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79066B - 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79066B
CN114479066B CN202011146793.XA CN202011146793A CN114479066B CN 114479066 B CN114479066 B CN 114479066B CN 202011146793 A CN202011146793 A CN 202011146793A CN 114479066 B CN114479066 B CN 114479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conductivity
polyamide copolymer
high thermal
sebacic acid
m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467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79066A (zh
Inventor
黄田忠
周宏根
林祺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rmosa Chemicals and Fib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ormosa Chemicals and Fib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mosa Chemicals and Fibre Corp filed Critical Formosa Chemicals and Fibr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14679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790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79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9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79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9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9/42Polyamide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and nit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03/00Preparation of esters or amides of sulfuric acids; Preparation of sulfonic acids or of their esters, halides, anhydrides or amides
    • C07C303/32Preparation of esters or amides of sulfuric acids; Preparation of sulfonic acids or of their esters, halides, anhydrides or amides of salts of sulfon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51/0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or their salts, halides or anhydrides
    • C07C51/41Preparation of salts of carboxylic acids
    • C07C51/412Preparation of salts of carboxylic acids by conversion of the acids, their salts, esters or anhydrides with the same carboxylic acid par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9/02Polyamides derived from amino-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 C08G69/26Polyamides derived from amino-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derived from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 C08G69/265Polyamides derived from amino-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derived from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from at least two different diamines or at least two different di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8Materials not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14Solid materials, e.g. powdery or granula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Polyam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盐类合成步骤:将由以下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与癸二酸溶解于溶剂中并进行搅拌以制备芳香族磺酸钠盐;以及熔融共聚合步骤: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以及癸二酸作为共单体加入反应器中以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进而获得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含量为0.2至1.0摩尔%,己二胺的含量为49.0至49.8摩尔%,且癸二酸的含量为约50摩尔%,且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0.25至0.35Wm‑1K‑1的热传导率。

Description

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而言,是有关于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聚酰胺材料已被应用在诸如蔬菜、水果、化妆品或电器类等产品的包装的包装材领域,或是在诸如块状片材的垫片材领域中。相对于其他聚合物,聚酰胺材料(如尼龙66)的化学结构中因为具备高强度的酰胺官能基键,使得聚酰胺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高强度、弹性、相对亲水性与适当的热导性等特性。据此,聚酰胺材料在包装材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在聚酰胺材料中,尼龙610是由生质化合物癸二酸及己二胺所聚合而得的共聚物而具有环境友善材料的优势,因此此技术领域中逐渐倾向以尼龙610替代尼龙66而用于许多的包装材料中。
