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11293B -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11293B
CN114411293B CN202111551065.1A CN202111551065A CN114411293B CN 114411293 B CN114411293 B CN 114411293B CN 202111551065 A CN202111551065 A CN 202111551065A CN 114411293 B CN114411293 B CN 1144112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drafting
fibers
zone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10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11293A (zh
Inventor
范居乐
张玉泽
占竹
陈霞
汪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Do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Do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55106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112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11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1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11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12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32Regulating or varying draf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32Counting, measuring, recording or register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44Adjusting drafting elements, e.g. altering rat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纤维分布的方法,以须条中第1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1开始计时,所述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是指计算须条中第i根单根纤维在任意时刻t在所述牵伸区内的速度Vi和头端位置xi;所述计算过程为:确定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和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运动速度从V变化至V时需要的时长ti1,单位为s;则当t‑Ti≤ti1时,Vi=V;xi=V×(t‑Ti);当t‑Ti>ti1时,Vi=V;xi=V×ti1+V×(t‑Ti‑ti1);本发明通过分析纤维在牵伸过程中受到周围纤维摩擦力的作用,以此为基础统计任意时刻牵伸区内不同截面上四类纤维的根数。

Description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纱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切断称重法计算牵伸区纤维分布,具体是:采用切断称重的方法测得牵伸区纤维质量分布N(x)、前纤维质量分布N1(x)和后纤维质量分布N2(x)。计算得到得牵伸区内浮游纤维质量分布为F(x)=N(x)-N1(x)-N2(x)。按照前、后纤维比例,把牵伸区内浮游纤维分成快速纤维与慢速纤维。其中快速浮游纤维比例与前纤维一致,慢速浮游纤维比例与后纤维一致。分别与前、后纤维相加得到快速纤维质量分布k(x)和慢速纤维质量分布K(x),其计算过程如下: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11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12
该方法假定牵伸区内慢浮游纤维和快浮游纤维所占的比例,与后纤维和前纤维一致。该假设条件显然与真实的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情况不符,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牵伸区内纤维分布计算显然与真实的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有较大差距。另外该方法采用切断称重来获取牵伸区内纤维的数量,这个方法本身就存在较大的误差,以此为基础得到的纤维分布必然不够准确。
现有技术还存在建立牵伸模型来计算牵伸区纤维分布;该方法假定牵伸过程中纤维的运动独立且随机,并且认为纤维的变速点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函数。以此为基础模拟须条内每一根纤维从进入牵伸区到离开牵伸区的过程,进而建立须条牵伸模型。利用模型统计牵伸过程中某一时刻牵伸区内不同截面上后纤维、慢浮游纤维、快浮游纤维和前纤维的数量,得到牵伸区内的纤维分布。该方法所采用的牵伸模型忽略了牵伸过程中纤维之间的摩擦力作用,纤维的变速点分布通过现有的对数正态分布函数获取,与真实的牵伸过程存在较大的差距。以此模型为基础所得到的牵伸区内纤维分布必然是理想化的,与真实的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情况不符。
