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3425B -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43425B
CN114543425B CN202011349799.7A CN202011349799A CN114543425B CN 114543425 B CN114543425 B CN 114543425B CN 202011349799 A CN202011349799 A CN 202011349799A CN 114543425 B CN114543425 B CN 1145434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rib
guiding rib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497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43425A (zh
Inventor
梁龙旭
李同琴
程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4979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43425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2900 priority patent/WO202211154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543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3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43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34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风道包括进风段和出风段;出风段设有分流筋,分流筋将出风段分成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分流筋的中心线与风道的中心线重合;进风段设有第一导风筋,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偏离风道的中心线。该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与进风段连通,第一导风筋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进风口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参考平面垂直于风道的中心线,第一进风口设置为能够单独开启或与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改善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诸如冰箱等制冷设备,其用于存放物品的间室通常只能实现冷藏或冷冻功能,功能比较单一。尤其是对于用户需要较大的冷冻空间,以冷冻大量食物的情况,传统制冷设备其冷冻室空间通常不足以满足使用,用户需要另行购买额外的制冷设备,无疑增加了用户的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市面上已有具备冷藏和冷冻转换功能的制冷设备,从而根据需要实现冷藏和冷冻相互转换,以满足用户的需要。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制冷设备其风道的风流分布不均匀,致使目前的制冷设备其间室内部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不利于物品的保藏以及对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不良影响。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能够改善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风道包括进风段和出风段;出风段设有分流筋,分流筋将出风段分成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分流筋的中心线与风道的中心线重合;进风段设有第一导风筋,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偏离风道的中心线。该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与进风段连通,第一导风筋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进风口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参考平面垂直于风道的中心线,第一进风口设置为能够单独开启或与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进风段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第一侧边缘位于第一进风口远离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第二侧边缘位于第二进风口远离第一进风口的一侧;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范围为1:2至3:4,预定方向经过第一导风筋的中心且垂直于风道的中心线。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与进风段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例范围为1:7至1:5。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为1:2;第一导风筋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与进风段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例为1:5。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为3:4;第一导风筋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与进风段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例为1:7。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风道组件包括第二导风筋,第二导风筋的中心线偏离风道的中心线,第二导风筋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进风口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第二导风筋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为3:2。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导风筋朝向第二进风口的一侧具有第二导风面,第二导风面朝向第二进风口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面与风道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0°至25°。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朝向第一进风口的一侧具有第一导风面,第一导风面朝向第一进风口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与风道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5°至30°。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平行于风道的中心线,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位于风道的中心线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转动设置于进风段,第一导风筋可转动至朝向第一进风口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第一导风筋可转动至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与风道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5°至35°。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第一导风筋可转动至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与风道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40°至50°。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可转动至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与风道的中心线重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与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的比例为1:2或2:1。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风道组件包括若干第三导风筋,若干第三导风筋按照预设排布方式设置于进风段,若干第三导风筋相对第一导风筋靠近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进风段包括聚拢段和扩张段,聚拢段相对扩张段靠近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扩张段的风道宽度大于聚拢段的风道宽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内腔体、制冷装置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风道组件,制冷装置通过风道组件向内腔体的储物空间输送冷气。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设置为能够单独开启或与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以实现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藏和冷冻转换功能。
