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96388A - 复合电缆 - Google Patents

复合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96388A
CN114496388A CN202111320751.8A CN202111320751A CN114496388A CN 114496388 A CN114496388 A CN 114496388A CN 202111320751 A CN202111320751 A CN 202111320751A CN 114496388 A CN114496388 A CN 1144963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cable
layer
insulator
shield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207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得天
渡部考信
小室隆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96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63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H01B11/10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 H01B11/1025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composed of a helicoidally wound tape-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9/00Power cables
    • H01B9/003Power cables including electrical control or communication 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H01B11/10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 H01B11/1033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composed of a wire-braided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34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 H01B7/1875Multi-layer sheat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 H01B7/22Metal wires or tapes, e.g. made of steel
    • H01B7/221Longitudinally placed metal wires or tapes
    • H01B7/225Longitudinally placed metal wires or tapes forming part of an outer she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9/00Power cables
    • H01B9/02Power cables with screens or conductive layers, e.g. for avoiding large potential gradients
    • H01B9/024Power cables with screens or conductive layers, e.g. for avoiding large potential gradients composed of braided metal wir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电缆,能够改善高频特性。复合电缆(1)具有信号传输用电缆(2)、一对电源线(3)、一体编织屏蔽层(5)和护套(6);信号传输用电缆(2)具有配置为在电缆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且配置为相互接触的一对信号线(21)以及将一对信号线(21)一体包覆的屏蔽层(22);一对电源线(3)配置为相互接触且配置为接触屏蔽层(22);一体编织屏蔽层(5)将由信号传输用电缆(2)和一对电源线(3)所形成的电缆芯(4)的周围一体包覆;护套(6)包覆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周围;其中,一体编织屏蔽层(5)设置为沿着屏蔽层(22)的外形并与屏蔽层(22)紧密相接。

Description

复合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电缆。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电缆,广泛使用由电源线与信号线复合得到的复合电缆(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08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在汽车等中,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得到发展。自动驾驶所使用的照相机的画质近年来得到很大改善,这样的照相机所使用的复合电缆要求能够进行大容量的图像信息的传输、非常高的信号传输速度。另外,用于汽车中的照相机用复合电缆包括布线长达数米的情况,要求能够经长距离以高速传输信号的良好的高频特性。从确保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需求可以稳定地高速传输的复合电缆。
