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63364U - 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63364U
CN211063364U CN201921849758.7U CN201921849758U CN211063364U CN 211063364 U CN211063364 U CN 211063364U CN 201921849758 U CN201921849758 U CN 201921849758U CN 211063364 U CN211063364 U CN 211063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tate
pins
magnetic
char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497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洪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497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633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63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63364U/zh
Priority to EP20882887.1A priority patent/EP4016787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18640 priority patent/WO2021082850A1/zh
Priority to US17/715,865 priority patent/US11784432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充电器,包括:主体及插脚。主体包括本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插脚固定设置于本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分别连接于本体,且能够相对于本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贴合,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与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本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充电器可置于第一状态,且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能够贴合,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被隐藏,充电器厚度能够做的较薄,尺寸较小,外观完整美观,且具有便携性。第二状态下,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贴合于本体,使得插脚能够外露以正常使用,使得充电器满足安规要求。

Description

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器。
背景技术
市场上存在充电器,不使用时,插脚折叠收纳在壳体内,使用时将插脚旋转伸出壳体。这种充电器的折叠结构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使得充电器的外形尺寸较大,便携性较低,外形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以解决上述充电器尺寸较大、便携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
主体;及
插脚;
所述主体包括本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插脚固定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分别连接于所述本体,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贴合,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相背离,以使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外露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
上述充电器,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充电器可置于第一状态,且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能够贴合,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被隐藏,充电器厚度能够做的较薄,尺寸较小,外观完整美观,且具有便携性。充电器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与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本体的设置插脚的端面平齐,即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叠设于本体,使得插脚能够外露以正常使用,使得充电器满足安规要求,且使用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所述本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使得所述插脚外露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且所述插脚距离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的背向所述本体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均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柔性元件包括第一柔性元件和第二柔性元件;
所述第一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
所述第二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二盖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外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等于所述L2,所述L1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等于所述L4,所述L3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值为6.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与所述L2相异,所述L1和所述L2均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与所述L4相异,所述L3和所述L4均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值为6.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二盖体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内部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内部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设有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
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三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贴合于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使得所述第二盖体贴合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磁力包括第一磁力和第二磁力;
所述第一磁力穿过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使得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具有转动至所述第一状态的趋势;
所述第二磁力穿过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使得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具有转动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本体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转动至第一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本体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转动至第二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磁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磁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一柔性元件和第二柔性元件,所述第一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并盖设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二盖体并盖设所述第二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二卡槽;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插脚容置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电路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插脚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器包括固定座,所述插脚安装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卡合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开设有充电接口,外接电子元件能够穿过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电路板进行电性连接。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以解决上述充电器尺寸较大、便携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
主体;及
插脚;
所述主体包括本体和盖体,所述插脚固定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本体,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使得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本体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盖体;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盖体的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所述本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
