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62014A - 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62014A
CN114162014A CN202111536801.6A CN202111536801A CN114162014A CN 114162014 A CN114162014 A CN 114162014A CN 202111536801 A CN202111536801 A CN 202111536801A CN 114162014 A CN114162014 A CN 1141620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rest
angle
vehicle
mode
aud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68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62014B (zh
Inventor
陈伟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Priority to CN20211153680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620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62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62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62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620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79Head-rests with additional features not related to head-rest positioning, e.g. he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or loudspeak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5Head-rests provided with side-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9/00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signal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Q1/00 - B60Q7/00, e.g. haptic signa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60R16/0231Circuits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所述智能头枕包括头枕主体和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头枕主体两侧的两个侧翼,每个所述侧翼中安装有音响;本申请首先根据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确定智能头枕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对应不同的侧翼角度,以提高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对应有不同的音量范围,在接收到音频输入信号时,结合乘员头部位置,控制智能头枕的音量在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音量范围内调整,从而保证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都能感知到同等音量的音频。

Description

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智能头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中音乐、导航语音和驾驶员电话等音频都只能通过车内音响进行播放,不仅影响乘员的乘坐体验,驾驶员打电话的私密性也较差。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部分车辆在每个座位的头枕中集成音响,驾乘人员可以通过座位上的头枕播放音乐、打电话等,具有较佳的音响效果和私密性。但是,目前的智能头枕只能实现音频的分区播放,智能头枕的角度和音量需要用户手动进行调节,无法根据乘员需求进行自动调整,无法实现智能控制。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智能头枕无法实现智能控制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能够根据车辆状态等信息对智能头枕进行智能化控制。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所述智能头枕包括头枕主体和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头枕主体两侧的两个侧翼,每个所述侧翼中安装有音响,所述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乘员驾乘操作,获取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
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
根据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
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获取乘员头部位置;
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包括目标侧翼角度的侧翼角度调整指令,将所述侧翼的角度调整为所述目标侧翼角度;
直至所述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再次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包括目标音量的音量调整指令,将所述音响的音量调整为所述目标音量;
直至所述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
进一步地,所述音响包括定向扬声器和全频扬声器,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后,还包括:
获取音频类型;
若音频类型为语音音频,则通过所述定向扬声器播放音频;
若音频类型为音乐音频,则通过所述全频扬声器播放音频。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头枕包括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
对于所述主驾头枕,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前,具体包括:
主驾头枕接收整车控制器输入的音频输入信号,所述音频输入信号由整车控制器对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生成,所述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由整车控制器、和/或与整车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输出;
对于所述乘员头枕,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前,具体包括:
获取整车控制器、和/或与乘员头枕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输入的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
对所述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生成音频输入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头枕包括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日常模式、运动模式和睡眠模式;
对于主驾头枕,所述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若车速小于第一车速,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
若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或者
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加速度阈值,或者
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转向角阈值,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运动模式;
