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34728B -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34728B
CN114434728B CN202210110749.6A CN202210110749A CN114434728B CN 114434728 B CN114434728 B CN 114434728B CN 202210110749 A CN202210110749 A CN 202210110749A CN 114434728 B CN114434728 B CN 1144347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injection
rotating
die holder
g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07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34728A (zh
Inventor
李波
黄舜天
黄梓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11074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347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34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4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34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4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3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 B29C45/04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using movable moulds or mould halves
    • B29C45/06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using movable moulds or mould halves mounted on a turntable, i.e. on a rotating support having a rotating axis parallel to the 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irection
    • B29C45/062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using movable moulds or mould halves mounted on a turntable, i.e. on a rotating support having a rotating axis parallel to the 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irection carrying mould halves co-operating with fixed mould h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3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 B29C45/07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using movable inject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6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29C45/1615The materials being injected at different mould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into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45/66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mechan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into the mould
    • B29C2045/465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into the mould using pumps for injecting the material into the mou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安装座的表面设置有上模座,安装座的内壁设置有向下模座进行旋转注塑的注胶部件,安装座的内壁设置有带动注胶部件进行边注胶边上移的移动部件。本发明具备了可带动上模座进行往复竖向移动,且在位于合模状态后可发生一定时间的停止作用,且装置在持续的运转,不需要持续的启停驱动源,且在注胶时为边旋喷注胶边向上抬升注胶部件,达到了减少气泡和注胶更为均匀的作用,且注胶部件的抬升和移动的距离可控,达到了定向注胶的作用,具备了实用性、便捷性和智能性更佳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背景技术
双色成型制品是通过双色模具将两种塑胶材料进行两次成型作业,制成的产品,该产品具有外观美丽的特点。
