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6196A - 半导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6196A
CN114256196A CN202011013111.8A CN202011013111A CN114256196A CN 114256196 A CN114256196 A CN 114256196A CN 202011013111 A CN202011013111 A CN 202011013111A CN 114256196 A CN114256196 A CN 114256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array
conductive plu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rray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131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秉桓
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0110131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6196A/zh
Priority to EP21870914.5A priority patent/EP4195262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3321 priority patent/WO2022062535A1/zh
Priority to US17/448,892 priority patent/US12068239B2/en
Publication of CN114256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61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2Capacitive arrangements or effects of, or between wir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和位于基底上的介质层;导电插塞,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基底内,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介质层内;电容阵列,所述电容阵列至少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本发明实施例有利于减小导电插塞产生的形变应力对功能元件的影响。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半导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实现芯片在Z轴方向上的集成和组装,常通过硅穿孔技术(Through-Silicon Vias,TSV)实现芯片间的互连。具体来说,硅穿孔技术就是形成连通晶圆上下两侧的通孔,并在通孔内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互连结构。其中,导电材料包括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互连结构的设置会对位于硅晶圆表面的元件以及位于硅晶圆上的介质层内的元件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有利于减小导电插塞产生的形变应力对功能元件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和位于基底上的介质层;导电插塞,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基底内,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介质层内;电容阵列,所述电容阵列至少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
另外,所述基底包括功能区和排除区,所述功能区位于所述排除区远离所述导电插塞的一侧,所述排除区和所述功能区内具有所述电容阵列,所述排除区的所述电容阵列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
另外,所述排除区的所述基底内具有有源区,所述排除区的所述电容阵列与所述排除区的所述有源区电连接。如此,有利于保证排除区的电容阵列可通过有源区作动,进而使得排除区的电容阵列可作为备用电容,在修补(fuse repair)时投入使用。
另外,所述排除区的电容阵列与所述功能区的电容阵列的排列方式相同。排除区的电容阵列与功能区的电容阵列可在同一制作工艺下形成,有利于减小半导体结构的制备难度。
另外,在所述排除区朝向所述功能区的方向上,所述排除区的所述电容阵列与所述功能区的所述电容阵列之间具有预设间距。预设间距的存在有利于避免受到导电插塞影响的排除区的电容阵列对功能区的电容阵列造成影响,保证功能区的电容阵列具有较高的数据存储准确性以及较好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所述功能区的所述电容阵列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所述排除区的所述电容阵列的环绕形状与所述功能区的所述电容阵列的环绕形状不同。
另外,半导体结构还包括:隔离环结构,所述隔离环结构至少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所述隔离环结构位于所述导电插塞与所述电容阵列之间。如此,有利于保证排列在电容阵列远离导电插塞的一侧的功能元件可以以较大的密度排列。
另外,所述电容阵列由多个不连续的电容子阵列构成;还包括:隔离环结构,所述隔离环结构由多个不连续的隔离子环构成,所述隔离子环位于相邻所述电容子阵列之间,所述隔离环结构与所述电容阵列构成一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图案,且所述隔离环结构与所述电容阵列电隔离。
另外,所述电容阵列接地。如此,可屏蔽导电插塞的电场,从而避免导电插塞的电场影响功能元件的运行。
另外,在所述导电插塞朝向所述电容阵列的方向上,所述导电插塞与所述电容阵列之间的间距为0.05μm~50μm。间距过近,则电容阵列容易被导电插塞的形变所破坏,进而导致电容阵列无法起到形变隔离的效果,以及导致电容阵列无法作为备用电容使用;间距过远,则会压缩功能区的预留空间。
