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4267A - 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4267A
CN114314267A CN202111491648.XA CN202111491648A CN114314267A CN 114314267 A CN114314267 A CN 114314267A CN 202111491648 A CN202111491648 A CN 202111491648A CN 114314267 A CN114314267 A CN 114314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elevator
groove
frame body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916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14267B (zh
Inventor
颜灵智
史策
王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9164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142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14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4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14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4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电梯防护装置,包括底座和支撑机构,底座可转动地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支撑机构设于所述底座,能够随所述底座相对于电梯轿厢侧壁转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在收纳于所述底座的收纳位置和伸出于所述底座的支撑位置之间运动。通过在电梯轿厢侧壁设置可转动地底座,当电梯发生急坠等故障时,乘梯人员可在底座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从而把直线冲击转换成角动量,降低对乘梯人员的冲击作用;底座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不会增大电梯的整体体积;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可以带着乘梯人员随底座相对于电梯轿厢侧壁转动,为乘梯人员的腰部和臀部提供支撑,提供更好的防护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土地资源有限,为了将更多的地面留给草地、树木来营造好的居住环境,房子则向高空发展,因此电梯房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电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安全隐患。例如,当出现电梯抱闸没调好或电梯超载等情况,会导致极少量的电梯发生急速坠落或急速上升等事故。虽然电梯事故率较低,但是万一发生电梯事故,由于电梯内没有安全设施,乘梯人员会受到严重伤害。
现有一种新型客用安全缓冲电梯轿厢,包括轿厢主体,轿厢主体的顶端上表面中部焊接有连接支架,连接支架的顶端设置有吊耳,轿厢主体的内壁两侧均设置有滑轨,轿厢主体的内腔下部水平设置有缓冲踏板,且缓冲踏板的两端与滑轨之间分别滑动配合,缓冲踏板的中部填充为泡沫结构,缓冲踏板的两端中部均开有卡槽,轿厢主体的两侧下部分别铰接有传动杆,传动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头,传动杆的底端设置有电磁开关,且电磁开关通过螺栓固定在轿厢主体上,轿厢主体的底端两侧与缓冲踏板的下表面之间竖直连接有伸缩套筒,伸缩套筒的外圈套接有拉压弹簧,轿厢主体的底端中部与缓冲踏板的下表面之间竖直安装有多个阻尼器。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上述客用安全缓冲电梯轿厢通过在电梯轿厢内的底部设置拉压弹簧、阻尼器和缓冲踏板,当电梯出现急速坠落等事故时,拉压弹簧和阻尼器伸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但是在电梯坠落的瞬间,乘梯人员仍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作用,而受到伤害。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防护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电梯缓冲装置会增大电梯的整体体积,且在电梯发生坠落时,乘梯人员仍会受到巨大冲击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护装置,包括:底座,可转动地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支撑机构,设于所述底座,能够随所述底座相对于电梯轿厢侧壁转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在收纳于所述底座的收纳位置和伸出于所述底座的支撑位置之间运动。
可选地,所述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架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架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在所述收纳位置和所述支撑位置之间运动。
可选地,所述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机构;所述架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且所述架体从所述收纳位置利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运动到所述支撑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槽体,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架体中的一个;栓体,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架体中的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一槽体内,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槽体转动;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一槽体相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槽体的上方,所述栓体能够从所述第一槽体滑入所述第二槽体,当所述栓体位于所述第二槽体内时所述栓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槽体转动;