并且,该风道组件的进风段设有第一导风筋,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偏离风道的中心线且第一导风筋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进风口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如此一来,当第一进风口单独开启时,第一进风口输出的风流在到达第一导风筋后,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一子风道,另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二子风道,使得风道的风流分布均匀,即能够改善风流分布的均匀性,使得制冷设备的间室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匀,进而有利于物品的保藏以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图1是本申请风道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导风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风道组件当第一进风口单独开启时风道内的风流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风道组件当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时风道内的风流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风道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风道组件当第一进风口单独开启时风道内的风流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风道组件当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时风道内的风流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风道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风道组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所示风道组件当第一进风口单独开启时风道内的风流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11是图8所示风道组件当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时风道内的风流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风道组件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制冷设备E-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冷设备其风道的风流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风道包括进风段和出风段;出风段设有分流筋,分流筋将出风段分成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分流筋的中心线与风道的中心线重合;进风段设有第一导风筋,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偏离风道的中心线。该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与进风段连通,第一导风筋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进风口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参考平面垂直于风道的中心线,第一进风口设置为能够单独开启或与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风道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0应用于制冷设备,例如应用于诸如冰箱等制冷设备,风道组件10具体用于将冷气输送至制冷设备用于存放物品的间室,实现间室内物品的冷藏或冷冻保藏。
风道组件10包括风道11。风道11包括进风段111和出风段112。出风段112设有分流筋12,分流筋12将出风段112分成第一子风道1121和第二子风道1122,分流筋12的中心线(如图1中虚线A所示,下同)与风道11的中心线(如图1中虚线B所示,下同)重合。由于本实施例风道组件10用于向其所应用的制冷设备的间室的不同部分提供冷气,因此需要风流在风道11分布均匀,有利于保证间室内不同部分的冷气量分布均匀,进而保证间室内不同部分的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物品的保藏以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中心线定义为各元件在各自宽度方向(沿着如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垂线。
风道组件10还包括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分别与风道11的进风段111连通。其中,第一进风口13设置为能够单独开启或与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以实现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藏和冷冻转换功能。
具体地,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冷气仅通过第一进风口13输出至风道11,进而输送至制冷设备的间室,此时输送至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气量较少,间室具备冷藏功能。而当第一进风口13与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冷气同时通过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输出至风道11,进而输送至制冷设备的间室,此时输送至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气量较多,间室具备冷冻功能,即实现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藏和冷冻转换功能。
可选地,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分别设置有用于实现各自开启和关闭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可调节的挡板等结构。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各自对应的该结构动作,以分别实现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的开启和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11的进风段111设有第一导风筋15,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如图1中虚线C所示,下同)偏离风道11的中心线。并且,第一导风筋15在参考平面(如图1中平面α所示,下同)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进风口13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其中参考平面为垂直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平面。
如此一来,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第一进风口13输出的风流在到达第一导风筋15后,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一子风道1121,另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二子风道1122,使得风道11的风流分布均匀,即能够改善风流分布的均匀性,使得制冷设备的间室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匀,进而有利于物品的保藏以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当第一进风口13与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自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输出的风流自然而然地均匀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和第二子风道1122,即此时风道11内的风流同样分布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风道11设有进风口113,输入至风道11的风流通过进风口113进入制冷设备的间室内部,以对间室内存放的物品进行低温保藏。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平行于风道11的中心线,并且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位于风道11的中心线的一侧,使得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偏离风道11的中心线。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第一导风筋15能够对自第一进风口13输出的风流起到分流作用,即使得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一子风道1121,另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二子风道1122,进而使得风道11的风流分布均匀,能够改善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进风段11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缘1111和第二侧边缘1112,第一侧边缘1111位于第一进风口13远离第二进风口14的一侧,第二侧边缘1112位于第二进风口14远离第一进风口13的一侧。
