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9772B -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9772B
CN114069772B CN202111256059.3A CN202111256059A CN114069772B CN 114069772 B CN114069772 B CN 114069772B CN 202111256059 A CN202111256059 A CN 202111256059A CN 114069772 B CN114069772 B CN 1140697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terminal
charge pump
pump circuit
p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560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69772A (zh
Inventor
邱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560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697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69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9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69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9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9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8Electronic means for switching from one power supply to another power supply, e.g. to avoid parallel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供电电路包括: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荷泵电路、所述PMIC以及系统供电回路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或控制所述PMIC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荷泵电路、所述PMIC以及所述外部接口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或控制所述PMIC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通过本公开可以改善终端在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问题。

Description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日常生活中对于充电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相关技术中,在终端的充电过程中,若终端系统负载较小,则通过终端的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ower Management IC,PMIC),将充电器输入的电流传输至终端的系统供电回路,以此实现为系统供电。若终端系统负载较大,则除通过PMIC为系统供电外,还需通过终端电池为系统辅助供电。相关技术中的供电方法,存在电池充电效率低,以及终端发热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电电路,包括:
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荷泵电路、所述PMIC以及系统供电回路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或控制所述PMIC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荷泵电路、所述PMIC以及所述外部接口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或控制所述PMIC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开关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电荷泵电路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开关控制电路相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处于第一侧端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处于第二侧端时,所述PMIC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处于第三侧端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处于第四侧端时,所述PMIC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供电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和PMIC,所述方法包括:
若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充电设备,则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若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则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若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则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其中,所述第一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大于所述第二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
一种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之一或组合,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包括:确定所述终端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确定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电流大于目标电流阈值;确定所述终端中目标模块的温度超过目标温度阈值;确定所述目标模块的工作频率超过目标频率;确定所述终端通过所述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所述使用场景由第一使用场景切换至第二使用场景,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确定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为待供电设备,则确定所述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若所述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若所述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所述PMIC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包括:对调所述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以在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后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和PMIC,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充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处理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以及在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其中,所述第一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大于所述第二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采用如下方式之一或组合,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确定所述终端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确定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电流大于目标电流阈值;确定所述终端中目标模块的温度超过目标温度阈值;确定所述目标模块的工作频率超过目标频率;确定所述终端通过所述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之后,响应于所述使用场景由第一使用场景切换至第二使用场景,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为待供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以及在所述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PMIC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采用如下方式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对调所述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以在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后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供电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能够执行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供电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提供的供电电路包括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和PMIC。