所述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导向槽,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架体中的一个;导向栓,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架体中的另一个,位于所述导向槽内时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向槽滑动,当所述栓体沿所述第二槽体滑动时,所述导向栓可沿所述导向槽滑动,当所述栓体沿所述第二槽体转动时,所述导向栓脱出所述导向槽。
可选地,所述导向槽、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均设于所述底座,所述导向栓和所述栓体均设于所述架体;所述导向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槽体背离所述第一槽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导向槽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底座背离电梯轿厢侧的端面上,且所述导向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槽体的宽度,以阻止所述栓体滑入所述导向槽。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竖梁,所述导向槽、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均设置于所述竖梁;脚踏杆,与所述竖梁滑动连接,且所述脚踏杆与所述架体相连接,以带动所述架体相对于所述竖梁滑动。
可选地,所述底座还包括:传动机构,连接在所述脚踏杆与所述架体之间,所述脚踏杆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架体相对于所述竖梁滑动;手握杆,与所述竖梁滑动连接;锁定机构,与所述手握杆相连接,当所述手握杆朝向远离所述脚踏杆的方向运动时,所述锁定机构可锁定所述传动机构,以限制所述架体相对于所述竖梁滑动。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竖梁;连接件,与所述转动件相配合,一端与所述架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脚踏杆相连接,当所述脚踏杆相对于所述竖梁滑动时,所述架体相对于所述竖梁向与所述脚踏杆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可选地,所述转动件设有卡槽,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固定板,与所述手握杆相连接,可随所述手握杆相对于所述竖梁滑动;止动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可卡入所述卡槽内,用于锁定所述转动件。
可选地,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防护兜,设置于所述架体,当所述架体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防护兜用于为人体提供支撑。
可选地,所述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阻尼环,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阻尼环的中心与所述底座的旋转中心一致;阻挡件,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与所述阻尼环相抵接,以与所述阻尼环相摩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防护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在电梯轿厢侧壁设置可转动地底座,当电梯发生急坠等故障时,乘梯人员可在底座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从而把直线冲击转换成角动量,降低对乘梯人员的冲击作用;底座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不会增大电梯的整体体积;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可以带着乘梯人员随底座相对于电梯轿厢侧壁转动,为乘梯人员的腰部和臀部提供支撑,提供更好的防护作用。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电梯防护装置在电梯轿厢内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电梯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电梯防护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底座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电梯防护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支撑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支撑机构的使用过程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支撑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阻尼环的机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12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12中沿B-B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