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1030B -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41030B
CN114041030B CN202080047106.0A CN202080047106A CN114041030B CN 114041030 B CN114041030 B CN 114041030B CN 202080047106 A CN202080047106 A CN 202080047106A CN 114041030 B CN114041030 B CN 1140410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iquid
refrigerant
region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71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41030A (zh
Inventor
山田甲树
广川智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41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1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41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1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8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28D7/16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with conduit assemblie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square or annular; with assemblies of conduits having different geometrical features; with multiple groups of conduits connected in series or parallel and arranged inside common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1/28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the element being built-up from finned s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6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 F28F13/12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by creating turbulence, e.g. by stirring, by increasing the force of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提供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它们具有构成为包含能够改变制冷剂流动的朝向的形状的板状部的集管。室外热交换器(11)与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连接,其具有多个扁平管(28)和与多个扁平管(28)连接的液体集管(40),液体集管(40)具有:液体侧外部板(46a),其与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连接;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其与多个扁平管(28)连接;第3内部板(45a),其位于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与液体侧外部板(46a)之间;以及第4液体侧部件(44),其位于第3内部板(45a)与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之间,具有与各扁平管(28)对应的多个第4上升侧开口(44x),液体侧外部板(46a)、第3内部板(45a)、第4液体侧部件(44)和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被层叠,第3内部板(45a)具有第1贯通部分(45x),该第1贯通部分(45x)至少包含供制冷剂在上下方向上流动的上升空间(53、153)、以及供制冷剂在左右方向上流动的去往流路(54),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和多个扁平管(28)经由第3内部板(45a)的第1贯通部分(45x)和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多个第4上升侧开口(44x)连通。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存在具有与多个传热管连接的集管的热交换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51728号)中提出了使用板状部件构成集管的技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的板状部件中,只不过简单地形成有用于使制冷剂流路分支或汇合的空间,完全没有研究在板状部件中改变制冷剂流动的朝向。
本发明的内容的目的在于,提供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它们具有构成为包含能够改变制冷剂流动的朝向的形状的板状部的集管。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是与供制冷剂流动的第1配管连接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具有多个传热管和集管。集管与多个传热管连接。集管具有第1板状部、第2板状部、第3板状部和第4板状部。第1板状部与第1配管连接。第2板状部与多个传热管连接。第3板状部位于第1板状部与第2板状部之间。第4板状部位于第3板状部与第2板状部之间,具有与多个传热管对应的多个联络开口。第1板状部、第3板状部、第4板状部和第2板状部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地配置。第3板状部具有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至少包含第1区域和第2区域。在第1区域中,制冷剂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流动。在第2区域中,制冷剂在与层叠方向垂直且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流动。第1配管和多个传热管经由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和第4板状部的多个联络开口连通。
关于具有第1板状部的部件本身,第1板状部为板状即可,部件的整体形状可以是板状,部件的整体形状也可以不是板状。具有第2板状部的部件、具有第3板状部的部件、具有第4板状部的部件也分别同样,部件的整体形状可以是板状,部件的整体形状也可以不是板状。
优选第1板状部、第2板状部、第3板状部和第4板状部的各板状部的板厚方向相同,在该板厚方向上被层叠。
此外,层叠不限于板状部彼此以直接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也可以在板状部彼此之间进一步介入有其他不同的板状部。
此外,相对于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处于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一侧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和相对于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处于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相差3倍以上。
此外,第1区域的长度方向可以与集管的长度方向相同,优选为铅垂方向。
此外,优选第1区域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延伸,优选该第1方向是集管的长度方向。在第2区域中,优选在与层叠方向垂直且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延伸,优选该第2方向是与集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
此外,优选第4板状部具有的多个联络开口在第1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此外,优选第4板状部具有的多个联络开口以与多个传热管一对一对应的方式设置。
在该热交换器中,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具有供制冷剂在第1方向上流动的第1区域和供制冷剂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上流动的第2区域。因此,能够在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中改变在集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朝向。
第2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多个联络开口在与多个传热管并排的方向和层叠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偏向地配置于第4板状部。
另外,优选多个联络开口在与多个传热管并排的方向和层叠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从第4板状部的中心偏移而偏向地配置。此外,优选多个联络开口在第2方向上从第4板状部的中心偏移而偏向地配置。
在该热交换器中,通过使多个联络开口偏向地配置于第4板状部,能够有效利用第4板状部中的未形成多个联络开口的区域。作为这里的有效利用,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用作设置制冷剂流路的部分,也可以用作用于封堵相邻的部件具有的开口的封闭部。
此外,在偏向第4板状部中的上风侧来配置多个联络开口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多个联络开口向多个传热管的上风侧输送制冷剂。
第3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多个联络开口和第1区域重叠地配置。
另外,优选第1配管和多个传热管在集管内的制冷剂流路的最短路径上经由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中的第1区域连通。
此外,优选第1区域在与多个传热管并排的方向和层叠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从第3板状部的中心偏移地配置,或者在第2方向上从第3板状部的中心偏移地配置。由此,确保第3板状部的第2方向上未设置第1区域的一侧的区域较宽,能够有效利用该较宽地确保的区域。作为这里的有效利用,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用作设置制冷剂流路的部分,也可以用作用于封堵相邻的部件具有的开口的封闭部。
该热交换器能够使在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中的第1区域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各联络开口向各传热管流动。
第4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3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板状部具有与第1配管连接的配管连接开口。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还包含联络区域和连接区域。连接区域将第1区域或第2区域与联络区域连接。联络区域具有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与第1板状部的配管连接开口重叠的重叠部位。
该热交换器能够使第1配管内的空间与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中的联络区域在层叠方向上连通。而且,在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中,能够使联络区域与第1区域或第2区域经由连接区域连通。
第5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4观点的热交换器中,联络区域和第1区域在第1方向上并排地设置。在与层叠方向和第1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连接区域的最小宽度比联络区域的最大宽度小。
另外,优选在与层叠方向和第1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连接区域的最小宽度比第1区域中的最大宽度小。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使制冷剂从联络区域经由连接区域向第1区域流动的情况下,能够在连接区域中缩窄流路。由此,能够提高流入第1区域的制冷剂在第1方向上的流速。因此,容易使制冷剂到达至第1区域中的与连接区域相反一侧的端部。
第6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4观点或第5观点的热交换器中,重叠部位、连接区域和第1区域在第1方向上并排。
另外,优选在沿集管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将第1板状部与第1配管的连接部位朝向层叠方向假想地延长而得到的区域和连接区域重叠。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制冷剂经由第1配管流入联络区域的情况下,能够使制冷剂以从联络区域经由连接区域沿着第2方向的方式流动。由此,在沿第1方向观察时,能够抑制与第1方向和层叠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的制冷剂的偏差。
第7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6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4板状部在跟第1板状部与第1配管的连接部位重叠的位置具有壁部。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4板状部具有的多个联络开口相对于第1板状部与第1配管的连接部位偏移地设置。
另外,在第4板状部具有的壁部未设置联络开口。
此外,优选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4板状部具有的多个联络开口相对于第1板状部与第1配管的连接部位在第1方向上偏移地设置。此外,优选在第1方向是铅垂方向的情况下,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4板状部具有的多个联络开口相对于第1板状部与第1配管的连接部位位于上方。
在该热交换器中,使流入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中的联络区域的制冷剂碰撞第4板状部具有的壁部,由此,能够使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混合。进而,在将流入联络区域的制冷剂引导至第4联络开口之前,能够将其经由连接区域输送到第1区域。这样,能够使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混合后的制冷剂向各联络开口分流地流动。
第8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7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被第1板状部和第4板状部夹着的空间设置有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和第4区域。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3区域与第1区域在第2方向上并排地设置。第2区域使第1区域和第3区域连通。第4区域使第1区域和第3区域在与第2区域不同的位置处连通。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使从第1配管流入集管的制冷剂经由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和第4板状部的开口向多个传热管分支流动时,能够在被第1板状部和第4板状部夹着的空间内在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和第4区域中使制冷剂循环,同时输送到第4板状部的开口。
第9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8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具有分隔部。分隔部位于第1区域与第3区域之间且位于第2区域与第4区域之间。
