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75136A - 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75136A
CN114475136A CN202210026924.3A CN202210026924A CN114475136A CN 114475136 A CN114475136 A CN 114475136A CN 202210026924 A CN202210026924 A CN 202210026924A CN 114475136 A CN114475136 A CN 114475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ipe section
bushing
pull rod
l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269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展
宋东奇
卢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269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751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75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51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属于汽车悬架领域。拉杆装置包括拉杆本体1、第一拉杆衬套2和第二拉杆衬套3。拉杆本体1包括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平行放置且在一个侧边处相互连接,第一片状结构11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通孔111,第一片状结构11的另一端具有一个第二通孔112,第二片状结构12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三通孔121,第二片状结构12的另一端具有一个第四通孔122,第一拉杆衬套2与第一通孔111、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第二拉杆衬套3与第二通孔112、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相对于焊接,拉杆装置在装配过程中的变形量减小,装配精度提高。

Description

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悬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设计中,汽车悬架对平衡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至关重要。汽车悬架可以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
多连杆悬架目前广泛的应用于汽车悬架领域,其结构由若干杆件组成。在多连杆悬架的设计中,需通过拉杆连接车架与转向节。传统拉杆装置普遍采用拉杆与套管焊接的结构,这种结构通过焊接工艺将拉杆与套管固定,
对于传统的拉杆装置,在焊接拉杆与套管的过程中会导致拉杆产生变形,使得拉杆的装配精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杆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拉杆的装配精度较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杆装置,包括拉杆本体1、第一拉杆衬套2和第二拉杆衬套3;
所述拉杆本体1包括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所述第一片状结构11和所述第二片状结构12平行放置且在一个侧边处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片状结构11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片状结构11的另一端具有一个第二通孔112,所述第二片状结构12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三通孔121,所述第二片状结构12的另一端具有一个第四通孔122,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三通孔121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112与所述第四通孔122位置相对应;
所述第一拉杆衬套2包括第一衬套外壳21和第一衬套内衬22,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与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位于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外侧,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与所述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
所述第二拉杆衬套3包括第二衬套外壳31和第二衬套内衬32,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与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位于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外侧,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与所述第二通孔112、所述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杆装置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孔11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通孔112的直径,所述第三通孔12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四通孔122的直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杆装置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孔1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通孔121的直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杆装置还包括:
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通孔11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杆装置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孔11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通孔122的直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杆装置还包括:
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包括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四管段一体成型,所述第三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管段的外径,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通孔112过盈配合,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杆装置还包括:
