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79684U - 电源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79684U
CN214479684U CN202120121242.1U CN202120121242U CN214479684U CN 214479684 U CN214479684 U CN 214479684U CN 202120121242 U CN202120121242 U CN 202120121242U CN 214479684 U CN214479684 U CN 214479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housing
power adapter
cover body
p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212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忠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2124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79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79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79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本体、传动机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本体包括壳体和插脚,传动机构连接于壳体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盖体连接于第一端,第二盖体连接于第二端且与第一盖体相对设置,第一盖体用于被驱使相对壳体运动,以使第一盖体相对第一端转动并相对第一端移动,第一盖体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第二盖体相对壳体运动,以实现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切换。在闭合状态时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分别叠置于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且插脚暴露于壳体。上述电源适配器可实现轻薄化设计并保证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电源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电源适配器一般用于将电子设备连接至电源并为电子设备充电,其金属插脚所在端需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电气间隙的要求,电气间隙的要求阻碍了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以实现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并能够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
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插脚;
传动机构,连接于所述壳体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及
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一盖体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盖体用于被驱使相对所述壳体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盖体相对所述第一端转动并相对所述第一端移动,所述第一盖体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盖体相对所述壳体运动,以实现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所述插脚;
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叠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盖体叠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插脚暴露于所述壳体。
上述电源适配器,第一盖体被驱使相对壳体运动时,第一盖体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第二盖体相对壳体运动,以实现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可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在打开状态时,由于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分别叠置于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只需实现第一盖体的厚度与壳体厚度的叠加使得第一盖体的外边缘与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第二盖体的厚度与壳体厚度的叠加也使得第二盖体的外边缘与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即可保证电源适配器的使用安全性。因此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插脚的边缘与壳体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得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电气间隙的安全距离,以缩减壳体的厚度。在闭合状态时第一盖体、第二盖体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可以对插脚起到保护作用,且这种状态的电源适配器可以具有较薄的厚度,例如该厚度可以为壳体的厚度,因此可以实现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提升电源适配器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处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沿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处于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的某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电源适配器沿C-C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电源适配器沿E-E处的剖视图;
图11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沿B-B处的剖视图;
图12为图9所示电源适配器沿F-F处的剖视图;
图13a-13i为一实施例的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传动机构与本体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电源适配器 11、本体 111、壳体
111a、第一导向面 111b、第三导向面 111c、定位槽
111d、安装槽 113、插脚 12、传动机构
121、第一端 123、第二端 124、第一连杆
125、第一滑块 126、第二连杆 127、第二滑块
128、第一齿轮 129、第二齿轮 13、第一盖体
13a、第二导向面 13b、凸条 131、第一磁性件
133、外壳 135、内壳 135a、滑槽
14、第二盖体 14a、第四导向面 141、第二磁性件
15、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和图2,电源适配器10可用于连接电源和电子设备,并为电子设备充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为智能手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可穿戴设备、蓝牙耳机、手表等需要充电的设备。
结合图3,电源适配器10包括本体11、传动机构12、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本体11包括壳体111和插脚113。插脚113、传动机构12均连接于壳体111。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均连接于传动机构12。
第一盖体13用于被驱使相对壳体111运动,并通过传动机构12带动第二盖体14相对壳体111运动,以实现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切换。
参考图1,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闭合状态时,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113,从而对金属插脚113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闭合状态时金属插脚113全部容纳于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围合形成的收容腔内,从而可以防止插脚113与其他物件碰撞而造成磨损或者擦伤其他物件。这种结构设置还可以防止液体或者灰尘从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对接处进入收容腔内,从而对插脚113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防止插脚113被腐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闭合状态的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收纳插脚113的一部分,插脚113可以暴露于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利用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同样可以对插脚113起到保护作用。
