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8268A -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8268A
CN114448268A CN202011220775.1A CN202011220775A CN114448268A CN 114448268 A CN114448268 A CN 114448268A CN 202011220775 A CN202011220775 A CN 202011220775A CN 114448268 A CN114448268 A CN 114448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key
power adapter
pins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207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2077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4826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4552 priority patent/WO202209556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448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82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其中,电源适配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收容槽与第一按键孔。插脚,至少部分插脚设于收容槽内,插脚转动连接壳体;至少部分插脚可在位于收容槽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收容槽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两个按键,两个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插脚的相对两侧,每个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按键孔内,且按键可按压地连接壳体。当插脚位于伸出状态时,按键与插脚相互配合以限位插脚。本申请可通过按键与插脚相互配合来限位插脚,即对插脚进行锁止,从而提高插脚在伸出状态时的稳定性与插接插座时的便捷性。另外,本申请还可通过增加按键的数量来增强锁止力、防止误操作。

Description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电源适配器设置成可收纳的插脚,从而更好地保护插脚,并使得电源适配器方便携带。但是,如果需要将插脚伸出支架时,需要用户手动接触插脚并将插脚伸出支架,造成使用不便利。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收容槽与第一按键孔;
插脚,至少部分所述插脚设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插脚转动连接所述壳体;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在位于所述收容槽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所述收容槽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
两个按键,两个所述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插脚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按键孔内,且所述按键可按压地连接所述壳体;及
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伸出状态时,所述按键与所述插脚相互配合以限位所述插脚。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源适配器,通过插脚与按键的相互配合,可实现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在位于所述收容槽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所述收容槽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收容状态指的是全部插脚均设于收容槽内时的状态,伸出状态指的是插脚可相对壳体旋转,且至少部分插脚设于收容槽外时的状态。并且当插脚位于伸出状态时,本申请还可通过按键与插脚相互配合来限位插脚,即对插脚进行锁止,从而提高插脚在伸出状态时的稳定性与插接插座时的便捷性。
另外,本申请设置两个按键,并使两个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插脚的相对两侧。首先,设置两个按键相对于设置一个按键来说可进一步提高按键对插脚转动的限制,通过增加按键的数量来增强锁止力。其次,将两个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插脚的相对两侧可便于用户进行按压,并提高电源适配器的稳定性。再次,当按键的数量为两个时,只有两个按键同时被按压时,才可解除按键与插脚的抵接状态进而使插脚转动。这样相对于一个按键来说可降低因用户误操作而导致插脚转动的风险。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收容槽与第一按键孔,所述壳体内具有收容空间;
插脚,至少部分所述插脚设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插脚包括转动轴、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同一侧的两个引脚柱,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壳体;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在位于所述收容槽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所述收容槽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
两个按键,两个所述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插脚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按键孔内,且所述按键可按压地连接所述壳体;及
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壳体,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引脚柱与至少部分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同一侧;且所述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驱动件驱动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旋转地伸出于所述收容槽。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源适配器,通过插脚、按键、驱动件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插脚的自动伸出。具体地,驱动件具有驱动插脚可旋转地伸出收容槽的能力。当插脚位于收容状态时,全部插脚均设于收容槽内,此时按键与插脚相互抵接,从而通过按键限制插脚的转动,这样驱动件便无法使插脚进行翻转。但当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按键便会在外界的按压力下进行移动,从而使按键与插脚解除抵接状态。此时按键便不会再对插脚的转动进行限制,因此驱动件便可驱动至少部分插脚可旋转地伸出于收容槽,最终实现自动伸出,提高了电源适配器使用时的便捷性。
另外,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本申请可使所述引脚柱与至少部分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同一侧,当引脚柱处于收容状态时,此时引脚柱还设于收容槽内,因此引脚柱会占据一部分壳体的空间,使至少部分驱动件与引脚柱设于转动轴的同一侧可简化电源适配器的结构,减小电源适配器的整体尺寸。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组件,所述电子设备组件包括电子设备、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所述电源适配器还用于在所述插脚与电源座插接时向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可实现插脚的自动伸出,提高了电子设备组件使用时的便捷性。另外,还可通过增加按键的数量来增强锁止力;提高电源适配器的稳定性;还可降低因用户误操作而导致插脚转动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按键被按压时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去除部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去除部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图1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图1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图1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图1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插脚与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的爆炸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插脚与按键的侧视图。
图16为本申请一本实施方式中按键未被按压时图15中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按键被按压时图15中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插脚、以及按键的爆炸图。
图2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插脚与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按键未被按压时图20中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按键被按压时图20中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按键与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按键与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的爆炸图。
