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解决空调器出风导致房间内温度场不均匀,容易出现温度分层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空调系统运行方式;
根据空调运行方式设定室内端风机运行模式,如果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或除湿模式,则室内端风机按第一模式运行,如果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则室内端风机按第二模式运行, 其中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所述室内端风机的转动方向相反;
检测空调房间内的空气参数,根据空气参数控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具有第一开度,旁通阀闭合,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闭合,旁通阀具有第三开度,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四开度;
空调系统室内终端设置有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旁通阀和第一节流机构设置在连通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支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参数通过温度传感器或湿度传感器检测,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设置在空调房间内的多个室温传感器,以及设置在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空调系统室内终端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所述第一引流口处设置有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引流口处设置有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口外侧,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口外侧,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靠近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靠近第二室内换热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参数包括第一温差,所述第一温差为设定温度和实际室温的差值,如果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当所述第一温差大于第一上限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一温差小于第一上限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参数还包括第二温差、第三温差和第四温差,其中所述第二温差为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所述第三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所述第四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二温差调节所述第一节流机构的第一开度,根据所述第三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根据所述第四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四开度,旁通阀的第三开度为全开状态。
进一步的,多个室温传感器分别检测空调房间内目标区域的温度,并与目标区域的设定温度比较,如果实时检测室温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超过室温阈值,设置在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的格栅和导风叶片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参数包括室内湿度,如果空调系统运行在除湿模式,所述室内湿度大于湿度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当室内湿度小于湿度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参数还包括第二温差、第三温差和第四温差,其中所述第二温差为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所述第三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所述第四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二温差调节所述第一节流机构的第一开度,根据所述第三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根据所述第四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四开度,旁通阀处于全开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参数包括第一温差,所述第一温差为设定温度和实际室温的差值,如果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当所述第一温度大于第一上限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一温差小于第一上限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参数还包括第四温差、第五温差和第六温差,其中,所述第四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所述第五温差为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所述第六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五温差调节所述第一节流机构的第一开度,根据第六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根据所述第四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四开度,旁通阀的第三开度为全开状态。
本发明所公开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通过对空调房间内的参数检测,换热器、制冷剂循环管路以及换热器之间管路的重新设计,提高空调系统的整体换热效率,同时有效地减小风机和压缩机的无效功耗,提高空调系统的整体能效比,制冷剂循环通过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和旁通阀之间的配合,使得空调系统根据室内参数工作在多种运行状态,实现二次换热、梯度换热或者二次换热和梯度换热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系统能力,增加控制的精确度,提高空调送风的舒适性。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采用空调系统控制方法控制,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空调系统运行方式;
根据空调运行方式设定室内端风机运行模式,如果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或除湿模式,则室内端风机按第一模式运行,如果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则室内端风机按第二模式运行, 其中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所述室内端风机的转动方向相反;
