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09759U -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09759U
CN217209759U CN202220535700.0U CN202220535700U CN217209759U CN 217209759 U CN217209759 U CN 217209759U CN 202220535700 U CN202220535700 U CN 202220535700U CN 217209759 U CN217209759 U CN 2172097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eceiving
water
curtain
air
curt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357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演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357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097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097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097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包括:帘体,帘体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帘体在水平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帘体包括连接部和多个接水部,多个接水部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接水部之间具有过风通道,连接部与多个接水部相连;至少一个接水部上设有接水槽,接水槽的开口向上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空气与水流接触面积大,加湿效果强。而且在多个接水部的承载下水流单次循环流动时间延长,可以降低功耗。另外,通过将至少一个接水部上设置接水槽,接水槽具有一定蓄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在长期使用中保持帘体上有水,使帘体具有持续的加湿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延长水流流动时间。

Description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背景技术
现如今,加湿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常见的加湿器包括超声波加湿器和蒸发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的工作原理为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的技术将水雾化为超微粒子,再通过风吹出扩散至空气中,以此来达到加湿的目的。但是这种加湿器在将水雾吹出时也会将水中的杂质吹出,如果水中有害物质较多对人体危害较大。蒸发加湿器采用湿帘来增加水的有效蒸发面积,在风机的作用下,可以达到更高的加湿效率。
在相关技术中,湿帘一般采用具有吸水性的帘布或者纸质制成,通过帘布或者纸张吸水使湿帘保持水量,但是这种方案的湿帘不易保持水量,加湿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加湿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包括:帘体,所述帘体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帘体在水平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帘体包括连接部和多个接水部,多个所述接水部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接水部之间具有过风通道,所述连接部与多个所述接水部相连;至少一个所述接水部上设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的开口向上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帘结构,水流在依次经多个接水部拦截后,受张力作用不仅容易在接水部表面流动形成水膜,从接水部上流下的水流容易形成表面积较大的水帘。空气从进风侧进入,在通过两个相邻接水部之间的过风通道时,不仅与下流的水帘接触,还与接水部表面的水膜接触,空气与水流接触面积大,加湿效果强。而且在多个接水部的承载下水流单次循环流动时间延长,可以降低功耗。另外,通过将至少一个接水部上设置接水槽,接水槽具有一定蓄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在长期使用中保持帘体上有水,使帘体具有持续的加湿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延长水流流动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帘体具有中位参考面,每个所述接水部离所述进风侧最近的边为上游边,每个所述接水部离所述出风侧最近的边为下游边,所述上游边与所述中位参考面之间距离为上游距离,所述下游边与所述中位参考面之间距离为下游距离,所述上游距离与所述下游距离相等;其中,所述帘体上至少有两个所述接水部,下方所述接水部的所述上游距离大于上方所述接水部的所述上游距离。
具体地,所述帘体上所有所述接水部上均设有开口向上的所述接水槽,多个所述接水部的所述上游距离向下逐渐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中位参考面为竖直平面,所述接水部相对所述中位参考面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部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两个所述翅板的下端相连,两个所述翅板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两个所述翅板之间形成所述接水槽。
具体地,每个所述翅板的边缘处设有倒角以导引水流流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板,相邻两个所述接水部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板,成对的两个所述翅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接水槽被所述连接板分成临近所述进风侧的上游槽和临近所述出风侧的下游槽。
