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5064B - 电源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5064B
CN114465064B CN202011243540.4A CN202011243540A CN114465064B CN 114465064 B CN114465064 B CN 114465064B CN 202011243540 A CN202011243540 A CN 202011243540A CN 114465064 B CN114465064 B CN 114465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adapter
housing
pins
connector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435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5064A (zh
Inventor
安忠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4354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650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65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5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5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50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本体和连接件。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壳体的插脚,壳体具有相对设置于壳体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连接件连接于壳体且能够相对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的一端凸出于第一侧面,连接件的相对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二侧面,且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插脚的边缘与连接件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第二位置时连接件在壳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在壳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上述电源适配器,在第一位置时能够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的最小电气间隙要求,在第二位置时具有相对较小的厚度,有利于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

Description

电源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电源适配器一般用于将电子设备连接至电源并为电子设备充电,其金属插脚所在端需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电气间隙的要求,电气间隙的要求阻碍了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以实现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并能够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
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插脚,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及
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且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连接件的相对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二侧面,且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插脚的边缘与所述连接件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在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
上述电源适配器,预设值可以设定为用电安全规范中的电源适配器的最小电气间隙。在第一位置时由于连接件的一端凸出于第一侧面,连接件的相对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二侧面,且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插脚的边缘与连接件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因此能够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的最小电气间隙要求。插脚的边缘与壳体的同侧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得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电气间隙的安全距离,以缩减壳体的厚度。在第二位置时由于连接件在壳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在壳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电源适配器在第二位置时具有相对较小的厚度,例如该厚度可以为壳体的厚度,因此可以实现电源适配器的轻薄化设计,并能够提升电源适配器的便携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面凸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端面凸出于所述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高度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所述第二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的另一端;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同侧,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同侧;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插脚的自由端同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的位置与所述壳体的位置相对固定,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插脚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开设有容纳槽,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插脚收容于所述容纳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中的一者凸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中的另一者凸出于所述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和所述连接件中的一者设有转轴,另一者设有轴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轴孔并与所述轴孔转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连接于所述主体的安装座,所述插脚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相对的两端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壳体的转动轴线延伸,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连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插脚电性连接,所述本体包括电路板和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与所述连接轴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背向所述插脚的一侧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开设有收容槽及与所述收容槽连通的避空槽,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安装座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加强筋收容于所述避空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磁铁,所述连接件设有第二磁铁,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三位置,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相对且存在磁斥力。
