当水帘向下流动时如果脱离导流部12时间过长又趋向于呈水柱状,但是本申请中由于多个导流部12的排布,水帘在形成水柱前落到下方导流部10上,该导流部10上流下的水流又呈展开的水帘。因此本申请中利用多个导流部12从上到下依次排布,有利于使水流在从导流部12上流下时呈水帘,其表面积大,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而且每个导流部12在承接水流后,水流沿导流部12表面流动,水流附着在导流部12表面后形成水膜,当空气流经导流部12时,空气不仅与竖直向下流动的水帘接触,还与导流部12表面的水膜接触,空气与水接触面积更大,这种湿帘结构100的加湿能力较强。
另外,在多个导流部12的拦挡后,水流在帘体10上的流动时间延长,与空气接触更充裕,提高了水流在一次循环流动中的蒸发量,从而可以降低能耗。
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部12为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延伸的导流板120,导流板120为长条形。
以图11和图12的方案为例,导流部12为板状,因此可以称为导流板120。该导流板120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它为长条形。该方案里导流部12前侧为进风侧,后侧为出风侧,导流板120为从前到后延伸的板体。本申请中导流板12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相对于在左右方向尺寸小得多,这样帘体10整体上呈网状,帘体10较薄,可以节省安装空间。
在本申请中利用导流部12形成为导流板120,不仅可以增加表面表面,使导流部12表面的水膜面积加大,从而水流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加,加湿能力加强,而且也有助于延长水流在导流部12表面的流动时间,使得水的蒸发更加充分,提升最终送出的水蒸气含量,使得湿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更加显著。
这里将导流板120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延伸,一方面使导流部12对空气阻力减少,另一方面可以两导流板120之间相当于形成了较长的过风通道13,有利于增长送风距离,减少风压损失,进一步降低能耗。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当导流部12为长条形的导流板120时,帘体10整体呈网状,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也为帘体10的厚度方向。当导流部12为导流板120时,导流板120的形状可不受限。有的方案里,导流板120为直板,导流板120在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上笔直延伸设置,导流板12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帘体10的厚度方向呈一定夹角。
有的方案中,导流板120也可以为弧形板,这样导流板120表面积更大,有利于形成更大水膜并与空气接触。有利地,当导流板120为弧形板时,导流板120中间位置向下凸出,这样有利于导流板120上表面可以承接一定水量,使导流板120上表面形成更厚水膜。
在一些可选方案中,一部分导流板120在朝向出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弯曲延伸,一部分导流板120在朝向出风侧的方向上向上弯曲延伸。
当然,本申请其他方案中,导流部12也可以不设置导流板120,也可以至少部分形成杆状(如圆杆、方杆等),杆状导流部12也能降低水流速度,有处于使下流的水流形成水帘。相对而言,导流部12形成导流板120时表面积较大,水流流动时间更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流部12为导流板120,导流部12可以全为导流板120,也可以部分为导流板120。
具体地,导流板120可以为从进风侧到出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201,导流板120也可以为从出风侧到进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导流板1202。如图11所示,导流板120为多个,部分导流板120为第一导流板1201,部分导流板120为第二导流板1202。
以图11所示的方位为例,第一导流板1201在从进风侧到出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这样落在第一导流板1201上的水流可以经第一导流板1201向后向下导引。第二导流板1202从出风侧到进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这样落在第二导流板1202上的水流可以经第二导流板1202向前向下导引。由此,导流板120可以根据需要,将水流向不同方向导引。由于空气在经过风通道13流动时,也经导流板120导引,因此可以将气流向需要的不同方向导引。如此设置,便于根据需要延长水流和空气的流动路径,使水流与空气接触更加充分。
具体地,多个导流部12为多个导流板120,多个导流板120包括沿上下方向交替分布的第一导流板1201和第二导流板1202,第一导流板1201从进风侧到出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第二导流板1202从出风侧到进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
这样帘体10上整体上似形成了一竖排的第一导流板1201和一竖排的第二导流板1202,两竖排的导流板120交叉设置。这样空气从进风侧进入时,如果遇到一竖排第一导流板1201,则会在一竖排第一导流板1201的导引下在朝向出风侧流动时向下导引。空气从进风侧进入时,如果遇到一竖排第二导流板1202,则会在一竖排第二导流板1202的导引下在朝向出风侧流动时向上导引,这样空气整体上从进风侧朝向出风侧流动,而且在流动时受多个导流板120疏导,降低了风阻。
