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7050A - 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 Google Patents

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7050A
CN114257050A CN202110647674.0A CN202110647674A CN114257050A CN 114257050 A CN114257050 A CN 114257050A CN 202110647674 A CN202110647674 A CN 202110647674A CN 114257050 A CN114257050 A CN 114257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unit
terminal pins
manufacturing
stator
uni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476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泽将志
大森绘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257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0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并且实现定子单元的小型化的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具有:将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根引线的从覆盖部露出的芯线分别沿规定的长度钎焊于从覆盖定子线圈的罩的外周向第一方向突出的多根端子引脚的工序;将壳体状的遮蔽体所具备的绝缘体插入于相邻的所述端子引脚之间的工序;以及用填充物充满所述遮蔽体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Description

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为了驱动配置于流体的配管系統的中途且进行流体的流路的开闭、流量控制的电动阀等,使用了将线圈卷绕于绕线架的定子单元。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定子单元,该定子单元经由引线连接用配线基板将与线圈导通连接的引脚端子和引线相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3664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阀中,若为了连接引脚端子与引线而使用引线连接用配线基板,则钎焊的部位变多,存在成本增加、招致定子单元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并且实现定子单元的小型化的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具备:
将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根引线的从覆盖部露出的芯线分别沿规定长度而钎焊于从覆盖定子线圈的罩的外周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多根端子引脚的工序;
将壳体状的遮蔽体所具备的绝缘体插入于相邻的所述端子引脚之间的工序;以及
用填充物充满所述遮蔽体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本发明的定子单元具有:
多根端子引脚,该多根端子引脚从覆盖定子线圈的罩的外周向第一方向突出;
多根引线,该多根引线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
壳体状的遮蔽体,该遮蔽体在内部具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绝缘体,
所述端子引脚的顶端部和所述引线的从覆盖部露出的芯线中的至少一方弯折,并且二者遍及规定的长度地被钎焊,
所述绝缘体插入于相邻的所述端子引脚之间,
所述遮蔽体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被填充物充满。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并且实现定子单元的小型化的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2是仰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的图。
图3是俯视观察图1的A-A线的剖面的图。
图4是侧视观察图3的B-B线的剖面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定子单元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定子单元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定子单元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定子单元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定子单元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定子单元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1是变形例的定子单元的与图3同样的图。
图12是变形例的定子单元的与图4同样的图。
图13是其他变形例的定子单元的与图10同样的图。
图14是其他变形例的定子单元的与图10同样的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 定子单元
11 磁轭
12 绕线架
13 定子线圈
14 树脂模制部
15、15B、15C 端子引脚
16 短路部件
17、17A、17B 引线
RS 环氧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定子单元例如可以被用作驱动电动阀,但用途不限于此。
(定子单元的结构)
图1是表示定子单元10的纵剖视图,图2是仰视观察定子单元10的图,但省略了填充用的环氧树脂。定子单元10例如被用作驱动电动阀,该电动阀进行汽车等的制冷循环等中的制冷剂(流体)的流量控制。在此,将定子单元10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
