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95717B - 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 Google Patents

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95717B
CN114495717B CN202210077960.2A CN202210077960A CN114495717B CN 114495717 B CN114495717 B CN 114495717B CN 202210077960 A CN202210077960 A CN 202210077960A CN 114495717 B CN114495717 B CN 114495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hing
display panel
force
bonding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79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95717A (zh
Inventor
李燕
杜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7796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957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95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5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95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5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贴合方法和贴合组件,该方法包括在显示面板中非贴合面的第一部分上设置辅助贴合层,在显示面板远离盖板的一侧设置贴合机构;控制贴合机构对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贴合机构的第一力,使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向贴合机构弯曲,直至边缘部分的曲率大于盖板的非平面部分;控制贴合机构驱动显示面板中非贴合面的第二部分,使显示面板向平面部分位移,直至贴合面的平面贴合部分与盖板的平面部分互相贴合;控制贴合机构对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盖板的第二力,使贴合面的非平面贴合部分与盖板的非平面部分互相贴合。该贴合组件包括贴合机构和辅助贴合层。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显示面板不产生裂纹,贴合后不产生气泡,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

Description

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曲面柔性显示面板的广泛应用,配置有曲面柔性显示面板的贴合组件对曲面柔性显示面板与盖板(3D Lens)之间的贴合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贴合不当则会导致贴合组件的良率下降。
现有的曲面柔性显示面板的贴合方法通常先将显示面板黏贴在引导膜上,置于硅胶贴合治具上方;在引导膜夹持机构的作用下对显示面板进行预弯;硅胶贴合治具的底座上移,完成贴合;移除硅胶贴合治具,减黏取下引导膜。
由于硅胶贴合治具的形状、硬度以及表面光滑度的不同会影响显示面板与盖板之间各个位置不都是同时接触,会影响贴合效果。且硅胶贴合治具的底座的结构以及向上运动的速度也会影响贴合效果。此外,现有的贴合方法还因为存在引导膜减黏的工序,在引导膜与显示面板分离时容易产生气泡,且由于显示面板的预弯部分与盖板先行接触贴合,在贴合显示面板其他部分之后,容易在贴合后产生气泡与裂纹,导致显示面板和盖板之间的贴合存在失效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贴合方法,用于实现显示面板与盖板的贴合,所述盖板具有平面部分及位于所述平面部分至少一侧的非平面部分,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中间部分和位于所述中间部分至少一侧的边缘部分以及相对设置的贴合面和非贴合面,所述贴合面包括与所述中间部分对应的平面贴合部分和与所述边缘部分对应的非平面贴合部分,所述非贴合面包括与所述非平面贴合部分对应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平面贴合部分对应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贴合方法包括:
在所述显示面板中非贴合面的第一部分上设置辅助贴合层,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设置贴合机构;
控制所述贴合机构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贴合机构的第一力,使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向所述贴合机构弯曲,直至所述边缘部分的曲率大于所述盖板的非平面部分;
控制所述贴合机构驱动所述显示面板中非贴合面的第二部分,使所述显示面板向所述平面部分位移,直至所述贴合面的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盖板的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控制所述贴合机构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盖板的第二力,使所述贴合面的非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盖板的非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贴合组件,用于将显示面板与盖板贴合在一起;
所述盖板具有平面部分及位于所述平面部分至少一侧的非平面部分,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中间部分和位于所述中间部分至少一侧的边缘部分以及相对设置的贴合面和非贴合面,所述贴合面包括与所述中间部分对应的平面贴合部分和与所述边缘部分对应的非平面贴合部分,所述非贴合面包括与所述非平面贴合部分对应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平面贴合部分对应的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贴合组件包括贴合机构和辅助贴合层,所述贴合机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辅助贴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上;
所述贴合机构用于:
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贴合机构的第一力,使所述边缘部分向所述贴合机构弯曲,直至所述边缘部分的曲率大于所述非平面部分;
驱动所述第二部分,使所述显示面板向所述平面部分位移,直至所述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盖板的第二力,使所述非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非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使得显示面板与盖板在贴合过程中不会产生裂纹,贴合后在显示面板与盖板之间不会产生气泡,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贴合组件应用于显示面板与盖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的一种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受到第一力弯曲后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显示面板的中间部分被驱动后与盖板的平面部分贴合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受到第二力反向弯曲后与盖板的非平面部分贴合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A-A剖面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7是图1的A-A剖面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8是图1的A-A剖面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是图1的A-A剖面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0是图1的A-A剖面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1是图1的A-A剖面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贴合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面板;11-中间部分;12-边缘部分;13-贴合面;14-非贴合面;15-平面贴合部分;16-非平面贴合部分;17-第一部分;18-第二部分;
