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5641B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45641B CN114045641B CN202111319129.5A CN202111319129A CN114045641B CN 114045641 B CN114045641 B CN 114045641B CN 202111319129 A CN202111319129 A CN 202111319129A CN 114045641 B CN114045641 B CN 1140456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
- coil
- inner tub
- module
- treat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2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8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0239290 Aran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99 deter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2 laundry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3 si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91 soa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2 time depend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04—Heating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4/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34/08—Control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4/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34/1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specific paramet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24—Spin speed; Drum mov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28—Air properties
- D06F2103/32—Temperature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52—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related to electric heating means, e.g. temperature or voltage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28—Electric heat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4/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34/1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specific parameters
- D06F34/26—Condition of the drying air, e.g. air humidity or temperature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26—Casings; Tubs
- D06F37/267—Tub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thereto components or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preceding subgroup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Washing Machine And Dryer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容置衣物的内桶直接进行加热的衣物处理装置。本发明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外桶,包括在其外周面设置的模块安装部;内桶,其中容纳衣物,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外桶的内部,由金属材质制成;以及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外桶的所述模块安装部,构成为通过产生电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所述模块安装部包括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相比位于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直线区间。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80065177.1申请日为2017年8月25日、发明名称为“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容置衣物的内桶直接进行加热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是用于处理衣物的装置,其指的是对衣物进行洗涤、烘干以及翻新(refresh)的装置。
衣物处理装置中有以衣物洗涤作为主要目的的洗衣机、以烘干作为主要目的的洗衣机以及以翻新作为主要目的的翻新机等多样的形态的衣物处理装置。
此外,还有在一个衣物处理装置中能够实现洗涤、烘干以及翻新中的至少两种的衣物处理的衣物处理装置。作为一例,兼具洗涤功能的烘干机能够由一个衣物处理装置执行洗涤、烘干以及翻新。
最近提供有在一个衣物处理装置中设置两个处理装置,以能够同时在两个装置中执行洗涤,或者同时执行洗涤和烘干的衣物处理装置。
衣物处理装置中通常可以具有用于加热洗涤水或空气的加热单元。洗涤水的加热可以为了提高洗涤水的温度以促进洗涤剂的活性化,并促进污染物的分解以提高洗涤性能而执行。空气的加热可以为了向湿衣物施加热量以蒸发水分并烘干衣物而执行。
一般而言,洗涤水的加热通过用于容置洗涤水的外桶上安装的电加热器来执行。电加热器浸入于洗涤水,洗涤水中含有杂质或洗涤剂。因此,电加热器自身上可能会累积诸如水垢的杂质,这样的杂质将降低电加热器的性能。
并且,为了对空气进行加热,不仅需要设置用于强制产生空气的移动的诸如风机的结构,还需要额外地设置用于引导空气的移动的管道等。为了空气的加热而可以使用电加热器或气体加热器等,一般而言这样的空气加热方式的效率不高。
最近提供有利用加热泵来加热空气的烘干机。加热泵以相反的方式利用空调机的冷却循环,因此,需要设置诸如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以及压缩机的相同的结构。与空调机中在室内机中使用冷凝器来降低室内空气的情况不同的是,加热泵烘干机中在蒸发器加热空气并烘干衣物。但是,这样的加热泵烘干机中存在有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在这样的多样的衣物处理装置中,作为加热单元的电加热器、气体加热器以及加热泵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作为能够进一步突出它们之间的优点且弥补缺点的新的加热单元,提供有关于利用感应加热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概念(日本授权专利JP2001070689、韩国授权专利KR10-922986)。
但是,这样的在先技术仅披露有在洗衣机中执行感应加热的基本概念,而未能提示出具体的感应加热模块结构、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基本结构的连接及作用关系,以及用于提高效率和确保安全性的具体的方案乃至结构。
因此,亟需提供用于在采用感应加热原理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提高效率和确保安全性的多样且具体的技术思想。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利用感应加热的同时提高效率性和安全性的衣物处理装置。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在洗涤物未完全地浸入于洗涤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浸泡洗涤物或进行杀菌处理。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无需直接加热洗涤水,而是通过加热内桶来提高洗涤物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洗涤效率并烘干洗涤物。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即使洗涤物彼此缠结或大量,也能够整体上均匀地烘干洗涤物并提高烘干效率。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即使利用线圈加热内桶,也能够防止所述线圈中发生漏电或者短路,并能够防止线圈变形。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即使线圈因其自身电阻而发热,也能够在结构上对其进行冷却。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通过确保感应模块的紧固稳定性,即使在外桶进行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构成感应模块的部件脱离。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通过均匀地加热内桶前后方来提高烘干效率。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通过减小感应模块的线圈和内桶的间隔来提高加热效率,并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将感应模块更加稳定地安装于外桶外周面。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有效地防止内桶上设置的提升件中可能会发生的过热,能够提高安全性。尤其是,使提升件有效地保持其基本功能的同时,提高提升件的稳定性。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不变更内桶和提升件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安装有提升件的部分发生过热。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确认提升件的位置来减少内桶的圆周面中与提升件对应的部分的发热量,从而能够减少能量损失并防止提升件的损坏。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在内桶向洗涤水或者洗涤物充分地传递热量时加热所述内桶,能够预先防止内桶的过热。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可靠地检测出进行旋转的内桶的温度,能够防止内桶未意图地被过热的情形。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外桶,包括在其外周面设置的模块安装部;内桶,其中容纳衣物,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外桶的内部,由金属材质制成;以及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外桶的所述模块安装部,构成为通过产生电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所述模块安装部包括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相比位于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直线区间(flat portion)。
优先的是,所述模块安装部位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的上部,所述模块安装部还包括从所述直线区间的至少一侧末端向所述外桶的外周面方向扩张并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连接的连接区间。
优先的是,所述直线区间包括通过所述连接区间彼此连接的第一直线区间和第二直线区间。
优先的是,所述感应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外桶的底座壳体;以及线圈,构成为基于被施加的电流产生电磁场,设置在所述底座壳体上。
优先的是,所述感应模块还包括模块盖,所述模块盖与所述底座壳体结合来覆盖所述线圈。
优先的是,所述线圈由金属线卷绕(winding)而成;所述底座壳体包括复数个从所述底座壳体的底部向上部凸出的固定筋,复数个固定筋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金属线的线圈插槽。
优先的是,所述线圈包括:沿着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配置而具有曲率的一对前后直线部;沿着所述内桶的轴向配置的一对左右直线部;以及位于所述一对前后直线部中的一个直线部与所述一对左右直线部中的一个直线部之间的曲线部;在各个所述曲线部中,在半径方向上位于最内侧的金属线的曲线部的曲率半径与在半径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金属线的曲线部的曲率半径相同。
优先的是,所述直线区间具有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的被扩张的圆周线向内部凹陷的表面。
优先的是,所述外桶的所述模块安装部与所述内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中与所述模块安装部相邻的部分与所述内桶之间的距离。
优先的是,所述外桶的内周面包括:与所述模块安装部对应的第一部分以及在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分相邻地配置的第二部分;所述外桶的内周面的所述第一部分相比所述外桶的内周面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半径方向上的内侧。
优先的是,所述直线区间从前方外桶扩张到后方外桶。
优先的是,所述直线区间位于所述外桶的中心部,所述中心部位于所述前方外桶与所述后方外桶之间;所述模块安装部在所述外桶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外桶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优先的是,所述连接区间形成为曲线形状或者直线形状。
优先的是,所述感应模块在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直线区间的宽度。
优先的是,所述线圈的所述一对前后直线部配置成在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直线区间平行。
优先的是,所述线圈与所述内桶之间的距离为恒定。
优先的是,所述线圈与所述内桶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10mm。
优先的是,所述连接区间包括复数个连接所述直线区间的末端的连接区间;所述模块安装部包括所述直线区间和复数个所述连接区间。
优先的是,所述感应模块包括由金属线形成的线圈,设置在前方外桶与后方外桶之间;所述线圈卷绕在所述连接区间并且与所述模块安装部的所述直线区间平行地扩张。
优先的是,所述线圈包括在与所述连接区间对应的位置形成的中空中央部分(hollow center portion)。
优先的是,所述外桶包括:彼此结合的前方外桶和后方外桶;以及外桶连接部,将所述前方外桶和所述后方外桶彼此结合,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方外桶的第一结合筋和设置在所述后方外桶的第二结合筋;所述第一结合筋和所述第二结合筋彼此结合并且沿着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配置;所述外桶连接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感应模块的下方;所述底座壳体在其底部面形成有供所述外桶连接部的所述一部分容纳的贯通部。
优先的是,所述感应模块包括复数个加强筋,复数个所述加强筋分别设置在所述外桶连接部的前方和后方;复数个所述加强筋从所述底座壳体的底部沿着所述外桶的外周面方向向下方凸出。
优先的是,所述贯通部在所述外桶的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复数个所述加强筋之间。
优先的是,所述外桶连接部包括复数个沿着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配置的扩张外桶连接部;所述直线区间位于复数个所述扩张外桶连接部之间。
优先的是,复数个所述扩张外桶连接部中两个扩张外桶连接部之间的角度相对所述内桶的中心形成50度。
优先的是,复数个所述扩张外桶连接部包括:第一扩张外桶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外桶的上部并且设置在所述模块安装部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扩张外桶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外桶的上部并且设置在所述模块安装部的第二侧面。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外桶;内桶,容置衣物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桶内部,所述内桶由金属材质形成;以及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外桶,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所述感应模块通过产生电磁场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所述感应模块包括:线圈,由金属线(wire)缠绕而形成,向所述线圈施加电流以产生磁场;以及底座壳体,安装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形成有限定所述线圈的形状的线圈插槽,在所述线圈插槽中以使金属线与金属线之间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安装所述金属线。
通过形成于所述底座壳体的线圈插槽,能够稳定地形成线圈,并能够防止线圈的形状变形或移动。
所述感应模块可以包括模块盖,所述模块盖与所述底座壳体相结合以覆盖所述线圈。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护所述线圈免受外部的影响。
在所述模块盖与所述线圈之间优选地设置有永久磁铁,所述永久磁铁用于将从所述线圈产生的磁场向所述内桶方向集中。
所述永久磁铁优选地沿着所述线圈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永久磁铁以与所述线圈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模块盖的下面可以设置有永久磁铁安装部,所述永久磁铁安装部供所述永久磁铁插入并进行固定。
所述模块盖优选地包括紧贴筋,所述紧贴筋从所述模块盖的下面向下部凸出并施压所述线圈。
在所述外桶的外周面优选地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感应模块的模块安装部,所述底座壳体与所述模块安装部匹配结合。由此,能够将感应模块更加稳定地结合于外桶外周面。
所述模块安装部的截面可以包括直线区间,所述直线区间位于比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基准半径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
所述直线区间可以在所述模块安装部的截面中位于左右中心。
所述直线区间可以在所述模块安装部的截面中分别位于左右中心的两侧。
通过这样的直线区间,能够有效地减小线圈与内桶圆周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外桶优选地包括:前方外桶;后方外桶;以及连接部,将所述前方外桶和所述后方外桶相连接并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所述底座壳体紧贴于所述连接部的上部。
所述连接部优选地包括扩张连接部,所述扩张连接部比所述连接部更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紧固螺钉或者螺栓紧固于所述扩张连接部,在所述模块安装部排除所述扩张连接部。
在所述底座壳体的下面优选地向下方凸出形成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用于补偿所述底座壳体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之间的隔开距离。
在所述底座壳体优选地形成有贯通部,所述贯通部能够使空气从上部向下部排出。
所述线圈插槽优选地包括:固定筋,所述固定筋彼此面对;以及线圈插入部,设置于所述固定筋之间。
所述固定筋与固定筋之间的间隔优选地形成为小于所述金属线的线径,从而以过盈配合方式设置所述金属线。
所述固定筋的凸出高度可以大于所述金属线的线径,在插入所述金属线后所述固定筋的上端被熔融以覆盖所述金属线的上部。
所述线圈优选地形成为单层。
所述线圈优选地形成为沿着内桶的前后方向具有长轴的轨道形状。
所述线圈优选地包括:前后左右直线区间;以及四个曲线区间,所述四个曲线区间位于直线区间与直线区间之间,在所述曲线区间中,半径方向内侧金属线的曲率半径与半径方向外侧金属线的曲率半径相同。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外桶;内桶,由金属材质形成,用于在所述内桶的内部容置洗涤物;以及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外桶,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通过向缠绕有金属线的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所述感应模块包括底座壳体,所述底座壳体安装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并容置所述线圈,所述线圈以具有直线部和曲线部的方式由所述金属线缠绕于所述底座壳体而形成,形成所述曲线部的金属线的内侧线圈的曲率半径与外侧线圈的曲率半径相同。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外桶;内桶,由金属材质形成,用于在所述内桶的内部容置洗涤物;以及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外桶,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所述感应模块包括:底座壳体,安装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并用于容置所述线圈;以及永久磁铁,位于所述线圈的上部,并以与所述线圈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以将从所述线圈生成的磁场向所述内桶方向集中。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构成外形的柜体;圆筒形的外桶,设置于所述柜体内部,并提供容置空间;金属材质的内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桶内部,并用于容置衣物;以及感应模块,设置于位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的模块安装部,通过形成磁场来感应加热所述内桶;所述模块安装部形成于比具有基准半径的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
所述模块安装部可以将外桶的曲面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直线区间而成。即,可以将作为曲线的截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直线来形成模块安装部。此外,所述直线与所述外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优选地小于外桶的曲面的半径。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外桶;内桶,由金属材质形成,并用于在所述内桶的内部容置洗涤物;以及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外桶,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通过向缠绕有金属线的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所述感应模块包括:底座壳体,安装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形成有宽度窄于所述金属线的线径的线圈插槽,以使所述金属线以过盈配合方式设置;以及模块盖,以覆盖所述线圈插槽的方式与所述底座壳体相结合。
通过基于金属线的过盈配合的线圈固定及防止移动以及通过模块盖来覆盖金属线的上部,能够实现线圈固定及防止移动。能够同时实现基于线圈插槽的防止金属线向前后左右移动以及通过模块盖防止金属线向上下移动。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内桶,由金属材质形成,并用于在所述内桶的内部容置洗涤物;感应模块,以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提升件,设置于所述内桶内部,在所述内桶旋转时,用于使所述内桶内部的洗涤物移动;以及模块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来控制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产生的发热量;所述模块控制部基于随着所述内桶旋转而发生的所述提升件的位置变化来不同地控制所述发热量。
所述模块控制部优选地控制为,与在所述提升件的位置与所述感应模块对向的对向位置时的所述内桶的发热量相比,使在所述提升件的位置为逃离所述对向位置的位置时的所述内桶的发热量更大。