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电路板和凸出于所述壳体的插脚,所述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插脚电性连接;及
连接件,具有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一者形成插接面,所述插脚的边缘与所述插接面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插脚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连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时,在所述插脚的宽度延伸方向上,所述插接面的宽度大于所述本体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平行,且与所述插脚的宽度方向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壳体的一侧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连接于所述插接面的一端,所述第二端面连接于所述插接面的相对的另一端;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面凸出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端面凸出于壳体的相对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磁铁,所述连接件设有第二磁铁,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三位置,且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相对且存在磁斥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连接件位于第二位置;
图2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连接件位于第一位置;
图5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6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的右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电源适配器沿A-A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4所示电源适配器拆除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的示意图,其中连接件位于第三位置;
图11为图10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电源适配器沿B-B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电源适配器 11、本体 11a、缺口
11b、轴孔 111、壳体 111a、第一侧面
111b、第二侧面 1111、主体 1113、安装座
1115、加强筋 1117、连接轴 113、插脚
115、电路板 117、金属弹片 1191、第一磁铁
1193、第二磁铁 12、连接件 12a、容纳槽
12b、收容槽 12c、避空槽 121、第一端面
123、第二端面 125、第一表面 127、第二表面
129、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和图2,电源适配器10可用于连接电源和电子设备并为电子设备充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为智能手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可以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结合图3,电源适配器10包括本体11和连接件12,本体11包括壳体111和插脚113,插脚113连接于壳体111。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1大致呈矩形块状,其内设置有电路板115(参考图8)等电子元器件,插脚113与电路板115电性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11的横截面可以呈圆角矩形或者跑道形或者其他形状。其中,跑道形是指矩形的两条短边分别外接半圆形成的图形。插脚113为金属材质,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插脚1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脚113间隔设置。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插脚113的宽度方向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平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脚113的数量可以为三个。
参考图1和图2,壳体111具有相对设置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面111a和第二侧面111b。在壳体111呈矩形块状的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11a、第二侧面111b即为矩形块的长边和宽边所围合形成的面。连接件12连接于壳体111且能够相对壳体111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结合图4、图5和图6,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的一端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连接件12的相对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二侧面111b,且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的边缘与连接件12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其中,预设值可以设定为用电安全规范中电源适配器10的最小电气间隙。例如,对应于国标,该预设值可取为6.5毫米或者5.1毫米或者7.9毫米。示例性地,图5、图6所示连接件12位于第一位置时,插脚113所在端的电气间隙符合用电安全规范中的最小电气间隙要求。对应于其他用电安全规范例如国际用电安全规范时,该预设值可以调整。结合图7,在第二位置时连接件12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换言之,在第二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厚度变薄,从而有利于电源适配器10的轻薄化设计,以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便携性。
继续参阅图4、图5和图6,连接件12大致呈矩形块状,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21和第二端面123。参考图5,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端面121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第二端面123凸出于第二侧面111b,且第一端面121与插脚11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第二端面123与插脚11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换言之,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端面121凸出于壳体111的一侧,第二端面123凸出于壳体111的相对的另一侧。以上连接件12的设置,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的长度可转化为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即使得插脚113所在端的宽度增大,进而满足插脚113边缘与连接件12外边缘之间的最小电气间隙要求。结合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2的长度大于插脚113的长度,且其上开设有容纳槽12a,在第二位置时插脚113完全收容于容纳槽12a内,从而可以对插脚113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并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特性。结合图5,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端面121与第一侧面111a之间的高度差可以小于第二端面123与第二侧面111b之间的高度差。换言之,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的转动轴心偏离第一端面121与第二端面123的中部位置,从而使得第一位置时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的那部分连接件12的尺寸不至于过大,从而缩减了该部分连接件12的转动半径,以提升壳体111的结构强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2的长度可以小于插脚113的长度,即在第二位置时插脚113可以部分凸出于连接件12。进一步,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的转动轴心可以位于第一端面121与第二端面123的中部位置,即使得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的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的高度与连接件12凸出于第二侧面111b的高度相当。