目前现有的注塑模具在合模和开模时需要多次启停驱动源,尤其是在应用于双色模具时,因为模具需要切换,通常需要对此启停,不利于驱动源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具备了可带动上模座进行往复竖向移动,且在位于合模状态后可发生一定时间的停止作用,且装置在持续的运转,不需要持续的启停驱动源,且在注胶时为边旋喷注胶边向上抬升注胶部件,达到了减少气泡和注胶更为均匀的作用,且注胶部件的抬升和移动的距离可控,达到了定向注胶的作用,具备了实用性、便捷性和智能性更佳的效果,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表面固定连通有两个料斗,所述壳体的内壁设置有下模座,以及设置有带动下模座进行半周切换的驱动机构,所述壳体的表面开设有供旋转轴穿入且与之定轴转动连接的开口三,还包括带动所述旋转轴进行转动的连接部件,所述旋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滑柱,所述滑柱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带有弧形槽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以及滑动套接有支撑块,所述壳体的表面开设有供所述固定杆插入的滑槽,所述固定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支撑块的表面与所述壳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的表面设置有上模座,所述安装座的内壁设置有向所述下模座进行旋转注塑的注胶部件,以及设置有带动所述注胶部件进行边注胶边上移的移动部件。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所述下模座表面上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定轴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表面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包括沿所述支撑柱轴向开设的两个竖向槽和圆弧槽,两个所述竖向槽的相对端与所述圆弧槽的两端相连通,所述导向槽的槽壁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环,所述旋转环的表面与所述下模座的内侧定轴转动连接,所述下模座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插筒,所述插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棘轮,所述旋转环的表面铰接有卡齿,所述卡齿与所述旋转环的相对侧共同固定连接有扭力弹簧。
可选的,所述注胶部件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表面上的管体一,所述管体一的内部设置有泵体,所述壳体的内壁设置有带动所述管体一进行转动和的转动机构,所述管体一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管体一通过所述卡块滑动套接有承接筒,所述承接筒位于所述安装座的内部,所述承接筒的端部固定连通有喷头,所述管体一的表面穿入所述料斗内,并且开设有进料口。
可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电机三,所述电机三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表面与所述管体一的表面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包括锥形齿轮传动机构,所述转杆的表面与所述旋转轴的表面通过锥形齿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移动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座内壁上的电机四,所述电机四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的表面铰接有滑块,所述承接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卡环,所述滑块能在两个所述卡环之间形成的空隙内进行滑动。
可选的,所述安装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容器,所述容器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塞头,所述活塞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与所述容器的相对侧共同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容器的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安装座的表面开设有供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穿出的开口一和开口二,所述安装座的内部开设有加热腔,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的内部均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电机四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凸轮。
可选的,所述加热腔的内壁设置有热风机,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表面与所述加热腔的表面固定连通。
可选的,所述管体一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扰动板。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的注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材料的准备,将两种热熔胶分别注入到两个所述料斗的内部;
步骤S2:注胶前的准备,通过连接部件的作用下,使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进行合模;通过移动部件的作用下,使注胶部件接近待注胶模腔的底部;
步骤S3:旋喷注胶,通过注胶部件的作用下,并在移动部件的配合下,对待注胶模腔进行边旋喷注胶边进行注胶部件的抬升,以完成单次注胶成型;
