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3348B - 收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收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3348B
CN114533348B CN202210447428.5A CN202210447428A CN114533348B CN 114533348 B CN114533348 B CN 114533348B CN 202210447428 A CN202210447428 A CN 202210447428A CN 114533348 B CN114533348 B CN 1145333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ember
connecting rod
rotating
mounting hol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474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33348A (zh
Inventor
张庭超
匡经旭
郭荣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474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333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33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3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33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33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6Devices for obstructing a leak through a native valve in a closed cond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45Annuloplasty ring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valve annulu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线系统,其包括收线装置、输送装置以及操作手柄。收线装置包括绕线轴,绕线轴用于卷绕柔性细长件。输送装置包括活动地套装的连接杆及连接管。操作手柄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活动地套装的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连接管的近端与第一转动件连接以同步运动,连接杆的近端与第二转动件连接以同步运动;其中,收线系统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相对止转,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可相对转动,第二转动件相对第一转动件沿轴向移动使得收线系统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上述收线系统处于第一状态时,在驱动绕线轴卷绕柔性细长件的过程中,绕线轴、连接管及连接杆同步转动。

Description

收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收线系统。
背景技术
二尖瓣反流(简称:MR)是一种由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血液从左心室反流至左心房的心脏瓣膜疾病。目前,常通过二尖瓣瓣环成形术缩小二尖瓣瓣环的尺寸以减轻二尖瓣反流。例如,可在二尖瓣瓣环上植入若干通过柔性细长件串连的锚钉,然后通过收线装置将多余的柔性细长件收紧以缩短相邻锚钉之间的间距,收线装置随锚钉及柔性细长件留存在人体内,从而实现对二尖瓣瓣环的缩环,以治疗二尖瓣反流。
在现有技术中,收线装置通过螺纹的方式与输送装置连接,通过驱动输送装置转动带动收线装置转动以收紧柔性细长件。而解除输送装置与收线装置之间的螺纹连接也需转动输送装置。但是,在收线装置收紧柔性细长件的过程中,存在收线装置与输送装置的螺纹连接提前解脱掉的风险,这会导致缩环效果不佳。此外,还存在收线装置与输送装置的螺纹连接越拧越紧导致拧死的风险,这会导致收线装置与输送装置难以解除连接,手术风险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线系统,可避免该收线系统的收线装置在收紧柔性细长件的过程中,收线装置和输送装置之间的螺纹连接提前解脱掉或者拧死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线系统,其包括收线装置、输送装置以及操作手柄。收线装置包括绕线轴,绕线轴用于卷绕柔性细长件。输送装置包括活动地套装的连接杆及连接管。操作手柄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活动地套装的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连接管的近端与第一转动件连接以同步运动,连接杆的近端与第二转动件连接以同步运动;其中,收线系统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相对止转,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可相对转动,第二转动件相对第一转动件沿轴向移动使得收线系统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
上述收线系统中,输送装置可通过连接杆及连接管与绕线轴的连接和收线装置组装在一起。其中,连接杆(或连接管)可与绕线轴的螺纹连接,通过驱动连接管(或连接杆)转动可稳定地带动绕线轴转动而卷绕柔性细长件,以收紧柔性细长件。
当收线系统处于第一状态时,由于第一转动件与连接管同步运动,第二转动件与连接杆同步运动,且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相对止转,转动第一转动件或第二转动件即可使连接杆与连接管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绕线轴转动。因此,在驱动绕线轴卷绕柔性细长件的过程中,绕线轴、连接管及连接杆三者同步转动,一方面可避免在未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时连接杆(或连接管)与绕线轴的螺纹连接出现提前解脱掉的情况,从而保证能稳定地驱动绕线轴转动而卷绕柔性细长件直至手术效果达到理想,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避免连接杆(或连接管)与绕线轴的螺纹连接出现越拧越紧导致拧死而难以解除连接的情况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可靠性。当收线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可相对转动,使得输送装置与收线装置解脱,以便收线装置留存在人体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收线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收线装置应用于植入在瓣环上的瓣环成形结构的场景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收线系统的收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收线装置与柔性细长件配合时沿A-A线剖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收线装置省略主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收线系统的输送装置与收线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收线系统的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收线系统的输送装置处于连接杆与绕线轴解除连接状态下的部分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收线系统的输送装置与收线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图1所示收线系统(省略收线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组装后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驱动组件沿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组装后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驱动组件沿C-C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的第一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第一转动件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所示第一转动件沿D-D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的第二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第二转动件沿E-E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的限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组装后处于第二状态下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驱动组件沿F-F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收线系统的驱动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驱动组件沿G-G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26是图11所示XXVI部分的放大图;
图27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组装后处于连接杆与绕线轴解除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组装后处于连接杆与绕线轴解除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9是图11所示驱动组件组装后处于第一状态下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收线系统的操作手柄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1是图30所示操作手柄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32是图31所示XXXII部分的放大图;
图33是图30所示操作手柄组装后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4至图38是图30所示操作手柄的数显组件在第一转动件转动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方位定义:为了描述清晰,以下将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远离操作者的一端称为“远端”。部件A的“轴向”指的是部件A的近端中心与远端中心的连线方向;“径向”指的是与轴向垂直的方向。部件A的“中轴线”指的是与部件A的轴向平行的几何中心线。部件A与部件B的“连接”可以是部件A与部件B直接接触连接,也可以部件A与部件B通过部件C间接连接。上述定义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近端”、“远端”、“一端”、“另一端”、“第一端”、“第二端”、“初始端”、“末端”、“两端”、“自由端”、“上端”、“下端”等词语中所出现的“端”,并不仅限于端头、端点或端面,也包括自端头、端点、或端面在端头、端点、或端面所属元件上延伸一段轴向距离和/或径向距离的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部件A”与“部件B”相对止转指的是“部件A”与“部件B”不可相对转动。“部件A”与“部件B”同步运动指的是“部件A”与“部件B”同步转动或“部件A”与“部件B”同步移动。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线系统100,收线系统100包括收线装置10、输送装置20以及操作手柄30。收线装置10可拆卸连接于输送装置20的远端,操作手柄30连接于输送装置20的近端。收线装置10可应用于瓣环成形结构200。具体地,收线装置10可随瓣环成形结构200植入在瓣环1(二尖瓣瓣环或者三尖瓣瓣环)上,以对瓣环1进行缩环,从而实现对二尖瓣反流或三尖瓣反流的治疗;或者,收线装置10也可随瓣环成形结构200植入在瓣环1下的心室壁,如瓣环1下方0.5-2cm的心室壁,通过缩窄心室使心室减容也可达到缩小瓣环1的目的。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瓣环成形结构200包括柔性细长件201、多个锚钉202以及多个间隔件203。多个锚钉202及多个间隔件203活动穿装于柔性细长件201上。其中,柔性细长件201可为具有一定轴向长度且具有柔性的线、丝、绳、条、带等,其径向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扁圆形、矩形、矩形或其他形状等,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以瓣环成形结构200植入在瓣环1上为例,当多个锚钉202依次植入瓣环1后,多个锚钉202以及多个间隔件203依次交替穿装于柔性细长件201上。此时,可将与输送装置20连接的收线装置10穿装并输送至柔性细长件201上的最后一个锚钉202或者最后一个间隔件203附近。然后,通过控制收线装置10卷绕柔性细长件201来收紧柔性细长件201,使得每相邻的两个锚钉202之间的间距减小以对瓣环1进行缩环,直至二尖瓣反流或者三尖瓣反流减弱甚至消失。此时,收线装置10锁定柔性细长件201,与输送装置20解除连接后留存在瓣环1上,以保持瓣环成形结构200对瓣环1的缩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最后一个锚钉202”指的是多个锚钉202中按照时间顺序最后一个进入人体的锚钉202;所述“最后一个间隔件203”指的是多个间隔件203中按照时间顺序最后一个进入人体的间隔件203。可以理解,输送装置20至少远端部分具有柔性,可适应人体血管的曲度,以便将收线装置10输送至瓣环1。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细长件201可与输送件300可拆卸连接。输送件300可延伸至人体外,多个锚钉202、多个间隔件203以及收线装置10可通过输送件300输送至柔性细长件201上。其中,输送件300可为具有一定轴向长度且具有柔性的线、丝、绳、条、带等,其径向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扁圆形、矩形、矩形或其他形状等,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当收线装置10卷绕柔性细长件201以对瓣环1进行缩环后,输送件300可与柔性细长件201解除连接并自人体内撤出。这样,柔性细长件201可选择合适的植入长度,避免因柔性细长件201过长而需在体内进行裁剪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因裁剪柔性细长件201而发生颗粒脱落的风险,手术安全性更高。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收线装置10也可应用于其他需要卷绕柔性细长件的植入物。例如,所述植入物的柔性细长件作为固定于心室壁或乳头肌上的人工腱索,收线装置10通过卷绕并锁定柔性细长件可以调节人工腱索的长度。可以理解,收线装置10同样需要留存在体内,以保持人工腱索的长度不发生改变。
