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2517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12517A
CN114512517A CN202111359388.0A CN202111359388A CN114512517A CN 114512517 A CN114512517 A CN 114512517A CN 202111359388 A CN202111359388 A CN 202111359388A CN 114512517 A CN114512517 A CN 1145125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wall
disposed
organic layer
insulating layer
pix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593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泽昌
森田哲生
原田贤治
田畠弘志
高桥英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512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25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8Dummy elements, i.e. elements having non-functional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基材;第一绝缘层;配置于像素的第一像素电极;配置于虚设像素的第二像素电极;具有开口部的第二绝缘层;通过开口部而与第一像素电极相接的第一有机层;配置于虚设像素的第二有机层;配置于第二绝缘层之上的第一及第二供电线;配置于第一及第二供电线之上的第一及第二隔壁;以及包含覆盖第一及第二有机层的第一及第二部分的共用电极。第一有机层位于第一及第二隔壁之间,并与第一及第二隔壁分离。第二供电线及第二隔壁位于第一有机层与第二有机层之间。第一及第二隔壁具有上部的宽度比下部的宽度大的形状。第一部分在第一隔壁与第一有机层之间与第一供电线相接。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20年11月17日提交的日本申请号2020-190930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通过参照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显示元件应用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装置正被实用化。该显示元件具备像素电极、共用电极、和配置于这些像素电极以及共用电极之间的有机层。
在对显示区域中重复配置的电极、布线等要素进行图案化时,有时这些要素中的位于最外周的要素的形状未按照设计形成。例如在通过蚀刻对各像素的像素电极进行图案化的情况下,最外周的像素电极会被过度地侵蚀。若产生这种形状不良情况,则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降低。
发明内容
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基材、第一绝缘层、第一像素电极、第二像素电极、第二绝缘层、第一有机层、第二有机层、第一供电线、第二供电线、第二隔壁以及共用电极。所述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在位于显示区域的像素中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的虚设像素中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所述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重叠的开口部。所述第一有机层配置于所述像素,通过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相接。所述第二有机层配置于所述虚设像素。所述第一供电线及所述第二供电线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所述第一隔壁配置于所述第一供电线之上。所述第二隔壁配置于所述第二供电线之上。所述共用电极包含覆盖所述第一有机层的第一部分和覆盖所述第二有机层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隔壁与所述第二隔壁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隔壁及所述第二隔壁分离。所述第二供电线及所述第二隔壁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层与所述第二有机层之间。所述第一隔壁及所述第二隔壁具有上部的宽度比下部的宽度大的形状。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隔壁与所述第一有机层之间与所述第一供电线相接。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供可改善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子像素以及虚设子像素的布局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显示装置的概略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可应用于有机层的层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像素电极以及有机层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供电线、隔壁、共用电极以及导电层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公开只是一个例子,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