步骤S4:二次成型,单次成型之后,在连接部件的作用下,带动上模座进行向上复位,并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下模座上的两个模腔进行半周的切换,然后重复步骤S2和步骤S3的工序,以完成双色成型制品的注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发明通过旋转轴的运转,达到了弧形板竖向往复运动,且在至最下方式会出现间歇停滞运动的作用,因此经固定杆的连接关系下,带动着安装座和上模座进行向下的运动,达到了使上模座和下模座进行靠近并且合模的作用,为后续的注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上模座上的定位杆与下模座上的定位槽相配合,达到了准确定位和保持稳定性的作用,避免后续对模具进行切换时,模具出现偏移和错位的情况,本方式通过旋转轴的转动,即可实现合模和开模的全过程,且在合模过后留有充分的时间给予后续装置进行注塑作业,不需要来回启停驱动源,可保证驱动源的使用寿命,以及连续的工作使得本注塑模具具备较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二、本发明在单次注塑完毕后,上模座会向上移动,使滑杆与导向槽进行滑动配合,进而会带动着下模座进行半周的切换转动,且再进行二次合膜的过程中,也就是上模座向下移动时,不会使得下模座重新的切换回来,以达到自动切换下模座的作用,具有自动化双色注塑的效果。
三、本发明通过电机三转动部的运转,达到了使热熔胶进行旋喷的效果,相较于固定喷射的方式,旋转喷射热熔胶会使得胶体更为均匀的布满模腔的内部,避免出现局部位置参差不齐的情况,且注胶的速度较快产生的气泡和空洞较少的作用。
四、本发明通过电机四转动部的运转,使得带动着喷头边喷射热熔胶边进行上移,本方式具备了开始注胶时贴近模腔的底部,避免因模腔具备一定的高度时,在模腔的顶部喷射时易出现热熔胶迸溅的情况,致使成型后的产品的内部出现较多气泡的情况,也避免热熔胶迸溅到装置之外的情况,同时相较于喷头始终处于模腔底部的方式,在拔出喷头时,易出现胶体中部出现较大空洞的情况,往往还需使用者进行善后处理的情况,本方式一开始使喷头处于模腔的底部的喷射面进行边旋喷边上移,待一个高度上喷射完成后,喷头正好上移,喷头的表面与喷射在模腔内的热熔胶的接触面积较小,可避免出现对热熔胶进行挤压变形的情况,且如此逐渐抬升的喷射方式,使得喷头始终距待喷射面的距离较近,避免出现裹挟空气形成空洞的情况,使得成型后的产品内部的气泡更少,当单次成型之后进行二次成型的时候,通过定向的控制滑块的移动距离,可使得喷头不会重新插入注塑好的热熔胶的内部,具有较高的注胶可调性,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对需要的注胶的位置进行注胶,使得保证了注胶件的成型情况,使得最终的成型件的质量以及规格均为较佳的形态,且操作更为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的正视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弧形板结构的第一状态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图2中B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注塑工艺的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弧形板结构的第二状态正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安装座结构的正视图;
图9为本发明棘轮结构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图2中C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中:1、壳体;2、料斗;3、下模座;4、旋转轴;5、转盘;6、滑柱;7、弧形板;8、固定板;9、固定杆;10、滑槽;11、安装座;12、上模座;13、支撑柱;14、导向槽;15、滑杆;16、管体一;17、卡块;18、承接筒;19、喷头;20、电机三;21、转杆;22、皮带轮传动机构;23、进料口;24、转板;25、滑块;26、卡环;27、容器;28、泵体;29、活塞头;30、活塞杆;31、推板;32、复位弹簧;33、进气管;34、出气管;35、加热腔;37、热风机;38、循环管;39、扰动板;40、固定环;41、电机四;42、支撑块;43、凸轮;44、锥形齿轮传动机构;45、旋转环;47、卡齿;48、扭力弹簧;49、棘轮;50、插筒;51、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包括壳体1,壳体1的表面固定连通有两个料斗2,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下模座3,以及设置有带动下模座3进行半周切换的驱动机构,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供旋转轴4穿入且与之定轴转动连接的开口三,还包括带动旋转轴4进行转动的连接部件,旋转轴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盘5,转盘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滑柱6,滑柱6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带有弧形槽的弧形板7,弧形板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8,固定板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9,以及滑动套接有支撑块42,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供固定杆9插入的滑槽10,固定杆9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11,支撑块42的表面与壳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安装座11的表面设置有上模座12,安装座11的内壁设置有向下模座3进行旋转注塑的注胶部件,以及设置有带动注胶部件进行边注胶边上移的移动部件。