图2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2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组件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电源适配器-1,电子设备组件-2,电子设备-3,充电端-4,电源端口-5,壳体-10,支架-100,收容槽-11,第一按键孔-12,收容空间-13,凸台-14,容置槽-141,第一滑动部-15,避让孔-16,第一盖体-17,轴承凸台-171,第一U形槽-172,第二盖体-18,轴承凸起-181,第二U形槽-182,插脚-20,转动轴-21,引脚柱-22,限位件-23,第一限位部-24,旋转后的第一限位部-24a,第一连接部-25,第二连接部-26,导电接触端-27,按键-30,插槽-31,第二限位部-32,凸起部-33,第二滑动部-34,驱动件-40,弹性复位件-50,外壳-60,内腔-61,通槽-62,第二按键孔-63,插入孔-64,槽壁-65,引脚弹片-70,固定端-71,弯曲端-72,导通支脚-73,弹片卡槽-74,传动部-80,传动滑块-81,蜗杆-8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一并参考图1-图5,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按键被按压时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爆炸图。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1,具体地,电源适配器1包括壳体10,插脚20,两个按键30。其中,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收容槽11与第一按键孔12。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设于所述收容槽11内,所述插脚20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0。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可在位于所述收容槽11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所述收容槽11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两个所述按键3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插脚20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按键3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按键孔12内,且所述按键30可按压地连接所述壳体10。当所述插脚20位于所述伸出状态时,所述按键30与所述插脚20相互配合以限位所述插脚20。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是小型便携式电子产品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广泛配应用于电话子母机、游戏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中。当电源适配器1的插脚20插入插座中,且电源适配器1的另一端连接电子设备3时,便可为电子设备3提供电能,使电子设备3正常工作或充电。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包括壳体10,可为电源适配器1的其他部件提供装设基础,还可保护设于设于壳体10内的部件。其中,壳体10上开设有收容槽11和第一按键孔12,壳体10内具有收容空间13。收容槽11用于装设插脚20结构,第一按键孔12用于装设按键30,收容空间13用于装设驱动件40。
可选地,壳体10并不是一体式结构而是由两个机壳组成的分体式结构。其中每个机壳上均开设有部分第一按键孔12,当两个机壳组装在一起后便可形成完整的第一按键孔12。可选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其他器件,例如电路板、电源芯片、电源变压模块等器件。这些器件均可以装设于壳体10的收容空间13内,并使得插脚20与这些器件进行电连接。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壳体10具有多种组合形式,例如本申请提供的壳体10可以为单一的壳体结构,例如可以为图1所示的支架100类结构,或者如图5所示的外壳60类结构。或者壳体10还可以两种壳体配合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为图27所示的支架100加外壳60的配合形式,支架100用于装设插脚20等结构件,然后再将支架100装设于外壳60内。只要能装设插脚20等结构件,并实现上述功能的壳体10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后文以壳体10为支架100类结构进行示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插脚20,电源适配器1利用插脚20插入电源插座中,可以实现电源适配器1获取电能,从而方便将电能传递至手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耳机等电子设备3。电源适配器1的插脚20可以为国标、或欧规、或美规、或英规、或澳规、或日规、或韩规等各种标准的插脚20。其中,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设于所述收容槽11内。
本申请可通过按键30与插脚20相互配合来使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可在位于所述收容槽11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所述收容槽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收容状态指的是全部插脚20均设于收容槽11内时的状态(如图1所示),伸出状态指的是插脚20可相对壳体10旋转,且至少部分插脚20设于收容槽11外时的状态(如图3所示)。也可以理解为,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此时全部插脚20均设于收容槽11内时的状态,即认定为收容状态。当按键30被按压时,此时插脚20即可相对壳体10旋转,以使至少部分插脚20设于收容槽11外,此时即认定为自收容状态至伸出状态时。当插脚20旋转到位后,至少部分插脚20设于收容槽11外,且当按键30上的按压力撤去后,此时即认定为伸出状态。本申请后文将会以按键的按压情况来进行阐述插脚的状态。
可选地,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全部插脚20均设于收容槽11内,而当按键30被按压时,本实施方式以部分插脚20设于收容槽11内,而其余的插脚20设于收容槽11外进行示意。至于其余的插脚20具体设于哪里,本申请在后文进行详细介绍。另外,插脚20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0,也可以理解为,插脚20相对壳体10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具有转动的运动状态,这样才可使插脚20收容于收容槽11内,或者使插脚20伸出收容槽11外,从而与插座进行插接。可选地,插脚20的端部设置金属导体,以便于插脚20与电源插座内的电源电极导通。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按键30,按键30是用于控制插脚20的运动状态的重要结构件之一。按键30可用作于对插脚20进行锁紧或解锁的运动开关触发键。每个所述按键3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按键孔12内,且所述按键30可按压地连接所述壳体10。可选地,当按键30被按压时,按键30可相对壳体10进行滑动或者移动。按键30可通过第一按键孔12与插脚20进行配合连接。用户或者其他物体便可按压按键30从而使按键30相对壳体10进行滑动。可选地,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按键30的按压面可凸出于壳体10表面以便用户进行按压。当按键30被按压后,按键30可收容与第一按键孔12内。
另外,并且当插脚20位于伸出状态时,本申请还可通过按键30与插脚20相互配合来限位插脚20,即对插脚20进行锁止,这样可方便插脚20插入插座中,从而提高插脚20在伸出状态时的稳定性与便捷性。可选地,当插脚20位于收容状态时,本申请也可通过按键30与插脚20相互配合来限位插脚20。至于按键30与插脚20具体的结构,以及按键30与插脚20具体如何配合使得插脚20位于收容状态与伸出状态时均可被限位,本申请将在后文进行详细介绍。
另外,本实施方式设置了两个按键30,并使两个按键30的至少部分设于插脚20的相对两侧。首先,设置两个按键30相对于设置一个按键30来说可进一步提高按键30对插脚20转动的限制,通过增加按键30的数量来增强锁止力。其次,将两个按键30的至少部分设于插脚20的相对两侧可便于用户进行按压,并提高电源适配器1的稳定性。再次,当按键30的数量为两个时,只有两个按键30同时被按压时,才可解除按键30与插脚20的抵接状态进而使插脚20转动。这样相对于一个按键30来说可降低因用户误操作而导致插脚20转动的风险。
可选地,请再次参考图2与图4,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按键30的排列方向(如图2与图4中的D1方向)平行于所述插脚20的转动轴21线方向(如图2与图4中的D1方向)。本实施方式可使两个按键30的中心的连接线平行于插脚20的转动轴21线方向,从而避免当按键30被按压时,施加在按键30上的按压力的分力阻碍插脚20的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按键30的排列方向与插脚20的转动轴21线方向完全重合。
请再次参考图1-图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内具有收容空间13,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3内的驱动件40,所述驱动件4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插脚20与所述壳体10,以使得所述插脚20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驱动件40驱动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可旋转地伸出于所述收容槽11。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驱动件40,驱动件40设于收容空间13内,且驱动件40连接插脚20。也可以理解为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插脚20,驱动件40的另一端连接壳体10,本申请将在后文进行详细介绍。驱动件40在全部所述插脚20均设于所述收容槽11内时存储有驱动能,它具有驱动插脚20可旋转地伸出收容槽11的能力。
利用上述结构件,本实施方式可通过插脚20、按键30、驱动件40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插脚20的自动伸出。具体地,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全部插脚20均设于收容槽11内,此时为收容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未工作状态。并且将插脚20设于收容槽11内,可降低电源适配器1整体的尺寸,进而方便收纳携带电源适配器1,还可有效地保护插脚20以免其损坏。此时按键30与插脚20相互抵接,即按键30与插脚20会有部分部位相互接触;从而通过按键30限制插脚20的转动,即此时按键30不会发生转动与移动,因此与按键30相抵接的插脚20也不会发生转动与移动。这样虽然驱动件40连接插脚20且驱动件40具有驱动力,但驱动件40无法将驱动力传递给插脚20使其进行翻转。
