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7774A -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7774A
CN114177774A CN202111611559.4A CN202111611559A CN114177774A CN 114177774 A CN114177774 A CN 114177774A CN 202111611559 A CN202111611559 A CN 202111611559A CN 114177774 A CN114177774 A CN 1141777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verse osmosis
composite membrane
functional material
osmosis composite
polyamide re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115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77774B (zh
Inventor
吕振华
丁国良
王炎锋
邱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Tian Chua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Tian Chua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Tian Chua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Tian Chua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115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77774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61155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1777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77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77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777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77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1/00Processes of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e.g. dialysis, osmosis or ultrafiltration; Apparatu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61/02Reverse osmosis; Hyperfiltration ; Nanofiltration
    • B01D61/025Reverse osmosis; Hyperfilt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7/00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B01D67/0081After-treatment of organic or inorganic membranes
    • B01D67/0093Chemical mod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9/00Semi-permeabl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69/02Semi-permeabl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9/00Semi-permeabl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69/12Composite membranes; Ultra-thin memb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71/00Semi-permeabl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71/06Organic material
    • B01D71/56Polyamides, e.g. polyester-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71/00Semi-permeabl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71/06Organic material
    • B01D71/76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B01D71/08 - B01D71/74
    • B01D71/78Graf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325/00Details relating to properties of membranes
    • B01D2325/18Membrane materials having mixed charged functional group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属于分离膜制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合成:选用含活性基团的烯烃阴离子单体及烯烃阳离子单体,配制成水溶液,加温后加入引发剂反应,获得两性离子功能材料;S2、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将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依次经酸性条件下的戊二醛溶液、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溶液浸泡,并经过热处理,即完成接枝。上述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能实现复合膜抗污染涂层厚度的调节,有效提高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同时还具有涂层结合强度大、接枝效率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离膜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商品化反渗透膜产品主要由间苯二胺、均苯三甲酰氯通过界面聚合制备得到,具有渗透通量大、无机盐截留率高等特点。
但由于两种单体均含有苯环结构,导致其亲水性较差;同时,界面聚合的制膜机理使得芳香聚酰胺分离层具有较高的粗糙度、较强的负电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吸附处理料液中的污染物而发生污染,影响产水水质及产水效率,限制反渗透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因此,在优化水处理工艺的同时,针对膜材料本身,开发具有优良抗污染性能的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反渗透复合膜表面的抗污染涂层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初期聚酰胺反渗透膜主要选择涂覆亲水性的高分子保护材料,如聚乙烯醇等;但后期研究人员认为常规的亲水材料与水分子的结合力较弱,抗污染性能改善效果较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不断推陈出新,两性离子材料由于其与水分子间的强结合作用,可有效形成更厚、更稳定的水合层,保护聚酰胺分离层免受进料液中污染物的直接接触,被用于改善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目前,利用两性材料改善反渗透膜抗污染性能的方法主要包括四种:① 选用含活性基团(如羟基、氨基等)的两性小分子单体作为水相添加剂,与均苯三甲酰氯进行界面聚合制备聚酰胺反渗透膜,直接进入聚酰胺分离层;② 选用含活性基团(如羟基、氨基等)的两性离子功能材料,利用其与初生态膜表面的酰氯进行反应,以接枝的方式沉积至反渗透复合膜表面;③ 选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通过静电吸附等方式将其沉积至反渗透复合膜表面;④ 将两性离子功能材料与含活性基团(如羟基、氨基等)的高分子材料共混,通过化学交联等方式沉积至反渗透复合膜表面。