检测空调房间内的空气参数,根据空气参数控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具有第一开度,旁通阀闭合,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闭合,旁通阀具有第三开度,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四开度;
空调系统室内终端设置有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旁通阀和第一节流机构设置在连通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支路上。
本发明所公开的空调系统,通过对室内参数检测,制冷剂循环管路和引流口的多重改进,使得经过两次室内换热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风机送风实现均匀混合,从而有效地改善送风冷热不均的现象,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改善房间内的气流阻值和温度分布特性,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所公开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提供空调系统检测系统的检测参数,灵活地实现制冷剂的多种分配方式,并使得制冷剂分配方式和空调运行方式自动匹配结合,通过自动检测的方式实现对空调系统的整体自动控制。具体来说,本发明所公开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判断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这里所说的运行方式,是通过遥控端或壳体上设置的按钮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选择设定的运行方式,可以是制冷、制热或者除湿模式。
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和风机的送风模式匹配。在本实施例中,室内端风机至少有两种运行模式,当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或除湿模式时,室内端风机按第一模式运行,如果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则室内端风机按第二模式运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室内端风机的转动方向相反。从送风的轨迹上,至少可以满足在同一条轴线上送风至少有两种方向。送风的角度可以进一步通过附加结构进行调整,附加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摆叶、导板,伸出壳体的导风结构等等。
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空调房间的空气参数不断循环调整,使得空调房间中的湿度场和温度场均匀。为了检测空调房间的空气参数,在空调房间和空调系统中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包括设置在空调房间内的多个室温传感器,室温传感器优选设置在不同高度,比如其中一个或多个设置在房顶周围,一个或多个设置在地板上。还可以优选地将设置在同一高度上的多个传感器的输出检测值输入至一个数据处理器或数据处理芯片,通过数据处理器或输出处理芯片计算室温的平均值或根据经验参数不断校正。对室温的统计和校正可以采用多种算法,在此不再限定。空调系统中的温度传感器优选设置在空调系统室内终端中,具体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在空调系统室内终端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第一引流口处设置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引流口设置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引流口外侧,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引流口外侧(优选的结构参见图2至图5所示),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第三温度传感器靠近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靠近第二室内换热器设置。在空调房间或空调器室内终端上还设置有湿度传感器,由于空调房间一般处于密闭状态,湿度在一定时间内较为稳定,所以优选仅设置一个湿度传感器。
根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检测生成的空气参数,空调系统可以工作在多种工作状态,以下对按照不同运行方式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当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时,整个空调系统的运行主要根据第一温差、第二温差、第三温差和第四温差进行自动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温差为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差值。当所述第一温差大于第一上限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一温差小于第一上限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具有第一开度,旁通阀闭合,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闭合,旁通阀具有第三开度,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四开度。旁通阀的第三开度为全开状态。
在上述的第一状态中,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二节流机构的开度根据实施检测反馈的第二温差和第三温差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第二温差为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第三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根据第二温差调节第一节流机构的第一开度,根据第三温差调节第二节流机构的第二开度。如果第二温差过小,则说明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热交换后空气的温度比较高,进一步说明第二室内换热器中制冷剂的温度较高,为了提高室内温度的舒适度,则增大第一节流机构的第一开度。如果第三温差过小,则说明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后的空气的温度的变化值较小,可以通过调节第二节流机构的第二开度进行调整。具体调节的数值范围可以通过空调系统预期使用地区的外部环境以及环境工况预置并通过软件算法调整限定温差和开度之间的数值关系,在此不做进一步限定。其中第一温差的上限阈值优选为3℃。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工况时,优选配合压缩机按照高频工作,室内端风机按照高风速运行。
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根据所述第四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四开度,旁通阀处于第三开度,即全开状态。第四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工况时,优选配合压缩机按照低频工作,室内端风机按照中、低速运行。
空调系统持续判定第一温差,如果第一温差为0,则说明设定温度和实际室温基本一致。空调系统进一步判定空调房间内特定的目标区域的温度是否属于设定的区间。以民用场景举例,比如家庭的餐厅或者会议室中会议桌附近区域,当聚集人数较多时,热量分布较其它区域明显较大。空调系统对类似的目标区域的温度持续检测,如果在第一温差为0时,目标区域的温度超出设定温度区间,则自动调整引流口的格栅和导风叶片动作,改变送风角度,提高向目标区域的送风风量。
