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7675A - 电源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7675A
CN114447675A CN202011191886.4A CN202011191886A CN114447675A CN 114447675 A CN114447675 A CN 114447675A CN 202011191886 A CN202011191886 A CN 202011191886A CN 114447675 A CN114447675 A CN 114447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link
power adapter
cover bod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18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友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188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4767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4869 priority patent/WO2022088902A1/zh
Priority to EP21884634.3A priority patent/EP4216374A4/en
Publication of CN114447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7675A/zh
Priority to US18/297,960 priority patent/US20230307881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本体、同步机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壳体的插脚,同步机构连接于壳体,第一盖体连接于同步机构且能够相对壳体运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二盖体连接于同步机构且在第一盖体相对壳体的运动过程中被同步机构带动,以实现第二盖体与第一盖体的同步运动。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叠置于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盖体叠置于壳体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且插脚暴露于壳体。上述电源适配器,第一盖体、第二盖体能够相对壳体同步运动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且有利于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并能够保证电源适配器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电源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电源适配器一般用于将电子设备连接至电源并为电子设备充电,其金属插脚所在端需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电气间隙的要求,电气间隙的要求阻碍了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以实现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并能够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
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插脚;
同步机构,连接于所述壳体;
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同步机构且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运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及
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同步机构且在所述第一盖体相对所述壳体的运动过程中被所述同步机构带动,以实现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的同步运动;
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盖体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所述插脚;
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叠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盖体叠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插脚暴露于所述壳体。
上述电源适配器,第一盖体、第二盖体能够相对壳体同步运动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在第二位置时,由于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分别叠置于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只需实现第一盖体的厚度与壳体厚度的叠加使得第一盖体的外边缘与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第二盖体的厚度与壳体厚度的叠加也使得第二盖体的外边缘与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即可保证电源适配器的使用安全性,因此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插脚的边缘与壳体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得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电气间隙的安全距离,以缩减壳体的厚度。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第二盖体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可以对插脚起到保护作用,且这种状态的电源适配器可以具有较薄的厚度,例如该厚度可以为壳体的厚度,因此可以实现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提升电源适配器的便携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插脚的边缘与所述壳体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
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值,所述第二盖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盖体的高度方向与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保持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凸台,所述凸台凸设于所述主体的一端,所述插脚连接于所述凸台;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相对盖合所述凸台;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叠置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盖体叠置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均贴合于所述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的靠近所述插脚的端面、所述第二盖体的靠近所述插脚的端面与所述凸台的暴露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以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脚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围合形成收容腔,以收容所述插脚和所述凸台,且所述第一盖体的周向外表面与所述主体的一侧的周向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盖体的周向外表面与所述主体的相对的另一侧的周向外表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同步机构包括滑块、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滑块与所述壳体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摆杆、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块,所述第一摆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摆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连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