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1126A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61126A CN114061126A CN202111283488.XA CN202111283488A CN114061126A CN 114061126 A CN114061126 A CN 114061126A CN 202111283488 A CN202111283488 A CN 202111283488A CN 114061126 A CN114061126 A CN 1140611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temperature
- air conditioner
-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 mach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265 homogen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14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61 therm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主机和子机,主机包括换热送风单元,子机包括移动单元和测温单元,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包括如下步骤:控制所述主机运行,将所述主机的影响变量调整至确定值;控制所述子机移动,由所述子机检测不同位置处温度,获得该所述确定值下的温度分布数据;构建数据网,所述数据网包括所述影响变量在所有所述确定值下对应的所述温度分布数据。由此可获得在室内于不同影响变量下的温度分布数据。在空调器正常运行时,可以根据当下的影响变量的数值,找到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为后续温度均匀操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制热/制冷是通过空调器送风口将变温气流随出风送出,而气流离开空调器的送风口后,则仅受气流本身状态与环境作用运动,导致室内环境温度不均匀,降低了空调器使用的舒适性。但是如果要增加温度分布均匀性,如何操作是现有技术要攻克的难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以进行冷热量的下沉分布测定,为温度均匀分布提供了调节依据。
本发明还提出了利用上述控制方法进行工作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主机和子机,所述主机包括换热送风单元,所述子机包括移动单元和测温单元,所述空调器具有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主机运行,将所述主机的影响变量调整至确定值,所述影响变量为所述主机用于调节送风参数的可控变量;
控制所述子机移动,由所述子机检测不同位置处温度,获得该所述确定值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构建数据网,其中,所述确定值为至少一个,所述温度分布数据对应至少一个,所述数据网包括所述影响变量在所有所述确定值下对应的所述温度分布数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子机,利用子机的移动功能和测温功能,可以获得在室内于不同影响变量下的温度分布数据。在空调器正常运行时,可以根据当下的影响变量的数值,找到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为后续温度均匀操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主机运行,将所述主机的影响变量调整至确定值,包括:控制所述主机遍历运行所述影响变量的所有的确定值组合;
所述控制所述子机移动,由所述子机检测不同位置处温度,获得该所述确定值下的温度分布数据,包括:所述主机运行在所述确定值组合中的每个所述确定值时,控制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该所述确定值组合下的所述温度分布数据。
具体地,所述控制所述主机遍历运行所述影响变量的所有的确定值组合,包括:所述主机分多个阶段先后运行所有的所述确定值组合,且每进入一个所述阶段,所述主机遍历运行该阶段所有的所述确定值组合,其中,
所有所述影响变量中的一个为阶内变量,其余的为跳阶变量,
同一所述阶段的所述确定值组合满足条件:所有所述确定值组件中所述跳阶变量不变,所有所述确定值组件中所述阶内变量各不相同;
当至少一个所述跳阶变量调整时,所述主机进入下一个所述阶段。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当所述主机在制冷时,所述温度分布数据包括温度最低的位置范围;当所述主机在制热时,所述温度分布数据包括温度最高的位置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影响变量包括:导风板方向、压缩机频率、室内风机的风档、节流元件的开度中至少一个。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影响变量包括所述导风板方向,所述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用于开闭所述主机的送风口;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P1:控制所述主机运行,将所述第一导风板方向调整至第一预设角;
P2:控制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找到温度最低或者最高位置,作为下沉点;
P3:控制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获取所述能量聚集区于所述下沉点处的宽度。
具体地,所述送风口具有水平面投影,所述水平面投影具有中分线,所述中分线在所述水平面投影的中间位置;
在步骤P2中,所述子机在找所述下沉点时,沿所述中分线的延伸方向移动,并在该延伸方向上找到的所述温度最低或最高位置,作为所述下沉点。
更具体地,所述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旋转轴相垂直,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旋转轴水平设置,在步骤P1中将所述第二导风板调整至送风居中,所述方法还包括:P4:将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送风方向向两侧调整,在每一侧都控制所述子机移动,并获取所述能量聚集区于所述下沉点处的宽度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P5:将所述第二导风板保持居中,然后调整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角度,移动所述子机并检测,获得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各角度下的所述能量聚集区位置。
更进一步地,在步骤P1-P5中所述压缩机频率、所述风档保持一个确定值,使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得到所述下沉点、所述能量聚集区的宽度和所述能量聚集区位置后,调整所述压缩机频率、所述风档中的一个,然后再重复步骤P1-P5,再使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得到另一所述下沉点、所述宽度和所述能量聚集区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影响变量包括压缩机频率时,所述压缩机的频率由最高到最低等比例降低,然后在各频率下检测所述温度分布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影响变量包括室内风机的风档时,所述风档的档位由最高到最低等比例降低,然后在各档位下检测所述温度分布数据。