20-盖板;21-平面部分;22-非平面部分;
30-贴合机构;31-电磁组件;32-电磁元件;33-贴合治具;34-硅胶层;
40-辅助贴合层;41-磁性层;42-磁铁元件;
F1-第一力;F2-第二力;
D1-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方向及位置等,但这些方向及位置等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方向及位置等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方向,类似地,第二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方向。
在曲面显示装置的制作工艺中,曲面柔性显示面板往往借助外部的贴合组件实现与盖板的完全贴合。但是,若采用现有的贴合工艺先将显示面板预弯成与盖板相似的形状的话,容易在贴合过程中因显示面板的预弯部分与盖板先行接触贴合而在显示面板与盖板之间产生气泡,造成显示面板的部分部位与盖板贴合而气泡对应的未贴合的部位仍然与盖板之间未贴合的情况,此时已贴合的部位与气泡对应的未贴合的部位之间会有内应力,该内应力容易将未贴合的部位撕裂从而在显示面板上产生裂纹。故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贴合组件,通过该贴合组件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贴合方法,能够克服显示面板和盖板的贴合工艺中产生的气泡和裂纹,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
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贴合组件,用于将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贴合在一起。图1显示的是采用贴合组件辅助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贴合的过程中,从贴合组件的上方向下观察的俯视图,图2则为图1的仰视图中沿A-A剖切线剖开的剖面图。在图2中,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尚未接触,显示面板10置于贴合组件的上方,盖板20位于显示面板10的上方,且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上下对齐,此时显示面板10尚且平整未被弯曲。
其中,盖板20具有平面部分21及位于平面部分21至少一侧的非平面部分22。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平面部分21的形状为矩形,在平面部分21的其中一条矩形边处具有非平面部分22,该矩形边可以是长边也可以是短边。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平面部分21的基本形状为矩形,在平面部分21的其中两条相对的矩形边处分别具有一个非平面部分22,该两条相对的矩形边可以是一对长边也可以是一对短边。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平面部分21的基本形状为矩形,在平面部分21的其中两条相邻的矩形边处分别具有一个非平面部分22。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平面部分21的基本形状为矩形,在平面部分21的其中三条矩形边处分别具有一个非平面部分22,该三条矩形边可以是一对长边加一条短边也可以是一对短边加一条长边。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平面部分21的基本形状为矩形,在平面部分21的四条矩形边处都具有一个非平面部分22。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平面部分21的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在平面部分21的椭圆周边或圆周边处具有非平面部分22。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平面部分21的形状为非矩形的多边形(边数为3或者5以上),在平面部分21任意至少一条边处具有非平面部分22。无论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为何种形状,平面部分21的A-A剖面形状为矩形,非平面部分22的A-A剖面形状为弧形。本文为便于阐述和图示说明,以平面部分21为矩形且至少在一对矩形边(长边或短边皆可)上设置非平面部分22为例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均可以从本文的实施方式中推知。
由于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最终贴合在一起,故显示面板10的形状与盖板20相似,显示面板10上各部分部位的设置方式与盖板20相同,显示面板10的尺寸也与盖板20相同或者略小于盖板20,使显示面板10上所有部位都能被盖板20所保护。在图2中,显示面板10具有中间部分11和位于中间部分11至少一侧的边缘部分12,该中间部分11与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相对应且形状相似、大小相同,该边缘部分12与盖板20的非平面部分22相对应且形状相似、大小相同或略小于非平面部分22,边缘部分12的数量、位置设置与非平面部分22的数量、位置设置相对应,即在平面部分21的周围有多少个非平面部分22,那么在中间部分11的周围的相对应的位置就有多少个边缘部分12。显示面板10具有相对设置的贴合面13(图2中显示面板10的上表面)和非贴合面14(图2中显示面板10的下表面),对应图2中所展示的显示面板10的中间部分11和边缘部分12,贴合面13包括与中间部分11对应的平面贴合部分15和与边缘部分12对应的非平面贴合部分16,非贴合面14包括与非平面贴合部分16对应的第一部分17和与平面贴合部分15对应的第二部分18。在图2中,平面贴合部分15与平面部分21上下对齐,非平面贴合部分16与非平面部分22上下对齐。
在图2中,贴合组件包括贴合机构30和辅助贴合层40,贴合机构30设置于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即显示面板10的下方),辅助贴合层40设置于第一部分17上,第一部分17位于贴合机构30的周围,第二部分18位于贴合机构30的上方。通过贴合机构30和辅助贴合层40之间的互相配合将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贴合在一起。
在使用贴合组件贴合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的过程中,贴合组件能够对显示面板10实现正向预弯、驱动贴合和反弯贴合的功能。
具体来说,参见图3,贴合机构30用于对辅助贴合层40施加指向贴合机构30的第一力F1(在图3中为斜向下方向且朝向纸面中间指向的力),使边缘部分12向贴合机构30弯曲,直至边缘部分12的曲率大于非平面部分22。如图3所示,边缘部分12的A-A剖面形状也是弧形,相对于非平面部分22,边缘部分12的弯曲度更大,这是为了在确保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之间实现完全贴合之前,避免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之间产生接触。假如在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的贴合过程中,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发生了部分接触,那么在将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互相贴合的过程中势必会先将两者相互接触的部位分离才能确保两者之间完全贴合后不会产生气泡,但是在分离过程中在边缘部分12存在出现裂纹的不良隐患。因此,通过贴合机构30和辅助贴合层40互相配合,将边缘部分12先正向预弯(正向是指远离盖板20的方向,在图3中为斜向下方向且朝向纸面中间指向),使得边缘部分12的弯曲度超过非平面部分22,才能确保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之间实现完全贴合之前,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不会发生接触。
