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6206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6206B
CN114326206B CN202111611910.XA CN202111611910A CN114326206B CN 114326206 B CN114326206 B CN 114326206B CN 202111611910 A CN202111611910 A CN 202111611910A CN 114326206 B CN114326206 B CN 114326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polarization
display devic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119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26206A (zh
Inventor
詹钧翔
贾立凯
黄胜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26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6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26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6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电路基板、多个发光元件、至少一个反射挡墙、第一偏振层、第二偏振层以及光转换层。反射挡墙位于电路基板上,并与电路基板共同定义出多个容置空间。多个发光元件分别位于多个容置空间其中之一者中。第一偏振层具有第一偏振轴,位于多个容置空间之中,并位于电路基板与反射挡墙的顶面之间。第二偏振层具有与第一偏振轴垂直的第二偏振轴,并位于第一偏振层上方。光转换层位于第一偏振层和第二偏振层之间。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使用色光转换(colorconversion)技术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平面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面或微发光二极管式(Micro-Light EmittingDiode;Micro-LED)显示面板,因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型电脑以及电视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中,并已经逐渐地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而成为显示装置的主流。而随着消费者对于影像品质要求的提升,平面显示装置的影像画面需要有更生动鲜艳的表现。色光转换技术由于在色域范围的提升具有卓越的表现,而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被广泛用于平面显示装置中。
典型的色光转换技术是借由调整光转换材料中的光转换粒子(例如,量子点)的粒径、浓度或种类,使发光元件所提供的光线在穿过光转换材料后获得不同的发射波长。然而,由发光元件在色光转换的过程仍然存在漏光现象,导致显示装置的光转换效率和利用率降低,也间接降低色域范围。而为了防止漏光,现有技术一般需要在发光元件的出光侧额外覆盖特定的色阻层或吸光层,以阻挡泄漏的色光,除了降低平面显示装置的光利用率低外,也不利于平面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因此,有需要提供一种先进的显示装置,来解决习知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的一实施例揭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电路基板、多个发光元件、至少一个反射挡墙(reflect bank)、第一偏振层、第二偏振层以及光转换层。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电路基板上。反射挡墙位于电路基板上,并与电路基板共同定义出多个容置空间,第一偏振层具有第一偏振轴,位于多个容置空间之中,并位于电路基板与反射挡墙的顶面之间。第二偏振层具有与第一偏振轴垂直的第二偏振轴,位于第一偏振层上方。光转换层位于第一偏振层和第二偏振层之间。
根据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电路基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反射挡墙与电路基板共同定义出多个容置空间,在于容置空间之中对应设置发光元件,并在发光元件与反射挡墙顶部之间设置具有第一偏振轴的第一偏振层,在第一偏振层上方设置光转换层,在光转换层上方设置第二偏振层。其中,第二偏振层具有与第一偏振轴垂直的第二偏振轴。
借由第一偏振轴的阻挡(反射)过滤,以及容置空间的表面靠近电路基板的第一部分的反射与散射,可以将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例如,蓝色色光)转换成具有第一偏振轴的偏振光;再通过光转换层将一部分具有第一偏振轴的偏振光分别转换成不同颜色(例如,红色或绿色)具有第一偏振轴的偏振色光;再借由容置空间的表面靠近第二偏振层的第二部分、第一偏振层和第二偏振层的反射,将另一部分尚未被光转换且具有第一偏振轴的偏振光封闭在容置空间中不断回收利用,最后再通过不同颜色的光转换层进行光转换,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轴的不同颜色偏振色光向外出射。可大幅提升发光元件光利用率;并且不须额外覆盖特定的色阻层或吸光层,即可阻挡发光元件未被色转换的光线泄漏,有利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A至图1C分别为图1所绘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又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又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显示装置
101:电路基板
101a:基材
101b:电路层
101s:电路基板表面
102:发光元件
102a:第一发光单元
102b:第二发光单元
102c:第三发光单元
102t:发光元件的顶部
103:反射挡墙
103t:反射挡墙的顶面
103s:侧壁
103s1:第一部分
103s2:第二部分
104:第一偏振层
104a:第一偏振单元
104b:第二偏振单元
104c:第三偏振单元
