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6790B - 索环以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索环以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6790B
CN114256790B CN202111105186.3A CN202111105186A CN114256790B CN 114256790 B CN114256790 B CN 114256790B CN 202111105186 A CN202111105186 A CN 202111105186A CN 114256790 B CN114256790 B CN 1142567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p
annular wall
grommet
main bod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051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6790A (zh
Inventor
清田浩孝
木内胜
小野田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256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6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6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6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56Insulating bodies
    • H01B17/58Tubes, sleeves, beads, or bobbins through which the conductor passes
    • H01B17/583Grommets; Bushings
    • H01B17/586Grommets; Bushings with strain relief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60R16/0222Gromm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的索环及线束。适用于线束WH的索环(1)具备:主体部(10),与形成于安装对象(100)的贯通孔(101)嵌合并止水;以及伞状部(50),包含环状壁部(51)、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与设置于安装对象(100)的抵接对象面(104)抵接,在环状壁部(51)中,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设置为在沿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绝缘体(103)的设置区域(R1)内,伞状部(50)还包含应力集中部(54),应力集中部(54)在环状壁部(51)的比第一唇部(52)靠中心轴线侧且在沿着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设置区域(R1)内的位置并设置成环状。

Description

索环以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索环和线束。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于车辆的以往的索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的索环,其具备分别与穿设有线束贯通孔的车身面板的两面抵接配置的第一索环和第二索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53331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索环例如有时在车身面板的附近应用于不同的设置环境,但期望能够不管该设置环境如何都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的结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的索环以及线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索环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围绕沿着轴线方向的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沿着所述轴线方向与形成于安装对象的贯通孔嵌合而对所述贯通孔进行止水,并且所述主体部在内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插装布线材料;以及伞状部,所述伞状部具有:环状壁部,所述环状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并绕所述主体部形成为环状;第一唇部,所述第一唇部从所述环状壁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向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和第二唇部,所述第二唇部从所述环状壁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向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唇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与设置于所述安装对象的抵接对象面抵接,在所述环状壁部中,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设置为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绝缘体的设置区域内,所述绝缘体设置为围绕所述安装对象的所述贯通孔地包围所述贯通孔,所述伞状部还包括应力集中部,所述应力集中部在所述环状壁部中在比所述第一唇部靠所述中心轴线侧且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设置区域内的位置而设置成环状,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贯通孔且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与所述抵接对象面抵接的状态下,所述应力集中部应力集中且能够弯曲。
另外,在上述索环中,可以是,所述应力集中部能够由所述环状壁部中的厚度形成得比其他部位薄的薄壁部构成。
另外,在上述索环中,可以是,所述应力集中部能够由在所述环状壁部中的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构成。
另外,在上述索环中,可以是,所述应力集中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唇部相邻地位于所述第一唇部的所述中心轴线侧。
另外,在上述索环中,可以是,所述应力集中部能够位于所述环状壁部中的比所述第一唇部靠所述中心轴线侧且沿着所述环状壁部的延伸方向从所环状壁部的所述主体部侧的基端向所述第一唇部侧偏离了所述基端与所述第一唇部之间的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范围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束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布线材料;以及设置在所述布线材料上的索环,所述索环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围绕沿着轴线方向的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沿着所述轴线方向与形成于安装对象的贯通孔嵌合而对所述贯通孔进行止水,并且所述主体部在内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插装所述布线材料;以及伞状部,所述伞状部具有:环状壁部,所述环状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并绕所述主体部形成为环状;第一唇部,所述第一唇部从所述环状壁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向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和第二唇部,所述第二唇部从所述环状壁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向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唇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与设置于所述安装对象的抵接对象面抵接,在所述环状壁部中,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设置为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绝缘体的设置区域内,所述绝缘体设置为围绕所述安装对象的所述贯通孔地包围所述贯通孔,所述伞状部还包括应力集中部,所述应力集中部在所述环状壁部中在比所述第一唇部靠所述中心轴线侧且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设置区域内的位置而设置成环状,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贯通孔且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与所述抵接对象面抵接的状态下,所述应力集中部应力集中且能够弯曲。