下文以收线装置10应用于瓣环成形结构200,瓣环成形结构200植入在瓣环1上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收线系统100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4至图7,收线装置10包括绕线轴11,绕线轴11用于卷绕柔性细长件201。在一些实施例中,收线装置10还包括外壳体12,绕线轴11可转动地设于外壳体12中。柔性细长件201活动穿过外壳体12及绕线轴11,绕线轴11相对外壳体12转动以卷绕柔性细长件201。绕线轴11停止转动时,柔性细长件201被锁定于绕线轴11与外壳体12之间的径向空间13内。
由此,当瓣环成形结构200(如图2所示)的多个锚钉202依次植入瓣环1后,可将输送件300穿过外壳体12及绕线轴11,与输送装置20连接的收线装置10沿输送件300输送至瓣环1附近并使柔性细长件201活动穿过外壳体12及绕线轴11。此时,通过控制绕线轴11相对外壳体12转动可卷绕柔性细长件201,使得柔性细长件201不断收紧,每相邻的两个锚钉202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而对瓣环1进行缩环,直至缩环效果达到理想即可停止转动绕线轴11,此时柔性细长件201被锁定于绕线轴11与外壳体12之间的径向空间13内,柔性细长件201在瓣环1上保持一定的长度。然后,将收线装置10自输送装置20上解脱,留存在人体内。
由于绕线轴11停止转动时,柔性细长件201被锁定于绕线轴11与外壳体12之间的径向空间13内,这样,留存在人体内的收线装置10可保持对瓣环1的缩环效果,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可以理解,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绕线轴11卷绕锁定柔性细长件201对瓣环1的进行缩环,柔性细长件201的锁紧效果好;而且,若经过一段时间,患者的瓣环1又出现扩大导致反流复发,可直接控制收线装置10进一步卷绕柔性细长件201缩小瓣环1以使反流减弱或者消失,避免二次手术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收线装置10可采用SUS316L不锈钢制成,或者其他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成,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柔性细长件201在绕线轴11上至少卷绕两圈,每圈柔性细长件201之间的摩擦力可抵消瓣叶活动产生的拉力,保证柔性细长件201不被拉动,以保持缩环的效果。
进一步地,收线装置10还包括止转组件14,止转组件14包括限位柱141、止转轮142及弹性元件143。限位柱141凸设于外壳体12的远端内壁,止转轮142活动套装于限位柱141上,并与限位柱141相对止转,弹性元件143抵接于外壳体12与止转轮142之间,绕线轴11可转动地套装于限位柱141上。止转轮142的近端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一斜齿1421,绕线轴11的远端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二斜齿113,第一斜齿1421与第二斜齿113单向啮合。
止转组件14与绕线轴11的配合,保证绕线轴11只可相对外壳体12单向转动(即正向转动)以卷绕柔性细长件201。当绕线轴11停止转动时,止转组件14可限制绕线轴11相对外壳体12反向转动,从而保证柔性细长件201能被锁定于绕线轴11与外壳体12之间的径向空间13内。
在图示的示例中,外壳体12包括底壳121和主壳体122,主壳体122的近端及远端均开口,底壳121固定连接于主壳体122的远端,形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用于收容绕线轴11、限位柱141、止转轮142及弹性元件143。其中,绕线轴11包括设于近端的套接部111,套接部111自主壳体122的近端开口露出位于安装空间的外部。绕线轴11位于安装空间中的部分沿其径向设有过线孔114。主壳体122在绕线轴11的两侧分别设有穿线孔1221,两个穿线孔1221均连通绕线轴11的过线孔114。将收线装置10穿装于柔性细长件201上时,柔性细长件201先自一个穿线孔1221穿入外壳体12的安装空间中,然后穿过绕线轴11的过线孔114,再从另一个穿线孔1221穿出外壳体12。优选地,两个穿线孔1221的中轴线与过线孔114的中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可转动绕线轴11使过线孔114的中轴线与两个穿线孔1221的中轴线共线,这样有利于柔性细长件201顺畅地穿过两个穿线孔1221及过线孔114。
限位柱141的远端与底壳121固定连接。其中,限位柱141可以是钢管,也可以是与底壳121一体成型的结构,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止转轮142近端还设有限位凸台1422,主壳体122的远端设有限位开槽1222,止转轮142套设于限位柱141上,限位凸台1422卡设于限位开槽1222中,这样可以限制止转轮142相对限位柱141转动,止转轮142可沿限位柱141轴向移动。绕线轴11的远端面还设有一与限位柱141的近端配合的定位槽115,限位柱141的近端面与绕线轴11的远端面接触,与主壳体122的近端共同限制绕线轴11在安装空间中的轴向位移,使得绕线轴11只能转动。弹性元件143位于止转轮142与底壳121之间,一端抵持底壳121,一端抵持止转轮142,弹性元件143用于向止转轮142提供弹力,使得止转轮142的第一斜齿1421贴合绕线轴11的第二斜齿113。弹性元件143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管状弹片及弹性波纹管等。
当绕线轴11相对外壳体12正向转动时,第二斜齿113在第一斜齿1421上打滑使止转轮142向远端移动,当绕线轴11相对止转轮142转过一个斜齿的角度后,止转轮142受到弹性元件143给予的弹力后会向近端移动,使得第一斜齿1421和第二斜齿113重新贴合,绕线轴11可继续相对止转轮142转动。当要反向转动绕线轴11时,由于第一斜齿1421的阻碍,第二斜齿113无法使止转轮142向远端移动,导致绕线轴11无法反向转动。因此,当绕线轴11停止转动时,柔性细长件201能被锁紧于绕线轴11与外壳体12之间的径向空间13内。需要说明的是,径向空间13指的是绕线轴11与主壳体122合围形成的空间,径向空间13为安装空间的一部分。
请参阅图7至图10,输送装置20包括活动地套装的连接杆21及连接管22,具体地,连接杆21活动穿设于连接管22中。在连接杆21及连接管22中,其中一个的远端与绕线轴11螺纹连接,另一个的远端与绕线轴11活动套接并相对止转。可以理解,输送装置20通过连接杆21及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的连接和收线装置10组装在一起。其中,通过连接杆21(或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可保证连接管22(或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始终套接并相对止转。因此,驱动连接管22(或连接杆21)转动可稳定地带动绕线轴11转动而卷绕柔性细长件201(如图3所示),以收紧柔性细长件201使相邻锚钉202的间距减小,从而对瓣环1进行缩环,实现对二尖瓣反流或者三尖瓣反流的治疗。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21可以是实心杆,也可以是空心杆。优选地,连接杆21为实心杆。
进一步地,输送装置20还包括鞘管23,连接管22活动穿设于鞘管23中。在鞘管23及外壳体12中,其中一个设有卡爪231,另一个对应设有卡槽1223,卡爪231与卡槽1223卡接。这样,通过卡爪231与卡槽1223的配合,鞘管23与外壳体12实现连接且相对止转。这样,在收线装置10收紧柔性细长件201的过程中,操作者通过固定鞘管23就可固定外壳体12,通过控制连接杆21或连接管22转动就可控制绕线轴11相对外壳体12转动而卷绕柔性细长件201。
在图示的示例中,鞘管23的远端设置有两个卡爪231,外壳体12的主壳体122在其近端处设有两个对应的卡槽1223。两个卡爪231分别与两个卡槽1223卡接,以实现外壳体12及鞘管23的相对止转。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是外壳体12的主壳体122在其近端处设有两个卡爪231。鞘管23的远端设置有对应的两个卡槽1223,两个卡爪231分别与两个卡槽1223卡接,同样可以实现外壳体12及鞘管23的相对止转。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卡爪231及卡槽1223的数量也可是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
请参阅图11至图13,操作手柄30包括驱动组件40,驱动组件40包括活动地套装的第一转动件41及第二转动件42,具体地,第二转动件42活动穿设于第一转动件41中。连接管22的近端与第一转动件41连接以同步运动,连接杆21的近端与第二转动件42连接以同步运动。其中,收线系统100具有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相对止转。
可以理解,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时,由于第一转动件41与连接管22同步运动,第二转动件42与连接杆21同步运动,且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相对止转,转动第一转动件41或第二转动件42即可使连接杆21与连接管22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绕线轴11(如图7及图10所示)转动。因此,在驱动绕线轴11卷绕柔性细长件201以对瓣环1缩环的过程中,绕线轴11、连接杆21及连接管22三者同步转动,一方面可避免在未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缩环效果)时连接杆21(或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出现提前解脱掉的情况,保证连接管22(或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始终套接,从而能稳定地驱动绕线轴11转动而卷绕柔性细长件201直至手术效果达到理想,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避免连接杆21(或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出现越拧越紧导致拧死而难以解除连接的情况,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可靠性。
请参阅图14和图15,收线系统100具有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可相对转动。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沿轴向移动使得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这样,当在第一状态下,绕线轴11卷绕柔性细长件201使手术效果达到理想后,沿轴向近端后撤或向远端推送第二转动件42使收线系统100转换为第二状态,此时,通过驱动第二转动件42转动带动连接杆21相对绕线轴11转动使得连接杆21解除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或者通过驱动第一转动件41转动带动连接管22相对绕线轴11转动使得连接管22解除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从而收线装置10可从输送装置20的远端解脱而留存在人体内以保持瓣环成形结构200对瓣环1的缩环效果。
在图7的示例中,连接杆21的远端与绕线轴11螺纹连接,连接管22的远端与绕线轴11活动套接并相对止转。具体地,绕线轴11的近端设有套接部111,套接部111设有自其近端面沿其轴向延伸的插接孔112;其中,插接孔112的内壁设有第一螺纹。连接杆21的远端设有插接部211,插接部211的外壁设有与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连接杆21的远端外壁凸设有第一抵持部212,第一抵持部212位于插接部211的近端一侧。连接管22的远端设有套接孔221,连接管22的远端内壁凸设有第二抵持部222,第二抵持部222位于套接孔221的近端一侧。连接管22的远端外壁还凸设有第三抵持部223。