牵伸区内纤维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输出须条的质量。更加接近真实牵伸过程的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研究牵伸工艺参数和牵伸区内纤维分布以及输出须条的质量之间更准确的关系,可应用于得到最佳的牵伸工艺参数组合以及对牵伸形式的改进。因此,设计一种可以以更高的准确度来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情况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纤维分布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所述牵伸区是指后罗拉钳口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的区域,所述前罗拉的速度为V,单位为mm/s;所述后罗拉的速度为V,单位为mm/s;所述前罗拉钳口到后罗拉钳口的距离为R,单位为mm;所述须条的输入定量为D,单位为g/m;设所述须条中每根所述纤维的线密度均为d,单位为tex,长度均为L,单位为mm;所述牵伸区内纤维包括四种状态的纤维,分别为:运动速度为V的后纤维、运动速度为V的慢浮游纤维、运动速度为V的快浮游纤维和运动速度为V的前纤维;所述牵伸区内的任一单根纤维i在某一时刻为所述四种状态纤维中的一种;以须条中第1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1开始计时(即T1=0),计时单位为s,所述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是指计算须条中第i根单根纤维在任意时刻t在所述牵伸区内的速度Vi和头端位置xi;任意时刻t是以“第1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1开始计时”的自然时间,单位为s;
所述速度Vi是指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在牵伸区长度方向的运动速度;
所述头端位置xi是指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与后罗拉钳口的距离;
所述计算过程为:确定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和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运动速度从V变化至V时需要的时长tt1,单位为s;
则当t-Tt≤tt1时,
Vi=V
xi=V×(t-Ti);
当t-Ti>ti1时,
Vi=V
xi=V×tt2+V×(t-Tt-tt1);
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31
t-Ti为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后运动的总时长,单位为s;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32
为牵伸过程中相邻纤维依次进入牵伸区的时间间隔,该公式参考麻宝龙.基于离散理论的须条牵伸与匀整模型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假设第1根纤维在T1时刻进入牵伸区,则N根纤维依次进入牵伸区的时刻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33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34
所述时长ti1的确定过程为:
(1)设当1≤i≤6时,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35
整个牵伸过程的第1根纤维进入牵伸区时,牵伸区内没有纤维,故假设这根纤维一直以V速度运动,直到纤维头端到达前罗拉钳口处,加速以V速度运动。第一根进入牵伸区的纤维,以V速度运动的时间t11可以计算得到: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36
其中,R为前罗拉钳口到后罗拉钳口距离。同理,因为判断慢浮游纤维是否加速需要从牵伸区内选取6根头端位置更靠近前罗拉钳口的纤维,则假设整个牵伸过程的进入牵伸区的第1根纤维至第6根纤维一直以V速度运动,直到纤维头端到达前罗拉钳口处,加速以V速度运动,则第1根纤维至第6根纤维以V速度运动的时间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41
(2)当i≥l时,从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脱离后罗拉控制的时刻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42
开始,以间隔时间Δt为单位循环计算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受到的控制力f与引导力F;则: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43
其中,m为所述循环计算过程中以F≥f时为终止条件时对应的计算次数。
以i=7为例,从所述单根纤维i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时开始(即所述单根纤维i的脱离后罗拉控制开始(即x7=L)),以间隔时间Δt为单位循环计算所述单根纤维i受到的控制力f与引导力F;则: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44
其中,m为所述循环计算过程中以F≥f时为终止条件时对应的计算次数;
每次计算时,若F<f时,则所述单根纤维i继续以V速度运动,以间隔时间Δt循环进行上述所述单根纤维i受到的控制力f与引导力F的计算;若F≥f,则纤维瞬间加速以V速度运动。
所述控制力f与所述引导力F的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从牵伸区内随机选取6根纤维,6根纤维头端位置均满足xk-L<zi<xk,其中,xk为选取的6根纤维中第k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位置,zi为受力分析时刻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45
的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到后罗拉钳口处的距离,zi=L+Δt×V×n,其中,n为当受力分析时刻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已经完成的受力分析次数;
第二步,lj为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与速度为V的第k根纤维的接触长度;依次计算得到l1、l2、l3、l4、l5、l6:若Vk=V,则lj=L-|zi-xk|;若Vk=V,则lj=0;其中,Vk为所选取的第k根纤维的速度;
第三步,计算控制力与引导力:
所述控制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51
所述引导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52
其中,f(y)通过对实际牵伸过程牵伸区内须条进行切断称重,再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通过实验获得f(y)的方法为参考唐文辉著.现代棉纺牵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12,30-32,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53