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索环以及线束通过使主体部与形成于安装对象的贯通孔嵌合从而对该贯通孔进行止水,并且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在该结构中,索环在主体部与贯通孔嵌合的状态下,在伞状部的环状壁部设置的第一唇部及第二唇部与设置于安装对象的抵接对象面抵接。此时,在索环的主体部嵌合于贯通孔且第一唇部及第二唇部与抵接对象面抵接的状态下,应力集中于在环状壁部的规定位置设置的应力集中部,由此环状壁部能够在该应力集中部弯曲。根据该结构,索环能够确保第一唇部、第二唇部与抵接对象面适当地接触的状态。其结果,实现索环以及线束能够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索环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索环的概略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图3是包括实施方式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索环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索环的动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索环的动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索环的动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索环的动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包括变形例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包括变形例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包括变形例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包括变形例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包括变形例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包括变形例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包括变形例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包括变形例的索环的应力集中部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1B、1C、1D、1E、1F 索环
10 主体部
11 止水部
11a 嵌合槽部
11b 唇部
12 第一环状壁部
13 第二环状壁部
14 第三环状壁部
20 第一筒状部
30 第二筒状部
40 第三筒状部
50 伞状部
51 环状壁部
51A 第一部位
51B 第二部位
51a 基端
52 第一唇部
53 第二唇部
54 应力集中部
54A 薄壁部
54B 弯曲部
54a 凹口
54bC、54bD、54bE、54bF 弯曲部位
100 安装面板(安装对象)
100a、100b 表面
101 贯通孔
102 立起部
103 绝缘体
103a、103b 表面
104 抵接对象面
C 中心轴线
D1 延伸方向
L1、L2 长度
R1 设置区域
S1 第一空间部
S2 第二空间部
S3 插通空间部
S4第一环状空间部
S5第二环状空间部
T1厚度
W布线材料
WH、WHA、WHB、WHC、WHD、WHE、WHF线束
X轴线方向
Y宽度方向
Z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组装于在车辆等中布线的线束WH。在此,线束WH例如为了搭载于车辆的各设备间的连接,将电源供给、信号通信所使用的多个布线材料W束集而作为集合部件,利用连接器等将多个布线材料W与各设备连接。线束WH具备:布线材料W,其具有导电性;以及索环1,其设置于布线材料W并被该布线材料W插通。线束WH也可以构成为进一步包含波纹管、树脂带、保护器等的外装部件、电气接线箱、固定件等的各种构成部件。布线材料W例如由金属棒、电线、电线束等构成。金属棒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被覆部覆盖具有导电性的棒状部件的外侧而成。电线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被覆部覆盖由多个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构成的导体部(芯线)的外侧而成。电线束是将该电线捆扎而成。线束WH将多个布线材料W捆扎并汇集,并且经由设置于被捆扎的布线材料W末端的连接器等而将各种设备电连接。
在经由形成于作为安装对象的安装面板100的贯通孔101而遍及以该安装面板100作为边界所划分的2个空间来布设布线材料W时,将索环1应用于该贯通孔101。安装面板100例如是构成车辆的车身等的金属板。以安装面板100为边界所划分出的2个空间典型地为车内空间(例如,驾驶室)和车外空间(例如,发动机舱)。贯通孔101沿着板厚方向贯通该安装面板100。安装面板100在贯通孔101处被实施翻边加工,该贯通孔101的内缘向板厚方向的一侧突出而形成立起部10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面板100设置有绝缘体103。绝缘体103是具有阻断振动的功能的隔音部件(消音材料)。绝缘体103在贯通孔101周围包围该贯通孔101而设置。在此,图1示出了贯通孔101形成为大致圆形状,绝缘体103形成为大致圆环形状,但绝缘体103的形状不限于此。索环1在由布线材料W插通并外装于该布线材料W的周围的状态下组装于贯通孔101,从而保护穿过贯通孔101的布线材料W,并且对该贯通孔101进行止水(防水)。另外,该索环1除了具有贯通孔101的止水功能以外,还具有防尘、隔音等功能。
并且,如后述的图5、图6、图7、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有时由于立起部102的立起方向的不同、绝缘体103的设置面的差异等而应用于相互不同的设置环境。对此,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通过在伞状部50设置应力集中部54,从而实现即使如上述那样应用于不同的设置环境,也能够不管该设置环境如何,都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的结构。以下,参照各图对索环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交叉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中的第一方向称为“轴线方向X”,将第二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将第三方向称为“高度方向Z”。轴线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典型地相互正交。在此,轴线方向X相当于上述安装面板100的板厚方向,相当于布线材料W、索环1相对于贯通孔101的插通方向。换言之,轴线方向X是沿着插通于索环1的布线材料W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相当于安装面板100的延伸方向。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分别也相当于索环1的径向。在此,为了容易理解说明,以布线材料W沿着轴线方向X呈直线状布线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索环1安装于安装面板100的状态下,轴线方向X沿着弯曲的方向,并且该索环1以及布线材料W的一部分弯曲而设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以将索环1组装于安装面板100的状态下的方向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是在内部沿着轴线方向X插装布线材料W并能够在布线材料W与安装面板100的贯通孔101之间进行止水的密封部件。索环1构成为包括主体部10、第一筒状部20、第二筒状部30、第三筒状部40以及伞状部50,它们成为一体而形成为弹性体。并且,索环1通过它们形成第一空间部S1、第二空间部S2、插通空间部S3、第一环状空间部S4以及第二环状空间部S5等。索环1例如由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等的具有低刚性且高挠性的绝缘性的弹性树脂材料(例如,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等)形成。
