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4753A -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4753A
CN114174753A CN202080054651.2A CN202080054651A CN114174753A CN 114174753 A CN114174753 A CN 114174753A CN 202080054651 A CN202080054651 A CN 202080054651A CN 114174753 A CN114174753 A CN 1141747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heat exchanger
plate
header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46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74753B (zh
Inventor
安东透
松本祥志
广川智己
日下秀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74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4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74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47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branch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2Details of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2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fixation of the receiver to the hea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6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ubes connecting the header of the condenser to the receiver; Inlet or outlet connections to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1Fan speed control
    • F25B2600/111Fan speed control of condense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1Fan speed control
    • F25B2600/112Fan speed control of evaporat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提供具有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工提高耐压强度的集管的热交换器及热泵装置。具备与气体制冷剂管(19)连接的气体集管(70)和与气体集管(70)连接的多个扁平管(28),气体集管(70)具有第五部件(75)和相对于第五部件(75)在板厚方向上层叠的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具有构成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的第五内部开口(75x),第四部件(74)具有与第五内部开口(75x)一起构成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的第四内部开口(74x),气体侧内部空间(25)与多个扁平管(28)连通,第五内部开口(75x)具有和板厚方向以及多个扁平管(28)并排的方向双方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与第四内部开口(74x)不同的部分,或者,第五内部开口(75x)的和板厚方向以及多个扁平管(28)并排的方向双方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与第四内部开口(74x)相同。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装置等制冷剂循环装置中使用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通过将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传热管与集管连接而构成。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93075号)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使用集管,该集管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部空间和用于使在内部空间流动的制冷剂朝向各扁平管分支流动的流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集管中,为了充分确保耐压强度,将内部空间周围的壁部形成得较厚。因此,在以使内部空间与各扁平管连通的方式在内部空间的周围的壁部设置开口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开口,需要以贯通该壁部的方式进行切削加工等。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观点的热交换器具备集管和多个传热管。集管与气体制冷剂管连接。多个传热管与集管连接。集管具有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第二板部件相对于第一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层叠。第一板部件具有构成集管的内部空间的第一开口。第二板部件具有与第一开口一起构成集管的内部空间的第二开口。内部空间与多个传热管连通。第一开口具有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开口不同的部分,或者,第一开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开口相同。第一方向是与板厚方向和多个传热管并排的方向这双方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该热交换器通过层叠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板部件和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板部件,能够降低1个板部件的厚度,使开口的形成变得容易。另外,第一开口具有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开口不同的部分,或者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开口相同,因此,通过将内部空间的制冷剂的压力所作用的壁面细分,能够使应力分散。由此,能够提高从气体制冷剂管被供给气体制冷剂的气体集管的耐压强度。
第二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一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一开口具有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开口不同的部分。
该热交换器通过层叠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板部件和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板部件,能够降低1个板部件的厚度,使开口的形成变得容易。另外,由于第一开口具有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开口不同的部分,因此,通过将内部空间的制冷剂的压力所作用的壁面细分,能够使应力分散。由此,能够提高从气体制冷剂管被供给气体制冷剂的气体集管的耐压强度。
第三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二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二板部件配置在比第一板部件靠近集管与传热管的连接部位的位置。第二开口具有第一方向的宽度比第一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宽的部分。
该热交换器在从集管与传热管的连接部位观察内部空间的情况下,通过减小位于第一开口的内侧的内表面,能够提高耐压强度。
第四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三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一板部件在供第二板部件层叠的一侧的面具有面向内部空间的受压面。受压面从第一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外侧扩展到第二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内侧。
此外,关于第一开口的内缘部以及第二开口的内缘部,也能够构成面向内部空间的受压面。
该热交换器通过在第一板部件中的供第二板部件层叠的一侧的面产生从第一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外侧扩展到第二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内侧的受压面,能够提高耐压强度。
第五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三观点或第四观点的热交换器中,集管还具有第三板部件。第三板部件具有第三开口。第三板部件相对于第二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层叠。第三板部件配置在比第二板部件靠近集管与传热管的连接部位的位置。第三开口具有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二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窄的部分。
该热交换器容易一边使制冷剂在内部空间中流动,一边使制冷剂朝向各传热管分流。
第六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从多个传热管并排的方向观察集管的情况下,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不与传热管重叠。