所述拉杆本体1具有翻边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杆装置还包括:
所述第一片状结构11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二片状结构12为对称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悬架包括任一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杆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任一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汽车悬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拉杆衬套2的第一衬套外壳21与拉杆本体1的第一通孔111、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第二拉杆衬套3的第二衬套外壳31与拉杆本体1的第二通孔112、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相对于焊接,减小了拉杆本体1、第一拉杆衬套2和第二拉杆衬套3在装配过程中的变形量,提高了拉杆装置的装配精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杆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杆本体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拉杆衬套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拉杆衬套3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各个标号说明如下:
1、拉杆本体;11、第一片状结构;12、第二片状结构;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21、第三通孔;122、第四通孔;
2、第一拉杆衬套;21、第一衬套外壳;22、第一衬套内衬;
3、第二拉杆衬套;31、第二衬套外壳;32、第二衬套内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杆装置,包括拉杆本体1、第一拉杆衬套2和第二拉杆衬套3。
拉杆本体1
拉杆本体1包括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平行放置且在一个侧边处相互连接。第一片状结构11与第二片状结构12的位置相对应。
第一片状结构11与第二片状结构1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一体成型连接,也可以为通过螺栓连接。其中,一体成型的方式可以为冲压成型等成型方式。冲压成型的处理过程可以为将拉杆本体1的材料放入冲压模具中,通过压力机对拉杆本体1的材料加工。第一片状结构11与第二片状结构12连接结构的截面可以为U型结构。采用冲压成型的方式可以提高拉杆本体1的形状精度。螺栓可以是六角螺栓、圆头螺栓等种类的螺栓。螺栓的材料可以为钢或不锈钢等材料。螺栓表面可以为镀铜表面、镀锌纯化的表面等表面。
第一片状结构11
第一片状结构11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通孔111,第一片状结构11的另一端具有一个第二通孔112。第一通孔111的直径等于第二通孔112的直径。第一通孔111与第三通孔121位置相对应,第一通孔111的直径大于第三通孔121的直径。
第一片状结构11为对称结构,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在第一片状结构11上对称分布。第一片状结构11可以为具有螺孔的结构。第一片状结构11的螺孔可以位于第一片状结构11的一个侧边处,用于通过螺栓连接第二片状结构12。第一片状结构11可以具有1个螺孔,也可以具有2个螺孔,也可以具有3个螺孔,也可以具有4个螺孔等。第一片状结构11的螺孔数量与第二片状结构12的螺孔数量相同。
第一片状结构11可以具有倒角,第一片状结构11的倒角可以设置在第一片状结构11的边缘位置。在第一片状结构11上设计倒角结构可以使拉杆本体1的美观性提高。
第一片状结构11的材料可以为铝,也可以为碳素钢,也可以为铅锰合金,也可以为钛合金等材料。第一片状结构11的表面可以为经过退火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经过热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不做热处理的表面等。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的材料相同,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的表面处理方式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片状结构11的另一个侧边具有翻边结构。第一片状结构11翻边结构的方向可以为由第一片状结构11向第二片状结构12折叠的方向。第一片状结构11的翻边结构用于提高第一片状结构11的强度,使第一片状结构11在受到挤压时的变形减小。第一片状结构11的翻边结构可以为冲压成型的结构。冲压成型的处理过程可以为将第一片状结构11放入冲压模具中,通过压力机对第一片状结构11加工。采用冲压成型的方式可以提高第一片状结构11的形状精度。
第二片状结构12
第二片状结构12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三通孔121,第二片状结构12的另一端具有一个第四通孔122。第三通孔121的直径等于第四通孔122的直径。第二通孔112与第四通孔122位置相对应。第二通孔112的直径大于第四通孔122的直径。
第二片状结构12为对称结构,第三通孔121和第四通孔122在第二片状结构12上对称分布。第二片状结构12可以为具有螺孔的结构。第二片状结构12的螺孔可以位于第二片状结构12的一个侧边处,用于通过螺栓连接第一片状结构11。第二片状结构12可以具有1个螺孔,也可以具有2个螺孔,也可以具有3个螺孔,也可以具有4个螺孔等。第二片状结构12的螺孔数量与第一片状结构11的螺孔数量相同。
第二片状结构12可以具有倒角,第二片状结构12的倒角可以设置在第二片状结构12的边缘位置。在第二片状结构12上设计倒角结构可以使拉杆本体1的美观性提高。
第二片状结构12的材料可以为铝,也可以为碳素钢,也可以为铅锰合金,也可以为钛合金等材料。第二片状结构12的表面可以为经过退火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经过热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不做热处理的表面等。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的材料相同,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的表面处理方式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片状结构12的另一个侧边具有翻边结构。第二片状结构12翻边结构的方向可以为由第二片状结构12向第一片状结构11折叠的方向。第二片状结构12的翻边结构用于提高第二片状结构12的强度,使第二片状结构12在受到挤压时的变形减小。第二片状结构12的翻边结构可以为冲压成型的结构。冲压成型的处理过程可以为将第二片状结构12放入冲压模具中,通过压力机对第二片状结构12加工。采用冲压成型的方式可以提高第二片状结构12的形状精度。
第一拉杆衬套2
第一拉杆衬套2包括第一衬套外壳21和第一衬套内衬22。第一衬套外壳21与第一衬套内衬22均为管状结构,第一衬套外壳21与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第一衬套外壳21位于第一衬套内衬22外侧。第一衬套外壳21与第一通孔111、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第一衬套外壳21与第一衬套内衬2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过盈配合。
第一衬套外壳21
