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0693A -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0693A
CN114530693A CN202210433184.5A CN202210433184A CN114530693A CN 114530693 A CN114530693 A CN 114530693A CN 202210433184 A CN202210433184 A CN 202210433184A CN 114530693 A CN114530693 A CN 1145306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llimeter wave
millimet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tenna
wave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331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30693B (zh
Inventor
黄奂衢
崔霜
武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3318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306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30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069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9242 priority patent/WO2023206843A1/zh
Priority to EP22785681.2A priority patent/EP4290687A4/en
Priority to KR1020220101574A priority patent/KR102443590B1/k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30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0693B/zh
Priority to JP2022129449A priority patent/JP7245948B1/ja
Priority to US17/889,976 priority patent/US11641059B2/en
Priority to TW111131176A priority patent/TWI786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01Q7/06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with cor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273Adaptation for carrying or wearing by persons or anim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4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using equipment having another main function to serve additionally as an antenna, e.g. means for giving an antenna an aesthetic aspe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14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40Imbricated or interleaved structures; Combined or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arrangements, e.g. comprising two or more non-connected fed radiat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50Feeding or matching arrangements for broad-band or multi-band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结构包括:回路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和线圈本体,至少部分所述线圈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天线,连接于线圈本体。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天线连接于所述回路结构的线圈本体上,不仅能够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回路结构与天线,还能更好地确保显示屏的光学性能,且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结构的制备效率及降低制备的成本。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手持无线通信设备(例如手机、智能手表等)的功能日新月异,且市场对于设备外观与无线通信性能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而在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s,即5G)时代,因覆盖了毫米波(millimeter-wave,即mm-wave)与非毫米波(non-millimeter-wave,即non-mm-wave)段,故天线的种类及数量也越来越多;此外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NFC)的功能日益普及,故越来越多手持无线通信设备亦配置了NFC线圈。
同时,手持无线通信设备中的屏占比也日渐趋高,而在整体设备不能显著增大下,如何将无线通信模块设置于显示面板内,是可预见的未来关键技术趋势。然而显示面板内部空间有限且有光学要求,故如何在显示面板内设置无线通信模块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旨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空间内设置无线通信模块并较好地保证显示面板的光学性能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结构,包括:回路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线圈本体,至少部分所述线圈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天线,连接于所述线圈本体。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所述天线包括非毫米波天线,所述非毫米波天线包括非毫米波辐射部和非毫米波馈入部,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连接于所述线圈本体。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线圈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阻隔部,所述第一阻隔部用于令所述回路结构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通过,且所述第一阻隔部用于阻隔所述非毫米波天线收发的非毫米波无线信号电流。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阻隔部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阻隔部分设于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的两侧。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天线还包括毫米波天线单元,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连接于所述线圈本体。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复用为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的一部分。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线圈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阻隔部,所述第二阻隔部用于令所述回路结构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和所述非毫米波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通过,且所述第二阻隔部用于阻隔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收发的毫米波无线信号电流;所述第二阻隔部的线宽大于第一阻隔部的线宽。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阻隔部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阻隔部分设于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的两侧。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天线包括至少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两个以上的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组合形成毫米波天线阵列。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毫米波天线阵列中的每一毫米波天线单元均连接于线圈本体,同一毫米波天线阵列中相邻毫米波天线单元之间设有第一阻隔部;或,
线圈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在相邻毫米波天线单元之间的第二阻隔部,第二阻隔部用于令回路结构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和非毫米波天线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通过,且第二阻隔部用于阻隔毫米波天线单元收发的毫米波电流。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还包括连接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和所述非毫米波馈入部的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为所述线圈本体的一部分。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和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在所述线圈本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和非毫米波辐射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阻隔部。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任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结构。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方式,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网格状金属布线,所述回路结构和所述天线均位于所述触控层。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区和环绕所述第一区设置的第二区,所述第一区为显示区,所述第二区包括显示区和/或非显示区,所述回路结构位于第二区;
其中,所述线圈本体在所述第二区内环绕所述第一区设置。
本申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结构中,无线通信结构包括回路结构和天线,回路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线圈本体,通过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在线圈本体上收发无线信号。天线串联于回路结构的线圈本体,那么线圈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同时收发回路结构的无线信号和天线的无线信号。一方面能够减少回路结构和天线占据的总体面积,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天线,故亦能更好地减少对显示屏光学性能的影响,而更好地确保显示屏的光学性能,且能简化天线图案化处理工艺,进而提高天线的制备效率及降低制备的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八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九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十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十一实施例中图1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十二实施例中图1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十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十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第十五实施例中图1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十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十八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十九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第二十三实施例中图1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的局部剖视图;
图31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八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的局部剖视图;
图33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十九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三十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三十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三十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三十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三十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三十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无线通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14的局部剖视图;