底座;11:竖梁;111:拖簧栓;112:弹性件;12:脚踏杆;121:脚蹬;122:弯板;13:传动机构;131:转动件;1311:卡槽;132:连接件;133:螺栓轴;14:手握杆;141:橡胶套;15:锁定机构;151:固定板;1511:绕轴孔;152:止动板;153:护簧板;16:转轴;17:斜梁;18:横梁;2:支撑机构;21:架体;211:固网片;22:防护兜;3:第一连接机构;31:第一槽体;32:栓体;33:扭柱;4:第二连接机构;41:第二槽体;5:导向槽;6:导向栓;7:阻尼环;71:开口;72:凹形轨道;73:凹坑;74:安装槽;8:阻挡件;9:装饰板;10:收纳位置;11:支撑位置;12:越头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图2和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护装置,电梯防护装置包括:底座1和支撑机构2;底座1可转动地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支撑机构2设于底座1,能够随底座1相对于电梯轿厢侧壁转动,并能够相对于底座1在收纳于底座1的收纳位置10和伸出于底座1的支撑位置11之间运动。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防护装置,通过在电梯轿厢侧壁设置可转动地底座1,当电梯发生急坠等故障时,乘梯人员可在底座1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从而把直线冲击转换成角动量,降低对乘梯人员的冲击作用;底座1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不会增大电梯的整体体积;通过在底座1上设置支撑机构2,支撑机构2可以带着乘梯人员随底座1相对于电梯轿厢侧壁转动,为乘梯人员的腰部和臀部提供支撑,提供更好的防护作用。
可选地,底座1可以为板状结构,也可以为框架结构;底座1呈长方形、正方形或多边体形,可以理解的是,底座1的形状不限于以上几种。底座1的外轮廓尺寸小于电梯轿厢侧壁的尺寸,这样底座1在电梯轿厢侧壁上,具有可转动的空间。
可选地,底座1上设有转轴16,底座1通过转轴16可转动地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具体的,转轴16的一端固定于底座1的框架,另一端可旋转地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也可以设置于电梯轿厢壁后面的电梯轿厢框架上;可以理解的是,转轴16也可以固定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底座1与转轴16转动连接;转轴16的位置可以设置于底座1的几何中心位置,也可以设置于略微偏离几何中心的位置,这样转轴16为偏心轴。当电梯发生急坠等事故时,偏心轴可以避免当两个体重相差无几的人同时使用时无法触发该装置使其旋转。即当直线冲击转换为角动量时,偏心轴可以使底座1更容易转动,从而起到防护作用。若转轴16偏离中心的位置过大,会导致底座1转动时撞击电梯轿厢侧壁或者底座1的转动速度过快,对乘梯人员损伤较大,也会导致在较小的力矩时触发底座1发生转动。
可选地,转轴16的位置位于穿过底座1中心的水平线的上部,这样底座1的重心靠下,整体更稳定。
优选地,转轴16的位置位于底座1中心略微偏右上方的位置。
可选地,底座1上设有左、右两个工位,这样可以供两位乘梯人员可以同时使用该装置。可选地,左、右两个工位不对称设置,例如,左边较大的工位可以供男士或体重较大的人士使用,右边较小的工位可以供女士或体重较小的人士使用。
可选地,支撑机构2的收纳位置10可以位于底座1的正上方,这样平常状态下,支撑机构2不突出底座1的前端面,不会妨碍到乘梯人员的活动空间。当然,收纳位置10不限于底座1的正上方,例如支撑机构2可以嵌在底座1上;可选地,支撑机构2的支撑位置11与乘梯人员使用底座1时的位置相对应;当电梯发生事故时,支撑机构2可以伸出底座1,方便为乘梯人员提供支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机构3;支撑机构2包括架体21,架体21通过第一连接机构3与底座1转动连接,以使架体21能够相对于底座1在收纳位置10和支撑位置11之间运动。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架体21通过第一连接机构3与底座1转动连接,当电梯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架体21固定于收纳位置10,当电梯运行异常的情况下,架体21可以转动进而伸出到支撑位置11,为乘梯人员提供支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机构4;架体21通过第二连接机构4与底座1滑动连接,且架体21从收纳位置10利用第一连接机构3通过第二连接机构4运动到支撑位置11。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机构4,架体21通过第二连接机构4与底座1滑动连接,架体21从收纳位置10到支撑位置11,需要依次通过第二连接机构4和第一连接机构3,这样电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架体21不易从底座1中伸出来,减小了架体21被触发的几率,提高了架体21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4所示,第一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槽体31和栓体32;第一槽体31设置于底座1和架体21中的一个;栓体32设置于底座1和架体21中的另一个,位于第一槽体31内,并能够相对于第一槽体31转动;
第二连接机构4包括第二槽体41,第二槽体41与第一槽体31相连通,并位于第一槽体31的上方,栓体32能够从第一槽体31滑入第二槽体41,当栓体32位于第二槽体41内时栓体32能够相对于第二槽体41转动;
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导向槽5和导向栓6;导向槽5设置于底座1和架体21中的一个;导向栓6设置于底座1和架体21中的另一个,位于导向槽5内并能够相对于导向槽5滑动,当栓体32沿第二槽体41滑动时,导向栓6可沿导向槽5滑动,当栓体32沿第二槽体41转动时,导向栓6脱出导向槽5。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底座1和架体21通过第一槽体31和栓体32转动连接,第二槽体41与第一槽体31相连通,这样栓体32可从第一槽体31滑入到第二槽体41,由于栓体32可以在第一槽体31中转动,因此栓体32也可以相对于第二槽体41转动;第二槽体41位于第一槽体31的上方,栓体32可以从第一槽体31向上滑入到第二槽体41中;通过在底座1和架体21中设置导向槽5和导向栓6,导向栓6位于导向槽5内并能够相对于导向槽5滑动,当栓体32沿第二槽体41向上滑动一段距离后,导向栓6到达第二槽体41的最上端,若栓体32继续沿第二槽体41向上滑动,导向栓6将滑入到导向槽5内,由于导向槽5斜向上朝向背离电梯轿厢侧壁,因此,导向栓6可带动架体21朝向背离电梯轿厢侧壁转动,当导向栓6脱出导向槽5时,架体21越过使用者的头部,架体21在自身和用户身体重力作用下会继续转动,架体21转动到合适的位置,方便乘梯人员使用;这样通过导向槽5与导向栓6的配合,可以对架体21的转动方向进行引导,方便乘梯人员使用。