参考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插脚113的位置与壳体111的位置相对固定,例如插脚113可以与壳体111注塑成型以形成可靠的连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插脚113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者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壳体111并与壳体111形成可靠的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脚113还可以可滑动地设于壳体111,以使插脚113能够相对壳体111伸缩移动。例如,在连接件12的长度小于插脚113的长度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位置时插脚113可以向壳体111内缩进,以避免凸出于连接件12。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结构紧凑性,以缩减第二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尺寸,并对插脚113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且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便携性。
进一步,容纳槽12a可以为沉槽,在第二位置时容纳槽12a可以对插脚113的转动进行限位。沉槽状的容纳槽12a还可以实现连接件12的单侧打开、单侧合拢运动,即使得第二位置的连接件12只能绕一个方向运动至第一位置,也即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端面121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第二端面123凸出于第二侧面111b。
具体地,参考图4和图5,连接件12可以具有相对设置于连接件12的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125和第二表面127,第一表面125连接于第一端面121、第二端面123的一端,第二表面127连接于第一端面121、第二端面123的另一端。结合图7,在第二位置时第一表面125与第一侧面111a同侧,第二表面127与第二侧面111b同侧。在第二位置时,连接件12的厚度方向与壳体111的厚度方向平行,且连接件12的厚度方向与插脚113的宽度方向平行。
结合图4,容纳槽12a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125,在第一位置时第一表面125与插脚113的自由端同侧。插脚113的自由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插脚113的用于插设至外部电源接口的那一端。以上结构设置,在第二位置时插脚113可以收容于沉槽状的容纳槽12a内,连接件12可以向第二侧面111b所在侧偏摆以转动至第一位置。
进一步,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位置时第一表面125与第一侧面111a平齐,第二表面127与第二侧面111b平齐。这种结构设置可以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特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2的厚度可以小于或者大于壳体111的厚度,即在第二位置时第一表面125可以与第一侧面111a存在高度差,且第二表面127可以与第二侧面111b存在高度差。
进一步,参阅图3,壳体111可以包括主体1111和连接于主体1111的安装座1113,插脚113连接于安装座1113。主体1111形成缺口11a,安装座1113设于缺口11a内。在插脚113的位置与壳体111的位置相对固定的实施方式中,插脚113可以固定连接于安装座1113。在插脚113可滑动设于壳体111的实施方式中,插脚113可以与安装座1113滑动配合。进一步,连接件12还开设有连通于容纳槽12a的收容槽12b。连接件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安装座1113容置于收容槽12b内。进一步,参阅图4,在第一位置时安装座1113的与插脚113的自由端同侧的端面可以和第一表面125平齐,以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特性和使用便利性。进一步,在第一位置时安装座1113的边缘可以和收容槽12b的槽壁相切,以避免对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的转动产生干涉,并使得第一表面125与安装座1113的端面可以形成连续的轮廓面,以避免安装座1113与收容槽12b的槽壁之间的间隙对用电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可以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用电安全性。
进一步,安装座1113的背向插脚113的一侧可以设有加强筋1115,加强筋1115固定连接于主体1111。加强筋1115可以对应于两个插脚113的中间位置设置。收容槽12b为通槽,即收容槽12b贯穿第一表面125和第二表面127。连接件12可以开设用于避让加强筋1115的避空槽12c,避空槽12c连通于收容槽12b,结合图2,在第二位置时安装座1113收容于收容槽12b,加强筋1115收容于避空槽12c。连接件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加强筋1115可以在收容槽12b和避空槽12c运动。例如,在连接件1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时,加强筋1115从避空槽12c逐渐进入收容槽12b内;在连接件1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时,加强筋1115从收容槽12b逐渐进入避空槽12c内。加强筋1115可以提升安装座1113与主体1111连接的稳固性。
参阅图3并结合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2的背向收容槽12b的一侧形成有凸出的转轴129,壳体111对应转轴129开设有轴孔11b,转轴129与轴孔11b转动配合从而实现了连接件12与壳体111的转动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轴129可以设置于壳体111,轴孔11b可以开设于连接件12,这种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实现连接件12与壳体111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参阅图3并结合图8,安装座1113的相对的两端设有连接轴1117,连接轴1117沿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的转动轴线延伸,连接轴1117穿设于连接件12。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129为中空状,连接轴1117穿设于转轴1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轴1117与安装座1113固定连接,且连接轴1117与主体1111固定连接,连接件12与连接轴1117转动配合。在这种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接轴1117与主体1111的固定连接可以提升安装座1113的连接可靠性,且这种结构能够提升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转动的稳定性,且加强筋1115可以缺省。在加强筋1115缺省的实施方式中,用于避让加强筋1115的避空槽12c可以缺省,即收容槽12b可以呈周向闭合状。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收容槽12b可以为沉槽以用于对连接件12相对安装座1113的转动进行限位,并实现连接件12从第二位置单向打开至第一位置。
