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23814A - 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23814A
CN114523814A CN202210118970.6A CN202210118970A CN114523814A CN 114523814 A CN114523814 A CN 114523814A CN 202210118970 A CN202210118970 A CN 202210118970A CN 114523814 A CN114523814 A CN 114523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late
air
duct
air inlet
driving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89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振元
赵成佳
章呈昱
徐敏
梁长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1897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238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523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38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采暖风道结构包括驱动模块和阀板模块,阀板模块设置在分流腔内且与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相接;驱动模块设置为带动阀板模块在前排进风口和后排进风口之间活动。采暖系统包括上述采暖风道结构,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控制方法包括在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器基于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切换为过冷状态;在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器基于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切换为过热状态。本发明涉及车辆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可实现前排风量减小和后排风量增加的同步进行,实现乘员舱温度均匀,而且能耗低,达到舒适性与电池能耗的平衡。

Description

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车辆空调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的采暖功能是汽车必备功能,尤其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采暖功能更是困扰电动车冬季续航里程的首要难题,采暖功能通过采暖风道结构实现,该采暖风道结构需要在保证乘员舒适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目前,现有的采暖风道结构,主要有除霜风道和吹脚风道,负荷较大的车型,则是通过增加后主机与后吹脚风口、增加座椅加热等措施来实现相对均匀的采暖效果。一些车型则可采用三区或四区空调,提高后排温度,降低前排温度来实现相对均匀、舒适的采暖效果。但无论以上哪种方案,其吹脚风道的风向和各风道之间的相对比例都是固定的,无法调节,这也造成采暖过程中容易出现前排舒适、后排寒冷的状况。再者以上方案,要么会使得成本大幅增加,要么能耗较高,或者二者兼有。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采暖风道结构,包括前排风道和后排风道,以及分流腔,所述前排风道和后排风道都与所述分流腔相接,用以将所述分流腔的暖风引流向乘员仓,所述前排风道与所述分流腔相接一端设有前排进风口,所述后排风道与所述分流腔相接一端设有后排进风口,还包括驱动模块和阀板模块,所述阀板模块设置在所述分流腔内且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相接;
所述驱动模块设置为带动所述阀板模块在所述前排进风口和所述后排进风口之间活动,以调节所述前排风道和后排风道的进风比例。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前排风道包括前排主驾侧风道和前排副驾侧风道,所述前排主驾侧风道和所述前排副驾侧风道分别与所述分流腔连接,所述前排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排主驾侧风道上的第一进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前排副驾侧风道上的第二进风口;
所述后排风道包括后排主驾侧风道和后排副驾侧风道,所述后排主驾侧风道和所述后排副驾侧风道分别与所述分流腔连接,所述后排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排主驾侧风道上的第三进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后排副驾侧风道上的第四进风口;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
所述阀板模块包括第一阀板组件和第二阀板组件,第一阀板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为带动所述第一阀板组件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之间活动,以调节所述前排主驾侧风道和后排主驾侧风道的进风比例;
所述第二阀板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为带动所述第二阀板组件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四进风口之间活动,以调节所述前排副驾侧风道和后排副驾侧风道的进风比例。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为电机,所述第二阀板组件包括第一调节阀板,所述第一调节阀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以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第四进风口之间摆动。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乘员仓内设有驾驶员乘坐区,所述驾驶员乘坐区包括左脚活动区和右脚活动区;
