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4194A - 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94194A
CN114094194A CN202010868457.XA CN202010868457A CN114094194A CN 114094194 A CN114094194 A CN 114094194A CN 202010868457 A CN202010868457 A CN 202010868457A CN 114094194 A CN114094194 A CN 114094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ole piece
pole
isolation film
continu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6845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94194B (zh
Inventor
毛祖宙
张勇
李骁
肖锦雯
许教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6845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941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94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4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94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4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8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S1、牵拉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S2、将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S3、将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形成新的起始端;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S5、将与所述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第一隔离膜不存在弯折部分,因此不会挤压第一极片,第一隔离膜不会产生褶皱,避免第一极片发生变形的情况出现。牵引第一隔离膜的过程中,第一隔离膜受力均衡,避免第一隔离膜产生水样皱纹。

Description

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大容量充电电池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锂电子电池作为大容量充电电池的一种,因其具有能量存储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的中流砥柱。目前,在锂离子电池的制备过程中,制备极芯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极芯一般由依次层叠的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组成。在将隔离膜制备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时,目前采用的方法为隔离膜连续不间断成“Z”形折叠,然后正极片和负极片依次置于隔离膜的之间,由此制成极芯。
然而,隔离膜在成Z形折叠过程中,折叠出来的每一层的隔离膜,位于边处的弯折部分会挤压位于中部的平整部分,导致每一层的隔离膜中部产生褶皱;尤其是制备宽度较大的电池时,所需的每一层的隔离膜长度比较长,此时褶皱更加严重。且由于每一层的隔离膜都有弯折部分,该弯折部分极易造成极片的边缘受损,导致制备的成品极芯局部析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每一层的隔离膜相互独立,没有弯折部分,因此隔离膜不会产生褶皱,也不会挤压极片,提升了成品极芯的品质。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极芯制备方法,包括:S1、牵拉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S2、将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S3、将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形成新的起始端;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S5、将与所述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中,在步骤S6之后,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S7:重复所述步骤S1至步骤S6预定次数,以获得预定层数的层叠极芯基层;所述预定次数和所述预定层数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将至少两个第一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将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在步骤S7之后,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S8、沿所述间隔分切所述极芯基层以获得至少两个极芯。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固定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然后牵拉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一隔离膜;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固定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然后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二隔离膜。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S1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2之前,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S10、固定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一隔离膜,在所述第一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一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一隔离膜铺设在放置台的台面上;在所述步骤S4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5之前,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S40、固定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的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二隔离膜,在所述第二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二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二隔离膜铺设在所述第一极片上。