若车速为零,并且主驾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第一靠背角阈值,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
对于乘员头枕,所述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若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并且车速小于第一车速,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
若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或者
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加速度阈值,或者
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转向角阈值,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运动模式;
若车辆加速度小于加速度阈值,并且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第二靠背角阈值,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主驾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还包括
若检测到车辆油量或车辆电量不足,或者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则执行主驾唤醒操作;
所述主驾唤醒操作包括
主驾头枕播放警报声,和/或
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和/或
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乘员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还包括
若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或者
检测到车辆抵达预设目的地,或者
检测到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上限加速度阈值,或者
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上限转向角阈值,则
执行乘员唤醒操作;
所述乘员唤醒操作包括
乘员头枕播放警报声,和/或
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和/或
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车辆碰撞事件,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为预设保护角度。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用于执行如前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前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首先根据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确定智能头枕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对应不同的侧翼角度,以提高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对应有不同的音量范围,在接收到音频输入信号时,结合乘员头部位置,控制智能头枕的音量在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音量范围内调整,从而保证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都能感知到同等音量的音频。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智能头枕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智能头枕的仰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主驾头枕ECU的示意图;
图5是乘员头枕ECU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主驾头枕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乘员头枕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头枕,如图1所示,包括头枕主体101和可转动地设置在头枕主体101两侧的两个侧翼102,每个侧翼102中安装有音响103。头枕主体101用于连接汽车座椅靠背,两个侧翼102可相对于头枕主体101前后转动,侧翼102向前转动时,对驾乘人员的头部形成包裹,使音响103更接近于人耳,驾乘人员具有更加沉浸和私密的收听体验。一般来说,如图2所示,两个侧翼102始终保持左右对称,两个侧翼102的角度均为θ,θ越大,两个侧翼102越向头枕主体101靠近,进行角度调节时,对两个侧翼的角度同时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S301:响应于乘员驾乘操作,获取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
步骤S302: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
步骤S303:根据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
步骤S304: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获取乘员头部位置;
步骤S305: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
具体来说,对每个座椅是否有乘员乘坐进行检测,可以通过车内摄像头进行检测,也可以在每个座椅上安装压力传感器等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座椅上有乘员乘坐时,执行步骤S301,启动对应座椅上的智能头枕,并获取实时车速信息和对应座椅的实时座椅状态,实时车速信息至少包括实时车速、车辆加速度和方向盘角度等信息,实时座椅状态至少包括座椅靠背角度等。
步骤S302基于预设的工作模式判断规则,根据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的更新,工作模式也随之同步更新。
步骤S303根据实时的工作模式,对侧翼的角度进行调整,对于不同的工作模式,对应设置有不同的侧翼角度调整范围。具体来说,工作模式包括运动模式、日常模式和睡眠模式,运动模式下的侧翼角度最大,日常模式次之,睡眠模式的侧翼角度最小。作为一个例子,运动模式下的侧翼角度调整范围为60°~90°,日常模式下的侧翼角度调整范围为30°~60°,睡眠模式下的侧翼角度调整范围为0°~30°,不同工作模式下的侧翼角度调整范围可以有交叉区域。
之后若接收到音频输入信号,则执行步骤S304获取乘员头部位置,可以通过车内摄像头对乘员头部位置进行采集,从而判断乘员头部与侧翼的距离。步骤S305根据乘员头部与侧翼的距离和当前的工作模式,对侧翼中音响的音量进行调整。
具体来说,对于不同的工作模式,对应设置有不同的音量调整范围,运动模式下的音量最大、日常模式次之,睡眠模式下的音量最小。作为一个例子,运动模式的音量调整范围为7-10档,日常模式的音量调整范围为4-7档,睡眠模式的音量调整范围为1-4档,不同工作模式下的音量调整范围可以有交叉区域。
并且,不同工作模式下设置有不同的适中距离和适中音量,运动模式的适中距离小于日常模式的适中距离,日常模式的适中距离小于睡眠模式的适中距离;运动模式的适中音量大于日常模式的适中音量,日常模式的适中音量大于睡眠模式的适中音量。当乘员头部与侧翼的距离小于对应的适中距离时,调整音响音量小于对应的适中音量,当乘员头部与侧翼的距离大于对应的适中距离时,调整音量音量大于对应的适中音量。
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根据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确定智能头枕的工作模式,根据工作模式调整侧翼角度,以提高驾乘人员的驾乘舒适性,例如高速行驶的运动模式下侧翼角度较大,对乘员头部进行包裹,提高了乘员的乘坐安全;中低速行驶的日常模式下,侧翼角度适中,为乘员头部提供安全支撑;睡眠模式下,侧翼角度较大,两侧翼张开,形成舒适的睡眠枕头。此外,结合乘员头部位置,控制音响的音量在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音量范围内调整,从而保证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都能感知到同等音量的音频,改善音响播放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包括目标侧翼角度的侧翼角度调整指令,将所述侧翼的角度调整为所述目标侧翼角度;
直至所述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再次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
