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9215B - 电极烧结炉 - Google Patents

电极烧结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9215B
CN114279215B CN202210008118.3A CN202210008118A CN114279215B CN 114279215 B CN114279215 B CN 114279215B CN 202210008118 A CN202210008118 A CN 202210008118A CN 114279215 B CN114279215 B CN 1142792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guide part
guide
dust
sintering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081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9215A (zh
Inventor
霍李均
吕张忠
翟国平
毛羲佳
姚文明
李新赞
赵士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Yuneng New Energy Battery Materials Co ltd
Suzhou Botao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Yuneng New Energy Battery Materials Co ltd
Suzhou Botao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Yuneng New Energy Battery Materials Co ltd, Suzhou Botao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Yuneng New Energy Battery Material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79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92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9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92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unnel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极烧结炉,包括本体、加热单元、传送辊单元以及灰斗单元,所述灰斗单元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除尘口及气流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位于倾斜平面内且在上下方向上错位设置,以使得位于第一导向部上的粉尘能够掉落至第二导向部上;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在上下方向的间隙形成气流口;其中一个所述气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处,另一个所述气流部设置在所述气流口处;所述除尘口的端部与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通过气流部固定连接。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优点:采用灰斗单元的设置,能够使得下落的粉尘经过导向后有效流动至除尘口,进而避免粉尘由于积攒板结化造成的影响。

Description

电极烧结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加热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电极烧结炉。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发明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匣钵作为一种窑具,在烧制工艺中应用的较为广泛。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传送件将匣钵送入炉内,在烧制一定时间后再送出。其中,在烧制工艺过程中,位于匣钵内的电极材料因其自身特性以及工艺的特性,在炉内烧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粉尘会下落至底部,值得注意的是,炉膛内部空间有限,粉尘不断产生,其中部分粉尘会粘接在炉墙上,由于粉尘内含有油脂等杂质,长时间的积攒会产生板结化,会对设置在其附近的加热部和传送件等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因而,如何将下落的粉尘及时有效地收容至系统底部位置,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烧结炉,其采用灰斗单元的设置,能够使得下落的粉尘经过导向后有效流动至除尘口,进而避免粉尘由于积攒板结化造成的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极烧结炉,包括本体、加热单元、传送辊单元以及灰斗单元,
所述本体具有密封腔体,所述加热单元、传送辊单元及灰斗单元均位于所述密封腔体内,所述灰斗单元位于所述加热单元和传送辊单元的下方;
所述灰斗单元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除尘口及气流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自所述本体的内侧壁向下并朝向除尘口延伸,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位于倾斜平面内且在上下方向上错位设置,以使得位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上的粉尘能够掉落至所述第二导向部上,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下端与所述除尘口对接;
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在上下方向的间隙形成气流口;
所述气流部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其中一个所述气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处,以朝向第一导向部输送朝向除尘口方向流动的气流;另一个所述气流部设置在所述气流口处,以朝向所述第二导向部输送朝向除尘口方向流动的气流;
所述除尘口的端部与所述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通过所述气流部固定连接。
该电极烧结炉的预设工作温度时,粉尘能够向下掉落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并由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传送至除尘口以排出。
进一步地,包括耐火砖部和保温棉部,所述耐火砖环设在所述本体的内侧壁处,所述保温棉部填充在所述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分别相对于所述本体底部之间的间隙处,所述保温棉采用硅酸铝纤维棉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棉部内填充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分别与所述气流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均采用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处设置有遮挡件,所述遮挡件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形成容置所述气流部的嵌设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倾斜角度在110-160°之间;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向下延伸长度之比在1.15-1.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部临近下端处与所述第二导向部临近上端处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合,以形成所述气流口。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部输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向下延伸方向平行设置;或,所述气流部输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向下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部输出的气流强度在0.3-0.4mpa之间,所述预设工作温度在800-90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口的端部与所述本体的内壁采用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分别与所述气流部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下端处向下折弯形成所述除尘口,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抛光处理。
