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871B - 定子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0871B
CN114450871B CN202080068045.6A CN202080068045A CN114450871B CN 114450871 B CN114450871 B CN 114450871B CN 202080068045 A CN202080068045 A CN 202080068045A CN 114450871 B CN114450871 B CN 1144508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bus bar
phase
portions
p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80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0871A (zh
Inventor
高田响
上田智哉
桧皮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50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0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定子具有:具有多个极齿的定子芯部;具有在极齿之间的切槽内沿着轴向延伸的作用部的多个销;以及与多个销电连接的多个汇流条。在各个切槽中,作用部在径向上遍及多层排列。多个销具有:具有跨过极齿配置的两个作用部和在周向上连接作用部的连接部的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以及与汇流条连接的第三销(53)。第二销(52)的作用部配置于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第三销的作用部配置于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或另一方。第二销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比第一销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多两个。通过以上述方式配置销,能实现短节距卷绕,并且能提高包括板线圈的马达的制造容易性。

Description

定子和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马达的定子和马达。本申请基于2019年9月30日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9-179971号。本申请对上述申请主张优先权的利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参照援引至本申请。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车辆中装设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驱动装置。在输出用于车辆行驶的驱动力的牵引马达等输出电力大的马达中,有时使用将细长板状的导体板弯折形成的线圈(以下,称为“板线圈”)。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2012-16195号公报中记载了使用上述这种线圈的以往的马达。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2012-161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与由导线形成的线圈相比,上述这种板线圈在切槽之间的连接形状变得复杂时会产生难以组装的问题。特别是在日本公开公报2012-16195号公报所记载的线圈中,在将线圈沿着圆周方向配置一周之后配置下一周时,必须以改变板线圈的弯曲角度并与下一个切槽相连的方式配线,制造上的困难程度高。在进行线圈节距与磁极节距不同的短节距的线圈配置的情况下,制造上的困难程度特别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包括板线圈的马达的制造容易性的技术。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第一发明提供一种定子,所述定子用于马达,具有:定子芯部,所述定子芯部具有芯背和多个极齿,所述芯背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多个所述极齿从芯背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销,多个所述销具有在所述极齿之间的切槽内沿着轴向延伸的导电性的作用部;以及多个汇流条,多个所述汇流条与多个所述销电连接,在各个所述切槽中,所述作用部在径向上遍及多层排列,多个所述销具有:第一销,所述第一销具有跨过所述极齿配置的两个所述作用部;第二销,所述第二销具有跨过所述极齿配置的两个所述作用部;以及第三销,所述第三销具有一个所述作用部,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所述第一销和所述第二销分别还具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在轴向一侧沿着周向将两个所述作用部连接;以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轴向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销连接,在所述第一销中,两个所述作用部插入至相同的层或在径向上相邻的层,所述第二销的所述作用部均配置于所述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所述第三销的所述作用部均配置于所述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或另一方,所述第二销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比所述第一销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多两个。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发明,能在形成相同极的同相的作用部连续配置于多个切槽的情况下高效地配置销。此外,能使所有销的连接部的弯曲角度相同。因此,能实现短节距卷绕,并且提高定子的制造容易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和汇流条部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轴向一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和汇流条部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向单侧靠第一销、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和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销、两侧展开第三销和向单侧靠第三销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U相线圈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的所有销的连接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下述说明中,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