g(y)为单位长度上纱条的重量,通过切断称重法求得;S(y)为纱条横断面积,通过拍摄纱条的俯视图和侧视图求得。
如上所述的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所述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还包括在任意时刻t,在牵伸区内任取一个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
如上所述的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设位置A到后罗拉钳口处的距离为a,单位为mm;所述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的计算过程为:
(1)依次判断牵伸区内N根纤维是否在位置A上;
若a≤xt≤a+L,则判断第i根纤维在位置A上;
若xi<a或xi>a+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不在位置A上;
(2)依次判断位置A上的纤维属于哪一类纤维;
若xi≤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后纤维;
若L<xt<R,且纤维运动速度为V,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慢浮游纤维;
若L<xi<R,且纤维运动速度为V,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快浮游纤维;
若R≤xi≤R+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前纤维;
则,得到所述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
如上所述的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所述间隔时间Δt满足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61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62
在计算中会出现两根纤维头端位置重叠的情况。
如上所述的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所述牵伸区内纤维分布计算方法适用于纺纱工艺中并条牵伸工序、粗纱牵伸工序或细纱牵伸工序。纺纱工艺中上述三个工序涉及罗拉牵伸过程,该方法均适用。
本发明的原理是:
和通过切断称重法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相比,首先,本发明中纤维的数量是通过统计计算得到的,是没有误差的,克服了切断称重法本身就存在的获取纤维数量有误差的问题;其次,本发明中快浮游纤维和慢浮游纤维的数量都是通过统计计算得到的,克服了切断称重法理想的认为快浮游纤维比例与前纤维比例一致、慢浮游纤维和后纤维比例一致得到问题。因此,本发明相较于切断称重法计算得到的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更加准确。
和利用变速点分布函数建立牵伸模型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相比,本发明考虑了更多的牵伸工艺对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影响。牵伸过程中,所有的牵伸工艺都会影响牵伸区内纤维的分布情况,考虑更多牵伸工艺条件影响的方法肯定更加准确。利用变速点分布函数建立牵伸模型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慢浮游纤维的变速点由林倩推算的对数正态分布获得。该函数仅仅考虑了牵伸隔距、牵伸倍数、纤维长度对变速点分布的影响。本发明测量真实牵伸过程中的摩擦力界分布,利用摩擦力界分布计算慢浮游纤维受到的摩擦力作用来确定其变速点位置。摩擦力界分布受到牵伸隔距、牵伸倍数、纤维长度、罗拉的压力、罗拉的速度、纤维表面摩擦系数等工艺的影响。因此,本发明中除了牵伸隔距、牵伸倍数和纤维长度外,罗拉的压力、罗拉的速度、纤维表面摩擦系数(罗拉的压力、罗拉的速度、纤维表面摩擦系数影响摩擦力界函数,摩擦力界函数影响纤维分布的计算)都对慢浮游纤维变速点位置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情况。所以和利用变速点分布函数建立牵伸模型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相比,本发明考虑了更多牵伸工艺对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影响,因此更准确。
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分析慢浮游纤维在牵伸过程中受到周围纤维摩擦力的作用,计算得到在牵伸过程中发生速度变化的时刻。以此为基础计算得到任意时刻牵伸区内所有纤维的头端位置以及速度,统计得到任意时刻牵伸区内任意位置四类纤维的根数,最终计算得到与真实牵伸过程更加吻合的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牵伸区内四类纤维根数分布图;
图2为牵伸区内四类纤维比例分布图;
图3为牵伸区内不同的纤维与位置A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所述牵伸区是指后罗拉钳口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的区域,所述前罗拉的速度为V,单位为mm/s;所述后罗拉的速度为V,单位为mm/s;所述前罗拉钳口到后罗拉钳口的距离为R,单位为mm;所述须条的输入定量为D,单位为g/m;设所述须条中每根所述纤维的线密度均为d,单位为tex,长度均为L,单位为mm;所述牵伸区内纤维包括四种状态的纤维,分别为:运动速度为V的后纤维、运动速度为V的慢浮游纤维、运动速度为V的快浮游纤维和运动速度为V的前纤维;所述牵伸区内的任一单根纤维i在某一时刻为所述四种状态纤维中的一种;以须条中第1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1开始计时(即T1=0),计时单位为s,所述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是指计算须条中第i根单根纤维在任意时刻t在所述牵伸区内的速度Vi和头端位置xi;任意时刻t是以“第1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1开始计时”的自然时间,单位为s;
所述速度Vi是指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在牵伸区长度方向的运动速度;