图41是本申请第二方面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第二方面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本申请第二方面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申请第二方面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申请第二方面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申请第二方面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申请第二方面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相关技术中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显示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中显示装置的屏占比(screen-to-body ratio)往往越来越高,而设备中用于实现无线通信传输模块的种类及数量也越来越多。例如,在5G移动通信时代,无线通信的频谱即覆盖了毫米波段与非毫米波段。故具有5G毫米波功能的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其内除了设置有可覆盖毫米波段的第一类天线外,往往亦设置有可覆盖非毫米波段的无线通讯模块,例如:5G、4G、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BT(Bluetooth)、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等。同时,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应用亦日益广泛,故越来越多手机也配置了NFC线圈。
然而,无线通信设备中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越高,则越易限制无线通讯模块可摆放的位置,且无线通讯模块往往在使用时(如:手握或置放于金属桌上)更容易受遮挡,而造成天线性能的显著劣化,影响用户的无线体验。有鉴于此,考虑在无线通信设备的显示装置中集成无线通讯模块,例如采用屏上天线(Antenna-on-Display,简称AoD)的设计方式,便成为一种无线通信设备中天线设计的可能发展趋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8,以无线通信设备1是手机为例,集成于手机的显示装置10中的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包括:5G毫米波天线01、WiFi/BT天线021、LTE(Long TermEvolution)天线022、NFC线圈023及5G非毫米波天线024。通常地,上述5G毫米波天线01、WiFi/BT天线021、LTE天线022、NFC线圈023和5G非毫米波天线024相互独立地设置在显示装置10中。然而显示装置10内部空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无线通信模块并较好地确保显示面板的光学及触控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47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无线通信结构。无线通信结构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如图1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结构包括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回路结构100包括第一连接端110、第二连接端120和线圈本体130,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之间;天线200连接于线圈本体130。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结构中,无线通信结构包括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回路结构100包括第一连接端110、第二连接端120和线圈本体130,通过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在线圈本体130上收发无线信号。天线200连接于回路结构100的线圈本体130,那么线圈本体13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同时收发回路结构100的无线信号和天线200的无线信号。一方面能够减少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占据的总体面积,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天线200,故亦能更好地减少对显示屏光学性能的影响,而更好地确保显示屏的光学性能,且能简化天线200图案化处理工艺,进而提高天线200的制备效率及降低制备的成本。
可选的,天线包括馈入部和辐射部,馈入部和辐射部中的任一者均可以连接于线圈本体130。或者馈入部和辐射部均连接于线圈本体130。本申请实施例以天线200的辐射部连接于线圈本体130进行举例说明。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1,当无线通信结构用于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300,触控层300包括网格状金属导线,图1中以浅色网格状线条示意出了网格状金属导线。当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设置于触控层300时,至少一个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连接,能减少网格状金属导线的切割点数量,故可改善因天线200布置于触控层300而导致的触控盲区增多的触控性能与体验劣化的问题,即能更好地确保显示屏的触控性能。而至少一个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连接,能减少网格状金属导线的切割点数量,故还能够使得不同区域的网格状金属导线的形状更加趋于一致,即亦可改善显示面板的光学效果。
可选的,回路结构100为环式线圈,其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回路结构100包括NFC线圈、无线充电(Wireless Power Charging; WPC)线圈、LTE线圈、全球定位GNSS线圈、WLAN线圈和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线圈等中的至少一者。NFC线圈、WPC线圈、LTE线圈、GNSS线圈、与WLAN线圈和FM线圈等均可设置为环式线圈,便于天线200连接其中。
可选的,回路结构100包括NFC线圈、WPC线圈中的至少一者。因NFC线圈、WPC线圈的回路结构100通常尺寸较大,例如NFC线圈、WPC线圈的回路结构100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并环绕显示面板的边缘设置,便于天线200连接于NFC线圈、WPC线圈的回路结构100,且使得天线200能够更加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设置。如此,天线200所造成的显示面板光学与触觉效果的劣化影响可较不显著,且天线200的馈入路径可较短,故可有较低的馈入损耗,以达天线200较优的辐射性能。
可选的,回路结构100用于收发非毫米波段的无线信号。收发非毫米波段的无线信号是指收和/或发非毫米波段的无线信号,即本文中收发为收和/或发。
例如回路结构100为耦合线圈并用于耦合收发非毫米波段的无线信号。回路结构100用于耦合式传输信号,天线200用于辐射式传输信号,即此无线通信结构可以用于实现两种不同方式的无线信号传输。
可选的,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均用于无线通信,并具有对应的频段。
例如,回路结构100为NFC线圈,NFC线圈通信频段例如为13.56 MHz。或者,回路结构100为WPC线圈,而常用的WPC线圈通信频段例如大于等于100 kHz。NFC线圈和WPC线圈是应用于非移动无线通信的耦合线圈(因目前NFC线圈和WPC线圈要与通信对手装置进行一定的空间对位)。
回路结构100可以包括耦合部和馈入部,例如线圈本体130是回路结构100的耦合部。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是回路结构100的馈入部。回路结构100可以为近距离定点无线通信。
可选的,回路结构100还可以包括FM线圈,常见的FM频段为87 MHz~108 MHz,而FM线圈为非移动通信的远距离无线应用。
天线200的个数设置方式有多种,如图1所示,天线200可以为一个。
或者请参阅图2,图2是第一方面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涉及实施例与图1涉及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详述,以下将对两者不同之处进行说明。此外,本文中以下内容将针对各附图所涉及的各实施例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天线200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多个天线200在线圈本体130的延伸路径上间隔分布。
天线20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天线200包括非毫米波天线202,非毫米波天线202包括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和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连接于线圈本体130。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连接于线圈本体130,因此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和线圈本体130相互连接,故能减少网格状金属导线的切割点数量,而能更好地确保显示屏的光学性能,且能简化天线200图案化处理工艺,进而提高天线200的制备效率及降低制备的成本。
例如,当前常用的移动无线通信非毫米波段的频率为高于410 MHz而低于7.125GHz,即非毫米波天线202是指收发频率高于410 MHz而低于7.125 GHz无线信号的天线。而线圈本体130则是以耦合式传输无线信号,线圈本体130耦合传输无线信号的频率可以低于410 MHz。
可选的,非毫米波天线202为移动无线通信的天线。本文中的非毫米波天线202通常是指移动无线通信的非毫米波天线202,移动通信中的非毫米波天线202(包含5G及之前世代的蜂窝天线、WLAN天线、蓝牙天线、GNSS天线等)。
可选的,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形状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呈矩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形状可以为异形。当非毫米辐射部连接于线圈本体130时,为控制回路结构100对非毫米波天线202的影响,对回路结构100上进行非毫米波段电流阻隔的设置方式有多种。
导体的阻抗(impedance)包括电阻(resistance)和电抗(reactance)。
电阻=ρ(L/A),其中ρ为导体的电阻率,L为导体的长度,A则为在此导体上外加电流所对应的电流分布面积。当导体的本征电气与结构尺寸参数固定时,当信号频率升高时,因趋肤效应(即信号的频率越高,其对应的电流越容易集中在导体接近表面的薄层),电流在导体的分布面积会减小,即A会减小,而导致电阻上升。
电抗=感抗(inductive reactance)–容抗(capacitive reactance),故电抗和感抗呈正相关。而感抗 = jwL,其中w为角频率,w=2πf,f为频率,L为电感;因此,当信号频率升高时,感抗亦会上升。此外,亦因上述的趋肤效应,高频率信号所面对的电感亦会上升,故进一步也造成感抗上升。
综上,信号会因其频率升高,而使其对应的电流于导体上的流动分布受阻。故在同样的导体条件下,高频率信号对应的电流相对低频率信号对应的电流更易受阻。且,导体宽度变小,会使导体的电感上升,故会再次提升感抗,而会进一步阻止高频率信号对应的电流的流动分布。即,通过调整导体的尺寸能够较好地阻隔或通过不同频率的信号对应的电流。
当回路结构100包括NFC线圈时,毫米波天线单元210收发的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高于NFC频段,故在同样的导体条件下,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对应的毫米波电流相对NFC频段所对应的电流则更易受阻而不易通过。因此通过调整线圈本体130的尺寸能够较好地阻隔毫米波电流且通过NFC频段对应的电流。
当回路结构100包括NFC线圈,天线200包括非毫米波天线202时,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高于NFC频段,故在同样的导体条件下,非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对应的毫米波电流相对NFC频段所对应的电流则更易受阻而不易通过。因此通过调整线圈本体130的尺寸能够较好地阻隔非毫米波电流且通过NFC频段对应的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至少部分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宽度和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线宽不同,以使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能够令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通过,并阻隔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毫米波段电流是指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毫米波段无线信号对应频段的电流,无线信号电流是指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频段对应的电流。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线宽和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线宽不同,使得用于传输非毫米波天线202信号对应频段的的电流能够流过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但是无法流过线圈本体130,故可达到非毫米波天线202和回路结构100之间信号电流阻隔的功效。
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线圈本体130和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线宽,可以实现非毫米波天线202和回路结构100之间收发无线信号对应频段的电流的阻隔。