<1.第一实施方式>
<1-1.马达的结构>
图1是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21的马达1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定子21和汇流条部22的立体图。此外,图3是从轴向一侧观察定子21和汇流条部22的俯视图。
所述马达1是装设于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车辆并输出用于车辆行驶的驱动力的牵引马达。然而,本发明的马达1也可以是除了牵引马达以外的用途的马达。例如,也可以是装设于送风设备、家电产品、医疗设备、工业用的大型机器等并输出驱动力的马达。
如图1所示,马达1具有马达罩10、静止部2和旋转部3。马达罩10是收纳静止部2和旋转部3的至少一部分的框体。静止部2相对于马达罩10静止。旋转部3以能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静止部2。
如图1所示,静止部2具有定子21、汇流条部22和两个轴承23。旋转部3具有轴31和转子32。
定子21是根据经由汇流条部22供给的驱动电流产生磁通的电枢。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21呈环状包围中心轴线9的周围。如图1~图3所示,定子21具有定子芯部41和线圈部42。
定子芯部41由电磁钢板沿着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芯部41具有:环状的芯背411;以及从芯背411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极齿412。芯背411的内周部呈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的圆环状。多个极齿412沿着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
线圈部42经由绝缘纸、绝缘体等绝缘材料配置于极齿412的周围。关于线圈部4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汇流条部22配置于极齿21的轴向一侧。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部22具有U相汇流条221、V相汇流条222、W相汇流条223和中性点汇流条224。汇流条部22与线圈部42电连接。
U相汇流条221、V相汇流条222和W相汇流条223具有:电源连接部81,所述电源连接部81沿着径向延伸;第一圆弧状部82,所述第一圆弧状部82沿着周向延伸;以及销(日文:ピン)连接部83,所述销连接部83从第一圆弧状部82沿着径向和轴向延伸。电源连接部8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电源装置(未图示)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第一圆弧状部82从电源连接部8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线圈部42在周向上延伸。两个销连接部83分别与线圈部42的后述线圈421、422、423中的任一个的一端部(以下,称为“线圈一端部”)焊接而电连接。
中性点汇流条224具有:第二圆弧状部84,所述第二圆弧状部84沿着周向延伸;以及六个中性点连接部85,六个所述中性点连接部85从第二圆弧状部84沿着径向和轴向延伸。第二圆弧状部84将六个中性点连接部85电连接。六个中性点连接部85分别与线圈部42的线圈421、422、423中的任一个的另一端部(以下,称为“线圈另一端部”)焊接而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汇流条部22对线圈部42输入三相交流电流。线圈部42具有分别被供给相位不同的三相驱动电流的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42中,各相线圈421、422、423由并联连接的两个线圈构成。以下,将U相线圈421所包括的两个线圈称为第一U相线圈421a和第二U相线圈421b,将V相线圈422所包括的两个线圈称为第一V相线圈422a和第二V相线圈422b,将W相线圈423所包括的两个线圈称为第一W相线圈423a和第二W相线圈423b。
对U相汇流条221、V相汇流条222和W相汇流条223分别供给相位各相差三分之一波长的电流。U相汇流条221的两个销连接部83分别与第一U相线圈421a和第二U相线圈421b的线圈一端部(后述的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第一连接部)连接。V相汇流条222的两个销连接部83分别与第一V相线圈422a和第二V相线圈422b的线圈一端部连接。W相汇流条223的两个销连接部83分别与第一W相线圈423a和第二W相线圈423b的线圈一端部连接。
中性点汇流条224的六个中性点连接部85分别与第一U相线圈421a、第二U相线圈421b、第一V相线圈422a、第二V相线圈422b、第一W相线圈423a和第二W相线圈423b的线圈另一端部(后述的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第一连接部)连接。如此,本实施方式的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通过两并联的星形接线而连接。
由此,当对U相汇流条221、V相汇流条222和W相汇流条223供给驱动电流时,在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中分别流通有相位各相差三分之一波长的电流。
另外,U相汇流条221、V相汇流条222和W相汇流条223的第一圆弧状部82和中性点汇流条224的第二圆弧状部84分别配置于比各相线圈421、422、423与汇流条221、222、223、224的焊接部位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两个轴承23是将轴31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罩10的机构。如图1所示,两个轴承23中的一方配置于定子21的轴向一侧。此外,两个轴承23中的另一方配置于定子21的轴向另一侧。轴承23例如能使用球轴承,在所述球轴承中,在固定于马达罩10的外圈和与轴31一起旋转的内圈之间夹着球状的滚动体。
轴31是沿着中心轴线9配置的圆柱状的部件。轴31支承于两个轴承23,并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轴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马达罩10更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输出旋转驱动力。
转子32固定于轴31,并与轴31一起旋转。本实施方式的转子32是在由电磁钢板沿着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形成的转子芯部321的内部插入有磁体322的、所谓的IPM型的转子。通过插入到内部的磁体,在转子32的外周面沿周向交替地形成N极的磁场、S极的磁场。此外,转子32的外周面与极齿412的径向内侧的端面在径向上隔着细微的间隙相对。即,转子32具有与定子21在径向上相对的磁极面。
另外,转子32例如既可以是将多个磁体固定于作为磁性体的圆筒状的转子芯部的外周面的所谓的SPM型的转子,也可以是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外周面在周向上交替磁化为N极和S极的磁体树脂转子。