另外,在垂直于所述基底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的顶部表面低于或齐平于所述电容阵列的顶部表面。如此,有利于使得导电插塞产生的形变应力必须要穿过电容阵列中的界面或者绕过电容阵列,而无法直接对基底内的有源区或者介质层内的功能元件造成影响,即减小传递至功能元件或有源区的形变应力,保证功能元件或有源区具有良好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电容阵列作为形变隔离结构,电容阵列内可具有更多的界面,界面包括上电极与下电极的接触界面,当形变应力在电容阵列内传递时,形变应力需要不断穿过界面或者绕开界面,进而产生较大的传递衰减,如此,有利于保证形变应力对位于电容阵列远离导电插塞的一侧的功能元件造成的影响较小,进而保证半导体结构具有良好性能。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半导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半导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半导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半导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半导体结构的俯视图。
其中,10、20:基底;11、21:介质层;12、22、42、52:导电插塞;13、23、43、53:隔离环结构;201、KOZ:排除区;202:功能区;203:有源区;204:隔离结构;24、44、54:电容阵列;24a:电容单元;24b:下电极;24c:上电极;24d:电容接触窗;241:第一电容阵列;242:第二电容阵列。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图1为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半导体结构的俯视图。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10和位于基底10上的介质层11;导电插塞12,导电插塞12位于基底10和介质层11内。
导电插塞12通常包含有金属材料,而金属材料在受到热应力作用时容易发生膨胀和收缩现象。当导电插塞12的热膨胀系数与介质层11和基底10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时,就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进而导致基底10和介质层11发生形变。基底10和介质层11的形变可能对功能区的功能元件特性造成影响,甚至造成半导体结构的结构性破坏。
功能区为功能元件的可工作区域,包括基底10表面和介质层11内部。基底10表面的功能元件通常指的是有源区。
需要说明的是,促使基底10和介质层11发生形变的应力除了源于导电插塞12的直接应力以外,也可能来自于相邻其他膜层发生形变所产生的二次应力。举例来说,导电插塞12的压应力使得基底10发生形变,发生形变的基底10又因为结构发生变化而向介质层11施加应力,进而导致介质层11发生形变。
目前,仅通过设置接地的隔离环结构13以屏蔽导电插塞12的部分电场,降低导电插塞12的电场的影响,并没有解决或对抗基底10和介质层11形变的方法。为避免基底10和介质层11的形变对功能区的功能元件造成影响,通常将功能元件设置在排除区KOZ(KeepOut Zone)之外,即使得功能元件远离导电插塞12。而这样的解决方式会使得功能元件的预留空间被大大压缩,不利于芯片或功能元件的集成。
为解决上问题,本发明实施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设置环绕导电插塞的电容阵列,以减弱穿过电容阵列的形变应力的大小,保证形变应力对位于电容阵列远离导电插塞一侧的功能区影响较小,进而保证功能区的功能元件能够有效工作,以及保证半导体结构具有良好性能。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20和位于基底20上的介质层21;导电插塞22,导电插塞22的第一部分位于基底20内,导电插塞22的第二部分位于介质层21内;电容阵列24,电容阵列24至少环绕导电插塞22的第二部分。
电容阵列24由多个电容单元24a排列而成,在平行于基底20表面且远离导电插塞22的方向上,电容阵列24内具有多个界面,界面会对形变应力的传递造成阻碍,即衰减形变应力,保证传递至功能区202的形变应力较小,保证功能区202的功能元件具有良好性能。
本实施例中,电容单元24a包括双面电容单元,电容阵列24由双面电容单元连续排列而成,电容阵列24中的界面主要指的是下电极24b和上电极24c的接触界面;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容单元包括单面电容单元,电容阵列可由电容单元间隔排列而成,电容阵列中的界面还包括电容单元的侧壁表面。
本实施例中,基底20包括排除区201和功能区202,功能区202位于排除区201远离导电插塞22的一侧,排除区201和功能区202内具有电容阵列24,排除区201的电容阵列24环绕导电插塞22的第二部分。通过在排除区201的边缘处设置电容阵列24作为过渡,避免排除区201的元件排列密度与功能区202的元件排列密度差异过大,保证功能区202内能够布局元件排列密度较大的功能元件,以及保证功能区202的功能元件能够有效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结构中仅以功能区202内布局有电容阵列24作为示例,实际上功能区202内可布局任意功能元件;此外,为了表述上的简洁,后续将排除区201的电容阵列24称为第一电容阵列241,将功能区202的电容阵列24称为第二电容阵列242。
本实施例中,排除区201的基底20内具有有源区203,第一电容阵列241与排除区201的有源区203电连接。如此,有利于保证第一电容阵列241可通过有源区203作动,进而使得第一电容阵列241可作为备用电容,在修补(fuse repair)时投入使用。
具体地,排除区201内还具有连接有源区203和第一电容阵列241的电容接触窗24d以及必要的位线(未图示)和字线(未图示)等结构,即排除区201的电学结构可与功能区202的电学结构完全相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位置差异以及排除区201的电学结构在进行修补之前不投入实际使用。