另外,优选的是,最靠近传热管的端部的位置的板部件(例如第三板部件)所具有的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传热管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短。
该热交换器能够提高供朝向各传热管分支流动之前的制冷剂流动的区域的耐压强度。
第七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从板厚方向观察时,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重叠区域和2根以上的传热管的与集管连接的各连接部位处的截面重叠。
另外,优选的是,从板厚方向观察时,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重叠区域的面积为第一开口的面积的一半以上且第二开口的面积的一半以上,更优选为第一开口的面积的70%以上且第二开口的面积的70%以上。
另外,优选的是,从板厚方向观察时,第二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位于比第一开口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靠外侧的位置。
该热交换器能够提高具有与多个传热管连通的内部空间的集管的耐压强度。
第八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热交换器中,集管还具有外侧部件。外侧部件具有与传热管连接的板状部。外侧部件具有从板状部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向板厚方向延伸且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夹着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另外,优选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在第一方向上夹着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另外,优选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从板状部朝向配置有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的一侧延伸。
该热交换器能够进一步提高集管的耐压强度。
第九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的板厚均为3mm以下。
该热交换器使在各板部件上设置开口的加工变得容易。
第十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一观点至第九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多个传热管沿着集管的长度方向并排。
该热交换器即使在沿着集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内部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集管的耐压强度。
第十一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一观点至第十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热交换器中,传热管是扁平管。
第十二观点的热泵装置具备第一观点至第十一观点中的任一观点所述的热交换器。
该热泵装置由于热交换器的集管的耐压强度高,因此能够提高可靠性。
第十三观点的热泵装置在第十二观点的热泵装置中,具有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具有热交换器。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的内部循环。
该热泵装置在通过使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来进行冷冻循环的情况下,冷冻循环中的高压压力容易变高,但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热交换器的集管的耐压强度高,因此也能够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室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翅片相对于扁平管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动情况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气体制冷剂管与气体集管连接的情况的侧视外观结构图。
图7是气体集管的剖视立体图。
图8是气体集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气体集管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从前方观察第一部件的概略图。
图11是从前方观察第二部件的概略图。
图12是从前方观察第三部件的概略图。
图13是从前方观察第四部件的概略图。
图14是从前方观察第五部件的概略图。
图15是从前方观察第六部件的概略图。
图16是从前方观察第七部件的概略图。
图17是变形例F的气体集管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采用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参照附图对空调装置1进行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作为室外热交换器11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空调装置1(热泵装置的一例)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和制热的装置。空调对象空间例如是办公大楼、商业设施、住宅等建筑物内的空间。另外,空调装置只不过是制冷剂循环装置的一例,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也可以用于其他制冷剂循环装置、例如冷藏库、冷冻库、热水器、地暖装置等。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制冷剂回路6、室外风扇16、室内风扇92、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设备以及控制室外风扇16和室内风扇92的控制部3。
制冷剂回路6主要具有气液分离器7、压缩机8、四路切换阀10、室外热交换器11、膨胀阀12以及室内热交换器91。
在制冷剂回路6中封入有制冷剂。作为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时,以暂时成为超临界状态的方式使用。
压缩机8是这样的设备:吸入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利用未图示的压缩机构压缩制冷剂,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
四路切换阀10是这样的机构:通过切换制冷剂的流向而使制冷剂回路6的状态在制冷运转的状态和制热运转的状态之间变更。在制冷剂回路6处于制冷运转的状态时,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内热交换器9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剂回路6处于制热运转的状态时,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内热交换器9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四路切换阀10以如下方式进行切换:在使制冷剂回路6的状态成为制冷运转的状态的情况下成为图1的四路切换阀10内的实线所示的连接状态,在使制冷剂回路6的状态成为制热运转的状态的情况下成为图1的四路切换阀10内的虚线所示的连接状态。
室外热交换器11(热交换器的一例)配置在空调对象空间外,是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屋外空气(热源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关于室外热交换器11的详细情况后述。
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制冷剂侧经由气体制冷剂管19而与四路切换阀10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制冷剂侧经由液体制冷剂管20而与膨胀阀12连接。
膨胀阀12在制冷剂回路6中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1与室内热交换器91之间。膨胀阀12对在液体制冷剂管2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
气液分离器7是具有将流入的制冷剂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功能的容器。
在室内热交换器91中,在室内热交换器9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91不限定类型,例如是具有未图示的多个传热管和翅片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另外,也可以在制冷剂回路6中并联连接多台室内热交换器91。
室外风扇16是将热源空气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11、并产生用于将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的空气流的风扇。
室内风扇92是将空调对象空间内的空气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91、并产生用于将在室内热交换器91中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空气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流的风扇。
控制部3是对构成空调装置1的各种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部。控制部3例如是微型计算机、或具有存储有微型计算机能够实施的空调装置1的控制用的各种程序的存储器等的单元。
如图1所示,控制部3与包括压缩机8、四路切换阀10、膨胀阀12、室外风扇16及室内风扇92在内的各种设备电连接。另外,控制部3与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另外,控制部3构成为能够与空调装置1的用户操作的未图示的遥控器进行通信。
控制部3根据各种传感器的计测信号、从未图示的遥控器接收的指令等,对空调装置1的运转和停止、构成空调装置1的各种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
(2)室外热交换器的结构