在驱动马达1时,从马达1的驱动电路经由汇流条部22将驱动电流供给至线圈部42。由此,在定子芯部41的多个极齿412处产生磁通。而且,通过极齿412与转子32之间的磁通所产生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如此,旋转驱动力向与轴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的驱动对象输出。
<1-2.线圈部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4~图6对线圈部4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线圈部42的立体图。图5是作为第一销51的具体方式的向单侧靠第一销51a、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的立体图。图6是第二销52和作为第三销53的具体方式的两侧展开第三销53a和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立体图。在图5和图6中示出了分别从周向外侧观察各销51a、51b、51c、52、53a、53b的图。
如图4所示,线圈部42包括多个第一销51、多个第二销52和多个第三销53。多个销51、52、53分别以将细长板状的导电性材料弯折的方式形成。
第一销51是图5所示的向单侧靠第一销51a、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的总称。如图5所示,第一销51具有两个作用部61、过渡部62和两个连接部63。第一销51的两个作用部61跨过五个极齿412而配置。
如图6所示,第二销52具有两个作用部61、过渡部62和两个连接部63。第二销52的两个作用部61跨过七个极齿412而配置。即,第二销52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比第一销51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多两个。
第三销53是图6所示的两侧展开第三销53a和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总称。如图6所示,第三销53具有一个作用部61和两个连接部63。
作用部61是在形成于相邻的极齿412之间的切槽内沿着轴向延伸的部位。在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中,过渡部62分别在轴向一侧在周向上将两个作用部61连接。在第一销51中过渡部62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是五个,在第二销52中过渡部62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是七个。
连接部63分别与其他销51、52、53或汇流条部22的汇流条221~224中的任一个焊接。连接部63具有:斜行部631,所述斜行部631从作用部61的轴向的端部相对于轴向倾斜地延伸;以及焊接端部632,所述焊接端部632从斜行部631的前端部沿着轴向延伸。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所具有的两个连接部63分别配置于作用部61的轴向另一侧。第三销53所具有的两个连接部63中的一方配置于作用部61的轴向另一侧,另一方配置于作用部61的轴向一侧。
如图5所示,在向单侧靠第一销51a中,两个斜行部631分别从作用部61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另一侧延伸。在向单侧靠第一销51a中,两个焊接端部632分别配置在相对于经由斜行部631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另一侧错开2.5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具有类似的形状,但配置的径向的位置不同,因此,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的两个作用部61的周向间隔与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的两个作用部61的周向间隔不同。
在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中,两个焊接端部632配置于两个作用部61的周向之间的中央处。因此,在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中,两个斜行部631分别从作用部61向配置于周向中央处的焊接端部632延伸。具体而言,与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连接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所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另一侧错开2.5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与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连接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所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2.5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其结果是,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所具有的两个焊接端部632的周向位置一致。另外,在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和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中,供两个作用部61和连接部63配置的径向位置不同,因此,两个焊接端部632的径向位置也不同。
如图6所示,在第二销52中,两个斜行部631分别从作用部61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一侧延伸。在第二销52中,两个焊接端部632分别配置在相对于经由斜行部631连接的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的位置处。
第三销53具有:第一连接部63,所述第一连接部63在轴向一侧与汇流条部22电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63,所述第二连接部63在轴向另一侧与另一个销51电连接。
在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轴向一侧的连接部63中,斜行部631从作用部6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另一侧延伸。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作用部61向周向另一侧错开2.5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此外,在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轴向另一侧的连接部63中,斜行部631从作用部6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一侧延伸。轴向另一侧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的位置处。