105:第二偏振层
106:光转换层
106a:第一光转换单元
106b:第二发光转换单元
106c:透明单元
107a:容置空间
107b:容置空间
107c:容置空间
107o:顶部开口
108:钝化层
109a:第一光学转换材料
109b:第二光学转换材料
109c:散射粒子
110:钝化层
111:黑化镀膜层
200:显示装置
204:第一偏振层
205:第二偏振层
207a:容置空间
207b:容置空间
207c:容置空间
203s:侧壁
203s1:第一部分
203s2:第二部分
203p:第一位置
300:显示装置
304:第一偏振层
305:第二偏振层
314:第三偏振层
315:第四偏振层
400:显示装置
405:第二偏振层
500:显示装置
501:电路基板
501a:基材
501b:电路层
512:光通孔
600:显示装置
612:光通孔
601:电路基板
601a:基材
601b:电路层
DA:显示区
H:间距
B:蓝色色光
Bp:蓝色偏振光
Br:蓝色反射光
Br’:蓝色反射光
Br”:蓝色反射光
Br2:蓝色反射光
Bp2:蓝色偏振光
R:红色色光
Rp:红色偏振光
Rr:红色反射光
G:绿色色光
Gp:绿色偏振光
Gr:绿色反射光
Lb:外部环境光线
Lf:外部环境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说明书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阻止光线泄漏,提升发光元件的光利用率,且有利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为了对本说明书的上述实施例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
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特定的实施案例与方法,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仍可采用其他特征、元件、方法及参数来加以实施。较佳实施例的提出,仅用以例示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根据以下说明书的描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内,作均等的修饰与变化。在不同实施例与图式之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表示。
请参照图1,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可以是一种微发光二极管(Micro/mini LED)显示器,其包括电路基板101、多个发光元件102、至少一个反射挡墙103、第一偏振层104、第二偏振层105以及光转换层106。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电路基板101可以是一种驱动基板,其包括基材101a以及电路层101b。电路层101b形成于基材101a上,并与发光元件102电性连结。在一实施例中,电路基板101设置有薄膜电晶体(图未示)以驱动发光元件102。在另一实施例中,电路基板101可以设置有微驱动晶片(图未示)以驱动发光元件102。
反射挡墙103位于电路基板101上方,并与电路基板101共同定义出多个容置空间(例如,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反射挡墙103用来定义多个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的表面103s具有光反射特性。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反射挡墙103可以是一种形成于电路基板101表面101s上的多个彼此断开的凸块。反射挡墙103的侧壁103s与电路基板101表面101s连接,并且与电路基板101表面101s形成约40°至90°的夹角θ,借由单一个反射挡墙103的环状侧壁(未绘示)或多个反射挡墙103的板状侧壁103s与电路基板101表面101s连接,在显示区DA中共同定义出一个具有顶部开口107o的容置空间(例如,容置空间107a、107b或107c)。
其中,这些凸块可以由一种反光材料所构成,使每一个用来定义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的侧壁103的表面103s都具有光反射特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这些凸块的材料并未限制,但在每一个用来定义多个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的侧壁103的表面103s都覆盖一种光反射涂层,例如金属涂层或由单层或多层不同的材料所叠构而成的反射层(未绘示)。
在本说明书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反射挡墙103可以是一种形成在电路基板101表面101s上形成的连续材料层(未绘示)。此材料层具有多个开口(未绘示),可以将一部分电路基板101暴露于外,并借由这些开口(未绘示)的侧壁103s和电路基板101的表面101s连接,进而在显示区DA中共同定义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在此一实施例中,用来定义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的开口侧壁103s可以包含具有光反射特性的反光材料,也可以覆盖光反射涂层。
多个发光元件102位于电路基板101上,与电路层101b电性连接。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102至少包括三个可以发出相同色光(例如,波长实质上介于约380奈米(nm)至495奈米之间的蓝色色光G)的第一发光单元102a、第二发光单元102b和第三发光单元102c。其中,第一发光单元102a位于容置空间107a中;第二发光单元102b位于容置空间107b中;第三发光单元102c位于容置空间107c中,并借由反射挡墙103彼此隔离,而不会产生光串扰(cross talk)现象。