具体地,在测温前所述子机沿地面移动,确定测量范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主机,所述主机包括换热送风单元和主机控制装置;子机,所述子机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主机,所述子机包括送风处理单元和子机控制装置,在所述子机脱离所述主机时,所述子机可移动,所述子机控制装置与所述主机控制装置之间可通讯,所述子机控制装置与所述主机控制装置共同控制所述空调器按照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进行工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可能通过该方法快速获得各影响变量下的温度分布数据,为后续温度分布提供数据支撑。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图2是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图3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子机从主机分离;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子机安装至主机;
图6是图5中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子机从主机分离;
图7是一个具体示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主机10;主机壳11;回风口111;开关门12;安装腔13;分离口14;分离门15;
子机20;子机壳21;轮子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主机10和子机20。主机10包括换热送风单元,主机10可以执行正常的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的功能。子机20包括移动单元和测温单元,子机20是空调器的新增装置,子机20上设置的移动单元可以带动子机20在室内移动,子机20上设置的测温单元让子机20具有了测温功能,可以检测各位置的室内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主机10和子机20可以分开包装、售卖,也可以打包成一套来包装、售卖。主机1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公开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空调室内机内通常置有可与子机20配合的通讯部件、控制程序等,主机10结构这里不作细述。这里对子机2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子机20能够行走并测温即可,至于对子机20的位置控制、温度值的记录、数据处理等工作,可以由子机20完成,也可以由主机10完成,或者由其他装置完成。
子机20可以是单独售卖的装置,子机20可以与一种或者多种机型的主机10匹配,这样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购买子机20,而且子机20的应用范围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在本申请的空调器中,空调器具有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能量指的是由主机10吹风所输送的能量。当主机10在制冷时,能量指的是吹风所输出的冷量,能量聚集区指的是主机10吹风产生的冷量下沉区域。当主机10在制热时,能量指的是吹风所输出的热量,能量聚集区指的是主机10吹风产生的热量上升区域。因此本文中能量聚集区含义由主机10运行状态而定,本申请的空调器具有冷量下沉区域和/或热量上升区域的测定功能。
冷热量的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的实施,具体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A1:控制主机10运行,将主机10的影响变量调整至确定值,影响变量为主机10用于调节送风参数的可控变量;
A2:控制子机20移动,由子机20检测不同位置处温度,获得该确定值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A3:构建数据网,其中,确定值为至少一个,温度分布数据对应至少一个,数据网包括影响变量于在所有确定值下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
冷热量的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的设置原因在于,在主机10运行后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通常并不均匀,如果要采取一些手段让冷热量下沉或上升分布更加均匀,需要了解该主机10的冷热量下沉分布或者上升分布的数据网。
具体而言,主机10的送风口的直接送风范围有限,而相对于整个室内空间而言送风范围较小,导致有的区域温度可被快速换热,能够快速达到空调器的目标室内温度,而有的区域换热速度慢,可能还达不到目标室内温度。这就导致在室内不同区域的用户,体感温度差异较大。
为了让室内空气能够进一步流动,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可行的方法是将接受冷量或者热量较集中区域的空气,驱散至其他区域。例如在室内放置风扇,调节风扇的方向,让风扇将主机10送出的冷风或者热风吹开,或者吹向有人的区域。但是风扇放置的位置如何选择,却是难题,用户即使能想到要将风扇正对主机10的送风口,但是如果送风口位置不够或者不能放置风扇,如何换位置又成了难题。因此需要预先测得该主机10运行时的温度分布数据,这样就可以根据温度分布数据选择合适的风扇放置点。
当然上述放置风扇的方案,仅仅是驱动室内温度均匀的用法示例之一,本申请方案中获得温度分布数据后,还可以采用其他用法进行温度均匀操作。例如在利用子机20测得的温度分布数据后,可以调节主机10的影响变量,这样直接调节冷热量的能量聚集区,即使不用风扇,也可以提高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性。还有的方案风扇设置后,风扇的出风方向可以调节,风扇与子机20、主机10可以联网控制,当子机20测得室内温度分布数据后,可以根据该温度分布数据,自动调整风扇风向,这样也可实现温度均匀分布的自动化调整。
还有的方案中,利用子机20获得温度分布数据后,可以将数据网汇集到数据库,由大数据分析出主机10的送风特点,这样厂家可以根据该送风特点进行主机10的结构参数、运行状态参数的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即使同样的主机10,当室内空间布局不同,或者地理位置不同等因素,会导致主机10送风后室内的温度分布情况差异较大。
本申请的方案中,之所以采用子机20测量温度分布数据,也是因为同样的主机10,当安装到不同室内时,会影响其送风状态,导致温度分布不同。因此设置子机20,利用子机20的移动功能和测温功能,可以获得在该室内,于不同影响变量下的温度分布数据。在空调器正常运行时,可以根据当下的影响变量的数值,找到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为后续温度均匀操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当子机20换到另一房间后,又可以测得另一房间于不同影响变量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有的方案中,空调器在设置了冷热量的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后,可以每满足一次检测条件就测一次数据网,并将数据网进行保存。这样后续在进行温度均匀操作时,可以调取该数据网,通过影响变量所处的确定值,找到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温度分布数据的检测次数,也能尽可能保证温度分布数据的时效性。
在一些具体方案中,检测条件可以是人为触发,即用户触发了检测功能后,空调器会按照上述方法测一次温度分布的数据网。在人为触发时,用户可以在屋内陈设布局每变化一次时,触发空调器测一次。
在另一些具体方案中,检测条件可以是按时间设定触发。例如设置时间间隔为一个月,每隔一个月空调器自动测一次数据网。