在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两个连接部63中,斜行部631均从作用部61的端部向焊接端部632向周向一侧延伸。轴向另一侧的焊接端部632和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均配置在相对于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的位置处。轴向另一侧的焊接端部632配置在相对于作用部61向周向一侧错开2.5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线圈部42分别由多个销51、52、53构成。此外,线圈部42由互为相同形状的U相线圈421、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构成。V相相位422配置在相对于U相线圈421向周向一侧旋转四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W相线圈423配置在相对于U相线圈421向周向一侧旋转两个切槽的量的位置处。
构成第一U相线圈421a的多个销51、52在与U相汇流条221连接的第三销53和与中性点汇流条224连接的第三销53之间串联连接。此外,构成第二U相线圈421b的多个销51、52在与U相汇流条221连接的第三销53和与中性点汇流条224连接的第三销53之间串联连接。因此,第一U相线圈421a与第二U相线圈421b并联连接。
构成第一V相线圈422a的多个销51、52在与V相汇流条222连接的第三销53和与中性点汇流条224连接的第三销53之间串联连接。此外,构成第二V相线圈422b的多个销51、52在与V相汇流条222连接的第三销53和与中性点汇流条224连接的第三销53之间串联连接。因此,第一V相线圈422a与第二V相线圈422b并联连接。
构成第一W相线圈423a的多个销51、52在与W相汇流条223连接的第三销53和与中性点汇流224连接的第三销53之间串联连接。此外,构成第二W相线圈423b的多个销51、52在与W相汇流条223连接的第三销53和与中性点汇流条224连接的第三销53之间串联连接。因此,第一W相线圈423a与第二W相线圈423b并联连接。
为了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上述这种结构,进行以下说明的销51、52、53的配置。在此,图7是仅示出线圈部42中的U相线圈421的立体图。另外,如上所述,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是与U相线圈421相同的结构。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线圈部42的所有销51、52、53的连接的概略图。
如图1、图2、图4和图7所示,在一个切槽中沿着径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作用部6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切槽中配置有六个作用部61。在此,以下,将一个切槽内配置于最靠径向外侧的作用部61称为第一层(最外层),将与第一层的径向内侧相邻的作用部61称为第二层,将与第二层的径向内侧相邻的作用部61称为第三层,将与第三层的径向内侧相邻的作用部61称为第四层,将与第四层的径向内侧相邻的作用部61称为第五层,将配置于最靠径向内侧的作用部61称为第六层(最内层)。
在图8中,用粗线的实线记载了属于第一U相线圈421a的销51、52、53。用粗线的实线记载了属于第二U相线圈421b的销51、52、53。此外,在图8中,对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标注切槽编号。对供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连续配置的三个切槽中的一组分配第一号、第二号和第三号的切槽编号。切槽编号随着从周向一侧向另一侧而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极齿412和切槽的数量是48个。因此,第一号切槽与第四十八号切槽的周向另一侧相邻。
在所述线圈部42中,采用线圈节距比磁极节距小的短节距卷绕。通过采用短节距卷绕,虽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比线圈节距与磁极节距一致的全节距卷绕稍小,但能使感应电动势的波形大幅接近于正弦波。
因此,在配置有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的连续的三个切槽中的周向中央处的切槽中,仅配置有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此外,在所述三个切槽中的剩余两个切槽中,沿着径向交替地配置有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以及属于V相线圈422和W相线圈423中的任一方的作用部61。
以下,将仅配置有与U相汇流条221电连接的作用部61、与V相汇流条222电连接的作用部61和与W相汇流条223电连接的作用部61中的任一种的切槽称为单相切槽。此外,将配置有与U相汇流条221电连接的作用部61、与V相汇流条电连接的作用部61和与W相汇流条223电连接的作用部61中的任两种的切槽称为多相切槽。
具体而言,将仅配置有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的切槽称为U相单向切槽,将仅配置有属于V相线圈422的作用部61的切槽称为V相单向切槽,将仅配置有属于W相线圈423的作用部61的切槽称为W相单相切槽。此外,将配置有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和属于V相线圈422的作用部61的切槽称为U相V相多相切槽,将配置有属于V相线圈422的作用部61和属于W相线圈423的作用部61的切槽称为V相W相多相切槽,将配置有属于W相线圈423的作用部61和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的切槽称为W相U相多相切槽。
随着从周向一侧向另一侧反复排列U相单相切槽、U相V相多相切槽、V相单相切槽、V相W相多相切槽、W相单相切槽和W相U相多相切槽的六个切槽组合。即,单相切槽和多相切槽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在图8中,第二号、第八号、第十四号、第二十六号、第三十二号和第四十四号的切槽是U相单相切槽。即,供U相电流流通的三个切槽组配置于周向的八处。因此,极齿21的极数是八。
如此,同相的单相切槽的间隔配置成每隔六个切槽,其是磁极节距。在此,以下,将与磁极节距一致的切槽数量称为基准切槽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切槽数量是六。
如图8所示,在作为切槽的最内层的第六层以过渡部62成为轴向一侧的方式配置有第二销52。第二销52的两个作用部61均配置于第六层。第二销52的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与在周向一侧相邻的同相的第二销52的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的周向一侧相邻。同样,第二销52的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与在周向另一侧相邻的同相的第二销52的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的周向另一侧相邻。因此,各第二销52的过渡部62的周向位置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销52的过渡部62的周向位置以一个切槽的量重合。