所述头端位置xi是指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与后罗拉钳口的距离;
所述计算过程为:确定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和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运动速度从V变化至V时需要的时长tt1,单位为s;
则当t-Ti≤ti1时,
Vi=V
xi=V×(t-Ti);
当t-Tt>tt1时,
Vt=V
xi=V×ti1+V×(t-Ti-ti1);
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81
t-Ti为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后运动的总时长,单位为s;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82
为牵伸过程中相邻纤维依次进入牵伸区的时间间隔,该公式参考麻宝龙.基于离散理论的须条牵伸与匀整模型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假设第1根纤维在T1时刻进入牵伸区,则N根纤维依次进入牵伸区的时刻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83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84
所述时长ti1的确定过程为:
(1)设当1≤i≤6时,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85
整个牵伸过程的第1根纤维进入牵伸区时,牵伸区内没有纤维,故假设这根纤维一直以V速度运动,直到纤维头端到达前罗拉钳口处,加速以V速度运动。第一根进入牵伸区的纤维,以V速度运动的时间t11可以计算得到: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91
其中,R为前罗拉钳口到后罗拉钳口距离。同理,因为判断慢浮游纤维是否加速需要从牵伸区内选取6根头端位置更靠近前罗拉钳口的纤维,则假设整个牵伸过程的进入牵伸区的第1根纤维至第6根纤维一直以V速度运动,直到纤维头端到达前罗拉钳口处,加速以V速度运动,则第1根纤维至第6根纤维以V速度运动的时间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92
(2)当i≥7时,从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脱离后罗拉控制的时刻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93
开始,以间隔时间Δt为单位循环计算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受到的控制力f与引导力F;则: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94
其中,m为所述循环计算过程中以F≥f时为终止条件时对应的计算次数。
以i=7为例,从所述单根纤维i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时开始(即所述单根纤维i的脱离后罗拉控制开始(即x7=L)),以间隔时间Δt为单位循环计算所述单根纤维i受到的控制力f与引导力F;则: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95
其中,m为所述循环计算过程中以F≥f时为终止条件时对应的计算次数;
每次计算时,若F<f时,则所述单根纤维i继续以V速度运动,以间隔时间Δt循环进行上述所述单根纤维i受到的控制力f与引导力F的计算;若F≥f,则纤维瞬间加速以V速度运动。
所述间隔时间Δt满足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096
所述控制力f与所述引导力F的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从牵伸区内随机选取6根纤维,6根纤维头端位置均满足xk-L<zi<xk,其中,xk为选取的6根纤维中第k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位置,zi为受力分析时刻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01
的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到后罗拉钳口处的距离,zi=L+Δt×V×n,其中,n为当受力分析时刻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已经完成的受力分析次数;
第二步,lj为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与速度为V的第k根纤维的接触长度;依次计算得到l1、l2、l3、l4、l5、l6:若Vk=V,则lj=L-|zi-xk|;若Vk=V,则lj=0;其中,Vk为所选取的第k根纤维的速度;
第三步,计算控制力与引导力:
所述控制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02
所述引导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03
其中,f(y)通过对实际牵伸过程牵伸区内须条进行切断称重,再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通过实验获得f(y)的方法为参考唐文辉著.现代棉纺牵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12,30-32。
所述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还包括在任意时刻t,在牵伸区内任取一个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设位置A到后罗拉钳口处的距离为a,单位为mm;所述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的计算过程为:
(1)依次判断牵伸区内N根纤维是否在位置A上;
若a≤xi≤a+L,则判断第i根纤维在位置A上;
若xi<a或xi>a+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不在位置A上;
(2)依次判断位置A上的纤维属于哪一类纤维;
若xi≤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后纤维;
若L<xi<R,且纤维运动速度为V,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慢浮游纤维;
