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2284B - 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2284B
CN114272284B CN202210053034.1A CN202210053034A CN114272284B CN 114272284 B CN114272284 B CN 114272284B CN 202210053034 A CN202210053034 A CN 202210053034A CN 114272284 B CN114272284 B CN 1142722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blood stasis
medicine composition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530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2284A (zh
Inventor
韦佳佳
陈涛
李川
赵晨阳
甘吉明
董卓谦
张博南
王京媛
肖毕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Yunnan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2100530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722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72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2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2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2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所述中药组合物由按重量计的当归10~20g、红花9~18g、桂枝9~18g、独活12~24g、羌活12~24g、苍术9~18g、细辛6~12g、全蝎6~15g、蜈蚣3~12g、丹参10~20g、地龙12~24g、甘草6~18g组成,适用于瘀血阻滞之骨痹症。因风寒湿邪阻于经络,日久不愈,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筋骨失养所致。全方以活血通络为主,又兼具祛风除湿之效。本发明具有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的作用,在活血化瘀,祛风湿通络止痛时,不忘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血补血;寓补于攻而不伤正。选用虫类药物巧取“透骨搜风”之效亦是本方一大用药特色,本发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仅为75.9%,在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依托考昔片。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及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背景技术
痹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独特病症,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早期的认识,“痹”字在古代,是仅就症状而描述,字以状形,指肢体屈伸不利。《素问·痹论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关于痹症的专论,其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进一步从痹症中分离出骨痹的概念,骨痹是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在素问别篇中可见记载骨痹的病名,《素问·逆调论》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中藏经》“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则精气日衰。”《圣济总录》:“肾脂不长,测髓涸而气不行,骨乃痹而其症内寒也。”骨痹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冻结肩、痛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现代医学对骨痹相关疾病的治疗主要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的应用,以及针对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的手术治疗。但是非甾体抗炎药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手术治疗也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的耗费。因此,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骨痹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学正体现了这一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医药中寻找安全有效防治骨痹的药物,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是现代医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中医辨证论证,以中药方剂解决骨痹症的治疗问题,对加速患者康复与功能恢复是一种良好的途径,临床应用潜力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进一步提供该中药组合物之制剂,以及用途。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适用于瘀血阻滞症,由重量份的当归10g~20g、丹参10g~20g、红花10g~20g、桂枝9g~18g、全蝎5g~15g、地龙12g~24g、蜈蚣3g~12g、独活12g~24g、羌活12g~24g、苍术9g~18g、细辛6g~12g、甘草6g~18g组成,适于瘀血阻滞型骨痹症。
进一步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的药物制剂,所述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加入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制备成汤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膏剂、糖浆剂、粉剂和散剂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瘀血阻滞型患者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骨痹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人研究发现骨痹症是多因病症,既有内有所致,也有外因引发。临床发现骨痹最常见的病因病机为“瘀血致痹”及“久病入络”《内经》《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血行不得近其空,故为痹厥也”认为气滞血凝是其病机关键,制定了活血祛风、寒温并用、健脾利湿等更趋精细的辨证方法。至明清时,王清任正式提出“瘀血致痹”之说,并采用身痛逐瘀汤等方药来治疗痹症。而叶天士提出:“初病湿热在经,久则寮热入络”,其在治疗痹症上,多用辛润透络、辛温宣络、搜剔通络等药物进行辨证论治。因此,发明人在多年来在中医药治疗膝骨痹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治疗骨痹的基本法则—活血通络法,并以此法为基础潜心研制了适合于瘀血阻滞型骨痹治疗的中药组合药物。