当所述按键30未被按压时,全部所述插脚20均设于所述收容槽11内,且所述按键30与所述插脚20相互抵接,以限制所述插脚20的转动。但当按键30被按压时,即按键30受到用户或者其他外界的按压力施加在按键30上时,按键30便会在力的作用下相对壳体10进行移动,使其进一步收容于第一按键孔12内,从而使按键30与插脚20解除抵接状态,以解除对所述插脚20转动的限制。这里所说的“解除抵接状态”可以理解为按键30与插脚20相接触的部位分开,即按键30与插脚20没有相接触的结构与表面,但在按键30与插脚20的位置上本申请并不进行限定。例如按键30与插脚20在解除抵接状态时按键30与插脚20可在宏观上完全分开,即按键30与插脚20具有一定的间距。或者,按键30与插脚20为嵌套结构关系,在按键30未被按压时,按键30与插脚20的嵌套处相互抵接;在按键30被按压时,按键30与插脚20仍为嵌套结构,但在嵌套处按键30与插脚20不再相互接触,从而实现按键30与插脚20解除抵接状态。此时按键30便不会再对插脚20的转动进行限制,因此驱动件40便利用其事先存储好的驱动力来驱动至少部分插脚20可旋转地伸出于收容槽11,实现插脚20的自动伸出,最终将插脚20插入电源插座中进行电能的传输。
综上,上述配合过程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插脚20被按键30限制无法转动;当按键30被按压时,插脚20可在驱动件40的驱动下自动翻转地伸出收容槽11,最终实现自动伸出,提高了电源适配器1使用时的便捷性。
另外,当插脚20相对壳体10翻转伸出后,若撤去按压力,按键30可再次抵接插脚20,从而对插脚20进行再次锁定。此时若想使插脚20再翻转会收容槽11内,可再按压按键30,然后对插脚20施加按压力,使得插脚20相对壳体10翻转再收缩回去,插脚20的翻转扭矩可再回传至驱动件40,以使得驱动件40进行储能,以便下次使插脚20再次伸出来。并且翻转收缩后若撤去按压力,按键30可再次抵接插脚20,从而对插脚20进行再次锁定,这样便完成了电源适配器1从收容状态到伸出状态,再到收容状态的完整的运动过程。
可选地,所述按键30可限制或释放所述驱动件40的转动扭矩传递至所述插脚20,以使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可旋转地收容或伸出于所述收容槽11。本申请的驱动件40可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驱动力来使插脚20可旋转地收容或伸出于所述收容槽11。例如转动扭矩、滑动扭矩、或者翻转扭矩等等。本实施方式以驱动力为转动扭矩进行示意。
进一步可选地,为了使驱动件40可存储有转动扭矩,本实施方式可使驱动件40具有弹性,即驱动件40为弹性驱动件40。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即当所述插脚20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驱动件40处于弹性变形状态,此时驱动件40具有弹性恢复力(即驱动力)。当按键30被按压时(即当所述插脚20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驱动件40可释放至少部分弹性恢复力,以使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可旋转地伸出于所述收容槽11。另外,根据驱动件40的状态,可分为拉伸状态或收缩状态。具体地,当所述按键30未被按压时,所述驱动件40处于拉伸状态,且所述驱动件40具有拉伸力;当所述按键30被按压时,所述驱动件40可释放至少部分所述拉伸力。或者,当所述按键30未被按压时,所述驱动件40处于压缩状态,且所述驱动件40具有压缩力;当所述按键30被按压时,所述驱动件40可释放至少部分所述压缩力。至于使驱动件40的具体连接关系与位置关系,本实施方式将在后文进行详细介绍。可选地,驱动件40包括但不限于弹簧。
请一并参考图1-图6,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去除部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槽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壳体10上还设有凸台14,至少两个所述收容槽11对应所述凸台14的周侧设置;所述插脚20包括转动轴21、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动轴21一侧的至少两个引脚柱22,所述转动轴21贯穿所述凸台14以及至少两个所述收容槽11,且所述转动轴21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0;至少两个所述引脚柱22可旋转地收容或伸出于至少两个所述收容槽11。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槽11的数量有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收容槽11对应所述凸台14的周侧设置。可选地,凸台14内具有连通收容空间13的容置槽14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插脚20包括转动轴21与至少两个引脚柱22。其中转动轴21主要起转动的作用,而引脚柱22则用于插入插座中。转动轴21的转动可带动引脚柱22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收容或伸出至少两个收容槽1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转动轴21可贯穿凸台14与以及至少两个所述收容槽11,即转动轴21横向贯穿凸台14与收容槽11,这样只有部分转动轴21设于收容槽11内,而其余的转动轴21设于凸台14的容置槽141内,这样不仅可利用凸台14将多个收容槽11分隔开来,还可利用凸台14来保护后续与驱动件40连接的部分转动轴21,并且还可利用凸台14来与其他结构相配合连接。可选地,本申请均以收容槽11的数量为两个,引脚柱22的数量为两个进行示意。
可选地,引脚柱22的长度方向与转动轴21的长度方向垂直。引脚柱22的中心轴线与转动轴21的中心轴线相交。两个引脚柱22在转动轴21的轴向上并排设置。
请一并参考图7,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去除部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动轴21,所述驱动件4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10;当所述引脚柱22设于所述收容槽11内时,所述引脚柱22与至少部分所述驱动件40设于所述转动轴21的同一侧。
上文介绍了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转动轴21,从而将驱动件40的驱动力传输给转动轴21,以使转动轴21进行旋转进而带动引脚柱22可旋转地收容或伸出于所述收容槽11。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件40的另一端可连接壳体10,当然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件40的另一端也可以连接其他结构。另外,当所述引脚柱22设于所述收容槽11内时,所述引脚柱22与至少部分所述驱动件40设于所述转动轴21的同一侧。也可以理解为,当引脚柱22处于收容状态时,此时引脚柱22还设于收容槽11内,因此引脚柱22会占据一部分机壳的空间,使至少部分驱动件40与引脚柱22设于转动轴21的同一侧可简化电源适配器1的结构,减小电源适配器1的整体尺寸。可选地,驱动件40钩挂在转动轴21与壳体10上。可选地,当引脚柱22的数量为两个时,驱动件40连接于两个引脚柱22之间的转动轴21上。这样可使其驱动件40的驱动力更加均匀地传递给转动轴21,提高插脚20转动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图1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贯穿所述凸台14的所述转动轴21,且所述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动轴21远离所述收容槽11的一侧;当所述按键30未被按压时,所述驱动件40处于拉伸状态。
本实施方式将介绍利用驱动件40拉伸力来使插脚20转动的具体结构。本实施方式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贯穿所述凸台14的所述转动轴21,并且使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动轴21远离所述收容槽11的一侧,即连接于转动轴21的偏下侧。这样当按键30被按压时,驱动件40便会从拉伸状态回复至原长,并在回复原长度的过程中,将拉伸力传递给转动轴21,拉着转动轴21旋转并带动引脚柱22旋转,进而使引脚柱22伸出收容槽11。
请一并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图1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40的一端相对于所述驱动件40的另一端远离所述收容槽11。
本实施方式可使驱动件40的倾斜设置,即连接转动轴21的驱动件40的一端相对于连接壳体10的驱动件40的另一端远离收容槽11。这样首先可在同等尺寸范围的收容空间13内增加驱动件40的拉伸长度,从而提高拉伸力,使插脚20更易旋转。其次由于驱动件40的另一端要比驱动件40的一端更靠近收容槽11,因此还可提高转动轴21的转动角度,进而提高插脚20的转动角度。
请一并参考图10,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图1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贯穿所述凸台14的所述转动轴21,且所述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动轴21靠近所述收容槽11的一侧;当所述按键30未被按压时,所述驱动件40处于压缩状态。
本实施方式将介绍利用驱动件40压缩力来使插脚20转动的具体结构。本实施方式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贯穿所述凸台14的所述转动轴21,并且使驱动件4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动轴21靠近所述收容槽11的一侧,即连接于转动轴21的偏上侧。这样当按键30被按压时,驱动件40便会从压缩状态回复至原长,并在回复原长度的过程中,将压缩力传递给转动轴21,推着转动轴21旋转并带动引脚柱22旋转,进而使引脚柱22伸出收容槽11。
请一并参考图11,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图1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40的一端相对于所述驱动件40的另一端靠近所述收容槽11。
本实施方式可使驱动件40的倾斜设置,即连接转动轴21的驱动件40的一端相对于连接壳体10的驱动件40的另一端靠近收容槽11。这样首先可在同等尺寸范围的收容空间13内增加驱动件40的压缩长度,从而提高压缩力,使插脚20更易旋转。其次由于驱动件40的另一端要比驱动件40的一端更远离收容槽11,因此还可提高转动轴21的转动角度,进而提高插脚20的转动角度。
上述内容介绍了驱动件40的具体结构,接下来本申请将详细介绍插脚20与按键30的配合结构。
请一并参考图12-图13,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插脚与按键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20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转动轴21端部的限位件23,当所述按键30未被按压时(即所述插脚20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按键30与所述限位件23背离所述转动轴21的一端相互抵接,以限制所述插脚20的转动;当所述按键30被按压时(即所述插脚20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按键30可与所述限位件23背离所述转动轴21的一端解除抵接状态,以解除对所述插脚20转动的限制。
