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4054A -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4054A
CN114244054A CN202111586515.0A CN202111586515A CN114244054A CN 114244054 A CN114244054 A CN 114244054A CN 202111586515 A CN202111586515 A CN 202111586515A CN 114244054 A CN114244054 A CN 1142440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or
damper
cavity
wall
vibration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865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44054B (zh
Inventor
陶志勇
刘莹
曹洪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uoy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uoy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uoy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uoy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865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40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4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4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44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4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6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e.g. flywheels or pressurised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该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外壳组件(1),包括振动腔;振子(2),滑动配接在所述振动腔内;线圈(3),环绕于所述振子(2)外部,用于通电产生驱动所述振子(2)振动的磁场;以及,阻尼器(4),活动设于所述振动腔内,且与所述振子(2)的端部相连,所述振子(2)的一端设所述阻尼器(4),或者所述振子(2)的两端均设有所述阻尼器(4);所述振子(2)和所述阻尼器(4)构成的整体的两端与所述外壳组件(1)之间形成两个空气腔(5)。本发明的线性振动马达的振子振动的稳定性更好,且线性振动马达整体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线性振动马达是一种用于提供振动的装置,其通常应用于例如手机、平板、游戏手柄、VR眼镜等电子设备上,用于在使用过程中提供振感反馈。
线性振动马达通常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振子、环绕于振子外周的线圈以及用于驱动振子复位的复位件。振子包括磁体,线圈通电后,能够产生变化的磁场,该磁场与振子自身的磁场相互作用,能够产生驱动振子在外壳内往复运动的磁力。复位件用于驱动振子复位,现有技术中,复位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连接在振子和壳体之间的弹簧,通过弹簧的弹力驱动振子复位,另一种是设置在外壳两端的磁铁,磁铁与振子同极相对设置,通过斥力驱动振子复位。
现有技术中的线性振动马达的缺陷在于:
1.现有的线性振动马达振子振动的稳定性欠佳,具体而言,在线圈停止通电后,振子在惯性作用下停止速度慢,不能快速停止,影响使用体验;在振子振幅较大时,对弹簧的压缩量增大,容易损坏弹簧,且振子容易与外壳内壁撞击而发出噪音。
2.现有的线性振动马达需要设置复位件来驱动振子复位,导致其零部件增加,结构复杂,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弹簧容易发生形变,复位用的磁铁的磁性也会减弱,不利于线性振动马达保持良好的振动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该线性振动马达的振子振动更为稳定。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包括:
外壳组件,包括振动腔;
振子,滑动配接在所述振动腔内;
线圈,环绕于所述振子外部,用于通电产生驱动所述振子振动的磁场;以及,
阻尼器,活动设于所述振动腔内,且与所述振子的端部相连,所述振子的一端设所述阻尼器,或者所述振子的两端均设有所述阻尼器;
所述振子和所述阻尼器构成的整体的两端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形成两个空气腔。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器包括活动设于所述振动腔内的阻尼器壳以及与所述阻尼器壳相连的活塞,所述阻尼器壳包括填充有阻尼液的内腔,所述活塞包括活动连接于所述内腔内的活塞板以及连接于所述活塞板和所述振子之间的活塞杆。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板和所述内腔的腔壁之间具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缝隙;或者,
所述活塞板上设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阻尼孔;或者,