上述充电器,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充电器可置于第一状态,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被隐藏,充电器厚度较薄,尺寸较小,外观完整美观,且具有便携性。充电器在第二状态下,盖体的与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本体的设置插脚的端面平齐,盖体叠设于本体,使得插脚能够外露以正常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插脚距离所述盖体的背向所述本体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插脚距离所述本体的背向所述盖体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三柔性元件,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第三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盖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所述盖体或所述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所述盖体内部设有第六磁性件,所述本体内部设有第八磁性件;所述第六磁性件和所述第八磁性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所述第六磁性件和所述第八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内部设有第七磁性件,所述本体内部设有第九磁性件;所述第七磁性件和所述第九磁性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七磁性件和所述第九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二端面,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端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插脚固定于所述第二端面;
所述盖体包括第六端面,以及相背设置的第六表面和第七表面,所述第六端面连接于所述第六表面和第七表面之间;
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六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贴合,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七表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七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六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六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六端面,所述第八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七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七表面,所述第九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贴合并磁吸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分别贴合且磁吸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外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等于所述L2,所述L1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等于所述L4,所述L3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与所述L2相异,所述L1和所述L2均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与所述L4相异,所述L3和所述L4均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内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内设有第二磁性件;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贴合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一柔性元件和第二柔性元件;
所述第一柔性元件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一盖体;
所述第二柔性元件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盖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四容纳槽;
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三容纳槽连通,所述第二容纳槽与所述第四容纳槽连通;
所述第一柔性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内,所述第二柔性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和所述第四容纳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内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内设有第二磁性件;
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三容纳槽的槽底,所述第一磁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第四容纳槽的槽底,所述第二磁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二卡槽;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插脚容置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一盖体的两端,所述第二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二盖体的两端;在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器包括固定座和电路板,所述插脚固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本体;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本体内,所述电路板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插脚,所述电路板的另一端能够电性连接于外接电子元件。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以解决上述充电器尺寸较大、便携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
主体;及
插脚;
所述主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盖体和本体,所述插脚固定于所述本体;所述盖体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盖体;
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盖体与所述本体叠层设置,所述插脚距离所述主体的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上述充电器,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充电器可置于第一状态,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被隐藏,充电器厚度较薄,尺寸较小,外观完整美观,且具有便携性。充电器在第二状态下,盖体与本体叠层设置,插脚距离所述主体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使得充电器能够满足安全规范要求,能够正常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通过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使得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外露于所述盖体,所述盖体的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所述本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盖体叠层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插脚距离所述盖体的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的表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插脚距离所述本体的背向所述盖体的一侧的表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贴合;
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分别贴合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所述插脚距离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的距离均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内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内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磁吸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磁吸并分别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第一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第二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于所述第一盖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柔性元件处于展平状态;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柔性元件处于折叠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于所述第二盖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柔性元件处于展平状态;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柔性元件处于折叠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俯视图,其中充电器处于第一状态;
图2为图1所示充电器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充电器的左视图;
图4为图2所示充电器的仰视图;
图5为图3所示充电器的示意图,其中,充电器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6a为图3所示充电器的示意图,其中,充电器处于第二状态;
图6b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侧视图,其中,充电器处于第二状态;
图7a为图2所示充电器的A-A部截面图;
图7b为图2所示充电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A-A部截面图;
图8为图2所示充电器的爆炸图;
图9为图2所示充电器的组装过程图,其中,固定座安装于第一壳体;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的B-B部截面图;
图11为图9所示结构的进一步组装过程图,其中,电路板安装于第一壳体;
图12为图11所示结构的C-C部截面图;
图13为图11所示结构的进一步组装过程图,其中,第二壳体安装于第一壳体;
图14为图13所示结构的D-D部截面图;
