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64475U -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64475U
CN206564475U CN201621306858.1U CN201621306858U CN206564475U CN 206564475 U CN206564475 U CN 206564475U CN 201621306858 U CN201621306858 U CN 201621306858U CN 206564475 U CN206564475 U CN 206564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circuit
over circuit
change
charge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068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小勇
易鹏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068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64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64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64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系统,可包括控制器、电荷泵转换电路、降压式转换电路以及电池,所述控制器,用于使能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之一上电,并向上电后的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或者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驱动信号,以使得相应的充电电源通过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或者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具有高降压转换效率以及少发热等特性的电荷泵转换电路,因而在进行终端等的充电时,不仅能够提升降压转换效率效率,还能减少终端等的发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配置的不断提升,终端设备对电量的需求量以及消耗量变得越来越大,这就导致终端设备的充电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业内常采用基于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的充电电路对终端设备进行大电流的充电。
但是,由于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中包括存在线圈损耗和磁芯损耗的输出电感L1,因而可能会导致整个充电电路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一般而言,在91%以下),使得所述充电电路无法实现真正的大电流充电(即充电电流仍较小),进而使得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速度较小、充电时间较长以及充电效率较低,且由于输出电感L1损耗的能量通常会转化成热能,进而还会存在充电电路发热的问题。
也就是说,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及终端设备,用以解决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包括控制器、电荷泵转换电路、降压式转换电路以及电池,其中:
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通,用于使能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之一上电,并向上电后的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或者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驱动信号;
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通,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电路。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适配器以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适配器的输出端连通,用于在确定所述适配器为特定适配器时,控制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掉电、或者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掉电;在确定所述适配器为非特定适配器时,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掉电。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可包括控制器、电荷泵转换电路、降压式转换电路以及电池,其中: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通,用于使能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之一上电,并向上电后的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或者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驱动信号;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通,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具有高降压转换效率以及少发热等特性的电荷泵转换电路,因而在进行终端等的充电时,不仅能够提升降压转换效率效率,还能减少终端等的发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充电电路的具体电路图;
图3所述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充电电路的一种工作流程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的充电电路所存在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1可知,所述充电电路可包括控制器11、电荷泵转换电路12、降压式转换电路13以及电池14,其中:
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的输入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的输入端连通,用于使能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之一上电,并向上电后的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或者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发送驱动信号;
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14的输入端连通,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与所述充电电路12连通的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向所述电池14充电;
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向所述电池14充电。
其中,所述控制器11通常可为现有的逻辑器件,可在设定的条件下切换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的上电状态(如控制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上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掉电,或者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掉电等),如可为现有的程序软件、硬件装置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再有,所述控制器11可通过发送不同的控制信号来实现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的上电状态,如发送表示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上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掉电的第一控制信号,或者,发送表示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掉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掉电的第二控制信号,对此不作赘述。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通常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将第一控制信号设置为高电平、将第二控制信号设置为低电平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终端设备中的电池(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池14)的充电阶段可包括涓流阶段、预充阶段、CC(Constant Current,恒定电流)阶段以及CV(Constant Voltage,恒定电压)阶段,且,所述CV 阶段还可细分为CV阶段的前期以及CV阶段的后期,此处不作赘述。
再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 即可为现有的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即可为现有的Buck SwitchCharger电路。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包括控制器、电荷泵转换电路、降压式转换电路以及电池,其中: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通,用于使能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之一上电,并向上电后的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或者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驱动信号;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通,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具有高降压转换效率以及少发热等特性的电荷泵转换电路,因而在进行终端等的充电时,不仅能够提升降压转换效率效率,还能减少终端等的发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器11通常可根据充电时间、适配器类型以及充电阶段等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如在充电时段的前期和后期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在所述充电电源为专用充电电源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及在所述充电阶段的前期和后期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在充电时段的中期、在所述充电电源为非专用充电电源时或者在所述充电阶段的中期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对此不作赘述。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11,可具体用于当所述电池14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且所述电池14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当所述电池14的电压不大于所述预设电压,或者当所述电池14的电压大于所述预设电压、且所述电池14 的电流不大于所述预设电流时,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预设电压以及所述预设电流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设置为3.5V以及3A等,只要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即可,对此不作赘述。
