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9382A -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9382A
CN114489382A CN202210101799.8A CN202210101799A CN114489382A CN 114489382 A CN114489382 A CN 114489382A CN 202210101799 A CN202210101799 A CN 202210101799A CN 114489382 A CN114489382 A CN 114489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touch panel
plan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17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凡
席克瑞
王林志
刘桢
龚顺
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0179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893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89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93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涉及触控技术领域。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触控面板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一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形成于第一电极层,感应电极形成于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绝缘;第一电极在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在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包括第一间距D,D≥0。不仅可以增大触控面板中所设置的感应电极的面积,而且能够避免第一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存在干扰的问题,从而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精度。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中常设置有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且会将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均设置于触控面板中的同一个膜层中,为避免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存在电连接的风险,相邻设置的感应电极之间存在较大缝隙,以用于设置公共电极;因此,相同面积的触控面板下,所能设置的感应电极的面积较小,会导致用户使用该触控面板时,存在感应电荷较小的问题。
此外,相邻设置的两个感应电极之间的缝隙下方也会存在设置有其他电极的情况,其他电极存在直接与感应电极路径上产生电场,影响感应电极的感应功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感应电极的感应效果不佳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
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绝缘;
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包括第一间距D,D≥0。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装置,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触控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通过设置触控面板中所包括的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分别位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并设置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在触控面板中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的第一间距D≥0,缩小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在触控面板所在平面的距离,提高感应电极的设置面积,从而提高感电极的感应效果;避免在相邻设置的感应电极之间留有间隙用以设置其他功能的电极,且避免在其余膜层结构中设置的电极与感应电极路径上产生电场,避免其余电极对感应电极工作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感电极的感应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感应电极的感应效果不佳的问题。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一种截面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一种局部透视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另一种局部透视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中常设置有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且会将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均设置于触控面板中的同一个膜层中,为避免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存在电连接的风险,相邻设置的感应电极之间存在较大缝隙,以用于设置公共电极;因此,相同面积的触控面板下,所能设置的感应电极的面积较小,会导致用户使用该触控面板时,存在感应电荷较小的问题。
此外,相邻设置的两个感应电极之间的缝隙下方也会存在设置有其他电极的情况,其他电极存在直接与感应电极路径上产生电场,影响感应电极的感应功能。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感应电极的感应效果不佳的问题。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一种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100,包括第一电极10和感应电极20;
触控面板100包括衬底30、位于衬底30一侧的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21,第一电极10形成于第一电极层11,感应电极20形成于第二电极层21;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21绝缘;
第一电极1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包括第一间距D,D≥0。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100,触控面板100中包括多个感应电极20和多个第一电极10,为了设置触控面板100中的每一个感应电极20具有足够大的面积,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100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将触控面板100中所有的感应电极20均设置于触控面板100中的同一个膜层中,具体设置情况结合下记触控面板100的膜层结构进行说明。
触控面板100中包括衬底30、位于衬底30一侧的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21,将第一电极10均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1中制作形成,将感应电极20均设置在第二电极层21中制作形成;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21绝缘设置,避免异层设置的第一电极10和感应电极20出现电连接的情况,从而保证第一电极10、感应电极20各自的功能。
现有技术中,将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设置在触控面板中的同一膜层结构中时,公共电极均设置在相邻设置的两个感应电极之间,为了避免公共电极和感应电极出现电连接的情况,需要在相邻设置的感应电极之间留有公共电极的设置空间,且同时还需要留有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间隙位置的空间,因此会使得在同一尺寸的触控面板中,设置的感应电极的面积比较小。当感应电极为光感电极时,则其感光面积比较小;当感应电极为电容感应电极时,则感应电极与用户手指之间产生的电容值会比较小;也即,感应电极的面积设置的比较小的时候,会影响感应电极的使用效果,导致感应电极的感应效果不佳。