然而,现有的复合电缆,特别在复合电缆弯曲时易于发生高频特性的劣化,渴望进一步改善高频特性。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高频特性的复合电缆。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出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目的,提供一种复合电缆,具有信号传输用电缆、一对电源线、一体编织屏蔽层和护套,所述信号传输用电缆具有配置为在电缆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且配置为相互接触的一对信号线以及将所述一对信号线一体包覆的屏蔽层,所述一对电源线配置为相互接触且配置为接触所述屏蔽层,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将由所述信号传输用电缆和所述一对电源线所形成的电缆芯的周围一体包覆,所述护套包覆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的周围;其中,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设置为沿着所述屏蔽层的外形并与所述屏蔽层紧密相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高频特性的复合电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的垂直于长度方向横截面的横截面图。
图2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复合电缆的末端处理的立体图。
图3为用于屏蔽层的金属带的横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复合电缆,2…信号传输用电缆,21…信号线,211…信号导体,212…绝缘体,212a…内层绝缘体,212b…外层绝缘体,22…屏蔽层,22a…平坦部,22b…弯曲部,221…树脂层,222…金属层,223…粘接层,23…树脂带,3…电源线,31…导体,32…绝缘体,4…电缆芯,5…一体编织屏蔽层,6…护套,V…虚拟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的垂直于长度方向横截面的横截面图。图1所示复合电缆1例如是用于汽车所搭载的照相机(例如用于自动驾驶的照相机)的布线的电缆。
如图1所示,复合电缆1具有信号传输用电缆2、一对电源线3、将信号传输用电缆2与一对电源线3进行捻合而得到的电缆芯4的周围一体包覆的一体编织屏蔽层5和包覆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周围的护套6。其中,该传输用电缆2具有一对信号线21以及将一对信号线21一体包覆的屏蔽层22。
(电源线3)
一对电源线3用于为照相机等提供电源。一对电源线3分别具有导体31以及包覆导体31的周围的绝缘体32。导体31由多根金属裸线绞合而形成的绞线导体形成。作为用作导体31的金属裸线,可以使用软铜线、铜合金线,也可以使用施加了镀层的材料。本实施方式中,导体31由7根外径0.16mm的镀锡软铜线所形成的金属裸线进行同心绞合构成。作为绝缘体32,例如可以使用由聚氯乙烯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材料。导体31的外径例如为0.40mm以上0.50mm以下。2根电源线3可以配置为在电缆长度方向上相互平行。
(信号传输用电缆2)
信号传输用电缆2用于将传输来自照相机的图像信号等。信号传输用电缆2具有配置为在电缆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且相互接触的一对信号线21以及将一对信号线21一体包覆的屏蔽层22。
一对信号线21分别具有信号导体211和包覆信号导体211的周围的绝缘体212。信号导体211由多根金属裸线绞合得到的绞线导体构成。作为用作信号导体211的金属裸线,可以使用软铜线、铜合金线,也可以使用施加了镀锡或镀银等的材料。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施加了导电性高的镀银的软铜线构成的金属裸线来构成信号线21。另外,信号导体211可以为进行轻压以使得绞线导体为横截面圆形的压缩绞线导体。由压缩绞线导体构成信号导体211,由此可以减小金属裸线间的间隙从而大幅降低信号导体211的导体电阻,且能够实现耐弯曲性优异的信号导体211。信号导体211的导体横截面积可以与电源线3的导体31的导体横截面积相同,也可以比其大。由此,来自照相机的图像信号等的信号变得易于高速传输。需要说明的是,导体31的导体横截面积例如为0.12mm2以上0.20mm2以下。