保持发明主旨而容易想到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另外,附图为了使说明更明确,有与实际的方式相比示意性地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的情况,但只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与各图中,有时对发挥与关于已出现的图叙述的功能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另外,在附图中,根据需要,为了容易理解而记载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将沿着X轴的方向称作X方向或者第一方向,将沿着Y轴的方向称作Y方向或者第二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称作Z方向或者第三方向。将由X轴以及Y轴规定的面称作X-Y平面,将由X轴以及Z轴规定的面称作X-Z平面。将观察X-Y平面称作俯视。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是作为显示元件具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搭载于电视、个人计算机、车载设备、便携终端、便携电话等。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构成例的图。显示装置DSP在绝缘性的基材10之上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与显示区域DA的外侧的周边区域SA。基材10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具有挠性的树脂膜。
显示区域DA具备沿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PX。像素PX具备多个子像素SP。在一个例子中,像素PX具备红色的子像素SP1、绿色的子像素SP2以及蓝色的子像素SP3。另外,像素PX也可以具备除了上述3色子像素之外还加上白色等其他颜色的子像素的四个以上的子像素。
子像素SP具备像素电路1和由像素电路1驱动控制的显示元件20。像素电路1具备像素开关2、驱动晶体管3以及电容器4。像素开关2以及驱动晶体管3例如是由薄膜晶体管构成的开关元件。
在像素开关2中,栅极电极连接于扫描线GL,源极电极连接于信号线SL,漏极电极连接于构成电容器4的一方的电极以及驱动晶体管3的栅极电极。在驱动晶体管3中,源极电极连接于构成电容器4的另一方的电极以及电源线PL,漏极电极连接于显示元件20的阳极。显示元件20的阴极连接于供给共用电压的供电线FL(辅助布线)。另外,像素电路1的构成不限于图示的例子。
显示元件20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例如,子像素SP1具备出射与红波长对应的光的显示元件,子像素SP2具备出射与绿波长对应的光的显示元件,子像素SP3具备出射与蓝波长对应的光的显示元件。关于显示元件20的构成,之后进行叙述。
周边区域SA具备不显示图像的多个虚设像素DP。例如多个虚设像素DP包围显示区域DA。即,虚设像素DP位于最外周的像素PX与基材10的各边之间。
虚设像素DP具备多个虚设子像素DS。在一个例子中,虚设像素DP具备:具有与子像素SP1类似的构造的虚设子像素DS1;具有与子像素SP2类似的构造的虚设子像素DS2;以及具有与子像素SP3类似的构造的虚设子像素DS3。
图2是表示子像素SP1、SP2、SP3以及虚设子像素DS1、DS2、DS3的布局的一个例子的图。这里,着眼于图1中由单点划线的框包围的四个像素PX与其周围的5个虚设像素DP。
在各个像素PX中,子像素SP1以及子像素SP2沿第二方向Y排列,子像素SP1以及子像素SP3沿第一方向X排列,子像素SP2以及子像素SP3沿第一方向X排列。子像素SP1形成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子像素SP2以及子像素SP3形成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子像素SP2的面积比子像素SP1的面积大,子像素SP3的面积比子像素SP2的面积大。另外,子像素SP1的面积也可以与子像素SP2的面积相同。
若着眼于配置于显示区域DA的多个像素PX,则子像素SP1以及子像素SP3在第一方向X上交替地排列。子像素SP2以及子像素SP3也在第一方向X上交替地排列。另外,子像素SP1以及子像素SP2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地排列。子像素SP3在第二方向Y上不隔着子像素SP1、SP2而排列。
虚设子像素DS1具有与子像素SP1相同的形状,虚设子像素DS2具有与子像素SP2相同的形状,虚设子像素DS3具有与子像素SP3相同的形状。虚设像素DP中的虚设子像素DS1、DS2、DS3的配置方式与像素PX中的子像素SP1、SP2、SP3的配置方式相同。
另外,图2所示的子像素SP1、SP2、SP3以及虚设子像素DS1、DS2、DS3的外形相当于显示元件的像素电极、或者显示元件的发光区域的外形,但被简化表示,未必反映实际的形状。另外,虚设子像素DS1、DS2、DS3各自的形状只要是与子像素SP1、SP2、SP3各自的形状类似的形状即可,并不一定限定为相同的形状。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显示装置DSP的概略的剖面图。显示装置DSP具备配置于基材10之上的绝缘层11(第一绝缘层)和配置于绝缘层11之上的绝缘层12(第二绝缘层)。图1所示的像素电路1、扫描线GL、信号线SL以及电源线PL配置于基材10之上,由绝缘层11覆盖,但这里省略图示。绝缘层11、12例如是有机绝缘层。绝缘层11有被称作显示元件20的基底层的情况。绝缘层12形成为划分显示元件20或者子像素SP,有被称作肋、隔壁等的情况。
如图3所示的子像素SP3那样,各子像素SP的显示元件20具备像素电极PE1(第一像素电极)、有机层OR1(第一有机层)以及共用电极CE。像素电极PE1是按照每个子像素SP或者每个显示元件20配置的电极,有被称作下部电极或者阳极等的情况。共用电极CE是对于多个子像素SP或者多个显示元件20共用地配置的电极,有被称作对置电极、上部电极或者阴极等的情况。