图15为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侧视图,其中,充电器处于第一状态;
图16为图15所示充电器的侧视图,其中,充电器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17为图15所示充电器的侧视图,其中,充电器处于第二状态;
图18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侧视图,其中,充电器处于第二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充电器10,包括主体20和固定于主体20的插脚300。主体20包括本体100和连接于本体100的盖体,插脚固定设置于本体100的端面。盖体能够相对于本体100转动,使得充电器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盖体盖设于本体100,插脚300的至少部分结构被收容于盖体内;在第二状态时,盖体的与本体100连接的端面与本体100的设有插脚300的端面平齐。可以理解的是,平齐可以是完全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盖体的与本体100连接的端面与本体100的设有插脚300的端面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5mm或不大于10mm或其它尺寸,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本体100内设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有电路板700,电路板700与插脚300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本体100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本体100的边缘可以圆滑过渡,使得充电器10没有凸棱,手感较好。在其它实施例中,本体100也可以为圆柱形结构或其它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盖体包括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二者均固定于本体100的一端的边缘,且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分别固定于本体100的相背设置的两侧。插脚300固定于本体100的端部,且和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位于同一端部。本体100开设有充电接口109,充电接口109与插脚300分别位于本体100的相背的两端,外接电子元件可以穿过充电接口109与电路板700电性连接,从而与插脚300电性连接,充电器10与电源电性连接后,电源能够为电子元件供电。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充电器10包括长度方向即Y方向、宽度方向即X方向和厚度方向即Z方向。插脚300沿充电器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即插脚300的长度方向为Y方向。本体10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103、第二侧面104,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105、第二端面106。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定义充电器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第一侧面103和第二侧面104定义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第一端面105和第二端面106定义本体100的长度方向,充电器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与本体100的长度方向相同。插脚300沿充电器10的长度方向延伸出本体100。在另一实施例中,插脚300也可以沿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延伸,可根据充电器10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计。
本体100的相邻的面之间存在倒角并平滑过渡,使得充电器10具有平滑圆润的手感。插脚300固定于第一端面105,第一盖体210固定于第一端面105和第一表面101的交界处,第二盖体220固定于第一端面105和第二表面102的交界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面105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也可以不设置倒角。
如图5和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211和第一内表面212,相背设置的第一顶表面213和第一底表面214,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左侧面215和第一右侧面216。第一盖体210的相邻面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使得第一盖体210具有平滑的手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底表面214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而平滑过渡,也可以不设置倒角。第二盖体22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221和第二内表面222,相背设置的第二顶表面223和第二底表面224,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二左侧面225和第二右侧面226。第二盖体220的相邻面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使得第二盖体220具有平滑的手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底表面224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而平滑过渡,也可以不设置倒角。
如图5和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绕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本体100转动,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具有第二状态和第一状态,即充电器10具有第二状态和第一状态。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也可以绕充电器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本体100转动。如图6a所示,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相背离,第一盖体210贴合于本体100的一侧,第二盖体220贴合于本体100的另一侧,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与本体100连接的端面与本体100的设置插脚300的端面平齐,即第一底表面214和第二底表面224均与第二端面106平齐,插脚300外露。可以理解的是,平齐可以是完全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的与本体100连接的端面与本体100的设有插脚300的端面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5mm或不大于10mm或其它尺寸,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同样的,贴合可以为两个面完全紧贴没有缝隙,也可以为两个面之间存在一定缝隙,比如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与本体100的两侧的表面的间隙不大于1mm或2mm或其它尺寸,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状态下,插脚300的全部结构被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所覆盖,第一内表面212和第二内表面222贴合并互相接触,第一外表面211与第一表面101平齐,第二外表面221和第二表面102平齐,第一左侧面215和第一侧面103平齐,第一右侧面216和第二侧面104平齐。面与面之间的平齐,可以为共面,也可以存在些许高度差,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第一内表面212和第二内表面222贴合时,二者之间可以是完全紧贴没有缝隙,也可以存在缝隙,比如缝隙不大于1mm或2mm或其它尺寸。在第一状态下,充电器10外观呈现为一体的长方体结构,视觉效果较好,且插脚300全部被覆盖隐藏,用户将充电器10放入口袋或行李箱中时,充电器10不会对周围物体产生破坏。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插脚300的部分结构被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覆盖,部分结构外露于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0开设有第一卡槽217(示出在图8中),第一卡槽217延伸至第一内表面212,第一卡槽217的形状与插脚300的形状相似;第二盖体220开设有第二卡槽227(示出在图8中),第二卡槽227延伸至第二内表面222,第二卡槽227的形状与插脚300的形状相似。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卡槽217和第二卡槽227连通,插脚300能够容纳于第一卡槽217和第二卡槽227内。在一实施例中,在插脚30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第一卡槽217延伸至第一底表面214,但与第一顶表面21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卡槽218延伸至第二底表面224,但与第二顶表面22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则在充电器10第一状态下,插脚300完全被隐藏不外露,充电器10的外观呈现完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等结构,保证的充电器10的外观整体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插脚30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第一卡槽217延伸至第一底表面214和第一顶表面213,第二卡槽218延伸至第二底表面224和第二顶表面223;即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均与插脚300的凸出于本体100的长度相等,则在充电器10第一状态下,插脚300分别与第一顶表面213、第二顶表面223平齐,使得充电器10的长度尺寸较小,较为轻薄,便于携带。
在一实施例中,插脚300的数量为2个,则第一卡槽217和第二卡槽227的数量均为2个。在另一实施例中,插脚300的数量为1个、3个或多个,则第一卡槽217、第二卡槽227的数量与插脚300的数量相对应。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0为中空开口的盒装结构,第二盖体220为中空开口的盒装结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形成封闭的内部空间,插脚300容纳于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形成的内部空间内,且插脚300的数量不被限制。
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充电器10的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相比,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以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为轴分别旋转了180°左右,即充电器10在第一状态时,将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相对于本体100旋转180°,使得第一外表面211与第一表面101贴合固定,第二外表面221和第二表面102贴合固定,充电器10即处于第二状态。