具体而言,所述模块控制部优选地控制为,在提升件的位置为与感应模块对向的位置时,使感应模块的输出为0或者比正常输出减小,在提升件的位置不是与感应模块对向的位置时,使感应模块的输出为正常输出。
所述提升件可以安装于所述内桶的内周面。具体而言,所述提升件可以由塑料材质形成。
为了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可以包括:磁铁,以使其与所述提升件的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内桶;以及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内桶外部的固定位置,随着所述内桶旋转而检测所述磁铁的位置变化,从而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
当将圆筒形的内桶的旋转角度设定为0度到360度时,可以通过检测磁铁的位置来推算出以与磁铁位置具有预设定的角度的方式设置的提升件的位置。
所述传感器可以包括舌簧开关或者霍尔传感器,所述舌簧开关或者霍尔传感器根据对所述磁铁的检测与否而输出彼此不同的信号或标记。
所述磁铁可以设置于内桶,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桶。为使从感应模块产生的磁场的影响最小化,所述传感器可以安装于作为与安装感应模块的外桶位置的相反侧的外桶位置。
本发明可以还包括主控制部,所述主控制部控制用于旋转所述内桶的电机的驱动,所述主控制部以与所述模块控制部进行通信的方式设置。
所述提升件可以沿着所述内桶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磁铁以与所述提升件的数目相同的数目设置,所述传感器通过检测每个所述磁铁的位置以检测每个所述提升件的位置,并将输出传送给所述模块控制部。
作为一例,在设置有三个提升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有三个磁铁。提升件和磁铁可以分别具有相同的角度的方式设置。由此,当检测出一个磁铁时,能够推算邻近提升件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即使在内桶的RPM可变的区间,也能够较为准确地推算各个提升件位置。
所述磁铁可以与所述提升件的数目无关地仅设置有一个,所述传感器通过检测所述磁铁的位置以检测特定提升件的位置,并将输出传送给所述模块控制部,所述主控制部通过所述传感器的输出和所述电机的旋转角度来推算其余提升件的位置。
在此情况下,由于能够减少磁铁的数目而较为经济。当通过磁铁推算出某一个提升件位置时,可以通过考虑当前的RPM和提升件与提升件之间的角度来较为准确地推算其余提升件的位置。但是,在内桶的RPM可变的区间,将可能会不易进行相对准确的提升件的位置推算。
在所述内桶的圆周面可以形成有沿着圆周面反复的压花图案,在安装所述提升件的所述内桶的圆周面不存在所述压花图案的形成。
所述压花图案可以由内桶圆周面凸出或凹陷而形成。因此,形成有压花图案的部分与未形成有压花图案的部分相比,其与感应模块对向的对向面的面积可能将变小且对向距离变大。因此,在压花图案与感应模块对向的时刻,感应模块中流动的电流值或感应模块的输出(电力)将可能相对地变大。
另一方面,在与安装提升件的提升件安装部相应的内桶的圆周面,相对地对向面积变大且对向距离变短。因此,感应模块中流动的电流值或感应模块的输出可能相对地变小。
压花图案和提升件安装部沿着内桶的圆周方向反复且规则地形成。因此,可以通过与内桶的旋转角度对应的感应模块的电流或者输出的变化来推算提升件的位置。即,无需设置用于检测内桶的旋转角度的额外的传感器,也能够较为准确地推算提升件的位置。
即,所述模块控制部可以被配置为,通过因所述内桶旋转而发生的、基于与所述感应模块对向的压花图案的存在与否变化的所述感应模块的电力或者电流变化,来推算所述提升件的位置。换言之,用于控制感应模块的输出的模块控制部自身可以接收反馈的输出变化并推算提升件的位置。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内桶,由金属材质形成,并用于在所述内桶的内部容置洗涤物;感应模块,以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提升件,设置于所述内桶内部,在所述内桶旋转时,用于使所述内桶内部的洗涤物移动;以及模块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来控制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产生的发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运行所述感应模块的步骤;所述模块控制部将所述感应模块控制为正常输出的步骤;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的步骤;以及当检测出所述提升件的位置时,所述模块控制部减小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的步骤。
本发明可以包括:与所述提升件位置的检测与否无关地判断所述输出减小步骤的执行与否的条件的步骤。
在所述条件判断步骤中,条件可以是内桶的旋转速度,也可以是执行的行程。
在内桶的旋转速度比翻滚速度更快的旋转速度以上的情况下,衣物将紧贴于内桶的内周面进行旋转。翻滚速度表示能够随着内桶旋转而利用提升件举起衣物后使衣物掉落的速度。当内桶的旋转速度比翻滚速度变得更大而达到旋转速度时,离心力将大于重力加速度,衣物将不掉落,而是紧贴于内桶内周面并与内桶一体地进行旋转。
在衣物紧贴于内桶内周面的情况下,其表示能够持续地执行内桶与衣物之间的导热。因此,在此情况下无需可变控制感应模块的输出。
在所述条件判断步骤中,当所述内桶的旋转速度为预设定的速度以下时,可以控制执行所述输出减小步骤。当超出预设定的速度时,可以不执行输出减小步骤。预设定的速度作为一例可以是200RPM。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桶,所述外桶容置所述内桶,并在内部储存洗涤水,当在所述条件判断步骤中判断为向所述外桶内部储存洗涤水的洗涤行程时,不执行所述输出减小步骤。
在洗涤行程的情况下,内桶的圆周面一部分将浸入于外桶内部的洗涤水。由此,在内桶旋转的情况下,内桶中产生的热量能够非常有效地传递给洗涤水。因此,在洗涤行程的情况下,可能不需要进行输出减小控制。
优选地,当在所述检测步骤中所述提升件的位置被检测为与所述感应模块对向的位置时,执行所述输出减小步骤。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减小步骤中,使输出控制为低于正常输出或者关闭输出。
本发明还包括检测所述感应模块中流动的电流值或者感应模块的电力的步骤,所述提升件的位置检测步骤可以是通过所述电流值或者电力的变化来推算所述提升件的位置的步骤。在此情况下,由于无需设置额外的传感器而非常经济。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磁铁,以使其与所述提升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内桶;以及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内桶外部的固定位置,随着所述内桶旋转而检测所述磁铁的位置变化,以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所述提升件的位置检测步骤可以是根据所述传感器的输出值而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的步骤。
所述提升件沿着所述内桶的圆周方向按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单一磁铁,以与所述多个提升件中的特定提升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内桶;以及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内桶外部的固定位置,随着所述内桶旋转而检测所述单一磁铁的位置变化,以检测所述特定提升件的位置;在所述提升件的位置检测步骤中,可以根据所述传感器的输出值而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并通过所述内桶的旋转角度或者驱动所述内桶的电机的旋转角度来推算其余提升件的位置。
当所述提升件的位置被检测为与所述感应模块对向的位置时,可以执行所述输出减小步骤。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可以控制为,在首先运行感应模块后,改变感应模块的输出。即,可以在感应模块达到正常输出后,改变感应模块的输出。
利用感应模块与内桶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感应模块和内桶的形状,感应模块将实质上仅加热特定部分的内桶。因此,当感应模块对停止的内桶进行加热时,可能会使仅有内桶的特定部分被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因此,为了防止内桶的过热,需要使内桶进行旋转。即,优选地使内桶进行旋转以改变被加热的部分。
因此,为了运行感应模块,优选地首先使内桶进行旋转。在洗衣机或烘干机中,内桶的旋转速度通常按可进行翻滚驱动的旋转速度进行驱动。内桶从停止状态直接加速到进行翻滚驱动的速度。此外,翻滚驱动可以按正反旋转进行驱动。即,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持续进行翻滚驱动后,内桶停止驱动,然后再次向逆时针方向进行翻滚驱动。
当内桶的旋转速度很低时,同样地可能会使内桶的特定部分被过热。例如,在翻滚驱动速度为40RPM的情况下,内桶从停止状态按40RPM旋转为止将需要花去规定时间。因此,内桶开始翻滚驱动的时刻与内桶进行正常的翻滚驱动的时刻不同。即,当内桶开始翻滚驱动时,内桶从停止状态逐渐加速并达到翻滚RPM后,按翻滚RPM进行驱动。内桶可以向预定方向执行翻滚驱动后,内桶停止驱动,然后向另一方向执行翻滚驱动。
其中,需要防止内桶的过热以及提高加热能源效率及时间效率。
在内桶的RPM非常低的区间,回避加热在防止内桶过热方面上较为有利。相反地,如果在内桶的RPM达到正常区间后才加热内桶,则会引起时间损失。
由此,感应模块的运行时刻优选是在内桶开始旋转后且达到正常的翻滚RPM之前。当然,由于回避内桶过热的目的更为重要,也可以在达到翻滚RPM后运行感应模块。
作为一例,在内桶RPM大于30RPM的情况下,可以运行感应模块。此外,在内桶RPM小于30RPM的情况下,可以不运行感应模块。
即,优选地只有在大于特定RPM的情况下,使感应模块运行,在小于特定RPM的情况下,使感应模块不运行。
因此,可以被认为是,在正常的翻滚驱动区间,感应模块在内桶开始旋转后进行驱动,并在内桶停止旋转之前停止驱动。即,可以被认为是,感应模块以比正常的翻滚RPM更小的预设定RPM为基准进行开启/关闭。
另外,感应模块的可变控制可以在感应模块开启的状态下执行。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内桶,由金属材质形成并在内部容置洗涤物;感应模块,以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以及金属材质的提升件,设置于所述内桶内部,在所述内桶旋转时,用于使所述内桶内部的洗涤物移动;所述提升件沿着使所述感应模块与所述提升件的对向间隔增加的方向凹陷设置。
通过将所述提升件的对向面形成于比内桶的圆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在结构上能够防止提升件部分被过热。在此情况下,可能会不需要进行与提升件的位置对应的感应模块的输出可变控制。此外,由于提升件的对向面自身可以被加热,能够相对地减小加热时间。
基于这样的提升件和内桶的结构变更的防止提升件部分的过热可以与感应模块的输出可变控制一同采用。在此情况下,在提升件部分的防止过热目的方面上,将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目的。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内桶,由金属材质形成,并用于在所述内桶的内部容置洗涤物;感应模块,以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提升件,设置于所述内桶内部,在所述内桶旋转时,用于使所述内桶内部的洗涤物移动;以及模块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来控制所述内桶的圆周面中产生的发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运行所述感应模块的步骤;停止所述感应模块的运行的步骤;以及根据所述内桶的旋转速度而判断所述感应模块的运行及停止与否的步骤。
所述内桶可以从停止状态按正常的翻滚驱动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在所述内桶开始旋转并加速后,可以按翻滚驱动旋转速度持续内桶的旋转。由此,可以在内桶进行旋转后,以低于正常的翻滚旋转速度的预设定的内桶旋转速度为基准,执行感应模块的驱动及停止驱动。
当所述感应模块开始驱动时,可以执行所述模块控制部将所述感应模块控制为正常输出的步骤。此外,可以执行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的步骤。本发明可以包括:当检测出所述提升件的位置时,所述模块控制部减小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的步骤。
因此,在翻滚驱动持续的情况下,感应模块可以反复进行正常输出区间和减小输出区间。
此外,在翻滚驱动结束之前,感应模块将被关闭。这是因为,内桶按小于预设定的内桶旋转速度的速度进行驱动后停止。
在内桶再次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当检测内桶的旋转速度并使感应模块开始驱动时,可以反复执行正常输出控制、提升件位置检测以及减小输出控制,直至感应模块停止驱动。
由此,能够防止内桶的过热、内桶的特定部分(提升件部分)的过热以及提高时间效率。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外桶;内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由金属材质形成并在内部容置洗涤物;感应模块,以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提升件,设置于所述内桶内部,在所述内桶旋转时,用于使所述内桶内部的洗涤物移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桶的温度;以及模块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来控制所述内桶的圆周面中产生的发热量;所述模块控制部基于从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来控制所述发热量。
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外桶的内周面并检测所述外桶的内周面与所述内桶的外周面之间的空气温度。这样的温度传感器不与外桶的外周面直接接触,并可以间接地推算所述内桶外周面的温度。
以所述外桶的横截面为基准,所述感应模块可以安装于所述外桶的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中的一个象限,或者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范围内安装。
在所述外桶的第二象限可以形成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用于连通所述外桶内部和外桶外部的空气。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比所述感应模块向顺时针方向隔开规定角度而设置。因此,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位于免受所述感应模块的磁场的影响的位置。
在所述外桶的第四象限可以形成有管道孔,所述管道孔用于将所述外桶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或循环。
在所述外桶的第三象限可以形成有冷凝端口,所述冷凝端口用于向所述外桶内部供应冷却水。
因此,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外桶与内桶之间最大程度排除外部影响,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内桶外周面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模块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中检测出的温度,在所述内桶的温度大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关闭所述感应模块的驱动。
优选地,在所述内桶开始旋转且大于规定RPM的情况下,所述模块控制部控制所述感应模块进行驱动。
优选地,所述规定RPM小于翻滚RPM。
优选地,所述模块控制部基于随着所述内桶旋转而发生的所述提升件的位置变化来不同地控制所述发热量。
优选地,所述模块控制部控制为,与在所述提升件的位置与所述感应模块对向的对向位置时的所述内桶的发热量相比,在所述提升件的位置逃离所述对向位置的位置时的所述内桶的发热量更大。
本发明可以包括:磁铁,以其与所述提升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内桶;以及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内桶外部的固定位置,随着所述内桶旋转而检测所述磁铁的位置变化,以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桶;内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由金属材质形成并在内部容置洗涤物;感应模块,以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提升件,设置于所述内桶内部,在所述内桶旋转时,用于使所述内桶内部的洗涤物移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桶的温度;以及模块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来控制所述内桶的圆周面中产生的发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运行所述感应模块的步骤;所述模块控制部将所述感应模块控制为正常输出的步骤;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内桶的温度的步骤;在所述内桶的温度大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模块控制部减小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的步骤。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减小步骤中,控制为输出低于正常输出或者关闭输出。
本发明可以还包括检测所述内桶的RPM的步骤,在所述内桶的RPM大于规定RPM的情况下,执行控制为正常输出的步骤,在所述内桶的RPM小于规定RPM的情况下,执行减小所述输出的步骤。
所述规定RPM优选地大于0RPM且小于翻滚RPM。
本发明可以包括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的步骤,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桶以检测所述提升件的位置;或者,主控制部,通过所述感应模块的电力变化来推算所述提升件的位置。
在所述提升件的位置被检测为与所述感应模块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减小所述输出的步骤。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桶;内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由金属材质形成并在内部容置洗涤物;感应模块,以与所述内桶的圆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的圆周面;提升件,设置于所述内桶内部,在所述内桶旋转时,用于使所述内桶内部的洗涤物移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桶的温度;以及模块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来控制所述内桶的圆周面中产生的发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运行所述感应模块的步骤;停止所述感应模块的运行的步骤;根据所述内桶的旋转速度判断所述感应模块的运行及停止与否的步骤;以及根据所述内桶的温度判断所述感应模块的运行及停止与否的步骤。
除非彼此矛盾或为彼此排他的特征,前述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在其它实施例中复合地实现。
技术效果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在利用感应加热的同时提高效率性和安全性。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洗涤物无需完全地浸入于洗涤水,也能够进行洗涤物的浸泡或杀菌处理。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不对洗涤水直接进行加热,而是通过加热内桶来提高洗涤物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洗涤效率并能够烘干洗涤物。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即使洗涤物彼此缠结或大量,也能够将洗涤物整体上均匀地进行烘干并提高烘干效率。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即使利用线圈来加热内桶,也能够防止在所述线圈发生漏电或短路,并能够防止线圈发生变形。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即使线圈因自身电阻而发热,也能够在结构上对其进行冷却。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通过确保感应模块的紧固稳定性,即使外桶进行振动,也能够防止构成感应模块的部件脱离。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通过均匀地加热内桶前后方来提高烘干效率。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通过缩小感应模块的线圈与内桶的间隔来提高加热效率,感应模块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更加稳定地安装于外桶外周面。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有效地防止内桶上设置的提升件中可能会发生的过热来提高安全性。尤其是,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充实地保持提升件的基本功能的同时提高稳定性。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不变更内桶和提升件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安装提升件的部分产生的过热。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确认提升件的位置并减少内桶的圆周面中与提升件对应的部分的发热量,从而能够减少能源损失并防止提升件被损坏。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确认感应模块的输出控制条件来防止提升件的过热的同时,能够与内桶旋转角度无关地利用感应模块的输出,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效率以及有效地利用感应模块的输出。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不仅对内桶执行加热,还对提升件执行加热,从而能够对容置衣物的空间均匀地进行加热。尤其是,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使提升件部分的加热温度低于未安装提升件的内桶部分,来防止提升件的过热的同时,允许基于提升件的导热,从而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使现有技术的内桶和提升件的形状和结构的变更最小化的同时,提高稳定性和效率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外桶和感应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被分离的形态的感应模块安装于外桶的概念图;
图2b是单一形态的感应模块安装于外桶的概念图;
图3a是示出圆形形态线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b是示出椭圆形态的线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c是示出被分离的椭圆形态的线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a是示出从下部观察模块盖的情形的仰视图;
图4b是从上部观察图4a的模块盖的透视图;
图5a是从下部观察另一实施例中的模块盖的情形的俯视图;
图5b是从上部观察图5a的模块盖的透视图;
图5c是示出沿着外桶的外周面形成为曲面形态的线圈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a是示出底座壳体的一实施例的上部立体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底座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图6c是图6a所示的底座壳体的剖视图;
图7a是示出前方外桶与后方外桶相结合的外桶和单一感应模块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7b是示出前方外桶与后方外桶相结合的外桶和分离感应模块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8是具有模块盖和底座壳体的感应模块和外桶的分离立体图;
图9a是示出线圈与永久磁铁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9b是示出线圈与永久磁铁的位置关系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10a是示出前后宽度相对于左右宽度的比相对大的形态的轨道形状线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0b是示出前后宽度相对于左右宽度的比相对小的形态的轨道形状线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1a至图11c示出对于三个彼此不同的线圈的与内桶前后长度方向对应的温度上升率;
图12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底座壳体的俯视图;