可选地,第一槽体31和第二槽体41相连通,形成长条形槽体,栓体32既可以在长条形槽体内从一端滑动到另一端,又可以在长条形槽体内转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导向槽5、第一槽体31、第二槽体41均设于底座1,导向栓6和栓体32均设于架体21;
导向槽5的一端与第二槽体41背离第一槽体31的一端相连通,导向槽5的另一端位于底座1背离电梯轿厢侧的端面上,且导向槽5的宽度小于第二槽体41的宽度,以阻止栓体32滑入导向槽5。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通过将导向槽5、第一槽体31、第二槽体41设置于底座1,第一槽体31、第二槽体41和导向槽5由下而上依次排布,且依次相连通;导向栓6位于栓体32的上方,通过将导向栓6和栓体32均设于架体21,这样方便架体21与底座1的加工制造以及后续的安装;导向槽5的一端与第二槽体41背离第一槽体31的一端相连通,导向槽5的另一端位于底座1背离电梯轿厢侧的端面上,这样当架体21上的栓体32在底座1上由第一槽体31滑动到第二槽体41时,导向栓6沿导向槽5滑动,从而使架体21朝向背离电梯轿厢侧倾斜,即朝向乘梯人员的方向转动,方便乘梯人员使用;导向槽5的宽度小于第二槽体41的宽度,可以理解的是,导向栓6的尺寸小于栓体32的尺寸,这样导向栓6可以在第一槽体31、第二槽体41和导向槽5中滑动,而栓体32只能在第一槽体31和第二槽体41内滑动,可以阻止栓体32滑入导向槽5,从而防止架体21从底座1中脱出。
优选地,导向槽5呈弧形;可以理解的是,导向槽5的形状不限于弧形,也可以为直线形等多种形式。
可选地,栓体32背离架体21的端部设有扭柱33,扭柱33的外轮廓尺寸大于栓体32的外轮廓尺寸,扭柱33可以防止栓体32从第一槽体31、第二槽体41中拔脱出。
电梯运行正常时,栓体32位于第一槽体31的最下端位置,导向栓6位于第一槽体31或第二槽体41内,此时,由于导向栓6的存在,架体21不会绕底座1转动,架体21的前端面不凸出底座1的前端面,架体21基本不占用乘梯人员的站立空间;当电梯出现事故时,结合图10、图11所示,乘梯人员可以推着架体21由第一槽体31滑到第二槽体41,当导向栓6到达导向槽5的最下端即与第二槽体41的连接处时,若继续向上推动架体21,导向栓6将滑入导向槽5内,从而带动架体21转动,架体21转动后可以越到乘梯人员的头顶到达越头位置12,架体21在重力的作用下,会继续转动,当架体21的最上端转动到乘梯人员的腰、臀部,可以为乘梯人员提供支撑。当转动到乘梯人员的腰、臀部时,导向栓6恰好卡在底座1的外表面上,可以防止架体21继续转动,导向栓6对架体2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当冲击发生时,架体21上的导向栓6和栓体32的共同作用在底座1上,从而为乘梯人员提供支撑。
可选地,导向槽5的右侧壁与第二槽体41的右侧壁相连接;优选地,第二槽体41的右侧壁与导向槽5的右侧壁光滑过渡,这样导向栓6从第二槽体41滑入导向槽5时不会发生卡顿情况。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底座1包括:竖梁11和脚踏杆12;导向槽5、第一槽体31、第二槽体41均设置于竖梁11;脚踏杆12与竖梁11滑动连接,且脚踏杆12与架体21相连接,以带动架体21相对于竖梁11滑动。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导向槽5、第一槽体31、第二槽体41均设置于竖梁11,这样架体21通过栓体32与竖梁11相连接;脚踏杆12与竖梁11滑动连接,脚踏杆12又与架体21相连接,乘梯人员通过脚踩脚踏杆12,脚踏杆12可以相对竖梁11滑动,由于脚踏杆12与架体21相连接,从而脚踏杆12可以带动架体21相对于竖梁11滑动,而当架体21相对于竖梁11滑动时,在导向栓6的引导下,可以实现架体21的自动转动。
可选地,脚踏杆12上设有脚蹬121,脚蹬121成对设置。脚蹬121可以对乘梯人员的脚部进行限制,防止踩脚踏杆12时打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底座1还包括:传动机构13、手握杆14和锁定机构15;传动机构13连接在脚踏杆12与架体21之间,脚踏杆12通过传动机构13带动架体21相对于竖梁11滑动;手握杆14与竖梁11滑动连接;锁定机构15与手握杆14相连接,当手握杆14朝向远离脚踏杆12的方向运动时,锁定机构15可锁定传动机构13,以限制架体21相对于竖梁11滑动。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通过设置传动机构13、手握杆14和锁定机构15,其中,脚踏杆12可以通过传动机构13带动架体21相对于竖梁11滑动;手握杆14与竖梁11滑动连接,当手握杆14朝向远离脚踏杆12的方向运动时,锁定机构15可以锁定传动机构13,传动机构13被锁定后,这样可以限制架体21相对于竖梁11滑动。
可选地,手握杆14的手握部的粗细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从而保证手握的舒适性,这样可协助手部爆发出最大手握力度。
可选地,手握杆14上设有橡胶套141,橡胶套141可以在增加舒适度的同时,提高摩擦力,两个橡胶套141之间的距离参考男女的平均肩宽来确定。可以理解的是,橡胶套141的颜色可以为多种类型,例如,男士对应的橡胶套141可设置成黑色或蓝色,女士对应的橡胶套141可设置成红色或粉色。
可选地,手握杆14呈圆柱形,手握杆14与竖梁11的连接处采用圆转方结构处理。