当下方水流流到导流板120时,通过交替的第一导流板1201和第二导流板1202的导引,水流的流动路径大体呈波浪形,流动路线长,且整体上向下流动,便于最终收集。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二导流板1202的上端比上方第一导流板1201的下端,更靠近出风侧。由此,在水流经第一导流板1201下落至第二导流板1202时,第二导流板1202可以尽可能将水流朝向下方第一导流板1201的上端导引,减少水流从第二导流板1202在出风侧溢出的可能,这样一方面可以延长水流流动路径,另一方面减少湿帘结构100向外溢水概率,提高湿帘加湿器的内部清洁度。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一导流板1201的上端比上方第二导流板1202的下端,更靠近进风侧。此,在水流经第二导流板1202下落至第一导流板1201时,第一导流板1201可以尽可能将水流朝向下方第二导流板1202的上端导引,减少水流从第一导流板1201在进风侧溢出的可能,这样一方面可以延长水流流动路径,另一方面减少湿帘结构100向外溢水概率,提高湿帘加湿器的内部清洁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导流板120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尺寸为板宽W。第一导流板1201的板宽为W1,第二导流板1202的板宽为W2,第一导流板1201的板宽W1与第二导流板1202的板宽W2不相等。
例如在图10中有三个帘体10,两侧帘体10上,第一导流板1201的板宽W1大于第二导流板1202的板宽W2。中间的帘体10上,第一导流板1201的板宽W1小于第二导流板1202的板宽W2。
当帘体10上当第一导流板1201的板宽W1较大时,该帘体10上第一导流板1201的导向作用较强,第二导流板1202的板宽W2较小,使第二导流板1202在第一导流板1201的插入深度较小,这样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1201间隙较大,便于空气气流流动。而由于第一导流板1201与第二导流板1202的导向呈一定夹角,这样从第一导流板1201之间导出的风,与第二导流板1202上的水膜几乎垂直相遇,这样可以使空气吹入水膜中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加湿效果。
同样,当帘体10上当第二导流板1202的板宽W2较大时,该帘体10上第二导流板1202的导向作用较强,第一导流板1201的板宽W1较小,使第一导流板1201在第二导流板1202的插入深度较小,这样相邻两个第二导流板1202间隙较大,便于空气气流流动。而由于第二导流板1202与第一导流板1201的导向呈一定夹角,这样从第一导流板1201之间导出的风,与第二导流板1202上的水膜几乎垂直相遇,这样可以使空气吹入水膜中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加湿效果。
可选地,至少部分导流板120在向下方向上板体厚度d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水流在流向导流板120上时,大体先落到导流板120的上端,然后沿导流板120向下流动。导流板120上端厚度d大,可以承受较大的水流落下的冲击力,而导流板120上水流向下平稳流动时,对导流板120下端的冲击较小,将导流板120的板体厚度d做成向下逐渐减小,有利于减轻重量,空出更多空气以流动空气。而且当导流板120较薄的一端位于迎风一侧时,其厚度d较小容易劈开气流,使气流从导流板120上下两侧流动。当导流板120较薄的一端位于出风一侧时,其板体厚度逐渐减小有利于导流板120上下两侧气流合流。由此,有利于降低风阻,减小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至少一个导流部12上设有挡筋1203,挡筋1203沿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延伸。设置挡筋1203后,有利于导流部12上的水流被挡筋1203分散开,而不是集中一处向下流动形成水柱,由此有利于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具体地,挡筋1203为多个,多个挡筋1203沿导流部12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设置挡筋1203后,水能够在同一导流板120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更进一步增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湿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导流部12包括第一导流板1201和第二导流板1202,第一导流板1201和第二导流板120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挡筋1203。第一导流板1201上多个挡筋1203沿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第二导流板1202上多个挡筋1203沿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3所示,最上方导流部12上设有多个分流筋1204,多个分流筋1204的一端临近帘体10的进水端设置,多个分流筋1204的另一端沿导流部12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以使水流分开流动。从进水端流入的水流,可以在分流筋1204的作用下形成多股水流,这样水流在导流部12上不仅沿长度方向分散开,而且分散开的水流在向下流动时大体均匀流动的,有利于将水流分散开并通过导流部12形成水帘,这样有利于更进一步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湿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具体地,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为多个导液柱16,多个导液柱16沿导流部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分流筋1204为多组且分别邻近多个导液柱16分布。水流经由导液柱16流向导流板120,再被多个分流筋1204分流为多条水流流下,从而使得湿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更强。
在图13所示,每个导液柱16均分配一组分流筋1204,同组中多个分流筋1204的一端围绕该导液柱16设置,而同组中多个分流筋1204的另一端沿导流部12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可选地,在同组的分流筋1204中,对称设置,这样使水流分布均匀。进一步可选地,有两个分流筋1204相连,相连的分流筋1204位于其中分流筋1204的上方,这样可以阻挡水流向上流动而溢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帘体10包括:连接部11,连接部11用于连接多个导流部12,使帘体10形成一个整体,方便装配。