参见图4,在对显示面板10的边缘部分12实现正向预弯之后,贴合机构30用于驱动第二部分18,使显示面板10向平面部分21位移,直至平面贴合部分15与平面部分21互相贴合。如图4所示,贴合机构30在于辅助贴合层40配合对显示面板10的边缘部分12进行正向预弯时,贴合机构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具有间隔,尤其是贴合机构30与第二部分18之间互相不接触,以保证边缘部分12的每个部位的弯曲度都比非平面部分22的弯曲度更大。假如贴合机构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通过不可变形的连接件临时连接来实现贴合机构30对第二部分18的驱动,那么尽管该连接件能够起到固定贴合机构30相对于显示面板10的位置的作用,但是也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拆卸不方便且容易损坏显示面板10的问题,因此贴合机构30和第二部分18之间互相不接触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故在贴合机构30驱动第二部分18之前,贴合机构30先向显示面板10移动并与第二部分18接触,再通过继续移动来驱动第二部分18进而带动显示面板10向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位移。在贴合机构30向显示面板10移动之前,由于贴合机构30的位置发生改变,故原先施加在边缘部分12上各个位置的第一力F1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容易破坏边缘部分12的正向预弯效果,因此贴合机构30施加给边缘部分12的力需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边缘部分12的预弯形态不变,消除了边缘部分12潜在的产生裂纹的安全风险。贴合机构30将中间部分11推动至平面部分21,使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的各个部位同时接触并挤压,中间部分11的平面贴合部分15被贴合在平面部分21,实现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的完全贴合,避免了在中间部分11和平面部分21之间产生气泡和裂纹的可能。
参见图5,在完成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的主要部位,即中间部分11和平面部分21之间的驱动贴合工序后,贴合机构30用于对辅助贴合层40施加指向盖板20的第二力F2(在图5中为斜向上方向且朝向纸面边缘指向的力),使非平面贴合部分16与非平面部分22互相贴合。如图5所示,根据边缘部分12的正向预弯产生的弯曲度,贴合机构30对边缘部分12施加第二力F2,对边缘部分12进行反弯(反弯的方向为朝向盖板20的非平面部分22的方向,在图5中为斜向上方向且朝向纸面边缘指向),使边缘部分12的曲率逐渐变小,边缘部分12的弯曲度也逐渐变小,直至边缘部分12的弯曲度与非平面部分22的弯曲度相同时,边缘部分12被贴合在非平面部分22上不再反弯,从而边缘部分12一次性实现反弯贴合,避免在边缘部分12和非平面部分22之间产生气泡,也消除了因挤压气泡而反复修正边缘部分12和非平面部分22的贴合状态时在边缘部分12产生裂纹的可能。在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完全贴合之后,贴合机构30将第二力F2撤去,避免边缘部分12持续受到第二力F2的挤压产生内应力进而从内部产生裂纹。
贴合机构30与辅助贴合层40互相配合将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贴合在一起的过程中,贴合机构30施加给辅助贴合层40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可以是通过连接在贴合机构30和辅助贴合层40之间的例如拉伸件之类的接触式可变形结构的变形所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也可以是通过贴合机构30和辅助贴合层40之间无接触式的配合所产生的引力和斥力。
相比于借助引导膜对显示面板10进行预弯的处理,本实施例的贴合组件,通过贴合机构30和辅助贴合层40之间力的相互作用对显示面板10依次进行正向预弯、驱动贴合和反弯贴合,采用先将显示面板10中的平整部位(中间部分11)与盖板20中的平整部位(平面部分21)贴合,避免显示面板10中的不平整部位(边缘部分12)与盖板20中的不平整部位(非平面部分22)接触,再将显示面板10中的不平整部位(边缘部分12)与盖板20中的不平整部位(非平面部分22)贴合的方式,实现无需再次修正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的贴合状态来排除气泡的一次性贴合方式,贴合过程无需在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之间设置引导膜来辅助贴合,能够避免在贴合过程中在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之间产生气泡和裂纹,提升了显示面板10的良率。
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的贴合组件中,贴合机构30与辅助贴合层40采用无接触式的配合方式,对边缘部分12施加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其中,贴合机构30包括电磁组件31,电磁组件31设置于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并与边缘部分12对应。辅助贴合层40包括磁性层41。电磁组件31通电产生磁场,并通过磁场对磁性层41施加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均为磁力;电磁组件31不通电则磁场消失,此时电磁组件31对磁性层41不施加作用力。当电磁组件31通电时,电磁组件31对边缘部分12进行正向预弯或者反弯贴合,从边缘部分12指向中间部分11的第一方向D1上,在边缘部分12上越靠近中间部分11的部位弯曲的角度越小,而边缘部分12上越远离中间部分11的部位弯曲的角度越大,因此电磁组件31施加至磁性层41上各个位置的作用力是不同的,沿第一方向D1上,磁性层41所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逐渐减小,边缘部分12通过正向预弯后形成的形状为与非平面部分22相似但具有更大弯曲度的弧形,避免在正向预弯过程中在边缘部分12出现弯折部分、波浪部分等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并可能导致裂纹出现的形状。电磁组件31在通电时,通电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均可调。通过控制电磁组件31的通电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组件31所产生的磁场方向,使得磁性层41所受到的力在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之间转换;当电磁组件31对边缘部分12进行正向预弯时,电磁组件31对磁性层41施加第一力F1,边缘部分12从平整形状向电磁组件31弯曲运动形成弧形,当电磁组件31对边缘部分12进行反弯贴合时,边缘部分12从曲率更大的弧形向盖板20的非平面部分22反向弯曲形成于非平面部分22的曲率相同的弧形。通过控制电磁组件31的通电电流的大小,改变磁性层41所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使得施加到磁性层41上各个位置的作用力能够根据该位置对应的边缘部分12的部位所需的弯曲度来调整,比如在本实施例中,边缘部分12上离中间部分11最远的端部所需的弯曲度最大,那么电磁组件31施加到该端部对应的磁性层41的位置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应当比施加到磁性层41的其他位置更大,边缘部分12上越靠近中间部分11的部位对应的磁性层41的位置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就越小,以此类推,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边缘部分12为弧形之外的其他形状时,电磁组件31就可以根据边缘部分12的形状针对各个部位调整通电电流的大小从而调整施加至磁性层41对应位置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采用本实施例,贴合组件通过电磁组件31和磁性层41无接触式配合的方式,实现对显示面板10的边缘部分12的正向预弯和反弯贴合功能,电磁组件31不直接作用于柔性面板,不会对柔性面板造成挤压损伤,可有效提升良率。在贴合过程中,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之间不会产生气泡,边缘部分12也不会出现裂纹,且电磁组件31和磁性层41的组合能够适用于不同形状和不同设置方式的边缘部分12,适用范围广泛,操作方便,易于使用。