在将收线装置10连接至输送装置20时,先将鞘管23的卡爪231与外壳体12上的卡槽1223卡接;然后将连接管22的套接孔221与绕线轴11的套接部111套接,使得连接管22的第二抵持部222抵持套接部111的近端面,同时连接管22的第三抵持部223可抵持卡爪231的近端面以保证鞘管23与外壳体12保持连接;其中,套接孔221与套接部111相对止转,二者可以通过平面和弧面的配合实现相对止转,也可以通过卡条与卡槽的配合实现相对止转,还可以通过多个平面的配合实现相对止转,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接着,将连接杆21的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插接孔112螺纹连接,使得连接杆21的第一抵持部212将连接管22的第二抵持部222抵持在其与套接部111之间,保证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保持套接。
这样,当多个锚钉202依次植入瓣环1后,将与输送装置20连接的收线装置10输送至柔性细长件201上,此时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柔性细长件201穿过绕线轴11,由于第一转动件41与连接管22同步运动,第二转动件42与连接杆21同步运动,且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相对止转,通过驱动第一转动件41或第二转动件42转动可带动连接杆21及连接管22同步转动,连接管22的转动可稳定地带动绕线轴11转动以卷绕柔性细长件201,实现对瓣环1的缩环,进而实现对二尖瓣反流或三尖瓣反流的治疗。
可以理解,在绕线轴11卷绕柔性细长件201以对瓣环1缩环的过程中,连接杆21、连接管22及绕线轴11三者同步转动,一方面可避免在缩环未达到理想效果时连接杆21的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插接孔112的螺纹连接出现提前解脱掉的情况,保证在缩环过程中连接管22的套接孔221与绕线轴11的套接部111始终套接,从而保证连接管22能稳定地带动绕线轴11转动而卷绕柔性细长件201直至对瓣环1的缩环效果达到理想,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避免连接杆21的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插接孔112的螺纹连接出现越拧越紧导致拧死而难以解除连接的情况,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可靠性。
当缩环达到理想效果后,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由于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相对止转,此时保持第一转动件41不动,通过驱动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转动带动连接杆21相对连接管22转动,即相当于带动连接杆21相对绕线轴11转动,此时,连接杆21可解除其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然后将连接管22的套接孔221与绕线轴11的套接部111分离,最后再解除鞘管23与外壳体12的卡接,从而收线装置10可自输送装置20上解脱掉,以便留存在体内保持对瓣环1的缩环效果。
在图10的示例中,连接管22的远端与绕线轴11螺纹连接,连接杆21的远端与绕线轴11活动套接并相对止转。具体地,绕线轴11的近端设有套接部111,套接部111设有自其近端面沿其轴向延伸的插接孔112;其中,套接部111的外壁设有第一螺纹。连接杆21的远端设有插接部211。连接杆21的远端外壁凸设有第一抵持部212,第一抵持部212位于插接部211的近端一侧。连接管22的远端设有套接孔221;其中,套接孔221的内壁设有与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连接管22的远端内壁凸设有第二抵持部222,第二抵持部222位于套接孔221的近端一侧。连接管22的远端外壁还凸设有第三抵持部223。
在将收线装置10连接至输送装置20时,先将鞘管23的卡爪231与外壳体12上的卡槽1223卡接;然后将连接杆21的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插接孔112套接,使得连接杆21的第一抵持部212抵持绕线轴11的套接部111的近端面;其中,插接部211与插接孔112相对止转,二者可以通过平面和弧面的配合实现相对止转,也可以通过卡条与卡槽的配合实现相对止转,还可以通过多个平面的配合实现相对止转,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接着,将连接管22的套接孔221与绕线轴11的套接部111螺纹连接,使得连接管22的第二抵持部222将连接杆21的第一抵持部212抵持在其与套接部111之间以保证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保持套接,同时连接管22的第三抵持部223可抵持卡爪231的近端面以保证鞘管23与外壳体12保持连接。
这样,当多个锚钉202依次植入瓣环1后,将与输送装置20连接的收线装置10输送至柔性细长件201上,此时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柔性细长件201穿过绕线轴11,由于第一转动件41与连接管22同步运动,第二转动件42与连接杆21同步运动,且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相对止转,通过驱动第一转动件41或第二转动件42转动可带动连接杆21及连接管22同步转动,连接杆21的转动可稳定地带动绕线轴11转动以卷绕柔性细长件201,实现对瓣环1的缩环,进而实现对二尖瓣反流或三尖瓣反流的治疗。
可以理解,在绕线轴11卷绕柔性细长件201以对瓣环1缩环的过程中,连接杆21、连接管22及绕线轴11三者同步转动,一方面可避免在缩环未达到理想效果时连接管22的套接孔221与绕线轴11的套接部111的螺纹连接出现提前解脱掉的情况,保证在缩环过程中连接杆21的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插接孔112始终套接,从而保证连接杆21能稳定地带动绕线轴11转动而卷绕柔性细长件201直至对瓣环1的缩环效果达到理想,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避免连接管22的套接孔221与绕线轴11的套接部111的螺纹连接出现越拧越紧导致拧死而难以解除连接的情况,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可靠性。
当缩环达到理想效果后,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由于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相对止转,此时保持第二转动件42不动,通过驱动第一转动件41相对第二转动件42转动带动连接管22相对连接杆21转动,即相当于带动连接管22相对绕线轴11转动,此时,连接管22可解除其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然后将连接杆21的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插接孔112分离,最后再解除鞘管23与外壳体12的卡接,从而收线装置10可自输送装置20上解脱掉,以便留存在体内保持对瓣环1的缩环效果。
请参阅图13及图16至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41自其近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411,第二转动件42包括止转部421。在第一状态下,止转部4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孔411中,止转部421与第一安装孔411配合以限制第一转动件41相对第二转动件42转动。进一步地,第二转动件42还包括设于止转部421远端的连接部422。在第二状态下,止转部421整体位于第一安装孔411的近端外部,连接部422至少部分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安装孔411中。这样,通过控制止转部421、连接部422与第一安装孔411的轴向位置关系,即可转换收线系统100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具体地,第一安装孔411包括第一通孔4111和第二通孔4112,第一通孔4111沿第一转动件41的轴向贯穿第一转动件41的近端面,第二通孔4112与第一通孔4111的远端连通。在图示的示例中,止转部421基本为矩形柱体,第一通孔4111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对应的矩形;连接部422为圆柱体,第二通孔4112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对应的圆形。其中,连接部422的径向圆截面的直径小于止转部421的径向矩形截面的宽度(径向矩形截面的短边长度),使得连接部422可顺畅穿过第一通孔4111,且当连接部422部分位于第一通孔4111中时,第一通孔4111不会限制连接部422的转动。当然,连接部422的径向圆截面的直径也可等于径向矩形截面的宽度的最小尺寸。
当收线系统100为第一状态时,连接部422整体穿设于第二通孔4112中,止转部421部分穿设于第一通孔4111中。由于止转部421与第一通孔4111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对应的矩形,通过止转部421与第一安装孔411的第一通孔4111的配合,就可限制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相对转动。当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时,朝近端后撤第二转动件42,直至止转部421整体穿出第一通孔4111,即止转部421整体位于第一转动件41的近端外部,而连接部422位于第一安装孔411中,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就可相对转动。此时,连接部422部分穿设于第一通孔4111中,部分穿设于第二通孔4112中。这样,连接部422与第二通孔4112的形状配合,避免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相对转动时发生较大的晃动,提高了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相对转动的稳定性。
这样,朝近端后撤第二转动件42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朝远端推送第二转动件42即可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手术操作效率。而且,第一通孔4111与止转部421通过形状设计来限制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相对转动,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加工,有利于减少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止转部421与第一通孔4111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其径向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梯形等,只需保证能够限制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相对转动;连接部422与第二通孔4112也可为其他形状,只需保证连接部422能够在第一安装孔411中转动,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当收线系统100为第一状态时,止转部421也可全部穿设于第一通孔4111中。连接部422也可部分穿设于第二通孔4112中,部分穿设于第一通孔4111中。当收线系统100为第二状态时,连接部422也可部分穿设于第一通孔4111中,部分位于第一通孔4111的近端外部,即连接部422部分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安装孔411中。连接部422也可仅穿设于第一通孔4111中。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422设于止转部421的远端,第二通孔4112连通第一通孔4111的远端。止转部421基本为矩形柱体,第一通孔4111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对应的矩形;连接部422为圆柱体,第二通孔4112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对应的圆形。其中,连接部422及止转部421均可在第二通孔4112中转动。当收线系统100为第一状态时,止转部4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4111中,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不可相对转动;当收线系统100为第二状态时,止转部421及连接部422均整体位于第二通孔4112中,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可相对转动。因此,朝远端推送第二转动件42可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朝近端后撤第二转动件42即可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422设于止转部421的近端,对应地,第二通孔4112沿第一转动件41的轴向贯穿第一转动件41的近端面,第一通孔4111与第二通孔4112的远端连通。止转部421基本为矩形柱体,第一通孔4111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对应的矩形;连接部422为圆柱体,第二通孔4112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对应的圆形。其中,连接部422及止转部421均可在第二通孔4112中转动。当收线系统100为第一状态时,止转部4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4111中,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不可相对转动;当收线系统100为第二状态时,止转部421整体及至少部分连接部422位于第二通孔4112中,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可相对转动。因此,朝近端后撤第二转动件42可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朝远端推送第二转动件42即可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