所述活塞板和所述内腔的腔壁之间具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缝隙,并且所述活塞板上设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阻尼孔。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振子和所述阻尼器之间设置有缓冲垫。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空气腔互不连通;
所述振子的外周面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润滑液,所述润滑液封住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内壁之间的间隙;或者,
所述阻尼器的第二外周面401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润滑液,所述润滑液封住第二外周面401与所述内壁之间的间隙;或者,
所述振子的外周面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阻尼器的第二外周面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润滑液,所述润滑液封住所述第一外周面和第二外周面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振动腔的内壁设有储液槽,所述储液槽环绕于所述振子和/或所述阻尼器外周且存储有所述润滑液。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振子的外周面与所述振动腔内壁之间的间隙的范围为0.01~0.3mm。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的范围为0.03~0.1mm。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振子包括至少两个磁体和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磁体之间的导磁板,所述线圈环绕设置于所述导磁板外部;或者,
所述振子包括至少两个充磁部和连接于两个所述充磁部之间的无磁部,所述线圈环绕设置于所述无磁部外部。
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外部;或者,
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材料内部;或者,
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至少一种实施方式的线性振动马达通过在振子端部设置阻尼器,且振子和阻尼器构成的整体与外壳组件之间形成两个空气腔,在振子振动时,其能够带动阻尼器移动,进而缩小或者增大空气腔的体积,改变空气腔的气压。一方面,阻尼器能够产生阻碍振子振动的阻尼,使得在线圈断电后,振子能够快速的停止运动,提高了振子振动的稳定性和刹车停止时间,使得振子停止干脆利落;另一方面,通过空气腔起到复位的作用,能够减少设置额外的复位件,使线性振动马达的结构更为简单,且不易因为复位件的失效而影响线性振动马达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振子振动的稳定性。
2.至少一种实施方式的线性振动马达通过在振子和/或阻尼器外周设置润滑液,能够可靠的隔离两个空气腔,两个空气腔之间的气体不会相互流通,其复位效果更为稳定和可靠。另外,润滑液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填充振子和/或阻尼器与振动腔内壁的间隙,防止振子振动时撞击壳体,振子振动的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线性振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性振动马达的爆炸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线性振动马达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线性振动马达沿剖切线A-A的剖视图,图中未示出柔性线路板。
图5是一种实施方式的振子的主视图。
图6是图4中I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线性振动马达的振子向左移动后的示意图。
图8是一种实施方式的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II部的放大图。
图10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分体式振子与线圈的位置示意图。
图1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体式振子与线圈的位置示意图。
图12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充磁形成一体式振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如图1至图4所示,对应于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线性振动马达,其包括外壳组件1、振子2、线圈3以及阻尼器4。
外壳组件1设有振动腔,其可以由多个零件连接而成,参考图1和图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外壳组件1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壳体10两端的端盖11。壳体10优选为筒状壳体,其设有两端开口的通孔100。两个端盖11分别连接在通孔100两端,密封住通孔100的两个开口,进而使得壳体10和两个端盖11配合形成密闭的振动腔。端盖11和壳体10之间可以采用超声焊接、激光焊接和胶水粘接等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以保证密封的效果。