第一衬套外壳21为管状结构。第一衬套外壳21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一体成型,第一管段的外径大于第二管段的外径。第一管段与第一通孔111过盈配合,第二管段与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第一管段与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第二管段与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
第一管段的外径大小与第二管段的外径大小的差值可以为0.5mm,也可以为0.6mm,也可以为0.7mm,也可以为0.8mm,也可以为0.9mm,也可以为1mm等。
第一衬套外壳21的材料可以为铝,也可以为碳素钢,也可以为铅锰合金,也可以为钛合金等材料。第一衬套外壳21的表面可以为经过退火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经过热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不做热处理的表面等。
第一衬套外壳21可以具有倒角,第一衬套外壳21的倒角可以设置在第一衬套外壳21管状结构的两端。在第一衬套外壳21上设计倒角结构可以使第一拉杆衬套2的美观性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装配第一拉杆衬套2与拉杆本体1时的便利性。
第一衬套内衬22
第一衬套内衬22为管状结构。第一衬套内衬22的材料可以为铝,也可以为碳素钢,也可以为铅锰合金,也可以为钛合金等材料。第一衬套内衬22的表面可以为经过退火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经过热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不做热处理的表面等。
第一衬套内衬22可以具有倒角,第一衬套内衬22的倒角可以设置在第一衬套内衬22管状结构的两端。在第一衬套内衬22上设计倒角结构可以使第一拉杆衬套2的美观性提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管段的内径和第二管段的内径相等。第一衬套内衬22包括第五管段和第六管段,第五管段和第六管段一体成型,第五管段的外径等于第六管段的外径。第五管段与第一管段相套接,第六管段与第二管段相套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管段的内径大于第二管段的内径相等。第一衬套内衬22包括第五管段和第六管段,第五管段和第六管段一体成型,第五管段的外径大于第六管段的外径。第五管段与第一管段相套接,第六管段与第二管段相套接。第五管段的外径大小与第六管段的外径大小的差值可以为0.5mm,也可以为0.6mm,也可以为0.7mm,也可以为0.8mm,也可以为0.9mm,也可以为1mm等。
第二拉杆衬套3
第二拉杆衬套3包括第二衬套外壳31和第二衬套内衬32。第二衬套外壳31与第二衬套内衬32均为管状结构,第二衬套外壳31与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第二衬套外壳31位于第二衬套内衬32外侧。第二衬套外壳31与第二通孔112、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第二衬套外壳31与第二衬套内衬3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过盈配合。
第二衬套外壳31
第二衬套外壳31为管状结构。第二衬套外壳31包括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第三管段与第四管段一体成型,第三管段的外径大于第四管段的外径。第三管段与第二通孔112过盈配合,第四管段与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第三管段与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第四管段与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
第三管段的外径大小与第四管段的外径大小的差值可以为0.5mm,也可以为0.6mm,也可以为0.7mm,也可以为0.8mm,也可以为0.9mm,也可以为1mm等。
第二衬套外壳31的材料可以为铝,也可以为碳素钢,也可以为铅锰合金,也可以为钛合金等材料。第二衬套外壳31的表面可以为经过退火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经过热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不做热处理的表面等。
第二衬套外壳31可以具有倒角,第二衬套外壳31的倒角可以设置在第二衬套外壳31管状结构的两端。在第二衬套外壳31上设计倒角结构可以使第二拉杆衬套3的美观性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装配第二拉杆衬套3与拉杆本体1时的便利性。
第二衬套内衬32
第二衬套内衬32为管状结构。第二衬套内衬32的材料可以为铝,也可以为碳素钢,也可以为铅锰合金,也可以为钛合金等材料。第二衬套内衬32的表面可以为经过退火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经过热处理的表面,也可以为不做热处理的表面等。
第二衬套内衬32可以具有倒角,第二衬套内衬32的倒角可以设置在第二衬套内衬32管状结构的两端。在第二衬套内衬32上设计倒角结构可以使第二拉杆衬套3的美观性提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管段的内径和第四管段的内径相等。第二衬套内衬32包括第七管段和第八管段,第七管段和第八管段一体成型,第七管段的外径等于第八管段的外径。第七管段与第三管段相套接,第八管段与第三管段相套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管段的内径大于第四管段的内径相等。第二衬套内衬32包括第七管段和第八管段,第七管段和第八管段一体成型,第七管段的外径大于第六管段的外径。第七管段与第三管段相套接,第八管段与第四管段相套接。第七管段的外径大小与第六管段的外径大小的差值可以为0.5mm,也可以为0.6mm,也可以为0.7mm,也可以为0.8mm,也可以为0.9mm,也可以为1mm等。
下面对装配拉杆装置的过程进行介绍:
首先,将第一衬套外壳21由第二管段至第一管段与拉杆本体1装配,将第一衬套外壳21的第二管段与第三通孔121装配,并将第一衬套外壳21的第一管段与第一通孔111装配。其次,将第二衬套外壳31由第四管段至第三管段与拉杆本体1装配,将第二衬套外壳31的第四管段与第四通孔122装配,并将第二衬套外壳31的第三管段与第二通孔112装配。
采用这样的装配方式可以避免由于第一衬套外壳21的第一管段的直径大于第三通孔121的直径而使得第三通孔121产生变形,也可以避免由于第二衬套外壳31的第三管段的直径大于第三通孔121的直径而使得第三通孔121产生变形,减小了拉杆本体1、第一拉杆衬套2和第二拉杆衬套3在装配过程中的变形量。
可选地,首先,将第二衬套外壳31由第四管段至第三管段与拉杆本体1装配,将第二衬套外壳31的第四管段与第三通孔121装配,并将第二衬套外壳31的第三管段与第一通孔111装配。其次,第一衬套外壳21由第二管段至第一管段与拉杆本体1装配,将第一衬套外壳21的第二管段与第四通孔122装配,再将第一衬套外壳21的第一管段与第二通孔112装配。
采用这样的装配方式可以避免由于第二衬套外壳31的第三管段的直径大于第三通孔121的直径而使得第三通孔121产生变形,也可以避免由于第一衬套外壳21的第二管段的直径大于第三通孔121的直径而使得第三通孔121产生变形,减小了拉杆本体1、第一拉杆衬套2和第二拉杆衬套3在装配过程中的变形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杆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拉杆装置的装配精度较低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拉杆衬套2的第一衬套外壳21与拉杆本体1的第一通孔111、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第二拉杆衬套3的第二衬套外壳31与拉杆本体1的第二通孔112、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相对于焊接,减小了拉杆本体1、第一拉杆衬套2和第二拉杆衬套3在装配过程中的变形量,提高了拉杆装置的装配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包括车架、转向节、稳定杆、拉杆装置、滑柱总成。其中,稳定杆与车架固定连接,安装于车架上方,拉杆装置安装于车架两侧,转向节安装于拉杆装置的一端,滑柱总成与转向节固定连接,滑柱总成安装于转向节的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壳体、汽车悬架、车辆轮胎、控制器、排气系统、发动机系统。其中,车身壳体安装于汽车悬架上方,车辆轮胎安装于汽车悬架两侧,发动机系统和控制器安装于汽车悬架上。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拉杆装置,包括拉杆本体(1)、第一拉杆衬套(2)和第二拉杆衬套(3);