然而,相对于尼龙66具有约0.27Wm-1K-1的热导性(Thermal conductivity),尼龙610的热导性不佳(为约0.23Wm-1K-1),因此,对于要求包装材料具有至少0.27Wm-1K-1的热导性(尼龙66的热导性)的应用领域而言,尼龙610无法符合此要求而限制了其在此应用领域的应用与开发机会。
现有技术中用以提高尼龙材料热导性的技术包括:1.添加导热金属或无机材料。然而,此方法的缺点为导热金属或无机材料与尼龙的兼容性不佳,导致其在尼龙内分布不均匀,使得应用产品的物性变异性高,而若用于纺丝加工制造过程,则容易阻塞纺丝口而产生纺丝性不佳的缺点。2.添加有机盐或无机盐以改良与尼龙的兼容性。然而,此手段具有其应用产品容易发生盐的渗出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是包括使用特定的芳香族磺酸钠盐作为共单体,且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事先形成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再以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作为共单体与其他单体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藉此获得具有优良热导性的聚酰胺共聚物。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其是由一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以及癸二酸作为共单体而形成;其中,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为由以下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与癸二酸所生成的盐类:
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含量为0.2至1.0摩尔%,己二胺的含量为49.0至49.8摩尔%,且癸二酸的含量为约50摩尔%。另外,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0.25至0.35Wm-1K-1的热传导率。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1.5至3.0的相对黏度。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以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的含量为0.5至2.2重量%。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一盐类合成步骤以及一熔融共聚合步骤。所述盐类合成步骤包括将由以上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与癸二酸溶解于一溶剂中并进行搅拌以制备一芳香族磺酸钠盐;所述熔融共聚合步骤包括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以及癸二酸作为共单体加入一反应器中以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进而获得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含量为0.2至1.0摩尔%,己二胺的含量为49.0至49.8摩尔%,且癸二酸的含量为约50摩尔%,且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0.25至0.35Wm-1K-1的热传导率。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1.5至3.0的相对黏度。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溶剂为乙醇。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盐类合成步骤还包括于70至9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24小时。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盐类合成步骤还包括在搅拌至少24小时后,于70至9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熔融共聚合步骤还包括于12至18大气压下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熔融共聚合步骤还包括:于18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1小时后,升温至24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5小时。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是采用先行合成的芳香族磺酸钠盐作为共单体,使其与己二胺以及癸二酸以特定含量配比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藉此得以在使用极少量的芳香族磺酸钠盐的条件下制备具有优良热导性的聚酰胺共聚物。除此之外,通过使用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作为共单体,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以大幅增加各个共单体之间的兼容性,进而解决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相分离的缺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揭露有关「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功效。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揭示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首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其是由先行合成的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及癸二酸作为共单体所形成。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含量为0.2至1.0摩尔%,己二胺的含量为49.0至49.8摩尔%,且癸二酸的含量为约50摩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可由以下化学式2表示:
