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63591U -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63591U
CN212063591U CN201922144192.4U CN201922144192U CN212063591U CN 212063591 U CN212063591 U CN 212063591U CN 201922144192 U CN201922144192 U CN 201922144192U CN 212063591 U CN212063591 U CN 2120635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tate
power adapter
housing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4419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洪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4419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6359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1178 priority patent/WO202110990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635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635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电源适配器包括本体及与壳体连接的连接件。本体包括壳体和插脚,壳体具有第一表面,插脚凸出于第一表面;连接件具有与壳体连接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能够形成工作配合面。上述电源适配器,通过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形成工作配合面,使得插脚能够满足使用状态;由于插脚无需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能够减小壳体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的整体体积,便携性好。

Description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市场上存在电源适配器,不使用时,插脚折叠收纳在壳体内,使用时将插脚旋转伸出壳体。这种电源适配器的折叠结构需要占用壳体内部的较大的空间,使得电源适配器的外形尺寸较大,便携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以解决上述电源适配器尺寸较大、便携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壳体和插脚,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表面,所述插脚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及
与所述壳体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具有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能够形成工作配合面。
上述电源适配器,通过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形成工作配合面,使得插脚能够满足使用状态;由于插脚无需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能够减小壳体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的整体体积,便携性好。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以解决上述电源适配器尺寸较大、便携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充电设备,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和插脚,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表面,所述插脚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及
与所述壳体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二表面,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连接件;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工作配合面。
上述充电设备,由于插脚无需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能够减小壳体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的整体体积,便携性好。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充电设备可置于第一状态,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被隐藏,便携性好。充电设备在第二状态下,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形成工作配合面,使得插脚能够满足使用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
图2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3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右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仰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6为图3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7a为图3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7b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连接件和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图8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右视图;
图9为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的截面图;
图10为图9所示电源适配器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11为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中的第一铰链组件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所示第一铰链组件的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图13为图3所示电源适配器的截面图;
图14为图13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15为图13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16为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18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铰链组件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组装过程图,其中,第一壳固定于第二壳;
图20为图19所示结构的B-B部截面图;
图21为图19所示结构的进一步组装过程图,其中,铰链组件固定于壳体;
图22为图21所示结构的C-C部截面图;
图23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连接件和第一磁性体、第二磁性体的组装过程图;
图24为图23所示结构的D-D部截面图;
图25为图21所示结构和图23所示结构的组装过程图;
图26为图25所示电源适配器的E-E部截面图;
图27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
图28为图27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29为图27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二状态;
图30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处于第二状态;
图31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32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图;
图33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10,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本体和连接件20。本体包括壳体30和插脚40,壳体30具有第一表面33,插脚40凸出于第一表面33。连接件20具有与壳体30连接的第二表面 140,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能够形成工作配合面90(示出在图7a中)。在一实施例中,插脚40与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比如5.1mm或6.5mm或7.9mm,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够满足安规要求。
本申请该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10,通过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形成工作配合面90,使得插脚40能够满足使用状态。由于插脚40无需占用壳体30内部的空间,能够减小壳体30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便携性好。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源适配器10,由于设置了连接件20,可通过连接件20与壳体30配合形成工作配合面20而满足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要求(如,安规要求),从而壳体30本身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如,远小于上述的预设值),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相比与相关技术的电源适配器的体积可大幅缩小。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与壳体30之间能够移动,而收容于壳体30内部,或脱离壳体30。连接件20收容于壳体30时,相对于壳体30移动,能够移动至贴合壳体30的外表面,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平齐,并形成工作配合面 90,用户可以将插脚40插入外接电源,工作配合面90与外接电源的表面相配合或者不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工作配合面90为电源适配器10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时,电源适配器10的贴合或靠近外接电源的面。连接件20脱离壳体30时,可以将连接件20贴合于壳体30的外表面,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平齐,并形成工作配合面90。具体固定方式可以为磁吸或卡扣。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连接件20收容于壳体30的远离插脚40的一端内部,连接件20可滑动,使得连接件20滑出壳体30之外;连接件20也可移动至贴合壳体30的外表面,且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平齐。具体移动的方式可以采用机械领域能够实现该功能的设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所有“平齐”也可为“大致平齐”,即平齐可以是完全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2mm或5mm或不大于10mm或其它尺寸,比如高度差不大于1mm,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比如两个表面平齐,可为该两个表面完全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为该两个表面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差。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一起形成工作配合面90,但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之间存在高度差,高度差在设定范围内,设定范围可以不大于2mm,比如为1mm。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与壳体30之间通过铰链组件连接,连接件20能够相对于壳体30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插脚40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连接件20。在第二状态下,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平齐或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以形成工作配合面90。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能够相对于壳体30转动,使得电源适配器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连接件20盖设于壳体30,插脚40的至少部分结构被收容于连接件20内;在第二状态时,连接件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表面33平齐,并形成工作配合面90。