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全部落于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上,由于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采用倾斜的设置方式,能够对粉尘具有向下流动的导向趋势,并从除尘口处及时排出,一方面能够避免粉尘由于积攒板结化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粉尘从高温环境(850℃)中快速排出,能够实现回收再利用;
2、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由于该电极烧结炉处于高温工作环境,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会有一定的膨胀现象产生,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扭曲变形,这样会造成导向性能变差,甚至无法进行导向,本方式中通过设置有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由减小面积的方式有效降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变形量,进而初步保证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工作的稳定性;
3、本申请中形成该除尘口的板材下端部与所述工作单元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通过所述气流部固定连接,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施加向下的预紧力,进一步减小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变形量,再次保证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工作的稳定性;
4、本申请中,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间隔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上端部处均能够设置有所述气流部。在导向方向上多次输出向下气流,结合导向距离缩短的设计,该气流部所需的气流强度相较于现有技术减小了一倍左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电极烧结炉在正常工作中,所述密封腔体内所需的氧含量在25-35ppm之间,其中气流部输出的气流强度对氧含量的影响呈正比,即气流强度越大,则氧含量越达不到所需要求。本申请的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与气流部的配合,采用降低气流强度的方式,能够有效使得所述密封腔体内所需的氧含量始终处于预设范围内。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个整体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个整体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灰斗单元的俯视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工作单元;2、密封腔体;3、第一导向部;4、第二导向部;5、气流部;6、除尘口;7、嵌设部;8、第二嵌设部;9、支撑部;10、输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极烧结炉,包括本体、加热单元、传送辊单元以及灰斗单元,
所述本体具有密封腔体,所述加热单元、传送辊单元及灰斗单元均位于所述密封腔体内,所述灰斗单元位于所述加热单元和传送辊单元的下方;
所述灰斗单元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除尘口及气流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自所述本体的内侧壁向下并朝向除尘口延伸,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位于倾斜平面内且在上下方向上错位设置,以使得位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上的粉尘能够掉落至所述第二导向部上,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下端与所述除尘口对接;
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在上下方向的间隙形成气流口;
所述气流部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其中一个所述气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处,以朝向第一导向部输送朝向除尘口方向流动的气流;另一个所述气流部设置在所述气流口处,以朝向所述第二导向部输送朝向除尘口方向流动的气流;
所述除尘口的端部与所述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通过所述气流部固定连接。
该电极烧结炉的预设工作温度时,粉尘能够向下掉落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并由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传送至除尘口以排出。
上述的设置方式,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全部落于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上,由于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采用倾斜的设置方式,能够对粉尘具有向下流动的导向趋势,结合气流部向下吹风的效果,能够从除尘口处及时排出,一方面能够避免粉尘由于积攒板结化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粉尘从高温环境(850℃)中快速排出,能够实现回收再利用。
着重参照图1,所述加热单元和传送辊单元均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密封腔体内,其中所述加热单元位于所述传送件的上下两侧,且所述加热单元沿水平方向均布设置。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延伸至位于下侧的所述加热单元的临近处,且与所述工作单元的内侧壁抵接,以使得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下落过程中边缘处的部分仅能落在第一导向部上,从而避免粉尘由于在所述本体的内侧壁上产生积攒板结化后,对位于下侧的所述加热单元、甚至是传送辊单元造成影响。
本实施方式中,该电极烧结炉是用于锂电池材料的烧结工艺。锂电池材料在烧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其中粉尘中会携带有例如油脂等杂质。由于粉尘具有一定的重量,在下落至底部时,若不及时排出,由于油脂等杂质的作用,会造成粉尘的板结化,这样长时间的积攒会对所述密封腔体中的临近下部设置的加热单元造成影响,甚至直接造成电极烧结炉无法正常工作。而通过本申请的灰斗单元的设置,则能够及时有效地完全排出落下的粉尘,并且能够对未产生板结化的粉尘进行收集再利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灰斗单元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灰斗单元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两者之间无缝连接。每个所述灰斗单元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采用一体成型设置,这种方式形成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各处均无缝连接。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粉尘在下落的过程中不会积攒在缝隙中,落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的粉尘能够在导向和气流作用下,全部落入除尘口处,进而在短时间内有效排出,也利于后续的回收在利用。
其中一种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4,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俯视图呈矩形状。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均自所述本体的内侧壁向下延伸且位于倾斜平面内,该倾斜的角度在110-160°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设置,倾斜角度为140°。
值得注意的是,该烧结炉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抽屉式开口件,所述第一导向部或第二导向部的一个端面上开设有与抽屉式开口件对应设置的缺口,所述抽屉式开口件的前端能够填充所述缺口,以使得第一导向部或第二导向部的导向面为一个平面。通过该抽屉式开口件的设置,能够便捷后续的点检维护工序及处理应急事件。