以上四种方式均能成功将两性材料引入至反渗透复合膜中从而改善其抗污染性能,但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将两性小分子作为单体引入水相中进行界面聚合,会破坏芳香聚酰胺分离层的整体性,一定程度降低其截留性能;利用酰氯基团与活性基团反应引入两性离子功能高分子材料,虽然不会破坏芳香聚酰胺分离层的整体性,但酰氯基团稳定性较差,与含两性单体的水分子溶液接触后容易发生水解反应,因此利用这种方法接枝两性有机分子的数量较低,导致抗污染性能提升效果相当有限,而且酰氯基团的减少也会降低反渗透复合膜的截留性能;通过物理涂覆的方式引入两性离子功能材料,也由于其与聚酰胺分离层间的结合强度较弱,易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逐渐流失,从而丧失原有的抗污染效果;而结合共混与化学交联等方式沉积两性离子功能材料,一方面仅涂层材料发生交联反应,涂层与聚酰胺复合膜间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引入的两性离子功能基团数量较少抗污染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开发一种既不破坏聚酰胺分离层整体性,又能高效、持久提升抗污染性能的涂层构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的技术方案,其以化学接枝的方式引入两性抗污染涂层,在维持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原有分离性能尤其是渗透性能不变的同时,克服其抗污染性能弱、运行维护成本高的缺陷,改善商品化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为进一步拓展反渗透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合成:
选用含活性基团的烯烃阴离子单体及烯烃阳离子单体,按摩尔比例1:1混合配制成总质量浓度为2.0-5.0 %的水溶液,并将混合溶液加温至55-65℃,随后加入同体积质量浓度为0.5-1.0%的引发剂反应1-10h,获得两性离子材料;
S2、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1)配制质量浓度为2.0-3.0 %的戊二醛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2)选取两性离子功能材料,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1-2.0 %的水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3)将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1-3 min,取出后用纯水洗净;再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5-10 min,取出后置于55-65℃下热处理1-3 min,即完成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活性基团的烯烃阴离子单体为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磺酸钠。
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烯烃阳离子单体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烯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烯丙基(3-氨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3-(甲基丙烯酰氨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混合单体水溶液的浓度为2.5-4.5 %,优选3-4 %;混合溶液加热温度58-63℃,优选60-61℃;反应时间3-8h,优选5-6h。
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发剂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钠、叔丁基过氧化氢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中的至少一种;引发剂浓度为0.6-0.9%,优选0.7-0.8%。
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S2的1)中:戊二醛溶液的浓度为2.2-2.8 %,优选2.5-2.6 %; pH值为2.7-3.3,优选2.9-3.0。
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S2的2)中:功能材料水溶液的浓度为0.2 %-1.8 %,优选0.5 %-1.5 %,更优选0.8 %-1.0 %;pH值为2.6-3.2,优选2.8-3.0。
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S2的3)中: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时间为2 min;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6-9 min,优选7-8 min;热处理温度为57-63℃,优选60-61℃;热处理时间为2min。
上述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以化学接枝的方式在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引入两性离子功能材料。一方面,以通过控制单体或引发剂浓度等条件,实现抗污染涂层厚度的调节,避免涂层厚度过高带来的渗透阻力剧增导致初始通量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化学接枝的方式引入抗污染涂层,不影响聚酰胺分离层的整体一致性,从而在不牺牲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截留性能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商品化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同时还具有涂层结合强度大、接枝效率高等优点。此外,由于两性离子功能高分子内部含有大量的阳离子基团与阴离子基团,能在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形成高度致密的水合层,即使在较高运行压力下也能保持稳定,防止污染物与聚酰胺分离层直接接触,实现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持久抗污染性能提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通量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比较例以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比较例1:
商品化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纯水浸泡、冲洗干净,备用。
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及渗透通量在NaCl浓度为2000 mg/l、压力为1.55 MPa、温度为25 ℃、pH值7.5±0.2的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1。
反渗透膜的水接触角采用躺滴法测试,水滴大小控制为5 μl,停留时间为10 s,每种样品测试8个不同的位置并取平均值,所得结果列于表1。
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评价采用错流方式进行,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污染物,具体步骤如下:(1)将反渗透膜清洗干净,以纯水为进料液,在压力1.0 MPa、25±1℃、1000 ml/min进水流量的条件下预压1 h,然后测试纯水通量,作为初始通量(J0);(2)维持运行压力不变,向纯水中加入100 mg/l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间隔一定时间测试瞬时渗透通量(Jt),直至运行满30 min;然后使用纯水对膜片进行物理冲洗30 min;(3)将进料液更换为纯水,在同压力条件下,测试复合膜的纯水渗透通量J2,所得结果绘于图1中。
实施例1:
S1、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合成:
选用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磺酸钠、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按摩尔比例1:1混合配制成总质量浓度为4.0 %的水溶液,并将溶液加温至60 ℃,随后加入同体积质量浓度为0.8 %的过硫酸钾反应5 h,获得两性离子功能材料。
S2、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1)配制质量浓度为2.5 %的戊二醛溶液,并调节pH至3.0;