该热交换器能够利用分隔部对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和第4区域进行分隔。
第10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9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分隔部经由联络部而与第3板状部一体化。联络部从第3板状部中的成为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和第4区域中的任意一方的轮廓的部分延伸出。
该热交换器能够确定分隔部相对于第3板状部的位置。
第11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0观点的热交换器中,联络部在层叠方向上的长度比分隔部在层叠方向上的长度短。
该热交换器容易使制冷剂在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中的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和第4区域中循环。特别地,在与第3板状部接触地配置的板状部中,即使未在与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对置的部分设置凹陷或开口,也能够使制冷剂在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和第4区域中循环。
第12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0观点或第11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4板状部具有与分隔部接触的部分、以及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跨越联络部的开口。
该热交换器能够使制冷剂以在第4板状部中的不与联络部接触的开口处绕过联络部的方式流动,因此,容易使制冷剂在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和第4区域中循环。
第13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0观点或第11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还具有第5板状部。第5板状部位于第1板状部与第3板状部之间。第5板状部具有与分隔部接触的部分、以及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跨越联络部的开口。
该热交换器能够使制冷剂以在第5板状部中的不与联络部接触的开口处绕过联络部的方式流动,因此,容易使制冷剂在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和第4区域中循环。
第14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13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3板状部的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包含随着从第1区域向第2方向行进而分支成多个的部分。
该热交换器能够使用第3板状部使制冷剂分支成多个而流动。
第15观点的热泵装置具有第1观点~第14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以及风扇。风扇产生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动。第4板状部的多个联络开口位于第4板状部中的比空气流动方向的中心靠上风侧的位置。传热管为扁平管。
另外,优选扁平管是具有扁平面的管,优选截面形状中的第1方向上的宽度比第2方向上的宽度短,优选具有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的多个制冷剂通路。
在该热交换器中,第4板状部的联络开口配置于上风侧,因此,容易将制冷剂供给到扁平管的上风侧。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室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示出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翅片相对于扁平管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图。
图5是示出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动的状况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针对气体集管连接有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的状况的侧视外观结构图。
图7是示出针对液体集管连接有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的状况的侧视外观结构图。
图8是液体集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液体集管的俯视观察剖视图。
图10是示出针对液体集管连接有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和扁平管的状况的俯视观察剖视图。
图11是从后侧观察第2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12是从后侧观察第6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13是从后侧观察第5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14是从后侧观察第4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15是从后侧观察第3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16是从后侧观察第1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17是示出变形例A的液体集管的联络部的周围的构造的俯视观察剖视图。
图18是从后侧观察变形例B的第3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19是从后侧观察变形例C的第3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20是从后侧观察变形例D的第4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21是从后侧观察变形例D的第3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22是从后侧观察变形例D的第1液体侧部件的概略图。
图23是变形例E的液体集管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采用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参照附图对空调装置1进行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作为室外热交换器11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空调装置1(热泵装置的例子)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和制热的装置。空调对象空间例如是办公楼、商业设施、住宅等建筑物内的空间。另外,空调装置只不过是制冷剂循环装置的一例,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制冷剂循环装置、例如冷藏库、冷冻库、热水器、地暖装置等。
如图1那样,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9、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以及对构成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9的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部3。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是连接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9的制冷剂联络管。在空调装置1中,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9经由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6。
另外,在图1中,空调装置1具有1台室内单元9,但是,空调装置1也可以具有利用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而相对于室外单元2彼此并联连接的多个室内单元9。此外,空调装置1也可以具有多个室外单元2。此外,空调装置1也可以是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9一体形成的一体型的空调装置。
(1-1)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外、例如建筑物的屋顶或建筑物的壁面附近等。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气液分离器7、压缩机8、四路切换阀10、室外热交换器11、膨胀机构12、液体侧截止阀13和气体侧截止阀14、以及室外风扇16(参照图1)。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吸入管17、排出管18、第1气体制冷剂管19、液体制冷剂管20和第2气体制冷剂管21,作为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各种设备的制冷剂管(参照图1)。吸入管17连接四路切换阀10和压缩机8的吸入侧。在吸入管17设置有气液分离器7。排出管18连接压缩机8的排出侧和四路切换阀10。第1气体制冷剂管19连接四路切换阀10和室外热交换器11的气体侧。液体制冷剂管20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侧和液体侧截止阀13。在液体制冷剂管20设置有膨胀机构12。第2气体制冷剂管21连接四路切换阀10和气体侧截止阀14。
压缩机8是如下设备:从吸入管17吸入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利用未图示的压缩机构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将压缩后的制冷剂排出到排出管18。
四路切换阀10是如下机构:通过切换制冷剂的流向,在制冷运转的状态与制热运转的状态之间变更制冷剂回路6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6处于制冷运转的状态时,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冷凝器)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9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剂回路6处于制热运转的状态时,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9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四路切换阀10使制冷剂回路6的状态成为制冷运转的状态的情况下,四路切换阀10使吸入管17与第2气体制冷剂管21连通,使排出管18与第1气体制冷剂管19连通(参照图1的四路切换阀10内的实线)。在四路切换阀10使制冷剂回路6的状态成为制热运转的状态的情况下,四路切换阀10使吸入管17与第1气体制冷剂管19连通,使排出管18与第2气体制冷剂管21连通(参照图1中的四路切换阀10内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11(热交换器的例子)是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单元2的设置场所的空气(热源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室外热交换器11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膨胀机构12在制冷剂回路6中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1与室内热交换器9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机构12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1与液体侧截止阀13之间的液体制冷剂管20。另外,在本空调装置1中,膨胀机构12设置于室外单元2,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膨胀机构12设置于后述的室内单元9。膨胀机构12是进行在液体制冷剂管2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的调节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机构12是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但是,膨胀机构12也可以是感温筒式的膨胀阀或毛细管。
气液分离器7是具有将流入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功能的容器。此外,气液分离器7是具有根据运转负载的变动等而产生的剩余制冷剂的贮留功能的容器。
液体侧截止阀13是设置于液体制冷剂管20与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的连接部的阀。气体侧截止阀14是设置于第2气体制冷剂管21与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的连接部的阀。液体侧截止阀13和气体侧截止阀14在空调装置1的运转时被打开。
室外风扇16(风扇的例子)是如下风扇:向未图示的室外单元2的外壳内吸入外部的热源空气并将其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11,且将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到室外单元2的外壳外。室外风扇16例如是螺旋桨式风扇。
(1-2)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9是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的单元。室内单元9例如是天花板嵌入式的单元,但是,也可以是天花板悬吊式、壁挂式或落地式的单元。此外,室内单元9也可以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外。例如,室内单元9也可以设置于阁楼、机房、车库等。该情况下,设置有从室内单元9向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在室内热交换器91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的空气通路。空气通路例如是管道。
室内单元9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91和室内风扇92(参照图1)。
在室内热交换器91中,在室内热交换器9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91不限定类型,但是,例如是具有未图示的多个传热管和翅片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91的一端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连接。室内热交换器91的另一端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连接。
室内风扇92是如下机构:向室内单元9的外壳(未图示)内吸入空调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并将其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91,且将在室内热交换器91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吹出到空调对象空间。室内风扇92例如是涡轮风扇。但是,室内风扇92的类型不限于涡轮风扇,适当选择即可。
(1-3)控制部
控制部3是对构成空调装置1的各种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部。
控制部3例如是室外单元2的室外控制单元(未图示)和室内单元9的室内控制单元(未图示)经由传输线(未图示)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而构成的。室外控制单元和室内控制单元例如是微计算机、或具有存储有微计算机能够实施的空调装置1的控制用的各种程序的存储器等的单元。另外,在图1中,为了简便,在与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9分离的位置描绘控制部3。