参考图2,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叠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盖体14叠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插脚113暴露于壳体111。在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处于打开状态时,插脚113可被插入外部电源接口。
叠置可理解的为两物沿着某一方向在空间上产生重叠,也即一物沿该方向的投影与另一物产生重叠。叠置的两物之间可以存在间隙,亦可不存在间隙。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开状态的第一盖体13贴合于壳体111的一侧,第二盖体14贴合于壳体111的相对的另一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打开状态的第一盖体13可以与壳体111之间存在间隙,第二盖体14亦可与壳体111之间存在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1大致呈矩形块状,其内设置有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11的横截面可以呈圆角矩形或者跑道形或者其他形状。其中,跑道形是指矩形的两条短边分别外接半圆形成的图形。插脚113为金属材质,在本实施方式中,插脚1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脚113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脚113的数量可以为三个。
参考图4和图5,传动机构12包括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3,第一盖体13连接于第一端121,第二盖体14连接于第二端123且与第一盖体13相对设置。结合图6、图7和图8,在第一盖体13被驱使相对壳体111运动时,第一盖体13相对第一端121转动并相对第一端121移动,第一盖体13通过传动机构12带动第二盖体14相对壳体111运动,以实现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切换。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12可实现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的同步运动。其中,同步运动可以理解为,当第一盖体13运动时,第二盖体14即时跟随第一盖体13运动,两者的运动可以不存在时间差。换言之,在第一盖体13被驱使相对壳体111运动的过程中,第一盖体13作为主动件,第二盖体14作为从动件并跟随第一盖体13运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相向靠近以到达闭合状态,或者相背远离以到达打开状态。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盖体13通过传动机构12带动第二盖体14相对壳体111运动的过程中,第二盖体14相对第二端123转动并相对第二端123移动。换言之,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结构类似、功能相同,第二盖体14也可以作为主动件并被驱使相对壳体111运动,第一盖体13作为从动件跟随第二盖体14运动。第一、第二的引入仅是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方案,不应视为对方案的严格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相对壳体111运动的两个极限状态。在闭合状态时,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113。此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的相向运动到达极限位置,正常情况下,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不能再继续靠拢。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可以和壳体111抵接并被壳体111限位,第二盖体14也可以和壳体111抵接并被壳体111限位,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到达了相背远离的极限位置。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打开状态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确定。例如,在打开状态时,可以是传动机构12的某一或某些零部件与本体11抵接并被本体11限位,也可以是电源适配器10所包含的其他零部件对第一盖体13或第二盖体14的运动产生了限位。正常情况下,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不能再继续张开。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3不必贴合于壳体111并被壳体111限位,第二盖体14也不必贴合于壳体111并被壳体111限位。
此外,还可以结合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状态来确定打开状态。示例性地,参考图9和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靠近插脚113的端面、第二盖体14靠近插脚113的端面及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端面共同形成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面。所谓插脚面,可以理解为电源适配器10在插入电源接口例如插座后,电源适配器10上能够与电源接口的端面相配合的表面。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电源适配器10插入电源接口后,该插脚面与电源接口的端面抵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电源适配器10插入电源接口后,该插脚面朝向电源接口的端面并可以与电源接口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隔。
结合图10,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及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端面即构成了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面。该插脚面在电源适配器10插入电源接口时,可以和电源接口的端面配合。当然,对于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为曲面的情形,可以认为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末端的表面、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末端的表面与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端面共同构成了插脚面。
参考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与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平齐,且凸出于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端面。在电源适配器10插入电源接口后,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与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可以抵接于电源接口的端面,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端面则与电源接口的端面存在间隔,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和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构成了插脚面的一部分。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可以与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端面平齐。在电源适配器10插入电源接口后,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以及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端面均可以抵接于电源接口的端面,也即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和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构成了插脚面的一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仅是列举了几种确定闭合状态、打开状态的方式,以便于清楚地说明在闭合状态、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与本体11或插脚113的相对位置。但以上列举的方式不应理解为对本方案的严格限定。例如,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与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平齐的限定不是必须的。即使在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最上侧端面、第二盖体14的最上侧端面未平齐,由于第一盖体13的厚度与壳体111厚度的叠加,以及第二盖体14的厚度与壳体111厚度的叠加,仍然可以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对于电气间隙的安全距离要求。
