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4959B -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4959B
CN114454959B CN202210053795.7A CN202210053795A CN114454959B CN 114454959 B CN114454959 B CN 114454959B CN 202210053795 A CN202210053795 A CN 202210053795A CN 114454959 B CN114454959 B CN 1144549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wheel
vehicle
steering
connecting rod
mai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537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4959A (zh
Inventor
周志明
林文干
鲁高健
于根稳
徐远
李浩亮
陈超
成少波
王运龙
刘蓉
李苗
王鹏
李鑫
阳仁松
杨锐
王劲松
吕凤贤
舒威
马红阳
何伟
杨剑
张雪琰
刘雪峰
李艳
罗齐
黄鑫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5379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549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54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4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49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49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5/00Stee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15/02Steering position indicators ; Steering position determination; Steering aids
    • B62D15/021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 B62D15/0215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by measur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B62D15/022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by measur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on or nea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eering wheel and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20Links, e.g. track r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包括拉线和同轴设置的上支架、下支架、主轴,主轴的底部与下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主轴与上支架旋转配合,上支架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刻度盘;上支架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上调整臂,下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与上调整臂一一对应的下调整臂,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与下调整臂之间均通过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相连接,上连接杆、上调整臂、下调整臂、下连接杆依次铰接,上连接杆与下连接杆相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卡紧方向盘的卡爪;拉线的两端分别与主轴和吸盘相连接。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通过测量车辆空载和满载时方向盘角度的偏差,并通过测得的偏差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本设计能提高载货汽车的驾驶体验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载货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具体适用于载货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及转向系统的调整。
背景技术
汽车在载重变化的情况下,由于转向系统中转向纵拉杆、转向球头、转向节臂等部件之间存在间隙及相互作用,载货汽车在由空载装载至满载后方向盘会出现一定的偏转,方向盘偏转的问题会对影响驾驶体验,特别是在载货汽车领域,当载货汽车满载时,方向盘偏转过大还会影响驾驶安全。因此,载货汽车在不同负载下的偏转角度的大小能够体现转向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在车辆装配完成后,需要一种能准确、便捷的测试方向盘在不同负载下的偏转角度的工具,来对方向盘的偏转进行测试,并且根据测试的结果对转向系统进行调整,以提高车辆驾驶体验;同时,在不同负载下方向盘的偏转角度数据也能为设计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载货汽车在空载与载重的情况下方向盘发生偏转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准确、便捷的测试方向盘在不同负载下的偏转角度的载货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拉线和同轴设置的上支架、下支架、主轴,所述主轴的底部与下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主轴与上支架旋转配合,所述上支架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刻度盘;