因此,本申请将感应电极20均设置于触控面板100中的第二电极层21中,且第二电极层21中不设置其他类型的电极,将第一电极10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1中,为避免第一电极10对感应电极20的影响,本申请设置第一电极1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设置的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空间内;但是由于第一电极10和感应电极20是异层设置的,因此,在第一电极10、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中,无需为第一电极10与感应电极20之间预留(充足的)间隙空间,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感应电极20的设置面积增大。
本申请通过将感应电极20均设置于第二电极层21中,且第二电极层21中不设置其余的电极,将第一电极10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1中,并且是利用感应电极20之间的间隙空间进行设置,且设置第一电极1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的第一间距D≥0;如此设置,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大触控面板100中所设置的感应电极20的面积,且能够避免第一电极10与感应电极20之间存在干扰的问题。
感应电极20的面积设置的比较大,当感应电极20作为光感电极进行使用时,可以增大感应电极20的感光面积;当感应电极20作为电容感应电极20使用时,可以增大用户与感应电极20之间产生的电容值;从而使得感应电极20的使用效果有所提升,有利于保障感应电极20的感应效果,从而提升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感应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此处对于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21相对于衬底30的设置位置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第一电极层11设置在衬底30和第二电极层21之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第二电极层21设置在衬底30和第一电极层11之间。图2仅示意了第一电极层11设置在衬底30和第二电极层21之间。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可选地,0≤D≤3μm。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设置第一电极1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包括的第一间距D的取值范围为0-3μm;考虑到触控面板100的制作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微小误差,将相邻设置的第一电极1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的第一间距D控制在0-3μm的范围,即可保障触控面板100中所存在的第一间距D的范围足够小,从而相比于现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感应电极20的设置面积。
且根据本领域技术已知的设置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将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同层设置的时候,为了保障相邻两个感应电极之间的间隙空间足够大,用于设置公共电极和预留感应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的间隙,相邻设置的两个感应电极之间的间距尺寸都会在大于3μm的一个取值。
因此,本申请通过将感应电极20和第一电极10异层设置,且设置第一电极1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包括的第一间距D的取值范围设置为0-3μm,能够实现感应电极20设置面积的增大,从而能够保障感应电极20的功能效果更加良好,从而提升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感应功能。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可选地,D=0。
具体地,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设置第一电极1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包括的第一间距D的取值为0,也即,设置相邻设置的第一电极1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是正好相接的。
如此设置,既能够进一步保障触控面板100中感应电极20的设置面积足够大,又避免了第一电极10和感应电极20之间存在交叠面积的情况,避免第一电极10和感应电极20之间产生交叠电容对感应电极20正常感应效果的影响,保障了感应电极20的良好感应效果,进一步提升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感应功能。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3、图4,可选地,触控面板100包括阵列基板40,阵列基板40位于衬底30与第二电极层21之间;
阵列基板40包括驱动晶体管50,驱动晶体管50包括栅极51和第一极52、第二极53;感应电极20与第一极52电连接;
驱动晶体管50还包括半导体层54,沿垂直于衬底30所在平面的方向,栅极51位于半导体层54靠近衬底30一侧,或,
栅极51位于半导体层54远离衬底30一侧。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触控面板100中除了前述的衬底30、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21外,还可包括阵列基板40,如图3、图4示出的,阵列基板40可以设置在衬底30和第二电极层21之间。
其中,阵列基板40中可设置有驱动晶体管50,驱动晶体管50包括栅极51、第一极52、第二极53,其中第一极52、第二极53具体为驱动晶体管50中的源极和漏极,驱动晶体管50用于为感应电极20提供所需的电信号,本申请通过将感应电极20与驱动晶体管50中的第一极52电连接,从而实现对于感应电极20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控制。
需要补充的是,如图3示出的,底栅结构的驱动晶体管50中,栅极51位于半导体层54下方设置,若触控面板100的下方设置有背光光源,非晶硅光电流效应非常大,采用底栅结构有利于利用栅极51对背光光源的遮挡,避免背光光源对驱动晶体管50半导体层54的影响。如图4示出的,顶栅结构的驱动晶体管50中,栅极51位于半导体层54上方设置,多晶硅制作LDD结构防止漏电结构,可以利用顶栅结构的驱动晶体管50中的栅极51做自对准。其中,LDD结构是在沟道中靠近漏极的附近设置一个低掺杂的漏区,让该低掺杂的漏区也承受部分电压,这种结构可防止热电子退化效应。
本申请对于驱动晶体管50设置为顶栅结构或是底栅结构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设计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驱动晶体管50中还包括有半导体层54,例如,当驱动晶体管50为底栅结构时,沿垂直于衬底30所在平面的方向,设置栅极51位于半导体层54靠近衬底30一侧;当驱动晶体管50为顶栅结构时,沿垂直于衬底30所在平面的方向,设置栅极51位于半导体层54远离衬底30一侧,且栅极51位于半导体层54与第一极52/第二极53所在的膜层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此处仅限定阵列基板40位于衬底30与第二电极层21之间,并未对第一电极层11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第一电极层11可以设置于第二电极层21远离阵列基板40一侧,也可设置为第一电极层11位于阵列基板40和第二电极层21之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电极层11、第二电极层21、衬底30、阵列基板40的设置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请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4,可选地,第二极53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极52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且第二极53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具体地,由于驱动晶体管50中的第一极52、第二极53即为驱动晶体管50中的源极、漏极,因此,第一极52和第二极53均是位于触控面板100中的同一膜层中设置的,为了保障第一极52和第二极53各自的功能和正常的工作,本申请设置第二极53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极52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此外,本申请设置第二极53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避免了第二极53和感应电极20之间有交叠面积的情况出现,避免第二极53和感应电极20之间出现交叠电容对感应电极20感应效果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一束光垂直从感应电极20的上方射向下方,感应电极20挡住的地方就会有投影,其中“第二极53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具体为,当一束光垂直从感应电极20的上方射向下方,第二极53挡住的地方也会有投影;“不交叠”的具体含义是,第二极53和感应电极20的两个投影之间不具有交叠面积。本申请中阐述的其余“不交叠”的含义类似,后续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4,可选地,栅极51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具体地,触控面板100中的驱动晶体管50中包括栅极51,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栅极51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栅极51与感应电极20之间有交叠面积的情况出现,避免栅极51和感应电极20之间出现交叠电容对感应电极20感应效果的影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若栅极51与感应电极20之间存在交叠面积,会导致栅极51和感应电极20之间存在寄生电容,此寄生电容会对感应电极20的感应信号产生影响,如信噪比减小、信号峰值信号减小等;因此,避免栅极51与感应电极20之间有交叠面积,可以改善上述问题。
