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872B - 定子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0872B
CN114450872B CN202080068088.4A CN202080068088A CN114450872B CN 114450872 B CN114450872 B CN 114450872B CN 202080068088 A CN202080068088 A CN 202080068088A CN 114450872 B CN114450872 B CN 1144508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portions
stator
pins
a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80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0872A (zh
Inventor
高田响
上田智哉
桧皮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50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0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8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78Wave windings, undula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5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 H02K15/066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inserte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axis of the slots or inter-pola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定子具有:具有多个极齿的定子芯部;具有在极齿之间的切槽内沿着轴向延伸的作用部的多个销;以及与多个销电连接的多个汇流条。在各个切槽中,作用部在径向上遍及多层排列。多个销具有:具有跨过极齿配置的两个作用部和在周向上连接作用部的连接部的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以及与汇流条连接的第三销(53)。第二销(52)和第三销(53)的作用部分别配置于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第二销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比第一销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少。通过以上述方式配置销,能提高包括板线圈的马达的制造容易性。

Description

定子和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马达的定子和马达。本申请基于2019年9月30日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9-179971号。本申请对上述申请主张优先权的利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参照援引至本申请。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车辆中装设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驱动装置。在输出用于车辆行驶的驱动力的牵引马达等输出电力大的马达中,有时使用将细长板状的导体板弯折形成的线圈(以下,称为“板线圈”)。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2012-16195号公报中记载了使用上述这种线圈的以往的马达。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2012-161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与由导线形成的线圈相比,上述这种板线圈在切槽之间的连接形状变得复杂时会产生难以组装的问题。特别是在日本公开公报2012-16195号公报所记载的线圈中,在将线圈沿着圆周方向配置一周之后配置下一周时,必须以改变板线圈的弯曲角度并与下一个切槽相连的方式配线,制造上的困难程度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包括板线圈的马达的制造容易性的技术。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第一发明提供一种定子,所述定子用于马达,具有:定子芯部,所述定子芯部具有芯背和多个极齿,所述芯背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多个所述极齿从芯背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销,多个所述销具有在所述极齿之间的切槽内沿着轴向延伸的导电性的作用部;以及多个汇流条,多个所述汇流条与多个所述销电连接,在各个所述切槽中,所述作用部在径向上遍及多层排列,多个所述销具有:第一销,所述第一销具有跨过所述极齿配置的两个所述作用部;第二销,所述第二销具有跨过所述极齿配置的两个所述作用部;以及第三销,所述第三销具有所述作用部,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所述第一销和所述第二销分别还具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在轴向一侧使两个所述作用部在周向上相连;以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轴向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销连接,在所述第一销中,两个所述作用部插入至相同的层或在径向上相邻的层,所述第二销的所述作用部和所述第三销的所述作用部分别配置于所述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所述第二销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比所述第一销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少。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发明,能在形成相同极的同相的作用部连续配置于多个切槽的情况下高效地配置销。此外,能使所有销的连接部的弯曲角度相同。因此,能提高定子的制造容易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和汇流条部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轴向一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和汇流条部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向右靠第一销、向中央靠第一销和向左靠第一销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销、两侧展开第三销和向单侧靠第三销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U相线圈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的所有销的连接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下述说明中,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