参照附图对室外热交换器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11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室外热交换器11的后述的热交换部27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表示热交换部27中的后述的翅片29相对于扁平管28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图。图5是室外热交换器11的概略结构图。图5所示的热交换部27的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说明朝向和位置,有时使用“上”、“下”、“左”、“右”、“前(前面)”、“后(背面)”等表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这些表述基于图2中描绘的箭头的方向。另外,这些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表述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不将室外热交换器11整体或室外热交换器11的各结构的朝向和位置特定为记载的表述的朝向和位置。
室外热交换器11是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
室外热交换器11主要具有分流器22、包括多个扁平管28的扁平管组28G、多个翅片29、液体集管40和气体集管70(集管的一例)(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器22、扁平管28、翅片29、液体集管40以及气体集管70全部为铝制或铝合金制。
如后所述,扁平管28和固定在扁平管28上的翅片29形成热交换部27(参照图2及图3)。室外热交换器11具有1列热交换部27,不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多个扁平管28的室外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空气在由热交换部27的扁平管28和翅片29形成的通风路中流动,从而使在扁平管28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通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部27被划分为沿上下方向并排的第一热交换部27a、第二热交换部27b、第三热交换部27c、第四热交换部27d以及第五热交换部27e(图2参照)。
(2-1)分流器
分流器22是使制冷剂分流的机构。另外,分流器22也是使制冷剂汇合的机构。在分流器22连接有液体制冷剂管20。分流器22具有多个分流管22a~22e。分流器22具有如下功能:使从液体制冷剂管20流入分流器22的制冷剂分流到多个分流管22a~22e而引导到形成于液体集管40内的多个空间。另外,分流器22具有使从液体集管40经由分流管22a~22e流入的制冷剂汇合而向液体制冷剂管20引导的功能。
(2-2)扁平管组
扁平管组28G是传热管组的例子。扁平管组28G包括多个扁平管28(传热管的一例)作为多个传热管。如图3所示,扁平管28是在上下具有作为传热面的扁平面28a的扁平的传热管。这些多个扁平管28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如图3所示,在扁平管28形成有多个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通路28b。例如,扁平管28是形成有多个供制冷剂流动的通路截面积较小的制冷剂通路28b的扁平多孔管。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多个制冷剂通路28b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设置。
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如图5所示,在液体集管40侧与气体集管70侧之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扁平管28上下并排配置有多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集管40侧和气体集管70侧之间延伸的扁平管28在2个部位弯曲,由扁平管28构成的热交换部27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图2参照)。另外,扁平管28在与气体集管70的连接部位处沿前后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例)延伸,在与液体集管40的连接部位处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扁平管28上下隔开一定间隔地配置。
(2-3)翅片
多个翅片29是用于增大室外热交换器11的传热面积的部件。各翅片29是沿扁平管28并排的层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室外热交换器11以沿上下方向并排地配置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扁平管28的方式使用。因此,在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1的状态下,各翅片29沿上下方向延伸。
为了插入多个扁平管28,如图4所示,在各翅片29形成有多个沿扁平管28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切口29a。切口29a沿与翅片29的延伸方向以及翅片29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1的状态下,形成于各翅片29的切口29a沿水平方向延伸。翅片29的切口29a的形状与扁平管28的截面的外形的形状大致一致。切口29a隔开与扁平管28的排列间隔对应的间隔形成于翅片29。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多个翅片29沿扁平管28的延伸方向并排地配置。通过在多个翅片29的多个切口29a中分别插入扁平管28,由此,相邻的扁平管28之间被划分为供空气流动的多个通风路。
各翅片29相对于扁平管28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连通的连通部29b。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29的连通部29b相对于扁平管28位于上风侧。
(2-4)气体集管及液体集管
液体集管40和气体集管70是中空的部件。
如图5所示,各扁平管28的一侧的端部与液体集管40连接,各扁平管28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气体集管70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1以大致四棱柱状的液体集管40和气体集管70的长度方向与铅垂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在外壳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部27如图2那样形成为俯视观察呈U字形状。液体集管40配置在该外壳的左前方角的附近(图2参照)。气体集管70配置在该外壳的右前方角的附近(图2参照)。
(2-4-1)液体集管
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
液体集管40的液体侧内部空间23被多个分隔板24划分为多个子空间23a~23e(图5参照)。
这些多个子空间23a~23e沿上下方向并排。各子空间23a~23e分别被分隔板24分隔,由此在液体集管40的液体侧内部空间23中成为非连通状态。
在各子空间23a~23e,一对一地连接有分流器22所具有的各分流管22a~22e。由此,在制冷运转状态下,到达各子空间23a~23e的制冷剂在各分流管22a~22e中流动而在分流器22中汇合。另外,在制热运转状态下,在分流器22中分流的制冷剂被供给到各子空间23a~23e。
(2-4-2)气体集管
气体集管70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例)。
在气体集管70的内部形成单一空间。在液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中未设置如设置于液体集管40那样的对上下并排的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板。
在气体集管70连接有构成气体制冷剂管19的气体集管70侧的端部的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及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图5参照)。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的外径例如可以是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的外径的3倍以上,也可以是5倍以上。
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的一端以在气体集管70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与气体侧内部空间25连通的方式与气体集管70连接。
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的一端以在气体集管70的高度方向的下端附近处与气体侧内部空间25连通的方式与气体集管70连接。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的另一端与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连接。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以比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细的内径在比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靠下方处与气体集管70连接,由此,能够将滞留在气体集管70的下端附近的冷冻机油引入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能够使其返回压缩机8。