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1111在预定方向(如图1中虚线β所示,下同)上的距离与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1112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范围为1:2至3:4。其中,预定方向经过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如图1中点O1所示,下同)且垂直于风道11的中心线。
请一并参阅图2,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O1定义为第一导风筋15在其长度方向(沿着如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上的中垂线C与在其宽度方向(沿着如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垂线(即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D)的交点。
请继续参阅图1,第一子风道1121靠近第一进风口13设置,第二子风道1122靠近第二进风口14设置。第一导风筋15和分流筋1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一导风筋15和第一侧边缘1111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第一导风筋15和第二侧边缘1112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满足上述比例范围,使得第一导风筋15靠近风道11的中心线,以尽量避免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经第一导风筋15分流且流向第二子风道1122的风流自第一导风筋15和分流筋12之间的间隙回流至第一子风道1121,进一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并且,进一步地,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15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与进风段111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例范围为1:7至1:5。如此一来,使得第一导风筋15具有足够的宽度,进而使得到达第一导风筋15的风流尽可能地被第一导风筋15等量分流,尽可能保证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和第二子风道1122的风流的风量相等,进一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差异设计,意味着第一进风口13的风量不同于第二进风口14的风量,但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总和是固定不变的,即当第一进风口13与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输入风道11的风流风量是固定不变的。
具体地,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可以小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意味着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输入风道11的风流风量较小,输送至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气量较少,此时间室的温度较高,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的比例优选为1:2;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可以大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意味着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输入风道11的风流风量较大,输送至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气量较多,此时间室的温度较低,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的比例优选为2:1;当第一进风口13与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输入风道11的风流风量最大化,使得输送至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气量最大化,此时间室的温度最低。
可以看出,通过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的差异设计,当第一进风口13具有不同大小的出风口时,会使得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间室具有不同的温度,即实现间室所处温区的多样化调节。举例而言,当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时,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此时间室处于冷藏温区;而当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时,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此时间室处于变温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进风口13的最小截面决定了第一进风口13输出风流的风量,因此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定义为第一进风口13的最小截面的面积,该最小截面平行于上述的参考平面。同理,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定义为第二进风口14的最小截面的面积,该最小截面平行于上述的参考平面。
由于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差异设计,导致其出风量也会有差异,因此要想送入间室内的风流分布的均匀性,则对应的第一导风筋15的特征要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1111在上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L1、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1112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L2具有如是关系:L1:L2=1:2。第一导风筋15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L3、进风段111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L4具有如是关系:L3:L4=1:5。
如此一来,第一导风筋15靠近风道11的中心线,以尽量避免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经第一导风筋15分流且流向第二子风道1122的风流自第一导风筋15和分流筋12之间的间隙回流至第一子风道1121,进一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并且,第一导风筋15具有足够的宽度,使得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到达第一导风筋15的风流尽可能地被第一导风筋15等量分流,尽可能保证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和第二子风道1122的风流的风量相等,进一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筋15朝向第一进风口13的一侧具有第一导风面151,第一导风面151朝向第一进风口13倾斜设置,用于引导风流流向第二子风道1122,有利于改善第一导风筋15引导风流流向的效果,进一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导风面151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5°至30°,优选为25°等。如图1所示,第一导风面151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θ1,其中θ1的取值范围为25°至30°,优选为25°等。如此一来,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第一导风筋15引导风流流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由于制冷设备通常由蜗流离心风机提供冷气,因此自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输出的风流存在一定的偏向。有鉴于此,风道组件10还包括若干第三导风筋16,该若干第三导风筋16按照预设排布方式设置于进风段111,该若干第三导风筋16相对第一导风筋15靠近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第三导风筋16至少其朝向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的端部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的方向逐渐减小,能够引导自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输入风道11的风流沿风道11的中心线流动,缓解风流流向紊乱的情况,进一步有利于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其中,第三导风筋16的横截面垂直于风道11的中心线。
上述若干第三导风筋16按照预设排布方式设置于进风段111具体可以是该若干第三导风筋16沿上述的预定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举例而言,该若干第三导风筋16的数量为两个,具体是导风筋161和导风筋162,其中导风筋161靠近第一侧边缘1111,导风筋162靠近第二侧边缘1112。