从切槽的第五层至第四层配置有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在配置于第五层和第四层的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中,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配置于第五层,并且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配置于第四层。从配置于第六层的第二销52的两个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分别与从配置于第五层的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的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焊接。配置于第六层的第二销52的两个作用部61分别与不同的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连接。
从切槽的第三层至第二层配置有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在配置于第三层和第二层的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中,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配置于第三层,并且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配置于第二层。从配置于第四层的内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c的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分别与从配置于第三层的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的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焊接。
在作为切槽的最外层的第一层,除了规定的四个切槽(在图8的例子中是第二十六号、第三十一号、第三十二号和第三十七号)以外,配置有向单侧靠第一销51a。另外,将所述规定的四个切槽称为不规则配置切槽。不规则配置切槽配置有两个两侧展开第三销53a和两个向单侧靠第三销53b来代替两组互为相邻的向单侧靠第一销51a。
除了不规则配置切槽以外,向单侧靠第一销51a的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与在周向一侧相邻的同相的向单侧靠第一销51a的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的周向另一侧相邻。此外,向单侧靠第一销51a的周向另一侧的作用部61与在周向另一侧相邻的同相的向单侧靠第一销51a的周向一侧的作用部61的周向一侧相邻。
不规则配置切槽的四个切槽包括两组夹着包括V相单相切槽和W相单相切槽的四个切槽相邻的、供两侧展开第三销53a配置的切槽和供向单侧靠第三销53b配置的两个切槽。在所述两个切槽中的周向一侧(在图8中是第二十六号和第三十二号)配置有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作用部61。在所述两个切槽中的周向另一侧(在图8中是第三十一号和第三十七号)配置有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作用部61。
从配置于第一层的向单侧靠第一销51a的两个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分别与从配置于第二层的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的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焊接。配置于第一层的向单侧靠第一销51a的两个作用部61分别与不同的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连接。
从配置于第一层的两个两侧展开第三销53a和两个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作用部61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分别与从配置于第二层的外侧向中央靠第一销51b的作用部61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焊接。
配置于第一层的两个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向轴向一侧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分别与中性点汇流条224的中性点连接部85中的两个焊接。即,这些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发挥作为第一U相线圈421a和第二U相线圈421b的中性点汇流条连接部的作用。
此外,配置于第一层的两个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向轴向一侧延伸的连接部63的焊接端部632分别与U相汇流条221的两个销连接部83焊接。即,这些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发挥作为第一U相线圈421a和第二U相线圈421b的相汇流条连接部的作用。
如此,两侧展开第三销53a和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轴向一侧的连接部63是在作用部61的轴向一侧与汇流条部22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此外,两侧展开第三销53a和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轴向另一侧的连接部63是在作用部61的轴向另一侧与另一个销51焊接的第二连接部。
如图8所示,在第三十七号的第三销53与第三十二号的第三销53之间,如实线的粗线所示,多个销51、52串联连接。通过这些销51、52、53构成第一U相线圈421a。此外,在第三十一号的第三销53与第二十六号的第三销53之间,如虚线的粗线所示,多个销51、52串联连接。通过这些销51、52、53构成第二U相线圈421b。
在各层中,属于U相线圈421的作用部61每隔六个切槽以连续的两个切槽为单位配置。U相的连续的两个切槽总共是八组,属于第一U相线圈421a的作用部61、属于第二U相线圈421b的作用部61从周向一侧向另一侧依次排列的组以及属于第二U相线圈421b的作用部61、属于第一U相线圈421a的作用部61从周向一侧向另一侧依次排列的组交替地配置。
所述属于第一U相线圈421a的作用部61与属于第二U相线圈421b的作用部61的周向的位置关系在作为最内层的第六层中朝向周向上相邻的组时调换。
如此,相邻组中配置于周向上接近的位置的两个作用部61是相互串联连接的作用部61,这是通过第一销51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比将极齿412的数量除以定子21的极数所得的数量(基准切槽数量)少一个来实现的。而且,相邻组的两个作用部61的排列翻转是通过第二销52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比基准切槽数量多一个来实现的。由此,第二销52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比第一销51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61所跨过的极齿412的数量多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即使在进行短节距的线圈配线的情况下,也能高效地配置销51、52、53。此外,能将所有销51、52、53的轴向另一侧的所有焊接端部632配置于从经由斜行部631连接的作用部61沿着周向错开相同切槽数量的位置处。即,能将所有斜行部631相对于作用部61的角度设为大致均匀。