图12b是图12a所示的底座壳体的仰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外桶和感应模块的分离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模块盖翻倒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4b是图14a中的永久磁铁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感应模块和感应模块安装部的俯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5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感应模块和感应模块安装部的俯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底座壳体的仰视图;
图20a示出前方外桶和后方外桶的连接部相关的一实施例和与之对应的底座壳体的结合情形;
图20b示出前方外桶和后方外桶的连接部相关的一实施例和与之对应的底座壳体的结合情形;
图21示出在通常的内桶安装提升件的情形;
图22简略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
图23示出能够适用于图22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24示出控制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相关的框图;
图25示出内桶内周面形状相关的一实施例;
图26示出针对图25的内桶内周面的与内桶旋转角度对应的感应模块的电流和输出(电力)变化;
图27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图;
图28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图;
图29示出外桶的横截面中感应模块的磁场区域以及温度传感器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以下要描述的装置的结构或控制方法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在整个说明书的范围内,相同地使用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形成外观的柜体10;外桶20;内桶30;以及被配置为加热所述内桶30的感应模块70。
所述外桶20设置于所述柜体10内部,并可以被配置为容置所述内桶。在所述外桶的前方可以设置有开口部。所述内桶30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桶内部,并用于容置衣物。同样地,在所述内桶的前方可以设置有开口部。通过所述外桶的开口部和内桶的开口部能够向内桶内部投入衣物。
所述感应模块70可以被配置为通过产生电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所述感应模块70可以设置于外桶20的外周面。外桶20提供容置空间并在前方设置有开口部,内桶30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并由容置衣物的导体构成,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并利用电磁场来加热内桶30。
所述外桶20和内桶30可以形成为圆筒形。因此,所述外桶20和内桶30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可以实质上形成为圆筒形。图1a至图1b中示出内桶30以与地面平行的旋转轴为基准旋转的形态的衣物处理装置。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还包括:驱动部40,被配置为使所述内桶30在所述外桶20内部进行旋转。所述驱动部40包括电机41,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与旋转轴42相连接,所述旋转轴42与内桶30相连接,从而能够使所述内桶30在外桶20内部进行旋转。此外,所述驱动部40可以包括多脚架43(spider)。所述多脚架43为将内桶30和旋转轴42相连接的结构,可以将其称为用于将旋转轴42的旋转力均匀地稳定地传递给内桶30的结构。
所述多脚架43以其至少一部分插入于内桶30的后壁的形态与内桶30相结合。为此,内桶30的后壁形成为向内桶内部凹陷的形态。此外,多脚架43可以从内桶30的旋转中心部分更向内桶30内侧插入的形态进行结合。因此,在内桶30的后端部分因存在有多脚架43而不容置洗涤物。
在所述内桶30的内部可以设置有提升件50(lifter)。所述提升件50可以沿着内桶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提升件50执行搅拌洗涤物的功能。作为一例,随着内桶进行旋转,提升件将洗涤物向上部抬起。移动到上部的洗涤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将与提升件相分离并向下部掉落。可以利用这样的基于洗涤物掉落的冲击力来执行洗涤。当然,洗涤物的搅拌可以提高烘干效率。
洗涤物可以在内桶内部沿着前后方向均匀地分配。因此,提升件可以从内桶后端延伸形成至前端。
所述感应模块为加热所述内桶30的装置。
如图1b所示,所述感应模块70包括:线圈71,接收供应的电流并生成磁场,从而能够在所述内桶产生涡电流;模块盖72,用于容置所述线圈71。
所述模块盖72可以包括强磁体。所述强磁体可以是永久磁铁,并可以包括铁氧体磁铁。所述模块盖72可以覆盖所述线圈71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因此,诸如所述铁氧体的强磁体将位于所述线圈71的上部。
所述线圈71朝向位于下部的内桶30产生磁场。由此,在线圈71的上部产生的磁场将不使用于所述内桶30的加热。因此,所述磁场优选地向线圈71的下部集中,而不是向线圈71的上部集中。由此,可以通过诸如所述铁氧体的强磁体将磁场向线圈71的下部即内桶方向集中。当然,在线圈71位于外桶20下部的情况下,诸如所述铁氧体的强磁体将位于线圈71的下部。因此,可以认为线圈71位于强磁体和内桶30之间。
具体而言,所述模块盖72可以设置为其一面呈开口的盒(BOX)形状。即,其可以设置为,朝向内桶的面呈开口,相反侧的面被堵住的盒形状。由此,线圈71将位于所述模块盖72的内部,或者由所述模块盖72来覆盖所述线圈71的上部。所述模块盖72执行保护所述线圈71免受外部的影响的功能。并且,如后所述,模块盖72通过在与线圈71之间形成空气流动空间,执行能够冷却线圈71的功能。
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中,通过利用所述线圈71来加热所述内桶30,除了所述内桶30自身之外,还能够提高所述内桶30内部的温度。由此,通过所述内桶30的加热能够加热与所述内桶30相接触的洗涤水,并且能够加热与所述内桶30内周面相接触的衣物。当然,通过提高内桶内部的温度,还能够加热未与内桶30内周面相接触的衣物。因此,不仅为了提高洗涤效果而可以提高洗涤水、洗涤物以及内桶内部的氛围温度,还为了洗涤物的烘干而可以提高洗涤物、内桶以及内桶内部的氛围温度。
以下对包括所述线圈71的感应模块70加热内桶30的原理进行说明如下。
以缠绕金属线(wire)的方式形成线圈71,因此,线圈71将具有中心。
当向所述金属线供应电流时,因线圈71具有的形状,电流将以中心为基准进行旋转并流动。由此,将产生通过线圈71的中心的垂直方向的磁场。
此时,当电流的相位差发生变化的交流电流通过所述线圈71时,将形成随着时间而方向发生变化的交流磁场。所述交流磁场向相邻的导体产生与所述交流磁场相反方向的感应磁场,所述感应磁场的变化则向所述导体产生感应电流。
所述感应电流及感应磁场可以被理解为对于电场及磁场的变化的惯性的形态。
即,当内桶30被构成为导体时,因所述线圈71中产生的感应磁场,所述内桶30中产生作为感应电流的一种的涡电流(eddy current)或者涡旋电流。
此时,因所述内桶30导体的电阻,所述涡电流将被消散并转换为热量。即,其结果所述内桶30利用由所述电阻产生的热量而被加热,内桶30内部的温度随着所述内桶30被加热而上升。
即是说,当所述内桶30被构成为由诸如铁Fe的磁体构成的导体时,其可以被设置于所述外桶20的线圈71的交流电流加热。最近,为了提高强度及卫生性,较多地使用有不锈钢材质的内桶。不锈钢材质具有相对优异的导电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因电磁场的变化而被加热。这表示无需为了通过感应模块70加热内桶而特别地制作新的形态或材质的内桶。因此,这表示可以将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中使用的内桶,即,将使用加热泵形态的衣物处理装置或使用电加热器(sheath heater)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内桶直接利用于采用感应模块的衣物处理装置。
包括所述线圈71和所述模块盖72的感应模块可以设置于外桶20的内周面。由于磁场的强度根据距离而减小,因此使所述感应模块以能够与内桶30的间隔收窄的方式设置于外桶20的内周面为宜。
但是,由于所述外桶20将容置洗涤水,所述内桶30在旋转的过程中产生振动,因此为了安全优选地使所述感应模块设置于外桶20的外周面。这是因为,外桶内部处于非常多湿的环境,因而在考虑线圈的绝缘性及稳定性方面时并不适宜。因此,如图1a和图1b所示,感应模块70优选地设置于外桶20的外周面。但是,在此情况下,也优选地尽可能减小感应模块70和内桶外周面之间的间隔。对于为此的优选实施例将进行后述。
一般而言,在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内桶30进行旋转并洗涤或烘干衣物(以下称为“洗涤物”),因此,外桶20被构成为圆筒形。
此时,所述线圈71可以将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整体缠绕至少一圈的方式设置。
但是,当所述线圈71沿着所述外桶20的外围整体缠绕时,将需要过多的所述线圈71,并且从所述外桶20流出的洗涤水将与之进行接触,从而可能发生短路等事故。
并且,当所述线圈71沿着所述外桶20的外围整体缠绕时,感应磁场将在所述外桶20的开口部22及驱动部40产生,从而可能发生无法直接加热内桶30的外周面的状况。
因此,使所述线圈71设置于外桶20的外周面,并且优选地使所述线圈71仅设置于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一侧。即,所述线圈71并不是以缠绕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整体的方式设置,而是可以从所述外桶20的前方向后方在预定面积缠绕至少一圈而设置。
这可以认为是考虑了与感应模块70的输出对比内桶30的发热量相关的效率。并且,可以认为是考虑了外桶20与柜体10之间的空间,进而考虑了整个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效率性。
并且,所述线圈71优选地形成为单层。即,优选地使金属线以单层方式缠绕,而不是以多层方式缠绕。当金属线以多层方式缠绕时,金属线和金属线之间将不可避免地产生间隙。由此,底层的金属线和底层上部层的金属线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间隙大小的距离。由此,底层上部层的线圈和内桶之间的距离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当然,即使能够在物理上排除这样的间隙,底层上部层的线圈和内桶之间将随着线圈的层增加而变远,从而不可避免地降低效率。
因此,线圈71非常优选地形成为单层。这又表示在使用相同的金属线长度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增加与内桶相接触的线圈面积。
图1a至图1b中示出所述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外桶20的上侧的情形,但是,其并非意在排除所述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外桶的上侧、下侧、两侧部中的至少一面的情形。
所述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外桶外周面一侧,所述线圈71可以在所述感应模块内沿着所述感应模块与外桶20相邻的面缠绕至少一圈而设置。
由此,所述感应模块向所述内桶30的外周面直接放射感应磁场,从而可以在所述内桶30产生涡电流,其结果可以直接加热所述内桶30的外周面。
虽未图示,所述感应模块可以利用电线与外部供电源相连接并接收供应的电力,也可以与用于控制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行的控制部相连接并接收供应的电力。此外,可以额外地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的模块控制部。由此,模块控制部可以基于控制部的控制而控制感应模块的开启/关闭以及输出。
即,只要能够向内部线圈71供应电力,所述感应模块可以接收从任意处供应的电力。
当向所述感应模块供应电力而设置于所述感应模块内部的所述线圈71中流动有交流电流时,所述内桶30将被加热。
此时,如果所述内桶30不进行旋转,则将仅加热所述内桶30的一面,所述一面将可能被过热,所述内桶30的另一面可能未被加热或被加热的程度较小。并且,将可能无法向容置于所述内桶30内部的洗涤物顺畅地供应热量。
因此,当所述感应模块运行时,可以通过旋转所述驱动部40来使内桶30进行旋转。
只要所述内桶30外周面的所有面能够面对所述感应模块,所述驱动部40旋转所述内桶30的速度可以设定为任意速度。
随着所述内桶30进行旋转,所述内桶30的所有面可以被加热,所述内桶30内部的洗涤物可以均匀地暴露于热量。
由此,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即使所述感应模块未设置于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的上侧、下侧、两侧部等的每处而仅设置于一处,也能够均匀地加热所述内桶30外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利用感应模块70的驱动,内桶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加热到摄氏120度以上。如果在内桶停止的状态或者非常慢的旋转速度的状态下感应模块70进行驱动,则内桶的特定部分将可以会非常快地过热。这是因为,无法充分地执行从被加热的内桶向洗涤物的热传递。
因此,可以认为内桶的旋转速度和感应模块70的驱动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重要。此外,与感应模块进行驱动后旋转内桶相比,更优选地使内桶进行旋转后驱动感应模块。
这样的内桶的旋转速度和感应模块的驱动控制相关的详细的实施例将进行后述。
通过前述的实施例相关的说明可知,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无需为了对洗涤物进行浸泡处理而使洗涤物全部浸入于洗涤水,因而能够节约洗涤水。这是因为,与洗涤水相接触的内桶的一部分随着内桶进行旋转而持续地变换。即,这是因为反复进行被加热的部分与洗涤水相接触而加热洗涤水,然后再次与洗涤水分离而被加热的动作。
并且,通过前述的实施例相关的说明可知,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提高衣物和容置衣物的内部空间的温度。即,这是因为对与衣物相接触的内桶进行加热。因此,即使衣物未浸入于洗涤水也能够有效地加热衣物。作为一例,无需为了进行杀菌处理而将洗涤物浸入于洗涤水,从而能够节约洗涤水。这是因为,洗涤物可以通过内桶接收供应的热量,而不是通过洗涤水接收供应的热量。此外,在随着湿衣物加热而产生的蒸汽或者水蒸气的作用下,内桶内部将改变为高温多湿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杀菌效果。因此,被加热的洗涤水中浸入洗涤物并进行洗涤的煮沸洗涤可以由远少地使用洗涤水的量的方法代替。即,无需加热比热高的洗涤水,因而能够节约能源。
并且,通过前述的实施例相关的说明,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可以减少为了提高洗涤物的温度而供应的洗涤水的量,从而能够减少洗涤水的供应时间。这是因为,能够减少在衣物浸湿后追加地供应洗涤水的量及时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洗涤时间。其中,含有洗涤剂的洗涤水的水位可以低于内桶的最低水位。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循环泵将外桶内部的洗涤水供应给内桶内部,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少的洗涤水。
进一步,通过前述的实施例相关的说明,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可以省去设置于外桶下部并加热洗涤水的加热器的结构,从而具有能够简化结构并增加外桶的容积的效果。
尤其是,一般的外桶内部的加热器在增加加热表面积方面存在有局限。即,加热器的表面积中与空气或者洗涤物相接触的面积相对较小。但是相反地,内桶自身的表面积或者内桶圆周面自身的表面积非常大。因此,加热面积变大而能够获得即刻的加热效果。
在进行洗涤时基于外桶加热器的加热机理中,外桶加热器加热洗涤水,被加热的洗涤水增加内桶、洗涤物以及内桶内部的氛围温度。因此,在整体上被加热至高温为止,将不可避免地花费较多的时间。
但是,如前所述,内桶圆周面自身的与洗涤水、洗涤物以及内桶内部的空气相接触的面积相对非常大。由此,被加热的内桶将直接加热洗涤水、洗涤物以及内桶内部的空气。因此,在进行洗涤时,如果作为加热源使用感应模块,与外桶加热器相比将非常有效。并且,在进行洗涤时加热洗涤水的情况下,一般使内桶停止驱动。这是因为,为了在水位稳定的状态下驱动洗涤水中浸入的外桶加热器。因此,洗涤时间将可能增加与加热洗涤水所需的时间相应的时间。
另一方面,利用感应模块的洗涤水的加热可以在内桶进行驱动的途中执行。即,可以同时执行用于洗涤的内桶驱动和洗涤水的加热。由此,将不需要用于洗涤水加热的额外的时间,从而能够使洗涤时间的增加最小化。
以下,对本发明衣物处理装置的感应模块的详细结构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2a至图2b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省去柜体10,并简略示出了外桶20、内桶30以及感应模块70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2a至图2b中示出为所述感应模块70在外桶20的外周面中配置于内桶30的上部面的情形,但这仅是为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而并非意在排除所述感应模块70配置于所述内桶30的侧面部、下部的对应位置的情形。
如图2a所示,所述感应模块也可以从外桶20的前方沿着后方配置两个以上。即,通过在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以前后平行的方式设置多个所述感应模块,能够均匀地加热内桶30的外周面。
并且,通过根据洗涤物的布置而选择性地驱动前方感应模块和后方感应模块,还能够提高能源效率。
例如,在洗涤物M的量少的情况下,洗涤物可能会偏靠于内桶的后方。这是因为较多地使用有倾斜内桶。相反地,在洗涤物的量多的情况下,可以在内桶的前方和后方均匀地配置洗涤物。
在洗涤物的量少的情况下,可以仅使后方感应模块进行驱动,在洗涤物的量多的情况下,使所有感应模块进行驱动,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地驱动感应模块。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仅使某一个感应模块进行驱动。
如图2b所示,所述感应模块可以设置于内桶30的中央部。即,在所述感应模块仅设置有一个的情况下,所述感应模块在外桶20的外周面可以配置于与内桶30的中央对应的部分。换言之,可以在外桶20的前后中心以向前方和后方延伸的形态设置一个感应模块。
这是因为,在所述感应模块偏靠于前方的情况下,将可能对所述外桶20和内桶30之间设置的密封垫进行加热,或者对在内桶的前方开闭内桶的开口部的门进行加热。此外,在所述感应模块偏靠于后方的情况下,将可能对所述驱动部40及旋转轴42进行加热。这将不必要地加热衣物处理装置的其它结构,从而引起能源的浪费,并且可能会使所述其它结构被过热而变形或引起异常运行,因此需要防止这样的情形发生。尤其是,在内桶30的后方设置有诸如电机或轴42的驱动部,并且为了连接多脚架43,内桶后方向前方凹陷。即,内桶的背表面与多脚架相连接,而该部分与洗涤物实质上相接触的面积相对非常小。即,相对于内桶的圆周面而言,与洗涤物相接触的面积较小。因此,对内桶的背表面部分进行加热在效率方面非常不利。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所述感应模块可以设置于中央,而不偏靠于前方或者后方。
基于相同的原因,所述感应模块可以在设置有多个,或者仅设置有一个的情况下,以从内桶30的最前方和内桶30的最后方隔开预定距离的方式设置。
这是因为,当所述感应模块设置于从内桶30的最前方到最后方为止的与内桶的外周面在垂直方向上对应的部分时,能够加热所述内桶30和外桶20之间设置的门、循环管道、喷射管嘴等,当所述感应模块设置于从内桶30的最后方至与内桶30的垂直方向对应的部分时,能够加热所述内桶30的驱动部40等。
即,仅在从所述内桶30的最前方和最后方隔开预定距离的区间内设置感应模块,从而能够防止使衣物处理装置的其它部件产生涡电流而被加热。
图3a至图3c示出线圈的平面形状相关的实施例。即,其图示出从上部观察线圈的情形。
参照图3a,所述线圈71可以保持所述圆形,并以缠绕至少一圈的方式设置。即,当将外桶20的前后方的方向上的线圈的长度定义为B,外桶20的宽度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的线圈的长度定义为A时,A和B的长度可以被配置为相同。所述线圈71可以形成为平面,并可以考虑到外桶20的圆筒形外周面而形成为左右具有曲面的形态。容易确认的是,在后者的情况下,与前者相比能够整体上减小线圈71和内桶20之间的隔开间隔。
参照图3b,所述线圈71可以构成为椭圆形态。即,可以构成为沿着外桶的前后方向形成长轴的椭圆形态。此时,通过将B的长度构成为长于A的长度,在外桶20的前后方更长地配置线圈71,从而能够均匀地加热内桶30的前方及后方。
参照图3c,所述线圈71以缠绕所述至少一圈的方式设置,并且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即,多个线圈可以在外桶的前后方向上平行地设置有多个。
即,使线圈的长轴设置于外桶20的左右方向,并且在线圈的短轴方向上还配置至少一个的线圈71,从而能够在前、后、两方向上均匀地加热内桶30。
这样的线圈71的形状和线圈的数目可以多样的方式变形。作为一例,其可以根据衣物处理装置的容量,即外桶或内桶的外径或前后长度而改变。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结果,在线圈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以使线圈的中心大致与内桶的前后中心部分对应的方式安装一个感应模块。
作为一例,以相同的线圈位于与内桶的中心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的效率为基准,在线圈偏靠于前方的情况下,将具有大致96%的效率,在线圈偏靠于后方的情况下,将具有大致90%的效率。即,在相同的面积的线圈的情况下,以从内桶的中心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安装线圈将具有最大的效率。由此可知,利用一个线圈并使线圈的中心与内桶的中心对向的方式最为有效,而不是将线圈分离为多个线圈。如果将线圈分离为多个线圈,则必然使与内桶的中心对向的位置上的线圈的面积变小。在图3c所示的两个线圈形态的情况下,两个线圈相邻的部分可以与内桶的中心对向。由此,在具有相同的线圈面积的前提下,与图3c所示的线圈相比,图3a所示的线圈形态下将具有更好的效率。
另外,当以相同的线圈面积作为前提时,线圈优选地以集中于中心的方式形成。即,线圈的中心为单一垂直线的情况下,将具有最好的效率。图3a的情况可以认为是实质上单一中心轴,图3b的情况的中心轴可以认为是单一垂直面的情况,以及图3c的情况的中心轴可以认为是两个垂直线或两个垂直面。
通过测量利用这样的线圈加热的内桶的平均温度可知,内桶的平均温度按图3a的情况、图3b的情况以及图3c的情况的顺序降低。通过这样的结果加上前述的结果可知,与多个线圈相比,单一线圈的性能更加优异,并且线圈的中心越靠近单一垂直线而不是单一垂直面,越具有优异的性能。
但是,当考虑到洗涤物并非在内桶整体上与内桶相接触,以及需要对整个洗涤物而不是仅一部分洗涤物均匀地进行加热时,图3b的情况可以更优选于图3a的情况。例如,在烘干洗涤物的情况下,虽然十个洗涤物可以均较好地被烘干,而分别偏靠于内桶前方和后方的两个洗涤物的烘干可能会欠佳。这可以认为是相比于烘干效率的降低更大的问题。这是因为,消费者可能会对这样的烘干结果非常不便。因此,最为优选的方式可以是,虽然效率降低某种程度,但是能够对内桶前后均匀地进行加热,并能够对洗涤物整体均匀地进行加热。
换言之,加热效率和烘干效率可以随着线圈的形状而改变。加热效率可以被称为输入对比输出(内桶的加热量)。加热效率可以被称为向感应模块施加的电能转换为加热内桶的热能的比率。但是,烘干效率可以被称为整个衣物充分地被烘干为止的输入对比输出。后者的情况可以认为是更加考虑了时间因素。
因此,当以烘干整体上完成而烘干结束作为前提时,即使加热效率降低某种程度,能够缩短烘干时间且能够解决过热问题将更加优选。为此,与图3a的情况相比,图3b的情况将认为是更加优选。即,在图3a的情况下,虽然因线圈的中心轴接近于单一垂直线而加热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其烘干效率相对较低。
另外,即使是相同的线圈,如前所述,线圈优选地以与内桶的前后中心对向的方式设置。同样地,虽然线圈的位置与加热效率的变动无关,但其可以认为是考虑了烘干效率的结果。
基于这样的理由,线圈71优选为单一线圈,并形成为沿着内桶的前后方向具有长轴的椭圆形或轨道形。此外,线圈71的中心优选地与内桶的前后方向中心对向。
图4a和图4b示出所述感应模块的线圈71固定结构相关的一例。
如前所述,所述模块盖72可以覆盖所述线圈71的方式设置。此外,所述模块盖72可以构成为下面开放的盒(box)形状,从而能够防止所述线圈71因外部振动而从所述外桶20脱离。
并且,所述模块盖72可以在与所述开放的部分对应的一面提供用于设置所述线圈71的空间。
图4a示出从下部观察所述模块盖72的情形。在所述模块盖72可以放射状隔开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线圈固定部73,以使所述线圈71能够圆滑地保持形态并缠绕于所述模块盖72。所述线圈固定部73可以与所述模块盖72形成为一体。可以利用塑料注塑来形成所述模块盖72。
所述线圈固定部73可以包括棒形状的支撑部731。所述支撑部731可以从上部向下部按压所述线圈71的方式设置。由此,由于从上部向下部按压所述线圈71,能够使线圈71的整体上的形状不发生变形而保持固定。
所述线圈固定部73可以包括从支撑部731的两端向下方凸出的凸出部732。所述凸出部可以从线圈71的半径方向内侧和半径方向外侧包围线圈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防止线圈71向半径方向内侧或外侧被推挤而变形。
图4b示出从上部透视所述模块盖72的情形。
所述线圈71可以沿着所述线圈固定部73的半径方向内侧凸出部732开始缠绕,并在到达所述线圈固定部的半径方向外侧凸出部732时完成缠绕。
由此,所述线圈71能够在所述所述模块盖72内牢固地被固定而保持其形态。