此外,排除区201的基底20内还具有隔离相邻有源区203的隔离结构204,由于第一电容阵列241由多个电容单元24a排列而成,因此第一电容阵列241对应多个有源区203以及多个隔离结构204,多个隔离结构204的存在可使得形变应力在基底20内的传递衰减较大,从而避免形变应力穿过基底20而对介质层21内的功能元件造成较大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阵列241与第二电容阵列242的排列方式相同。如此,第一电容阵列241与第二电容阵列242可在同一制作工艺下形成,有利于减小半导体结构的制备难度。
本实施例中,在采用电容阵列24环绕导电插塞22时,选择同一制作工艺下处于结构边缘位置的电容阵列24作为环绕导电插塞22的电容阵列24,由于结构边缘位置的电容阵列24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结构边缘效应的影响,例如,采用同一掩膜版刻蚀形成的多个沟槽中结构边缘位置的沟槽顶部开口较小,因此结构边缘的电容阵列24的数据存储性能可能较差。
在结构边缘的电容阵列24的数据存储性能可能较差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过渡的位于排除区201的高排列密度功能元件,有利于实现结构边缘的电容阵列24的价值,且避免结构边缘的电容阵列24占据功能区202的空间,从而在功能区202内布局更多性能良好的电容阵列24,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采用电容阵列环绕导电插塞时,可以在整块电容阵列区域内镶入导电插塞预留空间区域,此时,靠近并包围该预留空间区域的部分区域的电容阵列较容易受到导电插塞的影响,可将该部分区域定义为排除区,以及将该部分区域的电容阵列定义为备用电容。
本实施例中,在排除区201朝向功能区202的方向上,第一电容阵列241与第二电容阵列242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距d1。第一预设间距的d1的存在有利于避免受到导电插塞22影响的第一电容阵列241对第二电容阵列242造成影响,保证第二电容阵列242具有较优的性能。
其中,第一电容阵列241对第二电容阵列242的影响包括电位影响和结构影响。
关于电位影响: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导电插塞22的电场对功能区202的功能元件的性能造成影响,第一电容阵列241自身接地,或者通过有源区203、电容接触窗24d、字线或位线接地,以形成静电屏蔽;相应地,接地后的第一电容阵列241处于低电位,而进行数据存储的第二电容阵列242至少有部分电容单元24a存储有电荷,即至少部分电容单元24a处于高电位,为避免电荷因为电位差而发生转移和泄露,采用第一预设间距d1进行隔离,能够有效阻断电荷的转移路径,从而保证第二电容阵列242的数据存储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中,接地的第一电容阵列242可在后续投入使用时切断与地线的连接,从而进行数据存储。
关于结构影响:由于当前的电容阵列24的上电极24c通常是一体化形成的连续膜层,内部没有界面,因此形变应力可通过上电极24c以较小的传递衰减进行传递。如此,连续排列第一电容阵列241和第二电容阵列242,可能会导致第二电容阵列242更容易受到形变应力的影响,而电容阵列24的电极通常为高高宽比结构,对形变应力较为敏感,受到形变应力时容易发生坍塌,因此,设置第一预设间距d1,对不同电容阵列24的上电极24c进行拆分,有利于保证第二电容阵列242承受的形变应力较小,以及保证第二电容阵列242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间距d1为0.2μm~20μm,例如为1μm、5μm或10μm。第一预设间距d1过小,则第一电容阵列241会对第二电容阵列242的数据存储准确性以及结构稳定性造成影响;第一预设间距d1过大,则会压缩功能区202的预留空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5和图6,电容阵列34为连续形成的整体,第一电容阵列341和第二电容阵列342连续排列。如此,可采用同一掩膜版连续形成第一电容阵列341和第二电容阵列342,降低半导体结构的制备难度。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容阵列242环绕导电插塞22的第二部分,第一电容阵列241的环绕形状与第二电容阵列242的环绕形状不同。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电容阵列241与第二电容阵列242均完整环绕导电插塞22,但环绕形状不同。如此,可使得在远离导电插塞22的不同方向上,第一电容阵列241与第二电容阵列242之间的间距不同,进一步地,可使得第二电容阵列242中对形变应力较敏感的部分处于距离第一电容阵列241较远的位置,从而保证第二电容阵列242的任意部分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第一电容阵列241可以为圆形,第二电容阵列242可以为椭圆形,椭圆形长轴端点对应的部分为第二电容阵列242中对形变应力敏感的部分;或者,第一电容阵列241为正方形,第二电容阵列242为圆形;或者,第一电容阵列241为圆形,第二电容阵列242为菱形等多边形。
在另一具体示例中,第一电容阵列241不完全环绕导电插塞22,第二电容阵列242完全环绕导电插塞22。如此,可通过在部分区域布局第一电容阵列241,保护第二电容阵列242中的敏感部分,进而保证第二电容阵列242整体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第一电容阵列241可以为圆弧形,第二电容阵列242可以为圆形;第一电容阵列241可以是直线形,第二电容阵列242可以是方形等等。
本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还包括:隔离环结构23,隔离环结构23至少环绕导电插塞22的第二部分,隔离环结构23位于导电插塞22与第一电容阵列241之间,第一电容阵列241的排列密度大于隔离环结构23的排列密度。如此,可在功能区202布局排列密度较大的功能元件。
进一步地,隔离环结构23可接地,第一电容阵列241可不接地,隔离环结构23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第一电容阵列241起到阻隔形变应力的作用。如此,后续将第一电容阵列241投入使用时,无需断开第一电容阵列241的接地线,有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实用性。
