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32035A - 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32035A
CN114132035A CN202111415878.8A CN202111415878A CN114132035A CN 114132035 A CN114132035 A CN 114132035A CN 202111415878 A CN202111415878 A CN 202111415878A CN 114132035 A CN114132035 A CN 114132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amide
percent
surface layer
nylon
visco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158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露
林新土
廖贵何
颜艺林
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Changsu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Changs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Changsu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Changs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1587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320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32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320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77/02Polyamides derived from omega-amino 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lactam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7/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J2427/1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8J2427/1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tetrafluoroethyl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8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17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magnesium
    • C08K2003/222Magnesia, i.e. magnesium ox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20Carboxylic acid ami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塑料包装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73%~86.2%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以及0.5%~1%的纳米粒子及0.3%~3%的其他助剂;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73%~86.5%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及0.5%~1%的纳米粒子;所述高粘聚酰胺6的黏度在3.5~3.8Pa·s。该薄膜具备优异的抗冲性能,特别适合锂电池铝塑复合膜封装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包装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具有拉伸强度大,阻隔性高以及优异的抗穿刺性和耐化学溶剂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电子包装、医药包装、锂电池封装等众多行业领域。
锂电池封装膜通常采用铝塑复合结构,其典型结构为:PA//AL//CPP。其中,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在整个铝塑复合膜中起主要力学支撑作用。为了确保锂电池外包装在一步冷冲压的过程中,不发生薄膜的翘边、薄膜的断裂等问题,要求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和超高的柔韧性。
目前,电动汽车用锂电池铝塑复合膜中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长期依赖进口采用先进吹膜工艺生产的聚酰胺薄膜。虽然平膜法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相对于管膜法聚酰胺薄膜具有生产效率高,厚度均匀可控的优点,但是在锂电池封装领域,国内平膜法生产的聚酰胺薄膜的冲坑深度较管膜法生产的聚酰胺薄膜低,仅仅用于3C电子领域铝塑封装膜。
用于铝塑膜软包装的尼龙薄膜,通常采用的厚度为25μm。将铝塑膜包装用的尼龙薄膜的厚度从25μm减少到15μm,使其能满足铝
塑膜包装的要求。再通过材料改性扩大聚酰胺薄膜的极限拉伸倍率,不仅可以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且能够节能降本。因此一种拉伸倍率大,生产效率很高,性能优异的聚酰胺薄膜用于锂电池封装膜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酰胺薄膜,其具备优异的抗冲性能,特别适合锂电池铝塑复合膜封装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具体来说,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73%~86.2%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以及0.5%~1%的纳米粒子及0.3%~3%的其他助剂;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73%~86.5%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及0.5%~1%的纳米粒子;
所述高粘聚酰胺6的黏度在3.5~3.8Pa·s。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聚聚酰胺由聚合单体尼龙66与尼龙6、尼龙612、尼龙610、尼龙12、尼龙1010、尼龙11或尼龙1212中的至少一种单体聚合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聚酰胺弹性体选自聚醚共聚尼龙PA6-b-PEG、PA6-b-PPG或PA6-b-PTMG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粒子选自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镁、纳米氧化锌或纳米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其他助剂选自防滴落剂、开口剂或爽滑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或第二聚酰胺表层的总质量计,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或第二聚酰胺表层中含有的其他助剂包括0.1%~1%的防滴落剂、0.1%~1%的开口剂及0.1%~1%的爽滑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滴落剂选自聚四氟乙烯微粉、含氟高聚物、硅烷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剂选自二氧化硅、滑石粉、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爽滑剂选自芥酸酰胺、油酸酰胺、聚乙烯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厚度在1~2μm,所述聚酰胺芯层的厚度在10~20μm。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各层组分分别共混挤出造粒获得各层混合母料;
