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7883B - 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 - Google Patents

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7883B
CN114127883B CN202080052273.4A CN202080052273A CN114127883B CN 114127883 B CN114127883 B CN 114127883B CN 202080052273 A CN202080052273 A CN 202080052273A CN 114127883 B CN114127883 B CN 1141278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protection device
closing
leakage protection
earth lea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22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7883A (zh
Inventor
原田航
中道义也
山添宏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27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8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7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8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3/00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 H01H83/02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earth fault curr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6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40Wall-mounted 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42Mounting of device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reakers (AREA)
  • Distribution Board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是实现最小化。漏电保护装置(1)设置有多个开闭部(2)、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多个开闭部(2)与插入多相电路(L1至L3)中的多个触点部(P0)一一对应。漏电检测器(3)检测与多相电路(L1至L3)相关的漏电。驱动部(4)响应于漏电检测器(3)的漏电检测结果而操作,并且使多个触点部(P0)打开。多个开闭部(2)在一个方向上平行配置,并形成第一开闭单元(U1)。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中的任一者与其余两者分别配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

Description

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并且更特别地涉及被构造成响应于漏电检测结果来打开触点部的漏电保护装置和包括漏电保护装置的配电板。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漏电保护装置,该漏电保护装置设置在住宅等处,并且被构造成当在系统电源和负载之间的电路中检测到负载侧的漏电时切断该电路。漏电保护装置包括断路器、漏电检测装置和保护盖。漏电检测装置布置在断路器的侧面。漏电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壳体、负载侧端子部、漏电检测器和驱动部。漏电检测器由零相变流器和两个基板等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65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漏电保护装置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具有相对大的尺寸。因此,可以期望漏电保护装置小型化。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包括多个开闭部、基板、漏电检测器和驱动部。多个开闭部分别布置成与多个触点部一对一对应。多个触点部被分别插入多相电路。多个开闭部的每一者均被构造成通过使多个触点部中的对应触点部打开而将多相电路的对应相的电路从导通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在基板上安装有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漏电检测器被构造成检测与多相电路相关的漏电。驱动部被构造成响应于漏电检测器中关于漏电的检测结果来操作以使多个触点部打开。多个开闭部沿一个方向配置并构成开闭单元。基板、漏电检测器以及驱动部中的任一者以及基板、漏电检测器和驱动部中的其余两者彼此分开地布置在所述开闭单元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配电板包括上述漏电保护装置和被设计成容纳漏电保护装置的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电保护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当从上方观察时漏电保护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当从下方观察时漏电保护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第一块与第二块彼此分离状态下的漏电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漏电保护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当从右侧观察时漏电保护装置的一部分被去除的状态下的漏电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当从右侧观察时漏电保护装置的一部分被去除的状态下的漏电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当从左侧观察时漏电保护装置的一部分被去除的状态下的漏电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漏电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漏电保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和
图1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配电板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概要
在以下说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被参考的附图全是示意图。也就是说,图中示出的各构成要素的尺寸(包括厚度)的比并不总是反映构成要素的实际尺寸比。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漏电保护装置1(参见图1)包括多个开闭部2、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配电板100(参见图11)包括漏电保护装置1和被设计成容纳漏电保护装置1的壳体101。配电板100被实施为例如住宅用的配电板,并且被附接到诸如住宅的墙壁T1(参见图11)等的建造面T11,但不限于住宅用的配电板。配电板100可以被实施为非住宅用的配电板,诸如办公大楼、商业设施、酒店、医院、工厂和学校。
漏电保护装置1的多个开闭部2(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开闭部)被分别布置为与多个触点部P0一对一地对应。多个触点部P0被分别插入多相电路中。多个开闭部2中的每一者均被构造成通过使多个触点部P0的对应触点部P0打开而将多相电路中的对应相的电路从导通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假设来自系统电源的电力供给方式为三相四线电力供给方式。漏电保护装置1因此被构造为能够适用于三相四线电力供给方式。因此,假设“多相电路”包括例如R相(第一相)电路L1、S相(第二相)电路L2以及T相(第三相)电路L3,如图1所示。在下文中,插入R相电路L1的触点部P0有时被称为“第一触点部P1”,插入S相电路L2的触点部P0有时被称为“第二触点部P2”,插入T相电路L3的触点部P0有时被称为“第三触点部P3”。