其中,隔离环结构23可包括与导电插塞22同向延伸的接触部,以及设置在接触部顶部的金属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不包括隔离环结构,仅通过设置接地第一电容阵列,实现电隔离和形变应力阻隔。如此,有利于节省隔离环结构占据的空间,进一步压缩排除区的范围,为功能区的功能元件提供更大的预留空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7,电容阵列44由多个不连续的电容子阵列构成,隔离环结构43包括多个不连续的隔离子环,隔离子环位于相邻两个电容子阵列之间,隔离环结构43与电容阵列44构成一环绕导电插塞42的图案,图案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等任意形状。
其中,隔离环结构43与电容阵列44电隔离,隔离环结构43接地,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电容阵列44不接地,起到阻隔形变应力的作用。
在又一实施例中,参考图8,包括多个电容子阵列的电容阵列54构成环绕导电插塞52的第一图案,包括多个隔离子环的隔离环结构53构成环绕导电插塞52的第二图案,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的形状相同,但位置不同,在导电插塞52朝向电容阵列54的方向上,第二图案的正投影可与第一图案互补,即构成一完整的封闭图案。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图案的形状和第二图案的形状还可以不同,第二图案的正投影还可以与第一图案部分重合或者与第一图案之间存在间隙。
本实施例中,在导电插塞22朝向第一电容阵列241的方向上,导电插塞22与第一电容阵列241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距d2,第二预设间距d2为0.5μm~50μm,例如2μm、10μm或25μm。第二预设间距d2过小,则第一电容阵列241容易被导电插塞22的形变应力所破坏,进而导致第一电容阵列241无法起到形变隔离的效果,以及导致第一电容阵列241无法作为备用电容使用;第二预设间距d2过大,则会压缩功能区202的预留空间。
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基底20表面的方向上,导电插塞22的第二部分的顶部表面低于或齐平于第一电容阵列241的顶部表面。如此,有利于使得导电插塞22产生的施加于介质层21的形变应力必须要穿过第一电容阵列241中的界面或者绕过第一电容阵列241,而无法直接对基底20表面的有源区203或者介质层21内的功能元件造成影响,即减小传递至功能元件或有源区203的形变应力,保证功能元件或有源区203具有良好性能。
本实施例中,采用电容阵列作为形变隔离结构,电容阵列内可具有更多的界面,界面包括上电极与下电极的接触界面,当形变应力在电容阵列内传递时,形变应力需要不断穿过界面或者绕开界面,进而产生较大的传递衰减,如此,有利于保证形变应力对位于电容阵列远离导电插塞的一侧的元件造成的影响较小,进而保证半导体结构具有良好性能。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和位于基底上的介质层;
导电插塞,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基底内,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介质层内;
电容阵列,所述电容阵列至少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包括功能区和排除区,所述功能区位于所述排除区远离所述导电插塞的一侧,所述排除区和所述功能区内具有所述电容阵列,所述排除区的所述电容阵列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除区的所述基底内具有有源区,所述排除区的所述电容阵列与所述排除区的所述有源区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除区的电容阵列与所述功能区的电容阵列的排列方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除区朝向所述功能区的方向上,所述排除区的所述电容阵列与所述功能区的所述电容阵列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的所述电容阵列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所述排除区的所述电容阵列的环绕形状与所述功能区的所述电容阵列的环绕形状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环结构,所述隔离环结构至少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所述隔离环结构位于所述导电插塞与所述电容阵列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阵列由多个不连续的电容子阵列构成;还包括:隔离环结构,所述隔离环结构由多个不连续的隔离子环构成,所述隔离子环位于相邻所述电容子阵列之间,所述隔离环结构与所述电容阵列构成一环绕所述导电插塞的图案,且所述隔离环结构与所述电容阵列电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阵列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插塞朝向所述电容阵列的方向上,所述导电插塞与所述电容阵列之间的间距为0.05μm~5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基底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导电插塞的第二部分的顶部表面低于或齐平于所述电容阵列的顶部表面。
CN202011013111.8A 2020-09-23 2020-09-23 半导体结构 Pending CN1142561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3111.8A CN114256196A (zh) 2020-09-23 2020-09-23 半导体结构
EP21870914.5A EP4195262A4 (en) 2020-09-23 2021-06-29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PCT/CN2021/103321 WO2022062535A1 (zh) 2020-09-23 2021-06-29 半导体结构