当然,在加强筋1115缺省的实施方式中,收容槽12b可以为通槽,且用于收容插脚113的容纳槽12a可以采用通槽结构,以使连接件12在第二位置时双向可选择地转动至第一位置。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端面121、第二端面123中的一者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第一端面121、第二端面123中的另一者凸出于第二侧面111b,且第一端面121与插脚11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第二端面123与插脚11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具体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2在第二位置时,可以绕逆时针旋转至第一位置,以使第一端面121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并使第二端面123凸出于第二侧面111b,且使插脚113的自由端与第一表面125同侧;连接件12在第二位置时,也可以绕顺时针旋转至第一位置,以使第一端面121凸出于第二侧面111b,并使第二端面123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且使第二表面127与插脚113的自由端同侧。采用这种实施方式时,用户可以选择两个方向中的任一个对连接件12施力,以使连接件12转动至第一位置,进而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当然,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加强筋1115可以保留,连接件12对应设置用于避让加强筋1115的避空槽12c即可。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以理解为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运动的两个参考位置。参考位置可以是运动的极限位置,也可以是具有特定状态的位置。例如,在连接件12从第二位置转向第一位置的过程中,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的转动到达极限位置,正常情况下,连接件12不能再继续沿原转动方向转动。在第二位置时,插脚113至少部分收纳于连接件12。第二位置可以通过插脚113收纳于连接件12的特征来确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位置时,插脚113完全收纳于连接件12。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位置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确定。例如,在第一位置时,可以是本体11的某一或某些零部件与连接件12抵接并对连接件12进行限位。正常情况下,连接件12不能再继续沿原转动方向转动。例如,在壳体111可以设置限位结构例如弹片,在第一位置时弹片与连接件12形成卡接,以在第一位置时使得连接件12在壳体111可靠定位。
此外,还可以结合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状态来确定第一位置。示例性地,参考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的第一表面125与安装座1113的端面平齐,并形成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所谓插接面,可以理解为电源适配器10在插入电源接口例如插座后,电源适配器10上能够与电源接口的端面相配合的表面。这种相互配合可以是相互抵接,也可以是相对设置但存在间隙。结合图4,安装座1113的最上侧的端面和第一表面125即构成了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且在第一位置时,在插脚113的宽度延伸方向上,插接面的宽度大于本体11的厚度。当然,该插接面也可以包括主体1111的一部分端面。该插接面在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13插入电源接口后,可以和电源接口的端面配合。当然,对于连接件12的最上侧端面或者安装座1113的最上侧端面为曲面的情形,可以认为连接件12的最上侧末端的表面、安装座1113的最上侧末端的表面形成了插接面。
第二位置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确定。例如,在第二位置时,可以是本体11的某一或某些零部件与连接件12抵接并对连接件12进行限位。在连接件12只能单方向(例如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的实施方式中,正常情况下,连接件12不能再继续沿原转动方向转动。例如,在壳体111可以设置限位结构例如弹片,在第二位置时弹片与连接件12形成卡接,以在第二位置时使得连接件12在壳体111可靠定位。在连接件12能够绕两个方向(例如顺时针和逆时针)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的实施方式中,本体11同样可以包括用于与连接件12抵接并对连接件12进行限位的零部件。例如本体11的壳体111可以设置弹片,并在连接件1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形成卡顿效果,使得第二位置时的连接件12相对本体11暂时定位。对第二位置的连接件12施加转矩并大于弹片的作用力的转矩时,连接件12可以继续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仅是列举了几种确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的方式,以清楚地说明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时,连接件12与本体11或插脚113的相对位置。但以上列举的方式不应理解为对本方案的严格限定。例如,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的最上侧平面(第一表面125或者第二表面127)与安装座1113的最上侧端面平齐的限定不是必须的。即使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的最上侧表面(第一表面125或者第二表面127)未能与安装座1113的最上侧端面平齐,由于连接件12的长度尺寸或者宽度尺寸转化为电气间隙,仍然可以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对于电气间隙的安全距离要求。
上述电源适配器10,预设值可以设定为用电安全规范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最小电气间隙。在第一位置时由于连接件12的一端凸出于第一侧面111a,连接件12的相对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二侧面111b,且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的边缘与连接件12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因此能够满足用电安全规范中的最小电气间隙要求,保证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安全性。因此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的边缘与壳体111的同侧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得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所要求的电气间隙的安全距离,以缩减壳体111的厚度。在第二位置时由于连接件12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在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位置时具有相对较小的厚度,例如该厚度可以为壳体111的厚度,因此可以实现电源适配器10的轻薄化设计,并能够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便携性。在第二位置时插脚113可以至少部分收纳于连接件12,连接件12可以对插脚113起到保护作用。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电源适配器10而言,当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13插入外部电源接口例如插座时,为了避免外部电源接口的电通过插脚113泄露出来而对用户造成伤害,插脚113的边缘与插脚113所在端的壳体111的外表面(即插接面)的边缘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即电气间隙)需要大于或等于预设值(也称为安全距离)。举例而言,国标中对于电源适配器10要求该安全距离为6.5mm或者5.1mm或者7.9mm。对于适用于其他国家的电源适配器10而言,该安全距离可以为其他数值。