如图1所示,两个以上的电子部件E1(或者可以是一个电子部件)安装在漏电保护装置1的基板B1上。漏电检测器3被构造成检测与多相电路(L1至L3)有关的漏电。漏电检测器3包括零相变流器(ZCT:Zero-phase-sequence Current Transformer)30。
驱动部4被构造成响应于漏电检测器3中的关于漏电的检测结果操作以使多个触点部P0打开。多个开闭部2沿一个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配置,并且构成开闭单元(第一开闭单元U1)。注意,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与第一开闭单元U1的左侧相邻的第二开闭单元U2(开闭部X0)。开闭部X0被构造成通过使插入N相(第四相:中性相)电路L4的触点部P0(下文中称为“第四触点部P4”)打开而将N相电路L4从导通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B1、漏电检测器3以及驱动部4中的任意一者以及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中的其余两者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驱动部4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中的一侧(图1中为左侧),并且漏电检测器3和基板B1布置在另一侧(图1中为右侧)。图1是用于更容易理解漏电保护装置1中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并且适当地省略了漏电保护装置1的一些部件的图示。
根据本构造,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中的任意一者及其剩余两者沿一个方向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两侧。因此,例如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漏电保护装置相比,本构造能够更容易地实现漏电保护装置1的小型化。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4布置在与N相电路L4对应的开闭部X0的器体(casing body)X1内。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小型化。
(2)细节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漏电保护装置1的整体构造。
(2.1)整体构造
在以下说明中,图2和一些图中的沿X轴的方向将被定义为左右方向,X轴的正向将被定义为右侧。另外,沿Y轴的方向将被定义为前后方向,Y轴的正向将被定义为前侧。另外,沿Z轴的方向将被定义为上下方向,Z轴的正向将被定义为上侧。然而,这些方向仅为一个示例,而不是限定漏电保护装置1的使用时的方向。另外,图中示出的箭头仅作为说明的辅助,而不是实体的。
如图2和图3所示,漏电保护装置1整体上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如上所述,漏电保护装置1被构造为适用于例如三相四线电力供给方式。
漏电保护装置1包括第一开闭单元U1、第二开闭单元U2、控制单元U3和负载端子单元U4(参见图1至图3)。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连动连杆9(参见图9)、连动手柄10和装饰盖11。
(2.2)第一开闭单元
第一开闭单元U1包括三个开闭部2。三个开闭部2沿一个方向(左右方向)配置。如图1所示,三个开闭部2分别布置为与插入R相、S相以及T相电路L1至L3(从左侧起的顺序)中的第1至第3触点部P1至P3一一对应。通过使对应的触点部P0打开,三个开闭部2中的每一者均将对应相的电路从导通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三个开闭部2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主要参考图6来说明三个开闭部2的与T相电路L3中的第三触点部P3对应的仅一个开闭部2。在图6中,去除了控制单元U3和一些部件。
开闭部2包括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厚度方向的扁平状器体20。器体20由例如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器体20由彼此组装的半割器体(half casing)构成,半割器体具有使得单个器体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分成两半的形状。图6示出去除了右侧的半割器体的状态下的T相的开闭部2。
开闭部2还包括一对螺钉端子21(即,具有螺纹的端子)。一对螺钉端子21中的初级侧(系统电源侧)的第一螺钉端子211(参见图6)布置在器体20中的上部。也就是说,第一螺钉端子211对应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源端子6”。换句话说,漏电保护装置1包括多个电源端子6。器体20具有贯通孔213(参见图2至图4),用于将电源端子6的螺钉的头部露出到外部。器体20在其上表面具有供系统电源侧的电线W2(参见图11)插入的插入口214(参见图2和图4)。“系统电源侧的电线”对应于用于将系统电源和漏电保护装置1彼此电连接的电线。当电线W2是由导体制成的芯线覆盖有绝缘涂层的绝缘线时,电线的绝缘涂层被剥掉的末端、即仅芯线可以从插入口214插入。电线W2可以是芯线由单个导体制成的单线,也可以是芯线由多个导体制成的绞合线。在电线W2从插入口214插入的状态下,通过从贯通孔213插入螺丝刀等工具的前端并拧紧电源端子6的螺钉,电线W2可以连接到电源端子6。总而言之,三个开闭部2的三个电源端子6分别布置在R相、S相和T相的电路L1至L3中以对应于它们的电路L1至L3,并且系统电源侧的电线W2分别电连接到三个电源端子6。
一对螺钉端子21中的次级侧的第二螺钉端子212布置在器体20中的下部。第二螺钉端子212经由连接线(连接线J1至J4中的任一者)电连接到后述的负载端子单元U4的四个负载端子5中的一个对应的负载端子。器体20具有贯通孔215(参见图6至图8),用于将第二螺钉端子212的螺钉的头部露出到外部。
每个开闭部2的贯通孔215均覆盖有装饰盖11(参见图4)。装饰盖11是树脂成型产品,其整体上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板状。装饰盖11具有:一对挂件111,其形成为钩状并布置在装饰盖11的背面的下部附近;突起112,其布置在一对挂件111之间。装饰盖11还包括一对分别从背面的左右两端附近突出的引导筒113。通过将一对挂件111和突起112挂到负载端子单元U4的盖H3(后述)并且进一步将一对引导筒113嵌入两个贯通孔215(分别对应于N相与T相)来保持装饰盖11。
如图6所示,开闭部2还包括触点部P0、连杆机构12(操作手柄)、跳闸机构(tripmechanism)13以及消弧装置(arc-extinguishing device)14等,它们被收容在器体20内或由器体20保持。
触点部P0设置在将一对螺钉端子21彼此连接的电路中。如图6所示,触点部P0包括固定触点A1以及与固定触点A1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A2。固定触点A1例如被固定到固定触点板15。然而,固定触点A1可以作为固定触点板15的一部分成为一体。可动触点A2位于臂16(可动电枢)的一端。可动触点A2作为臂16的一部分成为一体。然而,可动触点A2可以被设置为与臂16分开并且固定到臂16的一端的构件。臂16在其另一端侧设置有轴,被构造为在可动触点A2与固定触点A1接触的位置以及可动触点A2远离固定触点A1的位置之间围绕作为支点的轴转动。固定触点板15和臂16构成将一对螺钉端子21连接到彼此的电路的一部分。
如图6所示,连杆机构12包括操作手柄120和多个连杆构件121。连杆机构12被构造为响应于对操作手柄120的打开操作(OFF操作)或关闭操作(ON操作)来使触点部P0开闭。在此,三个开闭部2和一个开闭部X0的所有触点部P0被构造为通过连动手柄10彼此连动地开闭。
操作手柄120具有杆(操作旋钮),在杆从设置在器体20的前壁的窗口孔突出到器体20的外部的状态下,操作手柄120由器体20可转动地支撑。细长的连动手柄10在左右方向上长,并且与杆接合。每个连杆构件121均将操作手柄120和臂16彼此连接,并且使臂16与操作手柄120的转动操作连动。操作手柄120能在使触点部P0闭合的ON位置和使触点部P0打开的OFF位置之间转动。此外,连杆构件121通过跳闸机构13使连动连杆9与跳闸操作连动。
图1至图9示出了所有的触点部P0处于打开状态的漏电保护装置1,并且操作手柄120的杆处于向下倾斜状态。
跳闸机构13被构造为,当检测到过电流(诸如短路电流和过载电流)时,驱动上述连杆机构12以强制使触点部P0打开(即,跳闸)。如图5和图6所示,跳闸机构13包括线圈130、轭131、固定铁芯、可动铁芯135、推针134(参见图5)和复位弹簧,并且它们构成电磁式跳闸装置。跳闸机构13还包括双金属板132。双金属板132构成热动式跳闸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双金属板132对应于“热元件8”。换句话说,每个开闭部2均包括热元件8。热元件8根据温度的升高使相应的触点部P0打开。
首先,将说明电磁式跳闸装置。在线圈130的轴线方向被取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线圈130被容纳在器体20中。线圈130的第一端经由轭131的一部分电连接到固定触点板15,并且第二端电连接到第二螺钉端子212。也就是说,线圈130构成将一对螺钉端子21连接到彼此的电路的一部分。