当空调系统运行在除湿模式时,整个空调系统的运行主要根据室内湿度、第二温差、第三温差和第四温差进行控制。其中室内湿度和设定湿度进行比较,当室内湿度大于设定湿度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当室内湿度小于设定湿度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设定湿度优选为70%。
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具有第一开度,旁通阀闭合,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闭合,旁通阀具有第三开度,即处于全开状态,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四开度。
在上述的第一状态中,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二节流机构的开度根据实施检测反馈的第二温差和第三温差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第二温差为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第三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根据第二温差调节第一节流机构的第一开度,根据第三温差调节第二节流机构的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工况时,优选配合压缩机按照高频工作,室内端风机按照高风速运行。
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根据所述第四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四开度,旁通阀处于全开状态。第四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工况时,优选配合压缩机按照低频工作,室内端风机按照中、低速运行。
当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时,整个空调系统的运行主要根据第一温差、第四温差、第五温差和第六温差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温差为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差值。当所述第一温差大于第一上限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一温差小于第一上限阈值时,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具有第一开度,旁通阀闭合,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二开度。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空调系统室内终端的第一节流机构闭合,旁通阀具有第三开度,即处于全开状态,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节流机构具有第四开度。
在上述的第一状态中,第一节流机构和第二节流机构的开度根据实施检测反馈的第五温差和第六温差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第五温差为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第六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状态时,根据第五温差调节第一节流机构的第一开度,根据第六温差调节第二节流机构的第二开度。具体调节的数值范围可以通过空调系统预期使用地区的外部环境以及环境工况预置并通过软件算法调整限定温差和开度之间的数值关系,在此不做进一步限定。其中第一温差的上限阈值优选为3℃。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工况时,优选配合压缩机按照高频工作,室内端风机按照高风速运行。
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状态时,根据所述第四温差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的第四开度,旁通阀处于全开状态。第四温差为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差值。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工况时,优选配合压缩机按照低频工作,室内端风机按照中、低速运行。
空调系统持续判定第一温差,如果第一温差为0,则说明设定温度和实际室温基本一致。空调系统进一步判定空调房间内特定目标区域的温度是否属于设定的区间。以民用场景举例,比如家庭的餐厅或者会议室中会议桌附近区域,当聚集人数较多时,热量分布较其它区域明显较大。空调系统对类似的目标区域的温度持续检测,如果在第一温差为0时,目标区域的温度超出设定温度区间,则自动调整引流口的格栅和导风叶片动作,在制热模式时,自动减少向目标区域的送风风量。目标区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设置格栅、导风叶片的角度设计,通过程序固化步进电机带动格栅、导风叶片旋转的旋转角度。
在上述任意一种工作模式中,均可以设置使得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三状态,在第三状态中,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和旁通阀均可以有一定的开度。这是一种备选的方式,当空调系统需要工作在超出额定环境参数的范围或者部分功能部件出现异常时,可以使得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三状态。
通过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参数精确灵活地调整制冷剂的分配路径、制冷剂管路上阀组的开合状态,从而形成适应不同需要的送风温度和送风方式,克服空调房间内气体分层的问题。
参见图2和图3所示为本发明所公开的空调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主要由室内终端2-0和室外终端1-0组成。在室内终端2-0中设置有室内端换热器,在室外终端1-0中设置有室外端换热器1。在室内端换热器和室外端换热器1之间通过制冷剂循环连通。与传统的空调系统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室内端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在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之间设置有制冷剂支路。制冷剂支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在第一支路上设置有旁通阀9,在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机构10。室外端换热器1连通第二室内换热器11,室外端换热器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机构13。