本实施方式中插脚20还包括限位件23,其中限位件23靠近转动轴21的一端用于与转动轴21固定连接,而限位件23远离转动轴21的一端用于与按键30配合实现对插脚20转动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限位件23与转动轴21连接,以使得限位件23运动时转动轴21也随之运动,限位件23静止时转动轴21也随之静止。限位件23在与按键30解除抵接的状态下,可带动转动轴21转动。限位件23在与按键30相互抵接配合的状态下,可对转动轴21保持限制运动作用,使得转动轴21保持相对壳体10静止。另外,在本申请中限位件23与按键30为嵌套式结构,即按键30可套设部分限位件23。
请一并参考图13-图17,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按键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插脚与按键的侧视图。图16为本申请一本实施方式中按键未被按压时图15中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按键被按压时图15中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件23背离所述转动轴21的一端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一限位部24,所述按键30靠近所述限位件2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限位件23滑动插接的插槽31,所述按键30形成所述插槽31的内周侧壁设有第二限位部32。当所述按键30未被按压时(即所述插脚20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24与所述第二限位部32相互抵接;当所述按键30被按压时(即所述插脚20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部32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4进行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24与所述第二限位部32解除抵接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键30与限位件23可以采用卡合的方式进行锁紧配合。具体的,所述限位件23背离所述转动轴21的一端(即限位件23靠近按键30的一端)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一限位部24。可选地,第一限位部24可以为凸块。按键30靠近限位件23的一端设有插槽31,利用插槽31从而构成上述的嵌套结构,从而实现按键30与限位件23的滑动配合。并且在所述按键30形成所述插槽31的内周侧壁设有第二限位部32。可选地,第二限位部32也可以为凸块。当然了,第一限位部24与第二限位部3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
如图16所示,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第一限位部24与第二限位部32相互抵接配合,以限制限位件23相对按键30转动,进而限制转动轴21与引脚柱22相对按键30转动。此时按键30无法相对壳体10转动,即插脚20也无法相对壳体10转动。
如图17所示,当按键30被按压时,按键30会相对限位件23发生滑动,即所述第二限位部32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4进行滑动(如图17中D2方向所示),当第二限位部32移动的距离超过第一限位部24的轴向尺寸时,此时虽然按键30与壳体10仍未嵌套结构,但插槽31内的第一限位部24与第二限位部32解除抵接状态,不再进行抵接。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限位部24与第二限位部32在插脚20的转动轴21线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因此限位件23便不再收按键30的转动限制,进而导致转动轴21和引脚柱22也不再受按键30的转动限制,驱动件40的驱动力便可驱动转动轴21进行旋转,进而带动引脚柱22可旋转地伸出收容槽11。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件23与按键30还可以采用磁吸的方式锁紧配合,例如,所述限位件23背离所述转动轴21的一端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一磁体,所述按键30形成所述插槽31的内周侧壁设有第二磁体。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吸,使得限位件23相对按键30固定,即按键30与插脚20锁紧配合。当按键30被按压时,由于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分离,从而实现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分离。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23背离所述转动轴21的一端的外周侧壁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限位部24。多个第一限位部24绕限位件23的中心轴线对称排布。所述按键30形成所述插槽31的内周侧壁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限位部32。多个第二限位部32绕按键30的中心轴线对称排布。进一步可选的,按键30的中心轴线、限位件23的中心轴线、转动轴21的转动轴21线同轴设置。
另外,在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当驱动件40驱动插脚20转动后,第一限位部24相对发生转动。此时第一限位部24可能无法对准相邻的两个第二限位部32的间隙,因此按键30收第一限位部24的阻挡作用不能复位。此时可通过手动转动通过手动转动插脚20,使得插脚20收缩于收容槽11后,第一限位部24重新对准相邻的两个第二限位部32的间隙,从而实现按键30的复位,以便于下次按压按键30。手动按压插脚20收缩于收容槽11的过程中,插脚20的转动扭矩可传递至驱动件40,使得驱动件40可以再次储存驱动力,以待下次按压按键30后释放驱动力。
请一并参考图13及图18,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件23靠近所述转动轴21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25,所述转动轴21靠近所述限位件23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26,所述第一连接部25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6相互配合以使所述限位件23连接所述转动轴21。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21与限位件23为分体式结构,通过限位件23上的第一连接部25与转动轴21上的第二限位部32相互配合,从而将限位件23与转动轴21连接起来,实现力的同步传递。第一连接部25与第二连接部26可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5为开设于所述限位件23一侧表面的卡槽,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为凸设于所述转动轴21一侧表面的卡板。通过将卡板插入卡槽实现固定连接。当然了第一连接部25也可以是与第二连接部26插接固定设置、或螺接固定设置、或焊接固定设置等。
请一并参考图19,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插脚、以及按键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弹性复位件50,所述弹性复位件50套设部分所述限位件23,所述弹性复位件50的一端抵接所述按键30,所述弹性复位件50相对的另一端抵接所述转动轴21;当所述按键30被按压时(即所述插脚20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弹性复位件50处于压缩状态,当所述按键30上的按压力为零时,所述按键30还可在所述弹性复位件50的滑动复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未被按压状态(即恢复原位)。
从上述内容可知,当按键30被按压时,按键30可相对插脚20进行线性滑动。为了使按键30更好地复位,本实施方式可增设弹性复位件50,使弹性复位件50套设部分所述限位件23,并使弹性复位件50的一端抵接所述按键30,所述弹性复位件50相对的另一端抵接所述转动轴21。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弹性复位件50不受力,或者弹性复位件50保持压缩状态。当所述按键30被按压时,按键30相对插脚20滑动,使得按键30压缩弹性复位件50,弹性复位件50的两端在按键30滑动方向(如图19中D3方向所示)上压缩,因此使得弹性复位件50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弹性复位件50具有压缩力。而当用户撤去按压力时,此时按键30上的按压力为零,弹性复位件50会释放其存储的压缩力,弹性复位件50的两端在按键30滑动方向上张开,最终使按键30恢复未被按压时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50均可以替换为可储存动能的其他结构部件,例如,该部件可以是两个相互排斥的磁体,其中一个磁体固定于按键30,另一个固定于限位件23,通过按键30相对限位件23运动实现两个磁体压缩或舒展,即实现动能储存或释放,以满足按键30按压后按键30可恢复至未被按压状态。又例如,该部件可以是设置于气腔中的活塞,活塞固定限位件23,通过按键30相对限位件23运动,实现活塞在气腔中滑动,并使得气腔内的气体压缩或膨胀,即实现储存或释放动能,以满足按键30按压后按键30可恢复至未被按压状态的要求。
请一并参考图20-图22,图2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插脚与按键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按键未被按压时图20中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按键被按压时图20中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4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部32旋转,当所述按键30上的按压力撤去时(当所述插脚20位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旋转后的第一限位部24a与所述第二限位部32相互抵接,以限制所述插脚20的转动。
上述内容介绍了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第一限位部24与第二限位部32相互抵接,从而实现限位插脚20的旋转。并且当按键30被按压时,第一限位部24与第二限位部32相互错开,按键30不再限制插脚20(即限位件23)的旋转,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部24可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部32旋转。当按键30上的按压力撤去,即按键30上的按压力为零时,旋转后的第一限位部24a可再次对应相邻的两个第二限位部32,并与第二限位部32相互抵接,从而使插脚20伸出后按键30仍可以限制插脚20的转动。