作为绝缘体212,为了维持良好的高频特性,希望尽可能使用介电常数低的材料。另外,为了使信号线21的特征阻抗达到期望值,可以调节绝缘体212的厚度。本实施方式中,调节绝缘体212的厚度以将信号线21的特征阻抗设定为50Ω(信号传输用电缆2总体的特征阻抗为100Ω)。需要说明的是,信号传输用电缆2的特征阻抗可以为100±5Ω。特征阻抗的测定例如可以根据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时域反射)法来求出。此处,当调节绝缘体212的厚度使得信号线21的特征阻抗为50Ω时,绝缘体212变厚从而信号线21的外径增大,存在难以与现有的连接器连接的风险。为此,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212由包覆信号导体211周围的内层绝缘体212a以及包覆内层绝缘体212a的周围的外层绝缘体212b构成。
由此,如图2所示,在进行末端处理时,从内层绝缘体212a上剥离去除外层绝缘体212b,由此可以使得电缆末端处的信号线21的外径减小,可以将露出内层绝缘体212a的部分连接至连接器,因此可以容易地连接现有的通用性高的连接器。也就是说,可以兼顾如下两点:为了对来自照相机的信号进行高速传输而将信号线21的绝缘体212的厚度增厚(信号线21的外径增大)来提高特征阻抗,以及对应于信号线21的大径化不变更连接器的构造(例如不会为了对应信号线21的大径化将用于连接信号导体211的连接器接线柱的位置进行变更)而将电缆末端连接至连接器。内层绝缘体212a的外径例如可以为电源线3的外径以上。例如,内层绝缘体212a的外径可以为电源线3的外径1倍以上1.5倍以下。
内层绝缘体212a可以通过全挤出(充実押出)或管挤出形成。尤其是,当通过管挤出形成内层绝缘体212a时,易于从信号导体211剥离内层绝缘体212a,在电缆末端处进行用于对连接器等的连接的末端处理的操作性得到提高。另外,通过管挤出形成内层绝缘体212a,在复合电缆1被弯曲或绞合时,因信号导体211易于在内层绝缘体212a的内部移动,可提高对于弯曲或绞合的耐受性。
外层绝缘体212b可以通过管挤出形成。由此,使得外层绝缘体212b的内表面难以与内层绝缘体212a的外表面粘接,因此在电缆末端进行用于对连接器等的连接的末端处理时,易于从内层绝缘体212a的外表面剥离外层绝缘体212b,提高末端处理的操作性。
在外层绝缘体212b形成时(挤出成型时)为了使得外层绝缘体212b不会熔接在内层绝缘体212a上,作为用作外层绝缘体212b的树脂,可以使用熔点低于用作内层绝缘体212a的树脂。作为用作内层绝缘体212a的树脂的熔点,例如为250℃以上330℃以下。作为用作外层绝缘体212b的树脂的熔点,例如为90℃以上170℃以下。另外,为了维持高频特性,更加接近信号导体211的内层绝缘体212a可以比外层绝缘体212b的介电常数低。内层绝缘体212a的介电常数例如可以为2.0以上2.8以下(更优选为2.1以上2.6以下)。进一步,为了维持高频特性,内层绝缘体212a的厚度可以比外层绝缘体212b的厚度更厚。内层绝缘体212a的厚度例如为外层绝缘体212b的厚度的1.5倍以上2.0倍以下(更优选为1.6倍以上1.7倍以下)。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内层绝缘体212a,使用介电常数低的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氟树脂。另外,作为外层绝缘体212b,使用PE(聚乙烯)、PP(聚丙烯)等介电常数较低且难以与由氟树脂形成的内层绝缘体212a熔接的树脂。
另外,内层绝缘体212a、外层绝缘体212b可以拉伸150%以上。由此,将2根信号线21在电缆长度方向配置为相互平行且彼此相互接触,构成为在弯曲时即使2根信号线21之间也难以移动,也难以发生因弯曲或绞合导致在内层绝缘体212a或外层绝缘体212b产生破裂。由此,信号传输用电缆2即使伴随着弯曲等进行布线也能够稳定地进行信号传输。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信号线21的特征阻抗设定为期望值,信号线21的外径变得较大。因此,电源线3比信号线21的外径小。更具体而言,电源线3的外径为信号线21的外径的0.5倍以上且不足1倍。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线21的外径为1.50mm以上1.80mm以下,电源线3的外径为1.00mm以上且不足1.50mm。
一对信号线21配置为相互平行,且配置为相互接触。也就是说,信号传输用电缆2为双芯平行电缆。并且,在一对信号线21的周围螺旋状卷绕有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形成的树脂带。在树脂带23的周围螺旋状卷绕有金属带来构成屏蔽层22。
如图3所示,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在树脂层221一侧的表面形成有金属层222,在树脂层的另一侧的表面形成有粘接层223。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如下由Al/PET带形成的金属带,即在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树脂层221一侧表面形成有由Al(铝)形成的金属层222,在树脂层221的另一侧表面形成有由热固性树脂形成的粘接层223。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由铜形成金属层222的金属带。另外,还可以使用树脂层221由PET以外的聚酯树脂所构成的金属带。
屏蔽层22构成为在树脂带23的周围螺旋状卷绕金属带,使得粘接层223处于树脂带23侧(金属层222处于一体编织屏蔽层5侧)。在将金属带卷绕在树脂带23的周围之后,通过加热,使得金属带之间以及金属带与树脂带23之间通过构成粘接层223的热固性树脂来粘接。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更牢固地保持一对信号线21。另外,可以抑制屏蔽层22从信号线21剥离,抑制因屏蔽层22的剥离导致的信号线21的位置偏移、弯曲时信号线21与屏蔽层22之间的距离变动,能够抑制高频特性的劣化。另外,由于构成为屏蔽层22未直接粘接信号线21,从而在进行末端处理时能够从信号线21容易地去除屏蔽层22,提高末端处理时的操作性。