<1.第一实施方式>
<1-1.马达的结构>
图1是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21的马达1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定子21和汇流条部22的立体图。此外,图3是从轴向一侧观察定子21和汇流条部22的俯视图。
所述马达1是装设于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车辆并输出用于车辆行驶的驱动力的牵引马达。然而,本发明的马达1也可以是除了牵引马达以外的用途的马达。例如,也可以是装设于送风设备、家电产品、医疗设备、工业用的大型机器等并输出驱动力的马达。
如图1所示,马达1具有马达罩10、静止部2和旋转部3。马达罩10是收纳静止部2和旋转部3的至少一部分的框体。静止部2相对于马达罩10静止。旋转部3以能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静止部2。
如图1所示,静止部2具有定子21、汇流条部22和两个轴承23。旋转部3具有轴31和转子32。
定子21是根据经由汇流条部22供给的驱动电流产生磁通的电枢。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21呈环状包围中心轴线9的周围。如图1~图3所示,定子21具有定子芯部41和线圈部42。
定子芯部41由电磁钢板沿着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芯部41具有:环状的芯背411;以及从芯背411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极齿412。芯背411的内周部呈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的圆环状。多个极齿412沿着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
线圈部42经由绝缘纸、绝缘体等绝缘材料配置于极齿412的周围。关于线圈部4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汇流条部22配置于极齿21的轴向一侧。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部22具有第一汇流条221、第二汇流条222和第三汇流条223。汇流条部22与线圈部42电连接。
三个汇流条221、222、223分别具有沿着径向延伸的电源连接部81、沿着周向延伸的圆弧状部82和从圆弧状部82沿着轴向延伸的两个销(日文:ピン)连接部83。电源连接部8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电源装置(未图示)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圆弧状部82从电源连接部8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线圈部42的外周在周向上延伸。两个销连接部83分别与线圈部42的后述的线圈端部焊接而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汇流条部22对线圈部42输入三相交流电流。线圈部42具有分别被供给相位不同的三相驱动电流的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
对第一汇流条221、第二汇流条222和第三汇流条223分别供给相位各相差三分之一波长的电流。此外,U相线圈421的线圈一端部(后述的单对齐第三销53b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汇流条221的销连接部83连接,U相线圈421的线圈另一端部(后述的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汇流条222的销连接部83连接。V相线圈422的线圈一端部与第二汇流条222的销连接部83连接,V相线圈422的线圈另一端部与第三汇流条223的销连接部83连接。此外,W相线圈423的线圈一端部与第三汇流条223的销连接部83连接,W相线圈423的线圈另一端部与第一汇流条221的销连接部83连接。即,本实施方式的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通过三角形接线而连接。
由此,当对各汇流条221、222、223供给驱动电流时,在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中分别流通有相位各相差三分之一波长的电流。
两个轴承23是将轴31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罩10的机构。如图1所示,两个轴承23中的一方配置于定子21的轴向一侧。此外,两个轴承23中的另一方配置于定子21的轴向另一侧。轴承23例如能使用球轴承,在所述球轴承中,在固定于马达罩10的外圈和与轴31一起旋转的内圈之间夹着球状的滚动体。
轴31是沿着中心轴线9配置的圆柱状的部件。轴31支承于两个轴承23,并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马达罩10更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输出旋转驱动力。
转子32固定于轴31,并与轴31一起旋转。本实施方式的转子32是在由电磁钢板沿着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形成的转子芯部321的内部插入有磁体322的、所谓的IPM型的转子。通过插入到内部的磁体,在转子32的外周面沿周向交替地形成N极的磁场、S极的磁场。此外,转子32的外周面与极齿412的径向内侧的端面在径向上隔着细微的间隙相对。即,转子32具有与定子21在径向上相对的磁极面。
另外,转子32例如既可以是将多个磁体固定于作为磁性体的圆筒状的转子芯部的外周面的所谓的SPM型的转子,也可以是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外周面在周向上交替磁化为N极和S极的磁体树脂转子。
在驱动马达1时,从马达1的驱动电路经由汇流条部22将驱动电流供给至线圈部42。由此,在定子芯部41的多个极齿412处产生磁通。而且,通过极齿412与转子32之间的磁通所产生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如此,旋转驱动力向与轴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的驱动对象输出。
<1-2.线圈部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3~图6对线圈部4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线圈部42的立体图。图5是作为第一销51的具体方式的向右靠第一销51a、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向左靠第一销51c的立体图。图6是第二销52和作为第三销53的具体方式的两侧展开第三销53a和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立体图。在图5和图6中示出了分别从周向外侧观察各销51a、51b、51c、52、53a、53b的图。