可以理解的是,平齐可以是完全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连接件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表面33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2mm 或5mm或不大于10mm或其它尺寸,比如高度差不大于1mm,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表面33一起形成工作配合面90,但连接件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表面33之间存在高度差,高度差在设定范围内,设定范围可以不大于2mm,比如为1mm。壳体30内设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有电路板,电路板与插脚 40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壳体30的边缘可以圆滑过渡,使得电源适配器10没有凸棱,手感较好。在其它实施例中,本体也可以为圆柱形结构或其它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贴合并固定。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分别贴合且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侧。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二者均固定于壳体30的一端的边缘,且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分别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设置的两侧。插脚40固定于壳体30的端部,且和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位于同一端部。壳体30开设有充电接口 341,充电接口341与插脚40分别位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端,外接电子元件可以穿过充电接口341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从而与插脚40电性连接,电源适配器 10与电源电性连接后,电源能够为电子元件供电。可以理解的是,电子元件可以为数据线等中间连接线,也可以为手机、手表、平板或电脑等电子设备,或者为电子设备及对应数据线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包括长度方向即Y方向、宽度方向即X方向和厚度方向即Z方向。插脚40沿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即插脚40的长度方向为Y方向。壳体3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31、第五表面32,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35、第二侧面36,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33、第十表面34。第四表面31和第五表面32定义电源适配器10 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第一侧面35和第二侧面36定义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第一表面33和第十表面34定义壳体30的长度方向,电源适配器 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与壳体30的长度方向相同。插脚40沿电源适配器10 的长度方向延伸出壳体30。在另一实施例中,插脚40也可以沿电源适配器10 的宽度方向延伸,可根据电源适配器10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计。
壳体30的相邻的面之间存在倒角并平滑过渡,使得电源适配器10具有平滑圆润的手感。插脚40固定且凸出于第一表面33,第一连接件100固定于第一表面33和第四表面31的交界处,第二连接件200固定于第一表面33和第五表面32的交界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表面33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也可以不设置倒角。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的材质为塑胶。壳体30包括第一壳 300和第二壳400,插脚40固定于第一壳300。第一壳300和第二壳400通过超声热熔或其它工艺固定。插脚40与第一壳300通过模内注塑成一体,且第一壳 300开设有第二容纳槽331,以便后续铰链组件的安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 300和第二壳400组装一起后,形成第四表面31、第五表面32、第一侧面35、第二侧面36。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10和第六表面120,相背设置的第一顶表面130和第二表面140,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左侧面150和第一右侧面160。第一连接件100的相邻面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具有平滑的手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表面140 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而平滑过渡,也可以不设置倒角。第二连接件200 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七表面210和第八表面220,相背设置的第二顶表面230和第九表面240,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二左侧面250和第二右侧面260。第二连接件200 的相邻面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使得第二连接件200具有平滑的手感。可以理解的是,第九表面240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而平滑过渡,也可以不设置倒角。
如图3、图6和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 200能够绕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壳体30转动,使得第一连接件100 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即电源适配器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也可以绕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壳体30转动。如图7a所示,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相背离,第一连接件100贴合于壳体30的一侧,第二连接件200贴合于壳体30的另一侧,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壳体30的设置插脚40的端面平齐,即第二表面140和第九表面240均与第一表面33平齐,第二表面140、第九表面240和第一表面33 一起形成工作配合面90,插脚40外露。用户可以将插脚40插入电源,工作配合面90贴合于电源。可以理解的是,平齐可以是完全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表面33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2mm或5mm或不大于10mm或其它尺寸,比如为1mm,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所有“贴合”可为大致贴合,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贴合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贴合的两个面完全紧贴没有缝隙;第二种情况,贴合的两个面之间存在缝隙,比如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分别与壳体30的两侧的表面的缝隙不大于1mm或2mm或其它尺寸,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贴合的两个面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第三种情况,贴合的两个面为部分接触,即贴合的两个面不是完全紧贴,而是部分紧贴,部分之间存在缝隙。
第二表面140、第九表面240和第一表面33一起形成工作配合面90,第二表面140可以高于第一表面20,也可以低于第一表面33,即第二表面40与第一表面33之间存在高度差,高度差在设定范围内,设定范围可以为不大于2mm,比如为1mm。同样的,第九表面240也可以与第一表面33之间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
如图1和图3所示,在第一状态下,插脚40的全部结构被第一连接件100 和第二连接件200所覆盖,第六表面120和第八表面220贴合并互相接触,第三表面110与第四表面31平齐,第七表面210和第五表面32平齐,第一左侧面150和第一侧面35平齐,第一右侧面160和第二侧面36平齐。面与面之间的平齐,可以为共面,也可以存在些许高度差,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第六表面120和第八表面220贴合时,包括上述对贴合的解释的三种情况,在此不再赘述。在第一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外观呈现为一体的长方体结构,视觉效果较好,且插脚40全部被覆盖隐藏,用户将电源适配器10放入口袋或行李箱中时,电源适配器10不会对周围物体产生破坏。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插脚40的部分结构被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覆盖,部分结构外露于或凸出于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开设有第一卡槽121,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六表面120,第一卡槽121的形状与插脚40的形状相似;第二连接件200开设有第二卡槽221,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八表面220,第二卡槽 221的形状与插脚40的形状相似。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 连通,插脚40能够容纳于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内。在一实施例中,在插脚4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二表面140,但与第一顶表面13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九表面240,但与第二顶表面23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则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插脚40完全被隐藏不外露,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呈现长方体或正方体等结构,保证的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整体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插脚4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二表面140和第一顶表面130,第二卡槽 221延伸至第九表面240和第二顶表面230;即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 均与插脚40的凸出于壳体30的长度相等,则在电源适配器10第一状态下,插脚40分别与第一顶表面130、第二顶表面230平齐,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尺寸较小,较为轻薄,便于携带。
在一实施例中,插脚40的数量为2个,则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的数量均为2个。在另一实施例中,插脚40的数量为1个、3个或多个,则第一卡槽121、第二卡槽221的数量与插脚40的数量相对应。插脚4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为扁平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为中空开口的盒装结构,第二连接件200 为中空开口的盒装结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形成封闭的内部空间,插脚40容纳于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形成的内部空间内,且插脚40的数量不被限制。
图3和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的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相比,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以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为轴分别旋转了180°左右,即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时,将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相对于壳体30旋转180°,使得第三表面110与第四表面31贴合固定,第七表面210和第五表面32贴合固定,电源适配器10即处于第二状态。
如图2和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插脚40的数量为2个,2个插脚40 在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排列设置,2个插脚40与第四表面31 之间的距离均为L1,且2个插脚40与第五表面32之间的距离均为L2。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40与第六表面120之间的距离均为L3,L3等于第一连接件100的厚度与L1之和;2个插脚40与第八表面220之间的距离均为L4,L4等于第二连接件200的厚度与L2之和。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与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为L3、L4中的最小值。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20的数量为1个时,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到壳体30的背向连接件20的表面的距离,以及插脚40到连接件20的背向壳体30 的表面的距离,该两个距离中的最小值需大于预设值。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时,在第二状态下,在X方向上插脚40到电源适配器 10的边缘的距离大于在Z方向上插脚40到电源适配器10的边缘的距离时,插脚40到第六表面12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和插脚40到第八表面22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该两个距离中的最小值需大于预设值。