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的贴合组件中,磁性层41包括多个磁铁元件42,多个磁铁元件42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布在第一部分17上,每个磁铁元件42均可通过黏胶层贴附在非平面部分22上。对应于边缘部分12的可弯曲特性,磁铁元件42也是柔性材质做成的,以便于边缘部分12弯曲时各个磁铁元件42也跟着弯曲。多个磁铁元件42单独排布能够减少边缘部分12弯曲时磁性层41内部的挤压应力,保证磁性层41贴附牢固且不会发生第一方向D1上的位移导致影响边缘部分12的正向预弯和反弯贴合的功能。每个磁铁元件42均会受到来自电磁组件31施加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根据磁铁元件42在非平面部分22上贴附位置的不同,各个磁铁元件42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的大小也不相同,其中越靠近中间部分11的磁铁元件42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越小,越远离中间部分11的磁铁元件42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越大。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边缘部分12的形状为弧形之外的其他形状,则磁铁元件42沿着边缘部分12的形状排布,各个磁铁元件42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根据其对应的非平面部分22的弯曲度确定。在排布多个磁铁元件42时,相邻两个磁铁元件4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远小于磁铁元件42的长度,例如磁铁元件4250μm,间隙0.01μm。
参见图8,在本实施例的贴合组件中,电磁组件31包括多个电磁元件32,多个电磁元件32沿第一方向D1对应边缘部分12依次排布。多个电磁元件32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使得磁性层41上不同位置所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同。其中,电磁元件32可以是电磁铁。在图8中,每个电磁元件32在通电时均会产生各自的磁场,相邻的电磁元件32产生的磁场会相互重叠,通过对电磁元件32的布置,可以控制处于全部磁场中的边缘部分12上各个部位所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和方向。参见图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磁性层41包括多个磁铁元件42,多个磁铁元件42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布在第一部分17上,电磁元件32和磁铁元件42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电磁元件32只针对与其对应的磁铁元件42调整施加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设置多个电磁元件32,通过调节单个电磁元件32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对边缘部分12上各个部位的弯曲度进行微调,以使边缘部分12上各个部位的弯曲度均能比非平面部分22的弯曲度更大,且当边缘部分12反弯贴合至非平面部分22时,通过调节单个电磁元件32的通电电流的大小,能够对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之间贴附不牢、不完全的部位进行修补,提升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的贴附牢度,进而在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之间消除气泡。
参见图10,在本实施例的贴合组件中,贴合机构30还包括贴合治具33,贴合治具33设置于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并与中间部分11对应。在图10中,贴合治具33位于中间部分11的正下方。在将贴合机构30驱动第二部分18使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相贴合的过程中,贴合治具33先紧贴第二部分18,其中贴合治具33与第二部分18相接触的表面形状与第二部分18相同,确保贴合治具33在紧贴第二部分18时两者之间不会有气泡且对第二部分18施加的作用力是均匀分布的;然后向上推动贴合治具33并带动第二部分18向盖板20移动,从而推动显示面板10向平面部分21位移,直至平面贴合部分15与平面部分21互相贴合。在本实施例中,既可以对应不同的显示面板10采用不同类型的贴合治具33,也可以采用同一种贴合治具33应对不同的贴合场景。该贴合治具33的材质可以为硅胶材质,使得贴合治具33在推动第二部分18时,由于贴合治具33和显示面板10均为柔性材质,两者之间在相互作用力之外还通过柔性材质之间的弹性力作为缓冲,消解两者之间产生的内应力。通过贴合治具33,确保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之间,在将中间部分11贴合至平面部分21的过程中,在贴合时中间部分11的受力均匀,贴合后不会产生气泡和裂纹。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贴合治具33的材质不是硅胶材质而是具有一定硬度的材质,那么可以贴合治具33上用于贴合第二部分18的表面设置硅胶层34,从而在紧贴第二部分18推动中间部分11时,硅胶层34能在贴合治具33和中间部分11之间提供缓冲力,减少对显示面板10的挤压损伤。
参见图11,在本实施例的贴合组件中,磁性层41还设置在第二部分18上,在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对应中间部分11还设有电磁组件31。电磁组件31通电,使磁性层41受到的力为第二力F2,第二力F2推动显示面板10向平面部分21位移,直至平面贴合部分15与平面部分21互相贴合。图11中,通过电磁组件31和磁性层41的无接触式配合,替代了贴合治具33,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之间的贴合效果,且相对于贴合治具33的应用,电磁组件31和磁性层41的无接触式配合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对显示面板10的中间部分11的形状以及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的形状也没有限制,此处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虽然用平面来限定,但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例如圆弧面、波浪面等。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部分11下方的电磁组件31包括多个电磁元件32,多个电磁元件32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使得第二部分18的磁性层41各个部位所受到的力相同且均为第二力F2,且施加在磁性层41各个部位的第二力F2能够均匀分布,在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快要接触时,能够保证中间部分11的各个部位都能与平面部分21的各个位置同时发生接触,既能消除气泡产生的可能,又能减少后续调节单个电磁元件32单独调节中间部分11上某个没有贴附完全的部位导致可能产生裂纹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的贴合组件中,辅助贴合层40与显示面板10为可分离连接,即辅助贴合层40能够通过减黏的方式从显示面板10上撕下,如果在第一部分17上设置辅助贴合层40,那么辅助贴合层40与第一部分17分离,如果在第一部分17和第二部分18上均设置辅助贴合层40,那么辅助贴合层40同时与第一部分17和第二部分18分离。在完成了边缘部分12的正向预弯、中间部分11的完全贴合以及边缘部分12的反向贴合之后,先撤走贴合机构30,再将辅助贴合层40取下,此时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就完成了贴合,得到了良率较高的显示面板10。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贴合方法,其应用于实现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的贴合,该贴合方法采用本实施例的贴合组件驱动显示面板10贴附至盖板20上。
