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7869B - 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 Google Patents

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7869B
CN114247869B CN202111532225.8A CN202111532225A CN114247869B CN 114247869 B CN114247869 B CN 114247869B CN 202111532225 A CN202111532225 A CN 202111532225A CN 114247869 B CN114247869 B CN 1142478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avity
cooling
chamber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22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47869A (zh
Inventor
房国权
陆昌硕
刘兴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Hengte Industri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Hengte Industri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Hengte Industrial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Hengte Industri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322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78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7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7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47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78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8/00Pressure casting; Vacuum casting
    • B22D18/04Low pressure casting, i.e. making use of pressures up to a few bars to fill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5/00Casting using a mould or core of which a part significant to the process is of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e.g. chill casting; Mould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7/00Treating the metal in the mould while it is molten or ductile ; Pressure or vacuum casting
    • B22D27/04Influenc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etal, e.g. by heating or cooling the moul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边模,所述水冷腔内部盘设有水冷管,所述水冷管和水冷腔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块,所述边模内部开设有气冷腔,所述上模内部开设有集水腔,所述蒸发腔内部活动设置有承载箱,所述承载箱内部设置有海绵块,所述上模内部开设有震动腔,所述除水腔内部设置有除水块,所述第二气道内部设置有冷凝器。本发明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震动使得水冷管表面的冷凝水脱落,进入到集水腔内部,然后分批次进入到承载箱内部,被海绵块均匀吸收,利用受铝水变热的气体将海绵块内部的水分蒸发带走,同时在除水块和冷凝器的作用下,水蒸气变为干燥的冷气吹向水冷管,防止冷凝水的生成。

Description