请参阅图19,止转部421的近端还设有操作凸起4211。操作凸起4211的设计,有利于操作者操作第二转动件42朝远端推送或朝近端后撤,便于操作且省力。在图示的示例中,操作凸起42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操作凸起4211相对止转部42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在止转部421的近端。这样,有利于第二转动件42受力均匀,提高了第二转动件42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15、图18至图21,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422设有止位段423,止位段423的周壁形成止位槽4231。第一转动件41包括转动部412,转动部412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第二安装孔4121,第二安装孔4121与第一安装孔411连通。驱动组件40还包括限位结构43,限位结构43包括限位卡尺431,限位卡尺431活动设于第二安装孔4121中。在第二状态下,限位卡尺431自第二安装孔4121经第一安装孔411插入止位槽4231中,以使限位卡尺431限位于止位槽4231的轴向相对的两端面之间。
由此,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时,通过限位卡尺431与止位槽4231的配合,限制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沿其轴向移动。此时,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只可相对转动。这样,避免因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连接部422从第一转动件41的第一安装孔411中解脱掉的情况发生,保证在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止转部421始终位于第一安装孔411中,第二转动件42始终能稳定地转动。而且,这样的设计,便于操作者辨别收线系统100是否处于第二状态下。当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朝近端后撤,直至第二转动件42不可继续朝近端移动时,即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下。此时,操作者可驱动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稳定地相对转动,便于操作,有利于减少手术操作的时间。
在图示的示例中,止位段423位于连接部422的近端及远端之间,且连接部422的径向尺寸大于止位段423的径向尺寸,止位段423的周壁与连接部422合围形成上述止位槽4231。其中,止位槽4231包括沿止位段423的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槽面4231a及第二槽面4231b,即上述的止位槽4231的轴向相对的两端面,第一槽面4231a与第二槽面4231b均与连接部422的径向平行。
第二安装孔4121沿转动部412的径向延伸与第一通孔4111连通,从而第二安装孔4121与第一安装孔411连通。具体地,第二安装孔4121包括沿其轴向连通的第一穿孔4121a及第二穿孔4121b,第一穿孔4121a与第一通孔4111连通,第二穿孔4121b通过第一穿孔4121a连通第一通孔4111。其中,第二穿孔4121b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第一穿孔4121a的径向截面面积,第二穿孔4121b与第一穿孔4121a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
限位卡尺431包括第一限位部4311及第二限位部4312,第一限位部4311沿第二安装孔4121的轴向活动穿设于第一穿孔4121a中,第二限位部4312沿第二安装孔4121的轴向活动穿设于第二穿孔4121b中。其中,在第二安装孔4121的径向上,第二限位部4312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部4311的尺寸。通过第二穿孔4121b与第一穿孔4121a的连接处形成的台阶面的限制,可避免第二限位部4312自第二穿孔4121b脱离而进入第一穿孔4121a中,进而避免限位卡尺431脱离第二安装孔4121。
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时,限位卡尺431沿第二安装孔4121的轴向移动,使得第一限位部4311自第一穿孔4121a经第一安装孔411的第一通孔4111插入第二转动件42的止位槽4231中。具体地,第一限位部4311包括第一凸台4311a及第二凸台4311b。第一凸台4311a连接于第二凸台4311b与第二限位部4312之间。其中,在第二安装孔4121的径向上,第二凸台4311b的尺寸小于第一凸台4311a的尺寸。
当收线系统100为第二状态时,第二凸台4311b自第一穿孔4121a穿入第一通孔4111中,并插入第二转动件42的止位槽4231中。这样,由于止位槽4231的第一槽面4231a及第二槽面4231b均与连接部422的径向平行,第二凸台4311b限位于第一槽面4231a及第二槽面4231b之间,即将限位卡尺431限位于止位槽4231的轴向两端面之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311也可仅包括第一凸台4311a,第一凸台4311a自第一穿孔4121a穿入第一安装孔411的第一通孔4111中,并插入第二转动件42的止位槽4231中,也可将限位卡尺431限位于止位槽4231的轴向两端面之间。
请参阅图13、图15以及图21,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卡尺431插入第一安装孔411中并与第二安装孔4121相对止转。限位结构43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32及固定帽433,固定帽433固定设于第二安装孔4121中,第一弹性件432抵接于固定帽433及限位卡尺431之间。这样,在第一弹性件432的作用下,当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轴向移动时,限位卡尺431可沿第二安装孔4121的轴向移动。当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时,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轴向移动使止位槽4231与限位卡尺431的位置对齐,限位卡尺431在第一弹性件432的作用下插入止位槽4231中,保证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只能相对转动,从而保证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相对转动的稳定性。而且,由于限位卡尺431与第二安装孔4121相对止转,限位卡尺431只能沿第二安装孔4121的轴向移动,保证限位卡尺431能准确地插入止位槽4231中。
请结合图18,第二安装孔4121还包括第三穿孔4121c,第三穿孔4121c、第二穿孔4121b及第一穿孔4121a依次连通。其中,第三穿孔4121c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圆形,第三穿孔4121c与第二穿孔4121b的连接处凹设有凹槽4121d。固定帽433为圆柱体,固定帽433靠近第一弹性件432的一端环设有与凹槽4121d配合的凸缘4331;其中,固定帽433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例如塑胶等。固定帽433自第三穿孔4121c穿入第二安装孔4121中,直至凸缘4331卡入凹槽4121d中。通过凸缘4331与凹槽4121d的配合,可避免固定帽433、第一弹性件432、限位卡尺431自第二安装孔4121脱离,提高了结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固定帽433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当凸缘4331穿入第三穿孔4121c中时,凸缘4331会被第三穿孔4121c的孔壁压缩而形变,可避免因凸缘4331的干涉导致固定帽433难以自第三穿孔4121c穿入第二安装孔4121中的情况发生。第一弹性件432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管状弹片及弹性波纹管等。
进一步地,转动部412还设有自其远端面沿其轴向延伸的第四穿孔4122,第四穿孔4122连通第二安装孔4121的第三穿孔4121c,第四穿孔4122用于供固定件(例如顶丝)穿入。当固定帽433装在第三穿孔4121c中时,固定件可通过第四穿孔4122抵接固定帽433,以限制固定帽433在第三穿孔4121c中转动。
如图18及图21所示,第一限位部4311的第一凸台4311a及第二凸台4311b均为矩形柱体,第二安装孔4121的第一穿孔4121a为与第一凸台4311a对应的矩形孔。通过第一穿孔4121a与第一凸台4311a的配合,第一限位部4311与第一穿孔4121a相对止转,从而限位卡尺431与第二安装孔4121相对止转。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311的第一凸台4311a也可是三角形柱体、半弧形柱体等,对应地,第一穿孔4121a为三角形孔或者半弧形孔等,满足第一凸台4311a与第一穿孔4121a配合后二者相对止转即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止位槽4231还包括第三槽面4231c,第三槽面4231c与第二槽面4231b连接。第三槽面4231c相对第二槽面4231b朝连接部422的近端倾斜。第三槽面4231c的设计,保证在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朝近端后撤第二转动件42时,限位卡尺431自第二安装孔4121经第一安装孔411顺畅且稳定地插入第二转动件42的止位槽4231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二安装孔41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安装孔4121相对转动部412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且通过第一安装孔411连通。限位结构4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结构43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孔4121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4121及限位结构43的数量也可是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22至图25,在一些实施例中,止位段423被配置为使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单向转动连接。具体地,止位段423沿周向设有连续的多个棘齿424,每相邻的两个棘齿424之间形成一齿口425。在第二状态下,限位卡尺431与齿口425配合,以使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单向转动连接。这样,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可驱动第二转动件42转动使得连接杆21解除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或者驱动第一转动件41转动使得连接管22解除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之间的单向转动,可保证第二转动件42转动的方向为解除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的方向或者第一转动件41转动的方向为解除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的方向,避免第一转动件41或第二转动件42转动方向错误,出现连接杆21(或者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越拧越紧导致拧死的情况。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单向转动连接的设计起到防呆的作用,便于手术操作,保证手术安全可靠。
在图7、图22以及图23的示例中,止位段423沿周向设有连续的三个棘齿424,三个棘齿424沿止位段423的周向均匀分布。周向相邻的三个棘齿424之间依次形成三个齿口425。每一齿口425包括绕止位段423的周向延伸的导滑面4251及连接于导滑面4251的止转面4252。当收线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限位卡尺431的第一限位部4311可插入一个齿口425中。由于止转面4252与第一限位部4311的配合限制,第二转动件42不能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逆时针转动,第一限位部4311与齿口425的导滑面4251滑动接触推动限位卡尺431朝固定帽433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432,继续转动第二转动件42直至第一限位部4311脱离该齿口425,在第一弹性件432的弹性作用下,第一限位部4311插入下一个齿口425中。第二转动件42停止转动后,限位卡尺431抵顶于一齿口425的止转面4252。