参见图12,该贴合方法包括:
S100:在显示面板10中非贴合面14的第一部分17上设置辅助贴合层40,在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设置贴合机构30。
结合图2,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上下放置,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之间具有间隔,显示面板10的贴合面13上具有黏胶,非贴合面14上没有黏胶,辅助贴合层40上具有黏胶,使得辅助贴合层40能够通过粘贴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部分17上,贴合机构30放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下方且与显示面板10具有间隔。
S200:控制贴合机构30对辅助贴合层40施加指向贴合机构30的第一力F1,使显示面板10的边缘部分12向贴合机构30弯曲,直至边缘部分12的曲率大于盖板20的非平面部分22。
结合图3,控制贴合机构30产生第一力F1,作用于辅助贴合层40上,使得辅助贴合层40向贴合机构30运动,带动与辅助贴合层40粘接在一起的边缘部分12向贴合机构30弯曲。记录盖板20的非平面部分22的曲率。当边缘部分12的曲率大于非平面部分22的曲率时,贴合机构30停止产生第一力F1,边缘部分12的形状被暂时固定在具有该曲率的弧度,由此实现贴合机构30对显示面板10的正向预弯。
S300:控制贴合机构30驱动显示面板10中非贴合面14的第二部分18,使显示面板10向平面部分21位移,直至贴合面13的平面贴合部分15与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互相贴合。
结合图4,贴合机构30与显示面板10的第二部分18之间可以采用接触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无接触的方式驱动中间部分11向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移动。若贴合机构30与第二部分18相接触,则贴合机构30与显示面板10一起移动。若贴合机构30与第二部分18不接触,则贴合机构30不移动,显示面板10受贴合机构30的驱动发生移动。待显示面板10上贴合面13的平面贴合部分15与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相接触时,贴合机构30继续驱动第二部分18,使平面贴合部分15被挤压紧贴在平面部分21上,通过贴合面13上的黏胶使得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贴合在一起。然后贴合机构30停止驱动第二部分18。
S400:控制贴合机构30对辅助贴合层40施加指向盖板20的第二力F2,使贴合面13的非平面贴合部分16与盖板20的非平面部分22互相贴合。
结合图5,在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之间,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已贴合在一起,只有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之间具有间隔,此时再次控制贴合机构30产生第二力F2,该第二力F2使得辅助贴合层40向盖板20的非平面部分22运动,带动与辅助贴合层40粘接在一起的边缘部分12反向弯曲。反向弯曲是指边缘部分12的曲率逐渐变小,弯曲度逐渐接近非平面部分22的弯曲度。当边缘部分12的曲率与非平面部分22的曲率相同时,贴合机构30继续产生第二力F2,使得边缘部分12的非平面贴合部分16被挤压紧贴在非平面部分22上,通过贴合面13上的黏胶使得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贴合在一起,贴合机构30停止产生第二力F2,边缘部分12的形状与非平面部分22的形状相同或相似,由此实现贴合机构30对显示面板10的反弯贴合。
相比于借助引导膜对显示面板10进行预弯的方法,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通过对显示面板10依次进行正向预弯、驱动贴合和反弯贴合的步骤,采用先将显示面板10中的平整部位(中间部分11)与盖板20中的平整部位(平面部分21)贴合,避免显示面板10中的不平整部位(边缘部分12)与盖板20中的不平整部位(非平面部分22)接触,再将显示面板10中的不平整部位(边缘部分12)与盖板20中的不平整部位(非平面部分22)贴合的方式,实现无需再次修正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的贴合状态来排除气泡的一次性贴合方式,贴合过程无需在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之间设置引导膜来辅助贴合,能够避免在贴合过程中在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之间产生气泡和裂纹,提升了显示面板10的良率。
结合图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贴合机构30包括电磁组件31,辅助贴合层40包括磁性层41,贴合机构30和辅助贴合层40采用无接触式的配合方式,通过电磁组件31的通电来产生作用于磁性层41上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此时第一力F1为磁性引力,第二力F2为磁性斥力。在执行S100时,在第一部分17上设置磁性层41,在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对应边缘部分12设置电磁组件31。电磁组件31通电产生磁场,并通过磁场对磁性层41施加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电磁组件31不通电则磁场消失,此时电磁组件31对磁性层41不施加作用力。当电磁组件31通电时,电磁组件31对边缘部分12进行正向预弯或者反弯贴合,从边缘部分12指向中间部分11的第一方向D1上,在边缘部分12上越靠近中间部分11的部位弯曲的角度越小,而边缘部分12上越远离中间部分11的部位弯曲的角度越大,因此电磁组件31施加至磁性层41上各个位置的作用力是不同的,沿第一方向D1上,磁性层41所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逐渐减小,边缘部分12通过正向预弯后形成的形状为与非平面部分22相似但具有更大弯曲度的弧形,避免在正向预弯过程中在边缘部分12出现弯折部分、波浪部分等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并可能导致裂纹出现的形状。电磁组件31在通电时,通电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均可调。通过控制电磁组件31的通电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组件31所产生的磁场方向,使得磁性层41所受到的力在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之间转换;当电磁组件31对边缘部分12进行正向预弯时,电磁组件31对磁性层41施加第一力F1,边缘部分12从平整形状向电磁组件31弯曲运动形成弧形,当电磁组件31对边缘部分12进行反弯贴合时,边缘部分12从曲率更大的弧形向盖板20的非平面部分22反向弯曲形成于非平面部分22的曲率相同的弧形。通过控制电磁组件31的通电电流的大小,改变磁性层41所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使得施加到磁性层41上各个位置的作用力能够根据该位置对应的边缘部分12的部位所需的弯曲度来调整,比如在本实施例中,边缘部分12上离中间部分11最远的端部所需的弯曲度最大,那么电磁组件31施加到该端部对应的磁性层41的位置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应当比施加到磁性层41的其他位置更大,边缘部分12上越靠近中间部分11的部位对应的磁性层41的位置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就越小,以此类推,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边缘部分12为弧形之外的其他形状时,电磁组件31就可以根据边缘部分12的形状针对各个部位调整通电电流的大小从而调整施加至磁性层41对应位置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采用本实施例,贴合组件通过电磁组件31和磁性层41无接触式配合的方式,实现对显示面板10的边缘部分12的正向预弯和反弯贴合功能,电磁组件31不直接作用于柔性面板,不会对柔性面板造成挤压损伤,可有效提升良率。在贴合过程中,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之间不会产生气泡,边缘部分12也不会出现裂纹,且电磁组件31和磁性层41的组合能够适用于不同形状和不同设置方式的边缘部分12,适用范围广泛,操作方便,易于使用。