所述前排主驾侧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分别连接所述分流腔并皆向所述左脚活动区延伸,所述第一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上的第五进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上的第六进风口;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为电机,所述第一阀板组件包括主动连杆、第二调节阀板、第三调节阀板和第四调节阀板;
所述第四调节阀板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二调节阀板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第五进风口,所述第三调节阀板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第六进风口;
所述主动连杆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以在所述分流腔内摆动,所述主动连杆通过多个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调节阀板、第三调节阀板和第四调节阀板相接,用以在摆动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二调节阀板、第三调节阀板和第四调节阀板开合。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第一风道远离所述分流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对应所述右脚活动区设有右脚出风口。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采暖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还包括上述的采暖风道结构,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模块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设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据控制所述驱动模块动作;
所述阀板模块包括靠近所述前排进风口设置的过热状态,以及远离所述前排进风口设置的过冷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乘员仓内设有前排腿部活动区,所述温度传感器对应所述前排腿部活动区设置。
一种可能的设计,还包括阀板位置检测模块,所述阀板位置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阀板位置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分流腔内且对应所述阀板模块设置,用以检测所述阀板模块的位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采暖系统,包括:
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阀板模块切换为过冷状态;
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阀板模块切换为过热状态;
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第一预设温度设置为17-20℃,所述第二预设温度设置为24-27℃。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采暖风道结构的过热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采暖风道结构的过冷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采暖风道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采暖风道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采暖系统的电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温度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分流腔、101-驾驶员乘坐区、102-左脚活动区、103-右脚活动区、104-乘员仓、105-前排腿部活动区、200-前排风道、201-前排主驾侧风道、202-前排副驾侧风道、203-第一风道、204-第二风道、205-第一右脚出风口、206-第二右脚出风口、207-左脚出风口、208-阻风网、209-副驾出风口、210-单向阀、300-后排风道、301-后排主驾侧风道、302-后排副驾侧风道、400-前排进风口、401-第一进风口、402-第六进风口、403-第二进风口、404-第五进风口、500-后排进风口、501-第三进风口、502-第四进风口、600-驱动模块、601-第一驱动组件、602-第二驱动组件、700-阀板模块、701-第一阀板组件、702-第二阀板组件、703-第三调节阀板、704-第四调节阀板、705-主动连杆、706-连接弹簧、707-第二连杆、708-第一连杆、709-第二调节阀板、800-温度传感器、900-控制器、901-阀板位置检测模块。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目前,在相关的车辆的采暖系统中,吹脚风道的风向和各风道之间的相对比例都是固定的,无法调节,这也造成采暖过程中容易出现前排舒适、后排寒冷的状况,而且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能耗大。
请参照图1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的采暖风道结构,可应用在新能源车辆上,将暖风吹向乘客脚部以取暖,其包括前排风道200和后排风道300,以及分流腔100,其中,前排风道200和后排风道300都与分流腔100相接,用以将分流腔100的暖风引流向乘员仓104内。同时,该前排风道200与分流腔100相接一端设有前排进风口400,而后排风道300与分流腔100相接一端设有后排进风口500。特别地,该采暖风道结构还包括驱动模块600和阀板模块700,该阀板模块700设置在分流腔100内且与驱动模块600的输出端相接。该驱动模块600设置为带动阀板模块700在前排进风口400和后排进风口500之间活动,以调节前排风道200和后排风道300的进风比例。由此,该采暖风道结构可同步实现前排风量减小和后排风量增加,以提升舒适性,而且不增加能耗。