固定铁芯由磁性材料形成并容纳在线圈绕组133中。可动铁芯135由磁性材料形成,并且在线圈绕组133中可滑动地布置在与固定铁芯接触的位置和远离固定铁芯的位置之间。复位弹簧被实施为例如螺旋弹簧,并容纳在线圈绕组133中的可动铁芯135和固定铁芯之间。当可动铁芯135沿接触固定铁芯的方向移动时,复位弹簧弯曲,并且产生使可动铁芯135沿与固定铁芯分离的方向移动的弹力。推针134联接到可动铁芯135,并且推针134的前端突出到线圈绕组133的外侧。推针134被构造成,当可动铁芯135被附接到固定铁芯时,使得前端与连杆构件121的一部分协作。轭131由磁性材料形成并且以覆盖线圈130的周围的方式弯曲。
当短路电流流过构成电路的一部分的线圈130时,可动铁芯135抵抗复位弹簧的弹力向上移位,以便减小由轭131和可动铁芯135等形成的磁路的磁阻。与此连动,推针134向上突出地移位。此时,推针134的推力经由连杆机构12传递到臂16,因此臂16被驱动以将可动触点A2拉离固定触点A1。也就是说,触点部P0跳闸。与此同时,连杆机构12使连动连杆9连动。连动连杆9围绕轴91转动,从而也使其它开闭部2和开闭部X0的触点部P0跳闸。此外,每个操作手柄120的杆也从ON位置转动到OFF位置(杆转移到向下倾斜的状态)。当短路电流停止时,可动铁芯135通过复位弹簧的弹力向下移位,因此,推针134也返回到初始位置。此后,通过手动地向上移动将四个操作手柄120一体地连接到彼此的连动手柄10,可以将所有触点部P0一齐恢复到初始的闭合状态。
接下来,将说明热动式跳闸装置。双金属板132(热元件8)可以是通过自加热弯曲的直热型,或通过加热器被加热而弯曲的旁热型。双金属板132(热元件8)设置在将一对螺钉端子21连接到彼此的电路中。双金属板132被构造为使得双金属板132的一端在双金属板132由于热而弯曲时与连杆构件121的一部分协作。例如,双金属板132的一端侧经由诸如编织线等的导体电连接到臂16。双金属板132的另一端经由固定板19(参见图9)电连接到电源端子6(第一螺钉端子211)。
例如,当过载引起的过电流流过双金属板132时,双金属板132的温度升高,因此双金属板132的一端以在向上移位的方向上弯曲的方式变形。响应于双金属板132的一端的变形,双金属板132的推力经由连杆机构12传递到臂16,并且臂16被相应地驱动以便将可动触点A2拉离固定触点A1。也就是说,触点部P0跳闸。与此同时,连杆机构12使连动连杆9连动。连动连杆9围绕轴91转动,从而也使其它开闭部2和开闭部X0的触点部P0跳闸。另外,每个操作手柄120的杆也从ON位置转动到OFF位置(即,杆转移到向下倾斜状态)。当过载引起的过电流停止时,双金属板132的温度降低,因此恢复到初始形状。此后,通过手动地向上移动连动手柄10,可以将所有触点部P0一齐恢复到初始的闭合状态。
消弧装置14被构造成快速消灭当触点部P0打开时产生的电弧。如图6所示,消弧装置14包括电弧行进板140和消弧格栅141。电弧行进板140通过使带状金属板弯曲而形成,其一端联接到双金属板132的后端。消弧格栅141包括多个消弧板和支撑部。多个消弧板由导电材料形成,并沿前后方向有间隔地平行配置。支撑部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并被设计成支撑多个消弧板。当可动触点A2被拉离固定触点A1时,消弧装置14伸展并切断产生的电弧,从而消灭电弧。器体20的背壁中设置有用于排出由上述电弧产生的气体的排气口。
(2.3)第二开闭单元
如图1所示,第二开闭单元U2由一个开闭部X0构成。开闭部X0沿三个开闭部2排列的排列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方向)并列配置。
开闭部X0被布置成对应于插入N相电路L4中的第四触点部P4,并且通过使第四触点部P4打开而将对应的N相电路L4从导通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
在下文中,将主要参照图8说明开闭部X0。在本文中,与三个开闭部2的部件基本上相同的开闭部X0的部件可以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在图8中,与图6相同,去除了控制单元U3和一些部件。
开闭部X0包括厚度方向平行于左右方向的扁平状器体X1。器体X1例如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器体X1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在一个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的一侧(例如,左侧),并且覆盖N相(中性相)电路L4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中的开闭部X0布置在R相的开闭部2的左侧。器体X1通过半割壳体彼此组装而构成,半割壳体的形状为使得单个壳体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分成两半。图8示出了左侧的半割壳体被去除的状态下的开闭部X0。在本实施方式中,器体X1的外形具有与每个开闭部2的器体20几乎相同的形状和几乎相同的大小。因此,如图1所示,具有相同宽度(左右方向的尺寸)的开闭部X0和三个开闭部2被配置为在一列中相邻,提供具有一体感的漏电保护装置1。
与每个开闭部2一样,开闭部X0包括一对螺钉端子21(具有螺纹的端子),即初级侧(系统电源侧)的第一螺钉端子211和次级侧的第二螺钉端子212。第一螺钉端子211对应于电源端子6。器体X1具有贯通孔213,用于将电源端子6的螺钉的头部露出到外部。器体X1的上表面具有供系统电源侧的电线W2插入的插入口214。第二螺钉端子212经由连接线(连接线J1至J4中的任一者)电连接到负载端子单元U4的四个负载端子5中的一个对应的负载端子5。器体X1具有贯通孔215,用于将第二螺钉端子212的螺钉的头部露出到外部。开闭部X0的贯通孔215覆盖有装饰盖11。
如图8所示,开闭部X0还包括被收容在器体X1中或由器体X1保持的触点部P0(第四触点部P4)、连杆机构X2(操作手柄)和跳闸机构X3等。注意,开闭部X0不包括消弧装置。
第四触点部P4设置在将一对螺钉端子21连接到彼此的电路中。与每个开闭部2的触点部P0相同,第四触点部P4包括固定触点A1和可动触点A2。固定触点A1固定到固定触点板15,可动触点A2位于臂16的一端。注意,固定触点板15经由诸如编织线等的导体电连接到第二螺钉端子212。
如图8所示,连杆机构X2包括操作手柄120和多个连杆构件X21,诸如扭转弹簧等。连杆机构X2被构造为响应于操作手柄120的打开操作(OFF操作)或关闭操作(ON操作)来使第四触点部P4开闭。操作手柄120具有杆,并在杆从设置在器体X1的前壁的窗口孔突出到器体X1的外部的状态下由器体X1可转动地支撑。每个连杆构件X21均将操作手柄120和臂16连接到彼此,并且使臂16与操作手柄120的转动操作连动。操作手柄120可在使第四触点部P4闭合的ON位置和使第四触点部P4打开的OFF位置之间转动。另外,连杆构件X21通过跳闸机构X3使连动连杆9与跳闸操作连动。
跳闸机构X3被构造为当检测到漏电流(漏电)时,驱动上述连杆机构X2以强制使第四触点部P4打开(即,跳闸)。也就是说,跳闸机构X3对应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4”。换句话说,驱动部4被构造为响应于漏电检测器3中的关于漏电的检测结果来操作,以使第一触点部P1至第三触点部P3打开。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4被构造为也使第四触点部P4打开。
如图8所示,跳闸机构X3包括漏电跳闸线圈X31、线圈绕组X32、跳闸针和可动柱塞X33等,它们构成电磁式跳闸装置。跳闸机构X3与每个开闭部2的跳闸机构13的不同在于跳闸机构X3不包括双金属板(热元件)。在开闭部X0中,臂16经由诸如编织线等的导体电连接到电源端子6。
在漏电跳闸线圈X31的轴线方向被定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漏电跳闸线圈X31被容纳在器体X1中。漏电跳闸线圈X31的两端电连接到控制单元U3的控制器C1(后述)。跳闸针和可动柱塞X33容纳在漏电跳闸线圈X31中。可动柱塞X33由磁性材料形成并联接到跳闸针。跳闸针的前端突出到漏电跳闸线圈X31的外侧。跳闸针的前端面对连杆构件X21的一部分。
当由控制单元U3的漏电检测器3检测到漏电流时,控制单元U3的控制器C1使驱动电流流过漏电跳闸线圈X31。结果,可动柱塞X33向上移位以便通过形成在漏电跳闸线圈X31中的磁力向上推跳闸针。此时,跳闸针的推力经由连杆机构X2传递到臂16,因此臂16被驱动以便将可动触点A2拉离固定触点A1。也就是说,第四触点部P4跳闸。与此同时,连杆机构X2使连动连杆9连动。连动连杆9围绕轴91转动,也使三个开闭部2中的触点部P0跳闸。每个操作手柄120的杆也从ON位置转动到OFF位置(即,杆转变到向下倾斜状态)。当漏电流停止时,控制单元U3的控制器C1停止驱动电流,因此,跳闸针和可动柱塞X33通过自重返回到初始位置。此后,通过手动地向上移动将这些操作手柄120一体地连接到彼此的连动手柄10,可以将包括第四触点部P4的所有触点部P0一齐恢复到初始的闭合状态。
顺便说一句,漏电保护装置1具有测试功能。具体地,如图8所示,开闭部X0还包括伪漏电发生器X4。伪漏电发生器X4包括测试钮X41(操作单元)以及通过对测试钮X41的按下操作而闭合的触点部X42。触点部X42通常是常开型的。测试钮X41部分地从设置在器体X1的前壁的窗口孔突出,并由器体X1可后退地保持。触点部X42包括扭转弹簧X43以及一对导体引脚X44等。一对导体引脚X44构成伪漏电流流过的伪漏电电路的一部分。伪漏电电路电连接到控制器C1。构成伪漏电电路的一部分的配线被布置成穿过零相变流器30的孔。扭转弹簧X43的一端始终与一对导体引脚X44中的一者接触。响应于对测试钮X41的按下操作,测试钮X41按下扭转弹簧X43的另一端,因此,扭转弹簧X43与一对导体引脚X44的另一者接触。结果,触点部X42闭合,并且使伪漏电电流流过伪漏电电路。控制器C1确定发生漏电,并且使驱动电流流过漏电跳闸线圈31。总而言之,对测试钮X41的按下操作使漏电保护装置1执行与漏电实际发生时相同的操作。
