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7738U - 叠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叠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7738U
CN219017738U CN202222633923.3U CN202222633923U CN219017738U CN 219017738 U CN219017738 U CN 219017738U CN 202222633923 U CN202222633923 U CN 202222633923U CN 219017738 U CN219017738 U CN 219017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ion
diaphragm
bearing surface
assembly
sw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339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3392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7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7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7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片装置,在电芯叠片完成后,隔膜定位机构将摆辊机构的输出端与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固定于第一吸附面。裁切机构将隔膜切断。切断后的隔膜由第一吸附面进行吸附,吹气组件将第一吸附面固定的隔膜的端部吹送至压持件与叠片台之间的间隙。压持件沿第一方向朝叠片台移动,便可将间隙内的隔膜抵持于侧表面,从而对隔膜的自由段实现定位。接着,摆辊机构及叠片台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并配合隔断组件夹紧或释放隔膜,便可将首层隔膜铺设于承载面。由于隔膜在切断前后均能够由第一吸附面进行吸附固定,且自由段能够在压持件的带动下被牵引至叠片台,故首层隔膜铺设后无需进行纠偏。因此,上述叠片装置能够提升叠片效率。

Description

叠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片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电芯的生产工艺中需要将正极片、负极片交替堆叠,并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以隔膜隔开。Z型叠片工艺是将裁切好的极片依次放在叠片台上,且每放入一片极片隔膜就折叠覆盖一层,使隔膜形成Z字型。Z型叠片工艺中使用的隔膜是连续的,当一个电芯堆叠完成之后,需要将隔膜进行裁断以对电芯下料。裁断的隔膜先将形成一端摆动的自由段,自由段的隔膜需要再次牵引至叠片台上并作为下一个电芯的首层隔膜。
电芯下料后,目前一般采用反吹的方式将上述自由段的隔膜吹送至叠片台的承载面。气流吹拂导致隔膜的运动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故隔膜容易出现偏移、褶皱及翻边等现象。因此,反吹后还需对隔膜进行纠偏等操作,而纠偏需要较长时间,从而导致叠片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叠片效率的叠片装置。
一种叠片装置,包括:
叠片机构,包括叠片台,所述叠片台具有承载面及侧表面;
摆辊机构,包括隔断组件,隔膜能够绕经所述摆辊机构并由所述摆辊机构的输出端输出,所述摆辊机构及所述叠片台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往复移动,以使隔膜在所述承载面上进行Z型铺设,所述隔断组件能够夹紧或释放隔膜;
取片机构,用于获取极片并将所述极片放置在Z形铺设的隔膜表面;
隔膜定位机构,包括压持件及吹气组件,所述压持件设于所述叠片台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压持件包括平行于所述承载面的第一吸附面,所述第一吸附面能够吸附固定所述摆辊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及
裁切机构,用于切断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
其中,所述吹气组件能够将所述第一吸附面固定的隔膜的端部吹入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片机构还包括支撑主体及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所述叠片台及所述压持件均安装于所述支撑主体,且所述叠片台能够在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第二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片机构还包括第二升降组件,所述支撑主体设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移动端,并能够在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膜定位机构还包括转向辊,所述转向辊设于所述压持件背向所述叠片台的一侧,位于所述摆辊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