针对PMIC无法独立为终端系统供电的场景,可以通过第一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电荷泵电路与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该方法实现可以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由于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的方式,不会消耗电池的电能,因此可以提升电池的充电效率。并且,由于针对此类场景,相较于PMIC的热损耗,电荷泵电路的热损耗较小,因此,针对PMIC无法独立为终端系统供电的场景,可以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该方法可以改善终端的发热问题。此外,针对PMIC可以独立为终端系统供电的场景,可以通过第一开关控制电路,控制PMIC与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由于针对此类场景,相较于电荷泵电路的热损耗,PMIC的热损耗较小,因此,针对PMIC可以独立为终端系统供电的场景,该方法可以减小终端的发热。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供电电路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电路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荷泵电路、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以及第二开关控制电路,与第三开关控制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为终端系统供电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过终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供电装置框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供电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可以应用于为终端系统供电的场景中。
相关技术中,在终端的充电过程中,针对终端系统负载较小的充电场景,通常使用PMIC为系统供电。例如,供电电流由充电设备流入PMIC,进而通过降压电路输出至系统供电回路,以此实现为系统供电。此外,相关技术中,针对终端负载较大的场景,PMIC无法提供足够的供电电流,通常需要以终端电池和PMIC共同为系统供电。
由于相关技术中,以终端电池和PMIC共同为系统供电的方式有着较高的热损失。因此,针对终端负载较大的场景,相关技术中的供电方法存在转化效率低以及终端发热的问题。此外,由于相关技术中,需要通过消耗电池电能的方式保障系统供电。因此,相关技术中的供电方法存在充电效率较低的问题,这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该供电电路可以设置在终端中,供电电路包括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PMIC、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以及第二开关控制电路。针对终端负载较大的场景,可以通过第一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电荷泵电路与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进而实现使用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由于电荷泵电路可以输出较高的供电电流,因此,仅通过电荷泵电路输出的供电电流,即可满足终端负载较大的场景下系统的供电需求。该情况下,系统供电无需消耗电池电能,电池的充电效率得以保障。且由于相较于以PMIC和电池共同为系统供电的方式,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的热损失较低,因此可以改善终端的发热问题,并以此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供电电路1的示意图。
示例的,如图1所示,供电电路1包括外部接口11、电荷泵电路12、PMIC13、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以及第二开关控制电路15。
本公开实施例中,外部接口11可以外接充电设备,并通过充电设备为供电电路1提供供电电流。示例的,电荷泵电路12可以在外部接口11外接有充电设备,且充电设备将供电电流输入供电电路1的情况下,对输入的供电电压进行电压转换,以及对输入的供电电流进行电流转换,并以此得到待充电电池2的供电电流,和/或得到系统供电回路3所需的供电电流。同样的,PMIC13也可以在外部接口11外接有充电设备,且充电设备将供电电流输入供电电路1的情况下,对输入的供电电压进行电压转换,以及对输入的供电电流进行电流转换,得到系统供电回路3所需的供电电流。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与电荷泵电路12、PMIC13以及系统供电回路3相连接,用于控制电荷泵电路12与系统供电回路3之间形成通路,或控制PMIC13与系统供电回路3之间形成通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15与外部接口11、电荷泵电路12以及PMIC13相连接,用于控制电荷泵电路12与外部接口11之间形成通路,或控制PMIC13与外部接口11之间形成通路。一实施方式中,针对终端负载较大的场景,可以通过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控制电荷泵电路12与系统供电回路3之间形成通路,以此实现通过电荷泵电路12为系统供电。
示例的,参照图2,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开关141,第一控制开关141可以被置于第一侧端或第二侧端。在第一控制开关141处于第一侧端的情况下,电荷泵电路12与系统供电回路3之间形成通路。在第一控制开关处于第二侧端的情况下,PMIC与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同样的,第二开关控制电路15可以包括第二控制开关151,第二控制开关151可以被置于第三侧端或第四侧端。在第二控制开关处于第三侧端的情况下,电荷泵电路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在第二控制开关处于第四侧端的情况下,PMIC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电路1的示意图。
示例的,如图2所示,针对终端负载较大的场景,可以通过将第一控制开关141置于第一侧端的方式,控制电荷泵电路12与系统供电回路3之间形成通路,以此实现通过电荷泵电路12为系统供电。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可以在终端负载较大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在保证了终端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改善了终端的发热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中,除可以应用于为终端系统供电的场景外,还可以应用于通过终端为其他设备供电的场景中。例如,可以通过电荷泵电路12对外部接口11所外接的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
示例的,可以通过将第二控制开关151置于第三侧端的方式,控制电荷泵电路12与外部接口11之间形成通路。该情况下,电池2可以输出电流,经由电荷泵电路12,输出至外部接口11,以此实现为外部接口11所外接的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由于相较于PMIC13,通过电荷泵电路12可以输出范围更宽的电压电流。因此,本公开通过电荷泵电路12为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的方式,可以丰富供电电路1所适配的待供电设备的类型,并以此满足用户针对不同类型待供电设备的供电需求。
通常的,电荷泵电路12的输入端口与外部接口11相连接,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与电池2相连接,以此实现为电池2充电。然而,针对通过电荷泵电路12对外部接口11所外接的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充电的场景,则需电荷泵电路12的输出端口与外部接口11相连接,电荷泵电路12的输入端口与电池2相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中,供电电路1还可以包括第三开关控制电路16。其中,电荷泵电路12与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之间通过第三开关控制电路16相连接,电荷泵电路12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15之间通过第三开关控制电路16相连接。一示例中,第三开关控制电路16可以包括第三控制开关161以及第四控制开关162,通过控制第三控制开关161以及第四控制开关162,即可实现对调电荷泵电路12的输入端口及输出端口。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荷泵电路12、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以及第二开关控制电路15,与第三开关控制电路16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示例的,如图3所示,第三控制开关161可以被置于第五侧端或第六侧端,第四控制开关162可以被置于第七侧端或第八侧端。在第三控制开关161处于第五侧端的情况下,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与电荷泵电路12的输入端口相连接。在第三控制开关161处于第六侧端的情况下,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与电荷泵电路12的输出端口相连接。同样的,在第四控制开关162处于第七侧端的情况下,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与电荷泵电路12的输出端口相连接。在第四控制开关162处于第八侧端的情况下,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与电荷泵电路12的输入端口相连接。
一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三开关控制电路16,可以设置第三控制开关161处于第五侧端,以及设置第四控制开关处于第七侧端。该情况下,电荷泵电路12的输入端口与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相连接,输出端口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15相连接。进一步的,可以通过电池2将供电电流传输至电荷泵电路12,经过电荷泵电路12进行电流及电压的调整,进而通过第二开关控制电路15输出至外部接口11,以此实现为外部接口11所外接的待供电设备供电。