本发明之方剂针对因风寒湿邪阻于经络,日久不愈,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筋骨失养所致。全方以活血通络为主,又兼具祛风除湿之效。方中当归、红花共为君药,当归与红花味辛性温,当归补血活血,红花散瘀通络,两则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辛温宣络止痛之功效。桂枝、羌活、独活、苍术、细辛共为臣药,桂枝辛温,助阳化气,温经通脉,使之阳气充盛,气血运行有力,以祛经脉中客留之寒邪,当归得桂枝,养血温通之力大增;羌活与独活均能祛风,解表,除湿,然羌活主入膀胱经,发散解表力强,善行上焦而理上,长于祛风寒,能直上巅顶,横行肢臂;独活主入肾经,善行下焦而理下,长于祛风湿,能通行气血,疏导腰膝下行腿足,二药合用,四肢祛风解表除湿之力尤宏;祛风除湿;细辛祛风散寒。全蝎、蜈蚣、丹参、地龙共为佐药,全蝎、蜈蚣二药均入肝经,相须配伍,息风解痉,通络止痛之力倍增;丹参活血凉血,祛瘀通络,味苦、性微寒,地龙清热通络,性寒,全方辛温藉苦寒之品,使其温通而不助热,以增祛风除湿散寒、行血活血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之功。
本发明针对瘀血阻滞型骨痹的治疗具有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的作用,在活血化瘀,祛风湿通络止痛时,不忘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血补血;寓补于攻而不伤正。选用虫类药物巧取“透骨搜风”之效亦是本方一大用药特色。本发明配伍精当,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仅为75.9%,在治疗血虚瘀阻型颈椎病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依托考昔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适用于瘀血阻滞症,由重量份的当归10g~20g、丹参10g~20g、红花10g~20g、桂枝9g~18g、全蝎5g~15g、地龙12g~24g、蜈蚣3g~12g、独活12g~24g、羌活12g~24g、苍术9g~18g、细辛6g~12g、甘草6g~18g组成。
所述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桑寄生10~20g、杜仲9~18g、枸杞10~20g,适于瘀血阻滞症,兼有肝肾不足症;达到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功效,两者合用以加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滋补肝肾之阴之力。
所述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 茯苓15~30g、泽泻15~30g、猪苓15~30g 适瘀血阻滞症,兼有 风寒湿阻症;达到祛风除湿 功效。
所述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加石膏15~30g、 知母12~24g、 牛蒡子15~30g,适于瘀血阻滞症,兼有风湿热痹症达到清热除湿 之效。
所述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的药物制剂,所述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加入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制备成汤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膏剂、糖浆剂、粉剂和散剂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汤剂由下列工艺制备:将所有药物置于锅中,加水没过药物2~3cm,浸泡30min,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为小火煎30min,取汁约150ml;再次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煎10min,取汁约150ml,合并汤汁得汤剂。
所述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颗粒剂由下列工艺制备:
(1)煎煮: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6~8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60min,合并煎煮液;
(2)浓缩:将所得煎煮液在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
(3)干燥:将稠膏于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备用;
(4)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10~30g制粒辅料混匀,加入适量70~9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
所述制粒辅料为糊精、麦芽糊精或蔗糖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之丸剂由下列工艺制备:
(1)煎煮: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6~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60min,合并煎煮液;
(2)浓缩:将所得煎煮液在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60℃时密度为1.20~1.35g/ml;
(3)干燥:将稠膏于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备用;
(4)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水或30%及以下浓度乙醇泛丸,即得丸剂。
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患者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骨痹症药物中的应用。
实施例1
当归12g、丹参10g、红花15g、桂枝12g、全蝎10g、地龙12g、蜈蚣6g、独活15g、羌活12g、苍术9g、细辛9g、甘草9g。按组方将所有药物置于锅中,加水没过药物2~3cm,浸泡30min,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为小火煎30min,取汁约150ml;再次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煎10min,取汁约150ml,合并汤汁得汤剂。
实施例2
组方:当归18g、丹8参15g、红花10g、桂枝9g、全蝎5g、地龙24g、蜈蚣3g、独活24g、羌活24g、苍术20g、细辛6g、甘草6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6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70℃,-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15g糊精混匀,加入适量7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
实施例3
组方:当归9g、丹参20g、红花20g、桂枝18g、全蝎15g、地龙18g、蜈蚣12g、独活12g、羌活18g、苍术15g、细辛12g、甘草18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6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3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
实施例4
组方:当归18g、丹参15g、红花20g、桂枝9g、全蝎10g、地龙18g、蜈蚣6g、独活15g、羌活18g、苍术9g、细辛9g、甘草15g、桑寄生15g、杜仲9、枸杞10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7加水煎煮1~3次,每次5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25g麦芽糊精混匀,加入适量85%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肝肾不足症;达到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功效,两者合用以加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滋补肝肾之阴之力。
实施例5