具体来说,侧翼角度调整指令由用户输入,可以通过中控屏、角度调整按钮或者语音输入等方式输入侧翼角度调整指令,例如,每个智能头枕上设置有“角度增加”按钮和“角度减少”按钮,乘员按压“角度增加”按钮调整侧翼角度增加预设角度,乘员按压“角度减少”按钮调整侧翼角度减少预设角度。
在乘员输入侧翼角度调整指令,自定义调整侧翼角度之后,在工作模式不变的情况下,保持侧翼的角度为目标侧翼角度,直至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继续根据工作模式对侧翼角度进行自动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中乘员根据自身需求对侧翼角度进行调整后,在工作模式不变时不再进行侧翼角度调整,以满足乘员的舒适性需求,并在工作模式变化后,继续进行侧翼角度自动调整,提高头枕的智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包括目标音量的音量调整指令,将所述音响的音量调整为所述目标音量;
直至所述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
与侧翼角度的调整方式相同,音量调整指令由用户输入,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控屏、音量调整按钮或者语音输入等方式输入音量调整指令,例如,每个智能头枕上设置有“音量增加”按钮和“音量减少”按钮,乘员按压“音量增加”按钮调整音响的音量增加预设档位,乘员按压“音量减少”按钮调整音响的音量减少预设档位。
在乘员输入音量调整指令,自定义调整音响的音量之后,在工作模式不变的情况下,保持音响的音量为目标音量,直至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继续根据乘员头部位置和工作模式对音响音量进行自动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中乘员根据自身需求对音响的音量进行调整后,在工作模式不变时不再进行音量调整,以满足乘员的个性化需求,并在工作模式变化后,继续进行侧翼角度自动调整,提高头枕的智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响包括定向扬声器131和全频扬声器132,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后,还包括:
获取音频类型;
若音频类型为语音音频,则通过所述定向扬声器播放音频;
若音频类型为音乐音频,则通过所述全频扬声器播放音频。
智能头枕的每个侧翼中至少安装有一个定向扬声器和一个全频扬声器。定向扬声器和全频扬声器可以呈上下布置,例如,定向扬声器布置在全频扬声器的上方,或者全频扬声器布置在定向扬声器的上方。
定向扬声器和全频扬声器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布置,如图1所示,每个侧翼中安装有一个定向扬声器131和一个全频扬声器132,定向扬声器131呈环形,全频扬声器131呈圆形,全频扬声器131安装在定向扬声器131中间,使乘员察觉不到扬声器的切换,保证音响的输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音频输入信号进行解析,获取音频类型,音频类型包括语音音频和音乐音频,语音音频至少包括电话、导航语音等人声频段。根据音频输入信号的音频类型,选用不同的扬声器播放,从而提高音频播放的清晰度和音效。具体来说,语音音频则通过定向扬声器播放,定向扬声器实现中高频音效,能够自动滤除低频干扰音,使语音输出更加清晰;音乐音频则通过全频扬声器播放,能够实现低中高频全频音效,使音乐播放效果更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头枕包括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
对于所述主驾头枕,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前,具体包括:
主驾头枕接收整车控制器输入的音频输入信号,所述音频输入信号由整车控制器对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生成,所述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由整车控制器、和/或与整车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输出;
对于所述乘员头枕,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前,具体包括:
获取整车控制器、和/或与乘员头枕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输入的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
对所述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生成音频输入信号。
图4示出了音频输入信号输入主驾头枕ECU的示意图,主驾头枕和整车控制器通信连接,由整车控制器向主驾头枕ECU输入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作为一个示例,音频流信号包括导航音频流、电话音频流、音乐音频流、噪音音频流;其中,电话音频流由与整车控制器通信连接(如蓝牙)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等)输出至整车控制器,导航音频流和噪音音频流由整车控制器直接输出,音乐音频流可以由移动终端输出至整车控制器,也可以由整车控制器直接输出。噪音音频流由安装在车身内的噪音麦克风采集后输出至整车控制器,噪音音频流为车内噪音信号,主驾头枕ECU根据噪音音频流生成反相声波从音响中输出,用于抵消外界噪音,实现音频降噪。
具体来说,当整车控制器同时接收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频流信号时,根据预设的播放优先级对部分音频流信号进行屏蔽后生成音频输入信号。作为一个示例,电话音频流的优先级高于导航音频流的优先级,导航音频流的优先级高于音乐音频流的优先级,噪音音频流在有其他音频流信号时不屏蔽,若只有噪音音频流信号时自动屏蔽。音频输入信号输入至主驾头枕ECU后,根据音频流类型进行模数转换、降噪等处理后从定向扬声器或全频扬声器中输出。
图5示出了音频输入信号输入乘员头枕ECU的示意图,乘员头枕ECU与整车控制器和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等)通信连接,由整车控制器和/或移动终端向乘员头枕输入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作为一个示例,音频流信号包括电话音频流、音乐音频流、噪音音频流;其中,电话音频流由与乘员头枕ECU通信连接(如蓝牙)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等)输出至乘员头枕ECU,噪音音频流由整车控制器输出至乘员头枕ECU,音乐音频流可以由移动终端输出至乘员头枕ECU,也可以由整车控制器直接输出。同样,噪音音频流由安装在车身内的噪音麦克风采集后输出至整车控制器,噪音音频流为车内噪音信号,乘员头枕ECU根据噪音音频流生成反相声波从音响中输出,用于抵消外界噪音,实现音频降噪。
具体来说,当乘员头枕ECU同时接收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频流信号时,根据预设的播放优先级对部分音频流信号进行屏蔽后生成音频输入信号。作为一个示例,电话音频流的优先级高于音乐音频流的优先级,噪音音频流在有其他音频流信号时不屏蔽,若只有噪音音频流信号时自动屏蔽。音频输入信号输入至乘员头枕ECU后,根据音频流类型进行模数转换、降噪等处理后从定向扬声器或全频扬声器中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进行区分,主驾头枕直接由整车控制器对音频流信号进行优先级处理,并且移动终端通过整车控制器发送音频流信号,减少了主驾头枕的数据处理流程,提升了主驾头枕的音频处理可靠性;乘员头枕由乘员头枕ECU对音频流信号进行优先级处理,将乘员头枕和主驾头枕区分开来,并且乘员能够将私人移动终端与乘员头枕连接,实现接听电话等功能,提高了私密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头枕包括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日常模式、运动模式和睡眠模式;
对于主驾头枕,所述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若车速小于第一车速,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
若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或者
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加速度阈值,或者
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转向角阈值,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运动模式;
若车速为零,并且主驾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第一靠背角阈值,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