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毂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如今的轮毂的需求量也大大的增加,如今轮毂的制造主要有锻造、旋压以及铸造三种手段,其中低压铸造轮毂技术凭借着其工艺的简单和较低的成本受到制造领域的青睐,低压铸造轮毂先是从铝矿石中提取铝合金,将铝合金进行融化,将融化后的铝合金水通过通气挤压的方式输送到模具中,形成铝合金轮毂毛培,然后进行冷却成型即可。
公开号为“CN209189786U”提供的一种混合冷却低压轮毂模具,包括包括上模、下模和边模,上模、下模和两个边模可共同围成铸造轮毂的铸造模型,边模内均设有轮辋水冷机构,轮辋水冷机构包括分流管、上导流管和下导流管,上导流管和下导流管通过三通管与分流管连通,下模的内部设有轮辐风冷机构、轮辐水冷机构及隔膜介质,其采用水冷和风冷混合的方式对轮毂模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快,可获得的激冷效果更好,下模和边模内的排管结构对应轮毂各部分的厚度进行了整体规划,可使轮毂各部分的冷却速度更加接近,使得轮毂可以整体成型,避免了由于补缩不足轮辐与轮辋交界处有较大缩孔和轮辋缩松缺陷的现象。
但是上述装置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在水冷的过程中,水冷管道由于外部为受到铝水影响的高温空气,内部为低温的冷却水,因此水冷管道的外壁上会出现冷凝水,如果不及时的对冷凝水进行处理的话,久而久之,盘放水冷管道的水冷腔内部就会出现积水的情况,影响模具正常使用的同时也影响到水冷管道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包括上模、下模和边模,所述上模下模和边模共同围城锻造轮毂的锻造腔,所述下模内部开设有用于向锻造腔内注入铝水的注入孔,所述上模内部开设有水冷腔,所述水冷腔内部盘设有水冷管,所述水冷管和水冷腔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块,所述水冷管由水冷箱进行循环供水,所述边模内部开设有气冷腔,所述气冷腔由气冷箱循环供冷气;
所述上模内部开设有和水冷腔连通的集水腔,且上模内部开设有蒸发腔,所述蒸发腔通过水道和集水腔连通,且蒸发腔通过第一气道和气冷腔连通,所述第一气道内部设置有弹性挡气板,且蒸发腔通过第二气道和水冷腔连通;
所述蒸发腔内部活动设置有承载箱,且承载箱由第一电动推杆驱动,所述承载箱内部设置有用于吸水的海绵块,所述海绵块内部开设有蒸发孔,所述承载箱内部设置有用于挤压海绵块的挤压装置,所述承载箱侧壁开设有和蒸发孔连通的通道,所述通道内壁固定连接有活动顶开弹性挡气板的弹性撑杆。
优选的,所述上模内部开设有震动腔,所述震动腔和气冷腔之间通过第三气道活动连通,所述上模内部开设有和震动腔连通的出气道,所述出气道内部设置有压力阀,所述第三气道内部设置有由外部开关控制的气阀,所述震动腔内部设置有和水冷管活动接触的震动杆,所述震动杆和震动腔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块。
优选的,所述上模内部开设有挡水腔,所述挡水腔内部设置有活动挡住水道的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由固定设置在挡水腔内部的伸缩杆驱动,所述伸缩杆由设置在集水腔内部的触发装置控制,所述触发装置包括活动设置在集水腔内部的浮块,所述浮块和集水腔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绳,所述集水腔内部固定设置有和伸缩杆电性连接且和浮块活动接触的第一开关,所述浮块和第一开关配合控制伸缩杆。
优选的,所述挤压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承载箱内部的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固定连接有和海绵块活动接触的挤压板,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由控制装置控制。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开设在上模内部的控制腔,所述控制腔内部固定设置有和第二电动推杆电性连接的第二开关,所述控制腔内部设置有和第二开关活动接触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和控制腔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弹性块,且控制杆和挡水板活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承载箱内部开设有供电腔,所述供电腔内部固定设置有和第一电动推杆电性连接的接电块,所述供电腔内部设置有和接电块活动接触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沿靠近海绵块的方向依次固定连接有弹性杆和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用于承载海绵块,且承载板和承载箱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四弹性块。
