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8697B - 耳机充电盒 - Google Patents

耳机充电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8697B
CN111988697B CN202010869236.4A CN202010869236A CN111988697B CN 111988697 B CN111988697 B CN 111988697B CN 202010869236 A CN202010869236 A CN 202010869236A CN 111988697 B CN111988697 B CN 1119886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shell
box
upper hous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692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88697A (zh
Inventor
杨清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692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886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88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8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88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86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25Accumulators or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耳机充电盒,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上壳体转动盖合下壳体形成耳机容纳腔;以及操作组件,操作组件包括支架、第一顶推件和第二顶推件,支架连接下壳体,第一顶推件和第二顶推件均连接支架,所述第二顶推件伸入耳机容纳腔内;外力推动支架由下壳体至上壳体方向运动,支架带动第一顶推件运动,第一顶推件推动上壳体运动,以开启耳机容纳腔,且支架带动第二顶推件于耳机容纳腔内顶起耳机。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耳机充电盒中增设操作组件,以使用户在开盒过程中即可利用操作组件将耳机从耳机容纳腔中顶推出一段距离,顶推出的耳机便于用户拿取,从而提高了耳机充电盒使用上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耳机充电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存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上真无线耳机逐渐成为潮流趋势,用于对真无线耳机进行存放和充电的耳机充电盒必不可少。目前大多数耳机充电盒除了具备充电功能之外,在机械结构上仅为普通的储物盒,由于耳机外形顺滑,用户很难将耳机取出。
特别是有些耳机会通过磁铁吸附于耳机充电盒内,保证充电过程的有效性,如此一来会使耳机更难被取出,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旨在便于用户将耳机从耳机充电盒中取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耳机充电盒,所述耳机充电盒包括:
上壳体;
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转动盖合所述下壳体形成耳机容纳腔;以及
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包括支架、第一顶推件和第二顶推件,所述支架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一顶推件和所述第二顶推件均连接所述支架,所述第二顶推件伸入所述耳机容纳腔内;外力推动所述支架由所述下壳体至所述上壳体方向运动,所述支架带动所述第一顶推件运动,所述第一顶推件推动所述上壳体运动,以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且所述支架带动所述第二顶推件于所述耳机容纳腔内顶起耳机。
可选地,所述下壳体包括下外壳和下内壳,所述下内壳连接所述下外壳,并围合形成下容纳腔,所述下内壳与所述上壳体围合形成所述耳机容纳腔;
所述下内壳形成有连通所述下容纳腔和所述耳机容纳腔的内通孔,所述支架容置于所述下容纳腔,所述第二顶推件由所述内通孔伸入所述耳机容纳腔;
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操作键,所述下外壳设有外通孔,所述操作键连接所述支架,并由所述外通孔显露于所述下外壳;
外力推动所述操作键,所述操作键带动所述支架由所述下壳体至所述上壳体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下内壳和所述支架之间,并处于预压缩状态,所述弹性件将所述支架抵持于所述下外壳;
外力推动所述操作键,所述操作键带动所述支架由所述下壳体至所述上壳体方向运动,所述支架进一步压缩所述弹性件。
可选地,所述耳机容纳腔为两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下内壳于两所述耳机容纳腔之间的区域,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支架。