像素电极PE1配置于绝缘层11之上,其周缘部由绝缘层12覆盖。像素电极PE1与图1所示的驱动晶体管3电连接。像素电极PE1例如是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另外,像素电极PE1也可以是由银、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金属电极。另外,像素电极PE1也可以是透明电极以及金属电极的层叠体。例如,像素电极PE1可以构成为依次层叠透明电极金属电极以及透明电极而成的层叠体,也可以构成为3层以上的层叠体。
绝缘层12具有在各子像素SP中与像素电极PE1重叠的开口部OP。有机层OR1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通过开口部OP而与像素电极PE1相接。
图4是表示可应用于有机层OR1的层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例如有机层OR1包含从像素电极PE1朝向共用电极CE依次层叠的功能层F1、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2。功能层F1、F2例如是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电子输送层、电子阻挡层,但也可以是其他功能层。功能层F1、F2的各个并不局限于单层体,也可以是层叠有多个功能层的层叠体。另外,也可以省略功能层F1、F2的至少一方。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共用电极CE覆盖有机层OR1。共用电极CE例如是由ITO、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另外,共用电极CE可以有由透明的保护膜(包含无机绝缘膜以及有机绝缘膜的至少一个)覆盖的情况。
在像素电极PE1的电位比共用电极CE的电位相对高的情况下,像素电极PE1相当于阳极,共用电极CE相当于阴极。另外,在共用电极CE的电位比像素电极PE1的电位相对高的情况下,共用电极CE相当于阳极,像素电极PE1相当于阴极。
作为一个例子,在像素电极PE1相当于阳极的情况下,功能层F1包含空穴注入层以及空穴输送层的至少一个,功能层F2包含电子输送层以及电子注入层的至少一个。
如图3所示的虚设子像素DS1、DS3那样,虚设子像素DS包含像素电极PE2(第二像素电极)和有机层OR2(第二有机层)。像素电极PE2与像素电极PE1同样地配置于绝缘层11之上,由绝缘层12覆盖。像素电极PE2通过与像素电极PE1相同的工艺由与像素电极PE1相同的材料形成。有机层OR2与有机层OR1同样地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由共用电极CE覆盖。有机层OR2具有与有机层OR1相同的构造,在一个例子中,包含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1、F2。
在图3的例子中,绝缘层12在虚设子像素DS中不具有开口部。由此,各虚设子像素DS的像素电极PE2与有机层OR2隔着绝缘层12而对置。在这种构成的虚设子像素DS中,即使假设在像素电极PE2与共用电极CE之间形成有电位差的情况下,有机层OR2也不发光。
虚设子像素DS也可以具备与子像素SP相同的像素电路1。该像素电路1可以连接于像素电极PE2,也可以不连接于像素电极PE2。在虚设子像素DS具备像素电路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该像素电路1从显示装置DSP的制造工艺等中产生的静电放电中保护子像素SP的像素电路1。
在配置于相邻的两个子像素SP的各个的有机层OR1之间、配置于子像素SP的有机层OR1与配置于和该子像素SP相邻的虚设子像素DS的有机层OR2之间、配置于相邻的两个虚设子像素DS的各个的有机层OR2之间,配置有供电线FL以及隔壁PT。在图3的例子中,在虚设子像素DS3的右方也配置有隔壁PT。供电线FL由金属材料形成。隔壁PT例如是有机绝缘层。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图3所示的三个供电线FL从左方起依次称作供电线FL1(第一供电线)、供电线FL2(第二供电线)以及供电线FL3(第三供电线)。另外,有时将图3所示的四个隔壁PT从左方起依次称作隔壁PT1(第一隔壁)、隔壁PT2(第二隔壁)、隔壁PT3(第三隔壁)以及隔壁PT4(第四隔壁)。
隔壁PT1配置于供电线FL1之上。隔壁PT2配置于供电线FL2之上。隔壁PT3配置于供电线FL3之上。隔壁PT4配置于导电层CL1(第一导电层)之上。导电层CL1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通过与各供电线FL相同的工艺由与各供电线FL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
各隔壁PT具有倒锥形状。这里,倒锥形状是指如图3中隔壁PT1所示,上部的宽度W1比下部的宽度W2大的形状。隔壁PT的侧面可以是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的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另外,隔壁PT也可以由从上部朝向下部宽度阶段性地变小的多个部分构成。
子像素SP3的有机层OR1位于隔壁PT1与隔壁PT2之间,并且与隔壁PT1以及隔壁PT2分离。虚设子像素DS1的有机层OR2位于隔壁PT2与隔壁PT3之间,并且与隔壁PT2以及隔壁PT3分离。虚设子像素DS3的有机层OR2位于隔壁PT3与隔壁PT4之间,并且与隔壁PT3以及隔壁PT4分离。
供电线FL的宽度比隔壁PT的下部的宽度W2大。而且,在图3的例子中,供电线FL的宽度比隔壁PT的上部的宽度W1大。供电线FL的两端部从配置于该供电线FL之上的隔壁PT突出。即,例如若着眼于第二供电线FL2,则该第二供电线FL2具有子像素SP3的有机层OR1侧的第一端部E11以及虚设子像素DS1的有机层OR2侧的第二端部E12。第一端部E11比隔壁PT2更向有机层OR1侧突出,未被隔壁PT2覆盖。第二端部E12比隔壁PT2更向有机层OR2侧突出,未被隔壁PT2覆盖。第一端部E11被有机层OR1覆盖。第二端部E12被有机层OR2覆盖。在第一端部E11与有机层OR1之间形成有间隙。在第二端部E12与有机层OR2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根据隔壁PT的上部的宽度W1和高度以及供电线FL的宽度的条件,有机层OR也可以不覆盖供电线FL的端部。