若L<xi<R,且纤维运动速度为V,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快浮游纤维;
若R≤xi≤R+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前纤维;
则,得到所述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应用效果,本发明在纺纱工艺中并条牵伸工序(该牵伸区隔距为48mm)中进行测试,具体是:
选取输入定量为D=0.5g/m的须条作为并条牵伸工序中输入牵伸区内的须条;且该须条内纤维的材质/类型为黏胶短纤,须条内所有纤维的长度均为L=39mm;纤维线密度均为d=0.13tex;并设定并条牵伸工序中的初始工艺参数为:额定牵伸倍数为4倍,前罗拉速度V=47.1mm/s,则相应地,后罗拉速度V=11.775mm/s。
上述的实验条件下,即:输入须条定量D=0.5g/m、须条内纤维为粘胶短纤、纤维长度L=39mm、纤维线密度d=0.13tox、前罗拉速度V=47.1mm/s、后罗拉速度V=11.775mm/s、牵伸倍数为4倍、牵伸区隔距R=48mm。对牵伸区内须条进行切断称重(切断称重方法参考唐文辉著.现代棉纺牵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12,30-32),再用origin软件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摩擦力界分布函数:f(y)=14.9547-4.76405y+065y2-003413ys-4.72719×10-4y4+1.42588×10-4y4-7.18927×10-6y6+1.74442×10-7y7-2.12883×10-8yg+1.04907×10-11y8
则本发明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统计的具体步骤如下:
设置,Δt=4.0764×10-4s。当t=5s时,
则,可以计算出:
第7根纤维(即i=7)进入牵伸区的时间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11
其中T1为第一根纤维进入牵伸区的时间,T1=0。
自该纤维脱离后罗拉控制时刻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1
开始计算其受到的引导力与控制力,此时,第7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位置为z7=L+Δt×V×n=39mm,其中n=0。同时在牵伸区内满足xk-L<zi<xk条件的纤维共有6根,分别为第1、2、3、4、5、6根纤维,且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2
说明这6根纤维此刻都没有变速,这6根纤维此刻的头端位置和速度分别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3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4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5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6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7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8
因为此刻这6根纤维的速度均为V,所以l1-l2-l3-l4-l5-l6-0。
将z7、l1、l2、l3、l4、l5、l6代入下述的控制力与引导力计算公式中,可得:F<f,纤维继续以V速度运动,记为1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其中,
控制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9
引导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210
Δt时长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直到计算得到的引导力大于等于控制力F≥f,则纤维变速;通过循环计算,该纤维经历1876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后变速,即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1
因为t-T7=4.9948>t71-,第7根单根纤维在t=5s时在牵伸区内的速度V7=V,头端位置x7=V×t71+V×(T-T7-t71)×91.244mm。
第8根纤维(即i=8)进入牵伸区的时间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2
其中T1为第一根纤维进入牵伸区的时间,T1=0。
自该纤维脱离后罗拉控制时刻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3
开始计算其受到的引导力与控制力,此时,第8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位置为z8=L+Δt×V×n=39mm,其中n=0。同时在牵伸区内满足xk-L<zi<xk条件的纤维共有7根,分别为第1、2、3、4、5、6、7根纤维,在这7根纤维中随机选出6根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分别为第1、2、4、5、6、7根纤维且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4
t71=4.0768s>3.3141s>3.3141s,说明这6根纤维此刻都没有变速,这6根纤维此刻的头端位置和速度分别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5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6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7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8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9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310
因为此刻这6根纤维的速度均为V,所以l1=l2=l3=l4=l5=l6=Q。
将z8、l1、l2、l3、l4、l5、l6代入下述的控制力与引导力计算公式中,可得:F<f,纤维继续以V速度运动,记为1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其中,
控制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41