另一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三开关控制电路16,可以设置第三控制开关161处于第六侧端,以及设置第四控制开关处于第八侧端。该情况下,电荷泵电路12的输出端口与第一开关控制电路14相连接,输入端口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15相连接。进一步的,在外部接口11外接充电设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部接口11将输入的供电电流传输至电荷泵电路12,进而输出至系统供电回路13,以此实现为系统通电。其中,充电设备可为充电器、充电宝或者其他可以为终端充电的设备。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供电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为终端系统供电的场景中。其中,供电方法应用于终端,终端包括本公开实施例任意一实施方式的供电电路。本公开以下实施例将对供电方法的过程进行说明。
本公开为便于描述,将PMIC无法独立为系统供电的场景称为第一使用场景,将PMIC可以独立为系统供电的场景称为第二使用场景。其中,PMIC无法独立为系统供电,可以理解为PMIC输出的供电电流较小,无法支持终端系统正常运行。通常的,针对PMIC无法独立为系统供电的第一使用场景,需通过PMIC和电池共同为系统供电,这会消耗电池电能,影响电池充电效率。本公开提出的供电方法,针对第一使用场景,可以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该方法无需消耗电池电能,可以在保证系统供电的同时,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供电方法应用于包括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和PMIC,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1中,在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充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
在步骤S12a中,若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则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终端的系统供电。
在步骤S12b中,若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则通过PMIC为终端的系统供电。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针对第一使用场景,可以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终端的系统供电。相较于PMIC,电荷泵电路针对第一使用场景(示例的,需要为系统提供较高的供电电流的场景)的热损失较低,可以改善终端在第一使用场景下的发热问题。并且,由于针对第一使用场景,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时,无需消耗电池电能。因此,该方法可以保证终端电池的充电效率。此外,针对第二使用场景,即仅通过PMIC即可为系统供电的场景,相较于电荷泵电路,PMIC的热损失较低。因此,本公开针对第二使用场景,仍可通过PMIC为终端的系统供电,以减小终端发热的可能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示例的,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或组合,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
方式一:确定终端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
其中,目标应用程序可以理解为功耗大于目标功耗阈值的高功耗应用程序,例如可以包括游戏应用、视频应用、具备拍照以及录像功能的应用等。示例的,若检测到终端运行有游戏应用,则可以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
方式二:确定终端的系统供电电流大于目标电流阈值。
示例的,可以将PMIC能够输出的供电电流最大值,设置为目标电流阈值。
方式三:确定目标模块的温度超过目标温度阈值。
方式四:确定目标模块的工作频率超过目标频率。
示例的,目标模块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和/或图像处理单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等。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温度阈值可以是根据用户感知和/或目标模块的散热性能设置的,目标频率可以是根据目标模块的硬件性能设置的。例如,可以在用户反馈“终端发热”的情况下,确定终端当前温度,并将该温度设置为目标温度阈值。又例如,可以在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记录目标模块的工作频率,并将该工作频率设置为目标频率。
方式五:确定终端通过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
示例的,可以通过检测PMIC与电池之间形成通路的方式,确定终端通过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当然,还可以通过监测电池充电效率的方式,判断终端是否通过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例如,可以在电池充电效率降低,且电池充电效率低于目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终端通过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
一示例中,可以在确定终端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确定终端的系统供电电流大于目标电流阈值、确定CPU和GPU的温度都超过目标温度阈值、确定CPU和GPU的工作频率都超过目标频率且确定终端通过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的情况下,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
示例的,可以在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非第一使用场景的情况下,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例如,若以方式一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则可以在确定终端未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将终端的使用场景确定为第二使用场景。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对终端的使用场景进行实时监测。进一步的,在为终端系统供电的过程中,可以在使用场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实现对供电方式的实时调整。示例的,在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终端的系统供电之后,若使用场景由第一使用场景切换至第二使用场景,则可以通过PMIC为终端的系统供电。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步骤S21、步骤S22a和步骤S22b和图4中的步骤S11、步骤S12a和步骤S12b的实施过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步骤S23中,在使用场景由第一使用场景切换至第二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PMIC为终端的系统供电。
一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一使用场景,可以将供电电路的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开关置于第一侧端,以使电荷泵电路与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该情况下,终端以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
另一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二使用场景可以将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开关置于第二侧端,以使PMIC与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该情况下,终端以PMIC为系统供电。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步骤S31与图4中的步骤S11的实施过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步骤S32a中,若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则将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开关置于第一侧端,以使电荷泵电路与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
在步骤S32b中,若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则将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开关置于第二侧端,以使PMIC与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为终端系统供电的流程图。
示例的,如图7所示,在充电设备插入外部接口的情况下,终端与充电设备之间通过交换设备标识的方式,完成握手协议认证。若终端与充电设备之间完成握手协议认证,则终端可以通过充电设备进行大功率充电。进一步的,可以通过读取供电电压、供电电流以及终端各部件温度的方式,判断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
一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计算PMIC的功耗损失,以及计算电荷泵电路的功耗损失的方式,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例如,可以获取外部接口输入的供电电流和供电电压,通过计算外部接口输入的供电电流与供电电压之间的乘积的方式,确定输入的第一功率。获取PMIC输出的供电电流和供电电压,通过计算PMIC输出的供电电流与供电电压之间的乘积的方式,得到PMIC输出的第二功率。以及获取电荷泵电路输出的供电电流和供电电压,通过计算电荷泵电路输出的供电电流与供电电压之间的乘积的方式,得到电荷泵电路输出的第三功率。在此基础上,第一功率与第二功率之间的功率差值,即为PMIC对应的功耗损失,第一功率与第三功率之间的差值,即为电荷泵电路对应的功耗损失。