组方:当归15g、丹参10g、红花20g、桂枝9g、全蝎10g、地龙21g、蜈蚣9g、独活15g、羌活18g、苍术15g、细辛9g、甘草12g、桑寄生10g、杜仲18g、枸杞20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9加水煎煮1~3次,每次4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0℃,-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3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肝肾不足症;达到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功效,两者合用以加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滋补肝肾之阴之力。
实施例6
组方:当归15g、丹参10g、红花10g、桂枝9g、全蝎5g、地龙12g、蜈蚣3g、独活15g、羌活15g、苍术9g、细辛6g、甘草9g、茯苓15g、泽泻30g、猪苓30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6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30g糊精混匀,加入适量8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风寒湿阻症;达到祛风除湿功效。
实施例7
组方:当归15g、丹参15g、红花15g、桂枝12g、全蝎15g、地龙15g、蜈蚣9g、独活15g、羌活15g、苍术18g、细辛9g、甘草9g、 茯苓30g、泽泻15g、猪苓15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8加水煎煮1~3次,每次55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25%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风寒湿阻症;达到祛风除湿 功效。
实施例8
组方:当归18g、丹参20g、红花9g、桂枝12g、全蝎5g、地龙24g、蜈蚣12g、独活15g、羌活18g、苍术15g、细辛12g、甘草6g、石膏30g、 知母12g、 牛蒡子15g。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5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6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60℃时密度为1.35g/ml;将稠膏于6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30g糊精混匀,加入适量7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风湿热痹症达到清热除湿之效。
实施例9
组方:当归9g、丹参15g、红花10g、桂枝15g、全蝎10g、地龙18g、蜈蚣9g、独活15g、羌活21g、苍术15g、细辛9g、甘草9g、石膏15g、 知母24g、 牛蒡子30g。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9加水煎煮1~3次,每次40min,合并煎煮液;将所得煎煮液在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将稠膏于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20%乙醇泛丸,即得丸剂。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风湿热痹症达到清热除湿之效。
病例1
陈XX,男,67岁,2020年12月因“双膝关节疼痛6年,再发加重2月”来诊,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双膝关节疼痛,疼痛为刺痛,偶有口感,无关节红肿、有晨僵,有尿频、尿急、无尿痛,关节疼痛受凉、活动后加重,休息可自行缓解曾至我院针灸科院就诊,子予针灸等治疗后,症状好转。2月前无明显诱因双膝疼痛再发且较前加重,伴双踝、双手疼痛,感下肢稍沉重,今为进一步治疗来诊,病人精神状态欠佳,体力情况良好,食欲食量良好,睡眠情况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小便频数。舌质暗,苔白微腻,脉沉弦。
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象,考虑患者为瘀血阻滞症,兼风寒湿阻,予当归15g、丹参12g、红花9g、桂枝12g、全蝎5g、地龙12g、蜈蚣3g、独活12g、羌活12g、苍术15g、细辛6g、甘草6g、茯苓30g、泽泻15g、猪苓15g,3剂,日一剂,每日三次,水煎服,饭后半小时温服,忌酸、冷、水果、菌类。
二诊,患者诉双下肢沉重感及关节刺痛较前减轻,遂减去方中茯苓、泽泻、猪苓,继予其余方药原剂量口服,服用3剂后复诊。
三诊,患者诉关节刺痛较前明显减轻,双膝关节、双踝关节疼痛较前好转。
按:患者双膝、双踝、双手疼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关节疼痛为刺痛,舌质暗,提示瘀血为病,患者于受寒及活动后加重,寒兼风湿,留滞经脉,故出现双下肢沉重,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故出现关节疼痛。本方以活血通络为主,又兼具祛寒除湿之效。本方所治病症,方中以当归补血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通络,凉血安神;红花活血祛瘀止痛共为君药;以桂枝温经通络,地龙清热通络除痹,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蜈蚣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共为臣药;独活、羌活祛风湿,止痹痛,细辛祛风散寒止痛,苍术祛风除湿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因患者出现寒湿之症,故加入茯苓、泽泻、猪苓,三者共奏淡渗利湿之效。二诊时因双下肢沉重感减轻,仍以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故减去上述三位药后继予原方药治疗。
病例2
唐某,女,53岁,2020年12月因“双膝关节疼痛伴腰部疼痛、双下肢疼痛半月”来诊,患者于半月前游泳受凉后感双膝关节疼痛,伴关节红肿、晨僵,关节疼痛于活动、遇冷时加重,疼痛明显,在家休息及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双小腿酸痛沉重,气短,腰痛伴双下肢酸痛不适,常感尿频、小便清长,今为进步治疗来我院就诊,病人精神状态一般,体力情况一般,食欲食量差,睡眠情况差,体重无明显变化,小便清长,大便正常。舌紫暗,苔白微腻,脉沉细。
患者辩证属瘀血阻滞症,兼肝肾不足。治则为活血通络,补益肝肾,处方以:当归15g、丹参15g、红花9g、桂枝15、全蝎5g、地龙12g、蜈蚣3g、独活15、羌活15、苍术10、细辛6g、甘草6g、桑寄生15g、杜仲15g、枸杞15g组成。
二诊,患者诉关节疼痛、沉重、腰痛、下肢酸痛较前减轻,查看舌紫,苔白微腻,脉沉细,继予原方口服,服用3剂后复诊。
三诊,患者诉关节疼痛、沉重、腰痛、下肢酸痛、尿频、小便清长等症状明显减轻。查看患者舌质稍暗,苔薄白,脉沉细。
按:患者双膝关节疼痛,双下肢沉重,舌紫暗,苔白微腻,脉沉细。患者为老年女性,天癸绝,肝肾不足,肾,水脏也,虚则肝脾之气凑之,故令腰膝实而作痛,受凉后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留注经络而成骨痹。年老体虚,肢体筋脉失养,不荣则痛,风寒侵袭,肃杀阳气,寒邪阻滞,气血经络运行不畅,闭阻经络,而发为骨痹。患者下肢沉重,尿频、小便清长为肝肾不足兼寒邪的表现。《济生方
Figure 29420DEST_PATH_IMAGE001