如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插脚300的数量为2个,2个插脚300在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排列设置,2个插脚300与第一表面101之间的距离均为L1,且2个插脚300与第二表面102之间的距离均为L2。充电器10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300与第一内表面212之间的距离均为L3,L3等于第一盖体210的厚度与L1之和;2个插脚300与第二内表面222之间的距离均为L4,L4等于第二盖体220的厚度与L2之和。在第二状态下,插脚300距离本体100的边缘的最小距离为L3、L4中的最小值。
安全规范要求即安规要求中规定,充电器10在第二状态下,插脚300到充电器1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预设值可以为6.5mm,也可以为其它数据,具体根据充电器10的使用情况确定。在一实施例中,L1等于L2,即2个插脚300在第二端面106上对称设置,L3等于L4,则插脚300距离本体10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3或L4。L1小于预设值,比如为2.65mm,L3不小于预设值,比如为8.4mm。在另一实施例中,L1不等于L2,即2个插脚300在第二端面106上为非对称设置,比如2个插脚300靠近第一表面101,则L1小于L2,则L3小于L4,则插脚300距离本体10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3;再比如,2个插脚300靠近第二表面102,则L1大于L2,则L3大于L4,则插脚300距离本体10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4。在该实施例中,L1和L2均小于预设值,L3和L4均不小于预设值。
充电器10在第一状态下,充电器10的厚度为插脚300在Z方向的尺寸与L1、L2之和。L1、L2均小于预设值,L1、L2较小时,则充电器10的厚度较小。厚度较薄的充电器10外形美观,具有科技感,且便于携带。充电器10在第二状态下,能够满足安规要求。即本申请的充电器10在第一状态下厚度较小,便于携带;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与本体100的贴合增加了插脚300到充电器10的边缘的距离,使得充电器10能满足安规要求即安全规范的要求。
如图6b所述,在另一实施例中,2个插脚300在充电器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排列设置,即其中一个插脚300靠近第一表面101,另一个插脚300靠近第二表面102。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300距离第一盖体210的边缘即第一内表面212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300距离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300距离第二盖体220的边缘即第二内表面222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距离第二表面102的距离不同。定义在插脚300到第一表面101的最小距离为L5,则靠近第一表面101的插脚300与第一表面101之间的距离为L5;定义在第二状态下插脚300到第一内表面212的最小距离为L7,则靠近第一表面101的插脚300与第一内表面212的距离为L7;定义插脚300到第二表面102的最小距离为L6,则靠近第二表面102的插脚300与第二表面102之间的距离为L6;定义在第二状态下插脚300到第二内表面222的最小距离为L8,则靠近第二表面102的插脚300与第二内表面222之间的距离为L8。本实施例中,插脚300距离主体100的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L7和L8均不小于预设值;且在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插脚300到本体100的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插脚300到第一侧面103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到第二侧面104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L5和L6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L5和L6均小于预设值;L7和L8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L7和L8均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
如图7a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体100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分别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1和第二容纳槽121。第一盖体210的第一外表面211开设有第三容纳槽218,第三容纳槽218与第一卡槽217相背设置;第二盖体220的第二外表面221开设有第四容纳槽228,第四容纳槽228与第二卡槽227相背设置。第一容纳槽111和第三容纳槽218连通,且二者的深度和宽度均相同,第二容纳槽121和第四容纳槽228连通,且二者的深度和宽度均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容纳槽111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一表面101的宽度,也可以基本等于第一表面101的宽度;第二容纳槽121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二表面102的宽度,也可以基本等于第二表面102的宽度。
充电器10包括柔性元件,第一盖体210和本体100之间通过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第二盖体220和本体100之间通过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柔性元件包括第一柔性元件610和第二柔性元件620,第一柔性元件610的部分结构容置于第一容纳槽111,其余结构容置于第三容纳槽218。第一柔性元件610的厚度与第一容纳槽111、第三容纳槽218的深度相等或基本相等,第一柔性元件610可以与第一表面101平齐,或稍微凸出于第一表面101或稍微凹陷于第一表面101。第一柔性元件610可以粘接于第一容纳槽111、第三容纳槽218内,也可以机械固定。第二柔性元件620的部分结构容置于第二容纳槽121,其余结构容置于第四容纳槽228。第二柔性元件620的厚度与第二容纳槽121、第四容纳槽228的深度相等或基本相等,第二柔性元件620可以与第二表面102平齐,或稍微凸出于第二表面102或稍微凹陷于第二表面102。第二柔性元件620可以粘接于第二容纳槽121、第四容纳槽228内,也可以机械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柔性元件610和第二柔性元件620侧材质为皮革或麦拉片或硅胶等高分子材料,或者其它具有柔韧性、可弯折或折叠的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通过第一柔性元件610、第二柔性元件620分别将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连接于本体100,依靠第一柔性元件610、第二柔性元件620的柔软性,在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分别与本体100的交界处,第一柔性元件610、第二柔性元件620可以随意旋转折弯,得以实现充电器10的正常打开和关闭。如图3、图5和图6a所示,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能够相对于本体100绕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旋转,使得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在充电器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与本体100并排,使得充电器10处于第一状态,则第一柔性元件610和第二柔性元件620处于展平状态。需将充电器10打开时,将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绕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旋转,第一柔性元件610、第二柔性元件620弯折,使得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分别贴合于本体100的相背的两侧,使得充电器10处于第二状态,则第一柔性元件610和第二柔性元件620处于折叠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柔性元件610可以覆盖第一表面101的整个区域和第一外表面211的整个区域,也可以覆盖第一表面101的部分区域和第一外表面211的部分区域,只需满足能够将第一盖体210连接于本体100,并能够使得第一盖体210能够相对于本体100绕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转动即可。同样的,第二柔性元件620可以覆盖第二表面102的整个区域和第二外表面221的整个区域,也可以覆盖第二表面102的部分区域和第二外表面221的部分区域,只需满足能够将第二盖体220连接于本体100,并能够使得第二盖体220能够相对于本体100绕充电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转动即可。
如图7a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0开设有第一凹槽219,第一凹槽219延伸至第三容纳槽218的槽底。第一凹槽219内设有第一磁性件510,第一柔性元件610覆盖第一磁性件510。第二盖体220开设有第二凹槽229,第二凹槽229延伸至第四容纳槽228的槽底。第二凹槽229内设有第二磁性件520,第二柔性元件620覆盖第二磁性件520。第一磁性件510与第二磁性件520之间存在磁力,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均为磁铁。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的二者之一为磁铁,二者之另一能够被磁铁磁吸,比如普通的铁块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510可以位于第一盖体210的第一外表面211或第一内表面212,第二磁性件520可以位于第二盖体220的第二外表面221或第二内表面222,同样能够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如图3所示,充电器10在第一状态,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之间通过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磁吸固定,且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的磁力穿过第一内表面212和第二内表面222。用户放置于口袋或行李箱中时,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隐藏插脚300,避免插脚300擦伤周围物体,且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不容易打开,使得充电器10在存放或运输过程中能够可靠的隐藏插脚300。
如图3、图5和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磁力包括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第一磁力F1穿过第一内表面212和第二内表面222,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具有转动至第一状态的趋势;第二磁力F2穿过第一外表面211、第二外表面221和主体100,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具有转动至第二状态的趋势。