在制造线圈部42时,在连接部63与作用部61连续地配置成直线状的状态下,将作用部61配置于定子芯部41的切槽内。随后,通过使用器械将连接部63弯折,使斜行部631相对于作用部61倾斜配置。如上所述,若将所有斜行部631相对于作用部61的角度设为均匀,则能将制造线圈部42时用于弯折连接部63的器械设为同一种类。此外,若将所有斜行部631相对于作用部61的角度设为均匀,则与弯曲角度因销51、52、53而存在多种的情况相比,能简化制造工序。因此,能提高作为板线圈的线圈部42的制造容易性。
而且,通过使第一销所跨过的切槽数量比基准切槽数量少一个,使第二销所跨过的切槽数量比基准切槽数量多一个,即使在进行线圈节距与磁极节距不同的短节距卷绕的线圈配线的情况下,也能提高线圈部42的制造容易性。
如上所述,在两侧展开第三销53a中,轴向一侧的斜行部631将作为中性点汇流条连接部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与作用部相连。此外,在向单侧靠第三销53b中,轴向一侧的斜行部631将作为相汇流条连接部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与作用部61相连。在此,将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轴向一侧的斜行部631称为第一斜行部631a,将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轴向一侧的斜行部631称为第二斜行部631b。
如图4和图8所示,多个第一斜行部631a的一部分与多个第二斜行部631b的一部分相互交叉。例如,在图8中,作用部61配置于第二十四号、第二十六号、第二十八号、第三十号和第三十二号的两侧展开第三销53a的第一斜行部631a分别与作用部61配置于第二十七号、第二十九号、第三十一号、第三十三号和第三十五号的向单侧靠第三销53b的第二斜行部631b相互交叉。由此,能减小第三销63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的周向的配置范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U相线圈421、V相相位422和W相线圈423的所有第三销53的轴向一侧的焊接端部632在周向上靠近地配置。因此,所有汇流条221、222、223、224配置于周向上的90°的范围内。由此,容易进行各线圈421、422、423与各汇流条221、222、223、224的焊接工序。此外,能缩短各汇流条221、222、223、224的周向长度。
此外,各相的汇流条221、222、223的销连接部83和中性点汇流条224的中性点连接部85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在图2和图3中,从周向另一侧向周向一侧依次配置有U相汇流条221的销连接部83、与U相线圈421连接的中性点连接部85、V相汇流条222的销连接部83、与V相线圈422连接的中性点连接部85、W相汇流条223的销连接部83、与W相线圈423连接的中性点连接部85、U相汇流条221的销连接部83、与U相线圈421连接的中性点连接部85、V相汇流条222的销连接部83、与V相线圈422连接的中性点连接部85、W相汇流条223的销连接部83、与W相线圈423连接的中性点连接部85。因此,各相的汇流条221、222、223的销连接部83彼此的间隔相同。因此,能使U相汇流条221、V相汇流条222和W相汇流条223的销连接部83的元件共用化。
<2.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销配置于最内层,第三销配置于最外层,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第二销配置于最外层,第三销配置于最内层。此外,也可以第二销和第三销均配置于最内层和最外层中的任一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槽数量是48,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存在U相、V相、W相这三相输入且各相具有两个并联线圈的情况下,除了不规则切槽的第二销和第三销以外,每十二个切槽为相同的电气结构。因此,只要切槽数量是12的倍数即可。因此,切槽数量也可以例如是36或60。在上述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一销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比将极齿的数量除以定子的极数所得的数量(基准切槽数量)少一个。此外,第二销所具有的两个作用部所跨过的极齿的数量比基准切槽数量多一个。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U相、V相、W相各相分别具有两个并联线圈。因此,第三销的数量是与各相汇流条连接的六个加上与中性点汇流条连接的六个所得的十二个。此外,汇流条的数量是四个。而且,四个汇流条包括具有六个中性点连接部的中性点汇流条、与U相线圈的两个第三销连接的U相汇流条、与V相线圈的两个第三销连接的V相汇流条以及与W相线圈的两个第三销连接的W相汇流条。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U相、V相、W相各相也可以分别由串联连接的一组销构成。此外,U相、V相、W相各相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并联线圈。例如,在U相、V相、W相各相不具有并联线圈的情况下,第三销的数量是与三相各相汇流条连接的三个加上与中性点汇流条连接的三个所得的六个。另一方面,汇流条的数量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是四个。而且,四个汇流条包括具有三个中性点连接部的中性点汇流条、与U相线圈的一个第三销连接的U相汇流条、与V相线圈的一个第三销连接的V相汇流条以及与W相线圈的一个第三销连接的W相汇流条。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入电力的相数是三相。然而,输入电力的相数并不局限于三相,也可以是四相以上。此外,供同相电流连续流通的切槽数量也可以是3以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一个切槽的层数是6,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形成于一个切槽的层数也可以是4或8以上。即使在上述情况下,也在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个的一部分配置第二销和第三销,并且在其他的层和部位配置第一销。
此外,定子和马达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等不同。此外,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适当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用于定子和马达。
(符号说明)
1马达;
9中心轴线;
21定子;
22汇流条部;
32转子;
41定子芯部;
42线圈部;