定子单元10通过树脂模制部14对包围一对绕线架12及定子线圈13的磁轭11进行模制。在树脂模制部14的外周的安装部14a安装有呈壳体状的树脂制的遮蔽体20。另外,在树脂模制部14形成有顶部14b,在被安装于电动阀的外壳时,该顶部14b覆盖外壳的上端部。
遮蔽体20是将上壁21与侧壁22连续设置而成,该侧壁22从上壁21的三边向图1中的Z轴方向下方延伸。因此,遮蔽体20是不具有树脂模制部14侧(Y轴方向左侧)的侧壁和底壁的形状。通过将遮蔽体20安装于安装部14a,从而上壁21及侧壁22的侧缘与安装部14a抵接,由此遮蔽体20仅在底侧开口。
另外,呈矩形板状的五条肋23和与安装部14a相对的侧壁22以及上壁21的一部分连续设置,并彼此平行地沿Z轴方向及Y轴方向延伸。肋23构成板状的绝缘体。
图3是俯视观察图1的A-A线的剖面的图。图4是侧视观察图3的B-B线的剖面的图。
在树脂模制部14(图1)埋设有与定子线圈13连结的六根端子引脚15的一端侧。端子引脚15的另一端侧沿着Y轴方向从安装部14a突出至遮蔽体20的内部。各肋23非接触性地配置于相邻的端子引脚15之间。端子引脚15具有方筒状的截面形状,其顶端部15a如图1所示那样向Z轴方向上方弯折。
在图3中,相对于在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最内侧的两根端子引脚15,金属制的短路部件16的两端与顶端部15a以外的位置抵接,并被钎焊于顶端部15a以外的位置。短路部件16是用来将短路的两根端子引脚15维持在同电位的部件。
在图4中,引线17具有树脂制的覆盖部17a和被覆盖部17a覆盖的金属制的芯线17b,芯线17b的端部去除了覆盖部17a而露出。露出的芯线17b的端部与被弯折的端子引脚15的顶端部15a遍及规定距离地接触并进行钎焊。由此能够确保更高的接合强度。引线17与外部电源连接,用于对定子线圈13励磁。
(定子单元的制造工序)
以下,对定子单元1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图5~10是用于说明定子单元10的制造工序的图。
首先,参照图1,将绕线架12、连结了各端子引脚15的定子线圈13以及磁轭11设置于未图示的模具内,通过进一步向模具内注入熔融的树脂,使树脂模制部14硬化,从而使这些部件成为一体。此时,如图5所示,使直线状的端子引脚15的端部从安装部14a向Y轴方向(第一方向)突出,并将端子引脚15的一部分埋设在树脂模制部14内。更进一步地,将短路部件16钎焊于两根端子引脚15(在图5~图10中未图示)。
接着,如图6所示,将端子引脚15的顶端向Z轴方向上方(第二方向)直角地弯折,从而形成顶端部15a。另外,也可以在形成树脂模制部14之前弯折端子引脚15而形成顶端部15a。
之后,如图7所示,使五根引线17从Z轴方向下方朝着端子引脚15接近,将露出的芯线17b分别沿着端子引脚15的顶端部15a遍及规定距离地进行钎焊。该动作能够通过机器人进行。作为一例,在用未图示的机械手把持引线17的芯线17b和顶端部15a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使熔融的焊料从上方流下并使其硬化来进行钎焊。
此时,仅将引线17的芯线17b钎焊至与短路部件16连接的两根端子引脚15的一方(参照图4)。
接着,如图8所示,使遮蔽体20从Y轴方向右侧朝向安装部14a接近。但是,也可以使遮蔽体20从Z轴方向上方,或者沿着由Y轴方向和Z轴方向形成的面向安装部14a接近。
此时,如图3所示,通过将肋23插入在相邻的引线17的覆盖部17a之间,从而能够进行引线17的定位。另外,通过将肋23插入在相邻的端子引脚15的顶端部15a之间,从而即使在后述的环氧树脂填充时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端子引脚15彼此接触。因此,肋23优选位于至少相比顶端部15a更靠近安装部14a侧的位置。
如图9所示,将遮蔽体20焊接于安装部14a。由此,收容端子引脚15和引线17的遮蔽体20的内部成为Z轴方向上方侧被上壁21遮蔽,且X轴方向两侧及Y方向右侧被侧壁22遮蔽的状态。另外,遮蔽体20与安装部14a可以经由粘接剂等粘接。
之后,如图10所示,将定子单元10上下颠倒,使熔融的环氧树脂RS从上方流入遮蔽体20的内部,对内部空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填充(由作为填充物的环氧树脂RS充满)之后使其硬化。通过以上完成定子单元10。另外,也可以使用聚氨酯树脂作为填充物。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端子引脚15与引线17通过钎焊直接连接,因此不需要使用基板等,钎焊的部位减少,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减少接触不良,还能够实现定子单元10的小型化。另外,遮蔽体20由于在内部具有肋23,因此仅通过将遮蔽体20设置于树脂模制部14,就能够避免端子引脚15彼此之间的意外短路。
(变形例)
图11是变形例的定子单元10A的与图3同样的图。图12是变形例的定子单元10A的与图4同样的图。
变形例的定子单元10A没有作为另外的零件的短路部件。取而代之的,五根引线中的一根引线17A的露出的芯线17Ab形成为比上述实施方式的长,并构成与引线17A一体的短路部件。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2所示,芯线17Ab具有:靠近覆盖部17Aa侧的近端部17c、远离覆盖部17Aa侧的远端部17d以及形成在近端部17c与远端部17d之间的中间部17e。
近端部17c具有:在沿着一方的顶端部15a朝向Z轴方向上方延伸之后,发卡状地折返而沿着一方的顶端部15a朝向Z轴方向下方的形状。远端部17d沿着另一方的顶端部15a朝向Z轴方向上方延伸。近端部17c被钎焊于一方的顶端部15a,远端部17d被钎焊于另一方的顶端部15a。
如图11所示,中间部17e沿着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形成的面而描绘出U字形状,并且将其端部与近端部17c以及远端部17d连结。
由于芯线17Ab的中间部17e具有U字形状,因此在设置遮蔽体20时,能够避免与进入相邻的端子引脚15的顶端部15a之间的肋23的干涉。
(其他变形例)
图13是其他变形例的定子单元10B的与图10同样的图,但上下颠倒地表示。在本变形例中,端子引脚15B为直线状,代替地,引线17B的露出的芯线17Bb的端部直角地弯折,沿着端子引脚15B而被钎焊。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图14是其他变形例的定子单元10C的与图10同样的图,但上下颠倒地表示。在本变形例中,端子引脚15C的顶端部15Ca向Z轴方向下方弯折,并被钎焊于引线17的露出的芯线17b。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能够进行变形。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能够追加或省略任意的构成要素。