所述拉杆本体(1)包括第一片状结构(11)和第二片状结构(12),所述第一片状结构(11)和所述第二片状结构(12)平行放置且在一个侧边处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片状结构(11)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片状结构(11)的另一端具有一个第二通孔(112),所述第二片状结构(12)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三通孔(121),所述第二片状结构(12)的另一端具有一个第四通孔(122),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三通孔(121)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112)与所述第四通孔(122)位置相对应;
所述第一拉杆衬套(2)包括第一衬套外壳(21)和第一衬套内衬(22),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与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位于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外侧,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与所述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
所述第二拉杆衬套(3)包括第二衬套外壳(31)和第二衬套内衬(32),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与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位于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外侧,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与所述第二通孔(112)、所述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通孔(112)的直径,所述第三通孔(12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四通孔(122)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通孔(121)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套外壳(21)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通孔(11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三通孔(121)过盈配合,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所述第二管段与述第一衬套内衬(22)相套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杆装置,所述第二通孔(11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通孔(122)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套外壳(31)包括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四管段一体成型,所述第三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管段的外径,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通孔(112)过盈配合,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四通孔(122)过盈配合,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二衬套内衬(32)相套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本体(1)具有翻边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状结构(11)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二片状结构(12)为对称结构。
9.一种汽车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悬架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拉杆装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汽车悬架。
CN202210026924.3A 2022-01-11 2022-01-11 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Pending CN1144751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6924.3A CN114475136A (zh) 2022-01-11 2022-01-11 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6924.3A CN114475136A (zh) 2022-01-11 2022-01-11 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5136A true CN114475136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09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26924.3A Pending CN114475136A (zh) 2022-01-11 2022-01-11 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75136A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32038A1 (en) * 2005-04-14 2006-10-19 Benteler Automotive Corporation Vehicle suspension control arm and method
DE102009025429A1 (de) * 2009-06-16 2011-01-05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Lenker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Lenkeranordnung
DE102011080452A1 (de) * 2011-08-04 2013-02-07 Vorwerk Autotec Gmbh & Co. Kg Blechumformlenker
CN103818207A (zh) * 2014-02-28 2014-05-2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臂衬套组件
DE102013004993A1 (de) * 2013-03-22 2014-09-25 Audi Ag Blechlenker für die Radaufhäng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Radaufhängung, Kraft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Radaufhängung
