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63813U - 电源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63813U
CN212063813U CN202020641153.5U CN202020641153U CN212063813U CN 212063813 U CN212063813 U CN 212063813U CN 202020641153 U CN202020641153 U CN 202020641153U CN 212063813 U CN212063813 U CN 2120638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connecting piece
power adapter
magnetic bod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115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115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638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638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638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电路板。插脚,凸出于壳体;连接件,设有检测元件,连接件与壳体转动连接而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连接件;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的与壳体连接的端面与壳体的设置插脚的端面平齐。及感应装置,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在第一状态下,以及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感应装置控制电路板停止工作;在第二状态下,感应装置能够检测到检测元件而控制电路板处于工作状态,使得电源适配器能够输入或输出电流。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感应装置无法感应到检测元件而控制电路板停止工作,可防止用户触电。

Description

电源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针对翻盖的电源适配器,若翻盖没有完全打开时用户即将电源适配器插入外接电源,则易产生触电等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以解决上述电源适配器没有完全打开即插入外接电源时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路板;
插脚,凸出于所述壳体;
连接件,设有检测元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连接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件的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端面与所述壳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及
感应装置,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以及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所述感应装置控制所述电路板停止工作;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感应装置能够检测到所述检测元件而控制所述电路板处于工作状态,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能够输入或输出电流。
上述电源适配器,插脚凸出于壳体,不会占用壳体内的空间,使得壳体较薄。连接件与壳体转动连接,在第一状态下,插脚收容于连接件内,电源适配器的厚度较小,插脚被隐藏,边缘携带。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的与壳体连接的端面与壳体的设置插脚的端面平齐,以便满足安规要求,插入外接电源时不会产生触电等安全隐患。壳体内设有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感应装置,连接件上设有检测元件,在第一状态下,以及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感应装置无法感应到检测元件而控制电路板停止工作,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状态下,能够对用户进行有效的安全保护,防止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时,用户使用电源适配器连接待充电设备或外接电源时触电。而在第二状态下,感应装置可以感应到检测元件而控制电路板正常工作,使得电源适配器可以正常工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壳体两侧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所述检测元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包括第一底面、第二底面,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底面、所述第二底面分别贴合于所述第一端面;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插脚暴露,所述第一底面、所述第二底面和所述第一端面形成工作配合面,所述插脚与所述工作配合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值为5.1mm或6.5mm或7.9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所述第二磁性体磁吸并贴合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所述第二磁性体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相背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
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能够相吸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至第一状态;
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能够相吸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至第二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第二卡槽;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铰链组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铰链组件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链组件包括转轴座、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及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
图2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3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仰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图7a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图6所示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
图7b为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其中,电源适配器位于第二状态;
图8为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的截面立体图;
图9为图8所示电源适配器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10为图8所示电源适配器的铰链组件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所示铰链组件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10,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壳体30、插脚40和连接件20。壳体30具有第一端面33,插脚40凸出于第一端面33。连接件20与壳体30转动连接,且能够相对于壳体30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插脚40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连接件20内。在第二状态下,连接件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端面33平齐,连接件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端面33形成工作配合面90(示出在图7b中)。在一实施例中,插脚40与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比如5.1mm或6.5mm或7.9mm,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够满足安规要求。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内设有电路板37和感应装置38,感应装置38与电路板37电性连接,即感应装置38和电路板37之间可以传输电信号。感应装置38可以固定于电路板37上,也可以固定于壳体30的内表面。连接件20上设有检测元件39,感应装置38与检测元件39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值时,感应装置38能够检测到检测元件39,并控制电路板37正常工作。当感应装置38和检测元件39之间的距离大于设定值时,感应装置38不能够检测到检测元件39,而控制电路板37停止工作。