引导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42
Δt时长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直到计算得到的引导力大于等于控制力F≥f,则纤维变速;通过循环计算,该纤维经历1877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后变速,即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43
因为t-T8=4.994>tT1,第7根单根纤维在t=5s时在牵伸区内的速度V7=V,头端位置xT=V×t71+V×(t-Ta-ta1)=91.1903mm。
第1500根纤维(即i=1500)进入牵伸区的时间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44
其中T1为第一根纤维进入牵伸区的时间,T1=0。
自该纤维脱离后罗拉控制时刻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45
开始计算其受到的引导力与控制力,此时,第1500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位置为x1800=L=39mm,同时在牵伸区内随机选取6根纤维,分别为第1019、1212、1079、1173、1293、360根纤维,且这6根纤维的头端位置和速度分别为:
x1019=53.5873mm、V1018=V
x1212=44.5407mm、V1212=V
x1078=47.3928mm、V1078=V
x1178=45.0062mm、V1178=V
x1278=41.0882mm、V1288=V
x260=58.4674mm、V260=V
此时,n=0、z1800=L+Δt×V×n=39mm。则计算出其对应的lj=L-|zi-xk|分别为:
l1=24.4127mm;
l2=33.4593mm;
l8=30.6072mm;
l4=32.9938mm;
l5=0;
l6=19.5326mm。
将z1500、l1、l2、l3、l4、l5、l6代入下述的控制力与引导力计算公式中,可得:F<f,纤维继续以V速度运动,记为1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其中,
控制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51
引导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52
Δt时长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直到计算得到的引导力大于等于控制力F≥f,则纤维变速;通过循环计算,该纤维经历462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后变速,即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53
因为t-T1500=3.7092>t15001,第1500根单根纤维在t=5s时在牵伸区内的速度V1500=V,头端位置x1500=V×t18001+V×(t-T1500-t15001)=51.0517mm。
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第1700根纤维(即i=1700)进入牵伸区的时间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61
其中T1为第一根纤维进入牵伸区的时间,T1=0。该纤维经历525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后变速,即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62
因为t-T1700=3.5369>t17001,第1700根单根纤维在t=5s时在牵伸区内的速度V1700=V,头端位置x1700=V×t17001+V×(t-T1700-t17001)=42.0285mm。
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第1900根纤维(即i=1900)进入牵伸区的时间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63
其中T1为第一根纤维进入牵伸区的时间,T1=0。该纤维经历551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后变速,即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64
因为t-T1500=3.3647<t15001,第1900根单根纤维在t=5s时在牵伸区内的速度V1500=V,头端位置x1000=V×(t-T1800)=39.6193mm。
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第2000根纤维(即i=2000)进入牵伸区的时间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65
其中T1为第一根纤维进入牵伸区的时间,T1=0。该纤维经历450次控制力与引导力分析计算后变速,即
Figure GDA0004005186640000166
因为t-T2000=3.2786<t20001,第2000根单根纤维在t=5s时在牵伸区内的速度V2000=V,头端位置x2000=V×(t-T2000)=38.6055mm。
基于上述试验,在牵伸区内任取一位置A,位置A到后罗拉钳口的距离a=10mm。
在t=5s时,以第2000根、1900根、1700根、1500根单根纤维为例,计算在牵伸区内任取一个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判断这些纤维是否位于位置A上。其中a≤x2000≤a+L、a≤x1000≤a+L、a≤x1700≤a+L,x1500>a+L,则第2000根、1900根、1700根单根纤维位于位置A上,第1500根单根纤维不在位置A上。
第二步,判断位置A上的纤维属于哪一类纤维,如图3所示。因为x2000≤L,则第2000根单根纤维为后纤维;因为L<x1000<R,且纤维运动速度为V,则第1900根单根纤维为慢浮游纤维;因为L<x1700<R,且纤维运动速度为V,则第1700根单根纤维为快浮游纤维。
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得到t=5s时牵伸区内每个位置上四类纤维的根数(如图1)和四类纤维所占的比例(如图2)。

Claims (5)