进一步的,可以在确定电荷泵电路对应的功耗损失小于PMIC对应的功耗损失的情况下,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同样的,可以在确定PMIC对应的功耗损失小于或等于电荷泵电路对应的功耗损失的情况下,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
一示例中,可以在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另一示例中,可以在确定终端的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进一步的,在以与使用场景相匹配的方式为系统供电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对供电电压、供电电流以及终端各部件温度进行周期性监测,以此实现对系统供电方式的实时调整。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开关,实现通路的切换。针对仅通过PMIC无法为系统供电的第一使用场景,将第一控制开关置于第一侧端,以此实现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该方法可以在保证系统正常运作的同时,保证电池的充电效率,以及保证终端在第一使用场景有较小的发热。针对仅通过PMIC即可为系统供电的第二使用场景,则将第一控制开关置于第二侧端,以此实现通过PMIC为系统供电,由于PMIC针对系统所需供电电流较小的第二使用场景,热损失较小,因此,可以保证终端在第二使用场景有较小的发热,该方法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又一种供电方法,该方法应用于通过终端为其他设备进行反向供电的场景中,此时终端作为供电设备为其他设备进行供电。其中,供电方法应用于终端,终端包括本公开实施例任意一实施方式的供电电路。本公开以下实施例将对供电方法的过程进行说明。
通常的,针对通过终端为外部接口所外接的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的场景,需要以PMIC对终端电池输入的电流进行电流值调节,得到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电流,进而通过将供电电流输出至待供电设备的方式,实现为待供电设备供电。由于使用PMIC为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的方式,存在着较高的功耗损失,因此,终端存在发热的问题。并且,PMIC的电压电流调节范围较小,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可以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接入外部接口的情况下,确定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电压以及供电电流。进一步的,可以在供电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或供电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其中,预设电压阈值可以理解为PMIC的供电电压阈值或PMIC功耗损失与电荷泵电路功耗损失相同时所对应的电压值,预设电流阈值可以理解为PMIC的供电电流阈值或PMIC功耗损失与电荷泵电路功耗损失相同时所对应的电流值。由于,在供电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或供电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可以输出满足反向供电需求的供电电压以及供电电流,因此,该方法可以扩充终端的反向供电场景,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此外,可以在供电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电压阈值,且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通过PMIC对待充电设备进行供电。由于在供电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电压阈值,且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通过PMIC进行反向供电的功耗损失小于通过电荷泵电路进行反向供电的功耗损失,因此,通过PMIC进行反向供电的方式,可以保证终端的功耗损失较小,减小终端的发热问题。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41中,在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待供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
其中,供电参数可以理解为表征待供电设备供电需求的参数。示例的,供电参数可以包括供电电流和/或供电电压。
此外,示例的,接入外部接口的待供电设备,例如可以是移动电话、数码相机、蓝牙耳机或者电子车钥匙。
在步骤S42a中,若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示例的,与供电电压相应的,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可以包括供电电压阈值,与供电电流相应的,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可以包括供电电流阈值。
在步骤S42b中,若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示例的,若供电参数包括供电电压和供电电流,则可以在供电电压大于预设供电电压,或供电电流大于预设供电电流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相应的,可以在在供电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供电电压,且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供电电流的情况下,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进行反向供电的方法,扩充了终端进行反向供电的应用场景,使需要较大供电电压以及供电电流的待供电设备也能够通过插入终端的方式,通过终端供电。在供电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电压阈值,且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功耗损失较小的PMIC进行反向供电,在实现反向供电的基础上,减小了终端的发热,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开关置于第三侧端的方式,使电荷泵电路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并以此实现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另一示例中,可以通过将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开关置于第四侧端的方式,使电荷泵电路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并以此实现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此外,示例的,终端还可以包括第三开关控制电路。一示例中,可以通过第三开关控制电路,对调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以在电荷泵电路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后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步骤S51与图8中的步骤S41的实施过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步骤S52a中,若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第三开关控制电路,对调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并将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开关置于第三侧端,以使电荷泵电路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
在步骤S52b中,若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将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开关置于第四侧端,以使电荷泵电路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开关控制电路可以包括第三控制开关以及第四控制开关。其中,第三控制开关可以被置于第五侧端或第六侧端,第四控制开关可以被置于第七侧端或第八侧端。
示例的,通过第三开关控制电路,对调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例如可以是将第三控制开关置于第六侧端,以及将第四控制开关置于第八侧端。该情况下,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与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相连接,输入端口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相连接。若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开关置于第三侧端,则电荷泵电路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可以对外部接口所外接的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过终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的流程图。
