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1787A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1787A
TW202321787A TW110142423A TW110142423A TW202321787A TW 202321787 A TW202321787 A TW 202321787A TW 110142423 A TW110142423 A TW 110142423A TW 110142423 A TW110142423 A TW 110142423A TW 202321787 A TW202321787 A TW 2023217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olarizing
polarizing layer
unit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2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3857B (zh
Inventor
詹鈞翔
賈立凱
黃勝銘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424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3857B/zh
Priority to CN202111611910.XA priority patent/CN11432620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38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385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21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178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電路基板、複數個發光元件、至少一個反射擋牆、第一偏振層、第二偏振層以及光轉換層。反射擋牆位於電路基板上,並與電路基板共同定義出複數個容置空間。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位於複數個容置空間其中之一者中。第一偏振層具有第一偏振軸,位於複數個容置空間之中,並位於電路基板與反射擋牆的頂面之間。第二偏振層具有與第一偏振軸垂直的第二偏振軸,並位於第一偏振層上方。光轉換層位於第一偏振層和第二偏振層之間。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使用色光轉換(color conversion)技術的顯示裝置。
平面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面或微發光二極體示(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顯示面板,因具有高畫質、體積小、重量輕及應用範圍廣等優點,而被廣泛地應用於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以及電視等各種消費性電子產品中,並已經逐漸地取代傳統的陰極射線管顯示裝置而成為顯示裝置的主流。而隨著消費者對於影像品質要求的提升,平面顯示裝置的影像畫面需要有更生動鮮豔的表現。色光轉換技術由於在色域範圍的提升具有卓越的表現,而受到業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被廣泛用於平面顯示裝置中。
典型的色光轉換技術是藉由調整光轉換材料中的光轉換粒子(例如,量子點)的粒徑、濃度或種類,使發光元件所提供的光線在穿過光轉換材料後獲得不同的發射波長。然而,由發光元件在色光轉換的過程仍然存在漏光現象,導致顯示裝置的光轉換效率和利用率降低,也間接降低色域範圍。而為了防止漏光,現有技術一般需要在發光元件的出光側額外覆蓋特定的色阻層或吸光層,以阻擋洩漏的色光,除了降低平面顯示裝置的光利用率低外,也不利於平面顯示裝置的薄型化。
因此,有需要提供一種先進的顯示裝置,來解決習知技術所面臨的問題。
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係揭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電路基板、複數個發光元件、至少一個反射擋牆(reflect bank)、第一偏振層、第二偏振層以及光轉換層。複數個發光元件位於電路基板上。反射擋牆位於電路基板上,並與電路基板共同定義出複數個容置空間,第一偏振層具有第一偏振軸,並位於複數個容置空間之中,並位於電路基板與反射擋牆的頂面之間。第二偏振層具有與第一偏振軸垂直的第二偏振軸,位於第一偏振層上方。光轉換層位於第一偏振層和第二偏振層之間。
根據上述實施例,本說明書是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在電路基板上設置至少一個反射擋牆與電路基板共同定義出複數個容置空間,在於容置空間之中對應設置發光元件,並在發光元件與反射擋牆頂部之間設置具有第一偏振軸的第一偏振層,在第一偏振層上方設置光轉換層,在光轉換層上方設置第二偏振層。其中,第二偏振層具有與第一偏振軸垂直的第二偏振軸。
藉由第一偏振軸的阻擋(反射)過濾,以及容置空間的表面靠近電路基板的第一部份的反射與散射,可以將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例如,藍色色光)轉換成具有第一偏振軸的偏振光;再通過光轉換層將一部分具有第一偏振軸的偏振光分別轉換成不同顏色(例如,紅色或綠色)具有第一偏振軸的偏振色光;再藉由容置空間的表面靠近第二偏振層的第二部份、第一偏振層和第二偏振層的反射,將另一部分尚未被光轉換且具有第一偏振軸的偏振光封閉在容置空間中不斷回收利用,最後再通過不同顏色的光轉換層進行光轉換,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軸的不同顏色偏振色光向外出射。可大幅提升發光元件光利用率;並且不須額外覆蓋特定的色阻層或吸光層,即可阻擋發光元件未被色轉換的光線洩漏,有利於顯示裝置的薄型化。