51、51a、51b、51c第一销;
52第二销;
53、53a、53b第三销;
61作用部;
62过渡部;
63连接部;
81电源连接部;
82第一圆弧状部;
83销连接部;
221U相汇流条;
222V相汇流条;
223W相汇流条;
224中性点汇流条;
411芯背;
412极齿;
631斜行部;
632焊接端部。

Claims (11)

1.一种定子,所述定子用于马达,具有:
定子芯部,所述定子芯部具有芯背和多个极齿,所述芯背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多个所述极齿从芯背向径向内侧延伸;
多个销,多个所述销具有在所述极齿之间的切槽内沿着轴向延伸的导电性的作用部;以及
多个汇流条,多个所述汇流条与多个所述销电连接,
各个所述切槽中,所述作用部在径向上遍及多层排列,
多个所述销具有:
第一销,所述第一销具有跨过所述极齿配置的两个所述作用部;
第二销,所述第二销具有跨过所述极齿配置的两个所述作用部;以及
第三销,所述第三销具有一个所述作用部,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
所述第一销和所述第二销分别还具有:
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在轴向一侧沿着周向将两个所述作用部连接;以及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轴向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销连接,
所述第三销具有所述连接部,
在所述第一销中,两个所述作用部插入至相同的层或在径向上相邻的层,
所述第二销的所述作用部均配置于所述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
所述第三销的所述作用部均配置于所述切槽的最外层和最内层中的任一方或另一方,
所述第二销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比所述第一销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多两个,
所述第一销所具有的两个所述作用部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比将所述极齿的数量除以所述定子的极数所得的数量少一个,
所述第二销所具有的两个所述作用部所跨过的所述极齿的数量比将所述极齿的数量除以所述定子的极数所得的数量多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连接部具有:斜行部,所述斜行部从所述作用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对于轴向倾斜地延伸;以及焊接端部,所述焊接端部从所述斜行部的前端部沿着轴向延伸,所述连接部的焊接端部与另一个所述销的焊接端部焊接,
所有所述销的所有焊接端部配置于从经由斜行部连接的作用部沿着周向错开相同切槽数量的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汇流条的数量是四个,
所述第三销的数量是六个,
所述汇流条包括:
中性点汇流条,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与三个所述第三销连接;
U相汇流条,所述U相汇流条与一个所述第三销连接;
V相汇流条,所述V相汇流条与一个所述第三销连接;以及
W相汇流条,所述W相汇流条与一个所述第三销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汇流条的数量是四个,
所述第三销的数量是十二个,
所述汇流条具有:
中性点汇流条,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与六个所述第三销连接;
U相汇流条,所述U相汇流条与两个所述第三销连接;
V相汇流条,所述V相汇流条与两个所述第三销连接;以及
W相汇流条,所述W相汇流条与两个所述第三销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定子芯部的多个所述切槽包括:
单相切槽,所述单相切槽仅配置有与所述U相汇流条电连接的所述作用部、与所述V相汇流条电连接的所述作用部和与所述W相汇流条电连接的所述作用部中的任一种;以及
多相切槽,所述多相切槽配置有与所述U相汇流条电连接的所述作用部、与所述V相汇流条电连接的所述作用部和与所述W相汇流条电连接的所述作用部中的任两种,
所述单相切槽和所述多相切槽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子,其中,
与所述中性点汇流条连接的所述第三销具有:
中性点汇流条连接部,所述中性点汇流条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周向一侧与所述中性点汇流条连接;以及
第一斜行部,所述第一斜行部将所述中性点汇流条连接部和作用部相连,
与所述U相汇流条、所述V相汇流条和所述W相汇流条中的任一个连接的所述第三销具有:
所述作用部;
相汇流条连接部,所述相汇流条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周向另一侧与所述U相汇流条、所述V相汇流条和所述W相汇流条中的任一个连接;以及
第二斜行部,所述第二斜行部将所述相汇流条连接部和所述作用部相连,
多个所述第一斜行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多个所述第二斜行部的至少一部分交叉。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三销电连接的中性点连接部,
所述U相汇流条、所述V相汇流条和所述W相汇流条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三销电连接的销连接部,
所述中性点连接部和所述销连接部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第三销分别还具有: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作用部的所述轴向一侧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U相汇流条、所述V相汇流条和所述W相汇流条分别具有:
电源连接部,所述电源连接部沿着径向延伸,且一端直接或间接地与电源装置连接;
圆弧状部,所述圆弧状部与所述电源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并沿着周向延伸;以及
销连接部,所述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圆弧状部连接,并且所述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销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多个所述汇流条配置于周向上的90°范围内。
11.一种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所述转子配置于所述定子芯部的径向内侧,并被支承成能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CN202080068045.6A 2019-09-30 2020-09-01 定子和马达 Active CN114450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9970 2019-09-30
JP2019-179970 2019-09-30