主体部10是沿着轴线方向X嵌合于贯通孔101并对该贯通孔101进行止水并且在内部沿着轴线方向X插通布线材料W的部分。主体部10构成为包括止水部11、第一环状壁部12、第二环状壁部13以及第三环状壁部14。主体部10整体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环状。
止水部11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环状,沿着轴线方向X嵌合于贯通孔101并对该贯通孔101进行止水。止水部11形成为与贯通孔10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此,贯通孔101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形状。与此相应地,止水部11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环状。
止水部11在沿着周向(绕中心轴线C的方向)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嵌合槽部11a(也参照图3等)。嵌合槽部11a在止水部11的外周面上沿周向连续地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槽部。此处,止水部11形成为具有在轴线方向X上夹着该嵌合槽部11a的一侧(后述的第三环状壁部14侧)和另一侧(后述的第二环状壁部13侧),该一侧的外径相对大于该另一侧的外径。
而且,止水部11在嵌合槽部11a内形成有唇部11b(参照图3等)。唇部11b是沿着嵌合槽部11a形成的皱襞状的部位。唇部11b沿着嵌合槽部11a内的侧面、底面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唇部11b在贯通孔101的缘部(立起部102)与嵌合槽部11a嵌合的状态下与该缘部的表面接触并与该表面之间进行止水。唇部11b构成为,通过弹性变形而紧贴于形成该贯通孔101的缘部(立起部102)的表面,对贯通孔101的整个周缘进行密封。
第一环状壁部12、第二环状壁部13、第三环状壁部14分别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环板状。第一环状壁部12、第二环状壁部13、第三环状壁部14位于止水部11的径向(与中心轴线C正交的正交方向,沿着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的方向)的内侧,将该止水部11的内侧封闭。第一环状壁部12、第二环状壁部13以及第三环状壁部14分别沿着轴线方向X隔开空间地对置,并且在外周端部通过止水部11而一体化。在此,外周端部是各第一环状壁部12、第二环状壁部13、第三环状壁部14的位于径向外侧的端部。上述止水部11将第一环状壁部12、第二环状壁部13、第三环状壁部14中位于径向外侧的外周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
主体部10中沿着轴线方向X从一侧朝向另一侧依次排列配置有第二环状壁部13、第一环状壁部12、第三环状壁部14。第一环状壁部12沿着径向在止水部11与后述的第一筒状部20之间延伸,将止水部11与第一筒状部20之间封闭。第二环状壁部13沿着径向在止水部11与后述的第二筒状部30之间延伸,将止水部11与第二筒状部30之间封闭。第二环状壁部13形成为相对于第一环状壁部12沿轴线方向X向一侧鼓出的中空的圆顶状的形状,在与第一环状壁部12之间形成作为空洞部的第一空间部S1。第三环状壁部14沿着径向在止水部11与后述的第三筒状部40之间延伸,将止水部11与第三筒状部40之间封闭。第三环状壁部14形成为相对于第一环状壁部12沿轴线方向X向与第二环状壁部13侧相反的一侧鼓出的中空的圆顶状的形状,在与第一环状壁部12之间形成作为空洞部的第二空间部S2。
在主体部10中,上述第一空间部S1以及上述第二空间部S2作为用于在该索环1中确保隔音性能的隔音空间部发挥功能。另外,在主体部10中,上述第一环状壁部12作为该索环1中的用于确保隔音性能的隔音壁部而发挥功能。
第一筒状部20、第二筒状部30、第三筒状部40是与主体部10一体地形成为筒状且在内部沿着轴线方向X插通布线材料W的部分。第一筒状部20、第二筒状部30、第三筒状部40分别位于主体部10的径向内侧。第一筒状部20、第二筒状部30、第三筒状部40分别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
并且,第一筒状部20的轴线方向X的一侧的端部开口,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一环状壁部1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结。第二筒状部30形成为与第一筒状部20同轴且内径比第一筒状部20的外径大的大致圆筒状。第二筒状部30在径向上与第一筒状部20之间隔开间隔地覆盖该第一筒状部20的外侧。第二筒状部30的轴线方向X的一侧的端部开口,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环状壁部1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结。第三筒状部40设置在与第一筒状部20同轴且沿着轴线方向X与第一筒状部20对置的位置。在此,第三筒状部40的中腹部形成为波纹形状。第三筒状部40的轴线方向X的一侧的端部开口,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三环状壁部1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结。
在索环1中,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主体部10、第一筒状部20以及第三筒状部40的内部空间部作为插通空间部S3发挥功能。插通空间部S3是供布线材料W插通的空间部,沿着轴线方向X在第一筒状部20的内部空间部、主体部10的第二空间部S2以及第三筒状部40的内部空间部上连续。在索环1中,相对于通过使第一筒状部20、主体部10以及第三筒状部40之间连通而形成的插通空间部S3,沿着轴线方向X插装布线材料W。
伞状部50是如下部分:其从主体部10沿径向向外侧延伸且在该主体部10周围形成为环状,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的状态下与设置于安装面板100的抵接对象面104抵接。伞状部50在该索环1中作为用于确保隔音性能的隔音壁部而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伞状部50构成为包括环状壁部51、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以及应力集中部54。伞状部50整体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环状。
环状壁部51是从主体部10向与中心轴线C侧相反的一侧、即径向外侧延伸并绕主体部10形成为环状的部分。环状壁部51在主体部10的止水部11以从外径相对较大的第三环状壁部14侧的端部沿着径向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环状壁部51沿着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的止水部11的外形,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环板状。