可选地,所述上壳体转动连接所述下壳体,外力推动所述支架由所述下壳体至所述上壳体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顶推件推动所述上壳体相对所述下壳体转动,以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推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架的第一开盒磁铁,所述上壳体设有第二开盒磁铁,所述第一开盒磁铁和所述第二开盒磁铁相互排斥;外力推动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带动所述第一开盒磁铁靠近所述第二开盒磁铁,所述第二开盒磁铁带动所述上壳体相对所述下壳体转动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上壳、第二上壳、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上壳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二上壳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上壳背离所述第二上壳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上壳背离所述第一上壳的一侧,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二上壳相对设置的一侧可相互连接或相互分离,以盖合或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
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二上壳均设有所述第二开盒磁铁,所述第一开盒磁铁对应所述第二开盒磁铁设置。
可选地,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第一吸盒磁铁和第二吸盒磁铁,所述第一上壳背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吸盒磁铁,所述第二上壳背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吸盒磁铁,所述第一吸盒磁铁和所述第二吸盒磁铁相吸附,或在外力作用下相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壳背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第一扣位,所述第二上壳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设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一扣位连接所述第二扣位,或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扣位与所述第二扣位相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推件包括连接所述支架的顶推杆,外力推动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带动所述顶推杆靠近所述上壳体,并推动所述上壳体运动,以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耳机充电盒中增设操作组件,以使用户在开盒过程中即可利用操作组件将耳机从耳机容纳腔中顶推出一段距离,顶推出的耳机便于用户拿取,从而提高了耳机充电盒使用上的便利性,且不使用电机,能够减小耳机充电盒内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该操作组件中的支架连接于下壳体,以保证该操作组件不会脱离于下壳体。操作组件中的第一顶推件和第二顶推件均连接于支架。外力推动支架,使支架由下壳体至上壳体方向运动,在支架的带动下,第一顶推件逐渐靠近上壳体,并进一步推动上壳体远离下壳体,使耳机容纳腔显露,以开启耳机容纳腔,用户能够将耳机放入耳机容纳腔内,或取出耳机容纳腔内的耳机。与此同时,在支架的带动下,第二顶推件进一步伸入耳机容纳腔内,并将耳机容纳腔中的耳机朝向耳机容纳腔的外侧顶起,使得耳机伸出于耳机容纳腔的开口一段距离,该伸出的部分便于用户将耳机取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耳机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耳机充电盒开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耳机充电盒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耳机充电盒沿纵截面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为图2中耳机充电盒沿纵截面的剖切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耳机充电盒 33 下内壳
10 上壳体 331 内通孔
11 第一上壳 35 下容纳腔
111 第一上外壳 40 耳机容纳腔
113 第一上内壳 50 操作组件
12 第一转轴 51 支架
13 第二上壳 53 第一顶推件
14 第二转轴 531 第一开盒磁铁
131 第二上外壳 533 第二开盒磁铁
133 第二上内壳 55 第二顶推件
151 第一吸盒磁铁 57 操作键
153 第二吸盒磁铁 59 弹性件
30 下壳体 60 引脚
31 下外壳 200 耳机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本发明提出一种耳机充电盒100。
该耳机充电盒100包括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上壳体10盖合下壳体30形成耳机容纳腔40(具体可参见图4),即,部分耳机容纳腔40形成于上壳体10,部分耳机容纳腔40形成于下壳体30。用户将上壳体10与下壳体30至少部分分离,以实现将耳机200放入耳机容纳腔40或将耳机200从耳机容纳腔40内取出的操作。