上述分流腔100可接收暖风装置所产生的暖风,暖风汇聚到分流腔100内,又经过上述前排风道200和后排风道300进行分流。如图5所示,该采暖系统除包括上述采暖风道结构外,还包括温度传感器800和控制器900,该控制器900分别与温度传感器800和驱动模块600电连接,从而能接收温度传感器800的测量数据,还能控制驱动模块600动作。该温度传感器800设置在乘员仓104内,可实时测量乘员仓104内的温度。另外,该阀板模块700包括如图1所示的靠近前排进风口设置的过热状态,以及如图2所示的远离前排进风口设置的过冷状态。
上述车辆具有驾驶员和乘客乘坐的乘员仓104,根据座椅分布,可将其分为前排空间和后排空间,又可根据驾驶员所处位置分为驾驶侧(主驾侧)和副驾侧。由此,在前排空间中的驾驶员所处区域为驾驶员乘坐区101,驾驶员乘坐区101又具有左脚活动区102和右脚活动区103,顾名思义,左脚活动区102和右脚活动区103分别为驾驶员的左脚和右脚的安放区域,右脚活动区103通常布置有车辆的加速踏板和刹车踏板,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其右脚也只能放置在加速踏板或刹车踏板上。该前排空间中具有前排腿部活动区105,该区域为乘客安放腿部的空间,驾驶侧(主驾侧)和副驾侧都具有前排腿部活动区105,上述温度传感器800对应前排腿部活动区105设置,测量该位置附近的温度。现有相关的温度传感器800通常靠近脚部或头部,与乘员仓104的平均温度差距较大,本示例的温度传感器800对应主驾侧的前排腿部活动区105,其测量值更加接近乘员仓104的平均温度。
如图1至图4所示,该前排风道200包括前排主驾侧风道201和前排副驾侧风道202,其中,前排主驾侧风道201和前排副驾侧风道202分别与分流腔100连接,上述前排进风口400包括设置在前排主驾侧风道201上的第一进风口401,以及设置在前排副驾侧风道202上的第二进风口403,使得分流腔100内的暖风可分别流向驾驶员和副驾乘客。上述后排风道300包括后排主驾侧风道301和后排副驾侧风道302,主驾侧风道301和后排副驾侧风道302也分别与分流腔100连接,上述后排进风口500包括设置在后排主驾侧风道301上的第三进风口501,以及设置在后排副驾侧风道302上的第四进风口502,使得分流腔100内的暖风可分别流向后排主驾侧和后排副驾侧的乘客。由此,分流腔100内的暖风可向四个方向传输。
又如图1至图4所示,驱动模块600包括第一驱动组件601和第二驱动组件602,第一驱动组件601和第二驱动组件602都为步进电机,两者都位于分流腔100外且分别与控制器900电连接。
就阀板模块700而言,如图1至图4所示,上述阀板模块700包括第一阀板组件701和第二阀板组件702,第一阀板组件701与第一驱动组件601的输出端相接,第一驱动组件601可带动第一阀板组件701在第一进风口401和第三进风口501之间活动,以调节前排主驾侧风道201和后排主驾侧风道301的进风比例。第二阀板组件702与第二驱动组件602的输出端相接,第二驱动组件602可带动第二阀板组件702在第二进风口403和第四进风口502之间活动,以调节前排副驾侧风道202和后排副驾侧风道302的进风比例。
如图1和图2所示,该第二阀板组件702为呈板状的第一调节阀板,第四进风口502与第二进风口403截面相同,且与第一调节阀板一致。同时,第二驱动组件602位于前排副驾侧风道202和后排副驾侧风道302之间。该第一调节阀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第二驱动组件602的输出端,该连接件穿过分流腔100的腔壁,且通过滑动密封件密封,避免暖风外泄。由此,该第二驱动组件602可带动第二阀板组件702在第二进风口403和第四进风口502之间摆动,遮挡部分第二进风口403或第四进风口502而调节进风比例。例如,当第二阀板组件702靠近第二进风口403且远离第四进风口502时,如图2所示,该第二阀板组件702会遮挡部分暖风流向第二进风口403,同时不会遮挡暖风流向第四进风口502,从而在提升后排副驾侧风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前排副驾侧风量,即调节前排副驾侧风道202和后排副驾侧风道302的进风比例。值得注意地,该过程中只有一个电机(第二驱动组件602)驱动,相对应现有的暖风系统需要两个电机驱动两个阀板分别动作,其结构更加简单,利于降低成本和功耗。
又如图1至图4所示,该前排主驾侧风道201包括第一风道203和第二风道204,第一风道203和第二风道204分别连接分流腔100并皆向上述左脚活动区102延伸。同时,上述第一进风口401包括设置在第一风道203上的第五进风口404,以及设置在第二风道204上的第六进风口402,第五进风口404处于第一风道203连通分流腔100的端部,第六进风口402处于第二风道204连通分流腔100的端部。第一风道203远离分流腔100的一端与第二风道204连接,第一风道203和第二风道204对应右脚活动区103设有右脚出风口,其中,两个右脚出风口包括设置在第一风道203上的第一右脚出风口205和设置在第二风道204上的第二右脚出风口206,第一右脚出风口205和第二右脚出风口206的朝向错开,即由第一右脚出风口205和第二右脚出风口206流出的风向不同,避免集中加热右脚。第一风道203和第二风道204的相接处设有左脚出风口207,该第二风道204内设有单向阀210,可限制该第二风道204内的暖风只能由分流腔100向左脚活动区102,而且第一右脚出风口205设有阻风网208,可减小第一右脚出风口205的出风量。另外,第三进风口501处设有可开合的第四调节阀板704,可开放或封闭该第三进风口501;第五进风口404处设有可开合的第二调节阀板709,可开放或封闭该第五进风口404;第六进风口402处设有可开合的第三调节阀板703,可开放或封闭该第六进风口402。
又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阀板组件701包括上述第二调节阀板709、第三调节阀板703和第四调节阀板704,还包括主动连杆705、第一连杆708、第二连杆707和连接弹簧706。其中,第一驱动组件601位于第二风道204和后排主驾侧风道301之间,主动连杆705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组件601的输出端连接,使得主动连杆705可在第一驱动组件601带动在分流腔100内摆动。主动连杆705通过多个连接件(即第一连杆708、第二连杆707和连接弹簧706)分别与第二调节阀板709、第三调节阀板703和第四调节阀板704相接,用以在摆动过程中带动第二调节阀板709、第三调节阀板703和第四调节阀板704开合。