脚踏杆12也可呈圆柱形,脚踏杆12与竖梁11连接处也可以采用圆转方结构;或者脚踏杆12也可呈棱柱形,与竖梁11的内壁适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底座1还包括:斜梁17、横梁18,其中,斜梁17、竖梁11、横梁18相互之间固定连接,斜梁17和横梁18主要其加固作用,竖梁11可用来安装手握杆14、脚踏杆12、架体21等结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传动机构13包括:转动件131和连接件132;转动件131可转动地设置于竖梁11;连接件132与转动件131相配合,一端与架体21相连接,另一端与脚踏杆12相连接,当脚踏杆12相对于竖梁11滑动时,架体21相对于竖梁11向与脚踏杆12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通过设置转动件131和连接件132,结合图2和图5所示,转动件131和脚踏杆12位于栓体32的两侧,与栓体32相连接的扭柱33上设有第一绳孔,连接件132的一端穿过第一绳孔从而与架体21相连接;且连接件132穿过第一绳孔时,结合图4所示,连接件132的固定端位于扭柱33朝向电梯侧壁的一侧,连接件132穿出扭柱33后从扭柱33下方绕半圈后再向上越过转动件131,这样连接件132可以带动扭柱33靠向第二槽体41的右侧壁,以使导向栓6靠向第二槽体41的右侧壁,以方便所述导向栓6滑入所述导向槽5;脚踏杆12的上端位于竖梁11内,脚踏杆12的上端设有弯板122,弯板122上设有第二绳孔,连接件13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绳孔,从而与脚踏杆12相连接,由于连接件132与转动件131相配合,当脚踏杆12向下运动时,连接件132会拉动架体21向上运动;当架体21向下运动时,连接件132会拉动脚踏杆12向上运动;即转动件131可以起到转向的作用,使脚踏杆12与架体21的相对于竖梁11运动方向相反,这样当乘梯人员向下踩脚踏杆12时,脚踏杆12相对于竖梁11向下滑动,而架体21会相对于竖梁11向上滑动,当导向栓6滑动到导向槽5的最底端时,架体21继续滑动,在导向栓6的引导下,架体21将开始转动。
可选地,第二槽体41与导向槽5的连接处平滑过渡,以防止导向栓6被卡顿在第二槽体41的顶端。
需要说明的是,扭柱33的外轮廓尺寸大于栓体32的外轮廓尺寸,当栓体32运动时,连接件132对扭柱33施加较大的转动力矩,使在电梯发生急坠等事故的紧急情况下,在连接件132的拉动下,通过导向栓6与导向槽5的配合导向,支撑机构2能迅速运动到支撑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架体21的整体重量要远大于脚踏杆12,这样在无人踩踏的情况下,脚踏杆12不会带动架体21向上滑动,只有当乘梯人员脚踩脚踏杆12时,在转动件131和连接件132的作用下,架体21才会向上滑动。
可选地,转动件131可以为定滑轮,相对应的连接件132可以为尼龙绳、钢丝绳等绳子。
可选地,转动件131也可以为齿轮,相对应的连接件132可以为与齿轮相配合的链条。
可以理解的是转动件131和连接件132不限于以上两种类型,其他可实现的方式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转动件131设有卡槽1311,锁定机构15包括:固定板151和止动板152;固定板151与手握杆14相连接,可随手握杆14相对于竖梁11滑动;止动板152设置于固定板151,可卡入卡槽1311内,用于锁定转动件131。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结合图5、图6和图7所示,转动件131的两个轮缘中,其中至少一个为厚轮缘,厚轮缘设有卡槽1311,锁定机构15包括固定板151和止动板152,结合图5所示,固定板151与手握杆14的右侧壁相连接,固定板151位于竖梁11内,由于固定板151与手握杆14相连接,当手握杆14相对与竖梁11滑动时,固定板151也随着手握杆14相对于竖梁11滑动;止动板152设置于固定板151,当固定板151运动时,止动板152也相应的跟着运动,止动板152可卡入卡槽1311内,以锁定转动件131。
可选地,卡槽1311为梯形,可以理解的是,卡槽1311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
结合图6所示,固定板151上开设有绕轴孔1511,绕轴孔1511呈长条形,转动件131通过螺栓轴133固定于竖梁11内,螺栓轴133穿过绕轴孔1511,这样手握杆14沿竖梁11上下滑动时,螺栓轴133始终处于绕轴孔1511内,螺栓轴133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防止手握杆14脱出竖梁11。止动板152位于绕轴孔1511的下方,止动板152垂直于固定板151,止动板152可卡入卡槽1311内,当止动板152卡入卡槽1311内时,转动件131被限制不能进行转动,此时,连接件132若移动,连接件132与转动件131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如果要想使连接件132与转动件13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可以通过将连接件132在转动件131上多绕几圈的方式;当止动板152离开卡槽1311后,连接件132移动时,转动件131可以随之转动;结合图5所示,止动板152的下端设有护簧板153,护簧板153与固定板151相连接,护簧板153呈L形或其他形状,竖梁11上设有拖簧栓111,拖簧栓111与护簧板153之间设有弹性件112,弹性件112可以为弹簧、压簧等。电梯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弹性件112顶着护簧板153使止动板152卡入转动件131上的卡槽1311内,转动件131被卡住,单独下压脚踏杆12不能使连接件132带动架体21相对于底座1向上滑动,这样可以减少支撑机构2被误触发。当电梯发生急坠等事故时,乘梯人员可以握住手握杆14,脚踩脚踏杆12,手握杆14向下滑动,护簧板153向下压缩弹性件112,带动固定板151向下运动,进而使止动板152脱离卡槽1311,同时,由于乘梯人员的自身重力作用,脚踩脚踏杆12后,脚踏杆12向下滑动,通过连接件132带动架体21向上滑动,栓体32由第一槽体31滑动到第二槽体41,当导向栓6进入导向槽5后,架体21向上滑动的同时,会朝向乘梯人员的方向转动,架体21从越头位置12转动下来,可以支撑乘梯人员的腰臀部;当电梯下坠到最底端时,底座1开始转动,将直线冲击转换为角动量,乘梯人员在底座1和架体21的带动下进行旋转,从而减小伤害。可以理解的是,脚踏杆12在平时可以作为儿童或者老人的扶手,防止这些人群跌倒。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8所示,支撑机构2还包括防护兜22,防护兜22设置于架体21,当架体21位于支撑位置11的情况下,防护兜22用于为人体提供支撑。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结合图3和图9所示所示,防护兜22设置于两个架体21之间,两个架体21的顶部均设有固网片211,固网片211把防护兜22固定在两个架体21上;在事故即将发生前,可为用户腰部和臀部迅速加装防护网,当冲击发生时或冲击后旋转时,与手臂、腿脚共同对抗冲击力、向心力,避免用户抓握不牢被甩出安全装置,造成伤害。
可选地,防护兜22由两种成分组成:少量弹性伸缩带和大量高强度非伸缩纤维带,其中高强度非伸缩纤维带在随防护兜22翻转到预定位置时,恰好可以对乘梯人员的腰、臀形成包围防护,由于其具有非伸缩性,其长度不可再延长,从而形成对用户形成“兜底作用”,高强度非伸缩纤维带由于要与乘梯人员的腰、臀相匹配,所以高强度非伸缩纤维带的长度一般大于两个架体21之间的距离,由于长度较大,这样会容易使高强度非伸缩纤维带发生缠绕或者随架体21转动时发生拉扯;通过设置弹性伸缩带,弹性伸缩带可以为高强度非伸缩纤维带提供支撑,防止高强度非伸缩纤维带耷拉过长,避免防护兜22发生缠绕。电梯事故发生时,冲击力较大,底座1相应的转速较大,乘梯人员抓握手握杆14的力度以及脚蹬121对脚部的限制作用有限,底座1旋转后,支撑机构2与手臂、腿脚一起共同对抗冲击力和旋转的向心力,防止乘梯人员抓握不牢被甩出,造成伤害。