US17/448,892 US12068239B2 (en) 2020-09-23 2021-09-26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conductive plug and capacitor arra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3111.8A CN114256196A (zh) 2020-09-23 2020-09-23 半导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6196A true CN114256196A (zh) 2022-03-29

Family

ID=80788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3111.8A Pending CN114256196A (zh) 2020-09-23 2020-09-23 半导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6196A (zh)
WO (1) WO202206253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9818A (en) * 1999-09-02 2000-12-12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container capacitor structure
US6720232B1 (en) * 2003-04-10 2004-04-1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embedded DRAM for metal-insulator-metal (MIM) capacitor structure
US8148223B2 (en) * 2006-05-22 2012-04-0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1T MIM memory for embedded ram application in soc
US20080122032A1 (en) * 2006-08-16 2008-05-2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MIM-type decoupling capacitors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1789390A (zh) * 2009-01-23 2010-07-2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硅导通孔的制造方法与硅导通孔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62535A1 (zh) 2022-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68745B2 (ja) アンチヒューズ構造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CN103378034B (zh) 具有硅通孔内连线的半导体封装
US2010005986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abling ESD Protection on 3-D Stacked Devices
KR20080050459A (ko) 리세스된 플로팅 게이트를 갖는 플래시 메모리
KR0120917B1 (ko) 원통형 전극을 가지는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US756409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0359757B1 (ko) 반도체메모리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제조방법 및 마스크데이터준비 방법
CN114256196A (zh) 半导体结构
EP4195262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6236106B1 (en) Wiring structure with divided wiring conductors to achieve planarity in an overlying SOG layer
KR20020062796A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9830480B (zh)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CN113903724B (zh) 半导体结构
CN113224060B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US20230387040A1 (en) Semiconductor wafer including chip guard
KR100906646B1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20005747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20220310611A1 (en) Method of form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20392902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KR101139461B1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형성 방법
US8030203B2 (en) Method of forming metal lin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080029281A (ko) 채널의 폭이 증가된 액티브 영역을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의레이 아웃, 포토마스크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US5731606A (en) Reliable edge cell array design
KR100487514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0576466B1 (ko) 반도체소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