另外,所述线圈固定部73除了具有固定线圈的功能以外,还可以提供形成线圈的框架。即,可以通过线圈固定部73来确定线圈的外形及大小,并由此形成线圈。换言之,可以利用线圈固定部73来形成线圈。此外,可以利用所述线圈固定部73来保持线圈以避免其形态扭曲或变形。
由此,所述线圈固定部73的支撑部731可以构成为用于安置线圈,所述凸出部732可以构成为用于防止线圈移动。这样的线圈固定部沿着线圈的长度方向形成,由此,线圈整体能够稳定地形成并保持其形状。
另外,所述线圈71以在所述感应模块中缠绕为圆形、椭圆形的方式设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使所述线圈71以尽可能接近于矩形形状的方式缠绕设置,将能够有效地加热所述内桶30的外周面。
这是因为,由于所述内桶30形成为圆筒形,因此将所述内桶30的外周面沿着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切开的截面积会呈矩形的形状。
因此,如果使所述线圈71以尽可能与所述内桶30外周面的截面积对应的矩形形态缠绕,则能够减小所述内桶30中从所述线圈71产生的磁场无法触及到的部分,从而能够有效地加热所述内桶30。
只是,如果考虑到线圈71的材质及缠绕线圈71的过程,则实际操作中可能不易将所述线圈71缠绕为完美的矩形形态。因此,将其缠绕为尽可能接近于矩形形状的轨道(track)形状将可能更加优选。此外,与椭圆形状相比,在轨道形状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提高线圈面积。
作为一例,在矩形内部形成椭圆形状的线圈和轨道形状的线圈的情况下,与椭圆形状的情况相比,轨道形状的情况下填充矩形内部的面积将更大。这是因为,在轨道形状的情况下,在四个边角部分中线圈占据的面积将更加增加。
具体而言,缠绕于所述外桶20的前方和后方的线圈71的形态可以构成为曲线,衔接所述外桶20的前方和后方的两侧面可以构成为直线形态。此外,可以仅使边角部分形成为带有弧度的形态。
图5a至图5c示出能够以轨道(track)形态缠绕所述线圈71的实施例。
参照图5a,所述线圈固定部73并未构成为放射形,而是以所述附图为基准在上部及下部构成为一列,设置于两侧部的线圈固定部73可以与在所述上部及所述下部构成为一列的线圈固定部73呈垂直的方向设置。
即,当将图5a中的左侧定义为所述外桶20的前方方向,右侧定义为所述外桶20的后方方向时,设置于所述外桶20的两侧部的多个线圈固定部73可以呈一列的方式设置,设置于所述外桶20的前方及后方的线圈固定部73可以与所述两侧部的线圈固定部73呈垂直的方式设置。
参照图5b,所述线圈71在沿着所述外桶20的两侧面设置的线圈固定部73以直线形态配置,并为了缠绕于沿着所述外桶20的前方及后方设置的线圈固定部73而具有曲率。
其结果,当使所述线圈71沿着所述线圈固定部73的布置进行缠绕时,能够将所述线圈71缠绕为轨道形状。
由此,所述线圈71能够在所述内桶30外周面的更宽的面积产生涡电流。
此时,可以将在所述外桶的外周面以与所述内桶的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设置的线圈固定部区分为第一线圈固定部,以与所述内桶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设置的线圈固定部区分为第二线圈固定部。无论是何种情况,线圈固定部73优选地被配置为与线圈的缠绕方向或线圈的长度方向(更具体而言,金属线的长度方向)垂直。
图4a和图4b和图5a至图5c中示出所述线圈71缠绕为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形态的情形,但是,由于在所述模块盖72中设置有所述线圈固定部73的一面可以具有与内桶30的曲率半径或外桶20的曲率半径相适应的曲率,所述线圈71与所述模块盖72的曲率对应地进行缠绕,因而所述线圈71可以与所述内桶30的曲率半径对应的方式设置。
具体而言,外桶的曲率半径大于内桶的曲率半径。当线圈71的曲率半径与内桶的曲率半径相同时,能够使线圈整体上与内桶的隔开间隔最小化。但是,由于线圈71位于外桶的外周面,线圈71优选地形成为与外桶的外周面平行的形态。作为一例,线圈71可以形成为与外桶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相同的曲面形态。图5c中示出线圈71在外桶20的外周面形成为与外桶的曲率半径相同的形态的一例。
由此,所述线圈71和所述内桶30的间隔从所述线圈71的中心越靠近外部越能够保持恒定,从而能够在所述内桶30的外周面产生相同的强度的涡电流。即,能够均匀地加热所述内桶30的外周面。
另外,在由金属线缠绕于所述线圈固定部73而形成线圈的情况下,金属线和金属线之间将以彼此紧密的方式相接触,因而存在有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在所述金属线71额外地设置诸如绝缘膜的涂覆膜。但是,此时所述线圈71也因其自身电阻而可能被过热,并且可能不易进行所述线圈71的冷却,因此,可能仍然存在有所述绝缘膜被融化的危险。
并且,为了在形成所述线圈71的金属线上形成厚的绝缘膜而涂覆绝缘覆膜时,将可能发生额外的费用。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在将所述线圈71缠绕设置于所述感应模块时,优选地使其以彼此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此外,可以减小绝缘覆膜的厚度。
即,所述线圈71在所述感应模块从所述外桶20的前方沿着后方缠绕至少一圈时,优选地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缠绕,以使金属线之间彼此不发生接触。由此,由于所述线圈71彼此不相接触,不存在有短路可能性,并且还能够容易地冷却所述线圈71的发热。进一步,使缠绕所述线圈71的面积自身变得更宽,从而能够加热所述内桶30外周面的更宽的面积。
以下参照图6a至图6c对感应模块70具有用于固定线圈71的底座壳体74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6a至图6c示出形成有线圈并用于固定线圈的底座壳体74(base housing)。所述底座壳体74可以通过塑料注塑形成为一体。可以在所述底座壳体74插入金属线来形成线圈71。由此,能够保持金属线和金属线之间的间隔,并使金属线得到固定。因此,线圈将整体上被固定而不发生变形。
参照图6a至图6c,所述感应模块70可以还包括:底座壳体74,在所述线圈71在所述感应模块从所述外桶20的前方到后方、并从后方沿着前方缠绕至少一圈的情况下,所述底座壳体74能够使金属线处于彼此隔开的状态。所述底座壳体74可以与模块盖72相结合。由此,底座壳体和模块盖可以彼此结合而形成用于设置线圈的内部空间。因此,可以将底座壳体和模块盖称为模块壳体。所述底座壳体74可以容置于所述模块盖72的方式与所述模块盖72相结合。
所述底座壳体74可以与所述外桶20单独地设置而与外桶的外周面相结合。当然,所述底座壳体74可以与所述外桶20构成为一体。但是,在提供多样的型号的制造商角度上,无需为了特定型号而将底座壳体74与外桶20形成为一体并管理库存。因此,底座壳体74优选地与外桶单独地形成。
当然,图6a至图6c示出所述底座壳体74能够结合于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的结构,但是,如前所述,这并不意在排除所述底座壳体74与所述外桶20一体地注塑成型的情形。
所述底座壳体74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的底座741。所述底座741可以与外桶的外周面的曲率或形状对应地形成,从而形成为板形以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平行。
此时,所述线圈71可以缠绕设置于所述底座741。即,所述线圈可以在所述底座从外桶的前方向后方往复缠绕至少一圈而设置。此外,所述底座741可以称为用于安置金属线的下面或者下部的结构。
所述底座741可以包括能够贴附于所述外桶的外部面而结合的结合部743。如图1b所示,所述结合部743可以与外桶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模块结合部26对应。可以通过螺钉将两个结合部743、26彼此结合。此时,所述底座741被所述结合部743支撑,并且可以与所述外桶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这是为了防止所述底座741直接地暴露于所述外桶的振动。
在此情况下,可以还包括用于补偿所述底座和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的间隔并支撑所述底座的强度的加强筋。
此时,由于所述外桶20构成为圆筒形,所述底座741可以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平行地设置。即,所述底座741可以由具有与所述外桶20相同的曲率的板构成。
当然,所述底座741可以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完全地进行面接触。在此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缩窄所述线圈71和所述内桶30的间隔,从而能够防止磁场的分散。
所述底座741可以在其一面设置有线圈插槽742(coil slot),所述线圈插槽742能够引导所述线圈71缠绕至少一圈。
此时,所述线圈插槽742可以引导所述线圈71的金属线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进行缠绕。
所述线圈插槽742可以由从所述底座741凸出的多个固定筋7421的组合来构成。即,可以在固定筋和固定筋之间插入金属线并进行固定。线圈插槽742可以形成为轨道形状。即,整体外形可以呈轨道形状。此外,固定筋可以在轨道形状内部形成多个通道(lane)。即,邻近固定筋和固定筋可以形成一个通道,并在通道内部插入金属线。可以根据这样的通道数目来决定线圈的缠绕次数。
由此,所述线圈插槽742可以称为用于紧贴金属线的侧面或者侧部的结构。由于金属线的两侧面或者两侧部被线圈插槽742紧贴,因此能够防止金属线的侧方移动。由此,能够保持线圈的形状。
即,所述固定筋7421可以构成共享中心,并且大小扩张的圆、椭圆、轨道形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即是说,所述固定筋7421的延长线可以构成为所述圆、椭圆、轨道形状。
图6a示出了在所述线圈插槽742构成为所述固定筋7421的组合,并且所述固定筋7421构成具有直线部和曲率部的轨道形状的情形。由此,所述线圈71可以最外廓的固定筋7421作为开始或者以最内廓的固定筋7421作为开始进行缠绕并设置于所述底座741。
所述固定筋7421不仅引导所述线圈71进行缠绕,还起到在所述线圈71进行缠绕时能够保持彼此间隔的作用。
并且,在所述固定筋7421和与所述固定筋7421相邻的另一固定筋7421之间设置有容置部7422。即,在因所述固定筋7421以彼此隔开的方式设置而生成的所述容置部7422可以容置所述线圈71的金属线。即,可以认为所述固定筋7421彼此隔开而形成所述容置部7422。
所述固定筋7421可以形成为向所述底座741的上部凸出的形态。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所述容置部的底部面称为底座741的上面。
并且,固定筋7421可以形成底座的上面。在此情况下,所述容置部7422向下方凹陷,从而间接地成为固定筋7421比容置部更向上部凸出的形态。
所述底座壳体可以还包括凸出筋7423,所述凸出筋7423比所述固定筋7421更向上部凸出。所述凸出筋7423可以在所述固定筋7421的上部面以隔开预定距离的方式凸出。所述凸出筋7423可以起到用于保持所述固定筋7421和所述模块盖72的间隔的作用。
并且,所述凸出筋7423可以起到能够衡量所述固定筋7421的相对位置的基准作用。即,可以确认所述固定筋7421以所述凸出筋7423为基准位于内部还是外部。这在将所述线圈71缠绕于所述固定筋7421时,能够容易地确认所述线圈71缠绕的次数或者面积。
图6b示出了所述底座壳体74的背表面,图6c示出了所述底座壳体74的截面。
所述底座741可以包括多个贯通孔7411。
所述贯通孔7411可以在所述底座741设置有至少一个。
所述贯通孔7411在所述底座741为矩形的情况下可以呈对称的方式设置,并可以沿着一面及另一面进行设置。所述贯通孔7411可以在底座形成上下贯通的开放部,未形成有贯通孔的底座部分可以形成被堵住的封闭部。
此时,所述贯通孔7411可以在所述底座741的边角部分构成为1/4圆形状,并在所述底座741的内部可以构成为矩形形态。
并且,所述贯通孔7411可以在设置有所述固定筋7421的所述底座741下部设置。
由此,在所述容置部7422上缠绕的线圈71因电阻而发热的情况下,能够发散所述线圈71的热量而防止所述底座741受到损伤。
作为一例,所述贯通孔7411可以沿着线圈71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由此,位于贯通孔7411上部的线圈的一部分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开放。即,在金属线和金属线之间可以形成空隙。由此,能够防止线圈过热。
并且,所述底座741可以在设置有所述贯通孔7411的背表面设置用于加强强度及刚性的加强筋7412。
所述固定筋7421在设置有所述贯通孔7411的位置可能无法固定其位置并得到支撑。此时,所述加强筋7412可以起到固定所述固定筋7421并加强所述固定筋7421的刚性的作用。
并且,与图6a至图6c所示不同地,所述容置部7422可以在所述底座741中所述固定筋7421被隔开的空间之间由使所述底座741凹陷而成的容置槽来构成。
此时,可以认为由所述容置槽来形成所述容置部7422。可以省去所述固定筋7421而在所述底座741仅设置凹陷而成的容置槽7422。此时,所述容置槽7422可以设置于所述底座741上。
即,所述容置槽7422可以构成为印刻于所述底座741的形态。即是说,也可以通过阴刻所述底座741来生成所述容置槽7422。
此时,所述容置槽构成为共享中心,并且大小扩张的圆、椭圆、轨道形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以使所述线圈71沿着所述容置槽缠绕至少一圈并彼此隔开。
另外,所述线圈71可以在所述底座741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进行缠绕,所述线圈71被隔开的长度可以相同。即,所述线圈71可以按等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741。
为此,所述容置部7422可以按彼此相同的间隔隔开并设置于所述底座741,所述固定筋7421可以按彼此相同的间隔隔开的圆、椭圆、轨道形状中的一种形状从所述底座741凸出设置。
图7a和图7b示出了在所述外桶20构成为前方外桶和后方外桶彼此结合的组装型的情况下所述感应模块的安装方式。
所述外桶20可以构成为圆筒形形状。此时,虽然也可以将所述外桶20直接制作为在其内部形成容置空间的圆筒形形状,但是,可以采用仅制作圆筒形形状的一半并将其组装的方式进行制作。
即,可以组装方式设置所述外桶20,从而容易地制作所述外桶20。
在所述外桶20以组装式构成的情况下,所述外桶20可以包括:前方外桶21,设置于所述前方并包围所述内桶的前方;后方外桶22,包围所述内桶的后方。
此时,所述前方外桶21和所述后方外桶22可以利用连接部25进行结合。
只要能够使所述前方外桶21的一端和所述后方外桶22的一端彼此结合,所述连接部25可以构成为任何形状。当然,所述连接部25可以构成为,不仅以物理方式连接前方外桶21和后方外桶22,还将执行密封功能。
此时,在所述连接部25的作用下,所述外桶20的设置有所述连接部25的部分可以中凸地凸出。
如图7a所示,所述感应模块70也可以与所述外桶20隔开的方式设置,以与所述连接部25不相接触。
但是,如图7b所示,所述感应模块70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方外桶21和后方外桶。
即,所述感应模块可以包括:第一感应模块70a,设置于所述前方外桶21的外周面;第二感应模块70b,设置于所述后方外桶22的外周面。
如果将所述感应模块与所述外桶20相同地划分为第一、第二感应模块时,则可以不受到所述连接部25的限制。
即是说,在所述感应模块构成为一个的情况下,所述感应模块因所述外桶20的连接部25而需要与所述外桶20隔开预定距离(参照图7a),但是在所述感应模块分别设置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紧贴于所述外桶20进行设置(参照图7b)。由此,所述感应模块将更加靠近所述内桶30,从而能够将产生的磁场更加有效地传递给所述内桶30。
并且,所述前方外桶21和所述后方外桶22可以呈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进一步,所述前方外桶21上设置的所述第一感应模块70a和所述后方外桶22上设置的第二感应模块70b可以呈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
即,所述第一感应模块70a和所述第二感应模块70b可以从内桶30的中心与地面垂直的方向为基准呈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
但是,如前所述,在效率方面上,设置一个感应模块将更优选于设置两个感应模块。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一个感应模块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缩小与内桶的隔开间隔的方案。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使连接部25和感应模块70之间的干涉最小化的方案。对于与之相关的实施例将进行后述。
以下,参照图8对调节线圈中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的结构进行说明。
一般而言,衣物处理装置设置有控制部(未图示)以及各种电线(未图示),所述控制部用于旋转所述驱动部40或者操作所述柜体10上设置的控制面板(未图示),并控制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行程。
所述感应模块70基于从所述线圈71发散的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30。但是,当从所述线圈71发散的磁场暴露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上设置的控制部及电线时,将可能使所述控制部及电线中发生异常信号。
并且,由于所述控制部及电线、其它控制面板等电子装置对磁场较为脆弱,所述感应模块中生成的磁场优选地仅暴露于内桶30。因此,导体优选地不位于感应模块70的线圈71和内桶30之间。
此外,由于需要仅为了加热内桶而产生磁场,磁场优选地沿着朝向内桶的方向(作为一例,线圈的下部方向)集中。
为此,所述感应模块70可以还包括阻隔构件77,所述阻隔构件77能够使线圈71中生成的磁场仅集中于所述内桶30。即,为了能够沿着内桶方向集中,可以在线圈71的上部设置有阻隔构件77。
所述阻隔构件77由强磁体构成,从而能够将所述线圈71中生成的磁场沿着内桶方向集中。
所述阻隔构件77可以结合于所述底座741的上部进行设置,可以贴附或安装于所述模块盖72的内面进行设置。所述阻隔构件77也可以构成为平坦的板形状。并且,可以使所述模块盖72的一部分由强磁体构成并执行所述阻隔构件的作用。
即,由于所述模块盖72构成为其一面呈开口的盒形状,在所述模块盖72容置所述线圈71或者所述底座74的情况下,能够使磁场向所述内桶30方向集中。此时,可以省去额外的阻隔构件77。
另外,所述阻隔构件77可以是诸如铁氧体的永久磁铁。所述铁氧体可以形成为不在整体上覆盖线圈71的上部。即,可以与图4a和图4b和图5a至图5c所示的线圈固定部相同地形成为仅覆盖线圈的一部分。这教导能够在线圈固定部固定铁氧体棒磁铁。即,可以将诸如铁氧体的永久磁铁以与线圈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式设置,并使磁场的方向沿着所需的方向集中。因此,由于使用少量的铁氧体,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效率。对于这样的铁氧体相关的详细的实施例将进行后述。
虽未图示,所述控制部可以调节所述线圈71中流动的电流的量,并可以向所述线圈71供应电流。
所述控制部(未图示)可以还包括恒温器和热敏电阻(未图示)中的至少一种,当向所述线圈供应过度的电流或者所述线圈的温度上升到预设定的值以上时,所述恒温器和热敏电阻用于切断所述线圈的电流。即,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够切断所述线圈71中流动的电流,所述恒温器和热敏电阻可以构成为任何形状。
对于包括这样的控制部及温度传感器的详细的实施例将进行后述。
以下参照图9a和图9b对线圈71和永久磁铁75的关系进行说明。所述永久磁铁75可以构成为使通过线圈71产生的磁场向内桶30方向集中以提高效率。永久磁铁可以由铁氧体材质形成。具体而言,所述永久磁铁75可以构成为与线圈71的缠绕方向或线圈7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棒磁铁形态。永久磁铁可以形成为上下形成固有的磁场。具体而言,其优选为磁场的方向向内桶方向形成的永久磁铁。
图9a和图9b示出金属线76缠绕于外桶20外周面外侧的线圈71的平面。此外,图示出在线圈71的上面设置有永久磁铁75的情形。
如图9a和图9b所示,永久磁铁75可以构成为棒磁铁,其优选地位于线圈71的上部且以与线圈7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这是为了同时覆盖半径方向内侧的内部线圈和半径方向外侧的外部线圈。
所述永久磁铁75可以构成为相同的大小的多个棒磁铁,所述多个永久磁铁75可以沿着线圈71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在仅在特定位置配置永久磁铁75的情况下,由于向内桶30放射的磁场的量在内桶30圆周面的各部分变得不同,因而不易进行均匀的加热。因此,为使线圈71中生成的磁场向内桶30方向均匀地进行诱导,优选地使多个永久磁铁75沿着线圈71的外围以具有彼此预定的间隔或预定的图案的方式隔开配置。
进一步,当有相同的数目的永久磁铁75时,优选地将其集中地配置于线圈71上与外桶20的前方及后方相邻的部分。
具体而言,所述线圈71可以划分为包括与外桶20的前方相邻的线圈前端部B1和与外桶20的后方相邻的线圈后端部B2的线圈两端部B1、B2以及位于所述线圈前端部B1和线圈后端部B2之间并具有比所述线圈前端部B1和所述线圈后端部B2更宽的面积的线圈中央部A,与线圈中央部A相比,可以在线圈前端部B1或者线圈后端部B2配置相同或更多的数目的永久磁铁75。
在线圈中央部A中,线圈71的密度较大地形成。另一方面,在两端部B1、B2中,线圈的密度相对较小。即,在边角部分的具有弧度的形状的作用下,线圈的密度在两端部不可避免地变小。这是因为,在边角部分在理论上将无法垂直地形成线圈。
因此,在线圈中央部A中,将相对较少地需要磁场的集中,在线圈两端部B1、B2中,将相对更多地需要磁场的集中。
因此,在配置相同的数目的永久磁铁的情况下,优选地与线圈的中央部相比,使永久磁铁相对更集中于两端部。即,能够对内桶的前后均匀地进行加热。即,与图9a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在图9b所示的实施例中,能够更加均匀地加热内桶而提高效率。
换言之,通过永久磁铁的集中来提高线圈两端部B1、B2的磁通密度,其结果使内桶30在长度方向均匀地被加热。
具体而言,在相同的条件下,与图9b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图9a所示的实施例的效率可以减小。并且,当以相同的永久磁铁数目作为前提时,在效率方面上,使位于中心部A的永久磁铁75位于两端部B1、B2为宜。因此,在基于永久磁铁的总磁通密度已定的情况下,优选地使两端部的磁通密度比中心部的磁通密度更大。
前述的线圈71的缠绕形态相关的实施例和永久磁铁75的布置相关的实施例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同时实现于一个衣物处理装置。即,与前述的线圈的形状相关的实施例或永久磁铁布置相关的实施例分别单独地实现的情况相比,在将这样的实施例复合实现的情况下,能够导出更加均匀地加热内桶30的效果。
线圈71只要是能够在外桶20外周面上由金属线76缠绕而形成的同心圆、椭圆、轨道形状等形状,线圈71可以由任何形状构成,但是,根据线圈71缠绕的模样,所述内桶30的加热程度将可能变得不同。这样的内容已在前面进行描述。
作为一例,如图10b所示的线圈的形态,当半径方向内侧的线圈和半径方向外侧的线圈的曲线部的曲率半径不同地形成时,可能向内桶30的中心方向传递的磁场和向前方及后方传递的磁场的量产生显著的差异。
即是说,由于位于内桶30前后方附近的线圈的面积较窄地形成,向内桶30的圆周面前方传递的磁场的量不可避免地相对较少,由于位于中央部的线圈的面积较宽,向内桶30的圆周面中心部传递的磁场的量不可避免地相对较多。因此,将不易均匀地加热内桶30。
因此,线圈的形状优选地形成为矩形形状而不是正方形形状。即,优选地使线圈的前后宽度比左右宽度更大地形成。由此,能够使线圈的面积宽的中央部在内桶的中央部前后向两端更加扩张。
如图9a至图10a所示,所述线圈71可以具有直线部71a、71b和曲线部71c的方式缠绕金属线76,形成所述曲线部71c的金属线76的曲率半径优选地在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中相同地形成。即,优选地使与线圈的中心靠近的位置的金属线的曲率半径和与线圈的中心远离的位置的金属线的曲率半径相同。由于直线部71a、71b的曲率半径并无意义,曲率半径相同可以认为是对于曲线部71c而言的。在图10b的情况下,其示出曲线部71c的曲率半径彼此不同的情形。即,在图10b的情况下,其示出从曲线部71c越靠近半径方向外侧,曲率半径越增加的形态。
可以确定出,在图10a的线圈和图10b的线圈的边角部分上,线圈的面积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参照图9a和图9b对所述直线部71a、71b和曲线部71c的关系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所述直线部71a、71b包括设置于外桶20的外周面前方的前方直线部71b和设置于外桶20的外周面后方的后方直线部71b,可以将它们称为横向直线部。并且,可以包括与所述横向直线部71b垂直地形成的纵向直线部71a。优选地,所述纵向直线部的长度大于所述横向直线部的长度。即,椭圆或者轨道形状的线圈的长轴优选地形成于外桶的前后方向。
所述曲线部71c形成于横向直线部71b和纵向直线部71a相遇的地点。即,可以通过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四个曲线部71c和四个直线部来形成所述线圈。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可以使包括与外桶20的前方相邻的线圈前端部及与所述外桶的后方相邻的线圈后端部的线圈两端部B1、B2和位于所述线圈两端部B1、B2之间的线圈中央部A的横向宽度均匀地形成,此外,随着曲线部上的金属线的曲率半径相同地形成,曲线部可以形成为最大程度填充矩形的边角部分的形态。
其结果,能够使从线圈的两端部B1、B2向内桶30的圆周面前方及后方放射的磁场的量与从线圈的中央部A向内桶30的圆周面中央放射的磁场的量最大程度近似。即,通过使两端部曲线部的曲率半径相一致,能够最大程度补偿因线圈的形状而可能减少的磁场的量。
由此,导出能够对内桶30的圆周面中央和前后方都均匀地进行加热的效果。
另外,基于这样的线圈的形状及曲线部的曲率半径的均匀加热可以通过基于前述的铁氧体的磁场集中来更加有效地执行。即,与内桶的中央部相比,在内桶的前后方部分能够通过铁氧体更加集中磁场。换言之,能够将中央的过度的磁场集中向两端分散,从而可以非常经济且有效。这是因为,在通过铁氧体能够集中磁场的量被固定的情况下,可以将铁氧体的布置相对地向内桶的前后端部分集中。
参照图11a至图11c,其呈现出分别具有不同的纵向长度的线圈71和与所述线圈71的纵向宽度对应的内桶30圆周面的加热温度上升分布。
在图表中,纵轴表示内桶的各位置,“1”表示内桶的外周面后方,“5”表示内桶30的外周面前方,“2”至“4”表示它们之间的区间。并且,横轴表示内桶30的温度上升率。