插脚113与壳体111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插脚113与壳体111的位置相对固定。插脚113可以与壳体111注塑为一体以固定连接于壳体111,且插脚113凸出于壳体111的一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脚113可伸缩地设于壳体111,且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运动至打开状态且插脚113伸出壳体111的一端后,插脚113可被插入外部电源接口。当不需要使用电源适配器10时,可以驱使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运动至闭合状态,且使插脚113向壳体111内缩进,以减小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尺寸,进而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便携性。
上述电源适配器10,第一盖体13被驱使相对壳体111运动时,第一盖体13通过传动机构12带动第二盖体14相对壳体111运动,以实现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可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在打开状态时,由于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分别叠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只需实现第一盖体13的厚度与壳体111厚度的叠加使得第一盖体13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第二盖体14的厚度与壳体111厚度的叠加也使得第二盖体14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安全距离,即可保证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安全性。因此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的边缘与壳体111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得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电气间隙的安全距离,以缩减壳体111的厚度。在闭合状态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插脚113,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可以对插脚113起到保护作用,且这种状态的电源适配器10可以具有较薄的厚度,例如该厚度可以为壳体111的厚度,因此可以实现电源适配器10的轻薄化设计,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便携性。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电源适配器10而言,当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13插入外部电源接口例如插座时,为了避免外部电源接口的电通过插脚113泄露出来而对用户造成伤害,插脚113的边缘与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外表面之间最小垂直距离需要大于或等于预设值(该预设值也称为安全距离)。举例而言,国标中对于电源适配器10要求该安全距离为6.5mm或者5.1mm或者7.9mm。对于适用于其他国家的电源适配器10而言,该安全距离可以为其他数值。
结合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盖体13及第二盖体14处于打开状态时,插脚113的最右侧边缘与第一盖体13背离本体11的表面之间(即,第一盖体13的最右侧的表面)的距离S1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同样地,插脚113的最左侧边缘与第二盖体14背离本体11的表面(即,第二盖体14的最左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S2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换言之,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的边缘与壳体111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预设值,只需使得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第二盖体14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即可保证打开状态时电源适配器10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也即可以保证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安全性。
在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壳体111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固定不变,或者说电源适配器10的供用户的手指接触并施力的表面与插脚11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固定不变,因此要求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13边缘与壳体111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的安全距离,以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因此,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通常较厚。举例而言,对于插脚113的宽度为6.3mm的电源适配器10,为了满足国标中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要求,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一般需设置为(6.3mm+6.5mm+6.5mm)=19.3mm以上。
继续参阅图10,以下对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及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进行比对分析。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厚度与本体11的厚度可以相叠加,第二盖体14的厚度可以与本体11的厚度相叠加,因此只需使得打开状态时第一盖体13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S1不小于预设值(例如,国标规定的6.5mm),并使得打开状态时第二盖体14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S2不小于预设值,即可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
换言之,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壳体111设置有插脚113的那一端的周向表面,与插脚113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仅作为预设值(即安全距离)的一部分,因此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本体11的厚度必然小于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插脚113宽度为6.3mm的电源适配器10,壳体111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的值可以取为2.1mm,也即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最左侧边缘与壳体111最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以及插脚113最右侧边缘与壳体111最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均可以取为2.1mm。此时本体11的厚度为(6.3mm+2.1mm+2.1mm)=10.5mm。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打开状态时,只需满足S1、S2大于或等于预设值(例如,国标规定的6.5mm)的条件,即可符合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公开的电源适配器10的本体11的厚度(10.5mm)相比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19.3mm)可以缩减近46%。