还有的方案中,检测条件是由数据库统一控制,即后台统一安排某地区的空调器进行数据网的检测。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对空调器的类型不作限制。主机10可以是单冷机,主机10也可以是单暖机或者冷暖机。主机10可以是壁挂机,也可以是立式机,甚至可为窗机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测温前子机20沿地面移动,确定测量范围。这样可以简单绘制移动范围,相当于绘制地图,为后续检测设定合理的路线。地图绘制方法,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扫地机器人的地图绘制方法,这里不作赘述。
本申请中,子机20可以沿地面移动,室内也可以安装轨道,让子机20沿轨道移动。而轨道可以在地面上,也可以在墙上或者架子上。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主机10的送风参数可以为以下中至少一个:主机送风的送风风量、送风方向、送风风速、温度、湿度等。因此,对上述参数有影响的可控变量,都可以作为影响变量。
例如,影响变量包括:导风板方向,导风板通常设置在主机10的送风口,因此导风板的角度不仅影响出风方向,也会对送风口的流通面积产生影响,因此导风板方向可以在风向和风量两个角度影响温度分布。
又例如,影响变量包括:压缩机频率。当空调器制冷运行为例,当压缩机频率越高时,空调器制冷能力越强,主机10的送风温度较低,送风气流密度较大导致沉降快,扩散慢,因此换热送风单元送出的冷空气不会过远,从而导致冷量下沉区域距离送风口较近。空调器制热运行为例,当压缩机频率越高时,空调器制热能力越强,主机10的送风温度较高,送风气流密度较小导致气流上升快,向下扩散慢,因此换热送风单元送出的热空气会更远,即热量上升区域距离送风口较远。
还例如,影响变量包括:室内风机的风档,风档越大不仅风量越大,风速也会增加。而风量增加会扩大送风面积,风速增加会增加送风距离。
有的方案中,影响变量还包括:空调器的节流元件的开度。这是因为开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空调器的换热能力,导致出风温度的变化。
有的方案里,主机10能够调节送风参数的影响变量,甚至还可以包括:室外风机的风档、高低压阀参数等,有的方案里主机10还设置有加湿器或者辅热器,影响变量也可以包括加湿器或者辅热器的档位等。
当然,本申请的方案中,影响变量可以包括上述变量的一个,也可以包括上述变量的多个。
可以理解的是,有一些影响变量可能只有一个确定值,例如有的方案里压缩机运行时频率是固定的,当以压缩机频率作为影响变量时,确定值只有一个。而有一些影响变量可能会有至少两个确定值,例如有的方案里室内风机的风档有三个,风档可以在三个档位之间切换,当以风档作为影响变量时,确定值有三个,影响变量可以有三个确定值。
还有一些方案里,选择至少两个用于调节送风参数的可控变量作为影响变量,每个影响变量至少一个确定值,对应需要检测的温度分布数据也至少有两个。当影响变量为至少两个时,每个影响变量都有其确定值,各影响变量的确定值组成确定值组合,则所有影响变量可以得到多个确定值组合。
例如一示例中,当选择压缩机频率、室内风机的风档作为影响变量。压缩机频率可以在W1-W5之间切换,因此频率的确定值可以有五个,分别为W1、W2、W3、W4和W5。室内风机的风档可以在D1-D3之间切换,风档的确定值可以有三个,分别为D1、D2、D3。影响变量的所有确定值组合可以有15个,分别为W1+D1、W2+D1、W3+D1、W4+D1、W5+D1、W1+D2、W2+D2、W3+D2、W4+D2、W5+D2、W1+D3、W2+D3、W3+D3、W4+D3、W5+D3。
针对这种有至少两个影响变量,主机10按照各影响变量的确定值组合运行的方案,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中步骤A1(即控制主机10运行,将主机10的影响变量调整至确定值),其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控制主机10遍历运行影响变量的所有的确定值组合。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中步骤A2(即控制子机20移动,由子机20检测不同位置处温度,获得该确定值下的温度分布数据),其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主机10运行在确定值组合中的每个确定值时,控制子机20移动并检测该确定值组合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以上述15个确定值组合的方案为例,控制主机10遍历运行影响变量的所有的确定值组合指的是,主机10在影响变量于这15个确定值组合的情况下,各运行一次。每运行一次就获取一个温度分布数据,总共获取15个温度分布数据。这15个温度分布数据分别为:
在压缩机频率在W1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1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2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1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3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1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4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1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5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1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1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2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2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2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3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2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4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2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5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2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1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3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2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3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3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3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4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3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压缩机频率在W5档、室内风机的风档在D3时的温度分布数据。
这种方式方便在检测时对主机10的送风参数影响比较大的可控变量作为影响变量,可以全面获得这些影响变量在不同确定值组合下的温度分布数据,为后续均风控制提高更加详实的数据。而且通过主机10遍历运行影响变量的所有的确定值组合,可以方便将各影响变量对送风参数的影响结果进行比较,便于获取各影响变量在组合时对送风参数的影响结果。
具体地,在控制主机10遍历运行影响变量的所有的确定值组合,包括:主机10分多个阶段先后运行所有的确定值组合,且每进入一个阶段,主机10遍历运行该阶段所有的确定值组合。
其中,所有影响变量中的一个为阶内变量,其余的为跳阶变量。同一阶段的确定值组合满足条件:所有确定值组件中跳阶变量不变,所有确定值组件中阶内变量各不相同。当至少一个跳阶变量调整时,主机进入下一个阶段。
