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1795B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1795B
CN114371795B CN202111676110.6A CN202111676110A CN114371795B CN 114371795 B CN114371795 B CN 114371795B CN 202111676110 A CN202111676110 A CN 202111676110A CN 114371795 B CN114371795 B CN 1143717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sub
touch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61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71795A (zh
Inventor
王贤强
甘伟雄
郭友斌
颜文晶
廖中亮
陈杰坤
罗甜
林丽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61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17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71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1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71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17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金属层,设置于基板朝上的一侧,包括第一导线;第二金属层,与第一金属层设置于基板的同一侧,第二金属层与第一金属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层包括间隔设置的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触控信号线、第一导线和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延伸,触控信号线和第一导线通过第一过孔连接,且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导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为平行于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本申请公开的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能够充分利用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垂直方向的空间,在不影响开口率的情况下,降低触控信号线的阻抗,提高触控精度。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显示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通常会设置触控功能。当触控功能内嵌于显示面板中时,需要在现有的显示面板膜层架构中设置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显示面板内有多种传递信号的信号线,因此设置触控信号线的空间有限,影响触控信号线的阻抗,进一步也会影响触控的灵敏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在不影响显示面板开口率的情况下,提高触控精度。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金属层,设置于基板朝上的一侧,包括第一导线;第二金属层,与第一金属层设置于基板的同一侧,第二金属层与第一金属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层包括间隔设置的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触控信号线、第一导线和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延伸,触控信号线和第一导线通过第一过孔连接,且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导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为平行于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通过将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导线与触控信号线进行并联,来降低并联后触控信号线的阻抗;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导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使得第一导线能够充分地利用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下方或上方的空间,从而增加第一导线的横截面积,进而降低并联后触控信号线的阻抗,提高触控的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区域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所示A-A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A-A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过孔和触控信号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过孔和触控信号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A区域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信号线、数据线、第一导线和遮光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旋转剖视图。
图10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旋转剖视图。
图11为图7所示C-C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2为图7所示C-C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3为图7所示C-C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4为图7所示C-C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信号线、数据线、第二导线和第一导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6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旋转剖视图。
图17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旋转剖视图。
图18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旋转剖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一种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触控显示面板;200、触控显示装置;
10、基板、20、第一金属层;21、第一导线;21A、第一子线;21B、第二子线;21C、第一子部;21D、第二子部;22、第一过孔;23、第二过孔;24、第三过孔;30、第二金属层;31、触控信号线;32、数据线;40、第一绝缘层;50、遮光层;51、第二导线;60、第二绝缘层;61、凸起结构;70、扫描线层;71、扫描线;80、缓冲层;90、触控层;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PA、像素开口区;NPA、像素非开口区;T、薄膜晶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显示装置可能会设置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可以采用外挂式或内嵌式设置于显示装置中。其中内嵌式是指将触控面板的至少部分的元件、电路和引线都设置在显示面板内部形成触控显示面板。相关技术中,为了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会将触控信号线与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同层设置,同时,为了避免降低显示面板的开口率,触控信号线的宽度不能过宽,使得触控信号线的阻抗较大,造成触控的灵敏度降低。
申请人经过研究发现,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都会在显示面板的像素开口区之间的区域进行走线,用以避免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影响像素开口区的显示发光。但是,为了增加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需要减小像素开口区之间的区域,因此限制了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而为了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对应的金属层的层厚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触控信号线的线宽和厚度都存在限制,即,难以增加触控信号线的横截面积,根据电阻的公式R=ρ·L/S,难以降低触控信号线的阻抗。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并增加触控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那么会导致触控信号线的阻抗增加,从而影响触控信号传输,即影响触控的灵敏度。