第一偏振层104,具有第一偏振轴,位于多个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之中,并位于电路基板101与反射挡墙103的顶面103t之间。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偏振层104可以是一种图案化的金属线栅偏振层(Wire-grid),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偏振单元104a、一个第二偏振单元104b和一个第三偏振单元104c,分别对应地位于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中;且第一偏振单元104a位于第一发光单元102a上方;第二偏振单元104b位于第二发光单元102b上方;第三偏振单元104c位于第三发光单元102c上方。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偏振单元104a、第二偏振单元104b和第三偏振单元104c分别与被其覆盖的第一发光元件102a、第二发光元件102b和第三发光单元102c之间存在一个小于或等于1μm的间距(例如,第三偏振单元104c和第三发光单元102c之间存的间距H)。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的侧壁表面(反射挡墙103的侧壁103s的表面)靠近电路基板101的第一部分103s1,可以为具有散射行为的表面,或设置有可解除光偏极化的反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的侧壁表面(反射挡墙103的侧壁103s的表面)的第一部分103s1,位于第一偏振层104和与电路基板101表面101s之间。但第一部分103s1的范围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3s1可以包含位于第一偏振层104上方的一部分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的侧壁表面(反射挡墙103的侧壁103s的表面)。
请参照图1A至图1C,图1A至图1C分别为图1所绘的显示装置100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其中,由第一发光单元102a、第二发光单元102b和第三发光单元102c向上出射的蓝色色光B,只有一部分是具有第一偏振轴的蓝色偏振光Bp,可以通过第一偏振单元104a、第二偏振单元104b和第三偏振单元104c向第一偏振层104上方出射;其余的蓝色色光B被第一偏振层104的金属线栅反射回到第一偏振层104的下方。被第一偏振层104反射的蓝色反射色光Br,在分别经过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的侧壁表面的第一部分103s1散射与折射之后,可以改变相位形成具有第一偏振轴的蓝色偏振光Bp,进而穿过第一偏振层104向第一偏振层104上方出射。
光转换层106位于第一偏振层104的上方,至少包括一个覆盖于第一偏振单元104a上方的第一光转换单元106a、一个覆盖于第二偏振单元104b上方的第二发光转换单元106b以及一个覆盖于第三发光单元102c上方的透明单元106c。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光转换层106和第一偏振层104之间可以更包含一个透光的钝化层108。光转换层106的厚度可以(但不以此为限)介于1微米至6微米之间。
其中,第一光转换单元106a包含第一光学转换材料109a,例如光致发光荧光材料(photoluminescence phosphor)、量子点(Quantum Dots,QD)材料、发光型染剂或上述的组合,可用以将由第一发光单元102a所发出,并穿过第一偏振单元104a的蓝色偏振光Bp,转换为具有波长实质上介于约570奈米(nm)至750奈米之间的红色色光R(如图1A所绘示)。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包含第二光学转换材料109b,用以将第二发光单元102b所发出,并穿过第二偏振单元104b的蓝色色光Bp,转换为具有波长实质上介于约495奈米(nm)至570奈米之间的绿色色光G(如图1B所绘示)。透明单元106c可以是一种填充含有散射粒子109c的胶体,可以改变由第三发光单元102c所发出,并穿过第三偏振单元104c的蓝色偏振光Bp的相位,从而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轴的蓝色偏振光Bp2,穿过第二偏振层105向外出射(如图1C所绘示)。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转换材料109a和第二光学转换材料109b皆未添加散射粒子。
第二偏振层105位于第一偏振层104的上方,且具有与第一偏振轴垂直的第二偏振轴。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偏振层105可以是一种金属线栅偏振层,设置于反射挡墙103的顶面103t之上,使光转换层106位于第一偏振层104和第二偏振层105之间。另外,光转换层106和第二偏振层105之间还可以包含一个透光的钝化层110。第二偏振层105的顶部还可以包含一个具有保护和不反光特性的黑化镀膜层111。
如图1A所绘示,由第一发光单元102a所发出的蓝色偏振光Bp,可在穿过第一偏振单元104a的蓝色偏振光Bp之后,在第一光转换单元106a中被第一光学转换材料109a转换成红色色光。其中,有一部分蓝色偏振光Bp会经过第一光学转换材料109a的色转换,而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轴的红色偏振光Rp,可以通过第二偏振层105而向第二偏振层105上方出射;另一部分的蓝色偏振光Bp,因未通过第一光学转换材料109a的色转换,则会被第二偏振层105的金属线栅反射回第一光转换单元106a(蓝色反射光Br’),再通过容置空间107a的侧壁表面(反射挡墙103的侧壁103s的表面)远离电路基板101的第二部分103s2和/或第一偏振单元104a的至少一次(或多次)反射,并在经过第一光学转换材料109a的色转换之后,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轴的红色偏振光Rp,穿过第二偏振层105,向第二偏振层105上方出射。
如图1B所绘示,由第二发光单元102b所发出的蓝色偏振光Bp,可在穿过第二偏振单元104b之后,在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中被第二光学转换材料109b转换成绿色色光。其中,有一部分蓝色偏振光Bp会经过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的色转换,而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轴的绿色偏振光Gp,可以通过第二偏振层105而形成向第二偏振层105上方出射;另一部分的蓝色偏振光Bp,因未经过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的色转换,则会被第二偏振层105的金属线栅反射回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蓝色反射光Br”),再通过容置空间107b侧壁表面的第二部分103s2和/或第二偏振单元104b的至少一次(或多次)反射,并在经过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的色转换之后,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轴的绿色偏振光Gp,穿过第二偏振层105,向第二偏振层105上方出射。