更具体而言,环状壁部51构成为包含第一部位51A以及第二部位51B。第一部位51A位于环状壁部51中的在径向内侧处的基端侧。第一部位51A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内周端部与止水部11连结并被该止水部11支承。第一部位51A形成为相对于径向倾斜。第一部位51A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去而沿着轴线方向X朝向第二环状壁部13侧的位置关系倾斜。第二部位51B位于环状壁部51中的在径向外侧处的顶端侧。第二部位51B以从第一部位51A沿径向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第二部位51B沿着与第一部位51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环状壁部51形成为在第一部位51A与第二部位51B的连接部分弯曲的形状。
第一唇部52以及第二唇部53是从环状壁部51沿着轴线方向X向安装面板100侧突出而形成的,是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的状态下与设置于安装面板100的抵接对象面104(参照图2等)抵接的部分。第一唇部52相对于主体部10在中心轴线C侧的相反侧、即径向外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第二唇部53是相对于第一唇部52在中心轴线C侧的相反侧、即径向外侧隔开间隔地形成为环状的部分。
更具体而言,第一唇部52及第二唇部53均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并沿着径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唇部52在环状壁部51中相对地位于径向内侧。第一唇部52在径向上以与该主体部10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位于主体部10的外侧。第二唇部53在环状壁部51中相对地位于径向外侧。第二唇部53在径向上以与该第一唇部52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位于第一唇部52的外侧。在此,第一唇部52设置于环状壁部51中的第一部位51A与第二部位51B的连接部分。另一方面,第二唇部53设置于环状壁部51的第二部位51B的顶端部分。根据该结构,伞状部50由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形成第一环状空间部S4及第二环状空间部S5。第一环状空间部S4是形成于主体部10与第一唇部52之间的环状的空间部。第二环状空间部S5是形成于第一唇部52与第二唇部53之间的环状的空间部。
如上所述,第一唇部52及第二唇部53均是从环状壁部51沿着轴线方向X向安装面板100所在的一侧,此处为向第二环状壁部13侧突出而形成的皱襞状的部位。第一唇部52以及第二唇部53均构成为,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的状态下,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设置于安装面板100的抵接对象面104抵接紧贴并绕中心轴线C大致圆环状地密封。
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且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抵接的状态下,伞状部50的第一环状空间部S4以及第二环状空间部S5成为被抵接对象面104等封闭的空间部(参照图5等)。典型地,第一环状空间部S4被主体部10、第一唇部52、环状壁部51的第一部位51A、抵接对象面104等包围,成为被封闭的空间部。第二环状空间部S5被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环状壁部51的第二部位51B、抵接对象面104等包围,成为被封闭的空间部。在伞状部50中,上述第一环状空间部S4以及上述第二环状空间部S5在该索环1中作为用于确保隔音性能的隔音空间部而发挥功能。
应力集中部54是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且第一唇部52以及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抵接的状态下应力集中而能够弯曲的部分。应力集中部54被设置为在环状壁部51中位于比第一唇部52靠中心轴线C侧、即径向内侧且沿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绝缘体103的设置区域R1(参照图4、图5)内的环状。在此,绝缘体103的设置区域R1是设定绝缘体103的区域,是设计上预先拟定的区域。绝缘体103的设置区域R1典型地设定在相对于贯通孔101的边缘在径向上退后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以及应力集中部54均被设置为在环状壁部51中在沿着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该设置区域R1内的环状。
应力集中部54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参照图4等)。在此,应力集中部54在环状壁部51中,在第一部位51A与第二部位51B的连接部分的内缘(径向内侧的边缘)沿着该连接部分形成为大致圆环状。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应力集中部54在第一唇部52的中心轴线C侧、即径向内侧与该第一唇部52相邻地配置。在此,应力集中部54在第一唇部52的径向内侧位于与该第一唇部52相邻的位置的情况下,典型而言,是指在应力集中部54的中心在径向上位于比第一唇部52的中心靠内侧的位置的基础上,在能够制造的范围内位于最靠近第一唇部52侧的位置。即,在第一唇部52的径向内侧与该第一唇部52相邻的位置典型地相当于如下位置:在应力集中部54的中心在径向上位于比第一唇部52的中心靠内侧的位置的基础上,在能够制造的范围内最靠近第一唇部52侧。
本实施方式的应力集中部54由薄壁部54A构成,该薄壁部54A的厚度T1(参照图3)在环状壁部51中比其他部位薄。环状壁部51通过在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的突出侧的相反侧的面即第一部位51A与第二部位51B的连接部分设置凹口54a从而形成该薄壁部54A。凹口54a是凹部状的凹陷、缺口,在第一部位51A与第二部位51B的连接部分的内缘沿着该连接部分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应力集中部54由基于该凹口54a的薄壁部54A构成,如铰链那样作为积极的弯曲点形成部而发挥功能。根据该结构,应力集中部54能够构成为,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而第一唇部52及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抵接的状态下,在力沿着轴线方向X作用于环状壁部51时,应力集中而比其他部位先容易弯曲。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索环1在将布线材料W插通到插通空间部S3从而装配于该布线材料W之后,与布线材料W的末端一起从第一筒状部20、第二筒状部30侧插通于贯通孔101。而且,索环1通过使贯通孔101的缘部从外径相对小径的第二环状壁部13侧嵌合于嵌合槽部11a,以将主体部10的止水部11嵌合于贯通孔101,从而组装于安装面板100。在该状态下,索环1的唇部11b在弹性变形的同时紧贴于贯通孔101的周缘的表面,将贯通孔101的整个周缘密封。其结果是,索环1能够确保适当的止水性能。另外,索环1也可以通过跨插通于插通空间部S3的布线材料W与第二筒状部30、跨第三筒状部40与布线材料W卷绕卷绕带等从而对第二筒状部30、第三筒状部40的开口进行止水。
另外,在索环1中,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的状态下,将止水部11与第一筒状部20之间封堵的第一环状壁部12作为隔音壁部发挥功能,并且构成空气层的第一空间部S1、第二空间部S2两者作为隔音空间部发挥功能。根据该结构,索环1能够通过这些第一环状壁部12、第一空间部S1、第二空间部S2等使想要经由贯通孔101传播的声音衰减并进行隔音,因此能够提高隔音性能。
而且,在索环1中,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的状态下,伞状部50的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设置于安装面板100的抵接对象面104抵接且紧贴,并绕中心轴线C大致圆环状地密封。其结果,索环1能够进一步提高止水性能。
而且,如上所述,索环1通过使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抵接、紧贴,从而在索环1与安装面板100之间形成第一环状空间部S4、第二环状空间部S5作为封闭空间部。而且,索环1的伞状部50的环状壁部51作为隔音壁部发挥功能,并且构成空气层的第一环状空间部S4、第二环状空间部S5两者作为隔音空间部发挥功能。根据该结构,索环1能够通过这些环状壁部51、第一环状空间部S4、第二环状空间部S5等使在安装面板100中经由贯通孔101附近传播的声音衰减并进行隔音,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隔音性能。