如图4所示,线圈部42包括多个第一销51、多个第二销52和多个第三销53。多个销51、52、53分别以将细长板状的导电性材料弯折的方式形成。
第一销51是图5所示的向右靠第一销51a、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向左靠第一销51c的总称。如图5所示,第一销51具有两个作用部61、过渡部62和两个连接部63。第一销51的两个作用部61跨过六个极齿412而配置。
如图6所示,第二销52具有两个作用部61、过渡部62和两个连接部63。第二销52的两个作用部61跨过五个极齿412而配置。即,第二销52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比第一销51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少一个。
第三销53是图6所示的两侧展开第三销53a和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总称。如图6所示,第三销53具有一个作用部61和两个连接部63。
作用部61是在形成于相邻的极齿412之间的切槽内沿着轴向延伸的部位。在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中,过渡部62分别在轴向一侧在周向上将两个作用部61连接。在第一销51中过渡部62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是六个,在第二销52中过渡部62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是五个。
连接部63分别与其他销51、52、53或汇流条部22的汇流条221~223中的任一个焊接。连接部63具有:斜行部631,所述斜行部631从作用部61的轴向的端部相对于轴向倾斜地延伸;以及焊接端部632,所述焊接端部632从斜行部631的前端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所具有的两个连接部63分别配置于作用部61的轴向另一侧。第三销53所具有的两个连接部63中的一方配置于作用部61的轴向另一侧,另一方配置于作用部61的轴向一侧。
如图5所示,在向右靠第一销51a中,两个斜行部631分别从作用部61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另一侧延伸。在向右靠第一销51a中,两个焊接端部632分别配置在相对于经由斜行部631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另一侧错开三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在向中央靠第一销51b中,两个焊接端部632配置于周向中央处。因此,在向中央靠第一销51b中,两个斜行部631分别从作用部61向配置于周向中央处的焊接端部632延伸。具体而言,与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连接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所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另一侧错开三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与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连接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所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三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其结果是,向中央靠第一销51b所具有的两个焊接端部632的周向位置一致。另外,向中央靠第一销51b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和连接部63的径向位置不同,因此,两个焊接端部632的径向位置也不同。
在向左靠第一销51c中,两个斜行部631分别从作用部61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一侧延伸。在向左靠第一销51c中,两个焊接端部632分别配置在相对于经由斜行部631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三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如图6所示,在第二销52中,两个斜行部632分别从作用部61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一侧延伸。在第二销52中,两个焊接端部632分别配置在相对于经由斜行部631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的位置处。
在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轴向一侧的连接部63中,斜行部631从作用部6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另一侧延伸。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作用部61向周向另一侧错开三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此外,在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轴向另一侧的连接部63中,斜行部631从作用部6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一侧延伸。轴向另一侧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的位置处。
在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两个连接部63中,斜行部631均从作用部61的端部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一侧延伸。两个焊接端部632分别配置在相对于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三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线圈部42分别由多个销51、52、53构成。此外,线圈部42由互为相同形状的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构成。V相线圈422配置在相对于U相线圈421向周向一侧旋转四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W相线圈423配置在相对于U相线圈421向周向一侧旋转八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构成U相线圈421的多个销51、52、53在与第一汇流条221连接的销和与第二汇流条222连接的销之间串联连接。构成V相线圈422的多个销51、52、53在与第二汇流条222连接的销和与第三汇流条223连接的销之间串联连接。构成W相线圈423的多个销51、52、53在与第三汇流条223连接的销和与第一汇流条221连接的销之间串联连接。