进一步结合图4,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耳机充电盒100还包括操作组件50,该操作组件50包括支架51、第一顶推件53和第二顶推件55,支架51用于连接下壳体30,以保证该操作组件50不会脱离于下壳体30。第一顶推件53和第二顶推件55均连接支架51,第二顶推件55伸入耳机容纳腔40内。外力推动支架51,使支架51由下壳体30至上壳体10方向运动,在支架51的带动下,第一顶推件53逐渐靠近上壳体10,并进一步推动上壳体10远离下壳体30,使耳机容纳腔40显露,以开启耳机容纳腔40(具体可参见图2和图5),用户能够将耳机200放入耳机容纳腔40内,或取出耳机容纳腔40内的耳机200,与此同时,在支架51的带动下,第二顶推件55进一步伸入耳机容纳腔40内,并将耳机容纳腔40中的耳机200朝向耳机容纳腔40的外侧顶起,使得耳机200伸出于耳机容纳腔40的开口一段距离,该伸出的部分便于用户将耳机200取出。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耳机充电盒100中增设操作组件50,以使用户在开盒过程中即可利用操作组件50将耳机200从耳机容纳腔40中顶推出一段距离,顶推出的耳机200便于用户拿取,从而提高了耳机充电盒100使用上的便利性,且不使用电机,能够减小耳机充电盒100内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耳机充电盒100可以为翻盖式也可以为盖合式。当耳机充电盒100为盖合式时,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可以完全分离,为了防止上壳体10掉落或遗失,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之间可以连接软绳或柔性带状结构。
具体地,耳机充电盒100的下壳体30包括下外壳31和下内壳33,下内壳33连接下外壳31,并围合形成下容纳腔35,该下容纳腔35内用于容纳对耳机200进行充电的电气结构,操作组件50的支架51也容置于该下容纳腔35中。下内壳33的一侧与下外壳31共同形成下容纳腔35,下内壳33的另一侧与上壳体10共同形成耳机容纳腔40,该下内壳33上开设有内通孔331,内通孔331连通下容纳腔35和耳机容纳腔40,连接支架51的第二顶推件55由该内通孔331伸入耳机容纳腔40,在外力作用支架51运动过程中,第二顶推件55能够于耳机容纳腔40内顶推耳机容纳腔40中的耳机200。
如图4所示,电气结构中的引脚60连接耳机200上的充电结构,从而为耳机200进行充电,该引脚60由第二顶推件55的中部伸出,以电性连接耳机200上的充电接头,实现耳机200与耳机充电盒100的电性连接。
由于下壳体30由下内壳33和下外壳31对电气结构以及操作组件50进行了封装,不仅能对电气结构和操作组件50进行保护,还能保证耳机充电盒100外部的完整性和美观性。用户无法直接对下壳体30内的支架51进行操作,在操作组件50中增设操作键57,下外壳31设置外通孔,该外通孔连通下容纳腔35和耳机充电盒100外部空间,操作键57连接支架51,并由外通孔伸出至显露于下外壳31,用户能够从外部推动操作键57,从而控制支架51由下壳体30至上壳体10方向运动,以带动第一顶推件53和第二顶推件55运动,实现开盒动作。
下外壳31的内表面还形成限位导轨,支架51可在限位导轨的限位和导向下进行运动,以使支架51的运动更加稳定。
该操作键57可以为直接凸出于下外壳31的表面,也可以是下外壳31的表面形成凹槽,操作键57至少部分容置于凹槽中,操作键57的外表面与下外壳31的表面平齐或凸出,操作键57的外表面还可以形成有点状、条状或网格状等其他常见的凸起,以提供用户操作该操作键的摩擦力,保证操作键57操作的有效性。
支架51位于下内壳33和下外壳31所形成的下容纳腔35内,下内壳33为支架51由下壳体30朝向上壳体10方向的运动进行了限位,下外壳31为支架51由上壳体10朝向下壳体30方向的运动进行了限位,进一步地,在下内壳33和支架51之间设置弹性件59,该弹性件59处于预压缩状态,弹性件59在弹性力的作用下能将支架51抵持于下内壳33,使得操作组件50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将耳机200顶起,耳机200能与耳机容纳腔40的内壁形状配合良好,保证引脚60对耳机200上充电接头的电性连接。
外力推动操作键57,操作键57带动支架51由下壳体30至上壳体10方向运动,支架51进一步压缩弹性件59,该过程中,第一顶推件53推动上壳体10开启耳机容纳腔40,第二顶推件55推动耳机200运动一段距离,使耳机容纳腔40在开启状态时,耳机200即达到伸出于耳机容纳腔40开口一段距离的状态,使用户开启耳机充电盒100立即能方便有效的取出耳机容纳腔40中的耳机200。
当外力撤销,即,用户取消对操作键57的推力作用时,在弹性件59的回弹力作用下,支架51带动第一顶推件53和第二顶推件55由上壳体10至下壳体30方向运动,操作组件50回复到原位。
弹性件59的设置能够使外力撤销的同时,操作组件50能自动复位,用户只需操作上壳体10重新盖合下壳体30,使耳机充电盒100重回闭合状态。
耳机充电盒100能够同时对两只耳机200进行充电,相应地,耳机充电盒100中的耳机容纳腔40也为两个,该耳机容纳腔40的形状具体根据耳机200的形状进行设计,两个耳机容纳腔40可以为相同形状,也可以在两只耳机200结构不同的情况下设置为不同形状。
可选地,弹性件59的一端抵持于下内壳33于两耳机容纳腔40之间的区域,另一端抵持于支架51。具体的,下内壳33于下容纳腔35凸设有连接柱,该连接柱对应于两耳机容纳腔40之间的区域,弹性件59的一端套设于该连接柱,并抵持于下内壳33。该结构下,弹性件59作用于支架51和下内壳33的中部,使得操作组件50在外力推动过程中及复位过程中运动平稳。
当耳机充电盒100为翻盖式的结构时,上壳体10转动连接下壳体30。外力推动支架51由下壳体30至上壳体10方向运动过程中,第一顶推件53推动上壳体10相对下壳体30转动,以开启耳机容纳腔40。
可选地,第一顶推件53包括第一开盒磁铁531,该第一开盒磁铁531连接于支架51,上壳体10设有第二开盒磁铁533,第一开盒磁铁531和第二开盒磁铁533相互排斥,即,第一开盒磁铁531和第二开盒磁铁533的极性相同。外力推动支架51运动过程中,支架51带动第一开盒磁铁531靠近第二开盒磁铁533,在第一开盒磁铁531和第二开盒磁铁533的排斥力作用下,第二开盒磁铁533带动上壳体10相对下壳体30转动,以开启耳机容纳腔40。
利用磁铁的排斥力实现开盒动作,避免了机械传动结构显露于上壳体10或下壳体30的表面,对耳机充电盒100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可选地,上壳体10可以为一侧转动连接于下壳体30,另一侧可连接下壳体30或在外力作用下与下壳体30分离,以关闭或开启耳机容纳腔40。