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S2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3之前,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步骤S20、将所述第一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在所述步骤S5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6之前,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步骤S50、在所述第一极片处于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极芯还包括层叠在所述第一基层之上的第二基层,所述第二基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的第二极片之上的第一隔离膜、第一极片、第二隔离膜和第二极片;所述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之后,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制备所述第二基层:牵拉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一隔离膜;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为:所述第一基层的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后形成;将所述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将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形成新的起始端;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二隔离膜;将所述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将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包括:将至少两个第一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所述将所述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包括:将至少两个第二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所述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之后,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沿所述间隔切割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第二隔离膜,以形成至少两个极芯。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极芯制备装置,所述极芯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隔离膜、第一极片、第二隔离膜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极芯制备装置包括:牵引件、放置台、吸附板、切割件和连续隔离膜;所述放置台的台面和所述吸附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第一间隔的一侧设有初始位置,所述切割件设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牵引件设于和所述初始位置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用于承载所述极芯;在所述第一间隔内,所述牵引件能够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吸附板和所述切割件能够分别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台面,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台面;所述牵引件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隔的另一侧,以用于:牵拉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所述吸附板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所述切割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形成新的起始端;所述牵引件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隔的另一侧,还用于: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所述吸附板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将与所述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所述切割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装置,其中,还包括:固定件和纠偏器,所述纠偏器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牵引件能够同时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牵引件和所述固定件同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一隔离膜;所述纠偏器用于:在所述第一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一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一隔离膜铺设在放置台的台面上;所述牵引件和所述固定件同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固定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的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二隔离膜;所述纠偏器还用于:在所述第二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二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二隔离膜铺设在所述第一极片上。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装置,其中,所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件和第二压紧件;所述第一压紧件和所述第二压紧件均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内,且均和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在所述第二间隔内,所述第一压紧件和所述第二压紧件能够分别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压紧件和所述第二压紧件还能够分别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压紧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所述第二压紧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极片处于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
如上所述的极芯制备装置,其中,所述将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包括:将至少两个第一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所述将所述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包括:将至少两个第二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且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第一极片平齐;所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分割件;所述分割件用于:沿所述间隔分切所述极芯基层以获得至少两个极芯。
本申请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第一隔离膜从连续隔离膜延伸出之后,再将第一隔离膜和连续隔离膜分离,由此使得第一隔离膜和连续隔离膜完全独立。第一隔离膜不存在弯折部分,因此,第一隔离膜不会挤压第一极片,因此第一隔离膜不会产生褶皱,也避免了第一极片发生变形的情况出现。另外,牵引第一隔离膜的过程中,第一隔离膜受力比较均衡,避免第一隔离膜因拉力不均而产生水样皱纹。因第一隔离膜不存在弯折部分,因此第一极片在层叠在第一隔离膜上时,不会受到第一隔离膜的影响,提升了成品极芯的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极芯,110-第一隔离膜,120-第一极片,130-第二隔离膜,140-第二极片;10-固定件,20-牵引件,30-放置台,40-吸附板,50-切割件,60-第一压紧件,70-第二压紧件,80-连续隔离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装置,包括固定件10、牵引件20、放置台30、吸附板40、切割件50和连续隔离膜80。固定件10可以为固定卡夹,固定卡夹可以打开或者闭合,以将需固定部件进行固定。牵引件20可以为牵引卡夹,牵引卡夹可以打开或者闭合,以将需固定和牵引部件进行固定和牵拉。切割件50可以为裁切刀具。吸附板40可以为真空吸附板40,将物品通过真空吸附在表面上,当物品需要松开时,可以利用压缩器切断真空,从而使得吸附板40松开被吸附物品。放置台30作为作业台,具有一个平整的台面。