同理,当电源适配器1使用完成后,可再次按压按键30,从而接触对插脚20运动的限制,从而推动插脚20重新回到收容槽11内,随后再撤去外力,使第一限位部24重新抵接第二限位部32,进而使按键30重新限制插脚20的转动。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不管在任何状态,按压按键30便可接触对插脚20转动的限制,当按键30上的按压力为零时,按键30便可限制插脚20的转动。
请一并参考图23-图24,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按键与支架的配合示意图。图2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按键与支架的配合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可限制所述按键30转动,以使当所述插脚20位于所述收容状态和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按键30与所述壳体10相互抵接配合后进而限制所述插脚20转动。
从上述内容可知,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按键30可限制插脚20的转动,以使驱动件40的驱动力无法传递至插脚20上。因此本申请需要限制按键30的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壳体10与按键30配合来限制按键30的转动,然后再通过按键30来限制插脚20的转动。本申请提供了两种实现方式,详细介绍如下。
可选地,请再次参考图23,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按键30的外周侧壁设有凸起部23,所述凸起部23抵接所述壳体10。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按键30的外周侧壁设有凸起部23,而按键30与凸起部23的整体尺寸大于壳体10的高度,因此当部分按键30装设于第一按键孔12内时,按键30上的凸起部23便可抵接壳体10的表面,从而限制壳体10的转动。可选地,所述按键30的外周侧壁上设有四个凸起部23,且四个凸起部23相对按键30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设置,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壳体10对按键30的限位作用。另外,由于按键30与凸起部23的整体尺寸大于壳体10的高度,因此按键30与凸起部23的整体尺寸也必然大于第一按键孔12的尺寸,这样当按键30在弹性复位件50的作用下恢复原位时还可利用凸起部23来防止按键30掉落,从而实现卡扣按键30的作用。
可选地,请再次参考图24,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形成所述第一按键孔12的内周侧壁设有第一滑动部15,所述按键30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二滑动部34,所述第一滑动部15与所述第二滑动部34相互配合以使所述按键30相对所述壳体10滑动,还可限制所述按键30相对所述壳体10转动。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可在壳体10形成所述第一按键孔12的内周侧壁设有第一滑动部15,并在按键30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二滑动部34。可选地,第一滑动部15包括但不限于滑槽或者滑块,第二滑动部34包括但不限于滑块或者滑槽。本实施方式以第一滑动部15为滑槽,第二滑动部34为滑块进行示意。利用滑块在滑槽内滑动,从而提高按键30的滑动效果,并且还可利用滑槽的侧壁来限制按键30的转动。本申请提供的两种实现方式均不仅可实现限制按键30的转动,还分别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能,用户可根据其需求进行选择。
请一并参考图6与图25,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形成所述收容槽11的底壁开设有避让孔16;或者,所述壳体10形成所述收容槽11的底壁、及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避让孔16。
由于本实施方式中收容槽11呈矩形设置,因此,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转动轴21与引脚柱22均可设于收容槽11内。但当按键30被按压时,当转动轴21旋转时会撞到收容槽11的底壁从而阻碍转动轴21与引脚柱22的旋转。因此本实施方式可在壳体10形成所述收容槽11的底壁开设有避让孔16。或者,在所述壳体10形成所述收容槽11的底壁、及所述壳体10上均开设有避让孔16。这样可使旋转轴旋转的更加顺畅。
可选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形成所述收容槽11的侧壁可对所述插脚20进行伸出限位,所述壳体10形成所述收容槽11的底壁可对所述插脚20进行收容限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可以在收容槽11的底壁上开设避让孔16外,当插脚20处于收容槽11内时,收容槽11的底壁本身便可对插脚20的引脚柱22进行限位,以防止插脚20收容过度。当插脚20伸出收容槽11时,收容槽11邻近转动轴21的侧壁本身对插脚20进行限位,以防止插脚20的旋转角度过大,不利于插脚20与电源座插接。转动轴21可以设有绝缘体,绝缘体对引脚柱22一端包覆,转动轴21将两个引脚柱22隔开,避免两个引脚柱22短路。引脚柱22为金属件,以实现插脚20获取电流。
请一并参考图26-图27,图2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图26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外壳60,所述外壳60具有内腔61和与所述内腔61相通的通槽62,所述支架100收容于所述内腔61,且所述凸台14还用于与所述通槽62的槽壁65相配合以限位所述支架100。
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1除了包括支架100外,还可包括外壳60,即上文所述的壳体10为支架100加外壳60的配合形式。其中,外壳60也同样作用电源适配器1的壳体,支架100可固定于外壳60的内腔61内,外壳60对支架100进行稳固防护,以及增加电源适配器1的外观性能。外壳60设有内腔61和与所述内腔61相通的通槽62。插脚20可旋转地从通槽62相对外壳60伸出或收缩。即插脚20转动连接于支架100与通槽62正对处。按键30穿过外壳60可移动地连接支架100。按键30至少部分露出外壳60,以便于按键30接收用户的操控按压力,使得按键30可相对支架100及外壳60运动。可选地,外壳60上还设有第二按键孔63,且按键30外壳60正对应第一按键孔12。
插脚20相对支架100及外壳60伸出时,插脚20转动连接支架100的端部位于收容槽11内,另一端部位于收容槽11外。插脚20相对支架100及外壳60收容时,插脚20完全收容于收容槽11内,以实现对插脚20隐藏防护,且减小电源适配器1体积方便携带。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0及外壳60伸出时,插脚20可插接于电源插座上,支架100表面与电源插座抵接,避免外壳60与电源座接触。外壳60对支架100进行防护。外壳60内还可以收容电连接插脚20的电路板,以便于电源适配器1接收电流,并对电流进行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适配器1采用了可以翻转地伸出或收容的插脚20,为了保证插脚20可以经常翻转,使得对插脚20进行承载转动连接的结构部件抗疲劳要求较高。插脚20需要在于电源座插接的情况下获取电能,因此插脚20常面临高压电路短路产生电弧燃烧的情况,因此为保证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性,对插脚20进行承载连接的结构部件防火抗燃烧要求较高。显然,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支架100对插脚20进行承载,支架100将插接与外壳60进行隔绝,支架100相较于外壳60具有更好的绝缘防护性能,更好的耐磨抗压性能,以及更好的防火防燃烧性能,可以保证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性,增加电源适配器1的使用寿命。
请一并参考图28,图2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00与部分所述外壳60围设形成所述收容空间13。
在本申请中支架100可以与外壳60为相对独立的两个结构件,即支架100具有支架100本身的机壳,该机壳围设形成电源适配器1的收容空间13,且该机壳与外壳60相互连接。或者,如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00与外壳60相互配合。例如,支架100只具有上机壳,而外壳60的一部分形成支架100的下机壳,上机壳与该部分外壳60围设支架100的收容空间13,而外壳60的其他部分则可延伸包裹部分上机壳并形成其他空间。这样可省却支架100的下机壳,利用部分外壳60来充当下机壳,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1整机的厚度。
请再次参考图2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60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通槽62与所述内腔61相通的插入孔64,所述支架100可经所述插入孔64插入所述内腔61,并使得所述凸台14与所述槽壁65限位配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外壳60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通槽62与所述内腔61相通的插入孔64,这样支架100便可经所述插入孔64插入所述内腔61,从而完成装配。内腔61的内周侧壁与支架100的外周侧壁间隙配合,以便于支架100经插入孔64插入内腔61后,可以稳固于内腔61内。通槽62远离插入孔64的一端具有槽壁65,槽壁65可以对凸台14进行限位,使得支架100插入内限位,避免支架100过于内缩于外壳60。
请一并参考图29,图2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00设有邻近所述通槽62的第一盖体17、及与所述第一盖体17相盖合的第二盖体18,所述凸台14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17背离所述第二盖体18一侧,所述转动轴2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17和所述第二盖体18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00包括第一盖体17和与第一盖体17盖合的第二盖体18,凸台14设置于第一盖体17背离第二盖体18一侧,转动轴21转动连接于第一盖体17和第二盖体18之间。利用第一盖体17和第二盖体18对转动轴21夹持,使得转动轴21相对支架100转动顺畅平稳。
可选地,凸台14的抵接面与外壳60的表面平齐,以保证电源适配器1的外观平整性。另外,抵接面与外壳60的表面允许存在一定组装断差,为了保证抵接面始终优先外壳60的表面与电源插座接触,抵接面的略凸出于外壳60的外表面。可选的,凸台14的抵接面相对外壳60的表面凸出,即凸台14的端部相对外壳60的表面凸出,使得插脚20与电源座插接时,外壳60与电源座始终存在一定间距,以保证外壳60的安全性。