如图1C所绘示,由第三发光单元102c所发出的蓝色偏振光Bp,在穿过第三偏振单元104c之后,被散射粒子109c反射/折射的同时被改变偏振态,而能通过第二偏振层105。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07a和107b的侧壁表面的第二部分103s2,可以是位于第一偏振层104和反射挡墙103的顶面103t之间的一部分反射挡墙103的侧壁103s的表面。且第二部分103s2可以具有镜面反射特性,例如(但不限定为)一种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或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可用以确保未经过第一光学转换材料109a或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色转换而无法通过第二偏振层105的蓝色偏振光Bp,在被反射时不会改变其偏振态。但第二部分103s2的范围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03s2可以包含位于第一偏振单元104a下方的一部分反射挡墙103的侧壁103s的表面。
借由第一偏振轴104的阻挡(反射)过滤,以及容置空间107a、107b和107c侧壁表面的第一部分103s1和第一偏振层104的反射,可以将发光元件102(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02a、第二发光单元102b和第三发光单元102c)所发出的蓝色色光B全部转换成具有第一偏振轴的蓝色偏振光Bp;通过光转换层106(包括第一光转换单元106a和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分别将蓝色偏振光Bp转换成红色色光R及绿色色光G;再借由容置空间107a和107b侧壁表面的第二部分103s2、第一偏振层104和第二偏振层105的反射,将未经过第一光学转换材料109a或第二光转换单元106b色转换的蓝色偏振光Bp封闭在各自的容置空间107a和107b中不断回收利用,以分别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轴的红色偏振光Rp及绿色振光Gp,向第二偏振层105上方出射。可大幅提升第一发光单元102a和第二发光单元102b的光利用率;并且不须额外覆盖特定的色阻层或吸光层,即可阻挡蓝色色光B的泄漏,有利于显示装置100的薄型化。
请参照图2,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2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200的结构大致与显示装置100类似,主要差别在于第一偏振层204、第二偏振层205和反射挡墙203的配置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偏振层205的顶部不包含黑化镀膜层111,因此可用来反射由显示装置200出光面所入射的外部环境光线Lf,进而使显示装置100同时具有显示与镜像反射(mirror display)功能。
并且,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发光单元102c未与第一偏振层204和第二偏振层205重叠。意即,第三发光单元102c上方则未设置任何偏振单元。由第三发光单元102c向上出射的蓝色色光B,因为没有第一偏振层204和第二偏振层205的阻挡,可以直接向外出射至第二偏振层205的上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容置空间207a和207b侧壁表面(反射挡墙203的侧壁203s的表面)以对应的发光元件102顶部102t高度的第一位置203p为界线,可以区分为位于电路基板101表面101s和第一位置203p之间的第一部分203s1,以及位于第一位置203p与第二偏振层205之间的第二部分203s2。由于显示装置200与显示装置100的光学作用方式相似,并已详述如图1和图1A至图1B,故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3,图3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3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300的结构大致与显示装置100类似,主要差别在于显示装置300除了包含有第一偏振层304和第二偏振层305还包括一个第三偏振层314和一个第四偏振层315。其中,第三偏振层304位于容置空间107c之中,覆盖于第三发光单元102c上方。第四偏振层315位于第三偏振层314上方,且与第三偏振层314重叠;第三偏振层314和第四偏振层315具有相同的偏光轴,且该偏光轴与第一偏振层304和第二偏振层305的偏光轴可以不同。
请参照图4,图4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4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种显示装置400的结构大致与显示装置100类似,主要差别在于显示装置400所采用的第二偏振层405为一种圆偏振层。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圆偏振层是由线偏振层(未绘示)与四分之一波板(未绘示)所组成。其中线偏振层(未绘示)的偏光轴垂直与第一偏振单元104a和第二偏振单元104b的偏光轴垂直,并且与第三偏振单元104c的偏光轴平行。
请参照图5,图5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又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5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500的结构大致与显示装置100类似,主要差别在于显示装置500是一种透明显示显示装置。其中,电路基板501(包括电路层501b)的基材501a可以是透明材料所构成;且显示装置5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光通孔512,容许显示装置500出光面相反一侧的外部环境光线Lb通过,形成一个透光区TA,使显示装置500同时具有影像显示与透视功能。
请参照图6,图6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又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显示装置6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600的结构大致与显示装置100类似,主要差别在于显示装置600是一种半穿透半反射式显示装置。其中,电路基板601上的电路层601b可以是反光材料所构成,可用以反射由显示装置100出光面所入射的外部环境光线Lf。