放置台30的台面和吸附板40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一间隔的一侧设有初始位置,固定件10、牵引件20和切割件50设于初始位置。连续隔离膜80设置在第一间隔之外,最好是靠近初始位置处,以便于连续隔离膜80和固定件10之间的距离较短,节省空间,也利于连续隔离膜80快速放卷。
在第一间隔内,牵引件20能够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吸附板40和切割件50能够分别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固定件10和牵引件20能够同时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一方向(图中箭头X所示方向)平行于台面,第二方向(图中Z箭头所示方向)垂直于台面。以图5中的方向为参考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为上下方向;以下为便于描述,会将沿第一方向运动,称为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将沿第二方向运动,称为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
进一步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纠偏器,所述纠偏器固定在所述固定件10上。纠偏器可以在固定件10夹紧隔离膜向下移动时,对隔离膜的位置进行纠正。
更进一步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件60和第二压紧件70。所述第一压紧件60和所述第二压紧件70均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内,且均和所述放置台30的台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在所述第二间隔内,所述第一压紧件60和所述第二压紧件70能够分别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压紧件60和所述第二压紧件70还能够分别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一压紧件60和第二压紧件70主要用于在制备极芯的过程中,压紧层叠结构,避免层叠好的结构位置发生偏差。
更进一步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分割件,分割件安装于分割工位上,在多个极芯层叠加工完成后,将其转运至分割工位,从而加工层叠完成的结构进行切割,使得多个极芯相互分离,成为独立的成品极芯。
参考图2至图4,待加工的极芯100可以如图2(a)中所示,包括第一极芯基层,第一极芯基层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隔离膜110、第一极片120、第二隔离膜130和第二极片140。一般情况下,极芯100会包括多个极芯基层,例如图2(b)中的极芯包括从上至下层叠的第一极芯基层和第二极芯基层,或者可以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的第一极芯基层、第二极芯基层和第三极芯基层;或者是如图2(c)中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的第一极芯基层、第二极芯基层、第三极芯基层、......第N极芯基层等;N为大于或等于4的正整数。其中第一极芯基层、第二极芯基层、第三极芯基层至第N极芯基层的结构和制备方法相同。
图2中示出了制备一个极芯的层叠情况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制备多个极芯的层叠情况的主视图。图4示出了极芯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上述极芯制备装置,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该实施例中,起始位置可以设置为和放置台30的台面水平对齐的位置处,从而使得连续隔离膜放卷形成第一隔离膜110时,第一隔离膜110直接铺设在放置台30的台面上。
参考图1,该实施例的方法主要说明制备图2(a)中的极芯方式,也即第一极芯基层的制备方式,该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110。该步骤主要通过牵引件20实现。可以理解的是,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为第一隔离膜110远离连续隔离膜的一端,也即图5中第一隔离膜110的右端。具体地,利用牵引件20固定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然后使得牵引件20向右移动,以远离初始位置,从而使得牵引件20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使得连续隔离膜80放卷至形成第一隔离膜110。参考图5,可见,第一隔离膜110的长度可以为从放置台30的左侧延伸至放置台30的右侧,当然,第一隔离膜110的长度是根据第一极片120的大小,以及层叠在第一隔离膜110之上的第一极片120的数量决定,只要每个第一极片120能够完全层叠在第一隔离膜110之上即可。也即该实施方式中,预定位置为放置台30的右侧。
详细地,以图5中的方向为参考基准,在牵引件20牵引连续隔离膜80向右移动之前,先提供一个准备状态,具体的准备状态为:打开固定件10的固定卡夹,将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穿过固定件10的固定卡夹,然后闭合固定件10的固定卡夹。也即,准备状态为固定件10将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引出,以便于牵引件20进行牵引。另外,在准备状态下,牵引件20位于放置台的右侧,和放置台30的台面水平对齐。
接着,牵引件20的牵引卡夹打开,然后将牵引件20从放置台的右侧位置处向左移动直至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位于牵引卡夹的夹紧空间内,接着牵引卡夹闭合,将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夹紧固定。牵引件20将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夹紧后,固定件10的固定卡夹打开,并保持打开状态。
然后,牵引件20向右移动,带动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也向右移动,从而使得连续隔离膜80放卷。牵引件20向右移动至放置台30的右侧后,连续隔离膜80放卷的长度为第一隔离膜110,放卷完成。放卷完成后,牵引件20已经返回到到准备状态下位置处,也即已经在带动连续隔离膜80向右移动完成后,正好返回到放置台的右侧位置处。但是牵引件20还继续保持夹紧第一隔离膜110的右端的状态。
并且由于初始位置以及牵引件的准备状态位置均和放置台30的台面平齐,因此,放卷完成后,第一隔离膜110正好可以铺设在放置台30的台面上。
上述可见,具体地,放卷过程更具体可以为:先固定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然后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
步骤S2:将第一极片120层叠在第一隔离膜110上。该步骤主要通过吸附板40完成。
具体地,吸附板40利用真空吸附第一极片120,然后吸附板40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极片120向下移动,直至第一极片120层叠在第一隔离膜110上。此时,吸附板40保持真空吸附状态,还可以起到将第一极片120压紧在第一隔离膜110上的作用;而吸附板40压紧第一极片120,可以使得第一隔离膜110受力均匀,表面保持平整。
可以理解的是,吸附板40可以吸附一个第一极片120(图2中所示),也可以吸附多个调整好间距的第一极片120(图3和图4所示),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步骤S3:将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使连续隔离膜80形成新的起始端。该步骤主要通过切割件50完成。可以使切割件50沿第二方向向台面运动,以将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