所述第一导向部的四个内侧壁和第二导向部的四个内侧壁能够足够覆盖粉尘下落的区域,进而能够有效地对落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的粉尘进行导向。所述第一导向部3位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上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一导向部临近下端处与所述第二导向部临近上端处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合,以形成所述气流口,这样使得所述第一导向部上的粉尘能够全部被导向至第二导向部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四个内侧壁的下端分别向下折弯形成所述除尘口。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由于该电极烧结炉处于高温工作环境,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会有一定的膨胀现象产生,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扭曲变形,这样会造成导向性能变差,甚至无法进行导向,本方式中通过设置有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由减小面积的方式有效降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变形量,进而初步保证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工作的稳定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配合的方式替换现有技术中的一个导向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导流距离变短,由于油脂等杂质具有一定的黏附性,通过缩短导流距离,使得上述杂质还没来得及黏附就已经从第一导向部掉落至第二导向部上,进而降低杂质板结化现象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形成该除尘口的板材下端部与所述工作单元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通过所述气流部固定连接。优选地,此处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上述的设置方式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施加向下的预紧力,进一步减小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变形量,再次保证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工作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处设置有遮挡件,所述遮挡件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形成容置所述气流部的嵌设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临近下端处与所述第二导向部临近上端处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合,以形成所述气流口。上述嵌设部和气流口的设置,使得气流部在工作过程中不会积攒粉尘,进而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气流输出。
位于所述嵌设部内的气流部能够朝向所述第一导向部输送气流,该气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内侧壁向下延伸方向平行设置。位于所述气流口处的气流部能够朝向所述第二导向部输送气流,该气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向下延伸方向平行设置。利用两次气流的吹动,能够完成整个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的粉尘全部向下吹起,并倒流至所述除尘口处。本方式中,优选地所述气流部输出的气流强度在0.3-0.4mpa之间。
上述的设置方式中,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间隔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上端部处均能够设置有所述气流部。在导向方向上多次输出向下气流,结合导向距离缩短的设计,该气流部所需的气流强度相较于现有技术减小了一倍左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电极烧结炉在正常工作中,所述密封腔体内所需的氧含量在25-35ppm之间,其中气流部输出的气流强度对氧含量的影响呈正比,即气流强度越大,则氧含量越达不到所需要求。本申请的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与气流部的配合,采用降低气流强度的方式,能够有效使得所述密封腔体内所需的氧含量始终处于预设范围内。
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向下延伸长度之比在1.15-1.3之间,由于第一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上方,因而第一导向部上的粉尘会被导向至第二导向部上,由于第二导向部自身也会落有粉尘,这样使得第二导向部上的粉尘量会多于第一导向部,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通过相对减小所述第二导向部的面积及导向长度,进而减小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工作强度,也有效保证落于所述第二导向部粉尘能够被有效向下吹起并导流至所述除尘口处,快速排出。
另外,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抛光处理,采用减小粗糙度的方式,配合上述的倾斜设置、延伸长度等设计,能够减少粉尘在第一导向部3和第二导向部4上的积攒时间,且能够提高对粉尘向下的导向性。
所述气流部可以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的空心管状件,该空心管状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能够与内腔连通的出气孔,其可以在850℃的高温下稳定工作。另外每个所述气流部都对应一个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进气口延伸至外部。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的每个侧壁均对应设置有所述气流部。优选地,以与所述第一导向部对应的四个所述气流部为例,四个所述气流部可以采用两两吹气、依次吹气等吹起方式对落于第一导向部上的杂质向下进行导向,也可避免紊流的现象产生。
所述灰斗单元还包括耐火砖部和保温棉部。其中所述耐火砖采用砌筑成型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密封腔体的四周,所述保温棉部填充在所述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分别相对于所述本体底部之间的间隙处,优选地,所述保温棉采用硅酸铝纤维棉制成,其能够在1260℃的高温下正常使用。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耐火砖部和保温棉部均能够起到一定的隔温作用,具体地,所述本体周围的一米范围处的温度可以保持在室温左右,保证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述输气管穿过所述保温棉部后能够与其对应的空心管状件连通,所述输送管由所述密封腔体引出的位置处,采用密封处理,以满足电极烧结炉内部的密封要求。
其中,所述灰斗单元的数量可根据需求适应性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灰斗单元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材质也可根据需求适应性设置,本方式中所要求的是,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能够在850℃的高温下稳定工作。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加热单元、传送辊单元以及灰斗单元,
所述本体具有密封腔体,所述加热单元、传送辊单元及灰斗单元均位于所述密封腔体内,所述灰斗单元位于所述加热单元和传送辊单元的下方;
所述灰斗单元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除尘口及气流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自所述本体的内侧壁向下并朝向除尘口延伸,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均位于倾斜平面内且在上下方向上错位设置,以使得位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上的粉尘能够掉落至所述第二导向部上,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下端与所述除尘口对接;
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在上下方向的间隙形成气流口;