另外,控制部3的功能不需要通过室外控制单元和室内控制单元协作来实现。例如,控制部3的功能可以由室外控制单元和室内控制单元中的任意一方来实现,也可以由与室外控制单元和室内控制单元不同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实现控制部3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如图1所示,控制部3与包含压缩机8、四路切换阀10、膨胀机构12、室外风扇16和室内风扇92在内的、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9的各种设备电连接。此外,控制部3与设置于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9的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此外,控制部3构成为能够与空调装置1的用户操作的未图示的遥控器进行通信。
控制部3根据各种传感器的计测信号、从未图示的遥控器接收的指令等,对空调装置1的运转和停止、构成空调装置1的各种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
(2)室外热交换器的结构
参照附图对室外热交换器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11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室外热交换器11的后述的热交换部27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示出热交换部27中的后述的翅片29相对于扁平管28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图。图5是室外热交换器11的概略结构图。图5所示的热交换部27的箭头示出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说明朝向和位置,有时使用“上”、“下”、“左”、“右”、“前(前面)”、“后(背面)”等表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这些表述基于图2中描绘的箭头的方向。另外,这些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表述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不将室外热交换器11整体或室外热交换器11的各结构的朝向和位置特定为记载的表述的朝向和位置。
室外热交换器11是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
室外热交换器11主要具有分流器22、包含多个扁平管28(传热管的例子)的扁平管组28G、多个翅片29、液体集管40(集管的例子)和气体集管70(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器22、扁平管28、翅片29、液体集管40和气体集管70全部为铝制或铝合金制。
如后所述,扁平管28和固定于扁平管28的翅片29形成热交换部27(参照图2和图3)。室外热交换器11是具有1列热交换部27的热交换器,不是多个扁平管28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的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空气在由热交换部27的扁平管28和翅片29形成的通风路中流动,由此,在扁平管28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通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部27被划分成在上下方向上并排的第1热交换部27a、第2热交换部27b、第3热交换部27c、第4热交换部27d和第5热交换部27e(参照图2)。
(2-1)分流器
分流器22是使制冷剂分流的机构。此外,分流器22还是使制冷剂汇合的机构。在分流器22连接有液体制冷剂管20。分流器22具有多个分流管22a~22e。分流器22具有如下功能:使从液体制冷剂管20流入分流器22的制冷剂分流到多个分流管22a~22e,将其引导至形成于液体集管40内的多个空间。此外,分流器22具有如下功能:使从液体集管40经由分流管22a~22e流入的制冷剂汇合,将其引导至液体制冷剂管20。具体而言,各分流管22a~22e和液体集管40内的多个空间分别经由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49e连接。
(2-2)扁平管组
扁平管组28G是传热管组的例子。扁平管组28G包含多个扁平管28作为多个传热管。如图3那样,扁平管28是上下具有成为传热面的扁平面28a的扁平的传热管。如图3那样,在扁平管28形成有多个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通路28b。例如,扁平管28是形成有多个供制冷剂流动的通路截面积较小的制冷剂通路28b的扁平多孔管。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多个制冷剂通路28b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地设置。另外,扁平管28的与制冷剂通路28b垂直的截面中的最大宽度可以是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的外径的70%以上,也可以是85%以上。
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如图5那样,在液体集管40侧与气体集管70侧之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扁平管28上下并排地配置有多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集管40侧与气体集管70侧之间延伸的扁平管28在2个部位弯曲,由扁平管28构成的热交换部27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扁平管28上下隔开一定的间隔地配置。
(2-3)翅片
多个翅片29是用于增大室外热交换器11的传热面积的部件。各翅片29是沿扁平管28并排的层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室外热交换器11以沿上下方向并排地配置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扁平管28的形式被使用。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11设置于室外单元2的状态下,各翅片29沿上下方向延伸。
为了插入多个扁平管28,如图4那样,在各翅片29形成有多个沿着扁平管28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切口29a。切口29a沿与翅片29的延伸方向和翅片29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室外热交换器11设置于室外单元2的状态下,形成于各翅片29的切口29a沿水平方向延伸。翅片29的切口29a的形状与扁平管28的截面的外形的形状大致一致。切口29a隔开与扁平管28的排列间隔对应的间隔形成于翅片29。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多个翅片29沿着扁平管28延伸的方向并排地配置。在多个翅片29的多个切口29a中分别插入扁平管28,由此,相邻的扁平管28之间被划分成供空气流动的多个通风路。
各翅片29相对于扁平管28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连通的连通部29b。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29的连通部29b相对于扁平管28位于上风侧。
(2-4)气体集管和液体集管
气体集管70和液体集管40是中空的部件。
如图5所示,在液体集管40连接有各扁平管28的一侧的端部,在气体集管70连接有各扁平管28的另一侧的端部。室外热交换器11以液体集管40和气体集管70的长度方向与铅垂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室外单元2的未图示的外壳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那样,室外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部27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U字形状。液体集管40配置于室外单元2的未图示的外壳的左前方角的附近(参照图2)。气体集管70配置于室外单元2的未图示的外壳的右前方角的附近(参照图2)。
(2-4-1)气体集管
在气体集管70的内部形成有单一空间。设置于液体集管40的这种对上下并排的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板未设置于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
在气体集管70连接有第1气体制冷剂管19的构成气体集管70侧的端部的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和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参照图5)。另外,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的外径例如可以是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的外径的3倍以上,也可以是5倍以上。
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的一端以在气体集管7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气体侧内部空间25连通的方式与气体集管70连接。
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的一端以在气体集管70的高度方向上的下端附近与气体侧内部空间25连通的方式与气体集管70连接。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的另一端与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连接。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的内径比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的内径细,在比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靠下方处与气体集管70连接,由此,能够使滞留于气体集管70的下端附近的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8。
(2-4-2)液体集管
液体集管40的液体侧内部空间23被划分成多个子空间23a~23e(参照图5)。
这些多个子空间23a~23e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各子空间23a~23e在液体集管40的液体侧内部空间23中成为非连通状态。
在各子空间23a~23e一对一地连接有与分流器22具有的各分流管22a~22e连接的各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第1配管的例子)。由此,在制冷运转状态下,到达了各子空间23a~23e的制冷剂在各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和各分流管22a~22e中流动,由此在分流器22中汇合。此外,在制热运转状态下,在分流器22中分流的制冷剂在各分流管22a~22e和各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中流动,由此被供给到各子空间23a~23e。
(3)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空调装置1进行制热运转而使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液体制冷剂管20到达分流器22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分流管22a~22e流入构成液体集管40的液体侧内部空间23的各子空间23a~23e。具体而言,在分流管22a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a,在分流管22b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b,在分流管22c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c,在分流管22d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d,在分流管22e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子空间23e。流入液体侧内部空间23的子空间23a~23e的制冷剂在与各子空间23a~23e连接的各扁平管28中流动。在各扁平管28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相的制冷剂而流入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由此进行汇合。
在空调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或除霜运转时,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中朝向与制热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具体而言,高温的气相的制冷剂经由第1气体制冷剂管19的主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a和分支气体制冷剂管连接部19b流入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流入气体集管70的气体侧内部空间25的制冷剂被分流而流入各扁平管28。流入各扁平管28的制冷剂通过各扁平管28而流入液体集管40的液体侧内部空间23的子空间23a~23e。流入液体侧内部空间23的子空间23a~23e的制冷剂在分流器22汇合,向液体制冷剂管20流出。
(4)液体集管的详细情况
图7是示出针对液体集管40连接有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的状况的侧视外观结构图。图8示出液体集管40的分解立体图。图9示出液体集管40的俯视观察剖视图。图10是示出针对液体集管40连接有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和扁平管28的状况的俯视观察剖视图。
此外,图11示出从后侧观察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概略图。图12示出从后侧观察第6液体侧部件42的概略图。图13示出从后侧观察第5液体侧部件43的概略图。图14示出从后侧观察第4液体侧部件44的概略图。图15示出从后侧观察第3液体侧部件45的概略图。图16示出从后侧观察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概略图。另外,在这些各图中,对相邻地配置的部件具有的各开口的位置关系进行投影并利用虚线等示出。
液体集管40具有第1液体侧部件46、第2液体侧部件41、第3液体侧部件45、第4液体侧部件44、第5液体侧部件43和第6液体侧部件42。液体集管40是第1液体侧部件46、第2液体侧部件41、第3液体侧部件45、第4液体侧部件44、第5液体侧部件43和第6液体侧部件42彼此利用焊接接合而构成的。
液体集管40构成为,俯视观察时的外形成为具有扁平管28的连接部位作为1个边的大致四边形状。
(4-1)第2液体侧部件
第2液体侧部件41主要是与后述的第1液体侧部件46一起构成液体集管40的外形的周围的部件。优选第2液体侧部件41在表面形成有具有焊料的包层。
第2液体侧部件41具有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第1液体侧外壁41b、第2液体侧外壁41c、第1液体侧爪部41d和第2液体侧爪部41e。
没有特别限定,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液体侧部件41能够对通过压延得到的1张金属板以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为折痕进行折曲加工来形成。该情况下,第2液体侧部件41的各部分的板厚相同,具有第1液体侧厚度。