具体地,切割件50向下移动,将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切开,使得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且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后,切割件50向上移动,以为下一次工作做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切割件50切割时,牵引件20还保持夹紧第一隔离膜110的状态,吸附板40保持压紧第一极片120的状态,由此可以使得第一隔离膜110状态比较稳定,便于精确分离;待分离完成后,牵引件20就可以松开第一隔离膜110,保持牵引卡夹打开状态留在放置台30的右侧;吸附板40可以向上移动至原位,以为下次工作准备。
步骤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130。该步骤更具体可以为:先固定所述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然后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130。该步骤具体实施如步骤S1,不再详述。
步骤S5:将和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140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该步骤具体实施如步骤S2,不再详述。
步骤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该步骤具体实施如步骤S3,不再详述。
由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第一隔离膜110从连续隔离膜80延伸出之后,再将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由此使得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完全独立。第一隔离膜110不存在弯折部分,因此,第一隔离膜110不会挤压第一极片120,因此第一隔离膜110不会产生褶皱,也避免了第一极片120发生变形的情况出现。另外,牵引第一隔离膜110的过程中,第一隔离膜110受力比较均衡,避免第一隔离膜110因拉力不均而产生水样皱纹。因第一隔离膜110不存在弯折部分,因此第一极片120在层叠在第一隔离膜110上时,不会受到第一隔离膜110的影响,提升了成品极芯的品质。
第二实施例
该实施例以制备的极芯100包括第一极芯基层和第二极芯基层为例(图2b),第二极芯基层层叠在第一极芯基层之上,也即,该实施例中的需要制备的极芯10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的第一隔离膜110、第一极片120、第二隔离膜130、第二极片140、第一隔离膜110、第一极片120、第二隔离膜130和第二极片140。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制备第一极芯基层:
步骤S1: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110。
步骤S2:将所述第一极片120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上。
步骤S3:将所述第一隔离膜11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80形成新的起始端。
步骤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130。
步骤S5:将所述第二极片140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
步骤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获得第一极芯基层。
截止步骤S6,第一极芯基层制备完成,下面步骤S7至步骤S12为制备第二极芯基层的过程。
步骤S7:牵拉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110。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为:所述第一极芯基层的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后形成。
步骤S8:将所述第一极片120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上。
步骤S9:将所述第一隔离膜11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80形成新的起始端。
步骤S10: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
步骤S11:将所述第二极片140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
步骤S12:将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获得第二极芯基层。
第二实施例中,制备第一极芯基层的过程和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不再赘述。第二极芯基层的制备过程和第一极芯基层相同,不再赘述。
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备多个极芯基层的极芯的制备方法,由此可以满足不同的极芯的制备,提高了适用性。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制备包括第一极芯基层、第二极芯基层、第三极芯基层、......至第N极芯基层的极芯。每个极芯基层的制备方式同第一极芯基层,不再赘述。也即,只要重复第一实施例中步骤S1至步骤S6预定次数,就可以得到预定层数的层叠极芯基层。该预定次数可以为2次、3次、4次等等,预定层数也为2层、3层、4层等等。也就是说,预定次数和预定层数相等,且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第三实施例
该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其中步骤S1至S6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不再赘述。区别在于增加了步骤S10和步骤S40。区别还在于,执行步骤S1之前的准备状态不相同,第二实施例中,初始位置设置为高于放置台30的台面,并且,在准备状态下,牵引件20位于放置台的右侧,高于放置台30的台面,并且牵引件20和初始位置距离放置台20的台面的距离相等。该种设置,需要在放卷完成后,将第一隔离膜110和第二隔离膜130向下移动。在向下移动过程中,可以对第一隔离膜110和第二隔离膜130的位置进行校正。
以下为具体步骤:
步骤S1: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110。
步骤S10:固定所述第一隔离膜11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30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一隔离膜110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一隔离膜110铺设在放置台的台面上。
步骤S1中,完成放卷后,牵引件20还继续保持夹紧第一隔离膜110的状态;此时要将第一隔离膜110向下移动,则需要将第一隔离膜110的另一端,也即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连接的一端固定后,然后将第一隔离膜110的两端同时向下移动,以使第一隔离膜110向下移动至层叠在放置台30的台面上。
步骤S1中,在放卷完成后,牵引件20还处于夹紧第一隔离膜110右端的状态;此时再利用固定件10夹紧第一隔离膜110的左端,然后固定件10和牵引件20同时向下移动,带动第一隔离膜110向下移动,即可使得第一隔离膜110层叠在放置台30的台面上。
并且,在第一隔离膜110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纠偏器纠正第一隔离膜110的位置。具体地,纠偏器和固定件10连接。在第一隔离膜110移动的过程中,纠偏器实时校正第一隔离膜110的位置。该纠偏器具体可以为纠偏传感器。
详细地,纠偏器实时检测第一隔离膜110的位置,然后可以将实时检测的位置和台面上标定的位置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为实时检测的位置和标定的位置有偏差,则固定件10可以实时移动校正第一隔离膜110的位置。从而可以确保第一隔离膜110的位置比较精确,以增加极芯的安全性。