此时,如图5、图6、图7、图8所例示的那样,索环1即使应用于相互不同的设置环境,通过在伞状部50设置应力集中部54,也能够不管该设置环境如何都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即,索环1中,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且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在与抵接对象面104抵接的状态下沿着轴线方向X对环状壁部51作用力时,应力集中于应力集中部54,该应力集中部54积极地弯曲。根据该结构,即使索环1的从环状壁部51的基端51a到前端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长度L1根据设置环境而不同,应力集中部54也能够根据该长度L1而弯曲,从而利用该应力集中部54来吸收该长度L1的变化。例如,索环1即使在该长度L1相对较短的情况下,应力集中部54也根据该长度L1而弯曲,从而能够防止伞状部50以第二唇部53将第一唇部52作为支点而浮起的方式整体变形。其结果是,索环1即使该长度L1根据设置环境而不同,通过应力集中部54根据该长度L1而弯曲,从而也能够使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可靠地追随抵接对象面104而紧贴。由此,索环1不管设置环境如何都能够确保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适当地接触的状态。
例如,图5表示在安装面板100中,在与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上设置绝缘体103,并且从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设置索环1的设置环境(上述的图1、图2也相同)。在该情况下,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所抵接的抵接对象面104由安装面板100中的在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的表面100a构成。而且,在该情况下,索环1中在主体部10与贯通孔101嵌合的状态下,伞状部50的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安装面板100的表面100a抵接并紧贴。由此,索环1利用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在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安装面板100的表面100a之间形成了作为被封闭的空间部的第一环状空间部S4、第二环状空间部S5。
图6表示在安装面板100中,在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体103,并且从与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置索环1的设置环境。在该情况下,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所抵接的抵接对象面104由安装面板100中的在与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100b构成。并且,在该情况下,与图5所示的设置环境的情况相比,长度L1具有相对地变短立起部102在轴线方向X上朝向伞状部50侧相反侧的量的倾向。与此相对,索环1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且伞状部50的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安装面板100的表面100b抵接的状态下,应力集中部54根据该长度L1而弯曲。
其结果,即使是图6所示的设置环境,索环1也能够使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可靠地追随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表面100b而紧贴。由此,索环1利用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在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安装面板100的表面100b之间形成了作为被封闭的空间部的第一环状空间部S4、第二环状空间部S5。
图7表示在安装面板100中,在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体103,并且从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设置索环1的设置环境。在该情况下,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所抵接的抵接对象面104由设置在安装面板100中的在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的表面100a上的绝缘体103的表面103a构成。并且,在该情况下,与图5所示的设置环境的情况相比,长度L1具有相对地变短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跃上该绝缘体103的量的倾向。与此相对,在索环1中,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且伞状部50的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绝缘体103的表面103a抵接的状态下,应力集中部54根据该长度L1而弯曲。在该情况下,索环1即使在如上述那样使长度L1相对变短该绝缘体103的厚度的量的情况下,应力集中部54也根据该长度L1而弯曲,从而能够防止以第二唇部53将第一唇部52作为支点而浮起的方式使伞状部50整体变形。
另外,此时,如上所述,在沿着轴线方向X观察时,应力集中部54与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一起位于绝缘体103的设置区域R1内。因此,伞状部50在环状壁部51中能够在设置区域R1内形成基于应力集中部54的弯曲点。根据该结构,索环1能够防止基于应力集中部54而产生的弯曲点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绝缘体103的表面103a偏离,由此,能够抑制伞状部50中的包含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的部分以整体远离表面103a的方式较大地抬起。
其结果是,索环1即使是图7所示的设置环境,也能够使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可靠地追随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表面103a而紧贴。由此,索环1利用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在其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绝缘体103的表面103a、安装面板100的表面100a之间,形成了作为被封闭的空间部的第一环状空间部S4、第二环状空间部S5。
图8表示在安装面板100中的在与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有绝缘体103,并且从与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置索环1的设置环境。在该情况下,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所抵接的抵接对象面104由安装面板100中的在立起部102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100b上设置的绝缘体103的表面103b构成。并且,在该情况下,与图7所示的设置环境的情况相比,长度L1具有进一步相对变短且变短量为立起部102在轴线方向X上朝向伞状部50侧相反侧的量的倾向。即使在该情况下,索环1也与图7的情况同样地,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且伞状部50的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绝缘体103的表面103b抵接的状态下,应力集中部54根据该长度L1而弯曲。