也就是说,当影响变量为多个时,先将其中一个作为阶内变量,其余的作为跳阶变量。这样可以通过比较同一阶段内各温度分布数据,从而观察到阶内变量对送风参数影响。也可以通过不同阶段的各温度分布数据进行比较,观察到跳阶变量对送风参数影响。而且这样使主机10运行参数变化更加有规律,减少因运行参数变化剧烈导致运行不稳。
这里仍以上述15个确定值组合的方案为例,室内风机的风档作为跳阶变量,将压缩机频率作为阶内变量。上述15个确定值组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时室内风机的风档为D1,这个阶段里风档不变,让压缩机频率依次从W1变化至W5,得到5个温度分布数据;第二个阶段时室内风机的风档为D2,这个阶段里风档不变,让压缩机频率依次从W1变化至W5,得到5个温度分布数据;第三个阶段时室内风机的风档为D3,这个阶段里风档不变,让压缩机频率依次从W1变化至W5,得到5个温度分布数据。
通过同一阶段的5个温度分布数据的比较,可以获取压缩机频率变化对温度分布数据的影响。通过在压缩机频率相同时不同阶段的温度分布数据的比较,可以获取室内风机的风档变化对温度分布数据的影响。而且在同一阶段主机10仅压缩机频率发生变化,室内风机风档不变,减少了风档大幅度变化导致对气流扰动过大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导风板的方向由于直接影响主机10的送风方向,因此它对冷热量的下沉分布的影响能力最大。当影响变量为一个时,通常选择导风板方向作为该影响变量。这样建立的数据网,是一维数据网。数据网建立后,可以通过输入导风板方向,调取出该方向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有的方案中为了提高准确性,会增加影响变量。当影响变量为两个时,建立的数据网是二维数据网。数据网建立后,需要通过两个影响变量的具体值,方可调取出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
还有的方案中,影响变量为三个,建立的数据网是三维数据网,以此类推。
当影响变量选择多个时,选择方式可以根据上述方案提及的影响变量进行任意组合,例如影响变量包括:导风板方向、压缩机频率和室内风机的风档,这样每个确定值组合包括三个参数,这样可以组合出更多确定值组合,获得更全面的温度分布数据。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影响变量包括:导风板方向、压缩机频率和室内风机的风档。因此冷热量的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实施时,其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
B1:将压缩机频率、风档调整至一确定值,调节导风板方向,导风板每调节至一个确定方向后,由子机20移动并检测该方向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B2:将压缩机频率、风档中的一个调整至另一确定值,调节导风板方向,导风板每调节至一个确定方向后,由子机20移动并检测该方向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B3:将压缩机频率、风档中的另一个调整至又一确定值,调节导风板方向,导风板每调节至一个确定方向后,由子机20移动并检测该方向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其中,压缩机频率、风档分别至少调整一次。
以上步骤B1、B2、B3的核心在于,在做数据网的检测时,可以先将压缩机频率、风档固定成某一确定值,然后调节导风板的方向。先保持压缩机频率、风档固定不变,在此期间,导风板方向每变一次测一次温度分布数据。待导风板各方向测完后,选择调节压缩机频率、风档中的一个,调整后再将压缩机频率、风档固定在该值不变,在此期间,导风板方向每变一次测一次温度分布数据。
例如,导风板的角度可以有三个,分别为角一、角二、角三;压缩机频率可以有两个,分别为H1、H2;风档可以有两个,分别为档一、档二。而测量时顺序可以如下安排,将压缩机频率调为H1、风档调为档一,依次测导风板在角一、角二、角三时的温度分布数据—>将压缩机频率调为H2、风档调为档一,依次测导风板在角一、角二、角三时的温度分布数据—>将压缩机频率调为H1、风档调为档二,依次测导风板在角一、角二、角三时的温度分布数据—>将压缩机频率调为H2、风档调为档二,依次测导风板在角一、角二、角三时的温度分布数据。这样数据网总共可以测得12个温度分布数据,当三个影响变量都确定时,能找到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空调器在运行时导风板本身就要大幅度变化,调节导风板角度对整机影响较小,不会因频繁变化导致受到冲击等。因此上述方案,不仅可以减少对空调器的冲击,而且能有序测得较完整的数据网。
可理解的是,在每一次影响变量确定后,要测得的温度分布数据,可以只是单点数据,也可以是多点数据,还可以是面域数据。本文对温度分布数据的数据类型不作限制。
例如,当主机10在制冷时,影响变量确定后,子机20移动,子机20在移动过程中测得的最低温度,其所在的位置则为测量目标。即温度分布数据最终测得的是一个位置点,其为单点数据。
又例如,当主机10在制冷时,影响变量确定后,子机20移动,子机20测得的位于主机20不同位置的温度,测量目标为各位置的温度。即温度分布数据最终测得的是多个位置点的温度,其为多点数据。
还例如,当主机10在制冷时,影响变量确定后,子机20移动,子机20测得的处于目标室内温度±2度的区域,即温度分布数据最终测得的是一个或者多个面域,其为面域数据。
有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子机20在移动中如果要找到温度最高或者最低的单点位置,对测温单元的灵敏度要求较高,为此该方案中选择找到温度最高或者最低的某块区域。具体地,当主机10在制冷时,温度分布数据包括温度最低的位置范围,如测得的温度最低是24度,而24度所在位置为一片面区,因此该面区为温度最低的位置范围。当主机10在制热时,温度分布数据包括温度最高的位置范围。
由于温度分布数据最终获得的是换热快的位置范围,在进行后续操作时选择更多。例如可以将风扇在该位置范围里,找到不碍事的地方安放。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影响变量包括所述导风板方向,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用于开闭主机10的送风口。此时冷热量的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的实施,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
P1:控制主机10运行,将第一导风板方向调整至第一预设角;
P2:控制子机20移动并检测,找到温度最低或者最高位置,作为下沉点;
P3:控制子机20移动并检测,获取能量聚集区于下沉点处的宽度。
可以理解的是,不考虑气流的乱流影响,主机10的直接受风区大体是正对主机10的送风口的区域,该区域有一定宽度,即为能量聚集区的宽度。在该宽度方向上温度大体分布相接近,测得能量聚集区于下沉点处的宽度的实用性最强。
这里,第一导风板转动时,既会影响主机10的送风方向,也会影响主机10的送风量,对温度分布数据影响最大。其中,该方法里先找到下沉点后,那么以该下沉点为基准找到的能量聚集区于下沉点处的宽度,通常是送风最宽处,该宽度处温度分布较均匀。
这里对于能量聚集区的宽度测量的方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义,例如可以将送风口的宽度方向作为能量聚集区的宽度测量方向,又例如当能量聚集区是扇形时,可以将该扇形的圆周方向作为宽度测量方向。
对能量聚集区于下沉点处的宽度的边界点的选择,可以以温度进行设定。例如下沉点温度在24度,温度在24度至26度之间的区域,该区域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为上述能量聚集区于下沉点处的宽度。
具体地,送风口具有水平面投影,水平面投影具有中分线,中分线在水平面投影的中间位置。在步骤P2中,子机20在找下沉点时,沿中分线的延伸方向移动,并在该延伸方向上找到的温度最低或最高位置,作为下沉点。这是根据送风口的特点,可以更加快速找到下沉点,节省找点时间。
更具体地,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的旋转轴与第一导风板的旋转轴相垂直,第一导风板的旋转轴水平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一导风板的放置轴是水平设置的,那么第一导风板的角度变化时,可以调节送风远度。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的旋转轴垂直,则第二导风板可以调节送风宽度。