对应地,在图7的示例中,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相对止转,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螺纹连接,且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之间的螺纹旋向为右旋(连接杆21相对绕线轴11顺时针转动,可使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的螺纹拧紧)。当固定第一转动件41并驱动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逆时针转动时,第二转动件42就可带动连接杆21相对绕线轴11逆时针转动,以解除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
在图10、图24以及图25的示例中,止位段423沿周向设有连续的三个棘齿424,三个棘齿424沿止位段423的周向均匀分布。周向相邻的三个棘齿424之间依次形成三个齿口425。每一齿口425包括绕止位段423的周向延伸的导滑面4251及连接于导滑面4251的止转面4252。当收线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限位卡尺431的第一限位部4311可插入一个齿口425中。由于止转面4252与第一限位部4311的配合限制,第一转动件41不能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件41相对第二转动件42逆时针转动,第一限位部4311与齿口425的导滑面4251滑动接触推动限位卡尺431朝固定帽433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432,继续转动第一转动件41直至第一限位部4311脱离该齿口425,在第一弹性件432的弹性作用下,第一限位部4311插入下一个齿口425中。第一转动件41停止转动后,限位卡尺431抵顶于一齿口425的止转面4252。
对应地,在图10的示例中,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相对止转,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螺纹连接,且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之间的螺纹旋向为右旋(连接管22相对绕线轴11顺时针转动,可使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的螺纹拧紧)。当固定第二转动件42并驱动第一转动件41相对第二转动件42逆时针转动时,第一转动件41可带动连接管22相对绕线轴11逆时针转动,以解除连接管22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
请参阅图13至图15以及图19,在一些实施例中,止转部421的周壁设有限位槽426,限位槽426位于止位槽4231的近端一侧。在第一状态下,限位卡尺431自第一安装孔411插入限位槽426中。限位槽426具有向止位槽4231延伸的导滑斜面4261。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时,限位卡尺431自限位槽426经导滑斜面4261移动至止位槽4231中。
由于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卡尺431插入限位槽426中。这样,在不对第二转动件42施加轴向力时,即不朝远端推送第二转动件42,也不朝近端后撤第二转动件42时,限位槽426的设计可避免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发生轴向移位,保证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稳定地同步转动。当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时,需朝近端后撤第二转动件42。导滑斜面4261的设计,有利于第二转动件42顺畅、快速地朝近端后撤,使限位卡尺431移动至止位槽4231中。
在图示的实例中,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卡尺431受到第一弹性件432的压力,其第二凸台4311b稳定处于限位槽426中,进一步保证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稳定地同步转动。其中,第二凸台4311b具有与导滑斜面4261平行的倾斜面。当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时,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朝近端后撤,此时第二凸台4311b的倾斜面在导滑斜面4261上滑动,限位卡尺431朝固定帽433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432,直至限位卡尺431脱离限位槽426;第二转动件42继续朝近端后撤直至止位槽4231与限位卡尺431的位置对齐,限位卡尺431的第二凸台4311b在第一弹性件432的作用下插入止位槽4231中,此时,收线系统100转换为第二状态。
进一步地,限位槽426还包括限位面4262,导滑斜面4261位于限位面4262的远端侧。其中,导滑斜面4261相对第二转动件42的径向朝止位槽4231倾斜设置。限位面4262沿第二转动件42的径向延伸。限位卡尺431与限位槽426的配合,便于操作者辨别收线系统100是否处于第一状态下。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朝远端推送,当限位卡尺431的第二凸台4311b插入限位槽426中时,由于限位卡尺431对限位面4262的止挡,第二转动件42不可继续朝远端推送时,即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下。此时,操作者可驱动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稳定地同步转动,便于操作,有利于减少手术操作的时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426也可以设在连接部422上,位于止位槽4231的近端一侧,只需保证限位卡尺431插入限位槽426中时,止转部4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4111中,即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因止转部421与第一通孔4111的配合限制而相对止转即可。
请参阅图26,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还包括连接杆固定件44,连接杆21活动穿设于第二转动件42中,连接杆21的近端与连接杆固定件44固定连接,连接杆固定件44与止转部421连接,并与止转部421相对止转。这样,连接杆固定件44与第二转动件42可同步转动,当驱动第二转动件42转动时,连接杆固定件44带动连接杆21转动。连接杆21通过连接杆固定件44与第二转动件42实现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3和图15,止转部421自其近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三安装孔4212,连接杆固定件44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安装孔4212中,连接杆固定件44与第三安装孔4212配合以限制连接杆固定件44相对止转部421转动。这样,通过连接杆固定件44与第三安装孔4212配合,限制连接杆固定件44相对止转部421转动,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加工成本低。而且,由于连接杆固定件44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安装孔4212中,有效减小了收线系统100的轴向长度,有利于收线系统100的小型化设计。
可以理解,连接杆固定件44活动穿设于第三安装孔4212中。具体地,第二转动件42自远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连接杆通孔427,连接杆通孔427与第三安装孔4212连通。其中,连接杆通孔427的径向截面面积小于第三安装孔4212的径向截面面积,连接杆通孔427与第三安装孔4212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通过上述台阶面的限制,避免连接杆固定件44自第三安装孔4212经连接杆通孔427穿出第二转动件42的远端面。
其中,第三安装孔4212为矩形孔,连接杆固定件44为与第三安装孔4212对应的矩形柱体。从而,当连接杆固定件44活动穿设于第三安装孔4212中时,连接杆固定件44与第二转动件42的止转部421不可相对转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4212也可为三角形孔、梯形孔等,对应地,连接杆固定件44为三角形柱体、梯形柱体等。第三安装孔4212与连接杆固定件44的形状也可是满足第三安装孔4212与连接杆固定件44配合后二者相对止转的其他形状,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连接杆固定件44设有贯穿其近端面及远端面的贯穿孔441。连接杆21的近端自连接杆通孔427经第三安装孔4212穿设并固定于贯穿孔441中。具体地,连接杆固定件44包括固定体442,固定体442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面的固定孔4421,固定孔4421与贯穿孔441连通,且固定孔4421的轴向与贯穿孔441的轴向垂直。固定孔4421用于供第一紧固件4422穿入。当连接杆21穿设于贯穿孔441中时,第一紧固件4422通过固定孔4421抵接连接杆21,使得连接杆21固定于贯穿孔441中。此时,连接杆21的近端就与连接杆固定件44固定连接。第一紧固件4422可以是顶丝,与贯穿孔441螺接而抵接连接杆21。第一紧固件4422也可以与贯穿孔441过盈配合而抵接连接杆21,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一紧固件44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紧固件4422分别自固定孔4421的两个开口穿入而抵压连接杆2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442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连接杆21与连接杆固定件44的固定体442固定连接,固定体44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体442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如塑料制成,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4422可以省略,例如连接杆21可与固定孔4421过盈配合实现固定连接。当然,连接杆21也可与连接杆固定件44一体成型。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固定件44也可与止转部421固定连接,连接杆21通过连接杆固定件44固定穿设在第二转动件42中。此时,连接杆21与第二转动件42可同步转动且同步移动。其中,连接杆固定件44可以固定在第三安装孔4212中,也可以固定在止转部421的近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7、图15、图22以及图27和图28,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21的远端设有插接部211,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螺纹连接。止转部421的周壁对应第三安装孔4212处设有显示窗口4213,显示窗口4213位于限位槽426的近端一侧。在第二状态下,连接杆固定件44与显示窗口4213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解除连接后,连接杆固定件44位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
这样,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时,由于连接杆固定件44与显示窗口4213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操作者可在显示窗口4213中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此时,可固定第一转动件41并驱动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转动,使得连接杆21远端的插接部211解除其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由于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解除连接后,连接杆固定件44位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操作者在显示窗口4213中不能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由此,操作者通过是否在显示窗口4213中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就可判断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是否解除,避免在其螺纹连接未完全解除时,误撤连接杆21而对心脏组织造成损伤,保证手术的安全可靠性。
在图示的示例中,显示窗口42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显示窗口4213相对止转部421的中轴线对称分布。这样,在第二转动件42转动的过程中,便于操作者通过显示窗口4213观察。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窗口4213的数量也可是一个,或者显示窗口4213环绕于止转部421的周壁。
进一步地,第二转动件42在显示窗口4213处固定连接有保护屏428,保护屏428覆盖显示窗口4213。其中,保护屏428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例如玻璃等。保护屏428的设计,可避免灰尘自显示窗口4213掉入第三安装孔4212中,另外也可保证操作手柄30(如图1所示)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固定件44还包括显示体443,显示体443与固定体442的远端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其中,显示体443采用塑胶材料制成,且显示体443具有易于观察的颜色,例如红色等。