上壳体10还可以包括上壳体10包括第一上壳11、第二上壳13、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4,参见图1和图2,第一上壳11通过第一转轴12转动连接下壳体30,第二上壳13通过第二转轴14转动连接下壳体30,第一转轴12位于第一上壳11背离第二上壳13的一侧,第二转轴14位于第二上壳13背离第一上壳11的一侧,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相对设置的一侧可相互连接或相互分离,以盖合或开启耳机容纳腔40。
进一步参见图4和图5,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均设有第二开盒磁铁533,即,第二开盒磁铁533有两个,两个第二开盒磁铁533分别设置于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相应地,操作组件50的支架51上设有两个第一开盒磁铁531,该第一开盒磁铁531分别对应第一上壳11的第二开盒磁铁533和第二上壳13的第二开盒磁铁533设置,在外力作用支架51运动过程中,两第一开盒磁铁531分别靠近两第二开盒磁铁533,两第一开盒磁铁531分别推动两第二开盒磁铁533,以使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同时转动,共同开启耳机容纳腔40。
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的连接可以通过磁铁连接也可以通过卡扣等其他机械结构连接。
当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通过磁铁连接时,耳机充电盒100还包括第一吸盒磁铁151和第二吸盒磁铁153,第一上壳11背离第一转轴12的一侧设有第一吸盒磁铁151,第二上壳13背离第二转轴14的一侧设有第二吸盒磁铁153,第一吸盒磁铁151和第二吸盒磁铁153相吸附,以连接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外力作用下,支架51带动第一顶推件53运动过程中,支架51上连接的第一开盒磁铁531朝向上壳体10上的第二开盒磁铁533方向运动,当支架51运动至第一开盒磁铁531和第二开盒磁铁533间的排斥力大于第一吸盒磁铁151和第二吸盒磁铁153间的吸附力时,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相互分离,并相对下壳体30进行转动,实现开盒动作。
可以理解地,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在开盒过程中,当支架51运动至第一开盒磁铁531和第二开盒磁铁533间的排斥力大于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的连接力时,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相互分离,并相对下壳体30进行转动,实现开盒动作。具体地,第一上壳11背离第一转轴12的一侧设有第一扣位,第二上壳13背离第二转做的一侧设有第二扣位,第一扣位连接第二扣位,或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扣位与第二扣位相分离。
可选地,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平滑过渡连接,具体地,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连接后,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的外表面呈平面过渡或圆弧面过渡,使得耳机充电盒100的外形结构整齐。
将上壳体10拆分呈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的结构,便于第一开盒磁铁531和第二开盒磁铁533对上壳体10的开启,使得单手开盒操作更易于实现。
结合图3所示的爆炸图,第一上壳11包括第一上内壳113和第一上外壳,第一上内壳113连接第一上外壳形成第一上容纳腔,第一上容纳腔设有一第二开盒磁铁533和一第一吸盒磁铁151;第二上壳13包括第二上内壳133和第二上外壳131,第二上内壳133连接第二上外壳131形成第二上容纳腔,第二上容纳腔内设有一第二开盒磁铁533和一第二吸盒磁铁153。该设置使得上壳体10的结构更加整齐。
第一上内壳113和第二上内壳133以及下内壳33共同围合形成耳机容纳腔40。第一上容纳腔中的第二开盒磁铁533贴合于第一上内壳113的内表面,并位于靠近下壳体30位置设置,第二上容纳腔中的第二开盒磁铁533贴合于第二上内壳133的内表面,并位于靠近下壳体30位置设置,使得外力作用支架51运动过程中,下壳体30内的第一开盒磁铁531能更灵敏的对上壳体10进行推开操作。第一上容纳腔中的第一开盒磁铁531贴合于上内壳的内表面,并位于靠近第二上内壳133的位置设置;第二上容纳腔中的第二开盒磁铁533贴合于上内壳的内表面,并位于靠近第一上内壳113的位置设置,使得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13的吸附动作更加灵敏。
可以理解地,第一开盒磁铁531和第二开盒磁铁533也可以由机械传动结构进行替代,具体地,第一顶推件53包括连接支架51的顶推杆,外力推动支架51,支架51带动顶推杆靠近所述上壳体10,并推动上壳体10运动,以开启耳机容纳腔40。该未图示的实施例中,下内壳33需要开设供顶推杆伸出的贯通孔,外力作用支架51运动过程中,顶推杆由贯通孔伸出,并顶推上壳体10,以使上壳体10远离下壳体30运动,以开启耳机容纳腔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壳体;
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转动盖合所述下壳体形成耳机容纳腔;以及