安全规范要求即安规要求中规定,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 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值可以为 6.5mm,也可以为其它数据,具体根据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情况确定。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状态下,在电源适配器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在电源适配器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L1等于L2,即2个插脚40在第一表面33上对称设置,L3等于L4,则插脚4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3或L4,L3或L4不小于预设值。L1小于预设值,比如为2.65mm,L3不小于预设值,比如为8.4mm。在另一实施例中,L1不等于L2,即2个插脚40在第一表面33上为非对称设置,比如2个插脚40靠近第四表面31,则L1小于L2,则L3小于L4,则插脚4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3,L3不小于预设值;再比如,2个插脚40靠近第五表面32,则L1大于L2,则L3大于L4,则插脚4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4,L4不小于预设值。在该实施例中,L1和L2均小于预设值,L3和L4均不小于预设值。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之间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不大于2mm,比如为1mm。第二表面140可以高于第一表面33或低于第一表面33。则插脚40的任意一个部位距离所述第六表面120 所在的平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与不存在高度差的最小距离相同,均为L3和L4中的最小值,L3和L4中的最小值大于预设值。插脚40与第八表面 120之间的最小距离同上,需大于预设值。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与壳体30贴合,贴合包括上述解释的三种情况,即完全紧贴无缝隙、存在2mm以内的或其它尺寸范围内的缝隙、部分紧贴部分存在缝隙。第一连接件100与壳体30之间存在上述缝隙时,插脚40的任意一个部位距离所述第六表面120所在的平面的最小距离需大于预设值。插脚40与第八表面22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需大于预设值。
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为插脚40在Z方向的尺寸与L1、L2之和。L1、L2均小于预设值,L1、L2较小时,则电源适配器10 的厚度较小。厚度较薄的电源适配器10外形美观,具有科技感,且便于携带。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能够满足安规要求。即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 在第一状态下厚度较小,便于携带;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的贴合增加了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满足安规要求即安全规范的要求。
如图7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 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的制备方式可以采用注塑成型或其它成型方式。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只包括第一连接件100,第一连接件100可以位于壳体30的第四表面31,也可以位于壳体30的第五表面32,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8所述,在另一实施例中,2个插脚40在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方向即 Z方向上排列设置,即其中一个插脚40靠近第四表面31,另一个插脚40靠近第五表面32。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40距离第一连接件100的边缘即第六表面120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40距离第四表面31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40距离第二连接件200的边缘即第八表面220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40距离第五表面32的距离不同。定义在插脚40到第四表面31的最小距离为L5,则靠近第四表面31的插脚40与第四表面31之间的距离为L5;定义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 到第六表面120的最小距离为L7,则靠近第四表面31的插脚40与第六表面120 的距离为L7;定义插脚40到第五表面32的最小距离为L6,则靠近第五表面 32的插脚40与第五表面32之间的距离为L6;定义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到第八表面220的最小距离为L8,则靠近第五表面32的插脚40与第八表面220之间的距离为L8。本实施例中,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L7和L8均不小于预设值;且在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插脚40到第一侧面35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到第二侧面36的最小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L5和L6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L5和L6均小于预设值;L7和L8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L7和L8均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均通过铰链组件连接于壳体30。可以理解的是,铰链组件可以是连接件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为壳体 30的一部分。比如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00和壳体30之间的铰链组件为第一连接件100的一部分,或为壳体30的一部分;连接于第二连接件200和壳体30之间的铰链组件为第二连接件200的一部分,或为壳体30的一部分。当然,铰链组件也可以为独立于连接件20和壳体30的结构,通过机械方式或粘结方式固定于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
如图9至图12所示,铰链组件包括第一铰链组件50,第一铰链组件50包括转轴座51、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第一连接件10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一转轴52转动连接,壳体3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二转轴53转动连接,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平行。由此,第一连接件100可以实现更大角度的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在第二状态下能够遮挡插脚40,在第一状态下又能够不阻碍插脚40与外接电源插接。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铰链组件50还可以包括: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第一安装座54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第一转轴52通过第一安装座54与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转动连接,第二安装座55固定安装于壳体30,第二转轴53通过第二安装座55与壳体30转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安装座54与第一连接件100固定相连且同步转动,从而当第一转轴52贯穿第一安装座54和转轴座51时,第一安装座54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100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第二安装座55与壳体30固定相连且同步转动,从而当第二转轴53贯穿第二安装座55和转轴座51时,第二安装座55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从而使得壳体30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
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第一铰链组件50与壳体30和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的装配,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座54,可以使得第一铰链组件50与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连接稳定牢固,可以降低第一铰链组件50长期使用而与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脱离连接的风险,通过设置第二安装座55,使得第一铰链组件50和壳体30连接稳定牢固,可以降低第一铰链组件50长期使用而与壳体30脱离连接的风险。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54包裹转轴座51的相背的两侧,第二安装座55包裹转轴座51的相背的两侧,且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对接。即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对接形成内部空间,转轴座 51位于该内部空间内。第一转轴52穿设转轴座51和第一安装座54,使得第一安装座54能够绕第一转轴52相对于转轴座51转动。第二转轴53穿设转轴座 51和第二安装座55,使得第二安装座55能够绕第二转轴53相对于转轴座51 转动。第一安装座54靠近第二安装座55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弧面541,第二安装座55靠近第一安装座54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弧面551,第一安装座54或第二安装座55相对于转轴座51转动时,第一弧面541和第二弧面551提供避让空间,使得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能够相对于转轴座51转动。
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41,壳体30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331,第一安装座54固定于第一容纳槽141,第二安装座55固定于第二容纳槽331,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分别通过第一铰链组件50与壳体30连接在一起。具体的,第一安装座54、第二安装座55可以分别粘结固定于第一容纳槽141、第二容纳槽331;或者第一安装座54、第二安装座55通过机械固定的方式分别固定于第一容纳槽141、第二容纳槽331。
在图1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位于壳体30的正上方,第一转轴 52位于第二转轴53的正上方,通过将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分离,即将第一连接件100向左翻转,将第二连接件200向右翻转,此时,第一安装座54和转轴座51可以同步绕第二转轴53相对壳体30发生转动。结合图14,为第一安装座54和转轴座51同步绕第二转轴53相对壳体30 转动90°的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过渡状态,之后,壳体30和转轴座51相对静止,第一安装座54 绕第一转轴52相对壳体30和转轴座51发生相对转动。结合图15,为第一安装座54绕第一转轴52相对壳体30和转轴座51转动90°的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处于第二状态,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动作过程原理并不是第一铰链组件50唯一的动作状态,而是为了清楚的介绍而陈述的一种理想化的工作状态,实际上,在第一铰链组件50动作的过程中,第一安装座54很可能相对转轴座51绕第一转轴52转动的同时,转轴座51同时还绕第二转轴53相对壳体30运动,从而可以实现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切换。同理,按照相反的动作,可以知晓第一连接件100 和第二连接件200从第二状态转动回第一状态的动作过程,这里不作赘述。此外,为了避免转轴座51与壳体30发生干涉,保证在第二状态下,第三表面110、第七表面210可以分别与第四表面31、第五表面32相贴合,可以在转轴座51 上设置避让缺口511。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包括第二铰链组件60,第二铰链组件60包括转轴座51、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第一连接件10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一转轴52转动连接,壳体3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二转轴53转动连接,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平行。具体的,第一转轴52固定于第一连接件100和转轴座51的其中之一,且第一转轴52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第一连接件100和转轴座51的其中之另一。第二转轴53固定于壳体30和转轴座51的其中之一,且第二转轴53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壳体30和转轴座51的其中之另一。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的连接方式与第一连接件100相同。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相对于壳体30旋转,而能够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如图1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包括第三铰链组件70,第一连接件 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通过第三铰链组件70转动而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能够分别固定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段所述的“固定”并不是指永久固定,而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可以保持在相应状态下。