连杆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摆杆相对所述第一连杆转动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之间;所述第二摆杆相对所述第二连杆转动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所述第一平衡杆、所述第二平衡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平衡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平衡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于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于所述第一盖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于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于所述第二盖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相比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更靠近所述插脚的自由端,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相比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更靠近所述插脚的自由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轴对称地设于所述滑块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平衡杆、所述第二平衡杆轴对称地设于所述滑块的相对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脚的位置均与所述壳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壳体于两个所述插脚之间设有滑槽,所述滑块限位于所述滑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至少部分所述滑块伸出所述滑槽,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滑块收容于所述滑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衡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脚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平衡杆之间;所述第二平衡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脚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平衡杆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中的一者设有磁性件,另一者设有磁吸配合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磁吸配合件相吸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磁吸配合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磁吸配合件之间存在磁吸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磁体,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磁性件、所述磁吸配合件均吸合于所述磁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同步机构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且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且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盖体处于第一位置;
图2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拆除第一盖体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盖体处于第二位置;
图5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拆除第一盖体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电源适配器沿A-A处的剖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电源适配器沿B-B处的剖视图;
图9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本体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电源适配器沿C-C处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所示电源适配器沿D-D处的剖视图;
图13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第一盖体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第一盖体的爆炸图;
图15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示意图,其中第一盖体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
图16为图15所示电源适配器拆除第一盖体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18为图17所示电源适配器沿E-E处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7所示电源适配器沿F-F处的剖视图;
图20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21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同步机构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同步机构的滑块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1所示同步机构的第一摆杆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1所示同步机构的第一连杆的示意图;
图25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运动机构简图。
附图标记:
10、电源适配器 11、本体 11a、滑槽
111、壳体 111a、主体 111b、凸台
113、插脚 12、同步机构 121、滑块
121a、连接部 121b、第一支臂 121c、第二支臂
121d、容置槽 121e、轴孔 121f、限位杆
123、第一摆杆 123a、第一连接臂 123b、第二连接臂
125、第二摆杆 127、第一连杆 127a、容纳槽
129、第二连杆 13、第一盖体 131、外壳
133、支架 135、凹槽 14、第二盖体
15、收容腔 161、磁性件 163、磁吸配合件
171、第一平衡杆 173、第二平衡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和图2,电源适配器10可用于连接电源和电子设备,并为电子设备充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为智能手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可以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可穿戴设备、蓝牙耳机、手表等需要充电的设备。
结合图3,电源适配器10包括本体11、同步机构12、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本体11包括壳体111和插脚113。插脚113、同步机构12均连接于壳体111。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均连接于同步机构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1大致呈矩形块状,其内设置有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11的横截面可以呈圆角矩形或者跑道形或者其他形状。其中,跑道形是指矩形的两条短边分别外接半圆形成的图形。插脚113为金属材质,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插脚1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脚113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脚113的数量可以为三个。
第一盖体13能够相对壳体111运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盖体13相对壳体111运动的过程中,第一盖体13通过同步机构12带动第二盖体14相对壳体111运动,以实现第二盖体14与第一盖体13同步运动。同步运动可以理解为当第一盖体13运动时,第二盖体14即时跟随第一盖体13运动,两者的运动可以不存在时间差。进一步,当第一盖体13处于第一位置时,可以认为第二盖体14也处于第一位置;第一盖体13处于第二位置时,可以认为第二盖体14也处于第二位置。