再有,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器11通常可通过与所述电池14(具体可为与所述电池14相对应的电量计)之间的通信线路来采集所述电池14的电压以及电流。可选地,所述电量计可被设置在所述电池14中,或者所述电池14之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针对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中的任一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 121)可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11发送的驱动信号,调整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 (如图1中所述的121)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向所述电池14充电;
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针对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中的任一降压式转换子电路 (如图1中所述的131),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可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13发送的驱动信号,调整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 中所述的131)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向所述电池14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可具体用于若接收到所述控制器11发送的第一驱动信号,则开启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中的第一组开关,关闭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中的第二组开关,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向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中的电容以及所述电池14充电;以及,若接收到所述控制器11发送的第二驱动信号,则关闭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 中所述的121)中的第一组开关,开启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中的第二组开关,以使得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 中的所述电容能够向所述电池14充电。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均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如可设置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等,只要能够有效地控制所述电荷泵变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以及所述降压式变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中的开关器件即可,对此也不作赘述。
具体地,如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电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电路与相应充电电源(如图2中所述的适配器16)的具体连接方式,该图中还具体绘出了相应的充电电源。
再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器11、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以及所述电池均可设置在相应的终端中,并可通过相应的线缆与所述适配器16相连;或者,所述控制器11还可设置在所述适配器16中,即作为集成装置集成在相应的充电电源中。当然,所述控制装置11还可独立于所述终端以及所述适配器,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具体地,如图2所示,每一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2中所示的121)可包括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第二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3)、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第一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1)以及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连通,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如图2 中所示的Q3)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1)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二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连通,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1)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的输入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如图2 中所示的C2)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3)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14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3)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连通;
所述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池 14的第二端连通。
其中,每一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中的第一组开关通常是指所述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每一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中的第二组开关通常是指所述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3)以及所述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每一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21)中电容通常是指所述第一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1)以及所述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连通(即采用大电流充电)时,所述控制器11可按照一定的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发送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如在一个周期(如T内) 的第一阶段(前T/2内)发送第一驱动信号,在一个周期的第二阶段(后T/2) 发送第二驱动信号等。
由上述内容可知,当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连通(即采用大电流充电)时,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在接收到控制器11发送的第一驱动信号时,可开启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 或图2中所示的121)中的第一组开关(如Q1以及Q2),关闭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中的第二组开关(如Q3以及Q4),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向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中的第一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1)、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以及所述电池14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向电池14充电的具体可为所述充电电源;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11下发的第二驱动信号时,可开启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 (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中的第二组开关(如Q3以及Q4),关闭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中的第一组开关(如Q1以及 Q2),使得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中的第一电容 (如图2中所示的C1)以及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能够向所述电池 13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向电池14充电的具体可为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 (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中的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需要大电流充电时,采用了电荷泵转换电路进行充电,由于电荷泵转换电路中采用的充/放电元件为电容(即C1以及 C2)而非电感,因而不会出现线圈损耗、磁芯损耗以及发热的问题,进而能够实现真正的大电流充电,即可有效地加快充电速度、减小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同时还能够避免发热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因而在进行终端等的充电时,不仅能够提升降压转换效率效率,还能减少终端等的发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由所述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第二开关(如图 2中所示的Q2)、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3)、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第一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1)以及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 所组成的电路结构通常可被称为Charge PumpConverter(电荷泵变换)电路,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荷泵转换电路具体可被称为基于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的充电电路(后续仍简称为电荷泵转换电路)。