如图18中的(a)所示,第三铰链组件70可以包括:第一旋转件71、第二旋转件72、扭簧75、第一枢轴73、第二枢轴74。如图18中的(b)所示,第一旋转件71或第二旋转件72呈现第一状态且处于第一稳定位置,如图18中的 (d)所示,第一旋转件71或第二旋转件72呈现第二状态且处于第二稳定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旋转件71的固定于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的一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弯曲,或根据需要设置2道弯曲,以便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相互贴合,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 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分别贴合于壳体30。
如图18中的(a)所示,第一旋转件71通过第一枢轴73与壳体30转动相连,第二旋转件72通过第二枢轴74与壳体30转动相连。其中,第一旋转件71 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另一端抵接第二旋转件72。第二旋转件72一端设有第二枢轴74,另一端为自由端。扭簧75套设于第二枢轴74,且一端固定于壳体30,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旋转件72,使得第二旋转件 72的远离第二枢轴74的一端具有朝向第一旋转件71转动的趋势。如图18中的 (b)所示,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旋转件71的一侧抵接第二旋转件72,且扭簧 75处于压缩状态,使得第二旋转件72的远离第二枢轴74的一端具有朝向第一旋转件71转动的趋势;或者扭簧75处于自然状态,但因第一旋转件71旋转时,第二旋转件72需要转动而压缩扭簧75而给第一旋转件71避让空间,所以不对第一旋转件71施加力时,第一旋转件71和第二旋转件72也能够固定于。
如图18中的(c)所示,对第一旋转件71施加力时,第一旋转件71能够旋转,且第二旋转件72在第一旋转件71的作用下能够转动,直至达到如图18 中的(d)所示的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旋转件71的另一侧抵接第二旋转件72,且扭簧75处于压缩状态,使得第二旋转件72的远离第二枢轴74的一端具有朝向第一旋转件71转动的趋势,第一旋转件71和第二旋转件72能够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铰链组件的位置和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定和选择。第一连接件100与壳体30之间可以通过1个铰链组件连接,则该铰链组件位于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的中心位置或靠近中心位置。第一连接件100与壳体30之间可以通过2个铰链组件连接,则2个铰链组件分别位于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的两端处,或靠近两端处。第二连接件200 同样可以通过1个铰链组件或2个铰链组件与壳体30连接,铰链组件的位置可以与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00、壳体30之间的铰链组件的位置相同或不同。
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内设有第五磁性体125,第二连接件200内设有第六磁性体225。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通过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贴合固定。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通过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侧。
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开设有第一凹槽122,第一凹槽122延伸至第六表面120。第一凹槽122内设有第五磁性体125。第二连接件200开设有第二凹槽222,第二凹槽222延伸至第八表面220。第二凹槽 222内设有第六磁性体225。第五磁性体125与第六磁性体225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在一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均为磁铁。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的二者之一为磁铁,二者之另一能够被磁铁磁吸,比如普通的铁块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体125可以位于第一连接件100的第三表面110 或包覆于第一连接件100的内部,第六磁性体225可以位于第二连接件200的第七表面210或包覆于第二连接件200的内部,同样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100 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如图3所示,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 之间通过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磁吸固定,且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的磁力穿过第六表面120和第八表面220。用户放置于口袋或行李箱中时,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隐藏插脚40,避免插脚40擦伤周围物体,且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不容易打开,使得电源适配器10在存放或运输过程中能够可靠的隐藏插脚40。
如图3、图6和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 225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磁力包括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第一磁力F1穿过第六表面120和第八表面220,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转动至第一状态的趋势;第二磁力F2穿过第三表面110、第七表面210和壳体30,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转动至第二状态的趋势。
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依靠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一磁力F1而被吸紧不张开。需要打开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时,用户需给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施力以克服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一磁力F1,使得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能够相对于壳体30旋转。存在临界角度α,临界角度α为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即第三表面110与第四表面3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或为第七表面210与第五表面 3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即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相互作用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处于平衡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二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自动回复至第一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一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小于第二磁力F2,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自动回复至第二状态。
假定用户对第一连接件100施力,第一连接件100旋转,第二连接件200 保持静止。此时,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回复至第一状态的趋势。从第一状态开始旋转第一连接件100,且未到达第一连接件100与壳体30之间的夹角为临界夹角α的状态时,第一磁力 F1逐渐减弱,第二磁力F2逐渐增强,且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回复至第一状态的趋势。当第一连接件100 旋转至与壳体30之间的夹角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处于平衡状态,理想情况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在该状态下保持静止。随着用户继续施力,第一磁力F1继续减小,第二磁力F2继续增强,但第一磁力F1始终小于第二磁力F2,则用户可停止对第一连接件100施力,第二磁力F2促使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相对于壳体30自动旋转,直至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均与壳体30贴合。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用户使用电源适配器10对电子元件供电时,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固定贴合于壳体30且不会晃动或旋转,方便使用。可以理解的是,需打开电源适配器10 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对第二连接件200进行施力,同样能够打开电源适配器10,且工作原理与用户对第一连接件100进行施力的方式相同。
如图3、图6和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依靠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二磁力F2被吸紧不张开。需要闭合电源适配器10时,用户需给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施力以克服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能够相对于壳体30旋转。假定用户对第一连接件100施力,第一连接件100离开壳体30并旋转,第二连接件200保持与壳体30贴合的状态。随着第一连接件100的旋转,第二磁力F2 减弱,第一磁力F1逐渐增加,但第二磁力F2始终大于第一磁力F1。当第一连接件100旋转至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即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在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理想情况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处于静止状态。随着用户继续对第一连接件100施力,则打破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之间的平衡状态,使得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用户可停止对第一连接件100施力。第一磁力F1能够促使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相对于壳体30自动旋转,直至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 贴合固定,使得电源适配器10处于第一状态。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在存储或运输或日常放置、移动过程中,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紧密固定,具有隐藏插脚40的可靠性,且厚度较薄,方便携带。可以理解的是,需闭合电源适配器10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对第二连接件200进行施力,同样能够闭合电源适配器10,且工作原理与用户对第一连接件100进行施力的方式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第二连接件20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从而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的自动打开和自动闭合,且实现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壳体3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连接件20和本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比如,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的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第一状态能够维持;壳体30 的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第一连接件100与壳体3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电源适配器 10的第二状态能够维持。同样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的自动打开和自动闭合,且实现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通过卡扣固定。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分别与壳体30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不仅限于卡扣固定方式,其它可以实现固定的方式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在另一实施例中,卡扣固定的方式可以与磁吸方式配合使用,比如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 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通过磁吸方式固定,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分别与壳体30之间卡扣方式固定。再一实施例中,卡扣固定的方式可以与磁吸方式叠加使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10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插脚40、第一壳300、第二壳400、铰链组件、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存在磁力;