具体地,所述过风通道包括多个过风孔,相邻两个所述接水部之间的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一排所述过风孔,同一排多个所述过风孔间隔开设置,所述连接板上位于两个所述过风孔之间设有加强凸柱。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接水部之间的所述连接板,其板体厚度向上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还包括:两个竖边板,两个所述竖边板竖向间隔开设置,多个所述接水部连接在两个所述竖边板之间。
具体地,两个所述竖边板平行设置,所述接水部为长条形且垂直连接在所述竖边板上,两个所述竖边板的板体宽度向上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帘体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帘体沿所述帘体的厚度方向间隔分布。
具体地,当所述帘体为至少三个时,中间位置的所述帘体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尺寸,大于最外侧的所述帘体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尺寸。
进一步地,当所述接水部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两个所述翅板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中间位置的所述帘体的所述翅板相对竖平面的夹角,大于最外侧所述帘体的所述翅板相对竖平面的夹角。
更具体地,相邻两个所述帘体上的所述过风通道有部分错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帘体一体成型设置,且所述帘体为塑料件、铝件、陶瓷件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前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帘结构的帘体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圈示R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帘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湿帘结构100、
帘体10、
连接部11、竖边板112、连接板116、加强凸柱117、
接水部12、上游边aa、下游边bb、上游距离La、下游距离Lb、
翅板125、
接水槽19、上游槽191、下游槽192、
过风通道13、过风孔131、
导液柱16、引流柱17、
布水件20、分水孔21、
集水件30、集水槽31、集水孔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加湿器的湿帘结构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100,包括:帘体10。
帘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帘体10在水平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水从帘体10进水端流入,并从出水端流出,在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形成连续并且流动的水流。相较于静止的水面,流动的水流不仅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能够加速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转换过程,而且流动的水流可以及时补充水份,检测帘体10上是否有水更容易,便于及时补充水,使得加湿器的加湿效果更好更迅速。在湿帘加湿器使用时,空气通过进风侧进入,穿过水流,使水流中的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并由空气从出风侧带出,实现对湿帘加湿器外部空气的加湿功能。
参照图3和图4,帘体10包括连接部11和多个接水部12,多个接水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接水部12之间具有过风通道13,连接部11与多个接水部12相连。
在本申请中将多个接水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水流从上向下流动时,被多个接水部12依次承接、导引。由于帘体10上从进水端到出水端之间,水流不是从进水端直接在重力作用下竖直向下流到出水端,而是依次流经多个接水部12。水流每流经一个接水部12,在水力张力作用下会在接水部12表面形成水膜,而水力张力作用又会使接水部12上的水流向下流动时,水流沿接水部12展开连成水帘。当水帘向下流动时如果脱离接水部12时间过长又趋向于呈水柱状,但是本申请中由于多个接水部12的排布,水帘在形成水柱前落到下方接水部10上,该接水部10上流下的水流又呈展开的水帘。因此本申请中利用多个接水部12从上到下依次排布,有利于使水流在从接水部12上流下时呈水帘,其表面积大,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而且每个接水部12在承接水流后,水流沿接水部12表面流动,水流附着在接水部12表面后形成水膜,当空气流经接水部12时,空气不仅与竖直向下流动的水帘接触,还与接水部12表面的水膜接触,空气与水接触面积更大,这种湿帘结构100的加湿能力较强。
另外,在多个接水部12的拦挡后,水流在帘体10上的流动时间延长,与空气接触更充裕,提高了水流在一次循环流动中的蒸发量,从而可以降低能耗。
本申请中,通过在至少一个接水部12上设置接水槽19,而且接水槽19开口向上,这样接水槽19具有一定存水量。当上方有水落到接水部12上时,水流可以沿接水部12表面流入接水槽19内。接水槽19的设置本身能够增加接水部12的表面积,而且接水槽19可以存有一定水量,这样如果水源不足时利用接水槽19存的水可以使帘体10延长加湿功能。当接水槽19内水量蓄满时,接水槽19接水时会不断外溢,溢出的流向下流到下方的接水部12或者其他零件上。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帘结构100,水流在依次经多个接水部12拦截后,受张力作用不仅容易在接水部12表面流动形成水膜,从接水部12上流下的水流容易形成表面积较大的水帘。空气从进风侧进入,在通过两个相邻接水部12之间的过风通道13时,不仅与下流的水帘接触,还与接水部12表面的水膜接触,空气与水流接触面积大,加湿效果强。而且在多个接水部12的承载下水流单次循环流动时间延长,可以降低功耗。另外,通过将至少一个接水部12上设置接水槽19,接水槽19具有一定蓄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在长期使用中保持帘体10上有水,使帘体10具有持续的加湿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延长水流流动时间。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每个接水部12优选为长条形,接水部12的长度方向与帘体10的宽度方向一致。