充电器10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之间依靠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的第一磁力F1而被吸紧不张开。需要打开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时,用户需给第一盖体210或第二盖体220施力以克服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的第一磁力F1,使得第一盖体210或第二盖体220能够相对于本体100旋转。存在临界角度α,临界角度α为第一盖体210或第二盖体220与本体之间的角度,即第一外表面211与第一表面10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或为第二外表面221与第二表面10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其中之一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其中之另一与本体100之间的角度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即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相互作用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处于平衡状态。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其中之一位于第二状态,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其中之另一与本体100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自动回复至第一状态。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其中之一位于第一状态,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其中之另一与本体100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小于第二磁力F2,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自动回复至第二状态。
假定用户对第一盖体210施力,第一盖体210旋转,第二盖体220保持静止。此时,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具有回复至第一状态的趋势。从第一状态开始旋转第一盖体210,且未到达第一盖体210与本体100之间的夹角为临界夹角α的状态时,第一磁力F1逐渐减弱,第二磁力F2逐渐增强,且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具有回复至第一状态的趋势。当第一盖体210旋转至与本体100之间的夹角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理平衡状态,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处于平衡状态,理想情况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在该状态下保持静止。随着用户继续施力,第一磁力F1继续减小,第二磁力F2继续增强,但第一磁力F1始终小于第二磁力F2,则用户可停止对第一盖体210施力,第二磁力F2促使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相对于本体100自动旋转,直至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均与本体100贴合。充电器10在第二状态下,用户使用充电器10对电子元件供电时,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固定贴合于本体100且不会晃动或旋转,方便使用。可以理解的是,需打开充电器10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对第二盖体220进行施力,同样能够打开充电器10,且工作原理与用户对第一盖体210进行施力的方式相同。
如图3、图5和图6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充电器10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依靠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的第二磁力F2被吸紧不张开。需要闭合充电器10时,用户需给第一盖体210或第二盖体220施力以克服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的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盖体210或第二盖体220能够相对于本体100旋转。假定用户对第一盖体210施力,第一盖体210离开本体100并旋转,第二盖体220保持与本体100贴合的状态。随着第一盖体210的旋转,第二磁力F2减弱,第一磁力F1逐渐增加,但第二磁力F2始终大于第一磁力F1。当第一盖体210旋转至与本体100之间的角度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即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在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理想情况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处于静止状态。随着用户继续对第一盖体210施力,则打破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之间的平衡状态,使得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用户可停止对第一盖体210施力。第一磁力F1能够促使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相对于本体100自动旋转,直至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贴合固定,使得充电器10处于第一状态。充电器10在第一状态下,在存储或运输或日常放置、移动过程中,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之间紧密固定,具有隐藏插脚300的可靠性,且厚度较薄,方便携带。可以理解的是,需闭合充电器10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对第二盖体220进行施力,同样能够闭合充电器10,且工作原理与用户对第一盖体210进行施力的方式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二盖体22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从而能够实现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之间的自动打开和自动闭合,且实现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盖体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本体10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盖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比如,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的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充电器10的第一状态能够维持;本体100的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第一盖体210与本体1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第二盖体220与本体1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充电器10的第二状态能够维持。同样能够实现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的自动打开和自动闭合,且实现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7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510厚度较薄,呈片状结构,且固定于第一内表面212。第二磁性件520厚度较薄,呈片状结构,且固定于第二内表面222。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维持第一状态。本体100的相背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厚度较薄的第三磁性件511和第四磁性件512,第一磁性件212与第三磁性件511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第二磁性件212与第四磁性件512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维持第二状态。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充电器10能够实现自动闭合的功能;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三磁性件511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第二磁性件520和第四磁性件512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一起使得充电器10能够实现自动打开的功能。
如图7a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体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均为开口的壳状结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形成容纳空间。电路板700安装于容纳空间内,且电路板700的一端与插脚300电性连接,另一端能够电性连接于外接的电子元件,从而使得外接的电子元件能够与插脚300电性连接,当充电器10与电源连接时,电源能够通过充电器10为电子元件供电。可以理解的是,电子元件可以为数据线等中间连接线,也可以为手机、手表、平板或电脑等电子设备,或者为电子设备及对应数据线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
本体开设有充电接口109,充电接口109贯穿第一壳体110的部分边缘且贯穿第二壳体120的部分边缘,且充电接口109贯穿第一端面105,外接的电子元件可以穿过充电接口109与电路板700电性连接,或者与由电路板700引出的触点电性连接,从而与电路板700电性连接。
如图7a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充电器10包括固定座400,插脚300固定于固定座400。固定座400开设有相背设置的第一槽道410和第二槽道420,第一壳体110内设有第一凸棱119,第二壳体120内设有第二凸棱129。固定座400安装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第一凸棱119卡置于第一槽道410内,第二凸棱129卡置于第二槽道420内,使得固定座400固定安装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主板与固定座400之间通过导线710电性连接,使得主板与插脚300之间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充电器10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插脚300、本体100、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之间存在磁力;
将插脚300固定于本体100;及
将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分别转动连接于本体100的相背的两侧;