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的卷绕方向优选为与成为其基底的树脂带23的卷绕方向不同的方向。由此,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与树脂带23可以牢固地粘接,平行配置的2根信号线21的位置难以因弯曲、绞合而发生变化。另外,由于信号线21之间难以扭曲,信号线21间的距离可以保持恒定,在电缆长度方向上可以使得特征阻抗保持稳定。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金属带、树脂带23的卷绕方向,是指在从信号传输用电缆2的一端观察时,从另一端向这一端的金属带、树脂带23的旋转方向。
屏蔽层22形成为在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为大致椭圆形状(带圆角的长方形),一体形成有沿着一对信号线21的排列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平坦部22a以及将一对平坦部22a的端部之间进行连接的弯曲的一对弯曲部22b。
(电缆芯4)
电缆芯4通过将信号传输用电缆2与一对电源线3一起绞合(刚性扭曲)而构成。也就是说,信号传输用电缆2与电源线3以相同的间距绞合。电缆芯4的绞合方向可以与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由此,可以抑制因电缆芯4的绞合而导致的构成屏蔽层22的金属带张开(松开),可以获得稳定的高频特性。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电缆芯4的绞合方向,是指从电缆芯4的一端观察,从另一端向这一端的传输用电缆2及电源线3的旋转方向。
一对电源线3配置为相互平行并配置为相互接触,且配置为分别与信号传输用电缆2的屏蔽层22的外表面接触。也就是说,在电缆的周向上,依次配置有一电源线3、另一电源线3以及信号传输用电缆2,两电源线3与信号传输用电缆2互相接触。一对电源线3的各自被配置为与屏蔽层22中的一侧平坦部22a接触。需要说明的是,2根电源线3可以绞合,但从复合电缆1的小径化、使信号传输用电缆2在电缆芯4内的位置固定(难以移动)等观点出发,还可以配置为在电缆长度方向上2根电源线3相互平行。另外,2根电源线3配置为绝缘体32与一体编织屏蔽层5相接触。
另外配置为,一对电源线3的排列方向与一对信号线21的排列方向几乎相同,一对电源线3的中间位置(电源线3之间的接触位置)与一对信号线21的中间位置(信号线21之间的接触位置),在垂直于电源线3、信号线21的排列方向上并列。由此,电缆芯4在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构成为,连接一对信号线21的中心与一对电源线3的中心而得到的虚拟线V形成为梯形。
(一体编织屏蔽层5)
一体编织屏蔽层5设置为一体包覆电缆芯4的周围。一体编织屏蔽层5由金属裸线编织而构成。作为用于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金属裸线,可以使用软铜线、铜合金线、铝线、铝合金线等。另外,作为用于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金属裸线,还可以使用在丝状体的周围螺旋状卷绕铜箔而得到的铜箔丝。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1中,一体编织屏蔽层5沿着信号传输用电缆2的屏蔽层22的外形并与屏蔽层22紧接相接。更具体而言,一体编织屏蔽层5设置为,其内表面与屏蔽层22中的未与一对电源线3接触一侧的平坦部22a的整体的外表面(金属层222的表面)以及在该平坦部22a的两侧的一对弯曲部22b的一部分外表面(金属层222的表面)之间无间隙地紧密相接。一体编织屏蔽层5至少与弯曲部22b的外表面的一半以上紧密相接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紧密相接”,除了无间隙接触这一状态之外,还包括后续所述在满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存在些许间隙的情况。也就是说,屏蔽层22与一体编织屏蔽层5之间,允许存在不妨碍本发明效果的程度的少许间隙。
另外,复合电缆1中,在屏蔽层22与一体编织屏蔽层5之间,未设置加蔽线(drainwire)。这是因为,若在屏蔽层22与一体编织屏蔽层5之间设置加蔽线,则在屏蔽层22与一体编织屏蔽层5之间会出现间隙,在屏蔽层22与一体编织屏蔽层5之间会产生电位差,在电缆弯曲时该间隙的大小发生会变化,从而存在高频特性变得不稳定的风险。如本实施方式,将一体编织屏蔽层5沿着屏蔽层22的外形接触设置,则即使弯曲也能够维持稳定的高频特性。
另外,一体编织屏蔽层5也可以以与一对电源线3的外表面(绝缘体32的外表面)接触的状态包覆电缆芯4整体。一体编织屏蔽层5形成为在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为大致梯形(带圆角的梯形)。一体编织屏蔽层5形成为如本实施方式的大致梯形的外形,由此,操作者可以容易地判断在复合电缆1的何处配置了信号传输用电缆2、电源线3。因此,可以提高末端处理时的操作性。
(护套6)
护套6设置为包覆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周围。护套6不仅起到保护电缆芯4、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效果,同时还起到将一体编织屏蔽层5向内挤压来与屏蔽层22紧密相接的效果。