请一并参考图30-图31,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盖体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盖体17朝向所述第二盖体18的一侧对应所述收容槽11形成凸出的轴承凸台171,所述第二盖体18朝向所述第一盖体17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轴承凸台171配合的轴承凸起181,所述转动轴21转动连接于所述轴承凸台171和所述轴承凸起181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凸台171上设有第一U形槽172,轴承凸起181上设有第二U形槽182。第一U形槽172和第二U形槽182共同对插脚20的转动轴21进行承载,实现插脚20可相对支架100旋转。第一U形槽172与收容槽11相通。轴承凸台171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四个第一U形槽172,以便于转动轴21经第一U形槽172穿过收容槽11,引脚柱22固定于转动轴21穿过收容槽11的部分。第二盖体18对应四个第二U形槽182设置四个轴承凸起181,以增加转动轴21与支架100的结构稳固性,保证转动轴21相对支架100转动顺畅,且对两个引脚柱22有效隔绝。
请一并参考图32,图3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引脚弹片70,所述引脚弹片70的一端对应夹持于所述轴承凸台171和所述第二盖体18之间,所述引脚弹片70相对的另一端在所述引脚柱22相对所述支架100翻转过程中,与所述引脚柱22的一端弹性抵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两个引脚弹片70,两个引脚弹片70分别与两个引脚柱22电连接。引脚柱22设有远离转动轴21的导电接触27端,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0翻转至伸出过程中,导电接触27端与引脚弹片70弹性抵触,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0翻转至收容状态时,导电接触27端与引脚弹片70分离。
具体的,引脚弹片70包括固定端71和弯曲端72。固定端71对应夹持于轴承凸台171的端部和第二盖体18的内壁支架100。弯曲端72与插脚20的引脚柱22相对。弯曲端72沿曲线弯曲。弯曲端72具有弹性形变性能。当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0伸出的过程中,导电接触27端转动至与弯曲端72接触,以使得弯曲端72形变,弯曲端72对导电接触27端施加弹性抵触力,使得引脚柱22与引脚弹片70接触更加紧密,使得引脚柱22在翻转过程中存在阻尼力,即插脚20相对支架100翻转过程中存在阻尼力,以减小插脚20对支架100的翻转冲击作用力。当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0收容状态,导电接触27端转动至与弯曲端72分离状态,弯曲端72回复至自然舒展状态。
请再次参考图3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盖体17在所述轴承凸台171的一侧还设有弹片卡槽74,所述引脚弹片70设有卡入所述弹片卡槽74的导通支脚73,所述转动轴21的端部伸入所述弹片卡槽74并与所述导通支脚73抵触,以使得所述引脚柱22经所述转动轴21与所述导通支脚73保持导通状态。
更为具体的,第一盖体17在轴承凸台171的一侧还设有弹片卡槽74,引脚弹片70设有卡入弹片卡槽74的导通支脚73,转动轴21的端部伸入弹片卡槽74并与导通支脚73抵触,以使得引脚柱22经转动轴21与导通支脚73保持导通状态。转动轴21设有分别与两个引脚柱22接触的轴心导体,轴心导体的端部伸入弹片卡槽74,并与导通支脚73接触。转动轴21的两个轴心导体连接引脚柱22的部分均被绝缘体包覆,以防止短路。弹片卡槽74对导通支脚73稳固,使得引脚弹片70可以在插脚20相对支架100多次翻转后仍保持与插脚20有效接触,增加引脚弹片70的稳固性,以及与插脚20有效导通性能,增加电源适配器1的使用寿命。
请一并参考图33-图34,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3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内腔61的传动部80,所述传动部80连接所述按键30及所述插脚20,所述传动部80用于将所述按键30的直线滑动力矩转换成转动扭矩传递至所述插脚20,以使所述插脚20相对所述支架100翻转。
上述内容介绍了利用驱动件40驱动转动轴21旋转。在本申请中还可增设传动部80,使传动部80连接所述按键30及所述插脚20,所述传动部80用于将所述按键30的直线滑动力矩转换成转动扭矩传递至所述插脚20,以使所述插脚20相对所述支架100翻转。通过增设传动部80,利用当按键30被按压时的滑动力矩并将其转换成转动扭矩传递至所述插脚20,进一步提高插脚20的旋转性能。接下来,本申请将简要介绍几种结构形式。
请参考图3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限位件23可经传动部80将驱动力矩传递至转动轴21,即限位件23与转动轴21间接连接。例如,限位件23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传动部80通过齿轮啮合传递转动扭矩。第一连接端设有齿轮,传动部80设有齿轮或齿轮组,传动部80与第一连接端啮合。限位件23在接收驱动件40的转动扭矩后,第一连接端经齿轮与齿轮啮合而向传动部80传递转动扭矩。传动部80设置一个齿轮与转动轴21同轴,并与转动轴21固定设置,使得传动部80将转动扭矩传递至转动轴21,最终限位件23在解锁状态下可将转动扭矩传递至插脚20,使得插脚20可相对支架100翻转伸出。
请参考图34,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按键30的直线滑动力矩可直接经传动部80传递至插脚20的转动轴21,以使得插脚20可旋转至相对支架100伸出的状态。具体的,传动部80设有固定连接按键30的传动滑块81和固定连接转动轴21的蜗杆82,传动滑块81与蜗杆82相啮合。通过按压按键30,按键30带动传动滑块81相对支架100滑动,传动滑块81带动蜗杆82转动,从而使得蜗杆82带动插脚20的转动轴21转动,最终实现插脚20相对支架100翻转至伸出状态。
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也可以在上述是的基础上对外壳60的结构进行改进,例如提供另一种不包括外壳60的电源适配器1,或者是提供一种具有其他结构形式外壳60的电源适配器1,即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并不限定外壳60的结构形式,任何采用了类似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按键30释放或限制驱动组件的驱动力矩至插脚20,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100翻转伸出或收缩的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处理器、蓝牙模块、以及提示器,所述蓝牙模块与所述提示器均电连接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蓝牙模块接收第一位置信号,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号控制所述提示器发出提示音;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向外传输第二位置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机械结构外,还可包括电子结构件,例如处理器、蓝牙模块、以及提示器。本申请可通过处理器、蓝牙模块、以及提示器的相互配合,从而使电源适配器1具有更多的功能。例如由于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的尺寸较小。因此用户容易出现忘记其位置的情况。这样处理器便可通过所述蓝牙模块接收第一位置信号。其中第一位置信号可以使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其他终端发送的信息。处理器接收该第一位置信号后,便可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号控制所述提示器发出提示音。例如使提示器发出蜂鸣声,以协助用户知晓其位置,更快地寻找到电源适配器1。另外,处理器还可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向外传输第二位置信号。其中,处理器可主动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向外传输第二位置信号,或者由用户按下适配器上的专门开关进行传输。当手机、或者笔记本等其他终端接收到后也可发送特定铃声来协助用户获得手机或笔记本的位置。
除了本实施方式上文介绍的电源适配器1的结构,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了另一种电源适配器1的结构。
请再次参考图1-图7,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1,其中电源适配器1包括壳体10,插脚20,两个按键30,驱动件40。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收容槽11与第一按键孔12,所述壳体10内具有收容空间13。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设于所述收容槽11内,所述插脚20包括转动轴21、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动轴21同一侧的两个引脚柱22,所述转动轴21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0。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可在位于所述收容槽11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所述收容槽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两个所述按键3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插脚20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按键3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按键孔12内,且所述按键30可按压地连接所述壳体10。所述驱动件40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3内,所述驱动件4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转动轴21与所述壳体10,当所述插脚20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引脚柱22与至少部分所述驱动件40设于所述转动轴21的同一侧;且所述插脚20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驱动件40驱动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0可旋转地伸出于所述收容槽11。
通过插脚20、按键30、驱动件40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插脚20的自动伸出。具体地,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全部插脚20均设于收容槽11内,此时为收容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未工作状态。并且将插脚20设于收容槽11内,可降低电源适配器1整体的尺寸,进而方便收纳携带电源适配器1,还可有效地保护插脚20以免其损坏。此时按键30与插脚20相互抵接,即按键30与插脚20会有部分部位相互接触;从而通过按键30限制插脚20的转动,即此时按键30不会发生转动与移动,因此与按键30相抵接的插脚20也不会发生转动与移动。这样虽然驱动件40连接插脚20且驱动件40具有驱动力,但驱动件40无法将驱动力传递给插脚20使其进行翻转。