其中,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相对于本体100具有第二状态和第一状态,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贴合固定,插脚300的至少部分结构被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覆盖;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分别贴合固定于本体100的两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插脚300与固定座400固定在一起,或者直接购买固定为一体的插脚300和固定座400。可以理解的是,插脚300与固定座400能够电性连接,或者插脚300能够与固定座400上的部分结构进行电性连接,使得电路板700连接于固定座400后,电路板700能够与插脚300电性连接。将固定座400固定于第一壳体110,使得第一凸棱119卡置固定于第一槽道410。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电路板700,并将电路板700固定于第一壳体110内。电路板700与固定座400之间通过导线710进行电性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固定座400上存在能够导电且能够与插脚300电性连接的结构,从而使得电路板700能够与插脚300电性连接。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组装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依靠超声热熔工艺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0和第一壳体110之间也可通过其他工艺固定。第二凸棱129卡置于第二槽道420内,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一起把固定座400牢固地夹持固定,使得充电器10的插拔寿命可靠。
如图2和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一磁性件510固定于第一凹槽219内,将第二磁性件520固定于第二凹槽229内。采用第一柔性元件610粘接固定或机械固定于第一容纳槽111和第三容纳槽218内,并盖设第一磁性件510,从而将第一盖体210与第一壳体110连接。采用第二柔性元件620粘接固定或机械固定于第二容纳槽121和第四容纳槽228内,并盖设第二磁性件520,从而将第二盖体220与第二壳体120连接。第一柔性元件610、第二柔性元件620具有柔软性,使得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能够在一定的轨迹上打开或闭合充电器10,从而使得插脚300外露或被隐藏。
充电器10处于第一状态时,利用第一磁性件510、第二磁性件520的磁场的原理,当将第一盖体210或第二盖体220打开临界角度α后,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的第二磁力F2大于第一磁力F1,从而实现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的自动打开,并能够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同样的,充电器10处于第二状态时,当第一盖体210或第二盖体220关闭到临界角度α后,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之间的第二磁力F2小于第一磁力F1,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也会自动闭合,并依靠磁力保持第一状态。
充电器10的厚度较薄,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充电器10可置于第一状态,插脚300被隐藏,外观完整,具有便携性,且插脚300不会损伤周围物体。充电器10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贴合于本体100,使得充电器10满足安规要求。利用第一磁性件510和第二磁性件520的磁场特性,第一盖体210或第二盖体220在打开或关闭到临界角度α后,第一盖体210和第二盖体220能够一起实现自动打开或关闭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第一柔性元件610和第二柔性元件620分别将第一盖体210、第二盖体220连接于本体100,可节省转动机构,同时第一柔性元件610、第二柔性元件620即为充电器10的外观表现,视觉上位完整的平面,使得充电器10具有完整的外观。
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盖体80的数量为1,插脚300的数量为2,且2个插脚300在主体10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排列设置。盖体80转动连接于本体100。盖体80能够相对于本体100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盖体80盖于本体100的端部,插脚300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收容于盖体80内。插脚300可以为全部结构收容于盖体80内,也可以露出部分结构。在第二状态下,盖体80被打开且叠层设置于本体的一侧,盖体80与本体的表面贴合。贴合可以理解为二者之间没有缝隙,也可以存在少许缝隙。插脚300距离盖体80的背向本体100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插脚300距离本体100的背向盖体80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使得充电器10满足安全规范要求。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在其它实施例中,预设值也可以为其它数值。
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盖体8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六表面801和第七表面802,以及相背设置的第六端面803和第七端面804。第六端面803连接于第六表面801和第七表面802的一端,第七端面804连接于第六表面801和第七表面802的另一端。如图15所示,在第一状态时,第六端面803与第二端面106贴合,第一表面101和第六表面801平齐,第二表面102和第七表面802平齐。盖体80经翻转后能够转动至第二状态,如图17所示,在第二状态时,第七表面802贴合于第二表面102,第六端面803与第二端面106平齐。可以理解的是,盖体80也可以反向翻转,使得在第二状态时,第六表面801贴合于第一表面101,第六端面803和第二端面106平齐。
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充电器10包括第三柔性元件630,盖体80和本体100之间通过第三柔性元件630连接并实现转动。具体的,第三柔性元件630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第二表面102,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盖体80的第七表面802。第三柔性元件630具有柔韧性,能够折叠,使得盖体80能够相对于本体100进行转动而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表面102和第七表面802上可以开设有凹槽,第三柔性元件630固定于凹槽内,使得第三柔性元件630与第二表面102、第七表面802平齐,较为美观。
在一实施例中,盖体80或本体100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盖体80和本体1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盖体80内部设有第六磁性件901和第七磁性件902。第六磁性件901靠近第六端面803,第七磁性件902靠近第七表面802。本体内部设有第八磁性件903和第九磁性件904,第八磁性件903靠近第二端面106,第九磁性件904靠近第二表面102。第六磁性件901和第八磁性件903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第七磁性件902和第九磁性件904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在第一状态下,盖体80和本体100之间通过第六磁性件901和第八磁性件903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在第二状态下,盖体80和本体100之间通过第七磁性件902和第九磁性件904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在盖体80的转动过程中,当第六磁性件901和第八磁性件903之间的磁力大于第七磁性件902和第九磁性件904之间的磁力时,盖体80能够自动转动至第一状态且能够维持第一状态。当第六磁性件901和第八磁性件903之间的磁力小于第七磁性件902和第九磁性件904之间的磁力时,盖体80能够自动转动至第二状态且能够维持第二状态。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六磁性件901也可以固定于第六端面803,与第六端面803平齐或稍微凸出或凹陷于第六端面803。第七磁性件902固定于第七表面802,与第七表面802平齐或稍微凸出或凹陷于第七表面802。第八磁性件903固定于第二端面106,与第二端面106平齐或稍微凸出或凹陷于第二端面106。第九磁性件904固定于第二表面102,与第二表面102平齐或稍微凸出或凹陷于第二表面102。
如图1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2个插脚300在充电器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排列设置,即其中一个插脚300靠近第一表面101,另一个插脚300靠近第二表面102。2个插脚300距离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距离第二表面102的距离不同。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300距离盖体80的边缘即第六表面801的距离不同。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插脚300距离主体100的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靠近第一表面101的插脚300与第一表面10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远离第一表面101的插脚300与第六表面80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2个插脚300到第一侧面10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2个插脚300到第二侧面104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58)

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
主体;及
插脚;
所述主体包括本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插脚固定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分别连接于所述本体,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贴合,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相背离,以使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外露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所述本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使得所述插脚外露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且所述插脚距离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的背向所述本体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均不小于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柔性元件包括第一柔性元件和第二柔性元件;