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第2板状部的例子)是在上下方向(第1方向的例子)且左右方向(第2方向的例子)上扩展的平板形状的部分。在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多个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是在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开口。在扁平管28以扁平管28的一端完全通过的方式插入到该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中的状态下,扁平管28利用焊接而被接合于该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在被焊接接合的状态下,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的内周面的整体和扁平管28的外周面的整体成为彼此接触的状态。这里,包含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第2液体侧部件41的厚度即第1液体侧厚度例如比较薄地形成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程度,因此,能够缩短气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71x的内周面的板厚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在基于焊接的接合的前阶段,在进行将扁平管28插入到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中的作业时,能够将在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的内周面与扁平管28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抑制为较小,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作业。
第1液体侧外壁41b是从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左侧(室外单元2的外侧、与气体集管70相反一侧)的端部的前侧的面朝向前侧延伸出的平面形状部分。
第2液体侧外壁41c是从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右侧(室外单元2的内侧、气体集管70侧)的端部的前侧的面朝向前侧延伸出的平面形状部分。
第1液体侧爪部41d是从第1液体侧外壁41b的前侧端部朝向右侧延伸出的部分。第2液体侧爪部41e是从第2液体侧外壁41c的前侧端部朝向左侧延伸出的部分。
在使第6液体侧部件42、第5液体侧部件43、第4液体侧部件44、第3液体侧部件45、第1液体侧部件46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第2液体侧部件41的内侧之前的状态下,第1液体侧爪部41d和第2液体侧爪部41e分别成为在第1液体侧外壁41b和第2液体侧外壁41c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状态。而且,在使第6液体侧部件42、第5液体侧部件43、第4液体侧部件44、第3液体侧部件45、第1液体侧部件46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第2液体侧部件41的内侧的状态下,将第1液体侧爪部41d和第2液体侧爪部41e以彼此接近的方式折曲,由此,第6液体侧部件42、第5液体侧部件43、第4液体侧部件44、第3液体侧部件45和第1液体侧部件46利用第2液体侧部件41进行压紧,由此,彼此被固定。然后,在该状态下,在炉中等进行焊接,由此,各个部件利用焊接接合而完全被固定。
(4-2)第6液体侧部件
第6液体侧部件42是以面向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前侧(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与液体集管4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部件。该第6液体侧部件42的左右的长度与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中的除了两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左右的长度相同。优选第6液体侧部件42在表面形成有具有焊料的包层。
第6液体侧部件42具有第6内部板42a和多个第6开口42x。
第6内部板42a(第4板状部的例子)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
多个第6开口42x(联络开口的例子)是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且在第6内部板42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
各第6开口42x是比形成于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大的开口。在第6液体侧部件42层叠于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状态下,各第6开口42x的外缘构成为在各部件的层叠方向上、更具体而言为前后方向上,位于形成于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的外缘的外侧。由此,能够抑制在焊接接合时焊料由于毛细管现象而移动从而堵塞扁平管28的制冷剂通路28b。从该观点来看,各第6开口42x的外缘的上下的部分可以与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的外缘的上下的部分分开2mm以上,优选分开3mm以上。
(4-3)第5液体侧部件
第5液体侧部件43是以面向第6液体侧部件42的前侧(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与液体集管4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部件。该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左右的长度与第6液体侧部件42的左右的长度相同。优选第5液体侧部件43在表面形成有具有焊料的包层。
第5液体侧部件43具有第5内部板43a和多个第5开口43x。
第5内部板43a(第4板状部的例子)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
多个第5开口43x(联络开口的例子)是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且在第5内部板43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
各第5开口43x的左右的缘部是如下的开口: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位于比第6液体侧部件42的第6开口42x靠内侧的位置,位于比形成于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靠内侧的位置,位于比扁平管28的左右的宽度靠内侧的位置。另外,各第5开口43x的上下的缘部是如下的开口: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位于比第6液体侧部件42的第6开口42x靠内侧的位置,位于比形成于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靠外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使插入到液体集管40的各扁平管28的末端的左右的两端附近抵靠于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各第5开口43x的缘部,因此,能够抑制扁平管28在液体集管40中的插入程度。
(4-4)第4液体侧部件
第4液体侧部件44是以面向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前侧(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与液体集管4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部件。该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左右的长度与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左右的长度相同。优选第4液体侧部件44在表面形成有具有焊料的包层。
第4液体侧部件44具有第4内部板44a、多个第4上升侧开口44x和多个第4下降侧开口44y。
第4内部板44a(第4板状部的例子)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另外,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4内部板44a在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第1贯通部分45x具有的导入空间51重叠的位置扩展出壁部44aa,未设置第4上升侧开口44x和第4下降侧开口44y。
多个第4上升侧开口44x(联络开口的例子)是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且在第4内部板44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在由室外风扇16产生的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比各第4下降侧开口44y靠上游侧处。另外,在图中,利用虚线的箭头示出由室外风扇16产生的空气流动。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的缘部位于比第5液体侧部件43的第5开口43x的缘部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在后述的上升空间53中流动的制冷剂朝向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分支流动,由此,能够使制冷剂相对于与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对应地连接的各扁平管28分流。这里,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在由室外风扇16产生的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比俯视观察时的扁平管28的中心靠上游侧处。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向各扁平管28的上风侧更多地引导通过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后的制冷剂。由此,向更加容易确保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度差的上风侧引导较多的制冷剂,由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
多个第4下降侧开口44y(开口的例子)是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且在第4内部板44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各第4下降侧开口44y设置于不与第5液体侧部件43的第5开口43x重复的位置。具体而言,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各第4下降侧开口44y配置于与后述的第3液体侧部件45的联络部45c重叠的位置、且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彼此上下相邻的第5开口43x的上下方向之间的位置。由此,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各第5开口43x内的空间和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下降侧开口44y内的空间在层叠方向上不连通,不直接连通。因此,在后述的下降空间55中流动的制冷剂不会通过向前侧移动而到达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各第5开口43x。另外,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4下降侧开口44y的上端位于比重叠地对应的联络部45c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第4下降侧开口44y的下端位于比重叠地对应的联络部45c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第4内部板44a的板状部分在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的上下方向之间扩展。同样,第4内部板44a的板状部分在多个第4下降侧开口44y的上下方向之间扩展。
(4-5)第3液体侧部件
第3液体侧部件45是以面向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前侧(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与液体集管40的连接位置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部件。该第3液体侧部件45的左右的长度与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左右的长度相同。优选第3液体侧部件45在表面形成有具有焊料的包层。
第3液体侧部件45具有第3内部板45a、多个第1贯通部分45x和多个第2贯通部分45y。
第3内部板45a(第3板状部的例子、与分隔部接触的部分的例子)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第3内部板45a以与各第1贯通部分45x对应的方式具有分隔部45b,该分隔部45b以与各第1贯通部分45x的上下方向的端部之间产生间隙、且对左右的空间进行分隔的方式在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此外,第3内部板45a具有联络部45c,该联络部45c从由室外风扇16形成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即右侧的缘部附近延伸到分隔部45b。在本实施方式中,从1个分隔部45b延伸出上下并排的2个联络部45c。这里,第3内部板45a的各部分的板厚方向的厚度包含分隔部45b和联络部45c在内是相同的。另外,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联络部45c和第4下降侧开口44y设置成仅一部分重叠。具体而言,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3液体侧部件45和第4液体侧部件44被配置成,在第4下降侧开口44y中的上方区域,在联络部45c的上侧产生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上方迂回开口44p,在第4下降侧开口44y中的下方区域,在联络部45c的下侧产生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下方迂回开口44q。
多个第1贯通部分45x(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的例子)是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且在第4内部板44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多个第4上升侧开口44x与1个第1贯通部分45x重叠。
1个第1贯通部分45x包含有1个导入空间51(联络区域的例子)、1个喷嘴52(连接区域的例子)、1个上升空间53(第1区域的例子)、1个去往流路54(第2区域的例子)、1个下降空间55(第3区域的例子)的一部分和1个返回流路56(第4区域的例子)。另外,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下降侧开口44y构成下降空间55的另一部分。另外,喷嘴52位于比与设置有该喷嘴52的第1贯通部分45x连通的任一个第4液体侧部件44靠下方的位置。
这里,喷嘴52、去往流路54和返回流路56均成为由后述的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后侧的面和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前侧的面包围的空间。而且,关于导入空间51,后侧被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壁部44aa的前侧的面覆盖,前侧与和后述的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连接的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49e连通。此外,关于上升空间53,前侧被后述的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后侧的面覆盖,后侧除了设置有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上升侧开口44x的部位以外被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前侧的面覆盖。另外,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上升侧开口44x与第3液体侧部件45中的上升空间53连通,不与第3液体侧部件45中的导入空间51、喷嘴52、去往流路54、下降空间55、返回流路56连通。
此外,关于下降空间55,前侧被后述的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后侧的面和第4液体侧部件44的联络部45c覆盖。而且,关于下降空间55的后侧,未设置第4下降侧开口44y的部位被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前侧的面覆盖,设置有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下降侧开口44y的部位被第5液体侧部件43的第5内部板43a的前侧的面覆盖。