振子2滑动配接在振动腔内,能够沿着振动轴线方向移动。参考图5,振子2包括位于其两端的两个端面2a以及连接于两个端面2a之间的第一外周面2b,端面2a朝向端盖11设置,阻尼器4连接在端面2a处。
线圈3环绕于振子2外部,其与外部电路相连,能够由外部电路控制通入线圈3内的电流大小、方向以及频率等参数,进而在线圈3通电后产生变化的磁场。由于振子2具有磁性,变化的磁场将产生驱动振子2运动的磁力,进而驱动振子2振动。
阻尼器4活动设置在振动腔内,其与振子2的端部相连。阻尼器4能够随着振子2移动,且在振子2移动过程中产生阻尼,这样,在线圈3停止通电后,振子2的能量能够被快速的消耗,从而使振子2快速地减缓速度,直至停止运动,振子2的振动更为稳定。
可以仅在振子2的一端设置阻尼器4,也可以在振子2的两端均设置阻尼器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振子2的两端均设置有阻尼器4,以使得其振动时受到的阻尼力更为对称,受力更平衡,运行更为稳定。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阻尼器4为液体阻尼器,其包括活动设于振动腔内的阻尼器壳40以及与阻尼器壳40相连的活塞41,阻尼器壳40包括填充有阻尼液(图未示)的内腔400,活塞41包括活动连接在内腔400内的活塞板410以及连接活塞板410和振子2的活塞杆411,活塞杆411滑动配接在阻尼器壳40上的导向孔内,两者之间可以设置例如密封圈等装置提高密封效果,防止阻尼液泄露。在振子2振动时,其能够通过活塞杆411推动活塞板410在内腔400内移动,在活塞板410移动时,内腔400内的阻尼液将对活塞板410产生阻力,从而产生阻尼。活塞杆411与振子2的端面2a之间可以通过激光焊接或者胶水粘接等方式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阻尼液可以为水、硅油或甘油等阻尼液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参考图4,振子2与阻尼器4构成的整体(以下简称振子阻尼器整体)的两端与外壳组件1之间形成两个空气腔5,具体的,振子阻尼器整体的长度短于振动腔的长度,因此,振子阻尼器整体在振动腔内隔断出两个空气腔5。
在振子2振动时,振子阻尼器整体将交替的挤压两个空气腔5,为叙述方便,下文将图4所示的线性振动马达左侧的空气腔5称为左空气腔5a,将右侧的空气腔5称为右空气腔5b,将线性振动马达左侧的阻尼器4称为左阻尼器4a,将右侧的阻尼器4称为右阻尼器4b。
在振子2受到线圈3的驱动向着左空气腔5a移动时,其推动左阻尼器4a挤压左空气腔5a,左空气腔5a内的气体被压缩,气压增大,右阻尼器4b受到振子2及其内的活塞板410、阻尼液的带动,也向着左空气腔5a所在侧移动,右空气腔5b的容积变大,气压减小,因此,右空气腔5b会对右阻尼器4b的阻尼器壳40施加与振子2移动方向相反的力,右阻尼器4b的阻尼器壳40的移动速度将比其内的活塞板410的移动速度慢,活塞板410将在阻尼器壳40内移动,从而产生阻尼,图7示出了在振子2左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状态。在振子2自图7所示的位置向右空气腔5b移动时,振子阻尼器整体都会向右侧移动,但是,两个阻尼器4的阻尼器壳40的移动速度通常要慢于其对应的活塞板410的移动速度,因此,活塞板410和阻尼液之间也将产生阻尼。
可以理解的是,在振子2向着左空气腔5a移动时,振子阻尼器整体将挤压左空气腔5a,使得左空气腔5a内的气压增大,右空气腔5b内的气压减小,左空气腔5a和右空气腔5b将同时提供驱动振子阻尼器整体向着右空气腔5b所在方向移动的复位力。同理,在振子2向着右空气腔5b移动时,振子阻尼器整体将挤压右空气腔5b,使得左空气腔5a内的气压减小,右空气腔5b内的气压增大,左空气腔5a和右空气腔5b将同时提供驱动振子阻尼器整体向着左空气腔5a所在方向移动的复位力。在线圈3断电且不考虑摩擦阻力的情况下,振子阻尼器整体最终将停留于左空气腔5a和右空气腔5b的气压相等的位置,此时振子2位于原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振子阻尼器整体被设置成在振动腔中间位置时,左空气腔5a和右空气腔5b的气压相等。
也就是说,两侧的空气腔5能够起到现有技术中复位件的作用,驱动振子2复位。由于本发明的线性振动马达通过空气腔5形成的空气弹簧复位,无需设置额外的复位件,因此,本发明的线性振动装置零部件更少,结构更为简单,成本也更低。而且,不会出现复位件因长期使用而性能变劣或者失效的问题,利于线性振动马达长期可靠的工作。另外,空气腔5采用空气弹簧来实现复位,能够在振子2振动过程中提供平稳的柔性传递。
进一步地,通过对空气腔5进行充气或者抽气等方式调节空气腔5的气压,可以改变空气腔5形成的空气弹簧的刚度和承载力。可以理解的是,空气腔5内填充的气体不限于是空气,例如还可以是氦气、氮气及其混合物或者其他气体,显然的,通过通入不同种类的气体,也能够改变空气腔5形成的空气弹簧的刚度和承载力。
为了使得活塞41能够相对阻尼器壳40移动,活塞板410两侧的阻尼液需要能够相互流通。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活塞板410和阻尼器壳40的内腔400的腔壁之间具有供阻尼液通过的缝隙,活塞板410在内腔400内移动时,位于活塞板410两侧的阻尼液通过缝隙进行流通,从而产生阻尼,通过调整缝隙的大小,可以调节阻尼的大小。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活塞板410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阻尼孔412,活塞板410在内腔400内移动时,位于活塞板410两侧的阻尼液通过阻尼孔412进行流通,从而产生阻尼,通过调整阻尼孔412的大小,可以调节阻尼的大小。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活塞板410和阻尼器壳40的内腔400的腔壁之间具有供阻尼液通过的缝隙,同时,活塞板410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供阻尼液通过的阻尼孔412,同时通过缝隙和阻尼孔412来流通阻尼液,通过两者来调整阻尼。