护套6形成为包覆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周围,其内表面形成为沿着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外形且在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为大致梯形。另外,护套6的外表面形成为在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为大致圆形。也就是说,护套6的外形(复合电缆1的外形)形成为在垂直于其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为大致圆形。护套6可以通过插入式挤出来形成。通过插入式挤出来形成护套6,可以在护套6与一体编织屏蔽层5之间几乎无间隙的状态下使得护套6的外形成为圆形。护套6的厚度沿着电缆的圆周方向不一致。具体而言,在包覆相当于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为大致梯形的一体编织屏蔽层5中的边的部分(图1中为直线状的部分)的护套6的厚度较厚,在包覆该一体编织屏蔽层5中相当于角的部分(图1中的弯曲的4个角的部分)的护套6的厚度较薄。
通过形成为这样结构的护套6,使得护套6产生将一体编织屏蔽层5向电缆芯4侧挤紧的作用,在对复合电缆1即使产生弯曲、绞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一体编织屏蔽层5与屏蔽层22之间不产生间隙(一体编织屏蔽层5与屏蔽层22常处于接触的状态)。其结果是,即使弯曲布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高频特性的劣化较少的复合电缆1。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成为大致圆形,能够实现即使在狭窄布线空间也易于布线的复合电缆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护套6也可以通过管挤出以使形成的横截面(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为大致圆形。
(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1具有信号传输用电缆2、一对电源线3、一体编织屏蔽层5和护套6;信号传输用电缆2具有配置为在电缆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且配置为相互接触的一对信号线21以及将一对信号线21一体包覆的屏蔽层22;一对电源线3配置为相互接触且配置为分别接触屏蔽层22;一体编织屏蔽层5将由信号传输用电缆2与一对电源线3所形成的电缆芯4的周围一体包覆;护套6包覆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周围;其中,一体编织屏蔽层5设置为沿着屏蔽层22的外形并与屏蔽层22紧密相接。
一体编织屏蔽层5与屏蔽层22紧密相接,由此可以抑制例如因在一体编织屏蔽层5与屏蔽层22之间设置加蔽线的情况下在弯曲时一体编织屏蔽层5与屏蔽层22之间的间隙大小发生变化的不良情况,能够实现即使在弯曲布线的情况下高频特性的劣化也较少的复合电缆1。另外,作为信号传输用电缆2通过使用双芯平行电缆,能够抑制信号线21之间的长度产生差异,能够抑制因歪斜导致的高频特性的劣化。
另外,通过构成一对电源线3之间相互接触且一对电源线3分别与信号传输用电缆2相接触的结构,与例如将一对电源线配置为夹持信号传输用电缆2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复合电缆1的小径化,能够实现即使在狭小的布线空间也可以容易地布线的复合电缆1。进一步,通过使一体编织屏蔽层5与屏蔽层22紧密相接,可以使复合电缆1进一步小径化。
(实施方式的总结)
接下来,对于基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所把握的技术思想,通过引用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进行记载。但是,以下记载中的各附图标记并非用于将权利要求书中的构成要素限定为实施方式中具体示出的部件等。
[1]复合电缆(1),具有信号传输用电缆(2)、一对电源线(3)、一体编织屏蔽层(5)和护套(6);所述信号传输用电缆(2)具有配置为在电缆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且配置为相互接触的一对信号线(21)以及将所述一对信号线(21)一体包覆的屏蔽层(22);所述一对电源线(3)配置为相互接触且配置为接触所述屏蔽层(22);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5)将由所述信号传输用电缆(2)以及所述一对电源线(3)所形成的电缆芯(4)的周围一体包覆;所述护套(6)包覆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5)的周围;其中,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5)设置为沿着所述屏蔽层(22)的外形并与所述屏蔽层(22)紧密相接。
[2]根据[1]项所述的复合电缆(1),其中,所述电缆芯(4)构成为在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连接所述一对信号线(21)的中心与所述一对电源线(3)的中心的虚拟线(V)为梯形。