如上所述,在液体集管40中,在由第1液体侧部件46和第5液体侧部件43在层叠方向上夹着的空间内,构成由一组导入空间51、喷嘴52、上升空间53、去往流路54、下降空间55和返回流路56构成的循环流路构造。另外,循环流路构造与各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一对一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
导入空间51、喷嘴52和上升空间53在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空间51、喷嘴52和上升空间53从下方起依次并排。喷嘴52的左侧的缘部位于比导入空间51的左侧的缘部靠右侧的位置,位于比上升空间53的左侧的缘部靠右侧的位置。此外,喷嘴52的右侧的缘部位于比导入空间51的右侧的缘部靠左侧的位置,位于比上升空间53的右侧的缘部靠左侧的位置。喷嘴5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导入空间5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短,并且比上升空间53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短。由此,从导入空间51朝向上升空间53的制冷剂在通过通过截面积被狭小化的喷嘴52时能够提高流速。进而,流速提高而流入上升空间53的制冷剂还能够到达远离喷嘴52而位于上方的第4上升侧开口44x。
此外,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49e在包含导入空间5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重叠部位A处重叠并连接。而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导入空间51与对应的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49e的连接部位即重叠部位A、喷嘴52和上升空间53在铅垂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因此,在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49e中流动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后述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流入导入空间5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不伴有左右方向上的移动或在左右方向上不怎么移动地从导入空间51经由喷嘴52朝向上升空间53向铅垂上方吹起。另外,例如,如果是制冷剂流入导入空间51的靠左的区域的构造,则通过喷嘴52的制冷剂可能偏向右上方流动,如果是制冷剂流入导入空间51的靠右的区域的构造,则通过喷嘴52的制冷剂可能偏向左上方流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能够抑制这种偏差。
上升空间53的上方端部和下降空间55的上方端部利用去往流路54连通。此外,上升空间53的下方端部和下降空间55的下方端部利用返回流路56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左右方向(与层叠方向和液体集管的长度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观察液体集管40的情况下,去往流路54的面积形成为比返回流路56的面积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去往流路54在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返回流路56在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长。由此,在上升空间53中上升而到达至上端附近的制冷剂容易通过去往流路5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左右方向(与层叠方向和液体集管的长度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观察液体集管40的情况下,返回流路56的面积形成为比去往流路54的面积小。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返回流路56在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去往流路54在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短。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从上升空间53向返回流路56逆流。
多个第2贯通部分45y(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的例子、不与联络部接触的部分的例子)是在由室外风扇16形成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即右侧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且在第4内部板44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1个第2贯通部分45y是由1个分隔部45b、从该1个分隔部45b延伸出的2个联络部45c、第3内部板45a的右侧端部附近的缘部分包围的开口。
(4-6)第1液体侧部件
第1液体侧部件46是以面向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第3内部板45a的前侧的面且与其接触的方式层叠的部件。该第1液体侧部件46的左右的长度与第3液体侧部件45、第4液体侧部件44、第5液体侧部件43、第6液体侧部件42的左右的长度相同,与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中的除了两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左右的长度相同。
优选第1液体侧部件46在表面形成有具有焊料的包层。
第1液体侧部件46具有液体侧外部板46a。
液体侧外部板46a(第1板状部的例子)具有在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板形状。
在液体侧外部板46a设置有供各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插入并连接的多个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配管连接开口的例子)是在液体侧外部板46a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多个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沿着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并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偏向液体侧外部板46a的上风侧进行配置,配置成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中心位于喷嘴52的正下方。
由此,各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成为经由第1液体侧部件46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第1贯通部分45x、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上升侧开口44x和第5液体侧部件43的第5开口43x而与多个扁平管28连通的状态。
第1液体侧部件46的前侧的面与第2液体侧部件41的第1液体侧爪部41d和第2液体侧爪部41e接触而被压紧。
(4-7)液体集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下面,对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液体集管4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成为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大致相反的流动。
首先,在分流器22中向多个分流管22a~22e分流流动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e中流动,由此,通过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而流入液体集管40的各子空间23a~23e。
具体而言,流入各子空间23a~23e中的第3液体侧部件45的导入空间51。
流入导入空间51的制冷剂碰撞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具有的壁部44aa,由此,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被混合,然后,在通过流路较窄地构成的喷嘴52时流速提高,流入上升空间53。另外,能够利用分隔部45b使上升空间5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由此,在如压缩机8的驱动频率较小的情况等那样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循环量较少的状态下,也容易使流入上升空间53的制冷剂到达至位于上升空间53的上端附近的第4上升侧开口44x。这里,流入上升空间53的制冷剂朝向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分流地流动的同时流向上升空间53的上端附近。另外,在如压缩机8的驱动频率较大的情况等那样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循环量较多的状态下,到达上升空间53的上端附近的制冷剂变多,制冷剂经由去往流路54到达至下降空间55。到达了下降空间55的制冷剂下降,经由返回流路56再次返回到上升空间53的下方附近且喷嘴52的上方的空间。这里,在上升空间53中,通过喷嘴52,由此,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因此,上升空间53的返回流路56附近部分与下降空间55的返回流路56附近部分相比,静压减小。因此,在下降空间55中下降的制冷剂容易经由返回流路56返回到上升空间53。这样,能够利用上升空间53、去往流路54、下降空间55和返回流路56使制冷剂循环,因此,即使在上升空间53中上升流动时产生未向任意的第4上升侧开口44x分支流动的制冷剂,也能够再次经由去往流路54、下降空间55和返回流路56返回到上升空间53,因此,容易向任意的第4上升侧开口44x流动。
另外,在下降空间55中下降的制冷剂主要以在设置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第3内部板45a的第1贯通部分45x的右侧的区域和第2贯通部分45y中下降的方式流动。更具体而言,关于在下降空间55中下降的制冷剂,在没有联络部45c的部分,在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后侧的面与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前侧的面之间的区域中下降流动,在具有联络部45c的部分,以在联络部45c迂回的方式流动。在联络部45c迂回时,制冷剂以经由上方迂回开口44p流入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下降侧开口44y后、经由下方迂回开口44q返回到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第1贯通部分45x或第2贯通部分45y的方式流动。
如上所述,向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分流流动的制冷剂维持被分流的状态,通过第5液体侧部件43的第5开口43x流入各扁平管28。
(5)实施方式的特征
(5-1)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中,通过使多个部件的板状部分彼此层叠,在液体侧内部空间23中实现上下划分多个子空间23a~23e的构造。由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为了在圆筒形状的集管内形成上下并排的多个空间而将多张水平扩展的分隔板等插入固定于圆筒形状的集管的作业。
此外,在现有的圆筒形状的集管中,在使扁平形状的传热管即扁平管的端部的整体位于集管的内部空间时,扁平管大幅进入圆筒形状的集管内,在扁平管中的位于圆筒形状的集管内的部分的上下产生制冷剂容易滞留的无用空间。此外,圆筒形状的集管的内径需要是至少包含扁平管的端部的整体的大小,因此,圆筒形状的集管内的空间容易增大,制冷剂在集管内沿轴向流动的情况下的通过截面积增大,很难提高制冷剂的流速。特别是在将扁平管的截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较长的情况下,该倾向显著。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集管40中,扁平管28被插入固定于板状的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和第6内部板42a,因此,能够减小制冷剂滞留的无用空间。此外,仅调节板状的部件的板厚和开口的大小,就能够容易地调节供制冷剂在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上流动的空间的大小,还能够减小制冷剂的通过截面积,提高制冷剂的流速。
在以上的液体集管40中,在形成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第3内部板45a的第1贯通部分45x,相对于在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上升空间53连接有在与液体集管40的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去往流路54和返回流路56。这样,在液体集管40中,能够借助1张板状部件的贯通部分的形状实现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朝向的变更。因此,能够将改变制冷剂在液体集管40内流动的朝向所需要的板状部件的张数抑制为较少。这样,通过削减进行作为目标的制冷剂流路设计所需要的板状部件的张数,在焊接时,容易对位于比较内侧的部件进行充分的热输入,还能够提高焊接性能。进而,仅改变1张板状部件的贯通部分的形状,就能够改变制冷剂流动的朝向,因此,能够提高液体集管40内的流路设计的自由度。
(5-2)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中,将形成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第3内部板45a的第1贯通部分45x具有的上升空间53配置于在与上升空间5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第3内部板45a的中央偏向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上升空间53的用途功能以外的其他用途功能中有效利用在与上升空间5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第3内部板45a的中央位于另一侧的区域。
具体而言,通过有效利用为设置分隔部45b和下降空间55的区域,能够在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第3内部板45a中实现制冷剂的循环。
这里,上升空间53通过形成分隔部45b,能够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因此,在如输送到液体集管40的制冷剂的量较少等那样制冷剂回路6中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少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在上升空间53中上升流动的制冷剂充分地供给到与上升空间53的上端附近连接的扁平管28。此外,在如输送到液体集管40的制冷剂的量较多等那样制冷剂回路6中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多的状态下,也能够将未输送到扁平管28而到达了上升空间53的上端的制冷剂经由去往流路54、下降空间55、返回流路56再次输送到扁平管28。
(5-3)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中,第3液体侧部件45具有的第3内部板45a一体化地具有分隔部45b和联络部45c。因此,在第3液体侧部件45的板厚内形成使制冷剂循环流动的流路的情况下,也不用将部件分成多个,能够利用1个部件实现。
而且,以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联络部45c对置的方式设置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下降侧开口44y,利用第4下降侧开口44y的轮廓的一部分和联络部45c的缘部的一部分形成上方迂回开口44p和下方迂回开口44q。由此,第3内部板45a一体化地具有分隔部45b和联络部45c,并且防止联络部45c阻碍循环的制冷剂流动。