将各层混合母料分别熔融共挤出获得未拉伸铸片;
将未拉伸铸片进行双向拉伸获得拉伸后薄膜;
所述拉伸后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73%~86.2%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以及0.5%~1%的纳米粒子及0.3%~3%的其他助剂;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73%~86.5%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及0.5%~1%的纳米粒子;
所述高粘聚酰胺6的黏度在3.5~3.8Pa·s。
基于上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聚酰胺薄膜具备优异的抗冲性能,特别适合锂电池铝塑复合膜封装领域。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聚酰胺表层 20聚酰胺芯层 30第二聚酰胺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设计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应进一步理解,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应被理解为具有与这些术语在本说明书的上下文和相关领域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意义来理解,除本发明中明确如此定义之外。
尽管列出本发明宽范围的数值范围和参数是近似值,但具体实施例中列出的数值记录得尽可能准确。但是,任何一个数值本来就具有一定的误差。该误差是其相应的测量方法中得出的标准偏差的必然结果。
以下所公开的不同实施例可能重复使用相同的参考符号和/或标记。这些重复是为了简化与清晰的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和/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应当理解,本文所述的任何数值范围旨在包括归入其中的所有子范围。例如,“1~10”的范围旨在包括介于(并包括)所述最小值1和所述最大值10之间的所有子范围,即具有等于或大于1的最小值和等于或小于10的最大值。
下文将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组合物的各个组分。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聚酰胺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10、聚酰胺芯层20、第二聚酰胺表层30;
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73%~86.2%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以及0.5%~1%的纳米粒子及0.3%~3%的其他助剂;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73%~86.5%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及0.5%~1%的纳米粒子;
出于本发明的目的,术语“高粘聚酰胺6”的黏度范围在3.5~3.8Pa·s。采用高粘聚酰胺6替代现有中低粘聚酰胺6,可改善薄膜的强度,但是由于聚酰胺6粘度升高,造成聚合物的流动性变差,使得加工成型更为困难,为此,本发明通过在高粘聚酰胺6中添加聚酰胺共聚物和聚酰胺弹性体进行多元共混合金改性,获得较好的加工成型性能,冲击韧性和耐穿刺性能,并最终获得抗冲性能优异的薄膜产品。例如是,所述共聚聚酰胺可以由聚合单体尼龙66与尼龙6、尼龙612、尼龙610、尼龙12、尼龙1010、尼龙11或尼龙1212中的至少一种单体聚合而成;具体来说,可以是聚合单体尼龙6与聚合单体尼龙66聚合制得尼龙6/尼龙66,又或者可以是聚合单体尼龙66与聚合单体尼龙11聚合制得尼龙66/尼龙11。
所述的聚酰胺弹性体选自聚醚共聚尼龙PA6-b-PEG、PA6-b-PPG或PA6-b-PTMG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所述纳米粒子选自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镁、纳米氧化锌或纳米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添加纳米粒子可以在不影响薄膜的雾度和透明度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热收缩性能,同时在制备过程中能够提升整体的力学性能。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有时将本领域常规的缩写词——其由尼龙后跟数字和字母组成——用于聚酰胺。可以衍生自H2N-(CH2)x-COOH类型的氨基羧酸或相应内酰胺的聚酰胺的特征在于尼龙Z,其中Z是单体中的碳原子数:例如,尼龙6用于由ε-己内酰胺或ω-氨基己酸制成的聚合物。尼龙Z1 Z2用于表征可衍生自H2N-(CH2)x-NH2和HOOC-(CH2)y-COOH类型的二胺和二羧酸的聚酰胺,其中Z1是二胺中的碳原子数,Z2是二羧酸中的碳原子数。对于共聚酰胺,组分以其定量比例的顺序列出,通过斜线隔开:例如,尼龙66/610是由六亚甲基二胺、己二酸和癸二酸制成的共聚酰胺。
所述其他助剂选自防滴落剂、开口剂或爽滑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添加开口剂和爽滑剂起到防粘爽滑的效果。具体来说,以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或第二聚酰胺表层的总质量计,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或第二聚酰胺表层中含有的其他助剂包括0.1%~1%的防滴落剂、0.1%~1%的开口剂及0.1%~1%的爽滑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滴落剂选自聚四氟乙烯微粉、含氟高聚物、硅烷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剂选自二氧化硅、滑石粉、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爽滑剂选自芥酸酰胺、油酸酰胺、聚乙烯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厚度在1~2μm,所述聚酰胺芯层的厚度在10~20μm。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各层组分分别共混挤出造粒获得各层混合母料;
将各层混合母料分别熔融共挤出获得未拉伸铸片;
将未拉伸铸片进行双向拉伸获得拉伸后薄膜;
所述拉伸后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73%~86.2%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以及0.5%~1%的纳米粒子及0.3%~3%的其他助剂;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73%~86.5%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及0.5%~1%的纳米粒子;所述高粘聚酰胺6的黏度在3.5~3.8Pa·s。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第一聚酰胺表层、芯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中各组分按比例在高混机中混合均匀,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得到各层混合母料。
步骤2:将各层的混合原料分别在三台挤出机中熔融、共挤出,使熔体通过T型口模流延至表面温度为15~35℃的激冷辊骤冷铸片,得到未拉伸铸片.