可选的,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线宽不大于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线宽。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线宽较窄,故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具有较高的阻抗,故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对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具有较好的滤波阻隔效果。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线宽设置的较窄,能够实现非毫米波天线202和回路结构100之间收发无线信号电流阻隔。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线圈本体130上设置有第一阻隔部141,第一阻隔部141用于令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通过,且第一阻隔部141用于阻隔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线圈本体130上设置第一阻隔部141,使得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能够流经第一阻隔部141,但是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被第一阻隔部141阻隔,能够实现非毫米波天线202和回路结构100之间无线信号电流阻隔。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使用第一阻隔部141实现非毫米波天线202和回路结构100之间电流的阻隔时,可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阻隔部141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一个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非毫米波天线202靠近或远离第一连接端110的一侧。
例如,如图4所示,一个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至少一个非毫米波天线202和第二连接端120之间。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的电流可流向第一阻隔部141或流向第一连接端110,而使非毫米波天线202可以收发多频段的非毫米波无线信号。
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阻隔部141的个数可以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阻隔部141分设于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两侧。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第一阻隔部141包括位于非毫米波天线202靠近第一连接端110一侧的第一阻隔部141a和位于非毫米波天线202远离第一连接端110的第一阻隔部141b。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流出的电流可以流向第一阻隔部141a及第一阻隔部141b,而使非毫米波天线202能收发多频段的无线信号。且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阻隔部141a和第一阻隔部141b的位置,可以控制非毫米波天线202的频段,达到较精准地控制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到的无线信号频段的目的。
在还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非毫米波天线202在线圈本体130延伸路径上间隔分布。
当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个数为两个以上时,第一阻隔部141的个数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非毫米波天线202与第一连接端110和/或第二连接端120之间,第一阻隔部141也可以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非毫米波天线202的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之间。
可选的,为了实现非毫米波天线202和回路结构100之间无线信号电流阻隔,第一阻隔部141和线圈本体130的线宽不同,使得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能够通过第一阻隔部141,但是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无法通过第一阻隔部141。
可选的,如图7和图8所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包括非毫米波导线,第一阻隔部141的线宽小于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内非毫米波导线的宽度,以使第一阻隔部141能够阻隔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阻隔部141的线宽较窄,故第一阻隔部141具有较高的阻抗,因此第一阻隔部141对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具有较好的滤波阻隔效果。
请参阅图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天线200还包括毫米波天线单元210,毫米波天线单元210连接于线圈本体130。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线圈本体130上还连接有毫米波天线单元210,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线圈本体130相互连接,故能更好地确保显示屏的光学性能,且能简化天线200图案化处理工艺,进而提高天线200的制备效率及降低制备的成本。
当天线200和回路结构100设置于触控层300时,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线圈本体130相互连接,能够减少网格状金属布线的切割点,以更好地同时确保触控层300的触控效果。
可选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形状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形状可以为正方形、菱形等。
可选的,请参阅图10,两个以上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组合形成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本申请实施例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相邻布设或采用阵列的方式布设以构成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可以提高天线增益而补偿较大的辐射路径损耗,并可达到波束扫描的效果而覆盖较广的空间以减少无线通信盲区,而达到较佳的用户无线体验。
可选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传输频率不同。例如,当前常用的移动无线通信毫米波段的频率高于24.25 GHz,即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是指收发频率高于24.25 GHz无线信号的天线阵列。
可选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非毫米波天线202为移动无线通信的天线。
当无线通信结构的天线200包括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非毫米波天线202时,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非毫米波天线202的设置方式有多种。
可选的,线圈本体130包括第一连接段131和第二连接段132,第一连接段131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10和天线200之间,第二连接段132连接于第二连接端120和天线200之间。当两个以上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组合形成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时,线圈本体130还包括第三连接段133,第三连接段133连接于同一毫米波天线阵列201中相邻的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
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一连接段131可以包括一条导线,或者第一连接段131包括多条并排设置的导线,或者第一连接段131包括多条并排设置的导线和连接该并排设置导线的桥线。同样的,第二连接段132和/或第三连接段133可以包括一条导线,或者第二连接段132和/或第三连接段133包括多条并排设置的导线,或者第二连接段132和/或第三连接段133包括多条并排设置的导线和连接该并排设置导线的桥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在线圈本体130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而避免天线同时受到遮挡(如:人手、人头,与金属等)而使无线通信质量显著劣化,并可增加天线辐射波束的空间覆盖范围,而减少无线通信的盲区;亦可减少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非毫米波天线202间或多个非毫米波天线202间的相互负面影响,而提升无线通信的质量。
当回路结构100包括NFC线圈,天线200包括非毫米波天线202和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时,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收发的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高于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而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高于NFC频段,故在同样的导体条件下,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对应的毫米波电流相对非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对应的电流更易受阻而不易通过,非毫米波段无线信号频段对应的毫米波电流相对NFC频段所对应的电流则更易受阻而不易通过。因此通过调整线圈本体130的尺寸能够较好地阻隔毫米波电流,且通过非毫米波电流和NFC频段对应的电流,或者通过调整线圈本体130的尺寸能够较好地阻隔毫米波电流和非毫米波电流且通过NFC频段对应的电流。
当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在线圈本体130上间隔设置时,阻隔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无线信号电流的方式有多种。
可选的,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线宽不大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宽度。即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线宽较窄,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阻抗较高,能够较好地阻隔毫米波电流,使得线圈本体130对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收发的毫米波电流具有较好的滤波阻隔效果,以更好地确保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性能。即本实施例通过对线圈本体130的线宽进行合理的设计,使线圈本体130能阻隔毫米波电流。
可选的,第一连接段131的线宽不大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内毫米波导线的线宽总和。如图9至图10所示,当第一连接段131沿第一方向X延伸时,第一连接段131和毫米波导线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当第一连接段131沿第二方向Y延伸时,第一连接段131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31的线宽较窄,故第一连接段131具有较高的阻抗,因此第一连接段131对非毫米波电流和毫米波电流具有较好的滤波阻隔效果。但是第一连接段131对于NFC频段的非毫米波电流有较好的通过效果。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回路结构100的电流可以较好地通过第一连接段131,而非毫米波电流和毫米波电流则明显地被第一连接段131所阻隔。
可选的,第二连接段132的线宽总和不大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内毫米波导线的线宽总和。如图9至图10所示,当第二连接段132沿第一方向X延伸时,第二连接段132和毫米波导线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当第二连接段132沿第二方向Y延伸时,第二连接段132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
如上,第二连接段132的线宽较窄,能够更好地阻隔毫米波段的电流,并较好地使得非毫米波段的电流通过,即通过第二连接段132能实现对毫米波段电流更好的阻隔,而更好的保障毫米波天线阵列201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性能,但可较不影响其他非毫米波段与NFC频段的电流。
第三连接段133的数量设置方式有多种,如图12所示,相邻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的第三连接段133的可以包括一条导线。或者,如图13所示,相邻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的第三连接段133可以包括两条以上的导线。
可选的,如图12所示,当相邻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的第三连接段133包括一条导线时,第三连接段133内一条导线的线宽不大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内毫米波导线的线宽总和。如图13所示,当相邻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的第三连接段133包括两条以上的导线时,第三连接段133内两条以上导线的线宽总和不大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内毫米波导线的线宽总和。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第三连接段133沿第二方向Y延伸时,第三连接段133和毫米波导线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三连接段133沿第一方向X延伸时,第三连接段133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段133的宽度较窄,故第三连接段133具有较高的阻抗,因此第三连接段133对毫米波电流具有较好的滤波阻隔效果。但是第三连接段133对于5G及其前世代的移动通信、WLAN或BT等的非毫米波频段,和NFC频段等的非毫米波电流皆可有较好的通过效果。第三连接段133的形状设置方式也有多种,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三连接段133的形状可以为直线状,即第三连接段133沿同一方向延伸。或者,如图14所示,第三连接段133也可以呈折线状,即第三连接段133沿弯折路径延伸。或者,第三连接段133也可以呈弧线状。或者,第三连接段133由直线状、折线状和弧状中的至少两者结合形成。