(2.4)控制单元
如图1和图5所示,控制单元U3包括基板B1、控制器C1、漏电检测器3、器体G1和支架17等。
器体G1整体上是厚度方向平行于左右方向的扁平矩形箱状。器体G1例如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器体G1包括基座G2和盖G3。基座G2为右面开放的矩形箱状,并且盖G3为左面开放的矩形箱状。器体G1通过将盖G3组装到基座G2而构成。器体G1中收容基板B1、控制器C1和漏电检测器3等。器体G1被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右侧。换句话说,控制单元U3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布置在T相的开闭部2的右侧。
器体G1的外形与各开闭部2的器体20或开闭部X0的器体X1相比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几乎相同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尺寸几乎相同。因此,如图2和图3所示,将器体X1、三个器体20和器体G1相邻地配置在一列中,这可以提供具有一体感的外观的漏电保护装置1。
基板B1被实施为例如单个印刷配线板。然而,基板B1的数量不限于一个。在基板B1上,设置了导体的图案化配线。如图1所示,两个以上电子部件E1安装在基板B1上(或者,可以安装仅一个电子部件)。两个以上电子部件E1可以分布在两个以上的基板B1上。
基板B1被布置成使得其厚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基板B1通过从基座G2的内表面向右突出的支柱G5(参照图7)等定位。在图7中,盖G3被去除。
基板B1被保持在器体G1的右壁和左右方向的中心之间的位置(参见图1和图5)。安装在基板B1上的两个以上电子部件E1包括构成控制器C1的一个或多个控制电子部件E10和构成电源电路的电子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电子部件E10是IC芯片。
基板B1具有第一表面B11和与第一表面B11相反的第二表面B12,控制电子部件E10安装在基板B1的第二表面B12(右表面)上。也就是说,控制电子部件E10的主体布置在第二表面B12上。第一表面B11是(隔着器体G1的壁)面对第一开闭单元U1的表面(左表面)。其它电子部件E1分散安装在第一表面B11或第二表面B12上。其它电子部件E1中的高部件可以安装在第一表面B11上。高部件的示例包括用于保护电路不受雷电浪涌(lightning surge)影响的浪涌吸收元件(ZNR:Zinc oxide Nonlinear Resistor)、端子台和电容器等。
漏电检测器3被实施为检测与多相电路L1至L3有关的漏电的传感器。漏电检测器3检测作为物理量的漏电流。如上所述,漏电检测器3包括零相变流器30。零相变流器30整体形成为环形并且具有轴线方向。零相变流器30的输出线电连接到控制器C1。四条连接线J1至J4和构成上述伪漏电电路的一部分的配线插入零相变流器30的孔。在零相变流器30的轴线方向沿左右方向的状态下,零相变流器30被容纳在器体G1的下部。零相变流器30被布置成使得其左侧面从器体G1露出。换句话说,器体G1在其左侧面设置有用于露出零相变流器30的一部分的开口部G4(参见图5)。支架17例如是由树脂制成的成型产品,并固定到盖G3。支架17将零相变流器30稳定地保持在器体G1中。
控制器C1包括例如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作为主要硬件部件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通过使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存储在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的程序,可以实现控制器C1的功能。程序可以预先存储在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中。可替代地,程序也可以通过电信线路下载,或者也可以在被记录在计算机系统能够读取的诸如存储卡、光盘、硬盘驱动器等的一些非暂时性存储介质之后被分布。控制器C1不限于被构造为诸如处理器等的数字IC,而是也可以被构造为模拟IC。
控制器C1被构造为控制驱动部4(跳闸机构X3)。具体地,当经由零相变流器30检测到漏电电流时,控制器C1使驱动电流流过开闭部X0中的漏电跳闸线圈X31,以强制包括第四触点部P4的四个触点部P0打开。
控制器C1经由设置在基板B1中的电源电路从系统电源接收操作电源。具体地,电源电路将从系统电源接收的交流电源转换为具有预定电压值的直流电压,并将直流电压供应给控制器C1。
当使用漏电保护装置1时,如果没有发生漏电,则通过对诸如电气设备等的负载施加往复电流而抵消了磁通量,并且因此从零相变流器30的输出线对控制器C1的输出为零。另一方面,如果发生漏电,则流过两个电路(四条连接线J1至J4中的任意两条)的电流变得不平衡,因此,依赖于不平衡程度的电流流过零相变流器30的输出线。因此,控制器C1可以基于零相变流器30的输出检测是否产生漏电(漏电流)。当检测到漏电时,控制器C1产生驱动电流(即,励磁电流)并使驱动电流流过漏电跳闸线圈X31以允许驱动部4(跳闸机构X3)执行跳闸操作。即使在按下测试钮X41时,依赖于不平衡程度的电流也流过零相变流器30的输出线,因此,控制器C1同样地允许驱动部4执行跳闸操作。
(2.5)负载端子单元
如图4至图8所示,负载端子单元U4包括多个负载端子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负载端子)、保持构件18和器体H1。
四个负载端子5分别布置在N相、R相、S相、T相电路L1至L4中,以对应于它们的电路L1至L4。负载侧的电线W1(参见图11)连接到四个负载端子5。每个负载端子5均为螺钉端子(即,具有螺纹的端子)。当从第一开闭单元U1的正面观察时,四个负载端子5中的三个负载端子5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与一个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一侧(下侧)。剩余的一个负载端子5布置在第二开闭单元U2的下侧。
四个负载端子5分别经由四条连接线J1至J4一对一地电连接到四个第二螺钉端子212。连接线J1至J3分别连接到R相、S相和T相的开闭部2的第二螺钉端子212。连接线J4连接到N相的开闭部2的第二螺钉端子212。
器体H1整体上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箱状。器体H1例如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器体H1包括壳体H2和盖H3。注意,在图6至图8中,省略了壳体H2以及盖H3的图示。
壳体H2具有开放的前表面,并且包括用于独立地容纳每个负载端子5的收容部。盖H3以覆盖壳体H2的开放的前表面的方式组装到壳体H2。盖H3具有四个窗口孔H30,用于分别露出四个负载端子5的螺钉的头部。壳体H2在其下表面设置有用于插入负载侧的电线W1的插入口H20(参见图3)。“负载侧的电线”是将负载和漏电保护装置1电连接到彼此的电线。当每根电线W1均为导体制成的芯线覆盖有绝缘涂层的绝缘线时,电线的绝缘涂层被剥掉的末端(即仅芯线)可以从插入口H20插入。每根电线W1均可以是芯线由单根导体制成的单线,也可以是芯线由多根导体制成的绞合线。在已经从插入口H20插入电线W1的状态下,通过从窗口孔H30插入诸如螺丝刀等的工具的前端并拧紧负载端子5的螺钉,可以将每根电线W1连接到相应的负载端子5。总而言之,四个负载端子5分别设置在R相、S相、T相和N相的电路L1至L4中,以对应于它们的电路L1至L4,并且负载侧的电线W1分别电连接到四个负载端子5。
此外,盖H3的前表面设置有3个锁定孔H31(参见图4)。在装饰盖11的一对挂件111和突起112被钩挂在三个锁定孔H31中的状态下,通过将装饰盖11的一对引导筒113嵌合到两个贯通孔215(对应于N相和T相)来保持装饰盖11。在这种状态下,装饰盖11覆盖四个贯通孔215。
如图5至图8以及图10所示,保持构件18是被构造为保持四条连接线J1至J4的构件。保持构件18例如是树脂成型产品。保持构件18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扁平箱状。保持构件18具有开放的上表面。在保持构件18的厚度方向沿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保持构件18被容纳在器体H1中。保持构件18被布置为介于四个负载端子5和四个第二螺钉端子212之间。
如图10所示,保持构件18包括用于分别独立地收容四条连接线J1至J4的收容凹部181至184。收容凹部181至184在与第二螺钉端子212分离的方向上凹入。图10是从上侧观察时漏电保护装置1的截面图,通过在保持构件18稍上方沿水平面切断漏电保护装置1获得该截面图。
在连接线J1的一端被连接到R相的开闭部2的第二螺钉端子212并且连接线J1被收容在收容凹部181中的状态下,连接线J1布置成朝向零相变流器30向右侧(即,X轴的正向)延伸。另外,连接线J1被布置为通过零相变流器30的孔之后向下弯曲,然后沿保持构件18的下部中设置的凹槽185再次向左方(即,X轴的负向)延伸。连接线J1的另一端J11连接到布置在R相的第二螺钉端子212正下方的负载端子5。具体地,保持构件18具有凹部186,用于将负载端子5的端子板51的端部导出到保持构件18的上侧。连接线J1的另一端J11连接到从凹部186导出的端子板51的端部。