持件之间的隔膜能够绕经所述转向辊;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支撑主体在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驱动下提升高度,使得位于所述摆辊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贴附在所述第一吸附面,以便于所述第一吸附面吸附固定所述隔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面上开设有真空吸附孔,所述承载面借助所述真空吸附孔能够对铺设于所述承载面的隔膜进行真空吸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片机构还包括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压紧状态及避位状态,且在所述压紧组件处于所述压紧状态时,能够将极片及隔膜压持于所述承载面,在所述压紧组件处于所述避位状态时,能够对所述承载面形成避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持件还包括第二吸附面,所述第二吸附面朝向所述侧表面,以吸附被所述吹气组件吹送至所述间隙内的隔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裁切机构包括切刀,所述切刀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保护层,且在所述裁切机构进入能够将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切断的裁切工位时,所述绝缘保护层位于所述切刀朝向所述叠片台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吹气组件安装于所述裁切机构,且在所述裁切机构将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切断后,所述吹气组件能够将隔膜伸出于所述第一吸附面的部分吹送至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裁切机构固定连接的下线夹爪,所述下线夹爪用于夹持位于所述承载面上的电芯;
其中,所述下线夹爪能够随所述裁切机构移动,以带动所夹持的电芯远离所述承载面。
上述叠片装置,在电芯叠片完成后,隔膜定位机构将摆辊机构的输出端与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固定于第一吸附面,隔断组件夹紧隔膜,裁切机构将压持件与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切断。切断后的隔膜由第一吸附面进行吸附,吹气组件将第一吸附面固定的隔膜的端部吹入压持件与叠片台之间的间隙。压持件沿第一方向朝叠片台移动,便可将间隙内的隔膜抵持于侧表面,从而对隔膜的自由段实现定位。接着,摆辊机构及叠片台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并配合隔断组件夹紧或释放隔膜,便可将首层隔膜铺设于承载面。由于隔膜在切断前后均能够由第一吸附面进行吸附固定,且隔膜切断后形成的自由段能够在压持件的带动下被牵引至叠片台,故首层隔膜铺设后无需进行纠偏。因此,上述叠片装置能够提升叠片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叠片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叠片装置中叠片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叠片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4为图2所示叠片机构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叠片装置中包含裁切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至图16为图1所示叠片装置在叠片过程中状态变化的简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叠片装置10包括叠片机构100、摆辊机构200、取片机构(图未示)、隔膜定位机构300及裁切机构400。
叠片机构100上能够实现极片及隔膜的堆叠,从而得到电芯。取片机构能够获取极片,并将极片放置于叠片机构100进行堆叠。具体的,极片包括正极片及负极片,取片机构能够实现正极片及负极片在叠片机构100上交替堆叠,隔膜则设置于相邻的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以将相邻的正极片与负极片隔开。
此外,为了顺利将堆叠完成的电芯从叠片机构100下料,本实施例中的叠片装置10还包括下线夹爪500。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叠片机构100包括叠片台110。叠片台110可以由金属等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的材料成型的板状结构,一般呈矩形。叠片台110具有承载面111及侧表面112,侧表面112分布于叠片台110的侧面。具体使用时,叠片台110的承载面111朝上,并用于承载极片及隔膜,取片机构能够将获取的极片依次放置于承载面111上。承载面111与侧表面112之间一般呈90度的夹角,故承载面111朝上时侧表面112朝向左侧或右侧。
请一并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面111上开设有真空吸附孔101,承载面111借助真空吸附孔101能够对铺设于承载面111的隔膜进行吸附。