(3)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空调装置1进行制热运转而使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从液体制冷剂管20到达分流器22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分流管22a~22e流入构成液体集管40的液体侧内部空间23的各子空间23a~23e。具体而言,流过分流管22a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a,流过分流管22b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b,流过分流管22c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c,流过分流管22d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d,流过分流管22e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e。流入液体侧内部空间23的子空间23a~23e的制冷剂在与各子空间23a~23e连接的各扁平管28中流动。在各扁平管28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相的制冷剂而流入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由此进行汇合。
在空调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或除霜运转时,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中朝向与制热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具体而言,高温的气相的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管19的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及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流入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流入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的制冷剂被分流而流入各扁平管28。在各扁平管28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或冷凝,成为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而流入液体集管40的液体侧内部空间23的子空间23a~23e。流入液体侧内部空间23的子空间23a~23e的制冷剂在分流器22汇合,并向液体制冷剂管20流出。
(4)气体集管的详细情况
图6是表示气体制冷剂管19与气体集管70连接的情况的侧视外观结构图。图7表示在左右方向的中心切断气体集管70的剖视立体图。图8表示气体集管7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8中,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或冷凝器发挥作用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图9是表示气体制冷剂管19和扁平管28与气体集管70连接的情况的俯视剖视图。
另外,图10表示从前侧观察第一部件71的概略图(省略了第一爪部71d和第二爪部71e)。图11表示从前侧观察第二部件72的概略图。图12表示从前侧观察第三部件73的概略图。图13表示从前侧观察第四部件74的概略图。图14表示从前侧观察第五部件75的概略图。图15表示从前侧观察第六部件76的概略图。图16表示从前侧观察第七部件77的概略图。另外,在这些各图中,存在将相邻配置的部件所具有的各开口的位置关系投影并用虚线等示出的部位。
气体集管70具有第一部件71、第二部件72、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和第七部件77。气体集管70是第一部件71、第二部件72、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第七部件77彼此利用焊接接合而构成的。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能够将第一部件71、第三部件73、第五部件75和第七部件77形成为在铝合金的板材中板厚方向的两面设置包含焊料的包层而得到的部件,将第二部件72、第四部件74和第六部件76形成为铝合金的板材。这样,通过形成为用具有包层的板材夹着不具有包层的板材的结构,能够使各部件彼此充分地焊接接合。
另外,从容易通过沿板厚方向的冲压加工来形成各部件所具有的开口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部件71、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和第七部件77的板厚均构成为3mm以下。另外,优选的是,第一部件71、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和第七部件77都是板厚方向的厚度比铅垂方向的长度短且比左右方向的长度短的部件。另外,第一部件71、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和第七部件77在作为板厚方向的层叠方向上层叠。
气体集管70构成为,俯视时的外形为具有扁平管28的连接部位作为1条边的大致四边形。
(4-1)第一部件
第一部件71主要是与后述的第七部件77一起构成气体集管70的外形的周围的部件。
第一部件71具有扁平管连接板71a、第一外壁71b、第二外壁71c、第一爪部71d和第二爪部71e。
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71能够通过将由压延得到的1张金属板以气体集管70的长度方向为折痕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在该情况下,第一部件71的各部分的板厚相同。
扁平管连接板71a是在上下方向且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的部分。在扁平管连接板71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的多个扁平管连接开口71x。各扁平管连接开口71x是在扁平管连接板71a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开口。在扁平管28以扁平管28的一端完全通过的方式插入到该扁平管连接开口71x中的状态下,扁平管28利用焊接被接合于该扁平管连接开口71x。在此,以扁平管28的长度方向与扁平管连接板71a的主面正交的姿势安装。在被焊接接合的状态下,扁平管连接开口71x的整个内周面和扁平管28的整个外周面成为彼此接触的状态。在此,包含扁平管连接板71a的第一部件71的厚度例如较薄地形成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程度,所以能够缩短扁平管连接开口71x的内周面的板厚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在基于焊接的接合的前阶段,在进行将扁平管28插入到扁平管连接开口71x的作业时,能够将在扁平管连接开口71x的内周面和扁平管28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抑制为较小,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作业。
第一外壁71b是从扁平管连接板71a的左侧(液体集管40侧)的端部的前侧的面朝向前侧延伸出的平面形状部分。第二外壁71c是从扁平管连接板71a的右侧(与液体集管4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前侧的面朝向前侧延伸出的平面形状部分。第一外壁71b和第二外壁71c从左右方向夹着第二部件72、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第七部件77。
第一爪部71d是从第一外壁71b的前侧端部朝向右侧延伸出的部分。第二爪部71e是从第二外壁71c的前侧端部朝向左侧延伸出的部分。
在使第二部件72、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和第七部件77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第一部件71的内侧之前的状态下,第一爪部71d和第二爪部71e分别成为在第一外壁71b和第二外壁71c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状态。进而,在使第二部件72、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和第七部件77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第一部件71的内侧的状态下,将第一爪部71d和第二爪部71e以彼此接近的方式弯折,由此,第二部件72、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和第七部件77利用第一部件71进行压紧,由此彼此被固定。然后,在该状态下,通过在炉中等进行焊接,由此,各个部件利用焊接接合而完全被固定。
(4-2)第二部件
第二部件72具有板状的基础部72a及从基础部72a向扁平管连接板71a侧突出的多个凸部72b。
基础部72a与扁平管连接板71a平行地扩展,具有将扁平管28从气体集管70延伸出的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形状。基础部72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扁平管连接板71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中除去两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宽度相同。在基础部72a,在设有凸部72b的位置以外的位置,以与扁平管28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分流开口72x。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分流开口72x成为与扁平管28的端部大致重叠的形状。
凸部72b在水平方向上从基础部72a中相邻的分流开口72x之间朝向后侧伸出到与扁平管连接板71a的前侧的面接触为止。由此,形成有插入空间25b,该插入空间25b由第一部件71的扁平管连接板71a的前侧的面、第一部件71的第一外壁71b及第二外壁71c、第二部件72中上下相邻的凸部72b、以及第二部件72的基础部72a的后侧的面中的分流开口72x以外的部分包围。该插入空间25b被设置成在气体集管7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有多个。扁平管28的端部位于插入空间25b,作为朝向扁平管28流出的制冷剂的腔室发挥作用。另外,凸部72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调节为,比构成气体集管70的第一部件71、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第六部件76和第七部件77中的任何一个的板厚都长。由此,即使扁平管28相对于气体集管70的插入程度产生误差,只要在凸部72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范围内,则不容易产生在作为气体集管70完成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产生堵塞部位或制冷剂难以流动的部位等问题。另外,还能够抑制在焊接接合时焊料因毛细管现象而移动而堵塞扁平管28的制冷剂通路28b的情况。