具体来说,日常模式一般在短程低速行程时使用,在车速小于预设的第一车速时,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此时主驾头枕的侧翼角度适中,音量适中,保持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
运动模式在高速行程或车况复杂的情况下使用,在车速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车速、或者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加速度阈值、或者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转向角阈值时,均可确定主驾头枕工作在运动模式,在运动下,驾驶员头部容易随路况左右晃动,并且需要集中注意力,保持亢奋,因此运动模式下主驾头枕侧翼角度较大,对驾驶员头部进行包裹支撑,防止头部晃动角度过大,音响音量也较大,对驾驶员具有一定的提神作用。
睡眠模式在驾驶员休息时使用,当主驾靠背角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靠背角阈值,并且车速为零,车辆处于驻车状态时,满足驾驶员休息条件,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此时主驾头枕的侧翼角度较大,形成较为舒适的睡眠枕头,音响音量较小,避免影响驾驶员休息。
对于乘员头枕,所述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若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并且车速小于第一车速,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
若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或者
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加速度阈值,或者
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转向角阈值,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运动模式;
若车辆加速度小于加速度阈值,并且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第二靠背角阈值,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
乘员头枕与主驾头枕的区别在于,在车辆行驶中的任意时刻,乘员均可以调低座椅靠背休息,因此,对乘员头枕工作模式的切换需要着重考虑乘员座椅靠背角度。具体来说:
日常模式在乘员处于非休息状态的短程低速行程时使用,在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速小于预设的第一车速时,则确定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此时乘员头枕的侧翼角度适中,音量适中,保持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运动模式在乘员处于非休息状态下的高速行程或车况复杂的情况下使用,在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速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车速、或者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加速度阈值、或者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转向角阈值时,均可确定乘员头枕工作在运动模式,运动模式下乘员头枕侧翼角度较大,对乘员头部进行包裹,提升安全性能,同时车速快或车况复杂时噪音也较大,因此运动模式下的乘员头枕的音响音量也较大。
睡眠模式在乘员休息时使用,当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靠背角阈值,并且车辆加速度小于加速度阈值时,满足乘员休息条件,则确定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此时乘员头枕的侧翼角度较大,形成较为舒适的睡眠枕头,音响音量较小,避免影响乘员休息。
其中,第一车速、加速度阈值、转向角阈值、第一靠背角阈值、第二靠背角阈值等阈值数据均是预先设定的,可以设定为固定值,也可以根据驾乘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靠背角阈值可以等于,也可以不等于第二靠背角阈值,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车辆中的智能头枕区分为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并分别设置主驾工作模式判断规则和乘员工作模式判断规则,主驾头枕根据主驾工作模式判断规则确定工作模式,乘员头枕根据乘员工作模式判断规则确定工作模式;将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区别开来分别实现智能控制,能够有效提高驾乘人员的使用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驾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还包括
若检测到车辆油量或车辆电量不足,或者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则执行主驾唤醒操作;
所述主驾唤醒操作包括
主驾头枕播放警报声,和/或
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和/或
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
本申请实施例设置有主驾唤醒操作,在主驾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若检测到车辆油量或车辆电量不足时,则执行主驾唤醒操作,唤醒驾驶员进行加油或充电操作;另外,若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也执行主驾唤醒操作,唤醒驾驶员进行紧急避险。
主驾唤醒操作,可以包括主驾头枕播放警报声、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具体可由驾驶员自定义选择。
本申请实施例的主驾唤醒操作,能够在驾驶员休息时对车辆油电量和周边天气情况进行监测,防止驾驶员休息时因为油电量不足或恶劣天气出现麻烦或危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乘员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还包括若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或者
检测到车辆抵达预设目的地,或者
检测到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上限加速度阈值,或者
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上限转向角阈值,则
执行乘员唤醒操作;
所述乘员唤醒操作包括
乘员头枕播放警报声,和/或
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和/或
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
具体来说,乘员头枕也设置有睡眠模式下的唤醒操作,在乘员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若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则执行乘员唤醒操作,唤醒乘员进行紧急避险;若检测到车辆抵达乘员预设目的地,执行乘员唤醒操作,提醒乘员下车;若检测到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上限加速度阈值或者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上限转向角阈值,则判断为当前路况存在事故风险,执行乘员唤醒操作,以使乘员恢复正常坐姿,保证乘员乘坐安全。其中上限加速度阈值大于前述加速度阈值,上限转向角阈值大于前述转向角阈值。本申请实施例的乘员唤醒操作,能够在乘员休息时对周边天气情况、车辆位置和行驶状态进行监测,在存在危险或乘员抵达目的地时对乘员进行唤醒,提高智能头枕的智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车辆碰撞事件,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为预设保护角度。
具体来说,车辆碰撞信号由安装在车身的碰撞传感器发出,整车控制器接收到车辆碰撞信号,判定车辆碰撞事件发生,则向车内所有智能头枕(包括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发送侧翼角度收紧指令,调整侧翼角度为预设保护角度。