[3]根据[1]项或[2]项所述的复合电缆(1),其中,所述屏蔽层(22)一体具有沿着所述一对信号线(21)的排列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平坦部(22a)以及将所述一对平坦部(22a)的端部彼此连接的弯曲的一对弯曲部(22b),所述一对电源线(3)配置为与一侧的所述平坦部(22a)接触,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5)配置为紧密相接与所述一对电源线(3)不接触的一侧的所述平坦部(22a)整体以及该平坦部(22a)两侧的所述一对弯曲部(22b)的一部分。
[4]根据[1]项至[3]项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1),其中,所述一对信号线(21)具有信号导体(211)以及包覆所述信号导体(211)周围的绝缘体(212),所述绝缘体(212)具有包覆所述信号导体(211)周围的内层绝缘体(212a)以及包覆所述内层绝缘体(212a)周围的外层绝缘体(212b),所述外层绝缘体(212b)的熔点低于所述内层绝缘体(212a)的熔点。
[5]根据[4]项所述得复合电缆(1),其中,所述内层绝缘体(212a)的介电常数低于所述外层绝缘体(212b)的介电常数。
[6]根据[1]项至[5]项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1),其中,所述信号传输用电缆(2)还具有螺旋状卷绕在所述一对信号线(21)周围的树脂带(23),所述屏蔽层(22)由在树脂层(221)的一侧表面形成有金属层(222)且在所述树脂层(221)的另一侧表面形成有粘接层(223)的金属带形成,并构成为所述金属带螺旋状卷绕在所述树脂带(23)的周围以使得所述粘接层(223)位于所述树脂带(23)一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根据权利要求书限定的发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组合的所有,并非是用于解决发明的课题所必须的。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适当的变形。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信号线21的绝缘体212为2层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信号线21的绝缘体212也可以由3层以上构成。

Claims (6)

1.一种复合电缆,具有:
信号传输用电缆,其具有配置为在电缆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且配置为相互接触的一对信号线以及将所述一对信号线一体包覆的屏蔽层,
一对电源线,其配置为相互接触且配置为接触所述屏蔽层,
一体编织屏蔽层,其将由所述信号传输用电缆和所述一对电源线所形成的电缆芯的周围一体包覆,和
护套,其包覆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的周围;
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设置为沿着所述屏蔽层的外形并与所述屏蔽层紧密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缆,其中,
所述电缆芯构成为在垂直于电缆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视图中,连接所述一对信号线的中心与所述一对电源线的中心的虚拟线为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电缆,其中,
所述屏蔽层一体具有沿着所述一对信号线的排列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平坦部以及将所述一对平坦部的端部彼此连接的弯曲的一对弯曲部,
所述一对电源线配置为与一侧的所述平坦部接触,
所述一体编织屏蔽层配置为紧密相接与所述一对电源线不接触的一侧的所述平坦部整体以及该平坦部两侧的所述一对弯曲部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其中,
所述一对信号线具有信号导体以及包覆所述信号导体周围的绝缘体,
所述绝缘体具有包覆所述信号导体周围的内层绝缘体以及包覆所述内层绝缘体周围的外层绝缘体,
所述外层绝缘体的熔点低于所述内层绝缘体的熔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得复合电缆,其中,
所述内层绝缘体的介电常数低于所述外层绝缘体的介电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其中,
所述信号传输用电缆还具有螺旋状卷绕在所述一对信号线周围的树脂带,
所述屏蔽层由在树脂层的一侧表面形成有金属层且在所述树脂层的另一侧表面形成有粘接层的金属带形成,并构成为所述金属带螺旋状卷绕在所述树脂带的周围以使得所述粘接层位于所述树脂带一侧。
CN202111320751.8A 2020-11-13 2021-11-09 复合电缆 Pending CN1144963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9320 2020-11-13