以图4的方案为例,接水部12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它为长条形。该方案里接水部12前侧为进风侧,后侧为出风侧,或者也可以说,帘体10前侧为进风侧,帘体10后侧为出风侧,在帘体10上过风通道13沿前后方向贯通,空气可以从前侧向后侧吹风。
本申请中接水部1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相对于在左右方向尺寸小得多,这样帘体10整体上呈网状,帘体10较薄,可以节省安装空间。
当接水部12为长条形时,接水部12可以为直线形,接水部12也可以为曲线形。当多个接水部12均为长条形时,多个接水部12可以均为直线形,多个接水部12也可以均为曲线形。有的方案里,在合理设置曲线形状时,甚至可以将多个接水部12中部分设置成直线形部分设置成曲线形,例如可以将最上方接水部12设置成波浪线形,下方接水部12均为直线形。
每个接水部12的竖截面形状可以设置成面对称形状,也可以不设置成面对称形状。每个接水部12竖截面形状,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这里均不作限制。在图4和图6的示例中,每个接水部12均为面对称形状,多个接水部12相对同一竖向面对称,相邻两个接水部12的形状相同,相邻两个接水部12中下方接水部12的尺寸大于上方接水部12的尺寸,每个帘体10从侧面上看近似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设置的多个接水部12的开口由上到下依次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帘体10具有中位参考面S。为方便理解中位参考面S,这里对中位参考面S进行如下限定:每个接水部12离进风侧最近的边为上游边aa,每个接水部12离出风侧最近的边为下游边bb,上游边aa与中位参考面S之间距离为上游距离La,下游边bb与中位参考面S之间距离为下游距离Lb,上游距离La与下游距离Lb相等。
也就是说,每个接水部12均具有上游边aa和下游边bb,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有参考边与上游边aa和下游边bb等距。同一帘体10上多个接水部12的参考边,所构建出的参考面则为中位参考面S。
其中,帘体10上至少有两个接水部12,下方接水部12的上游距离La大于上方接水部12的上游距离La。
以图6为例,在图6实施例的帘体10中,有两个接水部12,上方接水部12的上游距离为La1,下方接水部12的上游距离为La2,La1<La2。由于同一个接水部12上La=Lb,因此这两个接水部12上,下方接水部12的下游距离Lb大于上方接水部12的下游距离Lb。如此设置,将帘体10的厚度方向尺寸作为接水部12宽度尺寸的话,这两个接水部12宽度是向下增加的。
可以理解的是,水流在向下流动时在接水部12表面张力影响可以逐渐扩散开。将下方接水部12设置得比上方接水部12更宽,便于扩散开的水流能够在接水部12表面有更长时间的附着流动,这样一方面延长了水流流动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而且有的方案中水流在向下流动时在多个接水部12阻挡下,冲击力逐渐被消耗,水流流速可能逐渐降低,因此越向下接水部12表面附着的水量越多。因此通过增加接水部12宽度,有利于让变多的水能够在接水部12表面流动,而不是无处附着导致溅射到帘体10外的几率,这样有利于保持帘体10内水流内部流动而不流到外处。
具体地,帘体10上所有接水部12上均设有开口向上的接水槽19,多个接水部12的上游距离La向下逐渐增加。
通过设置带多个接水部12的帘体10,多个接水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每个接水部12均形成有开口向上的接水槽19,这样分布液体时可以从帘体10上方布液,液体从上向下可以依次流到各接水槽19中。通过在相邻两个接水部12之间设置过风通道13,气流可以从过风通道13穿过帘体10,气流可以流经接水槽19,让液体能够吸附掉气流中杂质或者有害气体等。
将多个接水部12的上游距离La向下逐渐增,这样多个接水部12的盛水量向下逐渐增加。有利于进一步延长水流流动时间,使水流扩散开后能够更好加湿。
进一步地,中位参考面S为竖直平面,接水部12相对中位参考面S对称设置。这样加工非常方便。
当中位参考面S为竖直平面时,下方接水部12的上游距离La大于上方接水部12的上游距离La时,会使上方接水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完全位于下方接水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内。
帘体10的其中两个接水部12中,上方接水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小于下方接水部12的开口面积,上方接水部12在接满液体时,液体可从上方接水部12的边缘溢出,并向下流入到下方接水部12内,使帘体10的湿帘形成效果更好。
如此设置有利于延长液体的行走路径,增加液体的分布面积,从而增加液体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加湿效果。这种湿帘结构100使用方式不限,例如湿帘结构100可以仅布一次液体,或者湿帘结构100可以间歇性地布液。当然这种湿帘结构100也可以连续布液,利用流动的液体来与气流充分接触。将上方接水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小于下方接水部12的水平投影面积,还有利于降低液体流速,加长液体与气流的接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多个接水部12在帘体10上构成叠层结构,每个接水部12的下方正对设置另一个接水部12,每个接水部12溢出的液体对应流到位于其下方的接水部12的接水槽19内,液体可以流经上下依次排布的所有接水部12,延长液体流路径的同时可以形成连贯且密集的湿帘。
由此,可使接水部12装满溢出的液体,能流入到其相邻下方接水部12的接水槽19内,这样在布液量足够时可使每个接水槽19中都存满液体,使液体可以均匀流满每一个接水槽19。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液体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对气流的过滤效果。