优选的,所述上模内部开设有除水腔,所述除水腔内部设置有活动伸入第二气道内部的除水块,所述除水腔内部活动设置有和除水块固定连接的斜块,所述斜块和除水腔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五弹性块,所述斜块由活动设置在除水腔内部的驱动杆驱动,所述驱动杆和除水腔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六弹性块,且驱动杆一端伸入蒸发腔内部和承载箱活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道内部设置有冷凝器,所述除水腔内部设置有和冷凝器电性连接的第三开关,且第三开关和驱动杆活动接触,所述驱动杆和第三开关配合控制冷凝器。
一种低压轮毂模具,包括低压轮毂模具主体,所述低压轮毂模具主体具有上述的模具混合冷却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上模内设置水冷管和水冷腔,在边模内设置气冷腔,通过水冷和气冷的方式,使得模具内的铝水冷却的更加迅速,同时通过在上模内部开设和水冷腔连通的集水腔,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水冷管上的冷凝水落下时不会聚集在水冷腔内部,而是在重力的作用下汇聚在集水腔内部,减少积水对于水冷管的冷却效果的影响;
2.集水腔内部的水通过水道进入到承载箱内部,被承载箱内部的海绵块吸收,海绵块吸水变重,通过挤压承载板带动弹性杆,从而驱动蓄电池和接电块接触,为第一电动推杆供电,此时第一电动推杆驱动承载箱上移,直至通道运动至和第一气道重合处,此时通道内部的弹性撑杆将弹性挡气板撑开,此时气冷腔内部受到铝水变热的气体通过通道进入蒸发孔内部,将海绵块内部的水分蒸发带走,随着水分不断地蒸发,海绵块不断的变轻,蓄电池和接电块分离,此时第一电动推杆带动承载箱复位;
3.通过在集水腔内部设置随液面上升的浮块,当浮块和第一开关接触时,此时伸缩杆带动挡水板退出水道,此时集水腔内部的水流入到承载箱内部,同时集水腔内部的水面下降,此时浮块和第一开关分离,伸缩杆驱动挡水板再次挡住水道,浮块和第一开关的配合下使得集水腔内部的水分批次进入到承载箱内部;
4.当发现水冷管和水冷腔内部出现冷凝水时,此时打开控制气阀的开关,此时气冷腔内部的气体进入到震动腔内部,驱动震动杆挤压水冷管,当震动腔内部的气体压力达到压力阀的设定值时,压力阀打开,震动腔内部的气体通过出气道排出,此时震动杆复位,水冷管在第一弹性块的作用下震动,使得附着在水冷管上的冷凝水全部脱落,进入到集水腔内部;
5.当挡水板退出水道内部时,此时控制杆不再受到挡水板的挤压,在第三弹性块的作用下上移,挤压第二开关,此时第二电动推杆驱动挤压板,快速的挤压海绵块,然后复位,海绵块在受到挤压后在自身的弹性下复位,在挤压复位的过程中,使得海绵块内部的水分分布的更加均匀,方便后续的蒸发;
6.第一电动推杆驱动承载箱上移的过程中,承载箱挤压驱动杆,此时驱动杆通过挤压斜块使得除水块伸入到第二气道内部,同时驱动杆挤压第三开关打开冷凝器,此时蒸发腔内部蒸发后的气体在除水块的过滤下,以及冷凝器的作用下,进入到水冷腔内部,此时干燥冷却的气体对水冷管表面进行吹风,防止冷凝水再次出现。
本发明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当发现水冷管或者水冷腔内部出现冷凝水时,此时通过外部的开关打开气阀,此时气冷腔内部的气体一部分进入到震动腔内部,驱动震动杆挤压水冷管,当震动腔内部的气压达到压力阀的设定值时,此时压力阀打开,震动腔内部的气体通过出气道排出,震动杆迅速复位,此时水冷管在第一弹性块的作用下震动,此时水冷管表面的冷凝水全部脱落,进入到集水腔内部,随着集水腔内部的水位不断的上升,浮块和第一开关挤压接触,此时伸缩杆驱动挡水板退出水道,此时集水腔内部的水进入到承载箱内部,被海绵块吸收,在挡水板退出水道的过程中,控制杆不再受到挡水板的挤压,在第三弹性块的作用下挤压第二开关,此时挤压装置对海绵块挤压一次后复位,使得海绵块内部的水分分布的更加均匀,海绵块在吸水的过程中不断变重,通过挤压承载板驱动蓄电池和接电块接触,此时第一电动推杆驱动承载箱上移至通道和第一气道重合的位置,此时弹性撑杆挤压弹性挡气板,此时气冷腔内部受到铝水变热的气体通过通道进入蒸发孔内部,将海绵块内部的水分蒸发带走,承载箱上升的过程中,挤压驱动杆,驱动杆挤压斜块带动除水块伸入到第二气道内部的同时挤压第三开关打开冷凝器,此时蒸发腔内部蒸发后的气体在除水块的过滤下,以及冷凝器的作用下,进入到水冷腔内部,干燥冷却的气体对水冷管表面进行吹风,防止冷凝水再次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区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上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B区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3中C区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3中D区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3中E区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承载