2)将上述两性离子功能材料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 %的水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3)将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2 min,取出后用纯水洗净;再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8 min,取出后置于60 ℃下热处理2 min,即完成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反渗透膜的水接触角采用躺滴法测试,水滴大小控制为5 μl,停留时间为10 s,每种样品测试8个不同的位置并取平均值,所得结果列于表1。
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及渗透通量在NaCl浓度为2000 mg/l、压力为1.55 MPa、温度为25 ℃、pH值7.5±0.2的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1。
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评价采用错流方式进行,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污染物,具体步骤如下:(1)将反渗透膜清洗干净,以纯水为进料液,在压力1.0 MPa、25±1℃、1000 ml/min进水流量的条件下预压1 h,然后测试纯水通量,作为初始通量(J0);(2)维持运行压力不变,向纯水中加入100 mg/l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间隔一定时间测试瞬时渗透通量(Jt),直至运行满30min;然后使用纯水对膜片进行物理冲洗30 min;(3)将进料液更换为纯水,在同压力条件下,测试复合膜的纯水渗透通量J2,所得结果绘于图1中。
实施例2:
S1、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合成:
选用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磺酸钠、烯丙基(3-氨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按摩尔比例1:1混合配制成总质量浓度为4.0 %的水溶液,并将溶液加温至60 ℃,随后加入同体积质量浓度为0.8 %的过硫酸钾反应5 h,获得两性离子功能材料。
S2、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1)配制质量浓度为2.5 %的戊二醛溶液,并调节pH至3.0;
2) 将上述两性离子功能材料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 %的水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3)将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2 min,取出后用纯水洗净;再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8 min,取出后置于60 ℃下热处理2 min,即完成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反渗透膜的水接触角采用躺滴法测试,水滴大小控制为5 μl,停留时间为10 s,每种样品测试8个不同的位置并取平均值,所得结果列于表1。
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及渗透通量在NaCl浓度为2000 mg/l、压力为1.55 MPa、温度为25 ℃、pH值7.5±0.2的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1。
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评价采用错流方式进行,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污染物,具体步骤如下:(1)将反渗透膜清洗干净,以纯水为进料液,在压力1.0 MPa、25±1℃、1000 ml/min进水流量的条件下预压1 h,然后测试纯水通量,作为初始通量(J0);(2)维持运行压力不变,向纯水中加入100 mg/l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间隔一定时间测试瞬时渗透通量(Jt),直至运行满30 min;然后使用纯水对膜片进行物理冲洗30 min;(3)将进料液更换为纯水,在同压力条件下,测试复合膜的纯水渗透通量J2,所得结果绘于图1中。
实施例3:
S1、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合成:
选用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磺酸钠、烯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按摩尔比例1:1混合配制成总质量浓度为4.0 %的水溶液,并将溶液加温至60 ℃,随后加入同体积质量浓度为0.8 %的过硫酸钾反应5 h,获得两性离子功能材料。
S2、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1)配制质量浓度为2.5 %的戊二醛溶液,并调节pH至3.0;
2)将上述两性离子功能材料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 %的水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3)将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2 min,取出后用纯水洗净;再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8 min,取出后置于60 ℃下热处理2 min,即完成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反渗透膜的水接触角采用躺滴法测试,水滴大小控制为5 μl,停留时间为10 s,每种样品测试8个不同的位置并取平均值,所得结果列于表1。
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及渗透通量在NaCl浓度为2000 mg/l、压力为1.55 MPa、温度为25 ℃、pH值7.5±0.2的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1。
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评价采用错流方式进行,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污染物,具体步骤如下:(1)将反渗透膜清洗干净,以纯水为进料液,在压力1.0 MPa、25±1℃、1000 ml/min进水流量的条件下预压1 h,然后测试纯水通量,作为初始通量(J0);(2)维持运行压力不变,向纯水中加入100 mg/l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间隔一定时间测试瞬时渗透通量(Jt),直至运行满30 min;然后使用纯水对膜片进行物理冲洗30 min;(3)将进料液更换为纯水,在同压力条件下,测试复合膜的纯水渗透通量J2,所得结果绘于图1中。
实施例4:
S1、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合成:
选用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磺酸钠、(3-(甲基丙烯酰氨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按摩尔比例1:1混合配制成总质量浓度为4.0 %的水溶液,并将溶液加温至60 ℃,随后加入同体积质量浓度为0.8 %的过硫酸钾反应5 h,获得两性离子功能材料。
S2、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1)配制质量浓度为2.5 %的戊二醛溶液,并调节pH至3.0;
2)将上述两性离子功能材料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 %的水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3)将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2 min,取出后用纯水洗净;再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8 min,取出后置于60 ℃下热处理2 min,即完成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反渗透膜的水接触角采用躺滴法测试,水滴大小控制为5 μl,停留时间为10 s,每种样品测试8个不同的位置并取平均值,所得结果列于表1。
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及渗透通量在NaCl浓度为2000 mg/l、压力为1.55 MPa、温度为25 ℃、pH值7.5±0.2的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1。