为了确保第一隔离膜110的状态的稳定性,固定件10保持夹紧第一隔离膜的状态,直至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并且在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之后,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连接处成为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固定件10夹紧该新的起始端不松开,然后向上移动,也带动了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向上移动,以为下一次工作做准备。由此可以避免每次放卷之前,都需要在做准备工作时,将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让固定件10夹紧,加快了生产节拍,提升了生产效率。
步骤S2:将第一极片120层叠在第一隔离膜110上。
步骤S3:将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使连续隔离膜80形成新的起始端。
步骤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二隔离膜。
步骤S40:固定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的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30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二隔离膜130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二隔离膜130铺设在所述第一极片上。步骤S40详细过程同步骤S10,不再赘述。该步骤可以保证第二隔离膜130的位置比较精确,从而进一步提升极芯的安全性。
步骤S5:将所述第二极片140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
步骤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
可见,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不仅可以避免隔离膜挤压极片,还可以在隔离膜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纠正隔离膜的位置,从而可以确保隔离膜的位置比较精确,以增加极芯的安全性。
第四实施例
该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增加压紧步骤。其余步骤S1至S6和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不再赘述。
具体地,制备第一极芯基层的步骤如下:
步骤S1: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110。
步骤S2:将所述第一极片120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上。
步骤S20:将所述第一极片120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上。该步骤主要通过第一压紧件60完成。
具体地,第一压紧件60位于第一间隔内,且和放置台30的台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在第二间隔内,第一压紧件60能够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一压紧件60还能够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可以,利用吸附板40吸附第一极片120;然后使得吸附板40沿第二方向靠近台面运动,以在第一隔离膜110上层叠第一极片120。
详细地,在第一隔离膜110上层叠第一极片120完成后,分离第一隔离膜110之前,将第一压紧件60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压紧件60将第一极片120压紧。此时第一极片120和吸附板40未脱离,吸附板40保持吸附状态,且压紧第一极片120。也即,第一压紧件60和吸附板40共同压紧第一极片120。应当理解的是,吸附板40的吸附面的面积小于第一极片120被吸附一面的面积,因此,第一极片120未脱离吸附板40的状态下,第一压紧件60也可以压紧第一极片120。
然后,可以利用压缩气使得吸附板40的真空切断,以将第一极片120从吸附板40上脱离。第一极片120从吸附板40上脱离后,吸附板40可以向上移动,恢复其初始所在的位置,以为下一次工作做准备。
第一极片120层叠在第一隔离膜110上之后,先利用吸附板40压紧第一极片120;在吸附板40撤离之前,再利用第一压紧件60压紧第一极片120,由此可以确保第一隔离膜110和第一极片120的位置稳定,使得在后续工序操作之前,不会发生第一隔离膜110和第一极片120的位置偏差的问题。
步骤S3:将所述第一隔离膜11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80形成新的起始端。
步骤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130。
步骤S5:将所述第二极片140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
步骤S50:在所述第一极片120处于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极片140压紧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具体地,可以利用第二压紧件70压紧第二极片140。第二压紧件70位于第一间隔内,且和放置台30的台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在第二间隔内,第二压紧件70能够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二压紧件70还能够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
详细地,第一极片120被第一压紧件60压紧未松开的同时,第二隔离膜130层叠在第一极片120之上,然后吸附板40将第二极片140带动至层叠在第二隔离膜130之上,且吸附板40也保持压紧第二极片140不松开的状态;接着,将第二压紧件70向下移动,使得第二压紧件70压紧第二极片140。
第二压紧件70压紧第二极片140后,利用压缩气使得吸附板40的真空切断,以将第一极片120从吸附板40上脱离。第一极片120从吸附板40上脱离后,吸附板40可以向上移动,恢复其初始所在的位置,以为下一次工作做准备。
然后,第一压紧件60向右移动,从第一极片120和第二隔离膜130之间抽出;接着,第一压紧件60向上移动,为下一次工作做准备。此时第二压紧件70保持压紧第二极片140状态。参考图5,可见第一压紧件60和第二压紧件70交叉分布,由此可以使得极芯受力比较均衡,加工完成后,极芯的平整度更加良好。
步骤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
该实施例中,整个制备过程中,第一压紧件60、吸附板40和第二压紧件70相互配合,保证极芯一直处于被压紧状态,由此使得每一层叠加上去的材料层位置都比较稳定,不会发生位置偏移,提升了极芯的质量。
第五实施例
该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以制备极芯的第一极芯基层为例,具体的步骤包括:
步骤S1: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110。
步骤S10:固定所述第一隔离膜11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30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一隔离膜110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一隔离膜110铺设在放置台30的台面上。
步骤S2:将第一极片120层叠在第一隔离膜110上。
步骤S20:将所述第一极片120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上。
步骤S3:将第一隔离膜110和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使连续隔离膜80形成新的起始端。
步骤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二隔离膜。
步骤S40:固定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的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30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二隔离膜130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二隔离膜130铺设在所述第一极片上。
步骤S5:将所述第二极片140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