阻尼孔412的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长孔形等,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阻尼孔412的形状为圆形,进一步优选的,阻尼孔412的直径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10mm,在该范围内,阻尼孔412能够起到较佳的阻尼效果。
为了防止在振子2振动的过程中与阻尼器4的阻尼器壳40发生撞击,参考图4和图6,在振子2和阻尼器壳40之间设置有缓冲垫7,缓冲垫7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防止撞击产生噪音。缓冲垫7可以通过粘贴等方式连接在振子2的端面2a上,也可以连接在阻尼器壳40朝向振子2的表面上。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振子2和阻尼器4能够在振动腔内顺畅滑动,振子2的第一外周面2b与振动腔的内壁之间以及阻尼器4的第二外周面401和振动腔的内壁之间均为间隙配合。为了使得空气腔5提供的复位效果更为稳定可靠,两个空气腔5被设置成互不连通,这样,能够防止因为两个空气腔5内的气体发生交换引起复位力和原位的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子2的第一外周面2b与振动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润滑液6,润滑液6封住第一外周面2b与内壁之间的间隙,从而隔离两个空气腔5。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阻尼器4的第二外周面401与振动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润滑液6,润滑液6封住第二外周面401与所述内壁之间的间隙,从而隔离两个空气腔。当然,上述的两种方式可以同时使用,即在振子2的第一外周面2b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以及阻尼器4的第二外周面401与振动腔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润滑液6,润滑液6封住所述第一外周面2b、第二外周面401以及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另外,润滑液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填充振子和振动腔内壁之间和/或阻尼器与振动腔内壁之间的间隙,保证振子运动的精度,防止振子振动时撞击壳体,振子振动的稳定性更好,不易发生滚振等不良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润滑液6为矿油、合成油、动植物油和水基液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参考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子2的第一外周面2b与内壁之间的间隙L的范围被设置为0.01~0.3mm,例如设置为0.01mm、0.05mm、0.1mm、0.2mm或者0.3mm等,间隙L过小容易使振子碰触振动腔的内壁,间隙L过大会导致振子2体积相对变小,驱动力弱,而且容易振动时摇摆,发生滚振,在该间隙范围内,能够使润滑液6更好的填充在间隙内。进一步优选的,振子2与内壁之间的间隙L的范围为0.03~0.1mm,例如设置为0.03mm、0.05mm、0.75mm或者0.1mm等。在该范围内,能够在保证润滑液5的润滑和隔离性能的同时,增大振子2的体积,相应的,磁体的体积和磁力相应增大,进而能够提高线圈3提供的驱动力。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9,外壳组件1的内壁设有内陷的储液槽101,储液槽101用于存储润滑液,以为振子2和内壁之间和/或阻尼器4和内壁之间提供充足的润滑液。储液槽101优选呈环形,其环绕于振子2的外周,以使得其提供的润滑液更为均匀。
优选的,线圈3不设于振动腔内,这样,润滑液不会影响到线圈3。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外部开设有环形槽12,线圈3设于环形槽12内。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线圈3设于外壳组件1的材料内部,例如,线圈3可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成型于壳体1的侧壁内,由壳体1的材料包覆住线圈3。将线圈3安装在外壳组件1外部或者成型在壳体1材料内部可以降低振动腔加工的复杂程度,利于保证振动腔的精度。当然,也可以将线圈3设于外壳组件1内部,通过设置密封件等隔离线圈3和振动腔。
参考图1和图2,线性振动马达还包括与线圈3相连的柔性线路板8,用以连接线圈3和外部的驱动器,以便于对线圈3进行通电控制。
振子2可以是分体式的振子,也可以是一体式的振子。
分体式的振子由多个零件连接而成,其至少包括两个磁体20和连接于相邻两个磁体20之间的导磁板21,两个磁体20同极相对设置,线圈3环绕于导磁板21外部,以使得两个磁体20的磁感线能近乎垂直的穿过线圈3,提高磁场的利用率。参考图10,图10示出的振子2包括三个磁体20和两个导磁板21,线圈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磁板21外部均环绕设置有一个线圈3。
一体式振子仅包括单个的零件,其包括至少两个充磁部22和连接于相邻两个充磁部22之间的无磁部23,充磁部22和无磁部23仅为单个零件的一部分,充磁部22具有磁性,两个充磁部22同极相对设置,无磁部23不具有磁性,线圈3环绕设置于无磁部23外部,以使得两个磁体20的磁感线能近乎垂直的穿过线圈3,提高磁场的利用率。参考图11,图11示出的振子2包括三个充磁部22和两个无磁部23,线圈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无磁部23外部均环绕设置有一个线圈3。一体式振子可通过充磁的方式制成,参考图12,充磁部22可以设于对应的充磁磁场中进行充磁,在充磁过程中,无磁部23外周对应设有导磁环8,能够屏蔽磁场,防止磁感线穿过无磁部23对无磁部23充磁,因而能够在单个的零件上形成充磁部22和无磁部23。