PCT/JP2020/033149 WO2021065297A1 (ja) 2019-09-30 2020-09-01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0871A CN114450871A (zh) 2022-05-06
CN114450871B true CN114450871B (zh) 2024-04-05

Family

ID=7533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8045.6A Active CN114450871B (zh) 2019-09-30 2020-09-01 定子和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4997A1 (zh)
JP (1) JP7468538B2 (zh)
CN (1) CN114450871B (zh)
DE (1) DE112020004679T5 (zh)
WO (1) WO20210652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006172A1 (de) * 2021-12-14 2023-06-15 ENGIRO GmbH Stator für eine rotierende Drehfeldmaschine
US11949305B2 (en) * 2022-01-24 2024-04-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rallel path hairpin winding connection with the lead terminals and neutral terminal bridges on the crown sid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92758A (ja) * 1998-07-15 2000-03-31 Denso Corp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02986117A (zh) * 2010-07-08 2013-03-20 泰克马奇有限公司 用于卷绕导体条、尤其是用于电机绕组条的装置及方法
JP2017034848A (ja) * 2015-07-31 2017-02-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10715469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92959A (zh) * 2017-09-20 2017-12-19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绕组电机的定子
CN109586456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线圈绕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1266B2 (ja) * 2010-07-01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固定子
JP5275312B2 (ja) 2010-09-22 2013-08-28 株式会社東芝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及びイメージセンサ
US9018822B2 (en) * 2011-03-08 2015-04-28 Honda Motor Co., Ltd.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KR20150061452A (ko) * 2013-11-27 2015-06-04 주식회사 만도 집중권 모터
JP7020244B2 (ja) 2018-03-30 2022-02-1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92758A (ja) * 1998-07-15 2000-03-31 Denso Corp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02986117A (zh) * 2010-07-08 2013-03-20 泰克马奇有限公司 用于卷绕导体条、尤其是用于电机绕组条的装置及方法
JP2017034848A (ja) * 2015-07-31 2017-02-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10715469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92959A (zh) * 2017-09-20 2017-12-19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绕组电机的定子
CN109586456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线圈绕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8538B2 (ja) 2024-04-16
WO2021065297A1 (ja) 2021-04-08
DE112020004679T5 (de) 2022-08-04
US20220344997A1 (en) 2022-10-27
CN114450871A (zh) 2022-05-06
JPWO2021065297A1 (zh) 2021-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77338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6539997B2 (ja) モータ
US7408281B2 (en) Stator and brushless motor
JP3428896B2 (ja) トルクリップルを低減したモータ
JP5858145B2 (ja) コイル
EP3355446B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6623961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15177725A (ja) 回転電機用コイル
JP5502913B2 (ja) 回転電機
CN114450871B (zh) 定子和马达
JP2013165566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7110419A1 (ja) 回転電機
JP2003088078A (ja) 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CN114450872B (zh) 定子和马达
JP2004328917A (ja) 同期電動機
EP4138269A1 (en) Stator and rotary electr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JP2019129563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トランスバースフラックス式回転電機
JP2014103850A (ja) 回転電機
CN112910116A (zh) 旋转电机
JP6582973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066507A1 (ja) 回転電機
WO2019003678A1 (ja) モータ
JP5818529B2 (ja) シンクロナスリラクタンスモータ
CN115362620A (zh) 马达
WO2015141377A1 (ja) 回転電機用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