本說明書是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阻止光線洩漏,提升發光元件的光利用率,且有利於顯示裝置的薄型化。為了對本說明書之上述實施例及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複數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
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些特定的實施案例與方法,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仍可採用其他特徵、元件、方法及參數來加以實施。較佳實施例的提出,僅係用以例示本發明的技術特徵,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可根據以下說明書的描述,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範圍內,作均等的修飾與變化。在不同實施例與圖式之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表示。
請參照第1圖,第1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100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顯示裝置100可以是一種微發光二極體(Micro/mini LED)顯示器,其包括電路基板101、複數個發光元件102、至少一個反射擋牆103、第一偏振層104、第二偏振層105以及光轉換層106。
在本說明書的一些實施例中,電路基板101可以是一種驅動基板,其包括基材101a以及電路層101b。電路層101b形成於基材101a上,並與發光元件102電性連結。在一實施例中,電路基板101設置有薄膜電晶體(圖未示)以驅動發光元件102。在另一實施例中,電路基板101可以設置有微驅動晶片(圖未示)以驅動發光元件102。
反射擋牆103位於電路基板101上方,並與電路基板101共同定義出複數個容置空間(例如,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反射擋牆103用來定義複數個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的表面103s具有光反射特性。
在本說明書的一些實施例中,反射擋牆103可以是一種形成於電路基板101表面101s上的複數個個彼此斷開的凸塊。反射擋牆103的側壁103s與電路基板101表面101s連接,並且與電路基板101表面101s形成約40°至90°的夾角Ɵ,藉由單一個反射擋牆103的環狀側壁(未繪示)或多個反射擋牆103的板狀側壁103s與電路基板101表面101s連接,在顯示區DA中共同定義出一個具有頂部開口107o的容置空間(例如,容置空間107a、107b或107c)。
其中,這些凸塊可以由一種反光材料所構成,使每一個用來定義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的側壁103之表面103s都具有光反射特性。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這些凸塊的材料並未限制,但在每一個用來定義複數個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的側壁103之表面103s都覆蓋一種光反射塗層,例如金屬塗層或由單層或多層不同的材料所疊構而成的反射層(未繪示)。
在本說明書的又一些實施例中,反射擋牆103可以是一種形成在電路基板101表面101s上形成的連續材料層(未繪示)。此材料層具有複數個開口(未繪示),可以將一部分電路基板101暴露於外,並藉由這些開口(未繪示)的側壁103s和電路基板101的表面101s連接,進而在顯示區DA中共同定義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在此一實施例中,用來定義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的開口側壁103s可以包含具有光反射特性的反光材料,也可以覆蓋光反射塗層。
複數個發光元件102位於電路基板101上,與電路層101b電性連接。在本說明書的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發光元件102至少包括三個可以發出相同色光(例如,波長實質上介於約380奈米(nm)至495奈米之間的藍色色光G)的第一發光單元102a、第二發光單元102b和第三發光單元102c。其中,第一發光單元102a位於容置空間107a中;第二發光單元102b位於容置空間107b中;第三發光單元102c位於容置空間107c中,並藉由反射擋牆103彼此隔離,而不會產生光串擾(cross talk)現象。
第一偏振層104,具有第一偏振軸,位於複數個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之中,並位於電路基板101與反射擋牆103的頂面103t之間。在本說明書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偏振層104可以是一種圖案化的金屬線柵偏振層(Wire-grid),至少包括一個第一偏振單元104a、一個第二偏振單元104b和一個第三偏振單元104c,分別對應地位於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中;且第一偏振單元104a位於第一發光單元102a上方;第二偏振單元104b位於第二發光單元102b上方;第三偏振單元104c位於第三發光單元102c上方。
在本說明書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偏振單元104a、第二偏振單元104b和第三偏振單元104c分別與被其覆蓋的第一發光元件102a、第二發光元件102b和第三發光單元102c之間存在一個小於或等於1μm的間距(例如,第三偏振單元104c和第三發光單元102c之間存的間距H)。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的側壁表面(反射擋牆103之側壁103s的表面)靠近電路基板101的第一部分103s1,可以為具有散射行為的表面,或設置有可解除光偏極化的反射材料。