也就是说,所述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可由四个开关器件、两个电容构成。通过控制各个开关器件的开通与关断,来实现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即C1、C2)的串联和并联,从而实现降压。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要是基于Charge PumpConverter电路来向电池14进行充电的,由于理论上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的输出电压(即电池14的输入电压/充电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Vin=2Vout/η,由于η通常较高 (通常可高于98%),因而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还可被简化为Vin=2*Vout。再由于,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主要可通过电容切换实现降压转换,内部不具备电感器件,因而不会出现电感的能量损耗,如果选择合适的参数,还可使得整个充电电路的效率更高,进而可实现大电流的充电。需要说明的是,如需更大的充电电流,还可并联多个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对此不作赘述。
类似地,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可具体用于若接收到所述控制器11发送的第三驱动信号,则开启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中的第一组开关,关闭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中的第二组开关,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向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中的电容以及所述电池14充电;以及,若接收到所述控制器11发送的第四驱动信号,则关闭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 中所述的131)中的第一组开关,开启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中的第二组开关,以使得所述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 中的所述电容能够向所述电池14充电。
具体地,如图2所示,每一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 可包括第五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5)、第六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6)、第一电感(如图2中所示的L1)以及第三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3),其中:
所述第五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5)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连通,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第二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6)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六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6)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3)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池 14的第二端连通;
所述第一电感(如图2中所示的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如图2 中所示的C3)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电池14的第一端连通。
其中,每一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中的第一组开关通常是指所述第五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5);每一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 中所述的131)中的第二组开关通常是指所述第六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6);每一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中电容通常是指所述第三电容 (如图2中所示的C3);每一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中所述的131)中电感通常是指所述第一电感(如图2中所示的L1)。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连通时,所述控制器11可按照一定的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f灵活设定)发送所述第三控制信号以及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如在一个周期(如T内)的第一阶段(前T/2内) 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在一个周期的第二阶段(后T/2)发送第四控制信号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由上述内容可知,当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2连通(即采用小电流充电)时,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在接收到控制器11发送的第三驱动信号(实际可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相同)时,可开启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中的第一组开关(如 Q5),关闭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中的第二组开关(如Q6),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向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中的第一电感(如图2中所示的L1)、第三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3)以及所述电池14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向电池14充电的具体可为所述充电电源;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11下发的第四驱动信号(实际可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相同)时,可开启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中的第二组开关(如Q6),关闭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中的第一组开关(如Q5),使得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 或图2中所示的131)中的第一电感(如图2中所示的L1)以及第三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3)能够向所述电池13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向电池14 充电的具体可为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中的第一电感(如图2中所示的L1)以及第三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3)。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需要小电流充电时,采用了降压式转换电路进行充电,由于降压式转换电路可将接收到的固定电压转换为任意大小的电压,从而提升了充电的灵活性。
再有,由所述第五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5)、第六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6)、第一电感(如图2中所示的L1)以及第三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3) 所组成的电路结构即可为现有的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降压式转换电路具体可被称为基于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的充电电路(后续仍简称为降压式转换电路),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充电电路还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11、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均连通的补偿模块15:
所述补偿模块15,可用于在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 121)中的第一组开关开启、第二组开关关闭时,向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21)中的电容以及所述电池14进行电流补偿;或者,在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中的第一组开关开启、第二组开关关闭时,向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131)中的电容、电感以及所述电池14进行电流补偿。
具体地,所述补偿模块15可包括第四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4)以及第五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5),其中:
所述第四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4)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 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14的第二端连通;