请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4,可选地,栅极51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且栅极51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极52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具体地,触控面板100中的驱动晶体管50中包括栅极51,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栅极51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且同时设置栅极51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极52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由于本申请触控面板100中,驱动晶体管50的第一极52与感应电极20是电连接的,因此,第一极52属于感应电极20的信号路径上的电极,若是栅极51和第一极52之间具有交叠面积,会导致第一极52和栅极51之间产生交叠电容;因此,本申请设置栅极51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极52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有利于避免栅极51与第一极52之间有交叠面积的情况出现,避免栅极51和感应电极20信号路径上的电极(第一极52)之间出现交叠电容对感应电极20感应效果的影响。
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可选地,第一电极层11位于第二电极层21与衬底30之间。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将触控面板100中的第一电极层11设置在第二电极层21和衬底30之间,当感应电极20为电容感应电极20时,此时感应电极20与用户手指之间的距离更近,在用户进行对触控面板100的触控动作时,可以使得感应电极20和用户手指之间产生比较大的电容值,从而使得感应电极20在用于指纹识别时的灵敏度和精度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感应电极20的感应效果。
还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中设置的第一电极10可以作为屏蔽电极使用,用于屏蔽第一电极10靠近衬底30一侧,且位于第一电极10下方设置的其余电极结构对于感应电极20的干扰。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5,可选地,第二电极层21位于衬底30与第一电极层11之间。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将触控面板100中的第二电极层21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1和衬底30之间,当感应电极20为光感电极时,触控面板100中会设置有一个反光结构(未示出),该反光结构位于第二电极层21靠近衬底30一侧,此时感应电极20与反光结构之间的距离更近,在用户对触控面板100进行触控动作时,可以使得感应电极20和反光结构之间的距离更近,从而使得感应电极20的感光强度更大,有利于保证感应电极20的感应灵敏度和感应精度,从而提高感应电极20的感应效果。
请参照图1-图5,可选地,沿垂直于衬底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10的厚度为H1,200nm≤H1≤500nm。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沿垂直于衬底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设置第一电极10的厚度取值范围为200nm-500nm;若第一电极10的厚度小于200nm,对于触控面板100的制程精度要求比较高,很难以做到厚度小于200nm的第一电极10;若第一电极10的厚度大于500nm,会使得整个触控面板100的厚度有所增加,不利于当下触控技术中对于触控面板100薄型化的设计需求。
因此,本申请将第一电极10的厚度设置在200nm-500nm之间,有利于简化触控面板100的制程,也有利于保障触控面板100薄型化的设计需求。
请参照图1-图5,可选地,沿垂直于衬底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感应电极20的厚度为H2,50nm≤H2≤90nm。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沿垂直于衬底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设置感应电极20的厚度取值范围为50nm-90nm;若感应电极20的厚度小于50nm,对于触控面板100的制程精度要求比较高,很难以做到厚度小于50nm的感应电极20;若感应电极20的厚度大于90nm,会使得整个触控面板100的厚度有所增加,不利于当下触控技术中对于触控面板100薄型化的设计需求。
因此,本申请将感应电极20的厚度设置在50nm-90nm之间,有利于简化触控面板100的制程,也有利于保障触控面板100薄型化的设计需求。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一种局部透视图,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另一种局部透视图,请参照图6、图7,可选地,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弧线形或多边形。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设置感应电极20的形状为矩形、三角形、六边形等规则图形,有利于提高触控面板100中感应电极20的设置密度,从而提高一个触控面板100中感应电极20的有效感应面积,有利于保证感应电极20的感应灵敏度和感应精度,从而提高感应电极20的感应效果。
此外,用户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选择感应电极20在衬底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弧线形或是其余的多边形,其中弧线形可以是整个感应电极20的边缘都是由弧线组成的;也可以为一部分由弧线组成,另一部分由直线组成。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7参照图8,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200,该触控装置200包括触控面板100,触控面板100为本申请提供的任一种触控面板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触控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触控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触控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还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此处提供的触控面板100、触控装置200中并不包括显示设备,当将本申请中提供的触控面板100、触控装置200与显示设备结合的时候,可以为显示设备外挂的形式,也可为其余可选择的形式,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也不做过多的阐述,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即可。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通过设置触控面板中所包括的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分别位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并设置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在触控面板中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的第一间距D≥0,缩小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在触控面板所在平面的距离,提高感应电极的设置面积,从而提高感电极的感应效果;避免在相邻设置的感应电极之间留有间隙用以设置其他功能的电极,且避免在其余膜层结构中设置的电极与感应电极路径上产生电场,避免其余电极对感应电极工作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感电极的感应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感应电极的感应效果不佳的问题。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和感应电极;