具体的,在本申请中,设定值为在第二状态下感应装置38和检测元件39之间的距离。即在第一状态下,以及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感应装置38和检测元件39之间的距离大于设定值,则感应装置38无法感应到检测元件39而处于开路状态,电路板39因感应装置38处于开路状态而不能正常工作,且处于开路状态中,无法输入或输出电流,从而使得电源适配器10无法进行充电或放电的工作。在第二状态下,感应装置38和检测元件39之间的距离小于设置值,则感应装置38能够检测到检测元件39而处于闭路状态,从而电路板37处于闭路状态,可正常工作,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够进行正常的充电或放电工作。
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插脚40无需占用壳体30内部的空间,能够减小壳体30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由于设置了连接件20,可通过连接件20与壳体30配合形成工作配合面20而满足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要求(如,安规要求),从而壳体30本身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如,远小于上述的预设值),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整体体积相比与相关技术的电源适配器的体积可大幅缩小。
通过连接件2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端面33形成工作配合面90,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使得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满足安规要求,且电源适配器10不工作时可以位于第一状态,该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较小,插脚40被隐藏,便于携带。壳体30内设有与电路板37电性连接的感应装置38,连接件20上设有检测元件39,在第一状态下,以及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感应装置38无法感应到检测元件39而处于开路状态,使得电路板37同样处于开路状态而无法正常工作,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状态下,能够对用户进行有效的安全保护,防止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时,用户使用电源适配器10连接待充电设备或外接电源时触电。而在第二状态下,感应装置38可以感应到检测元件39而处于闭路状态,电路板37处于闭路状态从而可以正常工作,使得电源适配器10可以正常工作,且第二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满足安规要求,用户没有触电风险。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二者均固定于壳体30的一端的边缘,且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分别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设置的两侧。插脚40固定于壳体30的端部,且和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位于同一端部。壳体30开设有充电接口341,充电接口341与插脚40分别位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端,外接电子元件可以穿过充电接口341与电路板37电性连接,从而与插脚40电性连接,电源适配器10与电源电性连接后,电源能够为电子元件供电。可以理解的是,电子元件可以为数据线等中间连接线,也可以为手机、手表、平板或电脑等电子设备,或者为电子设备及对应数据线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包括长度方向即Y方向、宽度方向即X方向和厚度方向即Z方向。插脚40沿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即插脚40的长度方向为Y方向。壳体3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2,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35、第二侧面36,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33、第二端面34。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定义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第一侧面35和第二侧面36定义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第一端面33和第二端面34定义壳体30的长度方向,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与壳体30的长度方向相同。插脚40沿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方向延伸出壳体30。在另一实施例中,插脚40也可以沿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延伸,可根据电源适配器10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计。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110和第一内表面120,相背设置的第一顶面130和第一底面140,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左侧面150和第一右侧面160。第一连接件100的相邻面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具有平滑的手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底面140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而平滑过渡,也可以不设置倒角。第二连接件20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210和第二内表面220,相背设置的第二顶面230和第二底面240,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二左侧面250和第二右侧面260。第二连接件200的相邻面之间可以平滑过渡,使得第二连接件200具有平滑的手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底面240与相邻面之间可以设置倒角而平滑过渡,也可以不设置倒角。
如图5和图7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内表面120和第二内表面220贴合固定,插脚40被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隐藏。第一外表面110和第一表面31大致平齐,第二外表面210和第二表面32大致平齐。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外表面110贴合于第一表面31,第二外表面210贴合于第二表面,第一底面140、第二底面240与第一端面33大致平齐形成工作配合面90,插脚40暴露。用户可以将插脚40插入电源,工作配合面90贴合于电源。可以理解的是,平齐可以是完全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高度差,比如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的与壳体30连接的端面与第一表面33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2mm或5mm或不大于10mm或其它尺寸,比如为1mm,此种情况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开设有第一卡槽121,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一内表面120,第一卡槽121的形状与插脚40的形状相似;第二连接件200开设有第二卡槽221,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二内表面220,第二卡槽221的形状与插脚40的形状相似。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连通,插脚40能够容纳于第一卡槽121和第二卡槽221内。在一实施例中,在插脚4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一底面140,但与第一顶面13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二底面240,但与第二顶面23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则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插脚40完全被隐藏不外露,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呈现长方体或正方体等结构,保证的电源适配器10的外观整体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插脚4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上,第一卡槽121延伸至第一底面140和第一顶面130,第二卡槽221延伸至第二底面240和第二顶面230;即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均与插脚40的凸出于壳体30的长度相等,则在电源适配器10第一状态下,插脚40分别与第一顶面130、第二顶面230平齐,使得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尺寸较小,较为轻薄,便于携带。