所述第一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
所述第二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二盖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外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等于所述L2,所述L1小于预设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等于所述L4,所述L3不小于预设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值为6.5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与所述L2相异,所述L1和所述L2均小于预设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与所述L4相异,所述L3和所述L4均不小于预设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值为6.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二盖体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内部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内部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
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三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贴合于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使得所述第二盖体贴合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磁力包括第一磁力和第二磁力;
所述第一磁力穿过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使得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具有转动至所述第一状态的趋势;
所述第二磁力穿过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使得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具有转动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趋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本体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转动至第一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本体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转动至第二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磁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磁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一柔性元件和第二柔性元件,所述第一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并盖设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二盖体并盖设所述第二凹槽。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二卡槽;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插脚容置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电路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插脚电性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固定座,所述插脚安装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卡合固定。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开设有充电接口,外接电子元件能够穿过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电路板进行电性连接。
26.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
主体;及
插脚;
所述主体包括本体和盖体,所述插脚固定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本体,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使得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本体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盖体;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盖体的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所述本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插脚距离所述盖体的背向所述本体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插脚距离所述本体的背向所述盖体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三柔性元件,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第三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且其余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盖体。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所述盖体或所述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所述盖体内部设有第六磁性件,所述本体内部设有第八磁性件;所述第六磁性件和所述第八磁性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所述第六磁性件和所述第八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内部设有第七磁性件,所述本体内部设有第九磁性件;所述第七磁性件和所述第九磁性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七磁性件和所述第九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第二端面,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端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插脚固定于所述第二端面;
所述盖体包括第六端面,以及相背设置的第六表面和第七表面,所述第六端面连接于所述第六表面和第七表面之间;
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六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贴合,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七表面平齐。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七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六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平齐。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六端面,所述第八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端面。
36.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七表面,所述第九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
3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贴合并磁吸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分别贴合且磁吸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外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
40.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等于所述L2,所述L1小于预设值。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等于所述L4,所述L3不小于预设值。
42.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与所述L2相异,所述L1和所述L2均小于预设值。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与所述L4相异,所述L3和所述L4均不小于预设值。
44.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内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内设有第二磁性件;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贴合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45.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一柔性元件和第二柔性元件;
所述第一柔性元件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一盖体;
所述第二柔性元件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盖体。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四容纳槽;
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三容纳槽连通,所述第二容纳槽与所述第四容纳槽连通;
所述第一柔性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内,所述第二柔性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和所述第四容纳槽内。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内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内设有第二磁性件;
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三容纳槽的槽底,所述第一磁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第四容纳槽的槽底,所述第二磁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
4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盖体开设有第二卡槽;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插脚容置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一盖体的两端,所述第二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二盖体的两端;在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平齐。