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承载箱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2下模、3边模、4锻造腔、5注入孔、6水冷腔、7水冷管、8第一弹性块、9水冷箱、10气冷腔、11气冷箱、12集水腔、13蒸发腔、14水道、15第一气道、16弹性挡气板、17第二气道、18承载箱、19第一电动推杆、20海绵块、21蒸发孔、22通道、23弹性撑杆、24震动腔、25第三气道、26出气道、27压力阀、28气阀、29震动杆、30第二弹性块、31挡水腔、32挡水板、33伸缩杆、34浮块、35弹性绳、36第一开关、37第二电动推杆、38挤压板、39控制腔、40第二开关、41控制杆、42第三弹性块、43供电腔、44接电块、45蓄电池、46弹性杆、47承载板、48第四弹性块、49除水腔、50除水块、51斜块、52第五弹性块、53驱动杆、54第六弹性块、55冷凝器、56第三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包括上模1、下模2和边模3,上模1、下模2和两个边模3之间都为活动连接,由机械臂驱动,上模1下模2和边模3共同围城锻造轮毂的锻造腔4,下模2内部开设有用于向锻造腔4内注入铝水的注入孔5,锻造腔4为注入铝水的密闭腔,铝水在锻造腔4内部冷却成型,上模1内部开设有水冷腔6,水冷腔6内部盘设有水冷管7,水冷管7和水冷腔6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方便后续水冷管7的震动,水冷管7和水冷腔6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块8,水冷管7受到挤压时第一弹性块8压缩,当水冷管7上的挤压力突然撤去时,此时水冷管7在第一弹性块8的作用下能够实现震动,水冷管7由水冷箱9进行循环供水,水冷管7分为进水端和出水端,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和水冷箱9内部连通,水冷箱9内部设置有水泵,从而实现不断的冷水从水冷管7进水端输入,对铝水冷却后,温度升高的水从出水端进入到水冷箱9内部再次冷却,同时水冷管7呈弯曲状放置于水冷腔6内部,增大和上模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对于铝水更好的冷却,边模3内部开设有气冷腔10,气冷腔10由气冷箱11循环供冷气,气冷腔10的设置也为弯曲状,使得冷气能够在边模3内部传输的路程边长,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
上模1内部开设有和水冷腔6连通的集水腔12,集水腔12设置于水冷腔6下部,水冷腔6每个弯曲处均和集水腔12连通,同时集水腔12不应设置于水冷腔6的正下方,应开设于水冷腔6下方并偏向一侧,不影响水冷腔6和水冷管7对于铝水的冷却效果,集水腔12底部成斜坡形,保证进入集水腔12内部的水能够聚集在靠近蒸发腔13的一端,且上模1内部开设有蒸发腔13,蒸发腔13通过水道14和集水腔12连通,且蒸发腔13通过第一气道15和气冷腔10连通,第一气道15内部设置有弹性挡气板16,弹性挡气板16挡住第一气道15内部,可在弹性挡气板16靠近蒸发腔13一侧设置限位块,使得弹性挡气板16在后续弹性撑杆23的作用下朝向气冷腔10的方向打开,且蒸发腔13通过第二气道17和水冷腔6连通;
蒸发腔13内部活动设置有承载箱18,承载箱18两端和蒸发腔13的侧壁成紧贴状态,且承载箱18由第一电动推杆19驱动,第一电动推杆19能够驱动承载箱18上移至通道22和第一气道15重合处便停止,承载箱18内部设置有用于吸水的海绵块20,海绵块20内部开设有蒸发孔21,承载箱18内部设置有用于挤压海绵块20的挤压装置,承载箱18侧壁开设有和蒸发孔21连通的通道22,通道22内壁固定连接有活动顶开弹性挡气板16的弹性撑杆23,当第一电动推杆19驱动承载箱18上移至通道22和第一气道15连通处时,此时通道22内部的弹性撑杆23不再受到蒸发腔13侧壁的挤压,此时弹性撑杆23在本身弹性的作用下伸入到第一气道15内部,将弹性挡气板16撑开,此时气冷腔10内部的气体便通过通道22进入到蒸发孔21内部。
实施例二:
考虑到水冷管7上的冷凝水一部分会落在水冷腔6内部,一部分会附着在水冷管7的表面上,本实施例中通过震动使得附着在水冷管7表面的冷凝水脱落,上模1内部开设有震动腔24,震动腔24和气冷腔10之间通过第三气道25活动连通,当上模1和边模3合并时,此时气冷腔10便和第三气道25连通,上模1内部开设有和震动腔24连通的出气道26,出气道26内部设置有压力阀27,当震动腔24内部的压力达到压力阀27的设定值时,压力阀27打开,此时出气道26打开,震动腔24内部的气体通过出气道26排出,当震动腔24内部的压力恢复为大气压强时,此时压力阀27再次关闭,第三气道25内部设置有由外部开关控制的气阀28,当操作人员打开控制气阀28的开关时,此时气阀28打开,并且打开一段时间后关闭,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限次的实验,使得当压力阀27打开时,气阀28刚好关闭,此时气冷腔10内部的气体通过第三气道25进入到震动腔24内部,震动腔24内部设置有和水冷管7活动接触的震动杆29,震动杆29和震动腔24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块30,第二弹性块30的设置为后续结构的复位提供条件。