具体地,连接部11包括:两个竖边板112,两个竖边板112竖向间隔开设置,多个导流部12连接在两个竖边板112之间。设置竖边板112能够防止水从导流板120的两个侧端溢出,造成水的浪费。
当然,连接部11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竖筋,竖筋穿设在多个导流部12上。
下面参考图14-图19描述又一种实施例中湿帘结构100。
参照图16和图17,帘体10包括连接部11和多个导流部12,多个导流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导流部12之间具有过风通道13,连接部11与多个导流部12相连。通过在至少一个导流部12上设置接水槽19,而且接水槽19开口向上,这样接水槽19具有一定存水量。当上方有水落到导流部12上时,水流可以沿导流部12表面流入接水槽19内。接水槽19的设置本身能够增加导流部12的表面积,而且接水槽19可以存有一定水量,这样如果水源不足时利用接水槽19存的水可以使帘体10延长加湿功能。当接水槽19内水量蓄满时,接水槽19接水时会不断外溢,溢出的流向下流到下方的导流部12或者其他零件上。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每个导流部12优选为长条形,导流部12的长度方向与帘体10的宽度方向一致。
以图17的方案为例,导流部12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它为长条形。该方案里导流部12前侧为进风侧,后侧为出风侧,或者也可以说,帘体10前侧为进风侧,帘体10后侧为出风侧,在帘体10上过风通道13沿前后方向贯通,空气可以从前侧向后侧吹风。
本申请中导流部1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相对于在左右方向尺寸小得多,这样帘体10整体上呈网状,帘体10较薄,可以节省安装空间。
当导流部12为长条形时,导流部12可以为直线形,导流部12也可以为曲线形。当多个导流部12均为长条形时,多个导流部12可以均为直线形,多个导流部12也可以均为曲线形。有的方案里,在合理设置曲线形状时,甚至可以将多个导流部12中部分设置成直线形部分设置成曲线形,例如可以将最上方导流部12设置成波浪线形,下方导流部12均为直线形。
每个导流部12的竖截面形状可以设置成面对称形状,也可以不设置成面对称形状。每个导流部12竖截面形状,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这里均不作限制。在图17和图19的示例中,每个导流部12均为面对称形状,多个导流部12相对同一竖向面对称,相邻两个导流部12的形状相同,相邻两个导流部12中下方导流部12的尺寸大于上方导流部12的尺寸,每个帘体10从侧面上看近似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设置的多个导流部12的开口由上到下依次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9所示,帘体10具有中位参考面S。为方便理解中位参考面S,这里对中位参考面S进行如下限定:每个导流部12离进风侧最近的边为上游边aa,每个导流部12离出风侧最近的边为下游边bb,上游边aa与中位参考面S之间距离为上游距离La,下游边bb与中位参考面S之间距离为下游距离Lb,上游距离La与下游距离Lb相等。
也就是说,每个导流部12均具有上游边aa和下游边bb,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有参考边与上游边aa和下游边bb等距。同一帘体10上多个导流部12的参考边,所构建出的参考面则为中位参考面S。
其中,帘体10上至少有两个导流部12,下方导流部12的上游距离La大于上方导流部12的上游距离La。
以图19为例,在图19实施例的帘体10中,有两个导流部12,上方导流部12的上游距离为La1,下方导流部12的上游距离为La2,La1<La2。由于同一个导流部12上La=Lb,因此这两个导流部12上,下方导流部12的下游距离Lb大于上方导流部12的下游距离Lb。如此设置,将帘体10的厚度方向尺寸作为导流部12宽度尺寸的话,这两个导流部12宽度是向下增加的。
可以理解的是,水流在向下流动时在导流部12表面张力影响可以逐渐扩散开。将下方导流部12设置得比上方导流部12更宽,便于扩散开的水流能够在导流部12表面有更长时间的附着流动,这样一方面延长了水流流动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而且有的方案中水流在向下流动时在多个导流部12阻挡下,冲击力逐渐被消耗,水流流速可能逐渐降低,因此越向下导流部12表面附着的水量越多。因此通过增加导流部12宽度,有利于让变多的水能够在导流部12表面流动,而不是无处附着导致溅射到帘体10外的几率,这样有利于保持帘体10内水流内部流动而不流到外处。
具体地,帘体10上所有导流部12上均设有开口向上的接水槽19,多个导流部12的上游距离La向下逐渐增加。
通过设置带多个导流部12的帘体10,多个导流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导流部12均形成有开口向上的接水槽19,这样分布液体时可以从帘体10上方布液,液体从上向下可以依次流到各接水槽19中。通过在相邻两个导流部12之间设置过风通道13,气流可以从过风通道13穿过帘体10,气流可以流经接水槽19,让液体能够吸附掉气流中杂质或者有害气体等。
将多个导流部12的上游距离La向下逐渐增,这样多个导流部12的盛水量向下逐渐增加。有利于进一步延长水流流动时间,使水流扩散开后能够更好加湿。
进一步地,中位参考面S为竖直平面,导流部12相对中位参考面S对称设置。这样加工非常方便。
当中位参考面S为竖直平面时,下方导流部12的上游距离La大于上方导流部12的上游距离La时,会使上方导流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完全位于下方导流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内。
帘体10的其中两个导流部12中,上方导流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小于下方导流部12的开口面积,上方导流部12在接满液体时,液体可从上方导流部12的边缘溢出,并向下流入到下方导流部12内,使帘体10的湿帘形成效果更好。