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包括支架、第一顶推件和第二顶推件,所述支架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一顶推件和所述第二顶推件均连接所述支架,所述第二顶推件伸入所述耳机容纳腔内;外力推动所述支架由所述下壳体至所述上壳体方向运动,所述支架带动所述第一顶推件运动,所述第一顶推件推动所述上壳体运动,以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且所述支架带动所述第二顶推件于所述耳机容纳腔内顶起耳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包括下外壳和下内壳,所述下内壳连接所述下外壳,并围合形成下容纳腔,所述下内壳与所述上壳体围合形成所述耳机容纳腔;
所述下内壳形成有连通所述下容纳腔和所述耳机容纳腔的内通孔,所述支架容置于所述下容纳腔,所述第二顶推件由所述内通孔伸入所述耳机容纳腔;
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操作键,所述下外壳设有外通孔,所述操作键连接所述支架,并由所述外通孔显露于所述下外壳;
外力推动所述操作键,所述操作键带动所述支架由所述下壳体至所述上壳体方向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下内壳和所述支架之间,并处于预压缩状态,所述弹性件将所述支架抵持于所述下外壳;
外力推动所述操作键,所述操作键带动所述支架由所述下壳体至所述上壳体方向运动,所述支架进一步压缩所述弹性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容纳腔为两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下内壳于两所述耳机容纳腔之间的区域,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支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转动连接所述下壳体,外力推动所述支架由所述下壳体至所述上壳体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顶推件推动所述上壳体相对所述下壳体转动,以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推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架的第一开盒磁铁,所述上壳体设有第二开盒磁铁,所述第一开盒磁铁和所述第二开盒磁铁相互排斥;外力推动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带动所述第一开盒磁铁靠近所述第二开盒磁铁,所述第二开盒磁铁带动所述上壳体相对所述下壳体转动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上壳、第二上壳、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上壳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二上壳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上壳背离所述第二上壳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上壳背离所述第一上壳的一侧,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二上壳相对设置的一侧可相互连接或相互分离,以盖合或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
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二上壳均设有所述第二开盒磁铁,所述第一开盒磁铁对应所述第二开盒磁铁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第一吸盒磁铁和第二吸盒磁铁,所述第一上壳背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吸盒磁铁,所述第二上壳背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吸盒磁铁,所述第一吸盒磁铁和所述第二吸盒磁铁相吸附,或在外力作用下相分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壳背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第一扣位,所述第二上壳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设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一扣位连接所述第二扣位,或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扣位与所述第二扣位相分离。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推件包括连接所述支架的顶推杆,外力推动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带动所述顶推杆靠近所述上壳体,并推动所述上壳体运动,以开启所述耳机容纳腔。
CN202010869236.4A 2020-08-25 2020-08-25 耳机充电盒 Active CN1119886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9236.4A CN111988697B (zh) 2020-08-25 2020-08-25 耳机充电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9236.4A CN111988697B (zh) 2020-08-25 2020-08-25 耳机充电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8697A CN111988697A (zh) 2020-11-24
CN111988697B true CN111988697B (zh) 2022-09-20