参考图1和图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插脚113的至少部分被包覆。参考图4和图5,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叠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盖体14叠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插脚113暴露于壳体111外。在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处于第二位置时,插脚113可被插入外部电源接口。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以理解为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相对壳体111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113。此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的相向运动到达极限位置,正常情况下,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不能再继续靠拢。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可以和壳体111抵接并被壳体111限位,第二盖体14也可以和壳体111抵接并被壳体111限位,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到达了打开状态的极限位置。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位置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确定。例如,在第二位置时,可以是同步机构12的某一或某些零部件与本体11抵接并被本体11限位,也可以是电源适配器10所包含的其他零部件对第一盖体13或第二盖体14的运动产生了限位。正常情况下,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不能再继续张开。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3不必贴合于壳体111并被壳体111限位,第二盖体14也不必贴合于壳体111并被壳体111限位。
此外,还可以结合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状态来确定第二位置。示例性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的靠近插脚113的端面、第二盖体14的靠近插脚113的端面和壳体111的暴露插脚113的端面平齐,以形成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面。所谓插脚面,可以理解为电源适配器10在插入电源接口例如插座后,电源适配器10上能够与电源接口的端面相配合的表面。结合图6,壳体111的最上侧的端面、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及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即构成了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面。该插脚面在电源适配器10插入电源接口时,可以和电源接口的端面配合。当然,对于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为曲面的情形,可以认为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末端的表面、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末端的表面与壳体111的最上侧端面形成了插脚面。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仅是列举了几种确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的方式,以便于清楚地说明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与本体11或插脚113的相对位置。但以上列举的方式不应理解为对本方案的严格限定。例如,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末端、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末端与壳体111的最上侧端面平齐的限定不是必须的。即使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末端、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末端未能与壳体111的最上侧末端平齐,由于第一盖体13的厚度与壳体111厚度的叠加,以及第二盖体14的厚度与壳体111厚度的叠加,仍然可以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对于电气间隙的安全距离要求。
插脚113与壳体111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插脚113与壳体111的位置相对固定。插脚113可以与壳体111注塑为一体以固定连接于壳体111,且插脚113凸出于壳体111的一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脚113可伸缩地设于壳体111,且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运动至第二位置且插脚113伸出壳体111的一端后,插脚113可被插入外部电源接口。当不需要使用电源适配器10时,可以驱使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运动至第一位置,且使插脚113向壳体111内缩进,以减小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尺寸,进而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便携性。
上述电源适配器10,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能够相对壳体111同步运动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在第二位置时,由于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分别叠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插脚113暴露于壳体111外,只需实现第一盖体13的厚度与壳体111厚度的叠加使得第一盖体13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第二盖体14的厚度与壳体111厚度的叠加也使得第二盖体14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即可保证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安全性。因此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的边缘与壳体111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得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以缩减壳体111的厚度。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113,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可以对插脚113起到保护作用,且这种状态的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厚度可以较小,例如该厚度可以为壳体111的厚度,因此电源适配器10可以具有较薄的厚度,以实现电源适配器10的轻薄化设计,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便携性。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电源适配器10而言,当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13插入外部电源接口例如插座时,为了避免外部电源接口的电通过插脚113泄露出来而对用户造成伤害,插脚113的边缘与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外表面之间最小垂直距离需要大于或等于预设值(也称为安全距离)。举例而言,国标中对于电源适配器10要求该安全距离为6.5mm或者5.1mm或者7.9mm。对于适用于其他国家的电源适配器10而言,该安全距离可以为其他数值。