如图2和图7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插脚40的数量为2个,2个插脚40在电源适配器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排列设置,2个插脚40与第一表面31之间的距离均为L1,且2个插脚40与第二表面32之间的距离均为L2。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2个插脚40与第一内表面120之间的距离均为L3,L3等于第一连接件100的厚度与L1之和;2个插脚40与第二内表面220之间的距离均为L4,L4等于第二连接件200的厚度与L2之和。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与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为L3、L4中的最小值。
安全规范要求即安规要求中规定,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值可以为5.1mm或6.5mm或7.9mm,也可以为其它数据,具体根据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情况确定。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状态下,在电源适配器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且在电源适配器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在一实施例中,L1等于L2,即2个插脚40在第一表面33上对称设置,L3等于L4,则插脚4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3或L4,L3或L4不小于预设值。L1小于预设值,比如为2.65mm,L3不小于预设值,比如为8.4mm。在另一实施例中,L1不等于L2,即2个插脚40在第一表面33上为非对称设置,比如2个插脚40靠近第一表面31,则L1小于L2,则L3小于L4,则插脚4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3,L3不小于预设值;再比如,2个插脚40靠近第二表面32,则L1大于L2,则L3大于L4,则插脚40距离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最小值为L4,L4不小于预设值。在该实施例中,L1和L2均小于预设值,L3和L4均不小于预设值。
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为插脚40在Z方向的尺寸与L1、L2之和。L1、L2均小于预设值,L1、L2较小时,则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较小。厚度较薄的电源适配器10外形美观,具有科技感,且便于携带。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能够满足安规要求。即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厚度较小,便于携带;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的贴合增加了插脚40到工作配合面90的边缘的距离,使得电源适配器10能满足安规要求即安全规范的要求。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均通过铰链组件50转动连接。铰链组件50包括转轴座51、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第一连接件10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一转轴52转动连接,壳体30和转轴座51通过第二转轴53转动连接,第一转轴52和第二转轴53平行。由此,第一连接件100可以实现更大角度的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在第二状态下能够遮挡插脚40,在第一状态下又能够不阻碍插脚40与外接电源插接。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50还可以包括第一安装座54和第二安装座55,第一安装座54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第一转轴52通过第一安装座54与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转动连接,第二安装座55固定安装于壳体30,第二转轴53通过第二安装座55与壳体30转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安装座54与第一连接件100固定相连且同步转动,从而当第一转轴52贯穿第一安装座54和转轴座51时,第一安装座54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100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第二安装座55与壳体30固定相连且同步转动,从而当第二转轴53贯穿第二安装座55和转轴座51时,第二安装座55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从而使得壳体30相对转轴座51可转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开设有第一凹槽122,第一凹槽122延伸至第一内表面120。第一凹槽122内设有第一磁性体125。第二连接件200开设有第二凹槽222,第二凹槽222延伸至第二内表面220。第二凹槽222内设有第二磁性体225。第一磁性体125与第二磁性体225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125和第二磁性体225均为磁铁。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125和第二磁性体225的二者之一为磁铁,二者之另一能够被磁铁磁吸,比如普通的铁块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125可以位于第一外表面110或包覆于第一连接件100的内部,第二磁性体225可以位于第二外表面210或包覆于第二连接件200的内部,同样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通过第一磁性体125和第二磁性体225磁吸并贴合固定;如图7b所示,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通过第一磁性体125、第二磁性体225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壳体30的相背的两侧。
如图7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125和第二磁性体225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磁力包括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第一磁力F1穿过第一内表面120和第二内表面220,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转动至第一状态的趋势;第二磁力F2穿过第一外表面110、第二外表面210和壳体30,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转动至第二状态的趋势。
电源适配器10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之间依靠第一磁性体125和第二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一磁力F1而被吸紧不张开。需要打开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时,用户需给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施力以克服第一磁性体125和第二磁性体225之间的第一磁力F1,使得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能够相对于壳体30旋转。存在临界角度α,临界角度α为第一连接件100或第二连接件200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即第一外表面110与第一表面3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或为第二外表面210与第二表面3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即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相互作用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处于平衡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二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自动回复至第一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一位于第一状态,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其中之另一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小于第二磁力F2,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自动回复至第二状态。