JP2020189320A JP7476767B2 (ja) 2020-11-13 2020-11-13 複合ケーブ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96388A true CN114496388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92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20751.8A Pending CN114496388A (zh) 2020-11-13 2021-11-09 复合电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64138B2 (zh)
JP (1) JP7476767B2 (zh)
CN (1) CN11449638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5138A (ja) * 1996-10-16 1998-05-15 Harness Sogo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電線の組み合わせ構造
JP5141660B2 (ja) 2009-10-14 2013-02-13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伝送ケーブル、並びに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11090866A (ja) 2009-10-22 2011-05-06 Fujikura Ltd 伝送ケーブ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伝送ケーブルユニット
JP5541331B2 (ja) * 2012-04-20 2014-07-0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複合ハーネス
JP2015138751A (ja) 2014-01-24 2015-07-3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CN204102593U (zh) * 2014-07-18 2015-01-14 东莞讯滔电子有限公司 线缆
CN105321612A (zh) 2015-10-23 2016-02-10 宁波日月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屏蔽耐磨耐弯曲信号线
JP6936604B2 (ja) * 2017-03-31 2021-09-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複合ケーブル
JP2019204732A (ja) 2018-05-25 2019-11-2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8569A (ja) 2022-05-25
JP7476767B2 (ja) 2024-05-01
US20220157494A1 (en) 2022-05-19
US11664138B2 (en)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26441B2 (en) Coaxial cable shielding
US20110247856A1 (en) Shielded cable
JP4933344B2 (ja) シールドツイストペアケーブル
US10763012B2 (en) Shielded cable
JP2015138751A (ja) 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JP7148011B2 (ja) 同軸ケーブル及び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JP2020021701A (ja) 多芯通信ケーブル
CN114496388A (zh) 复合电缆
JP7340384B2 (ja) 屈曲性に優れる細径同軸ケーブル
US8138420B2 (en) Semi-bonded shielding in a coaxial cable
WO2020004132A1 (ja) 同軸ケーブル
JP7474590B2 (ja) 多芯通信ケーブル
US20110132653A1 (en) Coaxial cable shielding
JP7081699B2 (ja) 同軸ケーブル及び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JP7353039B2 (ja) 曲げ位相安定性に優れる同軸ケーブル
CN117275808A (zh) 双绞线屏蔽电缆和线束
US20210343451A1 (en) Communication cable and wire harness
WO2023058250A1 (ja) 同軸ケーブル
JP2021099973A (ja) 多芯通信ケーブル
JP2022188671A (ja) 2心平行シールド電線
CN117275809A (zh) 双绞屏蔽电缆以及线束
RU2413318C1 (ru) Высокочастотный коаксиальный кабель
RU92230U1 (ru) Кабель
JP2021099972A (ja) 多芯通信ケーブル
JP2021125327A (ja) 端末加工性のよい同軸ケーブ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Bomeiliche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METAL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