该第一连杆708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连杆705和第二调节阀板709铰接,该连接弹簧706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连杆705和第三调节阀板703铰接,该第二连杆707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连杆705和第四调节阀板704铰接。当主动连杆705靠近第三进风口501时,如图2所示,第四调节阀板704也会靠近第三进风口501,而遮挡部分第三进风口501,减少后排主驾侧风道的风量,此时第五进风口和第六进风口至少一个完全打开,从而增大前排主驾侧风道的风量。当主动连杆705远离第三进风口501时,如图1所示,第四调节阀板704也会远离第三进风口501,而减少其对第三进风口501的遮挡,增加后排主驾侧风道的风量,此时第五进风口和第六进风口开度减小,从而减小前排主驾侧风道的风量。由此,实现了提升后排副驾侧风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前排副驾侧风量,即调节前排主驾侧风道和后排主驾侧风道的进风比例。值得注意地,该过程中只有一个电机(第一驱动组件601)驱动,相对应现有的暖风系统需要两个电机驱动两个阀板分别动作,其结构更加简单,利于降低成本和功耗。
另外,该采暖系统还包括阀板位置检测模块901,该阀板位置检测模块901设置在分流腔101内且对应阀板模块700设置,可以检测阀板模块700的位置,即检测第一调节阀板、第二调节阀板709、第三调节阀板703和第四调节阀板704的位置,并反馈给控制器900。阀板位置检测模块901与控制器电901连接,可将测量数据反馈给控制器900。该控制器900可根据阀板位置检测模块901数据计算出第一驱动组件601和第二驱动组件602输出端的转动角度,进一步控制第一驱动组件601和第二驱动组件602动作。
如图1和图3所示,处于过热状态,第一阀板组件701远离第三进风口501,第二阀板组件702远离第四进风口502,此时,第一连杆708将第二调节阀板709推入第一风道203内,开放第五进风口404,连接弹簧706抵着第三调节阀板703封堵第六进风口402。在此状态下,分流腔100内的暖风大部分由第三进风口501和第四进风口502流向后排,另一部分暖风则由第五进风口404和第二进风口403流向前排,其中,由第五进风口404进入第一风道203的暖风从第一右脚出风口205和左脚出风口207流出,出风较少,因单向阀210的作用无法流向第二右脚出风口206。
如图2和图4所示,处于过冷状态,第一阀板组件701靠近第三进风口501,第二阀板组件702靠近第四进风口502,此时,第一连杆708拉着第二调节阀板709封堵第五进风口404,连接弹簧706拉出第三调节阀板703,开放第六进风口402。在此状态下,分流腔100内的暖风少部分由第三进风口501和第四进风口502流向后排,另一部分暖风则由第六进风口402和第二进风口403流向前排,其中,由第六进风口402进入第二风道204的暖风从第二右脚出风口206和左脚出风口207流出,出风较大,集中提升前排温度。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采暖系统,包括:在温度传感器800的测量值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器900基于第一控制信号控制阀板模块700切换为过冷状态;在温度传感器800的测量值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器900基于第二控制信号控制阀板模块700切换为过热状态;第一预设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第一预设温度可为17-20℃,第二预设温度可为24-27℃,本示例中第一预设温度为19℃,第二预设温度为25℃。具体地,车辆的空调处于auto模式下,当温度传感器800的测量值低于19℃时,此时前排温度较低,体感较冷,控制器900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并根据阀板位置检测模块901检测的阀板模块700的位置,计算出第一驱动组件601和第二驱动组件602输出端的需要转动的角度,之后控制第一驱动组件601和第二驱动组件602按照计算出的转动角度动作,切换为过热状态。当温度传感器800的测量值低于25℃时,此时前排温度较高,体感较热,控制器900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并根据阀板位置检测模块901检测的阀板模块700的位置,计算出第一驱动组件601和第二驱动组件602输出端的需要转动的角度,之后控制第一驱动组件601和第二驱动组件602按照计算出的转动角度动作,切换为过冷状态。而若温度传感器800的测量值在19-25℃之间,则保持当前阀板模块700的位置。
由上述可知,该采暖风道结构可实现前排风量减小和后排风量增加的同步进行,实现乘员舱温度均匀,而且能耗低,达到舒适性与电池能耗的平衡。而且,主驾侧和副驾侧都仅靠一个步进电机实现驱动,其结构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另外,采暖风道结构还实现了驾驶员右脚的风向调节,从而避免右脚无法移动带来的过热不舒适问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采暖风道结构,包括前排风道和后排风道,以及分流腔,所述前排风道和后排风道都与所述分流腔相接,用以将所述分流腔的暖风引流向乘员仓,所述前排风道与所述分流腔相接一端设有前排进风口,所述后排风道与所述分流腔相接一端设有后排进风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模块和阀板模块,所述阀板模块设置在所述分流腔内且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相接,所述驱动模块设置为带动所述阀板模块在所述前排进风口和所述后排进风口之间活动,以调节所述前排风道和后排风道的进风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暖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风道包括前排主驾侧风道和前排副驾侧风道,所述前排主驾侧风道和所述前排副驾侧风道分别与所述分流腔连接,所述前排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排主驾侧风道上的第一进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前排副驾侧风道上的第二进风口;
所述后排风道包括后排主驾侧风道和后排副驾侧风道,所述后排主驾侧风道和所述后排副驾侧风道分别与所述分流腔连接,所述后排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排主驾侧风道上的第三进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后排副驾侧风道上的第四进风口;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