在连接线J2的一端连接到S相的开闭部2的第二螺钉端子212并且连接线J2被收容在收容凹部182中的状态下,连接线J2被布置成向右方(即,X轴的正向)朝向零相变流器30延伸。另外,连接线J2被布置为通过零相变流器30的孔,然后向上弯曲,然后沿保持构件18的上部中设置的狭缝187再次向左(即,X轴的负向)延伸。连接线J2的另一端J21连接到布置在S相的第二螺钉端子212正下方的负载端子5的端子板51(参见图6)。
在连接线J3的一端连接到T相的开闭部2的第二螺钉端子212并且连接线J3收容在收容凹部183中的状态下,连接线J3被布置成向右(即,X轴的正向)朝向零相变流器30延伸。另外,连接线J3被布置为通过零相变流器30的孔,然后向下弯曲,然后沿保持构件18的下部中设置的狭缝188再次向左(即,X轴的负向)延伸。连接线J3的另一端J31连接到布置在T相的第二螺钉端子212正下方的负载端子5的端子板51(参见图6)。
在连接线J4的一端连接到N相的开闭部X0的第二螺钉端子212并且连接线J4收容在收容凹部184中的状态下,连接线J4被布置成向右(即,X轴的正向)朝向零相变流器30延伸。另外,连接线J4被布置为通过零相变流器30的孔,然后向上弯曲,然后沿保持构件18的上部中设置的凹槽189再次向左(即,X轴的负向)延伸。连接线J4的另一端J41连接到布置在N相的第二螺钉端子212正下方的负载端子5。具体地,保持构件18具有凹部190,用于将负载端子5的端子板51的端部导出到保持构件18的上侧。连接线J4的另一端J41连接到从凹部190导出的端子板51的端部。
总而言之,四条连接线J1至J4不仅需要简单地将四个负载端子5和四个第二螺钉端子212电连接到彼此,还需要在四个负载端子5和四个第二螺钉端子212之间的线的途中穿过布置在控制单元U3处的零相变流器30的孔。因此,四条连接线J1至J4被布线为采取曲折回旋的路径。保持构件18被设计成稳定地保持处于布线状态下的四条连接线J1至J4。
特别地,在保持构件18中,收容凹部181至184等的位置关系定义为使得四条连接线J1至J4分别通过零相变流器30的孔内的四个角部(参见图6和图7)。因此,即使四条连接线J1至J4被布线成采取曲折回旋路径,仍可以降低它们彼此干扰的机会。
壳体H2例如在背壁上设置有多个锁定件。通过将多个锁定件钩挂在设置于第一开闭单元U1的背壁的锁定槽中,负载端子单元U4被固定到第一开闭单元U1。壳体H2和盖H3分别在右端设置有插入片H21和H32(参见图4)。每个开闭部2的器体20、开闭部X0的器体X1和控制单元U3的器体G1具有供两个铆钉K1分别插入的贯通孔。另外,每个开闭部2的器体20和开闭部X0的器体X1具有供四个铆钉K2分别插入的贯通孔。
例如,通过将四个铆钉K2插入三个器体20和器体X1的贯通孔、然后压紧(caulk)四个铆钉K2的前端,一体地组装三个开闭部2和一个开闭部X0。另外,例如,在负载端子单元U4的插入片H21和H32被插入控制单元U3的盖G3内的状态下,通过将两个铆钉K1插入三个单元U1至U3的贯通孔、然后压紧铆钉K1的前端来组装单元U1至U4。
(2.6)连动连杆
连动连杆9(参见图9)机械地连接到三个开闭部2,并且被构造成根据驱动部4的致动使彼此连动的第一触点部P1至第三触点部P3打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动连杆9还机械地连接到开闭部X0,并且被构造成使彼此连动的四个触点部P0打开。
如图9所示,连动连杆9包括四个由树脂制成的块体(block body)90和四个轴91。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漏电保护装置1的连动连杆9及其周边。
当沿左右方向观察时,每个块体90均是以大致圆弧状弯曲的构件。三个开闭部2的器体20和一个开闭部X0的器体X1中的每一者中均容纳相应的一个块体90。4个轴91沿左右方向排列,使得它们的轴线彼此一致。每个轴91均穿过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器体中的插入孔。两个相邻的块体90通过相应的轴91连接到彼此。
在三个开闭部2的器体20和一个开闭部X0的器体X1中,四个块体90被保持为一体地围绕作为中心轴线的轴91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当通过跳闸机构13进行跳闸操作时,每个器体20中的块体90均通过连杆机构12的连杆构件121转动。当通过跳闸机构X3进行跳闸操作时,器体X1中的块体90通过连杆机构X2的连杆构件X21围绕作为轴线的轴91在预定角度内转动。
总而言之,即使在三个开闭部2和一个开闭部X0中的任意一者处开始跳闸操作时,在通过转动的连动连杆9彼此连动的其它三个开闭部2处也立即进行跳闸操作。因此,漏电保护装置1可以几乎同时使多个触点部P0打开,这可以提高关于电路保护的可靠性。
(2.7)配置结构
接下来,将说明漏电保护装置1的配置结构。如图1所示,漏电保护装置1中的驱动部4以及一组基板B1和漏电检测器3彼此分开地配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因此,例如,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两侧之间容易确保用于对与驱动部4、基板B1和漏电检测器3有关的配线进行布线的空间。因此,例如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漏电保护装置相比,漏电保护装置1能够实现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三个开闭部2不同,N相(中性相)的开闭部X0不包括用于过电流(诸如短路电流或过载电流)的跳闸机构13(双金属板132和线圈130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闭部X0的器体X1中确保用于放置驱动部4的空间,因此,将驱动部4布置在器体X1的确保空间中。因此,如果漏电保护装置1中的四相(R相、S相、T相以及N相)的器体的宽度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漏电保护装置的四相的器体的宽度几乎相同,则漏电保护装置1整体上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基板B1和漏电检测器3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中的同一侧(右侧)。因此,可以缩短基板B1和漏电检测器3之间的配线距离,同时实现小型化。
另外,当从第一开闭单元U1的正面观察时,四个负载端子5被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下侧。因此,例如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漏电保护装置相比,漏电保护装置1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特别地,四个负载端子5中的每一个负载端子和相应的电源端子6沿上下方向配置(参见图2和图3)。因此,可以在进一步实现小型化的同时改进漏电保护装置1的外观。此外,由于容易理解负载端子5和电源端子6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也提高了诸如配线作业等的作业性。
(2.8)热缓冲部
对于第一开闭单元U1,触点部P0及其周边的电路(热元件8等)可以是发热源。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一对热缓冲部7。成对的热缓冲部7分别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
每个热缓冲部7均设置为由周壁Q1包围的空间SP1。对于左侧的热缓冲部7(空间SP1),周壁Q1对应于开闭部X0的器体X1的周壁。也就是说,左侧的热缓冲部7是由器体X1包围的空间。对于右侧的热缓冲部7(空间SP1),周壁Q1对应于控制单元U3的器体G1的周壁。也就是说,右侧的热缓冲部7是由器体G1包围的空间。
因此,将热缓冲部7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两侧,这可以抑制来自上述的发热源的热在左右方向上的传导,因此,可以降低整个漏电保护装置1的左右两侧表面的温度上升,同时实现小型化。另外,每个热缓冲部7被设置为空间SP1,这可以降低温度的上升,即使漏电保护装置1具有简单构造。
特别地,第一开闭单元U1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被夹在N相的开闭部X0和控制单元U3之间,N相的开闭部X0和控制单元U3中的每一者均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与每个开闭部2大致相同的宽度。因此,能够在改善漏电保护装置1的外观的同时,降低漏电保护装置1的左右两侧表面的温度上升。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一对分隔壁F1。每个分隔壁F1均布置在热缓冲部7以及与热缓冲部7相邻的开闭部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分隔壁F1由N相的开闭部X0的器体X1的右壁和R相的开闭部2的器体20的左壁构成。另一方面,右侧分隔壁F1由T相的开闭部2的器体20的右壁和控制单元U3的器体G1的左壁构成。
如上设置分隔壁F1,这可以进一步降低漏电保护装置1的左右两侧表面的温度上升。