将插脚40固定于第一壳300;
将第一壳300和第二壳400固定形成壳体30;及
将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分别转动连接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侧;
其中,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相对于壳体3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贴合固定,插脚40 的至少部分结构被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覆盖;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分别贴合固定于壳体30的两侧。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插脚40与第一壳300固定在一起,或者直接购买固定为一体的插脚40和第一壳300。插脚40与第一壳300可以通过模内注塑形成一体结构。之后将第一壳300和第二壳400通过超声热熔或其他工艺固定形成壳体3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300开设有4个第二容纳槽331,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容纳槽331的数量和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四个铰链组件分别固定于4个第二容纳槽331中,第二安装座55固定于第二容纳槽331内,第一安装座54位于第二容纳槽331外。第二安装座55可以通过点胶的方式粘结于第二容纳槽331 内,也可以通过机械固定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容纳槽331内。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 分别安装于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内,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磁力。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 分别安装于壳体30上。具体的,将第一安装座54分别固定于第一连接件100 和第二连接件200的第一容纳槽141内,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 分别通过铰链组件与壳体30转动连接。
如图2、图6和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五磁性体125固定于第一凹槽122内,将第六磁性体225固定于第二凹槽222内。电源适配器10处于第一状态时,利用第五磁性体125、第六磁性体225的磁场的原理,当将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打开临界角度α后,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 之间的第二磁力F2大于第一磁力F1,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 的自动打开,并能够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同样的,电源适配器10处于第二状态时,当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关闭到临界角度α后,第五磁性体 125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二磁力F2小于第一磁力F1,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也会自动闭合,并依靠磁力保持第一状态。
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较薄,由于插脚40无需占用壳体30内部的空间,能够减小壳体30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便携性好。在不使用的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可置于第一状态,插脚40被隐藏,具有便携性,且插脚40不会损伤周围物体。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 和第二连接件200贴合于壳体30,使得电源适配器10满足安规要求。利用第五磁性体125和第六磁性体225的磁场特性,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 在打开或关闭到临界角度α后,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一起实现自动打开或关闭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27至图2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的数量为1,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与连接件20的背向壳体30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插脚40与壳体30的背向连接件20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够做的较薄,且在第二状态下能够正常使用。
如图27至图2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的数量为1,插脚40的数量为2,且2个插脚40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排列设置。连接件20 通过铰链组件转动连接于壳体30。连接件20能够相对于壳体30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连接件20盖于壳体30的端部,插脚40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收容于连接件20内。插脚40可以为全部结构收容于连接件 20内,也可以露出部分结构。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被打开且叠层设置于本体的一侧,连接件20本体的表面贴合。贴合可以理解为二者之间没有缝隙,也可以存在少许缝隙。插脚40到连接件20的背向壳体30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插脚40到壳体30的背向连接件20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使得电源适配器10满足安全规范要求。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在其它实施例中,预设值也可以为其它数值,比如5.1mm、7.9mm。
定义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为,插脚40的任意一点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沿插脚4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所在的面的之间的最小距离。连接件20的数量为1时,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与第一表面33之间存在高度差比如不大于2mm时,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与不存在高度差时相同;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与壳体30之间存在缝隙比如不大于2mm 时,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同上,为插脚40的任意一点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沿Y方向所在的面的之间的最小距离。
如图27所示,在第一状态时,连接件20与第一表面33贴合,且连接件20 沿壳体3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连接件20经翻转后能够转动至第二状态,如图29所示,在第二状态时,连接件20贴合于第五表面32,且连接件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第二表面140与壳体30的第一表面33平齐并形成工作配合面90。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或壳体30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连接件20与第一表面30之间通过卡扣固定;在第二状态时,连接件20与第四表面31或第五表面32之间通过卡扣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固定,即其它固定方式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只要能够将连接件20和壳体30固定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即可。
如图27至图2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内部设有第一磁性体123 和第三磁性体124,壳体30内设有第二磁性体223和第四磁性体224。第一磁性体123靠近第二表面140,第二磁性体223靠近第二表面140的相邻面,第三磁性体124靠近第一表面33,第四磁性体224靠近第五表面32。在第一状态下,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通过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通过第三磁性体124 和第四磁性体224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在连接件20的转动过程中,当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之间的磁力大于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之间的磁力时,连接件20能够自动转动至第一状态且能够维持第一状态。当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之间的磁力小于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之间的磁力时,连接件20能够自动转动至第二状态且能够维持第二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卡扣固定方式可以和磁吸固定方式进行配合,比如,在第一状态时,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 磁吸固定。在第二状态时,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可以通过卡扣方式固定。或者,在第一状态时,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可以通过卡扣方式固定。在第二状态时,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可以通过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 磁吸固定。或者,在第一状态时,连接20和壳体30之间即通过卡扣方式固定,又通过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磁吸固定;在第二状态时,连接20和壳体30之间即通过卡扣方式固定,又通过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磁吸固定。
如图3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2个插脚40在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方向即 Z方向上排列设置,即其中一个插脚40靠近第四表面31,另一个插脚40靠近第五表面32。2个插脚40距离第四表面31的距离不同,2个插脚40距离第五表面32的距离不同。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40距离连接件20的边缘的距离不同。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靠近第四表面31的插脚40与第四表面3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远离第四表面31的插脚40与连接件20的远离壳体30的一侧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2个插脚40到第一侧面35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2个插脚 40到第二侧面36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预设值为6.5mm。