具体的,真空吸附孔101可以均匀分布于承载面111,也可仅分布于承载面111的特定位置,如一侧边缘。真空吸附孔101能够通过管路真空发生装置连通,从而能够在承载面111与隔膜的接触面形成负压。在进行叠片时,需要先在承载面111上铺设一层隔膜,即首层隔膜。真空吸附孔101能够使首层隔膜可靠地吸附于承载面111,从而防止首层隔膜在叠片过程中发生位移,有助于提升电芯的品质。
在本实施例中,叠片机构100还包括支撑主体120及第一升降组件130,第一升降组件130及叠片台110均安装于支撑主体120,且叠片台110能够在第一升降组件130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承载面111的第二方向移动。具体的,第二方向指的是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一升降组件130可以是气缸、电缸或电机与配套的螺纹丝杠副等。可见,第一升降组件130在叠片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节叠片台110的高度,从而保证叠片过程顺利进行。
具体的,取片机构每在承载面111放置一个极片,第一升降组件130便带动叠片台110下降一个极片厚度的高度,从而确保电芯的上表面始终维持在预设的高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叠片机构100还包括第二升降组件140,支撑主体120设于第二升降组件140的移动端,并能够在第二升降组件140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升降组件140可与第一升降组件130的结构相同,第二升降组件140能够整体调节叠片机构100的高度,从而使得叠片机构100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叠片机构100还包括压紧组件150,压紧组件150包括压紧状态及避位状态。压紧组件150处于压紧状态时,能够将极片及隔膜压持于承载面111,从而避免已经堆叠的极片及隔膜11发生松动或偏移;而当压紧组件150处于避位状态时,则能够对承载面111形成避位,从而方便极片及隔膜顺利在承载面111上完成堆叠。
具体的,压紧组件150包括设置于叠片台110的边缘的压刀151及压紧驱动件152,压紧驱动件152能够驱动压刀151沿平行于承载面的方向及垂直于承载面的方向移动,以使压紧组件150在压紧状态及避位状态之间切换。压紧驱动件152可以是电缸或气缸,对于矩形的叠片台110而言,压刀151优选分布于叠片台110的四个顶角。
请再次参阅图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摆辊机构200位于叠片台110的上方,连续放卷的隔膜11能够绕经摆辊机构200并由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输出。具体的,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设置有主驱摆辊220,由摆辊机构200输出的隔膜11能够经过主驱摆辊220,主驱摆辊220则能够带动隔膜11在第一方向上摆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具体指的是图1所示左右方向。
成卷的隔膜11可预先绕设于涨紧轴,并在叠片过程中由涨紧轴向摆辊机构200进行连续放卷。此外,隔膜11也可由上一道工序输出并直接进入摆辊机构200内。由摆辊机构200输出的隔膜11能够铺设于承载面111,从而将取片机构放置于承载面111的相邻的两个极片隔开。具体的,摆辊机构200及叠片台110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往复移动,配合取片机构依次在隔膜11的表面放置极片,便使由摆辊机构200输出的隔膜11在承载面111上进行Z型铺设,并完成电芯的堆叠。
进一步的,摆辊机构200包括隔断组件210,隔断组件210能够夹紧或释放隔膜。隔断组件210一般设于摆辊机构200输出端的上游,在叠片过程中,隔断组件210释放隔膜;叠片完成后,隔断组件210可根据实际工况在夹紧隔膜或释放隔膜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隔断组件210包括转动辊211、隔断驱动件212及设于隔断驱动件212的驱动端的抵压件213。隔膜11能够穿过抵压件213与转动辊211之间,隔断驱动件212能够驱动抵压件213靠近或远离转动辊211,从而对隔膜11实现夹紧或释放。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叠片台110保持静止,而由摆辊机构200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摆辊机构200保持不动而叠片台110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在进行叠片之前,摆辊机构200先在承载面111上铺设第一层隔膜,即首层隔膜,并停留在叠片台110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见图16),该位置可定义为叠片起始工位。叠片过程中,隔断组件210释放隔膜11,取片机构将正极片以及负极片交替放置于叠片台110,且每放置一个极片,摆辊机构200便沿第一方向动作一次并拉动隔膜11覆盖在极片上,从而使得相邻的隔膜11之间设有极片;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堆叠的极片达到所需层数便可完成一个电芯的制备,而铺设于叠片台110的隔膜11则折叠成“Z”字型。
叠片完成后,摆辊机构200停留在叠片台110在第一方向上背向上述叠片起始工位的一侧(见图6),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图1所示的右侧。此时,摆辊机构200的位置可定义为叠片结束工位。