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通过旋转轴4的运转,可带动转盘5和滑柱6进行转动,因为支撑块42对固定板8位移方向的限制以及滑柱6与弧形板7的滑动配合关系,由图3所示状态开始,当滑柱6以转盘5的圆心为轴进行公转的时候,会抵压着弧形板7弧形槽进行运动,进而本机构达到了弧形板7竖向往复运动且在至最下方式会出现间歇停滞运动的作用,因此会带动着安装座11和上模座12进行向下的运动,达到了使上模座12和下模座3进行靠近并且合模的效果,为了后续的注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图5所示上模座12上的定位杆与下模座3上的定位槽相配合,达到了准确定位和保持稳定性的作用,通过旋转轴4的转动,能实现合模和开模的全过程,以及在合模过后留有充分的时间给予后续装置进行注塑作业,且不需要来回启停驱动源,可以保证驱动源的使用寿命,以及连续的注胶工作使得本注塑模具具备较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下模座3进行半周切换,因在双色模具的注塑的过程中,需要模具配合进行两次的成型才可达成双色注塑,但是现有的方式有采用手动切换磨具致使出现误差较大以及效率较低的情况,也有采用多个注塑装置进行多次注塑的工序,操作较为繁琐,不利于注塑所需的自动化以及时效性,且更换模具的时间较长时可能会出现热熔胶凝固和结块的情况,使注塑成型后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本方式具备操作便捷不需要取出单独的模具,且配合整体机构的运转可实现注塑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便捷性以及实用性,在上模座12和下模座3合模之后,已经使注胶部件处于合适的位置之后,在注胶部件的作用下可向下模座3进行旋转注塑,并通过注胶部件内的泵送作用下,使料斗2内的热熔胶由进料口23内进入,且由于此处设置的多个进料口23,所以在泵送的作用下,会出现结块的热熔胶无法进入管体一16的内部,保证了后续产品质量,热熔胶最终由注胶部件旋转喷出达到了旋喷的效果,相较于固定喷射方式,旋转喷射热熔胶会使得胶体更为均匀的布满模腔内部,可避免出现局部位置参差不齐的情况,在移动部件的作用下,可带动注胶部件进行边注胶边上移,本方式具备了开始注胶时贴近模腔的底部,避免因模腔具备一定的高度时在模腔的顶部喷射时易出现热熔胶迸溅的情况,使得成型后的产品的内部出现较多气泡的情况,相较于注胶部件始终处于模腔底部的方式,在拔出注胶部件时,易出现胶体中部出现较大空洞的不利情况,往往还需使用者进行善后处理的情况发生,本方式一开始就使注胶部件处于模腔的底部的喷射面进行边旋喷边上移,当一个高度上喷射完成后注胶部件正好上移,使得注胶部件的表面与喷射在模腔内的热熔胶的接触面积较小,可以避免出现对热熔胶进行挤压变形的情况,且如此逐渐抬升喷射的方式,使注胶部件始终距待喷射面的距离较近,避免了出现裹挟空气形成空洞的情况,使成型后的产品内部的气泡更少,当单次成型之后在进行二次成型的时候,通过定向的控制移动部件的移动轨迹,使得注胶部件不会重新插入注塑好的热熔胶的内部,具备了较高的注胶可调性,使使用者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对需要的注胶的位置进行注胶,使得保证了注胶件的成型情况,使得最终的成型件的质量以及规格均为较佳的形态,且操作更为便捷。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下模座3表面上的固定环40,固定环40的表面与壳体1的内壁定轴转动连接,安装座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3,支撑柱13的表面开设有导向槽14,导向槽14包括沿支撑柱13轴向开设的两个竖向槽和圆弧槽,两个竖向槽的相对端与圆弧槽的两端相连通,导向槽14的槽壁滑动连接有滑杆15,滑杆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环45,旋转环45的表面与下模座3的内侧定轴转动连接,下模座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1,连接杆5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插筒50,插筒50的表面固定连接棘轮49,旋转环45的表面铰接有卡齿47,卡齿47与旋转环45的相对侧共同固定连接有扭力弹簧48。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对下模座3完成单次的注塑之后,上模座1会向上移动进行复位,进而带动着支撑柱13向上移动,使得滑杆15在导向槽14的位于上方竖向槽内进行滑动,此时下模座3可保持不动,当滑杆15与导向槽14的圆弧槽进行接触的时候,使得滑杆15沿着导向槽14进行正转,滑杆15带动着旋转环45以及卡齿47进行正转,如图9以及如图10所示,卡齿47的正转可抵压着棘轮49的齿槽的抵压平面,带动着棘轮49、插筒50、连接杆51以及下模座3进行180°的切换,达到了单次注塑完成之后进行正转切换的作用,以实现双色注塑工艺的准备,当上模座12重新运动到如图2所示状态后,进而往下开始二次的合模,导向槽14与滑杆15的滑动配合原理同上,使得滑杆15、卡齿47旋转环45进行反向转动,当卡齿47反转的时候,如图9所示卡齿47会沿着棘轮49的齿槽斜面进行移动,并通过扭力弹簧48的弹性作用下,以保持结构的稳定,进而使插筒50不会发生转动,以避免准备双色注塑的下模座3重新切换回来的情况,以达到自动切换注塑的作用。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注胶部件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壳体1表面上的管体一16,管体一16的内部设置有泵体28,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带动管体一16进行转动和的转动机构,管体一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17,管体一16通过卡块17滑动套接有承接筒18,承接筒18位于安装座11的内部,承接筒18的端部固定连通有喷头19,管体一16的表面穿入料斗2内,并且开设有进料口23。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管体一16进行转动,如图4所示通过卡块17与承接筒18之间的滑动配合关系,可带动承接筒18进行转动,通过承接筒18转动,可以带动喷头19进行转动,此时在泵体28的泵送作用下使料斗2内的热熔胶由进料口23内进入,且由于此处设置的多个进料口23,所以在泵送的作用下,出现结块的热熔胶无法进入管体一16的内部,可保证后续注胶后的产品质量,热熔胶会通入承接筒18内最终由喷头19旋转喷出,达到了旋喷的作用。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转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壳体1表面上的电机三20,电机三20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转杆21,转杆21的表面与管体一16的表面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22传动连接。