在本實施例中,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的側壁表面(反射擋牆103之側壁103s的表面)的第一部分103s1,位於第一偏振層104和與電路基板101表面101s之間。但第一部分103s1的範圍並不以此為限,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部分103s1可以包含位於第一偏振層104上方的一部分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的側壁表面(反射擋牆103之側壁103s的表面)。
請參照第1A圖至第1C圖,第1A圖至第1C圖分別為第1圖所繪之顯示裝置100的局部結構放大圖。其中,由第一發光單元102a、第二發光單元102b和第三發光單元102c向上出射的藍色色光B,只有一部分是具有第一偏振軸的藍色偏振光Bp,可以通過第一偏振單元104a、第二偏振單元104b和第三偏振單元104c向第一偏振層104上方出射;其餘的藍色色光B被第一偏振層104的金屬線柵反射回到第一偏振層104的下方。被第一偏振層104反射的藍色反射色光Br,在分別經過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的側壁表面的第一部分103s1散射與折射之後,可以改變相位形成具有第一偏振軸的藍色偏振光Bp,進而穿過第一偏振層104向第一偏振層104上方出射。
光轉換層106位於第一偏振層104的上方,至少包括一個覆蓋於第一偏振單元104a上方的第一光轉換單元106a、一個覆蓋於第二偏振單元104b上方的第二發光轉換單元106b以及一個覆蓋於第三發光單元102c上方的透明單元106c。在本說明書的一些實施例中,光轉換層106和第一偏振層104之間可以更包含一個透光的鈍化層108。光轉換層106的厚度可以(但不以此為限)介於1微米6微米之間。
其中,第一光轉換單元106a包含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a,例如光致發光螢光材料( photoluminescence phosphor)、量子點(Quantum Dots,QD)材料、發光型染劑或上述之組合,可用以將由第一發光單元102a所發出,並穿過第一偏振單元104a的藍色偏振光Bp,轉換為具有波長實質上介於約570奈米(nm)至750奈米之間的紅色色光R(如第1A圖所繪示)。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包含第二光學轉換材料109b,用以將第二發光單元102b所發出,並穿過第二偏振單元104b的藍色色光Bp,轉換為具有波長實質上介於約495奈米(nm)至570奈米之間的綠色色光G(如第1B圖所繪示)。透明單元106c可以是一種填充含有散射粒子109c的膠體,可以改變由第三發光單元102c所發出,並穿過第三偏振單元104c的藍色偏振光Bp的相位,從而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軸的藍色偏振光Bp2,穿過第二偏振層105向外出射(如第1C圖所繪示)。在本說明書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a和第二光學轉換材料109b皆未添加散射粒子。
第二偏振層105位於第一偏振層104的上方,且具有與第一偏振軸垂直的第二偏振軸。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偏振層105可以是一種金屬線柵偏振層,設置於反射擋牆103的頂面103t之上,使光轉換層106位於第一偏振層104和第二偏振層105之間。另外,光轉換層106和第二偏振層105之間還可以包含一個透光的鈍化層110。第二偏振層105的頂部還可以包含一個具有保護和不反光特性的黑化鍍膜層111。
如第1A圖所繪示,由第一發光單元102a所發出的藍色偏振光Bp,可在穿過第一偏振單元104a的藍色偏振光Bp之後,在第一光轉換單元106a中被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a轉換成紅色色光。其中,有一部分藍色偏振光Bp會經過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a的色轉換,而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軸的紅色偏振光Rp,可以通過第二偏振層105而向第二偏振層105上方出射;另一部分的藍色偏振光Bp,因未通過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a的色轉換,則會被第二偏振層105的金屬線柵反射回第一光轉換單元106a(藍色反射光Br’),再通過容置空間107a之側壁表面(反射擋牆103之側壁103s的表面)遠離電路基板101的第二部分103s2和/或第一偏振單元104a的至少一次(或多次)反射,並在經過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a的色轉換之後,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軸的紅色偏振光Rp,穿過第二偏振層105,向第二偏振層105上方出射。
如第1B圖所繪示,由第二發光單元102b所發出的藍色偏振光Bp,可在穿過第二偏振單元104b之後,在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中被第二光學轉換材料 109b轉換成綠色色光。其中,有一部分藍色偏振光Bp會經過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的色轉換,而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軸的綠色偏振光Gp,可以通過第二偏振層105而形成向第二偏振層105上方出射;另一部分的藍色偏振光Bp,因未經過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的色轉換,則會被第二偏振層105的金屬線柵反射回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藍色反射光Br’’),再通過容置空間107b側壁表面的第二部分103s2和/或第二偏振單元104b的至少一次(或多次)反射,並在經過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的色轉換之後,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軸的綠色偏振光Gp,穿過第二偏振層105,向第二偏振層105上方出射。