如图3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插脚40沿壳体3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设置,则连接件20转动连接于壳体30的第一侧面35或第二侧面36。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贴合于壳体30的第四表面31或第五表面32。同样能够实现在第一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较薄,在第二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能够满足安规要求。
如图3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可以与壳体30插拔配合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例如,在第一状态下,插脚40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连接件20。将连接件20可以先沿S1箭头所示方向拔出,然后沿S2箭头所示方向翻转,接着沿S3箭头所示方向设于在壳体30的厚度一侧,使得连接件20位于第二状态,第二表面140和第一表面33平齐,以满足安规要求。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可以与壳体30磁吸固定,也可以采用卡扣等方式固定。该实施例同样能够实现在第一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较薄,在第二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能够满足安规要求。
又例如在图33所示的示例中,连接件20可以与壳体30滑移配合,包括第一对合件和第二对合件。第一对合件和第二对合件可以先分别沿S4箭头所示方向滑移抽出,然后沿S5箭头所示方向对合为连接件20(例如可以利用卡扣或磁吸的方式对合固定),并形成第二表面140。接着沿S6箭头所示方向将对合的连接件20设于在壳体30的厚度一侧,使得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平齐并形成工作配合面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30和插脚40,壳体30具有第一表面33,插脚40凸出于第一表面33;及
与壳体30连接的连接件20,连接件20包括与壳体30连接的第二表面140,连接件20能够相对于壳体30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插脚40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连接件20;
在第二状态下,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形成工作配合面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贴合于壳体30,第一表面 33和第二表面140平齐或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以形成工作配合面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与壳体30之间通过铰链组件连接,铰链组件包括:
转轴座51、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连接件2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一转轴52连接,壳体3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二转轴53连接,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54,第一安装座54固定于连接件20,第一安装座54和转轴座 51通过第一转轴52连接;及
第二安装座55,第二安装座55固定于壳体30,所述第二安装座55与转轴座51通过第二转轴53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轴52固定于连接件20和转轴座51的其中之一,且第一转轴52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连接件20和转轴座51的其中之另一;
第二转轴53固定于壳体30和转轴座51的其中之一,且第二转轴53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壳体30和转轴座51的其中之另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的数量为1,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与连接件20的背向壳体30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插脚40与壳体30的背向连接件20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0内部设有第一磁性体123,壳体30内部设有第二磁性体223;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第一状态下,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通过第一磁性体123和第二磁性体223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0内部设有第三磁性体124,壳体30内部设有第四磁性体224;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和壳体30之间通过第三磁性体124和第四磁性体224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
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贴合并固定;
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分别贴合且固定于壳体 30的相背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3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31和第五表面32;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10和第六表面120,第二连接件200 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七表面210和第八表面220;
在第一状态下,第六表面120与第八表面220贴合,第三表面110与第四表面31平齐,第七表面210与第五表面32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3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31和第五表面32;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10和第六表面120,第二连接件200 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七表面210和第八表面220,以及连接于第七表面210和第八表面220之间的第九表面240;
在第二状态下,第三表面110贴合于第四表面31,第七表面210贴合于第五表面32,第九表面240与第二表面140、第一表面33一起形成工作配合面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脚40的数量为2,2个插脚40与第四表面31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插脚40与第五表面32之间的距离均为L2;
L1等于所述L2,L1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40与第六表面120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插脚与第八表面220之间的距离均为L4;
L3等于L4,L3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内设有第五磁性体125,第二连接件 200内设有第六磁性体225;
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通过第五磁性体125 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贴合固定;
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通过第五磁性体125 和第六磁性体225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设备包括宽度方向,铰链组件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分别绕充电设备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壳体30转动;
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分别通过1个铰链组件与壳体30连接;或者,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分别通过2个铰链组件与壳体30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开设有第一卡槽121,第二连接件 200开设有第二卡槽221;
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连通,插脚40收容于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内。
可以理解的是,充电设备可以与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电源适配器10相同,充电设备的各个零部件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对应的零部件相同。比如,充电设备的壳体3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壳体30相同;充电设备的插脚40 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插脚40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一表面33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一表面33相同;充电设备的连接件2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连接件20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二表面14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二表面140相同;充电设备的工作配合面9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工作配合面 90相同;充电设备的转轴座51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转轴座51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一转轴52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一转轴52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二转轴53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二转轴53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一安装座 54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一安装座54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二安装座55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二安装座55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三磁性体124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三磁性体124相同;充电设备的第四磁性体224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四磁性体224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一连接件10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一连接件100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二连接件20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二连接件200相同;充电设备的第四表面31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四表面31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五表面32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五表面32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三表面11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三表面110相同;充电设备的第六表面12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六表面120 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七表面21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七表面210相同;充电设备的第八表面22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八表面220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九表面240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九表面240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五磁性体125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五磁性体125相同;充电设备的第六磁性体225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六磁性体225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一卡槽121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一卡槽121相同;充电设备的第二卡槽221 可以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第二卡槽221相同;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充电设备与电源适配器10中的相同部件或结构的细节描述与图1至图33描述的相同,不再赘述。