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为以乙烯二胺为主的芳香族磺酸盐-癸二酸盐类,以下称SPEI-DA盐类(双(2-胺基乙基)5-磺酸异邻苯二甲酰亚胺-癸二酸盐类,bis-(2-aminoethyl)5-sodium-sulfoisophthamide-decanedioic acid salt),且为由以下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与癸二酸所生成的盐类。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以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的含量为0.5至2.2重量%。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可由以下化学式3代表,其中x及y为大于0的整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化学式3代表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可称为聚酰胺610-共-SPEI-DA盐类(Polyamide 610-co-SPEI-DA salt)。详细而言,已有学术研究指出对于尼龙材料而言,其化学结构中单位体积中的氢键数量越多则所述材料的热导性越高(KefengXie,et al,Thermochimica Acta 683(2020)178445)。针对此,相较于尼龙66是具有6个碳数目的酰胺基,本发明的发明人研发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事实上是具有很短的二个碳数目的酰胺基,且所述尼龙610的重复单体又与具有高热导性的芳香族磺酸钠盐产生化学键结,使得聚酰胺共聚物中具有含高密度氢键与离子键的区域,所述些区域之间容易链接形成热导性的通道,进而确保热导性。除此之外,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为共聚合物(copolymer),其不会具有先前技术一节中所提及的盐类渗出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其他细节稍后将于实验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上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以下简称为「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一般而言,聚酰胺共聚物可以采用单一步骤共聚合方法而制备,即,将以上述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直接与作为共单体的己二胺及癸二酸一起加入反应器内进行共聚合反应。然而,由于以化学式1代表的化合物(为一种二乙胺基芳香族磺酸钠盐)为具有高亲水性的化合物,而另一共单体癸二酸为具有疏水性的化合物,二者之间兼容性不佳而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会有相分离的现象发生,因此造成所制备的共聚物的物性变异性高。
有鉴于上述技术上的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是先将以化学式1代表的化合物(疏水性化合物)与癸二酸(亲水性化合物)都溶解于如乙醇的溶剂中,进行反应而生成以上述化学式2所代表的盐类化合物(芳香族磺酸钠盐)。接着,再将芳香族磺酸钠盐作为共单体,与同样作为共单体的己二胺及癸二酸一起加入反应器内进行熔融共聚反应。如此一来,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制备方法中,各共单体之间的兼容性可被大幅增加,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容易发生相分离的问题。
详细而言,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包括盐类合成步骤以及熔融共聚合步骤。首先,盐类合成步骤可包括:将由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与癸二酸溶解于溶剂中并进行搅拌以制备芳香族磺酸钠盐。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溶剂可为乙醇,但并不限于此。在盐类合成步骤中,可包括于70至9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24小时,并且在反应完成后,于70至90℃的温度下对产物进行干燥。
另外,熔融共聚合步骤可包括: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以及癸二酸作为共单体加入反应器中以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进而获得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于12至18大气压下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举例而言,可在15大气压下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对于熔融共聚合反应的反应温度,可以采用两阶段的升温步骤,即,于18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1小时后,升温至24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5小时,确保反应完成。
接着,以下将以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在以下具体实施例中,聚酰胺共聚物产物的分析方法为:
(1)热导率:依照学术文献Kefeng Xie,et al,Thermochimica Acta 683(2020)178445中所述的方法进行分析。
(2)相对黏度(relative viscosity,RV):依据ASTM D789分析方法,但溶解用的溶剂由所述方法中所述的甲酸改为浓硫酸。
合成例1: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SPEI)的合成
将10克(0.0338摩尔)的二甲基5-硫化间苯二甲酸酯钠盐(Dimethyl5-sulfoisophthalate sodium salt,SDSP,商业上购得)及20.3克(0.3376摩尔)的乙二胺(ethylenediamine,EDA)加入250毫升的圆底瓶中,于外温90℃下搅拌反应24小时。在本实施例中,SDSP/EDA=1/10(摩尔/摩尔)。反应化学式如以下反应式1所示。
在反应过程中,反应达0.5小时后固体完全溶解,且直到反应达24小时并降温后,都未再有固体产生。接着,在90℃下使用减压蒸馏以将反应后剩余的乙二胺抽出。取蒸馏后的产物(SPEI),使用二氯甲烷(CH2Cl2)清洗产物三次后,于80℃下在真空烘箱中烘干24小时。干燥后所得的产物为固体,但在空气中极易吸收水分而变得黏稠。产物的分子量为357.14克/摩尔,而NMR光谱分析结果如下:1HNMR(溶剂:D2SO4)ppm=9.19(Isophthalicsulfonate),8.96(Isophthalate sulfonate),4.7(酰胺基旁峰值(next to amide)),4.0(胺基旁峰值(next to amine))。由吸收峰值计算可知间苯二甲酸磺酸盐(Isophthalicsulfonate)基团:乙二胺基团的摩尔比例(molar ratio)为1:2。红外光(IR)光谱的酰胺吸收峰为1640,1631(cm-1)。