请再次参阅图1,隔膜定位机构300包括压持件310及吹气组件320。其中,压持件310设于叠片台110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并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具体的,压持件310可通过导轨与滑块配合的结构安装于支撑主体120。压持件310位于叠片台110朝向上述叠片结束工位的一侧,即图1所示的右侧。而且,压持件310位于叠片台110与上述叠片结束工位之间。压持件310可以是长条形的板状结构,其延伸方向与叠片台110的侧表面112的延伸方向一致。
吹气组件320能够吹出气流。具体的,吹气组件320一般包括管路及喷嘴,管路将喷嘴与气源连通,从而使得吹气组件320可通过喷嘴吹气。
请再次参阅图2,压持件310包括第一吸附面311。而且,第一吸附面311平行于承载面111,第一吸附面311能够吸附隔膜11。具体的,第一吸附面31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吸附孔(图未示),第一吸附孔能够通过管路与真空发生装置连通,从而在第一吸附面311上形成负压。
以图2所示为例,第一吸附面311为压持件310的上表面。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吸附面311平行于承载面111,指的是第一吸附面311与承载面111的朝向基本一致,两者之间可以不是严格平行的状态。
叠片完成后,摆辊机构200停留于叠片结束工位。此时,摆辊机构200位于压持件310背向叠片台110的一侧。也就是说,压持件310位于摆辊机构200与叠片台110之间,故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将途经压持件310,且第一吸附面311朝向途经的隔膜11。
接着,隔膜定位机构300将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固定于第一吸附面311。具体的,可启动真空发生装置以使第一吸附面311上形成负压,从而对隔膜11实现吸附固定。或者,也可以采用抵持件(图未示)沿垂直于第一吸附面311的方向将隔膜11压持于第一吸附面311上以实现固定。
叠片过程中裁切机构400位于裁切工位之外,故能够避免对叠片过程造成干扰,而叠片完成后裁切机构400则进入裁切工位以准备将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切断。具体的,裁切工位处于叠片台111与压持件310之间。其中,裁切机构400包括切刀410,裁切机构400进入裁切工位后,通过驱动切刀410上下移动即可将固定于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切断。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切刀410为热切刀。切刀410通电发热,便可将与其接触的隔膜11切断。而且,切刀410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保护层420,且在裁切机构400进入裁切工位时,绝缘保护层420位于切刀410朝向叠片台110的一侧,即图1所示的左侧。绝缘保护层420可以采用环氧树脂材质,可起缓冲及绝缘的作用。绝缘保护层420能够避免切刀410在裁切或调试过程中与叠片台110发生相互碰撞,防止出现通电状态下金属碰金属的现象发生,提升安全性,并可以保护切刀410及叠片台110。
裁切机构400将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切断后,堆叠完成的电芯与隔膜11断开,隔膜11将形成自由段。隔膜11切断所形成的自由段将伸出于第一吸附面311朝向叠片台110的一侧,即图1所示的左侧。由于隔膜定位机构300在裁切机构400进行裁切操作前便对隔膜11进行固定,故能够避免隔膜11切断后所形成的自由段因静电吸附于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而且,隔膜11切断后能够继续被第一吸附面311吸附固定,从而能够防止隔膜11的自由段随机移动。
进一步的,吹气组件320能够将第一吸附面311固定的隔膜11的端部吹入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间隙。具体的,隔膜11的端部位于隔膜11伸出于第一吸附面311的部分,即为裁切后形成的自由段。初始状态时,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故两者之间会形成间隙。待隔膜11切断后,吹气组件320便可吹出气流并迫使隔膜11的自由段弯折。通常的,吹气组件320可迫使隔膜11的自由段弯折90度,从而使得隔膜11与压持件310的侧面相贴合。
待隔膜11的自由段吹送至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间隙后,压持件310先沿第一方向朝叠片台110移动,直至与叠片台110抵接,从而使隔膜11的自由段夹持于压持件310与侧表面112之间。如此,便可将隔膜11的自由段定位于叠片台110上。待隔膜11的自由段被固定后,摆辊机构200相对于叠片台110沿第一方向移动,并配合隔断组件210夹紧或释放隔膜,便可将首层隔膜铺设于承载面111。此时,摆辊机构200回到上述叠片起始位置,故与取片机构配合,便可进行下一个电芯的叠片。