如此设置有利于延长液体的行走路径,增加液体的分布面积,从而增加液体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加湿效果。这种湿帘结构100使用方式不限,例如湿帘结构100可以仅布一次液体,或者湿帘结构100可以间歇性地布液。当然这种湿帘结构100也可以连续布液,利用流动的液体来与气流充分接触。将上方导流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小于下方导流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还有利于降低液体流速,加长液体与气流的接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多个导流部12在帘体10上构成叠层结构,每个导流部12的下方正对设置另一个导流部12,每个导流部12溢出的液体对应流到位于其下方的导流部12的接水槽19内,液体可以流经上下依次排布的所有导流部12,延长液体流路径的同时可以形成连贯且密集的湿帘。
由此,可使导流部12装满溢出的液体,能流入到其相邻下方导流部12的接水槽19内,这样在布液量足够时可使每个接水槽19中都存满液体,使液体可以均匀流满每一个接水槽19。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液体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对气流的过滤效果。
本申请方案中,帘体10的整体形状大体与中位参考面S相一致。当中位参考面S为平直面时,帘体10整体似直板网。当中位参考面S为弧面时,帘体10整体似弯形板网。本申请中中位参考面S的形状不限定,因此帘体10整体形状也不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两个翅板125的下端相连,两个翅板125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两个翅板125之间形成接水槽19。
利用两个翅板125形成导流部12,导流部12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而且两个翅板125在朝向彼此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翅板125的上表面用来盛装液体,翅板125的下表面可以导引气流流向,这样在保证气液接触的同时能够降低风阻。
例如气流在穿过帘体10时,在气流流动方向上,气流经翅板125的下表面先向下导引,穿过过风通道13后,气流经翅板125的下表面再向上导引。流向过风通道13的气流经翅板125的下表面向下挤压,不仅能增加流速,而且可以导向过风通道13,有利于气流通过过风通道13,减少风阻。当气流穿过过风通道13后,在翅板125的下表面导引下扩散开,降低湿帘结构100在出风端的风压,提高气流通过能力。
具体地,同一帘体10上,至少两对翅板125中,上方两个翅板125的上端距离l1小于下方两个翅板125的上端距离l2。翅板125如此设置,可以使至少两个导流部12的接水槽19的开口面积,下方相对上方是增加的。
具体地,如图18和图19所示,翅板125可以为直板或者弯板,成对的两个翅板125可以是面对称结构也可以不是面对称结构。
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两个翅板125均为直板,两个翅板125呈“V”。也有一些示例中,两个翅板125均为弯板,两个翅板125可呈“U”。
当导流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时,两个翅板125之间构成接水槽19,两个翅板125上表面为接水槽19的底壁。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方接水槽19内存满液体后,液体可从翅板125的上端溢出并流到下方的导流部12内。可以理解的是,溢出的液体,会有一部分沿重力方向直线向下流动,也会有一部分液体沿翅板125的下表面向下流动。当上方两个翅板125的上端距离小于下方两个翅板125的上端距离时,沿重力方向直线向下流动的液体会流进下方两个翅板125构建的接水槽19中,避免这部分液体溢出溅射。
进一步地,两个翅板125的下表面在朝向彼此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不仅有利于导引气流,也有利于将附着在翅板125的下表面的液体向下导引,有利于水平顺流动。而且如此设置后,翅板125的下表面可以附着更多液体量,从而增加液体与气流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翅板125的下表面为平滑表面,进一步方便液体沿着翅板125下表面流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翅板125为直板时,每个翅板12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5°-60°,例如翅板12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5°、30°、45°、55°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每个翅板125在向下方向上板体厚度k逐渐增加。如此设置,翅板125形成为下厚上薄的板体,下端厚可以加强导流部12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上端相对较薄可以节约用料降低成本。
具体地,如图19所示,每个翅板125的边缘处设有倒角c以导引水流流动。在导流部12内存满液体后,液体可以从翅板125上端边缘平顺地向外流出然后向下流动,有利于流体附着在导流部12表面流动,进一步延长液体的流动路径,增加液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而且由于液体从翅板125的上端边缘处向下流动,将边缘处形成圆角c,减少水流阻力,而且减少液体遇阻时溅射的情况,方便液体收集。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连接部11包括连接板116,相邻两个导流部12之间连接有连接板116,成对的两个翅板125连接在连接板116的相对两侧,接水槽19被连接板116分成临近进风侧的上游槽191和临近出风侧的下游槽192。
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帘体10的结构强度,而且连接板116表面在附着或者流有液体时,可以增加气流与液体的接触面积。
具体地,连接板116的设置,使上方导流部12液体装满溢出而向下流动时,液体可以沿连接板116表面向下流动,连接板116表面形成一层水帘,可以增加气流与液体的接触面积。而且连接板116的表面面积大,接触面积也大。