可选地,支撑机构2处于收纳位置10时,防护兜22位于手握杆14与电梯轿厢侧壁之间,即防护兜22位于手握杆14的背面,防护兜22的最上端与手握杆14的最上端大致平齐,防护兜22的高度为L1,导向栓6距离导向槽5位于底座1背离电梯轿厢侧的端面的脱出口的竖直高度为L2,L1≤L2,以使防护兜22随架体21向上滑动后,可以从手握杆14的背面转出来。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12所示,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阻尼环7和阻挡件8;阻尼环7设置于底座1,阻尼环7的中心与底座1的旋转中心一致;阻挡件8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与阻尼环7相抵接,以与阻尼环7相摩擦。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通过设置阻尼环7和阻挡件8,阻尼环7的中心与底座1的旋转中心一致,阻挡件8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阻挡件8与阻尼环7相抵接,当电梯发生事故时,通过阻尼环7与阻挡件8之间相摩擦,可以减小底座1的转动加速度,对角动量进行缓冲,最终使底座1停止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阻尼环7也可以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相对应的阻挡件8设置于底座1。
结合图2、图3、图12所示,阻尼环7设置于底座1,且阻尼环7设有开口71,阻尼环7朝向电梯轿厢侧壁的表面设有凹形轨道72,阻尼环7朝向电梯轿厢侧壁的表面还设有凹坑73,电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阻挡件8位于凹坑73内,阻挡件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底座1转动,当电梯运行异常时,电梯的直线速度转换成角动量,底座1的凹坑73会冲出阻挡件8,底座1发生转动;阻尼环7背离电梯轿厢侧壁的表面设有竖梁11的安装槽74。
可选地,阻尼环7凸出于竖梁11朝向电梯轿厢侧的表面,当架体21的宽度大于竖梁11的宽度时,凸出的阻尼环7方便架体21的安装。
可选地,结合图2、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凹坑73与开口71关于阻尼环7的中心大致对称;这是因为底座1上的左、右两个工位不对称设置,使两个工位的相邻的两个竖梁11并不关于阻尼环7的中心对称,两个竖梁11均与阻尼环7相连接,开口71位于两个工位的相邻的两个竖梁1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开口71的另一个作用是提供容纳架体21的空间;凹形轨道72在凹坑73处的深度最深,沿阻尼环7的周向由凹坑73指向开口71,凹形轨道72的深度逐渐变浅,这样使阻尼环7随底座1转动时,阻挡件8对阻尼环7的阻力逐渐变大,底座1的转速变慢,当阻尼环7的开口71转动到阻挡件8处时,阻挡件8会对阻尼环7进行一次阻挡,也可以使底座1的转速减缓,从而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防止电梯事故发生时,底座1转速过快。
通过设置凹坑73,在较小的冲击或晃动时,不至于使底座1发生旋转平,可减少维护费用。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底座1的前端面设有装饰板9,装饰板9可以盖住底座1,起到美化作用;装饰板9可为广告板或柔性镜子等,在电梯发生急坠等情况时,装饰板9可以被轻易破坏,从而使架体21伸出底座1。
可选地,电梯轿厢内设有加速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播放器,其中,加速度传感器和播放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电梯运行的加速度并将检测结果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加速度传感器检测的结果,并和预设值进行比对,当检测结果异常时,控制器控制播放器播报电梯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语音;乘梯人员可以迅速的按下各个楼层按钮,然后语音提示使用防护装置。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可转动地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
支撑机构(2),设于所述底座(1),能够随所述底座(1)相对于电梯轿厢侧壁转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在收纳于所述底座(1)的收纳位置(10)和伸出于所述底座(1)的支撑位置(11)之间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机构(3);所述支撑机构(2)包括:
架体(2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机构(3)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架体(21)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在所述收纳位置(10)和所述支撑位置(11)之间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机构(4);所述架体(2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机构(4)与所述底座(1)滑动连接,且所述架体(21)从所述收纳位置(10)利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机构(4)运动到所述支撑位置(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3)包括:
第一槽体(31),设置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架体(21)中的一个;