本申请方案中,帘体10的整体形状大体与中位参考面S相一致。当中位参考面S为平直面时,帘体10整体似直板网。当中位参考面S为弧面时,帘体10整体似弯形板网。本申请中中位参考面S的形状不限定,因此帘体10整体形状也不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水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两个翅板125的下端相连,两个翅板125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两个翅板125之间形成接水槽19。
利用两个翅板125形成接水部12,接水部12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而且两个翅板125在朝向彼此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翅板125的上表面用来盛装液体,翅板125的下表面可以导引气流流向,这样在保证气液接触的同时能够降低风阻。
例如气流在穿过帘体10时,在气流流动方向上,气流经翅板125的下表面先向下导引,穿过过风通道13后,气流经翅板125的下表面再向上导引。流向过风通道13的气流经翅板125的下表面向下挤压,不仅能增加流速,而且可以导向过风通道13,有利于气流通过过风通道13,减少风阻。当气流穿过过风通道13后,在翅板125的下表面导引下扩散开,降低湿帘结构100在出风端的风压,提高气流通过能力。
具体地,同一帘体10上,至少两对翅板125中,上方两个翅板125的上端距离l1小于下方两个翅板125的上端距离l2。翅板125如此设置,可以使至少两个接水部12的接水槽19的开口面积,下方相对上方是增加的。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翅板125可以为直板或者弯板,成对的两个翅板125可以是面对称结构也可以不是面对称结构。
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两个翅板125均为直板,两个翅板125呈“V”。也有一些示例中,两个翅板125均为弯板,两个翅板125可呈“U”。
当接水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时,两个翅板125之间构成接水槽19,两个翅板125上表面为接水槽19的底壁。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方接水槽19内存满液体后,液体可从翅板125的上端溢出并流到下方的接水部12内。可以理解的是,溢出的液体,会有一部分沿重力方向直线向下流动,也会有一部分液体沿翅板125的下表面向下流动。当上方两个翅板125的上端距离小于下方两个翅板125的上端距离时,沿重力方向直线向下流动的液体会流进下方两个翅板125构建的接水槽19中,避免这部分液体溢出溅射。
进一步地,两个翅板125的下表面在朝向彼此的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不仅有利于导引气流,也有利于将附着在翅板125的下表面的液体向下导引,有利于水平顺流动。而且如此设置后,翅板125的下表面可以附着更多液体量,从而增加液体与气流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翅板125的下表面为平滑表面,进一步方便液体沿着翅板125下表面流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翅板125为直板时,每个翅板12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5°-60°,例如翅板12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5°、30°、45°、55°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每个翅板125在向下方向上板体厚度k逐渐增加。如此设置,翅板125形成为下厚上薄的板体,下端厚可以加强接水部12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上端相对较薄可以节约用料降低成本。
具体地,如图6所示,每个翅板125的边缘处设有倒角c以导引水流流动。在接水部12内存满液体后,液体可以从翅板125上端边缘平顺地向外流出然后向下流动,有利于流体附着在接水部12表面流动,进一步延长液体的流动路径,增加液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而且由于液体从翅板125的上端边缘处向下流动,将边缘处形成圆角c,减少水流阻力,而且减少液体遇阻时溅射的情况,方便液体收集。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部11包括连接板116,相邻两个接水部12之间连接有连接板116,成对的两个翅板125连接在连接板116的相对两侧,接水槽19被连接板116分成临近进风侧的上游槽191和临近出风侧的下游槽192。
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帘体10的结构强度,而且连接板116表面在附着或者流有液体时,可以增加气流与液体的接触面积。
具体地,连接板116的设置,使上方接水部12液体装满溢出而向下流动时,液体可以沿连接板116表面向下流动,连接板116表面形成一层水帘,可以增加气流与液体的接触面积。而且连接板116的表面面积大,接触面积也大。
具体地,过风通道13包括多个过风孔131,相邻两个接水部12之间的连接板116上设有一排过风孔131,同一排多个过风孔131间隔开设置,连接板116上位于两个过风孔131之间设有加强凸柱117。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帘体10的结构强度。而且将过风通道13分成多个过风孔131,还可以疏导和分散气流,使气流能够分散开并与更大面积的接水部12接触。
竖向设置的加强凸柱117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帘体10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竖向设置的加强凸柱117还起到引流作用,使上方接水部12流出的液体可以沿加强凸柱117流向下方接水部12,有利于水平顺流动。将加强凸柱117两侧均形成过风通道13,可以增加气流流通量。
其中加强凸柱117为柱形,加强凸柱117表面有向下流动的液体,可以增加液体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可选地,加强凸柱117表面为圆弧面,当气流吹向加强凸柱117时,表面形状可方便分流,将气流向两侧的过风通道13导引。当然,加强凸柱117形状可以不限于圆柱,也可以为方柱或者椭圆柱等。