痹》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本方以活血通络为主,又兼具补益肝肾之效。本方所治病症,方中以当归补血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通络,凉血安神;红花活血祛瘀止痛共为君药;以桂枝温经通络,地龙清热通络除痹,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蜈蚣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共为臣药;独活、羌活祛风湿,止痹痛,细辛祛风散寒止痛,苍术祛风除湿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因患者兼肝肾不足之症,故加入桑寄生、杜仲、枸杞,其中桑寄生,三者为辛温之品,起补肝肾、壮筋骨之效。可以升举肝肾之气,滋补肝肾之阴,肝肾之阴补,则得血而能步也。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方临床药效试验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取2019年09月~2021年09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门诊、住院符合瘀血阻滞型骨痹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因考虑脱落、剔除的可能性,扩大人选20%,共纳入病例120例。按临床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1:1分配,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应该完成全程观察病例数不低于100例。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病诊断标准。
(1)多见于中老年。
(2)多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踝、脊柱等。
(3)累及的关节隐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能减轻:或进而持续疼痛,伴关节僵硬,活动后见好转,或有关节腔积液,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畸形,但无僵直。
(4)X线证实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1.3、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关于血瘀阻滞症的诊断标准:
主症:关节刺痛,痛处固定。
次症:1.关节畸形,活动不利,或腰弯背驼。
2.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
主症伴有次症1项及以上者。
2.病例选择
2.1、纳入标准:
Figure 366860DEST_PATH_IMAGE002
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
Figure 72648DEST_PATH_IMAGE003
年龄在40-70岁。
Figure 470132DEST_PATH_IMAGE004
4周内未服用其它相关治疗药物或釆用相关治疗方法者。
Figure 261370DEST_PATH_IMAGE005
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Figure 389119DEST_PATH_IMAGE006
签署知情同意书。
2.2、病例排除标准
Figure 949414DEST_PATH_IMAGE002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Figure 783378DEST_PATH_IMAGE003
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止痛剂等可能影响到疗效结果的药物;
Figure 937278DEST_PATH_IMAGE004
有严重心、肝、肾、呼吸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或精神疾病史者;
Figure 882101DEST_PATH_IMAGE005
体质属于过敏体质,或对本药所含成分过敏者;
Figure 155956DEST_PATH_IMAGE006
急性关节损伤、膝关节骨关节结核、肿瘤、风湿和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或并发病影响到关节者,如牛皮癣、梅毒性神经病、褐黄病、代谢性骨病等;
⑥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2.3、剔出病例标准
Figure 301767DEST_PATH_IMAGE002
对于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予以剔除。
Figure 802018DEST_PATH_IMAGE003
未按治疗方案要求治疗或治疗不到规定疗程,无法判定疗效者。
Figure 282022DEST_PATH_IMAGE004
资料不全,影响到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Figure 816909DEST_PATH_IMAGE005
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其它病变,需要服用可能对本试验产生影响的药物者。
⑤用药过程中无药物不良反应,但因其它不能预料的原因而中断治疗者(如发生其它疾病不得不停止治疗)。
2.4、病例退出(脱落)标准
Figure 992675DEST_PATH_IMAGE002
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的患者。
Figure 980223DEST_PATH_IMAGE003
受试者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等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者。
2.5、终止实验标准
Figure 266848DEST_PATH_IMAGE002
不能坚持治疗者。
Figure 390661DEST_PATH_IMAGE003
试验中出现过敏反应、或其它严重不良反应者。
3、研究方法
3.1随机分组方法:
本研究总共观察病例为1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比例为1:1。随机方法具体采用随机化进行分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从简单随机数字表中取出随机数,根据这些随机数字的奇偶数,将奇数分配至A组(对照组),偶数分配至B组(治疗组),每组各 60例。
3.2、治疗方案:
3.2.1基本治疗
进行的良好的患者教育,注意防风防寒,保护关节。避免长久的处于同一姿势(如久蹲久立),避免关节的剧烈运动,保护关节以减轻关节负荷。适当的活动,以锻炼关节功能和维持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为主,活动应温和,避免负重,循序渐进,对有并发病的患者进行并发病的治疗。
3.2.2对照组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予依托考昔片(安康信)口服。药物规格(60mg*5 粒)生产厂家:Merck Sharp&Dohme Australia Pty Ltd,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20128。用法:每次 60mg,每日1次口服。
3.2.3治疗组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组合物口服,主要成分为:当归20g、红花12g、全蝎9g、蜈蚣9g、丹参15g、地龙18g、独活18g、羌活18g、桂枝12g、苍术12g、细辛9g、甘草12g上药加300ml,煮沸20min,取出药汁,当日分3次服用,每日1剂,或由甘美制药公司制作颗粒剂,每日开水冲服,分3次,日1剂,连服4周。
3.3、评价时间点
拟定本次临床研究疗程为4周。记录一般项目、临床资料、诊断指标、治疗前记录检查。安全性指标于试验前3 天内及试验结束后7天内检查,不良事件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监测或治疗后随访观察。
4、观察指标:
4.1 疗效性指标
4.1.1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规定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将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级,具体如下:
(1) 临床控制 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积分减少≥95%。
(2) 显效 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积分减少≥70%,<95%。
(3) 有效 疼痛等症状基本消除,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积分减少≥30%,<70%。
(4) 无效 疼痛等症状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不足 30%。