假定用户对第一连接件100施力,第一连接件100旋转,第二连接件200保持静止。此时,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回复至第一状态的趋势。从第一状态开始旋转第一连接件100,且未到达第一连接件100与壳体30之间的夹角为临界夹角α的状态时,第一磁力F1逐渐减弱,第二磁力F2逐渐增强,且第一磁力F1大于第二磁力F2,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具有回复至第一状态的趋势。当第一连接件100旋转至与壳体30之间的夹角为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力F1和第二磁力F2处于平衡状态,使得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处于平衡状态,理想情况下,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能够在该状态下保持静止。随着用户继续施力,第一磁力F1继续减小,第二磁力F2继续增强,但第一磁力F1始终小于第二磁力F2,则用户可停止对第一连接件100施力,第二磁力F2促使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相对于壳体30自动旋转,直至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均与壳体30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适配器10由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的过程同理,即电源适配器10位于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件100与壳体30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α时,第一磁性体125和第二磁性体225能够相互吸合以使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转动至第一状态。
电源适配器10在第二状态下,用户使用电源适配器10对电子元件供电时,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固定贴合于壳体30且不会晃动或旋转,方便使用。可以理解的是,需打开电源适配器10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对第二连接件200进行施力,同样能够打开电源适配器10,且工作原理与用户对第一连接件100进行施力的方式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内的检测元件39可以为第一磁性体125,第二连接件200内的检测元件39可以为第二磁性体225。即第一磁性体125、第二磁性体225即有在第一、第二状态下分别磁吸固定的作用,有可以被感应装置38检测,从而控制电路板37正常工作或停止工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路板;
插脚,凸出于所述壳体;
连接件,设有检测元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连接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端面与所述壳体的设置所述插脚的端面平齐;及
感应装置,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以及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所述感应装置控制所述电路板停止工作;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感应装置能够检测到所述检测元件而控制所述电路板处于工作状态,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能够输入或输出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壳体两侧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所述检测元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包括第一底面、第二底面,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底面、所述第二底面分别贴合于所述第一端面;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插脚暴露,所述第一底面、所述第二底面和所述第一端面形成工作配合面,所述插脚与所述工作配合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与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值为5.1mm或6.5mm或7.9mm。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所述第二磁性体磁吸并贴合固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所述第二磁性体磁吸并分别贴合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相背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
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能够相吸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至第一状态;
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角度小于临界角度时,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能够相吸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至第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第二卡槽;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插脚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铰链组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铰链组件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转轴座、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及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转轴座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CN202020641153.5U 2020-04-24 2020-04-24 电源适配器 Active CN2120638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1153.5U CN212063813U (zh) 2020-04-24 2020-04-24 电源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1153.5U CN212063813U (zh) 2020-04-24 2020-04-24 电源适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63813U true CN212063813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17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1153.5U Active CN212063813U (zh) 2020-04-24 2020-04-24 电源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638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8571A1 (zh) * 2020-04-14 2021-10-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8571A1 (zh) * 2020-04-14 2021-10-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87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oveable contacts at an exterior surface
CN211063364U (zh) 充电器
AU6226199A (en) Data card connector
US20200313451A1 (en) Multi-purpose electrical charging structure
CN212063813U (zh) 电源适配器
CN113498282A (zh) 电源适配器
CN113543537B (zh) 电源适配器
US20040050934A1 (en) Memory card adapter structure
CN110190461A (zh) 插头连接器
JP4921209B2 (ja) Usbプラグ及び該usbプラグを備えたusb機器
CN112271935A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2063591U (zh) 电源适配器和充电设备
JP2008171652A (ja) 小型マグネットコネクター
CN205212066U (zh) 内置磁铁的移动式存储装置
US20130300366A1 (en) Charger
CN112751374A (zh) 充电器
CN216872437U (zh) 多方位旋转可拆换电子连接器及其第一和第二连接头
CN213185915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US2005015904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dapted for use with different electronic cards
CN113573509B (zh) 电源适配器
GB2468930A (en) Power supply with a detachable USB hub.
TWM614440U (zh) 具有磁吸定位功能的插頭式無線充電器
CN114465064B (zh) 电源适配器
EP4016787A1 (en) Charger
CN211296271U (zh) 电源适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