1.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所述牵伸区是指后罗拉钳口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的区域,所述前罗拉的速度为V,单位为mm/s;所述后罗拉的速度为V,单位为mm/s;所述前罗拉钳口到后罗拉钳口的距离为R,单位为mm;所述须条的输入定量为D,单位为g/m;设所述须条中每根所述纤维的线密度均为d,单位为tex,长度均为L,单位为mm;所述牵伸区内纤维包括四种状态的纤维,分别为:运动速度为V的后纤维、运动速度为V的慢浮游纤维、运动速度为V的快浮游纤维和运动速度为V的前纤维;其特征是:以须条中第1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1开始计时,计时单位为s,所述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是指计算须条中第i根单根纤维在任意时刻t在所述牵伸区内的速度Vi和头端位置xi
所述速度Vi是指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在牵伸区长度方向的运动速度;
所述头端位置xi是指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与后罗拉钳口的距离;
所述计算过程为:确定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和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运动速度从V变化至V时需要的时长ti1,单位为s;
则当t-Ti≤ti1时,
Vi=V
xi=V×(t-Ti);
当t-Ti>ti1时,
Vi=V
xi=V×ti1+V×(t-Ti-ti1);
假设牵伸过程中相邻纤维依次进入牵伸区的时间间隔均为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21
则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进入牵伸区的时刻T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22
假设进入牵伸区的前6根纤维在到达前罗拉钳口之前始终以V速度运动,则所述时长ti1的确定过程为:
(1)设当1≤i≤6时,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23
(2)当i≥7时,从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脱离后罗拉控制的时刻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24
开始,以间隔时间Δt为单位循环计算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受到的控制力f与引导力F;则: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25
其中,m为所述循环计算过程中以F≥f时为终止条件时对应的计算次数;
所述控制力f与所述引导力F的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从牵伸区内随机选取6根纤维,6根纤维头端位置均满足xk-L<zi<xk,其中,xk为选取的6根纤维中第k根单根纤维的头端位置,zi为受力分析时刻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26
的第i根单根纤维的头端到后罗拉钳口处的距离,zi=L+Δt×V×n,其中,n为当受力分析时刻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已经完成的受力分析次数;
第二步,lj为所述第i根单根纤维与速度为V的第k根纤维的接触长度;依次计算得到l1、l2、l3、l4、l5、l6:若Vk=V,则lj=L-|zi-zk|;若Vk=V,则lj=0;其中,Vk为所选取的第k根纤维的速度;
第三步,计算控制力与引导力:
所述控制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31
所述引导力F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32
其中,f(y)通过对实际牵伸过程牵伸区内须条进行切断称重,再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33
g(y)为单位长度上纱条的重量,通过切断称重法求得;S(y)为纱条横断面积,通过拍摄纱条的俯视图和侧视图求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还包括在任意时刻t,在牵伸区内任取一个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位置A到后罗拉钳口处的距离为a,单位为mm;所述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的计算过程为:
(1)依次判断牵伸区内N根纤维是否在位置A上;
若a ≤xi≤a+L,则判断第i根纤维在位置A上;
若xi<a或xi>a+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不在位置A上;
(2)依次判断位置A上的纤维属于哪一类纤维;
若xi≤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后纤维;
若L < xi<R,且纤维运动速度为V,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慢浮游纤维;
若L<xi<R,且纤维运动速度为V,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快浮游纤维;
若R≤xi≤R+L,则判断第i根纤维为前纤维;
则,得到所述位置A上的四类纤维的根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时间Δt满足
Figure FDA00040051866300000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牵伸区内纤维分布计算方法适用于纺纱工艺中并条牵伸工序、粗纱牵伸工序或细纱牵伸工序。
CN202111551065.1A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Active CN1144112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1065.1A CN114411293B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1065.1A CN114411293B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1293A CN114411293A (zh) 2022-04-29
CN114411293B true CN114411293B (zh) 2023-02-28

Family