注:积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4.1.2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其中症状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制定临床观察表,按疼痛、活动与疼痛的关系、功能障碍相关的特殊检查就其程度进行评分。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比较,以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治疗结束)各观察记录1次,详见附表。
4.1.3视觉模拟量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疼痛评分
在治疗前后,分别让患者在长的标尺上标出与自己正在感觉到的疼痛强度对应值,0端代表无疼痛,10代表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让病人根据自己的痛觉来判定并画在数字上,最后由医生判定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
表1视觉模拟量表
0cm 1cm 2cm 3cm 4cm 5cm 6cm 7cm 8cm 9cm 10cm
0分:无痛;
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
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4.2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指标均于试验前 3 天内及试验结束后 7 天内检查。
①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
②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于试验前后进行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检查。
③可能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与CRF表上。
4.3 不良反应观察
①局部症状:皮肤发红、发痒等过敏反应表现;
②全身症状:头晕、恶心、出汗等症状及血压、心率变化;
③出现不良反应时应针对具体症状选择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④试验期间出现上述任何症状、体征的异常,都应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并随访,内容包括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否与用药具有量效关系;停治后是否缓解;在严密观察并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重复治疗时不良反应是否再次出现;是否需要或进行过相关处理等。
4.4安全评价标准
0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1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
2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
3级:因不良反应中止实验。
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立即终止试验,积极救治患者,同时,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
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 统计分析软件。测定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标准:P 为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示无明显差异。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若为正态分布资料,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配对 t 检验;若为非正态分资料及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不能直接采用卡方检验,则使用确切概率法进行假设检验。对于重复测量资料,先进行球形检验,若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满足条件,作一元方差分析;不满足者,采用多元方差分析。
6、结果
6.1研究的完成情况
在本课题研究中,共完成113例,其中治疗组脱落5例,完成55例,对照组脱落2例,完成58例,总脱落率为5.8 %。
6.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积分比较
6.2.1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评价
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筋骨关节的疼痛症状、体征和功能。治疗组的夜晚休息时疼痛、行走时疼痛评分同对照组相比 (P<0.05),依据两组的均值比较,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但在其余症状、体征、功能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积分比较
Figure 2908DEST_PATH_IMAGE00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对各项单项症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对三个时间节点的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先进行球形度检验的结果,其P值均小于0.05,因此采用多元分析的结果,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两组在各项症状的时间效应上均有差异(P<0.01),说明随着时间延长,两组的症状积分均有下降,而且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晨僵、不平路面行走两个项目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不需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有差异(P<0.05);其余项目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均显著(P<0.0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固定在时间为基线,比较组别间差异,两组在治疗2周时比较有差异(P<0.05或P<0.01)、治疗4周时比较有差异(P<0.05或P<0.01),固定组别为基线做时间效应检验,两组在治疗2周、治疗4周较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
6.2.2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评价
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组内比较,积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两组对瘀血阻滞型骨痹均有良好疗效。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骨痹症状积分上,优于对照组。
表3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Figure 477752DEST_PATH_IMAGE00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注:对症状总积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对三个时间节点的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先进行球形度检验的结果,其P值小于0.05,因此采用多元分析的结果,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两组在症状总积分的时间效应上均有差异(P<0.01),说明随着时间延长,两组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愈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显著(P<0.0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固定在时间为基线,比较组别间差异,两组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两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固定组别为基线做时间效应,两组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两个时间点较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