如第1C圖所繪示,由第三發光單元102c所發出的藍色偏振光Bp,在穿過第三偏振單元104c之後,被散射粒子109c反射/折射的同時被改變偏振態,而能通過第二偏振層105。
在本實施例中,容置空間107a和107b的側壁表面的第二部分103s2,可以是位於第一偏振層104和反射擋牆103的頂面103t之間的一部分反射擋牆103之側壁103s的表面。且第二部分103s2可以具有鏡面反射特性,例如(但不限定為)一種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或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可用以確保未經過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a或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色轉換而無法通過第二偏振層105的藍色偏振光Bp,在被反射時不會改變其偏振態。但第二部分103s2的範圍並不以此為限,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部分103s2可以包含位於第一偏振單元104a下方的一部分反射擋牆103之側壁103s的表面。
藉由第一偏振軸104的阻擋(反射)過濾,以及容置空間107a、107b和107c側壁表面的第一部分107s1和第一偏振層104的反射,可以將發光元件102(包括第一發光單元102a、第二發光單元102b和第三發光單元102c)所發出的藍色色光B全部轉換成具有第一偏振軸的藍色偏振光Bp;通過光轉換層106(包括第一光轉換單元106a和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分別將藍色偏振光Bp轉換成紅色色光R及綠色色光G;再藉由容置空間107a和107b側壁表面的第二部分103s2、第一偏振層104和第二偏振層105的反射,將未經過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a或第二光轉換單元106b色轉換的藍色偏振光Bp封閉在各自的容置空間107a和107b中不斷回收利用,以分別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軸的紅色偏振光Rp及綠色振光Gp,向第二偏振層105上方出射。可大幅提升第一發光單元102a和第二發光單元102b的光利用率;並且不須額外覆蓋特定的色阻層或吸光層,即可阻擋藍色色光B的洩漏,有利於顯示裝置100的薄型化。
請參照第2圖,第2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200的剖面結構示意圖。顯示裝置200的結構大致與顯示裝置100類似,主要差別在於第一偏振層204、第二偏振層205和反射擋牆203的配置有所不同。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偏振層205的頂部不包含黑化鍍膜層111,因此可用來反射由顯示裝置200出光面所入射的外部環境光線Lf,進而使顯示裝置100同時具有顯示與鏡像反射(mirror display)功能。
並且,於本實施例中,第三發光單元102c未與第一偏振層204和第二偏振層205重疊。意即,第三發光單元102c上方則未設置任何偏振單元。由第三發光單元102c向上出射的藍色色光B,因為沒有第一偏振層204和第二偏振層205的阻擋,可以直接向外出射至第二偏振層205的上方。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容置空間207a和207b側壁表面(反射擋牆203之側壁203s的表面)以對應之發光元件102頂部102t高度的第一位置203p為界線,可以區分為位於電路基板101表面101s和第一位置203p之間的第一部分203s1,以及位於第一位置203p與第二偏振層205之間的第二部分203s2。由於顯示裝置200與顯示裝置100的光學作用方式相似,並已詳述如第1圖和第1A圖至第1B圖,故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3圖,第3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又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300的剖面結構示意圖。顯示裝置300的結構大致與顯示裝置100類似,主要差別在於顯示裝置300除了包含有第一偏振層304和第二偏振層305還包括一個第三偏振層314和一個第四偏振層315。其中,第三偏振層304位於容置空間107c之中,覆蓋於第三發光單元102c上方。第四偏振層315位於第三偏振層314上方,且與第三偏振層314重疊;第三偏振層314和第四偏振層315具有相同的偏光軸,且該偏光軸與第一偏振層304和第二偏振層305的偏光軸可以不同。
請參照第4圖,第4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再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400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種顯示裝置400的結構大致與顯示裝置100類似,主要差別在於顯示裝置400所採用的第二偏振層405為一種圓偏振層。在本說明書的一些實施例中,圓偏振層是由線偏振層(未繪示)與四分之一波板(未繪示)所組成。其中線偏振層(未繪示) 的偏光軸垂直與第一偏振單元104a和第二偏振單元104b的偏光軸垂直,並且與第三偏振單元104c的偏光軸平行。