或者,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线宽不大于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线宽。即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中至少一者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线宽不大于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宽度。可选的,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中至少一者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线宽不大于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内非毫米波导线的宽度。
例如,第一连接段131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线宽不大于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宽度。当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呈块状时,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可理解为包括一条非毫米波导线;当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包括多条非毫米波导线时,第一连接段131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线宽不大于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宽度是指:第一连接段131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线宽不大于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内多条非毫米波导线的宽度总和。
可选的,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第三连接段133的线宽均设置不大于非毫米波非毫米波导线的线宽。能够使得非毫米波电流则明显地被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第三连接段133所阻隔,更好地确保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内各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独立性,保证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性能。
可选的,当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中至少一者能够阻挡非毫米波电流时,当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中至少一者也能够阻挡毫米波电流。使得非毫米波电流和毫米波段的电流均不能够通过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即便当非毫米波天线202的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和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皆连接于线圈本体130,也能在回路结构100上对非毫米波天线202与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无线信号电流进行阻隔,亦更好地设计及确保非毫米波天线202与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性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1,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可以在线圈本体130上间隔设置。线圈本体130上设置有第一阻隔部141,以阻隔非毫米电流和毫米波电流在线圈本体130上流动。
可选的,请参阅图15,天线200的个数为两个以上,第一连接段131连接于其中一天线200(例如非毫米波天线202)和第一连接端110之间。第二连接段132包括第一子段132a和第二子段132b,第一子段132a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天线200之间(例如第一子段132a连接于相邻的非毫米波天线202和毫米波天线阵列201之间),第二子段132b连接于另一天线200(例如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第二连接端120之间。第一子段132a用于实现相邻两个天线200的连接,第二子段132b用于实现天线200和第二连接端120的连接。即第二连接段132被分割为多段,部分第二连接段132(例如第一子段132a)用于实现相邻两个天线200的连接,部分第二连接段132(例如第二子段132b)用于实现天线200和第二连接端120的连接。
如图15所示,天线200的个数可以为三组,其中两组天线200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也就是说两组天线200分别对应设置在显示面板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侧边缘位置,并非限定两组天线200的在显示面板边缘的位置严格一致;另一组天线200与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使得第一连接端110、第二连接端120与三组天线200环绕于显示面板的周侧间隔分布,天线200分布于显示面板的不同位置。当用户使用不同的手势操作显示面板时,始终可有天线200处于不被用户遮挡的位置,故能够提高天线200收发无线信号的稳定性,而更好地保障用户的无线体验。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第一连接端110、第二连接端120还可以与天线200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即第一连接端110、第二连接端120设置在其一天线200的旁侧
在还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5,当无线通信结构的天线200包括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非毫米波天线202时,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进一步简化无线通信结构的布线结构,而当无线通信结构用于显示面板时,则能更好地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且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复用,还能减小无线通信结构的分布面积,使得在较小的空间内可以设置较多的天线200结构。
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或者至少两个相邻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通过第三连接段133连接并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至少两个相邻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通过第三连接段133连接并复用为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一部分是指,至少两个相邻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通过第三连接段133连接可以具有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功能,并用于收发非毫米波的无线信号。
当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时,该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以连接于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例如该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通过线圈本体130的一部分连接于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以使该至少两个相邻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以连接于非毫米波天线202的射频集成电路,从而实现非毫米波天线202的功能。
当至少两个相邻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通过第三连接段133连接并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时,该至少两个相邻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以是相互串联或并联连接并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非毫米波天线202、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回路结构100的至少一部分复用,能够进一步简化多种天线200所占据的面积,并简化多种天线200的布置图形,故可减少切割网格状金属布线的数量而能更好地确保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和触控性能。
当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复用时,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和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相互连接的方式有多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包括连接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和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第一连接线2024,第一连接线2024为线圈本体130的一部分。即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和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利用线圈本体130的一部分相互连接。第一连接线2024可以包括一条或多条导线。
可选的,线圈本体130被分为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其中第一连接段131位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第一连接端110之间。如图17所示,当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位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靠近第一连接端110的一侧时,第一连接线2024可以为第一连接段131的一部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32位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第二连接端120之间,当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位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靠近第二连接端120的一侧时,第一连接线2024可以为第二连接段132的一部分。
可选的,如图18所示,线圈本体130上设置有第二阻隔部142,第二阻隔部142用于令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和非毫米波天线201收发的无线信号的非毫米波电流通过,且第二阻隔部142用于阻隔毫米波天线单元210收发的毫米波电流,第二阻隔部142的线宽大于第一阻隔部141的线宽。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线圈本体130上设置第二阻隔部142,能够较好地阻隔毫米波电流,较好地设计与确保毫米波单元210的性能。
此外,非毫米波电流能够通过第二阻隔部142,如图18所示,当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至少一部分时,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设置第二阻隔部142,第二阻隔部142不会阻隔非毫米波电流。
第二阻隔部142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的宽度尺寸,即改变线圈本体130的粗细来设置第二阻隔部142,来达到阻隔毫米波段电流的目的。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中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段无线信号的频段和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的频段,来设置第二阻隔部142的位置、宽度、长度、形状、层数,及数量,以阻隔毫米波段电流,而达成毫米波段的目标工作频率的设计。
可选的,如图18所示,为了更明显地示意出第二阻隔部142的设置位置,将第二阻隔部142的宽度设置为大于线圈本体130本身的宽度。
第二阻隔部142的设置位置有多种,可选的,第二阻隔部142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二阻隔部142分设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两侧以阻隔毫米波段电流,而达成毫米波段的目标工作频率的设计。
可选的,当两个以上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组合形成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时,毫米波天线阵列201中的每一毫米波天线单元201均连接于线圈本体130。
当线圈本体130上设置有第一阻隔部141和第二阻隔部142时,第一阻隔部141和第二阻隔部142的设置位置有多种。例如,同一毫米天线阵列201中相邻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可以设置第一阻隔部141和/或第二阻隔部142。
第一阻隔部141和第二阻隔部142可以设置于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中的任一者上。
在还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第三连接段133。可选的,同一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两个以上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分为两组以上,各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分别复用为一个非毫米波天线202,第一阻隔部141设置于相邻两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
例如,如图20所示,图20中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两个以上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天线202,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复用为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两个以上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其他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