在步骤P1中将第二导风板调整至送风居中,冷热量的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实施时,该方法还包括:P4:将第二导风板的送风方向向两侧调整,在每一侧都控制子机20从下沉点移动,并获取能量聚集区于下沉点处的宽度变化。其中,送风方向两侧可以理解为主机10的左右两侧。
由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都能影响温度分布数据,因此将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的角度,均作为影响变量,分别调节然后测量温度分布数据,获得的数据更精细、准确。
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P5:将第二导风板保持居中,然后调整第一导风板的角度,移动子机20并检测,获得在第一导风板的各角度下的能量聚集区位置。这里能量聚集区位置的概念指的是温度在第二设定范围的面域,这个第二设定范围通常按照下沉点温度设定,例如下沉点温度在24度,第二设定范围为24度至28度,那么从下沉点出发后,找到的温度在24度至28度的区域,该区域则为能量聚集区。
可以理解的是,在步骤P5中在将第一导风板的角度进行调节时,可以调节送风口的送风远度。此时将第二导风板保持居中,这样能量聚集区大体相对第一导风板的中轴线对称。获得的能量聚集区,可以又快又准,而且要测的数据量少。而且在步骤P4中,已经测得了在第二导风板调整时对能量聚集区的宽度的影响,因此在P5中将第二导风板居口,测得的能量聚集区,可以综合P4步骤取得的能量聚集区的宽度,获得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均调节时的综合结果。
更进一步地,在步骤P1-P5中压缩机频率、风档保持一确定值,使子机20移动并检测得到下沉点、能量聚集区的宽度和能量聚集区位置后,调整压缩机频率、风档中的一个,然后再重复步骤P1-P5,再使子机20移动并检测得到另一下沉点、能量聚集区的宽度和能量聚集区位置。
也就是说,在步骤P1-P5的一整套测量中,先将压缩机频率、风档先保持不变,测完整测量导风板变化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后,再调节压缩机频率、风档。这样检测,在同一套测量数据时,压缩机频率、风档保持不变,减少二者频繁变化对自身的冲击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影响变量包括压缩机频率时,压缩机的频率由最高到最低等比例降低,然后在各频率下检测温度分布数据。这样可以减少压缩机频率的设置数量,然后在数据网建立后要查询温度分布数据时,可以按照最接近的压缩机频率去查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将压缩机的频率等比例降低,可以明显对比出频率变化对温度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减少测量次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影响变量包括室内风机的风档时,风档的档位由最高到最低等比例降低,然后在各档位下检测温度分布数据。这样可以减少风档的设置数量,然后在数据网建立后要查询温度分布数据时,可以按照最接近的风档去查对应的温度分布数据。将风档等比例降低,可以明显对比出风档变化对温度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减少测量次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主机10为壁挂机,壁挂机在制冷,其控制过程如下:
P1:将主机10开启,将室内风机的风档开至最大,将第一导风板打至最低位置,使出风量最大,压缩机开启高频运行;
P2:子机20在垂直壁挂机方向移动,确认温度最低位置作为下沉点;
P3:子机20从下沉点沿与壁挂机平行的方向移动,确定能量聚集区的宽度;
P4:将第二导风板调至最左出风,确定对所述能量聚集区的宽度的影响;将第二导风板调至最右出风,确定对所述能量聚集区的宽度的影响;
P5:将第一导风板从最大出风位置上转10度,将第二导风板调至中间出风,移动子机20,确定能量聚集区;将第一导风板从再上转10度,移动子机20,确定能量聚集区;以此类推。
在上述过程完成后,降低压缩机的频率,保持风档不变,将P1-P5的过程完成一遍;再降低压缩机的频率,再将P1-P5的过程完成一遍,以此类推。
在上述过程完成后,降低室内风机的风档,保持压缩机频率不变,将P1-P5的过程完成一遍;再降低风档,再将P1-P5的过程完成一遍,以此类推。
如此,不仅可以得到丰富的数据网,而且可以得到各影响变量对温度分布数据的影响。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如图4-图6所示,包括:主机10和子机20,子机20可以是可分离地安装于主机10。
子机20可分离地安装于主机10,主机10包括换热送风单元和主机控制装置,子机20包括送风处理单元和子机控制装置。在子机20脱离主机10时,子机20可移动,子机控制装置与主机控制装置之间可通讯,子机控制装置与主机控制装置共同控制空调器按照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进行工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按照上述实施例方法的控制,可以让空调器快速获得各影响变量下的温度分布数据,为后续温度均匀化操作,提供支撑。
例如子机20可以与主机10可拆卸地连接,在需要子机20从主机10分离时,将子机20从主机10上拆下;在需要将子机20进行收纳时时,可以将子机20安装至主机10。在将子机20安装至主机10时,子机20可以是安装至主机10的外侧,子机20也可以是安装至主机10内。
例如,主机10内可以形成有用于安装容纳子机20的安装腔13,子机20安装在该安装腔13内,安装腔13的一侧可以形成有分离口14,子机20可以经该分离口14安装至主机10内或是从主机10内取出以与主机10分离。其中,分离口14处可以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分离口14的分离门15,分离门15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于分离口14,在分离门15从分离口14处拆下时,分离门15打开分离口14;在分离门15安装至分离口14时,分离门15关闭分离口14。分离门15也可以是可转动地安装于分离口14,通过分离门15的转动,实现分离门15打开和关闭分离口14。
主机10可以包括主机壳11和换热送风单元,换热送风单元设于主机壳11内,主机壳11上形成有回风口111和送风口。换热送风单元可以包括换热器部件和主风机部件,主机10工作时,主风机部件运转驱动外部空气从回风口111进入主机壳11内,与换热器部件换热后,经送风口吹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实现制冷/制热。
可选地,主机壳11内可以限定出上述安装腔13以及容纳腔,安装腔13和容纳腔可以是隔开设置,例如主机壳11内可以设置隔板,以将主机壳11内的空间分隔出安装腔13和容纳腔。其中,换热送风单元可以设置在容纳腔内,子机20可以安装至安装腔13内。
其中,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例如空调器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或分体壁挂式空调器。在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时,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上述的主机10和子机20。例如,在空调器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时,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上述的主机10和子机20,其中主机10的主机壳11内限定出上下间隔开设置的容纳腔和安装腔13,安装腔13位于容纳腔的下方,换热送风单元安装至容纳腔内,子机20可以安装至安装腔13内。这样将用于容纳子机20的安装腔13设置在较低的位置,方便子机20从主机10分离或是安装至主机10内。