结合图6、图7和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盖体13及第二盖体14处于第二位置时,插脚113的最左侧边缘与第一盖体13背离本体11的表面之间(即,第一盖体13的最左侧的表面)的距离S1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同样地,插脚113的最右侧边缘与第二盖体14背离本体11的表面(即,第二盖体14的最右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S2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换言之,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的边缘与壳体111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预设值,只需使得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值、第二盖体14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值,即可保证第二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也即可以保证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安全性。
在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壳体111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固定不变,或者说电源适配器10的供用户的手指接触并施力的表面与插脚11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固定不变,因此要求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13边缘与壳体111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的安全距离,以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因此,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通常较厚。举例而言,对于插脚113的宽度为6.3mm的电源适配器10,为了满足国标中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要求,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一般需设置为(6.3mm+6.5mm+6.5mm)=19.3mm以上。
继续参阅图6、图7和图8,以下对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及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进行比对分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的厚度与本体11的厚度可以相叠加,第二盖体14的厚度可以与本体11的厚度相叠加,因此只需使得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S1大于或等于预设值(例如,国标规定的6.5mm),并使得第二位置时第二盖体14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S2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即可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
换言之,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壳体111设置有插脚113的那一端的周向表面,与插脚113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仅作为预设值(即安全距离)的一部分,因此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本体11的厚度必然小于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插脚113宽度为6.3mm的电源适配器10,壳体111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的值可以取为2.1mm,也即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最左侧边缘与壳体111最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以及插脚113最右侧边缘与壳体111最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均可以取为2.1mm。此时本体11的厚度为(6.3mm+2.1mm+2.1mm)=10.5mm。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第二位置时,只需满足S1、S2大于或等于预设值(例如,国标规定的6.5mm)的条件,即可符合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公开的电源适配器10的本体11的厚度(10.5mm)相比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19.3mm)可以缩减近46%。
当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处于第一位置时,只需使得第一盖体13的最左侧不凸出于壳体111的最左侧,并使得第二盖体14的最右侧不凸出于壳体111的最右侧(可参考图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的第一盖体13的最左侧与壳体111的最左侧平齐,第二盖体14的最右侧与壳体111的最右侧平齐),本体11的厚度即是第一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由此可见,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位置时的厚度比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更薄,进而有利于电源适配器10的小型化、轻薄化设计。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通过同步机构12连接于本体11,同步机构12可以实现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同步打开或者同步闭合,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而且,当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包覆至少部分插脚113,因此可保护插脚113不被损坏且可避免其他物体被插脚113损坏。当需要使用电源适配器10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插脚113暴露于壳体111即可。
参阅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1可以包括主体111a和凸台111b,凸台111b凸设于主体111a的一端,插脚113连接于凸台111b。凸台111b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与主体111a的横截面的形状相似,凸台111b的横截面的尺寸小于主体111a的横截面的尺寸。进一步,凸台111b与主体111a的周向外表面之间可以存在高度差以形成台阶状结构。插脚113可以固定连接于凸台111b且凸出于凸台111b的背向主体111a的一端。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盖体13叠置于主体111a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盖体14叠置于主体111a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可参考图7和图8)。
进一步,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凸台111b。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围合形成收容腔15,以收容插脚113和凸台111b。进一步,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13的周向外表面与主体111a的一侧的周向外表面平齐,第二盖体14的周向外表面与主体111a的相对的另一侧的周向外表面平齐。换言之,第一盖体13的周向外表面、第二盖体14的周向外表面可以与主体111a的周向外表面接合以形成连续的轮廓面,进而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整体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插脚113时,插脚113隐藏于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形成的收容腔15内。在第一盖体13位于第一位置时,这种结构设置可以防止液体或者灰尘从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对接处进入收容腔15内,从而对插脚113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中的一者可以设有磁性件161,另一者设有磁吸配合件163,在第一位置时磁性件161与磁吸配合件163相吸合。这种实施方式可以于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之间形成适宜大小的吸合力,以减小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对接处的缝隙,并使得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能够可靠地保持在贴合状态。磁性件161可以为磁铁,磁吸配合件163可以为磁铁或者磁性金属件例如铁、钴、镍及其合金。