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三20转动部运转,可带动转杆21进行转动,并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22的传动关系下,使得管体一16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连接部件包括锥形齿轮传动机构44,转杆21的表面与旋转轴4的表面通过锥形齿轮传动机构44传动连接。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转杆21的转动,在锥形齿轮传动机构44的作用下,使得旋转轴4进行旋转。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移动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安装座11内壁上的电机四41,电机四41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转板24,转板24的表面铰接有滑块25,承接筒1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卡环26,滑块25能在两个卡环26之间形成的空隙内进行滑动。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四41转动部的运转带动转板24进行转动,因为滑块25与两个卡环26之间的间隙的滑动配合关系,以及滑块25以电机四41转动部为圆心进行逆时针公转时的极限距离也不会与两个卡环26相脱离,进而可带动承接筒18向下进行移动,当承接筒18和卡环26旋转的时候,滑块25也不会与卡环26相互脱离,保证了本装置持续的使用,使承接筒18和喷头19同步向下移动至模腔的底部,随着喷头19喷出热熔胶,并反向驱动电机四41的转动部,使得可带动着喷头19边喷射热熔胶边进行上移。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为了抽取注胶时的气体,安装座1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容器27,容器27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塞头29,活塞头29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活塞杆30,活塞杆3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推板31,推板31与容器27的相对侧共同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32,容器27的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气管33和出气管34,安装座11的表面开设有供进气管33和出气管34穿出的开口一和开口二,安装座11的内部开设有加热腔35,进气管33和出气管34的内部均设置有单向阀,电机四41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凸轮43。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四41的转动部的运转,带动凸轮43进行转动,通过凸轮43与推板31的抵压关系,以及复位弹簧32的弹性恢复性,使得活塞头29在容器27内进行往复运动,使得容器27内的压强发生变化,进而当滑块25驱动承接筒18上下移动进行注胶时,可通过进气管33将模腔内的气体吸入至容器27内,再由容器27通入至加热腔35内,达到了注胶时配合吸气的作用,可进一步的减少气泡的产生,再由当气体通入到加热腔35内时,因该气体在高温的热熔胶的作用下,使得气体具备较高的温度,当通入到加热腔35内后,使得可达到热源循环的作用,可减少一部分加热腔35自产的热量,达到了节省资源和安全环保的作用。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为了对热溶胶进行保温,加热腔35的内壁设置有热风机37,安装座11的内部设置有循环管38,循环管38的表面与加热腔35的表面固定连通。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热风机37的作用下产生热风,并通过转杆21的转动,使得扰动板39进行转动,使得加热腔35内的热风被扰动,使得热量不会出现堆积的情况,并经循环管38的作用下,使得热风进入安装座11的内部,使得对安装座11内进行高效的加热,通过循环管38的此种U型回转形式的设置,使得热风可在安装座11内停留的时间更长,以达到一定的保温效果,进而热风产生的热量可对对承接筒18进行加热和保温,以维持其内部热熔胶的正常流通以及其胶体打的黏度,保证了热熔胶的活性程度,使得注胶过程更为顺利和高效,当热风的温度在换热下冷却后,通过一侧的球阀以及排气管将热风进行排出,此过程可通过使用者操控物联网进行自由操控,实用性更佳。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热熔胶结块,管体一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扰动板39。
更为具体的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管体一16的转动,带动扰动板39转动料斗2内的热熔胶进行搅拌,因热熔胶在温度以及外在因素下,可能会产生凝固以及结块的情况,为了保证热熔胶的活性,通过扰动板39持续的扰动热熔胶,使得热熔胶在料斗2内进行翻转,以保证热熔胶的活性。