子机20可以包括子机壳21和送风处理单元,送风处理单元设于子机壳21内,子机壳21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送风处理单元可以包括子风机部件,子机20本身可以不具有制热/制冷功能。在子机20工作时,子风机部件运转,驱动外部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子机壳21内,而后从出风口吹出至室内。进一步地,送风处理单元还可以包括加湿模块和净化模块中的至少一种,使得子机20具有加湿和净化功能中的至少一种,这样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和/或净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在子机20移动至用户附近时,子机20可以快速地对用户附近的空气进行加湿和/或净化。
可选地,子机20的主体可以大致为长方体(参照图4),也可以大致为圆柱体(参照图5和图6)。
子机20与主机10之间可以通讯,子机20可以将采集的信息(例如温度信息、位置信息等)传递给主机10,子机20的本身工作情况可以传递给主机10;主机10也可以将采集的信息(例如温度信息、位置信息等)传递给子机20,主机10本身的工作情况也可以传递至子机20。在子机20从主机10脱离时,子机20可移动,例如子机20的底部可以设置轮子22,该轮子22可以为万向轮,实现子机20可以朝向任何方向移动。例如,在将子机20从主机10分离放置在地面上时,子机20可以采集用户位置,子机20可以根据用户位置自动移动至用户附近,对用户进行吹风或是对用户附近的空气进行加湿/净化等。当然,子机20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指令,移动至其他位置。通过子机20在室内的移动,可以扩展空调器的送风范围,有利于增强室内空气的流动性,从而有利于室内环境温度的均匀化。在主机10开启之后,子机20可以根据用户指令或是设定程序进行工作,使得整个空调器的工作更为灵活,功能更加多样化,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其中,主机10是可以独立工作的。子机20可以完全由主机10控制工作,在主机10不开启时,子机20无法独立工作;子机20也可以不受主机10控制独立进行工作,例如在主机10不开启时,子机20本身也可以独立工作。在主机10和子机20均开启时,主机10与子机20之间可以实现通讯,方便实现主机10和子机20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更方便实现对子机20的更好控制,也可以实现对主机10的更好控制。
可选地,子机20的进风口位于子机20的出风口的下方。在主机10开启后,子机20可以移动至设定位置,例如子机20可以移动至用户附近,由于子机20的进风口位置较低,这样子机20可以将低处的空气吸入子机20内后向上吹出,有利于增强室内空气流动,从而有利于室内环境温度均匀化。
例如,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冷气流受自身重力作用下降,子机20可以将低处温度较低气流朝向高处输送,实现空气扰动,通过低处温度较低的气流上移,实现高处空气温度相对下降,使高处的气流流动性更强;而子机20进风口附近形成负压区,使得高处温度较高气流向下流动,实现低处空气温度相对上升,这样可以加快和加强室内空气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加快室内环境温度均匀化。在子机20移动至用户附近时,可以使得用户附近的空气由上至下的温度整体较为均匀,提升舒适性。
再例如,在空调器制热运行时,热气流受自身重力作用上升,子机20可以将低处温度较低气流朝向高处输送,实现空气扰动,通过低处温度较低的气流上移,实现高处空气温度相对下降,使高处的气流流动性更强;而子机20进风口附近形成负压区,使得高处温度较高气流向下流动,实现低处空气温度相对上升,这样可以加快和加强室内空气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加快室内环境温度均匀化。在子机20移动至用户附近时,可以使得用户附近的空气由上至下的温度整体较为均匀,提升舒适性;并且,实现子机20周围的温度迁移,提升用户周围低处温度,有利于实现对人体下肢例如足部附近的温度提升,使得用户的下肢感受更为暖和。
其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主机10开启并运行,例如可以控制主机10制热运行或制冷运行,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在主机10开启之后,控制子机20自动移动,可以控制子机20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且使得子机20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后停止移动,可以是在主机10开启之后,子机20即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也可以是主机10制热运行或制冷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子机20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可以通过主机10或子机20采集用户位置,例如可以通过主机10或子机20上的红外摄像头采集用户位置,子机20可以根据用户位置自动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当然,在子机20已经处在用户周围区域时,子机20可以保持不动;
子机20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后,子机20可以采集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例如可以通过子机20上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通过将采集的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进行比较,并确定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
在确定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子机20朝向非用户区域送风。在确定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说明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已经达到较为舒适的温度,此时控制子机20朝向非用户区域送风,可以使得子机20的朝向用户所在位置以外的区域送风,在用户周围区域温度达到较为舒适的温度时,可以避免子机20直接朝向用户吹风,提高空调器使用的舒适性。
并且,通过子机20的工作,可以加强用户周围区域的气流流动,结合子机20的进风负压,吸引上层的气流朝下移动,实现子机20周围区域的温度迁移,使得用户周围区域的低处温度快速达到较为舒适温度,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使用的舒适性。
例如,在空调器制热运行时,在子机20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后,子机20采集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在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子机20继续采集用户周围区域温度;在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不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子机20朝向非用户区域送风,避免热风直接吹人造成的不适感,并且可以加强用户周围区域的气流流动,进一步地使得温度均匀化。
具体地,热气流受自身重力作用上升,子机20可以将低处温度较低气流朝向高处输送,实现空气扰动,通过低处温度较低的气流上移,实现高处空气温度相对下降,使高处的气流流动性更强;而子机20进风口附近形成负压区,使得高处温度较高气流向下流动,实现低处空气温度相对上升,这样可以加快和加强室内空气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加快室内环境温度均匀化。在子机20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时,可以使得用户周围区域的空气由上至下的温度整体较为均匀,提升舒适性;并且,实现子机20周围的温度迁移,提升用户周围区域的低处温度,有利于实现对人体下肢例如足部附近的温度提升,使得用户的下肢感受更为暖和。