进一步,在第二位置时磁性件161与磁吸配合件163可以相对设置,且磁性件161与磁吸配合件163之间存在磁吸力,以使第一盖体13贴合于主体111a的一侧,并使第二盖体14贴合于主体111a的相对的另一侧。磁性件161与磁吸配合件163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可靠地贴合于主体111a,以防止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相对壳体111晃动,提升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壳体111的定位的稳定性,并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可参考图7)。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11可以进一步增设磁体,在第二位置时磁性件161、磁吸配合件163均吸合于磁体。这种结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与主体111a贴合的可靠性。
参考图13和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3包括外壳131和连接于外壳131的支架133,外壳131形成凹槽135,支架133设置于凹槽135内并与外壳131固定连接。支架133可以设置用于收纳同步机构12、插脚113及磁性件161(或磁吸配合件163)的沉槽。同步机构12连接于外壳131和支架133中的至少一者。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同步机构12与第一盖体13的连接结构可以较为方便地加工于外壳131或者支架133上,从而提升电源适配器10加工及组装的效率。支架133的材质可以和外壳131相同,例如均为塑胶材料。当然,支架133的材质可以和外壳131不同,例如,支架133的硬度可以小于外壳131的硬度,以防止支架133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插脚113磨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架133可以和外壳131一体成型。第二盖体14与第一盖体13的结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15和图16,第一盖体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盖体13的高度方向与插脚113的长度方向保持平行。进一步,结合图17、图18和图19,第一盖体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二盖体14的高度方向也与插脚113的长度方向保持平行。这种设置可以利用机械结构使得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能够在第一位置可靠、平稳地对接,且能够保证在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第二位置时可靠、平稳地叠置或贴合于主体111a的外表面。
具体地,参考图20和图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同步机构12包括滑块121、第一摆杆123、第二摆杆125、第一连杆127和第二连杆129。滑块121与壳体111滑动配合,第一摆杆123、第二摆杆125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滑块121,第一摆杆123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127,第二摆杆125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杆129,第一连杆127、第二连杆129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壳体111,第一连杆127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盖体13,第二连杆129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盖体14。
参考图20,在插脚113设置有两个的实施方式中,凸台111b开设有滑槽11a,且滑槽11a位于两个插脚113之间,滑块121滑动配合于滑槽11a。第一盖体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滑块121沿滑槽11a滑动并被滑槽11a限位。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滑槽11a延伸至凸台111b的相对的两侧,也即滑槽11a在凸台111b形成缺口。在滑块121相对凸台111b滑动过程中,第一摆杆123和第二摆杆125在缺口中运动,从而可以避免与凸台111b产生干涉。
凸台111b的设置有利于滑槽11a的成型加工,且在第一位置可以利用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盖合凸台111b,以使电源适配器10具有较为简洁的外观特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凸台111b不是必须的。在凸台111b缺省的实施方式中,插脚113、同步机构12可以直接连接于主体111a,主体111a可以开设用于避让第一摆杆123和第二摆杆125的缺口。
进一步,在第一位置时至少部分滑块121伸出滑槽11a,伸出滑槽11a的那部分滑块121可以进入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形成的收容腔15内(可参考图2)。在第二位置时滑块121收容于滑槽11a内(可参考图5)。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摆杆123和第二摆杆125轴对称地设置于滑块121的相对的两侧,第一连杆127和第二连杆129轴对称地设置于滑块121的相对的两侧(可参考图7)。这种设置可以使得滑块121在滑槽11a沿直线运动,以保持滑块121滑动的平稳性。由于滑块121连接于第一摆杆123和第二摆杆125,第一摆杆123连接于第一连杆127,第一连杆127连接于壳体111,第二摆杆125连接于第二连杆129,第二连杆129连接于壳体111,通过对第一连杆127、第一摆杆123、第二连杆129、第二摆杆125的摆动行程设计,可以防止滑块121在第一位置脱出滑槽11a,从而可以保证第一盖体13从第一位置顺利切换至第二位置。
参考图21和图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块121大致呈U形状,其可以包括一体成型的连接部121a、第一支臂121b和第二支臂121c,第一支臂121b和第二支臂121c相对设置,连接部121a连接于第一支臂121b和第二支臂121c之间。第一摆杆123、第二摆杆125转动连接于连接部121a。具体地,连接部121a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容置槽121d,第一摆杆123的一端及第二摆杆125的一端插设于容置槽121d内。连接部121a开设有轴孔121e,轴孔121e延伸至连接部121a至少一端的外表面,滑块121可以包括转轴(图未标),转轴穿设于轴孔121e并穿设于第一摆杆123和第二摆杆125的一端,第一摆杆123和第二摆杆125均与转轴转动配合,以使第一摆杆123、第二摆杆125能够相对滑块121摆动。
结合图23,第一摆杆123和第二摆杆125的结构类似。以第一摆杆123为例,第一摆杆12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臂123a和第二连接臂123b,第一连接臂123a的一端插设于滑块121的容置槽121d并与滑块121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123a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臂123b的一端,第二连接臂123b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127,且第一摆杆123相对第一连杆127转动的轴心位于第一连杆127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一连杆127相对第一盖体13转动的轴心之间。第一连接臂123a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臂123b的厚度,第二连杆129的插设于容置槽121d的一端具有与第一连接臂123a类似的结构,以使插设于容置槽121d内的第一摆杆123和第二摆杆125叠置时具有相对较小的厚度,也即使得容置槽121d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
第二连接臂123b的上述结构则能够增大第一摆杆123的结构强度,以使第一摆杆123能够被第一连杆127带动并平稳地运动。第二摆杆125的用于与第二连杆129连接的部分具有与第二连接臂123b类似的结构,从而可以增大第二摆杆125的结构强度,以使第二摆杆125能够被第二连杆129带动并平稳地运动。进一步,第二摆杆125相对第二连杆129转动的轴心位于第二连杆129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二连杆129相对第二盖体14转动的轴心之间。