所述上支架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上调整臂,所述下支架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与上调整臂一一对应的下调整臂,所述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与下调整臂之间通过定位爪相连接;
所述定位爪包括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的一端与上调整臂远主轴的一端铰接,上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下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下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下调整臂远主轴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连接杆与下连接杆相连接处设置有卡爪;
所述拉线的一端与主轴相连接,拉线的另一端与吸盘相连接。
所述主轴上套设有齿轮,所述齿轮的底部与下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架的底部设置有弹簧卡扣,所述弹簧卡扣与齿轮上的齿相配合。
所述弹簧卡扣包括转轴、转动手柄、弹簧柱销和卡齿,所述转动手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转轴设置于通孔中,转轴的顶部与上支架的底部固定连接,转轴与转动手柄旋转配合;
所述转轴的外部套设有扭转弹簧,所述扭转弹簧的一个自由端固定设置于手柄内,扭转弹簧的另一个自由端与固定设置于上支架底部的弹簧柱销压紧配合;
所述卡齿固定设置于转动手柄的端部,卡齿与齿轮上的齿相配合。
所述上连接杆与下连接杆通过铰接件相连接,所述卡爪固定设置于铰接件的底部。
所述拉线设置于拉线盒内,所述拉线盒套设于主轴上,拉线盒与主轴旋转配合,拉线盒的侧部开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穿过拉线孔后与吸盘相连接。
所述拉线的直径为0.3mm,所述拉线的总长度为1.5m;
所述拉线自拉线盒内拉出后,拉线上的张力为10N;
所述吸盘的直径为50mm。
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所述调整方法基于上述的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所述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放置于待测车辆的方向盘上,按压转动手柄,使扭转弹簧压缩,转动手柄上的卡齿沿远离齿轮的方向绕转轴旋转,卡齿与齿轮脱开;
S2、使上支架相对下支架旋转,进而使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与下调整臂之间的夹角增大,每个定位爪上的卡爪均向主轴靠拢,直到多个卡爪将方向盘卡紧;
S3、松开转动手柄,扭转弹簧复位,转动手柄上的卡齿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被压紧在离齿轮外周的齿间,卡齿卡紧齿轮;
S4、自拉线盒内拉出拉线,将拉线端部的吸盘固定于挡风玻璃上,并使拉线与刻度盘的表面平行;
S5、在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保证车辆沿直线行驶,并通过拉线读取此时刻度盘上的角度值A;
随后对待测车辆进行装载,在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保证车辆沿直线行驶,并通过拉线读取此时刻度盘上的角度值B,则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B-A|。
S6、根据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及转向直拉杆与方向盘传动比i计算干涉量d,所述d=|i*α|;
S7、根据计算得到的干涉量d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
所述根据计算得到的干涉量d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包括:
若步骤S5中,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方向盘相对于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向右偏转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将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向前调整,调整的距离为d;
若步骤S5中,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方向盘相对于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向左偏转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将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向后调整,调整的距离为d。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中的上支架、下支架同轴设置且可以相对旋转,且上支架、下支架上分别设置有上调整臂、下调整臂,由于上调整臂、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和下调整臂依次铰接,上调整臂、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和下调整臂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当上支架与下支架相对旋转进而带动相对应的上调整臂与下调整臂之间夹角改变时,卡爪与主轴之间的距离改变,因此卡爪可以用于卡紧不同尺寸的方向盘;同时,由于上调整臂和下调整臂一一对应设置,上支架与下支架相对旋转时每组相对应的上调整臂和下调整臂之间的角度是相同的,卡爪卡紧方向盘时,测量装置的主轴能自动对准与方向盘的中心,实现测量装置与方向盘同轴,进而能准确测量方向盘的偏转角度。因此,本设计中通在过上支架上设置上调整臂,在下支架上对应的设置下调整臂,且的上调整臂、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和下调整臂依次铰接,使测量装置能够卡紧不同尺寸的方向盘;且测量装置的主轴能自动对准与方向盘的中心。