例如,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在子机20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后,子机20采集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在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子机20继续采集用户周围区域温度;在用户周围区域的温度不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子机20朝向非用户区域送风,避免冷风直接吹人造成的不适感,并且可以加强用户周围区域的气流流动,进一步地使得温度均匀化。
具体地,冷气流受自身重力作用下降,子机20可以将低处温度较低气流朝向高处输送,实现空气扰动,通过低处温度较低的气流上移,实现高处空气温度相对下降,使高处气流流动性更强;而子机20进风口附近形成负压区,使得高处的温度较高气流向下流动,实现低处空气温度相对上升,这样可以加快和加强室内空气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加快室内环境温度均匀化。在子机20移动至用户周围区域时,可以使得用户周围区域的空气由上至下的温度整体较为均匀,提升舒适性。
下面参照图7描述一个空调器的具体控制方法。
S1:用户开启子机20与其他设备的关联功能,并选择一款主机10;
S2:子机20优先进行地图绘制,确认主机10使用房间的地图;
S3:完成后,确认主机10设备以最大风量进行冷量或者热量的送风,子机20通过移动寻找温度最低区域判断为下沉点;
S4:竖导(即第二导风板)定位:优先将子机20进行横向移动,确认当前送风的能量聚集区的宽度;完成后将第二导风板的方向左调至最左,确认能量聚集区的宽度;将第二导风板的方向右调至最右,确认能量聚集区的宽度;
S5:横导(即第一导风板)定位:基于最大出风位置,将第一导风板以10度进行旋转,配合子机20移动,确认横导与子机20关系;
S6:频率定位:在最大出风位置子机20在下沉点,对频率进行关联,从最低频率至最高频率进行变化,确认频率对能量聚集区影响;
S7:风档关联:以最大能力频率,风档从最高以20%为一档进行调节,每档配合子机20移动,确认风档对子机20关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例如压缩机和节流元件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主机和子机,所述主机包括换热送风单元,所述子机包括移动单元和测温单元,所述空调器具有能量聚集区测定功能,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主机运行,将所述主机的影响变量调整至确定值,所述影响变量为所述主机用于调节送风参数的可控变量;
控制所述子机移动,由所述子机检测不同位置处温度,获得该所述确定值下的温度分布数据;
构建数据网,其中,所述确定值为至少一个,所述温度分布数据对应至少一个,所述数据网包括所述影响变量在所有所述确定值下对应的所述温度分布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响变量至少为两个,各所述影响变量的所述确定值组成确定值组合,
所述控制所述主机运行,将所述主机的影响变量调整至确定值,包括:
控制所述主机遍历运行所述影响变量的所有的确定值组合;
所述控制所述子机移动,由所述子机检测不同位置处温度,获得该所述确定值下的温度分布数据,包括:
所述主机运行在所述确定值组合中的每个所述确定值时,控制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该所述确定值组合下的所述温度分布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所述主机遍历运行所述影响变量的所有的确定值组合,包括:
所述主机分多个阶段先后运行所有的所述确定值组合,且每进入一个所述阶段,所述主机遍历运行该阶段所有的所述确定值组合,其中,
所有所述影响变量中的一个为阶内变量,其余的为跳阶变量,
同一所述阶段的所述确定值组合满足条件:所有所述确定值组件中所述跳阶变量不变,所有所述确定值组件中所述阶内变量各不相同;
当至少一个所述跳阶变量调整时,所述主机进入下一个所述阶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主机在制冷时,所述温度分布数据包括温度最低的位置范围;当所述主机在制热时,所述温度分布数据包括温度最高的位置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响变量包括:导风板方向、压缩机频率、室内风机的风档、节流元件的开度中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响变量包括所述导风板方向,所述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用于开闭所述主机的送风口;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P1:控制所述主机运行,将所述第一导风板方向调整至第一预设角;
P2:控制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找到温度最低或者最高位置,作为下沉点;
P3:控制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获取所述能量聚集区于所述下沉点处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具有水平面投影,所述水平面投影具有中分线,所述中分线在所述水平面投影的中间位置;
在步骤P2中,所述子机在找所述下沉点时,沿所述中分线的延伸方向移动,并在该延伸方向上找到的所述温度最低或最高位置,作为所述下沉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旋转轴相垂直,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旋转轴水平设置,在步骤P1中将所述第二导风板调整至送风居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P4:将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送风方向向两侧调整,在每一侧都控制所述子机移动,并获取所述能量聚集区于所述下沉点处的宽度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P5:将所述第二导风板保持居中,然后调整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角度,移动所述子机并检测,获得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各角度下的所述能量聚集区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P1-P5中所述压缩机频率、所述风档保持一个确定值,使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得到所述下沉点、所述能量聚集区的宽度和所述能量聚集区位置后,调整所述压缩机频率、所述风档中的一个,然后再重复步骤P1-P5,再使所述子机移动并检测得到另一所述下沉点、所述宽度和所述能量聚集区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影响变量包括压缩机频率时,所述压缩机的频率由最高到最低等比例降低,然后在各频率下检测所述温度分布数据;当所述影响变量包括室内风机的风档时,所述风档的档位由最高到最低等比例降低,然后在各档位下检测所述温度分布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测温前所述子机沿地面移动,确定测量范围。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包括换热送风单元和主机控制装置;