步骤S50:在所述第一极片120处于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极片140压紧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
步骤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
该实施例中步骤S1至S6同第一实施例,步骤S10和步骤S40同第三实施例,步骤S20和步骤S50同第四实施例,不再赘述。
该实施例提供的极芯制备方法,不仅可以避免隔离膜挤压极片,还可以通过校正操作实时校正隔离膜的位置,以及通过压紧操作保证整个过程中隔离膜的位置稳定。
第六实施例
该实施例制备的极芯参考图3和图4,步骤过程以制备第一极芯基层为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110。该步骤和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S2:将至少两个第一极片120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膜110上。
步骤S3:将所述第一隔离膜11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80形成新的起始端。该步骤和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80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130;该步骤和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S5:将至少两个第二极片140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膜130上。
步骤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130和所述连续隔离膜80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该步骤和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S7:沿所述间隔分切所述极芯基层以获得至少两个极芯。上述的间隔为如图4中所示的相邻的极芯之间的间隔。
以上步骤S1至步骤S6可以在层叠工位完成,然后将层叠完成的半成品转移至切割工位,利用分割件沿着极片之间的间隔切开隔离膜,从而可以制备成多个极芯。
该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区别在于,一次性可以制备出多个极芯,具体通过在第一隔离膜上层叠多个间隔的第一极片,然后在第二隔离膜上层叠多个间隔的第二极片。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数量相等,并且每一个第二极片和一个第二极片对齐设置。然后通过分割件沿着间隔切割第一隔离膜和第二隔离膜,会形成多个极芯。
参考图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极芯制备装置,极芯制备装置包括:牵引件20、放置台30、吸附板40和切割件50;放置台30的台面和吸附板40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一间隔的一侧设有初始位置,切割件50设于初始位置,所述牵引件20设于和所述初始位置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放置台30的台面用于承载所述极芯。
在第一间隔内,牵引件20能够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吸附板40和切割件50能够分别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一方向平行于台面,第二方向垂直于台面。
牵引件20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隔的另一侧用于:牵拉连续隔离膜80的起始端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110。所述吸附板40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所述切割件50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形成新的起始端。所述牵引件20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隔的另一侧,还用于: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二隔离膜。所述吸附板40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所述切割件50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
进一步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固定件10和纠偏器,所述纠偏器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固定件10设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固定件10和所述牵引件能够同时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
所述牵引件20和所述固定件10同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一隔离膜;所述纠偏器用于:在所述第一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一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一隔离膜铺设在放置台的台面上。
所述牵引件20和所述固定件10同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固定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的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二隔离膜;所述纠偏器还用于:在所述第二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二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二隔离膜铺设在所述第一极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件60和第二压紧件70;所述第一压紧件60和所述第二压紧件70均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内,且均和所述放置台30的台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在所述第二间隔内,所述第一压紧件60和所述第二压紧件70能够分别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压紧件60和所述第二压紧件70还能够分别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
所述第一压紧件60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所述第二压紧件70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极片处于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
进一步地,所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分割件。所述分割件用于:沿所述间隔切割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第二隔离膜,以形成至少两个极芯。也即针对第六实施例中的多个极芯的情况。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极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牵拉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
S2、将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
S3、将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形成新的起始端;
S4、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
S5、将与所述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
S6、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之后,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