当所述按键30未被按压时,全部所述插脚20均设于所述收容槽11内,且所述按键30与所述插脚20相互抵接,以限制所述插脚20的转动。但当按键30被按压时,即按键30受到用户或者其他外界的按压力施加在按键30上时,按键30便会在力的作用下相对壳体10进行移动,使其进一步收容于第一按键孔12内,从而使按键30与插脚20解除抵接状态,以解除对所述插脚20转动的限制。这里所说的“解除抵接状态”可以理解为按键30与插脚20相接触的部位分开,即按键30与插脚20没有相接触的结构与表面,但在按键30与插脚20的位置上本申请并不进行限定。例如按键30与插脚20在解除抵接状态时按键30与插脚20可在宏观上完全分开,即按键30与插脚20具有一定的间距。或者,按键30与插脚20为嵌套结构关系,在按键30未被按压时,按键30与插脚20的嵌套处相互抵接;在按键30被按压时,按键30与插脚20仍为嵌套结构,但在嵌套处按键30与插脚20不再相互接触,从而实现按键30与插脚20解除抵接状态。此时按键30便不会再对插脚20的转动进行限制,因此驱动件40便利用其事先存储好的驱动力来驱动至少部分插脚20可旋转地伸出于收容槽11,实现插脚20的自动伸出,最终将插脚20插入电源插座中进行电能的传输。
综上,上述配合过程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当按键30未被按压时,插脚20被按键30限制无法转动;当按键30被按压时,插脚20可在驱动件40的驱动下自动翻转地伸出收容槽11,最终实现自动伸出,提高了电源适配器1使用时的便捷性。
另外,当所述插脚20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本申请可使所述引脚柱22与至少部分所述驱动件40设于所述转动轴21的同一侧,当引脚柱22处于收容状态时,此时引脚柱22还设于收容槽内,因此引脚柱22会占据一部分壳体10的空间,使至少部分驱动件40与引脚柱22设于转动轴21的同一侧可简化电源适配器1的结构,减小电源适配器1的整体尺寸。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设于两个所述引脚柱之间。当引脚柱22的数量为两个时,驱动件40连接于两个引脚柱22之间的转动轴21上。这样可使其驱动件40的驱动力更加均匀地传递给转动轴21,提高插脚20转动的稳定性。至于其他的结构,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介绍的结构相同,即上文介绍的具体结构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中。
请一并参考图35,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组件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组件2,所述电子设备组件2包括电子设备3、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所述电源适配器1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3,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用于在所述插脚20与电源座插接时向所述电子设备3充电。
本申请除了提供了电源适配器1之外,还提供了利用电源适配器1的电子设备组件2。该电子设备组件2除了电源适配器1外,还包括电子设备3。其中,电子设备3可以是手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耳机等设备。电子设备3设有电源端口5。电源适配器1设有与电源端口5电连接的充电端4,充电端4可以与电源端口5有线或无线充电。
可选的,电子设备3为手机,电源端口5设置于电子设备3的底端。充电端4与电源端口5插接,并经电缆线与电子设备3内的电池电连接。电源端口5为USB(Universal 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充电端4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插头。充电端4设置于电缆线的一端。电缆线远离充电端4一端伸入支架100内与引脚弹片70电连接。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0翻转伸出后,插脚20与电源座插接,使得电源适配器1获得电流,电源适配器1将电流进行处理后经充电端4传递至电子设备3,以实现对电子设备3进行充电。可选地,所述电源适配器1设有充电端4,所述充电端4与所述电子设备3进行有线充电或无线充电。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2,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可实现插脚20的自动伸出,提高了电子设备组件2使用时的便捷性。另外,还可通过增加按键30的数量来增强锁止力;提高电源适配器1的稳定性;还可降低因用户误操作而导致插脚20转动的风险。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32)

1.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收容槽与第一按键孔;
插脚,至少部分所述插脚设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插脚转动连接所述壳体;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在位于所述收容槽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所述收容槽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
两个按键,两个所述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插脚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按键孔内,且所述按键可按压地连接所述壳体;及
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伸出状态时,所述按键与所述插脚相互配合以限位所述插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按键的排列方向平行于所述插脚的转动轴线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包括转动轴、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动轴端部的限位件,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按键与所述限位件背离所述转动轴的一端相互抵接,以限制所述插脚的转动;当所述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按键可与所述限位件背离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解除抵接状态,以解除对所述插脚转动的限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背离所述转动轴的一端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按键靠近所述限位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限位件滑动插接的插槽,所述按键形成所述插槽的内周侧壁设有第二限位部;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抵接;当所述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进行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解除抵接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部旋转,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旋转后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抵接,以限制所述插脚的转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套设部分所述限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抵接所述按键,所述弹性复位件相对的另一端抵接所述转动轴;当所述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弹性复位件处于压缩状态,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按键还可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滑动复位力的作用下恢复原位。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转动轴靠近所述限位件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配合以使所述限位件连接所述转动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开设于所述限位件一侧表面的卡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凸设于所述转动轴一侧表面的卡板。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可限制所述按键转动,以使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收容状态和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按键与所述壳体相互抵接配合后进而限制所述插脚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的外周侧壁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抵接所述壳体。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第一按键孔的内周侧壁设有第一滑动部,所述按键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相互配合以使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壳体滑动,还可限制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收容槽的底壁开设有避让孔;或者,所述壳体形成所述收容槽的底壁、及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避让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收容槽的侧壁可对所述插脚进行伸出限位,所述壳体形成所述收容槽的底壁可对所述插脚进行收容限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具有收容空间,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插脚与所述壳体,以使得所述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驱动件驱动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旋转地伸出于所述收容槽。