所述第五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5)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11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五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5)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6)的输出端、所述第三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 C3)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池14的第二端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所述第四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4)以及第五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5)的ESR,减小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所述第四电容以及第五电容至少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容元件,对此也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第二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3)、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第五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5)以及第五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6)均至少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开关元件。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增大了所述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加快了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速度、减小了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时间、提高了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优选地,所述一个或多个并联的开关元件可为晶体管。
可选地,所述晶体管可包括三极管或场效应管。
需要说明的是,若开关为三极管,则开关的控制端即可为三极管的基极,开关的输入端即可为三极管的集电极(或发射极),开关的输出端即可为三极管的发射极(或集电极);若开关为场效应管,则开关的控制端即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开关的输入端即可为场效应管的漏极(或源极),开关的输出端即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或漏极)。当然,开关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还可互相交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三极管可包括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所述场效应管可包括N沟道型场效应管以及P沟道型场效应管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也不作任何限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以及第六开关还可为任一能够实现开关功能的开关元件,如任一单刀双掷开关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1)、所述第二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2)、所述第三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3)、所述第四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4)以及所述第五电容(如图2中所示的C5)均至少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容元件。其中,多个并联的电容元件可有效的降低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第五电容的ESR(EquivalentSeries Resistance,等效串联电阻),从而可有效地增大所述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加快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速度、减小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时间、提高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也不作赘述。
下面,以图3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充电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地介绍: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充电线缆插入便携设备后,通常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便携设备的充电:
S1、判断充电器的输出电压是否处于欠压状态。
即,判断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即Vbus)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欠压阈值(即Vbus_UVLO)。
S2、退出充电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若确定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不大于第一预设欠压阈值,则说明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不大于所述电池所需要的输入电压的最小值,因而可直接退出充电流程。
S3、判断充电器的输出电压是否处于过压状态。
在确定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一预设欠压阈值时,可进一步判断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是否小于第一预设过压阈值(即VBUS_OVP)。需要说明的是,若确定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不小于第一预设过压阈值,则说明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不小于所述电池所需要的输入电压的最大值,因而可直接退出充电流程;若确定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小于第一预设过压阈值,则说明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小于所述电池所需要的输入电压的最大值,因而可进行下一步骤。
S4、判断电池是否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可采用现有的判断方式判断所述电池是否损坏,如可通过检测所述电池两端的电势差是否为正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S5、判断是否为专用充电器。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可通过所述电池与充电器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充电器是否为专用充电器,如可通过所述电池所在的便携设备的厂家、版本号等确定所述充电器是否为专用充电器。
S6、采用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向电池充电。
若确定所述充电器为非专用充电器,则可通过现有的Buck Switch Charger 电路向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即,采用现有的充电电路向电池充电,从而保证了充电的安全性以及兼容性。
S7、检测充电线路阻抗并保存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可首先采集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流Ibus以及输出电压 Vbus,并计算充电线路的阻抗Rs=(U0-U1)/Ibus,并可将计算得到的所述阻抗进行保存。另外,还可根据所述阻抗来确定合适的充电电流。
S8、判断电池的充电电压是否处于欠压状态。
即,判断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即Vbat)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欠压阈值(即 Vbat_LOW)。
S9、判断电池的充电电压是否处于过压状态。
在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大于第二预设欠压阈值时,可进一步判断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是否小于第二预设过压阈值(即Vbat_RFG)。需要说明的是,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不小于第二预设过压阈值,则可直接退出充电流程;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小于第二预设过压阈值,则可进行下一步骤。
S10、采用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向电池充电。
也就是说,若确定所述充电器为专用充电器,且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处于正常状态,则可通过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向电池充电。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电路中采用的充/放电元件为电容而非电感,因而不会出现线圈损耗、磁芯损耗以及发热的问题,进而能够实现真正的大电流充电,即可有效地加快充电速度、减小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同时还能够避免发热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S11、检测充电电流是否小于预设电流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不小于预设电流阈值(即 Ibat_T),则可仍采用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向电池充电;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小于预设电流阈值,则可继续执行步骤S6。
也就是说,在通过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向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时,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还会逐步降低,此时,还可关闭所述Charge Pump Converter 电路,而通过所述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向电池充电。因而保证了充电的安全性以及兼容性。
S12、检测是否充电完成。
可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是否大于所述电池的截止电流(Ibat_TERM),以确定充电流程。
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达到所述电池的截止电流,即可确定充电完成;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未达到所述电池的截止电流,即可确定充电未完成,因而可继续通过所述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向所述电池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预设欠压阈值、第一预设过压阈值、第二预设欠压阈值、第二预设过压阈值、预设电流阈值以及截止电流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对此不作赘述。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在向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充电时,若确定采用的充电器输出的电压处于正常状态,且所述充电器没有损坏。若确定所述充电器为专用充电器,则首先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电池的当前状态,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阶段。