6.2.3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组间比较,VAS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对改善骨痹患者疼痛均有良好疗效。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疼痛方面,依托考昔片对照组优于中药组合物治疗组。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Figure 570997DEST_PATH_IMAGE00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注:对VAS评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对三个时间节点的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先进行球形度检验的结果,其P值小于0.05,因此采用多元分析的结果,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两组在VAS积分的时间效应上均有差异(P<0.01),说明随着时间延长,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愈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显著(P<0.0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固定在时间为基线,比较组别间差异,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两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或P<0.01),固定组别为基线做时间效应,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两组较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评分差值进行t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总有效率分析
治疗4周后,治疗组共60例,完成55例,对照组共60例,完成58例,治疗组结果:无效6例,有效35例,显效12例,临床控制2例,其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结果:无效14例,有效28例,显效16例,临床控制0例,其总有效率为75.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Figure 80476DEST_PATH_IMAGE010
注: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布用秩和检验,P=0.25<0.05,两组总有效率经
Figure 332466DEST_PATH_IMAGE011
检验,P=0.02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分析
7.1 总有效率
本研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89.1%,对照组有效率为75.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专利中药组合物的总体疗效优于依托考昔片。
症状分级量化表
症状分级量化表出自《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从症状、体征、功能方面对患者进行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在各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中药组合物治疗组在与依托考昔片对照组治疗第2周、第4周两个时间点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增加,积分愈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示,该中药组合物与依托考昔片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在治疗2周、治疗4周时进行两组间比较,该中药组合物治疗组在改善夜间卧床休息时疼痛、行走时疼痛方面弱于依托考昔对照组(P<0.05),但其对改善晨僵、从坐位站立时疼痛、最大行走距离、日常活动、上下楼梯、下蹲、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方面优于依托考昔对照组(P<0.05,P<0.01),这说明虽然该中药组合物在改善疼痛方面弱于非甾体抗炎药依托考昔片,但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依托考昔片。
在症状总积分上,治疗第2周、第4周两个时间点的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两个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中药组合物优于依托考昔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知,中药组合物与西药依托考昔片在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方面均有良好疗效,但总体来说该中药组合物疗效仍优于依托考昔片。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中药组合物治疗组和依托考昔对照组在治疗2周、治疗4周时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瘀血阻滞型骨痹症患者均有良好的疼痛改善作用,但在两个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对照组积分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中药组合物在镇痛效果上弱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依托考昔片。

Claims (9)

1.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重量份计的当归10g~20g、丹参10g~20g、红花10g~20g、桂枝9g~18g、全蝎5g~15g、地龙12g~24g、蜈蚣3g~12g、独活12g~24g、羌活12g~24g、苍术9g~18g、细辛6g~12g、甘草6g~18g组成,适用于瘀血阻滞型骨痹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桑寄生10~20g、杜仲9~18g、枸杞10~20g,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肝肾不足症;达到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功效,三者合用以加强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滋补肝肾之阴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茯苓15~30g、泽泻15~30g、猪苓15~30g,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风寒湿阻症;达到祛风除湿功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加石膏15~30g、知母12~24g、牛蒡子15~30g,适用于瘀血阻滞症,兼有风湿热痹症,达到清热除湿之效。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加入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制备成汤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膏剂、糖浆剂和粉剂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剂由下列工艺制备:
(1)煎煮:将组方各药味按药水重量比1:6~8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60min,合并煎煮液;
(2)浓缩:将所得煎煮液在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时密度为1.20g/ml;
(3)干燥:将稠膏于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备用;
(4)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加入10~30g制粒辅料混匀,加入适量70~90%的乙醇,湿法制粒,干燥后即得颗粒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粒辅料为糊精或蔗糖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丸剂由下列工艺制备:
(1)煎煮:将组方中各药味按组方量称量,并按药水重量比1:6~10加水煎煮1~3次,每次30~60min,合并煎煮液;
(2)浓缩:将所得煎煮液在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浓缩成稠膏,稠膏50~60℃时密度为1.20~1.35g/ml;
(3)干燥:将稠膏于50~75℃,-0.02~-0.06MPa真空度下干燥成干膏,备用;
(4)干膏粉碎并过100目筛得混合干膏粉,用水或30%及以下浓度乙醇泛丸,即得丸剂。
9.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药物中的应用。
CN202210053034.1A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Active CN1142722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3034.1A CN114272284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3034.1A CN114272284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2284A CN114272284A (zh) 2022-04-05
CN114272284B true CN114272284B (zh) 2023-01-31

Family

ID=80881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53034.1A Active CN114272284B (zh) 2022-01-18 2022-01-18 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7228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0851A (zh) * 2012-11-09 2013-02-27 西安福安创意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颈椎病的中药分散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77189A (zh) * 2014-05-12 2014-08-13 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关节炎的药物
CN104435195A (zh) * 2014-11-25 2015-03-25 成都市飞龙水处理技术研究所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0851A (zh) * 2012-11-09 2013-02-27 西安福安创意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颈椎病的中药分散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77189A (zh) * 2014-05-12 2014-08-13 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关节炎的药物
CN104435195A (zh) * 2014-11-25 2015-03-25 成都市飞龙水处理技术研究所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针药并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吴明霞,李莉;《湖南中医杂志》;19960615;第12卷(第03期);31-32 *
陈相明教授治疗颈椎病经验;郝东明等;《吉林中医药》;19980520(第03期);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2284A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4611A (zh) 治疗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83556B (zh)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
CN101785848B (zh) 一种治疗胁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25450A (zh) 一种治疗抑郁症的中药
CN114272284B (zh) 一种治疗瘀血阻滞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CN114652674A (zh) 一种活血止痛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77062B (zh) 一种治疗肝肾不足型骨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CN114028507A (zh) 一种治疗腰痛的中药制备方法
CN101244181B (zh) 具有祛风胜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骨痹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72329B (zh) 一种治疗肝肾不足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CN115624582B (zh) 新定膝痛方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4588242B (zh) 一种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
CN103386050B (zh) 一种治疗风湿骨痛、颈椎病、腰椎病的中成药丸
CN115177690B (zh) 一种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62722B (zh)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和中药制剂
CN115137801B (zh) 治疗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784344B (zh) 一种治疗肺结核的中药制剂
CN103157011B (zh) 一种促进骨折愈合的中药组合物
CN100406035C (zh)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制剂
CN102178758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CN114306518A (zh) 一种治疗风湿瘀阻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CN105535817A (zh) 一种含艾叶的治疗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7180395A (zh)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6942740A (zh)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437308A (zh) 一种通痹养骨熏敷方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