具体来说,根据控制方法的限定,空调系统至少有三种运行状态。以制冷工况为例,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时,旁通阀9闭合,第二节流机构13打开,第一节流机构10具有一定开度。制冷剂循环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1,在第二室内换热器11中对空气进行预冷却,自第二室内换热器11流出的制冷剂流经第一节流机构10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8对空气进行二次冷却。具体来说,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时,实际上是通过空调系统达到梯级换热的技术效果,从热力学角度减少熵的不可逆损失,提高系统效率。对于整个制冷循环来说,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机构13之后,制冷剂在第二节流机构13的作用下达到目标蒸发压力,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1。制冷剂吸收空气的热量,对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1表面的空气预冷却。之后制冷剂流经第一节流机构10,压力和温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在第一室内换热器8中流动的制冷剂和空气进一步热交换。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处于第一运行状态的空调系统中,换热器与空气热交换时,两种介质之间每次热交换时具有相对较小的换热温差,较传统的空调系统可以减少大温差时不可逆的能量损失。
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二运行状态时,旁通阀9具有一定开度,第二节流机构13打开,第一节流机构10闭合;制冷剂循环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1,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11中对空气进行一次冷却,自第二室内换热器11流出的制冷剂流经旁通阀9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8对空气进行二次冷却。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二运行状态时,由于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分别布设在空调系统室内终端2-0的不同位置,因此可以和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表面的空气分别进行热、湿交换,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周围分别形成稳定的均匀的湿度场和温度场,通过设置室内端风机7对空气进行引导,可以从至少两个方向送风到空调房间内的指定区域,利于空调房间内的空气参数控制。
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三运行状态时,第二节流机构13打开,第一节流机构10和旁通阀9均具有一定开度。制冷剂循环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1,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11中对空气进行一次冷却,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11流出的制冷剂流经旁通阀9和第一节流机构10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8对空气进行二次冷却。第三运行状态是第一种运行状态和第二种运行状态的有效补充,通过对旁通阀9和第一节流机构10开度的控制,可以准确地对空调房间的空气参数进行控制。
为了实现分别对与第一室内换热器8热交换后空气的引导,以及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1热交换后空气的引导,在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之间设置有室内端风机7。在本实施例中,室内端风机7优选为双向风机7,还可以是两个可以按照不同风向导风的单向风机7,以实现按照不同的方向对热交换后的空气进行引流送风。
对于制热工况来说,空调系统按照检测的空调房间参数运行。当整体空气参数处于稳定状态时,空调系统优选按照第二种运行状态运行,来自于制冷剂循环回路上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8,与第一室内换热器8周围的空气热交换,对空气进行一次加热,从第一室内换热器8中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旁通阀9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1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空气进行二次加热。
在本发明所公开的空调系统中,第一节流机构10优选为电子膨胀阀、毛细管、膨胀剂或引射器中的任意一种,优选采用膨胀阀起到节流并调节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旁通阀9可以是球阀或截止阀,优选为电磁控制的球阀。所用于检测空调房间空气参数的检测设备以及数据处理方式参见控制方法部分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本发明所公开的空调系统,通过对检测设备、换热器、制冷剂循环管路以及换热器之间管路的重新设计,提高空调系统的整体换热效率,同时有效地减小风机和压缩机的无效功耗,提高空调系统的整体能效比,制冷剂循环通过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和旁通阀之间的配合,使得空调系统至少可以工作在三种运行状态,实现二次换热、梯度换热或者二次换热和梯度换热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系统能力,增加控制的精确度,提高空调送风的舒适性。
参见图4和图5所示为应用在上述空调系统的空调器室内终端2-0。该空调器室内终端2-0与空调器室外终端1-0通过制冷剂回路连接,制冷剂回路上还设置有压缩机3、油分离器4、四通换向阀5以及设置在室内终端2-0和室外终端1-0之间的第一阀门6和第二阀门7,室外终端1-0处还设置有室外风机2。与现有技术不同,空调器室内终端2-0包括壳体,在壳体上开设有气流方向可变的第一引流口20和第二引流口21,第一引流口20和第二引流口21具有不同的开设高度。其中第一室内换热器8对应第一引流口20设置,第二室内换热器11对应第二引流口21设置。
以柜式空调壳体为例,第一引流口20开设在壳体上侧,第二引流口21开设在壳体下侧。当整个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时,室内端风机7按照第一模式运行,使得第一引流口20作为一个送风口而第二引流口21作为一个回风口。制冷剂自第二室内换热器11的下部流入并自第一室内换热器8的上部流出。当室内端风机7按照第二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一引流口20为回风口,第二引流口21为送风口。制冷剂自第一室内换热器8的上部流入并自第二室内换热器11的下部流出。从而达到当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时,壳体上部的送风口送风,当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时,壳体底部的送风口送风的技术效果,改善由于气体密度不同造成空调房间内气体分层的现象。由于室内端风机7的转向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可以使得室内端风机7在一个周期中按照第一模式运行,在一个完整周期和下一个完整周期之间的间隔中还可以按照第二模式运行或者按照其它风向运行,以使得整个空调房间的舒适性更好。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均倾斜设置,且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的倾斜方向相反,旁通阀9和第一节流机构10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1之间距离较短的一侧且靠近第一引流口20和第二引流口21。从而保证两次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均匀地送至空调房间中。在第一引流口20和第二引流口21上还设置有通过步进电机带动的格栅、滤网和导风叶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