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评价采用错流方式进行,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污染物,具体步骤如下:(1)将反渗透膜清洗干净,以纯水为进料液,在压力1.0 MPa、25±1℃、1000 ml/min进水流量的条件下预压1 h,然后测试纯水通量,作为初始通量(J0);(2)维持运行压力不变,向纯水中加入100 mg/l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间隔一定时间测试瞬时渗透通量(Jt),直至运行满30 min;然后使用纯水对膜片进行物理冲洗30 min;(3)将进料液更换为纯水,在同压力条件下,测试复合膜的纯水渗透通量J2,所得结果绘于图1中。
实施例5:
S1、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合成:
选用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磺酸钠、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按摩尔比例1:1混合配制成总质量浓度为4.0 %的水溶液,并将溶液加温至60 ℃,随后加入同体积质量浓度为0.8 %的过硫酸钾反应5 h,获得两性离子功能材料。
S2、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1)配制质量浓度为2.5 %的戊二醛溶液,并调节pH至3.0;
2)将上述两性离子功能材料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 %的水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3)将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2 min,取出后用纯水洗净;再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8 min,取出后置于60 ℃下热处理2 min,即完成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反渗透膜的水接触角采用躺滴法测试,水滴大小控制为5 μl,停留时间为10 s,每种样品测试8个不同的位置并取平均值,所得结果列于表1。
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及渗透通量在NaCl浓度为2000 mg/l、压力为1.55 MPa、温度为25 ℃、pH值7.5±0.2的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1。
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评价采用错流方式进行,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污染物,具体步骤如下:(1)将反渗透膜清洗干净,以纯水为进料液,在压力1.0 MPa、25±1℃、1000 ml/min进水流量的条件下预压1 h,然后测试纯水通量,作为初始通量(J0);(2)维持运行压力不变,向纯水中加入100 mg/l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间隔一定时间测试瞬时渗透通量(Jt),直至运行满30 min;然后使用纯水对膜片进行物理冲洗30 min;(3)将进料液更换为纯水,在同压力条件下,测试复合膜的纯水渗透通量J2,所得结果绘于图1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常规的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水接触角约为60.3°,在其表面引入抗污染涂层后,其亲水性明显得到改善,表现为水接触角迅速下降至35°以下,说明抗污染涂层的引入,膜表面与水分子的结合力增强,甚至形成较稳定的水合层。此外,由于亲水性功能材料是以化学接枝的方式引入的,因此没有破坏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分离层的整体性,其对NaCl的截留率均为99.4 %,没有发生下降;而化学接枝改性的另一个优点即为稳定性高的同时,不额外增加渗透阻力,因此,改性后的反渗透复合膜渗透通量几乎没有明显的衰减,通量最高下降幅度仅为4.0 %。
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评价结果绘于图1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未处理的比较例1的初始通量在55-60 l/m2 h范围内波动,平均为56.9 l/m2 h,接触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后,渗透通量急剧下降,运行30 min后通量下降至15.4 l/m2 h,下降幅度约为72.9 %;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处理后,运行过程中渗透通量虽然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其幅度明显减小;接触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后,渗透通量仍然可以维持30 l/m2 h左右,为比较例1的2倍。说明本发明,在维持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截留性能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高其抗污染性能。
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仅作说明用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本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Claims (8)

1.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合成:
选用含活性基团的烯烃阴离子单体及烯烃阳离子单体,按摩尔比例1:1混合配制成总质量浓度为2.0-5.0 %的水溶液,并将混合溶液加温至55-65℃,随后加入同体积质量浓度为0.5-1.0%的引发剂反应1-10h,获得两性离子材料;
S2、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1)配制质量浓度为2.0-3.0 %的戊二醛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2)选取两性离子功能材料,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1-2.0 %的水溶液,并调节pH至2.5-3.5;
3)将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1-3 min,取出后用纯水洗净;再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5-10 min,取出后置于55-65℃下热处理1-3 min,即完成两性离子功能材料的接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活性基团的烯烃阴离子单体为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磺酸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烯烃阳离子单体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烯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烯丙基(3-氨基丙基)二甲基氯化铵、(3-(甲基丙烯酰氨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混合单体水溶液的浓度为2.5-4.5 %,优选3-4 %;混合溶液加热温度58-63℃,优选60-61℃;反应时间3-8h,优选5-6h。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发剂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钠、叔丁基过氧化氢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中的至少一种;引发剂浓度为0.6-0.9%,优选0.7-0.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S2的1)中:戊二醛溶液的浓度为2.2-2.8 %,优选2.5-2.6 %; pH值为2.7-3.3,优选2.9-3.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S2的2)中:功能材料水溶液的浓度为0.2 %-1.8 %,优选0.5 %-1.5 %,更优选0.8 %-1.0 %;pH值为2.6-3.2,优选2.8-3.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S2的3)中:复合膜在戊二醛溶液中浸泡时间为2 min;在两性离子功能材料水溶液中浸泡6-9 min,优选7-8 min;热处理温度为57-63℃,优选60-61℃;热处理时间为2min。