(5-4)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中,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上升空间53在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中分流流动的制冷剂主要流入各扁平管28中的上风侧。具体而言,在由室外风扇16形成的空气流动中,主要流入扁平管28的上风侧。由此,能够向制冷剂与空气温度的差异较大的上风侧供给较多的制冷剂,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
(5-5)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中,上升空间53的前侧被后述的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后侧的面覆盖,后侧除了设置有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上升侧开口44x的部位以外被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前侧的面覆盖。因此,能够与各扁平管28在液体集管40中的插入程度无关地,稳定地确保用于使制冷剂上升流动的上升空间53的流路截面积。
(5-6)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中,比较薄地形成包含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第2液体侧部件41。因此,在基于焊接的接合的前阶段,在进行将扁平管28插入到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中的作业时,能够将在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41x的内周面与扁平管28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抑制为较小,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作业。
而且,即便在较薄地形成包含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的第2液体侧部件41的情况下,也在板厚方向上在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41a进一步层叠有第6液体侧部件42。因此,能够提高液体集管40的与扁平管28连接的一侧的部分的耐压强度。
(6)变形例
(6-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方式:在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中,以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联络部45c对置的方式设置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下降侧开口44y,利用第4下降侧开口44y的轮廓的一部分和联络部45c的缘部的一部分形成上方迂回开口44p和下方迂回开口44q。
与此相对,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第4液体侧部件44中的第4下降侧开口44y,第4内部板44a平坦地扩展,并且,使第3内部板45a的联络部145c的厚度比分隔部45b和其他部分的厚度薄。即使是该方式,也能够使制冷剂经由较薄地构成的联络部145c与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后侧的面或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前侧的面之间的间隙流动。
另外,也可以与设置有上述第4下降侧开口44y的第4液体侧部件44一起,使用具有较薄地构成的联络部145c的第3液体侧部件45。该情况下,能够使联络部145c的周围的制冷剂的流动更加良好。
(6-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方式:在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中,使制冷剂在第3液体侧部件45中循环的同时向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各第4上升侧开口44x分流。
与此相对,作为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集管40,例如如图18所示,关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具有:第4液体侧部件44,其省略第4下降侧开口44y,以平坦地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第4内部板44a;以及第3液体侧部件45,其形成有随着从上升空间153朝向上风侧而使制冷剂流路分支的贯通部分145x。在图18中,是从后侧观察第3液体侧部件45的概略图,一并示出层叠于后侧的第4液体侧部件44具有的第4开口144x(联络开口的例子)与层叠于前侧的第1液体侧部件46具有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的位置关系。
贯通部分145x具有导入空间151、喷嘴152、上升空间153、第1分支空间154、第1分流空间155、第2分支空间156、第3分支空间157、第2分流空间158、第3分流空间159、第1端部161、第2端部162、第3端部163和第4端部164。另外,在图18中,仅位于中心附近的贯通部分145x用阴影示出,以对各空间等的部分进行区分。
导入空间151(联络区域的例子)是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中心朝向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导入空间51相反一侧即空气流动的下游侧延伸的部分。导入空间151的一部分与第1液体侧部件46具有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连通。
喷嘴152(连接区域的例子)设置于导入空间151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方。
上升空间153(第1区域的例子)设置于喷嘴152的上方,进而朝向上方延伸。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从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49e流入导入空间151的制冷剂在通过喷嘴152时提高流速,在上升空间153中上升。
第1分支空间154(第2区域的例子)设置于上升空间153的上下方向的中途,朝向与上升空间153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延伸。
第1分流空间155是将在第1分支空间154中流动的制冷剂向上方和下方引导的流路。
第2分支空间156和第3分支空间157分别从第1分流空间155的上端和下端朝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延伸。
第2分流空间158是将在第2分支空间156中流动的制冷剂向上方和下方引导的流路。第3分流空间159是将在第3分支空间157中流动的制冷剂向上方和下方引导的流路。
第1端部161和第2端部162分别从第2分流空间158的上端和下端朝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延伸。此外,第3端部163和第4端部164分别从第3分流空间159的上端和下端朝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延伸。
而且,第1端部161、第2端部162、第3端部163和第4端部164分别在层叠方向上与第4开口144x连通。
在以上的第3液体侧部件145中,利用具有随着从上升空间153朝向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而分支的形状的贯通部分145x,能够使1个制冷剂流分流成多个制冷剂流。
(6-3)变形例C
在上述变形例B中,举例说明了如下的第3液体侧部件45:从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流入的制冷剂经由导入空间151、喷嘴152和上升空间153朝向第1分支空间154流动。
与此相对,作为第3液体侧部件45,如图19所示,也可以从变形例B进一步省略导入空间151、喷嘴152和上升空间153,且从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流入的制冷剂直接流入第1分支空间154。
另外,该情况下,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设置于在层叠方向上与第1分支空间154重叠的位置。
(6-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构造的液体集管40:在室外热交换器11被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的情况下的液体集管40中,制冷剂按照第1液体侧部件46、第3液体侧部件45、第4液体侧部件44、第5液体侧部件43、第6液体侧部件42、第2液体侧部件41的顺序通过。
与此相对,作为液体集管40,例如,也可以分别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第4液体侧部件44、第3液体侧部件45、第1液体侧部件46而使用图20所示的第4液体侧部件44、图21所示的第3液体侧部件45、图22所示的第1液体侧部件46。
这里,第4液体侧部件44具有第4内部板44a(第4板状部的例子)、在沿前后方向(层叠方向)观察时不与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多个第5开口43x重叠的第4液体侧开口44g、以及与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多个第5开口43x一对一对应地重叠的多个第4分流开口44w(联络开口的一例)。第4液体侧开口44g和多个第4分流开口44w是不连接的彼此独立的开口。第4液体侧开口44g具有在下风侧(右侧)在上下方向上从区域44i延伸到区域44j的部分、以及从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分延伸到上风侧(左侧)的区域44h的部分。
第3液体侧部件45具有第3内部板45a(第3板状部的例子)、连通口45p、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的例子)和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的例子)。另外,连通口45p、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和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是不连接的彼此独立的开口。在沿前后方向(层叠方向)观察时,连通口45p与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液体侧开口44g的区域44h在重叠区域C处重叠。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具有在上风侧(左侧)在上下方向上从区域45i延伸到区域45j的第1上风部分253a(第1区域的例子)、以及从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分延伸到下风侧(右侧)的区域45h的第1下风部分254a(第2区域的例子)。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具有在上风侧(左侧)在上下方向上从区域45m延伸到区域45n的第2上风部分253b(第1区域的例子)、以及从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分延伸到下风侧(右侧)的区域45l的第2下风部分254b(第2区域的例子)。在沿前后方向(层叠方向)观察时,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的区域45h与第4液体侧开口44g的区域44i在重叠区域D处重叠。在沿前后方向(层叠方向)观察时,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的区域45i与一个第4分流开口44w在重叠区域D1处重叠,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的区域45j与另一个第4分流开口44w在重叠区域D2处重叠。在沿前后方向(层叠方向)观察时,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的区域45l与第4液体侧开口44g的区域44j在重叠区域E处重叠。在沿前后方向(层叠方向)观察时,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的区域45m与一个第4分流开口44w在重叠区域E1处重叠,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的区域45n与另一个第4分流开口44w在重叠区域E2处重叠。
第1液体侧部件46具有液体侧外部板46a、以及与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49e中的任意一方连接的开口即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在沿前后方向(层叠方向)观察时,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连通口45p重叠,彼此连通。
在具有本变形例的液体集管40的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制冷剂如下那样流动。首先,在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49a~49e中的任意一方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1液体侧部件46的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46x和第3液体侧部件45的连通口45p中流动,流入重叠区域C即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液体侧开口44g的区域44h。流入第4液体侧开口44g的区域44h的制冷剂在第4液体侧开口44g中向区域44i侧和区域44j侧分支流动。流动到第4液体侧开口44g的区域44i的制冷剂在重叠区域D中向第3液体侧部件45的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的区域45h流动。流入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的区域45h的制冷剂在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中在第1下风部分254a朝向上风侧(左侧)流动后,在第1上风部分253a在上下方向上分开流动,由此向区域45i侧和区域45j侧分支流动。流动到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的区域45i的制冷剂在重叠区域D1中向第4液体侧部件44的一个第4分流开口44w流动。流动到上第3液体侧开口45g的区域45j的制冷剂在重叠区域D2中向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另一个第4分流开口44w流动。流动到第4液体侧开口44g的区域44j的制冷剂在重叠区域E中向第3液体侧部件45的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的区域45l流动。流入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的区域45l的制冷剂在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中在第2下风部分254b朝向上风侧(左侧)流动后,在第2上风部分253b在上下方向上分开流动,由此向区域45m侧和区域45n侧分支流动。流动到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的区域45m的制冷剂在重叠区域E1中向第4液体侧部件44的一个第4分流开口44w流动。流动到下第3液体侧开口45k的区域45n的制冷剂在重叠区域E2中向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另一个第4分流开口44w流动。然后,在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各第4分流开口44w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第5液体侧部件43的各第5开口43x、第6液体侧部件42的各第6开口42x向各扁平管28流动。
在以上的液体集管40中,通过第3液体侧部件45后的制冷剂在第4液体侧部件44中流动后,再次返回到第3液体侧部件45侧,进而,再次在第4液体侧部件44中流动。这样,能够经由重叠区域C、重叠区域D、重叠区域E、重叠区域D1、重叠区域D2、重叠区域E1和重叠区域E2在各板状部件之间多次往复,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的混合。