可以理解的是,振动腔的截面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矩形或者圆形等,振子2的截面形状以及阻尼器4的截面形状与振动腔的截面形状一致。壳体10的截面形状亦不限,例如可以是矩形或者圆形等,同时,振动腔的截面形状和壳体10的截面形状不一定是对应的,例如,矩形的壳体10可以设置圆形的通孔100,但是优选振动腔的截面形状与壳体10的截面形状相同。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文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游戏手柄、VR眼镜等,能够由上述的线性振动马达产生振动反馈。
本发明至少具备如下优点:
1.至少一种实施方式的线性振动马达通过在振子端部设置阻尼器,且振子和阻尼器构成的整体与外壳组件之间形成两个空气腔,在振子振动时,其能够带动阻尼器移动,进而缩小或者增大空气腔的体积,改变空气腔的气压。一方面,阻尼器能够产生阻碍振子振动的阻尼,使得在线圈断电后,振子能够快速的停止运动,提高了振子振动的稳定性和刹车停止时间,使得振子停止干脆利落;另一方面,通过空气腔起到复位的作用,能够减少设置额外的复位件,使线性振动马达的结构更为简单,且不易因为复位件的失效而影响线性振动马达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振子振动的稳定性。
2.至少一种实施方式的线性振动马达通过在振子和/或阻尼器外周设置润滑液,能够可靠的隔离两个空气腔,两个空气腔之间的气体不会相互流通,其复位效果更为稳定和可靠。另外,润滑液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填充振子和/或阻尼器与振动腔内壁的间隙,防止振子振动时撞击壳体,振子振动的稳定性更好。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组件(1),包括振动腔;
振子(2),滑动配接在所述振动腔内;
线圈(3),环绕于所述振子(2)外部,用于通电产生驱动所述振子(2)振动的磁场;以及,
阻尼器(4),活动设于所述振动腔内,且与所述振子(2)的端部相连,所述振子(2)的一端设所述阻尼器(4),或者所述振子(2)的两端均设有所述阻尼器(4);
所述振子(2)和所述阻尼器(4)构成的整体的两端与所述外壳组件(1)之间形成两个空气腔(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4)包括活动设于所述振动腔内的阻尼器壳(40)以及与所述阻尼器壳(40)相连的活塞(41),所述阻尼器壳(40)包括填充有阻尼液的内腔(400),所述活塞(41)包括活动连接于所述内腔(400)内的活塞板(410)以及连接于所述活塞板(410)和所述振子(2)之间的活塞杆(4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板(410)和所述内腔(400)的腔壁之间具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缝隙;或者,
所述活塞板(410)上设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阻尼孔(411);或者,
所述活塞板(410)和所述内腔(400)的腔壁之间具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缝隙,并且所述活塞板(410)上设有供所述阻尼液通过的阻尼孔(41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2)和所述阻尼器(4)之间设置有缓冲垫(7)。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空气腔(5)互不连通;
所述振子(2)的外周面(2b)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润滑液(6),所述润滑液(6)封住所述第一外周面(2b)与所述内壁之间的间隙;或者,
所述阻尼器(4)的第二外周面401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润滑液(6),所述润滑液(6)封住第二外周面401与所述内壁之间的间隙;或者,
所述振子(2)的外周面(2b)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阻尼器(4)的第二外周面(401)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润滑液(6),所述润滑液封住所述第一外周面(2b)和第二外周面(401)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腔的内壁设有储液槽(101),所述储液槽(101)环绕于所述振子(2)和/或所述阻尼器(4)外周且存储有所述润滑液(5)。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2)的外周面(2b)与所述振动腔内壁之间的间隙的范围为0.01~0.3m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范围为0.03~0.1mm。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2)包括至少两个磁体(20)和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磁体(20)之间的导磁板(21),所述线圈(3)环绕设置于所述导磁板(21)外部;或者,
所述振子(2)包括至少两个充磁部(22)和连接于两个所述充磁部(22)之间的无磁部(23),所述线圈(3)环绕设置于所述无磁部(23)外部。
10.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3)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1)外部;或者,