請參照第5圖,第5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500的剖面結構示意圖。顯示裝置500的結構大致與顯示裝置100類似,主要差別在於顯示裝置500是一種透明顯示顯示裝置。其中,電路基板501(包括電路層501b)的基材501a可以是透明材料所構成;且顯示裝置500可以包括至少一個光通孔512,容許顯示裝置500出光面相反一側的外部環境光線Lb通過,形成一個透光區TA,使顯示裝置500同時具有影像顯示與透視功能。
請參照第6圖,第6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又再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600的剖面結構示意圖。顯示裝置600的結構大致與顯示裝置100類似,主要差別在於顯示裝置600是一種半穿透半反射式顯示裝置。其中,電路基板601上的電路層601b可以是反光材料所構成,可用以反射由顯示裝置100出光面所入射的外部環境光線Lf。
另外,第二偏振層105的頂部不包含具有不反光特性的黑化鍍膜層111,亦可用來反射由顯示裝置100出光面所入射的外部環境光線Lf。顯示裝置500可以包括至少一個光通孔612,容許顯示裝置600出光面相反一側的外部環境光線Lb通過,形成一個透光區TA。使顯示裝置600同時具有影像顯示、鏡像反射及透視功能。
根據上述實施例,本說明書是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在電路基板上設置至少一個反射擋牆與電路基板共同定義出複數個容置空間,在於容置空間之中對應設置發光元件,並在發光元件與反射擋牆頂部之間設置具有第一偏振軸的第一偏振層,在第一偏振層上方設置光轉換層,在光轉換層上方設置第二偏振層。其中,第二偏振層具有與第一偏振軸垂直的第二偏振軸。
藉由第一偏振軸的阻擋阻擋(反射)過濾,以及容置空間的表面靠近電路基板的第一部份的反射與散射,可以將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例如,藍色色光)全部轉換成具有第一偏振軸的偏振光;再通過光轉換層將一部分具有第一偏振軸的偏振光分別轉換成不同顏色(例如,紅色或綠色)具有第一偏振軸的偏振色光;再藉由容置空間的表面靠近第二偏振層的第二部份、第一偏振層和第二偏振層的反射,將另一部分尚未被光轉換且具有第一偏振軸的偏振光封閉在容置空間中不斷回收利用,最後再通過不同顏的光轉換層進行光轉換,形成具有第二偏振軸的不同顏偏振色光向外出射。可大幅提升發光元件光利用率;並且不須額外覆蓋特定的色阻層或吸光層,即可阻擋發光元件的光線洩漏,有利於顯示裝置的薄型化。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顯示裝置 101:電路基板 101a:基材 101b:電路層 101s:電路基板表面 102:發光元件 102a:第一發光單元 102b:第二發光單元 102c:第三發光單元 102t:發光元件的頂部 103:反射擋牆 103t:反射擋牆的頂面 103s:側壁 103s1:第一部分 103s2:第二部分 104:第一偏振層 104a:第一偏振單元 104b:第二偏振單元 104c:第三偏振單元 105:第二偏振層 106:光轉換層 106a:第一光轉換單元 106b:第二發光轉換單元 106c:透明單元 107a:容置空間 107b:容置空間 107c:容置空間 107o:頂部開口 108:鈍化層 109a:第一光學轉換材料 109b:第二光學轉換材料 109c:散射粒子 110:鈍化層 111:黑化鍍膜層 200:顯示裝置 204:第一偏振層 205:第二偏振層 207a:容置空間 207b:容置空間 207c:容置空間 203s:側壁 203s1:第一部分 203s2:第二部分 203p:第一位置 300:顯示裝置 304:第一偏振層 305:第二偏振層 314:第三偏振層 315:第四偏振層 400:顯示裝置 405:第二偏振層 500:顯示裝置 501:電路基板 501a:基材 501b:電路層 512:光通孔 600:顯示裝置 612:光通孔 601:電路基板 601a:基材 601b:電路層 DA:顯示區 H:間距 B:藍色色光 Bp:藍色偏振光 Br:藍色反射光 Br’:藍色反射光 Br’’:藍色反射光 Br2:藍色反射光 Bp2:藍色偏振光 R:紅色色光 Rp:紅色偏振光 Rr:紅色反射光 G:綠色色光 Gp:綠色偏振光 Gr:綠色反射光 Lb:外部環境光線 Lf:外部環境光線
為了對本說明書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第1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1A圖至第1C圖分別為第1圖所繪之顯示裝置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第2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3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又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再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5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又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以及 第6圖係根據本說明書的又再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無。
100:顯示裝置
101:電路基板
101a:基材
101b:電路層
101s:電路基板表面
102:發光元件
102a:第一發光單元
102b:第二發光單元
102c:第三發光單元
102t:發光元件的頂部
103:反射擋牆
103t:反射擋牆的頂面
103s:側壁
103s1:第一部分
103s2:第二部分
104:第一偏振層
104a:第一偏振單元
104b:第二偏振單元
104c:第三偏振單元
105:第二偏振層
106:光轉換層
106a:第一光轉換單元
106b:第二發光轉換單元
106c:透明單元
107a:容置空間
107b:容置空間
107c:容置空間
107o:頂部開口
108:鈍化層
110:鈍化層
111:黑化鍍膜層
DA:顯示區