结合图11,当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处于闭合状态时,只需使得第一盖体13的最左侧不凸出于壳体111的最左侧,并使得第二盖体14的最右侧不凸出于壳体111的最右侧。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闭合状态的第一盖体13的周向外表面与壳体111的一侧周向外表面平齐,第二盖体14的周向外表面与壳体111的相对的另一侧的周向外表面平齐。换言之,闭合状态的第一盖体13的最左侧与壳体111的最左侧平齐,第二盖体14的最右侧与壳体111的最右侧平齐,本体11的厚度即是闭合状态时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由此可见,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在闭合状态时的厚度比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更薄,进而有利于电源适配器10的小型化、轻薄化设计。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通过传动机构12连接于本体11,传动机构12可以实现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同步打开或者同步闭合,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而且,当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包覆至少部分插脚113,因此可保护插脚113不被损坏且可避免其他物体被插脚113损坏。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运动至打开状态以使插脚113暴露于壳体111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用户需要使用电源适配器10时,可以施力于第一盖体13(或第二盖体14),以使第一盖体13(或第二盖体14)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移动并相对传动机构12的第一端121(或第二端123)转动,并通过传动机构12使得第二盖体14(或第一盖体13)同步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移动并相对第二端123(或第一端121)转动,直至第一盖体13叠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盖体14叠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
进一步,参考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1具有第一导向面111a,第一导向面111a和插脚113位于壳体111的同一端,第一盖体13用于被驱使沿第一导向面111a滑动,以使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具体地,参考图8,壳体111的设有插脚113的一端大致呈倒V形,第一导向面111a为平面且设于插脚113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第一导向面111a与插脚113的长度方向呈锐角。结合图10,在打开状态时第一导向面111a背向第二端123,第一盖体13具有用于和第一导向面111a配合的第二导向面13a,第二导向面13a也可以为平面。
在闭合状态时,用户可以从第一壳体111的顶端对第一壳体111施加指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所在端的作用力,第一壳体111的第二导向面13a即可沿着第一导向面111a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滑动,进而通过传动机构12带动第二盖体14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运动。在第二导向面13a从第一导向面111a脱离后,第一盖体13可以继续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运动,直至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运动至打开状态。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面111a和第二导向面13a中的一个为平面即可起到导向作用,另一个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
进一步,壳体111具有第三导向面111b,第三导向面111b和插脚113位于壳体111的同一端,第三导向面111b为平面且与第一导向面111a的朝向相反。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面111a位于插脚113的一侧,第二导向面13a位于插脚113的相对的另一侧。第一盖体13通过传动机构12驱使第二盖体14沿第三导向面111b滑动,以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进一步,第二盖体14可以设置第四导向面14a,第四导向面14a可以为平面。
在闭合状态时,用户可以从第一壳体111的顶端对第一壳体111施加指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所在端的作用力,第一壳体111的第二导向面13a即可沿着第一导向面111a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滑动,进而通过传动机构12带动第二盖体14的第四导向面14a沿着第三导向面111b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运动。在第二导向面13a从第一导向面111a脱离、第四导向面14a从第三导向面111b脱离后,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可以继续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运动,直至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运动至打开状态。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导向面111b和第四导向面14a中的一个为平面即可起到导向作用,另一个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
进一步,参考图8,第一盖体13的靠近第二导向面13a的位置可以设置凸条13b,壳体111的靠近插脚113的一端可以设置定位槽111c(参考图4),定位槽111c可以延伸至第二导向面13a。在闭合状态时,凸条13b容置于定位槽111c内,以使第一盖体13在壳体111可靠地定位。凸条13b可以间隔设置两个以上,定位槽111c的数量可以与凸条13b数量相同并与凸条13b一一对应配合。第二盖体14同样可以设置凸条13b,壳体111也可以设置用于和第二盖体14的凸条13b配合的定位槽111c。
在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从闭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过程中,用户对第一盖体13或者第二盖体14施力,第一盖体13或者第二盖体14的凸条13b即可从定位槽111c中移出,并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运动。在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从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的凸条13b逐渐进入定位槽111c内,并通过定位槽111c与凸条13b的配合实现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壳体111的可靠定位。
继续参考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12包括第一连杆124、第一滑块125、第二连杆126、第二滑块127,第一连杆124具有第一端121,第一端121与第一滑块125转动连接,第一滑块125与第一盖体13滑动配合,第一连杆124的与第一端121相对的一端与壳体111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26具有第二端123,第二端123与第二滑块127转动连接,第二滑块127与第二盖体14滑动配合,第二连杆126的与第二端123相对的一端与壳体11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24的与第一端121相对的一端、第二连杆126的与第二端123相对的一端相联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124的与第一端121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128,第二连杆126的与第二端123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129,第一齿轮128与第二齿轮129相啮合。第一连杆124与第一齿轮128可以一体成型,以简化第一连杆124和第一齿轮128的加工成型;第二连杆126可以和第二齿轮129一体成型,以简化第二连杆126和第二齿轮129的加工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124可以和第一齿轮128组装成型,第二连杆126可以和第二齿轮129组装成型,第一齿轮128、第二齿轮129可以采用相对耐磨的材料制成,以提升传动机构12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128与第二齿轮129之间还可以设置中间齿轮,以实现第一齿轮128与第二齿轮129的同步转动,进而实现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的同步运动。