此外,例如,在随着向多个板状部件的层叠方向中的一侧行进而使被分支的流路增大的构造的情况下,制冷剂仅向该一侧流动,因此,容易产生制冷剂滞留的部分。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的液体集管40中,能够在各板状部件之间多次往复的同时使制冷剂流路分支,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的滞留并使其分流。
(6-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构造:为了使制冷剂以绕过第3内部板45a的第1贯通部分45x中的联络部45c所在的部分的方式流动,在位于第3液体侧部件45的后侧的第4液体侧部件44中设置多个第4下降侧开口44y。
与此相对,例如,如图23所示,在第3液体侧部件45与第1液体侧部件46之间设置有具有第7板状部345a的第7液体侧部件345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第4液体侧部件44中设置多个第4下降侧开口44y,而在第7液体侧部件345中设置多个下降侧开口345y。
在该构造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采用在第3液体侧部件45中经由联络部45c一体地设置分隔部45b的构造,能够使制冷剂以绕过该联络部45c的方式流动。
(6-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如下的液体集管40:该液体集管40具有第3内部板45a经由联络部45c一体地具有分隔部45b而成的第3液体侧部件45。
与此相对,也可以代替第3液体侧部件45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隔部45b,例如,由与第3液体侧部件45相邻地配置的第1液体侧部件46或第4液体侧部件44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隔部45b。
例如,可以在层叠前利用焊接等在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后侧的面固定与分隔部45b对应的形状的部件,也可以在层叠前利用焊接等在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前侧的面固定与分隔部45b对应的形状的部件。此外,例如,可以从前侧朝向后侧对第1液体侧部件46的液体侧外部板46a的一部分进行冲压加工,由此形成与分隔部45b对应的形状的突出部,也可以从后侧朝向前侧对第4液体侧部件44的第4内部板44a的一部分进行冲压加工,由此形成与分隔部45b对应的形状的突出部。
根据这些构造,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需要为了使第3内部板45a一体地保持分隔部45b而设置联络部45c。此外,也不需要为了使制冷剂以绕过联络部45c的方式流动而设置于第4液体侧部件44的多个第4下降侧开口44y。
(6-7)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情况:在与空气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排多个传热管而构成的传热管组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仅设置有一个。
与此相对,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不限于此,例如,在与空气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排多个传热管而构成的传热管组也可以设置成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有多个。该情况下,优选形成于液体集管内的各制冷剂流路也设置成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有多个。
(6-8)变形例H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构造:第3内部板45a的第1贯通部分45x中的上升空间53在作为第1方向的例子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制冷剂在上下方向上流动,第3内部板45a的第1贯通部分45x中的去往流路54和返回流路56在作为第2方向的例子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制冷剂在左右方向上流动。
与此相对,第1方向不限于上下方向,第2方向也不限于左右方向。例如,也可以是,第1方向是左右方向,第2方向是上下方向。此外,第1方向和第2方向也可以不是正交的关系。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能够理解到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和详细情况的多种变更。
标号说明
1 空调装置(热泵装置)
11 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16 室外风扇(风扇)
19 第1气体制冷剂管
28 扁平管(传热管)
40 液体集管(集管)
41 第2液体侧部件
41a 液体侧扁平管连接板(第2板状部)
41x 液体侧扁平管连接开口
42 第6液体侧部件
42a 第6内部板(第4板状部)
42x 第6开口(联络开口)
43 第5液体侧部件
43a 第5内部板(第4板状部)
43x 第5开口(联络开口)
44 第4液体侧部件
44a 第4内部板(第4板状部、与分隔部接触的部分)
44aa 壁部
44p 上方迂回开口
44q 下方迂回开口
44x 第4上升侧开口(联络开口)
44y 第4下降侧开口(开口)
44w 第4分流开口(联络开口)
45 第3液体侧部件
45a 第3内部板(第3板状部、与分隔部接触的部分)
45b 分隔部
45c 联络部
45g 上第3液体侧开口(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
45k 下第3液体侧开口(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
45x 第1贯通部分(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
45y 第2贯通部分(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跨越联络部的开口)
46 第1液体侧部件
46a 液体侧外部板(第1板状部)
46x 外部液体管连接开口(配管连接开口)
49a~e 分支液体制冷剂连接管(第1配管)
51 导入空间(联络区域)
52 喷嘴(连接区域)
53 上升空间(第1区域)
54 去往流路(第2区域)
55 下降空间(第3区域)
56 返回流路(第4区域)
70 气体集管
144x 第4开口(联络开口)
145c 联络部
145x 贯通部分(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
151 导入空间(联络区域)
152 喷嘴(连接区域)
153 上升空间(第1区域)
154 第1分支空间(第2区域)
253a 第1上风部分(第1区域)
253b 第2上风部分(第1区域)
254a 第1下风部分(第2区域)
254b 第2下风部分(第2区域)
345 第7液体侧部件(第5板状部)
345a 第7板状部(与分隔部接触的部分)
345y 下降侧开口(跨越联络部的开口)
A 重叠部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51728号

Claims (18)

1.一种热交换器(11),其与供制冷剂流动的第1配管(49a~49e)连接,其中,所述热交换器(11)具有:
多个传热管(28);以及
集管(40),其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接,
所述集管具有:
第1板状部(46a),其与所述第1配管连接;
第2板状部(41a),其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接;
第3板状部(45a),其位于所述第1板状部与所述第2板状部之间;以及
第4板状部(42a、43a、44a),其位于所述第3板状部与所述第2板状部之间,具有与所述多个传热管对应的多个联络开口(42x、43x、44x、44w、144x),
所述第1板状部、所述第3板状部、所述第4板状部和所述第2板状部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地配置,
所述第3板状部具有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45x、45g、45k、145x),该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45x、45g、45k、145x)至少包含供制冷剂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流动的1个第1区域(53、153、253a、253b)、以及供制冷剂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流动的第2区域(54、154、254a、254b),
所述第1配管和多个所述传热管经由所述第3板状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和所述第4板状部的多个所述联络开口连通,
所述第3板状部和所述第4板状部以接触的方式被层叠,
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多个所述联络开口和1个所述第1区域重叠地配置。
2.一种热交换器(11),其与供制冷剂流动的第1配管(49a~49e)连接,其中,所述热交换器(11)具有:
多个传热管(28);以及
集管(40),其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接,
所述集管具有:
第1板状部(46a),其与所述第1配管连接;
第2板状部(41a),其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接;
第3板状部(45a),其位于所述第1板状部与所述第2板状部之间;以及
第4板状部(42a、43a、44a),其位于所述第3板状部与所述第2板状部之间,具有与所述多个传热管对应的多个联络开口(42x、43x、44x、44w、144x),
所述第1板状部、所述第3板状部、所述第4板状部和所述第2板状部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地配置,
所述第3板状部具有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45x、45g、45k、145x),该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45x、45g、45k、145x)至少包含供制冷剂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流动的第1区域(53、153、253a、253b)、以及供制冷剂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流动的第2区域(54、154、254a、254b),
所述第1配管和多个所述传热管经由所述第3板状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和所述第4板状部的多个所述联络开口连通,
所述第3板状部和所述第4板状部以接触的方式被层叠,
相对于所述第3板状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处于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一侧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和相对于所述第3板状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处于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相差3倍以上。
3.一种热交换器(11),其与供制冷剂流动的第1配管(49a~49e)连接,其中,所述热交换器(11)具有:
多个传热管(28);以及
集管(40),其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接,
所述集管具有:
第1板状部(46a),其与所述第1配管连接;
第2板状部(41a),其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接;
第3板状部(45a),其位于所述第1板状部与所述第2板状部之间;以及
第4板状部(42a、43a、44a),其位于所述第3板状部与所述第2板状部之间,具有与所述多个传热管对应的多个联络开口(42x、43x、44x、44w、144x),
所述第1板状部、所述第3板状部、所述第4板状部和所述第2板状部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地配置,
所述第3板状部具有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45x、45g、45k、145x),该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45x、45g、45k、145x)至少包含供制冷剂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流动的第1区域(53、153、253a、253b)、以及供制冷剂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流动的第2区域(54、154、254a、254b),
所述第1配管和多个所述传热管经由所述第3板状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和所述第4板状部的多个所述联络开口连通,
多个所述联络开口(44x、44w、144x)在与多个所述传热管并排的方向和所述层叠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偏向上风侧地配置于所述第4板状部(44a)。
4.一种热交换器(11),其与供制冷剂流动的第1配管(49a~49e)连接,其中,所述热交换器(11)具有:
多个传热管(28);以及
集管(40),其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接,
所述集管具有:
第1板状部(46a),其与所述第1配管连接;
第2板状部(41a),其与多个所述传热管连接;
第3板状部(45a),其位于所述第1板状部与所述第2板状部之间;以及
第4板状部(42a、43a、44a),其位于所述第3板状部与所述第2板状部之间,具有与所述多个传热管对应的多个联络开口(42x、43x、44x、44w、144x),
所述第1板状部、所述第3板状部、所述第4板状部和所述第2板状部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地配置,
所述第3板状部具有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45x、45g、45k、145x),该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45x、45g、45k、145x)至少包含供制冷剂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流动的第1区域(53、153、253a、253b)、供制冷剂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流动的第2区域(54、154、254a、254b)、与所述第1区域在所述第1方向上并排地设置的联络区域(51、151)、以及将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联络区域连接的连接区域(52、152),
所述第1配管和多个所述传热管经由所述第3板状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和所述第4板状部的多个所述联络开口连通,
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所述连接区域的最小宽度比所述联络区域的最大宽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多个所述联络开口(44x、44w、144x)在与多个所述传热管并排的方向和所述层叠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偏向地配置于所述第4板状部(44a)。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多个所述联络开口(44x、44w)和所述第1区域(53、253a、253b)重叠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1板状部具有与所述第1配管连接的配管连接开口(46x),
所述第3板状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还包含联络区域(51、151)和连接区域(52、152),
所述连接区域将所述第1区域或所述第2区域与所述联络区域连接,
所述联络区域具有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板状部的所述配管连接开口(46x)重叠的重叠部位(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联络区域和所述第1区域在所述第1方向上并排地设置,