结合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连接件12处于第一位置时,插脚113的最左侧边缘与连接件12的背离本体11的表面之间(即,连接件12的最左侧的表面)的距离S1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同样地,插脚113的最右侧边缘与连接件12的背离本体11的表面(即,连接件12的最右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S2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换言之,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的边缘与壳体111的同侧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预设值,只需使得第一位置时连接件12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值,即可保证第一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的电气间隙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也即可以保证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安全性。
在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壳体111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固定不变,或者说电源适配器10的供用户的手指接触并施力的表面与插脚11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固定不变,因此要求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13边缘与壳体111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用电安全规范中的安全距离,以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因此,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通常较厚。举例而言,对于插脚113的宽度为6.3mm的电源适配器10,为了满足国标中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要求,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一般需设置为(6.3mm+6.5mm+6.5mm)=19.3mm以上。
继续参阅图5,以下对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及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进行比对分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时只需使得连接件12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S1、S2大于或等于预设值(例如,国标规定的6.5mm),即可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在第一端面121、第二端面123为平面的情况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第一位置时,只需使得第一端面121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值(例如,国标规定的6.5mm),并使得第二端面123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垂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值(例如,国标规定的6.5mm),即可满足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
换言之,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壳体111设置有插脚113的那一端的周向表面(例如,安装座1113的周侧面),与插脚113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仅作为预设值(即安全距离)的一部分,因此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本体11的厚度必然小于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插脚113宽度为6.3mm的电源适配器10,壳体111的外边缘与插脚113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的值可以取为2.1mm,也即在壳体111的厚度方向上,插脚113最左侧边缘与壳体111最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以及插脚113最右侧边缘与壳体111最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均可以取为2.1mm。此时本体11的厚度为(6.3mm+2.1mm+2.1mm)=10.5mm。连接件12在第一位置时,只需满足S1、S2大于或等于预设值(例如,国标规定的6.5mm)的条件,即可符合用电安全规范的要求。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公开的电源适配器10的本体11的厚度(10.5mm)相比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19.3mm)可以缩减近46%。
当连接件12处于第二位置时,只需使得连接件12的最左侧不凸出于壳体111的最左侧,并使得连接件12的最右侧不凸出于壳体111的最右侧(可参考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位置的连接件12的最左侧与壳体111的最左侧平齐,连接件12的最右侧与壳体111的最右侧平齐),本体11的厚度即是第二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由此可见,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位置时的厚度比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更薄,进而有利于电源适配器10的小型化、轻薄化设计。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的理想的极限厚度可以约等于插脚113的宽度,连接件12运动至第一位置即可以满足最小电气间隙的要求,因此连接件12在第二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可以实现极致轻薄的设计,以提升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特性。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用于限位插脚113的那部分壳体111在插脚113的宽度方向可以占用适宜的尺寸,也即安装座1113的边缘与插脚113的边缘可以具有适宜的距离,以提升插脚113与壳体111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进一步,结合图4,上述电源适配器10的连接件12在第一位置时,插脚113可以凸出于壳体111的一端,连接件12的第一端面121与插脚113边缘的距离及连接件12的第二端面123与插脚113边缘的距离满足最小电气间隙的要求即可。连接件12在第一位置时,电源适配器10可以竖插于外部电源接口中,即主体11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插脚113的长度方向平行,从而可以避免连接件12和主体1111遮盖外部电源接口的面积过大。例如,在电源适配器10插接于日常使用的电源插座时,上述电源适配器10可以减小对电源插座的遮挡面积,以期望电源插座上的邻近的接口可以暴露并顺利使用。
进一步,参阅图8和图9,连接轴1117与插脚113电性连接,本体11包括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15的金属弹片117,金属弹片117与连接轴1117电性连接。这种实施方式可以保证插脚113与电路板115的电连接的可靠性,且采用金属弹片117可以避免导线弯折连接至插脚113,且能够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轴1117可以与安装座1113转动配合并与连接件12固定连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安装座1113内可以设置金属触点以保证连接轴1117与插脚113的电性连接。在连接件12转动至第一位置后,金属弹片117能够保证连接轴1117与电路板115的电性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强筋1115可以呈中空状以用于布置线路,以实现插脚113与电路板115的电性连接。