另外,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具有:插入空间25b,其是比基础部72a靠扁平管28侧的空间部分;和分流空间25a,其是比基础部72a靠扁平管28侧的相反侧的空间部分。
(4-3)第三部件
第三部件73是以面向第二部件72的基础部72a的前侧(气体制冷剂管19与气体集管7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板状的部件。
第三部件73(第三部件的一例)具有第三内部板73a和第三内部开口73x(第三开口的一例)。
第三内部板73a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第三内部板73a具有与第二部件72的基础部72a相同的左右宽度和上下宽度。
第三内部开口73x是在第三内部板73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第三内部开口73x优选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冲孔加工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内部开口73x在第三内部板73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较大地形成。第三内部开口73x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从前侧观察时为矩形形状的开口。另外,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第三内部开口73x与第二部件72的各分流开口72x一部分重叠,成为彼此连通的状态。另外,第三内部开口73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二部件72的各分流开口72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短,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第三内部开口73x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二部件72的各分流开口72x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靠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在分流空间25a中流动的制冷剂朝向第二部件72的多个分流开口72x分支流动,并能够使制冷剂向与各分流开口72x对应地连接的各扁平管28分流。
第三内部开口73x具有对开口的内周进行镶边的第三上缘面73u、第三下缘面73d、第三左缘面73l和第三右缘面73r。
第三内部板73a的后侧的面与第二部件72的基础部72a的前侧的面进行面接触。第三内部板73a的前侧的面的一部分与后述的第四内部板74a的后侧的面进行面接触,第三内部板73a的前侧的面中的未与第四内部板74a的后侧的面进行面接触的其他部分成为朝向后侧的第三左侧露出面732和第三右侧露出面731。第三左侧露出面732是在第三内部板73a的前侧的面中的比第三内部开口73x的第三左缘面73l靠左侧处沿着第三左缘面73l上下延伸的面。第三右侧露出面731是在第三内部板73a的前侧的面中的比第三内部开口73x的第三右缘面73r靠右侧处沿着第三右缘面73r上下延伸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左侧露出面73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三右侧露出面73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相同,优选为第三部件73的板厚的1/3以上且3倍以下。
(4-4)第四部件
第四部件74是以面向第三部件73的第三内部板73a的前侧(气体制冷剂管19与气体集管7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板状的部件。
第四部件74(第二部件的一例)具有第四内部板74a和第四内部开口74x。
第四内部板74a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第四内部板74a与第三内部板73a同样地具有与第二部件72的基础部72a相同的左右宽度和上下宽度。
第四内部开口74x是在第四内部板74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第四内部开口74x优选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冲孔加工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内部开口74x在第四内部板74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较大地形成。第四内部开口74x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从前侧观察时为矩形形状的开口。此外,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第四内部开口74x的一部分与第三部件73的第三内部开口73x重叠,成为彼此连通的状态。另外,第四内部开口74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三部件73的第三内部开口73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长,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第四内部开口74x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三内部开口73x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靠外侧的位置。
第四内部开口74x具有对开口的内周进行镶边的第四上缘面74u、第四下缘面74d、第四左缘面74l和第四右缘面74r。
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第四上缘面74u与第三上缘面73u重叠,第四下缘面74d与第三下缘面73d重叠。
第四内部板74a的后侧的面在第三部件73的第三内部板73a的前侧的面中的除了第三左侧露出面732和第三右侧露出面731以外的部分处进行面接触。第四内部板74a的前侧的面与后述的第五内部板75a的后侧的面的一部分面接触。
(4-5)第五部件
第五部件75是以面向第四部件74的第四内部板74a的前侧(气体制冷剂管19与气体集管7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板状的部件。
第五部件75(第一部件的一例)具有第五内部板75a和第五内部开口75x(第一开口的一例)。
第五内部板75a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第五内部板75a与第三内部板73a、第四内部板74a同样地,具有与第二部件72的基础部72a相同的左右宽度和上下宽度。
第五内部开口75x是在第五内部板75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优选第五内部开口75x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冲孔加工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内部开口75x在第五内部板75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较大地形成。第五内部开口75x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从前侧观察时为矩形形状的开口。另外,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第五内部开口75x与第四部件74的第四内部开口74x的一部分重叠,成为彼此连通的状态。另外,第五内部开口75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四部件74的第四内部开口74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短,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第五内部开口75x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四内部开口74x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靠内侧的位置。
第五内部开口75x具有对开口的内周进行镶边的第五上缘面75u、第五下缘面75d、第五左缘面75l和第五右缘面75r。
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第五上缘面75u与第四上缘面74u重叠,第五下缘面75d与第四下缘面74d重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第五左缘面75l与第三左缘面73l重叠,第五右缘面75r与第三右缘面73r重叠。
第五内部板75a的后侧的面的一部分与第四内部板74a的前侧的面进行面接触。第五内部板75a的后侧的面中的未与第四内部板74a的前侧的面进行面接触的其他部分成为朝向后侧的第五左侧露出面752和第五右侧露出面751。第五左侧露出面752是在第五内部板75a的后侧的面中的比第五内部开口75x的第五左缘面75l靠左侧处沿着第五左缘面75l上下延伸的面。第五右侧露出面751是在第五内部板75a的后侧的面中的比第五内部开口75x的第五右缘面75r靠右侧处沿着第五右缘面75r上下延伸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左侧露出面75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五右侧露出面75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相同,优选为第五部件75的板厚的1/3以上且3倍以下。
另外,第五内部板75a的前侧的面与后述的第六内部板76a的后侧的面的一部分面接触。
(4-6)第六部件
第六部件76是以面向第五部件75的第五内部板75a的前侧(气体制冷剂管19与气体集管7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板状的部件。
第六部件76具有第六内部板76a和第六内部开口76x。
第六内部板76a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第六内部板76a与第三内部板73a、第四内部板74a、第五内部板75a同样地,具有与第二部件72的基础部72a相同的左右宽度和上下宽度。