本申请该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由于设置了连接件20,通过连接件20与壳体 30配合形成工作配合面90,一方面,壳体30本身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一方面,插脚40无需占用壳体30内部的空间,从而能够减小壳体30的尺寸,进而减小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便携性好。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充电设备可置于第一状态,插脚40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被隐藏,便携性好。充电设备在第二状态下,第二表面140与第一表面33形成工作配合面90,使得插脚40能够满足使用状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0)

1.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壳体和插脚,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表面,所述插脚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及
与所述壳体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具有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能够形成工作配合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与所述工作配合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邻的第三表面,在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壳体贴合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形成所述工作配合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壳体贴合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壳体贴合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存在高度差,所述高度差在设定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宽度方向,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表面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所述预设值。
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值为5.1mm或6.5mm或7.9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铰链组件连接,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连接件;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或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以形成所述工作配合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转轴座、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及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包裹所述转轴座的相背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轴穿设所述转轴座和所述第一安装座,使得所述第一安装座能够绕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转轴座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包裹所述转轴座的相背的两侧,所述第二转轴穿设所述转轴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使得所述第二安装座能够绕所述第二转轴相对于所述转轴座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对接,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弧面,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安装座或所述第二安装座相对于所述转轴座转动时,所述第一弧面和所述第二弧面提供避让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纳槽。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转轴座的其中之一,且所述第一转轴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转轴座的其中之另一;
所述第二转轴固定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轴座的其中之一,且所述第二转轴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轴座的其中之另一。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第一枢轴、第二枢轴;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第一枢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件和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第二枢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件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旋转件;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旋转件;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旋转件的另一侧抵接所述第二旋转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且所述扭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旋转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使得所述第二旋转件的远离所述第二枢轴的一端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件转动的趋势。
18.根据权利要求8~17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数量为1,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插脚与所述连接件的背向所述壳体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插脚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连接件的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预设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或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内部设有第一磁性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二磁性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内部设有第三磁性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四磁性体;所述第三磁性体和所述第四磁性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三磁性体和所述第四磁性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通过卡扣固定。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通过卡扣固定。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通过卡扣固定。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宽度方向,所述铰链组件使得所述连接件能够绕所述电源适配器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所述铰链组件的数量为1或2。
26.根据权利要求8~17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贴合并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贴合且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相背的两侧。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八表面贴合,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平齐,所述第七表面与所述第五表面平齐。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之间的第九表面;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三表面贴合于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七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五表面,所述第九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一起形成所述工作配合面。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五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等于所述L2,所述L1小于所述预设值。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六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八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等于所述L4,所述L3不小于所述预设值。
31.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五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与所述L2相异,所述L1和所述L2均小于所述预设值。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六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八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与所述L4相异,所述L3和所述L4均不小于所述预设值。
3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而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卡扣固定。
35.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与所述壳体通过卡扣固定。
36.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内设有第五磁性体,所述第二连接件内设有第六磁性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五磁性体和所述第六磁性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贴合固定。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五磁性体和所述第六磁性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相背的两侧。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
所述第五磁性体和所述第六磁性体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磁力包括第一磁力和第二磁力;
所述第一磁力穿过所述第六表面和所述第八表面,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转动至所述第一状态的趋势;
所述第二磁力穿过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七表面,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转动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趋势。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至第一状态。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至第二状态。
41.根据权利要求36~40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五磁性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六磁性体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4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第二卡槽;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所述第二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平齐。