工作原理:该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使用时,通过旋转轴4的运转,带动转盘5和滑柱6进行转动,因支撑块42对固定板8位移方向的限制,以及滑柱6与弧形板7的滑动配合关系,使得由图3所示状态开始,当滑柱6以转盘5的圆心为轴进行公转时,会抵压着弧形板7的弧形槽,使得弧形板7先向下进行运动,当弧板7位于最下方时,如图7所示状态,此时弧形板7的弧形槽与滑柱6的圆周轨迹重合时,滑柱6在弧形板7内进行滑动,且弧形板7不会发生竖向的移动,待滑柱6进入弧形板7的左端或右端时,会抵压着弧形板7向上进行复位运动,进而本机构达到了弧形板7竖向往复运动,且在至最下方式会出现间歇停滞运动的作用,因此经固定杆9的连接关系下,带动着安装座11和上模座12进行向下的运动,达到了使上模座12和下模座3进行靠近并且合模的作用,为后续的注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图2以及如图5所示上模座12上的定位杆与下模座3上的定位槽相配合,达到了准确定位和保持稳定性的作用,避免后续对模具进行切换时,模具出现偏移和错位的情况,本方式通过旋转轴4的转动,即可实现合模和开模的全过程,且在合模过后留有充分的时间给予后续装置进行注塑作业,不需要来回启停驱动源,可保证驱动源的使用寿命,以及连续的工作使得本注塑模具具备较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在对下模座3完成单次注塑时,上模座1会向上移动进行复位,会带动着支撑柱13向上移动,使得滑杆15在导向槽14的位于上方的竖向槽内进行滑动,此时下模座3保持不动,当滑杆15与导向槽14的圆弧槽进行接触时,会使滑杆15沿着导向槽14进行正转,滑杆15带动着旋转环45和卡齿47进行正转,如图9和如图10所示,卡齿47的正转会抵压着棘轮49的齿槽的抵压平面,带动着棘轮49、插筒50、连接杆51以及下模座3进行180°的正转,达到了单次注塑完成进行正转切换的作用,以实现双色注塑的工艺,当上模座12重新运动至如图2所示状态,进而往下开始二次合模时,原理同上,使得滑杆15、卡齿47旋转环45进行反转,当卡齿47反转时,如图9所示卡齿47会沿着棘轮49的齿槽斜面进行滑动,并通过扭力弹簧48的作用下,以保持稳定,进而使得插筒50不会发生转动,以避免准备双色注塑的下模座3重新切换回来,以达到自动切换注塑的作用,因在双色模具的注塑过程中,需要模具配合进行两次成型,即是对模具的位置进行切换,才可达成双色注塑,但现有的有采用手动切换磨具,致使出现误差较大,效率较低的情况,有采用多个注塑装置进行多次注塑的工序,操作较为繁琐,不利于注塑的自动化和时效性,更换模具的时间较长时,可能会出现热熔胶凝固和结块的情况,致使注塑成型后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本方式操作便捷,不需要取出单独的模具,且配合整体机构的运转可实现注塑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和实用性。
当上模座12和下模座3合模之后,并且在移动部件的作用下,已经使注胶部件处于合适的位置后,通过电机三20转动部的运转,带动转杆21进行转动,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22的传动关系下,带动管体一16进行转动,如图4所示通过卡块17与承接筒18的滑动配合关系,该传动原理和花键连接的原理相同,因此可带动承接筒18进行转动,通过承接筒18的转动,带动喷头19进行转动,此时通过泵体28的泵送作用下,使得料斗2内的热熔胶由进料口23内进入,由于此处设置的多个进料口23,因此在泵送的作用下,可能出现结块的热熔胶无法进入管体一16的内部,保证了后续注胶后的产品质量,热熔胶会通入承接筒18内最终由喷头19旋转喷出,达到了旋喷的效果,相较于固定喷射的方式,旋转喷射热熔胶会使得胶体更为均匀的布满模腔的内部,避免出现局部位置参差不齐的情况,且注胶的速度较快产生的气泡和空洞较少的作用。
当上模座12和下模座3合模之后,如图4所示通过电机四41转动部的运转,带动转板24进行转动,因滑块25与两个卡环26之间的间隙的滑动配合关系,且滑块25以电机四41转动部为圆心进行逆时针公转时的极限距离也不会与两个卡环26相脱离,进而使得可带动承接筒18向下进行移动,当承接筒18和卡环26旋转时,滑块25也不会与卡环26相脱离,保证了本装置的持续使用,使得承接筒18和喷头19同步向下移动至模腔的底部,随着喷头19喷出热熔胶,并反向驱动电机四41的转动部,使得带动着喷头19边喷射热熔胶边进行上移,本方式具备了开始注胶时贴近模腔的底部,避免因模腔具备一定的高度时,在模腔的顶部喷射时易出现热熔胶迸溅的情况,致使成型后的产品的内部出现较多气泡的情况,也避免热熔胶迸溅到装置之外的情况,同时相较于喷头19始终处于模腔底部的方式,在拔出喷头19时,易出现胶体中部出现较大空洞的情况,往往还需使用者进行善后处理的情况,本方式一开始使喷头19处于模腔的底部的喷射面进行边旋喷边上移,待一个高度上喷射完成后,喷头19正好上移,喷头19的表面与喷射在模腔内的热熔胶的接触面积较小,可避免出现对热熔胶进行挤压变形的情况,且如此逐渐抬升的喷射方式,使得喷头19始终距待喷射面的距离较近,避免出现裹挟空气形成空洞的情况,使得成型后的产品内部的气泡更少,当单次成型之后进行二次成型的时候,通过定向的控制滑块25的移动距离,可使得喷头19不会重新插入注塑好的热熔胶的内部,具有较高的注胶可调性,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对需要的注胶的位置进行注胶,使得保证了注胶件的成型情况,使得最终的成型件的质量以及规格均为较佳的形态,且操作更为便捷。
通过电机四41的转动部的运转,带动凸轮43进行转动,通过抵压关系以及弹性关系,进而使活塞头29在容器27内进行往复运动,进而通过负压的关系,由进气管33将模腔内的气体吸入再由容器27通入至加热腔35内,达到了注胶时配合吸气的作用,可减少气泡的产生,再由当注塑时产生的高温气体通入到加热腔35内时,使得可达到热源循环的作用,可减少一部分加热腔35自产的热量,达到了节省资源和安全环保的作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表面固定连通有两个料斗(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下模座(3),以及设置有带动下模座(3)进行半周切换的驱动机构,所述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供旋转轴(4)穿入且与之定轴转动连接的开口三,还包括带动所述旋转轴(4)进行转动的连接部件;
所述旋转轴(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盘(5),所述转盘(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滑柱(6),所述滑柱(6)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带有弧形槽的弧形板(7),所述弧形板(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9),以及滑动套接有支撑块(42);