可选的,图20中,例如第一阻隔部141分别为第一子阻隔141a、第二子阻隔141b和第三子阻隔141c,由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流出的电流可以流向第一子阻隔141a,或者由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流出的电流可以流向第二子阻隔141b。
可选的,图20中的非毫米波天线202为多频段的非毫米波天线202,即由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流向第一子阻隔141a和第二子阻隔141b的电流均为非毫米波天线202频段内的电流。
或者,图20中的非毫米波天线202为覆盖单个目标频段的非毫米波天线202。例如当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流出的电流流向第二子阻隔141b时,该电流为非毫米波天线202的目标频段内的电流,通过合理设计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至第一子阻隔141a之间的导线路径可以对非毫米波天线202的目标频段的性能产生有益影响。
可选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中的两个以上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以复用为两个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复用为不同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两个以上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例如,图20中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包括4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其中两个相邻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那么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4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中间部位。即同一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两个以上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分为两组,各组分别包括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当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时,毫米波天线阵列201中的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三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与其他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当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个数为5个时,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其他三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或者第一阻隔部141可以设置于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其他四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之间。
可选的,第二阻隔部142的线宽不大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宽度,以阻隔毫米波电流。第二阻隔部142的线宽不大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宽度的设置方式与第一阻隔部141不大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宽度的设置方式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23所示,当至少一个毫米天线单元220复用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时,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流出的电流可以流向毫米天线单元220复用形成的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或者,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流出的电流可以流向非毫米天线单元220复用的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即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可以连接两个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且其中一个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由至少一个毫米天线单元220复用形成。因此,可形成覆盖多频段的非毫米波天线202,即非毫米波天线202可用不同的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收发不同频段的无线信号。
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23,毫米天线单元220和其他部分网格线还可以共同构成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23,非毫米波天线202还可以包括接地部2023。
可选的,当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个数为两个以上时,可以是其中一个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至少一个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一部分。或者,如图24所示,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中,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一部分,以增加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个数。
在还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还包括连接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和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第二连接线202,第二连接线2025和线圈本体130的线宽不一致,以使线圈本体130能够令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通过,且阻隔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和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相互复用时,第二连接线2025与线圈本体130不存在连接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线圈本体130的线宽,来实现非毫米波无线信号、毫米波无线信号和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之间的相互阻隔。
第二连接线2025和线圈本体130的线宽不一致,以使线圈本体130能够令回路结构100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通过,且阻隔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使得线圈本体130能够阻隔非毫米波天线202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的至少一部分和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相互复用,且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和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之间的第二连接线2025与线圈本体130不存在连接关系时,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线圈本体130的线宽,能够在线圈本体130上阻隔毫米波无线信号、毫米波无线信号。
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的设置位置有多种,如图1至图2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300,触控层300包括网格状金属布线,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均位于触控层300。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将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设置于触控层300,使得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能够复用网格状金属布线,无需新增结构层,能够减薄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此外,当至少一个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相互连接时,能够减少网格状金属布线的切割点,以更好地确保触控层300的触控效果和显示面板的光学效果。
可选的,当天线200位于触控层300时,如图12和图13所示,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条第一导线211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第二导线212,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例如,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或者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夹角呈30度、45度、60度等,只要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即可。
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包括相交的第一导线211和第二导线212,即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呈网格状,能够增大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内毫米波导线的分布面积,进而减小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阻抗,而可降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能量损耗与因阻抗失配所造成的能量反射,以使得毫米波天线单元210能够更好地收发毫米波段无线信号。另外,毫米波天线单元210还可以直接利用网格状金属布线中的金属导线作为第一导线211和第二导线212,能够进一步简化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制备
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包括相交的第一导线211和第二导线212,即毫米波导线包括相交的第一导线211和第二导线212。可选的,触控层300可以由多条与第一导线211平行的第一触控线和与第二导线212平行的第二触控线交叉形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天线层,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位于天线层。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面板中增设非网格状的天线层,可减少天线200与回路结构100的阻抗,降低天线200与回路结构100的能量损耗与因阻抗失配所造成的能量反射,以提升天线200与回路结构100的性能。可选的,可以选用刻蚀的方式制备天线层中的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在其他实施例中,天线层也可以独立设置并贴装在显示面板上;还可以选用其他实施方式制备天线层中的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
当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设置于天线层时,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以呈块状,以增大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内导电材料的分布面积,并减小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阻抗,而可降低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能量损耗与因阻抗失配所造成的能量反射,以使得毫米波天线单元210能有更好的性能进行毫米波无线信号的收发。
当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呈块状时,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以呈正方形、菱形、圆形等形状。
可选的,当通过在显示面板内增设天线层布置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时,且显示面板本身具有触控层300时,可以将天线层布置于触控层300朝向显示面板盖板的一侧,或者将天线层布置于触控层30背离显示面板盖板的一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当线圈本体130包括多个线圈,多个线圈可以相互串联、并联或耦合连接。多个线圈本体130也可以相互交叉或分隔设置。
可选的,多个线圈包括内圈101a和环绕于内圈101a远离无线通信结构中心一侧的外圈101b。即外圈101b更加靠近无线通信结构的边缘设置。当线圈101包括内圈101a和外圈101b时,天线200可以连接于内圈101a和/或外圈101b。例如,如图27所示,天线200连接于外圈101b,当无线通信结构用于显示面板时,使得天线200更加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设置,能够降低天线200对显示面板显示效果的影响。且当天线200设置于触控层300时,由于用户触控显示面板边缘频率较少,天线200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设置,也还能降低其对触控效果的影响。
当天线200的个数为两个时,可以是部分天线200连接于内圈101a,另一部分天线200连接于外圈101b。或者是同一个天线200的一部分连接于内圈101a,另一部分连接外圈101b。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和图29所示,天线200还包括毫米波天线210和连接于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的毫米波馈入部220,毫米波天线单元210连接于内圈101a,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以和内圈101a、外圈101b同层设置,且毫米波馈入部220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圈101b异层设置。当毫米波天线单元210连接于内圈101a时,毫米波馈入部220与外圈101b存在交叉,毫米波馈入部220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圈101b异层设置能够保证毫米波馈入部220与外圈101b相互绝缘。