为了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上述这种结构,进行以下说明的销51、52、53的配置。在此,图7是示出线圈部42中的仅U相线圈421的立体图。另外,如上所述,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是与U相线圈421相同的结构。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线圈部42的所有销51、52、53的连接的概略图。
如图1、图2、图4和图7所示,在一个切槽中沿着径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作用部6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切槽中配置有四个作用部61。在此,以下,将一个切槽内配置于最靠径向外侧的作用部61称为第一层(最外层),将与第一层的径向内侧相邻的作用部61称为第二层,将与第二层的径向内侧相邻的作用部61称为第三层,将配置于最靠径向内侧的作用部61称为第四层(最内层)。
在图8中,用粗线记载了属于U相线圈421的销51、52、53。此外,在图8中,对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标注切槽编号。对供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连续配置的两个切槽中的一组分配第一号和第二号的切槽编号。切槽编号随着从周向一侧向另一侧而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极齿412和切槽的数量是60个。因此,第一号切槽与第六十号切槽的周向另一侧相邻。
如图8所示,在所述定子21中,配置于一个切槽的四个作用部61仅是属于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W相线圈423中的某一个的作用部61。
在此,以下,将供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配置的切槽称为U相切槽,将供V相线圈422的作用部61配置的切槽称为V相切槽,将供W相线圈423的作用部61配置的切槽称为W相切槽。
随着从周向一侧向另一侧反复排列两个U相切槽、两个V相切槽、两个W相切槽共计六个切槽组合。在图8中,第一号、第二号、第七号、第八号、第十三号、第十四号、第十九号、第二十号、第二十五号、第二十六号、第三十一号、第三十二号、第三十七号、第三十八号、第四十三号、第四十四号、第四十九号、第五十号、第五十五号和第五十六号切槽是U相切槽。即,供U相电流流通的切槽两个一组地配置于十处。因此,极齿21的极数是10。
如图8所示,在作为切槽的最内层的第四层以过渡部62成为轴向一侧的方式配置有向右靠第一销51a。向右靠第一销51a的两个作用部61均配置于第四层。
从切槽的第三层至第二层配置有向中央靠第一销51b。详细而言,在配置于第三层和第二层的向中央靠第一销51b中,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配置于第三层,并且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配置于第二层。
配置于第四层的向右靠第一销51a的两个作用部61分别与不同的向中央靠第一销51b连接。更详细而言,从配置于第四层的向右靠第一销51a的两个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分别与从配置于第三层的向中央靠第一销51b的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焊接。
在作为切槽的最外层的第一层中,除了规定的四个切槽(在图8的例子中是第二十五号、第二十六号、第三十一号、第三十二号)以外,配置有向左靠第一销51c。另外,将所述规定的四个切槽称为不规则配置切槽。不规则配置切槽包括一组互为相邻的两个U相切槽(在图8的例子中为第二十五号、第二十六号)和另一组互为相邻的两个U相切槽(在图8的例子中为第三十一号、第三十二号)。所述一组的两个切槽和所述另一组的两个切槽在周向上夹着两个V相切槽和两个W相切槽相邻。
配置于第一层的向左靠第一销51c的两个作用部61分别与不同的向中央靠第一销51b连接。更详细而言,从配置于第一层的向左靠第一销51c的两个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分别与从配置于第二层的向中央靠第一销51b的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焊接。
此外,与一个向右靠第一销51a连接的两个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分别与不同的向左靠第一销51c连接。在至此说明的第一销51的连接中,除了不规则配置切槽的第一层以外,第偶数号的U相切槽的所有层串联连接,并且第奇数号的U相切槽的所有层串联连接。
为了以上述方式将U相切槽的作用部61彼此连接,以确保除了不规则配置切槽的最外层以外的U相切槽的作用部61的旋转对称性,第一销51所具有的作用部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6)是将极齿412的数量(60)除以定子21的极数(10)所得的数量。
第二销52的两个作用部61配置于不规则配置切槽所包括的四个切槽中的、周向一侧的两个切槽中的周向另一侧的切槽(在图8的例子中为第二十六号)和周向另一侧的两个切槽中的周向一侧的切槽(在图8的例子中为第三十号)。而且,从第二销52的两个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向中央靠第一销51b的焊接端部632焊接。
由此,串联连接的第偶数号的U相切槽与串联连接的第奇数号的U相切槽串联连接。此时,假设将互为相邻的第奇数号的U相切槽和第偶数号的U相切槽(例如第二十五号和第二十六号)的周向另一侧的焊接端部632连接,则在相邻的两个U相切槽中流通的电流的方向会变成相反。在所述线圈部42中,通过使用比第一销5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少一个的第二销52,能使在互为相邻的两个U相切槽中流通的电流的方向一致。
两侧展开第三销53a配置于不规则配置切槽的最靠周向一侧处(在图8的例子中为第二十五号)。此外,向单侧靠第三销53b配置于不规则配置切槽的最靠周向另一侧处(在图8的例子中为第三十二号)。由此,能将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轴向另一侧的焊接端部632和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轴向另一侧的焊接端部632的位置靠近地配置。
所述两个第三销53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与汇流条部22焊接,从而发挥作为电连接的线圈端部的作用。即,第三销53的轴向一侧的连接部63是与汇流条221、222、223中的任一个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此外,第三销53的轴向另一侧的连接部63是与另一个销5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第二销52的周向另一侧的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为与第一汇流条221连接的线圈一端部。此外,配置于第二销52的周向一侧的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为与第二汇流条222连接的线圈另一端部。如此,U相线圈421具有作为线圈端部的两个第三销53。即,线圈部42作为整体具有六个第三销53。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在同相线圈配置两周以上、形成相同极的同相的作用部61连续配置于多个切槽的情况下,能高效地配置销51、52、53。此外,能将所有销51、52、53的所有焊接端部632配置于从经由斜行部631连接的作用部61在周向上错开相同数量的切槽的位置处。即,能将所有斜行部631相对于作用部61的角度设为大致均匀。