CN204222569U (zh) * 2014-11-14 2015-03-2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臂结构
DE102015210915A1 (de) * 2015-06-15 2016-12-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enker für eine Radaufhängung eines Fahrzeugs
CN207931410U (zh) * 2018-03-13 2018-10-02 贵安新区新特电动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CN208006624U (zh) * 2018-02-26 2018-10-26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系统的控制臂以及车辆
CN208498160U (zh) * 2018-06-05 2019-02-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悬架后拉杆总成
CN110497755A (zh) * 2019-08-29 2019-11-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臂、悬架和控制臂的制造方法
CN110843442A (zh) * 2019-10-29 2020-02-28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连杆悬架系统的上控制臂
CN112406438A (zh) * 2020-11-19 2021-02-26 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后车轮支架与控制臂连接装置及车辆
CN214057163U (zh) * 2020-12-30 2021-08-27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连接杆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32038A1 (en) * 2005-04-14 2006-10-19 Benteler Automotive Corporation Vehicle suspension control arm and method
DE102009025429A1 (de) * 2009-06-16 2011-01-05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Lenker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Lenkeranordnung
DE102011080452A1 (de) * 2011-08-04 2013-02-07 Vorwerk Autotec Gmbh & Co. Kg Blechumformlenker
DE102013004993A1 (de) * 2013-03-22 2014-09-25 Audi Ag Blechlenker für die Radaufhäng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Radaufhängung, Kraft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Radaufhängung
CN103818207A (zh) * 2014-02-28 2014-05-2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臂衬套组件
CN204222569U (zh) * 2014-11-14 2015-03-2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臂结构
DE102015210915A1 (de) * 2015-06-15 2016-12-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enker für eine Radaufhängung eines Fahrzeugs
CN208006624U (zh) * 2018-02-26 2018-10-26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系统的控制臂以及车辆
CN207931410U (zh) * 2018-03-13 2018-10-02 贵安新区新特电动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CN208498160U (zh) * 2018-06-05 2019-02-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悬架后拉杆总成
CN110497755A (zh) * 2019-08-29 2019-11-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臂、悬架和控制臂的制造方法
CN110843442A (zh) * 2019-10-29 2020-02-28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连杆悬架系统的上控制臂
CN112406438A (zh) * 2020-11-19 2021-02-26 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后车轮支架与控制臂连接装置及车辆
CN214057163U (zh) * 2020-12-30 2021-08-27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连接杆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88000B2 (en) Control arm,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control arm
EP0739763B1 (en) Suspension arm
US8205898B2 (en) Twist beam with interlock
US8752850B2 (en) Arm component for vehicle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10377200B2 (en) Coupling structure, coupling member having coupl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upling member having coupling structure
US20120299263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trol arm, and a control arm
EP2133164B2 (de) Achskörper
CN107683217B (zh) 用于车辆悬架的扭矩杆
US10471790B2 (en) Control arm for the wheel suspension in a vehicle
CN114475136A (zh) 拉杆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CN111204184A (zh) 一种越野车底盘及越野车
JP4060059B2 (ja) 自動車用サブフレーム
CN219564688U (zh) 一种拖挂车双横臂悬架结构
CN210211933U (zh) 一种摆臂衬套及摆臂衬套组件
CN218702585U (zh) 横向空心稳定杆用钢管及用其制成的汽车稳定杆
CN218892401U (zh) 一种悬架控制臂、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3920654U (zh) 悬置支架和车辆
JP7044690B2 (ja) 金属部材の製造方法
JPS62437Y2 (zh)
JPH08230427A (ja) トルクロ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法
KR20220060603A (ko) 알루미늄 압출 어시스트암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