2、本发明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中上支架的底部设置有弹簧卡扣,下支架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齿轮,当弹簧卡扣中的转动手柄被人为按压,扭转弹簧压缩,转动手柄旋转使卡齿脱离齿轮,此时上支架与下支架可相对旋转,便于调整调整卡爪位置以卡紧汽车方向盘;当卡爪卡紧方向盘后,放开转动手柄,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转动手柄上的卡齿被压紧在齿轮外周的齿间,卡齿将齿轮卡紧,上支架与下支架无法相对旋转,测量装置被卡紧在汽车方向盘上,测量装置安装、使用方便且成本低廉。因此,本设计中,通过弹簧卡扣与齿轮相配合,将测量装置被卡紧在汽车方向盘上,测量装置安装、使用方便且成本低廉。
3、本发明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中通过拉线读取刻度盘上的读数,且拉线的端部通过吸盘固定于汽车的挡风玻璃上,拉线的长度易调整的同时吸盘便于拆卸,测量装置可在任何车型上使用,安装方便且适用范围广。因此,本设计中通过拉线读取刻度盘上的读数,且拉线的端部通过吸盘固定于汽车的挡风玻璃上,测量装置可在任何车型上使用,安装方便且适用范围广。
4、本发明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中卷绕有拉线的拉线盒可旋转的套设于主轴上,拉线穿过拉线盒侧部的拉线孔后与吸盘相连接,当吸盘固定于汽车挡风玻璃上时,张紧的拉线所在的直线与主轴的中轴线相交,减小测量误差,测量更精确。因此,本设计中拉线盒可旋转的套设于主轴上,拉线穿过拉线盒侧部的拉线孔后与吸盘相连接,测量误差小,测量结果准确。
5、本发明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中,测试载货汽车空载与满载时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并根据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计算干涉量d,再根据方向盘偏转的方向向前或向后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让载货汽车在满载时尽可能保证转向纵拉杆决定的圆弧与悬架决定的圆弧重合,进而保证载货汽车在载重的情况下方向盘不发生偏离,提高驾驶体验以及载货汽车的安全性能。因此,本设计中通过测量得到载货汽车空载与满载时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并根据测量结果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尽可能的使载货汽车在载重的情况下方向盘不发生偏离,提高了驾驶体验及载货汽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支架与下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测量装置安装于方向盘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弹簧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扭转弹簧的示意图。
图8是拉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通过拉线读取刻度盘上角度的示意图。
图10是弹簧卡扣与齿轮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11是上支架与下支架相对旋转的示意图。
图12为汽车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上支架1、上调整臂11、下支架2、下调整臂21、主轴3、定位爪5、上连接杆51、下连接杆52、卡爪53、铰接件54、拉线6、吸盘7、齿轮8、弹簧卡扣9、转轴91、转动手柄92、通孔921、弹簧柱销93、扭转弹簧94、卡齿95、拉线盒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拉线6和同轴设置的上支架1、下支架2、主轴3,所述主轴3的底部与下支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主轴3与上支架1旋转配合,所述上支架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刻度盘4;
所述上支架1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上调整臂11,所述下支架2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与上调整臂11一一对应的下调整臂21,所述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11与下调整臂21之间通过定位爪5相连接;
所述定位爪5包括上连接杆51和下连接杆52,所述上连接杆51的一端与上调整臂11远主轴3的一端铰接,上连接杆51的另一端与下连接杆52的一端铰接,下连接杆52的另一端与下调整臂21远主轴3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连接杆51与下连接杆52相连接处设置有卡爪53;
所述拉线6的一端与主轴3相连接,拉线6的另一端与吸盘7相连接。
所述主轴3上套设有齿轮8,所述齿轮8的底部与下支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架1的底部设置有弹簧卡扣9,所述弹簧卡扣9与齿轮8上的齿相配合。
如图4、图6所示,弹簧卡扣9设置于上支架1与下支架2之间,图4、图6均为从上支架1底部向上看的视图,所述弹簧卡扣9包括转轴91、转动手柄92、弹簧柱销93和卡齿95,所述转动手柄92中部设置有通孔921,所述转轴91设置于通孔921中,转轴91的顶部与上支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转动手柄92通过转轴91与上支架1旋转配合;
所述转轴91的外部套设有扭转弹簧94,所述扭转弹簧94的一个自由端固定设置于手柄92内,扭转弹簧94的另一个自由端与固定设置于上支架1底部的弹簧柱销93压紧配合;