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所述连接区域的最小宽度比所述联络区域的最大宽度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重叠部位(A)、所述连接区域和所述第1区域在所述第1方向上并排。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所述第4板状部在跟所述第1板状部与所述第1配管的连接部位重叠的位置具有壁部(44aa),
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所述第4板状部具有的多个所述联络开口相对于所述第1板状部与所述第1配管的连接部位偏移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被所述第1板状部(46a)和所述第4板状部(44a)夹着的空间设置有:
所述第1区域(53);
第3区域(55),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所述第3区域(55)与所述第1区域在所述第2方向上并排地设置;
所述第2区域(54),其使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3区域连通;以及
第4区域(56),其使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3区域在与所述第2区域不同的位置处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分隔部(45b),该分隔部(45b)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3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第2区域与所述第4区域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分隔部经由联络部(45c、145c)而与所述第3板状部一体化,所述联络部(45c、145c)从所述第3板状部中的成为所述第1区域、所述第2区域、所述第3区域和所述第4区域中的任意一方的轮廓的部分延伸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联络部(145c)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分隔部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的长度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4板状部具有与所述分隔部接触的部分(44a)、以及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跨越所述联络部的开口(44y)。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还具有第5板状部(345),该第5板状部(345)位于所述第1板状部与所述第3板状部之间,
所述第5板状部具有与所述分隔部接触的部分(345a)、以及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跨越所述联络部的开口(345y)。
17.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3板状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形成开口(145x)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包含随着从所述第1区域(153)向所述第2方向行进而分支成多个的部分。
18.一种热泵装置(1),其具有:
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1);以及
风扇(15),其产生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动,
所述第4板状部(44a)的多个所述联络开口(44x、44w、144x)位于所述第4板状部中的比空气流动方向的中心靠上风侧的位置,
所述传热管为扁平管。
CN202080047106.0A 2019-06-28 2020-06-23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Active CN1140410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2165A JP6822525B2 (ja) 2019-06-28 2019-06-28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9-122165 2019-06-28
PCT/JP2020/024602 WO2020262378A1 (ja) 2019-06-28 2020-06-23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1030A CN114041030A (zh) 2022-02-11
CN114041030B true CN114041030B (zh) 2022-10-14

Family

ID=74061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7106.0A Active CN114041030B (zh) 2019-06-28 2020-06-23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0026B2 (zh)
EP (1) EP3992563A4 (zh)
JP (1) JP6822525B2 (zh)
CN (1) CN114041030B (zh)
WO (1) WO20202623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2525B2 (ja) * 2019-06-28 2021-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4174753B (zh) * 2019-08-07 2023-01-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US20230280102A1 (en) * 2022-03-02 2023-09-0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Two-circuit evaporators
CN116007238A (zh) * 2022-12-09 2023-04-2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1034A (zh) * 2016-09-29 2019-05-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1839A (en) * 1991-04-24 1993-09-0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Evaporator for a refrigerant
US5242016A (en) * 1992-04-02 1993-09-07 Nartron Corporation Laminated plate header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FR2793016B1 (fr) * 1999-04-30 2001-09-07 Valeo Climatisation Boite collectrice allongee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resistant aux fortes pressions internes
JP4107051B2 (ja) * 2002-02-19 2008-06-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3960233B2 (ja) * 2002-04-03 2007-08-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2004286286A (ja) * 2003-03-20 2004-10-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US7152669B2 (en) * 2003-10-29 2006-12-2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nd cap with an integral flow diverter
US6892805B1 (en) * 2004-04-05 2005-05-1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Fluid flow distribution device
JP4281634B2 (ja) * 2004-06-28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US20080023185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Henry Earl Beamer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8210246B2 (en) * 2008-03-11 2012-07-0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igh performance three-fluid vehicle heater
FR2941522B1 (fr) * 2009-01-27 2012-08-3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deux fluides, en particulier evaporateur de stockage pour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JP4983998B2 (ja) * 2010-09-29 2012-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WO2013160956A1 (ja) * 2012-04-26 2013-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ヘッダ及びこの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WO2013188388A2 (en) * 2012-06-11 2013-12-19 7Ac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urbulent, corrosion resistant heat exchangers
WO2014038038A1 (ja) * 2012-09-06 2014-03-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熱交換器
JP5790730B2 (ja) * 2012-12-25 2015-10-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177319B2 (ja) 2013-05-15 2017-08-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84916A1 (ja) * 2013-05-15 2014-1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005268B2 (ja) * 2013-05-15 2016-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5004719A1 (ja) * 2013-07-08 2017-0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積層型ヘッダーの板状体と管とを接合する方法
CN105518392B (zh) * 2013-09-11 2016-12-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JP5741680B1 (ja) * 2013-12-27 2015-07-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2227419B1 (ko) * 2014-01-15 2021-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DE102014203038A1 (de) * 2014-02-19 2015-08-20 MAHLE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EP3136039B1 (en) 2014-04-21 2019-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US10060685B2 (en) * 2014-11-04 2018-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160131577A (ko) * 2015-05-08 2016-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US11421947B2 (en) * 2015-09-07 2022-08-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DE112016004273B4 (de) 2015-09-22 2023-12-28 Denso Corporation Wärmetauscher
WO2017175346A1 (ja) * 2016-04-07 2017-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配器、熱交換器、空気調和装置
CN109154460B (zh) * 2016-05-23 2021-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JP2018091503A (ja) * 2016-11-30 2018-06-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880206B2 (ja) * 2017-09-22 2021-06-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EP3499169B1 (en) 2017-10-13 2020-05-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WO2019087235A1 (ja) * 2017-10-30 2019-05-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543186B2 (en) * 2018-09-28 2023-01-03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JP6806187B2 (ja) * 2019-06-13 2021-01-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822525B2 (ja) * 2019-06-28 2021-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7055779B2 (ja) * 2019-08-06 2022-04-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ダ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CN114174753B (zh) * 2019-08-07 2023-01-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1034A (zh) * 2016-09-29 2019-05-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92563A1 (en) 2022-05-04
US20220120504A1 (en) 2022-04-21
US11740026B2 (en) 2023-08-29
EP3992563A4 (en) 2023-07-19
JP2021008973A (ja) 2021-01-28
JP6822525B2 (ja) 2021-01-27
WO2020262378A1 (ja) 2020-12-30
CN114041030A (zh) 202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41030B (zh)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CN114174753B (zh)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CN113811726B (zh)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US11549733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US20240159434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CN111919079A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EP3960349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pump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JP2023122111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