所述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供所述固定杆(9)插入的滑槽(10),所述固定杆(9)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11),所述支撑块(42)的表面与所述壳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11)的表面设置有上模座(12),所述安装座(11)的内壁设置有向所述下模座(3)进行旋转注塑的注胶部件,以及设置有带动所述注胶部件进行边注胶边上移的移动部件;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所述下模座(3)表面上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表面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定轴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3),所述支撑柱(13)的表面开设有导向槽(14),所述导向槽(14)包括沿所述支撑柱(13)轴向开设的两个竖向槽和圆弧槽,两个所述竖向槽的相对端与所述圆弧槽的两端相连通,所述导向槽(14)的槽壁滑动连接有滑杆(15),所述滑杆(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环(45),所述旋转环(45)的表面与所述下模座(3)的内侧定轴转动连接,所述下模座(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1),所述连接杆(5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插筒(50),所述插筒(50)的表面固定连接棘轮(49),所述旋转环(45)的表面铰接有卡齿(47),所述卡齿(47)与所述旋转环(45)的相对侧共同固定连接有扭力弹簧(48);
所述注胶部件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1)表面上的管体一(16),所述管体一(16)的内部设置有泵体(28),所述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带动所述管体一(16)进行转动和的转动机构,所述管体一(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17),所述管体一(16)通过所述卡块(17)滑动套接有承接筒(18),所述承接筒(18)位于所述安装座(11)的内部,所述承接筒(18)的端部固定连通有喷头(19),所述管体一(16)的表面穿入所述料斗(2)内,并且开设有进料口(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1)表面上的电机三(20),所述电机三(20)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转杆(21),所述转杆(21)的表面与所述管体一(16)的表面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22)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锥形齿轮传动机构(44),所述转杆(21)的表面与所述旋转轴(4)的表面通过锥形齿轮传动机构(44)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座(11)内壁上的电机四(41),所述电机四(41)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转板(24),所述转板(24)的表面铰接有滑块(25),所述承接筒(1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卡环(26),所述滑块(25)能在两个所述卡环(26)之间形成的空隙内进行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容器(27),所述容器(27)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塞头(29),所述活塞头(29)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活塞杆(30),所述活塞杆(3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推板(31),所述推板(31)与所述容器(27)的相对侧共同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32),所述容器(27)的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气管(33)和出气管(34),所述安装座(11)的表面开设有供所述进气管(33)和所述出气管(34)穿出的开口一和开口二,所述安装座(11)的内部开设有加热腔(35),所述进气管(33)和所述出气管(34)的内部均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电机四(41)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凸轮(4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35)的内壁设置有热风机(37),所述安装座(11)的内部设置有循环管(38),所述循环管(38)的表面与所述加热腔(35)的表面固定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一(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扰动板(39)。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的注塑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材料的准备,将两种热熔胶分别注入到两个料斗(2)的内部;
注胶前的准备,通过连接部件的作用下,使上模座(12)和下模座(3)进行合模,通过移动部件的作用下,使注胶部件接近待注胶模腔的底部;
旋喷注胶,通过注胶部件的作用下,并在移动部件的配合下,对待注胶模腔进行边旋喷注胶边进行注胶部件的抬升,以完成单次注胶成型;
二次成型,单次成型之后,在连接部件的作用下,带动上模座(12)进行向上复位,并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下模座(3)上的两个模腔进行半周的切换,然后重复步骤S2和步骤S3的工序,以完成双色成型制品的注塑。