具体地,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阶段为CC阶段或者CV阶段的第一子阶段(CV阶段中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不小于预设电流阈值的阶段),可使用能够以大电流充电、效率高以及发热小的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进行充电;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阶段为涓流阶段、预充阶段以及CV阶段的第二子阶段 (CV阶段中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大于截止电流、且小于预设电流阈值的阶段),可使用能够以小电流充电、安全性以及兼容性较高的BuckSwitch Charger 电路进行充电;若确定所述电池的充电阶段为CV阶段的第三子阶段(CV阶段中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小于截止电流的阶段),则表示充电完成,因而停止充电。
例如,以所述预设电压为3.5V、所述预设电流为2A、截止电流为200mA 为例,假设所述电池的当前的电压为1.5V,则可首先通过Buck Switch Charger 电路向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当所述电池的电压超过了3.5V,则可通过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向所述电池进行充电,直至完成充电的CC阶段以及CV 阶段的前期;当所述电池的电流逐渐变小,小于2A时,则可通过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向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当所述电池的电流继续变小,小于200mA 时,则充电完成。从而,在大电流充电时,提升了充电的高效性、降低了发热;在小电流充电时,保证了充电的安全性以及兼容性。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电路。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如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所述的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4可知,所述充电系统可包括适配器41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器11的输入端与所述适配器41的输出端连通,用于在确定所述适配器41为特定适配器时,控制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上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掉电、或者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掉电;在确定所述适配器41为非特定适配器时,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掉电。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在确定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为特定的专用充电电源时,可采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降压式转换电路向终端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在确定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为非特定的非专用充电电源时,可采用降压式转换电路向终端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能够保证在专用充电电源时,可优先采用大电流进行充电,不仅提升了降压式转换效率,还减少了充电发热;在非专用充电电源时,可直接采用小电流进行充电,从而保证了充电的安全性以及兼容性。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11,具体可用于在确定所述适配器41为特定适配器、且所述电池14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且所述电池14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在确定所述适配器41为特定适配器、且所述电池14的电压不大于所述预设电压,或者当所述电池14的电压大于所述预设电压、且所述电池 14的电流不大于所述预设电流时,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12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13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所述的充电系统,当采用的适配器为专用充电电源时,可根据电池的电压以及电流,进一步选择使用电荷泵转换电路还是降压式转换电路来向终端进行充电,从而不仅提升了降压转换效率以及充电速度,还减少了发热,提升了兼容性以及安全性。
下面,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所述的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地介绍:
例如,假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充电系统可包括适配器(如图5中所示的充电器)以及所述充电电路,如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所述的充电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5可知,所述充电系统可包括:充电器51、线缆52、便携设备53。
其中,所述充电器51通常可分为能够输出较大电流的专用充电器以及能够输出较小电流的非专用充电器;所述线缆52一般可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线缆;所述便携设备53通常可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且,所述便携设备53中通常可包括OVP(Over Voltage Protection,过压保护)单元531、Charge Pump Converter(即电荷泵转换)单元532、Buck Switch Charger(即降压式转换)单元533、AP(ApplicationProcessor,应用处理器) 单元534、通信协议单元535以及带电量计电池单元536。其中,所述OVP(Over Voltage Protection,过压保护)单元531、所述AP(Application Processor,应用处理器)单元534以及所述通信协议单元535还可统一称之为控制装置,且所述控制装置除了可为所述便携式设备中的集成装置之外,还可集成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中。当然,所述控制装置还可为独立与所述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器的独立装置。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当使用的充电器为专用充电器,则可采用Charge Pump Converter单元向所述电池单元进行充电,从而可提高充电效率,减少发热;当使用的充电器为非专用充电器,则可采用Buck Switch Charger单元向所述电池单元进行充电,从而可提高充电的安全性以及兼容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Charge Pump Converter单元532以及所述Buck SwitchCharger单元533的具体结构可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可包括适配器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充电电路,可在确定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为特定的专用充电电源时,可采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降压式转换电路向终端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在确定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为非特定的非专用充电电源时,可采用降压式转换电路向终端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能够保证在专用充电电源时,采用大电流进行充电,能够提升了降压式转换效率、充电效率、不仅可节省了充电时间,还可减少充电发热;在非专用充电电源时,可采用小电流进行充电,从而保证了充电的安全性以及兼容性。相比于现有技术,在采用专用充电器(实际可为专用充电器的CC阶段以及CV阶段的第一子阶段) 充电时,不仅能够提升充电效率,还能减少充电发热,在采用非专用充电器(实际可为非专用充电器充电阶段、以及专用充电器的涓流阶段、预充阶段、CV 阶段的第二子阶段)充电时,不仅能够提升充电安全,还能保证充电兼容性。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充电电路中的Charge PumpConverter 电路以及Buck Switch Charger电路除了可自行搭建之外,还可使用现成的芯片 (所述芯片中还可包括相应的控制逻辑,以控制芯片中各开关元件的导通与截止),此时,只需要在芯片的管脚上连接相应的元件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如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所述的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地,由图6可知,所述充电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检测电池的电压以及电流;
步骤602:根据所述电压以及所述电流,向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降压式转换电路发出控制信号,以切换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上电状态;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掉电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用以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掉电的第二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当所述电池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且所述电池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
当所述电池的电压不大于所述预设电压,或者当所述电池的电压值大于所述预设电压、且所述电池的电流不大于所述预设电流时,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具体地,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每一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入端与和所述终端相连通的充电电源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输入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连通;所述第四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通;