第六内部开口76x是在第六内部板76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优选第六内部开口76x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冲孔加工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内部开口76x在第六内部板76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较大地形成。第六内部开口76x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从前侧观察时为矩形形状的开口。另外,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第六内部开口76x与第五部件75的第五内部开口75x的一部分重叠,成为彼此连通的状态。另外,第六内部开口76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五部件75的第五内部开口75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短,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第六内部开口76x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五内部开口75x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靠内侧的位置。
第六内部开口76x具有对开口的内周进行镶边的第六上缘面76u、第六下缘面76d、第六左缘面76l和第六右缘面76r。
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第六上缘面76u与第五上缘面75u重叠,第六下缘面76d与第五下缘面75d重叠。
第六内部板76a的后侧的面的一部分与第五内部板75a的前侧的面进行面接触。第六内部板76a的后侧的面中的未与第五内部板75a的前侧的面进行面接触的其他部分成为朝向后侧的第六左侧露出面762和第六右侧露出面761。第六左侧露出面762是在第六内部板76a的后侧的面中的比第六内部开口76x的第六左缘面76l靠左侧处沿着第六左缘面76l上下延伸的面。第六右侧露出面761是在第六内部板76a的后侧的面中的比第六内部开口76x的第六右缘面76r靠右侧处沿着第六右缘面76r上下延伸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左侧露出面76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第六右侧露出面76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相同,优选为第六部件76的板厚的1/3以上且3倍以下。
另外,第六内部板76a的前侧的面与后述的外部板77a的后侧的面的一部分面接触。
(4-7)第七部件
第七部件77是以面向第六部件76的第六内部板76a的前侧(气体制冷剂管19与气体集管7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板状的部件。
第七部件77具有外部板77a、主气体管连接开口77x和分支气体管连接开口77y。
外部板77a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外部板77a与第三内部板73a、第四内部板74a、第五内部板75a、第六内部板76a同样,具有与第二部件72的基础部72a相同的左右宽度和上下宽度。外部板77a以从前侧封堵的方式覆盖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中的分流空间25a。外部板77a的板厚可以设为与第三内部板73a、第四内部板74a、第五内部板75a、第六内部板76a等内部板的板厚相同的程度。
主气体管连接开口77x是在外部板77a的上下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开口。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主气体管连接开口77x的大部分与第六部件76的第六内部开口76x重叠,成为彼此连通的状态。另外,分支气体管连接开口77y设置在主气体管连接开口77x的下方,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与第六部件76的第六内部开口76x重叠并连通。
主气体管连接开口77x是与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的端部连接的圆形的开口。分支气体管连接开口77y是与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的端部连接的圆形的开口。
另外,第七部件77的前侧的面与第一部件71的第一爪部71d及第二爪部71e接触而被压紧。
(5)实施方式的特征
(5-1)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气体侧内部空间25中的分流空间25a由板状的第三部件73、第四部件74、第五部件75和第六部件76形成。进而,第三部件73的第三内部开口73x、第四部件74的第四内部开口74x、第五部件75的第五内部开口75x和第六部件76的第六内部开口76x构成为左右方向的开口宽度不同。因此,能够产生在相邻的板状部件之间不重叠的部分(第三左侧露出面732、第三右侧露出面731、第五左侧露出面752、第五右侧露出面751、第六左侧露出面762、第六右侧露出面761)。
由此,气体侧内部空间25中的分流空间25a构成为,作为承受位于内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受压面,不仅具有第三内部开口73x的第三上缘面73u、第三下缘面73d、第三左缘面73l、第三右缘面73r、第四内部开口74x的第四上缘面74u、第四下缘面74d、第四左缘面74l、第四右缘面74r、第五内部开口75x的第五上缘面75u、第五下缘面75d、第五左缘面75l、第五右缘面75r、第六内部开口76x的第六上缘面76u、第六下缘面76d、第六左缘面76l、第六右缘面76r,还具有第三左侧露出面732、第三右侧露出面731、第五左侧露出面752、第五右侧露出面751、第六左侧露出面762、第六右侧露出面761。因此,气体侧内部空间25的分流空间25a的制冷剂的压力能够由这些多个受压面分散承受,能够使应力分散,提高耐压强度。
另外,由于在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采用这样的提高耐压强度的结构,因此,即使在被供给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气体集管70的可靠性。
此外,这样,通过利用多个第三~第六内部板73a~76a的层叠体构成分流空间25a,能够使每1张内部板的板厚变薄。由此,各第三~第六内部板73a~76a的第三~第七内部开口73x~76x不需要切削加工等处理,能够通过简易的冲压加工容易地形成。
(5-2)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成为如下构造:在第三内部开口73x、第四内部开口74x、第五内部开口75x和第六内部开口76x中,左右方向的开口宽度随着向后方行进而一下变宽后又变窄。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应力分散,提高耐压强度。进而,通过缩短第六内部开口76x的左右宽度,能够使外部板77a的后侧的面中的露出于分流空间25a的面变窄。因此,即使不将第七部件77的板厚加厚,也能够确保耐压强度。因此,对于第七部件77的主气体管连接开口77x和分支气体管连接开口77y,也不需要切削加工等处理,能够通过简易的冲压加工容易地形成。
(5-3)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不是在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中的按照每个扁平管28分割的小的各插入空间25b中应用如上所述通过使开口宽度不同来提高耐压强度的结构,而是在更多的制冷剂流过、作为更宽的空间的分流空间25a中应用上述结构。这样,在宽阔的空间中,用于划分宽阔的空间的受压面容易变宽,更容易要求耐压强度,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更要求耐压强度的部位采用上述的提高耐压强度的构造,因此能够充分地产生耐压强度的提高的效果。
(5-4)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将第二~第七部件72~77通过第一部件71从周围包围而形成汇集的状态,彼此焊接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气体集管70的耐压强度。
(5-5)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第三~第六内部开口73x~76x形成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因此,在第三~第六部件73~76中,能够充分地确保开口的周围的部分。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气体集管70的耐压强度。
(5-6)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作为制冷剂的二氧化碳在冷冻循环中处于超临界状态。这样,即使在制冷剂回路6中的制冷剂压力较高的状态下使用时,由于如上所述提高了气体集管70的耐压强度,因此也能提高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
(5-7)
在以往的圆筒形状的气体集管中,在插入作为扁平形状的传热管的扁平管的情况下,需要以使扁平管的端部的整体位于圆筒形状的气体集管的内部的方式将扁平管大幅地插入气体集管内。因此,在圆筒形状的气体集管内部,在扁平管的端部的上下产生制冷剂滞留的无用空间。该倾向随着扁平管宽度的增大而变得显著。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第一部件71的扁平管连接板71a形成为板状,扁平管28相对于扁平管连接板71a垂直地插入。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由于是只要以扁平管28的末端稍微超过第一部件71的扁平管连接板71a的方式插入就成立的结构,因此,在扁平管28的端部的周围,能够减小制冷剂滞留的无用空间。
(5-8)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集管70中,包含扁平管连接板71a的第一部件71形成得比较薄。因此,在基于焊接的接合的前阶段,在进行将扁平管28插入于扁平管连接开口71x的作业时,能够将在扁平管连接开口71x的内周面和扁平管28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抑制为较小,从而容易地进行插入作业。
而且,即使在较薄地形成包含扁平管连接板71a的第一部件71的情况下,由于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由多个板状的部件71~77层叠而构成,所以能够提高气体集管70的耐压强度。
(6)变形例