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或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壳体的相背设置的两侧。
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以使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能够形成所述工作配合面。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而收容于所述壳体内部,或脱离所述壳体。
4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能够与所述壳体插拔配合,所述连接件拔离所述壳体后能够贴合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所述工作配合面。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连接件;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或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磁吸固定或通过卡扣固定。
5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对合件和第二对合件,所述第一对合件和所述第二对合件能够与所述壳体移动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对合件和所述第二对合件能够对合固定且能够分离;
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对合件和所述第二对合件对合固定,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第一对合件和所述第二对合件;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对合件和所述第二对合件对合形成所述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对合件和所述第二对合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合件和所述第二对合件磁吸对合或通过卡扣固定。
53.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对合件、所述第二对合件分别与所述壳体磁吸固定或卡扣固定。
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和第二壳,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壳,所述插脚固定于所述第一壳,所述第一壳固定于所述第二壳。
55.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和插脚,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表面,所述插脚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及
与所述壳体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二表面,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连接件;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工作配合面。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件贴合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平齐或存在设定范围内的高度差,以形成所述工作配合面。
57.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铰链组件连接,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转轴座、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平行。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及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59.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转轴座的其中之一,且所述第一转轴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转轴座的其中之另一;
所述第二转轴固定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轴座的其中之一,且所述第二转轴的至少部分结构穿设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轴座的其中之另一。
60.根据权利要求55~59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数量为1,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插脚与所述连接件的背向所述壳体的一侧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插脚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连接件的表面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内部设有第一磁性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二磁性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内部设有第三磁性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四磁性体;所述第三磁性体和所述第四磁性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三磁性体和所述第四磁性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固定。
63.根据权利要求57或58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贴合并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贴合且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相背的两侧。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八表面贴合,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平齐,所述第七表面与所述第五表面平齐。
65.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四表面和第五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之间的第九表面;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三表面贴合于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七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五表面,所述第九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一起形成所述工作配合面。
66.根据权利要求64或65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数量为2,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1,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五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2;
所述L1等于所述L2,所述L1小于预设值。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六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3,2个所述插脚与所述第八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L4;
所述L3等于所述L4,所述L3不小于预设值。
68.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内设有第五磁性体,所述第二连接件内设有第六磁性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五磁性体和所述第六磁性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贴合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五磁性体和所述第六磁性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相背的两侧。
69.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包括宽度方向,所述铰链组件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分别绕所述充电设备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
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通过1个所述铰链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通过2个所述铰链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70.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第二卡槽;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插脚收容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CN201922144192.4U 2019-12-03 2019-12-03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Active CN2120635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44192.4U CN212063591U (zh) 2019-12-03 2019-12-03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PCT/CN2020/131178 WO2021109901A1 (zh) 2019-12-03 2020-11-24 电源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44192.4U CN212063591U (zh) 2019-12-03 2019-12-03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63591U true CN212063591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8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44192.4U Active CN212063591U (zh) 2019-12-03 2019-12-03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635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8571A1 (zh) * 2020-04-14 2021-10-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3794071A (zh) * 2021-09-10 2021-1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8571A1 (zh) * 2020-04-14 2021-10-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3543537A (zh) * 2020-04-14 2021-10-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3543537B (zh) * 2020-04-14 2022-07-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3794071A (zh) * 2021-09-10 2021-1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3794071B (zh) * 2021-09-10 2023-10-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063364U (zh) 充电器
CN113498282A (zh) 电源适配器
EP3448057B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cover having open/close structure using magnetic force
CN113543537B (zh) 电源适配器
CN212063591U (zh)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TW417325B (en) Battery connection apparatus
TWI223912B (en) Shuttered connector
CN214479684U (zh) 电源适配器
CN112886311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3571947B (zh) 电源适配器
US20020151199A1 (en) Foldable transformer
CN113013964A (zh)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JP2008171652A (ja) 小型マグネットコネクター
CN113573509B (zh) 电源适配器
CN212063813U (zh) 电源适配器
CN112751374A (zh) 充电器
US20160301157A1 (en) Connection modul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11183783U (zh) 电源适配器及充电套件
CN217088312U (zh) 保护壳
WO2021082850A1 (zh) 充电器
WO2021088928A1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M614440U (zh) 具有磁吸定位功能的插頭式無線充電器
WO2021109901A1 (zh) 电源适配器
CN114243343B (zh) 适配器
CN216698840U (zh) 适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