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安装座1113可以设有第一磁铁1191,连接件12设有第二磁铁1193,连接件12能够相对壳体111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时第一磁铁1191与第二磁铁1193相对且存在磁斥力,如图12所示。以连接件12从第二位置单向旋转至第一位置为例,连接件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的转动范围可以为0~90度。例如,可以认为连接件12在第二位置时相对壳体111的夹角为0度,连接件12在第一位置时相对壳体111的夹角为90度。第三位置可以位于45度的位置处,即在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的夹角为45度时,第一磁铁1191与第二磁铁1193的其中一对同名磁极相对并产生较大磁斥力。在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从0度转动至45度的过程中,磁斥力逐渐增大且形成转动阻力,即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的转动阻力逐渐增大,从而产生阻滞感;在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从45度转动至90度的过程中,磁斥力逐渐减小但形成的是转动驱动力,从而可以驱使连接件12快速运动,从而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一磁铁1191与第二磁铁1193之间可以存在适宜大小的磁斥力,以使连接件12能够可靠地保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以提升连接件12定位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磁铁1191与第二磁铁1193的相互作用对连接件12的定位作用,同样可以用于确定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12的转动范围不限于90度,第三位置无需设置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中间位置。对于连接件12可以从第二位置双向旋转至第一位置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增设磁铁以产生同样的效果。以下以连接件12从第二位置单向旋转至第一位置为例,结合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的一般设置描述连接件12工作过程:
连接件12的初始位置为第二位置时,第一磁铁1191和第二磁铁1193之间的磁斥力可以使得连接件12可靠地定位于第二位置;用户可以向第二侧面111b所在侧推动连接件12,以使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向第三位置转动,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磁铁1191与第二磁铁1193之间的磁斥力为转动阻力且逐渐增大,用户会感觉到转动的阻滞感;继续推动连接件12转动,以使连接件12从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磁铁1191与第二磁铁1193之间的磁斥力转变为驱动力,且磁斥力逐渐减小,连接件12可以快速地转动至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一磁铁1191和第二磁铁1193之间的磁斥力可以使得连接件12可靠地定位于第一位置。
连接件12的初始位置为第一位置时,第一磁铁1191和第二磁铁1193之间的磁斥力可以使得连接件12可靠地定位于第一位置;用户可以向插脚113所在位置推动连接件12,以使连接件12相对壳体111向第三位置转动,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磁铁1191与第二磁铁1193之间的磁斥力为转动阻力且逐渐增大,用户会感觉到转动的阻滞感;继续推动连接件12转动,以使连接件12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磁铁1191与第二磁铁1193之间的磁斥力转变为驱动力,且磁斥力逐渐减小,连接件12可以快速地转动至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磁铁1191和第二磁铁1193之间的磁斥力可以使得连接件12可靠地定位于第二位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插脚,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连接于所述主体的安装座,所述主体形成缺口,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缺口内,所述插脚连接于所述安装座;及
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且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连接件的相对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二侧面,且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插脚的边缘与所述连接件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在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长度,所述连接件开设有容纳槽以及与所述容纳槽相连通的收容槽,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插脚收容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连接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安装座容置于所述收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面凸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端面凸出于所述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高度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所述第二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的另一端;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同侧,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同侧;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插脚的自由端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的位置与所述壳体的位置相对固定,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插脚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或者,所述插脚与所述安装座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中的一者凸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中的另一者凸出于所述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连接件中的一者设有转轴,另一者设有轴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轴孔并与所述轴孔转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相对的两端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壳体的转动轴线延伸,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连接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插脚电性连接,所述本体包括电路板和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与所述连接轴电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背向所述插脚的一侧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开设有与所述收容槽连通的避空槽,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安装座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加强筋收容于所述避空槽。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第一磁铁,所述连接件设有第二磁铁,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三位置,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相对且存在磁斥力。
15.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壳体、电路板和凸出于所述壳体的插脚,所述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插脚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连接于所述主体的安装座,所述主体形成缺口,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缺口内,所述插脚连接于所述安装座;及