具体地,加强凸柱117一体形成在连接板116上。连接板116和加强凸柱117,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帘体10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帘体10加工过于复杂,例如当帘体10采用塑料件加工时该结构使帘体10可以一体注塑成型,加工工序少,效率高。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过风孔13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圆形孔、椭圆形孔、方形孔。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将过风孔131设置为长条形,如图5所示,呈长条形的过风孔131间隔设置在连接板116上,两加强凸柱117之间设有过风孔131,长条形的过风孔131的通风面积相对较大,风阻小,并且易加工。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接水部12之间的连接板116,其板体厚度e向上逐渐减小。这样使连接板116表面水流在向下方向上倾斜流动,便于水流附着在连接板116表面形成水膜,使流经空气在吹过连接板116时能够吸收水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还包括:两个竖边板112,两个竖边板112竖向间隔开设置,多个接水部12连接在两个竖边板112之间。
上下相邻接水部12上,在同一端由竖边板112连接为一体。两个竖边板112位于接水部12两端,两个接水部12与两个竖边板112之间可构成接水槽19。在帘体10的一端为一个竖边板112,该竖边板112连接所有接水部12;在帘体10的另一端为另一个竖边板112,该竖边板112连接所有接水部12。
具体地,两个竖边板112平行设置,接水部12为长条形且垂直连接在竖边板112上。两竖边板112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帘体10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导引气流方向。而且将相邻接水部12的竖边板112相连成一体,使气流吹经帘体10时抗震能力强,减少震动及噪音。
竖边板112形状不作限制,有的示例中,竖边板112可以为矩形板,这样有利于让气流从帘体10中穿过,减少帘体10边缘漏气量。
可选地,如图6所示,两个竖边板112的板体宽度g向上逐渐减小,相当于两个竖边板112可分别为等腰梯形板。这样可以与接水部12的宽度变化相一致,不仅美观,也能方便装配时防止装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帘体1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帘体10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间隔分布。这样至少两个帘体10,可以形成至少两道湿帘,气流在经过湿帘结构100时可以进行至少两次加湿,提高了湿帘结构100的加湿效果。
本申请中,对于帘体10的数量不限,帘体10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
具体地,当帘体10为至少三个时,中间位置的帘体10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尺寸U1,大于最外侧的帘体10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尺寸U2。当中间帘体10所占体积更大时,通常中间帘体10更重。该湿帘结构100有利于维持结构稳定性,使湿帘结构100重心更稳,不易倾倒。
以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为帘体10的厚度方向。当帘体10是等厚网体时,U1、U2分别是不同帘体10的整体厚度。当帘体10是不等厚网体时,U1、U2分别是不同帘体10在同等高度下的厚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帘体10设置为三个,在同一高度上中间帘体10的接水槽19容积大于两侧帘体10的接水槽19容积。这样设置,保证中间帘体10对液体的保有量大,保证加湿效果,而两侧帘体10的液体保有量少,减少液体向周围的溅射量。
进一步地,当接水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两个翅板125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中间位置的帘体10的翅板125相对竖平面的夹角α1,大于最外侧帘体10的翅板125相对竖平面的夹角α2。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翅板125连接在连接板116的相对两侧,接水槽19被连接板116分成临近进风侧的上游槽191和临近出风侧的下游槽192。翅板125相对竖平面的夹角α1,大体上决定了上游槽191和下游槽192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接水槽19的大小。因此夹角设计,有利于让中间位置帘体10的接水量更大,重心稳且加湿能力强。
更具体地,相邻两个帘体10上的过风通道13有部分错开设置。例如在图2中,每个帘体10上设有多个过风孔131。相邻两个帘体10上的过风孔131,有一部分错开设置,有一部分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上是正对的。
例如在图2所示湿帘结构100的右上角所示的虚方框处,前侧的帘体10上有一过风孔131。在前视方向上,从该过风孔131处,能看到后侧帘体10上的过风孔(此处用131’示出),而且从该过风孔131处,能看到后侧帘体10上的加强凸块(此处用117’示出),即前后两个帘体10上,过风孔131有一部分是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是正对的,过风孔131有一部分沿帘体10的厚度方向是错开的。
如此设置,过风孔131正对的部分有助于降低风阻,使气流顺利流经多个帘体10。而过风孔131错开的部分,即前侧过风孔131吹来的风会有一部分被加强凸块117’阻挡,可以被加强凸块117’向左右两侧导引,使气流流经接水部12更多表面,增加与水流的接触面积。
具体地,帘体10为非吸水件,水在流经帘体10时不会被帘体10吸收,而是在帘体10上形成水流。可以理解的是,非吸水件的帘体10相较于传统加湿帘,能够尽量避免帘体10因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导致霉变甚至损坏。同样的,非吸水件材料的强度更高,能够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因帘体损坏维修产生的额外费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帘体10一体成型设置,即接水部12和连接部11是一体成型的,这样可以提高加工效率。