(6-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气体集管70中第三~第六内部开口73x~76x形成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第三~第六内部开口73x~76x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偏向对热交换器供给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在该情况下,能够向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显著的上风侧供给更多的制冷剂,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6-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情况。
与此相对,作为制冷剂,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R32、410A等制冷剂。
(6-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各内部板的开口的缘部朝向上、下、右、左各方向且是与板厚方向平行的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作为各内部板的开口的缘部,可以是相对于板厚方向非平行的面,也可以是通过弯曲等而不构成面。
(6-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从前方观察时第三内部开口73x和第五内部开口75x完全包含于第四内部开口74x的构造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各内部开口的关系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第三内部开口73x、第五内部开口75x具有不与第四内部开口74x重叠的部分,并且,第四内部开口74x也具有不与第三内部开口73x、第五内部开口75x重叠的部分。
(6-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从前方观察时第三~第六内部开口73x~76x为矩形的情况。
与此相对,各内部开口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等。
(6-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气体集管70中,以在第五部件75的第五内部开口75x和第六部件76的第六内部开口76x中左右方向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作为气体集管70,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具有第六内部开口76x的第六部件76而采用具有第八部件176的气体集管70。第八部件176具有第八内部开口176x。第八内部开口176x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第五部件75的第五内部开口75x相同。这样,即使在使构成气体集管70的2个以上的板部件所具有的开口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与例如使第五部件75和第八部件176一体化那样的作为更厚的一个部件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减小气体集管70的内部空间的承受制冷剂压力的面。因此,能够使应力分散,提高耐压强度。
(附记)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为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形态、细节的多种变更。
标号说明
1空调装置(热泵装置)
6制冷剂回路
11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19气体制冷剂管
25气体侧内部空间(内部空间)
28扁平管(传热管)
70气体集管(集管)
71第一部件(外侧部件)
71a扁平管连接板(板状部)
71b第一外壁(第一侧面部)
71c第二外壁(第二侧面部)
72第二部件
72x分流开口
73第三部件
73x第三内部开口(第三开口)
74第四部件(第二板部件)
74x第四内部开口(第二开口)
75第五部件(第一板部件)
75x第五内部开口(第一开口)
76第六部件
77第七部件176第八部件(第二板部件)
176x第八内部开口(第二开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93075号

Claims (13)

1.一种热交换器(11),其中,所述热交换器(11)具有:
与气体制冷剂管(19)连接的集管(70);以及
与所述集管连接的多个传热管(28),
所述集管具有第一板部件(75)和相对于所述第一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层叠的第二板部件(74、176),
所述第一板部件具有构成所述集管的内部空间(25)的第一开口(75x),
所述第二板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一起构成所述集管的所述内部空间的第二开口(74x、176x),
所述内部空间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通,
所述第一开口(75x)具有和所述板厚方向以及所述多个传热管并排的方向双方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开口(74x)不同的部分,或者,
所述第一开口(75x)的和所述板厚方向以及所述多个传热管并排的方向双方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开口(176x)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开口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开口不同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二板部件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板部件靠近所述集管与所述传热管的连接部位的位置,
所述第二开口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宽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板部件在供所述第二板部件层叠的一侧的面具有面向所述内部空间的受压面,所述受压面从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外侧扩展到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集管还具有第三板部件(73),该第三板部件(73)具有第三开口(73x),
所述第三板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层叠,
所述第三板部件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板部件靠近所述集管与所述传热管的连接部位的位置,
所述第三开口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窄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从所述多个传热管并排的方向观察所述集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不与所述传热管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从所述板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的重叠区域和2根以上的所述传热管的与所述集管连接的各连接部位处的截面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集管还具备外侧部件(71),该外侧部件(71)具有与所述传热管连接的板状部(71a),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从所述板状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向所述板厚方向延伸且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部(71b)和第二侧面部(71c),
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夹着所述第一板部件和所述第二板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板部件和所述第二板部件的板厚均为3m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多个所述传热管沿着所述集管的长度方向并排。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传热管是扁平管(28)。
12.一种热泵装置(1),其具备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中,
所述热泵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6),该制冷剂回路(6)具有所述热交换器,二氧化碳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回路(6)的内部循环。
CN202080054651.2A 2019-08-07 2020-08-07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Active CN1141747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5539 2019-08-07
JP2019145539 2019-08-07
PCT/JP2020/030457 WO2021025156A1 (ja) 2019-08-07 2020-08-07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4753A true CN114174753A (zh) 2022-03-11
CN114174753B CN114174753B (zh) 2023-01-13

Family

ID=74503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4651.2A Active CN114174753B (zh) 2019-08-07 2020-08-07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55655B2 (zh)
EP (1) EP4012296A4 (zh)
JP (1) JP6923051B2 (zh)
CN (1) CN114174753B (zh)