可选的,毫米波馈入部220包括第一传导部221、第二传导部222和连接于第一传导部221和第二传导部222之间的跨桥段223,第一传导部221、第二传导部222与外圈101b可以同层设置,跨桥段223和外圈101b异层设置,以保证毫米波馈入部220和外圈101b相互绝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毫米波馈入部220整体也可以与外圈101b异层设置。可选的,当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设置于触控层300时,触控层300包括同层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当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的连接部与第一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时,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需要通过跨桥相互连接,跨桥与第二触控电极异层设置。可选的,跨桥段223可以与触控层300的跨桥同层设置,以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的层数,使得显示面板更加轻薄化。
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27和图28,内圈101a和外圈101b相互间隔且相互并联设置,内圈101a和外圈101b相互独立地设置,内圈101a和外圈101b均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之间。或者如图30所示,内圈101a和外圈101b可以为螺旋状线圈的内圈部分和外圈部分,即内圈101a和外圈101b相互串联设置。当内圈101a和外圈101b为螺旋状线圈时,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的至少一者与部分线圈相互交叠,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的至少一者可以与部分线圈本体130异层设置。
如图30和图3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连接端110和部分线圈本体130交叠并与之异层设置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线圈本体130呈多圈设置时,在第一连接端110的延伸路径上,第一连接端110可以与多圈线圈本体130交叠设置。如图31所示,第一连接端110与线圈本体130交叠设置。可选的,如图31所示,第一连接端110包括位于本体130两侧的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及连接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的跨设段113,跨设段113和本体130异层设置,且跨设段113与本体13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可选的,当回路结构100设置于触控层300时,跨设段113可以与连接触控电极的跨桥同层设置。
可选的,如图32所示,多个线圈包括第一圈101e和第二圈101f,第一圈101e和第二圈101f均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之间。部分第一圈101e位于第二圈101f远离无线通信结构中心的一侧,部分第二圈101f位于第一圈101e远离无线通信结构中心的一侧。天线200可以连接于第一圈101e和/或第二圈101f。
如图32所示,第一圈101e的顶部位于第二圈101f的顶部内,第一圈101e的侧部位于第二圈101f的部外。如此使得能够更好地第一圈101e和第二圈101f的长度接近或相同,使得同一频段内的电流可于第一圈101e和第二圈101f上流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3所示,线圈本体130包括多个线圈,多个线圈中包括耦合式线圈101c和直馈式线圈101d,直馈式线圈101d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之间,耦合式线圈101c耦合连接于直馈式线圈101d。耦合式线圈101c耦合连接于直馈式线圈101d是指即耦合式线圈101c不与其他线圈本体130产生直接连接关系,耦合式线圈101c用于与直馈式线圈101d耦合产生信号。
当线圈本体130包括耦合式线圈101c和直馈式线圈101d时,天线200可以连接于耦合式线圈101c和/或直馈式线圈101d。例如,如图33所示,耦合式线圈101c位于直馈式线圈101d远离无线通信结构中心的一侧,天线200连接于耦合式线圈101c。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无线通信结构用于显示面板时,耦合式线圈101c位于直馈式线圈101d靠近显示面板边缘的一侧,天线200连接于耦合式线圈101c,令天线200更加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设置。例如当天线200设置于触控层300时,能够降低天线200对触控层300触控效果的影响。此外,天线200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设置而非靠近显示面板的中心设置,也还能降低天线200对显示面板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直馈式线圈101d位于耦合式线圈101c远离无线通信结构中心的一侧,天线200连接于直馈式线圈101d。当无线通信结构用于显示面板时,使得天线200更加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设置。此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耦合式线圈101c,还能够增强回路结构100收发无线信号的性能。例如当回路结构100为NFC线圈时,耦合式线圈101c能够增强NFC线圈收发NFC频段无线信号的性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区M和环绕第一区M设置的第二区N,回路结构100位于第二区N。第二区N环绕第一区M,因此第二区N更加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设置,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均位于第二区N,能够改善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对显示面板显示效果的影响,且当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设置于触控层300时,还能够降低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对触控效果的影响。可选的,天线200可以位于第二区N,或者所述天线200也可以部分设置在第一区M。
第二区N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二区N可以包括显示区;和/或第二区N为非显示区。当第二区N包括非显示区时,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位于非显示区,能够更好降低善回路结构100对显示效果和触控效果的影响。回路结构100在第一区M内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如图35所示,例如回路结构100在第二区N内环绕第一区M设置,能够加长回路结构100的延伸长度,加长回路结构100的线圈本体130的延伸长度,以达到设计目标频段,而增强频段的无线性能。
可选的,如图35所示,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相互靠近设置,线圈本体130由第一连接端110环绕第一区M延伸之后连接于第二连接端120。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之间的距离较小,一方面便于将用于和第一连接端110传输信号的接头与用于和第二连接端120传输信号的接头集成设置,另一方面还能够加长线圈本体130的延伸长度以达到设计目标频段,而增强频段的无线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线圈本体130沿弯折路径延伸成型,同一线圈本体130包括在靠近无线通信结构边缘方向上交叠的第一延伸段130a和第二延伸段130b。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线圈本体130沿弯折路径延伸,且部分线圈本体130在靠近无线通信结构边缘的方向上重叠设置,能够增加线圈本体130的延伸长度,以达到设计目标频段,提高线圈本体130的无线性能。
可选的,天线200连接于第二延伸段130b。当无线通信结构用于显示面板时,第二延伸段130b相对于第一延伸段130a更加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当天线200连接于第二延伸段130b时,天线200更加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能够降低天线200对显示面板触控效果和显示效果的影响。
可选的,如图37所示,当线圈本体130包括内圈101a和外圈101b时,第一延伸段130a和第二延伸段130b还可以设置于内圈101a,也能够增加线圈本体130的延伸长度,以达到设计目标频段,提高线圈本体130的信号无线性能。可选的,如图37所示,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沿弯折路径延伸成型,例如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沿蛇形路径连续弯折延伸成型,使得能够增加线圈本体130的延伸长度,以达到设计目标频段,提高线圈本体130的信号无线性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8所示,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分段130c和第二分段130d,即至少部分线圈本体130为双股导线设置,能够降低线圈本体130的阻抗,而降低能量损耗与因阻抗失配所造成的能量反射,故提高线圈本体130的无线性能。
可选的,天线200和第一分段130c、第二分段130d错位设置,即天线200连接于线圈本体130的非双股导线部分,能够简化天线200和线圈本体130之间的连接方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可以为单极化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单元。或者如图39所示,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为双极化毫米波天线单元21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线圈本体130的不同部位可以位于同一层设置,即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可以位于同一层设置。或者,线圈本体130的不同部位可以位于不同层设置。例如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中的至少两者位于不同膜层。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中至少一者的不同部位可以位于同一层。或者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和第三连接段133中至少一者的不同部位可以位于不同层,例如第一连接段131的不同部位可以位于不同层,第二连接段132的不同部位可以位于不同层,和/或,第三连接段133的不同部位可以位于不同层。
如图40所示,图40是图14中A-A处的局部剖视图。可选的,第二连接段132和天线200可以同层设置,第三连接段133与第二连接段132异层设置。
如图41至图47所示,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由于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因此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设备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无线穿戴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平板电脑、电子书、电视机、门禁、智能固定电话、控制台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1所示,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二电路板500。第一电路板400设置有第一传输线,第一传输线与至少一个线圈本体130的第一连接端110和/或第二连接端120连通。第二电路板500设置有第二传输线,第一传输线与毫米波天线阵列201连通。
可选的,如图41所示,天线200包括至少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两个以上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组成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分别对应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电路板。多个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分别对应设置的电路板可以为第二电路板500,使得毫米波天线阵列201能够就近地与对应的第二电路板500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二电路板50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二电路板500可以相互分体设置。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1所示,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二电路板500一体设置,能够简化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
可选的,无线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集成电路,第一集成电路通过第一传输线与第一连接端110和/或第二连接端120连通。第一集成电路的设置位置有多种,第一集成电路可以设置于第一电路板400,或者第一集成电路可以直接设置于无线通信设备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上。
可选的,无线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集成电路510,第二集成电路510通过第二传输线与毫米波天线阵列201连通。第二集成电路510的设置位置有多种,第二集成电路510可以设置于第二电路板500,或者第二集成电路510可以直接设置于无线通信设备的PCB上。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集成电路设置于无线通信设备的PCB,第二集成电路510设置于第二电路板500进行举例说明。
当回路结构100为NFC线圈时,第一集成电路为NFC射频集成电路。当第二集成电路510与毫米波天线阵列201连通时,第二集成电路510为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因毫米波射频电路有滤波与频率选择性,故NFC电流与其他非毫米波段的电流会受毫米波射频电路较大的阻隔,故NFC电流与其他非毫米波段的信号不会对毫米波射频电路有明显的影响,故毫米波射频电路的性能可得到较好的保障。