导电层CL1具有配置于虚设子像素DS3的有机层OR2侧的第一端部E21以及其相反侧的第二端部E22。这些端部E21、E22未被隔壁PT4覆盖。
共用电极CE例如通过蒸镀,整体地形成于包含子像素SP以及虚设子像素DS的区域。此时,有机层OR1、OR2、隔壁PT的上部被共用电极CE覆盖。在图3的例子中,导电层CL1也被共用电极CE覆盖。另一方面,由于隔壁PT为上述的倒锥形状,因此在隔壁PT的侧面几乎不形成共用电极CE。因而,共用电极CE在隔壁PT的位置被分割。
这里,在共用电极CE中,将覆盖有机层OR1的部分称作第一部分P1、将覆盖有机层OR2的部分称作第二部分P2、将覆盖隔壁PT的上部的部分称作第三部分P3、将覆盖导电层CL1的部分称作第四部分P4。第三部分P3与第一部分P1、第二部分P2以及第四部分P4中的某一个分离。
如图3所示,覆盖子像素SP3的有机层OR1的第一部分P1通过隔壁PT1与有机层OR1之间的间隙而与供电线FL1相接。而且,该第一部分P1通过隔壁PT2和有机层OR1之间的间隙而与供电线FL2相接。其他子像素SP也具有与图3所示的子像素SP3相同的构造。
覆盖虚设子像素DS1的有机层OR2的第二部分P2通过隔壁PT2和有机层OR2之间的间隙而与供电线FL2相接。而且,该第二部分P2通过隔壁PT3和有机层OR2之间的间隙而与供电线FL3相接。覆盖虚设子像素DS3的有机层OR2的第二部分P2通过隔壁PT3与有机层OR2之间的间隙而与供电线FL3相接。而且,该第二部分P2通过隔壁PT4与有机层OR2之间的间隙而与导电层CL1相接。其他虚设子像素DS也具有与图3所示的虚设子像素DS1或者虚设子像素DS3相同的构造。
显示装置DSP还具备配置于绝缘层11、12之间的导电层CL2(第二导电层)以及配置于基材10与绝缘层11之间的导电层CL3(第三导电层)。在周边区域SA,绝缘层12具有接触孔CH1(第一接触孔),绝缘层11具有接触孔CH2(第二接触孔)。例如,导电层CL2通过与像素电极PE1、PE2相同的工艺由与像素电极PE1、PE2相同的材料形成。
导电层CL1通过接触孔CH1而与导电层CL2相接。导电层CL2通过接触孔CH2而与导电层CL3相接。向导电层CL3供给共用电压。该共用电压经由导电层CL2、导电层CL1以及供电线FL供给到共用电极CE的第一部分P1、第二部分P2以及第四部分P4。
在图3的例子中,在导电层CL1之上配置有有机层OR3。有机层OR3被第四部分P4覆盖。例如,有机层OR1、OR2中的上述的发光层EL按照子像素SP、虚设子像素DS的每个颜色单独形成。另一方面,上述的功能层F1、F2所含的层的至少一部分对于包含子像素SP以及虚设子像素DS的区域整体地同时形成。例如,有机层OR3是这样对于各子像素SP以及各虚设子像素DS同时形成的层(共用层)被隔壁PT4分割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层OR3也可以不包含发光层EL。
另外,也可以在隔壁PT的上部配置构成有机层OR1、OR2的层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与隔壁PT重叠的范围内形成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1、F2的情况下,在隔壁PT的上部与第三部分P3之间配置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1、F2的一部分。该一部分由于隔壁PT为倒锥形状,因此被从有机层OR1、OR2分割。
图5是像素电极PE1、PE2以及有机层OR1、OR2、OR3的概略的俯视图。像素电极PE1相对于子像素SP1、SP2、SP3的各个相互分离地配置。这些像素电极PE1与上述的开口部OP重叠。像素电极PE2相对于虚设子像素DS1、DS2、DS3的各个相互分离地配置。
有机层OR1在子像素SP1、SP2、SP3的各个中与像素电极PE1重叠。在图5的例子中,对于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子像素SP3配置有连续的有机层OR1。
有机层OR2在虚设子像素DS1、DS2、DS3的各个中与像素电极PE2重叠。在图5的例子中,对于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虚设子像素DS3配置有连续的有机层OR2。与子像素SP3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虚设子像素DS3的有机层OR2与该子像素SP3的有机层OR1相连。
有机层OR3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部分以及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部分。例如有机层OR3在周边区域SA形成为环状。虚设子像素DS1、DS2、DS3位于显示区域DA与有机层OR3之间。
图6是供电线FL、隔壁PT、共用电极CE以及导电层CL1、CL2、CL3的概略的俯视图。供电线FL包含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供电线FLx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供电线FLy。
供电线FLx、FLy配置于相邻的两个子像素SP之间、相邻的两个虚设子像素DS之间以及相邻的子像素SP与虚设子像素DS之间,整体形成为格子状。图3所示的供电线FL1、FL2、FL3均为供电线FLy。
隔壁PT相当于图中的附加了点的区域。隔壁PT包含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隔壁PTx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隔壁PTy。图3所示的隔壁PT1、PT2、PT3、PT4均为隔壁PTy。