进一步,第一连接臂123a和第二连接臂123b可以形成夹角,以减小第一摆杆123摆动所需的空间,进而提升同步机构12及电源适配器10的结构紧凑性,第二摆杆125具有类似的结构,同样可以提升同步机构12及电源适配器10的结构紧凑性,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24,第一连杆127的用于连接第一摆杆123的一端开设有容纳槽127a以使第一连杆127大致呈U形,结合图23,第二连接臂123b穿设于容纳槽127a并与第一连杆127形成转动连接。容纳槽127a的设置可以较为容易地将第一摆杆123相对第一连杆127的转动轴心设置于第一连杆127相对于壳体111的转动轴心及第一连杆127相对第一盖体13的转动轴心之间。上述容纳槽127a的设置,还可以利用容纳槽127a两侧的那部分第一连杆127对第二连接臂123b的运动进行限位,以使第一摆杆123能够相对第一连杆127稳定偏摆,以防止第一摆杆123脱出第一连杆127,从而提升同步机构12的工作可靠性。第二连杆129的用于与第二摆杆125连接的一端具有类似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第一连杆127的中部可以呈弯曲状,弯曲状的结构可用于在第二位置避让主体111a(参考图7),以避免破坏主体111a的外观整体性,并可以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结构紧凑性。第二连杆129的中部同样可以呈弯曲状,其作用与第一连杆127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参考图22,第一支臂121b、第二支臂121c于远离连接部121a的一端可以设置限位杆121f,限位杆121f连接于第一支臂121b和第二支臂121c之间且可以与第一支臂121b、第二支臂121c一体成型。限位杆121f可以与连接部121a的长度方向平行。限位杆121f可以提升第一支臂121b和第二支臂121c的结构稳定性,以使滑块121能够在滑槽11a稳定地滑动。进一步,限位杆121f还可用于第一连杆127和第二连杆129的限位,以在第一位置时限定第一连杆127和第二连杆129的位置,进而提升同步机构12工作的可靠性(可参阅图11)。
再参考图20,电源适配器10还可以包括第一平衡杆171和第二平衡杆173,第一平衡杆171、第二平衡杆17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壳体111,第一平衡杆171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盖体13,第二平衡杆173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盖体14。进一步,第一平衡杆171和第二平衡杆173的结构类似,且第一平衡杆171、第二平衡杆173可以轴对称地设于滑块121的相对的两侧。第一平衡杆171和第二平衡杆173的设置可以提升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运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参考图18和图19,第一平衡杆171、第一盖体13、第一连杆127和壳体111可以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以使第一盖体13在相对壳体111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姿态,即如前文所述,使得第一盖体13的高度方向与插脚113的长度方向保持平行。同样地,第二平衡杆173、第二盖体14、第二连杆129和壳体111可以形成另一平行四边形机构,以使第二盖体14在相对壳体111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姿态,即如前文所述,使得第二盖体14的高度方向与插脚113的长度方向保持平行。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平衡杆171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一连杆127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于插脚11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平衡杆171相对第一盖体13转动的轴心、第一连杆127相对第一盖体13转动的轴心于第一盖体13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平衡杆171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一连杆127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第一平衡杆171相对第一盖体13转动的轴心、第一连杆127相对第一盖体13转动的轴心的连线;第一平衡杆171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一平衡杆171相对第一盖体13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第一连杆127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一连杆127相对第一盖体13转动的轴心的连线,从而在第一盖体13所在侧形成了平行四边形机构。利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运动特性,第一盖体13在相对壳体111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与本体11的某一部分(例如插脚11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姿态。
同样地,第二平衡杆173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二连杆129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于插脚11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平衡杆173相对第二盖体14转动的轴心、第二连杆129相对第二盖体14转动的轴心于第二盖体14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平衡杆173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二连杆129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第二平衡杆173相对第二盖体14转动的轴心、第二连杆129相对第二盖体14转动的轴心的连线;第二平衡杆173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二平衡杆173相对第二盖体14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第二连杆129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第二连杆129相对第二盖体14转动的轴心的连线,从而在第二盖体14所在侧形成了平行四边形机构。利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运动特性,第二盖体14在相对壳体111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与本体11的某一部分(例如插脚11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姿态。
继续参阅图18和图1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平衡杆171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相比于第一连杆127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更靠近插脚113的自由端,插脚113的自由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插脚113用于插接至外部电源的那一端。第二平衡杆173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相比于第二连杆129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更靠近插脚113的自由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平衡杆171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与第一连杆127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可以使得第一连杆127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相比于第一平衡杆171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更靠近插脚113的自由端。第二平衡杆173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与第二连杆129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轴心的位置也可以互换,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平衡杆171设置有两个,两个插脚113位于两个第一平衡杆171之间。第二平衡杆173设置有两个,两个插脚113位于两个第二平衡杆173之间。上述设置可以使得插脚113两侧的同步机构12的受力较为平衡,从而可以提升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及同步机构12运动平稳性并延长同步机构12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平衡杆171可以设置为一个,第二平衡杆173也可以设置为一个。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摆杆123也可以转动连接于第一平衡杆171,第一连杆127无需与第一摆杆123转动连接,第二摆杆125可以转动连接于第二平衡杆173,第二连杆129无需转动连接于第二摆杆125。这种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实现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的同步运动,且能够理解的是,此时第一平衡杆171的功能与前文中第一连杆127的功能相同,第二平衡杆173的功能与前文中第二连杆129的作用相同。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技术方案的描述仍然可以采用前文的表述方式,区别在于第一连杆127、第二连杆129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参阅图25,图25示出了机构的运动简图。第一盖体13在第一位置时,滑块121、第一摆杆123、第一连杆127、第一平衡杆171、第一盖体13的位置如图25中左侧实线所示,第二摆杆125、第二连杆129、第二平衡杆173、第二盖体14的位置如图25中右侧实线所示;第一盖体13在第二位置时,滑块121、第一摆杆123、第一连杆127、第一平衡杆171、第一盖体13的位置如图25中左侧虚线所示,第二摆杆125、第二连杆129、第二平衡杆173、第二盖体14的位置如图25中右侧虚线所示。在第一盖体1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左侧平行四边形机构的存在,第一盖体13的高度方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始终与本体11的某一部分(例如插脚113的长度方向)保持平行。