具体地,过风通道13包括多个过风孔131,相邻两个导流部12之间的连接板116上设有一排过风孔131,同一排多个过风孔131间隔开设置,连接板116上位于两个过风孔131之间设有加强凸柱117。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帘体10的结构强度。而且将过风通道13分成多个过风孔131,还可以疏导和分散气流,使气流能够分散开并与更大面积的导流部12接触。
竖向设置的加强凸柱117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帘体10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竖向设置的加强凸柱117还起到引流作用,使上方导流部12流出的液体可以沿加强凸柱117流向下方导流部12,有利于水平顺流动。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过风孔13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圆形孔、椭圆形孔、方形孔。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将过风孔131设置为长条形,如图18所示,呈长条形的过风孔131间隔设置在连接板116上,两加强凸柱117之间设有过风孔131,长条形的过风孔131的通风面积相对较大,风阻小,并且易加工。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导流部12之间的连接板116,其板体厚度e向上逐渐减小。这样使连接板116表面水流在向下方向上倾斜流动,便于水流附着在连接板116表面形成水膜,使流经空气在吹过连接板116时能够吸收水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还包括:两个竖边板112,两个竖边板112竖向间隔开设置,多个导流部12连接在两个竖边板112之间。
可选地,如图19所示,两个竖边板112的板体宽度g向上逐渐减小,相当于两个竖边板112可分别为等腰梯形板。这样可以与导流部12的宽度变化相一致,不仅美观,也能方便装配时防止装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所示,当帘体10为至少三个时,中间位置的帘体10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尺寸U1,大于最外侧的帘体10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尺寸U2。当中间帘体10所占体积更大时,通常中间帘体10更重。该湿帘结构100有利于维持结构稳定性,使湿帘结构100重心更稳,不易倾倒。
以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为帘体10的厚度方向。当帘体10是等厚网体时,U1、U2分别是不同帘体10的整体厚度。当帘体10是不等厚网体时,U1、U2分别是不同帘体10在同等高度下的厚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图16所示,帘体10设置为三个,在同一高度上中间帘体10的接水槽19容积大于两侧帘体10的接水槽19容积。这样设置,保证中间帘体10对液体的保有量大,保证加湿效果,而两侧帘体10的液体保有量少,减少液体向周围的溅射量。
进一步地,当导流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两个翅板125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中间位置的帘体10的翅板125相对竖平面的夹角α1,大于最外侧帘体10的翅板125相对竖平面的夹角α2。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翅板125连接在连接板116的相对两侧,接水槽19被连接板116分成临近进风侧的上游槽191和临近出风侧的下游槽192。翅板125相对竖平面的夹角α1,大体上决定了上游槽191和下游槽192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接水槽19的大小。因此夹角设计,有利于让中间位置帘体10的接水量更大,重心稳且加湿能力强。
更具体地,相邻两个帘体10上的过风通道13有部分错开设置。例如在图15中,每个帘体10上设有多个过风孔131。相邻两个帘体10上的过风孔131,有一部分错开设置,有一部分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上是正对的。
例如在图15所示湿帘结构100的右上角所示的虚方框处,前侧的帘体10上有一过风孔131。在前视方向上,从该过风孔131处,能看到后侧帘体10上的过风孔(此处用131’示出),而且从该过风孔131处,能看到后侧帘体10上的加强凸块(此处用117’示出),即前后两个帘体10上,过风孔131有一部分是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是正对的,过风孔131有一部分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是错开的。
如此设置,过风孔131正对的部分有助于降低风阻,使气流顺利流经多个帘体10。而过风孔131错开的部分,即前侧过风孔131吹来的风会有一部分被加强凸块117’阻挡,可以被加强凸块117’向左右两侧导引,使气流流经导流部12更多表面,增加与水流的接触面积。
如图14、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湿帘结构100还包括:布水件20和集水件30。当湿帘结构100包括多个帘体10时,每个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一排导液柱16,每个帘体10的出水端形成一排引流柱17,布水件20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多排分水孔21,集水件30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多排集水孔32。由此,在增加水流在湿帘结构100中的流动效率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湿帘结构100的结构强度,增加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湿帘加湿器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湿帘加湿器,包括水箱(300)、引水结构(400)、湿帘结构(100)和风扇(500),所述引水结构(400)用于驱动水流在所述湿帘结构(100)和所述水箱(300)之间流动,所述风扇(500)用于驱动空气流经所述湿帘结构(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湿帘结构(100)包括:
帘体(10),所述帘体(10)为非吸水件,且所述帘体(10)为一体成型的网体,所述帘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帘体(10)沿厚度方向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帘体(10)上设有从所述进风侧到所述出风侧连通的过风通道(13),所述帘体(10)包括多个导流部(12),多个所述导流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或者多个所述导流部(12)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导流部(12)之间设有所述过风通道(13);
同一所述帘体(10)上,多个所述导流部(12)在所述帘体(10)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向下逐渐增加;
布水件(20),所述布水件(20)连接在所述帘体(10)的上方,所述布水件(20)上设有朝向所述帘体(10)布水的多排分水孔(21);
集水件(30),所述集水件(30)连接在所述帘体(10)的下方,所述集水件(30)上设有用于盛接所述帘体(10)上水流的集水槽(31),所述集水件(30)上设有与所述集水槽(31)连通的集水孔(32);
所述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可插入所述分水孔(21)的导液柱(16),所述帘体(10)的出水端形成可插入所述集水孔(32)的引流柱(17);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部(12)为导流板(120),所述导流板(120)包括沿上下方向交替分布的第一导流板(1201)和第二导流板(1202),所述第一导流板(1201)从所述进风侧到所述出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1202)从所述出风侧到所述进风侧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
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两个所述翅板(125)的下端相连,两个所述翅板(125)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两个所述翅板(125)之间形成接水槽(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帘体(10)为塑料件、金属件、陶瓷件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帘结构(10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帘体(10),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帘体(10)沿所述帘体(10)的厚度方向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帘加湿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帘体(10)之间间隔开,以形成水气混合空间(1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帘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帘结构(100)包括至少三个所述帘体(10),两侧所述帘体(10)相对中间所述帘体(10)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帘体(10)与所述布水件(20)和所述集水件(30)中至少一个卡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湿帘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帘体(10)还包括: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连接多个所述导流部(12)以使所述帘体(10)呈网体,所述连接部(11)和所述多个导流部(12)为一体加工成型设置。
CN202210240812.8A 2022-03-10 2022-03-10 湿帘加湿器 Active CN1145767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0812.8A CN114576755B (zh) 2022-03-10 2022-03-10 湿帘加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0812.8A CN114576755B (zh) 2022-03-10 2022-03-10 湿帘加湿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76755A CN114576755A (zh) 2022-06-03
CN114576755B true CN114576755B (zh) 2024-05-14

Family

ID=81780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40812.8A Active CN114576755B (zh) 2022-03-10 2022-03-10 湿帘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767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6363B (zh) * 2021-11-24 2023-03-3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新风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5264699A (zh) * 2022-07-29 2022-1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加湿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177382U (zh) * 2013-04-19 2013-09-04 宁波先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冷风机湿帘组件及安装该湿帘组件的冷风扇