在制造线圈部42时,在连接部63与作用部61连续地配置成直线状的状态下,将作用部61配置于定子芯部41的切槽内。随后,通过使用器械将连接部63弯折,使斜行部631相对于作用部61倾斜配置。如上所述,若将所有斜行部631相对于作用部61的角度设为均匀,则能将制造线圈部42时用于弯折连接部63的器械设为同一种类。此外,若将所有斜行部631相对于作用部61的角度设为均匀,则与弯曲角度因销51、52、53而存在多种的情况相比,能简化制造工序。因此,能提高作为板线圈的线圈部42的制造容易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的与汇流条221、222、223连接的焊接端部632在周向上靠近地配置。因此,所有汇流条221、222、223配置于周向上的90°的范围内。由此,容易进行各线圈421、422、423与各汇流条221、222、223的焊接工序。
<2.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销和第三销配置于最外层,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第二销和第三销配置于最内层。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槽数量是60,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存在U相、V相、W相这三相的输入且供同相电流连续流通的切槽数量是2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一销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是6个。因此,切槽数量例如也可以是36或48。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切槽数量是6的倍数,第一销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是将极齿的数量除以定子的极数所得的数量。
此外,输入电力的相数并不局限于三相,也可以是四相以上。此外,供同相电流连续流通的切槽数量也可以是3以上。即使在上述情况下,第一销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也是将极齿的数量除以定子的极数所得的数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一个切槽的层数是4,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形成于一个切槽的层数也可以是5以上。即使在上述情况下,也在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个的一部分配置第二销和第三销,并且在其他的层和部位配置第一销。例如,在形成于一个切槽的层数是6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切槽的最外层(第一层)配置第一销、第二销和第三销,并且在切槽的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和第六层配置第一销。
此外,定子和马达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此外,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适当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用于定子和马达。
(符号说明)
1马达;
9中心轴线;
21定子;
32转子;
41定子芯部;
42线圈部;
51第一销;
52第二销;
53第三销;
61作用部;
62过渡部;
63连接部;
81电源连接部;
82圆弧状部;
83销连接部;
221、222、223汇流条;
411芯背;
412极齿。

Claims (6)

1.一种定子,用于马达,具有:
定子芯部,所述定子芯部具有芯背和多个极齿,所述芯背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多个所述极齿从芯背向径向内侧延伸;
线圈部,所述线圈部具有被供给三相以上的驱动电流的线圈,所述线圈包括多个销,多个所述销具有在所述极齿之间的切槽内沿着轴向延伸的导电性的作用部;以及
多个汇流条,多个所述汇流条与多个所述销电连接,
在各个所述切槽中,所述作用部在径向上遍及多层排列,
多个所述销具有:
第一销,所述第一销具有跨过所述极齿配置的两个所述作用部;
第二销,所述第二销具有跨过所述极齿配置的两个所述作用部;以及
第三销,所述第三销具有一个所述作用部,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
所述第一销和所述第二销分别还具有:
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在轴向一侧使两个所述作用部在周向上相连;以及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轴向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销连接,
在所述第一销中,两个所述作用部插入至相同的层或在径向上相邻的层,
所述第二销的所述作用部和所述第三销的所述作用部分别配置于所述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
所述第二销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比所述第一销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少,
所述第一销所具有的两个所述作用部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是将所述极齿的数量除以所述定子的极数所得的数量,
同相线圈配置两周以上,形成相同极的同相的所述作用部连续配置于多个切槽,
所述第二销所具有的两个所述作用部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比所述第一销所具有的两个所述作用部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少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第三销分别还具有: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所述轴向一侧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以及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所述轴向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销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第三销的数量是六个。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汇流条分别具有:
电源连接部,所述电源连接部沿着径向延伸,且径向外侧的端部直接或间接地与电源装置连接;
圆弧状部,所述圆弧状部从所述电源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周向延伸;以及
销连接部,所述销连接部从所述圆弧状部沿着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三销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多个所述汇流条配置于周向上的90°范围内。