H:間距

Claims (13)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一電路基板; 至少一反射擋牆(reflect bank),位於該電路基板上,並與該電路基板共同定義出複數個容置空間; 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位於該複數個容置空間之一者中; 一第一偏振層,具有一第一偏振軸,位於該複數個容置空間之中,並位於該電路基板與該反射擋牆的一頂面之間; 一第二偏振層,具有與該第一偏振軸垂直的一第二偏振軸,位於該第一偏振層上方;以及 一光轉換層,位於該第一偏振層和該第二偏振層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元件至少包括發出一第一色光的一第一發光單元、一第二發光單元和一第三發光單元;該第一偏振層至少包括一第一偏振單元和一第二偏振單元,分別位於該複數個容置空間之一者中;且該第一偏振單元位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上方;該第二偏振單元位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上方。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三發光單元未與該第一偏振層重疊。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偏振層覆蓋該第一發光單元和該第二發光單元上方,並與該第一偏振單元和該第二偏振單元重疊。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轉換層至少包括一第一光轉換單元以及一第二光轉換單元;該第一光轉換單元覆蓋於該第一偏振單元上方,且包含一第一光學轉換材料,用以將該第一色光轉換為一第二色光;該第二光轉換單元覆蓋於該第二偏振單元上,且包含一第二光學轉換材料,用以將該第一色光轉換為一第三色光。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轉換層更包括一透明單元覆蓋於該第三發光單元方。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第三偏振層,位於該複數個容置空間之一者中,並覆蓋於該第三發光單元上方;以及 一第四偏振層,位於該第三偏振層上方,與該第三偏振層重疊,且具有與第三偏振層相同的一偏光軸。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偏振層為一金屬線柵偏振層(Wire-grid)。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偏振層與被其覆蓋的該複數個發光元件之一者間具有小於或等於1微米(μm)的一間距。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偏振層係一圓偏振層。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反射擋牆的一側壁表面包括: 一第一部分,靠近該電路基板,並包括一散射反射特性;以及 一第二部分,遠離該電路基板,並包括一鏡面反射特性。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部分位於該電路基板與該第一偏振層之間;該第二部分位於該第一偏振層與該第二偏振層之間。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部分位於該電路基板與一第一位置之間,該第一位置對應於該發光元件的一頂部高度;該第二部分位於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偏振層之間。
TW110142423A 2021-11-15 2021-11-15 顯示裝置 TWI7938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2423A TWI793857B (zh) 2021-11-15 2021-11-15 顯示裝置
CN202111611910.XA CN114326206B (zh) 2021-11-15 2021-12-27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2423A TWI793857B (zh) 2021-11-15 2021-11-15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3857B TWI793857B (zh) 2023-02-21
TW202321787A true TW202321787A (zh) 2023-06-01

Family

ID=81013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2423A TWI793857B (zh) 2021-11-15 2021-11-15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26206B (zh)
TW (1) TWI79385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4318A (ja) * 1997-09-01 1999-03-26 Seiko Epson Corp 偏光変換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及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WO2011083803A1 (ja) * 2010-01-07 2013-05-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および該発光素子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6153813B2 (ja) * 2013-08-12 2017-06-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925523B (zh) * 2014-04-02 