如图1所示,三个开闭部2的三个热元件8(即,双金属板132)在左右方向上以预定的节距间隔D1布置。节距间隔D1对应于例如R相的电路与S相的电路之间的相间距离(或S相的电路与T相的电路之间的相间距离(phase distance))。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热缓冲部7在左右方向上均具有等于节距间隔D1的尺寸D2。本文引用的术语“等于”的意思是由肉眼可以判断为大致相等的程度的“等于”,并且也适用于例如几毫米量级的稍小或稍大的情况。
如上所述地定义尺寸关系,这可以进一步降低漏电保护装置1的左右两侧表面的温度上升,同时改进漏电保护装置1的外观。另外,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另一开闭部2的添加。
如上所述,控制电子部件E10安装在基板B1的与第一表面B11相反的第二表面B12(右表面)上。因此,与安装在第一表面B11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控制电子部件E10受到来自第一开闭单元U1的发热源的热影响的机会。因此,可以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减少控制电子部件E10的温度上升。
(2.9)配电板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配电板100包括上述漏电保护装置1以及被设计成容纳漏电保护装置1的壳体101。配电板100还包括供漏电保护装置1和用于分支电路的多个断路器固定的一个或多个DIN导轨102(图11中仅示出一个DIN导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提供配电板100,该配电板100包括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漏电保护装置1。
(3)变形例
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就可以根据设计选择或任何其它因素容易地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在下文中,将列举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些变形例。注意,以下说明中的每个变形例都可以适当地组合应用。在以下的说明中,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有时可以被称为“基本例”。
在基本例中,根据R相、S相、T相电路,开闭部2的数量为三个。然而,不特别限制开闭部2的数量。
在基本例中,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中的驱动部4以及一组基板B1和漏电检测器3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左右方向两侧。然而,该组合仅为示例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注意,优选的是至少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彼此分开地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两侧。另外,优选的是驱动部4被容纳在开闭部X0的器体X1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很可能具有相对大尺寸的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彼此分开地布置,所以更容易地使分别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两侧的器体X1的宽度和控制单元U3的宽度彼此相等。因此,作为整个漏电保护装置1,可以提供具有良好外观的配置结构。
在基本例中,热缓冲部7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左右方向两侧中的每一侧。然而,热缓冲部7可以仅布置在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两侧中的任一侧。
在基本例中,热缓冲部7被设置为由周壁Q1包围的空间SP1。然而,热缓冲部7可以被设置为诸如绝热构件等的热缓冲构件。
在基本例中,热缓冲部7的尺寸D2等于三个热元件8(双金属板132)的节距间隔D1。然而,热缓冲部7的尺寸D2可以大于节距间隔D1,这可以进一步降低漏电保护装置1的左右两侧表面的温度上升。特别地,热缓冲部7的尺寸D2可以是节距间隔D1的整数倍,这可以进一步减少温度上升,同时改善漏电保护装置1的外观。
(4)总结
从前述说明可见,根据第一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包括多个开闭部(2)、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多个开闭部(2)分别被布置为与多个触点部(P1至P3)一一对应。多个触点部(P1至P3)被分别插入多相电路(L1至L3)。多个开闭部(2)的每一者均被构造成通过使多个触点部(P1至P3)中的对应触点部打开而将多相电路(L1至L3)的对应相的电路从导通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在基板(B1)上安装有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E1)。漏电检测器(3)被构造成检测与多相电路(L1至L3)相关的漏电。驱动部(4)被构造成响应于漏电检测器(3)中关于漏电的检测结果来操作以使多个触点部(P1至P3)打开。多个开闭部(2)沿一个方向配置并构成开闭单元(第一开闭单元U1)。基板(B1)、漏电检测器(3)以及驱动部(4)中的任一者以及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中的其余两者彼此分开地布置在所述开闭单元(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第一方面可以实现漏电保护装置(1)的小型化。
可以与第一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二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多个负载端子(5)。多个负载端子(5)分别布置在多相电路(L1至L3)中,以对应于多相电路(L1至L3)。负载侧的电线(W1)连接到多个负载端子(5)。当从开闭单元的正面观察时,多个负载端子(5)布置在开闭单元(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与一个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侧。第二方面可以进一步实现漏电保护装置(1)的小型化。
可以与第二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三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多个电源端子(6)。多个电源端子(6)分别布置在多相电路(L1至L3)中,以对应于多相电路(L1至L3)。系统电源侧的电线(W2)电连接到多个电源端子(6)。多个负载端子(5)中的每一者和多个电源端子(6)中的对应的电源端子(6)沿正交方向配置。第三方面可以在进一步实现漏电保护装置(1)的小型化的同时改善漏电保护装置(1)的外观。
可以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四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器体(X1)。器体(X1)布置在开闭单元(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中的一侧。器体(X1)被设计成部分地覆盖中性相电路(L4)。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中的至少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彼此分开地布置在开闭单元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驱动部(4)被容纳在器体(X1)中。根据第四方面,很可能具有相对大尺寸的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彼此分开地布置,作为整个漏电保护装置(1),这可以提供具有良好外观的配置结构。
可以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五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热缓冲部(7)。热缓冲部(7)布置在开闭单元(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第五方面可以减少整个漏电保护装置(1)的一侧的温度上升,同时实现漏电保护装置(1)的小型化。
在可以与第五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六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中,热缓冲部(7)被设置为由周壁(Q1)包围的空间(SP1)。即使漏电保护装置(1)具有简单的构造,第六方面也可以减少一侧的温度升高。