其结果,即使是图8所示的设置环境,索环1也能够使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可靠地追随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表面103b而紧贴。由此,索环1利用第一唇部52和第二唇部53,在其与构成抵接对象面104的绝缘体103的表面103b、安装面板100的表面100b之间形成了作为被封闭的空间部的第一环状空间部S4、第二环状空间部S5。
以上说明的索环1以及线束WH通过使主体部10与形成于安装面板100的贯通孔101嵌合从而对该贯通孔101进行止水,并且在内部插装布线材料W。根据该结构,索环1能够如上述那样适当地确保止水性能。
另外,在该结构中,对于索环1,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的状态下,在伞状部50的环状壁部51设置的第一唇部52及第二唇部53与设置于安装面板100的抵接对象面104抵接。根据该结构,索环1能够如上述那样适当地确保隔音性能。
此时,索环1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且第一唇部52及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抵接的状态下,应力集中于在环状壁部51的规定位置设置的应力集中部54,由此环状壁部51能够在该应力集中部54弯曲。根据该结构,即使因安装面板100的立起部102的立起方向的不同、绝缘体103的设置面的不同等而使设置环境不同,索环1也能够确保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适当地接触的状态。其结果,索环以及线束能够确保可发挥所要求的止水性能、隔音性能的适当的设置状态。
在此,以上说明的索环1以及线束WH中,由环状壁部51中的厚度T1比其他部位薄的薄壁部54A构成应力集中部54。由此,索环1以及线束WH能够成为在成形应力集中部54时容易脱模的形状,因此能够在提高制造效率的基础上,如上述那样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
另外,以上说明的索环1以及线束WH的应力集中部54在第一唇部52的径向内侧与该第一唇部52相邻地配置。根据该结构,索环1能够使基于应力集中部54的弯曲点位于与第一唇部52相邻的位置,因此能够构成为容易使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追随抵接对象面104的结构。其结果,索环1以及线束WH能够容易地维持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适当地接触的状态,能够确保更适当的设置状态。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索环以及线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贯通孔101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形状,与此相应地,止水部11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环状,但不限于此。例如,贯通孔101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止水部11、伞状部50也与其对应地形成为椭圆形状。
以上说明的应力集中部54以与该第一唇部52相邻的方式位于第一唇部52的径向内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应力集中部54在环状壁部51中位于比第一唇部52靠径向内侧且沿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设置区域R1(参照图4、图5)内即可。
图9、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线束WHA所具备的索环1A以及图11、图12所示的变形例的线束WHB所具备的索环1B的应力集中部54的位置与上述线束WH、索环1不同。线束WHA、WHB、索环1A、1B的其他结构是与上述线束WH、索环1大致相同的结构。
在此,如图9、图11等所示,应力集中部54典型地位于在环状壁部51中比第一唇部52靠中心轴线C侧(径向内侧)且沿着环状壁部51的延伸方向D1从该环状壁部51的主体部10侧的基端51a向第一唇部52侧离开长度L2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范围内。在此,长度L2相当于环状壁部51的基端51a与第一唇部52之间的沿着延伸方向D1的长度。即,典型地,在将环状壁部51的基端51a与第一唇部52之间的沿着延伸方向D1的间隔设为L2的情况下,应力集中部54位于沿着延伸方向D1从该基端51a向第一唇部52侧位于L2的1/3以上的范围内,且位于比第一唇部52靠中心轴线C侧(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相对于贯通孔101的边缘在径向上退后的位置设置的绝缘体103一般情况下在设计上至少在径向上设置在上述的范围(从基端51a向第一唇部52侧位于L2的1/3以上的范围)内。因此,应力集中部54通过以上述那样的位置关系设置,存在与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一起位于该绝缘体103的设置区域R1内的倾向。图5等所示的上述索环1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图9、图10所示的索环1A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图11、图12所示的索环1B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均设置于满足上述的位置关系的位置。在此,图9、图10所示的索环1A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设置于沿着延伸方向D1从基端51a向第一唇部52侧偏离了L2的1/3左右的位置,沿着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设置区域R1的径向最内侧。图11、图12所示的索环1B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设置于沿着延伸方向D1从基端51a向第一唇部52侧偏离了L2的1/2左右的位置,沿着轴线方向X观察时位于设置区域R1内且位于环状壁部51的第一部位51A的大致中央。
因此,在索环1、1A、1B中,应力集中部54以上述那样的位置关系设置,由此,沿着轴线方向X观察时,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应力集中部54均位于设置区域R1内。其结果,在索环1、1A、1B中,即使是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的状态下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跃上绝缘体103的情况下,应力集中部54也如上所述地在适当的位置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从抵接对象面104(表面103b)浮起。其结果,索环1、1A、1B均能够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
以上说明的应力集中部54以由薄壁部54A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
图13所示的变形例的线束WHC所具备的索环1C、图14所示的变形例的线束WHD所具备的索环1D、图15所示的变形例的线束WHE所具备的索环1E以及图16所示的变形例的线束WHF所具备的索环1F的应力集中部54的形状与上述的线束WH、索环1不同。线束WHC、WHD、WHE、WHF、索环1C、1D、1E、1F的其他结构是与上述线束WH、索环1大致相同的结构。
索环1C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索环1D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索环1E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索环1F所具备的应力集中部54均由弯曲部54B构成。弯曲部54B是在环状壁部51弯曲而形成的部分。弯曲部54B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大致圆环状。
图13所示的索环1C所具备的弯曲部54B通过在环状壁部51的第一部位51A的中腹部分设置弯曲部位54bC而形成。弯曲部位54bC是在环状壁部51的第一部位51A的中腹部分以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成曲面状而形成的部位。