实施例三:
考虑到一次性的将集水腔12内部的水全部释放到承载箱18内部,被海绵块20吸收,海绵块20内部的水分过多的话,影响后续蒸发的效率,上模1内部开设有挡水腔31,挡水腔31内部设置有活动挡住水道14的挡水板32,挡水板32在初始状态下处于挡住水道14的状态,挡水板32由固定设置在挡水腔31内部的伸缩杆33驱动,伸缩杆33由设置在集水腔12内部的触发装置控制,触发装置包括活动设置在集水腔12内部的浮块34,随着集水腔12内部的水位不断的上升,浮块34在水浮力的作用下也不断的上升,浮块34和集水腔12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绳35,集水腔12内部固定设置有和伸缩杆33电性连接且和浮块34活动接触的第一开关36,浮块34和第一开关36配合控制伸缩杆33,当浮块34和第一开关36挤压接触时,此时伸缩杆33通电开始工作,当浮块34和第一开关36分离时,伸缩杆33断电复位,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控制伸缩杆33缩回和伸出的速度,来控制集水腔12内部的水流入承载箱18内部的流量。
实施例四:
考虑到集水腔12内部的水自由的进入到承载箱18内部,被海绵块20自由吸收的话,水分在海绵块20内部分布的不均匀,不利于后续的蒸发,本实施例通过当水被海绵块20自由吸收后,通过挤压一下海绵块20,在海绵块20收缩复原的过程中,能够将水分更加均匀的吸收,挤压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承载箱18内部的第二电动推杆37,第二电动推杆37固定连接有和海绵块20活动接触的挤压板38,第二电动推杆37由控制装置控制。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对实施例四种的控制装置结构进行公开,控制装置包括开设在上模1内部的控制腔39,控制腔39内部固定设置有和第二电动推杆37电性连接的第二开关40,第二电动推杆37由外部电源供电,同时第二开关40和第二电动推杆37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控制腔39内部设置有和第二开关40活动接触的控制杆41,控制杆41位L形杆,控制杆41和控制腔39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弹性块42,且控制杆41和挡水板32活动接触,初始状态下,控制杆41和第二开关40处于分离的状态,同时控制杆41处于被挡水板32挤压的状态,此时第三弹性块42处于压缩状态,当挡水板32退出水道14内部时,此时控制杆41失去了挡水板32的挤压,在第三弹性块42的作用下上移和第二开关40挤压接触,当控制杆41和第二开关40挤压接触时,此时第二电动推杆37驱动挤压板38做一个迅速伸出缩回的动作,也就是控制杆41每挤压一侧第二开关40,第二电动推杆37做一次伸出缩回的动作。
实施例六:
承载箱18内部开设有供电腔43,供电腔43内部固定设置有和第一电动推杆19电性连接的接电块44,接电块44和第一电动推杆19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同时第一电动推杆19由外部电源供电,同时第一电动推杆19上升的极限距离应满足通道22刚好运动到第一气道15的位置,供电腔43内部设置有和接电块44活动接触的蓄电池45,当蓄电池45和接电块44接触时,第一电动推杆19通电开始伸出,当蓄电池45和接电块44分离时,第一电动推杆19断电复位,蓄电池45沿靠近海绵块20的方向依次固定连接有弹性杆46和承载板47,承载板47用于承载海绵块20,且承载板47和承载箱18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四弹性块48,随着海绵块20不断的吸水变重,海绵块20开始挤压承载板47下移,此时承载板47驱动弹性杆46带动蓄电池45和接电块44接触,当蓄电池45和接电块44接触时,此时弹性杆46处于被压缩的状态,所以当后续对海绵块20内部的水分进行蒸发时,随着海绵块20不断的变轻,蓄电池45和接电块44不会马上分离,而是当弹性杆46完全复原时,此时海绵块20继续变轻,蓄电池45和接电块44才开始分离。
实施例七:
上模1内部开设有除水腔49,除水腔49内部设置有活动伸入第二气道17内部的除水块50,除水块50可以为开有透气孔的除水板,且除水板内部开设有放置活性炭或者吸水性较好的材料支撑的颗粒,蒸发完海绵块20内部水分的气体为水蒸气,通过除水块50后,变为干燥的气体,除水腔49内部活动设置有和除水块50固定连接的斜块51,斜块51和除水腔49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五弹性块52,斜块51由活动设置在除水腔49内部的驱动杆53驱动,驱动杆53和除水腔49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六弹性块54,且驱动杆53一端伸入蒸发腔13内部和承载箱18活动接触,当承载箱18上移的过程中,挤压驱动杆53,驱动杆53挤压斜块51的斜坡面,此时斜块51带动除水块50伸入到第二气道17内部。