隔壁PTy配置于供电线FLy之上。第一方向X上的最边缘的隔壁Pty与导电层CL1重叠。隔壁PTx配置于供电线FLx之上,在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子像素SP1、SP2之间以及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虚设子像素DS1、DS2之间,与相邻的隔壁PTy相连。隔壁PTx未配置于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子像素SP3之间以及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虚设子像素DS3之间。另外,第二方向Y上的最边缘的隔壁PTx与导电层CL1重叠,与其他隔壁PTx相比长条地延伸,并与所有隔壁PTy相连。
例如,导电层CL1、CL2、CL3在周边区域SA形成为环状。虚设子像素DS1、DS2、DS3位于显示区域DA与导电层CL1、CL2、CL3之间。供电线FLx、FLy连接于导电层CL1。
在图6的例子中,多个接触孔CH1、CH2形成于虚设子像素DS1、DS2、DS3的周围。接触孔CH1位于比接触孔CH2靠显示区域DA的一侧。作为其他例子,接触孔CH1也可以具有将图6中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接触孔CH1、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接触孔CH1连接为一个的长条形状。同样,接触孔CH2也可以具有将图6中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接触孔CH2、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接触孔CH2连接为一个的长条形状。
如图6中虚线所示,共用电极CE配置于包含子像素SP1、SP2、SP3以及虚设子像素DS1、DS2、DS3的区域。共用电极CE的端边位于接触孔CH1、CH2之间。
图3中示出了子像素SP3以及虚设子像素DS1、DS3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截面构造,但子像素SP1、SP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截面构造也与子像素SP3相同,虚设子像素DS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截面构造也与虚设子像素DS1相同。另外,子像素SP1、SP2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截面构造也与图3中的子像素SP3的截面构造相同,虚设子像素DS1、DS2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截面构造也与图3中的虚设子像素DS1的截面构造相同。
在显示区域DA中配置于各子像素SP的要素中,例如像素电极PE1通过蚀刻而图案化。在这样通过蚀刻而同时形成多个要素时,这些要素中的最外周部分有被过度侵蚀的情况。因此,在显示区域DA中的最外周的像素电极PE1的外侧不存在与像素电极PE1相同的导电层的情况下,在包含该最外周的像素电极PE1的像素PX中不能得到按照设计的构成,显示品质可能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显示区域DA中的最外周的像素PX的外侧配置有包含与像素电极PE1相同形状的像素电极PE2的虚设像素DP。因此,在最外周的像素PX的像素电极PE1不易产生过度的侵蚀,结果能够改善显示装置DSP的显示品质。
另外,在将图3所示那样的倒锥形状的隔壁PT配置于子像素SP与虚设子像素DS之间的情况下,由于共用电极CE被该隔壁PT分割,因此需要对与向配置于子像素SP的共用电极CE的供电相关的构造进行研究。关于这一点,如使用图3以及图6说明的那样,若为将供电线FL配置于隔壁PT之下并连接该供电线FL与共用电极CE的构造,则能够对各子像素SP的共用电极CE适当地施加电压。
除此之外,也能够根据本实施方式获得各种优选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没有特别提及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是7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概略的剖面图。在该图的例子中,供电线FL的一个端部被隔壁PT覆盖。即,例如若着眼于第二供电线FL2,则其第一端部E11被隔壁PT2覆盖,第二端部E12未被隔壁PT2覆盖。供电线FL1与隔壁PT1的关系、供电线FL3与隔壁PT3的关系也相同。另外,在图7的例子中,导电层CL1的第一端部E21被隔壁PT4覆盖,第二端部E22未被隔壁PT4覆盖。
共用电极CE中的覆盖子像素SP3的有机层OR1的第一部分P1通过隔壁PT1与有机层OR1之间的间隙而与供电线FL1相接。由于供电线FL2的第一端部E11被隔壁PT2覆盖,因此该第一部分P1不与供电线FL2相接。其他子像素SP也具有与图7所示的子像素SP3相同的构造。
共用电极CE中的覆盖虚设子像素DS1的有机层OR2的第二部分P2通过隔壁PT2与有机层OR2之间的间隙而与供电线FL2相接,但不与供电线FL3相接。另外,覆盖虚设子像素DS3的有机层OR2的第二部分P2通过隔壁PT3与有机层OR2之间的间隙而与供电线FL3相接,但不与导电层CL1相接。其他虚设子像素DS也具有与图7所示的虚设子像素DS1或虚设子像素DS3相同的构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配置于相邻的子像素SP的两个第一部分P1不经由其间的供电线FL连接。同样,分别配置于相邻的子像素SP和虚设子像素DS的第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分别配置于相邻的虚设子像素DS的两个第二部分P2也不经由其间的供电线FL连接。在图7中,对沿着第一方向X的截面进行了说明,但沿着第二方向Y的截面也相同。
如上述的图3的例子那样,在分别配置于相邻的子像素SP的第一部分P1经由供电线FL而连接的情况下,存在流过一方的子像素SP的显示元件20的电流泄漏到另一方的子像素SP的显示元件20的可能性。若发生这样的子像素SP间的泄漏,则可能成为显示不良、显示装置DSP的驱动功率上升的一个原因。与此相对,若为本实施方式的构造,则能够抑制相邻的子像素SP的显示元件20之间的电流的泄漏。