鉴于上述分析,申请人提出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其中第一金属层中设置第一导线,第二金属层中设置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通过将设置于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导线与设置于第二金属层的触控信号线并联,以减小触控信号线的实际阻抗,并使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导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使第一导线一部分位于触控信号线的下方或上方、一部分位于数据线的下方或上方,以充分利用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下方或上方的空间,使第一导线具备更大的线宽和更小的阻抗,从而使得与其并联的触控信号线的实际阻抗明显减小,进而增加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因此适用于各种显示面板,如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micro-LED显示等,本申请对显示类型不做具体限定。此外,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触控信号线31、数据线32和第一导线21位置,说明书中部分附图简化了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其他细节结构,如像素电极、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等,后文不再赘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区域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2所示A-A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剖视图。
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0,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0、第一金属层20和第二金属层30。第一金属层20设置于基板10朝上的一侧,包括第一导线21;第二金属层30与第一金属层20设置于基板10的同一侧,第二金属层30与第一金属层20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40,第二金属层30包括间隔设置的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触控信号线31、第一导线21和数据线32沿第一方向X延伸,触控信号线31和第一导线21通过第一过孔22连接,且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导线2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设置;其中,第一方向X为平行于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
继续参考图2和图3,第二金属层30包括间隔设置的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触控信号线31与触控电极电连接,当触控电极的电容变化时,触控信号线31输出触控信号。数据线32包含控制子像素显示的信息。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同层设置。第一金属层20包括第一导线21,第一导线21与触控信号线31并联,使得并联后的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降低。第一金属层20可以为触控显示面板100中的某个金属层。示例性地,第一金属层20可以为阵列层的扫描线71对应的金属层,第一金属层20也可以为阵列层的电容电极对应的金属层。第一金属层20与第二金属层30之间绝缘,用于防止第一金属层20和第二金属层30上的信号线短路。第一金属层20和第二金属层3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绝缘层40实现绝缘设置。示例性地,第一绝缘层40可以为层间绝缘层
需要说明的是,继续参考图2和图3,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包括至少三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可以对应发出红、绿、蓝中的一种颜色的光。子像素限定了像素开口区PA,相邻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开口区PA之间不显示发光的区域限定为像素非开口区NPA。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均在像素非开口区NPA进行布线,以避免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遮挡子像素。像素开口区PA的占比关系到了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
同时,为了简化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可以将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同层设置,这样的面板结构不仅可以减少膜层数量,易于制作面板,还可以减少显示面板的厚度,进而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但是在保持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同层设置于像素非开口区NPA内,会使得第二金属层30在像素非开口区NPA的部分的可利用空间更小,因此通过增加触控信号线31的宽度,降低触控信号线31阻抗的方式并不容易实现。而通过增加触控信号线31的厚度来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阻抗,又不符合降低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厚度的改进初衷。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位于第一金属层20的第一导线21,使第一金属层20与触控信号线31异层设置,并将第一导线21与触控信号线31电连接,使第一导线21与触控信号线31并联,能够明显地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实现提高触控灵敏度的目的。
具体地,继续参考图2和图3,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导线2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设置,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一导线21位于触控信号线31的上方或下方,至少部分的第一导线21位于数据线32的同侧。第一导线21也位于像素非开口区NPA,所以第一导线21不会遮挡像素开口区PA,即,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以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均位于第一导线21的上方为例,沿第二方向Y,第一导线21从触控信号线31的下方延伸至数据线32的下方,从而使得第一导线21充分地利用了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的下方空间,即,可以在不影响显示面板开口率的情况下,增加第一导线21的宽度,从而使第一导线21的自身阻抗较小,当第一导线21与触控信号线31并联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会更小。
继续参考图3,相比通过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其他金属层间接的桥接,第一导线21与触控信号线31通过第一过孔22电连接,能够降低第一导线21和触控信号线31之间的连接处的电阻,从而进一步降低并联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3,第一金属层20位于第二金属层30朝向基板10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金属层20位于第二金属层30的下方,至少部分的第一导线21位于触控信号线31的下方,至少部分的第一导线21位于数据线32的下方。