所述线圈(3)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1)的材料内部;或者,
所述线圈(3)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1)内部。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
CN202111586515.0A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2440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6515.0A CN114244054B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6515.0A CN114244054B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4054A true CN114244054A (zh) 2022-03-25
CN114244054B CN114244054B (zh) 2023-07-04

Family

ID=80761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86515.0A Active CN114244054B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4405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2984A (zh) * 2005-06-29 2008-07-16 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CN207150386U (zh) * 2017-01-24 2018-03-27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8512387A (zh) * 2018-05-11 2018-09-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马达及电子装置
CN110868038A (zh) * 2019-08-13 2020-03-06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式水平线性马达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2984A (zh) * 2005-06-29 2008-07-16 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CN207150386U (zh) * 2017-01-24 2018-03-27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8512387A (zh) * 2018-05-11 2018-09-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马达及电子装置
CN110868038A (zh) * 2019-08-13 2020-03-06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式水平线性马达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4054B (zh)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4659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KR101388868B1 (ko) 진동발생장치
TW202033283A (zh) 振動致動器以及電子機器
WO2001038751A8 (en) Controllable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damper
KR20120097309A (ko) 선형 진동기
CN104511416B (zh) 振动致动器
US10406559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WO2021035409A1 (zh) 振动电机
KR101184545B1 (ko) 선형 진동모터
CN217037012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N114244054A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N112228486B (zh) 可调谐式磁性液体减振器
US11466792B2 (en)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fluidic valves and switches
CN208285186U (zh) 一种振动马达及移动终端
KR101094651B1 (ko) 감각신호출력장치
KR20110003764U (ko) 선형 진동발생기
CN114421730A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13898693A (zh) 减振执行器
US11714490B2 (en) Radial magnet actuator with moving mass having a magnet moving vertically and a coil
KR102172910B1 (ko) 자기유변 탄성체 기반의 진동생성장치
CN208589902U (zh) 振动电机
KR20150141798A (ko) 진동 발생 장치
CN205178823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KR101086939B1 (ko) 휴대단말기용 리니어 액츄에이터
CN219499194U (zh) 一种提供振动反馈的直线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