实施例八:
第二气道17内部设置有冷凝器55,除水腔49内部设置有和冷凝器55电性连接的第三开关56,且第三开关56和驱动杆53活动接触,驱动杆53和第三开关56配合控制冷凝器55,第三开关56和冷凝器55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冷凝器55由外部电源供电,当驱动杆53挤压第三开关56时,此时冷凝器55通电开始工作,将被除水块50过滤后且吹向水冷腔6内部的气体冷却,使得干燥冷却的气体吹向水冷腔6和水冷管7,放置冷凝水的形成。
一种低压轮毂模具,包括低压轮毂模具主体,低压轮毂模具主体具有上述的模具混合冷却结构。
工作原理:本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当发现水冷管7表面和水冷腔6内部出现冷凝水时,此时操作人员通过外部开关打开气阀28,此时气冷腔10内部的气体通过第三气道25进入到震动腔24内部,驱动震动杆29挤压水冷管7,当震动腔24内部的气压达到压力阀27的设定值时,此时出气道26打开,震动腔24内部的气体排出,震动杆29复位,此时水冷管7在第一弹性块8的作用下震动,此时水冷管7表面的冷凝水脱落,和水冷腔6内部的水一起进入到集水腔12内部;
随着集水腔12内部的水不断的积累,此时集水腔12内部的水位不断上升,浮块34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和第一开关36挤压接触,此时伸缩杆33带动挡水板32退出水道14,此时集水腔12内部的水进入到承载箱18内部,被海绵块20吸收;
在挡水板32退出水道14的过程中,此时控制杆41不再受到挡水板32的挤压,在第三弹性块42的作用下上移,上移的过程中挤压第二开关40,此时第二电动推杆37驱动挤压板38挤压海绵块20后复位,使得海绵块20内部的水分分布的更加均匀;
随着海绵块20不断的吸水变重,此时海绵块20挤压承载板47,驱动蓄电池45和接电块44挤压接触,此时第一电动推杆19驱动承载箱18上移,运动到通道22和第一气道15重合处,此时弹性撑杆23不再受到承载箱18侧壁的挤压力,将第一气道15内部的弹性挡气板16撑开,此时气冷腔10内部受到铝水变热的气体通过通道22进入蒸发孔21内部,将海绵块20内部的水分蒸发带走;
承载箱18上移的过程中,挤压驱动杆53,驱动杆53挤压斜块51带动除水块50伸入到第二气道17内部,同时驱动杆53挤压第三开关56,打开冷凝器55,此时蒸发腔13内部蒸发后的气体在除水块50的过滤下,以及冷凝器55的作用下,进入到水冷腔6内部,干燥冷却的气体对水冷管7表面进行吹风,防止冷凝水再次出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包括上模(1)、下模(2)和边模(3),所述上模(1)下模(2)和边模(3)共同围城锻造轮毂的锻造腔(4),所述下模(2)内部开设有用于向锻造腔(4)内注入铝水的注入孔(5),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内部开设有水冷腔(6),所述水冷腔(6)内部盘设有水冷管(7),所述水冷管(7)和水冷腔(6)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块(8),所述水冷管(7)由水冷箱(9)进行循环供水,所述边模(3)内部开设有气冷腔(10),所述气冷腔(10)由气冷箱(11)循环供冷气;
所述上模(1)内部开设有和水冷腔(6)连通的集水腔(12),且上模(1)内部开设有蒸发腔(13),所述蒸发腔(13)通过水道(14)和集水腔(12)连通,且蒸发腔(13)通过第一气道(15)和气冷腔(10)连通,所述第一气道(15)内部设置有弹性挡气板(16),且蒸发腔(13)通过第二气道(17)和水冷腔(6)连通;
所述蒸发腔(13)内部活动设置有承载箱(18),且承载箱(18)由第一电动推杆(19)驱动,所述承载箱(18)内部设置有用于吸水的海绵块(20),所述海绵块(20)内部开设有蒸发孔(21),所述承载箱(18)内部设置有用于挤压海绵块(20)的挤压装置,所述承载箱(18)侧壁开设有和蒸发孔(21)连通的通道(22),所述通道(22)内壁固定连接有活动顶开弹性挡气板(16)的弹性撑杆(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内部开设有震动腔(24),所述震动腔(24)和气冷腔(10)之间通过第三气道(25)活动连通,所述上模(1)内部开设有和震动腔(24)连通的出气道(26),所述出气道(26)内部设置有压力阀(27),所述第三气道(25)内部设置有由外部开关控制的气阀(28),所述震动腔(24)内部设置有和水冷管(7)活动接触的震动杆(29),所述震动杆(29)和震动腔(24)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块(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内部开设有挡水腔(31),所述挡水腔(31)内部设置有活动挡住水道(14)的挡水板(32),所述挡水板(32)由固定设置在挡水腔(31)内部的伸缩杆(33)驱动,所述伸缩杆(33)由设置在集水腔(12)内部的触发装置控制,所述触发装置包括活动设置在集水腔(12)内部的浮块(34),所