具体地,在第一盖体1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的过程中,第一盖体13带动第一连杆127相对壳体111转动,第一连杆127带动连接于第一连杆127的第一摆杆123运动,由于第一摆杆123的长度固定不变,因此第一摆杆123会拉动滑块121沿滑槽11a滑动;由于第二摆杆125的长度固定不变,在滑块121沿滑槽11a滑动的过程中,第二摆杆125会驱使连接于第二摆杆125的第二连杆129相对壳体111转动。由于右侧平行四边形机构的存在,第二盖体14的高度方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始终与本体11的某一部分(例如插脚113的长度方向)保持平行。以上结构设置即实现了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同步运动,由于采用了连杆传动机构,传动机构的结构较为简单、紧凑,且工作可靠性高。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电源适配器10,相较于盖体相对本体11翻转等其他运动方式而言,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可相对本体11平动(即运动过程中姿态保持不变),在电源适配器10的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由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所需的运动空间较小,且用户操作第一盖体13(或第二盖体14)的手指与插脚113之间的垂直距离先增大后减小,在第二位置附近,即使电源适配器10与外部电源接口连接,用户的手指与插脚113之间的距离仍然可以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不容易触电。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齿轮传动机构替换连杆传动机构,例如同步机构12可以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连接于第一盖体13且与壳体111转动连接,第二齿轮连接于第二盖体14且与壳体111转动连接。第一齿轮可以和第二齿轮啮合,以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能够同步转动。当然,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可以啮合有一个以上的中间齿轮,以缩小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中间齿轮的外径,在实现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同步运动的同时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结构紧凑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插脚;
同步机构,连接于所述壳体;
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同步机构且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运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及
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同步机构且在所述第一盖体相对所述壳体的运动过程中被所述同步机构带动,以实现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的同步运动;
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盖体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所述插脚;
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叠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盖体叠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插脚暴露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插脚的边缘与所述壳体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
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值,所述第二盖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盖体的高度方向与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保持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凸台,所述凸台凸设于所述主体的一端,所述插脚连接于所述凸台;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相对盖合所述凸台;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叠置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盖体叠置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均贴合于所述主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的靠近所述插脚的端面、所述第二盖体的靠近所述插脚的端面与所述凸台的暴露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以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脚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围合形成收容腔,以收容所述插脚和所述凸台,且所述第一盖体的周向外表面与所述主体的一侧的周向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盖体的周向外表面与所述主体的相对的另一侧的周向外表面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机构包括滑块、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滑块与所述壳体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摆杆、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块,所述第一摆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摆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连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连杆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杆相对所述第一连杆转动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之间;所述第二摆杆相对所述第二连杆转动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所述第一平衡杆、所述第二平衡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平衡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平衡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于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于所述第一盖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于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于所述第二盖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