2016-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60028263A (ko) * 2014-09-03 2016-03-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20170146859A1 (en) * 2015-11-20 2017-05-25 A. U. Vista, Inc. Quantum-dot embedded polarizer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JP7003411B2 (ja) * 2017-02-02 2022-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KR102439084B1 (ko) * 2017-08-29 2022-09-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7505767A (zh) * 2017-10-16 2017-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转换结构、背光模组、彩膜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2001039B2 (en) * 2018-07-30 2024-06-04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Display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11041981B2 (en) * 2019-01-08 2021-06-2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ptical filt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187551A (zh) * 2019-06-21 2019-08-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6206B (zh) 2023-06-27
TWI793857B (zh) 2023-02-21
CN114326206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5170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480822B2 (en) Display substrate comprising a light-reflecting wall having a light-transmissive wall and a light-reflecting layer covering a top surface and side surfaces of the light-transmissive wal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0258864A1 (zh) 色彩转化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WO2018201610A1 (zh) 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光转换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WO2019205616A1 (zh) 光学膜、包括光学膜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TW202238547A (zh) 顯示裝置及波長轉換基板
CN110707146B (zh) 盖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18201618A1 (zh) 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WO2020056912A1 (zh) 背光模组
WO2021004086A1 (zh) 色彩转化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0253312A1 (zh) 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US10330265B2 (en) Front 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front light source
WO2021004090A1 (zh) 色彩转换组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TWI793857B (zh) 顯示裝置
WO2024082488A1 (zh) 封装发光单元、显示装置和封装发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WO2020258765A1 (zh) 色彩转化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TWI830395B (zh) 顯示裝置
WO2020258608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94612A (zh) 量子点彩膜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1511709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7559523B2 (ja) 表示装置
WO2021249307A1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037674B (zh) 面光源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TWI720883B (zh) 電激發光顯示器
JP2023006356A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