可以与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七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多个分隔壁(F1)。分隔壁(F1)布置在热缓冲部(7)和多个开闭部(2)的与热缓冲部(7)相邻的开闭部(2)之间。根据第七方面,布置了分隔壁(F1),这可以进一步降低一侧的温度升高。
在可以与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八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中,多个开闭部(2)中的每一者均包括用于根据温度升高使相应的触点部打开的热元件(8)。多个开闭部(2)的多个热元件(8)在一个方向上以预定的节距间隔(D1)布置。热缓冲部(7)具有等于所述一个方向上的预定节距间隔(D1)或大于该预定节距间隔(D1)的尺寸(D2)。第八方面可以进一步降低一侧的温度升高。
在可以与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九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中,基板(B1)、漏电检测器(3)和驱动部(4)中的基板(B1)和漏电检测器(3)如下地设置。即,基板(B1)和漏电检测器(3)布置在开闭单元(第一开闭单元U1)的一个方向上的两侧中的同一侧。第九方面可以缩短基板(B1)和漏电检测器(3)之间的配线距离,同时实现漏电保护装置(1)的小型化。
在可以与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十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中,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E1)包括构成控制器(C1)的控制电子部件(E10),控制器(C1)被构造成控制驱动部(4)。基板(B1)被布置成使得基板(B1)的厚度方向沿着一个方向。基板(B1)具有面对开闭单元(第一开闭单元U1)的第一表面(B11)以及与第一表面(B11)相反的第二表面(B12)。控制电子部件(E10)安装在基板(B1)的第二表面(B12)上。第十方面可以降低控制电子部件(E10)的温度上升,同时实现漏电保护装置(1)的小型化。
可以与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结合实施的根据第十一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还包括连动连杆(9)。连动连杆(9)机械地连接到多个开闭部(2)。连动连杆(9)被构造成根据驱动部(4)的致动使彼此连动的多个触点部(P1至P3)打开。根据第十一方面,漏电保护装置(1)可以基本上同时使多个触点部(P1至P3)打开,这可以改进关于电路保护的可靠性。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配电板(100)包括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漏电保护装置(1)和设计成容纳该漏电保护装置(1)的壳体(101)。第十二方面可以提供一种配电板(100),其包括可以实现小型化的漏电保护装置(1)。
注意,根据第二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构成要素不是漏电保护装置(1)的必需构成要素,而是可以适当地省略。
附图标记列表
1 漏电保护装置
100 配电板
101 壳体
2 开闭部
3 漏电检测器
4 驱动部
5 负载端子
6 电源端子
7 热缓冲部
8 热元件
9 连动连杆
B1 基板
B11 第一表面
B12 第二表面
C1 控制器
D1 节距间隔
D2(热缓冲部的)尺寸
E1 电子部件
E10 控制电子部件
F1 分隔壁
L1至L3电路
L4中性相电路
P1至P3触点部
Q1周壁
U1第一开闭单元(开闭单元)
W1负载侧的电线
W2系统电源侧的电线
X1器体
SP1空间

Claims (12)

1.一种漏电保护装置,包括:
多个开闭部,其分别布置成一对一地对应于多个触点部,所述多个触点部分别插入多相电路中,并且所述多个开闭部中的每一者均被构造成通过使所述多个触点部中的对应的触点部打开而将所述多相电路中的对应相的电路从导通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
基板,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安装在所述基板上;
漏电检测器,其被构造成检测与所述多相电路有关的漏电;和
驱动部,其被构造成响应于所述漏电检测器中的关于所述漏电的检测结果而操作,以使所述多个触点部打开,
所述多个开闭部沿一个方向配置,并且构成开闭单元,并且
所述基板、所述漏电检测器和所述驱动部中的任一者与所述基板、所述漏电检测器和所述驱动部中的其余两者被彼此分开地布置在所述开闭单元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还包括供负载侧的电线连接的多个负载端子,所述多个负载端子分别布置在所述多相电路中,以对应于所述多相电路,其中,
当从所述开闭单元的正面观察时,所述多个负载端子布置在所述开闭单元的与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还包括供系统电源侧的电线电连接的多个电源端子,所述多个电源端子分别布置在所述多相电路中,以对应于所述多相电路,其中,
所述多个负载端子中的每一者和所述多个电源端子中的对应的电源端子沿所述正交方向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还包括被设计成部分地覆盖中性相电路的器体,所述器体布置在所述开闭单元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两侧中的一侧,其中,
所述基板、所述漏电检测器和所述驱动部中的至少所述漏电检测器和所述驱动部被彼此分开地布置在所述开闭单元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两侧,并且,
所述驱动部被容纳在所述器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还包括热缓冲部,所述热缓冲部布置在所述开闭单元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缓冲部被设置为由周壁包围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还包括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布置在所述热缓冲部和所述多个开闭部中的与所述热缓冲部相邻的开闭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开闭部中的每一者均包括用于根据温度上升使所述对应的触点部打开的热元件,
所述多个开闭部的多个所述热元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以预定的节距间隔布置,并且,
所述热缓冲部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尺寸等于所述预定的节距间隔或大于所述预定的节距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所述漏电检测器和所述驱动部中的所述基板和所述漏电检测器被布置在所述开闭单元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两侧中的同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包括构成控制器的控制电子部件,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所述驱动部,
所述基板被布置成使得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沿所述一个方向,并且,
所述基板具有面对所述开闭单元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所述控制电子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还包括机械地连接到所述多个开闭部的连动连杆,所述连动连杆被构造成根据所述驱动部的致动使彼此连动的所述多个触点部打开。
12.一种配电板,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漏电保护装置以及被设计成容纳所述漏电保护装置的壳体。
CN202080052273.4A 2019-07-22 2020-06-10 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 Active CN114127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4784 2019-07-22
JP2019134784A JP7289100B2 (ja) 2019-07-22 2019-07-22 漏電保護装置、及び分電盤
PCT/JP2020/022872 WO2021014808A1 (ja) 2019-07-22 2020-06-10 漏電保護装置、及び分電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7883A CN114127883A (zh) 2022-03-01
CN114127883B true CN114127883B (zh) 2024-04-12

Family