以下,所说明的线圈71的纵向宽度及内桶30的温度上升率是以图11a至图11c所示的各个线圈71作为对象相对地进行了比较。图11a是利用纵向宽度最宽的线圈来加热内桶的情况,图11b是利用具有中间程度宽度的纵向宽度的线圈来加热内桶的情况,图11c是利用具有最窄的纵向宽度的线圈来加热内桶的情况。
图11a的线圈与其它线圈相比,内桶30的前后方和中心部表现出均匀的温度上升率,在图11c的线圈中,内桶30的前后方和中心部的温度上升率差异显著,图11b的线圈也表现出相对较大的温度上升率差异。
即,在假设各个线圈71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出线圈71的纵向宽度越长,内桶30的前后方和中心部相对越均匀地被加热。这可以认为是因为将与内桶的中心对应的线圈的面积中较多的部分移动到内桶的前后方。
通过图11a至图11c对线圈的面积或形状与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首先,在线圈的面积相同的情况,即通过具有相同的长度的金属线形成线圈的情况下,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效率随着线圈的形状越接近圆形或正方形而越增大。这是因为,磁场的中心越接近单一轴(线),所泄漏的磁场的量越小。
但是,在安装便利性和安装稳定性方面,在圆筒形的外桶安装接近圆形或正方形的线圈并不优选。这是因为,线圈的左右宽度将变大,而这表示线圈的左侧末端和右侧末端之间的角度变大。这样的左右角度变大表示圆筒形外桶和线圈的左右末端之间的结合误差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因此,优选地大致使线圈的左右之间的角度从外桶的中心小于30度。
在图11c中,线圈的左右宽度相同。即,考虑到安装稳定性及容易性而使线圈的左右宽度相同地形成。即,图11c可以说是将线圈的左右宽度最大地形成,以使能量转换效率达到最大的一例。但是,由于线圈的左右宽度扩张存在有限制,线圈的前后宽度不可避免地变小。这表示线圈的面积扩张被限制,而无法充分地加热内桶的前后部分。因此,其表示仅有内桶内部的一部分洗涤物被加热,而一部分洗涤物未被加热,从而使烘干效率不可避免地显著降低。
因此,可以提供使线圈的左右宽度保持原先宽度,而使线圈的前后宽度增加的图11b的线圈形态。在此情况下,由于增加了线圈面积以使内桶的前后部分也被加热,从而提高整体上的温度上升率。
图11a的线圈是与图11b的线圈相比,缩减线圈中心部的线圈面积和线圈的左右宽度的同时增加线圈的前后宽度的例。如图所示,虽然内桶中心部的温度上升率略微减小,但是内桶前后端的温度上升率增加。即,可以确定出在内桶的前后整体上均匀地发生温度上升率。
这表示即使因线圈的前后宽度增加、线圈中心的线圈面积的减小等而能量转换效率相对最低,但在内桶的均匀加热方面上,图11a的情况最为优选。
如前所述,虽然能量转换效率也较为重要,但在能量转换效率上不存在较大的差异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烘干效率更加重要。即,更为重要的是对内桶均匀地进行加热,以使与洗涤物在内桶内部位于何处位置无关地能够均匀地被烘干。一般而言,烘干将执行至洗涤物满足整体上所需的烘干度。即,在通过检测烘干度来执行烘干的情况下,当特定洗涤物未被烘干时,执行烘干直至特定洗涤物满足所需的烘干度,从而使整体上所有洗涤物满足所需的烘干度。
因此,可以认为是满足相同的烘干度所需的时间即烘干时间越小,烘干效率则越高。此外,烘干时间变小即意味着节能。
因此,即使感应模块自身的效率变低,使衣物处理装置的能量消耗量小将更加优选。在这样的观点上,本发明人并未仅考虑感应模块自身的效率,而是考虑了衣物处理装置整体的效率,确定出图11a的线圈形状最为有效率。
另外,如果使横向直线部71b的最外侧金属线扩张至外桶20前后方,虽然能够更加均匀地加热内桶30,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磁场向前后方过多地扩张,将会加热驱动部40或门等衣物处理装置的其它结构,从而引起向衣物处理装置施加损伤的问题。此外,由于还可能加热不必要的结构而降低效率。因此,线圈或感应模块的前后长度或前后宽度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
并且,在外桶20的后方以倾斜的方式设置于柜体10内部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情况下,随着外桶20上下进行振动,感应模块70的前方上部边角与上部柜体下面产生干涉,从而引起感应模块70和柜体10受到损伤的问题,在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而提高柜体10的高度的情况下,则存在有无法实现紧凑的衣物处理装置结构的局限。
因此,优选地使所述前方直线部71b的最外侧金属线与外桶20的最前方隔开规定间隔,所述后方直线部71b的最外侧金属线与所述外桶20的最后方隔开规定间隔,并且使所述规定间隔为10mm至20mm。
上述的结构具有能够防止除了内桶30以外还不必要地加热其它结构,或者感应模块70与柜体10内部上面产生干涉,并同时能够均匀地加热内桶30的外周面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使所述线圈71的纵向直线部71a的最外侧金属线的长度比所述横向直线部71b的最外侧金属线的长度更长地设置。
这将防止磁场向内桶30的外围方向以过宽的范围进行放射,从而避免对内桶30以外的其它结构进行加热,并能够确保可能会设置于外桶20的外周面上的弹簧或其它结构的布置空间。
此时,由金属线76进行缠绕而线圈71所形成的面可以构成为与内桶30的圆周面对应的曲面,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朝向内桶30的磁场的磁通密度。
进一步,当感应模块70运行时,优选地使内桶30进行旋转以均匀地加热内桶30的圆周面。
外桶20是进行振动的结构。因此,在外桶20安装有线圈71的情况下,线圈71需要稳定地被固定。为此,如前所述,感应模块70优选地包括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线圈71的底座壳体74。以下对包括底座壳体74的感应模块70相关的实施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图12a示出底座壳体74的上面,图12b示出底座壳体74的下面。图12a和图12b中示出形成有图9a和图9b、图10a以及图11a所示的线圈的一例。
图13示出底座壳体74和模块盖72彼此结合并将感应模块70安装于外桶20的形态。
首先,如图12a所示,底座壳体74可以形成宽度窄于所述金属线76的线径的线圈插槽742,以使线圈71的金属线76以过盈配合方式进行设置,线圈插槽742的宽度可以形成为金属线76的线径的93%至97%。
当金属线76以过盈配合方式设置于所述线圈插槽742时,即使外桶20进行振动,金属线76也将固定于线圈插槽742内部而使线圈71不发生游动。
由此,线圈71将不会从线圈插槽742脱离,并且由于游动本身被抑制,能够防止因存在间隙而可能发生的噪音。此外,能够预先防止金属线和金属线之间的接触而防止短路,并能够防止因金属线的变形而引起的电阻增加。
进一步,线圈插槽742可以由从所述底座壳体74向上部凸出的多个固定筋7421而形成,所述固定筋7421的高度可以大于所述线圈71的线径。
需要使固定筋7421的高度大于线圈71的线径,才能使线圈71的两面与固定筋7421内壁充分地进行接触而被支撑,这样的特征与后述的固定筋7421的上端的熔融处理也存在有关联。
根据以上所述的特征,固定筋7421将相邻的金属线76彼此分离固定,因此能够防止发生短路,并且无需向金属线76涂覆额外的绝缘膜,或者能够使绝缘膜的厚度最小化,从而实现能够节省生产费用的效果。
并且,所述固定筋7421的上端可以在所述金属线76被插入后进行熔融,从而覆盖所述线圈71的上部。即,固定筋7421的上端可以进行熔融处理。
此时,所述固定筋7421的高度优选地构成为金属线76线径的1至1.5倍,从而能够覆盖线圈71上部。
具体而言,在图12a的(a')附图中,在金属线进行过盈配合后,可以使固定筋7421的上面被施压并进行熔融。此时,如图12a的(a”)附图所示,被熔融的固定筋7421的一部分将向两侧展开,从而覆盖两侧金属线76的上部。此时,在彼此之间设置金属线76而相邻的各个固定筋7421优选地被熔融为使金属线76的上部在线圈插槽742被完全地遮蔽,或者被熔融为在金属线76的上部形成窄于金属线76线径的间隔。
作为另一实施例,线圈插槽742也可以被熔融为仅覆盖一侧的金属线76,而不是覆盖两侧的金属线76,在此情况下,所有固定筋7421应当被熔融为在相邻的金属线76中仅覆盖设置于内侧的金属线76,或者被熔融为仅覆盖设置于外侧的金属线76。
在将线圈71以过盈配合方式固定于线圈插槽742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固定筋7421的上端进行熔融处理的理由在于,能够以物理方式切断金属线76可能脱离的路径,防止金属线76的游动以防止基于外桶20振动的噪音,并消除部件之间的间隙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所述线圈插槽742可以在所述固定筋7421之间的下部包括用于安置线圈71的底座741。
如图12a的(a”)附图所示,所述底座741的下面被遮蔽,其将起到与被熔融处理的固定筋7421一同施压线圈71并进行固定的作用。
只是,也可以使底座741的一部分开放。其中,设置于插槽底座741的开放结构可以称为贯通部或贯通孔7411。
以上的内容中以线圈71设置于底座壳体74的上面的情形作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固定筋7421向底座壳体74下部凸出,以使线圈71设置于底座壳体74的下面,在此情况下,无需在底座741设置额外的贯通部,也能够由被熔融处理的固定筋7421所形成的空间起到贯通部的作用。
图12b是示出底座壳体74的下面的图,如图所示,在底座壳体74的下面可以设置有与上面相贯通的贯通部7411,所述贯通部7411是以使线圈71能够与外桶20外周面面对的方式开放的结构,所述贯通部7411可以沿着金属线76进行缠绕的模样形成。
当沿着金属线76缠绕的模样形成时,磁场能够从金属线76向内桶30方向顺畅地放射,从而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并且由于空气能够沿着开放面流动,能够快速地冷却被过热的线圈71。
并且,如图12b所示,在底座壳体74的下面设置有以与所述贯通部相交叉的方式形成的加强筋7412,本发明的底座壳体74可以还包括所述加强筋7412。
为了能够强化外桶20外周面和底座壳体74的紧贴力,加强筋7412可以底座壳体74的中央部A两侧的固定点78为中心构成为放射形。
当底座壳体74两侧上设置的底座紧固部743固定于外桶外周面上设置的外桶紧固部26时,将利用加强筋7412来施压外桶20外周面,由此,与底座壳体74下面整体接触于外桶20外周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强地得到支撑。
由此,即使外桶20进行振动,底座壳体74也不会从外桶20外周面容易地移动或脱离。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底座壳体74和外桶20外周面的紧固力,底座壳体74可以形成与外桶20外周面对应的曲面。
为了与前述的线圈曲线部71c的曲率半径相同地形成的特征对应,金属线76进行缠绕的底座壳体74的上面可以形成为,使固定筋7421的曲线部均由相同的曲率半径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感应模块70可以还包括:模块盖72,以覆盖线圈插槽742的方式与所述底座壳体74相结合。
如图13所示,所述盖72以结合于底座壳体74的上面的方式设置,并起到防止线圈71及永久磁铁80脱离的作用。
具体而言,所述盖72的下面可以与底座壳体74的线圈插槽742的上端相紧贴的方式形成,由此,由于盖72自身与底座壳体74相结合,能够防止线圈71的游动、变形以及脱离。
进一步,参照图14a,在盖72的下面可以设置有向下方凸出而形成的多个紧贴筋79,所述紧贴筋79和线圈插槽742的上端可以相紧贴的方式设置。
在紧贴筋79的下面与线圈插槽742相紧贴的情况下,与盖72下面的整面紧贴于线圈插槽742的上端的情况下,能够向窄的面积施加更大的压力。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紧贴筋79认为是与前述的实施例中的线圈固定部73相同的结构。
由此,所述盖72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于外桶20外侧,因此,即使外桶20进行振动,也不会引起因间隙所致的噪音或部件脱离问题。
所述紧贴筋79可以沿着线圈7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此外,所述紧贴筋79可以与线圈7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形态设置。由此,无需对线圈整体进行施压,也能够牢固地固定线圈整体。
其中,在盖72和线圈71之间需要有隔开空间。这是因为,为了进行散热而优选地使空气进行流动。因此,所述紧贴筋79将填充这样的隔开空间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在形成空气的流动空间的同时执行线圈的固定。
另外,所述紧贴筋79优选地与盖72形成为一体。由此,在盖72与底座壳体74相结合的同时,所述紧贴筋79将施压线圈71。由此,无需额外地设置用于施压线圈71的单元或步骤。
并且,用于使磁场向内桶方向集中的永久磁铁80可以夹设于底座壳体74和盖72之间,所述盖72可以设置有能够插入永久磁铁80并进行安装的永久磁铁安装部81。由此,当在所述盖72固定永久磁铁80时,随着盖72结合于底座壳体74,永久磁铁可以在线圈71上部被固定。
为使磁场有效地向内桶30方向集中,永久磁铁80优选地分别配置于线圈71上面的特定位置,因此,当所述永久磁铁80随着外桶20的振动而发生游动时,不仅会引起噪音问题,还将引起加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因此,在永久磁铁安装部81的作用下,永久磁铁80能够在底座壳体74和盖72之间固定于初始布置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加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更详细而言,永久磁铁安装部81可以形成为从盖72的下面向下方凸出且以彼此面对的方式设置的两侧壁,并设置有能够使安装于永久磁铁安装部81的永久磁铁80的下面与线圈71的一面面对的下部开放部82。
在此情况下,可以利用永久磁铁安装部81的两侧壁来抑制永久磁铁80的左右游动,下部开放部82使永久磁铁80能够向线圈71的上面更加靠近。
永久磁铁80越靠近线圈71设置,磁场将越向内桶30方向集中引导,其结果,能够对内桶30实现稳定且均匀的加热。
并且,所述永久磁铁安装部81可以还设置有:内侧壁81b,其在所述两侧壁的一端从所述盖72的下面向下方凸出;卡止部81a,在与所述内侧壁面对的面形成开放面,并且形成为使所述永久磁铁80避免从盖72脱离。
永久磁铁80可以利用所述内侧壁81b和卡止部81a抑制其前后游动,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实现对内桶30的稳定且均匀的加热,另一方面,当永久磁铁80的温度随着因过热的线圈71而上升时,能够通过开放面进行散热。
此时,底座壳体74可以还设置有永久磁铁施压部81c,所述永久磁铁施压部81c从所述下部开放部82所形成的空间向上侧凸出,用于施压所述永久磁铁80的下面,所述永久磁铁施压部81c可以由板簧或者橡胶材料的凸起构成。
当随着外桶20的振动而向永久磁铁80传递振动时,所述永久磁铁80可能会因下部的线圈插槽742和永久磁铁安装部81之间可能形成的间隙而发生噪音。
因此,永久磁铁施压部81c可以通过缓冲振动来防止发生噪音的问题,并且能够避免产生间隙,从而防止因振动而永久磁铁80和永久磁铁安装部81被损坏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紧固力和稳定地加热内桶30,永久磁铁安装部81的下端可以与所述线圈插槽742的上端相紧贴的方式设置。
在此情况下,如前所述,由于永久磁铁80的下面能够与线圈71更加靠近地设置,从而能够更加均匀地加热内桶30,永久磁铁80的下面起到与紧贴筋79相同的作用,从而能够强化盖72和底座壳体74的紧贴力。
追加地,在底座壳体74形成为与外桶20的外周面对应的曲面的情况下,盖72也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的曲面。
作为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永久磁铁安装部81可以设置于底座壳体74。
底座壳体74可以形成为,使永久磁铁安装部81设置于固定筋7421上部,此时,永久磁铁施压部81c将可以设置于盖72的下面。
图13中示出外桶20、底座壳体74以及盖72的紧固形态,如图所示,外桶20包括外桶紧固部26,底座壳体74包括底座紧固部743,盖72包括盖紧固部72b。
以上所述的外桶紧固部26设置有外桶紧固孔,底座紧固部743设置有底座紧固孔,盖紧固部72b设置有盖紧固孔,所设置的紧固孔可以均按相同的长度的直径进行设置,并可以被配置为能够利用一个螺丝同时紧固外桶20和底座壳体74以及盖72。
由此,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实现简便的组装,并能够实现成本节省。
并且,所述外桶紧固部26、底座紧固部743以及盖紧固部72b也可以被配置为,在线圈的两端部B1、B2以与外桶20前后方相邻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紧固空间而使其紧固点向线圈71的两侧躲避。
进一步,所述盖72可以还设置有从两侧边缘向下方凸出的盖安装筋72a,这可以使盖72在底座壳体74容易地安装于规定位置,并能够防止盖72的左右游动。
另外,在盖72可以形成有风扇安装部72d。所述风扇安装部72d可以形成于盖72的中央。
空气可以通过所述风扇安装部向盖72内部即感应模块内部流入。在感应模块内部中,由于在盖72和底座壳体74之间形成有空间,将形成空气的流动空间。此外,在底座壳体形成有贯通部。由此,空气可以在内部空间冷却线圈71,并通过底座壳体的贯通部向感应模块外部排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以感应模块70设置于外桶20的外周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这并不意在排除感应模块70设置于外桶20的内周面的情况,也可以与外桶20的外壁形成同一圆周面。
其中,所述感应模块70优选地以与内桶30的外周面最大程度靠近的方式设置。即,这是因为,由感应模块70产生的磁场将随着与线圈的距离增加而显著地减小。
以下,对用于缩小感应模块70和内桶之间的隔开距离的结构相关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这样的实施例的特征可以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以复合的方式实现。
位于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且用于设置所述感应模块70的模块安装部210可以形成于比具有基准半径的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内侧的位置。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模块安装部210可以形成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凹陷的面。
如上所述,只要能够缩小模块安装部210和内桶30之间的间隔,就能够增加基于感应模块70的加热效率。当在感应模块70中流动有预定交流电流时,由线圈71产生的交流磁场的变化大小为恒定。但是,交流磁场的变化大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地减小。因此,当模块安装部210和内桶30之间的间隔减小时,由交流磁场产生的感应磁场的大小将变大,并向所述内桶30流动强感应电流而能够增加感应加热效率。
在衣物处理装置为滚筒洗衣机的情况下,所述模块安装部210优选地位于所述外桶20的上部。可以考虑所述感应模块70自身的重量而紧贴固定于所述外桶20。并且,在考虑到内桶30的旋转结构时,因内桶30自身的重量而向下部倾斜,当所述模块安装部位于所述外桶20的上部时,能够使所述内桶30的碰撞最小化。只是,在衣物处理装置为顶置(toploading)方式的洗衣机的情况下,无需将其位置限定为上部位置或下部位置。
所述外桶20的内周面中与所述模块安装部210面对的部分可以位于比具有基准半径的所述外桶的内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即,当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向内侧方向进入时,相应部分的所述外桶20的内周面及外周面之间的间隔将可以变薄。
在此情况下,相应部分的强度将可能变弱,所述外桶20的内周面中与所述模块安装部210面对的部分形成于比具有基准半径的所述外桶的内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以使所述外桶的内周面及外周面之间的间隔保持预定距离。只是,所述外桶20的内周面中与模块安装部210面对的部分优选地设置于进行旋转的内桶30的外周面半径方向的外侧。
换言之,可以使与所述模块安装部210相应的外桶的圆周面厚度比其它部分更小,但是优选地使其实质上相同。因此,可以认为与模块安装部210相应的部分的外桶内周面和外周面位于比其它部分的外桶内周面和外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即,可以形成为凹陷的形态。当然,可以是模块安装部210整体凹陷的形态,也可以是模块安装部的仅一部分凹陷的形态。更具体而言,可以形成为模块安装部210中仅与线圈对向的部分凹陷的形态。
所述模块安装部210可以从所述外桶的前方延伸至后方的方式形成。只是,只要所述模块安装部具有比所述外桶的前后长度更短的长度,就可以位于所述外桶的前后长度方向中央部。随着所述感应模块位于中央部,能够向内桶均匀地产生热量。
以下,参照图15及图16对设置所述感应模块70的模块安装部210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并且,对于所述模块安装部210上设置所述感应模块70的结构进行说明。
为了形成于比具有基准半径的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模块安装部210可以在与所述内桶30的旋转轴垂直的截面上包括直线区间211。作为一例,在对圆筒形的外桶20和圆筒形的内桶30的横截面(图15中的A-A'截面)中,外桶和内桶具有圆形的截面。实质上,外桶的圆形截面在圆周整体上具有相同的半径。同样地,内桶的圆形截面在圆周整体上具有相同的半径。因此,所述直线区间211可以被认为是将外桶的圆形截面中的一部分形成为直线区间。因此,所述直线区间可以被认为是形成外桶的模具中与零梯度对应的部分。这样的直线区间或零梯度可以被认为是为了进一步缩小线圈和内桶之间的间隔而形成的。
一般而言,为了在旋转时要求有最小程度的体积且确保最大的容置空间,内桶30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的形状。此时,当外桶20也具有圆筒形的形状时,外桶20的外周面和内桶30之间的间隔将恒定地形成。
只是,可以使模块安装部210包括直线区间211,并使这样的直线区间211和外桶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外桶的半径。当然,这样的直线区间和外桶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比具有基准半径的外桶20的外周面和内桶30的间隔更小的范围内改变。
模块安装部210包括长方形的面,所述直线区间211可以形成所述长方形的面的圆周方向宽度。只是,所述模块安装部21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形。根据情况,其可以包括圆形、菱形、倾斜的四边形等形状。
只是,当模块安装部210形成长方形的面时,可以容易地实现所述模块安装部上设置的感应模块70的形状制作及安装。
此时,所述长方形的面的轴方向的宽度优选地比圆周方向的宽度更长地形成。圆周方向的宽度因考虑到与内桶30的间隔而不可避免地被限制。因此,优选地加长轴方向宽度,以拓宽能够安装感应模块70的面积。
所述模块安装部210的直线区间,即,沿着外桶的圆周方向形成的直线区间可以包括在两端与所述外桶20的圆周相连接的连接区间212。此时,所述连接区间212可以构成曲率或者是直线。在此情况下,连接区间212也形成于比具有基准半径的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从而缩小与内桶30外周面的间隔。
可以考虑到与内桶30的间隔来限定直线区间211的长度,感应模块70的圆周方向宽度可以脱离直线区间211。
由此,通过在直线区间211两端包括与外桶20的圆周相连接的连接区间212,能够增大模块安装部210的面积并缩小与内桶30的间隔。
感应模块70的线圈71以与所述模块安装部210平行的方式设置,从而能够使与内桶30的距离最小化。具体而言,感应模块70包括接收供电并形成磁场的线圈71,所述线圈71与所述模块安装部210形成预定间隔,并可以被排列为缠绕至少至少一圈。由此,能够缩小形成磁场的线圈71与流动有感应电流的内桶30的间隔。
感应模块70可以位于所述直线区间211的中心部。具体而言,所述感应模块70的线圈71的中心部可以位于包括所述内桶30的旋转轴并与所述直线区间211垂直的虚拟的平面上。
即,所述感应模块70的线圈71设置于所述模块安装部210,以在所述线圈71的中心部与内桶30最为靠近,并越向两端越远离内桶30。
具体进行描述,在直线区间211的中心,与所述内桶30的距离达到最小,越向直线区间211的两侧其与内桶30之间的间隔越远。在此情况下,由沿着所述外桶20的圆周方向缠绕的线圈71产生的磁场将向所述内桶30产生强感应电流。
在模块安装部210整体与外桶的曲面形状相同的情况下,线圈与内桶之间的距离沿着圆周方向为大致30mm而恒定。作为一例,图16所示的连接区间212为与外桶的曲面形成相同的曲线区间。因此,在所述曲线区间中,线圈与内桶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大致30mm而恒定。
但是,在直线区间211中,线圈与内桶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大致24mm至30mm而改变。作为一例,在直线区间的中心,线圈与内桶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大致24mm,在直线区间的两端为大致28mm。因此,可以确定出实质上在线圈的整个面积中的较多的部分,与内桶外周面的距离减小。
在所述实施例中,直线区间211可以形成于模块安装部210的中心。由此,能够在与直线区间211对应的部分更加集中线圈。
以下,参照图17及图18对设置所述感应模块70的模块安装部210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并且,对在所述模块安装部210设置所述感应模块70的结构进行说明。
为了形成于比具有基准半径的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在半径方向上更靠内侧的位置,模块安装部210可以在与所述内桶30的旋转轴垂直的截面上包括第一直线区间211a及第二直线区间211b。其中,所述第一直线区间和第二直线区间可以位于比外桶的基准半径更靠内侧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直线区间和第二直线区间也都可以被认为是零梯度。
此时,第一直线区间211a及第二直线区间211b可以利用连接区间212进行连接。所述连接区间212可以形成曲率或者形成直线。