示例的,如图10所示,在待供电设备接入外部接口的情况下,确认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电压以及供电电流,进而确定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或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例如,可以在确定供电电压大于预设供电电压,或确定供电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又例如,可以在确定供电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供电电压,或确定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当然,也可以默认设置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进而根据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电压以及供电电流,判断是否需要由电荷泵电路替换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的,若PMIC可以提供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电压以及供电电流(供电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电压阈值,或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电流阈值),则不做任何操作,继续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若PMIC无法提供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电压以及供电电流(供电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或供电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则对调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进而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可以在外部接口接入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对所外接的外接设备进行检测,进而根据检测结果,执行相应的功能。例如,可以在检测到充电设备接入外部接口的情况下,通过充电设备对终端电池充电以及对终端供电,或在检测到外接设备为待供电设备的情况下通过终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61中,检测外部接口所连接的外部设备。
在步骤S62a中,在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充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
在步骤S62b中,在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待供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
在步骤S63a中,在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终端的系统供电,或在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PMIC为终端的系统供电。
在步骤S63b中,在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或在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此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可以在检测到充电设备接入外部接口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或PMIC为系统供电。进一步的,可以外部接口所外接的外部设备由充电设备转变为待供电设备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或PMIC为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步骤S71、步骤S72a和步骤S72b与图4中的步骤S11、步骤S12a和步骤S12b的实施过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步骤S73中,在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由充电设备切换为待供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
在步骤S74a中,若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在步骤S74b中,若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当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还可以在待供电设备接入外部接口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或PMIC为待供电设备进行反向供电。进一步的,可以在外部接口所外接的外部设备由待供电设备转变为充电设备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或PMIC为系统供电,该方法与图11的实施过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中,所涉及的实施例是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实现的。对于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供电方法描述不够详尽之处,请参照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中所描述的实施例。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电装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供电装置框图。参照图13,该装置100包括确定单元101和处理单元102。
确定单元101,用于在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充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处理单元102,用于在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终端的系统供电。以及在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PMIC为终端的系统供电。其中,第一使用场景下终端的系统功耗,大于第二使用场景下终端的系统功耗。
一种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101采用如下方式之一或组合,确定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确定终端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确定终端的系统供电电流大于目标电流阈值。确定终端中目标模块的温度超过目标温度阈值。确定目标模块的工作频率超过目标频率。确定终端通过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102,还用于: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终端的系统供电之后,响应于使用场景由第一使用场景切换至第二使用场景,通过PMIC为终端的系统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101,还用于:在确定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为待供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处理单元102,还用于:在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以及在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PMIC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102采用如下方式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对调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以在电荷泵电路与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后通过电荷泵电路对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可以针对第一使用场景,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终端的系统供电。相较于PMIC,电荷泵电路针对第一使用场景(示例的,需要为系统提供较高的供电电流的场景)的热损失较低,可以改善终端在第一使用场景下的发热问题。并且,由于针对第一使用场景,通过电荷泵电路为系统供电时,无需消耗电池电能。因此,该装置可以保证终端电池的充电效率。此外,针对第二使用场景,即仅通过PMIC即可为系统供电的场景,相较于电荷泵电路,PMIC的热损失较低。因此,本公开针对第二使用场景,仍可通过PMIC为终端的系统供电,以减小终端发热的可能性。本公开实施例中,在供电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或供电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电荷泵电路进行反向供电的装置,扩充了终端进行反向供电的应用场景,使需要较大供电电压以及供电电流的待供电设备也能够通过插入终端的方式,通过终端供电。在供电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电压阈值,且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功耗损失较小的PMIC进行反向供电,在实现反向供电的基础上,减小了终端的发热,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供电的装置200的框图。例如,装置2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14,装置2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202,存储器204,电力组件206,多媒体组件208,音频组件210,输入/输出(I/O)接口212,传感器组件214,以及通信组件216。