进一步,参考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3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131,第二盖体14包括第二磁性件141,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磁性件131与第二磁性件141之间存在磁吸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件131和第二磁性件141均为磁铁。在闭合状态时,第一磁性件131与第二磁性件141相对设置,且相互吸合,也即第一磁性件131与第二磁性件141的相对的磁极的极性相反。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磁性件131和第二磁性件141的相对的磁极保持异名状态,从而一直存在磁吸力。这种磁吸力的存在,可以实现第一盖体13在打开状态及闭合状态的稳定定位,防止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轻易松动。
从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运动状态可以看出,在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从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在接近闭合状态时,第一磁性件131和第二磁性件141可以实现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自动闭合,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而且,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磁性件131和第二磁性件141的设置还能够稳定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的姿态,防止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晃动。
具体地,以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从闭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为例:用户对闭合状态的第一盖体13施力,第一盖体13的底端沿壳体111的上端滑动,并通过传动机构12带动第二盖体14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运动,第一盖体13的底端、第二盖体14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增大,但由于磁吸力的存在,第一盖体13的顶端、第二盖体14的顶端存在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得第一盖体13的顶端、第二盖体14的顶端抵靠于插脚113(可参考图8)。在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继续向打开状态运动的过程中,第一盖体13的顶端、第二盖体14的顶端沿着插脚113滑动一段距离,直至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之间的磁吸力使得两者基本平行地叠置在壳体111的相对的两侧。在该运动过程中,磁吸力的存在可以避免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晃动,从而可以提升使用体验。
第一磁性件131和第二磁性件141的设置还可以在闭合状态时于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之间形成适宜大小的吸合力,以减小第一盖体13与第二盖体14对接处的缝隙,并使得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能够可靠地保持在闭合状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件131可以为磁铁,第二磁性件141可以为磁性金属件例如铁、钴、镍及其合金。
参考图13a-图13f,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3包括外壳133和连接于外壳133的内壳135,内壳135的背向插脚113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35a,第一滑块125滑动配合于滑槽135a,第一连杆124穿设于内壳135。这种结构设置可以提升第一滑块125、第一连杆124与第一盖体13的组装效率,且组装后第一滑块125在滑槽135a的滑动较为稳定,并可以防止第一滑块125从第一盖体13轻易脱出。第二盖体14也可以采用与第一盖体13类似的结构,以提升第二滑块127、第二连杆126与第二盖体14的组装效率,此处不再赘述。
内壳135的材质可以和外壳133相同,例如均为塑胶材料。当然,内壳135的材质可以和外壳133不同,例如,内壳135的硬度可以小于外壳133的硬度,以防止内壳135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插脚113磨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内壳135可以和外壳133一体成型。第二盖体14与第一盖体13的结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3a-13i示出了第一连杆124、第一滑块125、第二连杆126、第二滑块127与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及壳体111的组装过程,具体如下:
(1)如图13a、13b所示,将第一连杆124的第一端121穿入第一盖体13的内壳135,将第二连杆126的第二端123穿入第二盖体14的内壳(未图示);
(2)如图13c、13d所示,采用销轴15实现第一连杆124与第一滑块125的转动连接,并用销轴15实现第二连杆126与第二滑块127的转动连接;
(3)如图13e、13f所示,将第一滑块125推入第一滑槽135a内,将第一磁性件131粘贴至第一盖体13的内壳135,再将第一盖体13的外壳133与第一盖体13的内壳135点胶装配;将第二滑块127推入第二盖体14的滑槽内,将第二磁性件141粘贴至第二盖体14的内壳,再将第二盖体14的外壳与第二盖体14的内壳点胶装配;
(4)如图13g、13h所示,将设置于第一连杆124的第一齿轮128,与设置于第二连杆126的第二齿轮129的啮合装配于壳体111的安装槽111d内,第一齿轮128通过销轴15与壳体111转动连接,第二齿轮129通过销轴15与壳体111转动连接。其中,安装槽111d开设于壳体111,且安装槽111d延伸至第一导向面111a和第三导向面111b;
(5)如图13i所示,将插脚113与壳体111的其他部分点胶装配,壳体111、插脚113、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与传动机构12的装配完毕。
以下以闭合状态作为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的初始状态,描述电源适配器10的在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的切换过程。
在闭合状态时,用户的手指对第一盖体13(或者第二盖体14)施加指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的作用力,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即向壳体111的远离插脚113的一端运动,并带动第一滑块125在第一盖体13的内壳135的滑槽135a内滑动,且第一滑块125与第一连杆124的第一端121发生相对转动。由于第一齿轮128与第二齿轮129相啮合,在第一连杆124相对壳体111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连杆126同步相对壳体111转动,但两者相对壳体111转动方向相反。相对壳体111转动的第二连杆126即可带动第二滑块127在第二盖体14的滑槽中滑动,并使得第二连杆126的第二端123相对第二滑块127转动。
随着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继续下移,插脚113外露于壳体111的部分逐渐增加。如图10所示,当第一滑块125滑动到第一盖体13的滑槽135a顶端(或者第二滑块127滑动到第二盖体14的滑槽顶端)时,第一盖体13即贴合于壳体111的一侧,第二盖体14即贴合于壳体111的相对的另一侧。由于第一磁性件131与第二磁性件141之间的磁吸力作用,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可以稳定的保持在打开状态,不会轻易窜动,从而便于将插脚113插入外部电源接口。
当用户不需要使用电源适配器10时,只需对打开状态的第一盖体13或者第二盖体14施加指向插脚113的顶端的作用力,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通过传动机构12相联动,在第一磁性件131与第二磁性件141之间的磁吸力的作用下,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同步向插脚113的顶端运动。如图5所示,当第一滑块125滑动至第一盖体13的滑槽135a的底端(或者第二滑块127滑动至第二盖体14的滑槽的底端)时,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相对盖合,以收容插脚113,且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可以保持在闭合状态,不会轻易发生窜动和自动打开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10包括两个传动机构12,两个传动机构12间隔设置,且两个插脚113设置于两个传动机构12之间。这种设置可以提升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的运动平稳性,以防止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偏斜。
相较于盖体相对本体11翻转等其他运动方式而言,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可相对本体11在小范围内运动,在电源适配器10的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由闭合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所需的运动空间较小,且用户操作第一盖体13(或第二盖体14)的手指与插脚113之间的垂直距离(即电气间隙)先增大后减小,在打开状态附近,即使电源适配器10与外部电源接口连接,用户的手指与插脚113之间的距离仍然可以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不容易触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插脚;