所述阀板模块包括第一阀板组件和第二阀板组件,第一阀板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为带动所述第一阀板组件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之间活动,以调节所述前排主驾侧风道和后排主驾侧风道的进风比例;
所述第二阀板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为带动所述第二阀板组件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四进风口之间活动,以调节所述前排副驾侧风道和后排副驾侧风道的进风比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暖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为电机,所述第二阀板组件包括第一调节阀板,所述第一调节阀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以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第四进风口之间摆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暖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仓内设有驾驶员乘坐区,所述驾驶员乘坐区包括左脚活动区和右脚活动区;
所述前排主驾侧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分别连接所述分流腔并皆向所述左脚活动区延伸,所述第一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上的第五进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上的第六进风口;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为电机,所述第一阀板组件包括主动连杆、第二调节阀板、第三调节阀板和第四调节阀板;
所述第四调节阀板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二调节阀板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第五进风口,所述第三调节阀板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第六进风口;
所述主动连杆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以在所述分流腔内摆动,所述主动连杆通过多个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调节阀板、第三调节阀板和第四调节阀板相接,用以在摆动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二调节阀板、第三调节阀板和第四调节阀板开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暖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远离所述分流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对应所述右脚活动区设有右脚出风口。
6.一种采暖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采暖风道结构,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模块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设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据控制所述驱动模块动作;
所述阀板模块包括靠近所述前排进风口设置的过热状态,以及远离所述前排进风口设置的过冷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仓内设有前排腿部活动区,所述温度传感器对应所述前排腿部活动区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板位置检测模块,所述阀板位置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阀板位置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分流腔内且对应所述阀板模块设置,用以检测所述阀板模块的位置。
9.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采暖系统,包括:
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阀板模块切换为过冷状态;
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阀板模块切换为过热状态;
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设置为17-20℃,所述第二预设温度设置为24-27℃。
CN202210118970.6A 2022-02-08 2022-02-08 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45238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8970.6A CN114523814A (zh) 2022-02-08 2022-02-08 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8970.6A CN114523814A (zh) 2022-02-08 2022-02-08 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3814A true CN114523814A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23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8970.6A Pending CN114523814A (zh) 2022-02-08 2022-02-08 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2381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07405A1 (de) * 1997-02-25 1998-08-27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Luftverteilervorrichtung