Family

ID=73444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69236.4A Active CN111988697B (zh) 2020-08-25 2020-08-25 耳机充电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886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2584B (zh) * 2020-12-28 2022-10-18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磁吸组件及tws耳机充电盒
CN113490094A (zh) * 2021-06-29 2021-10-08 歌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耳机充电盒和无线耳机装置
US11877108B1 (en) * 2023-07-12 2024-01-16 Qiufeng Xiao Case for wireless earphon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3956A (zh) * 2018-09-17 2018-12-2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充电盒
CN210725263U (zh) * 2019-12-05 2020-06-09 深圳市鑫恒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顶出功能tws蓝牙耳机充电盒
CN210781280U (zh) * 2019-12-25 2020-06-1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充电盒及蓝牙耳机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1983A (zh) * 2018-11-30 2019-02-1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充电盒
CN109348351A (zh) * 2018-12-21 2019-02-1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及用于蓝牙耳机的充电盒
CN110972016A (zh) * 2019-12-12 2020-04-07 东莞市高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
CN110891222A (zh) * 2019-12-25 2020-03-1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充电盒及蓝牙耳机组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3956A (zh) * 2018-09-17 2018-12-2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充电盒
CN210725263U (zh) * 2019-12-05 2020-06-09 深圳市鑫恒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顶出功能tws蓝牙耳机充电盒
CN210781280U (zh) * 2019-12-25 2020-06-1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充电盒及蓝牙耳机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8697A (zh) 202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88697B (zh) 耳机充电盒
US7231039B2 (en) Telescopic structure for a telephone apparatus
EP3381305A1 (en) Case and battery assembly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EP4096235B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storing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98290B (zh) 耳机盒
JP2011018452A (ja) コネクタ
CN214204063U (zh) 电源适配器
CN111628553A (zh) 耳机充电盒
CN113490094A (zh) 耳机充电盒和无线耳机装置
WO2023098547A1 (zh) 一种无线电子设备充电仓保护壳
CN209748949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291671B (zh) 充电盒和耳机组件
CN212392700U (zh) 耳机充电盒
CN209994535U (zh) 耳机收纳盒
CN209949360U (zh) 耳机盒
CN213244303U (zh) 壳体组件、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结构
CN217471408U (zh) 耳机盒和耳机组件
CN216982077U (zh) 耳机充电盒和无线耳机装置
CN215420685U (zh) 开合盖结构以及无线耳机充电盒
CN220985837U (zh) 小尺寸耳机仓
CN220528199U (zh) 一种耳机盒和耳机组件
CN214380157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的盒盖翻转结构
CN212086459U (zh) 耳机盒和耳机组件
CN103067802A (zh) 一种耳麦的mic杆锁定装置及耳麦
CN217546254U (zh) 一种充电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