如图15及图22所示,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显示体443与显示窗口4213部分重叠,部分位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此时,操作者可在显示窗口4213中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
可以理解,由于收线系统100在第二状态时,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在止位槽4231(如图15所示)与限位卡尺431的配合限制下轴向限位,在固定第一转动件41并驱动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转动,以解除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的过程中,连接杆21会相对绕线轴11及第二转动件42朝近端移动,与连接杆21固定连接的连接杆固定件44随连接杆21在第三安装孔4212中朝近端移动,直至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完全解除连接。此时,连接杆固定件44位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即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及固定体442均与显示窗口4213不存在重叠,操作者在显示窗口4213中不能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及固定体442。需要说明的是,当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未完全解除连接时,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仍与显示窗口4213存在部分重叠,即操作者仍然可以在显示窗口4213中观察到显示体443。
这样,操作者通过是否在显示窗口4213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就可直接判断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是否完全解除。而且,由于显示体443具有易于观察的颜色,便于操作者快速判断。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连接杆固定件44也可与显示窗口4213全部重叠。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固定件44也可仅包括固定体442,通过在显示窗口4213能否观察到固定体442判断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是否完全解除也是可行的。
请参阅图7、图15以及图22,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还包括设于第三安装孔4212中的第二弹性件45,第二弹性件45抵接于第二转动件42与连接杆固定件44之间。在第二状态下,第二弹性件45被轴向压缩,其中,连接杆固定件44的远端面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面之间的轴向间距L1小于或等于第二弹性件45的轴向压缩量N1(图中未标),且大于或等于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连接的轴向长度L2。
由于收线系统100在第二状态时,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轴向限位,当连接杆21的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完全解除后,第二弹性件45应恢复至自然状态。也即是说,在解除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的过程中,连接杆21会带动连接杆固定件44相对第二转动件42在第三安装孔4212中朝近端移动,第二弹性件45在自身弹性作用下随连接杆固定件44的移动逐渐伸展。当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完全解除连接时,第二弹性件45恢复至自然状态。在整个过程中,连接杆21解除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使连接杆21朝近端后撤加上第二弹性件45的作用,连接杆固定件44随连接杆21朝近端移动的距离至少等于轴向压缩量N1。因此,轴向间距L1小于或等于轴向压缩量N1的设计,保证当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完全解除后,连接杆固定件44位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使得操作者在显示窗口4213中不能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
若轴向间距L1小于轴向长度L2,存在当连接杆固定件44位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时,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未完全解除连接的情况。这样,当操作者在显示窗口4213中没有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时,插接部211可能仍然与绕线轴11存在连接,造成误判。由此,轴向间距L1大于或等于轴向长度L2的设计,保证当操作者在显示窗口4213中不能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时,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一定已解除连接。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连接的轴向长度L2,指的是插接部211位于绕线轴11的插接孔112中的轴向长度。
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二弹性件45套设于连接杆21外。其中,第二弹性件45的一端抵接于连接杆通孔427与第三安装孔4212的连接处的台阶面,另一端抵接于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第二弹性件45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管状弹片及弹性波纹管等。
如图12、图13以及图29所示,当收线系统100组装后,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连接杆固定件44位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在显示窗口4213中没有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只能观察到第二弹性件45及连接杆21。在将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的过程中,第二转动件42相对第一转动件41朝近端移动使限位卡尺431自限位槽426移动至止位槽4231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连接杆21远端的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连接,连接杆21不会移动,此时连接杆固定件44会相对第二转动件42在第三安装孔4212中朝远端移动而压缩第二弹性件45。如图15和图22所示,收线系统100转换为第二状态后,连接杆固定件44与显示窗口4213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部分重叠,在显示窗口4213中可以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第二弹性件45以及连接杆21。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第二转动件42需要克服限位卡尺431与第二转动件42之间的摩擦力和第二弹性件45被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第二转动件42才可被拉动,增强了手感。
如图27和图28所示,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时,通过单独转动第二转动件42以解除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的螺纹连接,在这个过程中,连接杆21会带动连接杆固定件44在第三安装孔4212中朝近端移动,当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完全解除连接时,第二弹性件45恢复至自然状态,连接杆固定件44随连接杆21朝近端移动的距离至少等于轴向压缩量N1。此时,连接杆固定件44位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连接杆固定件44与显示窗口4213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无重叠,在显示窗口4213中没有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的显示体443,只能观察到第二弹性件45及连接杆21。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状态下,当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弹性件45被压缩时,第二弹性件45的轴向压缩量大于止位槽4231的第二槽面4231b与限位槽426的限位面4262的轴向间距(如图20所示);当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弹性件45没有被压缩时,第二弹性件45的轴向压缩量等于止位槽4231的第二槽面4231b与限位槽426的限位面4262的轴向间距。在第一状态下,连接杆固定件44与显示窗口4213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也可以部分重叠。在第二状态下,连接杆固定件44与显示窗口4213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也可以全部重叠。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45也可省略。例如,当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在止转部421的轴向上,连接杆固定件44的远端面与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面之间的轴向间距L1等于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连接的轴向长度L2。当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完全解除连接后,连接杆21带动连接杆固定件44在第三安装孔4212中朝近端移动轴向长度L2。由于轴向间距L1等于轴向长度L2,连接杆固定件44在第三安装孔4212中刚好移动至显示窗口4213的近端一侧,即操作者刚好不能在显示窗口4213中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时,插接部211与绕线轴11完全解除连接。此时,操作者同样可以通过是否可以在显示窗口4213中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判断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是否完全解除连接,而且同样可以避免当在显示窗口4213中不能观察到连接杆固定件44时,连接杆21与绕线轴11仍然连接的情况发生,避免误判,影响手术操作。
请参阅图12和图26,止转部421的近端设有螺纹段4214,驱动组件40还包括螺纹帽46,螺纹帽46与螺纹段4214螺纹连接,使得螺纹帽46遮挡第三安装孔4212。这样,通过螺纹帽46限制,可避免连接杆固定件44及第二弹性件45自第三安装孔4212从止转部421的近端掉出,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其中,在图示的示例中,螺纹段4214位于操作凸起4211的近端侧。
请参阅图14至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41还包括设于转动部412远端的安装部413,安装部413自其远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四安装孔4131,第四安装孔4131轴向连通第一安装孔411,连接管22的近端固定设于第四安装孔4131中。这样,由于连接管22固定于第四安装孔4131中,连接管22与第一转动件41相对固定,从而通过控制第一转动件41转动,可带动连接管22同步转动。而且,由于第四安装孔4131与第一安装孔411轴向连通,活动穿设于连接管22中的连接杆21就可穿过第四安装孔4131及第一安装孔411活动穿设于第二转动件42中。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40还包括连接管固定件47,连接管固定件47与第一转动件41的安装部413固定连接,连接管22的近端与连接管固定件47固定连接。具体地,连接管固定件47包括第一固定部471及第二固定部472,第二固定部472设于第一固定部471的远端,第一固定部471穿设并固定于第四安装孔4131中,第二固定部472露于第四安装孔4131的远端外部并与连接管22的近端固定连接。安装部413与连接管固定件47的固定连接方式,以及连接管固定件47与连接管22的固定连接方式,可参照连接杆固定件44与连接杆21的固定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一固定部471与第二固定部472均为矩形柱体,且第二固定部472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固定部471的径向截面面积。第四安装孔4131的径向截面形状为与第一固定部471对应的矩形孔。这样,通过第四安装孔4131与第一固定部471的配合,在第一固定部471穿设于第四安装孔4131的过程中,可限制第一固定部471与第四安装孔4131相对转动,便于将第一固定部471固定在第四安装孔4131中。而且,第二固定部472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固定部471的径向截面面积的设计,便于组装时定位,有利于减少装配时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471与第四安装孔4131也是其他可限制两者相对转动的形状,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手柄30还包括手柄壳体50,手柄壳体50包括第一壳体51及第二壳体52,第一壳体51与第二壳体52卡接扣合,安装部413可转动地设于手柄壳体50中,转动部412位于手柄壳体50的外部。手柄壳体50的设计,便于操作者握持。转动部412位于手柄壳体50外部的设计,便于操作者通过转动转动部412而转动第一转动件41。