ID=81266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1065.1A Active CN114411293B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1129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49907A2 (de) * 2005-08-06 2007-02-07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maschinenbau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s Verzugs eines Verzugsfeldes einer Textilmaschine sowie Textilmaschine
CN106868660A (zh) * 2017-04-06 2017-06-20 东华大学 一种基于纤维在纱条中排列的罗拉牵伸模拟方法
CN107190375A (zh) * 2017-05-11 2017-09-22 东华大学 一种基于牵伸区内纤维分布均衡的自调匀整方法
CN110359140A (zh) * 2019-07-10 2019-10-22 东华大学 一种牵伸过程中纤维变速点位置的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49907A2 (de) * 2005-08-06 2007-02-07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maschinenbau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s Verzugs eines Verzugsfeldes einer Textilmaschine sowie Textilmaschine
CN106868660A (zh) * 2017-04-06 2017-06-20 东华大学 一种基于纤维在纱条中排列的罗拉牵伸模拟方法
CN107190375A (zh) * 2017-05-11 2017-09-22 东华大学 一种基于牵伸区内纤维分布均衡的自调匀整方法
CN110359140A (zh) * 2019-07-10 2019-10-22 东华大学 一种牵伸过程中纤维变速点位置的测试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牵伸区浮游纤维变速点分布的理论研究;严广松等;《纺织学报》;20070915(第09期);第23-26页 *
牵伸区浮游纤维变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姚杰等;《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830(第04期);第1-5页 *
采用多项式拟合的细纱机双区与三区牵伸纤维分布对比;张晓娟等;《纺织学报》;20160415(第04期);第38-42、53页 *
须条内纤维头端分布对纺纱牵伸过程的影响;麻宝龙等;《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912(第05期);第713-718、72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1293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4922C (zh) 制造长细丝的方法和装置
CN106868660B (zh) 一种基于纤维在纱条中排列的罗拉牵伸模拟方法
US8061116B2 (en) Method for piecing a yarn and rotor spinning machin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CN114411293B (zh) 一种在须条牵伸过程中计算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的方法
JP2012026078A (ja) 調節開始点に対する調整値を直接求めるための装置
CN106407524B (zh) 一种纺纱质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CN103399013B (zh) 一种基于双须影像法的纤维短绒率测量计算方法
US8131483B2 (en) Yarn entanglement strength tester
ITMI20011245A1 (it) Dispositivo di uno stiratoio di regolazione per rilevare direttamentevalori di registrazione del punto avvio della regolazione
CN211921795U (zh) 并条匀整死区精确测量系统
EP2266908A2 (de)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berührungslosen Bestimmung von Fadenzugkraft-Werten
CN110359140B (zh) 一种牵伸过程中纤维变速点位置的测试方法
CN105548188B (zh) 基于随机须丛逐步分离模型的纤维短绒率测量计算方法
Sun et al. Simulation on roller drafting based on hook fiber arrangement in the sliver
CN111058132A (zh) 并条匀整死区精确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CN1908262B (zh) 一种用于控制纺织机牵伸区牵伸的方法及纺织机
CN109764996B (zh) 一种检测浆纱增强率和减伸率的方法
Konda et al. Fiber speed and yarn tension in friction spinning
CN113312766B (zh) 计算机模拟条混过程预测纤维在纱条中混合均匀度的方法
CN102926075A (zh) 一种须丛制作方法
CN114351301B (zh) 一种基于牵伸区内纤维运动状态稳定的自调匀整方法
Akgül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Murata Vortex Spinning machine parameters by the SMAA-MOORA approach
CN213013217U (zh) 梳棉生条制备棉网的装置
RU2780433C1 (ru)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разрывной нагрузки лубяного волокна при одноосном растяжении
CN114271539B (zh) 滤棒成型机功能检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