图4为图2所示A-A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进一步地,参考图4,沿第二方向Y,第一导线2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的宽度W3满足:W3≥W1+W2+D1;其中,W1为沿第二方向Y触控信号线3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的宽度,W2为沿第二方向Y数据线32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的宽度,D1为沿第二方向Y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在基板10上正投影之间的距离,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第二方向Y为平行于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当第一导线2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的宽度W3满足:W3≥W1+W2+D1时,沿第二方向Y,第一导线21基本从像素非开口区NPA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从而使得第一导线21充分利用了像素非开口区NPA沿第二方向Y的全部空间,使第一导线21能够获得更大的宽度,在第一金属层20的厚度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导线21的横截面积更大,第一导线21的自身阻抗更小,第一导线21与触控信号线31并联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更小,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过孔和触控信号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过孔和触控信号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进一步地,参考图5和图6,第一过孔22的数量为多个,第一过孔22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为圆形;和/或,第一过孔22为条形孔,第一过孔22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的延伸方向与触控信号线31的延伸方向相同。增加第一过孔22的数量,和/或,增加单个第一过孔22的面积,都能够增加第一过孔22的总面积,从而降低第一导线21和触控信号线31并联处的接触电阻,从而进一步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电阻,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图7为图1所示A区域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信号线、数据线、第一导线和遮光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旋转剖视图。
进一步地,参考图7、图8和图9,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遮光层50,位于基板10朝上的一侧;第二绝缘层60,位于遮光层50背离基板10的一侧;扫描线层70,位于第二绝缘层60背离遮光层50的一侧,扫描线层70包括扫描线71;扫描线71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至少部分的第一导线21与扫描线层70和/或遮光层50同层设置。
扫描线71和数据线32会与薄膜晶体管T(TFT)电连接,通过薄膜晶体管T来控制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子像素发光。当触控显示面板100为液晶显示面板时,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触控面板100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T结构会产生光生载流子,进而产生光漏流,影响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遮光层50设置在像素非开口区NPA,用于遮挡背光,防止产生光生载流子。考虑到遮光层50的遮光特性,遮光层50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第二绝缘层60可以为栅极绝缘层。扫描线层70的扫描线71用于控制薄膜晶体管T结构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71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数据线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相交,扫描线71与数据线32之间通过第一绝缘层40实现绝缘。至少部分的第一导线21与扫描线层70和/或遮光层50同层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金属层20可以与扫描线层70同层设置,或者,第一金属层20可以与遮光层50同层设置,或者,第一金属层20可以设置多层,一部分与扫描线层70同层设置,一部分与遮光层50同层设置。在显示面板膜层结构中,扫描线层70和遮光层50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因此第一导线21采用与二者同层,方便同材料同层制作;并且在扫描线层70或遮光层50,对应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的位置处未设置信号线,是闲置空间,即在像素非开口区NPA内都存在一定的可利用空间,第一导线21可以利用相应的可利用空间进行布线,以降低触控信号线31并联后的实际阻抗。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金属层20与扫描线层70同层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继续参考图8,扫描线71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数据线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相交;第一导线21与扫描线71同层设置;第一导线21设有多段,每段第一导线21位于相邻的两条扫描线71之间。扫描线71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数据线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相交形成类似网格的形式。第一导线21与扫描线71同层设置,第一导线21与数据线32平行,将第一导线21分段设置于相邻的两条扫描线71之间,能够避免第一导线21与扫描线71之间发生短路。若是第一导线21和遮光层同层设置时,第一导线21则不需要分段,可以与扫描线71交叠设置。
图10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旋转剖视图。
进一步地,参考图10,遮光层50包括:第二导线51,与第一导线21平行,第二绝缘层60覆盖第二导线51,以形成凸起结构61;至少部分的第一导线21位于凸起结构61背离基板10的一侧;第一导线21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21C和第二子部21D,第一子部21C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平行;第二子部21D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X平行,且相对第二方向Y倾斜;其中,第一子部21C与第二子部21D形成的角θ满足:90°≤θ<180°。
第二导线51位于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的下方,第二绝缘层60覆盖第二导线51,使得第二绝缘层60和第二导线51形成凸起结构61。第一导线21的第一子部21C位于凸起结构对应凸起结构61顶部的位置,第一子部21C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平行,也就是说,第一子部21C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子部21C所在平面与基板10所在平面平行。第一导线21的第二子部21D位于凸起结构61侧边的位置,第二子部21D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X平行,也就是说,第二子部21D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子部21D所在平面相对第一子部21C所在平面倾斜,第一导线21随凸起结构61的形状而延伸。通过设置第二导线51,使得第二绝缘层60和第二导线51共同形成凸起结构61,凸起结构61使得第一导线2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成的截面形状发生变化,使第二子部21D相对第一子部21C倾斜,在第一导线21的厚度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了第一导线21的横截面积,进一步减小了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图11为图7所示C-C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图12为图7所示C-C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参考图11和图12,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缓冲层80,缓冲层80位于基板10与第二绝缘层60之间。在第二导线51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的对应位置处,可以对缓冲层80和/或第二绝缘层60图案化处理,使得缓冲层80和/或第二绝缘层60在对应位置处断开,能够增加凸起结构61沿触控显示面板100厚度方向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二子部21D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以及增加第二子部21D沿垂直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长度,进而在在第一导线21的厚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第一导线21的横截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小了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图13为图7所示C-C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进一步地,参考图13,沿第二方向Y,第二导线51的宽度W4小于或等于触控信号线31与数据线32之间的距离D1。由于第二导线51导致形成的凸起结构61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为梯形,难以形成矩形。沿第二方向Y凸起结构61的边缘位置到第二导线51的边缘距离大于等于缓冲层80和第二绝缘层60的厚度和。