结合图7,在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中,磁性层41包括多个磁铁元件42,多个磁铁元件42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布在第一部分17上。在执行S100时,将每个磁铁元件42均通过黏胶层贴附在非平面部分22上。对应于边缘部分12的可弯曲特性,磁铁元件42也是柔性材质做成的,以便于边缘部分12弯曲时各个磁铁元件42也跟着弯曲。多个磁铁元件42单独排布能够减少边缘部分12弯曲时磁性层41内部的挤压应力,保证磁性层41贴附牢固且不会发生第一方向D1上的位移导致影响边缘部分12的正向预弯和反弯贴合的功能。每个磁铁元件42均会受到来自电磁组件31施加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根据磁铁元件42在非平面部分22上贴附位置的不同,各个磁铁元件42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的大小也不相同,其中越靠近中间部分11的磁铁元件42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越小,越远离中间部分11的磁铁元件42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越大。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边缘部分12的形状为弧形之外的其他形状,则磁铁元件42沿着边缘部分12的形状排布,各个磁铁元件42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根据其对应的非平面部分22的弯曲度确定。在排布多个磁铁元件42时,相邻两个磁铁元件4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远小于磁铁元件42的长度,例如磁铁元件4250μm,间隙0.01μm。
结合图8,在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中,电磁组件31包括多个电磁元件32,多个电磁元件32沿第一方向D1对应边缘部分12依次排布;多个电磁元件32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使得磁性层41上不同位置所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同。在执行S100时,将各个电磁元件32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下方,各个电磁元件32之间可以保持一定间距,每个电磁元件32在通电时均会产生各自的磁场,相邻的电磁元件32产生的磁场会相互重叠,磁性层41的某个部位所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可以由相邻的多个电磁元件32共同分担,磁场重叠部分又不会占比太大(比如磁场重叠部分占比为30%以内),能够避免磁性层41受到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大小不均匀的问题。其中,电磁元件32可以是电磁铁。通过对电磁元件32的布置,可以控制处于全部磁场中的边缘部分12上各个部位所受到的第一力F1和第二力F2的大小和方向。结合图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磁性层41包括多个磁铁元件42,多个磁铁元件42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布在第一部分17上。在执行S100时,将每个磁铁元件42通过黏胶层贴附在非平面部分22上,在放置电磁元件32时,可以将电磁元件32和磁铁元件42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电磁元件32只针对与其对应的磁铁元件42调整施加的第一力F1或第二力F2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设置多个电磁元件32,通过调节单个电磁元件32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对边缘部分12上各个部位的弯曲度进行微调,以使边缘部分12上各个部位的弯曲度均能比非平面部分22的弯曲度更大,且当边缘部分12反弯贴合至非平面部分22时,通过调节单个电磁元件32的通电电流的大小,能够对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之间贴附不牢、不完全的部位进行修补,提升边缘部分12与非平面部分22的贴附牢度,进而在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之间消除气泡。
结合图10,在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中,贴合机构30还包括贴合治具33。在执行S100时,在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对应中间部分11设置贴合治具33,该贴合治具33位于中间部分11的正下方。在执行S300时,先将贴合治具33紧贴至第二部分18,其中贴合治具33与第二部分18相接触的表面形状与第二部分18相同,确保贴合治具33在紧贴第二部分18时两者之间不会有气泡且对第二部分18施加的作用力是均匀分布的;再控制贴合治具33向盖板20移动,推动显示面板10向平面部分21位移,直至平面贴合部分15与平面部分21互相贴合。在本实施例中,既可以对应不同的显示面板10采用不同类型的贴合治具33,也可以采用同一种贴合治具33应对不同的贴合场景。该贴合治具33的材质可以为硅胶材质,使得贴合治具33在推动第二部分18时,由于贴合治具33和显示面板10均为柔性材质,两者之间在相互作用力之外还通过柔性材质之间的弹性力作为缓冲,消解两者之间产生的内应力。通过贴合治具33,确保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之间,在将中间部分11贴合至平面部分21的过程中,在贴合时中间部分11的受力均匀,贴合后不会产生气泡和裂纹。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贴合治具33的材质不是硅胶材质而是具有一定硬度的材质,那么可以贴合治具33上用于贴合第二部分18的表面设置硅胶层34,从而在紧贴第二部分18推动中间部分11时,硅胶层34能在贴合治具33和中间部分11之间提供缓冲力,减少对显示面板10的挤压损伤。
结合图11,在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中,辅助贴合层40包括磁性层41,磁性上具有黏胶,在执行S100时,不仅将磁性层41粘贴至第一部分17,还通过粘贴的方式将磁性层41设在第二部分18上,并在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对应中间部分11设有电磁组件31。也就是说,显示面板10的下方,无论是中间部分11的下方还是边缘部分12的下方,均布置有电磁组件31。在执行S200时,控制电磁组件31通电,使磁性层41受到的力为第二力F2,第二力F2推动显示面板10向平面部分21位移,直至平面贴合部分15与平面部分21互相贴合。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通过电磁组件31和磁性层41的无接触式配合,替代了贴合治具33,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之间的贴合效果,且相对于贴合治具33的应用,电磁组件31和磁性层41的无接触式配合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对显示面板10的中间部分11的形状以及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的形状也没有限制,此处盖板20的平面部分21虽然用平面来限定,但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例如圆弧面、波浪面等。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部分11下方的电磁组件31包括多个电磁元件32,在执行S100时,将各个电磁元件32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下方,各个电磁元件32之间可以保持一定间距,每个电磁元件32在通电时均会产生各自的磁场,相邻的电磁元件32产生的磁场会相互重叠,磁性层41的某个部位所受到的第二力F2可以由相邻的多个电磁元件32共同分担,磁场重叠部分又不会占比太大(比如磁场重叠部分占比为30%以内),能够避免磁性层41受到的第二力F2大小不均匀的问题。其中,电磁元件32可以是电磁铁。多个电磁元件32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使得第二部分18的磁性层41各个部位所受到的力相同且均为第二力F2,且施加在磁性层41各个部位的第二力F2能够均匀分布,在中间部分11与平面部分21快要接触时,能够保证中间部分11的各个部位都能与平面部分21的各个位置同时发生接触,既能消除气泡产生的可能,又能减少后续调节单个电磁元件32单独调节中间部分11上某个没有贴附完全的部位导致可能产生裂纹的风险。