传动机构,连接于所述壳体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及
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一盖体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盖体用于被驱使相对所述壳体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盖体相对所述第一端转动并相对所述第一端移动,所述第一盖体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盖体相对所述壳体运动,以实现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相对盖合,以包覆至少部分所述插脚;
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叠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盖体叠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插脚暴露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盖体相对所述壳体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盖体相对所述第二端转动并相对所述第二端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插脚的边缘与所述壳体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预设值,所述第二盖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均贴合于所述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围合形成收容腔,以收容所述插脚,且所述第一盖体的周向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一侧周向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盖体的周向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另一侧的周向外表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插脚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端,所述第一盖体用于被驱使沿所述第一导向面滑动,以使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面为平面且与所述插脚的长度方向呈锐角,且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向面背向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导向面配合的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为平面或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三导向面,所述第三导向面和所述插脚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端,所述第三导向面为平面且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的朝向相反,所述第一盖体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二盖体沿所述第三导向面滑动,以使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滑块、第二连杆、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连杆具有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盖体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具有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盖体滑动配合,所述第二连杆的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的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一端相联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连杆的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外壳和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内壳,所述内壳的背向所述插脚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滑块滑动配合于所述滑槽,所述第一连杆穿设于所述内壳。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在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存在磁吸力。
CN202120121242.1U 2021-01-15 2021-01-15 电源适配器 Active CN214479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1242.1U CN214479684U (zh) 2021-01-15 2021-01-15 电源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1242.1U CN214479684U (zh) 2021-01-15 2021-01-15 电源适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79684U true CN214479684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12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21242.1U Active CN214479684U (zh) 2021-01-15 2021-01-15 电源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7968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3343A (zh) * 2021-12-17 2022-03-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适配器
WO202208893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WO202208890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893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WO202208890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4243343A (zh) * 2021-12-17 2022-03-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适配器
CN114243343B (zh) * 2021-12-17 2024-0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79684U (zh) 电源适配器
CN214204063U (zh) 电源适配器
WO2021208571A1 (zh) 电源适配器
CN112886311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JPH0498770A (ja) 充電式電気機器
TW201419979A (zh) 滑動機構及具有該滑動機構的電子裝置
CN113498282A (zh) 电源适配器
US925625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docking station
CN113571947B (zh) 电源适配器
CN112271935A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US20230108383A1 (en) Power Adapter
CN111432593A (zh) 电子设备
CN212063591U (zh)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CN110099528A (zh) 一种磁动力滑轨装置及一种智能终端
CN213185915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US20230307881A1 (en) Power adapter
CN113573509B (zh) 电源适配器
CN215816650U (zh) 接口保护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447675A (zh) 电源适配器
CN108879203B (zh) 一种接口及电子设备
CN114188753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4465064B (zh) 电源适配器
US11784432B2 (en) Fixed pin charger having multiple body covers
CN111050520B (zh) 电子设备
WO2022088932A1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