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像素PX以及虚设像素DP的布局、构成并不限定于图1以及图2所示的布局、构成。例如在各像素PX中,也可以是相同形状的子像素SP(SP1、SP2、SP3)沿第一方向X排列。同样,在虚设像素DP中,也可以是相同形状的虚设子像素DS(DS1、DS2、DS3)沿第一方向X排列。在图1以及图2中,虚设像素DP在显示区域DA的周围仅配置1周,但也可以配置2周以上。
在图7中,例示了供电线FL2的第一端部E11被隔壁PT2覆盖而第二端部E12未被隔壁PT2覆盖的构成。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是第一端部E11未被隔壁PT2覆盖而第二端部E12被隔壁PT2覆盖。其他供电线FL与隔壁PT的关系也能够同样地变更。
在图3以及图7中,例示了配置于虚设子像素DS的第二部分P2连接于某一条供电线FL的构成。作为其他例子,第二部分P2也可以不与任何供电线FL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部分P2浮置。
以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说明的显示装置可适当设计变更而实施的所有显示装置,只要包含本发明的主旨,则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内,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关于这些变形例,也应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设计变更后的方式、或者进行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条件变更后的方式,只要具备本发明的主旨,则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关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方式所带来的其他作用效果,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而明确的内容、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适当想到的内容,当然被认为是由本发明所带来的。

Claims (18)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材;
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
第一像素电极,在位于显示区域的像素中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第二像素电极,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的虚设像素中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重叠的开口部;
第一有机层,配置于所述像素,通过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相接;
第二有机层,配置于所述虚设像素;
第一供电线及第二供电线,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
第一隔壁,配置于所述第一供电线之上;
第二隔壁,配置于所述第二供电线之上;以及
共用电极,包含覆盖所述第一有机层的第一部分和覆盖所述第二有机层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隔壁与所述第二隔壁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隔壁和所述第二隔壁分离,
所述第二供电线及所述第二隔壁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层与所述第二有机层之间,
所述第一隔壁及所述第二隔壁具有上部的宽度比下部的宽度大的形状,
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隔壁与所述第一有机层之间与所述第一供电线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有机层与所述第二隔壁分离,
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隔壁和所述第二有机层之间与所述第二供电线相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隔壁和所述第一有机层之间与所述第二供电线相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不与所述第二供电线相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供电线具有所述第一有机层侧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有机层侧的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端部被所述第二隔壁覆盖,
所述第二端部未被所述第二隔壁覆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用电极还包含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隔壁和所述第二隔壁的上部,
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
第一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连接有所述第一供电线和所述第二供电线;以及
第二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
所述第二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一接触孔,