预设保护角度大于运动模式下的侧翼角度,以保证将驾乘人员的头部包裹。较佳的,可以通过车内摄像头对乘员头部图像进行采集,通过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分析乘员头部大小,从而针对不同的乘员,设定不同的预设保护角度。通过个性化设定所述预设保护角度,使碰撞时头枕侧翼能够对乘员头部起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响应于车辆碰撞事件后的侧翼角度调整,其优先级高于所有工作模式下的侧翼角度调整,确保碰撞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保护乘员头部。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主驾头枕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包括:
步骤S601:响应于乘员驾乘操作,获取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
步骤S602: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
步骤S603:根据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之后同时执行步骤S604和步骤S607;
步骤S604:若接收到包括目标侧翼角度的侧翼角度调整指令,则执行步骤S605;
步骤S605:将所述侧翼的角度调整为所述目标侧翼角度;
步骤S606:若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返回步骤S603,否则返回步骤S604;
步骤S607:若接收到整车控制器输入的音频输入信号,则执行步骤S608和步骤S612,所述音频输入信号由整车控制器对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生成,所述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由整车控制器、和/或与整车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输出;
步骤S608:获取乘员头部位置,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
步骤S609:若接收到包括目标音量的音量调整指令,则执行步骤S610;
步骤S610:将所述音响的音量调整为所述目标音量;
步骤S611:若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返回步骤S608,否则返回步骤S609;
步骤S612:获取音频类型,若音频类型为语音音频,则执行步骤S613;若音频类型为音乐音频,则执行步骤S614;
步骤S613:通过所述定向扬声器播放音频;
步骤S614:通过所述全频扬声器播放音频。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日常模式、运动模式和睡眠模式,步骤S602,具体包括:
若车速小于第一车速,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
若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或者
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加速度阈值,或者
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转向角阈值,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运动模式;
若车速为零,并且主驾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第一靠背角阈值,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
进一步地,在主驾头枕处于于睡眠模式时:
若检测到车辆油量或车辆电量不足,或者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则执行主驾唤醒操作;
所述主驾唤醒操作包括
主驾头枕播放警报声,和/或
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和/或
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主驾头枕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包括:
步骤S701:响应于乘员驾乘操作,获取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
步骤S702: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
步骤S703:根据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之后同时执行步骤S704和步骤S707;
步骤S704:若接收到包括目标侧翼角度的侧翼角度调整指令,则执行步骤S705;
步骤S705:将所述侧翼的角度调整为所述目标侧翼角度;
步骤S706:若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返回步骤S703,否则返回步骤S704;
步骤S707:若接收到整车控制器、和/或与乘员头枕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输入的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执行步骤S708;
步骤S708:对所述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生成音频输入信号,之后同时执行步骤S709和步骤S713;
步骤S709:获取乘员头部位置,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
步骤S710:若接收到包括目标音量的音量调整指令,则执行步骤S711;
步骤S711:将所述音响的音量调整为所述目标音量;
步骤S712:若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返回步骤S709,否则返回步骤S710;
步骤S713:获取音频类型,若音频类型为语音音频,则执行步骤S714;若音频类型为音乐音频,则执行步骤S715;
步骤S714:通过所述定向扬声器播放音频;
步骤S715:通过所述全频扬声器播放音频。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日常模式、运动模式和睡眠模式,步骤S702,具体包括:
若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并且车速小于第一车速,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
若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或者
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加速度阈值,或者
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转向角阈值,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运动模式;
若车辆加速度小于加速度阈值,并且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第二靠背角阈值,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
进一步地,在乘员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
若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或者
检测到车辆抵达预设目的地,或者
检测到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上限加速度阈值,或者
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上限转向角阈值,则
执行乘员唤醒操作;
所述乘员唤醒操作包括
乘员头枕播放警报声,和/或
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和/或
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用于执行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801;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802;其中,
所述存储器8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能够执行前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的所有步骤。
图8中以一个处理器802为例:
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803和输出装置804。