S7、重复所述步骤S1至步骤S6预定次数,以获得预定层数的层叠极芯基层;所述预定次数和所述预定层数相等,且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将至少两个第一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
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将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
在步骤S7之后,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
S8、沿所述间隔分切所述极芯基层以获得至少两个极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固定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然后牵拉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一隔离膜;
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固定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然后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放卷至形成第二隔离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2之前,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
S10、固定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一隔离膜,在所述第一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一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一隔离膜铺设在放置台的台面上;
在所述步骤S4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5之前,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
S40、固定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的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二隔离膜,在所述第二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二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二隔离膜铺设在所述第一极片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3之前,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
步骤S20、将所述第一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
在所述步骤S5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6之前,所述极芯制备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在所述第一极片处于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
7.一种极芯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件、放置台、吸附板、切割件和连续隔离膜;
所述放置台的台面和所述吸附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第一间隔的一侧设有初始位置,所述切割件设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牵引件设于和所述初始位置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用于承载所述极芯;
在所述第一间隔内,所述牵引件能够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吸附板和所述切割件能够分别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台面,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台面;
所述牵引件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隔的另一侧,以用于:牵拉连续隔离膜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一隔离膜;
所述吸附板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
所述切割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使所述连续隔离膜形成新的起始端;
所述牵引件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隔的另一侧,还用于:牵拉所述连续隔离膜新的起始端至预定位置以形成第二隔离膜;
所述吸附板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将与所述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
所述切割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分离以获得极芯基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芯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件和纠偏器,所述纠偏器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牵引件能够同时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
所述牵引件和所述固定件同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一隔离膜;所述纠偏器用于:在所述第一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一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一隔离膜铺设在放置台的台面上;
所述牵引件和所述固定件同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还用于:固定所述第二隔离膜和所述连续隔离膜的连接处,然后移动所述第二隔离膜;所述纠偏器还用于:在所述第二隔离膜移动的过程中,基于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上标定的位置,校正所述第二隔离膜的位置,直至所述第二隔离膜铺设在所述第一极片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芯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件和第二压紧件;
所述第一压紧件和所述第二压紧件均位于所述第一间隔内,且均和所述放置台的台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在所述第二间隔内,所述第一压紧件和所述第二压紧件能够分别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压紧件和所述第二压紧件还能够分别沿第二方向做往复运动;
所述第一压紧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
所述第二压紧件向所述放置台的台面移动,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极片处于压紧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极片压紧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极芯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包括:将至少两个第一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膜上;
所述将所述第二极片层叠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包括:将至少两个第二极片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膜上,且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第一极片平齐;