所述第一直线区间211a及第二直线区间211b可以分别形成模块安装部210所包括的长方形的面的圆周方向宽度。此时,长方形的面用于容易地形成且设置感应模块70,其不限定于长方形形状。
即,模块安装部210可以形成为要连接至少两个长方向的面的形态。换言之,两侧的两个直线区间可以通过中央的曲线区间进行连接。可以利用这样的直线区间和曲线区间的组合来形成模块安装部210。
直线区间211可以考虑到内桶30和外桶20的间隔而形成预定长度以上。由此,通过包括第一直线区间211a和第二直线区间211b,模块安装部210在与内桶30不相接触的情况下,能够沿着圆周方向形成宽的面积。
当然,直线区间211的两端或者直线区间211的一侧端可以设置于所述外桶的基准半径外侧。在此情况下,设置于外桶的基准半径外侧的区间可以被认为是沿着外桶的半径方向扩张的区间。但是,这样的扩张的区间可以仅仅是用于安装感应模块的底座壳体74的部分。即,线圈可以不位于扩张的区间。这是因为,由于线圈71位于底座壳体74的内部而由底座壳体74的边缘包围所述线圈71。换言之,在线圈71和底座壳体74的最外廓之间设置有隔开间隔,这样的隔开间隔可以与所述扩张的区间对向。
所述第一直线区间211a及第二直线区间211b的长度优选地保持一致。直线区间211的长度表示与内桶30的间隔,长度越短时,与内桶30的间隔越远。即,两者优选地以对称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感应模块,并能够将感应模块牢固地固定于模块安装部。
感应模块70可以在所述第一直线区间211a及第二直线区间211b的范围设置于所述模块安装部210。具体而言,感应模块70的圆周方向两端位于第一直线区间211a及第二直线区间211b中央,感应模块70的中心部位于所述第一直线区间211a和第二直线区间211b相连接的区间。
此时,感应模块70的线圈71可以所述连接区间212为中心,以从外桶20的前方向后方往复的方式进行缠绕。此时,当线圈71以与模块安装部71平行的方式缠绕时,感应模块将在外桶的圆周方向两端与内桶30最为靠近,并且越向中央部分其与内桶30的间隔越展开。
在此情况下,由沿着所述外桶20的轴方向缠绕的线圈71来产生的磁场将向所述内桶30产生强感应电流。
在模块安装部210整体与外桶的曲面形状相同的情况下,线圈与内桶之间的距离沿着圆周方向为大致30mm而恒定。作为一例,图18所示的连接区间212为与外桶的曲面形成相同的曲线区间。由此,在所述曲线区间中,线圈与内桶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大致30mm而恒定。
但是,在第一直线区间211a中,线圈与内桶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可变为大致24mm至30mm。作为一例,在直线区间的中心中,线圈与内桶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大致24mm,在直线区间的两端为大致26mm。因此,可以确定出实质上在线圈的整个面积中的较多的部分,与内桶外周面的距离减小。
因此,在前述的实施例中,通过使模块安装部210以沿着外桶的圆周方向具有直线区间的方式形成,缩小线圈与内桶外周面之间的间隔来能够增加效率。尤其是,这样的直线区间可以与形成线圈的底座壳体的形状匹配。利用直线区间及曲线区间的组合,能够使两者更加牢固地进行结合。
并且,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已说明为,线圈优选地呈其中心部分空余的形态。尤其是,参照图12a和图12b可知,线圈的中心部形成为空余的轨道形状。这样的空余的部分可以在图18中与曲线区间即连接区间212对应。由此,形成有线圈的部分可以与大部分直线区间对应。因此,更优选地,在模块安装部210的左右部分形成直线区间,并在直线区间和直线区间之间,即在模块安装部的左右中心形成曲线区间。
以下,参照图19对感应模块70的结构,尤其是对底座壳体74的紧固部734的结构及位置相关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前所述,感应模块70优选地沿着内桶30的轴方向较长地形成。设置感应模块70的模块安装部210的直线区间211在加长其长度方面存在有局限,因此,可以考虑到内桶30的旋转方向而以最小程度的面积均匀地加热内桶30。
此时,所述线圈71的轴方向长度优选地比可进行加热的内桶30长度短20mm至40mm左右。具体而言,所述线圈71可以从可进行加热的内桶部分前后相距10~20mm左右的方式形成。
所述底座壳体74可以通过从圆周方向两端向圆周方向凸出的结合部743来紧固于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或者模块安装部210。此时,所述结合部743可以设置于底座壳体74前后方的圆周方向两端。
前述的实施例中示出结合部743位于底座壳体74的前方和后方的情形。这样的形态的结合部743的位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底座壳体74向外桶的前后方向移动。但是,在此情况下,无法有效地防止底座壳体74向外桶的圆周方向移动。
基于这样的理由,本实施例中提示出使结合部743在底座壳体的两侧方向圆周方向凸出的一例。即,其可以被认为是利用结合部743来使底座壳体74包围外桶的外周面的长度进一步增加的一例。如前所述,所述底座壳体74及模块安装部210可以在外桶的外周面沿着圆周方向形成为直线区间和曲线区间的组合。因此,无需将底座壳体74的底座沿着圆周方向扩张,而是仅通过扩张结合部743便能够更加牢固地结合固定底座壳体74。换言之,通过在底座壳体的两侧侧方的前端和后端形成结合部,与在壳体的前方和后方的两端形成结合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更加牢固的底座壳体的固定结合。
并且,利用这样的结合部的位置,可以在底座壳体74内部确保能够排列线圈71的空间的情况下,使底座壳体74沿着轴方向最大程度较长地形成。并且,通过将底座壳体74紧贴于圆筒形外桶20,能够使其与所述内桶30的距离最小化。
并且,与所述结合部743对应的模块安装部210优选为直线区间。即,结合部和模块安装部优选地形成为,其水平面与水平面以彼此对接的方式形成。即,在模块安装部可以追加地形成有与底座壳体的结合部743对应的直线区间,或者使以往的直线区间进一步延伸而形成。由此,可以使底座壳体更稳定地安装于作为外桶外周面的一部分的模块安装部。
以下,参照图20a和图20b对外桶20的连接部25和底座壳体74的结构进行说明。
根据制造上的便利及各个功能,外桶20包括:前方外桶22,包围所述内桶30的前方;后方外桶21,包围所述内桶30的后方;以及连接部25,将所述前方外桶22和后方外桶21相连接,并沿着所述外桶20的圆周方向形成。所述感应模块70可以在所述前方外桶22及所述后方外桶21范围内设置。所述连接部25可以位于大致整体外桶2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
所述连接部25可以被认为是从前方外桶22和后方外桶21的外周面能够向半径方向最大地凸出的部分。即,所述连接部25为前方外桶22和后方外桶21相结合的部分,因此,其可以被认为是为了增加结合面积而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张的部分。此外,这样的连接部25可以沿着外桶的圆周方向在外周面整体范围内形成。
因此,在外桶的外周面安装感应模块的情况下,将可能产生感应模块和连接部的干涉。并且,如果需要避免这样的干涉,感应模块不得不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半径方向外侧。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感应模块与内桶之间的隔开间隔。
因此,需要研究出缩小所述感应模块70因连接部25而被隔开的长度,从而增加感应加热效率的方案。
所述感应模块70包括:加强筋7412,从所述底座壳体74的下部面向下方凸出,用于补偿所述外桶20的外周面与所述底座壳体74下部面的间隔,所述加强筋可以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凸出的所述连接部25为基准设置于前方及后方。即,通过使连接部25的凸出长度和加强筋的凸出长度相同地形成,不与所述连接部25相遇的部分可以利用加强筋来补偿与外桶20的外周面的间隔。此时,所述加强筋在不与所述连接部25相遇的部分向放射方向形成,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底座壳体74的强度。
换言之,连接部25可以与底座壳体74的底座741下面相接触。即,可以使连接部25执行仿如与加强筋7412相同的功能。由此,通过连接部25也能够将底座壳体74更加牢固地结合于外桶20。
所述连接部25可以包括第一结合筋211和第二结合筋221。即,两者可以彼此结合而构成连接部25。第一结合筋211可以形成于前方外桶22,在此情况下,第二结合筋221可以设置于后方外桶21。并且,也可以与之相反的方式构成。为了说明上的便利,以第一结合筋211形成于后方外桶21且第二结合筋221形成于前方外桶22的情形为例来说明连接部25。
连接部25中的一部分位于感应模块70下部。即,沿着外桶的圆周方向形成的连接部中与预定角度相应的部分位于感应模块下部。该部分也可以被称为模块安装部。
第一结合筋211可以从后方外桶21的末端(前端)附近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后进行弯折,从而形成插入槽。第二结合筋221可以从前方外桶的末端(后端)附近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形成。
所述第一结合筋211将与所述后方外桶21的末端一同形成插入槽。在所述插入槽可以插入所述前方外桶22的末端。由此,在所述插入槽内部可以插入诸如橡胶密封垫的密封构件。由此,当所述前方外桶22的末端插入于所述插入槽时,所述密封构件可以被压缩而执行密封。
如图20a所示,所述第一结合筋211的末端可以向半径方向外侧弯折。此外,所述第二结合筋221可以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以能够与所述第一结合筋211相接触。利用这样的第一结合筋211和第二结合筋221的形状,可以增加连接部25上的结合面积。即,可以利用半径方向扩张部来增加结合面积。但是,在此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连接部的凸出长度。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线圈71与内桶20之间的隔开距离。
因此,在所述底座壳体74优选地形成有供所述连接部25插入的贯通部7411。即,通过在贯通部7411插入连接部25而固定底座壳体74,线圈能够更加靠近外桶的外周面。即,通过使线圈与连接部的半径方向外侧面实质上相接触,能够最大程度缩小线圈与外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
在此情况下,所述贯通部上的底座壳体底座可以被省去,而仅形成有线圈插槽。由此,可以在贯通部也形成有线圈,所述线圈与所述连接部的半径方向外侧面相接触。为此,所述第一结合筋211和第二结合筋221的半径方向外侧面优选地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半径。
半径方向外侧面和所述第二结合筋221的半径方向外侧面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半径。此外,前述的实施例中连接部的半径方向扩张部可以被省去。图20b中示出缩小连接部25的凸出高度的形态的实施例。换言之,其中示出连接部25上的半径方向结合面积被缩小的实施例。这样的连接部25不在外桶的圆周方向整体上形成,而是可以仅形成于与模块安装部对应的连接部部分。其它部分上的连接部可以与图20a中的连接部相同。
如前所述,感应模块优选地在外桶的外周面仅形成于一部分区间。即,在外桶的圆周长度整体上,安装感应模块的圆周长度相对很小。因此,在位于安装感应模块的模块安装部的连接部25可以省去半径方向扩张部。由此,可以在该部分的连接部25省去半径方向扩张部,而仅设置有能够插入橡胶密封垫的部分。
另外,前方外桶22和后方外桶21的结合力可以由螺栓或螺钉来形成。即,当在所述连接部25上将螺栓或螺钉向外桶的前后方向拧紧时,两者可以彼此紧贴结合。这样的螺栓或螺钉的紧固位置可以沿着外桶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紧固螺栓或螺钉的结构可以被称为扩张连接部25a,图18中示出这样的扩张连接部25a沿着外桶的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的例子。
在位于模块安装部的连接部25可以省去这样的螺栓或螺钉的紧固,并且,还可以省去用于这样的紧固的结构。这是因为,在用于这样的紧固的结构的作用下,连接部25将不可避免地向半径方向更加扩张。因此,在与模块安装部对应的连接部25上,优选地省去用于产生前方外桶和后方外桶的结合力的结构。
如图18所示,在模块安装部上省去扩张连接部25a,位于模块安装部的两侧的扩张连接部25a之间的角度α为大致50度左右。这是为了避免模块安装部和扩张连接部25a的干涉,并且,如前所述,这是为了确保用于安装模块安装部的直线区间。因此,位于模块安装部的两侧的扩张连接部之间的角度也可以是大致40度前后角度,而不是50度。
但是,使所述扩张连接部之间的角度进一步增大,其在结合强度方面并不优选。此外,在这样的扩张连接部之间的角度的作用下,在进一步扩张感应模块的左右宽度方面存在有限制。为了感应模块自身的安装便利性及安装稳定性,并且为了避免与扩张连接部的干涉,将不可避免地限制感应模块的左右宽度的扩张。
另外,在用于储存洗涤水的外桶的特性以及与荷重的关系上,外桶的上部的结合安全系数将低于外桶的下部。因此,在考虑到感应模块的圆周方向宽度和外桶的圆周长度,并考虑到感应模块位于外桶上侧的情形时,这样的连接部25的结构能够充分地确保可靠性。
同样地,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底座壳体74形成贯通部,并使连接部插入于贯通部。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能够更加缩小感应模块与内桶之间的隔开间隔。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利用模块安装部的形状以及位于模块安装部的连接部的结构及与底座壳体的连接结构,能够显著地缩小线圈与内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从而具有非常高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利用感应模块70的驱动,内桶可以在非常快的时间内加热到摄氏120度以上。如果在内桶停止的状态或者处于非常慢的旋转速度的状态下驱动感应模块70,则内桶的特定部分将可以非常快地被过热。这是因为,未能从被加热的内桶向洗涤物充分地执行热传递。
因此,内桶的旋转速度和感应模块70的驱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尤为重要。此外,与使感应模块进行驱动后旋转内桶的情况相比,更优选地使内桶进行旋转后驱动感应模块。
这样的内桶的旋转速度和感应模块的驱动控制相关的详细的实施例将进行后述。
如图1a和图1b所示,提升件50在内桶的前后中心向前后方向延伸而进行安装。此外,提升件50可以沿着内桶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如图所示,提升件50的位置与感应模块70的安装位置近似。即,提升件50的较多部分可以与感应模块70对向的方式设置。因此,设置有提升件50的内桶的外周面可以被感应模块70加热。设置有这样的提升件50的内桶的外周面并不是直接与内桶内部的衣物相接触的部分。即,由于提升件50与衣物相接触,从内桶的外周面产生的热量将传递给提升件50而不是传递给衣物。因此,将可能引起提升件50被过热的问题。具体而言,与提升件50相接触的内桶圆周面可能会被过热。
图21示出在一般的内桶30安装提升件50的情形。其中仅图示出内桶中心,而内桶30的前方部分和后方部分则被省去。这是因为,所述提升件50通常仅能够安装于内桶中心。
提升件50沿着内桶的圆周方向安装有多个,附图中示出安装有三个提升件的一例。
内桶的圆周面可以由安装有提升件的提升件安装部323和未安装有提升件的提升件排除部322构成。圆筒形的内桶30可以将金属板材以呈圆形的方式卷曲并通过接合部326(seaming)来形成。接合部326可以表示将金属板材的两端通过熔接等进行连接的部分。
在内桶的圆周面可以形成有多样的压花图案(embossing pattern),并为了安装提升件而可以形成有多个贯通孔324和提升件连通孔325。即,在提升件排除部322可以形成有多样的压花图案,在提升件安装部323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和提升件连通孔。
提升件安装部323为内桶的圆周面一部分。因此,通常仅形成有用于安装提升件和使洗涤水通过的最小程度的孔。这是因为,通过穿孔(piercing)等而形成的孔越多,将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制造费用上升。
因此,在提升件安装部323可以与安装的提升件50的外廓形状对应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4,并通过这样的贯通孔24将提升件50结合于内桶的内周面。并且,在提升件安装部323的中央部分可以形成有多个提升件连通孔325,以使洗涤水能够从内桶外部向提升件内部移动。
但是,通常在提升件安装部323仅形成有所需的孔324、325,而在内桶的外周面的较多部分保持原有的结构。即,在提升件安装部323的总面积中,孔324、325所形成的总面积相对很小。因此,在提升件安装部323中,除了孔的面积以外的较多的面积可以与感应模块70直接对向。即,提升件安装部23自身可以被感应模块70加热。
在提升件安装部323向内桶30的半径方向内侧凸出地安装提升件50。由此,提升件安装部23自身不与内桶内部的衣物相接触。只是,提升件自身将与内桶相接触。
一般而言,提升件50由塑料材质形成。由于这样的塑料材质的提升件50与提升件安装部323直接接触,从提升件安装部323产生的热量将可以直接传递给提升件50。另一方面,由于提升件50为塑料材质,向与之接触的衣物传递的热量将很少。这是因为,提升件50自身的塑料材质具有非常低的导热特性。因此,仅有与提升件安装部相接触的提升件的一部分暴露于高温,这样的热量将不向提升件整体传递。
根据发明人的实验结果,提升件安装部上的温度可以上升到摄氏160度,另一方面,未安装提升件的部分上的温度可以上升到摄氏140度。这可以被认为是,从提升件安装部产生的热量无法传递给衣物。
因此,提升件50可以被过热,并由此可能引起提升件被损伤的问题。此外,由于无法将从提升件安装部323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衣物,将浪费能源而可能降低效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旨在解决这样的问题。
图22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桶和提升件的情形。内桶的制作方法或形状可以与图21所示的一般的内桶相同或近似。只是,提升件安装部323可以变得不同。
如图所示,提升件排除部322可以与一般的内桶中的结构相同。但是,与提升件排除部322不同地,在提升件安装部323可以排除或省去内桶的圆周面。即,内桶的圆周面中与提升件的面积近似的大小的面积可以被省去或排除。与基于前述的用于安装提升件或使洗涤水通过的孔的省略面积相比,可以省去相对更多的部分的面积。
具体而言,在提升件安装部323的中央部分可以形成有凹陷部325。所述凹陷部325可以呈内桶圆周面一部分被切开的形态,并可以呈内桶圆周面一部分向内桶的中心方向凹陷的形态。图22中示出前者的实施例,图25中示出后者的实施例。
在提升件安装部323可以与安装的提升件50的形状对应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324、326。所述贯通孔324、326可以与提升件50的外廓形状对应地沿着提升件的外廓(框架)形成有多个。作为一例,在提升件为轨道形状的情况下,所述贯通孔可以沿着轨道的外廓形成有多个。当然,这样的贯通孔可以形成为在内桶的圆周面一部分凿开孔的形态。
在所述提升件安装部323的中央部分可以省去内桶圆周面部分。即,可以省去与感应模块70对向的面积。即,被贯通孔324、326包围的部分整体可以被切开而形成呈切开的形态的凹陷部325。
所述凹陷部325与提升件的内侧对应地形成而被提升件堵住。由此,这样的切开形态的凹陷部将无法从内桶内部观察到。此外,在内桶外侧可以观察到安装于提升件安装部323的提升件的中央部分。
在这样的提升件安装部323的作用下,在安装提升件的部分可以实质上全部排除内桶圆周面与感应模块70对向的面积。由此,从提升件安装部323产生的热量将非常小。这表示能够相同地使用一般的塑料形态的提升件。这是因为,由于从提升件安装部整体产生的热量非常小,提升件不会因传递到提升件的热量而被过热。
但是,在使用一般的塑料提升件的情况下,在提升件和提升件安装部相结合的部分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加热,这将可能引起局部的提升件的损伤。并且,虽然在与提升件安装部323对应的面积与感应模块对向时产生的热量最小,但此时感应模块正在进行驱动。因此,由于使用的能源的大部分未变换为热能,将可能发生能源损失。
因此,需要研究出同时满足防止提升件过热和使提升件安装部中产生的能源损失最小化的方案。
提供衣物处理装置的提供商不仅能够提供特定类型的衣物处理装置,还能够提供多样的类型的衣物处理装置。作为一例,可以同时提供不具有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和具有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因此,在相同容量的型号的情况下,相同的结构中使用共用部件来生产将非常经济。
作为一例,在具有相同容量(洗涤处理容量)的洗衣机或兼具有洗涤功能的烘干机的情况下,在生产商的角度上,将相同的内桶和相同的提升件共同地使用于多样的型号将更加经济。这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有利于将以往使用的内桶和提升件沿用于新的型号而不进行变更。这是因为,当以大量生产作为前提时,在变更以往部件的情况下,将可能增加初期投资费用或库存管理费用或者生产成本。
因此,优选地不变更内桶或提升件的结构或材质,而是控制性地防止提升件被过热。
图2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关的简略的概念图。
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也相同地通过感应模块70加热内桶30。此外,也相同地在内桶30内部安装提升件50。并且,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或近似地,也在内桶的半径方向外侧,更具体而言在外桶20的外周面安装感应模块70。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通过确认内桶的旋转角度来改变向感应模块70施加的电流的大小或输出的大小。具体而言,由于内桶可以形成为圆筒形,可以特定点为基准将内桶的旋转角度定义为0度至360度。
例如,可以将特定提升件位于最上部的A地点的内桶的旋转角度定义为0度。在内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且三个提升件在内桶的圆周方向上按相同的间隔设置的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提升件分别位于内桶的旋转角度为0度时的位置、内桶的旋转角度为120度时的位置以及内桶的旋转角度为240度时的位置。考虑到提升件的左右宽度,可以被认为提升件位于大致2-10度的角度范围。
根据本实施例,当内桶进行旋转时,可以通过确认提升件50的位置来改变基于感应模块的内桶加热量。即,当提升件50处于与感应模块70对向的位置时,减少或消除基于感应模块的内桶加热量,当提升件逃离对向的位置时,可以正常地发挥内桶加热量。这样的内桶加热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感应模块的输出变化来实现。
由此,由于避免与内桶的旋转角度无关地始终保持感应模块消耗的能源,能够提高能源效率。并且,由于在与提升件50对应的内桶部分可以显著地减少所消耗的能源,能够显著地减少提升件50部分被过热的情形。
图22中示出以与沿着内桶的圆周方向按相同的间隔设置的提升件50相同地设置的永久磁铁80a。所述磁铁80a可以被配置为用于有效地确认内桶的旋转角度。与提升件50相同地,磁铁80a可以沿着圆周方向按相同的间隔配置。此外,可以被配置为具有与提升件相同的数目。当然,提升件与磁铁之间的角度可以在多个提升件与多个磁铁之间相同。
由此,当检测出特定磁铁的位置时,可以检测出与特定磁铁相关联的提升件的位置。具体而言,当检测出三个磁铁的位置时,可以检测出三个提升件的位置。如图22所示,当内桶旋转的情况下在特定位置检测出磁铁时,可以确认出提升件位于在内桶向逆时针方向再旋转大致60度左右的位置。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可以还包括:传感器85,随着内桶的旋转而检测磁铁80a的位置,从而能够检测提升件50的位置。所述传感器可以检测出磁铁位于内桶的旋转角度中的哪个角度地点,并可以通过磁铁的位置来检测提升件的位置。
当然,所述传感器85可以检测磁铁并单纯地检测磁铁的被检测与否。内桶30的旋转速度可以在特定时点恒定,因此,当从磁铁被检测出的时刻经过特定时间时,可以确定出提升件50到达与感应模块70对向的位置。
对其容易地进行说明,假设内桶按1RPM进行旋转作为前提时,60秒内内桶可以旋转360度。当三个磁铁和三个提升件按相同的角度配置时,在传感器85检测出特定磁铁80的时刻,内桶再旋转60度的位置即10秒后,提升件将到达与传感器对向的位置。
如图22所示,当传感器85检测出位于内桶30的最下部的磁铁时,可以确定出特定提升件位于与感应模块70对向的位置。由此,当提升件位于与感应模块70对向的位置时,减小基于感应模块70的内桶加热量,当提升件逃离对向的位置时,可以增加内桶加热量。作为一例,可以关闭感应模块的输出或正常地保持感应模块的输出。
与图22所示不同地,也可以将磁铁80配置于与提升件50相同的位置。在此情况下,磁铁位置检测可以与提升件位置检测相同。但是,在此情况下,将可能不易实现先制性的感应模块驱动。虽然能够在很快的时间内改变感应模块的输出,但是不易在检测磁铁的同时改变感应模块的输出。这是因为,与磁铁所占据的角度相比,提升件50所占据的角度将可能更大。即,虽然磁铁的位置可以被定义为特定角度,而提升件的角度可以被定义为特定角度范围而不是特定角度。
因此,考虑到用于改变输出的时间区间和提升件所占据的角度区间,为了实现更加准确的感应模块的输出改变,优选地使磁铁的位置与提升件的位置在圆周方向上被隔开并具有规定角度。换言之,优选地在磁铁检测时刻允许规定时间的延迟时间以推算提升件位置,从而对感应模块的输出进行可变控制。优选地,使所允许的延迟时间根据内桶RPM而不同。
磁铁80a需要与内桶一同进行旋转。因此,优选地将磁铁80a设置于内桶。此外,用于检测磁铁80a的传感器85优选地设置于外桶20。即,以与内桶30相对于被固定的外桶20旋转相同的方式,优选地使磁铁80a相对于被固定的传感器85进行旋转。
图23示出用于通过检测磁铁80a的位置来确认提升件的位置的控制结构。
衣物处理装置的主控制部100或主处理器控制衣物处理装置的各种驱动。作为一例,控制内桶30的驱动与否以及内桶的旋转速度。此外,可以设置有基于所述主控制部100的控制而对感应模块70的输出进行控制的模块控制部200。模块控制部可以称为感应加热器(induction heater,IH)控制部、感应系统(induction system,IS)控制部、加热系统(heating system,HS)控制部或模块处理器。
模块控制部200可以控制向感应驱动部施加的电流,或者控制感应模块的输出。作为一例,在主控制部100向模块控制部200命令运行感应模块的情况下,模块控制部200可以控制为使感应模块运行。在感应模块单纯地反复进行开启/关闭的动作的情况下,将可能无需设置额外的模块控制部20。例如,当内桶进行驱动时,可以控制感应模块开启,当内桶停止驱动时,可以控制感应模块关闭。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内桶进行驱动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地控制感应模块的开启/关闭。即,这样的控制变更的时刻可以非常快地进行变更。因此,优选地以与主控制部100额外地设置有用于控制感应模块的驱动的模块控制部200。这也是用于减少主控制部100的处理负荷过多的方案。