图14所示的索环1D所具备的弯曲部54B通过在环状壁部51的第一部位51A的中腹部分设置弯曲部位54bD而形成。弯曲部位54bD是在环状壁部51的第一部位51A的中腹部分以朝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与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的突出侧相同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成曲面状而形成的部位。
图15所示的索环1E所具备的弯曲部54B通过在环状壁部51的第一部位51A的中腹部分设置弯曲部位54bE而形成。弯曲部位54bE是在环状壁部51的第一部位51A的中腹部分以朝向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的突出侧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呈阶梯状弯曲而形成的部位。
图16所示的索环1F所具备的弯曲部54B通过在环状壁部51中在径向内侧与第一唇部52相邻的位置设置弯曲部位54bF而形成。弯曲部位54bF是在与环状壁部51的第一唇部52在径向内侧邻接的位置以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与第一唇部52、第二唇部53的突出侧相同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为曲面状的部位,弯曲部位54bF的一部分兼用作第一唇部52。
索环1C、1D、1E、1F的应力集中部54由基于这些弯曲部位54bC、54bD、54bE、54bF的弯曲部54B构成,如铰链那样作为积极的弯曲点形成部发挥功能。根据该结构,应力集中部54也能够构成为,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且第一唇部52及第二唇部53与抵接对象面104抵接的状态下,在力沿着轴线方向X作用于环状壁部51时,应力集中,容易比其他部位先弯曲。
并且,在该情况下,索环1C、1D、1E、1F、线束WHC、WHD、WHE、WHF均能够确保适当的设置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索环以及线束也可以通过将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的构成要素适当组合来构成。

Claims (5)

1.一种索环,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围绕沿着轴线方向的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沿着所述轴线方向与形成于安装对象的贯通孔嵌合而对所述贯通孔进行止水,并且所述主体部在内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插装布线材料;以及
伞状部,所述伞状部具有:环状壁部,所述环状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并绕所述主体部形成为环状;第一唇部,所述第一唇部从所述环状壁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向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和第二唇部,所述第二唇部从所述环状壁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向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唇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与设置于所述安装对象的抵接对象面抵接,
在所述环状壁部中,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被设置为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绝缘体的设置区域内,所述绝缘体被设置为围绕所述安装对象的所述贯通孔地包围所述贯通孔,
所述伞状部还包括应力集中部,所述应力集中部在所述环状壁部中,位于比所述第一唇部靠所述中心轴线侧且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设置区域内的位置并被设置成环状,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贯通孔且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与所述抵接对象面抵接的状态下,所述应力集中部应力集中且能够弯曲,并且
所述应力集中部位于所述环状壁部中的比所述第一唇部靠所述中心轴线侧,且沿着所述环状壁部的延伸方向从所环状壁部的所述主体部侧的基端向所述第一唇部侧偏离了所述基端与所述第一唇部之间的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力集中部由所述环状壁部中的厚度形成得比其他部位薄的薄壁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力集中部由所述环状壁部中的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索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力集中部与所述第一唇部相邻地位于所述第一唇部的所述中心轴线侧。
5.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导电性的布线材料;以及
设置在所述布线材料上的索环,
所述索环具有: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围绕沿着轴线方向的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沿着所述轴线方向与形成于安装对象的贯通孔嵌合而对所述贯通孔进行止水,并且所述主体部在内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插装所述布线材料;以及
伞状部,所述伞状部具有:环状壁部,所述环状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并绕所述主体部形成为环状;第一唇部,所述第一唇部从所述环状壁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向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和第二唇部,所述第二唇部从所述环状壁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向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唇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侧相反的一侧隔开间隔而形成为环状,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与设置于所述安装对象的抵接对象面抵接,
在所述环状壁部中,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设置为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绝缘体的设置区域内,所述绝缘体设置为围绕所述安装对象的所述贯通孔地包围所述贯通孔,
所述伞状部还包括应力集中部,所述应力集中部在所述环状壁部中位于比所述第一唇部靠所述中心轴线侧且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设置区域内的位置并被设置成环状,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所述贯通孔且所述第一唇部和所述第二唇部与所述抵接对象面抵接的状态下,所述应力集中部应力集中且能够弯曲,并且
所述应力集中部位于所述环状壁部中的比所述第一唇部靠所述中心轴线侧,且沿着所述环状壁部的延伸方向从所环状壁部的所述主体部侧的基端向所述第一唇部侧偏离了所述基端与所述第一唇部之间的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范围内。
CN202111105186.3A 2020-09-24 2021-09-22 索环以及线束 Active CN114256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0114 2020-09-24
JP2020160114A JP7216690B2 (ja) 2020-09-24 2020-09-24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6790A CN114256790A (zh) 2022-03-29
CN114256790B true CN114256790B (zh) 2023-09-26

Family