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孔而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相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第三导电层,该第三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基材和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
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接触孔,
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接触孔而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相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用电极还包含第四部分,该第四部分配置于所述周边区域,
所述第四部分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第三有机层,该第三有机层配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上,
所述第四部分覆盖所述第三有机层。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材;
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
第一像素电极,在位于显示区域的像素中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第二像素电极,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的虚设像素中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重叠的开口部;
第一有机层,配置于所述像素,通过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相接;
第二有机层,配置于所述虚设像素;
第一供电线及第二供电线,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
第一隔壁,配置于所述第一供电线之上;
第二隔壁,配置于所述第二供电线之上;以及
共用电极,包含覆盖所述第一有机层的第一部分和覆盖所述第二有机层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隔壁与所述第二隔壁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隔壁和所述第二隔壁分离,
所述第二供电线及所述第二隔壁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层与所述第二有机层之间,
所述第一隔壁及所述第二隔壁具有上部的宽度比下部的宽度大的形状,
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隔壁和所述第一有机层之间与所述第一供电线相接,
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隔壁和所述第一有机层之间与所述第二供电线相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用电极还包含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隔壁及所述第二隔壁的上部,
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
第一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连接有所述第一供电线和所述第二供电线;以及
第二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
所述第二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一接触孔,
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孔而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相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第三导电层,该第三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基材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
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接触孔,
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接触孔而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相接。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材;
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
第一像素电极,在位于显示区域的像素中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第二像素电极,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的虚设像素中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重叠的开口部;
第一有机层,配置于所述像素,通过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相接;
第二有机层,配置于所述虚设像素;
第一供电线及第二供电线,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
第一隔壁,配置于所述第一供电线之上;
第二隔壁,配置于所述第二供电线之上;以及
共用电极,包含覆盖所述第一有机层的第一部分和覆盖所述第二有机层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隔壁与所述第二隔壁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隔壁和所述第二隔壁分离,