合成例2: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合成
接着,以SPEI及癸二酸作为反应物,合成以化学式2所代表的芳香族磺酸钠盐。反应化学式如反应式2所示。
将5.66克(0.028摩尔)的癸二酸(DA)以及50毫升的乙醇加入100毫升的圆底瓶中。待癸二酸完全溶解后,加入5克(0.014摩尔)的SPEI。在反应物中,SPEI/DA=1/2(摩尔/摩尔)。于80℃下搅拌反应24小时。在反应期间,固体产物未溶解。反应完成后进行降温并使用离心机将产物中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并以30毫升乙醇清洗固体五次。接着,固体产物于80℃下在真空烘箱中烘干24小时。产物的分子量为559.28克/摩尔,而NMR光谱分析结果如下:1HNMR(溶剂:D2SO4)ppm=9.19(Isophthalic sulfonate),8.96(Isophthalatesulfonate),4.61(酰胺基旁峰值),3.8(胺基旁峰值),3.2-3.3(DA),2.2-2.4(DA)。NMR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固体产物(芳香族磺酸钠盐)中SPEI与DA的摩尔比为1.0:1.0。除此之外,由吸收峰积分值计算可知间苯二甲酸磺酸盐:EDA基团:DA基团=1:2:1(摩尔比)。红外光(IR)光谱的酰胺吸收峰为1635,1630(cm-1)。
制备例1:聚酰胺共聚物的合成(SPEI-DA含量=0.249摩尔%,SPEI含量=0.57重量%)
接着,由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及癸二酸进行共聚合反应而合成聚酰胺共聚物(以化学式3代表的共聚物,或称Polyamide 610-co-SPEI-DA salt)。使用试剂的含量为:芳香族磺酸钠盐(SPEI-DA salt)5.59克(0.01摩尔),己二胺232.40克(2.0摩尔),癸二酸404.28克(2.0摩尔)。在以上试剂中,芳香族磺酸钠盐内所含的SPEI含量为0.01摩尔(3.57克),重量百分比为约0.56%。
反应流程包括将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及癸二酸一起加入2升(L)钢槽反应器中,并于15大气压下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共聚合反应的温度为180℃。搅拌反应1小时后,升温至240℃再搅拌反应5小时。后续进行泄压、下料、切粒及干燥程序。所获得的聚酰胺共聚物的NMR光谱分析结果如下:1HNMR(溶剂:D2SO4)ppm=9.19(Isophthalic sulfonate),8.97(Isophthalate sulfonate),4.65-4.43(酰胺基旁峰值),3.2-3.3(DA),2.2-2.4(DA)。基于吸收峰积分值进行计算,作为共单体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反应物的SPEI含量占最终获得的聚酰胺共聚物的0.57重量%。另外,就摩尔%而言,SPEI/(己二胺+癸二酸+SPEI)=0.248摩尔%。红外光(IR)光谱的酰胺吸收峰为1649,1630(cm-1)。聚酰胺共聚物的特性分析如下表1所示。
制备例2:聚酰胺共聚物的合成(SPEI-DA含量=0.497摩尔%,SPEI含量=1.10重量%)
如同制备例1,制备例2是用以制备聚酰胺共聚物。制备例2与制备例1的差别在于所制造的聚酰胺共聚物中SPEI的单元的含量不同。制备例2中使用试剂的含量为:芳香族磺酸钠盐(SPEI-DA salt)11.18克(0.02摩尔),己二胺232.40克(2.0摩尔),癸二酸404.28克(2.0摩尔)。在以上试剂中,芳香族磺酸钠盐内所含的SPEI含量为0.02摩尔(7.14克),重量百分比为约1.10%。
反应流程包括将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及癸二酸一起加入2升(L)钢槽反应器中,并于15大气压下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共聚合反应的温度为180℃。搅拌反应1小时后,升温至240℃再搅拌反应5小时。后续进行泄压、下料、切粒及干燥程序。所获得的聚酰胺共聚物的NMR光谱分析结果如下:1HNMR(溶剂:D2SO4)ppm=9.19(Isophthalic sulfonate),8.97(Isophthalate sulfonate),4.65-4.43(酰胺基旁峰值),3.2-3.3(DA),2.2-2.4(DA)。基于吸收峰积分值进行计算,作为共单体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反应物的SPEI含量占最终获得的聚酰胺共聚物的1.16重量%。另外,就摩尔%而言,SPEI/(己二胺+癸二酸+SPEI)=0.495摩尔%。红外光(IR)光谱的酰胺吸收峰为1649,1630(cm-1)。聚酰胺共聚物的特性分析如下表1所示。
制备例3:聚酰胺共聚物的合成(SPEI-DA含量=0.990摩尔%,SPEI含量=2.19重量%)
如同制备例1及2,制备例3是用以制备聚酰胺共聚物。制备例3与制备例1及2的差别在于所制造的聚酰胺共聚物中SPEI的单元的含量不同。制备例3中使用试剂的含量为:芳香族磺酸钠盐(SPEI-DA salt)22.36克(0.04摩尔),己二胺232.40克(2.0摩尔),癸二酸404.28克(2.0摩尔)。在以上试剂中,芳香族磺酸钠盐内所含的SPEI含量为0.04摩尔(14.28克),重量百分比为约2.19%。
反应流程包括将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及癸二酸一起加入2升(L)钢槽反应器中,并于15大气压下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共聚合反应的温度为180℃。搅拌反应1小时后,升温至240℃再搅拌反应5小时。后续进行泄压、下料、切粒及干燥程序。所获得的聚酰胺共聚物的NMR光谱分析结果如下:1HNMR(溶剂:D2SO4)ppm=9.19(Isophthalic sulfonate),8.97(Isophthalate sulfonate),4.65-4.43(酰胺基旁峰值),3.2-3.3(DA),2.2-2.4(DA)。基于吸收峰积分值进行计算,作为共单体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反应物的SPEI含量占最终获得的聚酰胺共聚物的2.19重量%。另外,就摩尔%而言,SPEI/(己二胺+癸二酸+SPEI)=0.980摩尔%。红外光(IR)光谱的酰胺吸收峰为1649,1630(cm-1)。聚酰胺共聚物的特性分析如下表1所示。
比较制备例1:聚酰胺-610(Polyamide 610)的合成
比较制备例1的合成方法与制备例1大致上相同,差异在于不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芳香族磺酸钠盐(SPEI-DA salt)作为试剂之一。比较制备例1使用试剂的含量为:己二胺232.40克(2.0摩尔),以及癸二酸404.28克(2.0摩尔)。所获得的聚酰胺-610的NMR光谱分析结果如下:1HNMR(溶剂:D2SO4)ppm=4.40(酰胺基旁峰值),3.2-3.3(DA),2.2-2.4(DA)。基于吸收峰积分值进行计算,所制备的聚酰胺-610中的己二胺与癸二酸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1。红外光(IR)光谱的酰胺吸收峰为1653,1635(cm-1),为酰胺基吸收峰。聚酰胺-610的特性分析如下表1所示。