所述气流部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其中一个所述气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处,以朝向第一导向部输送朝向除尘口方向流动的气流;另一个所述气流部设置在所述气流口处,以朝向所述第二导向部输送朝向除尘口方向流动的气流;
所述除尘口的端部与所述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通过所述气流部固定连接;
该电极烧结炉的预设工作温度时,粉尘能够向下掉落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并由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传送至除尘口以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包括耐火砖部和保温棉部,所述耐火砖环设在所述本体的内侧壁处,所述保温棉部填充在所述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分别相对于所述本体底部之间的间隙处,所述保温棉采用硅酸铝纤维棉制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棉部内填充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分别与所述气流部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均采用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处设置有遮挡件,所述遮挡件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上端形成容置所述气流部的嵌设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倾斜角度在110-160°之间;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向下延伸长度之比在1.15-1.3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临近下端处与所述第二导向部临近上端处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合,以形成所述气流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部输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向下延伸方向平行设置;或,所述气流部输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的向下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部输出的气流强度在0.3-0.4mpa之间,所述预设工作温度在800-900℃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口的端部与所述本体的内壁采用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分别与所述气流部焊接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下端处向下折弯形成所述除尘口,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内侧壁抛光处理。
CN202210008118.3A 2021-10-12 2022-01-06 电极烧结炉 Active CN1142792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953824 2021-10-12
CN202111195382 2021-10-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9215A CN114279215A (zh) 2022-04-05
CN114279215B true CN114279215B (zh) 2023-10-13

Family

ID=80880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08118.3A Active CN114279215B (zh) 2021-10-12 2022-01-06 电极烧结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7921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47481A2 (en) * 2010-10-27 2012-05-02 Hitachi, Ltd. Thermal power plant
CN203582888U (zh) * 2013-10-10 2014-05-07 北京国华新兴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转炉干法除尘系统的蒸发冷却器
KR101482454B1 (ko) * 2013-12-05 2015-01-14 주식회사 포스코 회전식 소성로
CN104512909A (zh) * 2013-09-28 2015-04-15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烧结尾气中硫酸铵的回收方法及装置
CN106238211A (zh) * 2016-07-31 2016-12-21 浙江宏电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节的快速湿式电除尘器
CN209334714U (zh) * 2018-11-23 2019-09-03 深圳市东湖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粉末试验烧结炉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47481A2 (en) * 2010-10-27 2012-05-02 Hitachi, Ltd. Thermal power plant
CN104512909A (zh) * 2013-09-28 2015-04-15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烧结尾气中硫酸铵的回收方法及装置
CN203582888U (zh) * 2013-10-10 2014-05-07 北京国华新兴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转炉干法除尘系统的蒸发冷却器
KR101482454B1 (ko) * 2013-12-05 2015-01-14 주식회사 포스코 회전식 소성로
CN106238211A (zh) * 2016-07-31 2016-12-21 浙江宏电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节的快速湿式电除尘器
CN209334714U (zh) * 2018-11-23 2019-09-03 深圳市东湖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粉末试验烧结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9215A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2557B (zh)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lten glass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lten glass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a glass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N114279215B (zh) 电极烧结炉
CN207091486U (zh) 闪速炉烟道
CN209416082U (zh) 气氛保护窑炉l型烟道装置
CN205877449U (zh) 带有承重环的耐高温保温炉烟管道
CN207456177U (zh) 燃烧炉用炉顶结构
CN209229212U (zh) 一种耐高温非金属补偿器
CN211647546U (zh) 一种可清除积灰的排放高浓度二氧化硫变径式整体烟道
CN110779336A (zh) 一种炭素罐式煅烧炉烧穿熔洞热态修补装置及修补方法
CN206817967U (zh) 一种防落脏、蓄热少的节能窑炉
CN217265402U (zh) 一种玻璃窑炉蓄热室小炉连接结构
CN112229207A (zh) 新型气氛保护窑炉
CN212778573U (zh) 立式炉砖衬里托砖板部位砖衬结构
CN115707757B (zh) 一种焦炉炭化室深部立火道炉墙陶瓷焊补的方法
CN109158212A (zh) 自持式宽温高密封性除尘装置及工艺
CN214147915U (zh) 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用水冷炉壁的炉墙结构
CN207713414U (zh) 一种硅酸钠窑炉快速补充加料装置
CN216668316U (zh) 一种高温窑炉用复合炉墙的炉衬砖结构
CN220867270U (zh) 防侵蚀型玻璃窑炉间隙砖
CN219121101U (zh) 一种六偏熔聚炉风道结构
CN211875439U (zh) 一种酸性气体管道补偿器
CN215598096U (zh) 一种耐火浇注料施工“z”字型膨胀缝
CN218238426U (zh) 一种窑炉烟囱和窑炉
CN108087889A (zh) 防结焦二次燃烧室结构
CN216954048U (zh) 工业窑炉的炉墙结构及工业窖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