因此,沿第二方向Y,当第二导线51的宽度过大,那么凸起结构61的宽度也会过大,而第一导线21覆盖至少部分凸起结构61,因此,会导致第一导线21进入像素开口区PA,遮挡像素开口区PA的显示发光。此外,即使第一导线21未进入像素开口区PA,由于凸起结构61进入像素开口区PA,膜层的厚度会发生变化,使得光线发生折射,影响像素开口区PA的显示发光。因此,第二导线51的宽度小于或等于触控信号线31与数据线32之间的距离,能够降低凸起结构61进入至像素开口区PA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像素开口区PA良好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3,沿第二方向Y,第一导线21的宽度大于凸起结构61的宽度,使得第一导线21的截面形状形成多段弯折的形状,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导线21的横截面积,进一步减小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图14为图7所示C-C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进一步地,参考图14,第一导线21与第二导线51电连接,使得第一导线21、第二导线51和触控信号线31同时并联,进一步减小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与第一导线21和触控信号线31之间的连接类似,第一导线21和第二导线51可以通过第三过孔24电连接,第三过孔24的数量为多个,第三过孔24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为圆形;和/或,第三过孔24为条形孔,第三过孔24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的延伸方向与触控信号线31的延伸方向相同。增加第三过孔24的数量,和/或,增加单个第三过孔24的面积,都能够增加第三过孔24的总面积,从而降低第一导线21和第二导线51并联处的接触电阻,从而进一步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电阻,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信号线、数据线、第二导线和第一导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15,由于第二导线51与扫描线71之间存在第二绝缘层60,因此第二导线5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扫描线7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也就是说,与触控信号线31和数据线32类似,第二导线51可以在触控显示面板100上延伸,第二导线5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扫描线7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相交。
图16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旋转剖视图。
参考图16,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20与遮光层50同层设置,其他结构均与本申请实施例1结构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缓冲层80,缓冲层80位于基板10与第二绝缘层60之间。缓冲层80和第二绝缘层60均可以覆盖第一导线21。第一过孔22穿过缓冲层80和第二绝缘层60与第一导线21电连接。
图17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旋转剖视图。
参考图17,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20跨层设置,一部分与扫描线层70同层设置,一部分与遮光层50同层设置,其他结构均与本申请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导线21包括:与扫描线71同层的第一子线21A和与遮光层50同层的第二子线21B,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电连接。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也通过并联的形式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子线21A、第二子线21B和触控信号线31同时并联,能够使得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进一步减小,从而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7,第一子线21A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线21B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都能够充分利用像素非开口区NPA沿第二方向Y的空间,因此,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都能够具备较大的线宽,使得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的自身阻抗较小,进而在第一子线21A、第二子线21B和触控信号线31同时并联后,进一步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进一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7,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接触连接,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之间没有其他的膜层,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直接接触连接,实现二者的并联,可以看作增加了第一导线21的厚度,从而增加了第一导线21的面积,进一步降低了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阻抗,进一步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图18为图7所示B-O-B截面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旋转剖视图。
参考图18,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之间的连接与触控信号线31和第一导线21之间的连接类似,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通过至少一个第二过孔23连接;第二过孔23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为圆形,和/或,第二过孔23为条形孔,第二过孔23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的延伸方向与触控信号线3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之间还有其他膜层,例如,部分的第二绝缘层60位于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之间。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通过第二过孔23电连接。增加第二过孔23的数量,和/或,增加单个第二过孔23的面积,都能够增加第二过孔23的总面积,从而降低第一子线21A和第二子线21B并联处的接触电阻,从而进一步降低触控信号线31的实际电阻,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一种层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9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200。触控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通过将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导线与触控信号线进行并联,来降低并联后触控信号线的阻抗;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导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使得第一导线能够充分地利用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下方或上方的空间,从而增加第一导线的横截面积,进而降低并联后触控信号线的阻抗,提高触控的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第一金属层,设置于基板朝上的一侧,包括第一导线;
第二金属层,与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于基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间隔设置的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
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第一导线通过第一过孔连接,且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与所述第一导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设置;
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导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宽度W3满足:
W3≥W1+W2+D1;