在图示的示例中,安装部413的周壁环设有连接凸台4133。第一壳体51朝向第二壳体52的表面设有第一弧形槽,第二壳体52朝向第一壳体51的表面设有第二弧形槽,当第一壳体51及第二壳体52卡接扣合时,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合围构成圆形槽53,连接凸台4133可转动地安装于圆形槽53中,且通过圆形槽53与连接凸台4133的配合,可限制第一转动件41相对手柄壳体50发生轴向位移。
进一步地,手柄壳体50的远端设有螺纹柱54,操作手柄30还包括固定端头70,固定端头70设有与螺纹柱对应的螺纹孔,通过螺纹孔与螺纹柱54的螺纹连接,固定端头70固定于手柄壳体50的远端。此时,通过固定端头70的限制,可避免第一壳体51与第二壳体52出现解除连接的情况,提高了手柄壳体50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30至图33,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手柄30还包括数显组件60,数显组件60包括数显转盘61及数显窗口62。数显转盘61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壳体51朝向第二壳体52的表面上,数显窗口62对应数显转盘61设于第一壳体51上。安装部413设有转盘驱动杆4134,数显转盘61背离第一壳体51的表面上沿周向设有均匀分布且间隔的多个配合槽611,第一转动件41转动时,转盘驱动杆4134与配合槽611配合以带动数显转盘61转动。这样,当收线系统100在第一状态时,操作者驱动第一转动件41与第二转动件42同步转动,使得收线装置10卷绕柔性细长件201以对瓣环1进行缩环的过程中,操作者可以通过数显窗口62观察数显转盘61的转动判断第一转动件41转动的圈数,进而判断柔性细长件201被收线装置10卷绕的长度,从而判断瓣环1的收缩程度。
具体地,数显组件60还包括转盘固定杆63、固定卡簧64以及摩擦增强圈65。数显转盘61、固定卡簧64及摩擦增强圈65均位于手柄壳体50的内腔中。第一壳体51设有贯穿其周壁的连接穿孔511,转盘固定杆63自第一壳体51的外部经连接穿孔511穿至手柄壳体50的内腔中,并依次穿过摩擦增强圈65及数显转盘61,然后固定卡簧64卡接转盘固定杆63背离第一壳体51的一端,使得数显转盘61及摩擦增强圈65被夹持于第一壳体51及固定卡簧64之间。此时,通过转盘固定杆63及固定卡簧64的配合,就可将数显转盘61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壳体51朝向第二壳体52的表面上。摩擦增强圈65的设计,大大增强了数显转盘61的摩擦力,避免在收线系统100受到外界因素发生晃动、摆动等震动的情况下,数显转盘61发生转动,提高数显转盘61转动的准确性。可以理解,摩擦增强圈65可以是橡胶圈,也可以是其他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圈,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数显窗口62为贯穿第一壳体51的孔。其中,在手柄壳体50的径向上,数显窗口62与数显转盘61部分交错,操作者可在数显窗口62中观察到数显转盘61。进一步地,数显组件60还包括透明屏66,透明屏66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51背离第二壳体52的表面上,且透明屏66覆盖数显窗口62。其中,透明屏66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例如玻璃等。透明屏66的设计,在保证操作者可以通过数显窗口62对数显转盘61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可避免外界灰尘等进入手柄壳体50的内腔中,起到保护的作用。
安装部413设有自其外周壁沿其径向延伸的固定连接孔4135,转盘驱动杆4134固定收容于固定连接孔4135中,从而转盘驱动杆4134固定设于安装部413上,此时第一转动件41转动会带动转盘驱动杆4134绕第一转动件41的中轴线同步转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盘驱动杆4134也可与安装部413一体成型。
数显转盘61背离第一壳体51的表面上沿周向设有均匀分布且间隔的多个配合槽611。在图34至图38的示例中,数显转盘设有十五个配合槽611,每两个配合槽611之间形成一个凸起612,凸起612的数量也为十五个。其中,数显转盘61面朝第一壳体51的表面在对应十五个凸起612的位置处沿其周向依次设置有十五个数字标识:0、1、2、2、3、3、4、4、5、5、6、6、7、7、8。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数显转盘61的转动,每一个数字标识均可自数显窗口62依次被观察到。
当第一转动件41转动时,第一转动件41会带动转盘驱动杆4134绕第一转动件41的中轴线同步转动,通过转盘驱动杆4134与配合槽611的配合,转盘驱动杆4134的转动会带动数显转盘61转动。随着数显转盘61的转动,操作者通过在数显窗口62中观察到的数字标识,就可直接判断第一转动件41转动的圈数,进而判断瓣环1的收缩程度。
优选地,第一壳体51在背离第二壳体52的表面上设有指示箭头512,指示箭头512位于数显窗口62的近端一侧。这样,通过在数显窗口62中判断指示箭头512指向的数字标识就可确认第一转动件41转动的圈数。指示箭头512的设计,避免操作者因视觉原因发生误判。
接下来,如图34至图38所示,以第一转动件41转动两圈的过程中数显窗口62中数字标识的变化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图34至图38中虚线框K包围的数字标识指的是操作者在数显窗口62中观察到的被指示箭头512指向的数字标识。为便于描述,将数显转盘61相邻两个数字标识在周向上的间距定义为一格。
如图34所示,第一转动件41未开始转动,操作者在数显窗口62中可观察到指示箭头512指向数显转盘61上的数字标识“0”。如图35所示,当第一转动件41开始转动时,与第一转动件41固定连接的转盘驱动杆4134驱动数显转盘61转动一格,此时,操作者在数显窗口62中可观察到指示箭头512指示的数字标识从“0”变成“1”,这代表第一转动件41开始第一圈的转动。当第一转动件41继续转动时,转盘驱动杆4134脱离配合槽611,此时,转盘驱动杆4134不可驱动数显转盘61转动。
如图36及图37所示,当第一转动件41接近转动一圈时,转盘驱动杆4134再次插入数显转盘61的一个配合槽611中,此时,继续转动第一转动件41,转盘驱动杆4134又驱动数显转盘61转动一格。此时,操作者在数显窗口62中可观察到指示箭头512指示的数字标识从“1”变成“2”,这代表第一转动件41转完一整圈即将开始第二圈的转动。
如图38所示,当第一转动件41继续转动时,转盘驱动杆4134驱动数显转盘61继续转动一格。此时,操作者在数显窗口62中可观察到指示箭头512指示的数字标识从第一个“2”变成第二个“2”,这代表第一转动件41的第二圈还未转动完成。参照上述,当第一转动件41开始转动第三圈时,操作者在数显窗口62中可观察到指示箭头512指示的数字标识从“2”变成“3”。以此类推,操作者在数显窗口62中观察到指示箭头512指示的数字标识是数字几就代表第一转动件41转动第几圈。
可以理解,在图示的示例中,在第一转动件41转动零至八圈的过程中,操作者可通过数显窗口62进行判断。若第一转动件41需转动的圈数超过八圈,可调整数显转盘61的配合槽611及凸起612的数量。
请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手柄30还包括密封组件80,密封组件80卡接固定于手柄壳体50的内腔中,且与鞘管23密封连接。从而鞘管23通过密封组件80与手柄壳体50固定连接且密封,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1至图3、图7、图11、图15、图22以及图27,接下来,以收线装置10应用于瓣环成形术中以对瓣环1进行缩环为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收线系统100的使用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手术未开始之前,收线系统10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收线装置10、输送装置20及操作手柄30组装在一起。
S1、如图1及图2所示,将瓣环成形结构200的多个锚钉202植入瓣环1,此时,多个锚钉202及多个间隔件203交替穿装于柔性细长件201上。接着,将收线装置10沿输送件300穿装于柔性细长件201上,再沿柔性细长件201输送至最后一个锚钉202附近。
S2、如图1、图2、图7及图11所示,固定手柄壳体50,同时顺时针转动第一转动件41的转动部412。此时,由于鞘管23与手柄壳体50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件41的转动过程中,鞘管23保持不动;第一转动件41带动第二转动件42同步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杆21、连接管22、绕线轴11三者顺时针同步转动,使得绕线轴11相对外壳体12转动以卷绕柔性细长件201,进而使瓣环1上相邻锚钉202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以对瓣环1进行缩环。
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和超声设备观察瓣环1的收缩情况。当监测到瓣环1收缩达到理想状态时,停止转动第一转动件41的转动部412,此时,由于止转轮142的限制,柔性细长件201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将固定在绕线轴11上,柔性细长件201被锁定于绕线轴11与外壳体12之间的径向空间13内,且柔性细长件201在瓣环1上保持了一定的长度。
S3、如图1、图3、图15及图22所示,柔性细长件201被锁定后,朝近端拉动第二转动件42直至不能再拉动第二转动件42。此时,收线系统10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第二转动件42与第一转动件41可相对转动;在显示窗口4213中能够观察到部分显示体443。由于止位段423与限位卡尺431的配合,第二转动件42只能相对第一转动件41逆时针转动。
S4、如图1、图3、图7、图22及图27所示,保持第一转动件41不动,并逆时针转动第二转动件42。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观察显示窗口4213中显示体443的位置,当显示窗口4213中的显示体443消失后,可以判断出收线装置10中的绕线轴11与连接杆21的螺纹已经完全解除连接。此时,可撤出输送装置20,收线装置10留在瓣环1上以保持瓣环成形结构200对瓣环1的缩环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线装置,所述收线装置包括绕线轴,所述绕线轴用于卷绕柔性细长件;
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活动地套装的连接杆及连接管,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管相对独立,在所述连接杆及所述连接管中,其中一个的远端与所述绕线轴螺纹连接,另一个的远端与所述绕线轴活动套接并相对止转;以及
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活动地套装的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所述连接管的近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连接以同步运动,所述连接杆的近端与所述第二转动件连接以同步运动;
其中,所述收线系统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止转,转动所述第一转动件或所述第二转动件使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带动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连接杆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绕线轴转动以卷绕所述柔性细长件;
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所述第一转动件沿轴向移动使得所述收线系统由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可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转动件保持不动,所述第二转动件单独转动以解除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绕线轴的螺纹连接或者所述第二转动件保持不动,所述第一转动件单独转动以解除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绕线轴的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自其近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止转部;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止转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所述止转部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相对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止转部远端的连接部;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止转部整体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近端外部,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有止位段,所述止位段的周壁形成止位槽;