步骤3:将步骤2中得到的未拉伸铸片进行横、纵向同步双向拉伸,其中拉伸温度为160~200℃,拉伸倍率为3.5*3.5~4.5*4.5,得到拉伸后的薄膜。
步骤4:将步骤3中拉伸后的薄膜送入烘箱中进行热定型处理,定型温度为190~218℃,定型时间3~30s;然后对薄膜上表层和下表层中的至少一面进行电晕处理使其表面张力达到50~56mN/m,得到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
为了对本发明更好地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以及对比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10、聚酰胺芯层20、第二聚酰胺表层30;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80.7%,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PA6-b-PEG 5%,纳米氧化镁0.8%,聚四氟乙烯微粉0.5%,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82.2%,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聚酰胺弹性体5%,纳米氧化镁0.8%。
其制备方法:
步骤1:将第一聚酰胺表层、芯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中各组分按比例在高混机中混合均匀,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得到各层混合母料。
步骤2:将各层的混合原料分别在三台挤出机中熔融、共挤出,使熔体通过T型口模流延至表面温度为30℃的激冷辊骤冷铸片,得到未拉伸铸片;
步骤3:将步骤2中得到的未拉伸铸片进行横、纵向同步双向拉伸,其中拉伸温度为175℃,拉伸倍率为3.6*3.8,得到拉伸后的薄膜;
步骤4:将步骤3中拉伸后的薄膜送入烘箱中进行热定型处理,定型温度为210℃,定型时间15s;然后对薄膜上表层和下表层中的至少一面进行电晕处理使其表面张力达到52mN/m,得到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
实施例2
请参考图1,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10、聚酰胺芯层20、第二聚酰胺表层30;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73%,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5%,PA6-b-PEG 8%,纳米氧化镁1%,聚四氟乙烯微粉1%,二氧化硅1%,芥酸酰胺1%。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76%,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5%,PA6-b-PEG 8%,纳米氧化镁1%。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请参考图1,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10、聚酰胺芯层20、第二聚酰胺表层30;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86.2%,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0%,PA6-b-PEG 3%,纳米氧化镁0.5%,聚四氟乙烯微粉0.1%,二氧化硅0.1%,芥酸酰胺0.1%。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86.5%,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0%,PA6-b-PEG 3%,纳米氧化镁0.5%。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请参考图1,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10、聚酰胺芯层20、第二聚酰胺表层30;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5的聚酰胺6 80.7%,尼龙66/尼龙11共聚物12%,PA6-b-PPG 5%,纳米氧化锌0.8%,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0.5%,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5的聚酰胺6 82.2%,尼龙6/尼龙11共聚物12%,PA6-b-PPG 5%,纳米氧化锌0.8%。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
普通市售15μm双向拉伸聚酰胺(BOPA)薄膜。
对比例2
普通市售25μm用于锂电池封装的双向拉伸聚酰胺(BOPA)薄膜。
对比例3
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2的聚酰胺6 99%,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2的聚酰胺6 100%。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4
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99%,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100%。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5
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92.7%,PA6-b-PEG 5%,纳米氧化镁0.8%,聚四氟乙烯微粉0.5%,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94.2%,聚酰胺弹性体5%,纳米氧化镁0.8%。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6
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85.7%,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纳米氧化镁0.8%,聚四氟乙烯微粉0.5%,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87.2%,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纳米氧化镁0.8%。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7
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81.5%,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PA6-b-PEG 5%,聚四氟乙烯微粉0.5%,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3.6的聚酰胺6 83%,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聚酰胺弹性体5%。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8
对比例8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2.8的聚酰胺6 80.7%,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PA6-b-PEG 5%,纳米氧化镁0.8%,聚四氟乙烯微粉0.5%,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2.8的聚酰胺6 82.2%,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聚酰胺弹性体5%,纳米氧化镁0.8%。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9
对比例9所述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为三层结构,薄膜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4.0的聚酰胺6 80.7%,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PA6-b-PEG 5%,纳米氧化镁0.8%,聚四氟乙烯微粉0.5%,二氧化硅0.5%,芥酸酰胺0.5%。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粘度4.0的聚酰胺6 82.2%,尼龙6/尼龙66共聚物12%,聚酰胺弹性体5%,纳米氧化镁0.8%。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或一些常用试剂,为本发明构思下的具体实施例或优选实施例,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构思及保护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外,若无特殊说明,所采用的原料也可以为本领域常规市售产品、或者由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得到。
对各实施例及对比例进行各项性能测试,测试项目及测试标准见表1,测试结果见表2。
表1测试项目
Figure BDA0003375724820000131
表2实施例及对比例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375724820000141