所述极芯制备装置还包括:分割件;
所述分割件用于:沿所述间隔分切所述极芯基层以获得至少两个极芯。
CN202010868457.XA 2020-08-25 2020-08-25 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0941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8457.XA CN114094194B (zh) 2020-08-25 2020-08-25 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8457.XA CN114094194B (zh) 2020-08-25 2020-08-25 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4194A true CN114094194A (zh) 2022-02-25
CN114094194B CN114094194B (zh) 2024-05-07

Family

ID=80294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68457.XA Active CN114094194B (zh) 2020-08-25 2020-08-25 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9419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89894A1 (en) * 2011-01-26 2012-07-26 Samsung Sdi Co., Lt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241700A (zh) * 2014-09-23 2014-12-24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叠片电芯制备装置
CN104466229A (zh) * 2013-09-25 2015-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锂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45987A (zh) * 2016-05-29 2016-08-1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叠片电池单元制作装置
CN107248590A (zh) * 2017-08-10 2017-10-13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叠片装置
CN206628549U (zh) * 2017-04-07 2017-11-10 深圳市优特利电源有限公司 柔性锂离子电池和电子产品
CN107369844A (zh) * 2017-07-14 2017-11-21 东莞市博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电池包装设备
CN107946626A (zh) * 2017-10-16 2018-04-20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极片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芯及其制造方法、电池
CN108598594A (zh) * 2018-04-25 2018-09-28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叠片电芯生产工艺
JP2020035719A (ja) * 2018-08-31 2020-03-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積層体製造装置
CN111490284A (zh) * 2020-04-22 2020-08-04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叠片制备方法及复合叠片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89894A1 (en) * 2011-01-26 2012-07-26 Samsung Sdi Co., Lt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466229A (zh) * 2013-09-25 2015-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锂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41700A (zh) * 2014-09-23 2014-12-24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叠片电芯制备装置
CN105845987A (zh) * 2016-05-29 2016-08-1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叠片电池单元制作装置
CN206628549U (zh) * 2017-04-07 2017-11-10 深圳市优特利电源有限公司 柔性锂离子电池和电子产品
CN107369844A (zh) * 2017-07-14 2017-11-21 东莞市博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电池包装设备
CN107248590A (zh) * 2017-08-10 2017-10-13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叠片装置
CN107946626A (zh) * 2017-10-16 2018-04-20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极片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芯及其制造方法、电池
CN108598594A (zh) * 2018-04-25 2018-09-28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叠片电芯生产工艺
JP2020035719A (ja) * 2018-08-31 2020-03-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積層体製造装置
CN111490284A (zh) * 2020-04-22 2020-08-04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叠片制备方法及复合叠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4194B (zh) 202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3995A (zh) 切叠一体机
CN112599641B (zh) 电池串生产方法
US10336490B2 (en) Taping machine for attaching insulation tape to outer peripheral sealing part of battery cell
CN102487150A (zh) 电池电芯的卷绕方法及装置
CN218039382U (zh) 叠片台及叠片设备
US20220336839A1 (en) Composite device and laminating machine
CN113241468A (zh) 一种隔膜翻转包覆的叠片机构与叠片方法
CN114759270A (zh) 电芯成型设备、电芯成型工艺及电芯
CN114122527A (zh) 一种电芯循环供外板叠片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
CN113363546B (zh) 极芯制备系统和采用其制备极芯的制备方法
CN114094194A (zh) 极芯制备方法及装置
CN214477588U (zh) 叠片机
CN218731187U (zh) 叠片装置
CN107834100B (zh) 并膜机构和方法、包括该方法的电芯卷绕方法及卷绕设备
CN213618869U (zh) 复合设备
CN114784386B (zh) 一种叠片设备及叠片方法
CN209526176U (zh) 一种叠片式电芯成型系统
CN217740729U (zh) 电芯成型设备及电芯
CN217426821U (zh) 电芯叠片加工装置及电芯生产设备
CN115528310A (zh) 叠片设备
JP4729849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218849570U (zh) 叠片装置
CN217740607U (zh) 叠片设备
CN217691263U (zh) 叠片装置及具有其的电池生产线
CN219017738U (zh) 叠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