所述卡齿95设置于转动手柄92的端部,卡齿95与齿轮8上的齿相配合,所述扭转弹簧94处于扭转状态时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脱离齿轮8,扭转弹簧94处于自由状态时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与齿轮8上的齿卡紧配合。
所述上连接杆51与下连接杆52通过铰接件54相连接,所述卡爪53固定设置于铰接件54的底部。
所述拉线6设置于拉线盒10内,所述拉线盒10套设于主轴3上,拉线盒10与主轴3旋转配合,拉线盒10的侧部开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6穿过拉线孔后与吸盘7相连接。
所述拉线6的直径为0.3mm,所述拉线盒10内拉线6的总长度为1.5m;
所述拉线6自拉线盒10内拉出后,拉线6上的张力为10N;
所述吸盘7的直径为50mm。
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所述调整方法基于上述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所述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放置于待测车辆的方向盘上,按压转动手柄92,使扭转弹簧94压缩,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沿远离齿轮8的方向绕转轴91旋转,卡齿95与齿轮8脱开;
S2、使上支架1相对下支架2旋转,进而使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11与下调整臂21之间的夹角增大,每个定位爪5上的卡爪53均向主轴3靠拢,直到多个卡爪53将方向盘卡紧;
S3、松开转动手柄92,扭转弹簧94复位,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在扭转弹簧94的作用下被压紧在离齿轮8外周的齿间,卡齿95卡紧齿轮8;
S4、自拉线盒10内拉出拉线6,将拉线6端部的吸盘7固定于挡风玻璃上,并使拉线6与刻度盘4的表面平行;
S5、在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保证车辆沿直线行驶,并通过拉线6读取此时刻度盘4上的角度值A;
随后对待测车辆进行装载,在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保证车辆沿直线行驶,并通过拉线6读取此时刻度盘4上的角度值B,则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B-A|。
S6、根据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及转向直拉杆与方向盘传动比i计算干涉量d,所述d=|i*α|;
转向直拉杆与方向盘传动比i即方向盘转动角度与转向直拉杆沿整车纵向的位移之比,转向直拉杆与方向盘传动比i可通过转向机传动比、转向垂臂长度和转向垂臂与直拉杆夹角计算得到,由于载货汽车的转向机传动比、转向垂臂长度为定值,且试验过程中转向垂臂长度和转向垂臂与直拉杆夹角变化很小,因此将装载前后车辆直行状态时的转向直拉杆与方向盘传动比i视为定值进行计算;转向直拉杆与方向盘传动比i的单位为mm/°;干涉量d的单位为mm。
S7、根据计算得到的干涉量d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
所述根据计算得到的干涉量d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包括:
若步骤S5中,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方向盘相对于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向右偏转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将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向前调整,调整的距离为d;
若步骤S5中,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方向盘相对于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向左偏转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将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向后调整,调整的距离为d。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由于转向系统中转向纵拉杆、转向球头、转向节臂等部件之间存在间隙以及相互作用,因此在车辆载重不同的时候,其方向盘会出现偏移,这种情况在载货汽车上尤为严重。由于载货汽车的使用环境,决定了其大多数情况下均载有货物,因此需要尽可能的使载货汽车在载重的情况下,方向盘不发生偏转。为了使载货汽车在不同载重的情况下方向盘都尽量的不发生偏转,应该让载货汽车在满载时尽可能保证转向纵拉杆决定的圆弧与悬架决定的圆弧重合。
如图12所示,汽车满载的情况下,汽车钢板弹簧主片的中心点为A,汽车行驶带动车轮上下跳动时钢板弹簧主片的中心点为A的轨迹为一圆弧,该圆弧的圆心为Q点,转向节臂与转向纵拉杆的球铰中心点为E,连接A点与Q点,并自E点开始作AQ的平行线ER,再从Q点开始作AE的平行线,则AE的平行线与AQ的平行线ER相交于R点,则以R点为圆心、R点与E点的连线为半径的圆弧即为悬架决定的圆弧;同样如图12所示,转向摇臂的球铰中心点为G点,转向摇臂的球铰中心点为G与R点是不重合的,当车轮上下跳动时,以G点为圆心、G点与E点的连线为半径的圆弧即转向纵拉杆决定圆弧。在理想状态下,转向节臂与转向纵拉杆的球铰中心点E点能同时沿转向纵拉杆决定圆弧、悬架决定的圆弧两个圆弧移动,即转向纵拉杆决定圆弧、悬架决定的圆弧两个圆弧重合,此时方向盘在任何载重的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偏转。
而在实际情况下,车辆原地状态加满载后,E点跟随悬架决定的圆弧运动,两圆弧存在差异,并伴有转向系统中各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导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偏移,从而导致方向盘发生偏转,因此需要对转向纵拉杆的位置进行调节。当汽车满载时方向盘相对车辆空载时的偏转角度为α时,可以计算出干涉量d=|i*α|。若装载后方向盘向右偏移角度α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转向纵拉杆位置靠后,需要将其向前移动调整一段距离,调整的距离即为干涉量d;同理可知,若装在后方向盘向左偏移角度α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应将转向纵拉杆向后移动调整,以尽可能的减小满载后载货汽车方向盘的偏移。