CN101439654A (zh) * 2008-12-08 2009-05-2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76359A (zh) * 2016-08-30 2018-03-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1452589A (zh) * 2020-04-01 2020-07-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分流结构、用于汽车空调的控风系统及控风方法
CN211280548U (zh) * 2019-08-26 2020-08-18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采暖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2654160U (zh) * 2020-04-20 2021-03-0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三排座车辆的空调系统和三排座车辆
CN213619273U (zh) * 2020-11-20 2021-07-06 刘春� 一种可调节汽车用塑料通风管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07405A1 (de) * 1997-02-25 1998-08-27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Luftverteilervorrichtung
CN101439654A (zh) * 2008-12-08 2009-05-2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76359A (zh) * 2016-08-30 2018-03-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1280548U (zh) * 2019-08-26 2020-08-18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采暖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1452589A (zh) * 2020-04-01 2020-07-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分流结构、用于汽车空调的控风系统及控风方法
CN212654160U (zh) * 2020-04-20 2021-03-0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三排座车辆的空调系统和三排座车辆
CN213619273U (zh) * 2020-11-20 2021-07-06 刘春� 一种可调节汽车用塑料通风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01616B1 (ko) 차량용 공조 장치
CN207106098U (zh) 汽车空调风量控制系统
US8899311B2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US9950589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3637395B2 (ja) 車両の空調装置とシート用加熱冷却装置
US20130299128A1 (en) Air-conditioned seat for a cabin of a vehicle
KR20080066428A (ko)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CN106335417B (zh) 用于驾驶员座椅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09022719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bin air management in a vehicle
JP201200120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9688114B2 (en)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US6253841B1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with passenger-operated inside/outside air double flow mode
JP2006076398A (ja) シート用加熱冷却装置
JP2008105605A (ja) 車両に搭載された電気機器の冷却制御装置
CN114523814A (zh) 一种采暖风道结构、采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US20050183855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217623063U (zh) 一种车辆吹脚风道及车辆
JP2020199990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CN213007497U (zh) 车辆空调的hvac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BRPI0720008A2 (pt) Instalação de aquecimento e/ou de ar condicionado de veículo automotor com válvula de mistura e distribuição de ar combinada
CN211280548U (zh) 一种分布式采暖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2590491A (zh) 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JPH111117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415827B2 (ja) シート用加熱冷却装置
JP540779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およびその吹出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