由于隔膜11在被裁切机构400切断前后均能够由第一吸附面311进行吸附固定,且隔膜11的自由段能够在压持件310的带动下被牵引至叠片台110,从而避免了隔膜11的自由段在牵引至叠片台110的过程中随机移动,故首层隔膜铺设后无需进行纠偏。因此,针对两个电芯的叠片操作所需间隔的时长可显著缩短,从而提升叠片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压持件310还包括朝向侧表面112的第二吸附面312,第二吸附面312能够吸附被吹气组件320吹送至间隙内的隔膜11。第二吸附面312与第一吸附面311之间的夹角也大致呈90度。同样的,第二吸附面312上可开设第二吸附孔(图未示),第二吸附孔可通过管路与真空发生装置连通,从而能够在第二吸附面312形成负压。因此,当吹气组件320将隔膜11的自由段吹送至上述间隙时,第二吸附面312能够对隔膜11进行吸附固定,从而对自由段实现更稳定的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隔膜定位机构300还包括转向辊330,转向辊330设于压持件310背向叠片台110的一侧,位于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与压持件310之间的隔膜11能够绕经转向辊330。转向辊330能够对隔膜11进行支撑并起到调节走向的作用,当摆辊机构200与压持件31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转向辊330能够防止隔膜11与压持件310的边缘发生磨损。
具体的,支撑主体120能够在第二升降组件140的驱动下提升高度,使得位于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贴附在第一吸附面311,以便于第一吸附面311吸附固定隔膜11。此时,转向辊330便能够对隔膜11进行支撑。
请一并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吹气组件320安装于裁切机构400,且在裁切机构430将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切断后,吹气组件320能够将隔膜11伸出于第一吸附面311的部分吹送至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间隙。
具体的,吹气组件320与裁切机构400的相对位置预先进行标定,故使得裁切机构400移动至裁切工位时,吹气组件320刚好移动至吹气工位。位于吹气工位的吹气组件320能够与隔膜11伸出于第一吸附面311的部分相对应。如此,叠片完成后无需再对吹气组件320的位置进行单独调整,即可对隔膜11的自由段进行吹送,故能够有效节省时间。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叠片装置下线夹爪500与裁切机构400固定连接,下线夹爪500用于夹持位于承载面111上的电芯。而且,下线夹爪500能够随裁切机构400移动,以带动所夹持的电芯远离承载面111。
具体的,在裁切机构400进入裁切工位时,下线夹爪500能够随裁切机构400移动至叠片台110附近并夹取位于承载面111上的电芯;而在裁切机构400退出裁切工位时,下线夹爪500能够带动所夹取的电芯远离承载面111,直至将所夹取的电芯移动至下料位置。
由此可见,下线夹爪500与裁切机构400联动,并能够利用裁切机构400切断隔膜11的时间对承载面111上的电芯完成夹取。待裁切机构400裁切完毕并退出裁切工位时,电芯与隔膜11分离,而下线夹爪500便可随裁切机构400带动电芯远离叠片台110。因此,针对电芯的下线操作流程能够得到简化,故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下线夹爪500与裁切机构400也可分别由不同的驱动件进行分别驱动并独立移动。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的图6至图16,对上述叠片装置10的工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在完成第一个电芯12的叠片后,叠片装置10处于图6所示的状态。此时,电芯12被压刀151压持于叠片台110,摆辊机构200位于叠片结束工位,第一吸附面311朝上且与电芯12的上表面大致平齐,且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由第一吸附面311吸附固定。
控制摆辊机构200沿第一方向远离压持件310,并通过第二升降组件140带动叠片台110及压持件310同步沿第二方向上升,从而拉开叠片台110及压持件310与摆辊机构200之间的距离,以防止在裁切机构400切断隔膜11,以及下线夹爪500夹取电芯12的过程中摆辊机构200造成干扰。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
显然,若摆辊机构200位于叠片结束工位时,其与叠片台110及压持件310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则也可省略该步骤,而直接由裁切机构400及下线夹爪500进行裁切及下线操作。
隔断驱动件212驱动抵压件213与转动辊211抵持,从而夹紧隔膜11。裁切机构400进入裁切工位,下线夹爪500随裁切机构400移动至能够抓取堆叠好的电芯12的位置,吹气组件320进入吹气工位。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8所示的状态。
裁切机构400启动,切刀410从上往下移动以切断隔膜11,而下线夹爪500则对叠片台110上的电芯12进行抓取。切断后的隔膜11仍由压持件310吸附固定,且切断后的隔膜11将形成一段伸出于第一吸附面311的自由段。位于吹气工位的吹气组件320向隔膜11的自由段吹送气体,以使自由段向下弯折,直至被第二吸附面312吸附。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
压刀151撤回,压紧组件150切换至避位状态。接着,控制裁切机构400从裁切工位退出,下线夹爪500也随之将电芯12移出叠片台110,吹气组件320也随裁切机构400从吹气工位移出。隔膜11则继续由第一吸附面311及第二吸附面312配合实现吸附固定。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10所示的状态。