处理器801、存储器802、输入装置803及输出装置804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802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图3、6、7所示的方法流程。处理器8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802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
存储器8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8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8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8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执行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的装置。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803可接收输入的用户点击,以及产生与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入。输出装置804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在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存储在所述存储器802中,当被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801运行时,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分别公开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头枕包括头枕主体和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头枕主体两侧的两个侧翼,每个所述侧翼中安装有音响,所述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乘员驾乘操作,获取实时车速信息和实时座椅状态;
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
根据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
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获取乘员头部位置;
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包括目标侧翼角度的侧翼角度调整指令,将所述侧翼的角度调整为所述目标侧翼角度;
直至所述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再次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包括目标音量的音量调整指令,将所述音响的音量调整为所述目标音量;
直至所述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则根据所述乘员头部位置和所述工作模式调整所述音响的音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响包括定向扬声器和全频扬声器,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后,还包括:
获取音频类型;
若音频类型为语音音频,则通过所述定向扬声器播放音频;
若音频类型为音乐音频,则通过所述全频扬声器播放音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头枕包括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
对于所述主驾头枕,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前,具体包括:
主驾头枕接收整车控制器输入的音频输入信号,所述音频输入信号由整车控制器对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生成,所述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由整车控制器、和/或与整车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输出;
对于所述乘员头枕,所述响应于音频输入信号之前,具体包括:
获取整车控制器、和/或与乘员头枕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输入的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
对所述至少一个音频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生成音频输入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头枕包括主驾头枕和乘员头枕,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日常模式、运动模式和睡眠模式和碰撞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对于主驾头枕,所述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若车速小于第一车速,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
若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或者
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加速度阈值,或者
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转向角阈值,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运动模式;
若车速为零,并且主驾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第一靠背角阈值,则确定主驾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
对于乘员头枕,所述根据所述实时车速信息和所述实时座椅状态确定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若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并且车速小于第一车速,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日常模式;
若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车速,或者
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加速度阈值,或者
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小于第二靠背角阈值且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转向角阈值,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运动模式;
若车辆加速度小于加速度阈值,并且乘员头枕对应的座椅靠背角大于或等于第二靠背角阈值,则确定对应的乘员头枕的工作模式为睡眠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还包括
若检测到车辆油量或车辆电量不足,或者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则执行主驾唤醒操作;
所述主驾唤醒操作包括
主驾头枕播放警报声,和/或
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和/或
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头枕处于睡眠模式时,还包括
若检测到车辆周边出现恶劣天气,或者
检测到车辆抵达预设目的地,或者
检测到车辆加速度大于或等于上限加速度阈值,或者
方向盘转向角度大于或等于上限转向角阈值,则
执行乘员唤醒操作;
所述乘员唤醒操作包括
乘员头枕播放警报声,和/或
座椅靠背角自动调整为预设靠背角度,和/或
将侧翼的角度调整为预设侧翼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响应于车辆碰撞事件,调整所述侧翼的角度为预设保护角度。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
CN202111536801.6A 2021-12-15 2021-12-15 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1620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6801.6A CN114162014B (zh) 2021-12-15 2021-12-15 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6801.6A CN114162014B (zh) 2021-12-15 2021-12-15 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62014A true CN114162014A (zh) 2022-03-11