连接件,具有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一者形成插接面,所述插脚的边缘与所述插接面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插脚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开设有容纳槽以及与所述容纳槽相连通的收容槽,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插脚收容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连接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安装座容置于所述收容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位置时,在所述插脚的宽度延伸方向上,所述插接面的宽度大于所述本体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的外边缘与所述插脚的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设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平行,且与所述插脚的宽度方向平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壳体的一侧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平齐。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第一磁铁,所述连接件设有第二磁铁,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三位置,且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相对且存在磁斥力。
CN202011243540.4A 2020-11-10 2020-11-10 电源适配器 Active CN1144650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3540.4A CN114465064B (zh) 2020-11-10 2020-11-10 电源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3540.4A CN114465064B (zh) 2020-11-10 2020-11-10 电源适配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5064A CN114465064A (zh) 2022-05-10
CN114465064B true CN114465064B (zh) 2024-01-09

Family

ID=81404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43540.4A Active CN114465064B (zh) 2020-11-10 2020-11-10 电源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65064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79442U (zh) * 2014-09-18 2015-02-25 梁权然 一种万用转换插座
CN206349604U (zh) * 2016-12-19 2017-07-21 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旋转卡接结构
CN206412791U (zh) * 2016-12-14 2017-08-15 李俊能 插脚可隐藏的翻转式的充电器
CN208336648U (zh) * 2018-06-25 2019-01-04 宁波公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旋转收纳插头的装置
CN208955696U (zh) * 2018-10-23 2019-06-07 深圳市一粒创新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10182736U (zh) * 2019-09-03 2020-03-24 刘晓俊 一种旋转式转换插头
CN211183783U (zh) * 2020-02-07 2020-08-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充电套件
CN111799587A (zh) * 2020-07-17 2020-10-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3498282A (zh) * 2020-04-03 2021-10-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2675B1 (ja) * 2017-12-14 2018-08-15 Smk株式会社 カードエッジ接続装置
US20190207349A1 (en) * 2017-12-28 2019-07-04 Apple Inc. Power supply connector assemblie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79442U (zh) * 2014-09-18 2015-02-25 梁权然 一种万用转换插座
CN206412791U (zh) * 2016-12-14 2017-08-15 李俊能 插脚可隐藏的翻转式的充电器
CN206349604U (zh) * 2016-12-19 2017-07-21 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旋转卡接结构
CN208336648U (zh) * 2018-06-25 2019-01-04 宁波公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旋转收纳插头的装置
CN208955696U (zh) * 2018-10-23 2019-06-07 深圳市一粒创新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10182736U (zh) * 2019-09-03 2020-03-24 刘晓俊 一种旋转式转换插头
CN211183783U (zh) * 2020-02-07 2020-08-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充电套件
CN113498282A (zh) * 2020-04-03 2021-10-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1799587A (zh) * 2020-07-17 2020-10-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5064A (zh)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0705B2 (en) Safety door for a rotatable power supply socket
US8342862B2 (en) Moveable earth pin for large form factor power connectors
TWI475762B (zh) 門蓋機構
US8408924B1 (en) Multi-orientation plug
JP2012059693A (ja) Usbコネクタ、usbハウジング、および無線モデム
WO2021208571A1 (zh) 电源适配器
US20130316553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plug module
CN112886311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US2024007250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base
CN113571947B (zh) 电源适配器
TWM293569U (en) Universal serial connector
CN112271935A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4465064B (zh) 电源适配器
US20130300366A1 (en) Charger
KR101031162B1 (ko) 배터리 충전기
CN212063591U (zh)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CN113573509B (zh) 电源适配器
CN212063813U (zh) 电源适配器
CN216872437U (zh) 多方位旋转可拆换电子连接器及其第一和第二连接头
CN104659538B (zh) 插座连接器
US20210218205A1 (en) Multifunctional plug and power adapter
CN213185915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2636050B (zh) 电源适配器
CN217589519U (zh) 电源适配器
CN216362177U (zh) 可旋转的充电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