具体地,帘体10为塑料件、铝件、陶瓷件中的至少一个。将帘体10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生产时,可使帘体10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使企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不同材质的帘体10,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例如帘体10的材质为塑料件时,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加工;当帘体10的材质为铝件时,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加工;当帘体10的材质为陶瓷件时,可以先进行塑形,然后通过烧制的方式加工。
其中,不同的材质加工成的帘体10具有不同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塑料材质的帘体10,具有较低的加工成本,铝制的以及陶瓷制的帘体10,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在长时间使用后,帘体10表面不易产生细菌,用户在使用加湿器时更安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帘体10是塑料件。在实际生产中,帘体10可以通过注塑或浇筑形成,注塑或浇筑需要生产模具,具有一致形状的接水部12能够降低模具的生产成本,进而在对帘体10进行加工时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本申请中对帘体10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聚甲基丙烯酸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简称PTFE)中的任意一种。
当然,本申请中帘体10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加工,例如可以将接水部12分别加工后与连接部11通过焊接等方式相连,使帘体10整体呈网状。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湿帘结构100还包括:布水件20和集水件30。布水件20连接在帘体10的上方,布水件20上设有至少一个朝向帘体10布水的分水孔21。集水件30连接在帘体10的下方,集水件30上设有用于盛接帘体10上水流的集水槽31,集水件30上设有与集水槽31连通的集水孔32。由此,通过布水件20上的分水孔21,能够使水流更均匀的流入帘体10,增加水流与接水部12的接触面积,在水流流过帘体10后,通过集水孔32进入集水槽31,可以通过水泵将水流泵入布水件20中,以实现水流的循环,降低使用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可插入分水孔21的导液柱16,帘体10的出水端形成可插入集水孔32的引流柱17。水流在流过分水孔21时,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水会在分水孔21处形成气泡,阻碍水流流入,集水孔32同理,在帘体10上形成导液柱16和引流柱17,能够防止水在分水孔21以及集水孔32处形成气泡,使水更顺畅的流过。并且导液柱16和引流柱17可以为水流流入帘体10或集水件30提供引导,增加水流在湿帘结构100中的流动效率,增加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进一步地,当湿帘结构100包括多个帘体10时,每个帘体10的进水端形成一排导液柱16,每个帘体10的出水端形成一排引流柱17,布水件20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多排分水孔21,集水件30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多排集水孔32。由此,在增加水流在湿帘结构100中的流动效率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湿帘结构100的结构强度,增加湿帘结构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帘体(10),所述帘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帘体(10)在水平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帘体(10)包括连接部(11)和多个接水部(12),多个所述接水部(12)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接水部(12)之间具有过风通道(13),所述连接部(11)与多个所述接水部(12)相连;
至少一个所述接水部(12)上设有接水槽(19),所述接水槽(19)的开口向上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帘体(10)具有中位参考面(S),每个所述接水部(12)离所述进风侧最近的边为上游边(aa),每个所述接水部(12)离所述出风侧最近的边为下游边(bb),所述上游边(aa)与所述中位参考面(S)之间距离为上游距离(La),所述下游边(bb)与所述中位参考面(S)之间距离为下游距离(Lb),所述上游距离(La)与所述下游距离(Lb)相等;其中,
所述帘体(10)上至少有两个所述接水部(12),下方所述接水部(12)的所述上游距离(La)大于上方所述接水部(12)的所述上游距离(L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帘体(10)上所有所述接水部(12)上均设有开口向上的所述接水槽(19),多个所述接水部(12)的所述上游距离(La)向下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位参考面(S)为竖直平面,所述接水部(12)相对所述中位参考面(S)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两个所述翅板(125)的下端相连,两个所述翅板(125)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两个所述翅板(125)之间形成所述接水槽(1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板(125)的边缘处设有倒角(c)以导引水流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1)包括连接板(116),相邻两个所述接水部(12)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板(116),成对的两个所述翅板(125)连接在所述连接板(116)的相对两侧,所述接水槽(19)被所述连接板(116)分成临近所述进风侧的上游槽(191)和临近所述出风侧的下游槽(19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风通道(13)包括多个过风孔(131),相邻两个所述接水部(12)之间的所述连接板(116)上设有一排所述过风孔(131),同一排多个所述过风孔(131)间隔开设置,所述连接板(116)上位于两个所述过风孔(131)之间设有加强凸柱(117)。