另外,第二偏振层105的顶部不包含具有不反光特性的黑化镀膜层111,亦可用来反射由显示装置100出光面所入射的外部环境光线Lf。显示装置5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光通孔612,容许显示装置600出光面相反一侧的外部环境光线Lb通过,形成一个透光区TA。使显示装置600同时具有影像显示、镜像反射及透视功能。
根据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电路基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反射挡墙与电路基板共同定义出多个容置空间,在于容置空间之中对应设置发光元件,并在发光元件与反射挡墙顶部之间设置具有第一偏振轴的第一偏振层,在第一偏振层上方设置光转换层,在光转换层上方设置第二偏振层。其中,第二偏振层具有与第一偏振轴垂直的第二偏振轴。
借由第一偏振轴的阻挡阻挡(反射)过滤,以及容置空间的表面靠近电路基板的第一部分的反射与散射,可以将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例如,蓝色色光)全部转换成具有第一偏振轴的偏振光;再通过光转换层将一部分具有第一偏振轴的偏振光分别转换成不同颜色(例如,红色或绿色)具有第一偏振轴的偏振色光;再借由容置空间的表面靠近第二偏振层的第二部分、第一偏振层和第二偏振层的反射,将另一部分尚未被光转换且具有第一偏振轴的偏振光封闭在容置空间中不断回收利用,最后再通过不同颜的光转换层进行光转换,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轴的不同颜偏振色光向外出射。可大幅提升发光元件光利用率;并且不须额外覆盖特定的色阻层或吸光层,即可阻挡发光元件的光线泄漏,有利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路基板;
至少一反射挡墙,位于该电路基板上,并与该电路基板共同定义出多个容置空间;
多个发光元件,分别位于该多个容置空间之一者中;
一第一偏振层,具有一第一偏振轴,位于该多个容置空间之中,并位于该电路基板与该反射挡墙的一顶面之间;
一第二偏振层,具有与该第一偏振轴垂直的一第二偏振轴,位于该第一偏振层上方;以及
一光转换层,位于该第一偏振层和该第二偏振层之间;
其中,该多个发光元件至少包括发出一第一色光的一第一发光单元、一第二发光单元和一第三发光单元;该第一偏振层至少包括一第一偏振单元和一第二偏振单元,分别位于该多个容置空间之一者中;且该第一偏振单元位于该第一发光单元上方;该第二偏振单元位于该第二发光单元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发光单元未与该第一偏振层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偏振层覆盖该第一发光单元和该第二发光单元上方,并与该第一偏振单元和该第二偏振单元重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转换层至少包括一第一光转换单元以及一第二光转换单元;该第一光转换单元覆盖于该第一偏振单元上方,且包含一第一光学转换材料,用以将该第一色光转换为一第二色光;该第二光转换单元覆盖于该第二偏振单元上,且包含一第二光学转换材料,用以将该第一色光转换为一第三色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转换层更包括一透明单元覆盖于该第三发光单元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第三偏振层,位于该多个容置空间之一者中,并覆盖于该第三发光单元上方;以及
一第四偏振层,位于该第三偏振层上方,与该第三偏振层重叠,且具有与第三偏振层相同的一偏光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振层为一金属线栅偏振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偏振层与被其覆盖的该多个发光元件之一者间具有小于或等于1微米的一间距。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偏振层是一圆偏振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反射挡墙的一侧壁表面包括:
一第一部分,靠近该电路基板,并包括一散射反射特性;以及
一第二部分,远离该电路基板,并包括一镜面反射特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位于该电路基板与该第一偏振层之间;该第二部分位于该第一偏振层与该第二偏振层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位于该电路基板与一第一位置之间,该第一位置对应于该发光元件的一顶部高度;该第二部分位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偏振层之间。
CN202111611910.XA 2021-11-15 2021-12-27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326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2423 2021-11-15
TW110142423A TWI793857B (zh) 2021-11-15 2021-11-15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6206A CN114326206A (zh) 2022-04-12
CN114326206B true CN114326206B (zh) 2023-06-27

Family

ID=81013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11910.XA Active CN114326206B (zh) 2021-11-15 2021-12-2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26206B (zh)
TW (1) TWI79385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4257A (zh) * 2010-01-07 2012-10-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发光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