传感器85可以提供为多样的形态,只要能够检测磁铁80a并将检测结果传送给模块控制部200即可。
传感器85可以构成为舌簧开关(reed switch)形态。舌簧开关为开关形态,其可以是当受到基于磁铁的磁力时,开关被接通,当从磁力逃离时,开关被断开的传感器。即,当磁铁位于与舌簧开关尽可能靠近的位置时,受到磁铁的磁力的影响,舌簧开关将被接通,当磁铁从舌簧开关逃离时,舌簧开关将被断开。舌簧开关的接通和断开将输出彼此不同的信号或标记。作为一例,在舌簧开关被接通的情况下,可以产生5V的信号,而在舌簧开关被断开的情况下,可以产生0V的信号。可以从模块控制部200接收这样的信号并推算提升件50的位置。相反地,也可以在舌簧开关被接通的情况下输出0V的信号,而在被断开的情况下输出5V的信号。由于检测磁力的区间必然大于不检测磁力的区间,优选地在检测出磁力时输出0V的信号。
模块控制部200可以通过主控制部100获知当前的内桶RPM信息。此外,可以获知提升件与磁铁之间的相对角度。由此,模块控制部200可以基于舌簧开关的信号来推算提升件的位置。当然,模块控制部200可以基于推算出的提升件的位置来改变感应模块70的输出。在提升件50与感应模块70对向的位置,模块控制部200可以使感应模块的输出达到0或者减少。由此,能够在提升件50部分显著地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据此能够防止在提升件50部分被过热的情形。
所述传感器85可以构成为霍尔传感器的形态。霍尔传感器优选地检测磁铁80a并输出彼此不同的标记(flag)。作为一例,在检测出磁铁80a的情况下,可以输出0标记,而在未检测出磁铁的情况下,可以输出1标记。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模块控制部200可以基于检测磁铁的信号来推算提升件的位置。此外,可以根据推算出的提升件的位置来可变控制感应模块的输出。
另外,也可以与提升件的数目不同地使用磁铁。这是因为,由于提升件可以彼此具有相同的间隔的方式配置,当检测出特定提升件的位置时,能够非常准确地推算出其它提升件的位置。即,与图22所示不同地,可以省去三个磁铁中的两个磁铁。这样的实施例相关的框图示出于图24。
一般而言,洗衣机的主控制部100已获知内桶的旋转角度和/或电机41的旋转角度。即,当以电机41与内桶一体地旋转而电机41的旋转角度与内桶的旋转角度相同作为前提时,通过确认一个磁铁的位置便能够确认三个提升件位置。
作为一例,内桶按1RPM进行旋转,提升件可以位于相对于一个磁铁旋转60度的位置。当传感器85检测出磁铁80a时,可以确定出特定提升件位于60度旋转位置(即,10秒后)。同样地,可以确定出第二个提升件位于再经过20秒的时点的位置,第三个提升件位于又经过20秒的时点的位置。
即,主控制部100可以通过从传感器85检测出的一个磁铁相关的信息来确认出三个提升件位置。因此,主控制部100可以基于这样的提升件位置来使模块控制部200可变控制感应模块70的输出。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提升件与感应模块对向的时刻或内桶旋转角度区间,可以控制为减少感应模块的输出或使其为0,当逃离对向时刻或对向区间时,可以正常地保持感应模块的输出。
因此,能够防止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对于提升件部分的过热。当然,由于无需变更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内桶和提升件进行使用而非常经济。
另外,在通过图22至图24说明的实施例中,为了确认提升件的位置而必须设置有额外的传感器和额外的磁铁。当然,也可以通过与这样的传感器不同的形态的传感器来确认提升件的位置。但是,将不得不需要设置以确认提升件的位置为目的的额外的传感器。
由于需要追加用于确认提升件的位置的额外的传感器,将可能使制造变得复杂且增加费用。这是因为,需要附加地设置现有技术的衣物处理装置中不需要的传感器或磁铁。当然,为了安装这样的结构,也可能需要变更外桶或内桶的形状或结构。
以下,对在不需要设置额外的传感器和磁铁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前述的目的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5示出将内桶的内周面展开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在内桶的内周面可以形成有多样的压花图案90。这样的压花可以形成为多样的形态,例如形成为向内桶内部凸出的阳刻形态,或者与之相反地形成为向内桶外部凸出的阴刻形态等。压花的模样可以有多样。但是,压花的图案一般可以沿着内桶圆周方向相同且反复地呈现。
与这样的压花相同地,通常形成有贯通内桶的内外部的通孔。这是为使洗涤水向内桶的内外部进出。
但是,在沿着内桶的圆周方向安装提升件的部分,优选地省去这样的压花图案90。即,这是因为,需要保持恒定的内桶内周面的半径,才能容易地安装提升件。因此,未安装提升件的部分的内桶内周面的半径变化较大。
压花的较多的部分向内桶内部凸出形成。即,其凸出面积相对较大。这是因为,压花需要向内桶内部凸出,才能使基于压花的内桶内周面的面积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衣物与内桶内周面的摩擦面积。
当以不具有压花且具有相同的半径的内桶作为前提时,可以认为是,内桶与其旋转角度无关地始终具有相同的面积及相同的隔开距离并与感应模块70对向。
但是,这样的压花图案可以被认为是为了提高洗涤效率或烘干效率而必需的结构。因此,在压花图案的作用下,与感应模块对应的对向面积和对向距离将不可避免地根据内桶的旋转角度而改变。这是因为,因前述的压花图案的存在与否或者压花图案的变化,内桶的对向面积和对向距离将不可避免地根据内桶的旋转角度而改变。即,与感应模块对向的内桶的形状将不可避免地改变。
图26示出与内桶的旋转角度对应的感应模块70中的电流和输出的变化。
即,可知感应模块中的电流和输出根据内桶的旋转角度而变化。换言之,可以确定出电流和输出在特定时刻或特定角度显著地减小。
通过这样的感应模块中检测出的电流的变化或输出的变化,无需设置额外的传感器便能够推算提升件的位置。作为一例,在保持感应模块的输出期间,随着内桶进行旋转,感应模块中的电流或输出将可能改变。
在通过反馈控制而被控制为具有相同的电流或输出的状态下,当提升件部分与感应模块对应时,将减小电流或输出。这是因为,这可能是对向面的面积和距离变得最短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与内桶旋转角度的变化对应的感应模块中的电流或输出(电力)的变化来推算提升件安装部分的位置。
当推算这样的提升件安装部分的位置时,能够使提升件安装位置上的感应模块的输出控制为0,或者显著地减小输出(电力)。
根据图26所示,以360度为基准,可以推算为提升件位于大致50-70度区间、大致170-190度区间以及大致290-310度区间。例如,在感应模块进行驱动且内桶旋转一圈期间,可以推算提升件位于三个角度区间。当然,为了更加准确地确认这样的提升件的位置,可以多次反复进行相同的过程,校正提升件的位置并进行推算。
此外,当确定提升件的位置的推算时,可以从随后的内桶旋转开始控制为,基于提升件的位置来改变感应模块的输出。
通过利用图22至图26说明的实施例,能够在不对内桶和提升件进行特别的变更的情况下提高效率及防止提升件被过热。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需要的情况下,开始感应模块70的驱动(步骤S50)以加热内桶。这样的内桶加热可以为了烘干内桶内部的衣物或者加热外桶内部的洗涤水而执行。因此,可以在烘干行程或者执行洗涤行程的时刻驱动这样的感应模块70。另外,也可以在脱水行程中驱动感应模块70。在此情况下,由于内桶以非常快的速度旋转,内桶的加热量将可能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复合地执行基于离心力的水分去除和基于加热的水分蒸发,能够更加提高脱水效果。
当感应模块70开始驱动时,判断是否满足结束条件(步骤S51),当满足结束条件时,可以结束感应模块70的驱动(步骤S56)。结束条件可以是洗涤行程的结束,也可以是烘干行程的结束。但是,这样的驱动结束(步骤S56)也可以是在一个洗涤行程或烘干行程内的临时结束而不是最终结束。因此,可以反复进行感应模块的开启/关闭。
一旦感应模块70开始驱动时,优选地控制感应模块70正常地进行输出直至结束驱动(步骤S56)。即,其被控制为具有预设定的输出,并为了更加准确地输出控制而可以进行反馈控制。因此,感应模块70的驱动步骤可以包括模块控制部控制感应模块正常进行输出的步骤。
为了解决提升件部分存在的过热问题,优选地执行与内桶的旋转对应地检测提升件位置的步骤S53。即,可以执行判断提升件是否位于与感应模块对向的位置(在最靠近的位置与感应模块面对的位置)的步骤。这样的提升件的位置检测可以在内桶进行驱动期间持续地执行。当然,也可以使感应模块在内桶驱动期间并不始终进行驱动。作为一例,可以在漂洗行程中,使内桶进行驱动但感应模块不进行驱动。并且,在洗涤水的加热结束后持续的洗涤行程中,可以使内桶持续进行驱动但使感应模块不进行驱动。
因此,优选地在感应模块进行驱动后,才检测提升件的位置。即,提升件的位置检测优选地以感应模块开始进行驱动作为前提来执行。
当检测出提升件的位置时,可以判断提升件是否位于特定位置。即,判断是否减小输出或使其为0(步骤S54)。当检测出提升件位于对向位置时,将满足减小输出或使其为0的条件。因此,减小输出或将输出为0(步骤S55)。此外,当检测出提升件并不位于对向位置时,使输出保持正常(步骤S57)。
这样的步骤将反复地执行。由此,可以控制为,在提升件的对向位置降低输出,并在不是提升件的对向位置正常输出。由此,能够以控制性的方法防止提升件部分被过热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
另外,也可以并不始终执行与这样的提升件的位置对应的输出控制。即,在内桶进行驱动且感应模块进行驱动期间,可以与提升件的位置无关地始终保持输出。即,如果能够忽略提升件的过热,这样的控制可以被省去。
为此,可以执行判断是否需要用于避免提升件过热的提升件的位置检测及输出控制的步骤S52。这可以在执行提升件的位置检测之前执行。
作为一例,在内桶的旋转速度快的情况下,作为一例为200RPM以上的情况下,由于内桶旋转速度快,提升件部分中产生的加热量相对小。当然,也可以被认为是因内桶旋转速度快而内桶与衣物相接触的面积和时间相对大。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衣物不因提升件而发生摇动并紧贴于内桶内周面。
即,在内桶进行旋转(spin)驱动,而不是进行翻滚(tumbling)驱动的特定RPM以上的情况下,与提升件位置对应的加热量控制将可能不具有意义。
由此,判断是否要采用提升件加热回避逻辑的步骤S52将可能非常有效。当然,这样的步骤中采用的条件不仅是RPM,还可以是其它条件。作为一例,当在烘干行程中加热内桶时,热量传递到衣物的量较多。因此,将可能引起不与衣物相接触的提升件部分被过热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外桶中容置有洗涤水而使内桶的外周面一部分浸入于洗涤水的情况下,当内桶进行加热时,热量将大部分传递给洗涤水。这种情况除了在提升件排除部以外,提升件安装部中也将同样如此。此外,提升件的至少一部分将直接浸入于洗涤水。因此,在加热洗涤水的情况下,也可以排除提升件加热回避逻辑。
因此,判断是否要采用提升件加热回避逻辑的条件也可以是判断其属于哪个行程。在洗涤行程的情况下,可以排除提升件加热回避逻辑。因此,用于进入提升件加热回避逻辑的条件可以多样的方式变形。
另外,提升件的位置检测步骤S50可以多样的形态执行。即,可以利用前述的传感器和磁铁的情况、未配备传感器而利用感应模块的电流变化或输出变化的情况等以多样的方式执行。
基于感应模块与内桶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感应模块和内桶的形状,感应模块将实质上仅加热特定部分的内桶。因此,当感应模块对停止的内桶进行加热时,仅有内桶的特定部分将被加热为非常高的温度。作为一例,在感应模块位于外桶的上侧且内桶不旋转的情况下,当感应模块进行驱动时,将仅有内桶的上部外周面可以被加热。
在内桶停止的状态下,内桶的上部外周面不与洗涤水和洗涤物相接触。因此,内桶的上部外周面将可能以较大程度被过热。因此,为了防止内桶的过热,需要使内桶进行旋转。即,需要通过旋转内桶来改变被加热的部分,并将加热的热量传递给洗涤水或洗涤物。
因此,为了运行感应模块,优选地首先需要使内桶进行旋转。
以下,对与感应模块的运行和内桶驱动之间对应的控制逻辑相关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加热内桶30的内桶加热模式可以在洗涤行程或者烘干行程过程中执行。实质上,内桶加热模式也可以在洗涤行程和烘干行程区间内持续地执行。
当执行内桶加热(步骤S10)模式时,可以判断是否满足加热结束条件(步骤S20)。加热持续时间、目标内桶温度、目标烘干度以及目标洗涤水温度等中任一个条件可以成为加热结束条件。即,当满足某一个条件时,可以结束加热模式(步骤S70)。
例如,在洗涤行程中,可以持续地执行内桶加热(步骤S10),直至洗涤水被加热到90度。内桶加热(步骤S10)可以在洗涤水达到90度时结束。在烘干行程中,可以持续地执行内桶加热(步骤S10),直至满足烘干度。
在洗衣机或烘干机中,内桶的旋转速度通常以能够进行翻滚驱动的旋转速度进行驱动。在内桶停止的状态下,直接被加速到进行翻滚驱动的速度。此外,翻滚驱动可以正反旋转方式进行驱动。即,可以在向顺时针方向持续地进行翻滚驱动后,使内桶停止驱动,然后再向逆时针方向进行翻滚驱动。
当内桶的旋转速度非常低时,同样地可能使内桶的特定部分被过热。例如,在翻滚驱动速度为40RPM的情况下,内桶从停止状态到按40RPM进行旋转为止将需要花去规定时间。因此,使内桶开始进行翻滚驱动的时刻和内桶正常进行翻滚驱动的时刻不同。即,当内桶开始进行翻滚驱动时,内桶从停止状态逐渐被加速,并在达到翻滚RPM后按翻滚RPM进行驱动。其可以原先向预定方向执行翻滚驱动后,再使内桶停止驱动,然后向另一方向执行翻滚驱动。
其中,需要防止内桶的过热以及增加加热能源效率及时间效率。
在内桶的RPM非常低的区间,回避加热在防止内桶过热方面上较为有利。相反地,如果在内桶的RPM达到正常区间后才加热内桶,则会引起时间损失。
由此,感应模块的运行时刻优选是在内桶开始旋转后且达到正常的翻滚RPM之前。当然,由于回避内桶过热的目的更为重要,也可以在达到翻滚RPM后运行感应模块。
作为一例,在内桶RPM大于30RPM的情况下,可以使感应模块运行。即,判断内桶RPM条件(步骤S40),并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开启感应模块(步骤S50)。此外,在内桶RPM小于30RPM的情况下,可以使感应模块不运行。即,可以关闭感应模块(步骤S60)。
即,优选地只有在大于特定RPM的情况下,使感应模块运行,在小于特定RPM的情况下,使感应模块不运行。
因此,可以被认为是,在正常的翻滚驱动区间,感应模块在内桶开始旋转后进行驱动,并在内桶停止旋转之前停止驱动。即,可以被认为是,感应模块以比正常的翻滚RPM更小的预设定RPM为基准进行开启/关闭。因此,在翻滚驱动区间反复多次的情况下,这样的感应模块的开启/关闭也将反复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内桶的过热而可以包括判断内桶温度条件的步骤S30。当然,内桶温度条件可以与前述的内桶RPM条件一同或者单独地采用。在一同采用的情况下,条件判断时刻的先后可能会改变。图28中示出首先执行内桶温度条件的判断的情形。
如前所述,内桶的中央部分与内桶的前端和后端部分相比被加热到相对更高的温度。作为一例,内桶的中央部分可以被加热到摄氏140左右。其中,在所述内桶的中央部分被加热到摄氏160度以上的情况下,将可以判断为内桶的过热。当然,过热判断相关的内桶温度条件也可以改变。
摄氏160度可以是为了防止内桶周边结构的热变形或者洗涤物的损伤而预设定的温度。因此,在内桶温度为预设定的温度以上或者超出的情况下,优选地关闭感应模块的运行(步骤S60)。
因此,在图28所示的一实施例中,作为一例,假设内桶温度为小于160度、内桶RPM为40、目标洗涤水的温度为摄氏90度,并且当前洗涤水的温度为摄氏40度的情况,感应模块可以被认为是开启状态。因此,通过多样的条件可以实现确保可靠性且安全的内桶加热。
另外,感应模块的可变控制在感应模块开启的状态下执行。因此,可以在感应模块开启步骤S50中执行感应模块的输出可变控制。对于这样的输出可变控制的实施例已通过图27进行了说明。因此,在翻滚驱动持续的情况下,感应模块可以反复进行正常输出区间和减小输出区间。
由此,对于内桶加热模式相关的控制逻辑和防止提升件过热相关的控制逻辑,两者可以复合地实现。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内桶的过热,在未预期的内桶过热时能够迅速中断内桶加热,以及能够防止提升件的过热。
以下,对检测内桶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60相关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被感应模块70加热的加热对象为内桶30。因此,可能会直接发生过热的结构可以被认为是内桶30。但是,内桶30为进行旋转的结构。此外,如前所述,优选地以内桶进行旋转作为前提来执行内桶加热。
因此,因这样的内桶的特殊性而不易检测内桶自身的温度。尤其是,不易在内桶中温度最高的内桶中央部分(即,内桶的外周面上的前后中心部分)检测内桶温度。
为了测量内桶的温度,可以直接测量内桶的温度。作为一例,可以利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来直接测量内桶温度。例如,可以通过红外线温度传感器来检测作为检测对象的内桶外周面的温度。
但是,如前所述,内桶为进行旋转的结构,并且是设置于外桶内部的结构。因此,内桶内外的环境可能会高温多湿。因此,不易通过朝向内桶外周面照射红外线来检测温度。
面临这样的困难,本发明人未直接测量内桶的温度,而是可以导出以间接方式进行测量的方案。即,通过与内桶发热对应的空气温度值来间接地测量内桶温度。
内桶外周面与外桶内周面之间的间隔可以为大致20mm左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内桶外周面与外桶内周面之间的空气温度来间接地测量内桶温度。
安装于外桶20的内周面的温度传感器60检测外桶内周面与内桶外周面之间的空气温度。在外桶内周面与内桶外周面之间存在有空气。因此,实际内桶外周面的温度与空气的温度(温度传感器中检测的温度)之差可以是将基于空气的导热量(在内桶外周面与温度传感器之间)和基于空气的热阻相乘的值。
在因内桶的旋转而在内桶外周面部分发生预定的空气流动的情况下,内桶外周面的温度与在外桶内侧测量出的空气温度差可能会恒定。因此,内桶外周面的温度可以利用常数和测量出的温度值之和来进行推算。
因此,可以基于推算出的内桶外周面的温度来控制感应模块的驱动。
其中,为了更加准确地推算所述内桶外周面的温度,优选地在内桶的外周面与温度传感器之间尽可能排除引起温度的增减的外部环境。
当然,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大部分将为降低温度的环境。
作为一例,除了基于内桶的旋转的空气流动以外,在基于其它因素的空气流动更加活跃的情况下,将可能不易进行准确的温度推算。作为一例,在冷却水流入的部分,因内桶中热量较多的部分向冷却水进行导热,将可能不易进行准确的温度推算。作为一例,在与外桶外部的相对低温的环境直接连通的部分,内桶中热量较多的部分可以导热到外桶外部。并且,在受到感应模块的磁场影响的部分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将可能不易进行准确的温度测量。
因此,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的限定。这是因为,需要不得不考虑准确的温度的测量、对温度最高的内桶部分的温度测量以及因外桶自身的结构而避免与外桶连接部(前方外桶和后方外桶彼此结合的部分)发生干涉等多样的因素。
图29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温度传感器60的安装位置相关的截面。图29中利用外桶20的横截面示出外桶的内侧后壁201和内侧壁202。
首先,如前所述,感应模块70优选地位于外桶的上侧。在将外桶划分为四个象限的情况下,感应模块70可以位于第一象限2S或者第二象限2S上部。当然,也可以在两者范围内设置。无论在何种情况,感应模块70将位于比外桶的上下中心线更上部的位置。
在外桶20的第二象限2S通常可以设置有透气孔203。即,外桶内部对于外桶外部不完全封闭,而是可以通过所述透气孔203来实现空气的连通。因此,与透气孔203对应的外桶20的第二象限2S将受到具有相对低的温度的外部空气的影响。
在外桶20的第二象限2S可以设置有用于对被加热的湿空气进行冷却以冷凝水分的冷凝端口230。即,可以设置有从外桶外部将冷却水供应到外桶内部,以执行冷却外桶内部的被加热的湿空气的功能的冷凝端口230。与供应有冷却水的第二象限2S相应的外桶的内部将受到温度低的冷凝水的影响。
在外桶20的第四象限4S可以设置有将外桶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管道孔202。在外桶内部因冷却水而被去除水分的空气将通过所述管道孔202向外桶20外部排出。当然,被排出的空气可以再次流入到外桶内部。
因此,在管道孔202部分,即与第四象限4S相应的外桶的内部,其温度与其它部分相比将相对更低,并且空气的流动将变快。
另外,空气在被加热时,因其密度降低而将具有上升的倾向。因此,可知与外桶的第四象限4S和第三象限3S相比,优选地将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象限1S和第二象限2S。
尤其是,考虑到透气孔203、冷凝端口230以及管道孔202结构时,最佳的温度传感器位置将是第一象限1S。但是,在第一象限1S中,所述温度传感器60也优选地安装于比感应模块70从外桶中心向圆周方向偏离规定角度的位置。这是因为,优选地排除所述温度传感器60受到从感应模块70产生的磁场的影响。图29中用“B”框示出了磁场的影响区域。因此,温度传感器60优选地在脱离“B”区域的外桶的第一象限1S中安装于外桶的内周面。
图29中示出前方外桶和后方外桶通过螺栓或者螺钉进行结合的连接部209。所述连接部209与外桶的外周面相比,向半径方向外侧更加凸出形成。因此,为了避免与所述连接部209发生干涉,所述温度传感器优选地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前方或者后方。
其结果,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将以外桶的横截面为基准位于第一象限1S,并且是以x轴和y轴为基准具有正数的值的位置。此外,以外桶的前后长度方向为基准,温度传感器优选地在外桶的前后中心附近位于连接部209的前方或后方。
另外,图23及图24中示出温度传感器60与主控制部100相连接的例子。即,基于温度传感器60中检测出的温度,主控制部100将执行推算内桶的温度的处理。由此,当推算出内桶温度时,可以据此执行图28所示的步骤S30。
但是,所述温度传感器60也可以被配置为额外地执行用于推算内桶的温度的处理。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所述温度传感器60中推算出的内桶温度结果传送给所述主控制部100。
另外,步骤S30也可以由模块控制部200执行,而不是由主控制部100执行。无论在何种情况,在内桶的温度超出预设定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将可以被识别为内桶的过热并关闭感应模块的输出。
根据前述的实施例,通过用于防止内桶的过热的控制逻辑、用于防止提升件的过热的控制逻辑、用于防止内桶的过热的温度传感器及利用其的控制逻辑,能够提供更加安全且确保可靠性的衣物处理装置。并且,能够提供在间接地检测内桶的温度的情况下,还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除非彼此矛盾或为彼此排他的特征,前述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在其它实施例中复合地实现。
工业实用性
包括于发明的详细说明。
Claims (26)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外桶,包括在其外周面设置的模块安装部;
内桶,其中容纳衣物,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外桶的内部,由金属材质制成;以及
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外桶的所述模块安装部,构成为通过产生电磁场来加热所述内桶;
所述模块安装部包括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相比位于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直线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模块安装部位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的上部,所述模块安装部还包括从所述直线区间的至少一侧末端向所述外桶的外周面方向扩张并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连接的连接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直线区间包括通过所述连接区间彼此连接的第一直线区间和第二直线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感应模块包括:
设置在所述外桶的底座壳体;以及
线圈,构成为基于被施加的电流产生电磁场,设置在所述底座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感应模块还包括模块盖,所述模块盖与所述底座壳体结合来覆盖所述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由金属线卷绕而成;
所述底座壳体包括复数个从所述底座壳体的底部向上部凸出的固定筋,复数个固定筋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金属线的线圈插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包括:
沿着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配置而具有曲率的一对前后直线部;
沿着所述内桶的轴向配置的一对左右直线部;以及
位于所述一对前后直线部中的一个直线部与所述一对左右直线部中的一个直线部之间的曲线部;
在各个所述曲线部中,在半径方向上位于最内侧的金属线的曲线部的曲率半径与在半径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金属线的曲线部的曲率半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直线区间具有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的被扩张的圆周线向内部凹陷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外桶的所述模块安装部与所述内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外桶的外周面中与所述模块安装部相邻的部分与所述内桶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外桶的内周面包括:与所述模块安装部对应的第一部分以及在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分相邻地配置的第二部分;