处理组件202通常控制装置2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2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2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208和处理组件2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2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2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2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2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力组件206为装置2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力组件2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2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208包括在所述装置2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2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2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2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2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2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204或经由通信组件2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2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212为处理组件2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2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2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214可以检测到装置2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2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214还可以检测装置200或装置2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2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2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2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2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2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2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2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2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2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4G或5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2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2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2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2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200的处理器2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范围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范围来限制。

Claims (14)

1.一种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
外部接口;
电荷泵电路;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
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荷泵电路、所述PMIC以及系统供电回路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或控制所述PMIC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
第二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荷泵电路、所述PMIC以及所述外部接口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或控制所述PMIC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
其中,若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充电设备,则确定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
若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则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
若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则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
其中,所述第一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大于所述第二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
若确定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待供电设备,则确定所述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
若所述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若所述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所述PMIC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
第三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开关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电荷泵电路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开关控制电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处于第一侧端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处于第二侧端时,所述PMIC与所述系统供电回路之间形成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
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处于第三侧端时,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处于第四侧端时,所述PMIC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
5.一种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和PMIC,所述供电方法包括:
若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充电设备,则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
若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则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
若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则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
其中,所述第一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大于所述第二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
若确定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待供电设备,则确定所述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
若所述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若所述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供电参数阈值,则通过所述PMIC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方式之一或组合,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所述终端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
确定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电流大于目标电流阈值;
确定所述终端中目标模块的温度超过目标温度阈值;
确定所述目标模块的工作频率超过目标频率;
确定所述终端通过所述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使用场景由第一使用场景切换至第二使用场景,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包括:
对调所述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以在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后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9.一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外部接口、电荷泵电路和PMIC,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充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
处理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以及在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二使用场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其中,所述第一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大于所述第二使用场景下所述终端的系统功耗;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为为待供电设备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供电设备所需的供电参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供电参数大于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以及在所述供电参数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供电参数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PMIC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采用如下方式之一或组合,确定所述使用场景为第一使用场景:
确定所述终端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
确定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电流大于目标电流阈值;
确定所述终端中目标模块的温度超过目标温度阈值;
确定所述目标模块的工作频率超过目标频率;
确定所述终端通过所述PMIC和电池为系统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之后,响应于所述使用场景由第一使用场景切换至第二使用场景,通过所述PMIC为所述终端的系统供电。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采用如下方式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对调所述电荷泵电路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以在所述电荷泵电路与所述外部接口之间形成通路后通过所述电荷泵电路对所述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
13.一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5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方法。
14.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能够执行权利要求5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方法。
CN202111256059.3A 2021-10-27 2021-10-27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0697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6059.3A CN114069772B (zh) 2021-10-27 2021-10-27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6059.3A CN114069772B (zh) 2021-10-27 2021-10-27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9772A CN114069772A (zh) 2022-02-18
CN114069772B true CN114069772B (zh) 2024-04-26

Family

ID=80235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56059.3A Active CN114069772B (zh) 2021-10-27 2021-10-27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69772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014430U (zh) * 2012-12-13 2013-06-19 深圳市易丰展业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及其智能放电电路
CN105720632A (zh) * 2016-01-22 2016-06-29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电流增大模块及电子终端
CN106026247A (zh) * 2016-06-17 2016-10-12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06787055A (zh) * 2016-11-30 2017-05-31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
CN206564475U (zh) * 2016-11-30 2017-10-1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CN109787318A (zh) * 2019-02-23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放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3013956A (zh) * 2021-04-12 2021-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放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3555917A (zh) * 2020-04-26 2021-10-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393707A1 (en) * 2018-06-21 2019-12-2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to facilitate control for a low-power battery state
CN112928787A (zh) * 2019-12-06 2021-06-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014430U (zh) * 2012-12-13 2013-06-19 深圳市易丰展业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及其智能放电电路
CN105720632A (zh) * 2016-01-22 2016-06-29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电流增大模块及电子终端
CN106026247A (zh) * 2016-06-17 2016-10-12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06787055A (zh) * 2016-11-30 2017-05-31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
CN206564475U (zh) * 2016-11-30 2017-10-1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CN109787318A (zh) * 2019-02-23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放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3555917A (zh) * 2020-04-26 2021-10-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13956A (zh) * 2021-04-12 2021-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放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兼容快充技术的电源接口芯片XD1786的设计与实现;杜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20180415;I135-38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9772A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5657B (zh) 充电电流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7482710B (zh) 无线充电方法及终端
CN113224822B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EP3832841A1 (en) Charging circuit, electronic device,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CN106469932B (zh) 充电器输出电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734613B (zh) 电源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6325454B (zh) 供电控制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941321A (zh) 电子设备的供电方法、装置及智能设备
CN114069772B (zh)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555917A (zh) 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21508B (zh) 充电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4917238A (zh) 控制设备供电的方法、装置及智能设备
CN111509789B (zh) 充电方法及装置
EP3866298A1 (en)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5940310A (zh) 充电方法、充电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69771B (zh) 充电方法、充电装置及存储介质
CN219477638U (zh) 屏幕驱动芯片供电系统和终端设备
CN107732992B (zh) 终端设备电源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1756095B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394471B (zh) 充电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US20230120651A1 (en) Charging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11444477B2 (en) Constant power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bile terminal
EP4170856A1 (en)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6418078A (zh) 供电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3939141A (zh) 终端、散热方法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