在测试的过程中,由于刻度盘4上表示有角度,且拉线6的端部通过吸盘7固定于汽车挡风玻璃上、被拉出拉线盒10的拉线6平行于刻度盘4,因此,被拉出拉线盒10的拉线6会指向刻度盘4上的一个具体刻度值,拉线6指向的刻度盘4上的具体刻度值即为此时刻度盘4上的角度值。
实施例1: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拉线6和同轴设置的上支架1、下支架2、主轴3,所述主轴3的底部与下支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主轴3与上支架1旋转配合,所述上支架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刻度盘4;所述上支架1上固定设置有三个上调整臂11,相邻的两个上调整臂11之间的夹角为120°,所述下支架2上固定设置有三个与上调整臂11一一对应的下调整臂21,相邻的两个下调整臂21之间的夹角为120°,所述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11与下调整臂21之间通过一个定位爪5相连接;所述定位爪5包括上连接杆51和下连接杆52,所述上连接杆51的一端与上调整臂11远主轴3的一端铰接,上连接杆51的另一端与下连接杆52的一端铰接,下连接杆52的另一端与下调整臂21远主轴3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连接杆51与下连接杆52相连接处设置有卡爪53;所述拉线6的一端与主轴3相连接,拉线6的另一端与吸盘7相连接;所述主轴3上套设有齿轮8,所述齿轮8的底部与下支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架1的底部设置有弹簧卡扣9,所述弹簧卡扣9与齿轮8上的齿相配合;所述弹簧卡扣9包括转轴91、转动手柄92和弹簧柱销93,所述转动手柄92中部设置有通孔921,所述转轴91设置于通孔921中,转轴91的顶部与上支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转动手柄92通过转轴91与上支架1旋转配合;所述转轴91的外部套设有扭转弹簧94,所述扭转弹簧94的一个自由端固定设置于手柄92内,扭转弹簧94的另一个自由端与固定设置于上支架1底部的弹簧柱销93压紧配合;所述转动手柄92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卡齿95,所述转动手柄92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卡齿95,所述扭转弹簧94处于扭转状态时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脱离齿轮8,扭转弹簧94处于自由状态时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与齿轮8上的齿卡紧配合;所述上连接杆51与下连接杆52通过铰接件54相连接,所述卡爪53固定设置于铰接件54的底部。
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所述调整方法基于上述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所述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放置于待测车辆的方向盘上,按压转动手柄92,使扭转弹簧94压缩,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沿远离齿轮8的方向绕转轴91旋转,卡齿95与齿轮8脱开;
S2、使上支架1相对下支架2旋转,进而使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11与下调整臂21之间的夹角增大,每个定位爪5上的卡爪53均向主轴3靠拢,直到多个卡爪53将方向盘卡紧;
S3、松开转动手柄92,扭转弹簧94复位,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在扭转弹簧94的作用下被压紧在离齿轮8外周的齿间,卡齿95卡紧齿轮8;
S4、自拉线盒10内拉出拉线6,将拉线6端部的吸盘7固定于挡风玻璃上,并使拉线6与刻度盘4的表面平行;
S5、在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保证车辆沿直线行驶,并通过拉线6读取此时刻度盘4上的角度值A;
随后对待测车辆进行装载,在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保证车辆沿直线行驶,并通过拉线6读取此时刻度盘4上的角度值B,则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B-A|。
S6、根据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及转向直拉杆与方向盘传动比i计算干涉量d,所述d=|i*α|;
S7、根据计算得到的干涉量d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拉线6设置于拉线盒10内,所述拉线盒10套设于主轴3上,拉线盒10与主轴3旋转配合,拉线盒10的侧部开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6穿过拉线孔后与吸盘7相连接;所述拉线6的直径为0.3mm,所述拉线盒10内拉线6的总长度为1.5m;所述拉线6自拉线盒10内拉出后,拉线6上的张力为10N;所述吸盘7的直径为50mm。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步骤S7、根据计算得到的干涉量d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包括:
若步骤S5中,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方向盘相对于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向右偏转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将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向前调整,调整的距离为d;