5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固定座和电路板,所述插脚固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本体;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本体内,所述电路板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插脚,所述电路板的另一端能够电性连接于外接电子元件。
5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
主体;及
插脚;
所述主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盖体和本体,所述插脚固定于所述本体;所述盖体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盖体;
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盖体与所述本体叠层设置,所述插脚距离所述主体的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和所述本体通过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使得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外露于所述盖体,所述盖体的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端面与所述本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
53.根据权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数量为1,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盖体叠层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插脚距离所述盖体的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的表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插脚距离所述本体的背向所述盖体的一侧的表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54.根据权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贴合;
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分别贴合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所述插脚距离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的距离均不小于预设值。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内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内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磁吸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磁吸并分别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侧。
56.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第一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本体之间通过第二柔性元件连接并实现转动。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于所述第一盖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柔性元件处于展平状态;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柔性元件处于折叠状态。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元件的部分结构贴合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且其余结构贴合于所述第二盖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柔性元件处于展平状态;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柔性元件处于折叠状态。
CN201921849758.7U 2019-10-30 2019-10-30 充电器 Active CN211063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9758.7U CN211063364U (zh) 2019-10-30 2019-10-30 充电器
EP20882887.1A EP4016787A4 (en) 2019-10-30 2020-09-29 CHARGER
PCT/CN2020/118640 WO2021082850A1 (zh) 2019-10-30 2020-09-29 充电器
US17/715,865 US11784432B2 (en) 2019-10-30 2022-04-07 Fixed pin charger having multiple body cover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9758.7U CN211063364U (zh) 2019-10-30 2019-10-30 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63364U true CN211063364U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94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49758.7U Active CN211063364U (zh) 2019-10-30 2019-10-30 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63364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1374A (zh) * 2019-10-30 2021-05-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器
WO2021082850A1 (zh) * 2019-10-30 2021-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器
WO202208890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4447675A (zh) * 2020-10-30 2022-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EP4213311A4 (en) * 2020-10-30 2024-03-2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OWER SUPP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RRANGEMENT
CN117748693A (zh) * 2024-02-21 2024-03-22 深圳市富源电电源有限公司 充电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1374A (zh) * 2019-10-30 2021-05-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器
WO2021082850A1 (zh) * 2019-10-30 2021-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器
US11784432B2 (en) 2019-10-30 2023-10-1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xed pin charger having multiple body covers
WO202208890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4447675A (zh) * 2020-10-30 2022-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EP4216374A4 (en) * 2020-10-30 2024-03-0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OWER ADAPTER
EP4213311A4 (en) * 2020-10-30 2024-03-2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OWER SUPP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RRANGEMENT
CN114447675B (zh) * 2020-10-30 2024-09-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7748693A (zh) * 2024-02-21 2024-03-22 深圳市富源电电源有限公司 充电器
CN117748693B (zh) * 2024-02-21 2024-05-14 深圳市富源电电源有限公司 充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063364U (zh) 充电器
US2019006906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cover having open/close structure using magnetic force
TW417325B (en) Battery connection apparatus
US8944845B2 (en) Power plug, electrical plug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harger assembly
CN113498282A (zh) 电源适配器
CN212063591U (zh)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US8342862B2 (en) Moveable earth pin for large form factor power connectors
CN113543537B (zh) 电源适配器
CN106454587B (zh) 一种无线耳机的收纳盒
CN113571947B (zh) 电源适配器
JP2008171652A (ja) 小型マグネットコネクター
TW389006B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electric device and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and product thereof
CN112751374A (zh) 充电器
US20060030189A1 (en) Power plug
KR960002919A (ko) 휴대용 컴퓨터의 배터리 수납장치
CN212063813U (zh) 电源适配器
US11784432B2 (en) Fixed pin charger having multiple body covers
CN107517555B (zh) 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13573509B (zh) 电源适配器
CN211183783U (zh) 电源适配器及充电套件
CN113013964A (zh)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CN218415892U (zh) 折叠式无线充电器
WO2021109901A1 (zh) 电源适配器
CN216531096U (zh) 电源适配器
CN220510369U (zh) 侧面接触用电单元和无线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