Claims (8)

1.一种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根引线的从覆盖部露出的芯线分别沿规定长度而钎焊于从覆盖定子线圈的罩的外周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多根端子引脚的工序;
将壳体状的遮蔽体所具备的绝缘体插入于相邻的所述端子引脚之间的工序;以及
用填充物充满所述遮蔽体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在所述遮蔽体内部沿着将所述遮蔽体组装至所述罩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端子引脚的顶端部和所述引线的从覆盖部露出的芯线中的至少一方弯折,并将二者彼此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端子引脚中的至少两根端子引脚经由短路部件短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端子引脚中的至少两根端子引脚经由所述引线的芯线短路。
6.一种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根端子引脚,该多根端子引脚从覆盖定子线圈的罩的外周向第一方向突出;
多根引线,该多根引线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以及
壳体状的遮蔽体,该遮蔽体在内部具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绝缘体,
所述端子引脚的顶端部和所述引线的从覆盖部露出的芯线中的至少一方弯折,并且二者遍及规定的长度地被钎焊,
所述绝缘体插入于相邻的所述端子引脚之间,
所述遮蔽体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被填充物充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端子引脚中的至少两根端子引脚短路的短路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引脚中的至少两根端子引脚经由所述引线的芯线短路。
CN202110647674.0A 2020-09-24 2021-06-10 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Pending CN1142570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9630A JP7153944B2 (ja) 2020-09-24 2020-09-24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
JP2020-159630 2020-09-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050A true CN114257050A (zh) 2022-03-29

Family

ID=80791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47674.0A Pending CN114257050A (zh) 2020-09-24 2021-06-10 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53944B2 (zh)
CN (1) CN11425705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5684B2 (ja) * 2018-02-16 2021-06-30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弁
JP2020137312A (ja) * 2019-02-22 2020-08-3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212114956U (zh) * 2020-01-03 2020-12-08 上海世昱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角度检测装置的定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53944B2 (ja) 2022-10-17
JP2022053045A (ja)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06666B2 (ja) 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
US10186764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ntenna device
US20040239467A1 (en) Configura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mpact high current inductor coil
CN109390127B (zh) 可支撑式封装器件和封装组件
CN107342160B (zh) 电磁感应器及电磁感应器的制造方法
CN102457177A (zh) 用于表面安装的电子部件
US20090009418A1 (en) Miniature transponders
CN112530663B (zh) 电感器部件
CN108336057B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31673A (zh) 电磁线圈
CN114257050A (zh) 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定子单元
WO2021054071A1 (ja) 樹脂モールド電磁コイ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磁弁
JP2020072157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US20190378641A1 (en) Inductor and indu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3410023B (zh) 电感部件
CN111383827B (zh) 线圈装置
JP6509318B1 (ja) トランスの保持構造
JP7241507B2 (ja) リアクトル
JPH0562805B2 (zh)
CN110931223A (zh) 线圈器件
US20240006113A1 (en) Inductor and indu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230162906A1 (en) Coil device
WO2023067949A1 (ja) インダクタ
CN110690779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0573755C (zh) 电子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