6.一种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所述转子配置于所述定子芯部的径向内侧,并被支承成能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CN202080068088.4A 2019-09-30 2020-09-01 定子和马达 Active CN1144508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9971 2019-09-30
JP2019179971 2019-09-30
PCT/JP2020/033150 WO2021065298A1 (ja) 2019-09-30 2020-09-01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0872A CN114450872A (zh) 2022-05-06
CN114450872B true CN114450872B (zh) 2024-04-09

Family

ID=75337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8088.4A Active CN114450872B (zh) 2019-09-30 2020-09-01 定子和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5011A1 (zh)
JP (1) JP7468539B2 (zh)
CN (1) CN114450872B (zh)
DE (1) DE112020004681T5 (zh)
WO (1) WO202106529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92758A (ja) * 1998-07-15 2000-03-31 Denso Corp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02986117A (zh) * 2010-07-08 2013-03-20 泰克马奇有限公司 用于卷绕导体条、尤其是用于电机绕组条的装置及方法
JP2017034848A (ja) * 2015-07-31 2017-02-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10715469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92959A (zh) * 2017-09-20 2017-12-19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绕组电机的定子
CN109586456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线圈绕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1266B2 (ja) 2010-07-01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固定子
US9018822B2 (en) * 2011-03-08 2015-04-28 Honda Motor Co., Ltd.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7116471B2 (ja) 2018-03-30 2022-08-10 株式会社エジェ 撮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92758A (ja) * 1998-07-15 2000-03-31 Denso Corp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02986117A (zh) * 2010-07-08 2013-03-20 泰克马奇有限公司 用于卷绕导体条、尤其是用于电机绕组条的装置及方法
JP2017034848A (ja) * 2015-07-31 2017-02-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10715469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92959A (zh) * 2017-09-20 2017-12-19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绕组电机的定子
CN109586456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线圈绕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65298A1 (ja) 2021-04-08
JP7468539B2 (ja) 2024-04-16
DE112020004681T5 (de) 2022-07-07
CN114450872A (zh) 2022-05-06
JPWO2021065298A1 (zh) 2021-04-08
US20220345011A1 (en)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19592B2 (en) Synchronous electric motor
EP3355446B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WO2011016235A1 (ja) 同期電動機及び同期電動機駆動システム
JP2004304928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11799337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09077468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12517209A (ja) 同期機
JP2015177725A (ja) 回転電機用コイル
CN110832747A (zh) 旋转电机及直线电动机
CN114450871B (zh) 定子和马达
WO2011099567A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03088078A (ja) 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CN114450872B (zh) 定子和马达
US10361614B2 (en) AC excitation synchronous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20230318382A1 (en) Stator and motor
JP2015133811A (ja) 回転電機
CN109075641B (zh) 三相同步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15041A (zh) 旋转电机
JP6582973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65956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制御方法
WO2021246235A1 (ja) 電動機
WO2020066507A1 (ja) 回転電機
JP2010273458A (ja) 3相回転電機
JP2023142395A (ja) 動力装置
WO2015141377A1 (ja) 回転電機用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