子机,所述子机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主机,所述子机包括送风处理单元和子机控制装置,在所述子机脱离所述主机时,所述子机可移动,所述子机控制装置与所述主机控制装置之间可通讯,所述子机控制装置与所述主机控制装置共同控制所述空调器按照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进行工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83488.XA CN114061126B (zh) | 2021-11-01 | 2021-11-01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83488.XA CN114061126B (zh) | 2021-11-01 | 2021-11-01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61126A true CN114061126A (zh) | 2022-02-18 |
CN114061126B CN114061126B (zh) | 2023-10-27 |
Family
ID=80236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83488.XA Active CN114061126B (zh) | 2021-11-01 | 2021-11-01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61126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50017307A (ko) * | 2003-08-12 | 2005-02-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2010249626A (ja) * | 2009-04-15 | 2010-11-04 | Panasonic Corp | 温度分布検出装置 |
CN108278130A (zh) * | 2017-12-07 | 2018-07-13 | 淮阴工学院 | 一种寒区隧道温度场监测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CN111258357A (zh) * | 2018-11-30 | 2020-06-09 | 速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环境分布建立方法、智能设备、清洁机器人及存储介质 |
CN111520864A (zh) * | 2020-05-12 | 2020-08-11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464408A (zh) * | 2020-11-27 | 2021-03-09 |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 贯流风道空调挂机风量与房间温度场均匀性仿真评估方法 |
CN113091243A (zh) * | 2021-03-12 | 2021-07-09 | 颜景文 | 一种智能控制空调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
-
2021
- 2021-11-01 CN CN202111283488.XA patent/CN1140611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50017307A (ko) * | 2003-08-12 | 2005-02-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2010249626A (ja) * | 2009-04-15 | 2010-11-04 | Panasonic Corp | 温度分布検出装置 |
CN108278130A (zh) * | 2017-12-07 | 2018-07-13 | 淮阴工学院 | 一种寒区隧道温度场监测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CN111258357A (zh) * | 2018-11-30 | 2020-06-09 | 速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环境分布建立方法、智能设备、清洁机器人及存储介质 |
CN111520864A (zh) * | 2020-05-12 | 2020-08-11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464408A (zh) * | 2020-11-27 | 2021-03-09 |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 贯流风道空调挂机风量与房间温度场均匀性仿真评估方法 |
CN113091243A (zh) * | 2021-03-12 | 2021-07-09 | 颜景文 | 一种智能控制空调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61126B (zh) | 2023-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82786B (zh) | 服务器室管理用的空气调节系统及空气调节控制方法 | |
JP3194895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吐出気流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
CN111503736B (zh) |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4913444A (zh) | 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 | |
CN107631423A (zh) | 一种基于人体位置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CN104913443A (zh) | 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 | |
CN107525237A (zh) | 一种智能空调器控制方法及智能空调器 | |
CN105222272A (zh) | 一种舒适性控制方法、控制器及空调系统 | |
CN105042761A (zh) | 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 | |
CN105020847A (zh) | 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 | |
CN105020848A (zh) | 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 | |
CN104930644A (zh) | 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 | |
CN110145839A (zh) | 变频空调的控制方法 | |
CN109564022A (zh) | 空调机 | |
AU2016330563B2 (en) |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
CN108397875A (zh) | 用于空调器的防凝露控制方法 | |
CN108361955A (zh) | 利用自清洁进行防凝露的方法及空调 | |
CN109140713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 |
JP7026210B2 (ja) | 空気調和機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110709645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00578105C (zh) | 侧面排出型空调机的排出气流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6765946A (zh) | 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 |
CN108980987A (zh) | 空调的控制方法 | |
CN20976330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4061126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