二盖体转动的轴心的连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相比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更靠近所述插脚的自由端,所述第二平衡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相比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轴心更靠近所述插脚的自由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轴对称地设于所述滑块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平衡杆、所述第二平衡杆轴对称地设于所述滑块的相对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脚的位置均与所述壳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壳体于两个所述插脚之间设有滑槽,所述滑块限位于所述滑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至少部分所述滑块伸出所述滑槽,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滑块收容于所述滑槽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脚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平衡杆之间;所述第二平衡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脚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平衡杆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中的一者设有磁性件,另一者设有磁吸配合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磁吸配合件相吸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磁吸配合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磁吸配合件之间存在磁吸力。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磁体,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磁性件、所述磁吸配合件均吸合于所述磁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机构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且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且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CN202011191886.4A 2020-10-30 2020-10-30 电源适配器 Pending CN1144476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1886.4A CN114447675A (zh) 2020-10-30 2020-10-30 电源适配器
PCT/CN2021/114869 WO2022088902A1 (zh) 2020-10-30 2021-08-27 电源适配器
EP21884634.3A EP4216374A4 (en) 2020-10-30 2021-08-27 POWER ADAPTER
US18/297,960 US20230307881A1 (en) 2020-10-30 2023-04-10 Power adapt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1886.4A CN114447675A (zh) 2020-10-30 2020-10-30 电源适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7675A true CN114447675A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58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1886.4A Pending CN114447675A (zh) 2020-10-30 2020-10-30 电源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4767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223515U (zh) * 2014-07-31 2015-03-25 潘云初 一种糖果包装盒
DE202018105147U1 (de) * 2018-09-10 2018-11-12 Salcomp Taiwan Co., Ltd. Ladegerät mit Wasserdichtigkeitsmechanismus und wasserdichte Gehäusestruktur desselben
CN110396956A (zh) * 2018-10-15 2019-11-01 上海华铭智能终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闸机通道的开关装置
CN209807543U (zh) * 2018-12-07 2019-12-20 成都金臣仕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带可折叠式柜门的衣柜
CN211063364U (zh) * 2019-10-30 2020-07-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器
CN214204063U (zh) * 2020-10-30 2021-09-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223515U (zh) * 2014-07-31 2015-03-25 潘云初 一种糖果包装盒
DE202018105147U1 (de) * 2018-09-10 2018-11-12 Salcomp Taiwan Co., Ltd. Ladegerät mit Wasserdichtigkeitsmechanismus und wasserdichte Gehäusestruktur desselben
CN110396956A (zh) * 2018-10-15 2019-11-01 上海华铭智能终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闸机通道的开关装置
CN209807543U (zh) * 2018-12-07 2019-12-20 成都金臣仕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带可折叠式柜门的衣柜
CN211063364U (zh) * 2019-10-30 2020-07-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器
CN214204063U (zh) * 2020-10-30 2021-09-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04063U (zh) 电源适配器
CN214479684U (zh) 电源适配器
CN110661951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EP1732291A1 (en) Cradle device for portable terminal
CN112886311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KR20190094411A (ko)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EP409623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storing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208571A1 (zh) 电源适配器
CN111988697B (zh) 耳机充电盒
CN111510525B (zh) 电子设备
CN113498282A (zh) 电源适配器
CN112271935A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JP5596430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20230108383A1 (en) Power Adapter
CN114447675A (zh) 电源适配器
EP4216374A1 (en) Power adapter
CN212063591U (zh)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CN213185915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07587675U (zh) 触头机构以及包含该触头机构的小型断路器
CN113573509B (zh) 电源适配器
CN212064178U (zh) 电子设备
CN108879203B (zh) 一种接口及电子设备
CN114188753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9144647U (zh) 一种收纳式数据线
CN215185906U (zh) 弹性件、弹性组件及充电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