其中,W1为沿第二方向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宽度,W2为沿第二方向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宽度,D1沿第二方向为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方向为平行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为圆形;
和/或,
所述第一过孔为条形孔,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朝向所述基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遮光层,位于所述基板朝上的一侧;
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遮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扫描线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背离所述遮光层的一侧,所述扫描线层包括扫描线;所述扫描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扫描线层和/或所述遮光层同层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包括:与所述扫描线同层的第一子线和与所述遮光层同层的第二子线,所述第一子线和所述第二子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线和所述第二子线接触连接;
或,所述第一子线和所述第二子线通过至少一个第二过孔连接;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为圆形,和/或,所述第二过孔为条形孔,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线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相交;
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扫描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一导线设有多段,每段所述第一导线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包括:
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平行,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二导线,以形成凸起结构;
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凸起结构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线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平行;所述第二子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倾斜;
其中,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形成的角θ满足:90°≤θ<18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导线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导线的宽度大于所述凸起结构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电连接。
13.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2111676110.6A 2021-12-31 2021-12-31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3717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6110.6A CN114371795B (zh) 2021-12-31 2021-12-31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6110.6A CN114371795B (zh) 2021-12-31 2021-12-31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1795A CN114371795A (zh) 2022-04-19
CN114371795B true CN114371795B (zh) 2023-07-28

Family

ID=81141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6110.6A Active CN114371795B (zh) 2021-12-31 2021-12-31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7179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8202A (zh) * 2016-01-29 2016-04-06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6178745U (zh) * 2016-11-03 2017-05-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6935598A (zh) * 2017-04-05 2017-07-07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WO2020198915A1 (zh) * 2019-03-29 2020-10-08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35006A (zh) * 2020-08-06 2020-12-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8202A (zh) * 2016-01-29 2016-04-06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6178745U (zh) * 2016-11-03 2017-05-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6935598A (zh) * 2017-04-05 2017-07-07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WO2020198915A1 (zh) * 2019-03-29 2020-10-08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35006A (zh) * 2020-08-06 2020-12-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1795A (zh)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72109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80197924A1 (en) Touch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or
CN110931515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9445646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2669707B (zh) 一种显示面板、柔性线路板、及显示装置
US1104991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intelligent terminal
US11758770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pixel electrode overlapping transparent wires configured to reduce laser-etching damage
CN109557733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3905332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597246A (zh) 显示面板
WO2023040276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06410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271564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847276B2 (en)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789573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288584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2364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40024036A (ko) 표시기판 및 표시장치
CN10827980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371795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20160008680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CN109976047B (zh) 触控电极结构、触控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1516704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755489B (zh) 显示面板
CN11162793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