ID=77821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05186.3A Active CN114256790B (zh) 2020-09-24 2021-09-22 索环以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51876B2 (zh)
EP (1) EP3974261B1 (zh)
JP (1) JP7216690B2 (zh)
CN (1) CN1142567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11971B4 (de) * 2019-05-08 2021-08-12 Webasto SE Verdeck mit Seilführ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2243A (ja) * 1996-09-17 1998-04-10 Yazaki Corp グロメット
CN1397456A (zh) * 2001-07-18 2003-02-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
JP3431273B2 (ja) * 1994-04-21 2003-07-28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グロメット
JP2012130085A (ja) * 2010-12-10 2012-07-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58884A (en) * 1917-11-26 1918-03-12 Robert Franklin Fife Stack-flashing.
JPS51143213A (en) 1975-06-04 1976-12-09 Japanese National Railways<Jnr> Air break apparatus to actas break pipe and air reservoir pipe
US4363580A (en) * 1980-07-07 1982-12-14 The Boeing Company Self-retaining close tolerance bushing
US5222334A (en) * 1987-12-22 1993-06-29 Hasty William E Multiple size vent-pipe elastomeric collar
US5739475A (en) * 1994-04-21 1998-04-14 Inoac Corporation Grommet for protecting a wire harness with structure for ensuring flush seating
JPH1021769A (ja) * 1996-07-05 1998-01-23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グロメット
US6173997B1 (en) * 1996-07-11 2001-01-16 Advanced Polymer Technology, Inc. Flexible entry boot
EP0823763B1 (en) * 1996-08-09 1999-11-0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JP2000041320A (ja) * 1998-05-20 2000-02-08 Yazaki Corp グロメット
US6088876A (en) * 1998-09-30 2000-07-1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ealing grommet
JP3501050B2 (ja) * 1999-11-18 2004-02-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該グロメットのパネル取付方法
EP1182091B1 (en) * 2000-01-11 2007-05-30 Yazaki Corporation Grommet
JP2003032854A (ja) * 2001-07-18 2003-01-31 Yazaki Corp グロメット
JP4783141B2 (ja) * 2005-12-26 2011-09-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グロメット
JP5333165B2 (ja) 2009-11-18 2013-11-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5327022B2 (ja) 2009-12-01 2013-10-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JP5397256B2 (ja) * 2010-02-15 2014-01-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JP5530215B2 (ja) * 2010-02-19 2014-06-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2012188004A (ja) * 2011-03-10 2012-10-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2012239353A (ja) * 2011-05-13 2012-12-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5736963B2 (ja) * 2011-05-26 2015-06-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AU2013226584A1 (en) * 2012-03-02 2014-09-18 Lake Products Limited An escutcheon
JP5891961B2 (ja) * 2012-06-11 2016-03-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1273B2 (ja) * 1994-04-21 2003-07-28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グロメット
JPH1092243A (ja) * 1996-09-17 1998-04-10 Yazaki Corp グロメット
CN1397456A (zh) * 2001-07-18 2003-02-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
JP2012130085A (ja) * 2010-12-10 2012-07-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6790A (zh) 2022-03-29
JP2022053331A (ja) 2022-04-05
US11651876B2 (en) 2023-05-16
EP3974261A1 (en) 2022-03-30
US20220093293A1 (en) 2022-03-24
JP7216690B2 (ja) 2023-02-01
EP3974261B1 (en) 2022-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69622B2 (en) Wire harness
US11508499B2 (en) Grommet with groove portion between pair of contact portions, and wire harness
JP7117337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1917082B (zh) 索环以及线束
US11242016B2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CN114006328A (zh) 索环以及线束
CN114256790B (zh) 索环以及线束
US11127516B2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EP3702221B1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JP2018019450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20230387671A1 (en) Wire harness
JP2023144344A (ja) グロメット組立体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170405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2096082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