再次参见图12,在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中,在执行S400之后,还包括:
S500:取下贴合机构30,将辅助贴合层40与显示面板10分离。其中,S500用虚线框表示,为可选步骤。
在S500中,由于辅助贴合层40与显示面板10为可分离连接,即辅助贴合层40能够通过减黏的方式从显示面板10上撕下,如果在第一部分17上设置辅助贴合层40,那么辅助贴合层40与第一部分17分离,如果在第一部分17和第二部分18上均设置辅助贴合层40,那么辅助贴合层40同时与第一部分17和第二部分18分离。在完成了边缘部分12的正向预弯、中间部分11的完全贴合以及边缘部分12的反向贴合之后,先撤走贴合机构30,再将辅助贴合层40取下,此时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就完成了贴合,得到了良率较高的显示面板10。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辅助贴合层40包括磁性层41,磁性层41包括多个磁铁元件42,那么在执行S500时,需要将磁铁元件42逐个通过减黏的方式从显示面板10上撕下。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使得显示面板与盖板在贴合过程中不会产生裂纹,贴合后在显示面板与盖板之间不会产生气泡,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贴合方法,用于实现显示面板与盖板的贴合,所述盖板具有平面部分及位于所述平面部分至少一侧的非平面部分,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中间部分和位于所述中间部分至少一侧的边缘部分以及相对设置的贴合面和非贴合面,所述贴合面包括与所述中间部分对应的平面贴合部分和与所述边缘部分对应的非平面贴合部分,所述非贴合面包括与所述非平面贴合部分对应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平面贴合部分对应的第二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方法包括:
在所述显示面板中非贴合面的第一部分上设置辅助贴合层,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设置贴合机构;
控制所述贴合机构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贴合机构的第一力,使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向所述贴合机构弯曲,直至所述边缘部分的曲率大于所述盖板的非平面部分;
控制所述贴合机构驱动所述显示面板中非贴合面的第二部分,使所述显示面板向所述平面部分位移,直至所述贴合面的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盖板的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控制所述贴合机构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盖板的第二力,使所述贴合面的非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盖板的非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其中,所述贴合机构包括电磁组件,所述辅助贴合层包括磁性层;
所述贴合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部分上设置所述磁性层,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对应所述边缘部分设置电磁组件;
当所述电磁组件通电时,从所述边缘部分指向所述中间部分的第一方向上,所述磁性层所受到的所述第一力和所述第二力的大小逐渐减小;
通过控制所述电磁组件的通电电流的方向,使得所述磁性层所受到的力在所述第一力和所述第二力之间转换;
通过控制所述电磁组件的通电电流的大小,改变所述磁性层所受到的所述第一力和所述第二力的大小;
在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所述磁性层;
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对应所述中间部分设有电磁组件;
控制所述电磁组件通电,使所述磁性层受到的力为所述第二力,所述第二力推动所述显示面板向所述平面部分位移,直至所述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层包括多个磁铁元件,所述多个磁铁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在所述第一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组件包括多个电磁元件,所述多个电磁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所述边缘部分依次排布;
所述多个电磁元件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使得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磁性层上不同位置所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中间部分的所述电磁组件包括多个电磁元件,所述多个电磁元件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使得所述第二部分的磁性层各个部位所受到的力相同且均为所述第二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贴合机构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盖板的第二力,使所述贴合面的非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盖板的非平面部分贴合之后,所述贴合方法还包括:
取下所述贴合机构,将所述辅助贴合层与所述显示面板分离。
6.一种贴合组件,用于将显示面板与盖板贴合在一起;
所述盖板具有平面部分及位于所述平面部分至少一侧的非平面部分,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中间部分和位于所述中间部分至少一侧的边缘部分以及相对设置的贴合面和非贴合面,所述贴合面包括与所述中间部分对应的平面贴合部分和与所述边缘部分对应的非平面贴合部分,所述非贴合面包括与所述非平面贴合部分对应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平面贴合部分对应的第二部分;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合组件包括贴合机构和辅助贴合层,所述贴合机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辅助贴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上;
所述贴合机构用于:
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贴合机构的第一力,使所述边缘部分向所述贴合机构弯曲,直至所述边缘部分的曲率大于所述非平面部分;
驱动所述第二部分,使所述显示面板向所述平面部分位移,直至所述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对所述辅助贴合层施加指向所述盖板的第二力,使所述非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非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其中,贴合机构包括电磁组件,所述辅助贴合层包括磁性层,所述电磁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边缘部分对应;
当所述电磁组件通电时,从所述边缘部分指向所述中间部分的第一方向上,所述磁性层所受到的所述第一力和所述第二力的大小逐渐减小;
通过控制所述电磁组件的通电电流的方向,使得所述磁性层所受到的力在所述第一力和所述第二力之间转换;
通过控制所述电磁组件的通电电流的大小,改变所述磁性层所受到的所述第一力和所述第二力的大小;
所述磁性层还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上,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对应所述中间部分还设有电磁组件;