述浮块(34)和集水腔(12)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绳(35),所述集水腔(12)内部固定设置有和伸缩杆(33)电性连接且和浮块(34)活动接触的第一开关(36),所述浮块(34)和第一开关(36)配合控制伸缩杆(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承载箱(18)内部的第二电动推杆(37),所述第二电动推杆(37)固定连接有和海绵块(20)活动接触的挤压板(38),所述第二电动推杆(37)由控制装置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开设在上模(1)内部的控制腔(39),所述控制腔(39)内部固定设置有和第二电动推杆(37)电性连接的第二开关(40),所述控制腔(39)内部设置有和第二开关(40)活动接触的控制杆(41),所述控制杆(41)和控制腔(39)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弹性块(42),且控制杆(41)和挡水板(32)活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箱(18)内部开设有供电腔(43),所述供电腔(43)内部固定设置有和第一电动推杆(19)电性连接的接电块(44),所述供电腔(43)内部设置有和接电块(44)活动接触的蓄电池(45),所述蓄电池(45)沿靠近海绵块(20)的方向依次固定连接有弹性杆(46)和承载板(47),所述承载板(47)用于承载海绵块(20),且承载板(47)和承载箱(18)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四弹性块(4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内部开设有除水腔(49),所述除水腔(49)内部设置有活动伸入第二气道(17)内部的除水块(50),所述除水腔(49)内部活动设置有和除水块(50)固定连接的斜块(51),所述斜块(51)和除水腔(49)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五弹性块(52),所述斜块(51)由活动设置在除水腔(49)内部的驱动杆(53)驱动,所述驱动杆(53)和除水腔(49)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六弹性块(54),且驱动杆(53)一端伸入蒸发腔(13)内部和承载箱(18)活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道(17)内部设置有冷凝器(55),所述除水腔(49)内部设置有和冷凝器(55)电性连接的第三开关(56),且第三开关(56)和驱动杆(53)活动接触,所述驱动杆(53)和第三开关(56)配合控制冷凝器(55)。
9.一种低压轮毂模具,包括低压轮毂模具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轮毂模具主体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模具混合冷却结构。
CN202111532225.8A 2021-12-14 2021-12-14 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Active CN1142478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2225.8A CN114247869B (zh) 2021-12-14 2021-12-14 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2225.8A CN114247869B (zh) 2021-12-14 2021-12-14 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7869A CN114247869A (zh) 2022-03-29
CN114247869B true CN114247869B (zh) 2023-03-24

Family

ID=80792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2225.8A Active CN114247869B (zh) 2021-12-14 2021-12-14 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4786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67706A (ja) * 2010-02-17 2011-09-01 Honda Motor Co Ltd 鋳造金型入子の均等冷却構造および均等冷却方法
JP2016087657A (ja) * 2014-11-06 2016-05-23 助川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用金型