ID=74193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2273.4A Active CN114127883B (zh) 2019-07-22 2020-06-10 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89100B2 (zh)
CN (1) CN114127883B (zh)
WO (1) WO2021014808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4097A (ja) * 1995-03-28 1996-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モコンブレーカ
CN1641816A (zh) * 2004-01-12 2005-07-20 上海贝斯特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双稳态三相交流继电器
CN1881508A (zh) * 2005-05-26 2006-12-20 松下电工电路系统株式会社 电路切断器
JP2007172980A (ja) * 2005-12-21 2007-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路遮断器
CN101079354A (zh) * 2006-05-23 2007-11-28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CN102064059A (zh) * 2009-11-13 2011-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CN105474347A (zh) * 2014-02-17 2016-04-06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漏电检测单元和漏电断路器
JP2017076554A (ja) * 2015-10-15 2017-04-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保護カバー、ブレーカ、漏電検出装置、および漏電保護装置
CN206349311U (zh) * 2016-12-15 2017-07-21 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漏电检测装置的断路器
CN107578965A (zh) * 2016-07-05 2018-01-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5628Y2 (ja) * 1992-04-06 1999-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JP3228039B2 (ja) * 1994-12-28 2001-1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JPH1050192A (ja) * 1996-07-30 1998-02-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式回路遮断器
JP4206989B2 (ja) * 2004-09-27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式回路遮断器
US7358836B2 (en) * 2006-03-29 2008-04-15 Eaton Corporation Shield,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8159456A (ja) * 2006-12-25 2008-07-10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漏電遮断器
JP4914297B2 (ja) * 2007-06-26 2012-04-11 パナソニックエコソリューションズ電路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4097A (ja) * 1995-03-28 1996-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モコンブレーカ
CN1641816A (zh) * 2004-01-12 2005-07-20 上海贝斯特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双稳态三相交流继电器
CN1881508A (zh) * 2005-05-26 2006-12-20 松下电工电路系统株式会社 电路切断器
JP2007172980A (ja) * 2005-12-21 2007-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路遮断器
CN101079354A (zh) * 2006-05-23 2007-11-28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JP2007317362A (ja) * 2006-05-23 2007-12-06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漏電遮断器
CN102064059A (zh) * 2009-11-13 2011-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CN105474347A (zh) * 2014-02-17 2016-04-06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漏电检测单元和漏电断路器
JP2017076554A (ja) * 2015-10-15 2017-04-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保護カバー、ブレーカ、漏電検出装置、および漏電保護装置
CN107578965A (zh) * 2016-07-05 2018-01-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CN206349311U (zh) * 2016-12-15 2017-07-21 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漏电检测装置的断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8949A (ja) 2021-02-15
JP7289100B2 (ja) 2023-06-09
CN114127883A (zh) 2022-03-01
WO2021014808A1 (ja) 2021-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164719C (en) Ground fault module conductors and base therefor
CA2163359C (en) Conducting spring for a circuit interrupter test circuit
US20110248815A1 (en) Method For Expanding The Adjustment Range of Overload Protection Devices, Associated Overload Protection Devices, and Their Use
CN104425189B (zh) 低剖面电子断路器、系统和方法
US20160352026A1 (en) Thermal overcurrent circuit breaker
GB2359928A (en) Connector strap for a rotary contact circuit breaker
CN114127883B (zh) 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
US10381182B2 (en) Plug-on neutral circuit breakers with lockouts and related loadcenters and methods
JP6440108B2 (ja) 回路遮断器
TWI336483B (en) Earth leakage breaker
CN113646862A (zh) 电路断路器
WO2020202795A1 (ja) 回路遮断器
CN111755288B (zh) 断路器
JP2019216123A (ja) 開閉器及び分電盤
JP6350982B2 (ja) 回路遮断器
JP6751917B2 (ja) 開閉器及び分電盤
US11257648B2 (en) Electronic trip device for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JP3375277B2 (ja) 漏電遮断器
JP3418675B2 (ja) 漏電遮断器
AU2022201971A1 (en) Electrical prot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al switchboard comprising such an electrical protection device
KR20190119429A (ko) 회로차단기의 온도 표시 장치
MXPA96000159A (es) Conductores de modulo de falla de tierra y basepara los mismo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