进风段111包括聚拢段1113和扩张段1114,聚拢段1113相对扩张段1114靠近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即自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输出的风流先经过聚拢段1113,而后经过扩张段1114。其中,扩张段1114的风道宽度大于聚拢段1113的风道宽度,聚拢段1113优选为其在风道11的中心线上的各个位置的风道宽度相等,聚拢段1113能够对自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输出的风流起到一定的聚拢作用,使得风流尽可能沿风道11的中心线流动,进一步有利于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对于上述若干第三导风筋16包括导风筋161和导风筋162的举例,导风筋161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1111在聚拢段1113中的部分之间的距离L5、导风筋162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1112在聚拢段1113中的部分之间的距离L6、聚拢段1113的风道宽度L7具有如是关系:L5=L6、L5:L6:L7=1:1:5。如此一来,自第一进风口13输出的风流能够接受导风筋161的引导,而自第二进风口14输出的风流能够接受导风筋162的引导,使得自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输出的风流沿风道11的中心线流动,能够缓解风流流向紊乱的情况,进一步有利于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可选地,导风筋161的中心线与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重合。
当然,本实施例所阐述若干第三导风筋16的预设排布方式并不局限于上文所述的沿预定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并且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也可以应用本实施例所阐述的第三导风筋16,在此不做限定。
图3展示了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风道11内的风流流动情况,图4展示了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风道11内的风流流动情况。
举例而言,常见的制冷设备,如冰箱等,通常具有上下两个间室并由同一套制冷装置提供冷气。在本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应用于具有上下两个间室的制冷设备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用于向其中一个间室输送冷气。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风道组件10对应的间室与另一间室的风量之比为1:3,有利于降低制冷设备的能耗;而当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风道组件10对应的间室与另一间室的风量之比为2:3。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风道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大于上述实施例的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风筋15相对上述实施例而言更加靠近风道11的中心线,使得到达第一导风筋15的风流能够被均匀分流,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1111在上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W1、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1112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W2具有如是关系:W1:W2=3:4。由于风道11的进风段111的风道宽度不变,可见本实施例第一导风筋15和第一侧边缘1111在上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第一导风筋15和第二侧边缘1112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大于上述实施例所示比例,即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风筋15更加靠近风道11的中心线。
并且,第一导风筋15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W3、进风段111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W4具有如是关系:W3:W4=1:7,使得第一导风筋15具有足够的宽度,进而使得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到达第一导风筋15的风流尽可能地被第一导风筋15等量分流,尽可能保证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和第二子风道1122的风流的风量相等,进一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15上的第一导风面151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夹角优选为30°等。如图5所示,θ1优选为30°等。如此一来,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第一导风筋15引导风流流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当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风道11中靠近第一进风口13的部分风压较大,而风道11中靠近第二进风口14的部分风压较小,导致自第二进风口14输入的风流较难自然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致使自第二进风口14输入的风流大部分流向第二子风道1122而引发风流分布不均的问题。
有鉴于此,风道组件10还包括第二导风筋17。第二导风筋17的中心线偏离风道11的中心线,并且第二导风筋17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进风口14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优选地,第二导风筋17的中心线平行于风道11的中心线,第二导风筋17的中心线位于风道11的中心线的一侧,使得第二导风筋17的中心线偏离风道11的中心线。如此一来,当第二进风口14开启时,第二进风口14输出的风流在到达第二导风筋17后,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一子风道1121,另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二子风道1122,使得风道11内的风流分布均匀,以进一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缘1111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W1、第二导风筋17的中心线和第二侧边缘1112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W5具有如是关系:W1:W5=3:2,以进一步保证第二进风口14输出的风流在到达第二导风筋17后,一部分风流能够在第二导风筋17的引导下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进而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的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0未设置第二导风筋17,其原因在于: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当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风道11中靠近第一进风口13的部分风压较小,而风道11中靠近第二进风口14的部分风压较大,自第二进风口14输入的风流会自然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而使得风流分布均匀。
更进一步地,第二导风筋17朝向第二进风口14的一侧具有第二导风面171,第二导风面171朝向第二进风口14倾斜设置,用于引导风流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有利于改善第二导风筋17引导风流流向的效果,进一步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可选地,第二导风面171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0°至25°,优选为20°等。如图5所示,第二导风面171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θ2,其中θ2的取值范围为20°至25°,优选为20°等。如此一来,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第二导风筋17引导风流流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图6展示了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风道11内的风流流动情况,图7展示了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风道11内的风流流动情况。
对于上述制冷设备具有上下两个间室并由同一套制冷装置提供冷气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风道组件10对应的间室与另一间室的风量之比为1:2,风道组件10对应的间室的风量较大,有利于快速降温;而当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风道组件10对应的间室与另一间室的风量之比为2:3。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风道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导风筋15转动设置于进风段111。进一步地,可以由埋设于风道11的电机带动第一导风筋15转动。第一导风筋15可转动至朝向第一进风口13倾斜设置,使得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偏离风道11的中心线,并且第一导风筋15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进风口13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筋15转动设置于进风段111表现为第一导风筋15能够绕一转动中心(如图8中点O2所示,下同)自转,该转动中心与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重合。进一步地,该转动中心与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重合。