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绝缘;
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包括第一间距D,D≥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0≤D≤3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D=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
所述阵列基板包括驱动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栅极和第一极、第二极;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一极电连接;
所述驱动晶体管还包括半导体层,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栅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靠近所述衬底一侧,或,
所述栅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且所述第二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且所述栅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衬底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的厚度为H1,200nm≤H1≤500n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感应电极的厚度为H2,50nm≤H2≤90n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弧线形或多边形。
13.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之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CN202210101799.8A 2022-01-27 2022-01-27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Pending CN1144893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1799.8A CN114489382A (zh) 2022-01-27 2022-01-27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1799.8A CN114489382A (zh) 2022-01-27 2022-01-27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9382A true CN114489382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76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1799.8A Pending CN114489382A (zh) 2022-01-27 2022-01-27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8938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2127A (zh) * 2014-05-30 2014-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4765506A (zh) * 2015-05-05 2015-07-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491550A (zh) * 2019-01-03 2019-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检测方法、显示装置
CN111399684A (zh) * 2020-03-23 2020-07-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26834A (zh) * 2021-04-21 2021-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934317A (zh) * 2020-07-14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触控识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2127A (zh) * 2014-05-30 2014-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4765506A (zh) * 2015-05-05 2015-07-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491550A (zh) * 2019-01-03 2019-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检测方法、显示装置
CN111399684A (zh) * 2020-03-23 2020-07-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34317A (zh) * 2020-07-14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触控识别方法
CN113126834A (zh) * 2021-04-21 2021-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709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US11690260B2 (en) Display panel for reducing coupling capacitance between gate of driving transistor and data lin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4731755U (zh) 一种阵列基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US11263427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1004602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stripe-shaped common electrodes formed above plate-shaped pixel electrodes
CN111128025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698701B (zh)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7391397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70220148A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324924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20230236691A1 (en)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908978A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4865756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367730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for, shift register unit, and display panel
CN104460160B (zh) 像素结构
CN107154403B (zh) 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应用的显示面板
CN114755854B (zh) 显示装置
CN114489382A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US1098519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4341185A (ja)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43523A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パネル
CN107425076B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JP348436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9085949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442391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