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卡尺,所述限位卡尺活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中;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限位卡尺自所述第二安装孔经所述第一安装孔插入所述止位槽中,以使所述限位卡尺限位于所述止位槽的轴向相对的两端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段沿周向设有连续的多个棘齿,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棘齿之间形成一齿口;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限位卡尺与所述齿口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单向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卡尺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中并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止转,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及固定帽,所述固定帽固定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中,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于所述固定帽及所述限位卡尺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转部的周壁或所述连接部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止位槽的近端一侧,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限位卡尺自所述第一安装孔插入所述限位槽中;
所述限位槽具有向所述止位槽延伸的导滑斜面,所述收线系统由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限位卡尺自所述限位槽经所述导滑斜面移动至所述止位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连接杆固定件,所述连接杆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中,所述连接杆的近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固定件与所述止转部连接,并与所述止转部相对止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转部自其近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三安装孔,所述连接杆固定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中,所述连接杆固定件与所述第三安装孔配合以限制所述连接杆固定件相对所述止转部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远端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绕线轴螺纹连接,所述止转部的周壁对应所述第三安装孔处设有显示窗口,所述显示窗口位于所述限位槽的近端一侧;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杆固定件与所述显示窗口在所述止转部的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绕线轴解除连接后,所述连接杆固定件位于所述显示窗口的近端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中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连接杆固定件之间;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其中,所述连接杆固定件的远端面与所述显示窗口的近端面之间的轴向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轴向压缩量,且大于或等于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绕线轴连接的轴向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转动部远端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自其远端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轴向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连接管的近端固定设于第四安装孔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还包括手柄壳体,所述手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卡接扣合,所述安装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手柄壳体中,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手柄壳体的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还包括数显组件,所述数显组件包括数显转盘及数显窗口,所述数显转盘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上,所述数显窗口对应所述数显转盘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安装部设有转盘驱动杆,所述数显转盘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上沿周向设有均匀分布且间隔的多个配合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时,所述转盘驱动杆与所述配合槽配合以带动所述数显转盘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线装置还包括外壳体,所述绕线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外壳体中,所述柔性细长件活动穿过所述外壳体及所述绕线轴,所述绕线轴相对所述外壳体转动以卷绕所述柔性细长件,所述绕线轴停止转动时,所述柔性细长件被锁定于所述绕线轴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的径向空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线装置还包括止转组件,所述止转组件包括限位柱、止转轮及弹性元件,所述限位柱凸设于所述外壳体的远端内壁,所述止转轮活动套装于所述限位柱上,并与所述限位柱相对止转,所述弹性元件抵接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止转轮之间,所述绕线轴可转动地套装于所述限位柱上,所述止转轮的近端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一斜齿,所述绕线轴的远端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二斜齿,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单向啮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鞘管,所述连接管活动穿设于所述鞘管中,在所述鞘管及所述外壳体中,其中一个设有卡爪,另一个对应设有卡槽,所述卡爪与所述卡槽卡接。
CN202210447428.5A 2022-04-27 2022-04-27 收线系统 Active CN1145333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7428.5A CN114533348B (zh) 2022-04-27 2022-04-27 收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7428.5A CN114533348B (zh) 2022-04-27 2022-04-27 收线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3348A CN114533348A (zh) 2022-05-27
CN114533348B true CN114533348B (zh) 2022-08-26

Family

ID=81667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47428.5A Active CN114533348B (zh) 2022-04-27 2022-04-27 收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333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97843B (zh) * 2023-11-28 2024-03-15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收线装置、收线系统及植入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39188C2 (de) * 1998-08-28 2003-08-21 Storz Endoskop Gmbh Schaffhaus Endoskop
US7763063B2 (en) * 2003-09-03 2010-07-27 Bolton Medical, Inc. Self-aligning stent graft delivery system, kit, and method
US8465502B2 (en) * 2008-08-25 2013-06-18 Covidien Lp Surgical clip applie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CN102274060A (zh) * 2010-12-17 2011-12-14 厦门施爱德科技有限公司 胃肠道吻合器
CN102860867B (zh) * 2012-10-15 2014-11-05 陈平根 一种多极射频消融导管及设计方法
US9149360B2 (en) * 2013-03-12 2015-10-06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Dynamic annuloplasty ring sizer
CN105496486B (zh) * 2015-12-30 2018-10-30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一种具有驱动调节装置的吻合器
CN111714251A (zh) * 2020-07-17 2020-09-29 上海翰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CN114392010B (zh) * 2021-09-03 2024-04-30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经导管缩环系统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3348A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87731B2 (ja) 弁輪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ための係止ツール
CN107837105B (zh) 穿刺导管及组织紧缩系统
CN113331995A (zh) 具有锁紧功能的锚钉、锚钉组件及缩环系统
US7530985B2 (en) Endoscopic suturing system
CN114533348B (zh) 收线系统
CN114392011A (zh) 防绕线的输送装置、经导管缩环系统及其应用
CN110313951B (zh) 缝合线锁扣及缝合线锁结系统
CN111803167A (zh) 封堵器、封堵器紧锁系统及紧锁方法
CN211934163U (zh) 介入式锁结装置
CN113558826A (zh) 一种经导管心脏瓣环成形系统
CN212490016U (zh) 前推释放型缝合线锁结装置
CN212490254U (zh) 具有锁紧功能的锚钉、锚钉组件及缩环系统
US11399844B2 (en) Medical device holding and delivery assembly and kit therefor
CN113491547A (zh) 前推释放型缝合线锁结装置
US20230025774A1 (en) Forward-pushing for releasing suture locking device
CN114343767B (zh) 封堵器输送装置及腔内裂口封堵系统
WO2023029726A1 (zh) 具有穿线环的锚定组件、植入物及经导管缩环系统
CN211243518U (zh) 介入式远程缝合线锁结装置
CN117770885A (zh)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CN115399821A (zh) 一种锁结装置及手柄控制系统
CN211934162U (zh) 驱动转换型锁结装置
CN212165827U (zh) 防止缠绕的锚钉及锚钉输送器
CN210811288U (zh) 封堵器及封堵器紧锁系统
CN114376629A (zh) 封堵器及封堵器紧锁系统
CN210408509U (zh) 封堵器及封堵器紧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