若步骤S5中,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方向盘相对于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向左偏转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将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向后调整,调整的距离为d。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方法基于一种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 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拉线(6)和同轴设置的上支架(1)、下支架(2)、主轴(3),所述主轴(3)的底部与下支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主轴(3)与上支架(1)旋转配合,所述上支架(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刻度盘(4);
所述上支架(1)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上调整臂(11),所述下支架(2)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与上调整臂(11)一一对应的下调整臂(21),所述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11)与下调整臂(21)之间均通过一个定位爪(5)相连接;
所述定位爪(5)包括上连接杆(51)和下连接杆(52),所述上连接杆(51)的一端与上调整臂(11)远主轴(3)的一端铰接,上连接杆(51)的另一端与下连接杆(52)的一端铰接,下连接杆(52)的另一端与下调整臂(21)远主轴(3)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连接杆(51)与下连接杆(52)相连接处设置有卡爪(53);
所述拉线(6)的一端与主轴(3)相连接,拉线(6)的另一端与吸盘(7)相连接;
所述主轴(3)上套设有齿轮(8),所述齿轮(8)的底部与下支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架(1)的底部设置有弹簧卡扣(9),所述弹簧卡扣(9)与齿轮(8)上的齿相配合;
所述弹簧卡扣(9)包括转轴(91)、转动手柄(92)、弹簧柱销(93)和卡齿(95),所述转动手柄(92)中部设置有通孔(921),所述转轴(91)设置于通孔(921)中,转轴(91)与转动手柄(92)旋转配合,转轴(91)的顶部与上支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转轴(91)的外部套设有扭转弹簧(94),所述扭转弹簧(94)的一个自由端固定设置于转动手柄(92)内,扭转弹簧(94)的另一个自由端与固定设置于上支架(1)底部的弹簧柱销(93)压紧配合;
所述卡齿(95)设置于转动手柄(92)的端部,卡齿(95)与齿轮(8)上的齿相配合;
所述拉线(6)设置于拉线盒(10)内,所述拉线盒(10)套设于主轴(3)上,拉线盒(10)与主轴(3)旋转配合,拉线盒(10)的侧部开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6)穿过拉线孔后与吸盘(7)相连接;
所述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汽车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放置于待测车辆的方向盘上,按压转动手柄(92),使扭转弹簧(94)扭转,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沿远离齿轮(8)的方向绕转轴(91)旋转,卡齿(95)与齿轮(8)脱开;
S2、使上支架(1)相对下支架(2)旋转,进而使每一对相对应的上调整臂(11)与下调整臂(21)之间的夹角增大,每个定位爪(5)上的卡爪(53)均向主轴(3)靠拢,直到多个卡爪(53)将方向盘卡紧;
S3、松开转动手柄(92),扭转弹簧(94)复位,转动手柄(92)上的卡齿(95)在扭转弹簧(94)的作用下被压紧在离齿轮(8)外周的齿间,卡齿(95)卡紧齿轮(8);
S4、自拉线盒(10)内拉出拉线(6),将拉线(6)端部的吸盘(7)固定于挡风玻璃上,并使拉线(6)与刻度盘(4)的表面平行;
S5、在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保证车辆沿直线行驶,并通过拉线(6)读取此时刻度盘(4)上的角度值A;
随后对待测车辆进行装载,在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保证车辆沿直线行驶,并通过拉线(6)读取此时刻度盘(4)上的角度值B,则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B-A|;
S6、根据方向盘的偏转角度α计算干涉量d,所述d=|i*α|,所述i为转向直拉杆与方向盘的传动比;
S7、根据计算得到的干涉量d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连接杆(51)与下连接杆(52)通过铰接件(54)相连接,所述卡爪(53)固定设置于铰接件(54)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线(6)的直径为0.3mm,所述拉线(6)的总长度为1.5m;
所述拉线(6)自拉线盒(10)内拉出后,拉线(6)上的张力为10N;
所述吸盘(7)的直径为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7、根据计算得到的干涉量d调整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包括:
若步骤S5中,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方向盘相对于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向右偏转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将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向前调整,调整的距离为d;