第一升降组件130带动叠片台110沿第二方向上升,直至承载面111与第一吸附面311齐平或大致平齐。接着,控制压持件310沿第一方向靠近叠片台110,直至第二吸附面312与侧表面112抵接,以将隔膜11夹持于第二吸附安312与侧表面112之间,从而将隔膜11的自由段定位于叠片台110。在压持件310靠近叠片台110的过程中,摆辊机构200可以同向移动,以避免对隔膜11造成拉扯。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11所示的状态。
通过第二升降组件140带动叠片台110及压持件310同步沿第二方向下降,直至叠片台110及压持件310位于摆辊机构200的主驱摆辊220的下方。隔断驱动件212驱动抵压件213与转动辊211分离,从而释放隔膜11,隔膜11在张力作用下绷直。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12所示的状态。接着,真空发生装置停止对第一吸附孔及第二吸附孔抽真空,压持件310解除对隔膜11的吸附。
摆辊机构200沿第一方向由叠片结束工位朝叠片起始工位移动一定距离,从而在承载面111上铺设预设长度的隔膜11。具体的,该预设长度等于首层隔膜的总长度减去位于叠片台110侧面的隔膜11的长度。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13所示的状态。
隔断组件210再次将隔膜11夹紧,压持件310沿第一方向远离叠片台110。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14所示的状态。
隔断组件210保持对隔膜11的夹紧,摆辊机构200继续沿第一方向朝叠片起始工位移动,直至摆辊机构200到达叠片起始工位。这一过程中,位于叠片台110侧面的隔膜11被逐渐拖动至承载面111,从而完成首层隔膜的铺设。为了提升隔膜11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还可启动真空发生装置以使承载面111通过真空吸附孔101形成负压,从而对隔膜11实现吸附。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15所示的状态。
压紧组件150切换至压紧状态,压刀151将首层隔膜压持于承载面111。接着,隔断驱动件212驱动抵压件213与转动辊211分离,从而释放隔膜11。此时,叠片装置10处于图16所示的状态。摆辊机构200移动至叠片起始工位,首层隔膜也完成铺设,隔膜11的张力恢复至叠片所需的张力,故启动取片机构即可进行下一个电芯的叠片。
上述叠片装置10,在电芯叠片完成后,隔膜定位机构300将摆辊机构200的输出端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固定于第一吸附面311,隔断组件210夹紧隔膜11,裁切机构400将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隔膜11切断。切断后的隔膜11由第一吸附面311进行吸附,吹气组件320第一吸附面311固定的隔膜11的端部吹入压持件310与叠片台110之间的间隙。压持件310沿第一方向朝叠片台110移动,便可将间隙内的隔膜11抵持于侧表面112,从而对隔膜11的自由段实现定位。接着,摆辊机构200及叠片台110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并配合隔断组件210夹紧或释放隔膜11,便可将首层隔膜铺设于承载面111。由于隔膜11在切断前后均能够由第一吸附面311进行吸附固定,且隔膜11切断后形成的自由段能够在压持件310的带动下被牵引至叠片台110,故首层隔膜铺设后无需进行纠偏。因此,上述叠片装置10能够提升叠片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叠片机构,包括叠片台,所述叠片台具有承载面及侧表面;
摆辊机构,包括隔断组件,隔膜能够绕经所述摆辊机构并由所述摆辊机构的输出端输出,所述摆辊机构及所述叠片台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往复移动,以使隔膜在所述承载面上进行Z型铺设,所述隔断组件能够夹紧或释放隔膜;
取片机构,用于获取极片并将所述极片放置在Z形铺设的隔膜表面;
隔膜定位机构,包括压持件及吹气组件,所述压持件设于所述叠片台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压持件包括平行于所述承载面的第一吸附面,所述第一吸附面能够吸附固定所述摆辊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及
裁切机构,用于切断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
其中,所述吹气组件能够将所述第一吸附面固定的隔膜的端部吹入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机构还包括支撑主体及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所述叠片台及所述压持件均安装于所述支撑主体,且所述叠片台能够在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第二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机构还包括第二升降组件,所述支撑主体设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移动端,并能够在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定位机构还包括转向辊,所述转向辊设于所述压持件背向所述叠片台的一侧,位于所述摆辊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