CN114162014B CN114162014B (zh) 2023-04-25

Family

ID=80486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6801.6A Active CN114162014B (zh) 2021-12-15 2021-12-15 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6201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5630A (zh) * 2022-10-21 2023-02-0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及其信息处理方法
CN116996812A (zh) * 2023-09-26 2023-11-03 成都赛力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转向的音量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985721A (zh) * 2023-09-25 2023-11-03 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音乐控制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72197U (zh) * 2009-06-23 2010-05-19 西比爱斯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汽车音响座椅
CN104139732A (zh) * 2014-07-18 2014-11-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音响音量调节方法及设备
JP2020059349A (ja) * 2018-10-09 2020-04-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20200189436A1 (en) * 2018-12-17 2020-06-18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Vehicle seat headrest equipped with audio speaker units
CN113459945A (zh) * 2021-07-19 2021-10-01 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载头枕音响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72197U (zh) * 2009-06-23 2010-05-19 西比爱斯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汽车音响座椅
CN104139732A (zh) * 2014-07-18 2014-11-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音响音量调节方法及设备
JP2020059349A (ja) * 2018-10-09 2020-04-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20200189436A1 (en) * 2018-12-17 2020-06-18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Vehicle seat headrest equipped with audio speaker units
CN113459945A (zh) * 2021-07-19 2021-10-01 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载头枕音响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5630A (zh) * 2022-10-21 2023-02-0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及其信息处理方法
CN116985721A (zh) * 2023-09-25 2023-11-03 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音乐控制系统
CN116985721B (zh) * 2023-09-25 2023-12-15 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音乐控制系统
CN116996812A (zh) * 2023-09-26 2023-11-03 成都赛力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转向的音量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996812B (zh) * 2023-09-26 2023-12-19 成都赛力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转向的音量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62014B (zh)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62014B (zh) 智能头枕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6565859B2 (ja)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CN107396249B (zh) 用于在交通运输车辆中提供乘员特定声学功能的系统
US20210114553A1 (en) Passenger State Modulation System For Passenger Vehicles Based On Prediction And Preemptive Control
US953994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driver experience
US20180034951A1 (en) Earpiece with vehicle forced settings
EP3067827A1 (en) Driver distraction detection system
US10988132B2 (en) Vehicle user experience enhancement
WO2018142458A1 (ja) 自動運転制御装置
US11432098B2 (en)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reof
US10049654B1 (en) Accelerometer-based external sound monitoring
US2019011286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tigating open vehicle window throb
JP2009500226A (ja) 車両システム
CN112078517A (zh) 安全座椅的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352385A (zh) 汽车的声场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937058B2 (en) Driver's vehicle sound perception method during autonomous traveling and autonomous vehicle thereof
US20180157459A1 (en) Ear monitoring audio
KR20210110599A (ko) 차내 헤드폰 음향 증강 현실 시스템
CN109862468B (zh) 车内音频设备音量分区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657091B (zh) 音频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230403496A1 (en) Active Noise Reduction Control for Non-Occluding Wearable Audio Devices
WO2023124441A1 (zh) 降噪方法、有源噪声控制anc头靠系统及电子设备
US2024011517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to detect automotive stress and/or anxiety in vehicle operators and implement remediation measures via the cabin environment
CN110463227B (zh) 用于将音频信号输出到机动车内部的设备
CN116453530A (zh) 用于车内分区感知的车外声音重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