CN204084701U (zh) * 2014-09-10 2015-01-07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叠片型多孔陶瓷湿帘
WO2016037517A1 (zh) * 2014-09-10 2016-03-17 苏州锦珂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调节装置
CN206459295U (zh) * 2016-05-11 2017-09-01 三河市禾牧农业新技术有限公司 大型农作物仓储恒温库加湿器
CN109957315A (zh) * 2017-12-25 2019-07-02 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非纸质湿帘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CN113188206A (zh) * 2021-04-16 2021-07-30 佛山市顺德区海伦宝电器有限公司 水帘装置及冷风机
CN217209631U (zh) * 2022-03-10 2022-08-16 广东德尔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湿帘加湿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177382U (zh) * 2013-04-19 2013-09-04 宁波先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冷风机湿帘组件及安装该湿帘组件的冷风扇
CN204084701U (zh) * 2014-09-10 2015-01-07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叠片型多孔陶瓷湿帘
WO2016037517A1 (zh) * 2014-09-10 2016-03-17 苏州锦珂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调节装置
CN206459295U (zh) * 2016-05-11 2017-09-01 三河市禾牧农业新技术有限公司 大型农作物仓储恒温库加湿器
CN109957315A (zh) * 2017-12-25 2019-07-02 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非纸质湿帘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CN113188206A (zh) * 2021-04-16 2021-07-30 佛山市顺德区海伦宝电器有限公司 水帘装置及冷风机
CN217209631U (zh) * 2022-03-10 2022-08-16 广东德尔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湿帘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76755A (zh) 2022-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76755B (zh) 湿帘加湿器
US5944094A (en) Dry-air-surface heat exchanger
CN217209761U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CN217209631U (zh) 湿帘加湿器
CN104776540A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雾化加湿器
CN205919489U (zh) 一种防吹水接水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7464731U (zh) 湿膜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17209760U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US4579694A (en) Wet deck fill
CN114576754B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CN217209762U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CN204678588U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雾化加湿器
CN217209759U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CN213803337U (zh) 一种烟道内置式、多层板式低盐废水蒸发浓缩装置
CN108644901B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892829U (zh) 一种波浪形网状填料
CN213273170U (zh) 空调器的水箱和空调器
CN213273125U (zh) 空调器的底盘和空调器
AU2006228764B2 (en) Contact body for an evaporation humidifier or material exchanger
CN210463287U (zh) 湿膜组件、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N114652192B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CN218155620U (zh) 一种双面进风高位集水机械通风冷却塔
CN214182339U (zh) 一种废水浓缩高效脱硫深度除尘装置
KR101158225B1 (ko) 루우버 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열교환기
RU2001355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двухступенчатого испаритель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 воздух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