可选的,当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的个数为两个以上时,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二集成电路510的个数为两个以上,各第二集成电路510分别通过各第二电路板500上的第二传输线与各毫米波天线阵列201相互连通。两个以上第二电路板500可以相互分体设置,第一电路板400可以与任一第二电路板500一体设置。或者两个以上第二电路板500可以一体设置,即第一电路板400与两个以上第二电路板500一体设置,能够进一步简化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第一连接座420和第二连接座520,第一连接座420设置于第一电路板400且与第一电路板400上的第一传输线连通,用于令第一集成电路通过第一连接座420与线圈本体130相互连通。第二连接座520设置于第二电路板500且与第二电路板500上的第二集成电路510连通,用于令第二集成电路510与无线通信设备的PCB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即当第一集成电路设置于无线通信设备的PCB,第二集成电路510设置于第二电路板500时,第一连接座420用于实现线圈本体130和第一集成电路的连通,第二连接座520用于实现第二集成电路510和无线通信设备PCB之间的连通。
第一连接座420和第二连接座52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当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二电路板500分体设置时,第一连接座420和第二连接座520分体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1所示,当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二电路板500一体设置时,第一连接座420和第二连接座520一体设置,能够进一步简化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2所示,天线200还包括非毫米波天线202,至少一个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为非毫米波天线202的一部分,无线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三电路板600,第三电路板600设置有第三传输线,第三传输线与复用为非毫米波天线202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连通。
第三电路板600、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一电路板400中的至少两者一体设置,以简化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当毫米波天线阵列201有两个以上时,第二电路板500有两个以上,第三电路板600、第一电路板40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与至少一个第二电路板500一体成型设置。
可选的,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第三连接座620,第三连接座620设置于第三电路板600且与第三传输线连通。可选的,第三电路板600还包括第三集成电路610,第三连接座620与第三集成电路610连通并用于令第三集成电路610与无线通信设备的PCB连通。
第三集成电路610与非毫米波天线202连通,因此第三集成电路610为非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因非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与NFC射频集成电路都具有有滤波与频率选择性,故其他非毫米波段的信号不会对NFC射频集成电路有明显的影响,或NFC信号不会对其他非毫米波段的射频集成电路有明显的影响,故可NFC或其他非毫米波段射频集成电路的性能可得到较好的保障。
同理,第三集成电路610为非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第二集成电路510为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第一集成电路410非NFC射频集成电路,因NFC射频电路的滤波与频率选择性,故毫米波段与非毫米波段的信号对NFC的射频集成电路性能也不会有明显的影响。
当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一连接座420、第二连接座520和第三连接座620三种不同类型的连接座时,第一连接座420、第二连接座520和第三连接座620中的至少两者一体设置,以简化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当天线200有两个以上时,第二连接座520有两个以上,第三连接座620、第一连接座420可以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座520一体成型设置。
可选的,如图42所示,第一电路板400、其中一个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一体设置,且第一连接座420、其中一个第二连接座520和第三连接座620一体设置,以尽可能的简化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
如图4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上设置有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天线200包括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非毫米波天线202,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和非毫米波天线202均连接于回路结构100。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包括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和毫米波馈入部220,同一毫米波天线阵列201内包括两个以上毫米波天线单元210。非毫米波天线202包括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和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非毫米波辐射部2021由相互连接的两个以上的毫米波天线单元210复用形成,非毫米波馈入部2022为非毫米波天线202的馈入部。
请一并参阅44至图45,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第一电路板400、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第一电路板40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座420,第一连接座420用于与回路结构100相互连通。第二电路板500上设置有第二集成电路510和第二连接座520,第三电路板600上设置有第三集成电路610和第三连接座620。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一体成型、第二连接座520和第三连接座620一体成型进行举例说明。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第一电路板400、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可以一体成型,第一连接座420、第二连接座520和第三连接座620还可以一体成型。
如图46和图47所示,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基板700,回路结构100和天线200设置于触控层300,且触控层300设置于基板700。如图46所示,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可以设置于无线通信设备的非显示区。或者,如图47所示,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为柔性电路板,第二集成电路510和第三集成电路610可以选用覆晶薄膜(Chip On Film;COF)工艺绑定于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上,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弯折至无线通信设备的非显示侧。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400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并弯折至无线通信设备的非显示侧。当第一电路板400、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一体成型时,第二集成电路510和第三集成电路610可以共同选用COF工艺绑定于同一电路板。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7)

1.一种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路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线圈本体,至少部分所述线圈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
天线,连接于所述线圈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非毫米波天线,所述非毫米波天线包括非毫米波辐射部和非毫米波馈入部,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连接于所述线圈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阻隔部,所述第一阻隔部用于令所述回路结构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通过,且所述第一阻隔部用于阻隔所述非毫米波天线收发的非毫米波无线信号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部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阻隔部分设于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毫米波天线单元,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连接于所述线圈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复用为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阻隔部,所述第二阻隔部用于令所述回路结构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和所述非毫米波天线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通过,且所述第二阻隔部用于阻隔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收发的毫米波电流;所述第二阻隔部的线宽大于第一阻隔部的线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隔部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阻隔部分设于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还包括连接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和所述非毫米波馈入部的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为所述线圈本体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至少两个毫米波天线单元,两个以上的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组合形成毫米波天线阵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天线阵列中的每一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均连接于线圈本体,同一所述毫米波天线阵列中相邻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阻隔部;或,
所述线圈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在相邻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之间的第二阻隔部,所述第二阻隔部用于令所述回路结构收发的无线信号电流和所述非毫米波天线收发的非毫米波电流通过,且所述第二阻隔部用于阻隔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收发的毫米波电流。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和所述非毫米波辐射部在所述线圈本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所述毫米波天线单元和非毫米波辐射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阻隔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路结构用于收发非毫米波段的无线信号,所述线圈本体通过耦合方式收发非毫米波段的无线信号。
14.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网格状金属布线,所述回路结构和所述天线均位于所述触控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区和环绕所述第一区设置的第二区,所述第一区为显示区,所述第二区包括显示区和/或非显示区,所述回路结构位于第二区;
其中,所述线圈本体在所述第二区内环绕所述第一区设置。
17.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433184.5A 2022-04-24 2022-04-24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Active CN1145306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33184.5A CN114530693B (zh) 2022-04-24 2022-04-24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PCT/CN2022/109242 WO2023206843A1 (zh) 2022-04-24 2022-07-29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EP22785681.2A EP4290687A4 (en) 2022-04-24 2022-07-29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DISPLAY SCREE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20220101574A KR102443590B1 (ko) 2022-04-24 2022-08-12 무선 통신 구조,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무선 통신 기기
JP2022129449A JP7245948B1 (ja) 2022-04-24 2022-08-15 無線通信構造、表示パネル及び無線通信デバイス