栓体(32),设置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架体(21)中的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一槽体(31)内,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槽体(31)转动;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4)包括:
第二槽体(41),与所述第一槽体(31)相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槽体(31)的上方,所述栓体(32)能够从所述第一槽体(31)滑入所述第二槽体(41),当所述栓体(32)位于所述第二槽体(41)内时所述栓体(32)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槽体(41)转动;
所述电梯防护装置还包括:
导向槽(5),设置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架体(21)中的一个;
导向栓(6),设置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架体(21)中的另一个,位于所述导向槽(5)内时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向槽(5)滑动,当所述栓体(32)沿所述第二槽体(41)滑动时,所述导向栓(6)可沿所述导向槽(5)滑动,当所述栓体(32)沿所述第二槽体(41)转动时,所述导向栓(6)脱出所述导向槽(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5)、所述第一槽体(31)、所述第二槽体(41)均设于所述底座(1),所述导向栓(6)和所述栓体(32)均设于所述架体(21);
所述导向槽(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槽体(41)背离所述第一槽体(31)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导向槽(5)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底座(1)背离电梯轿厢侧的端面上,且所述导向槽(5)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槽体(41)的宽度,以阻止所述栓体(32)滑入所述导向槽(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
竖梁(11),所述导向槽(5)、所述第一槽体(31)、所述第二槽体(41)均设置于所述竖梁(11);
脚踏杆(12),与所述竖梁(11)滑动连接,且所述脚踏杆(12)与所述架体(21)相连接,以带动所述架体(21)相对于所述竖梁(11)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还包括:
传动机构(13),连接在所述脚踏杆(12)与所述架体(21)之间,所述脚踏杆(12)通过所述传动机构(13)带动所述架体(21)相对于所述竖梁(11)滑动;
手握杆(14),与所述竖梁(11)滑动连接;
锁定机构(15),与所述手握杆(14)相连接,当所述手握杆(14)朝向远离所述脚踏杆(12)的方向运动时,所述锁定机构(15)可锁定所述传动机构(13),以限制所述架体(21)相对于所述竖梁(11)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3)包括:
转动件(13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竖梁(11);
连接件(132),与所述转动件(131)相配合,一端与所述架体(21)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脚踏杆(12)相连接,当所述脚踏杆(12)相对于所述竖梁(11)滑动时,所述架体(21)相对于所述竖梁(11)向与所述脚踏杆(12)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131)设有卡槽(1311),所述锁定机构(15)包括:
固定板(151),与所述手握杆(14)相连接,可随所述手握杆(14)相对于所述竖梁(11)滑动;
止动板(152),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51),可卡入所述卡槽(1311)内,用于锁定所述转动件(131)。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阻尼环(7),设置于所述底座(1),所述阻尼环(7)的中心与所述底座(1)的旋转中心一致;
阻挡件(8),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与所述阻尼环(7)相抵接,以与所述阻尼环(7)相摩擦。
CN202111491648.XA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Active CN1143142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91648.XA CN114314267B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91648.XA CN114314267B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4267A true CN114314267A (zh) 2022-04-12
CN114314267B CN114314267B (zh) 2024-01-16

Family

ID=81051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91648.XA Active CN114314267B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14267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4897A (ja) * 1995-05-29 1996-12-10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制御装置
EP1097897A1 (de) * 1999-11-03 2001-05-09 Inventio Ag In einer Aufzugskabine angeordnete Sicherheitseinrichtung zum Schutze der Passagiere vor Verletzungen
JP2009196772A (ja) * 2008-02-22 2009-09-03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安全柵転倒防止用固定器
CN105084172A (zh) * 2014-05-23 2015-11-25 郭俊和 垂吊电梯桥厢弹力安保扶手