持件之间的隔膜能够绕经所述转向辊;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支撑主体在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驱动下提升高度,使得位于所述摆辊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贴附在所述第一吸附面,以便于所述第一吸附面吸附固定所述隔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上开设有真空吸附孔,所述承载面借助所述真空吸附孔能够对铺设于所述承载面的隔膜进行真空吸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机构还包括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压紧状态及避位状态,且在所述压紧组件处于所述压紧状态时,能够将极片及隔膜压持于所述承载面,在所述压紧组件处于所述避位状态时,能够对所述承载面形成避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持件还包括第二吸附面,所述第二吸附面朝向所述侧表面,以吸附被所述吹气组件吹送至所述间隙内的隔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裁切机构包括切刀,所述切刀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保护层,且在所述裁切机构进入能够将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切断的裁切工位时,所述绝缘保护层位于所述切刀朝向所述叠片台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组件安装于所述裁切机构,且在所述裁切机构将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隔膜切断后,所述吹气组件能够将隔膜伸出于所述第一吸附面的部分吹送至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叠片台之间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裁切机构固定连接的下线夹爪,所述下线夹爪用于夹持位于所述承载面上的电芯;
其中,所述下线夹爪能够随所述裁切机构移动,以带动所夹持的电芯远离所述承载面。
CN202222633923.3U 2022-10-08 2022-10-08 叠片装置 Active CN219017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3923.3U CN219017738U (zh) 2022-10-08 2022-10-08 叠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3923.3U CN219017738U (zh) 2022-10-08 2022-10-08 叠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7738U true CN219017738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6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33923.3U Active CN219017738U (zh) 2022-10-08 2022-10-08 叠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7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87917U (zh) 一种锂电池极片模切分条一体机
WO2010051723A1 (zh) 一种电池电芯的自动叠片设备
CN102487150A (zh) 电池电芯的卷绕方法及装置
EP4091762A1 (en) Roll changing apparatus and tab welding equipment
CN208806298U (zh) 贴胶机构及贴胶设备
CN111029639A (zh) 一种包膜机构
KR20200093172A (ko) 2차전지 젤리롤용 테이프 부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테이프 부착방법
CN113241467A (zh) 一种隔膜穿插包覆的叠片机构与叠片方法
CN113241468A (zh) 一种隔膜翻转包覆的叠片机构与叠片方法
CN218731187U (zh) 叠片装置
CN219017738U (zh) 叠片装置
KR20220124246A (ko) 복합 장치 및 라미네이팅 기계
CN110571479A (zh) 一种卷绕制片一体机
CN114784386B (zh) 一种叠片设备及叠片方法
CN216597696U (zh) 一种叠台装置、叠片机及电芯加工设备
WO2024073984A1 (en) Stacking device and stacking method
CN218849570U (zh) 叠片装置
CN214444509U (zh) 换卷装置及极耳焊接设备
CN115911629A (zh) 极片回收装置
CN210576292U (zh) 一种卷绕制片一体机
CN115566277A (zh) 叠片装置
CN115275369A (zh) 一种叠片装置及叠片方法
CN115528310A (zh) 叠片设备
WO2024073927A1 (zh) 叠片装置
CN217740607U (zh) 叠片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