US17/889,976 US11641059B2 (en) 2022-04-24 2022-08-17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W111131176A TWI786033B (zh) 2022-04-24 2022-08-18 無線通訊結構、顯示面板和無線通訊設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33184.5A CN114530693B (zh) 2022-04-24 2022-04-24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0693A true CN114530693A (zh) 2022-05-24
CN114530693B CN114530693B (zh) 2022-08-12

Family

ID=81627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33184.5A Active CN114530693B (zh) 2022-04-24 2022-04-24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1059B2 (zh)
EP (1) EP4290687A4 (zh)
JP (1) JP7245948B1 (zh)
KR (1) KR102443590B1 (zh)
CN (1) CN114530693B (zh)
TW (1) TWI786033B (zh)
WO (1) WO202320684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1930B2 (en) 2022-04-24 2023-04-18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1641059B2 (en) 2022-04-24 2023-05-02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6708624A (zh) * 2023-06-13 2023-09-0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组件、无线通信设备和显示面板
CN116721608A (zh) * 2023-06-13 2023-09-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反射面组件、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0725A (zh) * 2016-10-14 2017-02-22 江苏大学 一种太赫兹片上嵌入多路耦合器的功率合成天线
CN110190397A (zh) * 2018-02-21 2019-08-30 苹果公司 具有毫米波测距能力的电子设备
CN210270841U (zh) * 2019-08-05 2020-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CN110970709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111952733A (zh) * 2020-07-03 2020-11-17 深圳捷豹电波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板及应用其的无线充电与通讯模块
CN111952713A (zh) * 2020-07-03 2020-11-17 深圳捷豹电波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与通讯组件及应用其的无线充电与通讯装置
JP2021136389A (ja) * 2020-02-28 2021-09-13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防磁シート
CN114188731A (zh) * 2022-02-15 2022-03-1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天线的显示屏、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204286A (zh) * 2022-02-15 2022-03-1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天线的显示屏、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327146A (zh) * 2021-12-31 2022-04-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235623B1 (es) * 2003-09-25 2006-11-01 Universitat Autonoma De Barcelona Filtros y antenas de microondas y milimetricas basados en resonadores de anillos abiertos y en lineas de transmision planares.
US20110050531A1 (en) * 2009-08-28 2011-03-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Antenna uni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10095848A1 (en) * 2009-10-22 2011-04-28 Oleg Dounaevski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deband high current rf choke network
KR20150127788A (ko) * 2012-03-28 2015-11-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초고속 비접촉 통신용 태그모듈
US9250613B2 (en) * 2013-03-15 2016-0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control interface button flex antenna system
US9711841B2 (en) * 2013-09-20 2017-07-18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tuning multi-band frame antenna
US10622703B2 (en) * 2014-03-05 2020-04-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antenna device
GB2528248A (en) * 2014-07-10 2016-01-20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2139217B1 (ko) * 2014-09-25 2020-07-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장치
WO2018089947A1 (en) * 2016-11-14 2018-05-17 Dockon Ag Compound loop antenna system with isolation frequency agility
CN109411873B (zh) 2017-08-17 2021-05-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
US11035950B2 (en) * 2018-10-29 2021-06-15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Millimeter-wave detect or reflect array
CN109728405B (zh) * 2018-12-28 2022-03-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及高频无线通信终端
CN110265771A (zh) * 2019-06-30 2019-09-20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210270842U (zh) 2019-08-05 2020-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CN112350053B (zh) * 2019-08-09 2023-09-15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111541032B (zh) 2020-04-30 2021-08-06 深圳市睿德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毫米波与非毫米波天线整合模块系统和电子设备
KR20220030409A (ko) * 2020-08-31 2022-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무선 주파수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4530693B (zh) * 2022-04-24 2022-08-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0725A (zh) * 2016-10-14 2017-02-22 江苏大学 一种太赫兹片上嵌入多路耦合器的功率合成天线
CN110190397A (zh) * 2018-02-21 2019-08-30 苹果公司 具有毫米波测距能力的电子设备
CN110970709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210270841U (zh) * 2019-08-05 2020-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JP2021136389A (ja) * 2020-02-28 2021-09-13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防磁シート
CN111952733A (zh) * 2020-07-03 2020-11-17 深圳捷豹电波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板及应用其的无线充电与通讯模块
CN111952713A (zh) * 2020-07-03 2020-11-17 深圳捷豹电波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与通讯组件及应用其的无线充电与通讯装置
CN114327146A (zh) * 2021-12-31 2022-04-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88731A (zh) * 2022-02-15 2022-03-1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天线的显示屏、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204286A (zh) * 2022-02-15 2022-03-1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天线的显示屏、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1930B2 (en) 2022-04-24 2023-04-18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1641059B2 (en) 2022-04-24 2023-05-02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23206842A1 (zh) * 2022-04-24 2023-11-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装置
WO2023206843A1 (zh) * 2022-04-24 2023-11-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16708624A (zh) * 2023-06-13 2023-09-0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组件、无线通信设备和显示面板
CN116721608A (zh) * 2023-06-13 2023-09-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反射面组件、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16708624B (zh) * 2023-06-13 2024-02-2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组件、无线通信设备和显示面板
CN116721608B (zh) * 2023-06-13 2024-03-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反射面组件、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90687A1 (en) 2023-12-13
US11641059B2 (en) 2023-05-02
TWI786033B (zh) 2022-12-01
JP7245948B1 (ja) 2023-03-24
TW202301738A (zh) 2023-01-01
JP2023161060A (ja) 2023-11-06
KR102443590B1 (ko) 2022-09-16
US20220407228A1 (en) 2022-12-22
CN114530693B (zh) 2022-08-12
EP4290687A4 (en) 2024-01-10
KR20220120525A (ko) 2022-08-30
WO2023206843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30693B (zh)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US20190006761A1 (en) Antenna for a portable computer
US7274339B2 (en) Dual-band multi-mode array antenna
CN114530694B (zh)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装置
WO2022179324A1 (zh) 天线装置、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0970709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107919525B (zh) 天线系统
US20230187837A1 (en) Antenna module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EP4274025A1 (e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594687B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928470A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4254722U (zh) 一种双频毫米波天线
CN113540790B (zh) Mimo天线及电子设备
CN220774736U (zh) 天线结构及终端设备
CN218482391U (zh) 双极化天线、天线阵列、天线装置及基站系统
WO2022181471A1 (ja) アンテナ、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WO2022181470A1 (ja) 円偏波アレイアンテナ及び電子機器
US20230136811A1 (en) Antenna device, array of antenna devices, and base station
CN113922058A (zh) 电子设备
CN115513674A (zh) 双极化天线阵、电子设备及毫米波天线系统
CN117673705A (zh) 天线单元及通信设备
CN116565545A (zh) 天线及网络设备
CN116053760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7913512A (zh) 天线组件
CN117638466A (zh) 天线模组、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