如此一来,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第一导风筋15能够对自第一进风口13输出的风流起到分流作用,即使得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一子风道1121,另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二子风道1122,进而使得风道11的风流分布均匀,能够改善风流分布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偏离风道11的中心线表现为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与风道11的中心线成角度设置,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第一导风筋15可转动至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优选为25°至35°。如图8所示,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θ3,图8中角θ3为30°。
请参阅图9,第一导风筋15的转动中心与风道11的中心线重合。当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为避免倾斜设置的第一导风筋15影响风流的分布,第一导风筋15可转动至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与风道11的中心线重合,使得自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输入风道11的风流均匀流向第一子风道1121和第二子风道1122,进而能够改善风流的分布均匀性。
图10展示了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风道11内的风流流动情况,图11展示了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同时开启时风道11内的风流流动情况。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风道组件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14的出风面积,即相对于上述实施例而言第一进风口13的出风面积减小,意味着第一导风筋15需要转动更大角度,才能使得第一导风筋15当第一进风口13单独开启时能够对自第一进风口13输出的风流起到分流作用,保证风流分布的均匀性。具体地,第一导风筋15可转动至第一导风筋15的中心线与风道11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优选为40°至50°。如图12所示,角θ3为45°。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风道组件,其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设置为能够单独开启或与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以实现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冷藏和冷冻转换功能。
并且,该风道组件的进风段设有第一导风筋,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偏离风道的中心线且第一导风筋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进风口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如此一来,当第一进风口单独开启时,第一进风口输出的风流在到达第一导风筋后,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一子风道,另一部分风流输送至第二子风道,使得风道的风流分布均匀,即能够改善风流分布的均匀性,使得制冷设备的间室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匀,进而有利于物品的保藏以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制冷设备E-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40包括内腔体20、制冷装置30以及风道组件10。制冷装置30、风道组件10以及内腔体20依次连通,制冷装置30通过风道组件10向内腔体20的储物空间输送冷气。
需要说明的是,风道组件10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即为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用于存放物品的间室。制冷装置30可以包括蜗壳以及设于蜗壳中的离心风机,其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14展示了内腔体20包括第一内腔体21和第二内腔体22,风道组件10设于第一内腔体21的背部,用于引导冷气输送至第一内腔体21的内部储物空间。其中,第一内腔体21和第二内腔体22可以是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制冷设备40具有上下两个间室并由同一套制冷装置30提供冷气的情况。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包括进风段和出风段;所述出风段设有分流筋,所述分流筋将所述出风段分成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所述分流筋的中心线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进风段设有第一导风筋和第二导风筋,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偏离所述风道的中心线,所述第二导风筋的中心线偏离所述风道的中心线;
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与所述进风段连通,所述第一导风筋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二导风筋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为能够单独开启或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同时开启;
第三导风筋,设置于所述进风段,所述第三导风筋相对所述第一导风筋和第二导风筋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段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一侧边缘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远离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侧边缘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侧边缘在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侧边缘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范围为1:2至3:4,所述预定方向经过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且垂直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筋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进风段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例范围为1:7至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
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侧边缘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侧边缘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为1:2;
所述第一导风筋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进风段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例为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
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侧边缘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侧边缘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为3:4;
所述第一导风筋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进风段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例为1:7。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侧边缘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导风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侧边缘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距离的比例为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筋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具有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二导风面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面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0°至25°。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筋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具有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倾斜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5°至3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位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筋转动设置于所述进风段,所述第一导风筋可转动至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倾斜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