若步骤S5中,待测车辆满载的情况下方向盘相对于待测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向左偏转才能保证车辆直行,则将转向纵拉杆的位置向后调整,调整的距离为d。
CN202210053795.7A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Active CN1144549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3795.7A CN114454959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3795.7A CN114454959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4959A CN114454959A (zh) 2022-05-10
CN114454959B true CN114454959B (zh) 2023-03-14

Family

ID=81409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53795.7A Active CN114454959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5495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9061B2 (ja) * 1993-12-22 2003-04-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4013347A1 (de) * 2014-09-08 2016-03-10 Oliver Glinka Drehbare Achse zur Höhenverstellung eines Anhängers
CN204964204U (zh) * 2015-08-05 2016-01-13 广州特斯克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捷式汽车转向特性测试装置
CN107826162A (zh) * 2017-11-03 2018-03-23 陆逸钧 一种能够实现精确转向的机构
CN108556913A (zh) * 2018-04-16 2018-09-21 武汉维视医学影像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指示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
CN208761276U (zh) * 2018-08-02 2019-04-19 东莞市林格储物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带棘轮防螺栓松动装置
CN110466608A (zh) * 2019-08-17 2019-11-19 刘炜 车轮偏转角度指示器及车辆
CN211855864U (zh) * 2020-06-01 2020-11-03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方向盘转角测量装置
CN111890396A (zh) * 2020-07-06 2020-11-06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转向辅助驾驶夹持装置及其夹持方法
CN212738272U (zh) * 2020-08-05 2021-03-19 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高检测精度的汽车转向角检测用电位器
CN112172902B (zh) * 2020-11-06 2021-08-31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一种带有可调三角轮系的爬楼物流车及其爬楼方法
CN214875118U (zh) * 2021-01-20 2021-11-26 深圳中祥计量检测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车方向盘转向力、转向角检测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4959A (zh)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4441B (zh) 一种车辆防侧翻自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4454959B (zh) 一种方向盘偏转角测量装置及载货汽车转向系统调整方法
CN85109249A (zh) 高度计
US20180045601A1 (en) Holding device for a wind tunnel balance and test method
JPS63173779A (ja) 懸架及びかじ取り装置
JP6326676B2 (ja) ボンド試験機及び複数の試験ツールを含むボンド試験機のためのカートリッジ
CN101417692A (zh) 自行车后拨链器
CA1126011A (en) Sensor assembly for wheel alignment system
DE3708579C2 (de) Vorderradführung für Motorräder
CN112319848A (zh) 一种飞行器油门杆测试装置
CN209745541U (zh) 一种焊接铜线的焊接桥扭矩测试治具
CN112129516B (zh) 一种飞行器油门杆测试装置
US6397657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esting torsion bars
JPS628739B2 (zh)
CN214224537U (zh) 一种机动车的碰撞试验的实时测速装置
CN210603686U (zh) 力矩检测装置
DE112004000875B4 (de) Vorrichtung zum Vermessen der Geometrie einer Radachse eines Kraftfahrzeuges
CN113340523B (zh) 一种触压式皮带张力计校准装置
CN110567628A (zh) 力矩检测装置
CN217980247U (zh) 一种端子压接尺寸检测装置
CN116809447B (zh) 一种方向盘凸轮扭力测试设备
CN116086673B (zh) 一种推力杆推力测试装置
CN215296686U (zh) 一种车悬架控制臂的标定组件及试验装置
JPH0725670Y2 (ja) 標点間変位,捩り角検出装置
CN117288377B (zh) 扭摆式微推力测量在线标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