CN202111611559.4A 2021-12-27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Active CN1141777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11559.4A CN114177774B (zh) 2021-12-27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11559.4A CN114177774B (zh) 2021-12-27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7774A true CN114177774A (zh) 2022-03-15
CN114177774B CN114177774B (zh) 2024-05-31

Family

ID=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6610A (ja) * 1993-09-08 1995-03-20 Toyobo Co Ltd 電解質水溶液吸収性両イオン性重合体
CN102294176A (zh) * 2011-08-17 2011-12-28 浙江大学 一种含两性离子的高渗透性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3460A (zh) * 2012-02-22 2012-07-11 富阳梅伊韦尔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耐污染低压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CN103736406A (zh) * 2013-12-31 2014-04-23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抗污染易清洗的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44373A (zh) * 2020-07-07 2020-10-09 杭州易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胺表面两性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CN112892231A (zh) * 2021-02-01 2021-06-04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耐污染的高通量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6610A (ja) * 1993-09-08 1995-03-20 Toyobo Co Ltd 電解質水溶液吸収性両イオン性重合体
CN102294176A (zh) * 2011-08-17 2011-12-28 浙江大学 一种含两性离子的高渗透性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3460A (zh) * 2012-02-22 2012-07-11 富阳梅伊韦尔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耐污染低压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CN103736406A (zh) * 2013-12-31 2014-04-23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抗污染易清洗的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44373A (zh) * 2020-07-07 2020-10-09 杭州易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胺表面两性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CN112892231A (zh) * 2021-02-01 2021-06-04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耐污染的高通量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EI NI ET. AL.: "Surface coating on the polyamide TFC RO membrane for chlorine resistance and antifoul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vol. 451, pages 205, XP055477831, DOI: 10.1016/j.memsci.2013.09.04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40482A (en) Process for grafting amino acid molecules onto preformed polymer surfaces and products prepared thereby
CN110052179B (zh) 一种抗污染复合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CN108905653B (zh) 一种超支化两性离子改性聚偏氟乙烯油水乳液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WO2016107292A1 (zh) 一种亲水性抗污染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25389B (zh) 一种吖内酯基聚酰胺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80585B (zh) 一种耐污染低压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CN102423646B (zh) 一种用于分离有机物和盐的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JP5837480B2 (ja) 複合半透膜
CN103285742A (zh) 一种季铵盐型阳离子聚合物改性壳聚糖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Karatas et al. A review on dendrimers in prepa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membranes: Progress,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US4828700A (en) Rejection enhancing coatings for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CN113244780B (zh) 一种耐结垢、抗黄化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CN102553460A (zh) 一种耐污染低压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CN106621841B (zh) 一种荷正电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CN103316599A (zh) 一种甜菜碱胶体纳米粒子改性壳聚糖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CN107486044A (zh) 一种表面改性制备耐氯抗菌芳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制备方法
CN111744373A (zh) 一种聚酰胺表面两性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US4894165A (en) Rejection enhancing coatings for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CN114177774A (zh)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CN114177774B (zh) 一种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涂层的构建方法
CN110743383B (zh) 一种提高聚酰胺复合膜渗透通量的改性方法
CN112619438A (zh) 一种耐甲醇聚酰胺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45152B (zh) 一种高通量抗污染复合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68543B (zh) 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Hosch et al. Prepar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chemically modified porous polyamid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