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可限制或释放所述驱动件的转动扭矩传递至所述插脚,以使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旋转地收容或伸出于所述收容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具有弹性,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驱动件处于拉伸状态,且所述驱动件具有拉伸力;当所述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驱动件可释放至少部分所述拉伸力,以使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旋转地伸出于所述收容槽。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凸台,至少两个所述收容槽对应所述凸台的周侧设置;所述插脚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转动轴一侧的至少两个引脚柱,所述转动轴贯穿所述凸台以及至少两个所述收容槽,且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壳体;至少两个所述引脚柱可旋转地收容或伸出于至少两个所述收容槽。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动轴,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引脚柱与至少部分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同一侧。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所述收容槽与所述第一按键孔。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相通的通槽,所述支架收容于所述内腔,且所述凸台还用于与所述通槽的槽壁相配合以限位所述支架。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部分所述外壳围设形成所述收容空间。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通槽与所述内腔相通的插入孔,所述支架可经所述插入孔插入所述内腔,并使得所述凸台与所述槽壁限位配合。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邻近所述通槽的第一盖体、及与所述第一盖体相盖合的第二盖体,所述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背离所述第二盖体一侧,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朝向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对应所述收容槽形成凸出的轴承凸台,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第一盖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轴承凸台配合的轴承凸起,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轴承凸台和所述轴承凸起之间。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引脚弹片,所述引脚弹片的一端对应夹持于所述轴承凸台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所述引脚弹片相对的另一端在所述引脚柱相对所述支架翻转过程中,与所述引脚柱的一端弹性抵触。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轴承凸台的一侧还设有弹片卡槽,所述引脚弹片设有卡入所述弹片卡槽的导通支脚,所述转动轴的端部伸入所述弹片卡槽并与所述导通支脚抵触,以使得所述引脚柱经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导通支脚保持导通状态。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内腔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连接所述按键及所述插脚,所述传动部用于将所述按键的直线滑动力矩转换成转动扭矩传递至所述插脚,以使所述插脚相对所述支架翻转。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处理器、蓝牙模块、以及提示器,所述蓝牙模块与所述提示器均电连接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蓝牙模块接收第一位置信号,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号控制所述提示器发出提示音;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向外传输第二位置信号。
29.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收容槽与第一按键孔,所述壳体内具有收容空间;
插脚,至少部分所述插脚设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插脚包括转动轴、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同一侧的两个引脚柱,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壳体;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在位于所述收容槽内的收容状态和位于所述收容槽外的伸出状态之间切换;
两个按键,两个所述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插脚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按键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按键孔内,且所述按键可按压地连接所述壳体;及
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壳体,当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收容状态时,所述引脚柱与至少部分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同一侧;且所述插脚自所述收容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驱动件驱动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可旋转地伸出于所述收容槽。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设于两个所述引脚柱之间。
31.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组件包括电子设备、及如权利要求1-30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所述电源适配器还用于在所述插脚与电源座插接时向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子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设有充电端,所述充电端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或无线充电。
CN202011220775.1A 2020-11-04 2020-11-04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Pending CN1144482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20775.1A CN114448268A (zh) 2020-11-04 2020-11-04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PCT/CN2021/114552 WO2022095562A1 (zh) 2020-11-04 2021-08-25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20775.1A CN114448268A (zh) 2020-11-04 2020-11-04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8268A true CN114448268A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61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20775.1A Pending CN114448268A (zh) 2020-11-04 2020-11-04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4826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66364U (ja) 親子式安全プラグ
US7714841B2 (en) Wireless mouse
JP2020504874A (ja) フレキシブル電子装置
US20230108383A1 (en) Power Adapter
JP2020506458A (ja) フレキシブル電子装置
CN213693497U (zh)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EP2082459A2 (en) Electrical socket arrangement
CN112886311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JP2020504869A (ja) フレキシブル電子装置
WO2014118604A1 (en) Auto-locking audiophile power receptacle
CN111799587A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WO2022095562A1 (zh)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CN213242965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JPS61116780A (ja) 電気機器の電源プラグ装置
CN114448268A (zh) 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组件
CN111786185B (zh) 适配器和轨道插座
WO2022088936A1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2571528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0517252U (zh) 一种转换接头
CN112516586A (zh) 复合式手把
CN113889804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07437683B (zh) 防触电插座
JP3459943B2 (ja) 回動式電源プラグ装置
CN111564718B (zh) 一种充电设备及插头结构
CN114421225A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