所述第二供电线及所述第二隔壁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层与所述第二有机层之间,
所述第一隔壁及所述第二隔壁具有上部的宽度比下部的宽度大的形状,
所述第二供电线具有所述第一有机层侧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有机层侧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被所述第二隔壁覆盖,所述第二端部未被所述第二隔壁覆盖。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用电极还包含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隔壁和所述第二隔壁的上部,
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离。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
第一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连接有所述第一供电线和所述第二供电线;以及
第二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的,
所述第二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一接触孔,
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孔而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相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第三导电层,该第三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于所述基材和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
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接触孔,
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接触孔而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相接。
CN202111359388.0A 2020-11-17 2021-11-17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5125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0930A JP2022080004A (ja) 2020-11-17 2020-11-17 表示装置
JP2020-190930 2020-11-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2517A true CN114512517A (zh) 2022-05-17

Family

ID=81345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59388.0A Pending CN114512517A (zh) 2020-11-17 2021-11-1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57899A1 (zh)
JP (1) JP2022080004A (zh)
CN (1) CN114512517A (zh)
DE (1) DE102021211887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80004A (ja) 2022-05-27
US20220157899A1 (en) 2022-05-19
DE102021211887A1 (de)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40872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551519A (zh) 显示装置
US20220223669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2163123A1 (ja) 表示装置
US20230422551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512516A (zh) 显示装置
TWI804018B (zh) 顯示裝置
CN115440771A (zh) 显示装置
CN114512517A (zh) 显示装置
CN114649385A (zh) 显示装置
US20220238840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389393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2172670A1 (ja) 表示装置
WO2022176736A1 (ja) 表示装置
WO2022168513A1 (j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230389359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403916A1 (en) Display device
TWI835511B (zh) 顯示裝置
US20220238835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2163310A1 (ja) 表示装置
JP2023003013A (ja) 電子機器
KR20230136063A (ko) 표시 장치
KR20230136048A (ko) 표시 장치
CN116600590A (zh) 显示装置
TW202343778A (zh) 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