在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所述充电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设定时段内,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发送用以开启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关闭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驱动信号,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向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以及所述电池充电;
在第二设定时段内,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发送用以开启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四开关,关闭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驱动信号,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能够向所述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在检测电池的电压以及电流之前,所述充电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充电电源为与所述终端匹配的特定适配器。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方法还可包括:
在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开启、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四开关关闭时,通过并联在所述充电电源两端的第四电容,向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以及所述电池进行电流补偿;或者,
在所述第五开关开启、所述第六开关关闭时,通过并联在所述充电电源两端的所述第四电容,向所述第一电感、所述第三电容以及所述电池进行电流补偿。
进一步地,在确定与所述终端连通的充电电源为与所述终端匹配的特定适配器之后,所述充电方法还包括:
实时采集所述电池的电量信息,并根据所述电量信息生成充电信息,以及,将所述充电信息反馈至所述充电电源,以由所述充电电源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整输出至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电压以及电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可首先判断充电电源与电池是否相互匹配,并若确定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电池相匹配,则可通过电荷泵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若确定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电池不匹配,则可通过第二充电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相比于现有技术,在采用大电流充电时(如在专用充电器的CC阶段以及CV阶段的前期),可使用具备高降压转换效率的电荷泵转换电路,因而不仅能够提升充电效率,还能减少充电发热;在采用小电流充电充电时(如采用非专用充电器、以及专用充电器的涓流阶段、预充阶段、CV 阶段的后期),可使用具备高安全性的降压式转换电路,从而不仅能够提升充电安全,还能保证充电兼容性。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实施例四:
基于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如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所述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7所示,所述电子装置可包括:
检测单元71,可用于检测电池的电压以及电流;
控制单元72,可用于根据所述电压以及所述电流,向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降压式转换电路发出控制信号,以切换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上电状态;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掉电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用以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掉电的第二控制信号。
具体地,所述控制单元72,可具体用于当所述电池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且所述电池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当所述电池的电压不大于所述预设电压,或者当所述电池的电压值大于所述预设电压、且所述电池的电流不大于所述预设电流时,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每一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入端与和所述电子装置相连通的充电电源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输入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连通;所述第四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通;
所述控制单元72,可具体用于在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在第一设定时段内,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发送用以开启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关闭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驱动信号,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向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以及所述电池充电;以及,在第二设定时段内,向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发送用以开启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四开关,关闭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驱动信号,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能够向所述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确定单元73:
所述确定单元73,可用于在检测电池的电压以及电流之前,确定所述充电电源为与所述电子装置匹配的特定适配器。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补偿单元74:
所述补偿单元74,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开启、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四开关关闭时,通过并联在所述充电电源两端的第四电容,向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以及所述电池进行电流补偿;或者,在所述第五开关开启、所述第六开关关闭时,通过并联在所述充电电源两端的所述第四电容,向所述第一电感、所述第三电容以及所述电池进行电流补偿。
具体地,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反馈单元75:
所述反馈单元75,可用于在确定与所述电子装置连通的充电电源为与所述电子装置匹配的特定适配器之后,实时采集所述电池的电量信息,并根据所述电量信息生成充电信息,以及,将所述充电信息反馈至所述充电电源,以由所述充电电源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整输出至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电压以及电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可包括用于检测电池的电压以及电流的检测单元,以及用于根据所述电压以及所述电流,向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降压式转换电路发出控制信号,以切换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上电状态;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掉电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用以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掉电的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单元。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具有高降压转换效率以及少发热等特性的电荷泵转换电路,因而在进行电子装置等的充电时,不仅能够提升降压转换效率效率,还能减少电子装置等的发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充电电路存在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以及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电荷泵转换电路、降压式转换电路以及电池,其中:
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通,用于使能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之一上电,并向上电后的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或者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发送驱动信号;
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通,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与所述充电电路连通的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以使得所述充电电源能够通过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向所述电池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每一电荷泵转换子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通,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输入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通;
所述第四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池的第二端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每一降压式转换子电路包括第五开关、第六开关、第一电感以及第三电容,其中:
所述第五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六开关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六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池的第二端连通;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电池的第一端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均连通的补偿模块,其中:
所述补偿模块,用于在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中的第一开关以及第二开关开启、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关闭时,向各电荷泵转换子电路中的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以及所述电池进行电流补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均连通的补偿模块,其中:
所述补偿模块,用于在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中的第五开关开启、第六开关关闭时,向各降压式转换子电路中的第三电容、第一电感以及所述电池进行电流补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模块包括第四电容,其中: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电池的第二端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模块包括第五电容,其中: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五开关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开关的输出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池的第二端连通。
8.如权利要求2、4、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均至少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开关元件。
9.如权利要求3、5、7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开关以及第六开关均至少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开关元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并联的开关元件为晶体管。
11.如权利要求2、4、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均至少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容元件。
12.如权利要求3、5、7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容至少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容元件。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电容至少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容元件。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电容至少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的电容元件。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
16.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适配器以及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适配器的输出端连通,用于在确定所述适配器为特定适配器时,控制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掉电、或者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掉电;在确定所述适配器为非特定适配器时,控制所述降压式转换电路上电以及所述电荷泵转换电路掉电。
CN201621306858.1U 2016-11-30 2016-11-30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Active CN206564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06858.1U CN206564475U (zh) 2016-11-30 2016-11-30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06858.1U CN206564475U (zh) 2016-11-30 2016-11-30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64475U true CN206564475U (zh) 2017-10-17

Family

ID=60029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06858.1U Active CN206564475U (zh) 2016-11-30 2016-11-30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64475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1742A (zh) * 2017-11-09 2018-02-09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以及终端设备
CN107834844A (zh) * 2017-10-19 2018-03-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容变换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947305A (zh) * 2017-12-01 2018-04-20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021973A (zh) * 2019-02-03 2019-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和控制转换电路的方法
CN114069772A (zh) * 2021-10-27 2022-02-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094906A1 (zh) * 2020-11-06 2022-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系统、充电方法和放电方法
WO2023142820A1 (zh) * 2022-01-30 2023-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容电路sc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4844A (zh) * 2017-10-19 2018-03-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容变换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834844B (zh) * 2017-10-19 2020-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容变换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US10903742B2 (en) 2017-10-19 2021-01-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witched-capacitor converter circuit, charging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CN107681742A (zh) * 2017-11-09 2018-02-09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以及终端设备
CN107947305A (zh) * 2017-12-01 2018-04-20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021973A (zh) * 2019-02-03 2019-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和控制转换电路的方法
WO2022094906A1 (zh) * 2020-11-06 2022-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系统、充电方法和放电方法
CN114069772A (zh) * 2021-10-27 2022-02-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69772B (zh) * 2021-10-27 2024-04-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供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3142820A1 (zh) * 2022-01-30 2023-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容电路sc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64475U (zh) 一种充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
CN106787055A (zh) 一种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
CN203387219U (zh) 电子烟高效充电装置
CN203747451U (zh) 电池充电装置
CN201813422U (zh) 一种自动调节充电方式的移动终端及充电芯片
CN108134432A (zh) 电子设备充电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5449757B (zh) 防止充电过程中适配器或移动电源断开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48192A (zh) 一种电子烟usb充电器
CN104124734B (zh) 一种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09510272A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充电电路
CN105140583A (zh) 基于usb端口的快速充电方法
CN108134424A (zh) 一种手机充电过程中控制充电电流的方法以及手机充电装置
CN205945143U (zh) 一种充电电路、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04767252A (zh) 平板电脑
CN108599281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充电方法
CN108233460A (zh)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2222942A (zh) 电子设备的供电电路及充电方法
CN109149915A (zh) 电源转换电路、充电装置及系统
CN107643998A (zh) 基于智能模块实现otg和充电双功能的系统
CN204243812U (zh) 移动设备电池的快速充电装置
CN204615444U (zh) 平板电脑
CN106532867A (zh) 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CN203481855U (zh) 一种移动电源装置
CN107104495A (zh) 充电器
CN206878506U (zh) 一种数据线和适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