所述外桶的内周面的所述第一部分相比所述外桶的内周面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半径方向上的内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直线区间从前方外桶扩张到后方外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直线区间位于所述外桶的中心部,所述中心部位于所述前方外桶与所述后方外桶之间;
所述模块安装部在所述外桶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外桶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区间形成为曲线形状或者直线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感应模块在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直线区间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的所述一对前后直线部配置成在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直线区间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与所述内桶之间的距离为恒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与所述内桶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1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区间包括复数个连接所述直线区间的末端的连接区间;
所述模块安装部包括所述直线区间和复数个所述连接区间。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感应模块包括由金属线形成的线圈,设置在前方外桶与后方外桶之间;
所述线圈卷绕在所述连接区间并且与所述模块安装部的所述直线区间平行地扩张。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包括在与所述连接区间对应的位置形成的中空中央部分。
2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外桶包括:
彼此结合的前方外桶和后方外桶;以及
外桶连接部,将所述前方外桶和所述后方外桶彼此结合,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方外桶的第一结合筋和设置在所述后方外桶的第二结合筋;
所述第一结合筋和所述第二结合筋彼此结合并且沿着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配置;
所述外桶连接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感应模块的下方;
所述底座壳体在其底部面形成有供所述外桶连接部的所述一部分容纳的贯通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感应模块包括复数个加强筋,复数个所述加强筋分别设置在所述外桶连接部的前方和后方;
复数个所述加强筋从所述底座壳体的底部沿着所述外桶的外周面方向向下方凸出。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贯通部在所述外桶的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复数个所述加强筋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外桶连接部包括复数个沿着所述外桶的圆周方向配置的扩张外桶连接部;
所述直线区间位于复数个所述扩张外桶连接部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复数个所述扩张外桶连接部中两个扩张外桶连接部之间的角度相对所述内桶的中心形成50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复数个所述扩张外桶连接部包括:
第一扩张外桶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外桶的上部并且设置在所述模块安装部的第一侧面;以及
第二扩张外桶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外桶的上部并且设置在所述模块安装部的第二侧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19129.5A CN114045641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60108328A KR102572272B1 (ko) | 2016-08-25 | 2016-08-25 | 의류처리장치 |
KR10-2016-0108328 | 2016-08-25 | ||
KR10-2017-0101340 | 2017-08-09 | ||
KR1020170101340A KR102422766B1 (ko) | 2017-08-09 | 2017-08-09 | 의류처리장치 |
KR20170101338 | 2017-08-09 | ||
KR10-2017-0101334 | 2017-08-09 | ||
KR10-2017-0101338 | 2017-08-09 | ||
KR10-2017-0101332 | 2017-08-09 | ||
KR1020170101334A KR102499327B1 (ko) | 2017-08-09 | 2017-08-09 | 의류처리장치 |
KR1020170101332A KR102350079B1 (ko) | 2017-08-09 | 2017-08-09 | 의류처리장치 |
CN201780065177.1A CN109844211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PCT/KR2017/009341 WO2018038580A1 (ko) | 2016-08-25 | 2017-08-25 |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CN202111319129.5A CN114045641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5177.1A Division CN109844211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45641A CN114045641A (zh) | 2022-02-15 |
CN114045641B true CN114045641B (zh) | 2024-04-05 |
Family
ID=6663219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19129.5A Active CN114045641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 |
CN201780065177.1A Active CN109844211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202111319107.9A Active CN114045640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5177.1A Active CN109844211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202111319107.9A Active CN114045640B (zh) | 2016-08-25 | 2017-08-25 | 衣物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EP (3) | EP4155452A1 (zh) |
CN (3) | CN11404564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00018242A (ko) * | 2018-08-09 | 2020-02-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CN112048883A (zh) * | 2019-06-06 | 2020-12-08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144219B (zh) * | 2019-06-11 | 2023-04-07 | 青岛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210966A (zh) * | 2019-07-11 | 2021-01-12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210945A (zh) * | 2019-07-11 | 2021-01-12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481945B (zh) * | 2019-08-20 | 2024-03-22 | 青岛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411149A (zh) * | 2019-08-20 | 2021-02-26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干衣机 |
CN113494009A (zh) * | 2020-03-19 | 2021-10-12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
CN113493995B (zh) * | 2020-03-20 | 2024-01-09 | 重庆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洗衣机外桶及洗衣机 |
EP4039872A3 (en) * | 2021-02-08 | 2022-11-02 | LG Electronics Inc. |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CN116770565A (zh) * | 2022-03-10 | 2023-09-19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加热模块及衣物处理装置 |
Citation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195733A1 (fr) * | 1985-03-20 | 1986-09-24 |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 | Machine industrielle à chauffage à induction magnétique, notamment pour le séchage et le repassage du linge |
KR950027071A (ko) * | 1994-03-11 | 1995-10-16 | 이헌조 | 세탁기의 유도가열장치 |
JPH0898990A (ja) * | 1994-09-29 | 1996-04-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洗濯機 |
JP2001070689A (ja) * | 1999-09-09 | 2001-03-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洗濯機 |
JP2002159775A (ja) * | 2000-11-27 | 2002-06-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洗濯乾燥機 |
KR20030032169A (ko) * | 2001-10-16 | 2003-04-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 건조기의 포 가열장치 |
JP2004135998A (ja) * | 2002-10-21 | 2004-05-13 | Nippon Kouatsu Electric Co | ドラム式衣類乾燥機 |
CN1580372A (zh) * | 2003-08-13 | 2005-02-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洗衣机 |
CN1952246A (zh) * | 2005-10-20 | 2007-04-25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洗涤干燥机 |
CN101180425A (zh) * | 2005-03-25 | 2008-05-1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洗衣机 |
KR100900066B1 (ko) * | 2007-12-11 | 2009-06-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세탁물 처리장치 |
EP2100996A1 (en) * | 2008-03-11 | 2009-09-16 | Whirpool Corporation | Washing appliance with induction heating |
CN101711295A (zh) * | 2007-06-20 | 2010-05-19 |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 用于洗涤物处理的方法和适于此用途的洗衣机 |
DE102009026646A1 (de) * | 2009-06-02 | 2010-12-09 |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 Verfahren zur Behandlung von Wäsche in einer Waschmaschine mittels einer Induktionsheizung sowie Waschmaschine hierfür |
CN201722528U (zh) * | 2010-07-07 | 2011-01-26 |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加热洗衣机 |
EP2400052A1 (en) * | 2010-06-25 | 2011-12-28 | Vestel Beyaz Esya Sanayi Ve Ticaret A.S. | An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
CN103306087A (zh) * | 2013-05-23 | 2013-09-18 | 吴江市信合织造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离心洗涤装置 |
KR101450238B1 (ko) * | 2013-08-27 | 2014-10-14 | 범일산업 주식회사 | 인덕션 가열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DE102014208514A1 (de) * | 2014-05-07 | 2015-11-12 | BSH Hausgeräte GmbH | Wäschebehandlungsgerät mit Induktionsheizung |
CN105624976A (zh) * | 2014-10-31 | 2016-06-01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洗衣机内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58302A (en) * | 1965-09-20 | 1967-12-19 | Whirlpool Co | Laundry machine and method |
JPS6158694A (ja) * | 1984-08-31 | 1986-03-2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衣類乾燥機 |
CA2226048C (en) * | 1997-12-30 | 2002-11-05 | Robert Maurice St. Louis | Heater coil support and mounting bracket |
EP1914339B1 (en) * | 2006-10-19 | 2010-03-10 |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 Household washing machine with induction heating |
DE102008043281A1 (de) * | 2008-10-29 | 2010-05-06 |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 Hausgerät zur Pflege von Wäschestücken mit einer Heiz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izen einer Waschlauge und/oder von Wäschestücken in einer Trommel eines Hausgeräts |
KR20100080471A (ko) * | 2008-12-31 | 2010-07-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세탁장치 |
KR100922986B1 (ko) | 2009-01-12 | 2009-10-22 | 윤태소 | 건조기 |
US9175743B2 (en) * | 2009-03-20 | 2015-11-03 | Lg Electronics Inc. | Laundry processing apparatus having upper and lower balancers |
CA2723556C (en) * | 2009-12-07 | 2014-02-11 | Lg Electronics Inc. | Splash detecting washing machine and washing method |
CN202030957U (zh) * | 2010-06-07 | 2011-11-09 | 杨俊新 | 一种洗衣机 |
WO2012134159A2 (ko) * | 2011-03-28 | 2012-10-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 처리장치 및 의류 처리장치의 린트필터 세척방법 |
KR102244839B1 (ko) * | 2014-08-01 | 2021-04-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
2017
- 2017-08-25 CN CN202111319129.5A patent/CN11404564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25 CN CN201780065177.1A patent/CN10984421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25 EP EP22201833.5A patent/EP4155452A1/en active Pending
- 2017-08-25 EP EP22201834.3A patent/EP4155453A1/en active Pending
- 2017-08-25 CN CN202111319107.9A patent/CN114045640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25 EP EP17844000.4A patent/EP3505674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195733A1 (fr) * | 1985-03-20 | 1986-09-24 |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 | Machine industrielle à chauffage à induction magnétique, notamment pour le séchage et le repassage du linge |
KR950027071A (ko) * | 1994-03-11 | 1995-10-16 | 이헌조 | 세탁기의 유도가열장치 |
JPH0898990A (ja) * | 1994-09-29 | 1996-04-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洗濯機 |
JP2001070689A (ja) * | 1999-09-09 | 2001-03-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洗濯機 |
JP2002159775A (ja) * | 2000-11-27 | 2002-06-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洗濯乾燥機 |
KR20030032169A (ko) * | 2001-10-16 | 2003-04-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 건조기의 포 가열장치 |
JP2004135998A (ja) * | 2002-10-21 | 2004-05-13 | Nippon Kouatsu Electric Co | ドラム式衣類乾燥機 |
CN1580372A (zh) * | 2003-08-13 | 2005-02-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洗衣机 |
CN101180425A (zh) * | 2005-03-25 | 2008-05-1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洗衣机 |
CN1952246A (zh) * | 2005-10-20 | 2007-04-25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洗涤干燥机 |
CN101711295A (zh) * | 2007-06-20 | 2010-05-19 |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 用于洗涤物处理的方法和适于此用途的洗衣机 |
KR100900066B1 (ko) * | 2007-12-11 | 2009-06-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세탁물 처리장치 |
EP2100996A1 (en) * | 2008-03-11 | 2009-09-16 | Whirpool Corporation | Washing appliance with induction heating |
DE102009026646A1 (de) * | 2009-06-02 | 2010-12-09 |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 Verfahren zur Behandlung von Wäsche in einer Waschmaschine mittels einer Induktionsheizung sowie Waschmaschine hierfür |
EP2400052A1 (en) * | 2010-06-25 | 2011-12-28 | Vestel Beyaz Esya Sanayi Ve Ticaret A.S. | An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
CN201722528U (zh) * | 2010-07-07 | 2011-01-26 |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加热洗衣机 |
CN103306087A (zh) * | 2013-05-23 | 2013-09-18 | 吴江市信合织造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离心洗涤装置 |
KR101450238B1 (ko) * | 2013-08-27 | 2014-10-14 | 범일산업 주식회사 | 인덕션 가열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DE102014208514A1 (de) * | 2014-05-07 | 2015-11-12 | BSH Hausgeräte GmbH | Wäschebehandlungsgerät mit Induktionsheizung |
CN105624976A (zh) * | 2014-10-31 | 2016-06-01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洗衣机内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45641A (zh) | 2022-02-15 |
EP3505674C0 (en) | 2023-06-07 |
EP3505674A4 (en) | 2020-03-25 |
EP3505674B1 (en) | 2023-06-07 |
CN114045640A (zh) | 2022-02-15 |
CN114045640B (zh) | 2024-01-19 |
EP4155453A1 (en) | 2023-03-29 |
EP3505674A1 (en) | 2019-07-03 |
CN109844211B (zh) | 2021-11-26 |
CN109844211A (zh) | 2019-06-04 |
EP4155452A1 (en) | 2023-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45641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US11421369B2 (en) | Clothes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EP3913129B1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having an induction heater | |
EP3441515B1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 |
KR102377240B1 (ko) |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
EP3441516B1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 |
EP3441513B1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 |
EP3441512B1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 |
KR20190016862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CN112226999A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