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接水部(12)之间的所述连接板(116),其板体厚度(e)向上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1)还包括:两个竖边板(112),两个所述竖边板(112)竖向间隔开设置,多个所述接水部(12)连接在两个所述竖边板(11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竖边板(112)平行设置,所述接水部(12)为长条形且垂直连接在所述竖边板(112)上,两个所述竖边板(112)的板体宽度(g)向上逐渐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帘体(1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帘体(10)沿所述帘体(10)的厚度方向间隔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帘体(10)为至少三个时,在相同高度上,中间位置的所述帘体(10)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尺寸(U1),大于最外侧的所述帘体(10)从进风侧到出风侧方向尺寸(U2)。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接水部(12)包括成对的两个翅板(125),两个所述翅板(125)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向上延伸设置,
中间位置的所述帘体(10)的所述翅板(125)相对竖平面的夹角(α1),大于最外侧所述帘体(10)的所述翅板(125)相对竖平面的夹角(α2)。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帘体(10)上的所述过风通道(13)有部分错开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帘体(10)一体成型设置,且所述帘体(10)为塑料件、铝件、陶瓷件中的至少一个。
CN202220535700.0U 2022-03-10 2022-03-10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Active CN2172097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35700.0U CN217209759U (zh) 2022-03-10 2022-03-10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35700.0U CN217209759U (zh) 2022-03-10 2022-03-10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09759U true CN217209759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55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35700.0U Active CN217209759U (zh) 2022-03-10 2022-03-10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097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76755B (zh) 湿帘加湿器
CN217209761U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CN104776540A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雾化加湿器
CN217209759U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US20230235964A1 (en) Fog dissipation device and cooling tower
CN113188206A (zh) 水帘装置及冷风机
CN112197420A (zh) 空调器的水箱和空调器
CN217209762U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CN209261874U (zh) 冷风扇
CN108644901B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212484A (zh) 空调器的底盘和空调器
CN213273170U (zh) 空调器的水箱和空调器
CN208296276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826624B (zh) 一种冷风扇的多级分水结构
CN213273125U (zh) 空调器的底盘和空调器
CN114576754B (zh)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CN218033660U (zh) 空气处理设备的面框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17979098U (zh) 湿帘结构及具有其的制冷结构
CN217773280U (zh) 汽水分离器及燃料电池
CN217835292U (zh) 顶置驻车空调的滤水结构
CN215809232U (zh) 防吹水接水盘及空调系统
CN215929839U (zh) 柜式空调器
CN220624248U (zh) 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CN215570910U (zh) 水帘装置及冷风机
CN219454097U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