CN202210110749.6A 2022-01-29 2022-01-29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Active CN1144347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0749.6A CN114434728B (zh) 2022-01-29 2022-01-29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0749.6A CN114434728B (zh) 2022-01-29 2022-01-29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4728A CN114434728A (zh) 2022-05-06
CN114434728B true CN114434728B (zh) 2023-11-10

Family

ID=81371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0749.6A Active CN114434728B (zh) 2022-01-29 2022-01-29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3472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05867A (en) * 1944-12-01 1948-08-03 Chrysler Corp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CN210080543U (zh) * 2019-05-29 2020-02-18 青岛东泰利达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冲压模具
CN112575666A (zh) * 2020-12-30 2021-03-30 张善龙 一种具有降尘功能的地基加固层用破除设备
CN112848168A (zh) * 2020-12-09 2021-05-28 蒋俊英 一种组合式自弹脱模注塑模具、注塑工艺
CN112936721A (zh) * 2021-02-01 2021-06-11 张阿伟 一种双色注塑机模具液压转盘装置
CN113263684A (zh) * 2021-05-17 2021-08-17 重庆川龙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色导向注塑组合模具及其方法
CN215396563U (zh) * 2021-06-30 2022-01-04 深圳市洁盟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多按键孔产品面板注塑模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05867A (en) * 1944-12-01 1948-08-03 Chrysler Corp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CN210080543U (zh) * 2019-05-29 2020-02-18 青岛东泰利达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冲压模具
CN112848168A (zh) * 2020-12-09 2021-05-28 蒋俊英 一种组合式自弹脱模注塑模具、注塑工艺
CN112575666A (zh) * 2020-12-30 2021-03-30 张善龙 一种具有降尘功能的地基加固层用破除设备
CN112936721A (zh) * 2021-02-01 2021-06-11 张阿伟 一种双色注塑机模具液压转盘装置
CN113263684A (zh) * 2021-05-17 2021-08-17 重庆川龙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色导向注塑组合模具及其方法
CN215396563U (zh) * 2021-06-30 2022-01-04 深圳市洁盟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多按键孔产品面板注塑模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4728A (zh)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63697B (zh) 一种舱门密封条配件加工的注塑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114228036A (zh) 高强度汽车灯壳生产线及其生产方法
CN114434728B (zh) 一种智能化双色成型制品用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工艺
CN109093956A (zh) 一种注塑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12948826U (zh) 一种多工位控温注塑机
CN211279540U (zh) 一种可调节的注塑用模具
CN116214826A (zh) 一种交替式塑胶模具
CN114393781B (zh) 一种智能化汽车配件注塑系统
CN215589804U (zh) 一种双色交替注塑成型的喷嘴
CN214395346U (zh) 一种全自动模具注塑设备
CN115230088A (zh) 一种冷却效果好的注塑模具
CN212736848U (zh) 一种多工位汽车塑料件注塑成型模具
CN114603790A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注塑模具
CN109049547B (zh) 一种小型汽车后视镜外壳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
CN220464657U (zh) 一种保温瓶胆成型用注塑机
CN220052651U (zh) 一种用于二次注塑的模具
CN218803740U (zh) 一种具有可调节阀针的针阀系统
CN219686371U (zh) 一种进料快速对接机构
CN215849354U (zh) 一种内封气中空制品注塑模具
CN209755990U (zh) 一种注塑机冷却循环结构
CN216831932U (zh) 一种立体模块化注塑模具
CN219748790U (zh) 医疗注塑针管快速成型模具
CN214266386U (zh) 一种快速成型式试剂瓶注塑设备
CN213675135U (zh) 一种用于制作鞋底的注塑机
CN211467287U (zh) 一种注塑用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