WO (1) WO20210251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7488B (zh) * 2019-06-28 2023-01-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JP6822525B2 (ja) * 2019-06-28 2021-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4174753B (zh) * 2019-08-07 2023-01-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JP2022161501A (ja) * 2021-04-09 2022-10-21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7390A (ja) * 2002-03-27 2003-10-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2014137172A (ja) * 2013-01-16 2014-07-28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CN203940770U (zh) * 2013-05-15 2014-11-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3940771U (zh) * 2013-05-15 2014-11-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WO2015097876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832642B2 (ja) * 2012-04-26 2015-1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この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を備えた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EP3054258A4 (en) * 2013-09-12 2017-07-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WO2019004139A1 (ja) * 2017-06-30 2019-01-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1839A (en) * 1991-04-24 1993-09-0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Evaporator for a refrigerant
DE10260107A1 (de) * 2001-12-21 2003-10-02 Behr Gmbh & Co Wärmeübertrager,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107051B2 (ja) * 2002-02-19 2008-06-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3960233B2 (ja) * 2002-04-03 2007-08-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US7152669B2 (en) * 2003-10-29 2006-12-2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nd cap with an integral flow diverter
JP4281634B2 (ja) * 2004-06-28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4690883B2 (ja) * 2005-12-20 2011-06-0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US20080023185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Henry Earl Beamer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8210246B2 (en) * 2008-03-11 2012-07-0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igh performance three-fluid vehicle heater
FR2941522B1 (fr) * 2009-01-27 2012-08-3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deux fluides, en particulier evaporateur de stockage pour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JP4983998B2 (ja) 2010-09-29 2012-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WO2014184916A1 (ja) * 2013-05-15 2014-1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EP3064880B1 (en) * 2013-10-30 2021-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DE102014203038A1 (de) * 2014-02-19 2015-08-20 MAHLE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US11543186B2 (en) * 2018-09-28 2023-01-03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JP6806187B2 (ja) * 2019-06-13 2021-01-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822525B2 (ja) * 2019-06-28 2021-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7055779B2 (ja) * 2019-08-06 2022-04-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ダ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CN114174753B (zh) * 2019-08-07 2023-01-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7390A (ja) * 2002-03-27 2003-10-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5832642B2 (ja) * 2012-04-26 2015-1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この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を備えた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4137172A (ja) * 2013-01-16 2014-07-28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CN203940770U (zh) * 2013-05-15 2014-11-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3940771U (zh) * 2013-05-15 2014-11-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EP3054258A4 (en) * 2013-09-12 2017-07-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WO2015097876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9004139A1 (ja) * 2017-06-30 2019-01-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25156A1 (ja) 2021-02-11
CN114174753B (zh) 2023-01-13
US11555655B2 (en) 2023-01-17
EP4012296A1 (en) 2022-06-15
JP6923051B2 (ja) 2021-08-18
US20220155017A1 (en) 2022-05-19
EP4012296A4 (en) 2022-09-21
JP2021025765A (ja) 2021-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74753B (zh)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KR101786965B1 (ko) 헤더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KR101462173B1 (ko) 열교환기
CN114041030B (zh)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US20130180695A1 (en) Header unit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CN112888910B (zh)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3811726B (zh)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US11549733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US11913689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KR20130084179A (ko) 열교환기
JP7037076B2 (ja) 熱交換器、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WO2019150864A1 (ja) 冷凍装置
US11988463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for appliance condenser
EP4043823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heat exchange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