比较制备例2:聚酰胺-66(Polyamide 66)的合成
比较制备例2是用以制备聚酰胺-66材料。比较制备例2使用试剂的含量为:己二胺232.40克(2.0摩尔),及己二酸(Adipic acid,AA)292.28克(2.0摩尔)。反应流程包括将己二胺及己二酸一起加入2升(L)的钢槽反应器中,于15大气压下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共聚合反应的温度为180℃。搅拌反应1小时后,升温至240℃再搅拌反应2小时后,升温至290℃再搅拌反应4小时。后续进行泄压、下料、切粒及干燥程序。所获得的聚酰胺共聚物的NMR光谱分析结果如下:1HNMR(溶剂:D2SO4)ppm=4.40(酰胺基旁峰值),3.1-3.3(DA),2.2-2.5(DA)。基于吸收峰积分值进行计算,所制备的聚酰胺-66中的己二胺与己二酸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1。红外光(IR)光谱的酰胺吸收峰为1653,1635(cm-1),为酰胺基吸收峰。聚酰胺-66的特性分析如下表1所示。
表1
由上表可知,首先,制备例1至3所制备的聚酰胺共聚物都具有适当的熔点(高于190℃)以及相对黏度,因此能良好地适用于包装材料的技术领域中。再者,相较于比较制备例1及2所制备的聚酰胺-610及聚酰胺-66,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聚酰胺共聚物是具有同样优良、甚至是更佳的热导性。详细而言,本发明的制备例1中仅使用极少量的SPEI作为初始反应物之一,即能制备具有与现有的聚酰胺-66材料相同热导性的聚酰胺共聚物。再者,根据制备例1至3的分析结果可知,随着SPEI含量的增加,热导性也能再进一步被提升。
详细而言,用以合成共单体-芳香族磺酸钠盐的SPEI化合物在聚酰胺共聚物中的含量越高,聚酰胺共聚物的热导性越好,然而,若SPEI化合物的含量过高,则会使得聚酰胺共聚物的分子量难以控制,使得产品材料的机械性变差。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当SPEI在聚酰胺共聚物中的含量在0.2至2.0摩尔%的范围内,可以在获得较佳热导率的同时确保聚酰胺共聚物的机械性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聚酰胺共聚物,是以特定地芳香族磺酸钠盐与己二胺及癸二酸在特定比例下作为共单体而形成,其中芳香族磺酸钠盐是先行以由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与癸二酸生成,如此一来,所述聚酰胺共聚物能够具有良好的热传导率。
详细而言,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是以乙烯二胺为主的芳香族磺酸盐-癸二酸盐类。藉由此预先合成的芳香族磺酸钠盐,可以避免传统一步式聚合反应中因为各反应物的特性(如亲/疏水性)不同而发生兼容性不佳的制造过程上的问题。具体而言,先行合成的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化学结构中,具有亲水性的部分与具有疏水性的部分已经适当排列,使得后续再进行共聚合反应时,较不易发生因亲水性的差异而发生相分离的现象。
再者,选用上述特定的共单体并以特定比例进行熔融聚合反应能够确保聚酰胺共聚物的热导率及黏度等特性,使得所述聚酰胺共聚物能够适用于包装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聚酰胺共聚物能够具有高于尼龙66(聚酰胺66)的热导率,解决目前尼龙610材料的热导性太低的缺点。更甚者,由于作为合成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聚酰胺共聚物的共单体之一的癸二酸为生质化合物,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同时为对环境友善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是由一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以及癸二酸作为共单体而形成;其中,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为由以下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与癸二酸所生成的盐类:
其中,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含量为0.2至1.0摩尔%,己二胺的含量为49.0至49.8摩尔%,且癸二酸的含量为50摩尔%;
其中,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0.25至0.35Wm-1K-1的热传导率;
其中,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由以下化学式3代表:
其中x及y为大于0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1.5至3.0的相对黏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以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的含量为0.5至2.2重量%。
4.一种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包括:
一盐类合成步骤:将由以下化学式1所代表的化合物与癸二酸溶解于一溶剂中并进行搅拌以制备一芳香族磺酸钠盐;以及
一熔融共聚合步骤: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己二胺以及癸二酸作为共单体加入一反应器中以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进而获得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
其中,以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芳香族磺酸钠盐的含量为0.2至1.0摩尔%,己二胺的含量为49.0至49.8摩尔%,且癸二酸的含量为50摩尔%,且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0.25至0.35Wm-1K-1的热传导率;
其中,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由以下化学式3代表:
其中x及y为大于0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具有1.5至3.0的相对黏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乙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类合成步骤还包括于70至9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24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类合成步骤还包括在搅拌至少24小时后,于70至9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共聚合步骤还包括于12至18大气压下进行熔融共聚合反应。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共聚合步骤还包括:于18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1小时后,升温至240℃的温度下搅拌至少5小时。
CN202011146793.XA 2020-10-23 2020-10-23 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4790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6793.XA CN114479066B (zh) 2020-10-23 2020-10-23 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6793.XA CN114479066B (zh) 2020-10-23 2020-10-23 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9066A CN114479066A (zh) 2022-05-13
CN114479066B true CN114479066B (zh) 2024-03-12

Family

ID=81470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46793.XA Active CN114479066B (zh) 2020-10-23 2020-10-23 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79066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37041B (en) * 2001-12-26 2005-08-0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for preparing nylon 6 copolymer containing sulfonic acid comonomers
CN102382300A (zh) * 2011-10-11 2012-03-2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水溶性磺化聚酰胺及其制备方法
KR20160066323A (ko) * 2014-12-02 2016-06-10 건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폴리아마이드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폴리아마이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37041B (en) * 2001-12-26 2005-08-0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for preparing nylon 6 copolymer containing sulfonic acid comonomers
CN102382300A (zh) * 2011-10-11 2012-03-2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水溶性磺化聚酰胺及其制备方法
KR20160066323A (ko) * 2014-12-02 2016-06-10 건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폴리아마이드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폴리아마이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9066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8109B (zh) 聚醯胺樹脂
JPH07508064A (ja) テレフタル酸コポリアミドの製造
CN114249888A (zh) 聚酰胺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7308818B2 (ja) 重合方法
CN114479066B (zh) 高热导性聚酰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KR20150062941A (ko) 폴리아마이드 수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2523472A (ja) 耐熱性ポリアミドの製造方法
EP3147305A1 (en) Copolymerized polyamide resin,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and molded product comprising same
TWI745133B (zh) 高熱導性聚醯胺共聚物及其製造方法
CN104870519A (zh) 环式聚苯醚醚酮组合物及线状聚苯醚醚酮的制造方法、聚苯醚醚酮的制造方法
CN111410746B (zh) 一种支化度可控的超支化聚砜及其制备方法
JP5857391B2 (ja) Pa−410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るpa−410
KR101425173B1 (ko) 낮은 용융온도를 갖는 나일론 4의 제조방법
KR101987540B1 (ko) 공중합 폴리아미드 수지,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성형품
JP7279357B2 (ja) ポリアリーレンエーテルケトン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成形品
JP6324787B2 (ja) 新規ジオール化合物及びポリエステル
CN1079231A (zh) 一氧化碳与烯属不饱和化合物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JP5574644B2 (ja) 離型剤、樹脂組成物、及び樹脂成形体
KR20160017197A (ko) 공중합 폴리아미드 수지,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성형품
KR101498159B1 (ko) 내열성 폴리아미드의 제조방법
KR101557543B1 (ko) 폴리아미드 수지,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성형품
US11261296B2 (en) Semi-aromatic copolyamides based on caprolactam
CN108727585B (zh) 聚酰胺及其制备方法
KR20240006370A (ko) 고상중합에 의한 나일론56의 제조방법
KR101536110B1 (ko) 바이오매스 기반의 나일론 6-모폴리논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