所述电磁组件通电,使所述磁性层受到的力为所述第二力,所述第二力推动所述显示面板向所述平面部分位移,直至所述平面贴合部分与所述平面部分互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层包括多个磁铁元件,所述多个磁铁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在所述第一部分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组件包括多个电磁元件,所述多个电磁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所述边缘部分依次排布;
所述多个电磁元件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使得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磁性层上不同位置所受到的所述第一力和所述第二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合组件,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中间部分的所述电磁组件包括多个电磁元件,所述多个电磁元件的通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使得所述第二部分的磁性层各个部位所受到的力相同且均为所述第二力。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贴合层与所述显示面板为可分离连接。
CN202210077960.2A 2022-01-24 2022-01-24 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Active CN1144957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7960.2A CN114495717B (zh) 2022-01-24 2022-01-24 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7960.2A CN114495717B (zh) 2022-01-24 2022-01-24 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95717A CN114495717A (zh) 2022-05-13
CN114495717B true CN114495717B (zh) 2023-12-08

Family

ID=81472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7960.2A Active CN114495717B (zh) 2022-01-24 2022-01-24 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957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9325B (zh) * 2022-06-17 2023-10-3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56444A (ko) * 2012-10-25 2014-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6920830A (zh) * 2017-03-30 2017-07-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曲面屏贴合装置及其贴合方法
CN109648979A (zh) * 2018-12-13 2019-04-1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211503A (zh) * 2019-06-28 2019-09-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贴合设备和贴合方法
CN111899642A (zh) * 2020-07-15 2020-11-0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3035084A (zh) * 2021-04-09 2021-06-25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仿形贴合装置、仿形贴合方法、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442543A (zh) * 2020-03-24 2021-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显示基板的贴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56444A (ko) * 2012-10-25 2014-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6920830A (zh) * 2017-03-30 2017-07-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曲面屏贴合装置及其贴合方法
CN109648979A (zh) * 2018-12-13 2019-04-1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211503A (zh) * 2019-06-28 2019-09-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贴合设备和贴合方法
WO2020258761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贴合设备和贴合方法
CN113442543A (zh) * 2020-03-24 2021-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显示基板的贴合方法
CN111899642A (zh) * 2020-07-15 2020-11-0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3035084A (zh) * 2021-04-09 2021-06-25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仿形贴合装置、仿形贴合方法、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95717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42543B (zh) 贴合装置及显示基板的贴合方法
US20210384432A1 (en) Lamination tool and lamination method for flexible display panel
CN114495717B (zh) 贴合方法及贴合组件
WO2021238434A1 (zh) 曲面贴合装置及曲面贴合方法
CN112002241B (zh) 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US11897240B2 (en) Laminating device and laminating method
US10453710B2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0827690B (zh) 贴合装置
CN113459630B (zh) 柔性面板的贴合方法及贴合装置
CN109887415B (zh) 吸附装置、压头、弯折装置及弯折方法
JPWO2006046379A1 (ja) 粘着チャック装置
CN101379606A (zh) 粘接卡盘装置
CN111823559A (zh) 一种曲面盖板和柔性膜的贴合工艺
CN110605848A (zh) 曲面屏的贴合装置及方法
CN111862796A (zh) 贴合组件、贴合垫及贴合设备
CN112150932A (zh) 一种贴合装置
CN111223803A (zh) 一种压制工具
CN104942703A (zh) 具有自适应弯曲控制的研磨设备或载具
CN113920875A (zh) 贴合治具
CN103635395A (zh) 薄片粘贴装置以及粘贴方法
CN112918060A (zh) 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
GB2606644A (en) Mol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CN211376601U (zh) 一种压制工具
CN113104275B (zh) 一种贴合治具及其贴合方法
JP2003022028A (ja) 貼り付け装置及び貼り付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