CN105270950A (zh) * 2015-10-28 2016-01-27 中国矿业大学 立井提升机蹲罐事故矿工安全保护装置及方法
CN205257727U (zh) * 2015-10-26 2016-05-25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一种带安全装置的电梯轿厢
CN206232281U (zh) * 2016-08-30 2017-06-09 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安全座椅的电梯
CN108147256A (zh) * 2017-12-25 2018-06-12 凌志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安全坐具
CN207536954U (zh) * 2017-12-07 2018-06-26 廖迪煜 一种电梯防坠装置
CN109319637A (zh) * 2018-11-13 2019-02-12 浙江创智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坠落时的单座椅自救架
CN109319638A (zh) * 2018-11-15 2019-02-12 浙江创智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坠落时的自救减震架
CN214359659U (zh) * 2020-12-21 2021-10-08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电梯轿厢避险防护救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4897A (ja) * 1995-05-29 1996-12-10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制御装置
EP1097897A1 (de) * 1999-11-03 2001-05-09 Inventio Ag In einer Aufzugskabine angeordnete Sicherheitseinrichtung zum Schutze der Passagiere vor Verletzungen
JP2009196772A (ja) * 2008-02-22 2009-09-03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安全柵転倒防止用固定器
CN105084172A (zh) * 2014-05-23 2015-11-25 郭俊和 垂吊电梯桥厢弹力安保扶手
CN205257727U (zh) * 2015-10-26 2016-05-25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一种带安全装置的电梯轿厢
CN105270950A (zh) * 2015-10-28 2016-01-27 中国矿业大学 立井提升机蹲罐事故矿工安全保护装置及方法
CN206232281U (zh) * 2016-08-30 2017-06-09 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安全座椅的电梯
CN207536954U (zh) * 2017-12-07 2018-06-26 廖迪煜 一种电梯防坠装置
CN108147256A (zh) * 2017-12-25 2018-06-12 凌志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安全坐具
CN109319637A (zh) * 2018-11-13 2019-02-12 浙江创智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坠落时的单座椅自救架
CN109319638A (zh) * 2018-11-15 2019-02-12 浙江创智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坠落时的自救减震架
CN214359659U (zh) * 2020-12-21 2021-10-08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电梯轿厢避险防护救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4267B (zh)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97832B1 (ko) 승강 보조기
KR101117277B1 (ko) 비상탈출장치
RU255851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аварийной эвакуации
KR101032877B1 (ko) 비상탈출장치
WO2005076738A2 (en) Mass rescue and evacuation system
CN101259938B (zh) 用于移动扶手的安全装置
CN114314267A (zh) 一种电梯防护装置
CN112723084B (zh) 一种应对电梯急停故障的救援设施
KR101230029B1 (ko) 안전장치를 갖는 역기내리기 운동기구
CN211827661U (zh) 一种仿太空失重装置和仿太空失重系统
US20040245047A1 (en) Device for rescuing persons from edifices such as buildings, drilling platforms, ships or the like
US20050269155A1 (en) Tall building escape apparatus
CN217430688U (zh) 一种高层建筑自降逃生装置
KR20050012603A (ko) 난간 대피장치
CN112723083B (zh) 一种具有紧急逃离设备的电梯救援系统
KR102301630B1 (ko) 건물의 비상대피장치 및 비상대피장치가 구비된 건물
WO2002098516A1 (en) A height-adjustable auxiliary equipment for trampoline
CN111028607B (zh) 一种仿太空失重装置、防太空超重装置和防太空失重系统
US20240131368A1 (en) Fire Escape Tube Device
CN109589509A (zh) 一种智能消防梯
CN213328662U (zh) 一种市政桥梁用护栏
CN216472102U (zh) 一种双重缓降的紧急逃生装置
KR102169898B1 (ko) 안전 비상탈출장치
CN213679337U (zh) 一种电梯困人自动救援装置
CN210873796U (zh) 建筑逃生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