DE212015000021U1 (de) * 2015-01-22 2016-05-24 Kunshan Zhongyite Machinery Industrial Co., Ltd. Kombiniertes Luft/Wasser-Kühlsystem für eine Form und Niederdruck-Felgenform mit einem solchen System
CN106715003A (zh) * 2014-09-04 2017-05-24 于佩尔工程有限公司 铁金属铸件的制造方法
CN109351945A (zh) * 2018-12-25 2019-02-19 重庆众异特巧匠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冷却低压轮毂模具
CN213195541U (zh) * 2020-08-20 2021-05-14 江苏苏美达车轮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水冷结构的铝合金车轮用模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07742A1 (en) * 2005-03-16 2006-09-21 Oscar Garza-Ondarz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heat extraction from aluminum castings for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67706A (ja) * 2010-02-17 2011-09-01 Honda Motor Co Ltd 鋳造金型入子の均等冷却構造および均等冷却方法
CN106715003A (zh) * 2014-09-04 2017-05-24 于佩尔工程有限公司 铁金属铸件的制造方法
JP2016087657A (ja) * 2014-11-06 2016-05-23 助川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用金型
DE212015000021U1 (de) * 2015-01-22 2016-05-24 Kunshan Zhongyite Machinery Industrial Co., Ltd. Kombiniertes Luft/Wasser-Kühlsystem für eine Form und Niederdruck-Felgenform mit einem solchen System
CN109351945A (zh) * 2018-12-25 2019-02-19 重庆众异特巧匠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冷却低压轮毂模具
CN213195541U (zh) * 2020-08-20 2021-05-14 江苏苏美达车轮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水冷结构的铝合金车轮用模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7869A (zh)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74868U (zh) 一种轮毂模具冷却装置
CN114247869B (zh) 模具混合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低压轮毂模具
CN111360197A (zh) 一种消失模铸造泡沫模型自动化生产设备
CN111266059A (zh) 涂粉防粘料钢带造粒机
CN208083391U (zh) 一种铝锭脱模机构
CN108274710A (zh) 一种pvc吹气拖鞋注塑模具及注塑方法
CN216176409U (zh) 铸造铝棒用的成型装置
CN208006242U (zh) 一种塑料盒成型降温装置
CN217343525U (zh) 一种铝材铸造成型用脱模装置
CN205614987U (zh) 冷却水槽
CN207205224U (zh) 排气块及模具组件
CN215810310U (zh) 一种高强度工业冷却塔
CN216466410U (zh) 一种精密型挤压模具
CN206085647U (zh) 缠绕管生产线
CN106426896A (zh) 缠绕管生产线
CN208513619U (zh) 一种缸体自动化模具
CN213137768U (zh) 一种吹塑农膜冷却装置
CN207132500U (zh) 一种结合板翅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CN220075308U (zh) 一种抽湿机用外壳成型模具
CN215849502U (zh) 一种用于注塑机的冷水塔
CN205747265U (zh) 立管间接与抽拉式填料分层喷雾联合的蒸发冷却降温机组
CN211730135U (zh) 一种塑料铅笔切断前的表面除水装置
CN213972501U (zh) 一种自行车内胎生产加工用胎面挤出机
CN213972099U (zh) 一种可对物料快速降温的塑料模具
CN218548529U (zh) 一种铅蓄电池化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