JP2018124487A (ja) * 2017-02-02 2018-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0187551A (zh) * 2019-06-21 2019-08-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1413824A (zh) * 2019-01-08 2020-07-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滤光器和包括所述滤光器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4318A (ja) * 1997-09-01 1999-03-26 Seiko Epson Corp 偏光変換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及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153813B2 (ja) * 2013-08-12 2017-06-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925523B (zh) * 2014-04-02 2016-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60028263A (ko) * 2014-09-03 2016-03-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20170146859A1 (en) * 2015-11-20 2017-05-25 A. U. Vista, Inc. Quantum-dot embedded polarizer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KR102439084B1 (ko) * 2017-08-29 2022-09-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7505767A (zh) * 2017-10-16 2017-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转换结构、背光模组、彩膜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470061B (zh) * 2018-07-30 2022-04-26 索尼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成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4257A (zh) * 2010-01-07 2012-10-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发光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
JP2018124487A (ja) * 2017-02-02 2018-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1413824A (zh) * 2019-01-08 2020-07-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滤光器和包括所述滤光器的显示装置
CN110187551A (zh) * 2019-06-21 2019-08-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20253731A1 (zh) * 2019-06-21 2020-1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1787A (zh) 2023-06-01
CN114326206A (zh) 2022-04-12
TWI793857B (zh) 202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5170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97659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2163811A1 (ja) 表示装置及び波長変換基板
WO2018201618A1 (zh) 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JP2016194996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90377229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6194986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8201617A1 (zh) 一种光学膜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US11513278B2 (en) Lighting device
US10725225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21004090A1 (zh) 色彩转换组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JP2016194989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4326206B (zh) 显示装置
TWI830395B (zh) 顯示裝置
US20200218004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a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90391314A1 (en) Optica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7426779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579905B (zh) 显示装置
US20200166808A1 (en) Optica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103728A (zh) 背光单元及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
CN11393656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561881U (zh) 玻璃荧光板及背光面板
JP2018157085A (ja) 光波長変換組成物、光波長変換部材、発光装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12001045B2 (en) Lighting device
JP7188666B1 (ja) 光学部材、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