所述第一导风筋可转动至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5°至35°。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
所述第一导风筋可转动至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40°至50°。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筋可转动至所述第一导风筋的中心线与所述风道的中心线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8及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出风面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出风面积的比例为1:2或2:1。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8及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筋为若干个,所述若干第三导风筋按照预设排布方式设置于所述进风段。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8及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段包括聚拢段和扩张段,所述聚拢段相对所述扩张段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扩张段的风道宽度大于所述聚拢段的风道宽度。
19.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内腔体、制冷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制冷装置通过所述风道组件向所述内腔体的储物空间输送冷气。
CN202011349799.7A 2020-11-26 2020-11-26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Active CN1145434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9799.7A CN114543425B (zh) 2020-11-26 2020-11-26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PCT/CN2021/132900 WO2022111545A1 (zh) 2020-11-26 2021-11-24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9799.7A CN114543425B (zh) 2020-11-26 2020-11-26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3425A CN114543425A (zh) 2022-05-27
CN114543425B true CN114543425B (zh) 2022-11-18

Family

ID=81667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9799.7A Active CN114543425B (zh) 2020-11-26 2020-11-26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43425B (zh)
WO (1) WO202211154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78788A1 (ru) * 2014-05-19 2015-11-26 Булат Иушевич АМАНОВ Ветр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вертикального типа
CN10734573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 箱
CN107560287A (zh) * 2017-09-04 2018-01-09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冰箱的风道组件及风冷冰箱
CN110749141A (zh) * 2019-10-23 2020-02-04 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冷藏风道调节结构及冰箱
CN211476419U (zh) * 2019-12-06 2020-09-11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风冷冷柜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5365B2 (ja) * 2007-08-02 2012-06-0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KR102214651B1 (ko) * 2014-08-21 2021-02-10 주식회사 위니아딤채 덕트어셈블리 및 냉장고
CN204460895U (zh) * 2015-03-05 2015-07-08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风冷冰箱冷藏室的风道组件
CN107036369A (zh) * 2017-06-19 2017-08-11 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送风系统及风冷冰箱
CN208282471U (zh) * 2018-05-30 2018-12-25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风门控制风向及风量的冰箱
CN108917269A (zh) * 2018-08-07 2018-11-30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温区冰箱的风道组件
CN110108078A (zh) * 2019-04-24 2019-08-09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风冷冰箱的冷藏室风道组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78788A1 (ru) * 2014-05-19 2015-11-26 Булат Иушевич АМАНОВ Ветр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вертикального типа
CN10734573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 箱
CN107560287A (zh) * 2017-09-04 2018-01-09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冰箱的风道组件及风冷冰箱
CN110749141A (zh) * 2019-10-23 2020-02-04 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冷藏风道调节结构及冰箱
CN211476419U (zh) * 2019-12-06 2020-09-11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风冷冷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1545A1 (zh) 2022-06-02
CN114543425A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17667B (zh) 风道盖板组件及冰箱
JP3819761B2 (ja) 冷蔵庫の冷気流路装置
CN110345692A (zh) 冰箱、冰箱变温室及用于冰箱变温室的控制方法
US20080256964A1 (en)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6225378B (zh) 一种风冷冰箱风腔结构及风冷冰箱
EP3460364A1 (en) Air duct assembly and refrigerator
CN107202462B (zh) 冰箱
MXPA02001142A (es) Dispositivo para controlar el suministro de aire de enfriamiento de un refrigerador.
CN105157318A (zh) 冰箱变温室冷气供给装置及方法
CN204115344U (zh) 用于风冷式冰箱的风道装置以及风冷式冰箱
SG186540A1 (en) Refrigerator-freezer
CN114543425B (zh) 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的风道组件
CN205002488U (zh) 冰箱变温室冷气供给装置
CN107421216B (zh) 一种用于多温区冷藏室的风道组件及冰箱
JP2014043980A (ja) 冷蔵庫
KR20130016987A (ko) 냉각 선반이 장착된 냉장고
CN104879987A (zh) 冰箱
CN210602411U (zh) 一种对开三门冰箱
CN209214199U (zh) 风道装置及冰箱
CN111520959B (zh) 一种风道结构和具有其的风冷冰箱
AU2011223429B2 (en) A system and method of temperature equalization applied to the door of electrical home appliances
CN110608568A (zh) 风冷装置、冰箱及冰箱控制方法
WO2023098335A1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熟成抽屉及制冷设备
JP2003240407A (ja) 冷蔵庫
WO2023098333A1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熟成抽屉及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