从表2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可知,实施例1-4具备优异冲坑深度,较低的摩擦系数、吸湿伸长率和热收缩率,拉伸强度高且断裂伸长率大,综合性能较好,特别适合锂电池铝塑复合薄膜包装领域。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尽管现有技术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或技术方案可以仅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而不必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或者背景技术中列出的全部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一个权利要求中没有提到的内容不应当作为对于该权利要求的限制。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诸如第一聚酰胺表层、第二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尼龙、聚酰胺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73%~86.2%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以及0.5%~1%的纳米粒子及0.3%~3%的其他助剂;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73%~86.5%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及0.5%~1%的纳米粒子;
所述高粘聚酰胺6的黏度在3.5~3.8Pa·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聚酰胺由聚合单体尼龙66与尼龙6、尼龙612、尼龙610、尼龙12、尼龙1010、尼龙11或尼龙1212中的至少一种单体聚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酰胺弹性体选自聚醚共聚尼龙PA6-b-PEG、PA6-b-PPG或PA6-b-PTMG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粒子选自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镁、纳米氧化锌或纳米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助剂选自防滴落剂、开口剂或爽滑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的总质量计,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或第二聚酰胺表层中含有的其他助剂包括0.1%~1%的防滴落剂、0.1%~1%的开口剂及0.1%~1%的爽滑剂。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滴落剂选自聚四氟乙烯微粉、含氟高聚物、硅烷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剂选自二氧化硅、滑石粉、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爽滑剂选自芥酸酰胺、油酸酰胺、聚乙烯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酰胺表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厚度在1~2μm,所述聚酰胺芯层的厚度在10~20μm。
10.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各层组分分别共混挤出造粒获得各层混合母料;
将各层混合母料分别熔融共挤出获得未拉伸铸片;
将未拉伸铸片进行双向拉伸获得拉伸后薄膜;
所述拉伸后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聚酰胺表层、聚酰胺芯层、第二聚酰胺表层;
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表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73%~86.2%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以及0.5%~1%的纳米粒子及0.3%~3%的其他助剂;
所述聚酰胺芯层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73%~86.5%的高粘聚酰胺6、10%~15%的共聚聚酰胺、3%~8%的聚酰胺弹性体及0.5%~1%的纳米粒子;
所述高粘聚酰胺6的黏度在3.5~3.8Pa·s。
CN202111415878.8A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41320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5878.8A CN114132035A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5878.8A CN114132035A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32035A true CN114132035A (zh) 2022-03-04

Family

ID=80387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15878.8A Pending CN114132035A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320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26445A (zh) * 2022-12-08 2023-04-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外包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0659A (zh) * 2020-12-02 2021-03-12 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增韧型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90345A (zh) * 2020-11-30 2021-04-02 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90345A (zh) * 2020-11-30 2021-04-02 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80659A (zh) * 2020-12-02 2021-03-12 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增韧型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26445A (zh) * 2022-12-08 2023-04-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外包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16834B2 (ja) ポリアミド系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357671B1 (en) Polyester film, laminat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ester film
JP6218582B2 (ja) 延伸ナイロ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包装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9593217A (zh) 冷成型用聚酯膜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17170333A1 (ja) 電池包装用積層体
CN114132035A (zh) 一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96746A (zh) 冷成形用双轴拉伸尼龙薄膜、层叠薄膜以及成形体
US20180264711A1 (en) Polyamide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11498322B2 (en) Laminated stretched polyamide film
CN111674134A (zh) 一种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90345A (zh) 一种高强度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34095A (zh) 一种增强复合型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KR20070048200A (ko) 이축 배향 폴리아미드계 수지 필름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2189429B1 (ko) 2축 연신 폴리아미드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3573905B (zh) 层叠拉伸聚酰胺膜
WO2013141135A1 (ja) 二軸延伸ナイロンフィルム、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ラミネート包材および二軸延伸ナイロ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1572138B (zh) 一种珠光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28292B (zh) 一种高收缩型双轴取向聚酰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W202102370A (zh) 聚醯胺系積層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KR100203526B1 (ko) 폴리아미드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6154646B2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からなるフィルム
CN115782332B (zh) 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46670B (zh) 双轴取向的聚酯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TWI667289B (zh) 聚醯胺組成物及薄膜與其形成方法
JPH1036665A (ja) 二軸配向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